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教师如何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来临

浅谈教师如何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来临

浅谈教师如何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来临
浅谈教师如何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来临

浅谈教师如何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来临

互联网+向中小学教育的扩展是必然的,而且互联网的影响是空前的,它必将改变教育的传统模式,也更好的响应新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是新课程发展的压路机。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校园网络的建设和利用网上资源进行教育教学已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信息技术教育对教育的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

互联网+时代教学观念教师形象为了争取在新世纪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我们必须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努力实现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深远意义和形势的挑战。面对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时期的到来,教师应如何应对?应做好哪些准备?教育思想应有什么转变?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应怎样改革?这一系列问题已迫切需要我们去探索、去解决。

一、互联网+时代来临重塑教师形象

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我们进入的21世纪,将面临人类文明史上的又一次大飞跃由工业化社会进入到信息化社会。21世纪,既为我们带来新的机遇,也为我们带来新的挑战世界各国将迎来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21世纪的竞争,是经济实力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取决于教育。为此,世界各国对当前教育的发展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都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都试图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让教育走在前列,以

便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网络仅仅是信息化的形式,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方便的获取方式才是信息化的内容与实质。因此,重塑教师角色正成为这场变革的关键。新课程很早就提出,学校教育从“以教为中心”转变到“以学为中心”。对于教学过程来说,教师需成为学习主题及其过程的设计者、指导者与促进者。为此,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不再是了解如何应用不同类型的工具,而是学会整合诸多教学因素为学生创设更为真实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博士生导师余胜泉教授认为,任何学习者都可以凭借网络获得丰富的信息资源,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得信息和知识的主要来源。这一事实促使我们对教育者自身所承担的角色进行新的思考。重塑教师角色及角色的新定位注定了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也需要遵循时代的规律。在教师研修中,必须强调教师是教学改革的积极参与者,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实施者。

二、互联网+时代来临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教师应尽快熟悉和适应信息时代的教学新环境,不断提高信息化程度、水平和效益。目前在全国流行的计算机培训模式不仅已经陈旧,而且不适合广大教师的需要。因此,当前迫切需要从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制定一套既先进又切实可行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体系,并建立一种能够自我更新的竞争机制。信息时代的教育对所有地区、所有学校和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教师只有不断努力学习,充实自己,才可能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把握时代脉膊,迎接新时代的挑战,真正成为实现现代化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生力军。人才的

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象征,而且对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正确、合理、高效的利用互联网的资源,不仅可以培养自我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的能力,而且可以通过计算机与网络的强大功能探索新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培养出适应信息时代需求的新型人才,从而确保有较高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资源的潜能,构建学习的良性循环,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三、教师将互联网+融合进课堂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探索知识、发现规律的过程。可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受到时间、空间和各种现实情况的制约,仅凭教师空洞的说教,抽象的描述,很难达到期望的教学目标。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无疑给课堂注入了新的生机: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功能创设情景,渲染气氛,通过情景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新事物、新问题,激发他们强烈的探索欲望,充分调动学生渴望新知的积极性,学生在互联网的海洋中,可自由自在地去获取他想要的东西,这一发展,摆脱了教师固定思维的束缚,学生真正体会到在知识天空中翱翔的感觉,网络提供了学生展现自我的空间,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能力不断提高。互联网提供的信息资源迫使教育教学内容与教法将发生一场深刻的改革,它鼓励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学习的积极性,重视了学生高阶推理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重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施素质

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必将推动教育教学向更深层次发展。

四、互联网+时代来临如何让学生全面发展

在今后,社会和学校全力构建适合于孩子健康发展的德育环境非常重要。我们也应借助互联网的影响力,充分发挥互联网上的资源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优势和作用,构建有利于孩子道德品质和个性发展的环境。除了网络环境外,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德育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面,如学校在互联网上开设的集邮活动小组、天文兴趣小组、读书小组、书法社、话剧社等的专题网站。读书小组的成员可以在相应网站上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棋类课外活动小组可以在校园网上进行网上对弈;集邮活动小组可以在网上观看邮票展览,增加知识、陶冶情操。在种种生动、活泼、有益的活动之中渗透各种不同的德育任务和内容。我们还可以利用互联网上的德育资源召开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指导高年级的学生自己运用网络资源制作有关德育的电子小报,学生设计制作的过程就是接受德育教育的过程。在这里,除了让孩子们更快捷、更方便地了解国内外正在发生的事,扩展自己的知识外,更重要的,从德育的角度看,我们还要让孩子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认识网络社会,知道与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一样,也有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好人与坏人,也存在着安全问题,从而强化小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同时要让孩子明白:电脑和互联网是很有趣的,但用电脑时间长了,眼睛和健康都会受影响的,从而逐步养成正确的网络行为规范。

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要推广现代教育技术最终落实到教师转变角色上来,由于互联网的出现使人人具有了自我教育的能力,同时

对教育质量和教育资源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权威受到挑战,在此形势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由讲台上的教书匠变为教育专家,变为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学习者的榜样,教学设计不仅定位在教师教的过程的设计,教案应向学案转变,具有弹性化的学生学习过程和活动的设计成为学案的重要部分,教师成了教育资源的设计者、开发者,知识库的更新者、维护者和管理者。要尽快适应教育形势的变化,提高教育质量,最关键是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改变教育者的角色,这才从根本上改进传统教学,实现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实质性的提升,更好的为学生服务,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浅谈新时期人民教师如何对待热爱祖国和热爱教育的关系(1)

浅谈新时期人民教师如何对待热爱祖国和热爱教育的关系 人们都说教师这一职业是天底下最神圣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教书育人,传播人类文明,提高民族素质的重任,教师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人才质量与教育的效果。教师不知是要会教书,而且要会育人,教导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做人,学会如何作事。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品德和素养是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只有对“怎样做一名好教师”这一问题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三尺讲台,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那么,新时期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呢?本人就此问题谈几点拙见,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同行们批评指正。 祖国是哺育我们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我们应该因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我们的祖国有5000年悠久的历史,在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大批的英雄豪杰,他们为了祖国的每一寸土地而和敌人做殊死的斗争,因为他们,我们的付出和牺牲,我们的祖国才得以富强。因此,我们要时常对自己说:“我是中国人,我为此而感到骄傲!”身为新时期新中国的人民教师

更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祖国是教师现身教育的思想基础。热爱祖国体现一个人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一个人对国家的依存关系,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心的政治原则,也是道德要求。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人民教育事业与热爱祖国就像是树木和鸟巢之间的关系,没有茂盛的树木,哪里能安放鸟巢;他们的关系也像是皮与毛之间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正因为人民教育事业与国家的繁荣昌盛有着唇亡齿寒的密切关系,所以身为新时期的人民教师一定要树立热爱祖国的思想,并把这一思想融入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去。让热爱祖国这一光荣传统得以传承,让学生从小就树立热爱祖国的思想,也让他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热爱祖国和人民教育相辅相成。一方面祖国的繁荣昌盛能为教育提供更先进的教育技术,创造更适合学习的教育环境,能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为教育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能促使教育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又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提供了大量的知识型人才,为祖国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源源的动力,推动祖国的快速发展,两者之间是一个良性的影响过程。作为新时期的人民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应该去热爱自己的祖国,并把这一思想发扬光大! 展望二十一世纪,人民教师更应该为社会输送大量的人才,让国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愿我们美丽的国家永远繁荣,永远昌

互联网时代,教师该怎样做

互联网时代,教师该怎样做 被誉为“教师的教师”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特别强调,“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效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任何一个教师,不管他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不管他是自觉还是不自觉,他都在对学生进行示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面对“互联网+”时代,教师对于学生的示范有哪些呢?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良好榜样。一个教师的良好素养并不是表现在一纸文凭上,教师的学历也不等于实践能力;只有具备持久的学习力,才能使教师的能力得到不断增长,素质得到不断提升。只有教师学会读书,才能教会学生学会读书;只有教师的知识不断更新,才能使学生的知识不断更新;只有教师学会终身学习,才能教会学生学会终身学习。 叶澜教授曾经明确说过,“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 ?面对“互联网+”时代,教师的创造性有哪些呢? 《创造型教师的内涵》一书中提到: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考察判断教师是否具有创造性。美国教育学家托兰斯认为,创造型教师在工作中必须遵循五个原则: 1.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 2.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观念; 3.向学生证明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 4.给学生提供多维度的学习机会; 5.使评价与前因后果联系起来。 日本学者恩田彰则从创造型教师的特征加以界定: 1.善于诱发学生的动机和及时给予评价; 2.善于使学生自发地学习和发挥他们进行研究的主动性; 3.善于组织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学习环境; 4.善于提出适当的课题不使学生气馁; 5.善于创造令人感到温暖的互相谅解和理解的气氛; 6.善于尊重学生个人的独立性; 7.善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自己去形成概念; 8.善于创造性地组织小组学习; 9.善于建立与各类专家协作的体制,借助社会力量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你认为“互联网+”时代,在哪些方面为我们成为创造型教师提供了条件?

互联网对教师的成长影响

互联网对教师的成长影响 摘要:当今时代,属信息发展得最为迅猛,随处可见互联网对人们的影响之深刻,本 文将从互联网出发,研究对教师成长的影响,通过论述互联网与教师专业成长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及在教学中合理运用互联网方法,从而论证了互联网对于教师专业成长不光有积极方面 的影响,同时还有负面影响。 关键词:互联网教师专业成长合理运用 当前,“互联网”作为核心概念广泛地渗透了社会的各个领域,甚至成为了主导诸多领域的重要成分。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与普及,也对21世纪的人们的基本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国教育技术论坛提出“21世纪的能力素质”就包括基本学习技能、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以及实践能力[1]。学生的这些能力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此,这也考验着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教师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不得不将自身知识技能进行提升,同时,在信息化的时代,合理的运用互联网,也能从多方面给予教师提升。 一、互联网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 终身学习由近年来一个比较流行的词汇渐渐转变成为人们的一种生存概念,它是诸多行业适应其自身发展的必经之路。互联网不仅带来了信息爆炸,许多时候,我们的日常生活甚至离不开网络,它慢慢地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个人人网络的时代,互联网也为教师专业成长带来了提高的渠道与动力,而教师的发展也绝非是单一的,主要涉及三个层面的内容。 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团队的素质,其中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所应具备最基础的能力,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知识的熟练程度;二是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的反思和提高的基础上,逐渐积累形成的具有自己个性的教育见解;三是教师专业发展不仅通过教师个人的学习与反思,更重要的是在教师群体中形成合作的机制,建立一个“学习共同体”,所谓学习共同体,是通过将学习的成员置身于学习和社会环境中从而促进个体的进步与群体进步[2]。互联网正好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世界,为教师终身提供了一个全面、新型的知识面,同时,多元化地呈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通过吸取优秀教师的科学而有方法,可以大大缩短教师专业成长的时间,也能够节省人力,教师能够在网络世界中进行交流、学习,钻研从而实现学习共同体。

面对“互联网+”时代,给教师教书育人带来的复杂性有哪些呢

面对“互联网+”时代,给教师教书育人带来的复杂性有哪些呢? 当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的思想观念、思维和人文精神,尤其是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 孩子更知道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网络世界比较复杂,相应孩子也会学习,变的复杂。 其实带给老师复杂因素的不是"互联网+"时代,而是现在的教学思想,学习成绩上去了,但是思想道德没跟上. 一、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着力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主张通过探索和意义建构而得知识,改变学生单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况;强调创设合适的教学情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传统、落后、刻板的教学模式;强调教育的社会化、终身化、打破时空限制,不断更新知识等。现代教育特别强调KNOW-HOW(指作某些事情的技艺和能力)和KNOW-WHO(关于知识来源的知识)两类知识的重要性。相应地,教学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学应该由向学生传递知识转变为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性、个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若在现代仍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与落后的教学方法,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信息日益增多、知识迅速更新的网络时代,将推动适应能力,创造能力。因此,做为教师,我们必须具有未来意识,以超前的目光,从教育哲学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发展的趋势与未来,必须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替代传统的教育观念,面向未来,把为未来社会培育人才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才能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反之,势必被时代淘汰。 特点一:内容信息化 网络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网络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它所实现的是信息的共享,并且在网络社会中,信息资源(包括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转变为由声音、图像、文本等构成的动态的教材),通过互联网,超时空的传递交流,消除了跨地域沟通的时滞,使处于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人在同一时刻可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教师可能利用互联网指导学生;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汲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构建自己的信息体系。因此,网络时代的教育内容具有信息化的特征。 特点二:学习自主化 Internet能将任何类型、技术选择和活动范围的网络链接成为一个巨大多媒体信息库。学习者可根据个人特点和意愿,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主动的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及地点,自我控制学习进度,进行自主性网络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还可通过网络进行主我测试和自我评价,从中检验自己学习效果,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和谁知主体潜能,增强学习主动性。整个网络学习的进程都是学习者自我驱动、自我主导的,通过网络自我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生由原来的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由“要我学”切实转变为“我要学”。学习方式自主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让学生在网络朝代获得更加全面,自由的发展。 特点三:平等协作化 传统的学习形式一般只在相互认识的人中产生有限的面对面同步交流,交流对象的范围小,且更多的是一种单向的、一对多的交流。网络极大地扩大了交互范围的时间和空间,相隔万里的异地交流能在瞬间完成。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说:网络使整个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在线问答等方式向世界各地的提供网络服务的优秀教师提出问题和请求指导,并且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学习者的疑惑能及时地得到多位教师的解答。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者。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均应能充分自由地展现自己的丰富性,以各自的知识经验、情感、投入教育活动,相互影响,交融,促进。交流、对话、感染成为教育活动发展的基本方式。交往关系更趋平等、宽容与和谐,教师不再是至高的权威。而是以自己的学识、能力、人格魅力等去感染学生,建立起自己的崇高威信,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普遍交往的关系。由于个体学习者,对问题认识的广度、深度及对事物理解都受到自身条件和认识水平的局限,那么协作学习则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Internet通过网络互联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的网络协作学习环境,交流时空无限扩张。在知识的海洋中,每个人都是整个人类认知和文化系统中和一小分子,因而需相互协作,才能获得成功。每个

浅谈如何做一位新时代优秀教师

浅谈如何做一位新时代优秀教师 当今时代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社会的人文环境影响了这一代的学生,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提升各方面的能力,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我通过这次网络研修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感触颇深。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浅谈如何做一位新时代称优秀师: 1.注重自己的专业发展; 我们要熟练地教育教学技能,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反思能力,并能在反思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教盲教学过程中初步形成自己的特色。时刻关注教育界的最新动问,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手段广泛获取现代教育教学信息和教育教学改革经验,进一步加强教育理论学习,为成为研究教师打下基础。.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通过学习提升师德修养,增强理论底蕴。多听老教师和同行的课,积极向同教研组前辈取经,吸取他人的长处,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质量达到优良的水平。 2.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技能; 加强学科专业理论学习,掌握学科教学的现代教育理论,改进教学方法。重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调整教学手段和方式,扎实提高教学水平。逐步形成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针对问题进行实验研究,并善于把研究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总结上升为理性认识,把握一般规律,用以指导教有教学实践活动,力得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行为表率; 在以后的工作学习当中,我希望自己能一步一个脚印,努力使自己成长快一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已成为一名具有良好德素养的智慧型教师。加强政治学习,提高师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树立良好师德形象,在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作学生的表率,尊重学生,乐于奉献,转化为自己的根本需求。 4.爱心和责任的体现。 鲁迅先生有句话:“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爱是教育的源泉,我教师有了爱,才会用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和创新的精神。我们教师要时刻想着自己的责任,为了一群群鲜活的生灵,把心中的美好感情化作一缕阳光,一滴清泉,洒向每一寸空间。而爱能创造奇迹。从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脸腮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错误。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

“智能互联”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

“智能互联”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 新时代对教师发展提出新要求 1.未来社会,学生和教师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未来不可预知,学生要想在不可预知的世界自由驰骋,需要具备好奇心、想象力、韧性和自我管理能力,需要尊重和欣赏别人的想法、观点与价值观,需要接受失败和拒绝,需要面对逆境。学生如此,教师也同样如此。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教育2030:未来的教育与技能”项目中,回答了两个重要问题:什么将是当今学生在2030年获得成功并塑造他们的世界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教学体系如何有效培养这些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这也是新时期教师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在《工作和技能的将来》的报告中指出,2020年所需要的十大技能分别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审辩式思维、创造能力、人员管理能力、协作能力、情商、判断决策能力、服务导向、谈判能力、认知弹性。到了2030年,需要的能力将会不一样。那么,教师的知识体系以及价值观如何完善?在教师培训、教师培养方面,以问题为导向,应该朝着怎样的目标去建构学校的教师培训体系呢?

2.“智能互联”如何改变教育 “5G+AI”开启了“智能互联”的未来。“智能互联”将会给教育带来什么改变呢?第一,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表述的形式,改变了学习者的认知方式。第二,改变了信息资源在社会中的分布形态和人们对它的拥有关系,改变了人们之间的教育关系。第三,改变了时空结构和人们的学习形态。“5G+AI”技术的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冲击是巨大的,对教育的冲击也是巨大的。 新时代的教与学是基于“智能互联”的教与学。“5G+AI”技术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多向互动成为知识传递的常规方式,学习将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混合式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将成为学习的常见方式。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它们与教育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将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新的冲击和机遇,教师必须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师生将形成一种新型的学习生命共同体。那么,教师是否能够适应新的技术变革?在“智能互联”时代,我们怎么赋能和链接?怎么促进教师的全专业发展? 由此可见,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必须具备培养优秀教师的能力和资源。 新时代学校教师发展应有新作为 北京一零一中学作为一所基础教育名校,70多年来,始终坚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遵循教育规律全面育人,建设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教师队伍。学校教师梯

网络环境下教师资源的整合与开发

网络环境下教师资源的整合与开发

网络环境下教师资源的整合与开发 序论 时间进入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各个行业技术进步技术创新不断展现。教育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却步履艰难。2000年前,亚里士多德在学院里给学生讲授知识,靠的是口和手, 时间回到公元前350年,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吕克昂学院和一群学生散步,亚里士多德不时的在讲解完一些理论知识后要求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学生们也不断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他们相互争论,相互质疑,不断完善着自己的回答与思维,气氛融洽。同一时期,孔子和自己的众多门徒坐在大厅之中,孔子坐在众多学生面前讲解着自己在哲学上的思想,学生们坐在各自的案几前,或记录、或冥思、或专注听讲……时间飞逝,两千多年过去了。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我们在怎样教导我们的学生呢? 现代科学技术对教育最为重要的贡献就是电脑

及信息技术的引入,在网络日益普及的今天这种进步更加明显和突出。无论是口传心授还是多媒体展示,教育的目的就是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信息,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积累,改善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更好的利用网络及信息资源辅助教学,成为新世纪教育 教师协同合作,共创教学新机 陈浙云/台北县政府教育局课程督学 一、以协同教学落实九年一贯课程 廿一世纪课程发展所强调的趋势是课程的整合(integration)。九年一贯课程中,强调学习领域之实施应以统整、协同教学为原则(教育 部,2000a)。协同教学(Team Teaching,TT)能促使教师发挥其专业知能,提供学生更适性、兼具深度广度、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学习;其具有多样性、专业性、统整性、个别性与合作性的特点,正符合Slattery(1995)提出的后现代课程所强调的整体性、合作性与科际性的发展趋势。 我国传统的教学型态以分科教学为主,一个班级的课程虽由多位学科教师共同负责,但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是在固定的时间与空间内,各自独立负责固定班级的教学;教师之间经常

互联网+背景下师生关系

互联网+背景下 加强大学师生关系的对策研究 1421815全体同学 班级: 负责人: 指导老师:周成莉

互联网+背景下加强大学师生关系的对策研究 论文摘要:(这一部分就是把论文的主要意思表达)由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通道和方式越来越迅速和简便,导致学生对从老师那里获取知识的需求度和渴望度降低。这种新的挑战既给师生关系带来危机,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契机,随着网络化教学进一步在全国推行,互尊互爱、民主平等、合作互动的现代新型师生关系已是时代的必然。时下的高校师生关系成为大家最为关心的话题。 关键字:互联网+、师生关系对策 一、互联网+背景下加强大学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把你们绿色的内容进行整合(一)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重要姓(二)互联网+背景下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不要写大段。 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殊的社会关系,是学校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是从属于社会生活下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障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途径,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我们要努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既有利于师生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开展,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诚实守信,敢于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只有有了融洽的师生关系,才对学生学习起重要作用。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平等对话交流,实现知识同步、思维共振、感情共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教育教学来说其重要性和意义十分重大。而社会的时代特征必然会对师生关系的现状和发展产生很大程度的影响,尤其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这种在学校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尤其是在受互联网影响最前沿的大学里,师生关系在互联网+背景的下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师生交往频率低、师生交往方式单一、师生间情感关系淡漠、师生关系功利化、师生矛盾过激化。师生关系总是每一个时代文化、社会制度影响的结果,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全新文化必然呼唤新型的生生关系与之相适应,只有从教育理念到课程内容,从教育组织形式到教育方式,从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及教育评价的重新审视和建构进行全方位的变革,才能在网络时代实现教育对文化的传承、嬉变和创新。

浅谈新时期如何塑造教师形象教学内容

浅谈新时期如何塑造教师形象 教育是人育人的事业,即教师教育和培养学生成长的事业。作为教师这一特殊的职业,直接担负着培养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历史重任,良好的教师形象是每个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是时代的要求。树立良好师德师风,塑造良好教师形象对推进社会向前发展和整个国家的文明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为人师表,加强师德修养 “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精神源泉”。高尚的师德本身就是一本好的教科书,教师要为人师表,既要注重言教,又要注重身教,特别要注重身教。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应当是这种人。教师人格中的责任心、爱心等,通过教师的一言一行作为一种榜样在学生人格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人格的力量对学生品格的形成起着引领作用。教师的人格影响,不仅对学生在校起作用,甚至以后在社会上还会长时间起作用。所以,新时期的教师要具有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同时要提高抵御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能力,需要处处为人师表,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作出表率,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此外,凡老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应该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勿以恶不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教育无小事,事事见真理,因此,教师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高尚的人格去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去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去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去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去爱护人,让高尚的师德师风化作春雨,润物无声。 二、教书育人,提高业务能力 “名师出高徒,师高弟子强”。具备了广博的知识,讲起课来才能游刃有余,有血有肉,学生才能从内心里敬重你。凡是用知识、能力、形象让学生佩服的,家长、社会认可度就高,口碑就好。由此,我们应多学习、勤动脑、勤动笔。用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丰富的教书育人经验来影响学生,赢得他们的信任和尊重,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要提高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自身素质。我们不仅要深入学习理论业务知识,用理论业务知识武装头脑,而且还要贯彻落实到平常的工作中。在学习中,要有目的,有方向,要进行系统思考、系统安排。我们不管学什么,都要与推动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善加利用,解决学习不够重视,功底不够扎实,工作成绩不明显的问题。一定要有一种学习的危机感、紧迫感,把学习知识、提高素质作为生存和发展的紧迫任务,把学习当作一种工作和追求,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

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雅尔根楚学校施国强 方法如下: 1、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教育可以充分的利用网络新技术,从 最基本的备课谈起,今天的教师完全可以扔掉纸质教案,完全可以不用像以前那样积累一些纸质的素材,这些东西,网络已经可以替代, 教师备课所需的材料通过网络查找,方便又快捷,譬如,网络上的“百度文库”就是教师备课的宝藏,通过网络强大的积聚效应,把一些优 秀的教案、课件以及备课心得发到网上,然后可以相互下载分享,相 当于全国的优秀教师坐在一起来备课,效率自是以前的传统备课方式难以企及。 2、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新技术,如最简单的PPT技术,有声音,有文字,有图片,可以师生互动,比单纯 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效率提高了好几倍,现在又有一些最新的互 联网教学方式,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在线课堂”等等,极大的增强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推动了教学方式的根本性的变革,甚至有人预言互联网必将带来教育的根本性革命,很多不适应新技术,不思进取的教师将会面临失业的危险! 3、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作用,以网络技术为背景,进行的课堂教学,可以极大的调动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对一些学习比较吃力在课堂上没有学习兴趣的传统“差生”而言,可能会对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的

人生带来革命性的变革,还有就是一些网络信息的课堂,可以在线或者课下里进行学习交流,等于名师始终陪伴着他们来进行学习。 4、总之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师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 的机遇,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如果教师能够审时度势,积极学习应用新技术,以积极和聪慧的态度来应对新时代,教师有可能应时而上,突出发展自己,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互联网+”时代关于教师发展的几个问题[1]

“互联网+”时代关于教师发展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带来怎样的影响? 1)互联网时代教师思维方法需要做什么样的调整? (1)积极开放的心态。积极看待互联网+教育,个人思维+互联网思维。新时代,信息获取渠道多样,网络、各种移动终端、各种社交软件、各类在线教育、公开课等,促使教师个体必须与互联网思维融为一体,拥有开放、多元、蜘蛛网式的思维方式。 (2)包容性思维。信息巨量,既要兼收并蓄,更要精挑细选。对于紧密相关的专业领域知识采用建构思维方法,对于联系不紧的领域不必回避,可以采用联通思维方式对待。 (3)跨界思维。跨界思维基于世界万事万物普遍联系、系统是细节的有机集合、学科知识体系构成等三大基本逻辑原理而具有实现的可能性。跨界思维有助于教师课堂教学设计更具创意,可以从更高、更广泛的角度看待学科教学、看待一堂课的设计、乃至看到自己课堂设计中的细节问题。 (4)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面对相信什么和做什么的决断而进行的言之有据的反省思维。批判性思维是自我指导、自我规范、自我检测和自我校正的思维方式。好的批判性思考者应当具有批判精神和理性美德,具有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技能。批判性思维利于教师在互联网+时代,理智选择信息,加工整合信息,构建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 (5)软性思维。软性思维是一种有别于逻辑思维的思考方法。

在我看来,逻辑思维是一种硬思维、线性思维,是环环相扣、探讨因果关系的思维;而软性思维则是一种借助形象、类比、隐喻、联想、直觉、灵感等而展开的思维方式,它往往是不连续的、跳跃的、发散的,含糊不清、模棱两可而又疏忽不定的,带有某种神秘色彩;它探讨的不是事物之间的表面联系,而是内在关联,这种关联是无法用逻辑来加以说明的,理解这种关联需要洞察力。培养软性思维则需要音乐、诗歌和绘画等艺术的熏陶,软性思维利于教师在互联网时代塑造具有独特个性魅力的课堂,最终让自己的课堂教学走向艺术的境界。 (6)零存整取的思维。面对信息、知识碎片华时代的到来,教师需要建立零存整取的思维方式。以自我需要为核心,提高碎片知识收集、整合和整体构建的能力。 (7)平台化思维。构建多方共赢的生态圈通过互联网构建教研平台,我们就可以开办各类论坛、读书活动;开设网络BBS、QQ、微信圈等进行网络评课交流;组织教师集体外出参观学习活动,同时也可以让教师之间增加情感。平台化思维,更高级的目标是要构建一个多方共赢的生态圈,大家在这样的生态圈中相互增值,相互体验成功的快乐。 (8)迭代思维。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迭代,是重复反馈过程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逼近所需目标或结果。每一次对过程的重复称为一次迭代,而每一次迭代得到的结果会作为下一次迭代的初始值。迭代思维对于教师发展有很多的启示,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教师的成长就存在于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一点一点的改进之中。教师平时的磨课就是这种思维的体现。 (9)免费思维。让教师学会知识共享,免费思维,就是共享思

浅谈新时期教师的职业责任与责任感

浅谈新时期教师的职业责任与责任感 职业责任,就是指从事职业活动的人必须承担的职责任务。一个人能否履行职业责任,是一个职业工作者是否称职、能否胜任的问题。有责任感的人才是值得依赖的人,才能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教师的责任,是指每一个从事教师职业活动的人对其职业所应当承担的职业责任。一个教师能否履行自己的职业责任,是这个教师是否称职,是否胜任,是否有道德责任感的问题。 “人民教师有两层深刻的含义:第一是为人民服务的教师,第二是让人民满意的教师”(教育部部长周济)。要做到这两个要求,仅做一个传授知识的“经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做一个关注学生精神成长,又能成为学生精神成长师范者的“人师”。高尚的师德是成为“人师”最重要的素质,而高尚师德的核心就是职业责任感。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天真可爱、有着自己想法的孩子,而不是没有生命力的物体,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对教育事业付出更多的爱心与责任,才能坚持下去。 教师责任感的强弱直接制约着其尽职程度,而教师的尽职程度又直接关系到培养学生的质量。增强教师的职业责任感,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对于学生、学校乃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都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一、当今教师面临的三项主要责任 (一)岗位责任。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是教师职业的本职特征。学生生理成长的不可逆性决定了学生是输不起的。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担负起教育学生的重任,对全体学生负责,对学生的全面负责,对学生的终身负责,要让学校成为学生完美人生的起点。老师要让学生自豪的咏唱:“我有两次生命,一次是出生,一次是遇见您———我亲爱的老师!” (二)社会责任。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把家庭美好的希望寄托在了学校,教师就有责任把学生教育好、保护好、培养好。对于教师来说,放弃一个学生也许只是1%,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放弃的这个学生就是他们的100%。所以我们教师要尊重家长,不推卸责任,协同家长、社会,齐心协力,满足学生受教育的特殊需求。 (三)国家责任。我国有13 亿的庞大人口,现代化建设和各项规划目标的实现要求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这个任务责无旁贷的落到了

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的研究综述

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的研究综述 08教技1班第一组 【摘要】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因特网的迅速普及,使计算机网络教学获得了飞速发展。同时,网络时代信息更新迅速,教师如何跟上时代步伐,及时转换自身角色,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网络环境数字化教学成为当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课题。 关键词:网络环境教师专业化途径 【引言】 新世纪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网络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风驰电掣,对教育的改革,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日新月异的网络信息技术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展开,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探求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途径成为当前很多学校研究的重要课题。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的第六条中指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需施教、学用结合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注重质量和实效。”融合网络的教育内容,既有教育观念、思想的交流,也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革新;既有理论知识性的内容,也有实践操作性的内容。 中央电化教育馆委托渤海大学教育学院任英杰副教授主持全国教育技术“十一五”重点课题——《网络环境下隐性知识管理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网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8812090836.html,)。课题研究的宗旨在于基于因特网构建教师实践社群,通过引导教师撰写教育叙事,提倡教学反思,倡导深度会谈,在社群内部开展“非正式学习”,让教师在社群内健康成长,同时不断提升教师个体的专业素养。 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需要教师立足校本,提高自身素养,加快专业化发展的步伐.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又为提高素养, 促进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 对于如何在信息技术支撑下,通过实验与研究网络环境下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优化网络环境下教师新型培训模式,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培训的效果,我们在工作中逐步认识到充分发挥网络环境的优势,利用先进的互动交流手段,优化教师培训过程,提高教师培训的实际效能,从而有效推进学校课程改革,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主题】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课题的提出 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将改变着老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网络环境下,为应对新挑战,教师必须朝着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发展。依靠传统教学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教师的发展需求,总起来有以下三点: (1)传统的教学模式弊端日趋明显; (2)网络教学的优势日趋凸现。网络资源丰富,又具有互动灵活性,利用网络开展校本培训,正好能弥补传统继续教育中的问题。低效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学校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通过网络这一快捷手段弥补不足; (3)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起的网络管理平台,为师生之间开辟了超越时空的研讨

互联网时代教师该“”什么

互联网时代教师该“+”什么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技术被应用到越来越多的领域当中,其中就包括传统教育领域。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教师和学生的界限也不再泾渭分明。在传统的教育生态中,教师、教材是知识的权威来源,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因其拥有知识量的优势而获得课堂控制权。可在“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的“互联网+”时代,让这一切变得轻而易举,获取知识已变得非常快捷。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适时而变,主动而为,让“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成为自己教育教学的伙伴。 1.主动拥抱而非被动接受新技术 今天的学生,是数字化时代里生活的“原住民”,他们从小就接触和使用这些数字化产品,体验数字化环境带来的种种便利。作为教师,如果不正视这个现实,坚守在固有传统的经验上,那么,就会被自己的学生和先进的技术远远地抛在后面。于是,今天,教师要和学生们一起拥抱新技术。 长期以来,教师用纸和笔计算学生的学习数据,耗时费力,准确率也不高,在“互联网+”一切看起来都很简单。如,可利用技术对学生用电脑答题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哪些题过易,人人都会做,答题是无效劳动;哪些题过难,多数学生在哪个知识点出现“卡壳”,学生是否在特定段落做了笔记,是否在文章结束前就放弃了阅读……从这些数据中,可以揭示出学生最佳的学习策略。“这些数据以及先进的技术手段,不但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学情,还可以为教学提供更好的服务。” 2.借助互联网成为终身学习者 “互联网+教育”对于教师来讲,到底意味着什么呢?俗话说得好,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学习。只有不断“海纳百川”,才能“源源不断”;只有不断吐故纳新,才能与时俱进。互联网时代教师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学习能力。 两千多年前,孔子杏坛讲学,口口相传,完全倚赖于教师。一千多年前,活字印刷术迅速发展,文字典籍大量复制,师生得以初步分离。如今,只要接入互联网,海量知识就会扑面而来,无论是哈佛大学的课程,还是一线科研的成果;无论是视频教学,还是线上答疑、讨论;无论是身处著名的大学城,还是在偏远的小山沟,都能依靠互联网的力量学习。“互联网+教育”,让学习由“套餐”变成了“自助餐”,因材施教变成了现实,同时也为教师开启了不断深入学习的大门。 3.不只传递知识而要设计学习过程 资源足,带宽够,而当这些物质条件具备之后,还需要一批会用的人。2015年全国推进学校教学信息化校长论坛研讨会上,国内外的专家都提到了一点:互联网时代,教师角色的变化开始变得复杂。那么,“互联网+”时代的教师该如何转变角色应对挑战呢? 传统课堂的主宰是教师,学什么、何时学、怎样学、学多深、学多快、学多少都由教师掌控,学习者无论如何都摆脱不掉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真正的自主学习是由学习者自己能掌控学习的内容、时间、程度、进度、方式和节奏。而现代信息技术则可以将优质的教学视频传至网上,学习者何时看、在何地看、何时进、何时退、何时停都由学习者自己掌控,他们可以在任何不懂的地方暂停、重播。学生可以独立地,随时随地、随意地,一遍又一遍地访问课程内容,真正实现了“按自己的步骤学习。”当学习可以被自己掌控时,自主学习就真实地发生了。

浅谈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教学内容

浅谈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素养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充满着希望和挑战,新课程的改革把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推进了一个新时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教师要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决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既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目标,又是教师教育活动中要遵循的行为准则,是学校教师职业道 德建设的方向。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对教师的关注,从关注教师教会了学生多少知识,转变到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从关注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到关注教师的教学效能。这些关注实际上是对教师素质提升的期待,“振兴中华,教育为本,振兴教育,教师为本。”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而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素质之魂。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人形象地把教师比喻为“托着太阳升起的人”,教师的劳动具有以人格塑造人格的特点。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教师的职业道德联系着整个社会,联系着人类历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职业要求和思想感化的力量,调整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师德也是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一个长期、复杂、艰苦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在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师德还体现了教师个人、教师群体与社会主义事业利益的一致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新的内涵。 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素养: 一、爱岗敬业,热爱教育 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最为重要的美德,教师对教育工作应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把自己毕生精力贡献给人民教育事业。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需要的是人民教师对它的忠诚,这种忠诚,是全心全意、矢志不移,毕其一生的。只有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保卫者而勤勤恳恳、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教师,才是最可尊敬的。以献身教育为重,以献身教育为荣,以献身教育为乐,依法执教,爱岗敬业,应当成为中小学教师必备的道德情操。 当我们选择了这一职业,只有做到不计名利、乐于献身,才能有所作为。在认识上我们应尊重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热爱自身的本职工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更应尽心尽责,乐业爱教,敢于挑战困难。只有当我们对事业注入深厚的感情时才能在教育的过程中得到内心极大的充实和满足,甚至可以以苦为乐,以苦为趣。北京市小学特级教师霍懋征的话正是体现了这一点。他说过:“我一见到学生,一到课堂,就来神了;我想学校,想学生,不能离开他们去休息。”这么一种多么值得叫人崇敬的爱岗敬业精神,正因为这一点,霍老师桃李满天下,为祖国建设培育了一代代人才。新时期人民教师师德楷模郑琦老师从教43年来,

教师如何应对互联网的挑战

教师如何面对“互联网+教育”时代的挑战 第一:正面而非被动迎接“互联网+教育”时代 “互联网+教育“时代下的学生,是数字化时代里生活的“原住民”,他们从小就接触和使用这些数字化产品,体验数字化环境带来的种种便利。作为教师,如果不正视这个现实,坚守在固有传统的经验上,那么,就会被自己的学生和先进的技术远远地抛在后面。于是,今天,教师要和学生们一起拥抱新技术。 长期以来,教师用纸和笔计算学生的学习数据,耗时费力,准确率也不高,我爱教师网小编觉得,“互联网+教育”让这一切变得轻而易举。学生用电脑答题的同时产生海量数据,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告诉教师:哪些题过易,人人都会做,答题是无效劳动;哪些题过难,多数学生在哪个知识点出现“卡壳”,学生是否在特定段落做了笔记,是否在文章结束前就放弃了阅读……从这些数据中,可以揭示出学生最佳的学习策略。当然,通过这些数据以及先进的技术手段,不但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学情,还可以为教学提供更好的服务。 第二:融入“互联网+教育”时代,成为终身学习者 “互联网+教育”对于教师来讲,到底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老师们如果不与时俱进,就真的“Out”了!俗话说得好,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学习。只有不断“海纳百川”,才能“源源不断”;只有不断吐故纳新,才能与时俱进。 两千多年前,孔子杏坛讲学,口口相传,完全倚赖于教师。一千多年前,活字印刷术迅速发展,文字典籍大量复制,师生得以初步分离。如今,只要接入互联网,海量知识就会扑面而来,无论是哈佛大学的课程,还是一线科研的成果;无论是视频教学,还是线上答疑、讨论;无论是身处著名的大学城,还是在偏远的小山沟,都能依靠互联网的力量学习。“互联网+教育”,让学习由“套餐”变成了“自助餐”,因材施教变成了现实,同

互联网学习教师专业发展心得体会

互联网学习教师专业发展心得体会 通过对班级管理这一版块的学习,让我受益良多,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建设优秀班级文化这一学习版块。在班主任工作中,这也是班级管理的重要一部分。下面是我对建设优秀班级文化的一点心得体会: 班级文化建设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这三个层面协调发展,将为班级树立完整的文化形象。其中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学到这一部分时,首先,我先自己反思我平日的做法。在物质文化方面,我能和孩子们一起爱护公物,桌椅摆齐,卫生合格;我能与宣传部长将绒板、展示台进行布置、美化,根据学校要求更换主题。在制度文化上,我们制定班规并努力执行。在精神文化方面,除了建设书香班级外,还渗透在学生交往等方面。但学完这一部分的内容后,我发现自己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上,尤其是精神文化上是远远不够的。我发现自己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上,尤其是精神文化上是远远不够的。核心没有立起来,其他两方面没有支撑,那样班级文化是虚有其表。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精神文化包含主人翁意识的培养、班级凝聚力的培养、人际关系的行程、意志品质的养成。我所带的班级为低段,总觉得年龄小,偶尔懒惰或是没有形成一个好的规矩是正常,要慢慢来。可在活动中,发赖、叫苦叫累的学生大有人在,当时只是一顿训斥,现在想来,是我忽视了对他们意志品质的培养,如果我能在活动前进行一定的心理建设,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方法,那整个氛围一

定会不同,而这种良好、向上的风气会时刻感染每一位学生。所以精神文化是在无形中感染、影响学生,而不是单一活动一蹴而就。 精神文化是渗透在工作中点点滴滴的细节中,并要持久的浸润在这种环境中才会渐渐取得成效。这让我认识到,工作要用心,要有心,要抓住教育契机。我们的对象是学生,所以任重道远。作为班主任,班级文化尤为重要,形式、套路根本没用,一定要依据学情、校规等方面来开展,将核心部分抓好。同时,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相辅,三者协同合作才是一个完整的班级文化。 这次的理论学习让我认识到一个完整的班级文化体系及组成部分,让我反思自己工作的得与失。接下来的工作中,我将努力把理论知识运用到我带班的实践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