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江苏低碳产业现状与发展研究

江苏低碳产业现状与发展研究

江苏低碳产业现状与发展研究
江苏低碳产业现状与发展研究

摘要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成为实现全球气候安全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大势所趋。作为综合经济实力在中国大陆一直处于前列,2010年省内生产总值40903 亿元,总量在广东之后,位居大陆第二的经济大省如何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难题。

关键词:低碳经济产业结构江苏

目录

第一章低碳经济的含义

第二章江苏发展低碳产业的必要性

2.1江苏省碳排放总量较大

2.2 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思路

第三章江苏低碳产业发展的现状

3.1江苏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3.1.1 能源消耗格局“高碳”特征突出

3.1.2主要能源煤、电供应十分紧张

3.1.3节能减排工作已受充分重视

3.2江苏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

3.2.1 苏南苏北因地制宜, 发挥各自特色

3.2.2利用资源、技术优势发展新能源产业

3.2.3以建筑节能作为低碳经济的突破口

3.3江苏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3.3.1产业结构不合理, 第二产业比重偏高

3.3.2苏南苏北低碳企业素质参差不齐, 发展不均衡

3.3.3能源供需失衡, 资源短缺且供应紧张

3.4 流域经济水污染和大气污染严重, 节能减排任务艰巨3.5 低碳经济发展措施欠缺, 已有政策制度难见促进作用第四章江苏低碳经济发展思路

4.1江苏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定位

4.1.1江苏低碳经济在全国的发展战略

4.1.2江苏低碳经济在长三角的发展战略

4.1.3苏南苏北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

4.2江苏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

4.2.1第一阶段

4.2.2第二阶段

4.2.3第三阶段

第五章江苏低碳产业发展的策略

5.1调整产业结构, 解决江苏高碳产业居多、绿色产业偏少的现状

5.2开发引进低碳技术, 解决江苏低碳技术落后、能源利用率低的现状5.3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5.4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逐步建立低碳型社会

5.5多种渠道宣传低碳经济理念,推进低碳制度创新

5.6完善法律制度, 解决江苏低碳立法真空的现状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江苏低碳产业现状与发展研究

低碳经济浪潮扑面而来, 但又纷争不断。本质上看, “低碳”强调的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以高能耗、高排放、多污染为代价的新发展思路, 发展低碳经济与我们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等既定目标相一致。从这个意义上说,既要发展又要低碳, 这不是两难困境, 而是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生活方式革新的倒逼机制。置身于低碳经济时代, 江苏的发展策略应当是: 在发展中节能减排, 在挑战中把握机遇, 走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一章低碳经济的含义

“低碳经济”作为一个新的理念,目前国内外对其含义还没有一个明确界定。在英国提出的《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庄贵阳是国内研究低碳经济较早的学者之一,他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即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减缓气候化。鲍健强等认为,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之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综观国内外学者对低碳经济内涵的理解,我们认为:低碳经济是发展大前提下的一种经济,而不是损害发展的经济;是一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其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其最终目的是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江苏发展低碳产业的必要性

“低碳经济”的理念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 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之后,“低碳经济”迅速引起全球关注,特别是在美、德、日等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推出本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或方略。低碳经济已成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并可能演变成为规制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的新规则,中国社科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更是直接将低碳经济的发展称为“新的工业革命”。我国在2006 年底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已明确提出中国要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到2010 年单位GDP 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减少10%的目标。2007 年9 月,胡锦涛主席在APEC 会议上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研发低碳能源技术,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的战略主张。2009 年9 月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胡主席再次表示中国将“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综合经济实力在中国大陆一直处于前列。2010年省内生产总值40903 亿元,总量在广东之后,位居大陆第二,作为经济大省,如何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难题。

2.1江苏省碳排放总量较大

由于江苏的基本省情和能源消费结构, 加之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需求激增, 碳减排总量较大, 碳减排压力凸显, 碳排放总量减排潜力十分巨大。

从碳排放清单看, 全省碳排放总量快速上升,2000 年的8005. 3 万吨增至2008 年的1. 7 亿吨, 增幅为118%; 碳排放结构呈工业主导性, 工业碳排放占比达86% , 其次为交通和农村能源消费碳排放; 碳汇能力下降显著, 碳吸收水平从2000 年的89. 4%下降到2008 年的40. 9% 。

从碳排放强度看, 单位GDP 的碳排放从2000 年的0. 94 吨/ 万元下降到2008 年的0. 75吨/ 万元, 降了20% , 说明近年来江苏节能减排成效明显; 人均碳排放对应的从1.

09 吨/ 人上升至2. 27 吨/ 人, 说明人均能源消费量增长快速。

从产业碳排放看, 碳排放强度高低顺序为: 工业>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农林牧渔业> 建筑业> 批发零售及餐饮业> 其他服务业。在工业中, 制造业能源消耗量大, 碳排放占比95% 以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10 大行业碳排放总量占全部39 个工业行业碳排放总量的89%, 是高耗能产业部门和主要的碳排放行业。

从城市碳排放看, 最高的是苏州( 2747 万吨) , 其次为徐州( 1567. 7 万吨) , 再次为无锡和南京, 说明经济发达地区由于能源消费量较大, 碳排放量也较大; 徐州、淮安、连云港、镇江、扬州、镇江和宿迁的碳排放强度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0. 52吨/ 万元) , 说明这些地区能源利用效率普遍较低。与国内相比, 江苏城市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量均低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 但远高于北京、上海、浙江和广东城市, 其中碳排放强度是北京的2倍多。

从区域碳排放看, 碳排放量最高的是苏南( 7358. 5 万吨) , 占全省总量的56% , 其次为苏北,苏中最少( 2233 万吨) ; 碳排放强度最高的为苏北( 0. 72 吨/ 万元) , 其次为苏中, 苏南最低( 0. 46 吨/万元) ; 人均碳排放最高的为苏南( 3. 16 吨/ 人) ,其次为苏中, 苏北最低( 1. 09 吨/ 人) 。

从外贸碳排放看,江苏制造通过贸易形式为国外生产承担的碳排放不容忽视。2008 年,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出口的隐含碳排放量达3108. 5万吨, 占全省碳排放总量的17. 8%, 比重较往年略有上升; 同时, 通过进口商品避免了1311. 2 万吨的碳排放量。

从土地利用碳足迹看, 单位面积碳排放近5年来快速上升,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碳足迹大小顺序为: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交通用地> 未利用地及特殊用地> 农用地和水利用地。这说明居民集聚区和生产活动集中区成为碳排放的集中区域。

2.2 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思路

从当前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进程看, 高碳型工业经济仍然有相当长时期的快速增长, 碳排放大量产生仍不可避免。但从未来和大背景看, 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人们越来越关注以此获得更好发展的历史机遇, 越来越重视发展低碳经济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效益。在发展战略上, 把发展低碳经济与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结合起来。

发展低碳经济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不仅不会放慢经济增长, 反而会通过培育发展低碳产业及新兴产业, 促进经济的新一轮高增长, 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要赋予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低碳内涵, 推进发展观念、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生产技术和管理体制的创新和转变, 形成低碳绿色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路径上, 把发展低碳经济与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有一定的承继关系和交叉重叠, 并在技术层面上是一致的; 与节能减排是手段、途径与目标的关系。要以节能减排为抓手, 推行清洁生产, 优化能源结构, 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形成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生

产生活新型态。

在发展方式上, 把碳减排与碳增汇结合起来。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植树造林、土地管理是增加碳汇的主要途径, 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 利用森林来间接减排二氧化碳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要在加强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碳减排的同时, 大力推进绿色江苏建设, 增加森林碳汇, 增强碳吸收能力, 有效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

在发展机制上, 把政府作为、市场作用和社会参与结合起来。低碳发展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为基础, 要通过市场规则的合理设计和激励约束政策安排, 建立政府推动、市场调节、企业减排、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 形成促进节能降耗的长效机制, 充分发挥各方面走低碳发展之路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第三章江苏低碳产业发展的现状近年来, 我国经济实现腾飞, 但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发展方式, 使得经济发展以破坏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我国能源现状是富煤、贫油、少气。产业结构也严重不合理, 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比重停留在“1:5:4”的状态, 经济发展过于依赖第二产业尤其是能耗偏高的重工业, 而低能耗的第三产业比重偏低, 发展滞后。目前, 全国各地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地区都已注意到这一问题, 开始着手从政策法律、低碳技术、经济手段、可再生能源等角度发展低碳经济。

3.1江苏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3.1.1 能源消耗格局“高碳”特征突出

目前, 在江苏国民经济结构中, 重工业仍占主导地位,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 2008年江苏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占当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55% , 其中重工业生产总值约47056. 46亿元, 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72. 95% , 这些工业企业的能源消耗结构比较单一, 大量依赖煤炭, 而由于煤炭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高, 致使江苏能源消耗状况以“高碳”为主。近年来, 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不降反增, 占到近80%, 而石油、天然气所占比重增长缓慢。因此, 江苏能源消费仍以煤为主,“高碳”特征突出。

3.1.2主要能源煤、电供应十分紧张

煤炭作为江苏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为江苏工业提供了90%以上的动力, 在江苏

省一次能源构成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江苏煤炭资源十分匮乏, 可采储量仅占全国的1. 2%, 绝大部分要依靠省外调进, 自给率甚低。此外, 江苏电力供应也相当紧缺。江苏电力消费总量从2004年的1451. 96亿千瓦时上升到2008年的2502. 70亿千瓦时, 四年时间翻了1. 72倍。而电力消费的增长主要来自第二产业用电量的增长, 其增长量占全社会用电增长量的85% 以上, 其中第二产业用电的98%以上都是工业用电。

3.1.3节能减排工作已受充分重视

由于上述问题, 江苏节能减排工作已得到充分重视。全省已有11个城市建立了节能监察机构, 为政府推动节能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省政府为鼓励各市县节能减排, 设立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用于减排项目的贴息补助。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 全省遵循“调优、调高、调轻”的要求, 工作效果明显。仅2008年, 全省就安排结构调整减排项目497个, 同时推出一系列淘汰落后产能的实施意见。此外, 省级财政给予专项资金鼓励用于及时拆除机立窑, 并要求市县财政予以配套支持, 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化工产业专项治理方面, 2008年全省累计关闭小化工生产企业4326家, 其中太湖流域累计关闭小化工生产企业3101家, 超额完成44. 2%。此外, 江苏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将260家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任务分解到流域内5市。2009年, 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了低碳经济建设的深度和广度, 全年共实施1121个减排项目, 关闭小火电组687. 6万千瓦, 淘汰落后炼铁能力245万吨、落后炼钢能力547. 2万吨, 分别完成“十一五”总目标的224. 3%、51. 1% 和77. 4%, 并预计超额完成单位GDP能耗降低率的年度目标。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也分别削减3. 1%和4. 1% , 累计完成“十一五”减排总目标的98. 93% 和121. 1%。同时, 低碳战略将被正式纳入江苏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中, 初步设想将江苏沿海战略与低碳经济相结合, 大力发展沿海风电、核电及光伏发电。此外, 2007年6月江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 苏省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意见 , 为节能减排的实施提供了指导性意见。

3.2江苏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

3.2.1 苏南苏北因地制宜, 发挥各自特色

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 苏南地区利用其资本、技术、人才方面的独特优势, 大力发展节能减排技术并初有成效, 同时充分发挥其信息技术产业发达的优势, 突出发展低碳新兴产业。其中, 苏州园区经济模式已成为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的新亮点, 自苏江苏低碳经济发展路径选择和政策设计研究州工业园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办以来, 已引进上千家外资企业, 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为代表,包括生物制药、新材料和航空零部件等高新技术产

业在内的产业群。电子信息产业及园区经济的发展不但加速了苏州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的发展, 带动了苏州产业结构的优化, 也顺应了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苏北地区的低碳道路注重将本地特色产业与发展低碳经济相结合, 走集约发展的低碳之路。首先, 苏北环境容量相对较大, 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相对低廉, 要充分发掘自身优势着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等特色产业。其次, 苏北地区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注意发挥后发优势, 实现跨越式发展。再次, 苏北加大力度引进苏南及省外资本、技术、人才和成功经验, 汲取教训, 避免走上弯路。

3.2.2利用资源、技术优势发展新能源产业

江苏碳汇、清洁资源较丰富, 拥有发展低碳经济的先天条件。首先, 江苏湿地资源约215. 7万公顷, 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1. 5%, 是全国湿地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而湿地在吸收、固定二氧化碳中均有重要的作用。其次, 江苏地热资源优越的地区达3. 9万平方公里, 占全省总面积的38%, 可采资源量折合标准煤达56亿吨, 开发潜力巨大。再次, 江苏地处我国风能资源丰富区域, 实际可开发量居全国第七位, 拥有954公里海岸线,海岸线以外领海及毗连区约4万平方公里, 其中大片浅海沙洲最适合发展风能发电。江苏省还拥有核电站, 核能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增大, 有利于建立低碳经济体系。另外, 江苏的太阳能资源也较丰富, 开发利用太阳能的空间巨大。除了具有低碳资源上的优势, 江苏在开发新能源和节能减排领域也具有良好的技术基础。低碳经济能否发展,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的研发、储备和产业化。目前苏南地区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在先进低碳技术的研发上非常活跃, 如常州天合光伏产业园产业规划已正式出炉, 着力发展新能源高新技术, 形成整体集聚和规模效应, 以低碳技术的研发, 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3.2.3以建筑节能作为低碳经济的突破口

江苏全社会总能耗的25% ~ 35% 属于建筑能耗, 而建筑能耗中的60% 左右集中在供冷、供暖及热水供应等方面, 因此降低建筑能耗的重点在于降低建筑供冷、供暖及热水等方面的能耗。结合江苏夏热冬冷的气候特点, 可充分利用地热资源、太阳能资源, 依靠区域能源规划, 综合利用技术, 大力推进江苏建筑节能减排战略, 推行城市建筑的低碳化。另外, 在建筑节能技术领域, 江苏已拥有一流的企业、技术和品牌优势。南京丰盛新能源公司就是集新能源投资、建设、服务、运营为一体的高科技企业代表。在上海世博会的场馆建设中, 该公司依靠先进的技术开发能力、强大的技术整合能力和丰富的工程建设经验, 获得了世博轴、世博汉堡馆等项目的可再生能源系统设计、建设任务。

3.3江苏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3.3.1产业结构不合理, 第二产业比重偏高

2010年初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 江苏实现生产总值34061. 2亿元, 比上年增长12. 4% 。其中, 第一产业增值2201. 7亿元, 增长4. 5%; 第二产业增值18416. 1亿元, 增长12. 5% ; 第三产业增值13443. 4亿元, 增长13. 6%。虽然第三产业比重已有所上升, 但重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的现状仍未改变, 而制造业作为第二产业的主要内容之一,可谓江苏经济的重要支柱, 其产业增值占全省GDP的47% 左右, 也正因如此, 一直以来江苏“二三一“的产业格局始终未能得到根本转变。而且, 江苏工业总产值绝大部分来自于制造业, 大多数制造业多为高碳产业, 这决定了现阶段江苏仍是以高碳产业为主导, 并未真正步入低碳经济时代。

3.3.2苏南苏北低碳企业素质参差不齐, 发展不均衡

由于原有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苏南苏北所面临的低碳经济问题也不尽相同。其中发展较快的苏南地区也是碳排放的主要区域。数据显示: 江苏碳排放量最多的是苏南地区, 虽然其在全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但由于增长方式仍未根本转型, 随着工业化特别是重化工业的迅猛发展, 高能耗、高污染现象严重, 近十年来, 苏南地区碳排放比重已占全省的60%左右。而苏北地区低碳问题原因分析有三: 其一, 苏北农村企业长期以来能源利用率偏低, 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 通过对资源掠夺式开发盲目扩大经济规模, 导致废弃物排放量大、污染严重, 对资源环境造成压力, 且目前向苏北转移的不少产业项目都属重污染的“三高”企业, 极大的牺牲了生态效益。其二, 关于苏北农村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并不完善,且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关于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收费制度、限期治理污染制度的相关规定过于原则性, 加之地方执法部门执法力度不够, 实际操作难度较大, 作用难以发挥。其三, 科技创新不足也制约着苏北低碳经济的发展。由于经济基础、激励机制等因素的制约, 苏北大部分农村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仍延续以往非持续性的发展模式, 不适应低碳经济发展要求。

3.3.3能源供需失衡, 资源短缺且供应紧张

如上所述, 江苏省内能源增产潜力有限且能源利用率偏低, 而全省能源需求增长迅速, 导致江苏能源多依赖于省外调入, 能源供应压力大, 加之由于扩建的一些电厂大多为燃煤电厂, 对环境污染较大, 导致江苏能源环境问题进一步凸显。

3.4 流域经济水污染和大气污染严重, 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根据环境监测与分析, 江苏在国内是单位工业污染负荷最高的省份, 由于全省总体上仍处于工业化阶段, 一些地区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 以及近年来江苏重化工业增长过快, 也加大了节能减排的难度。高能耗、高污染等环境问题直接影响到苏南地区的投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作为流域经济, 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水污染和大气污染两个方面。沿江有机毒物污染最为明显, 其中对苏州随机挑选的数个水厂进行水期监测的结果共测出有机毒物210种。另外, 苏州被国家列为酸雨控制区, 酸雨发生率在40% 以上, 而南通酸雨发生率高达62. 4%, 南京、扬州、无锡也均在40% 以上。

3.5 低碳经济发展措施欠缺, 已有政策制度难见促进作用

目前江苏关于低碳发展、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较少, 对高污染高排放的大型企业温室气体排放并未加以明确限制。这一方面是由于现有的环境保护法、资源保护法等各个法律之间缺乏必要的配套制度, 相关法律体系之间甚至存在割裂和冲突, 综合效力不强, 并且在执法过程中缺乏对这种冲突的协调机制, 降低了法规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由于江苏地方性法规对节能减排的相关规定及执行中存在空白, 如忽视对大型公共建筑等能耗限额标准的规定, 也导致环保标准体系不健全。此外, 现有法规针对相关违法行为的处罚较轻导致违法的风险代价低, 节能减排不能成为市场主体的自觉行为, 不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

第四章江苏低碳经济发展思路

4.1江苏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定位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起点和任务与发达国家截然不同, 必须在加快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同时, 走出一条发展低碳经济的新路。而江苏作为国内能耗大省, 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极不利于发展低碳经济。所以江苏需要从能耗、技术、金融、贸易、法律等多个领域入手, 建立以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传统能源效率、降低碳排放量三者并重的方针作为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4.1.1江苏低碳经济在全国的发展战略

低碳经济作为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方向, 全国各地都已经行动起来。而江苏作为全国经济强省, 也作为高碳排放的主要省份, 不仅要降低自己的碳排放量, 更应当协助其他

省份发展低碳经济。所以, 江苏今后必须结合我国的国情与全球低碳经济发展趋势, 以发展低碳经济为中心, 将低碳纳入到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具体实践当中, 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向, 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实现低碳化的转变, 改变高碳现状。使江苏低碳经济发展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成为全国发展低碳经济示范省份。

4.1.2江苏低碳经济在长三角的发展战略

长三角地区作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 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因此低碳经济发展必须走在全国前列。而在长江三角洲的两省一市中, 江苏相较于浙江和上海, 发展低碳经济起步较晚。上海早在五年前就采取了以“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协同控制, 城市环境问题与全球环境问题协同解决”为导向的节能减排方案, 已经逐步进入了发展新型低碳城市的阶段, 而浙江也已在学习日本、中国台湾等地区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率先在部分城市如杭州、宁波发展低碳经济。所以, 江苏今后必须在学习浙沪的成功经验的同时, 结合自身经济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走出具有江苏省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 逐步赶超浙沪, 并通过经验交流、技术互助等方式, 实现低碳经济共同发展战略, 使整个长三角地区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中心。

4.1.3苏南苏北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

江苏南北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异, 经济发展水平不均, 发展低碳经济也无法同步, 因此苏南、苏北地区必须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 发掘自身优势,以发展具有苏南、苏北特色的低碳经济模式为战略目标。苏南地区应结合经济发展水平高、对外开放幅度大、高新产业多的优势, 以发展低碳科技创新、新型低碳产业、新能源利用为主攻方向,建立优化传统产业、加强国内外合作交流、构建低碳城市三者并重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而苏北地区应充分发挥本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丰富的优势, 通过大力发展高效绿色农业,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同时, 注重对于高碳产业如煤矿产业的升级改造, 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 并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加大力度培育新的低碳增长点。以不损失当地经济效益、不盲目低碳为前提, 以发展新型低碳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转换增长方式作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

4.2江苏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

江苏的经济发展数据表明江苏低碳经济处于较低水平, 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短期之内无法完成国家确定的减排目标。所以, 江苏省发展低碳经济不可能一步到位, 必须分阶段发展, 确定相应的阶段性发展目标, 逐步减少碳排放量, 并最终完成国家确定的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 ~ 45%的目标。此项工作可分为三个阶

段:

4.2.1第一阶段: ( 2010~ 2013年)出台节能减排政策, 淘汰城乡高碳产业, 调整能源使用结构,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20%。该阶段是江苏发展低碳经济的起步阶段,也是最为重要的阶段。从整体上来看, 江苏各地以高碳产业居多, 虽然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 但碳排放量也同样高于其他省市。所以, 江苏发展低碳经济第一步就需要从政策入手, 以低碳经济作为发展重心, 调整产业结构, 逐步淘汰城乡高碳产业, 改变能源使用结构, 大力发展可再生新能源, 加快建立生态能源体系的步伐。从根源着手, 减少碳排放源, 在2013年实现单位GDP能源消耗量下降20%, 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比例提高到13% , 主要污染排放绝对量减少10%以上, 最终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20% 。

4.2.2第二阶段: ( 2014~ 2017年)完善低碳立法, 制定碳排放管理办法, 大力发展动态技术, 实现单位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 年下降35%。该阶段是江苏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阶段。仅有政策方面的协调, 并不能够带动起各行各业走低碳道路的积极性, 还需要相关立法的促进与保障。所以, 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该阶段为前一阶段的成果提供了法律保障, 同时也促进了后期的低碳发展。通过完善低碳立法, 制定碳排放管理办法, 从金融、财税、贸易、技术创新等多方面鼓励低碳经济发展, 并通过出台相应的碳排放管理办法, 实现对全省碳排放量的严格监控。通过立法手段, 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制度保障, 从而实现在2017年单位GDP能源消耗量下降35%, 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比例提高到17% , 低碳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达到25%, 最终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35%。

4.2.3第三阶段: ( 2018~ 2020年)鼓励低碳消费, 支持低碳生活, 建立低碳工业园区, 实现单位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5%。该阶段是江苏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完善阶段。在低碳经济发展已经有所成就的前提下, 树立公众的低碳理念, 促进低碳消费, 从市场供求关系的角度促进全省低碳产业的发展。并在苏南、苏北多个城市建立低碳工业园区, 形成完整的低碳产业链, 使低碳经济发展更具有规模性。到2020年, 实现单位GDP 能源消耗量下降45% , 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比例提高到20% , 低碳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达到50%, 最终完成国家确定的减排目标, 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45%。

第五章江苏低碳产业发展的策略

温室气体排放带来的全球气候问题,引发了低碳经济发展的浪潮,已经从环境领域发展到了经济领域,特别是贸易领域,“碳壁垒’’将逐步出现在贸易中。江苏如何在低碳的发展趋势下实行突破,实现可持续发展,这里从四个方面提出建议。江苏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 存在高碳产业居多、绿色产业偏少, 低碳技术落后、能源利用率低, 低碳立法真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乏力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江苏发展低碳经济, 必须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低碳技术的研发、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完善低碳立法等多种方法从根本上降低碳排放量, 并通过完善行政管理、增强公众低碳意识等手段综合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所以, 江苏发展低碳经济可以从以下几条路径着手推进:

5.1调整产业结构, 解决江苏高碳产业居多、绿色产业偏少的现状

现阶段江苏“二三一”的产业结构类型表明, 江苏仍以高碳产业为主导, 江苏的碳排放量大部分来自于工业高碳产业。所以, 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 就是江苏实现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江苏, 比较切实可行的第三产业是旅游业和物流业。江苏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文化致使旅游资源丰富, 大力发展旅游业一方面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通过旅游产业的建设, 绿化水平也将得到提高, 从而降低城市碳的排放量。在物流业方面, 江苏区域位置也为发展物流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其中服务产业的物流业能耗量低于其他产业, 所以发展物流业也成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方向。对于第一产业农业, 苏北地区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丰富, 有发展高效绿色农业的优势, 应当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 还需要鼓励发展新兴产业, 在江苏范围内选定一系列的新能源基地集中发展新能源产业, 针对低碳的要求, 强调实践层面的可操作性, 发展新型的低碳技术和新能源开发产业。

5.2开发引进低碳技术, 解决江苏低碳技术落后、能源利用率低的现状

在汀苏过去的经济发展中,存在着高能耗和高排放,给自然生态带来了很大的破坏。能源系统利用效率低,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纺织等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大约高出400%,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依据全国平均数据推算而来。这说明江苏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潜力巨大。控制碳排放量的关键是控制能源的消耗量,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是在满足当前需求且降低能耗的重要途径。江苏省能源消耗形式主要为动力消耗、农村和城市的生活消费等,其中消耗的大部分是由各种能源转化为电能后被消费的,而电力系统普遍存在着低效率运行和

能源浪费问题,因此,重点推广发电、配电、用电领域的重大自主创新项目,可以较快地提高节能减排效率。发展和运用低碳技术无疑是解决高碳排放量的根本途径。对于低碳技术的发展主要通过技术人才的引进、鼓励科技创新、加强国内外技术合作三方面来实现。江苏应当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继续鼓励发展自主创新、给予引进人才更为优越的待遇, 并可结合正在实施中 苏知识产权战略纲要 , 利用知识产权对于专利技术的保护, 制定相应的低碳技术保护管理政策, 通过提升对于低碳技术的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 促进各行各业积极创新。与此同时, 江苏也应从全局角度出发, 综合运用各项技术, 在全省范围内实现无障碍的技术信息交流与人才流动, 并积极与国内外其他省市交流协商, 促进本省产业与国内外产业先进技术合作, 共同进行科研活动, 开发低碳技术、研究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的速率。另外, 江苏也可以充分利用 都议定书中达成的清洁发展机制( CDM ) , 获得额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 扩大低碳投资, 鼓励和约束企业向低碳生产的方向转变。

5.3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我国能源“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结构特征决定了江苏以煤炭作为能源消费的主体。煤炭占据了能源消费总量的大部分,远远大于国际平均水平。虽然现在石油、天然气等使用的比例有所上升,但是石油和天然气的价格近年来不断攀高,在这种情况下,加速发展核电,利用沿海丰富的滩涂资源开发风能,积极发展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

5.4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逐步建立低碳型社会

结合汀苏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尽快开始研究制定江苏省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近、中、长期规划。当前,要抓紧区域性低碳性社会试点工作,在全省建立一批低碳经济开发区。积极申报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和国家的低碳经济发展示范区。选择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造纸等能耗高、污染重的行业先行试点,积累经验,扩大推广。建立政府鼓励低碳经济的发展基金,引导金融机构为低碳经济发展融资。在自主开发低碳技术的同时,大力开展国际合作,包括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和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提高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水平。

5.5多种渠道宣传低碳经济理念,推进低碳制度创新

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因特网等媒体,大力开展低碳宣传,引导低碳社会生活方式。推进低碳政府建设,通过政府低碳采购等,引导企qp建立低碳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

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是政策制度的创新和制定。譬如,美国加州西部地区建立了碳排放贸易制度,实施企业自愿减排计划等系列政策,建立了排放贸易机制、碳信托基金等激励机制。江苏应积极吸收创新,改变目前碳排放交易只有买方,没有卖方的局面。对于江苏来说,加快制定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关法规,进一步强化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制定与可再生能源法相配套的法规和政策,通过经济、法律等途径引导和激励国内外各类经济主体参与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的清洁发展.

5.6完善法律制度, 解决江苏低碳立法真空的现状

目前, 我国仍未就碳排放等问题专门立法, 也没有关于发展低碳产业相应的促进措施及立法保护。有关低碳的产业、技术、节能等方面的问题, 仅散见于某些相关法律中, 如环境保护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科技进步法等等。而江苏省的相关立法状况更是如此, 由于对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需要认识不够, 颁布的一些地方性的法律文件, 也未反映出低碳发展的趋势。低碳立法基本上处于真空阶段。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相关的立法制度保障是不可缺少的, 离开了国内立法制度的鼓励与保障, 低碳经济就不可能协调发展。综上所述, 江苏应当借鉴国外先进的低碳立法, 尽快出台自己的低碳相关法规, 并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建立完善的低碳产品的开发与制度、企业节能监督与汇报机制、绿色采购机制、开发引进低碳技术制度、公共建设低碳化制度。以立法的形式在金融、税收、贸易等多个方面给与低碳企业优惠, 促进其低碳化发展。在促进低碳经济的立法中, 应当加大鼓励居民低碳生活的内容,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实现低碳。只有在相关法律制度配合的情况下, 才能解决促进低碳经济持续发展的问题。

结束语

低碳经济显然已经成为各国摆脱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对于自改革开放以来始终走在中国经济发展前沿的江苏省来说,发展低碳经济是在这种国际大环境下的必然选择。但应该看到江苏省低碳经济的发展有自身的特殊性,必须充分考虑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技术水平等多种因素,抓住发展低碳经济的历史性机遇,为实现江苏省可持续发展的既定目标而努力。

致谢

在本次论文设计过程中,杨跃之老师对该论文从选题,构思到最后定稿的各个环节给予细心指引与教导,使我得以最终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在学习中,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渊博的知识、敏锐的学术思维、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及侮人不倦的师者风范是我终生学习的楷模,导师们的高深精湛的造诣与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这三年中还得到众多老师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在此,谨向老师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评议和参与本人论文答辩的各位老师表示感谢。

姓名:赵梦露

二○一二年三月

参考文献

1. 金起文, 于海珍.“高碳能源”条件下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 N] . 经济参考报, 2011- 8- 26.

2. 江苏省统计局. http: / /www. jssb. gov. cn / jstj/ jsn j/2009 /n j08 /nj080

3. htm

3. 李玉芳, 闫艳. 江苏产业结构转型加快[ N]. 中国环境报, 2011- 2- 5.

4. 周宏春. 低碳经济之争[ J]. 决策, 2011( 1) , 61.

5. 节能建筑: 江苏低碳经济发展的绿色希望[ N ]. 江苏经济报, 2011- 9- 9.

6. 江苏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N ]. 新华日报, 2011- 5-1

7.

7. 范建华. 低碳经济的理论内涵及体系构建研究[ J]. 当代经济, 2011( 2), 123.

8. 江苏确保三季度前完成淘汰落后任务[ N]. 新华报业, 2011- 5- 28.

9. 杨建. 对发展低碳农业的建议. [ N]. 内江日报, 2011- 05- 7.

10. 刘世锦. 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与政策建议[ J]. 中国科技投资, 2011( 1), 63.

11. 徐佩玉. 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 J] , 理论学刊, 2011( 4), 63.

12. 任丽娟. 合理运用财税政策, 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J]. 北方经济, 2011( 4), 89

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

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 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 1低碳经济概况 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经济的含义与解释也存在诸多不同。但普遍认同的概念为“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人力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减少以二氧化碳为表征的温室气体排放,走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换言之,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为实现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必须通过先进技术、有效制度或新能源开发等方式,降低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量,达到大幅度降低温室气体大量排放的作用。河南省位于我国中部,属于我国人口第一大省,但资源相对匮乏。如水资源位于我国第19位,与全国水资源人均量相比,仅为其20%;与全国矿产资源占有量相比,仅为其25%,与全国矿产资源潜在总值相比,仅为其1/7。由此可见,河南省属于资源贫困省,但河南经济总量却位于全国第五位,河南2009年单位GDP能耗值为每一万元1.156吨标准煤,比全国均匀水平高,二氧化碳排放量则为142.8万吨/亿人,比全国平均水平低。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由河南主导的“中原经济区”开始向国家战略提升,要求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不能牺牲农业与粮食、生态与环境,

应实现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对中原经济区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河南省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能源结构不合理、利用率低 在煤、石油与天然气三者中,煤释放的二氧化碳量要远远多于石油与天然气,而河南资源条件为“富煤、少气、缺油”,该条件在能源结构中起决定性作用。由此可见,河南省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在选择低碳能源方面十分有限。自2002年起,河南省煤炭生产量在能源生产结构中就占据较高比例,基本都超过80%。以2012年为例,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比重在76.3%,石油为12.1%,天然气为7.1%,4.5%为水电、核电及风电比例。通过计算得出,一吨煤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为4.12吨,与石油、天然气相比,每吨多出的比例分别为30%、70%,由此可见,河南省经济发展对煤炭需求量较高,这种情况的长期存在,将给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同时,由于技术水平低级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导致无法充分利用能源,造成资源浪费。 2.2产业结构不合理

2018年常州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考试【低碳经济】试题答案汇总

2018年常州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考试【低碳经济】试题答案汇总 一、单选题(说明:选择一项正确的答案) 要实现节能降耗,首先,要继续大力发展第()产业,调整一、二、三类产业的格局 第三产业 ( 1993年),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了“关于森林的原则声明” (社会)是低碳消费品的提供主体,是联系低碳生产性消费和低碳非生产性消费的桥梁 刘贵富提出的模式5+1 我国发展模式2+4 1、二氧化碳增多对气候变化将有怎样的影响? A、短期 B、中期 C、长期 D、永久 正确答案为:C 2、联合国人居中心出版物上把()列为一个海平面上升威胁的一个重点地区? A、欧洲 B、非洲 C、大洋洲; D、亚洲 正确答案为:D 3、中国2006年出版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里面对平均气温升高的报道数字是? A、0.3-0.6 B、0.4-0.7 C、0.5-0.8 D、0.6-0.9 正确答案为:C 4、____年6月份,美国的众议院终于以微弱的多数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 A、2009 B、2008 C、2007 D、2006 正确答案为:A 5、很多国家在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了相当大的比例,中国投资了____元到交通、能源、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等方面。 A、四万亿 B、四千亿 C、四百亿 D、四十亿 正确答案为:A 6、2007年,日本提《美丽星球50》计划,目标于____年日本要进入低碳社会? A、2050 B、2040 C、2030 D、2020 正确答案为:A 7、2006年,日本发布了《新国家能源战略》,它提出来到____年能源效率提高30%,石油供应量要从50%降到40%,交通的能耗依靠石油的依存度要从现在100%降到80%。 A、2050 B、2040 C、2030 D、2020 正确答案为:C 8、哪一个国家提出了世界上第一部针对全球变暖政策方案?

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建议 摘要:在全球变暖的趋势的影响下,人类的可持续发受到极大的威胁,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大力发展和研究课替代的经济能源。我国由于在这一方面起步较晚,所以与发达国家在技术和政策上都有较大的差距。本文通过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必要性的分析,结合当前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相关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低碳经济必要性问题建议 中东部地区出现大规模的雾霾天气,给社会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损失,人民的出行、工作都受到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各大中小学校更是停止了上课,人们在积极应对雾霾灾害的同时更是展开了对这种极端天气和对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把低碳经济这个概念更加深刻的引入人们的脑海,唤醒了广大群众对低碳经济的重视。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短缺等问题,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各国应对危机的重要战略选择。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失衡,给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长期的包袱和隐患,制约了我国的经济稳定、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探索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和必要性 1、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国际社会要求的压力 国际社会普遍存在这样的共识“:碳排放”将成为今后重要的国际战略资源金融危机以来,各国纷纷以低碳经济作为经济的新增长点,有的国家甚至为保护“碳技术”设起了“碳关税”。而中国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在国际贸易中,出口的产品主要是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品,因此对能源消耗特别大。这就造成了国际上对中国的雅致与误解,使得我国在进出贸易中常常处于不利的位置。更何况,为了避免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为了保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全球各国必须要团结一致,采取切实有效的强有力措施来控制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变化,以此保证全球气候不会发生剧烈变化。我国作为第三大经济体,应该以一种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处理全球气候治理问题,更要积极的参与到这中间来。 2. 我国的能源需求现状和生态安全面临威胁 我国传统的发展道路是“高污染,高消耗”的。但传统的高碳经济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但因人口众多,人均资源能源占有量与世界整体水平还存在明显差距,这样的发展模式显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现在发展的需求。 其次,我国能源利用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温室气体排放量高于其他国家,经济发展与减排目标双重压力矛盾突出。我国未来的碳排放形势相当严峻,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三、发展低碳经济时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导致高耗能和高排放,产业结构调整尚需时日 长期以来中国走的是粗放式的发展方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的粗放型产业结构正在向集约型产业结构转化,成效显著,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全面优化尚需时日。中国现有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二产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依然落后,这导致了资源浪费严重,污染率很高,再加上有些地区仍旧有着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思想,使得第三产业的发展一直受到限制,低碳经济的发展周期延长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 刘莎5000109092 新闻091 摘要:“低碳经济”这一最早见诸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低碳经济》的词汇,已经深深烙进了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2010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确定在5省8市开展低碳产业建设试点。“金砖四国”之一的中国,以当今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如何面对时下的低碳经济发展,今后又可能遇到怎样的经济挑战?有没有什么可行性策略?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展开分析。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中国家经济挑战可行性策略 一、低碳经济概念界定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知道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1】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除酸雨、光化学烟雾、臭氧层空洞等大气灾害之外,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成了不争的事实,当下已经显现的气候异常和预测可能出现的灾难,是人尽皆有的体验和担忧。摒弃20世纪以来经济的传统增长模式,迈向生态文明的新路子,是世界经济的出路,也是中国经济关注度重点。 二、世界走向低碳经济 近年来,世界正在酝酿着低碳的技术创新,低碳经济的突破可能成为经济危机后新一轮的主要带动力量,首先突破的国家可能成为新一轮世界经济增长的领跑者。 我们来看看世界各大国都在低碳经济这场经济“赛跑”中处于怎样的位置。 美国:将低碳产业作为重振经济的战略选择。主要的措施可以分为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其中锁定新能源为核心。 日本:将低碳社会作为发展方向。提倡物尽其用的节俭精神,通过更简单的生活方式达到更高质量的生活,从高消费社会向高质量社会转变。同时发展提高新能源利用技术,削减温室气体排放。 巴西:大力推动生物燃料发展。进一步完善乙醇、生物柴油等的提炼和利用技术,利用政府推出的一些列金融支持政策,发展农业种植,以满足生物柴油的原料需求。 韩国:将“低碳绿色增长作为国家战略。这一战略通过减少能源依赖、提升绿色技术、发展再生能源,促进就业和人民增收。 世界各国都根据自身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发展本国的低碳经济,以便在新一轮的经济赛跑中抢占先机。中国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三、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未来 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阶段,又面临着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比重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技术落后、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积重难返等问题,在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节能减排上形势严峻。 基于这些原因,有人说,经济要发展,工业是先导,要发展工业就必然有排放。保持低碳状态,除非人们不开车,不烧煤,放弃重工业发展。这种说法显然是极端的。中国有些城市一开始对低碳经济、低碳城市很有热情,但后来却不愿意高调践行,就是英文害怕大型的化工、钢铁行业投资受到限制。任何社会都需要一些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和产品来保障经济的运行和生活的质量,否则社会将无法运转。低碳经济不是要排斥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和产品,而应该想办法提高碳效率。在这一点上,科技的力量不可或缺。

江苏无锡常州苏州南京低碳经济82分试卷

(A) 1992年 (B) 1993年 (C) 1994年 (D) 1995年 2. 碳金融不包括() (A) 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交易 (B) 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 (C) 银行的绿色信贷 (D) 低碳技术创新 3. 协调人口、环境、资源的原则不包括() (A) 生态平衡原则 (B) 自我调控原则 (C) 整体效应原则 (D) 极力利用资源 4. ()是推动我国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路径之一,也是应对国际光伏市 场变化的主要策略之一 (A) 产业内部结构升级 (B) 构筑光伏产业发展的管治体系

(C) 技术进步与创新 (D) 积极拓展国内应用市场 5. 太阳能资源的特点不包括() (A) 清洁 (B) 无污染 (C) 可再生 (D) 有污染 6. ()年芝加哥的热浪引起500多人死亡 (A) 1995年 (B) 1996年 (C) 1997年 (D) 1998年 7. 太阳能的优点不包括() (A) 不受季节限制 (B) 方便便捷 (C) 没有区域局限性 (D) 经济环保 8. 固碳技术指把燃烧气体中的()分离、回收,然后深海弃置和地下弃置

(A) 二氧化氯 (B) 二氧化硫 (C) 二氧化碳 (D) 二氧化氮 9. 当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加倍时,全球平均气温将增加() (A) 1~2℃ (B) 3~4℃ (C) 5~6℃ (D) 7~8℃ 10. ()我国提出转变增长方式 (A) “九五” (B) “十五” (C) “十一五” (D) “十二五” 11. 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导向是指() (A) 产品营销模式 (B) 市场营销模式 (C) 绿色营销模式

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研究

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研究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早在1943年,美国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就首先提出了社会间接资本的概念,强调“在一般的产业投资之前,一个社会应具备在基础设施方面的积累”。当时,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工业落后、基础设施不健全、劳动生产率低下和收入水平低下等问题。罗森斯坦·罗丹认为,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走工业化的道路,全面地、大规模地在各个工业部门(尤其是基础设施部门)投入资本,通过这种投资的“大推进”来冲破经济停滞和贫困落后的困境与束缚,“推进”整个工业部门全面迅猛地发展。后来,罗森斯坦·罗丹又进一步阐述了这种思想。他(1966)认为,社会间接资本包括电力、运输和通信等在内的所有基础产业,它的服务具有间接的生产性,其最重要的产品是在其他产业中被创造出来的投资机会,“它们构成国民经济基础结构以及作为国民经济整体的分摊成本。” 美国经济学家沃尔特·惠特曼·罗斯托为了分析和论证他的“经济成长阶段论”,提出了“部门分析方法”。罗斯托为了强调他对基础设施的理解,使用了“社会先行资本”的概念。他指出:“各国在起飞前和起飞年代中,社会先行资本(主要是交通)所需的投资水平不同。”他还认为,“社会基础资本的先行建设……是起飞的一个必要但不是充分的条件。”“在起飞可能出现之前,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必须要有最低限度的先行社会基础资本

建设。这种先行的、最低限度的建设规模因各国经济状况不同而不同,取决于以前的历史、地理和自然资源等情况。历史(1914年以前的俄国)和当代的情况(1958年后的中国)都表明:在没有相应的前提性资本准备的情况下开始起飞的国家,它们在结构上的缺陷会导致起飞年代中的严重问题。”“社会先行资本的建立,在时间上具有确定无疑的优先性。”不过,罗斯托的“社会先行资本”概念有时又包括农业、教育等部门,显得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和随意性。 Mschauer D.于1989年对基础设施与城市发展关系的研究受到了普遍的关注。他的研究结果表明:公共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水和能源供应,对城市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认为20世纪70年代早期至80年代末美国经济生活中生产率的下降,能从同时期公共资本量的恶化状况中得到解释。而Munnell A.在1990年运用空间分析方法证实了这些结论。Hiehl D.于1986年在给欧共体的一份报告中表明:基础设施对城市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还有学者对墨西哥、日本、西班牙等的基础设施与城市发展作过研究,得到了类似的结论。总之,在这些研究成果中,有一条共同的结论,那便是:基础设施的投资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日本经济学家南亮进也研究了基础设施问题,他认为基础设施可以称为社会间接资本,一般以运输和通信为代表,它们是经济增长所不可缺少的初期条件。 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在《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中以“为

关于江苏省镇江市低碳城市建设的考察分析报告

关于江苏省镇江市低碳城市建设的考察报告

————————————————————————————————作者:————————————————————————————————日期:

关于江苏省镇江市低碳城市建设的考察报告 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环境与发展挑战,对人类文明形态和国际秩序造成深层次冲击。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所引发的生态危机,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共同的使命。建设低碳城市、倡导低碳绿色循环发展是世界潮流,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载体,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内在需要。今年市十一次党代会和市人大十二届一次会议提出“建设低碳城市”,为下步工作指明了方向。为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赴镇江市开展为期两天的低碳城市建设调研,听取了镇江市发改委的情况汇报,并研阅了工作台账。通过考察,给我们带来了启示。 一、镇江市概况 镇江地处苏南,区位优势独特,西距南京50公里,东距上海200公里,处于上海经济圈和南京都市圈的交汇点。市域面积3843平方公里,常驻人口312万。下辖丹阳、句容、扬中三个县级市和京口、润州、丹徒、新区四个区。镇江历史悠久,具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史。镇江以“城市山林”、“真山真水”自然条件著称,山体、森林、湿地资源丰富,水域面积52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3.7%,河流60余条,总长700余公里,

湿地总面积约4.2万公顷。镇江自然资源禀赋丰富,为低碳城市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碳汇生态基础。镇江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等称号。《国家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镇江为长三角核心城市之一,是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物流中心和旅游文化名城。2011年,该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31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1469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1.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63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825元。进出口总额10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 二、镇江市低碳城市建设的主要做法 2011年1月12日,镇江市第六届人大五次会议明确提出:“统筹利用好有限资源,积极申报国家低碳试点城市。打造城市新名片,塑造城市新形象”。该市发改委多次向省、国家发改委相关部门、领导汇报,提出镇江的请求。2012年3月,江苏省发改委在多个城市中筛选出三个城市(苏州、淮安、镇江)上报国家。2012年4月,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孙翠华副司长来苏专程听取三市汇报。2012年5月、6月,该市主要领导专程赴京向国家发改委领导专题汇报,召开专家研讨会,研究镇江低碳经济发展思路、重点任务等。2012年8月18-19日,国家发改委调研组来镇江考察,对镇江的思路、做法给予

第三章 低碳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政策()

第三章?低碳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政策 第一节全球气候变暖与发展低碳经济 一、全球及中国气候变暖现状 地球的气候一直是呈波动式变化的,冷暖交替出现。近一万年来,地球上气温的波动幅度在摄氏2度到摄氏3度之间,期间一共经历了3次暖期,即全新世大暖期(距今8000年至3000年前),中世纪温暖期(10世纪至13世纪),以及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的这次暖期。目前地球的气候系统正经历一次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着变化,这是近万年来地球上出现的第3次暖期。 在目前的这个暖期中,气候也是波动的,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40年代温度一直上升。上个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变冷,以后又上升,90年代是近百年最暖的时期。自20世纪初以来(1906—2005年),全球地表气温显着升高,全球平均表层温度已上升了0.74℃,海平面上升17em。在北半球过去1000年的任何世纪中,此次升温最为剧烈。21世纪高温、热浪、热带气旋(台风和飓风)及强降水频率增加明显。 百年来,中国气候也发生明显变化,20世纪中国年均气温升高了0.5~0.8℃;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区域降水量变化波动较大;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特别是西北变暖的强度高于全国平均值,长江以南地区变暖趋势不显着,有些地区如四川甚至出现变冷的情况。我国已连续出现了16个大范围的暖冬,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降水逐渐减少。2007年为中国195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年平均气温10.1℃,为有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据预测,21世纪中国地表气温将继续上升,降水也呈增加趋势。2040年以前,不同情景下中国地区变暖趋势差异不大,而2050年以后则可能出现明显的变暖程度的差异。低排放情景下,增温趋势缓慢,到21世纪末变暖不会超过1-3℃,高排放情景下,则将会增加3~6℃。(全球气温再上升2摄氏度,上海将被淹没)。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 1、欧盟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 气温升高造成的极端天气和水资源紧缺正袭扰欧洲:英国遭遇了60年不遇特大洪灾;强风暴降临法国;阿尔卑斯山冰川在过去150多年消退了近200米;西班牙遭遇40年未遇的大旱,第二大城市巴塞罗那不得不紧急调派轮船从法国买水供应居民;沙漠化威胁着伊比利亚半岛,有报告说,西班牙的气候已经开始“非洲化”;热浪和干旱引发的森林火灾频仍,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国深受其害;气候变暖还影响到南欧一些地区的葡萄种植,农民不得不考虑毁掉葡萄园,到海拔更高的地区开辟新的种植区。 为应对气候变暖,欧盟准备在2013年前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力度,减少对化石能源依赖,计划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20%。到2020年把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例提高到20%,把用于交通

低碳经济多选题答案

低碳城市的主要抓手大体有()方面 A.风电太阳能 B.新能源利用 C.节能减排 D.低碳生活 答案:ABCD 下面哪些是我国工业领域传统的高耗能高排放产业 A.钢铁 B.水泥 C.石化 D.食品加工 答案:ABC 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是() A.省电节电 B.珍惜粮食 C.理性消费 D.简约装修 答案:ABCD 中国应积极探索()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 A.代价小 B.效益好

C.排放低 D.发展快 答案:ABC 我国首批低碳城市试点是() A.上海 B.天津 C.重庆 D.北京 答案:BC 美国温室气体排放交易体系主要包括() A.控制排放总量 B.发放排放配额和稳定配额交易价格 C.设置美国国内和国际补偿量 D.援助发展中国家和建立治理结构 答案:ABCD 科斯提出利用()的方法来解决外部性问题 A.市场 B.产权界定 C.科学 D.技术 答案:AB 哥本哈根建设低碳城市主要采取()措施

A.能源改造 B.绿色交通 C.节能建筑 D.市民行为 答案:ABCD 新加坡在保护环境方面采取了()措施 A.市场运作 B.减少排放 C.信息公开 D.法律制裁 答案:ABC “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格局,其中以()为两条横轴。 A.陆桥通道 B.沿长江通道 C.黄河通道 D.淮河通道 答案:AB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和保障能源安全专门政府机构有()。 A.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 B.国家能源局 C.国家节能中心 D.国家能源委员会

答案:ABCD 能源替代技术创新关键技术领域主要包括() A.高效光伏发电技术 B.大型风力发电技术 C.先进核能技术 D.建筑节能技术 答案:ABC 下面哪些属于新能源产业 A.太阳能光伏发电 B.风电 C.火力发电 D.核电 答案:ABD 美国政府的能效政策主要包括()。 A.严格的能效标准 B.提高汽车能效 C.实施需求侧管理(DSM) D.能源之星计划 答案:ABCD 低碳城市体现在()方面 A.城市规划 B.建筑节能

城市发展研究投稿须知

(3)为住房非营利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提供适当支持。住房非营利组织并非是一个空壳,而是由土地、资金和住房等配套制度组成。英国和德国的住房非营利组织得到了政府在土地、税收和贷款方面的有力支持,特别是在发展初期。因此,在我国如果成立住房非营利组织,必须在资金和土地上给予相应的适度支持,特别是土地。 当然,对目前已经存在的事业单位性质的住房保障中心,可以在其组织架构的基础上,逐步调整其人力和资金等要素获得方式,促使其从“影子政府”的角色逐步过渡成真正的非营利组织,强化其非营利性和草根性。 (4)鼓励地方成立多种形式的住房非营利组织,展开竞争。鼓励地方成立多种形式的住房非营利组织,例如住房合作社、住房保障中心、住房慈善基金会,等等,让住房非营利组织之间展开竞争,确保其独立性和可持续性。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青年农民工城市安居支持模式研究:现状、路径与政策”(13YJA790004);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人口空间结构变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12CJL058)。 【参考文献】 [1] Bebbington, A. J., S. Hickey and D. Mitlin. Introduction: Can NGOs Make a Difference? The Challenge of Development Alternative[M]. 2008, London: Zed Books. [2] Drabek, A. G.. Development Alternatives: the Challenge for NGOs –An Overview of the Issues[J]. World Development, 1987, (15): 15-27. [3] Lewis, D., and N. Kanji.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Development[M]. 2009, Abingdon, UK: Routledge. [4] Power, G., M. Maury, and S. Maury. Operationalising Bottom-up Learning in International NGOs: Barriers and Alternatives[J]. Development in Practice, 2002, (12 ): 272-284. [5] Brass, J. N.. Why Do NGOs Go Where They Go? Evidence from Kenya[J]. World Development, 2012, (402): 387-401. [6] Nicola Banks & David Hulme. The Role of NGOs and Civil Society in Development and Poverty Reduction[M]. 2012,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7] 徐湘林. 政治特性、效率误区与发展空间[J]. 公共管理学报. 2005, (8): 7—22. [8] 刘鹏. 从分类控制走向嵌入型监管:地方政府社会组织管理政策创新[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1, (5): 91—99. 【作者简介】 任媛(1981—),女,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住房政策、人口与区域发展问题。 《城市发展研究》投稿须知 《城市发展研究》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主办的刊发探讨如何应对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的一系列挑战的研究成果的学术性刊物,刊载城市规划、城市地理、城市经济、生态学以及相关学科的文章,基本栏目包括:城镇化、区域与城市、城市规划、低碳生态城市、城市安全、城市经济、城市交通、城市社会、城市文化、名城保护等。本刊来稿的取舍以学术质量为标准,均一视同仁。 1.篇幅与格式论著、综述等文稿,包括图、表在内,字符数一般不超过10000字,字数以6000~8000字为宜。论著一般应包括: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包括单位名称、单位所在省份和城市、邮编)、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产生论文的研究基金项目名称和项目编号、正文、图表、注释、参考文献、投稿日期、第一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份、性别、籍贯、职称职务和研究方向)和通讯作者的联系方式(包括姓名、职称职务、电话和E-mail地址),以及英文版的题目、作者姓名、摘要和关键词。 2. 题目应简明、确切,便于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一般不超过20个字。中文题目中不得出现英文。 3. 署名应只限于选定研究方案,直接参与全部或部分研究工作和撰写论文,并对该论文有答辩能力的人员,按贡献大小排列。最多署5位作者姓名.英文摘要中,作者姓名的中文拼音,姓在前,名在后,姓的字母全部大写,名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双名者中间无连字号。 4. 摘要论著应有中英文摘要,中文字数控制在300-400字之间。 5. 关键词一般3~6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写在摘要的下方。 6. 中图分类号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标明文章的中图分类号。 7. 正文层次序号不宜过多,一般为3级,最多不超过5级。各层次一般应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如“1”、“2.1”、“3.1.1”等。 8. 数字的用法以GB/T 15835-1995《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规定》为准。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而且又很得体的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 9. 计量单位以GB 3101-1993《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为准。 10 . 缩略词凡已被公认的缩略词可不加说明而直接引用。例如:CBD、GIS等。不常用的、新兴学科的缩略词,在文中首次出现时应附原词。 11. 表格与插图均应少而精,设计正确,使人容易看懂,并按顺序附在正文内。表格应按统计学制表原则,采用三线表,标明序号和表题,表中同一项目保留小数的位数应一致,上下行位数要对齐。线条图要求图面清洁、线条清晰、粗细均匀、比例得当。照片图应提供原始照片,清晰明确,标注好图号。表格与插图的题目需用中文表达。 12. 参考文献论著、综述列出的文献仅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章,且以引用近期发表的论著为主,未公开发表的不宜引用(必要时可在文中加注说明),已肯定将被公开刊物采用者可注明“待发表”。参考文献按文中引用先后编号,附于文末,并在文中引用处右上角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注明。文献书写格式参照GB 3469-1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和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标注。所有参考文献均需标明起止页码。 13. 其他来稿不得一稿多投。本刊对稿件有权删改。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均同时在上述载体发表。作者若不同意将文章编入上述数据库,请在来稿时声明,本刊将作适当处理。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 ol.22 No.3 2015·C18·

居民低碳消费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镇江市为例

Modern Management 现代管理, 2020, 10(3), 368-377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20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512090603.html,/journal/mm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8512090603.html,/10.12677/mm.2020.103045 Research on Resident’s Low-Carbon Consumption Choic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Take Zhenjiang as an Example Jing Zhou, Feng Li Schoo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Jiangsu Received: May 13th, 2020; accepted: May 27th, 2020; published: Jun. 3rd, 2020 Abstract As one of China’s low-carbon pilot cities, Zhenjiang City’s exploration of its residents’ low-carbon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behavior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low-carbon cities. On the basis of relevant literature, this paper selects six factors as demographic factors,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variables, knowledge related to low-carbon con-sumption behavior,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product factors, and external situation factors as in-dependent variables.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he above six factors on residents’ low-carbon pur-chasing behavior, low-carbon usage behavior and waste disposal behavior is conducted, an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knowledge that affects residents’ low-carbon consumption behavior the most is low-carbon consumption behavior-related knowledge. There is a certain impact. Keywords Low-Carbon Consumption, Correlation, Zhenjiang City 居民低碳消费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镇江市为例 周静,李凤 江苏大学,财经学院,江苏镇江 收稿日期:2020年5月13日;录用日期:2020年5月27日;发布日期:2020年6月3日

(发展战略)第三章 低碳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状态及政策

第三章低碳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政策 第一节全球气候变暖与发展低碳经济 一、全球及中国气候变暖现状 地球的气候一直是呈波动式变化的,冷暖交替出现。近一万年来,地球上气温的波动幅度在摄氏2度到摄氏3度之间,期间一共经历了3次暖期,即全新世大暖期(距今8000年至3000年前),中世纪温暖期(10世纪至13世纪),以及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的这次暖期。目前地球的气候系统正经历一次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这是近万年来地球上出现的第3次暖期。 在目前的这个暖期中,气候也是波动的,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40年代温度一直上升。上个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变冷,以后又上升,90年代是近百年最暖的时期。自20世纪初以来(1906—2005年),全球地表气温显著升高,全球平均表层温度已上升了0.74℃,海平面上升17em。在北半球过去1000年的任何世纪中,此次升温最为剧烈。21世纪高温、热浪、热带气旋(台风和飓风)及强降水频率增加明显。 百年来,中国气候也发生明显变化,20世纪中国年均气温升高了0.5~0.8℃;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区域降水量变化波动较大;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特别是西北变暖的强度高于全国平均值,长江以南地区变暖趋势不显著,有些地区如四川甚至出现变冷的情况。我国已连续出现了16个大范围的暖冬,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降水逐渐减少。2007年为中国195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年平均气温10.1℃,为有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据预测,21世纪中国地表气温将继续上升,降水也呈增加趋势。2040年以前,不同情景下中国地区变暖趋势差异不大,而2050年以后则可能出现明显的变暖程度的差异。低排放情景下,增温趋势缓慢,到21世纪末变暖不会超过1-3℃,高排放情景下,则将会增加3~6℃。(全球气温再上升2摄氏度,上海将被淹没)。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 1、欧盟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 气温升高造成的极端天气和水资源紧缺正袭扰欧洲:英国遭遇了60年不遇特大洪灾;强风暴降临法国;阿尔卑斯山冰川在过去150多年消退了近200米;西班牙遭遇40年未遇的大旱,第二大城市巴塞罗那不得不紧急调派轮船从法国买水供应居民;沙漠化威胁着伊比利亚半岛,有报告说,西班牙的气候已经开始“非洲化”;热浪和干旱引发的森林火灾频仍,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国深受其害;气候变暖还影响到南欧一些地区的葡萄种植,农民不得不考虑毁掉葡萄园,到海拔更高的地区开辟新的种植区。

(发展战略)绿色基金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报告最全版

(发展战略)绿色基金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报告

中国经济报告发表文章系列: “绿色基金”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京缘资本执行总裁龙黎明壹、“绿色基金”的形成和发展 绿色产业基金,专指由基金管理X公司管理的专门投资于能够促进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事业发展的X公司股票的共同基金。绿色基金的投资理念是:环境保护和金融投资的目标融合,绿色基金的核心是强调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它将投资者对社会以及环境的关注和他们的金融投资目标结合在壹起。它不是追求纯粹物质利益的最大化,而是整体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绿色基金不仅仅从经济角度出发,而且考虑投资对象对自然和环境的影响。 英国于1988年率先推出了第壹只绿色基金——Merlin生态基金(即当下的Jupiter生态基金),人们能够将钱投入到他们较为关心的环保型企业中去。受20世纪80年代后期环保主义的影响,全球范围内绿色基金得到迅速发展,各种各样的生态基金、可持续发展基金、环境共同基金纷纷涌现。 国外的很多实证研究表明,绿色产业基金的投资效率且不壹定比壹般股权投资基金的投资效率低。由于其投资对象的特定性使得他们对这些X公司的了解更为深入,投资目标的选择更加合理,总体的投资收益从长期来见反而可能高于壹般的投资基金。例如,作为国际绿色投资基金中的壹员,施罗德气候变化基金(SchrodersClimateChangeEquity)12个月回报率为20%,高于其参照标准MSCI全球指数。 作为国际绿色投资基金中的壹员,CCC英国气候变化资本集团是全球专门从事清洁能源和低碳投资的投资银行集团。CCC管理着全球最大的碳基金,管理三只共

计8.5亿欧元的碳基金,投入能产生碳减排信用的X公司和项目。2005年进入中国市场,项目涉及可再生资源、合同能源、甲烷气体、城市垃圾填埋、煤气层利用等众多领域。如吉林长岭风电、深圳下坪垃圾填埋气利用、平顶山煤业集团煤矿瓦斯利用。至今,CCC英国气候变化资本集团在中国低碳领域投放的资金达到了10亿美元。 不过,尽管国外的绿色基金发展较为迅速,但我国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绿色产业投资基金。 二、中国迫切需要设立“绿色基金”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很高,加之能源安全存在隐患,生态承载力不断下降,自然环境逐渐恶化,使中国的经济增长面临着资源瓶颈和环境代价的双重困境,而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绿色增长则成为破解这种困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此背景下,从2009年9月下旬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的召开到12月哥本哈根气候变化谈判会议召开前夕,中国政府从首次正式使用碳排放强度指标的概念,到宣布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再到明确量化碳减排目标(到2020年,单位GDP 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展示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履行大国责任方面的积极姿态。其后于2009年12月7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显示中国正转向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由此,中国亟待制定和完善包括碳金融、碳排放交易、碳税收在内的壹系列经济激励措施。 当前,发达国家促进低碳产业经济发展的金融工具正趋于成熟。在此形势下,我国需借鉴发达国家在“绿色基金”、“绿色金融”等方面的运营经验,制定和完善

中国大城市发展研究的问题

中国大城市发展研究的问题 城市化和少数城市大型化是工业化和市场经济推动的必然结果,为了避免重蹈其他国家一些大城市曾经一度陷入困境的覆辙,迫切需要加强对我国大城市发展的研究。笔者认为,以下几个基本问题尤为重要。 (一)、对城市本质的认识问题。 研究世界城市的各学科和各学派的学者都对城市下过不同的定义,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城市是一种与乡村不同的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一最基本也是最简单定义的意义在于,它规定了城市发展的本质要求:必须以人为本,不能只见物不见人,只见钱不见人。这就要求:1、在城市建设上,必须以适于人的居住、生活、休息为根本原则。要给人以正常自由活动的空间,确保市民能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喝到洁净的水,吃到健康的食物。2、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在结构调整和升级上,要注意提高市民的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尽最大可能保证就业,让市民有谋生手段和谋生之处;3、在政治生活方面,要随着城市居民政治意识、民主意识及其对社会信息的掌握程度,不断为市民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提供更多的机会;4、在文化上,要随着大城市发展所带来的文化混杂的特点,在建设主体文化的同时,发展多元文化,以满足不同市民的文化需求。 (二)、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问题。 90年代以来,全国先后有40多个城市提出了要建设国际大都市的目标。但据国家计委、建设部、中国科学院和南京大学众多专家、学者完成的建设部“九五”重点科研项目《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跨世纪战略研究》认为,至本世纪中叶,最有可能进入国际性城市之列的城市只有三座:上海和依托天津的北京,加上回归后背靠深圳的香港。热情实践与冷静思考之间的矛盾在于对国际大都市内涵的不同认识,其中涉及到国际化城市和城市国际化两个概念。国际化城市应该是一个全方位的、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与世界存在密切交流并且能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城市。如纽约、东京、伦敦、巴黎。而城市国际化,可以是城市某方面功能和结构的国际化,比如旅游国际化、宗教国际化、文化艺术国际化等,如日内瓦、维也那、海牙和威尼斯……客观地说,要在我国造就出40多个国际化大都市,这是不可能的。但是,要使我国的大城市在结构和功能上具备一定的国际性,不仅是发展的需要,而且也不是遥不可及

镇江环境状况公报(2016)

镇江市环境状况公报(2016)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江苏省环境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现发布《镇江市2016年环境状况公报》。 镇江市环境保护局局长:刘正泰 2017年5月31日 2016年,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履行生态环保职责,以推动绿色转型、深化污染治理、改善环境质量、严格环境监管为重点,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市政府颁布实施《镇江市“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明确“十三五”时期全市环境保护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及重点工程;制定实施年度大气和水污染防治工作计划,完成G20峰会期间空气质量保障任务。环境质量明显提升,环境信访明显下降,顺利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一、环境质量 (一)空气环境 2016年,镇江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有所改善,空气质量达标率较2015年上升11.4个百分点,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或保持稳定,其中PM2.5年均浓度较2015年下降15.3%、较2013年下降30.6%,达到国家提出的“在2013年基

础上下降13%,同时比2015年下降3%”的目标要求。受颗粒物、臭氧和二氧化氮影响,7个辖市区环境空气质量均未达二级标准要求。 1、城市空气 市区环境空气中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浓度分别为50微克/立方米、80微克/立方米、24微克/立方米和38微克/立方米;一氧化碳和臭氧(最大8小时)按年评价规定计算,浓度分别为0.878毫克/立方米和96微克/立方米。与2015年相比,PM2.5、PM10、臭氧(最大8小时)和二氧化氮浓度分别下降15.3%、2.4%、8.6%和9.5%,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浓度保持稳定。 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进行年评价,7个辖市区环境空气质量均未达标,超标污染物为PM2.5、PM10、臭氧。其中,7个辖市区PM2.5均超标;除丹阳以外,各辖市区PM10均超标。 按日评价,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为76.4%,较2015年上升4.2个百分点,7个辖市区达标率范围为67.6%~80.9%。 2016年,市区共发生6次重污染天气过程,共发布预警快报5期,预警短信六十余条。 2、酸雨 全市酸雨平均发生率为5.9%,降水年均pH值为6.09。镇江市区、丹阳市、扬中市酸雨发生率分别为2.7%、10%、15%,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