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曾巩《咏柳》原文及赏析

曾巩《咏柳》原文及赏析

曾巩《咏柳》原文及赏析
曾巩《咏柳》原文及赏析

曾巩《咏柳》原文及赏析 《咏柳》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 的曾巩。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赏析一: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 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 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 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 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 正是“且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 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 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 使这首诗 不是炖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赏析二: 《咏柳》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 的曾巩。曾巩少即见长于文章,他的文风,雍容平易,不露锋芒,而曲尽事理。 他的一些咏物诗寓意很深,如这首《咏柳》,就把春天的柳树比拟为得势便猖狂 的小人,借以讽刺邪恶势力。诗的前两句是说:当春天刚到来的时候,零乱的柳 条还没来得及转变为浅淡的青黄色, 它就倚仗着东风吹拂而飘忽摇摆, 气势更加 猖狂。诗刚开头即语带嘲讽、蔑视,它描写“乱条”如何倚仗权势, 张牙舞爪,逞性妄为,实际上是在为全诗主旨作准备,亦即古人所谓“蓄 势”。 蓄足了气势,则必然有力地得出颠扑不破的结论,于是后两句水到渠成,警 语立出: 那些柳条只会使柳絮飞上半天, 企图遮蔽日月的光辉, 却不知秋季来临, 天地间还将有一场又一场的严寒霜冻,到那时它就要枯萎凋零了。“不知 天地有清霜”一句为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它对那些得志一时的小人提出 了严正的警告,振聋发聩,促人警醒。 结识良友

18 岁时,赴京赶考,与随父在京的王安石 相识,并结成挚友。20 岁入太学,上书欧阳修并献《时务策》。自此名闻 天下,但因其擅长策论,轻于应举时文,故屡试不第。庆历七年(1047),其父去 世,只好辍学回归故里,侍奉继母。曾巩少年时与王安石为密友,登欧阳修之门 以后,就向欧阳修推荐了王安石。直至嘉祐二年(1058),欧阳修主持会试,坚持 以古文、策论为主,诗赋为辅命题,曾巩才与其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一同登 进士第一。[1]在这之前,他不但认识了欧阳修,结交了王安石,而且已经同杜 衍、范仲淹等都有书信来往,投献文章,议论时政,陈述为人处世的态度。 任职历程 嘉祐四年(1059),任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 当而闻名。 五年, 由欧阳修举荐到京师当馆阁校勘、 集贤校理, 理校出 《战国策》 、 《说苑》、《新序》、《梁书》、《陈书》、《唐令》、《李太白集》、《鲍溶 诗集》和《列女传》等大量古籍,对历代图书作了很多整理工作,并撰写了大量 序文。 熙宁二年(1069),任《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 (今浙江绍兴) 通判。熙宁五年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等知州。为政廉 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他根据王安石的新法宗旨,结合实际情况加 以实施。致力于平反冤狱、维护治安、打击豪强、救灾防疫、疏河架桥、设置驿 馆、 修缮城池、 兴办学校、 削减公文、 整顿吏治、 废除苛捐杂税, 深受群众拥戴。 晚年生活 元丰三年(1080),改任沧州(今河北)知州,途经京城开封时,宋神宗召见。 宋神宗对其“节约为理财之要”的建议大为赞赏, 留任为三班院勾判。 元丰四年(1081), 朝廷认为曾巩的史学能比得上士大夫, 适宜掌管五朝史事。 任为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 元丰五年(1082)四月,擢拜中书舍人。曾巩述说年岁已老,望另选贤能。有 《授中书舍人举刘攽自代状》 , 表示谦退。 同年九月, 曾巩即遭母丧, 因而罢职。 元丰六年(1083)四月,曾巩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终年 65 岁。后葬于 南丰源头崇觉寺右。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 曾巩《杂诗四首》诗文介绍
2. 曾巩《欲求天下友》诗文介绍

3. 曾巩《雨中》诗文介绍
4. 曾巩《与舍弟别舟岸间相望感汉成咏》
5. 曾巩《游天章寺》诗文介绍
6. 曾巩《北园会客不饮诗文相关介绍》
7. 曾巩《江湖》诗文相关介绍
8. 曾巩的《桃花源》诗文相关介绍
9. 《曾巩》阅读试题及答案
10. 曾巩《请令州县特举士札子》翻译





咏柳原文、翻译及赏析

咏柳原文、翻译及赏析 咏柳原文、翻译及赏析 咏柳宋朝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译文 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便飞快的变绿了。 只懂得用它的飞絮蒙住日月,却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注释 倚:仗恃,依靠。 狂:猖狂。 解把:解得,懂得。 飞花:柳絮。 赏析 《咏柳》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的曾巩。曾巩少即见长于文章,他的文风,雍容平易,不露锋芒,而 曲尽事理。他的一些咏物诗寓意很深,如这首《咏柳》,就把春天 的柳树比拟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借以讽刺邪恶势力。 诗的前两句是说:当春天刚到来的时候,零乱的柳条还没来得及转变为浅淡的青黄色,它就倚仗着东风吹拂而飘忽摇摆,气势更加 猖狂。诗刚开头即语带嘲讽、蔑视,它描写“乱条”如何倚仗权势,

张牙舞爪,逞性妄为,实际上是在为全诗主旨作准备,亦即古人所 谓“蓄势”。 蓄足了气势,则必然有力地得出颠扑不破的结论,于是后两句水到渠成,警语立出:那些柳条只会使柳絮飞上半天,企图遮蔽日月 的光辉,却不知秋季来临,天地间还将有一场又一场的严寒霜冻, 到那时它就要枯萎凋零了。“不知天地有清霜”一句为全诗的画龙 点睛之笔,它对那些得志一时的小人提出了严正的警告,振聋发聩,促人警醒。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 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 深思。 古诗《咏柳》 作者:曾巩 原文: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译文: 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 把它的飞絮想蒙住日月,但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注释 ①倚--仗恃,依靠。狂--猖狂。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②解把--解得,懂得。飞花--柳絮。 ③这两句的意思是: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曾巩唐论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曾巩《唐论》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曾巩《唐论》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 唐论 曾巩 成、康殁而民生不见先王之治,日入于乱,以至于秦,尽除前圣数千载之法。天下既攻秦而亡之,以归于汉。汉之为汉,更二十四君,东西再有天下,垂四百年。然大抵多用秦法,其改更秦事,亦多附己意,非效先王之法,而有天下之志也。有天下之志者,文帝而已。然而天下之材不足,故仁闻虽美矣,而当世之法度,亦不能效于三代。汉之亡,而强者遂分天下之地。晋与隋虽能合天下于一,然而舍之未久而已亡,其为不足议也。 代隋者唐,更十八君,垂三百年,而其治莫盛于太宗。太宗之为君也,诎已从谏,仁心爱人,可谓有天下之志。以租庸任民,以府卫任兵,以职事任官,以材能任职,以兴义任俗,以尊本任众。赋役有定制,兵农有定业,官无虚名,职无废事,人习于善行,离于末作。使之操于上者,要而不烦;取于下者,寡而易供。民有农之实,而兵之备存;有兵之名,而农之利在。事之分有归,而禄之出不浮;材之品不遗,而治之体相承。其廉耻日以笃,其田野日以辟。以其法修则安且治,废则危且乱,可谓有天下之材。行之几岁,粟米之贱。斗至数钱,居者有余蓄,行者有余资,人人自厚,几致刑措,可谓有治天下之效。夫有天下之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下之效,然而不得与先王并者,法度之行,拟之先王未备也;礼乐之具,田畴之制,庠序之教,拟之先王未备也。躬亲行阵之间,战必胜,攻必克,天下莫不以为武,而非先王之所尚也;四夷万里,古所未及以政者,莫不服从,天下莫不以为盛,而非先王之所务也。太宗之为政于天下,得失如此。 由唐、虞之治,五百余年而有汤之治;由汤之治,五百余年而有文、武之治;由文、武之治,千有余年而始有太宗之为君。有天下之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下之效,然而又以其未备也,不得与先王并而称极治之时。是则人生于文、武之前者,率五百余年而遇治世;生于文、武之后者,千有余年而未遏极治之时.也。非独民之生于是时者之不幸也。士之生于文、武之后,千有余年,虽孔子之圣、孟轲之贤而不遇。虽太宗之为君,而未可以必得志于其时也。是亦士之生于时者之不幸也。故述其是非得失之迹,非独为人君者可以考焉,士之有志于道,而欲仕于上者,可以鉴矣。 注:①成、康:指周成王和周康王。其统治之时被后人认为周之盛世。②租府:即租庸调,唐代赋役制度。

部编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翻译和课本注释

第四部分部编版七年级下册(2016版)课内文言文梳理 孙权劝学 【参考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土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比起我来怎么样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オ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拭目相看,长兄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呢!”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课下注解】 〔但〕只,只是 〔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及〕到,等到。 〔才略〕才干和谋略。 〔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非复〕不再是。 〔吴下〕指吴县,今江苏苏州。 〔当涂〕当道,当权。〔辞〕推托。 〔阿蒙〕吕蒙的小名。阿,名词词头。〔务〕事务。 〔更〕重新。 〔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擦拭。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大兄〕长兄,这里是对朋友辈的敬称。 〔见事〕知晓事情 【重点句子翻译】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 2.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或: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 8.蒙辞以军中多务。

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越州赵公①救灾记 曾巩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②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廪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凡死者,使在外随收瘗之。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公所拊循③,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④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才,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等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选自《唐宋散文八大家精品》,有删节 【注】①赵公:赵抃(1008—1084),字阅道,号知非子,谥清献,衢州西宁(今浙江衢县)人。曾任殿中侍御使,为官正直无私,弹劾不避权贵,京师有“铁面御史”之称。 ②僦:雇佣 ③拊循:抚慰,安抚 ④绥辑:安抚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输:交纳,献纳 B.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如:往,到……去 C.则有间矣间:差别,差距

《曾巩(节选)》阅读及答案

《曾巩(节选)》阅读及答案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 予委废①单弱②之中,宦③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④作 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 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 “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 行义⑤, 不减扬雄⑥, 以吝故不及。 ”帝曰: “安石轻富贵, 何吝也?”曰: “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有删减) 【注释】 ①[委废]家境衰败。 ②[单弱]弱小, 无所依靠。 ③[宦]出仕。 ④[工] 擅长。⑤[行义]行为道义。⑥[杨雄]人名。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4 分) (1)奉继母益至( ) (2)一出其力( ) (3)鲜能过也( ) (4)遂与之异( ) 1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 分) 安石轻富贵,何吝也? 12、 曾巩为什么认为王安石“吝”?用自己的话说说文段中曾巩的哪些品性 值得我们学习。(4 分) 参考答案: 10.周到、周全;全、都;少;代词,代指王安石 11.王安石把富贵看得很轻,吝啬什么呢? 12.因为曾巩觉得王安石往往不能知错就改。 关键词“孝顺、 有担当、 公正、 待人真诚”(结合关键词联系文章作答) 【考点分析】 10、考察的是对文言文课内字词迁移理解,包括诗词 和虚词。
1/5

11、考察的是对文言文中特殊句式(宾语前置)、重点实词(吝)的把握。 12、考察的是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人物形象的分析。
2/5

3/5

越巫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越巫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方孝孺的《越巫》讲述了越巫假称能驱鬼治病,到处向人夸耀,骗人并取人钱财。越巫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整理的越巫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越巫文言文原文越巫 作者:方孝孺 越巫自诡善驱鬼物。人病,立坛场,鸣角振铃,跳掷叫呼,为胡旋舞禳之。病幸已,馔酒食持其赀去,死则诿以他故,终不自信其术之妄。恒夸人曰:“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恶少年愠其诞,瞷其夜归,分五六人栖道旁木上,相去各里所,候巫过下,砂石击之。巫以为真鬼也,即旋其角,且角且走,心大骇,首岑岑加重,行不知足所在。稍前,骇颇定,木间砂乱下如初,又旋而角,角不能成音,走愈急。复至前,复如初,手慄气慑不能角,角坠振其铃,既而铃坠,唯大叫以行。行闻履声及叶鸣谷响,亦皆以为鬼,号求救于人甚哀。夜半抵家,大哭叩门,其妻问故,舌缩不能言,唯指床曰:“亟扶我寝!我遇鬼,今死矣!”扶至床,胆裂死,肤色如蓝。巫至死不知其非鬼。 ;;选自《四部备要》本《逊志斋集》 〔明〕方孝孺 越巫文言文注释1.诡:欺诈,说假话 2.赀:钱财

3.瞷:窥视 4.角:一种动物的角制成的吹奏乐器 5.妄:荒诞,荒谬 6.幸:侥幸 7.恒:常常,经常 8.号:大声哭喊 9.稍:稍微 越巫文言文翻译越地有个巫师谎称自己善于驱除鬼怪,有人生病就设立法坛,吹号角,摇铜铃,蹦跳腾跃,大声呼叫,好像跳胡旋舞那样来作法驱鬼。病人侥幸有了好转,吃喝一番,拿了人家的财物离去;如果病死,就用别的理由来推托,总归不让人相信自己法术的虚妄。他经常向人自夸说:“我善于惩处鬼怪,鬼怪不敢与我对抗。”有一个喜欢恶作剧的少年恼怒他的荒诞,探听好他夜里回家,约了五六个人分别躲在路旁的树上,相距各一里左右,等候巫师经过树下,便用砂子石块投击他。巫师以为真的是鬼,马上拿出身边的号角,边吹边跑,心里十分害怕,脑袋胀痛的越来越重,走路也不知道自己的脚踏在什么地方。稍为往前跑了一段路,惊慌略微安定了一点,树上的砂石又像刚才那样乱掷下来,他再拿出号角来吹,却慌得吹不出声音,于是就更急忙地往前跑。又到了前边,还是像刚才一样,他害怕得两手发抖、呼吸屏塞,再也拿不住号角,号角掉了他就摇动铜铃,一会儿连铜铃也掉了,只好大声喊叫着赶路。一路上听到脚步声和树叶摇动、山谷回响的声音,他都以为是鬼,高声向人呼喊求救,音调十分

《咏柳》赏析

《咏柳》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毫无疑问,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欣赏的。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一爱”。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 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这 “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从“碧玉妆成”到“剪刀”,我们可以看出诗人一系列艺术构思的过程。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也许有人会怀疑: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这首广泛流传的乐府吴声歌曲古辞《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南朝梁萧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 (马茂元)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曾巩《邪正辨》原文及翻译【word版】.doc

曾巩《邪正辨》原文及翻译 原文: 正者一,邪者十,乌知正者之为正,邪者之为邪欤?曰:考其实焉尔。言者曰:“某,正人也。”必考焉,其言与行果正也,犹曰无乃其迹然欤?必也本其情,情果正也,斯正人也。曰:“某邪人也。”必考焉,其言与行果邪也,亦曰无乃其迹然欤?必也本其情,情果邪也,斯邪人也。 抑未尽于是也。孰谓未尽?任与责之之谓也。正者曰:“天下未治也。”以天下之事考之,见未治焉,安得不任之以救其未治也?邪者曰:“已治矣。”则思曰:我之天下未治也。正者曰:“用是策可以治。”以先王之道、人之情考之,见可以治焉,安得不用其策邪?邪者曰:“彼策也,不可用。”则思曰:我考之可用也,必也待其终而质其效。不戾于其始也有赏,戾则有咎。未至于其终而质其效,赏与咎无所委焉。不苟然而易也,任与责之之术如是也。故正者得尽其道,邪者不得其间于冥冥之间,于计也素定,于信用也不轻以蔽,于号令也一,于赏罚也明,于治也几矣。考之其实尔,此之谓也。 不知正者之为正,邪者之为邪,岂异焉?不此之尚而已。……正者曰:“天下未治也。”邪者曰:“已治也。”邪者胜正者十常八九。以天下之事考之耶?则未尝也。任正者之策,邪者曰“可置”,则必置之。以先王之道、人之情考之,待其终而质其效,正者赏与咎耶?则未尝也,其于是非用舍苟焉而已也。夫然,故正者不得尽其道,邪者得间之于冥冥之间,于计无必定也,于信用轻以蔽也,于号令也二,于赏罚也不明,于治也疏矣。正与邪两尊焉,一日而有败,乌有职其责者欤? 或曰:“大贤大佞之不可以考其实也。”曰:子之言不可以考其实者,不以大贤之为贤,大佞之为佞,或无其迹欤?吾固言之也,无其迹则孰由而知之欤?必也本其情之谓也。本其情是亦考其实矣岂不可欤知不循其迹又不本其情而欲知其贤与佞顾非不可欤?然则子之言者,恶其迹之难知也。吾云尔者,以其情而知之

掩耳盗铃文言文翻译及注释.doc

掩耳盗铃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掩耳盗铃:原为掩耳盗钟。掩:遮盖;盗:偷。把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会听不见,比喻自欺欺人,掩耳盗铃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我整理的掩耳盗铃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掩耳盗铃文言文原文 掩耳盗铃 出处:《吕氏春秋·自知》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②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③;以锤④毁之,钟况然⑤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⑥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7)也! 掩耳盗铃文言文注释 (1)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亡,逃亡。 (2)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3)则:但是 (4)负:用背驮东西。 (5)锤(chuí):槌子或棒子。 (6)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7)遽(jù):立刻。 (8)悖(bèi):荒谬。

(9)恶(e):害怕。 掩耳盗铃文言文翻译 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掩耳盗铃寓意 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掩耳盗铃故事 "成书不出姓名,以避近民之讥,此与掩耳盗铃之见何异?"——选自《答江德功书》寓故事 春秋时候,晋国世家赵氏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贺知章《咏柳》原文、译文、赏析

贺知章《咏柳》原文、译文、赏析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者简介] 贺知章(公元约659─约744),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是盛唐时期有名的诗人。他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合称“吴中四士”。他的写景诗清新通俗。他和李白是好朋友,他们都是“饮中八仙”之一。 贺知章流传下来的诗不多,收录于《全唐诗》中的只有二十首。其中七首是祭神乐章,三首是应制诗(即按皇帝的要求写的诗),但仅仅在剩下的十首中就至少有三首堪称唐诗精品,一直被人们传颂着。他的《咏柳》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是写柳的精品,特别是“二月春风似剪刀”一句已成千古名句;他的《回乡偶书二首》,感情真实自然,语言朴实无华,发自心底,感人肺腑。特别是其中第一首:“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此诗每一个从小学过唐诗的人都能背诵,而其深情厚意却非人人都能完全体味得到。 公元695年,贺知章进士及第,后来官至秘书监。在大约公元706年前后,他与包括张若虚、包融在内的一批江南来京的文人相好,以“文词俊秀,名闻上京”。 天宝元年(公元742)时,李白与道士吴筠一起在剡中隐居。吴筠奉皇上诏书进京,李白也因吴筠举荐而一同前往,后来被授予“翰林供奉”。其间他们拜访了贺知章。李白把自己写的一些诗文给贺知章看。读了李白的《乌栖曲》(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含半边日。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贺知章赞道,“此诗可以泣鬼神矣”。读了李白的名篇《蜀道难》后,贺知章禁不住扬起眉毛对李白说道:“公非人世人,岂非太白星精耶!”读过了李白的诗文后,贺知章感叹地说道,“子,谪仙人也。”(你是从天上贬谪下来的神仙啊。) 贺知章是修道的人,修的是“真”,不能说假话。而且他当时官居高位,诗文也很有名,他不至于、也用不着对一个初出茅庐的李白如此夸奖甚至赞叹。从后来人们对李白及其诗歌的研究所得结论来看,贺知章确实是一个具有“超感”能力的非凡的人。因此他和李白一见如故、成为好朋友,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而从李白这边来说,知音难得,能够在自己成名之前,一眼就看出自己超群出众诗才的人中,贺知章还是第一个。 他和李白都极其喜欢喝酒,都是有名的“酒仙”。大诗人杜甫的著名诗篇《饮中八仙歌》中第一个就说的是贺知章:“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说他喝醉以后骑在马上前俯后仰的,就象坐在船上一样。醉眼昏花地掉到井里头,他干脆就在井底睡着了。常人哪怕喝得烂醉如泥,冷水一喷也就醒过来了,他喝醉了落到井里也醒不过来,所以够得上头号“酒仙”。这杜甫也真会说话,难怪后来名气很大。 贺知章没有留下足够多的诗文,让人知道他修炼的细节。但从他留下的七首祭神乐章可以看得出来,他不但是个虔诚而严肃的修炼者,而且对修炼理论的钻研也是很深入的。而他最终弃官归隐并且正式成为道士,则是他多年修炼、道心精坚的明证。

曾巩绝弊阅读答案

曾巩绝弊阅读答案 《曾巩绝弊》 文言文阅读应该怎么去解答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曾巩绝弊阅 读答案 ,欢迎参考阅读!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 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中 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 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 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知齐州,其 治以疾奸急盗为本。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 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 有葛友者,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 闻,多出自首。自是外户不闭。河北发民浚河,调及它路,齐当给夫二万。县初 按籍三丁出夫一,巩括其隐漏,至于九而取一,省费数倍。知洪州。会江西岁大 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 之具,分医视诊,书其全失、多寡为殿最。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 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加直龙图阁、知福州。南 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 余众溃复合, 阴相结附, 旁连数州, 尤桀者呼之不至, 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 守,赇请公行。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 以绝左右徼求之弊。 福州无职田, 岁鬻园蔬收其直, 自入常三四十万。 巩日: “太 守与民争利, 可乎?”罢之。 后至者亦不复取也。 徙明、 亳、 沧三州。 巩负才名, 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拜中书舍人。甫数 月,丁母艰去。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 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4.下列句子 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韵-项是(3 分) A.试作《六论》,援笔而成 援笔:提笔,执笔。 B.世颇谓偃蹇不偶 偃蹇:骄横,傲慢。 C.巩视之泊如也 泊如:恬淡无欲貌。 D.斟酌于司马迁、韩愈 斟酌:仔细地比较。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赞刘谐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赞刘谐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赞刘谐》是一篇散文,作者是明代李贽。 赞刘谐文言文原文 赞刘谐 作者:李贽 有一道学,高屐大履,长袖阔带,纲常之冠,人伦之衣,拾纸墨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时遇刘谐。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曰:“是未知我仲尼兄也。”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刘谐曰:“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其人默然自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

李生闻而善曰:“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 ——选自中华书局排印本《焚书》 〔明〕李贽 赞刘谐文言文注释 (1)屐(jī):木屐,一种木底有齿的鞋子。 (2)履:鞋。 (3)纲常:三纲五常。三纲指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4)人伦:指封建社会所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如《孟子·滕文公上》所说的:“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4)哂(shěn):讥笑。

(5)“天不生仲尼”二句:宋强行父《唐子西文录》载:“蜀道馆舍壁间题一联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不知何人诗也。”朱熹也在《朱子语类》中引用过。 (6)羲皇:传说中的古帝伏羲氏。 (7)纸烛:蘸油点火照明的纸捻。 (8)李生:作者自称。 (9)谓:以为。 (10)者:助词。 (11)是:这是。 赞刘谐文言文翻译 有一位道学先生,脚穿宽大而高底的木屐,身上的服饰长袖阔带,俨然以纲常为冠、以人伦为衣,从故纸堆里拣来了只言片语,又窃取到了一些陈词滥调,便自以为是真正的孔子信徒了。这时他遇见刘谐。刘谐,是一位聪明

曾巩传节选文言文翻译

曾巩传节选文言文翻译 导语: 知道曾巩传节选文言文的翻译吗?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关于曾巩传节 选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宋史·曾巩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 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 能皆至城邑。 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 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 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丘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 不如志。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 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 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 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 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书其全失、多寡为殿最。师征安南, 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加直龙图阁、知福州。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 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福多佛 寺, 僧利其富饶, 争欲为主守, 赇请公行。 巩俾其徒相推择, 识诸籍, 以次补之。 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 入常三四十万。巩曰:“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 徙明、 亳、 沧三州。 巩负才名, 欠外徙, 世颇谓偃蹇不偶。 一时后生辈锋出, 巩视之泊如也。 过阙, 神宗召见, 劳问甚宠, 遂留判三班院。 上疏议经费, 帝曰: “巩以节用为理财之要,世之言理财者,未有及此。”拜中书舍人。甫数月,丁 母艰去。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 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 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 一时工作文词 者,鲜能过也。 (节选自《宋史·曾巩传》) [注]①常平:官仓名。

论语十则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论语十则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论语十则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课,选自《论语译注》。论语十则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小编整理的论语十则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论语十则文言文原文 论语十则 作者:孔子出处:《论语》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注: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 论语十则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第一则: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古诗《咏柳》赏析

咏柳/ 柳枝词 唐代: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垂的柳条像千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就是二月的春风,如同神奇的剪刀。 注释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赏析一 第一句写树,将树拟人化,让人读时能感觉出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这里的“碧玉”应该是有两层含义: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碧玉”二字用典(引用典故)而不露痕迹,南朝乐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时”已成名句。还有南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来形成“小家碧玉”这个成语。“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地把眼前这棵柳树和古代的妙龄少女联系起来,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少女身上垂坠的绿色丝织裙带。中国是产丝大国,丝绸为天然纤维的皇后,向以端庄、华贵、飘逸著称,那么,这棵柳树的风韵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由“绿丝绦”继续联想,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细细的柳叶儿是谁剪裁出来的呢?先用一问话句来赞美巧夺天工可以传情的如眉的柳叶,最后一答,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这两句把比喻和设问结合起来,用拟人手法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颖别致,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烘托无限的美感。

《曾巩集》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曾巩集》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尚书户部郎中、直龙图阁范公贯之之奏议,凡若干篇,其子世京集为十卷, 而属予序之。 盖自至和已后十余年间,公常以言事任职。自天子、大臣至于群下,自掖庭 至于四方幽隐,一有得失善恶,关于政理,公无不极意反复,为上力言。或矫拂 情欲。或切劘计虑,或辨别忠佞而处其进退。章有一再或至于十余上,事有阴争 独陈,或悉引谏官御史合议肆言。仁宗常虚心采纳,为之变命令,更废举,近或 立从,远或越月逾时,或至于其后,卒皆听用。盖当是时,仁宗在位岁久,熟于 人事之情伪与群臣之能否,方以仁厚清静休养元元【注】,至于是非与夺,则一 归之公议,而不自用也。其所引拔以言为职者,如公皆一时之选。而公与同时之 士,亦皆乐得其言,不曲从苟止。故天下之情因得毕闻于上,而事之害理者常不 果行。至于奇衺恣睢,有为之者,亦辄败悔。故当此之时,常委事七八大臣,而 朝政无大阙失,群臣奏法遵职,海内乂安。 夫因人而不自用者,天也。仁宗之所以其仁如天,至于享国四十余年,能承 太平之业者,繇是而已。后世得公之遗文,而论其本,见其上下之际相成如此, 必将低回感慕, 有不可及之叹, 然后知其时之难得。 则公言之不没, 岂独见其志, 所以明先帝之盛德于无穷也。 公为人温良慈恕, 其从政宽易爱人。 及在朝廷, 危言正色, 人有所不能及也。 凡同时与公有言责者,后多至大官,而公独早卒。 公讳师道,其世次、州里、历官、行事,有今资政殿学士赵抃公为公之墓铭 云。 (选自《曾巩集》 ,有删改) 【注】元元:百姓。 5.对下列句子 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而属予序之 属:嘱托。 B. 或悉引谏官御史合议肆言 引:召集。 C. 则公言之不没 没:采纳。 D. 危言正色 危:端正。 6.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范贯之奏议的“功效”的一组是(3 分) ①矫拂情欲 ②事之害理者常不果行
1/6

曾巩《咏柳》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曾巩《咏柳》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释】 ①倚:仗恃,倚靠。②狂:猖狂。③解把:解得,懂得。④飞花:柳絮。 【译文】 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不要只看 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阅读训练及答案】 (1)“解把飞花蒙日月”中的“飞花”,在诗中指的是什么?(柳絮) (2)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用意? (讽刺得势而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最终没有好下场。) (3)第四句的“天地”如果改为“秋后”也通顺。你觉得哪个词更好?为 什么? (“天地”好。“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秋后”与“清霜”语意 上重复。) (4)用现代散文 的语言表达后两句的含义。 (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降临、柳叶飘零的时候 啊!) 试题 (1)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分析其寓意?(2 分)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诗歌 也可通。你觉得哪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2 分) (3)分析诗中“倚”字的艺术效果。

【阅读答案 】 (1)讽刺、揭露得势便张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2)用“天地”好。 “天地”着眼于空间, 有立体感, 突出了正气浩然之态。 (3)“倚”字有“依仗、 依靠”之意, 写出了柳条依靠东风飞舞的狂放之态,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写柳,更形象讽刺了仗势猖狂得志的小人。 注释 ①倚--仗恃,依靠。狂--猖狂。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 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②解把--解得,懂得。飞花--柳絮。 ③这两句的意思是: 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 遮天蔽日, 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 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赏析: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 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 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 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 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 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 使这首诗 不是炖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咏柳曾巩原文赏析

咏柳曾巩原文赏析 《咏柳》 这首诗是继盛唐时期著名诗人贺知章咏柳诗之后, 描写春柳的力作。 但和贺知章的咏柳有一定区别。贺知章的咏柳用了拟人、物的手法,写活了柳和 风, 曾巩的咏柳则借柳讽刺那些势利小人。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咏柳曾巩原文赏析, 欢迎阅读! 古诗 《咏柳》 作者:曾巩 原文: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译文: 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 把它的飞絮想蒙住日月,但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注释 ①倚--仗恃,依靠。狂--猖狂。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 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②解把--解得,懂得。飞花--柳絮。 ③这两句的意思是: 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 遮天蔽日, 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 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赏析: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 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 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 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 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 第四句以“不 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 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 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
1/7

人深思。 生平经历 早年经历 元稹的家庭世代读书为官。 他的祖父元悱曾经担任过南顿丞, 父亲元宽也曾 经担任过兵部郎中。元稹长得清秀可人,父母都非常宠爱他。从三四岁起父亲就 教他读书写字,背诵古诗。然而,好景不长,元稹八岁那年,父亲不幸去世。前 母所生的几个哥哥, 不愿供养后母和弟妹们。 年轻的母亲郑氏只好带着子女离开 洛阳到凤翔去投依娘家, 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坚强贤淑的母亲没让生活的重担压 倒,她一方面料理子女的生活,一方面加强对子女的教育。 凤翔是唐代西北要地,有重兵把守,社会一时比较安定,元稹在这里度过了 他的童年。母亲郑氏贤能知书,善于持家,白居易 曾大加称赞:“今夫人女美如此,妇德又如此,母仪又如此,三者具美,可 谓冠古今矣”。元稹自己也在《同州刺史谢上表》中曰:“臣八岁丧父,家贫无 业,母兄乞丐以供资养,衣不布体,食不充肠。幼学之年,不蒙师训,因感邻里 儿稚,有父兄为开学校,涕咽发愤,愿知诗书。慈母哀臣,亲为教授。”可见元 母不仅持家有道, 还亲授元稹诗书, 担任起教育子女的重任。 元稹自小勤奋好学, 不仅直接受教于母亲,还常常从邻人家里借书,然后徒步去姐夫陆翰家求教。表 兄胡灵之又教他诗歌 格律和骑马射箭。九岁时,元稹作诗成熟,惊叹于长辈。因成长于民间,他 对边塞风云和农村凋敝已有所了解。 初进宦海 唐德宗贞元九年(793 年)十五岁的元稹以明两经擢第。唐代科举名目甚多, 而报考最多的科目则为进士和明经两科。 不过两科相比也有难易之分, 进士科难, “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经科“倍之,得第者使一二”,故有“三十老明 经,五十少进士”之说,而唐代文人也更为看重进士科。元稹为尽快摆脱贫困, 获取功名,选择投考的为相对容易的明经科,一战告捷。及第之初的元稹却一直 无官,闲居于长安。但他没有终止勤奋学习。家庭藏书给他提供了博览群书的条 件,京城的文化环境和他的广泛兴趣,陶冶了他的文化修养。次年得陈子昂《感 遇》诗及杜甫 诗数百首悉心读之,始大量作诗。 贞元十五年(799 年),二十一岁的元稹寓居蒲州,初仕于河中府。此时,正 当驻军骚乱,蒲州不宁。元稹借助友人之力保护处于危难之中的远亲。乱定,与
2/7

报孙会宗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报孙会宗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报孙会宗书》选自《汉书;杨恽传》》是西汉的杨恽写给孙会宗的一封著名书信。在信中,他以嬉笑怒骂的口吻,逐点批驳孙的规劝,为自己狂放不羁的行为辩解。还赋诗讥刺朝政,明确表示“道不同,不相为谋”,与“卿大夫之制”决裂的意向。全信写得情怀勃郁,锋芒毕露,与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桀骜不驯的风格如出一辙。报孙会宗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整理的报孙会宗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报孙会宗书文言文原文报孙会宗书 作者:杨恽 恽材朽行秽,文质无所底[1],幸赖先人余业,得备宿卫。遭遇时变[2],以获爵位。终非其任,卒与祸会。足下哀其愚蒙,赐书教督以所不及,殷勤甚厚。然窃恨足下不深惟其终始[3],而猥俗之毁誉也[4]。言鄙陋之愚心,则若逆指而文过;默而息乎,恐违孔氏各言尔志之义[5]。故敢略陈其愚,惟君子察焉。 恽家方隆盛时,乘朱轮者十人[6],位在列卿[7],爵为通侯[8],总领从官,与闻政事。曾不能以此时有所建明,以宣德化,又不能与群僚同心并力,陪辅朝庭之遗忘,已负窃位素餐之责久矣[9]。怀禄 贪势,不能自退,遭遇变故,横被口语,身幽北阙[10],妻子满狱。

当此之时,自以夷灭不足以塞责,岂意得全首领,复奉先人之丘墓乎? 伏惟圣主之恩不可胜量。君子游道,乐以忘忧;小人全躯,说以忘罪[11]。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不意当复用此为讥议也。 夫人情所不能止者,圣人弗禁。故君父至尊亲,送其终也,有时而既。臣之得罪,已三年矣[12]。田家作苦。岁时伏腊[13],烹羊炰羔[14],斗酒自劳。家本秦也[15],能为秦声。妇赵女也,雅善鼓瑟。奴婢歌者数人,酒后耳热,仰天抚缶而呼乌乌[16]。其诗曰:“田彼 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17]。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 时!”是日也,奋袖低昂,顿足起舞诚滛荒无度,不知其不可也。恽幸有余禄,方籴贱贩贵[18],逐什一之利。此贾竖之事[19],汙辱之处,恽亲行之。下流之人[20],众毁所归,不寒而栗。虽雅知恽者[21],犹随风而靡,尚何称誉之有?董生不云乎[22]:“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财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23]。”故道不同,不相为谋[24],今子尚安得以卿大夫之制而责仆哉! 夫西河魏土[25],文侯所兴[26],有段干木、田子方之遗风[27],漂然皆有节概[28],知去就之分。顷者足下离旧土,临安定[29],安定山谷之间,昆戎旧壤[30],子弟贪鄙,岂习俗之移人哉?于今乃睹子之志矣!方当盛汉之隆,愿勉旃[31],毋多谈。 ;;选自中华书局排印本《汉书;杨恽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