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腕管综合征的诊断与鉴别 文档

腕管综合征的诊断与鉴别 文档

腕管综合征的诊断与鉴别 文档
腕管综合征的诊断与鉴别 文档

腕管综合征的诊断与鉴别

腕管综合征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和特症性的物理检查结果,确诊需要电诊断检查。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是患者存在典型的临床症状,即正中神经分布区的麻木不适,夜间加重。除了主观性的症状,客观检查也非常重要。明确出现手指感觉减退或散失以及大鱼际肌肉萎缩是病情严重的表现,而在出现这些表现之前就应该进行治疗干预。

【鉴别诊断】

1旋前圆肌综合症系正中神经和前间掌侧神经存前臂近侧受压后产生的所支配肌肉的运动功能障碍。除示指和拇指屈曲功能受损外,旋前方肌肌力减弱或消失,但无皮肤感觉障碍。不易与正中神经在腕部受压相混淆,有别于腕管综合征。

2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主要表现为腕部桡侧茎突处的疼痛,于拇指与腕关节活动时疼痛加重;桡骨茎突处有压痛,慢性期可以在该处扪及黄豆大小的硬结。拇指活动不灵活,以晨间明显,偶尔可有弹响。体症上以试验拇指屈向掌心、握拳尺偏、疼痛加重阳性为其特点,可区别于腕管综合征。

3神经根型颈椎病尤其是颈5~8神经根受累时,也可有手部疼痛、麻木、乏力等症状。但除此外。尚有颈肩部及上肢的症状。该病好发于中、老年,男性多于女性。症状往往在颈部活动或腹压增加时加重。体检时棘突旁有压痛,椎间孔挤压试验颈后伸压颈试验阳性,颈椎X线片显示退行性改变等,可与腕管综合征鉴别。

4雷诺病腕管综合征有时需与雷诺病引起的手指疼痛相鉴别。该病多见于“神经质”的青年女性,主要表现为双手遇冷后的阵发性手指苍白、末端发冷、麻木、疼痛等血管神经功能紊乱表现。后期因长期缺血缺氧发作可造成指端的溃疡或坏疽。但没有明显的神经定位体症,也没有神经传导检查的异常。手指的累及并无规律性,可区别于腕管综合征。

5其他偶尔需与炎症或不明显的外伤鉴别。

温馨提示:当怀疑腕管周围骨性异常导致正中神经卡压时,腕管切线位X 线片有助于确定是否存在腕管容积的改变。多数腕管综合征患者具有典型的症状和体症,但仍有一些不典型的患者,需要与其他一些神经系统疾患进行鉴别。主要鉴别诊断包括:颅内肿瘤,多发性硬化,神经根性颈椎病,颈髓空洞症,胸腔出口综合症,外周神经肿瘤,特发性臂丛神经炎,臂丛下干或其他正中神经病变。

... ...

颈椎病如何鉴别诊断

颈椎病如何鉴别诊断 中医诊断: 本病可分为颈型、痹痛型、瘫痪型、眩晕型,以颈型及痹痛型多见。 1.颈型:中年以后体质渐衰,肝肾气虚,如兼有气血亏虚或劳损、外伤等因素,可致经筋松弛,椎间盘退化,骨刺形成等,引起颈背疼痛,延及上背部,不能俯仰旋转,头痛等间断发作。 2.痹痛型:颈椎间盘退化、骨质增生致椎间孔变小,刺激或压迫神经根,外感风寒及劳累可明显加重症状,表现为一侧肩臂疼痛,麻木、酸胀、无力等。 3.瘫痪型:肝肾久虚,筋骨萎弱,渐觉肢体沉重,步履不利,肢冷不温,肌肉萎缩。如兼气血不足,筋骨失养则症状加重,肢体萎废,二便失控。 4.眩晕型:肾水亏损,肝阳上亢,致头目眩晕,尤以位置性眩晕为特征,伴头痛、头重脚轻、恶心呕吐、急躁易怒,偶有气血俱弱、气陷而突然晕厥跌倒者。 西医诊断: 颈椎病诊断标准: 1.颈型 (1)主诉头、颈、肩疼痛等异常感觉,并伴有相应的压 痛

点; (2)X 线片上颈椎显示曲度改变,或椎间关节不稳,具有“双边”、“双突”、“切凹”、“增生”; (3)除外颈部扭伤(落枕)、肩周炎、风湿性纤维组织炎、神经衰弱及其他非椎间盘退行性变所致的肩颈部疼痛。 2.神经根型 (1)具有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其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 (2)压颈试验或上肢牵拉试验阳性; (3)X 线片显示颈椎曲度改变、不稳和骨赘形成; (4)痛点封闭无显效(诊断明确者可不作此试验); (5)临床表现与X 线片上的异常所见在节段上相一致; (6)除外颈椎骨实质性病变(结核、肿瘤等)、胸廓出口综合征、肩周炎、网球肘、肱二头肌腱鞘炎等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3.脊髓型 (1)临床上有脊髓受压表现,分为中央及周围两型。中央型症状先从上肢开始,周围型症状先从下肢开始,又分轻、中、重三度; (2)X 线片上显示椎体后缘多有骨质增生,椎管矢状径出现狭窄; (3)除外肌萎缩型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

《2020年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主要内容

《2020年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主要内容 近些年,国内外研究者对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临床实践和研究不断深入,提出了新的认识与概念。在2015年中国IBS专家共识意见的基础上,本专家组组织国内专家对IBS共识意见进行了更新。 一、定义与流行病学 共识意见1:IBS以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与排便相关或伴随排便习惯如频率和(或)粪便性状改变,通过临床常规检查,尚无法发现能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推荐级别:A+,52%;A,39%;A-,9%证据等级:中等质量 共识意见2:我国普通人群IBS总体患病率为1.4%~11.5%,仅25%的IBS患者到医院就诊。推荐级别:A+,42%;A,42%;A-,12%;D-,4%证据等级:中等质量 共识意见3:女性IBS患病率略高于男性;IBS在各年龄段人群中均有发病,但以中青年(年龄为18~59岁)更为常见,老年人(年龄≥60岁)的IBS患病率有所下降。推荐级别:A+,65%;A,35%证据等级:高质量

共识意见4:饮食因素可诱发或加重IBS症状,与IBS的亚型无关;肠道感染是中国人群患IBS的危险因素。推荐级别:A+,38%;A,50%;A-,12%证据等级:中等质量 共识意见5:IBS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推荐级别:A+,92%;A,8%证据等级:高质量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共识意见6:IBS的病理生理机制尚未被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肠脑互动异常。推荐级别:A+,79%;A,8%;A-,13%证据等级:高质量 共识意见7:内脏高敏感是IBS的核心发病机制,在IBS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推荐级别:A+,61%;A,26%;A-,13%证据等级:高质量 共识意见8:胃肠道动力异常是IBS的重要发病机制,但不同IBS亚型患者的胃肠道动力改变有所不同。推荐级别:A+,50%;A,50%证据等级:中等质量 共识意见9:肠道低度炎症可通过激活肠道免疫神经系统参与部分IBS

血液透析特色介绍

血液透析特色介绍: 血液净化是救治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支持生命重要器官功能及调整机体内环境平衡的有效治疗方式之一,治疗对象已从单纯的肾脏病领域扩展到临床各科。世界范围内需肾脏替代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显著增加,我国终末期肾病的发病率约为568人/100万。血液净化技术日益发展成熟,透析机及透析器也在技术不断改进,透析疗法多样化,不仅维持了患者的基本生存、延长了生命,并有效的治疗了近期及远期并发症,提高了血液净化患者的生命及生活质量水平,促进了社会复归率。治疗不及时、不规律、不充分,透析用水等都直接影响患者长期存活率及生活质量。重症监护病房中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率高达20-30%,脓毒症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达10-63%。 各种原因的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水负荷过多(急性肺水肿、严重肾病综合征等)、电解质紊乱、某些药物或毒物中毒、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患者病情危重,病死率高,救治难度大,重症监护病房中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病死率达35-50%,连续性血液净化系列技术的开展大大的提高了这些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我院血液净化中心迄今已有16年历史,拥有国际先进的现代化设备20多台,能开展各种血液净化治疗,年常规透析达10000人次,已成功开展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已治疗患者1000余例,在蓝文主任的带领下,已形成以常规透析为基础,各种最新血液净化技术快速发展的格局,是常德地区规模大、透析质量好的中心。 血液净化中心透析质量高,采用纯净透析液、高效透析器、精确机器给患者最好的透析。透析中患者不良反应少,舒适度高。患者平均透析龄维持较高水平,部分患者维持透析生活达20年。患者透析后生活质量高,绝大多数接近正常人,部分仍坚持正常工作,我们的目标是“还尿毒症患者一个新的生命”。中心技术先进,全面解决患者透析中碰到的各种难题,减少各种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包括:血管通路技术,中心具有显著优势,除常规开展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外,还进行临时、长期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术,有效地维护了透析患者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对透析中顽固低血压、高血压、心血管并发症、肾性骨病、继发性甲旁亢、透析相关淀粉样变、腕管综合征的处理有独到的见解及方法。 血液净化中心率先开展采用血液净化新技术,治疗内科顽症及抢救危重病患者的研究及治疗,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技术,成功救治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重症急性肾衰、低钠血症、重症急性胰腺炎、创伤、中毒等危重病人,提高了危重病人的救治水平及存活率。 血液净化中心具有先进服务理念:不是为病人服务一阵子,而是为病人服务一辈子。不是简单地为病人完成透析治疗,还指导病人建立健康的日常生活习惯及护理,为病人完全解除后顾之忧,全力提高透析患者生活质量。 特色治疗方法 1.精心为患者制定透析方案:为患者选择合适透析治疗方案,包括高通量透 析,血液透析滤过,对患者透析充分性进行评估。 2.血管通路:解决透析患者“生命线”问题-血管通路的难题,手术成功率 高,术后护理方法先进,并发症低,。如动静脉自体内瘘成形术,中心静脉带cuff长期导管及临时导管留置术。

腕管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腕管综合征的诊断和治 疗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腕管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腕管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腕管综合征是手外科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表现为拇、示、中、环指麻木和拇指活动障碍。它是周围神经卡压性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为正中神经在腕部受压引起的一系列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在一些文献中它也被形容为“肢端感觉异常”、“正中神经压迫性神经病变”、“正中神经炎”,以及“延迟性正中神经麻痹”。 诊断 中年妇女出现桡侧三个半指疼痛、麻木、感觉减退和鱼际肌萎缩三大症状中的1个或2个症状时要考虑该病,尤其伴有夜间麻醒史者更应高度怀疑该病。 该病的主要症状为正中神经所支配的拇、示、中指及环指桡侧半出现疼痛和麻木感,常以中指明显。此种麻痛感在夜间或清晨出现较多,甚至有的病例仅在夜间发作或加剧,经活动后缓解,影响睡眠,这是本病一大特征。另一特征为神经感觉异常现象(如麻木感、烧灼感等)只限于腕部以下正中神经分布区。 有些病例可于疼痛发生后数周或数月出现运动障碍,主要为拇指无力或动作不灵活等。病程较长的病例,常有大鱼际肌萎缩,其中以拇短展肌及拇对掌肌最为明显,所以拇短展肌肌力减退,是本病最常见体征。 个别晚期病例可见手指发白、发绀,皮肤发亮,指甲增厚,局部出现水疱或溃疡及少汗等植物神经系统的营养改变。 腕关节极度屈曲试验当腕关节掌屈或背屈至90°,并持续1分钟后,手的正中神经分布区有感觉异常者为阳性,其阳性率为70%。掌屈试验(Phalen试验)时,不仅是腕管内屈指肌腱向掌侧移位,压迫正中神经,还可由于腕管内压力增高,挤压正中神经,使症状加重。而腕背屈90°时,虽屈肌腱移向腕管背侧,但腕管内压力升高可达腕掌屈时的2~3倍,同样可加重症状。 神经叩击试验(TineI征) 检查者轻轻叩击掌侧腕横韧带正中神经走行处时,如手指有放电感者为阳性,阳性率约为61%。

肠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

肠易激综合征 一、概述 肠易激综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iome,IBS)是一种以肠道功能紊乱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伴有排便习惯改变或排便异常。据流行病学调查,IBS症状人群的总体患病率多在5%~25%之间,门诊就诊率约30%,严重影响生活质量[1]。 二、诊断 (一)临床表现 1.腹痛或腹部不适感[2]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灼痛及痉挛样疼痛。程度各异,轻者仅为轻微不适,重者甚至影响正常生活。疼痛部位多位于左下腹部,或为全腹疼痛。多伴有腹胀。起病缓慢,间歇性发作,不具特异性,症状的出现或加重常与精神心理因素或应激状态有关,白天明显,排便常发生于早餐后,睡眠中极少出现。 2.排便异常[3]排便次数>3次/日或<3次/周。性状为稀便、水样便或干硬便,可伴黏液,排便费力或不尽感,但无血便,也可表现为秘泻交替。 3.肠外症状可有上消化道症状如烧心、早饱、恶心、呕吐、嗳气等,部分病人有明显的焦虑或抑郁表现。 (二)实验室检查[4]各种临床检查的目的主要在于排除肠道器质性病变。 1.血常规(包括红细胞和白细胞计数、白红蛋白量、白细胞分类)和红细胞沉降率均应在正常范围内。 2.粪便检查可见到黏液,但不应有较多的红、白细胞,隐血试验应为阴性,也无致病菌、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和包囊、其他肠原虫、血吸虫卵等。 3.口服钡餐示钡剂迅速充盈小肠和结肠,钡剂经小肠时间显著缩短,此点颇为突出。钡剂灌肠x射线检查示结肠充盈迅速、结肠腔普遍变细呈索条状(索状征),或节段性变细,或袋形增多和加深,特别以在横结肠为突出和典型;结肠形态可有变化,甚至和变细的肠段交替出现某些肠段袋形消失或轻度扩张,但从无粘膜破坏、溃疡、固定狭窄、充盈缺损等征象。在进行x射线检查前,宜用温盐水作清洁灌肠,因为用皂水或寒冷液体灌肠均能引起结肠痉挛和类似本病的x射线图像。口服导泻剂也将影响检查结果。 4.纤维结肠镜检查常由于结肠的强烈收缩,器械不易进入满意的深度,此时病人常诉说有左下腹痛。所见肠膜可有轻度充血水肿和过度黏液分泌,但无出血、粘膜脆弱易碎、颗粒状息肉、溃疡等,粘膜活检正常。 此外,肠道消化和吸收功能试验、钡餐检查上中消化道等一般不作为本病的常规检查,但可在鉴别诊断中选用。 (三)诊断标准

颈椎病诊疗规范-(1)

颈椎病康复诊疗规范 【概念】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因颈部的椎体、关节、韧带和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引起钙化、损伤、增生或关节紊乱,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引起颈痛和其他综合症状。【分型】 1 颈型颈椎病 1.1 颈项强直、疼痛,可有整个肩背疼痛发僵,不能做点头、仰头及转头活动,呈斜颈姿势。需要转颈时,躯干必须同时转动,也可出现头晕的症状。 1.2 少数患者可出现反射性肩臂手疼痛、胀麻,咳嗽或打喷嚏时症状不加重。 1.3 临床检查:急性期颈椎活动绝对受限,颈椎各方向活动范围近于零度。 颈椎旁肌、胸1 ~胸7 椎旁或斜方肌、胸锁乳头肌有压痛,冈上肌、冈下肌也可有压痛。如有继发性前斜角肌痉挛,可在胸锁乳头肌内侧,相当于颈3 ~颈6 横突水平,扪到痉挛的肌肉,稍用力压迫,即可出现肩、臂、手放射性疼痛。 2 神经根型颈椎病 2.1 颈痛和颈部发僵,常常是最早出现的症状。有些患者还有肩部及肩胛骨内侧缘疼痛。

2.2 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这种疼痛和麻木沿着受累神经根的走行和支配区放射,具有特征性,因此称为根型疼痛。疼痛或麻木可以呈发作性、也可以呈持续性。有时症状的出现与缓解和患者颈部的位置和姿势有明显关系。颈部活动、咳嗽、喷嚏、用力及深呼吸等,可以造成症状的加重。 2.3 患侧上肢感觉沉重、握力减退,有时出现持物坠落。可有血管运动神经的症状,如手部肿胀等。晚期可以出现肌肉萎缩。 2.4 临床检查:颈部僵直、活动受限。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肩胛骨内侧缘以及受累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有压痛。椎间孔部位出现压痛并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或者使原有症状加重具有定位意义。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仔细、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定位诊断。 3 交感型颈椎病 3.1 头部症状:如头晕或眩晕、头痛或偏头痛、头沉、枕部痛,睡眠欠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易集中等。偶有因头晕而跌倒者。3.2 眼耳鼻喉部症状:眼胀、干涩或多泪、视力变化、视物不清、眼前好象有雾等;耳鸣、耳堵、听力下降;鼻塞、“过敏性鼻炎”,咽部异物感、口干、声带疲劳等;味觉改变等。 3.3 胃肠道症状:恶心甚至呕吐、腹胀、腹泻、消化不良、嗳气以及咽部异物感等。 3.4 心血管症状:心悸、胸闷、心率变化、心律失常、血压变化等。 3.5 面部或某一肢体多汗、无汗、畏寒或发热,有时感觉疼痛、麻

慢性肾脏病骨代谢及其疾病的临床实践指南_指南10_2_微球蛋白淀粉样变性

不建议进行? 2 -微球蛋白淀粉样变性的筛查, 包括血浆? 2 -微球蛋白水平的测定。(观点) ① 目前没有任何治疗(除肾脏移植外)可以阻止 ? 2- 微球蛋白淀粉样变性的进展或提供全面的缓解。(证据) ② 在发生? 2 -微球蛋白淀粉样变性的患者,应考虑肾移植以阻止疾病进展或提供全面缓解。(证据) ③ 确诊? 2 -微球蛋白淀粉样变性的或高危患者应使用非铜仿膜(证据)及高流量透析器。(观点) 1 背景 ? 2 -微球蛋白淀粉样变性(或称为透析相关淀 粉样变性,A? 2 M)是影响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一种 严重并发症,可使患者进行性衰弱。这种病变以? 2 -微球蛋白纤维为主的沉积为特征,首先累及关节和关节周围的结构。临床表现包括腕管综合征、脊柱关节病、关节积血、关节疼痛和活动障碍。到疾病晚期,可出现系统性沉积,主要在胃肠道和心脏。 A? 2 M的死亡率很低,但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并且是长期透析患者关节疼痛以及运动受限的主要原因。这种疾病在长期血液透析的患者中最常被报道,但也可出现在CAPD患者或尚未开始透析治疗的患者。 ? 2 -微球蛋白是分子质量11.8KD的非糖蛋白多 肽,其主要代谢部位为肾脏。正常人血清? 2 -微球蛋 白的浓度小于2mg/L,但在透析患者中? 2 -微球蛋白水平常达正常的15到30倍。此种疾病的病生理机 制并不清楚,多数学者认为? 2 -微球蛋白的长期积聚是致病的重要机制。大部分患者在开始透析2~10 年内逐渐出现A? 2 M的表现。一项研究显示,在透 析开始第5年时,90%的患者出现A? 2 M的病理证据。由于很多患者在病理上已经罹患该种疾病但在临床上并未出现症状,并且即使出现症状也常是非特异 性的,容易与其它关节疾病相混淆,因此A? 2 M的临床诊断非常困难。 2 理论依据 由于? 2 -微球蛋白对终末期肾病患者可导致严重并发症,因此工作组将重点放在对3个问题的探讨上。2.1 什么是最好的诊断手段? 2.2 那些方法可能延缓疾病的进展、预防疾病生或症状性治疗? 2.3 对该病的筛查是否具有实用性?如果是,应该在疾病的哪个阶段开始进行? 诊断的金标准是在活检标本中出现刚果红染色阳性以及? 2 -微球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为回答第一个问题,有研究将不同的诊断技术分别与组织活检这一金标准进行比较并对其应用价值进行 评估。针对第二个问题,许多研究致力于A? 2 M各种 治疗措施的评价上,包括降低血清? 2 -微球蛋白的水平、移除淀粉样物质沉积以及减轻可能导致疾病进展的炎症反应。这些研究在寻找有效治疗方法时,常常采用多个临床终点,包括骨折、腕管综合征、骨痛、活动性以及脊椎关节病变。尽管透析并非如先 前所想是A? 2 M的唯一病因,不同的透析膜确实可能 影响A? 2 M的病程:或者增加? 2 -微球蛋白的清除因而成为很有希望的治疗措施;或者加重炎症反应、使 ? 2 微球蛋白产生增加从而导致病情加重。因此,在 评价透析膜对A? 2 M的影响时,应该对多个终点进行 评估,包括血清? 2 -微球蛋白水平以及临床终点。至 于对A? 2 M进行筛查是否具有实用性,应结合前两个问题的研究结果以及疾病的自然病程加以判断。 3 证据的力度 由于很多患者虽然在病理上已经出现A? 2 M, 但并没有表现临床症状,而且疾病的进展也是经年 累月的,因此对A? 2 M进行诊断和研究特别困难。理 想的临床研究应该是大样本和多年的随访观察。不幸的是,目前很少有前瞻性的研究。虽然有很多回顾性或病例对照研究符合证据报告的入选标准,但是由于透析过程和药物治疗的不断改变,应用上述试验设计评价此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就显得力不从心。此外,由于队列研究的分组标准不同(如病理学证据、长期透析患者或那些具有临床症状的患者)使得研究结果可能出现很大偏差。因此,总体来说现有证据的力度比较弱。尽管如此,仍有一些循证的指导原则是在那些符合工作组制订的入选标准的文献基础 ?继续医学教育? 慢性肾脏病骨代谢及其疾病的临床实践指南 --指南10 β2-微球蛋白淀粉样变性

肠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从罗马Ⅰ到罗马Ⅲ标准

肠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从罗马Ⅰ到罗马Ⅲ标 准 写在课前的话 肠易激综合征是消化内科常见病,病因较复杂,临床诊断常采用罗马标准作为依据。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将知晓肠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的发展过程及进展。 一、概述 (一)定义: 肠易激综合征( IBS )是一种功能性肠病。临床主要表现为与腹痛或腹部不适相关的、以排便习惯及粪便性状改变为特征的症状群,但一般没有组织结构和生化方面的异常。 肠易激综合征属于功能性胃肠病范畴,病因到目前为止还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胃肠道免疫异常、黏膜低级别炎症以及心理精神有关。 (二)流行病学 IBS是世界范围内的常见病、高发病。西方发达国家的人群患病率高达 10-20% 。根据我国北京 1996 年的调查,人群患病率分别为 7.26% ( Manning 标准)和 0.82% (罗马标准)。消化内科门诊符合 IBS 的患者达 15.9% (罗马 III 标准)和 18.5% (罗马 II 标准)。该病多见于女性病人。IBS 病史为慢性迁延性,部分病人需要反复就诊,并由此产生腹痛及精神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症状学 1.肠道症状 2.非肠道消化道症状 3.全身症状 二、IBS诊断标准的相关概念 (一)早期诊断标准即Manning标准

1962年牛津大学Chardhary和Truelove首先对IBS病人进行研究回顾,第一次引入胃 肠道功能性疾病的概念。1978年Heaton对门诊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器质性肠道疾病15 个常见的消化道症状里面有6个在IBS病人中常见。这6个症状就构成了Manning标准。 Manning标准包括: ?腹痛发作伴排便次数增加 ?腹痛发作伴粪便变稀 ?排便后腹痛缓解 ?可见的腹部膨胀 ?主观排便不尽感(超过 25% 的时间) ?黏液便(超过 25% 的时间) Manning标准是最早关于症状学的诊断标准。对于IBS来说,该标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检查。 (二)Kruis标准 1984年德国学者Kruis提出Kruis标准。 Kruis标准包括: ?症状 ( 患者报告,表格形式 ): ?病史超过 2 年 ?腹痛、腹胀、或排便不规律 ?腹痛描述为“烧灼样、刀割样、非常强烈、剧烈,压迫感、钝痛、不舒服或并 不重” ?腹泻和便秘交替 ?体征 ( 每项均由医生判定 ): ?体格检查异常或病史特征不符合 ? ESR> 20 mm/2h ?血白细胞 >10 000 cells/μL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 腕管综合征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腕管综合征 1 范围 本《指南》提出腕管综合征的诊断、辨证和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腕管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合中医骨伤科、中西医结合骨科、推拿科、康复科、针灸科、中医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 腕管综合征是由于腕管内容积减少或压力增高,使正中神经在管内受压,以桡侧3-4个手指麻木、疼痛,夜间或清晨较明显,疼痛有时放射到肘,有时以拇指外展、对掌无力、动作不灵活为主要表现而形成的综合征[1]。 3 诊断 3.1诊断要点 3.1.1病史 本病好发于女性,常见年龄为30-60岁,一般为单侧发病,也可双侧发病[2],优势手更易受累且程度较重[1]。 3.1.2症状及体征 本病特征性症状为拇指、食指、中指麻木、疼痛,开始为间歇性,渐呈持续性、进展性,常在夜间或清晨及劳累时加重,甩手、局部按摩或上肢悬垂于床边时症状缓解。严重者表现为鱼际肌萎缩,不能做抓、握、搓捻等动作,桡侧三指皮肤发干、发凉、色泽改变,甚至溃疡形成等[1]。 3.1.3特殊检查[3] 3.1.3.1腕叩诊试验(Tinel征) 在腕横韧带近侧缘处,用手指叩击正中神经部位,手部的正中神经支配区出现放射性疼痛或感觉异常,即为阳性。 3.1.3.2屈腕试验(Phalen试验)

患者肘部置于检查台,前臂与地面保持垂直,自由垂腕,40秒后症状加重者,即为阳性。 3.1.3.3前臂正中神经加压试验 屈腕后再强力屈拇指、食指、中指或屈腕时拇指用力压食、中指尖,症状加重即为阳性。 3.1.4辅助检查 3.1. 4.1影像检查 (1)超声检查可以从形态上反映病变的正中神经,且操作简便,价格便宜,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大;(2)常规X线摄片可对腕管的外伤骨折提供诊断依据;(3)MRI检查可作为辅助手段反映正中神经受压变性的程度。 3.1. 4.2电生理检查 神经-肌电图检查可发现正中神经在腕部的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对于本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手术适应证的确定,以及治疗效果的评价均有重要价值,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测方法[1]。 3.2 鉴别诊断[1] 3.2.1神经根型颈椎病 由于神经根受压引起的麻木区不单在手指,前臂也有感觉减退区;运动、腱反射也出现某一神经根受压的变化,但屈腕试验与腕叩诊试验(Tinel征)为阴性;颈椎CT或MRI检查示存在神经根受压表现可资鉴别。 3.2.2胸廓出口综合征 可有手部发麻或疼痛症状,但以尺神经支配的前臂和手的内侧、第4、5手指的侧面为主;患者往往伴有血管症状,如手指发冷、紫绀,桡动脉搏动较另一侧减弱;Adson试验阳性;胸部和颈椎X线摄片和尺神经传导速度等可资鉴别。 3.2.3多发性神经炎 常是双侧发病,不限于正中神经,尺、桡神经也受累,呈手套状之感觉麻木区。 4.分期[1] 4.1早期 气血瘀滞,经脉不畅。表现为拇、食、中指麻木,刺痛,感觉异常。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4.2中期 气血不足,肢体筋肉失养。表现为鱼际肌萎缩,不能做抓、握、搓、捻等动作。舌淡而

肠易激综合征诊疗指南

肠易激综合征诊疗指南 【诊断要点】 (一)病史采集: 1.临床上需注意,患者常有腹痛或腹部不适感疼痛性质多样、程度各异,可伴腹胀,多位于左下腹部,进餐后出现,排便后缓解。 2.排便异常排便次数(3次/周,或>3次/日,性状为稀便、水样便或干硬便,可带粘液,排便费力或不尽感,也可表现为秘泻交替。 3.腹外症状可有上消化道症状如烧心、早饱、恶心、呕吐等;也可有其他系统症状如疲乏、背痛、心悸、呼吸不畅感、尿频、尿急、性功能障碍等。 4.症状特点起病缓慢,间歇性发作,不具特异性,症状的出现或加重常与精神因素或应激状态有关,白天明显,夜间睡眠后减轻。 (二)体格检查:体格检查仅发现腹部压痛; (兰)辅助检查

1.血、尿、便常规及培养(至少3次)正常,便隐血试验阴性; 2.肝、胆、胰腺功能及B超正常; 3.甲状腺功能测定正常; 4.X线钡剂灌肠检查无阳性发现或结肠有激惹征象; 5.肠镜检查部分患者示肠运动亢进,无明显粘膜异常,组织学检查基本正常。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在过去12个月中,至少有12周(不需连续)有腹痛或腹部不适症状,并伴有下列三点中的两点: (1)腹痛或腹部不适,便后可缓解; (2)伴有大便次数改变; (3)伴有大便性状改变。 【治疗原则】 治疗主要是积极寻找并祛除促发因素和对症治疗,强调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的原则。 1.一般治疗

详细的病史询问以求发现促发因素并予以祛除。耐心的解释工作和心理辅导以消除患者顾虑和提高对治疗的信心。教育病人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上避免诱发症状的食物,一般而言宜避免产气的食物如奶制品、大豆等,高纤维食物有助改善便秘。对失眠者可适当予镇静剂。 2.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 (1)解痉剂用于腹痛症状明显者。可选用匹维溴胺(得舒特)50mg,3次/d。 (2)止泻剂适用于腹泻症状较重者。可选用复方地芬诺酯,剂量依腹泻程度而定,但不宜长期使用。一般的腹泻宣使用吸附止泻剂如思密达,活性炭等。 (3)导泻剂对便秘主导型患者酌情使用导泻药。可选用聚乙二醇(福松)109,1-2次/d.乳果糖15ml,1--2次/d。 (4)抗焦虑抑郁药 对腹痛、腹泻症状重而上述治疗无效且焦虑抑郁症状明显者可试用抗焦虑抑郁药,如帕罗西汀20mg/d,用药期间密切注意其副作用。

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规范

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规范 概述 神经病理性疼痛(NP)是十分常见的一类慢性疼痛,与许多影响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有关,除了熟知的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糖尿病痛性神经病(DPN)、酒精性神经痛外,也可见于脑卒中后、各类脊髓病变、各类周围神经病、帕金森病(PD)及多发性硬化(MS)等疾病。法国2008 年对 23 000 余例普通人群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约31.70% 存在慢性疼痛,6.90% 具有符合神经病理性疼痛特点的慢性疼痛 1994年国际疼痛学会定义神经源性疼痛为“起源于外周或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或功能障碍或短暂的脏器损伤所致的疼痛”,而其中去除“短暂的脏器损伤”一条即为神经病理性疼痛这一亚型。2001年,神经病理性疼痛重新简化定义为“来自外周或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或功能紊乱所引起的疼痛”。 最近,国际疼痛学会(IASP)神经病理性疼痛学组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疾病进行了重新定义:“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的损伤和疾病而直接造成的疼痛。” 一、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病因 神经病理性疼痛原因众多,包括从物理损伤到代谢性的复合性神经病变。它与临床症状之间关系复杂,大多数患者存在神经损伤时并无病理性疼痛,少部分患者却会在发生中枢或者外周神经损伤后出现极为严重的疼痛,并且长期存在。神经

病理性疼痛可因神经系统受无伤害的或有伤害的刺激及许多疾病所诱发,包括:①末梢或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如神经受压,截肢,碾碎伤及脊髓损伤;②带状疱疹感染后或有关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人免疫缺陷病毒)的神经疼痛;③神经受压,如肿瘤压迫,腕管综合征;④代谢紊乱,如糖尿病性神经痛或尿毒症所致;⑤缺血,如血管梗死,脑卒中。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一组病因和表现不尽相同的疾病混合形成。表1-1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常见原因;表1-2为常见的导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一些病症。目前对于神经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个体敏感性的认识还不够,很难预测何种神经损伤的患者会发生异常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因此也无法清楚解释为何临床症状相似的患者,其疼痛程度和性质却各有差异。 二、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分类 不论病因和病灶局部解剖如何,许多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主要的特征有:①继续存在的自发性疼痛;②疼痛出现于感觉神经病灶所破坏的区域;③阈下(温柔)刺激引起疼痛;④呈高兴奋性,对超阈刺激反应增强;⑤可有牵涉痛和刺激停止后持久

相关量表评分标准

2017.0111,F2.0 四川省科技厅项目(课题编号:2016JQ0013) 基于“以痛为腧”研究疼痛记忆电针干预的 消退机制 临 床 研 究 方 案 课题承担单位: 成都中医药大学

目录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1) 二、设计类型与原则 (2) 三、研究人群 (4) 四、治疗方案和对照措施 (5) 五、观察指标 (9) 六、不良事件观察与分析 (11) 七、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12) 八、量表评价相关说明 (12) 九、fMRI扫描及注意事项 (27) 十、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28) 十一、数据管理 (30) 十二、统计分析 (31) 十三、伦理学原则 (34) 十四、总结与资料保存 (36)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在WHO公布的《全球十大顽疾》中,颈椎病位居第二,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以40~60岁为高发年龄,而70岁以后患病率则会达到90%。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颈椎病的患病率逐渐呈年轻化趋势,预计即将成为本世纪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全球金融服务、大众传媒、电子资讯等行业的迅速发展,伏案工作人群比例大大增加,导致人们体育锻炼、户外活动时间锐减,从而造成颈椎病的高发病率。本病给患者及家属带来身体及精神上的痛苦,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工作效率甚至生存质量,同时造成了社会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已经成为极其严重的社会问题。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中国颈椎病的发病率约为3.8%-17.6%,且每年新增颈椎病患者约一百万人。神经根型颈椎病和颈型颈椎病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且最常见的类型,颈部的疼痛不适或僵硬感是其主要的临床表现。 近年研究发现,慢性疼痛患者在认知、情绪、人际交往、及躯体活动方面往往伴有不良体验,例如因慢性疼痛,患者普遍存在对记忆减退的抱怨,以及长时记忆功能损伤。尽管通过对慢性疼痛患者的自传体记忆研究(对于经历的事件通常受疼痛强度、负面情绪及注意偏向的影响)证明疼痛和记忆存在共同的中枢神经通路,却不足以揭示疼痛与工作记忆、长时记忆、自传体记忆相互作用的特异性神经心理机制。本研究以慢性颈痛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电针干预状态对受试者疼痛记忆及疼痛症状缓解的影响,并研究电针对疼痛记忆影响的中枢机制。 目前颈椎病的治疗主要包括了现代医学疗法和替代医学疗法(如中医药、针灸、太极拳等)两大类别。现代医学治疗颈椎病以口服非甾体止痛药物(NSAIDS)、疼痛部位局部注射肌肉松弛药、镇痛药物,以及糖皮质激素药物等方法为主,在暂时缓解局部疼痛方面往往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但仍缺乏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且以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为主的消炎镇痛药,常可导致胃肠道出血、胃溃疡、脑血管意外、皮损等不良反应。在替代医学疗法中,针灸疗法具有一定的优势,治疗上具有短期和中长期止痛效果好、操作安全、不良反应少、无毒副作用等优点,而且大量的RCT研究证明针灸治疗慢性颈痛有独特的疗效,是治疗颈椎病最常用也是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疗效已得到国内外的广泛认可。 本课题以颈椎病颈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观察电针干预敏化穴位、常规穴位

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症 概述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指的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粘液便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经检查排除可以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本病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在普通人群进行问卷调查,有IBS症状者欧美报道为10%-20%,我国北京一组报道为8.7%。患者以中青年居多,50岁以后首次发病少见。男女比例约1:2。 病因和发病机制 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病因尚不明确,找不到任何解剖学的原因,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情绪因素,饮食,药物或激素均可促发或加重这种高张力的胃肠道运动.有些患者有焦虑症,尤其是恐惧症,成年抑郁症和躯体症状化障碍.然而,应激和情绪困扰并不总是伴有症状的发作和反复.有些IBS患者表现有一种有获得性的异常病理行为,比如,他们倾向于将精神上的困扰表达为消化道的主诉,通常是腹痛.内科医生在评估IBS,尤其是有顽固性症状的患者时,应了解其有否无法解决的心理问题,包括性虐待和躯体恶习. 一、胃肠动力学异常 在生理状况下,结肠的基础电节律为慢波频率6次/分钟,IBS以便秘、腹痛为主者3次/分钟慢波频率明显增加。 二、内脏感知异常 直肠气囊充气试验表明,IBS患者充气疼痛阈明显低于对照组。 三、精神因素 研究认为,本病症状发作或加重均与情绪紧张有关,焦虑、抑郁、激动、恐惧等情绪不安因素刺激机体,影响了植物神经功能,从而引起结肠和小肠的运动功能改变及分泌功能的失调。 四、遗传因素 肠易激综合症有明显的家族集聚倾向。国外33%的患者有家族史,国内与此接近,而且同一家族中肠易激综合症患者的临床表现雷同。 五、感染因素 约1/4肠易激综合症患者的症状起自胃肠炎、痢疾或其它直接影响胃肠功能的疾病。研究认为各种细菌、病毒感染因素可引起肠粘膜下巨细胞或者其它炎性细胞所释放的细胞因子,可能引起肠道功能紊乱而发生肠易激综合症。 六、饮食因素 食物本身并不引起肠易激综合症。肠易激综合症患者可因乳糖酶缺乏发生乳糖类消化不良,很多病人可因进食或刺激性食物发作,可能对某种或多种食物不耐受,致使肠腔扩张和肠蠕动正常功能发生紊乱而发病。七、神经和内分泌因素 研究表明,便秘型肠易激综合症与胆碱能神经异常有关,而腹泻型则与肾上腺能神经异常有关。更主要的是本病与内分泌激素如血管活性肠肽(VIP)、胆囊收缩素(CCK)、P物质(SP)、生长抑素(SS)、胃动素(MOT)

骨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骨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股骨骨折 【病史采集】 1. 24小时内必须完成病史采集。 2. 内容必须包括外伤发生的时间、致伤因素、创伤机制、有无合并症、疼痛性质及程度、功能活动障碍情况、曾经经历的治疗经过及效果,过去有无类似病史。 【检查】 1. 必须及时完成体格检查(按照望、触、动、量程序)。 2. 辅助检查: (1)摄伤侧X线片。 (2)血常规、血型及凝血四项检查。老年病人查心电图、血糖。 【诊断】 1. 具有外伤史。 2. 肢体疼痛,功能障碍。 3. 骨折专有体征:畸形、骨擦感(音)、反常活动。 4. 合并症体征。 5. X线片骨折征象。 【治疗原则】 1. 手法复位、外固定:选择石膏,滑动型骨牵引。 适应证: (1)儿童。 (2)病人体质差,不能耐受手术。 (3)骨折可疑,复查X线片前宜外固定。 2. 急症手术适应证: (1) 开放性骨折。 (2) 伴有重要神经、血管、肌肉损伤。 (3) 合并其它重要脏器损伤,病人一般情况尚可,手术后有利于搬动。 3. 择期手术适应证: (1) 合并失代偿休克等极度衰竭的病人。 (2) 没有急症手术客观条件。 (3) 手法复位不能达到功能性复位或不能维持功能性复位。 (4) 关节内骨折。 (5) 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 (6) 对儿童慎重考虑。 4. 手术方法选择: (1) 股骨粗隆间骨折:可选用DHS、“γ”钉、锁定板等。 (2) 股骨干中段以上骨折:选用髓内针、钢板等。 (3) 股骨干中段以下骨折:可选用钢板、交锁钉、锁定板等器械。 (4) 股骨髁及髁上骨折:可选用“L”型钢板、“T”型钢板、DCS等。 5. 辅助性治疗: (1) 抗生素。 (2) 抗休克:止痛、输血、补液。

腕管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最新资料推荐------------------------------------------------------ 腕管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腕管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腕管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腕管综合征是手外科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表现为拇、示、中、环指麻木和拇指活动障碍。 它是周围神经卡压性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为正中神经在腕部受压引起的一系列感觉运动功能障碍。 在一些文献中它也被形容为肢端感觉异常、正中神经压迫性神经病变、正中神经炎,以及延迟性正中神经麻痹。 诊断中年妇女出现桡侧三个半指疼痛、麻木、感觉减退和鱼际肌萎缩三大症状中的 1 个或 2 个症状时要考虑该病,尤其伴有夜间麻醒史者更应高度怀疑该病。 该病的主要症状为正中神经所支配的拇、示、中指及环指桡侧半出现疼痛和麻木感,常以中指明显。 此种麻痛感在夜间或清晨出现较多,甚至有的病例仅在夜间发作或加剧,经活动后缓解,影响睡眠,这是本病一大特征。 另一特征为神经感觉异常现象(如麻木感、烧灼感等) 只限于腕部以下正中神经分布区。 有些病例可于疼痛发生后数周或数月出现运动障碍,主要为拇指无力或动作不灵活等。 病程较长的病例,常有大鱼际肌萎缩,其中以拇短展肌及拇对掌肌最为明显,所以拇短展肌肌力减退,是本病最常见体征。 1 / 5

个别晚期病例可见手指发白、发绀,皮肤发亮,指甲增厚,局部出现水疱或溃疡及少汗等植物神经系统的营养改变。 腕关节极度屈曲试验当腕关节掌屈或背屈至 90 ,并持续1 分钟后,手的正中神经分布区有感觉异常者为阳性,其阳性率为70%。 掌屈试验(Phalen 试验) 时,不仅是腕管内屈指肌腱向掌侧移位,压迫正中神经,还可由于腕管内压力增高,挤压正中神经,使症状加重。 而腕背屈 90 时,虽屈肌腱移向腕管背侧,但腕管内压力升高可达腕掌屈时的 2~3 倍,同样可加重症状。 神经叩击试验(TineI 征) 检查者轻轻叩击掌侧腕横韧带正中神经走行处时,如手指有放电感者为阳性,阳性率约为 61%。 手指的 Weber 两点辨别觉检查此为神经支配密度试验,检查时用钝头的两脚规,按纵轴方向接触手指,以不使皮肤变白为度,并按二点辨别感的分类标准进行评定。 即两点辨别觉为6mm属正常, 7~10mm为尚可, L1~15mm 为差。 在腕管综合征患者中,有改变者40%。 因此仅供参考。 气囊止血带试验将测血压的套袖置肘部近心端,然后充气,加压至收缩压以上,并持续 1 分钟。 感到拇指、示指或中指麻木者为阳性。 阳性率占 70%。

终末期肾脏病常规透析治疗标准化诊疗方案

终末期肾脏病常规透析治疗标准化诊疗方案 一、终末期肾脏病常规透析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终末期肾病(ICD-10:N18.0)。 行常规血液透析治疗(ICD-9-CM-3:39.95)或行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肾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 1、确诊为终末期肾病,并排除可逆性因素。 2、实验室检查:非糖尿病肾病eGFR小于10ml/(min?1.73m2),糖尿病肾病eGFR小于15ml/(min?1.73m2)。 3、已有血液透析通路或腹膜透析通路:自体动静脉内瘘、移植人造血管、半永久性深静脉置管,或者腹膜透析导管。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肾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腹膜透析标准操作规程》(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 行常规血液透析治疗(ICD-9-CM-3:39.95)或行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N18.0终末期肾病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7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 (2)肝肾功能、碱性磷酸酶、电解质、酸碱平衡、血糖、血脂、血型、凝血功能、传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HIV、梅毒等)、血清铁、铁蛋白、总铁结合力、转铁蛋白、iPTH; (3)胸片、心电图、泌尿系统超声波检查、超声心动图。 2、根据患者病情,必要时行动静脉内瘘或人造血管的血管彩超检查,或腹透液常规、腹透液细菌培养+药敏实验。 (七)开始血液透析日为入院第3–5天(视病情决定,若有急诊透析指征,应及时透析) 1、一般首次血液透析时间不超过2–3小时,以后根据病情逐渐延长每次透析时间,直至达到设定的要求(每周2次透析者5.0–5.5小时/次,每周3次透析者4.0–4.5小时/次;每周总治疗时间不低于10小时)。 2、选择合适的透析器,一般首次透析选用膜面积较小的透析器。 3、首次透析时血流速度宜适当减慢,可设定为150–200ml/min,以后可以根据病情进行个体化调整。 (八)开始腹膜透析日为入院第1–3天(视病情决定) 1、每天透析4-5次,一般每次用2升透析液,白天留腹时间4小时,晚上8-12小时。 2、根据病情,为了达到充分透析的目标值,每个腹透周期的留腹透析液量可以增至2.5-3升,每天交换透析液4次。对于部分有残余肾功能的患者,也可以每天只交换透析液1-3次。 (九)常见并发症基本治疗药物要求 1、贫血:根据病情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铁剂、叶酸及维生素治疗。 2、高血压:根据病情可给予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拮抗剂?a 受体拮抗剂等。 3、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根据病情可给予磷结合剂、骨化三醇等治疗。

观察高频超声应用于腕管综合征(CTS)的诊断价值

观察高频超声应用于腕管综合征(CTS)的诊断价值 发表时间:2019-09-19T16:15:30.747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9期作者:范田依1 王艳蕾通讯作者王守业2 宋鹏杰3 [导读] 高频超声在CTS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根据超声测量参数与影像学表现作出诊断。 秦皇岛军工医院 066000 摘要:目的:总结高频超声对腕管综合征(CTS)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观察组为本院在2016.4-2018.5期间收治的50例CTS患者,对照组为50名健康体检者,对所有人员实施高频超声诊断,回顾分析影像学资料表现。结果:超声诊断后厚度比、豌豆骨水平截面积、面积比以及腕横韧带厚度指标方面,观察组均显著大于对照组上述参数,差异性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超声在CTS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根据超声测量参数与影像学表现作出诊断。 关键词:高频超声;腕管综合征;临床诊断;应用分析 腕管综合征俗称“鼠标手”,该病作为常见周围神经卡压性疾患,患者发病后可存在手指麻木、功能障碍等表现,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一定影响,早期对诊断可为相关干预提供依据。CTS诊断中可采用的方法较多,如临床症状、电生理检查等,但是CTS早期症状不明显,不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电生理检查则容易与相关神经病变出现混淆,而且本身属于有创操作,不利于重复性实施操作。近年来,临床文献有高频超声技术在关节及肌腱周围软组织病变诊断中的应用。基于此,本文尝试使用高频超声对腕管综合征实施诊断相关内容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观察组为本院在2016.4-2018.5期间收治的50例CTS患者,对照组为50名健康体检者。观察组:性别方面: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方面:分布于23—64岁、平均年龄(43.42±3.48)岁。对照组:性别方面: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方面:分布于22—63岁、平均年龄(43.29±3.52)岁。所有人员签署知情同意书,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观察组与对照组上述一般资料对比符合统计学中的可对比性要求(P>0.05)。 1.2方法 观察组与对照组均采用高频超声检查,仪器为美国 GE VIVID E9,对应高频线阵探头,对应频率为11-15MHz,使用肌肉骨骼条件参数进行检查。使用坐位进行检查,将肘部以下部位放置在检查床上,掌心向上,手指处于自然伸直状态,实施横断面与纵断面扫查,测量主要参数,参数包括厚度比、豌豆骨水平截面积、面积比以及腕横韧带厚度。其中厚度比=豌豆骨处神经厚度/钩骨勾处神经厚度;面积比=豌豆骨处正中神经横截面积/钩骨勾处正中神经横截面积。 1.3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1)观察组与对照组超声测量相关参数;(2)CTS患者超声诊断表现。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按照观察指标参数类型,相关数据表示为平均值±标准差,差异性t检验,存在统计学意义标准:P <0.05。 2、结果 2.1相关参数对比 观察组高频超声检查后获取的相关参数均显著对照组相关参数,差异性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CTS患者高频超声诊断影像资料表现 使用高频超声诊断CTS期间,患者正中神经表现出低回声,神经外膜厚度增加,同时有增强回声表现;钩骨勾位置神经厚度明显缩小,两侧存在神经肿胀表现;矢状位检查期间,神经束较为模糊,豌豆骨区域面积明显增大,钩骨勾区域面积较小。部分患者其神经内血流出现明显增加。 3、讨论 现代研究表明,有较多因素均可引起CTS,如血管因素、内分泌紊乱、先天性因素、腕管异常内容物,较多的因素使得CTS早期筛查与诊断显得尤为重要。尽管现阶段在CTS诊断方面可采用的方法较多,但是不同诊断方法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造成相关诊断方法受到限制[1]。 超声诊断技术的开展为临床多种疾病诊断提供有效方法,尤其是高频超声诊断技术在现有疾病诊断中具有无创操作优势,能够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重复操作。本文研究中对CTS患者使用高频超声诊断,同时选取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通过高频超声诊断以及关键参数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CTS患者超声诊断后的厚度比、豌豆骨水平截面积、面积比、腕横韧带厚度等参数较健康人员明显增加,因而通过这些异常参数可作为CTS诊断的重要依据。采用高频超声诊断CTS期间,患者腕部的相关肌腱、正中神经等都能够较好显示,不仅可以用于CTS疾病诊断,而且对于部分病因也具有诊断价值,比如脂肪瘤、神经鞘瘤、囊肿等[2]。 袁菁菁等学者于文献中研究了高频超声诊断腕管综合征的应用价值,研究对象为42例确诊的腕管综合征且采取神经减压术治疗患者,术前实施肌电图检查以及超声检查,并选取健康对照组,研究表明高频超声测量后腕部正中神经横截面面积远大于对照组上述指标,同时高频超声与肌电图对腕管综合征的诊断准确性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结论认为高频超声在腕管综合征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这一研究结果与本文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3]。 实际CTS诊断期间,高频超声可作为筛查或者辅助诊断的重要方法,为保证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应积极询问患者相关疾病史,同时保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