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西厢记》中红娘的侠义形象

浅析《西厢记》中红娘的侠义形象

浅析《西厢记》中红娘的侠义形象
浅析《西厢记》中红娘的侠义形象

题目:浅析《西厢记》中红娘的侠义形象2006年春汉语言文学(本科)

姓名:魏淑芹

学号:061160596

指导老师:宋远凌

目录

一、内容摘要 (1)

二、关键词 (1)

三、正文 (1)

1、伶俐聪明、心细冷静的红娘

2、泼辣直率的红娘

3、心地善良,富有正义感的红娘

四、参考文献 (12)

浅析《西厢记》中红娘的侠义形象

宿州电大学号:061160596姓名:魏淑芹【摘要】《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作品,是王实甫的“天下夺魁”的杰作,对中国文学史和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实甫的《西厢记》之所以享誉中外,在于它的思想的深刻和艺术的完美。王实甫倾心塑造的红娘的形象在广大的读者和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机智冷静泼辣而又心直口快、心地善良、富有正义感,对莺莺、张生爱情婚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她站在正义的立场上运用自己的智慧帮助莺莺和张生与老夫人作斗争,成功地挫败了老夫人赖婚的图谋,既对老夫人晓以利害,对郑恒的争婚迎头痛击,同时又对莺莺和张生给以善良的嘲讽,最终使得有情人终成眷属。

【关键词】红娘《西厢记》聪明伶俐泼辣直率冷静心细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戏曲家王实甫的代表作,突出体现了元杂剧的创作的一些特点,是中国戏曲典范作品。被称为“天下夺魁”的剧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流传广,影响很大。在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塑造了四个典型的形象:老夫人,封建式的家长冷峻,不守信义;张生满腹经伦,儿女情长,傻里傻气;崔莺莺的矜持,外冷内热;红娘的善良、热情,富有正义感,心直而口快。在诸多的人物塑造中,我认为红娘的形象对后人影响最大。红娘在剧中对崔莺莺和张生的美好姻缘的成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她站在热心助人的立场上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帮助崔、张和老夫人作斗争。最终为莺莺和张生争取到了爱情,争取到了婚姻。对待老夫人是晓以利害,对待破坏莺

莺和张生婚姻的郑恒却是迎头痛击,让之无还手之力,而对待莺莺和张生则多是同情和善意的调侃。

红娘作为一个使唤的丫鬟,在崔莺莺和张生二人从爱情到婚姻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红娘是他们实现个人爱情婚姻幸福的帮助者,没有红娘,莺莺和张生的幸福难以实现;没有红娘他们即使暂时结合,也会分离,还会走向悲剧性的结局。在莺莺、张生和老夫人的磨擦冲突中,红娘是崔、张二人的同盟军,是反对封建礼教的坚定支持者。金圣叹在《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中这样评道:“譬如文字,则双文是题目,张生是文字,红娘是文字之起承转合;譬如药,则张生是病,双文是药,红娘是药之炮制”,由此可见红娘的作用是多么重要。尤其是杂剧大师王实甫在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巧妙地插入了拷红这一折戏,一下子使一个大户人家的侍女――红娘的形象呈现出来,光彩照人。熠熠生辉,使得观众和读者不仅为莺莺和张生曲折真挚的爱情而感动,也为聪明伶俐、冷静心细、泼辣直率、心地善良、富有正义的红娘的言行而喝彩。红娘就象贯穿全剧的红线,少之,则是珠玉散落。

一、伶俐聪明、心细冷静的红娘

全剧中,红娘的机智之处随处可见,如莺莺与红娘在后花园烧香,第一柱、第二柱香分祝父母,而第三柱香却不语,虽然莺莺不便在红娘面前直言,但红娘已觑破了莺莺的心思,“愿俺姐姐早寻一个姐夫”,一下子道出莺莺的心里话,所以莺莺并未责备,可见红娘的聪明之处。再者如“听琴”一折中,红娘陪伴莺莺到后花园,通过咳嗽告知张生,

当莺莺沉浸在琴声中时,乖巧的红娘借口离开花园,临走时,她还高声对莺莺打了个招呼“姐姐你这里听,我瞧夫人一会便来”。伶俐的红娘在这里既是给互相爱慕的两人留下自由的空间,同时去瞧夫人,实质上也是防着夫人,以免被发现,也体现了红娘的心细之处。在给莺莺的父亲做佛事以后,莺莺心中朦胧的爱意迅速定格在张生身上,“易得无价宝,难求有心郎”,眼前的张生正是她所要追求的终身伴侣,使得莺莺心神不宁,萎靡不振,这一反常状态,自然瞒不过心细的红娘,因此她主动地提出给莺莺把被子熏一下,让她去睡一会儿。

红娘只是大户人家的一个奴婢,小姐可以对她发脾气,老夫人更可以对她以封建家长的身份大施淫威,因此,她就必须依靠自己的智慧处理好各种关系,才能免吃苦头躲避祸端,也正是她的聪明和智慧,才挫败了老夫人“赖婚”的图谋,促成了志诚相爱的崔、张二人的团圆。

在“传书”一折中,在张生央求红娘替他传递书简给莺莺时,凭着她对朝夕相处的莺莺的了解,对张生说“只恐她翻了面皮”,但她深知莺莺早已钟情于张生,因此答应了。可她并没有直接将书简交给莺莺,怕莺莺面薄不好意思接受,所以将它放在化妆盒上,在一旁静观。莺莺“开拆封皮孜孜看,颠来倒去不害心烦”。可是又忽然脸色陡变,“怒叫”她过去,骂她是“小贱人”,说“我是相国小姐,谁敢将这简贴来戏弄我,我几曾惯看这等东西”,“还要告过夫人,打下你个小贱人下截来”,这突如其来的变化,确实出乎红娘的意料。原以为钟情张生的莺莺看到书简后会满心欢喜,却不曾想会这样。但红娘

处变不惊,她知道“俺小姐有许多假处”,因此她并未被莺莺装腔作势的假言所吓倒,抓住莺莺怕老夫人知道这事的弱点,反戈一击说:“姐姐休闹,比及你对夫人说呵,我将这简贴儿去夫人行出首去来”。这话将了莺莺一军,莺莺一听,态度立刻变了,揪住红娘说:“我逗你耍来”。

在这段戏里,红娘依靠自己的机智,成功戳穿了莺莺的假言假势,也为自己赢得了胜利。

在第三本楔子中,莺莺自那夜听琴后,闻说张生有病,但又不知详情,想去看但又不便,着红娘去又不好明说,于是便嗔怪红娘“这般身子不快呵,你怎么不来看我?”聪明的红娘早已猜出她的心思,便说“你想张……”话说半句立刻收住,她本想说“你想着张生哩”,但意识到这样直说会令小姐难堪,所以改口道“我张着姐姐哩”这里也足见红娘的机智、敏捷。

在“拷红”一折中,更是红娘机智、冷静,遇变不惊的集中体现。在莺莺与张生的事情被发现后,“治家严肃”的老夫人气势汹汹将红娘叫去,莺莺担心不已。虽然这一切都是老夫人的“赖婚”导致的,但红娘的确未能尽到“行监坐守”的职责,违背了老夫人的意志,还在老夫人面前口强“红娘不知罪”,着实让观众和读者为红娘捏了把汗。而机智的红娘并没有慌乱无措,早已想好对策,她先是“赖”,声称“曾去,誰见来”,见赖不过去然后又以退为守,亦真亦假交待部分内容,以探虚实,并以张生的话“红娘你且先行,教小姐权时落后”摆脱罪责,接着红娘唱道:

[颓厮儿]我则道神针法灸,谁承望燕侣莺俦。他两个经今月余则是一处宿,何须你一一问缘由?

[圣药王]他每不识忧,不识愁,一双心意两相投。夫人得好休,便好休,这其间何必苦追求?常言道“女大不中留”。(四本二折)这段话如奇兵突起,极有心计,既为自己开脱,又把崔、张二人的结合说成是自然合理之事,并且劝老夫人就应面对现实,不必深究,至此红娘已摆脱被动,扭转乾坤。

最后转守为攻,她首先指出老夫人的“失信”之过,违背了“人之根本”,然后――罗列老夫人的错处,使其心服口服。但红娘在陈述自己的道理时,极有分寸,软中有硬、即便在用字上也滴水不漏,如“张生、小姐、红娘”则称“过”,做到了有理有节,并抓住老夫人视家谱名声为已命的弱点,指出如欲治罪、必然会出现“辱没家谱”,“背义忘恩”,“治家不严”,等严重后果。把一个临威不惧、沉着冷静、头脑清醒、机智灵活、善于词令的红娘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出来,令人拍手叫绝,叹为观止。

二、泼辣直率的红娘

红娘的形象之所以光彩,不仅仅是因为她的机智,更因为她没有一般下人的那种温顺和软弱,是一个有主见、非常泼辣、路见不平敢于直言的侠义形象,这也是王实甫这位杂剧大师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高处。红娘不仅对张生这样一个“穷酸俫”的书生,即使是对自己服侍的小姐也敢给以回击,对郑恒这样一个“小人浊民”更是给以无情的奚落和嘲弄。

当张生向红娘唐突介绍后,“(红娘怒云)先生是读书君子……君子知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道不得个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先生习先王之道……今后得问的问,不得问的休胡说!”俚俗诙谐的语言符合红娘的身份。(一本二折)

在“传书”一折中,莺莺的“作假”确实让红娘难以忍受,红娘觉得自己好心没有好报,一肚子怨气,下面两支曲子,用泼辣尖利的语言,辅以古乐府的谐音,拆字手法,直抒自己内心的愤疾,可谓妙语连珠。

[耍孩儿]几曾见寄书的颠倒瞞着鱼雁,小则小心肠儿转关。写着道西厢待月等着更阑,着你跳东墙“女”字边“干”。原来那诗句里儿笼着三更枣,简巾儿里伏着九里山。他着紧处将人慢,您会云雨闹中取静,我寄音书忙里偷闲。(三本二折)

[三煞]他人行别样的亲,俺跟前取次看,更做道孟光接了梁鸿案。别人行甜言美语三冬暖,我跟前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为头儿看:看你个离魂倩女,怎发付掷果潘安?(三本二折)

当她见到张生时又开始诉苦:“先生受罪,礼之当然。贱妾何辜?”性格率真跃然纸上。(二本二折)

金圣叹评说:“真乃于情于理欲杀欲割,不可得解也,气死红娘也!”曲中“他人行”、“俺跟前”、“别人行”、“我跟前”,两两对比,写出了红娘心头怨气,尤其最末两句,说得刻薄之至。当然这只是气话,是红娘对莺莺将真作假的埋怨。但这样一来红娘直率的性格,可谓纤毫毕露,人物形象也更加丰满。

再如“请宴”一折,张生满心以为老夫人让他和莺莺成亲,将自己刻意打扮一番,戏中写到:“来回顾影,文魔秀士,风欠酸丁。下功夫将额颅十分挣,迟和疾擦倒苍蝇,光油油耀花人眼睛,酸溜溜螫得人牙疼。”(二本二折)红娘的语言俏皮,却把当时张生的心情和神态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红娘用嘲讽的口吻儿称之为“文魔秀士,风欠酸丁”,“酸溜溜螯的人牙疼”。张生在老夫人赖婚后一筹莫展,事情败露后临事畏惧躲闪。她称张生为“苗而不秀”笑他是“银样蠟枪头”。这时的红娘却十分冷静,戏中写到“(红云)街上好贱柴,烧死你个傻角!你休慌,妾当与君谋之”。〔二本二折〕表现出了红娘对事的镇定。比起堂堂的七尺男儿毫不逊色。

红娘在说服夫人后领命传唤莺莺和张生二人。因为做了不该做的事,所以莺莺是羞于见母,而张生则是“惶恐”,此时红娘对二人的责备更是尖辛泼辣。

[小桃红]当日个月明才上柳梢头,却早人约黄昏后,羞得我脑后将牙儿衬着衫儿袖。猛凝眸,看时节只见鞋底尖儿廋。一个恣情的不休,一个哑声儿厮耨。呸,那其间可怎生不害半星儿羞?(四本二折)

在这里,红娘抓住莺莺话中的“羞”字大做文章,将她与张生的私事抖露出来,几乎令莺莺无立足之地。但作为一个粗解风情的丫头,这样的指责又显刻薄,又令人忍俊不禁。

红娘的这样泼辣性格在第五本第三折中得到了更为淋漓尽致的描写。郑恒前来争婚,本想借红娘通个消息,却被红娘着实羞辱了一

场,她骂郑恒是“小人浊民”,是“木寸”、“马户”、“尸巾”、是“乔嘴脸、腌躯老、死身分,少不得有家难奔”。并且连用五个“枉”字,如连珠炮,层层进逼,历历数落贬低他,把郑恒讲得一文不值,使他几无藏身之地。对于郑恒还想娶莺莺,红娘则辛辣讽刺道:“只好偷寿下风头香,傅何郎左壁厢粉。”这一折戏中,红娘“俚雅互衬”,尖辛泼辣的语言令读者和观众拍手称快。同时红娘的这种泼辣的性格,给读者和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心地善良,富有正义感的红娘

红娘性格中最能感动读者、观众的是她的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的侠骨心肠和她的正义感,这也是她性格中最闪光的地方。

作品在一开始就交待红娘奉老夫人之命对莺莺执行着“行监坐守”的任务,因此对莺莺看管得很紧,在莺莺对张生产生好感时,不免觉得“小梅香服侍得勤”、“但出闺门,影儿般不离身”。从这可见红娘作为一个丫鬟,出于自己的心地善良和对小姐的关心与爱护,是多么地恪尽职守,尽心尽责。当张生向红娘作自我介绍:“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没等张生说完,红娘便打断他的话说:“谁问你来?先生是读书君子,孟子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又道:“俺夫人治家严肃,有冰霜之操。”作为莺莺的贴身丫鬟,出于对小组的保护,仅从张生的“并不曾娶妻”的话语中便领悟出张生的意图,一口回绝了张生的要求。

莺莺和张生隔墙吟诗,红娘一开始对张生并没有好感,认为张生

只是一个“傻角”。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后,她对张生的态度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在去请张生赴宴的路上,她唱道:“半万贼兵,卷浮云片时扫净,俺一家儿死里逃生……张君瑞合当钦敬,若非张生妙计呵,俺一家儿性命难保呵”。这时,她对莺莺和张生的爱情也有了充分的了解,并且为他们即将成婚而高兴:“当日所望无成,誰想一缄书倒为了媒证”。老夫人的赖婚,当张生绝望不知所措时,红娘主动为其出谋划策:“你休慌,妾当与君谋之……今夕与小姐同至花园内烧夜香,但听咳嗽为令,先生动操……”让张生在夜晚趁莺莺在后花园烧香时通过琴声以明心志。当莺莺请红娘看望张生,即使在白天她也没有多作推脱就答应了。她感谢张生一封书信救了“俺一家儿性命”。她同情张生和莺莺的婚姻,她更为夫人的“失信”而不平。显然,红娘是一个心地善良、有着强烈正义感、侠骨心肠的人,而不是一个惟命是从、唯唯喏喏的丫鬟,这也是她最终违背夫人之命,热心帮助莺莺张生走向团圆的根本原因。

红娘的正义感在“拷红”一折中得到了集中体现,老夫人在发现莺莺、张生私合之事后,气势汹汹将红娘叫去:“这桩事都在红娘身上,唤红娘来!”红娘自认为莺莺、张生没有错,她自己也没有错,站在正义的立场上她勇敢地说出了:“红娘不知罪”,并且理直气壮地指出,错在老夫人您自己,“信者人之根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当日军围普救寺,夫人所许退军者,……岂肯建区区退军之策?兵退身安,夫人悔却前言,岂得不为失信乎?”红娘唱道:[麻郎儿]秀才是文章魁首,姐姐是仕女班头;一个通彻三教九

流,一个晓尽描鸾刺绣。

[幺篇]世有、便休、罢手,大恩人怎做敌头?起白马将军故友,斩飞虎叛贼草寇。

[络丝娘]不争和张解元参辰犯酉,但是与崔相国出乖弄丑。到底干连著自己骨肉,夫人索穷究。

在这一折(四本二折)中,红娘本是被老夫人拷问的但红娘站在正义的立场上,对老夫人晓以大义和利害关系,变被动为主动,在红娘滔滔不绝的辩解下,老夫人也不得不认为:“这小贱人也道得是。我不合养了这个不肖之女……与了这厮罢!”老夫人在她正义感的震慑下,也为了顾惜家谱名声,只好承认了莺莺和张生的婚事,最终正义取得了胜利,有生命的人性战胜了无生命的礼教。而红娘正是通过“拷红”这一折,把她的伶俐聪明、泼辣率直以及她的侠骨心肠和正义感表现的淋漓尽致,也奠定了她在这部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价值和地位。

红娘的正义感还表现在对张生和对郑恒的不同态度上。一开始,红娘并不在意,甚至看不起“傻角”张生,普救寺解围后,红娘对他“钦敬”不已,“我从来心硬,一见了也留情”,也明白莺莺被“引动”的原因。而老夫人的赖婚激起了她的正义,不顾老夫人的吩咐,自己的职责,勇敢地站出来帮助莺莺和张生,暗地里竭力促成他们,并与顽固维护封建婚姻制的封建家长――老夫人作斗争,维护了这段情投意合的婚姻。红娘所做的一切,并没有个人目的,甚至不惜自己的身家性命,她的举动完全是正义感支配的结果。在第三本第一折中,张

生央求红娘帮他将简巾传给莺莺,说“小生久后多以金帛拜酬小娘子”。她责问道:

[胜葫芦]哎,你个馋穷酸俫没意儿,卖弄你有家私,莫不图谋你的东西至此?先生的钱物,与红娘做赏赐,是我爱你的金资?

“我虽是个婆娘有志气”短短一席话,将红娘只为正义,不图回报的高尚品格充分展现了出来。临走时还嘱咐张生说:“这有贴儿我与你将去,先生当以功名为念,休堕了志气者!”这足以充分显现出红娘性格中心地善良的一面。

相反,对于郑恒,她横眉冷对,在他前来争婚的时候,她质问道:“当日孙飞虎将半万贼兵来时,哥哥你在哪里?若不是那生呵,那里得俺一家儿来?今日太平无事却来争亲;倘被贼人虏去呵,哥哥如何去争?”(五本三折)并将郑恒与张生加以比较,唱道:

[调笑令]你值一分,他值百十分,萤火焉能比月轮?高低远近都休论,我拆白道字辨与你个清浑。……君瑞是个“肖”字这壁著个“立人”,你是个“木寸”、“马户”、“尸巾”。(五本三折)红娘在这一折中毫不留情地将郑恒奚落、嘲讽了一番,维护了莺莺和张生的婚姻,有情人终成眷属。

几百年来,红娘成人之美的侠义的形象一直为广大人民所喜爱,人们不仅为红娘的机智叹服,也为她的泼辣而喝彩,更因她的正义勇敢、助人为乐的精神而感动。在红娘的形象中不仅融入了王实甫的热情和理想,也充分体现了广大人民内心深处的热情和向往,与读者和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在中国文学史上产

生了很大的影响,后世传奇小说中的同类角色,都离不开红娘的影子,这就是伟大作品的伟大所在。以至于今天,那些为人牵线搭桥做好事的人,都有一个流传了几百年的名字——红娘。

参考文献:

(1)王实甫撰张燕瑾校注《西厢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文中《西厢记》的引文都出于此书)。

(2)《金圣叹评<西厢记>》四川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3)《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4)李梦生撰《西厢记》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5)于非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西厢记中红娘形象分析

西厢记中红娘形象分析 红娘是《西厢记》中一个社会地位卑贱,却光彩四射的人物,她冷眼旁观,很清楚老夫人为维护“相国家谱”,决不允许张生和莺莺的结合,所以她最初并不想帮助张、崔二人。但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她逐渐为崔张之间真挚的感情打动,也不满于老夫人的背信弃义,于是转而积极地为他们传递书信、出谋划策。她批评张生是“银样蜡枪头”,居然揣摸不透莺莺的心事;她也批评莺莺的心口不一,明明思念张生,在人前却一点也不流露;对老夫人,她更加勇敢机智地进行反击,为崔、张二人辩护,使老夫人理屈辞穷,不得不答应了二人婚事。最巧妙的是,她反击老夫人的,恰恰是老夫人要维护的封建纲常和家族利益。如《拷红》中,她先把张生和莺莺的私情告诉了老夫人,然后对老夫人说:“目下老夫人若不惜其事,一来辱没相国家谱,二来日后张生名垂天下,施恩于人,忍令反受其辱哉?使至官司,老夫人亦得治家不严之罪。”这几句话,真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老夫人也只好默认了张生和莺莺的婚事。 红娘是一个侠肝义胆,机智聪明的形象,汤显祖说王实甫的红娘:“有二十分才,二十分胆。有此军师,何战不克?”(汤海若先生批评《西厢记》),红娘在《西厢记》中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 《西厢记》是元代杂剧的璀璨奇葩,王实甫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崔、张的故事,使《西厢记》在情节、人物塑造上得到精致的加工、再创造。红娘是这部作品中一个"喧宾夺主"的角色,作为"才子佳人"故事的次角,她的形象却较崔莺莺与张生更加生动逼真。红娘不仅具备了小丫头的乖觉、能说会道、性格爽朗、讨人喜欢的特征,且她有坚定的立场、爱憎分明、富正义感、敢于斗争、智勇双全。在这场自由观念左右的婚姻中,红娘自始至终是主导斗争进行的重要人物。 红娘是一个充满反叛精神的人。崔、张的自由婚姻,在充斥着封建礼教的社会背景下,是大逆不道的,但红娘作为一位老夫人派来"看守"小姐的丫头,不仅不揭开这层秘密,或置若罔闻,反而推波助澜,是这场婚姻得以美满结局的主要的牵线搭桥之人。在封建卫道士的眼中,红娘的形象是反面的、不光彩的,是个罪魁祸首,是辱没夫人家谱、败坏小姐闺范、坏张生行止的"蟊贼"。但在"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宗旨下,红娘却是美好的化身,是美满婚姻的代言人。在这场叛逆的婚姻中,红娘不畏被老夫人责打的危险,几次三番周转于崔张之间,为他们安排月下听琴,并有晓夜奔走,传书递简等一系列行动,反映了她对这场恋情的支持,以行动表现了红娘的反叛精神。 在作品中,老夫人是封建礼教的化身,终日将女儿紧闭闺房中,不得见生人,在婚姻上是极力主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这个封建的顽石,却遭到了奴仆红娘当面的顶撞,不留一丝情面。在"拷红"一折中,红娘以理驳之:"信者,人之根本......既然不肯成其事,只合酬之以金帛,令张生舍此而去。却不当留请张生于书院,使怨女旷夫,各相早晚窥视,所以夫人有此一端。目下老夫人若不息其事,一来辱没相国家谱;二来张生日后名重天下,施恩于人,忍令反受其辱哉?使至官司,夫人亦得治家不严之罪,官司若推其详,亦知老夫人背义而忘恩,岂得为贤哉?"短短一段话,说得老夫人无言以对,充分反映了红娘的能言善辩、通晓大义、机智过人、富正义感。同时,在主仆地位悬殊、礼教严谨的封建家庭中,红娘不畏老夫人的"打下下半截"的威吓,而拒不知罪,镇静自若地晓之以理,实在是非有十分的胆量和强烈的反抗精神所不然的。 在最后一本中,红娘痛骂郑桓,语言锋利,咄咄逼人。当郑桓夸耀自己富有而能干、骂

《西厢记》之崔莺莺人物形象分析

浅析崔莺莺人物形象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王实甫根据元稹的《莺莺传》为原本,从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中脱胎而来的元代汉族戏曲剧本,是我国古典喜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西厢记》主要叙述了书生张生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两人的恋情却遭到相国夫人的百般阻扰,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西厢约会、私定终生并且勇于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最终获得圆满结局的故事。《西厢记》的成功之处不仅仅在于其实描绘了“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主题最成功的戏剧,更是在与其对于女主角崔莺莺的人物塑造方面可谓是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借用金圣叹曾经给予崔莺莺的性格特征做出的评价有云:“无双,天下之至尊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有情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灵慧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矜尚女子也。”在此,便由此展开具体的分析。 首先,一开始我们便可以得知崔莺莺乃是已故相国大人的千金小姐,芳龄十九,端的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兼具温文贤淑。不可不谓之是大家闺秀,人比花娇。君不见张生在普救禅寺大雄宝殿初见莺莺,便“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张生萤窗苦读二十年,原本满心“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安邦定国的大志,原意奔赴长安一心只为考取功名只为飞黄腾达的锦绣仕途,只怕是在见到崔莹莹的花容月貌之后全抛在脑后,烟消云散不知所踪,唯叹“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而之后的孙飞虎倾慕崔莺莺的美貌,要用武力强行围困普救寺抢走崔莺莺,来作自己的压寨夫人。以及莺莺烧香时原应两耳清净不问七情六欲的和尚也心神不定,由此可轻易得见崔莺莺的气质非凡,清丽脱俗。 再也,论才情,崔莺莺那是才思敏捷,多才多艺,无论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针黹女红,秋千蹴球,可以说是样样精通,更是有才女之誉。借着崔莺莺月夜焚香拜月,张生隔墙观望,继而吟诗曰:“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而崔莺莺随即和曰:“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这里便可以看出崔莺莺在诗词歌赋上不仅造诣颇深,而且反应敏捷,当之无愧的才女。而后在孙飞虎围庙抢亲之时,听闻母亲的佛殿许婚,崔莺莺虽然欣喜,却也一眼便明了母亲的佛殿许婚不过只是权宜之计,缓兵之计罢了,更何况口说无凭,由此不难看出崔莺莺头脑清醒,对形势以及母亲的心理看得十分透彻分明,并非像一般女子一样被爱情蒙蔽得不分状况。这一点在后来老相国夫人赖

崔莺莺人物形象具体分析

崔莺莺人物形象具体分析 1.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 要分析崔莺莺的人物形象,必须要从崔莺莺所处的历史环境说起。王实甫给故事设定的年代是唐贞元年间,但的实际上是几千年来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崔莺莺丞相之女的身份,也说明其生长环境的典型性。封建纲常和封建礼教宣扬的是妇女要遵从夫权、政权、神权的意识统治,守好“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行为约束。正如剧中借红娘之口对所说的“道不得个‘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俺夫人治家严肃,有冰霜之操,内无应门五尺之童,年至十二三者,非呼召不得辄入中堂”莺莺的生活环境跃然纸上,严格苛刻的家规,严酷冰冷的礼教信条下,崔莺莺的命运几乎是注定的:那就是受父母之命,遵媒妁之言嫁给门当户对的尚书之子---郑恒。封建礼教的封锁和教化压抑了莺莺的性格,但却没有泯灭她对青春、对爱情、对美好幸福生活追求的火焰,最终成为一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 2.外在形象描绘 《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外在形象之美的描绘是通过张生的一系列反应来间接引入的,先给观众丰富地想象空间,然后步步推进,逐层雕琢,这正是王实甫独具匠心之处。 《惊艳》一折中,张生在普救寺第一次见到莺莺,立即“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这种夸张的惊艳之感,让观众眼前仿佛看到了一个绝世美貌、风姿绰约的东方美女的形象出现。而莺莺这个久居深闺的大家闺秀遇到了儒雅风流的书生张生后的反应也是耐人寻味的:两人四目相对,崔莺莺在察觉陌生男子的偷窥之后,并没有立即回避,而是回头觑视,这一细节的渲染,无疑为后来莺莺公然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行为埋下了伏笔。因为在当时的封建社会环境中,这一细微的动作也是不被允许的。 对崔莺莺外在形象的进一步渲染是见到张生的莺莺心绪不宁,由红娘陪着在佛殿前细语漫步,被张生远远看见。只见莺莺白皙的面庞上宫中流行的新月般的弯眉“斜侵入鬓云边”,更叫张生心生爱慕。 【胜葫芦】则见他宫样眉儿新月偃,斜侵入鬓云边。(旦云)红娘,你觑:寂寂僧房人不到,满阶苔衬落花红。(末云)我死也!未语人前先腼腆,樱桃初

红娘形象分析

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是元曲创作的高峰,也是我国古典戏剧文学史上的不朽名作,它以其光辉的主题思想,精美圆熟的艺术技巧,优美典雅的独特风格和通俗的文学语言著称于世。它如同我国文坛艺苑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吸引着世世代代的观众与读者,震撼着他们的心弦。在我国,《西厢记》是家传户诵的名作;崔莺莺、张生的爱情故事更是家喻户晓;《西厢记》的许多佳词丽句脍炙人口;红娘的“知名度”,恐怕也不在宝、黛二玉之下。应当说,就单个作品而言,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两座相对峙的高峰、两颗相辉映的明星,那就是《西厢记》和《红楼梦》,然而《红楼梦》要比《西厢记》晚出四百多年的时间。在国外,日本的河竹登志夫的《戏剧概论》将《西厢记》和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印度迦梨陀娑的《沙恭达罗》并列为世界古典三大名剧,则从更广阔的世界戏剧史的高度,给《西厢记》以精当的评价。《西厢记》以其独特的语言特色以及思想内容的反叛性吸引着众多的研究者和无数观众,它之所以能成为千古不朽的名作,与他在剧中成功塑造了张生、崔莺莺、老夫人、红娘等经典形象不无关系。而在这四个形象当中,红娘被公认为是塑造的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王实甫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崔、张的故事,使《西厢记》在情节、人物塑造上得到精致的加工,再创造。《西厢记》全剧共316支曲,由红娘唱的有106支,仅次于张生的116支,多于莺莺的82支,约占全部曲词的三分之一,红娘在作者心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1]。有了这充足的笔墨,作者就可以从容的对红娘的形象进行塑造,并且在该剧中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红娘是这部作品中一个“喧宾夺主”的角色,作为“才子佳人”故事中的次角,她的形象却较崔莺莺和张生更加生动逼真。没有红娘,莺莺和张生的爱情不可能得以发展;没有红娘,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更不会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她虽然是相国小姐的一个贴身婢女,但热心奔波于崔、张之间,为他们的爱情牵线。她始终站在崔张二人的一边,做他们的同盟军,顽强地同象征着封建势力的老夫人作斗争。在一定意义上说,红娘好比催化剂一样催生了莺莺和张生的爱情,使观众和读者为她的警聪颖悟,调皮灵慧,能言善辩而喝彩,但在一片赞誉声和欢呼声中也有微弱的、不同的声音,么书仪在其《元人杂剧与元代社会》一书中的第十二节“元剧与社会刍议”中独具慧眼的指出红娘的形象除了高大的一面外,还有其复杂性的一面。[2]这复杂性主要指红娘为助张生、莺莺二人结合的过程中,也或多或少地为自己有所考虑。应该说,这种看法是有见地的,它改变了以往将红娘看作是“平面人物”的观点,以“立体人物”的视角重新审视人物,使红娘的性格更具立体性,也就更有艺术魅力,从而可以更深地挖掘出红娘这个形象的意义和价值。 一、红娘形象的喜剧性 在《西厢记》全剧中,由于莺莺的矜持和犹豫,张生的迂笨,红娘是他们爱情的热心帮助者,同时也诙谐调皮,泼辣的对他们常予以善意的戏弄,这正是红娘喜剧性格的形成原因。 (一)诙谐调皮

西厢记人物形象分析

课件《西厢记》人物形象分析 莺莺:[赏花时幺篇]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少女青春苦闷,莫名惆怅) 老夫人:夫主京师禄命终,子母孤孀途路穷;因此上旅榇(棺材)在梵王宫。盼不到博陵旧冢,血泪洒杜鹃红。(饱含势去人冷之叹,故再兴之) 因而,老夫人严加防犯女儿,将之嫁于其侄,是从其维护其封建门第利益出发,戏剧正是通过这一矛盾表现的反封建的主题。 崔莺莺:是个美丽、聪明、温柔、多情的背叛封建礼教的贵族女子的典型。出身相门,身受严格的封建礼教的管束。但由于她的身世,教养,从而使她走向反封建的步履显得尤为艰难,剧作家正是细腻地描绘了她叛逆性格的发展过程,从而使这一人物形象显得更生动丰满。另外,戏曲展示了性格中尤为可贵的是她淡泊功名,看重夫妻恩爱,此使之更有光彩。 张生性格,轻狂兼有诚实厚道,洒脱兼有迂腐可笑。其身上有关、王这类元初书会文人的痕迹。他是位聪慧而痴情的书生,又是一个叛逆者形象。他“银样蜡枪头”的个性,增加了戏剧的喜剧色彩,使之显得轻佻。 红娘是《西厢记》塑造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21折戏,由红娘唱的有7折之多,充分展示这一人物的内心。她富有正义感,乐于助人,心直口快,活泼爽朗;聪明机智而又勇敢泼辣。在关键时刻如此坚持正义,深得观众的赞赏,红娘真不愧为崔张爱情的“擎天柱”。 老夫人:是封建卫道者形象。“寺警”使之陷入困境,在无可奈何情况下答应将莺莺许张生。兵退赖婚,表现封建卫道者的狡猾,虚伪的性格,正当她充满自信,以己谋得逞时却弄巧成拙,女儿一气之下投入张生怀抱,事发后,她暴跳如雷,手持根棒拷打红娘,在现实面前又不得不应允此门婚事,但她又不甘失败,又逼张生上京应试,企图趁张生不得官,把婚再赖掉。没想到,当她正要叫郑恒做女婿时张生考中归来,她落得可卑而又可笑的下场。 《西厢记》人物形象分析 推荐崔莺莺是西厢记中的主要人物,也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她美丽,多才,既深受封建礼教的濡染,又有着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她和张生在佛殿相遇,一见钟情,又经过隔墙联吟,彼此心有灵犀,互相爱慕,但碍于老夫人的拘管,没有更多接近的机会。在孙飞虎围兵普救寺,老夫人许婚,张生下书解围之后,莺莺和张生都满心欢喜,以为可以如愿以偿,成就婚姻。不料老夫人赖婚,这激起了莺莺对母亲的不满。当她听了张生在琴中向她倾诉的心事以后,她更加倾向、爱慕张生。但她毕竟是相国小姐,家庭教育和上层社会的身份,使她难以贸然走出和张生自由结合这一步。于是戏剧出现了这样的冲突:明明是她叫红娘去探望生病的张生,但当红娘带回张生给她的信时,她却责骂红娘带回“这简帖戏弄我”!她要红娘带信给张生,叫他下次休得如此,但是张生打开信一看,喜出望外,原来莺莺寄去的是约会的诗简。当张生果然来约会时,她又以大道理责备了张生一通。作者对莺莺矛盾心理的描写,展示出她既有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又深受封建礼教的浸染的真实心理。这就突出了莺

《西厢记》中崔莺莺艺术形象浅析

《西厢记》中崔莺莺艺术形象浅析 赵浩平 (清水县秦亭中学甘肃清水741413) 关键词:西厢记崔莺莺恋爱性格 崔莺莺是著名的元杂剧《西厢记》中的女主角,是作者王实甫倾尽心血塑造的一个追求幸福生活,争取婚姻自由的封建礼教叛逆者形象。在崔莺莺身上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美满爱情生活的美好愿望,成为千余年来,广大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幸福的楷模。《西厢记》深刻地揭示了崔莺莺的恋爱心理,并且细致地展现了她内心的强烈要求逐步战胜传统的禁锢的全过程。其恋爱发展约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从《惊艳》到《闹斋》,写莺莺与张生邂逅相遇,对张生心怀好感,进入初恋阶段。这一部分侧重写了莺莺的才貌双全,举止矜持文雅。 莺莺与张生的动人故事,是从莺莺“临去秋波那一转”开始,再发展到透过“泪眼”细意“偷瞧”,感情慢慢投入,爱意渐渐产生。 第一本第一折《惊艳》,佛殿奇逢,莺莺的美貌及临别时的回眸一顾,令张生“意马心猿”、“风魔起来”,他立刻取消了上京赴考的打算,把功名富贵抛诸脑后。可见莺莺的美艳动人,气质超凡。在“月下联吟”这场戏,当她听到张生吟出“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的诗句时,不禁怦然心动,产生共鸣,惊喜之余她马上应韵而和,倾吐心声:“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临别时特意回望张生一眼。莺莺所和的诗,流露出她对仅见过一面的张生颇有好感,二人从此心心相应。从整个举止说来,矜持文雅,不失大家风范。 第一本第四折《闹斋》一场,更为细腻地描写了莺莺对爱情大胆而热烈的追求。为亡父做佛事的当晚,莺莺一会儿“看时节泪眼偷瞧”,一会儿又对红娘说“那生忙了一夜”,并赞张生“外像儿风流,青春年少;内性儿聪明,冠世才学”,说明她整夜都在注意张生的举动,连张生也感觉到“那小姐好生顾盼小子”,表明了莺莺对张生的感情加深,发展到倾心爱慕阶段。 二、从《寺警》到《赖婚》,是莺莺恋情初受波折的阶段。这一部分侧重表

浅谈红娘的形象

浅谈《西厢记》中红娘的形象 元代大戏剧家王实甫的《西厢记》不仅在我国戏剧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世界戏剧史坛上一株芳香的奇葩。而这部戏的深远影响与张生、崔莺莺、红娘和老夫人等几个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是分不开的。 这部戏中我最喜欢的是红娘这一角色。她是相国府中卑贱的侍女,但她热情、正直、机智勇敢,善良但又泼辣尖利,毫无奴婢的自轻自贱之气,集我国古代妇女传统优点于一身,是这部戏曲人物中颇受欢迎的人物形象之一。下面我就粗浅地分析一下红娘的形象。 一、聪明伶俐,纯朴善良。 从戏曲的一开始红娘就表现得玲珑剔透,在跟随小姐的过程中摸透了小姐的脾气,自有她的办法对付小姐的矫情和小性子。张生请她递简,她马上想到小姐要是看了这封信将会有怎样的反应:“他若是见了这诗,见了这词,他敢颠倒费神思。他拽扎起面皮来:‘查得谁的言语你将来,这妮子怎敢胡行事?’他可敢嗤、嗤的扯做了纸条儿。”结果果然不出她的预料,几乎是分毫不差地演出了这个场面。同时,红娘也是一个纯朴善良的人。张生和崔莺莺的自由婚姻,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大逆不道的。红娘作为老妇人派来监视小姐的丫头,不仅不揭开这层秘密,反而推波助澜,是这场婚姻得以美满结局的主要促成者。她不畏惧被老妇人责罚的危险,多次周转于崔、张二人之间,反映了她对这场恋情的支持,也以实际行动表现了她的纯朴善良。二、调皮、可爱,为人爽快直接。

红娘一心成人之美却不能得到小姐的信任,还要受些委屈,两个不同个性的人物,发生了许多冲撞和误会。红娘埋怨莺莺“别人行甜言蜜三冬暖,我根前恶语伤人六月寒。”她虽然满腹牢骚,可还是按捺不住地给莺莺跑腿。她对莺莺有原谅“小孩儿家口没遮拦”,甚至有讥讽“你为一个不酸不醋风魔汉,隔墙儿险化做了望夫山。还在我面前装什么好人家风范呢?”红娘的心里充满了矛盾,可没有半点藏掖。在她的独唱、独白中,常常直接向观众坦率地倾吐自己的衷曲,妙语如珠,这样富有人情味的角色不能不引起观众的喜爱。同时她又是调皮的,她聪明外露,往往话中带刺,其实是有口无心。当她夸奖张生的才情,说他的情书写得流利时也不忘嘲弄两句“虽然是假意儿,小可的难到此。”这些细节中都透露出红娘的可爱和小调皮,是一个爽快直接的性情女子。 三、敢说敢做,没有奴婢的自轻自贱之气。 红娘的敢说敢做在“拷红”一场中最为突出。这场戏中,主动权似乎掌握在老妇人手中,老夫人带着泰山压顶的气势,眼看要掀起一场轩然大波了。其实红娘早已筹划好了,她抓住了老夫人理亏的要害,不但拒不知罪,反而层层摆出老夫人的错误,转守为攻。貌似威严的老夫人最终败在了侍女的手下。红娘这一性格特点还体现在郑恒征婚时,她勇敢辩驳了郑恒的话:“当日兵围普救寺时你在哪里?今日太平无事,却来争亲,倘彼贼人掠去了,你如何争?”她勇敢地与这个仗势欺人的花花公子斗争,维护崔、张的爱情。一个卑微的侍女,面对权贵敢于挺身而出,可想而知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需要多大的勇

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

第三课时 一、分析人物性格 一、xx: 林黛玉母亲去世后“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在外祖母一再致意下,才去都中投奔外家,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姐妹”。过去在家“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尽管外祖母“心肝儿肉”地疼她,宝贝儿似的待她,但总有寄人篱下之感,待人处事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例如在邢夫人处,邢夫人“苦留”她吃晚饭,她婉言谢绝了: “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一席话既表明了她对邢夫人的尊敬与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的礼节,说明她待人接物是处处留心的。 再如,在王夫人房中,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而黛玉料定那是贾政之位,绝不肯坐,便向挨炕的椅上坐了。可见,黛玉连坐在哪里,都非常细心,绝不轻易从事。 在贾母房中吃饭时,更是如此。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当王熙凤拉黛玉入座时,黛玉也十分推让了一番,直到贾母作了解释后,方才告了座,坐了。黛玉的留心与在意,还表现在随时改正一些不适宜的对答上。比如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照实回答:“只刚念了《四书》。”但当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时,贾母却说: “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黛玉听得贾母这样说,觉得自己刚才失了口,所以当宝玉问她读什么书时,黛玉便改口道: “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黛玉这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态度,是她寄人篱下感情的反映,也是节选中性格主要的一面。 其次,有两段关于外貌、神情和风韵的描写:

《西厢记》中红娘形象分析

《西厢记》中红娘形象分析 摘要 《西厢记》是元代杂剧的璀璨奇葩,王实甫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崔莺莺、张生的故事,使《西厢记》在情节、人物塑造上得到了精致的加工、再创造。红娘是这部作品中一个“喧宾夺主”的角色,作为“才子佳人”故事的次角,她的形象却较崔莺莺与张生更加生动逼真。随着《西厢记》的出版、翻译、改编、演出的全方位繁荣,也派生出“红娘”形象在人们生活语言中以飞快的速度在递增,并且急剧地演化的现象。 关键词:反叛膨化越位回归变奏 "The West Chamber" Matchmaker of the image analysis Abstract:The West Chamber" is the Yuan Dynasty destroyed the wonderful work,Wang Shifu in the past on the basis of further improving the Cui Yingying, Zhang's story of "The West Chamber" in the plot, character shape processing has been refined to create . Matchmaker is a book "to dominate the" role, as a "romantic" story of the second angle, the image of her than Cui Zhang Yingying and more vivid. With "The West Chamber"of the publication, translation, adaptation, performance all-round prosperity, but also derived a "Matchmaker" image of language in people's lives in order to rapidly increase the speed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phenomenon of sharply. KeyWords: Expanded, overrun, rebel, return, variation

《西厢记》之崔莺莺人物分析

浅析《西厢记》中崔莺莺人物形象 【摘要】《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无疑是王实甫倾心塑造出来的一个完美动人且又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浅析 作者笔下的一个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封建社会的人物。【关键词】《西厢记》崔莺莺人物形象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是一部思想进步艺术精美的大型爱情喜剧作品。这部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西厢记》之所以能成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不仅在于其表现了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进步思想,而且它在戏剧冲突、结构安排、语言描写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尤其是人物形象。 《西厢记》里的主要人物莺莺、张生是王实甫精心刻画的人物形象。尤其是莺莺的形象 ,在作品中得到了相当精细的刻画 ,她的性格明朗而又丰富。莺莺是大家闺秀 ,她在作品中的唱词又是节奏舒展 ,色彩华美 ,感情含蓄 ,与婉约派词风相似。作者用写实主义的笔法 ,加以艺术的创造 ,从而把一个活脱脱的古典中的现代青年女子形象展现在舞台上。 在作者笔下 ,莺莺始终渴望着自由的爱情 ,并且一直对张生抱有好感。只是她受着家庭的严厉压制和名门闺秀身份的约束 ,又疑惧被母亲派来监视她的红娘 ,但她有血、有肉、有情感 ,她有喜、有忧、有个性。她情窦初开 ,渴望爱情 ,但又不肯轻易流露真情 ,不乏少女特有的羞涩;她不满包办婚姻 ,想追求自由幸福 ,但又瞻前顾后 ,顾虑重重 ,不敢彻底背叛封建礼法 ,她总是若进若退地试探获得爱情的可能 ,并常常在似乎是彼此矛盾的状态中行动:一会儿眉目传情 ,一会儿装腔作势;才寄书相约 ,随即赖个精光……因为她的这种性格特点 ,剧情变得十分复杂。

【VIP专享】《西厢记》中红娘形象浅析

《西厢记》中红娘形象浅析 摘要:古典名剧《西厢记》中的红娘具有识人之明、善于明辨是非、乐于助人、懂得以礼反礼,是封建社会下层人民中善良、淳朴、爱憎分明的代表人物。与此同时,细细研读文本,我们也能够挖掘出红娘这一形象复杂的另一面。本文旨在对红娘形象进行立体化的全方位分析,探讨其形象的双重内涵。 关键词:西厢记红娘形象 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曲遗产中一颗光芒四射、璀璨夺目的艺术明珠,它以深邃的思想道德力量和精湛的艺术魅力风靡当时的剧坛。作品通过崔莺莺和张生这一对有情人冲破重重困难和阻力追求幸福爱情并最终取得胜利的动人故事,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思想主题。剧中,王实甫以最真挚动人的笔墨描写了相国府中地位至微至贱的奴婢红娘,并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塑造了她正直热情、聪明伶俐、机智勇敢、极富正义感和同情心的美好形象。历代学者大都对红娘做出了极高的评价。同时,在赞扬声中也夹杂着不同的声音,红娘性格中复杂的一面也渐渐为学者所关注。本文兼顾红娘性格的不同方面,对其形象进行客观分析,以期丰富红娘的形象,使其更加真实可信。 红娘作为众多读者心中最具魅力的人物形象之一,其优秀品质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一、聪慧、细心、有识人之明 红娘的识人之明是促成崔张爱情的基础,并且这一素质贯穿文本始终。戏剧一开始,红娘便随着莺莺的出场而初露形象,十分可爱。老夫人让她问长老何时与老相公做好事,她到了长老处,先是问“长老万福”,举止端详,没有半点轻狂,语言得当,且在张生观察中她“胡伶渌老不寻常,偷眼望,眼挫里抹张郎”,她与张生曾有一眼之交,而此时见了张生,却用机灵的眼睛偷偷斜视张生。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红娘此举,可知她外表伶俐,心又细,她想从其中发现点什么。当与长老说完话时,要长老亲自带她到佛殿看看准备的情况,这一行为老夫人并未嘱咐她,灵慧的她正是因为办事稳妥深得老夫人的信任。 在红娘办完事返回的途中,遇到张生拦路自报家门,却遭红娘抢白,她搬弄孔孟之道嘲谑张生,用老夫人的“治家严肃”、有“冰霜之操”“人莫敢犯”来告诫张生,整整一个话语尖刻、聪明伶俐的可爱形象。

浅析崔莺莺人物形象

浅析《莺莺传》中崔莺莺的形象莺的形象 在唐代的小说中,元稹的《莺莺传》是负有盛名的一篇,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莺莺传》写的是张生和莺莺恋爱、幽会,最后又把她遗弃的故事。作者元稹倾心塑造出来的女主角崔莺莺,是一个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她是个大家闺秀,娴静含蓄,多才多艺,却受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另一方面她又大胆地追求爱情,勇于打破情场中女方被动的格局,是一个极复杂的矛盾体。正因如此,《莺莺传》中的崔莺莺才更显得完美动人且又真实感人。 一聪明含蓄而又勇敢的崔莺莺 崔莺莺是一个典型的大家闺秀,她弹琴撰文无不擅长,她写的小诗别有情义,可见她聪明好学。在张生半夜翻墙来幽会时,莺莺端服严容,大数张曰:“兄之恩,活我之家,厚矣。是以慈母以弱子幼女见托。奈何因不令之婢,致淫逸之词,始以护人之乱为义,而终掠乱以求之,是以乱易乱,其去几何?诚欲寝其词,则保人之奸,不义;明之于母,则背人之惠,不祥;将寄与婢仆,又惧不得发其真诚。是用托短章,愿自陈启,犹惧兄之见难,是用鄙靡之词,以求其必至。非礼之动,能不愧心,特愿以礼自持,无及于乱。”说辞严密有理,而且也掩饰了自己对张生的动心,很好的“解释”了《明月三五夜》的传诗之举,也保持了自己大家闺秀的庄重贞洁,维护了崔氏家族的面子。莺莺的确聪明机敏,心思缜密。在初次与张生相见时,莺莺迟迟才出场露面,席间眼光斜着注视别处,显出很不情愿的样子。张生问她年龄,反是莺莺的母亲郑氏代她回答说:“现在的皇上甲子那年的七月生,到贞元庚辰年,今年十七岁了。”张生慢慢地用话开导引逗莺莺,但她根本不回答。面对初次见面的异性男子,莺莺害羞内敛,并未大胆应酬。还有,“大略崔之出人者,艺必穷极,而貌若不知;言则敏辩,而寡于酬对。待张之意甚厚,然未尝以词继之。时愁艳幽邃,恒若不识;喜愠之容,亦罕形见”。莺莺才貌双全,才思敏捷,情感丰富,但她从不表露于众,是一个极含蓄极娴静的闺中女子。即使莺莺聪明含蓄,言行举止都符合礼教道德规范,但她内心却是有自己的思想冲动的。莺莺没抵制住蠢蠢欲动的春心,也不再

3《西厢记》中的红娘

《西厢记》中的红娘 王实甫的《西厢记》向世人展示了张君瑞和崔莺莺相思相爱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令后世痴情男女动容、仿效,而玉成此事的配角红娘更是功不可没,在剧中虽然不是A角,其形象性格光彩照人,胜似主角,给观众(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一)、红娘的形象 1、漂亮乖巧,善解人意 红娘自幼来到相府扶侍小姐,她出身农家,具有农民身上的所有优点,勤劳质朴,下人的所有活计都要她做,且随叫随到,很响快,老夫人安排她联系给相国做道场,红娘前前后后跑来跑去,安排的很周全,还要给小姐和夫人一一回报,可见她会办事。 第一本第一折,“末云:世间有这等女子,岂非天姿国色乎?”可以看出小姐的国色天姿,那陪伴在小姐左右的小姐丫鬟又长得怎么样呢?第一本第二折“末背云:好个女子也呵!”“脱布衫:大人家举止端详,全没那半点轻狂。大师行深深拜了,启朱唇语言得当。”“小梁州:可喜的庞儿浅浅妆,穿一套缟素衣裳······” “幺篇:若共他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他叠被铺床,我将小姐央,夫人央,他不令许放,我亲自写与从良。”这些句子可以看出红娘的漂亮乖巧,令张生顿生怜爱之心。 红娘很小就来到崔家与小姐同吃同住,陪伴小姐学习,虽不太识字,但在小姐学习《四书》、《五经》、琴棋书画的过程中耳濡目染也跟着学了不少,她知道“男女授受不亲”、“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说话也文绉绉的:“先生习先王之道,尊周公之礼,不干己事,何故用心?”这些均表明红娘内在的文化素质不俗。作为小姐的身边人,也自认为是崔家的人,替小姐办事是分内事,责无旁贷,当张生对小姐有那个意思时,红娘觉得这是对小姐的大不敬,且有冒犯之嫌,在不明张生身份的情况下,只见了一面就起下不良意的男子能是个好人吗?所以红娘予以斥责这也合情合理,就是小姐本人也不会贸然应允的,这是何等的善解人意呀!也正是红娘的此举,“末云:这相思索是害也!”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一切都是那么地合情合理。 2、有主见,会办事。 红娘不仅跟着小姐学了不少知识,且能活用这些知识,真是不简单,由于她的好学,办起事来也很有主见。张生“跪求红科:就小娘子前解下腰间之带,寻个自尽。红云:街上好贱柴,烧你个傻角。你休慌,妾当与君谋之。” 可见她是能想出主意的。“红云:妾见先生有囊琴一张,必善于此。俺小姐深慕于琴,今夕妾与小姐同至花园内烧夜香,但听咳嗽为令,先生动操;看小姐听得时说甚么言语,却将先生之言达知。若有话说,明日妾来回报,这早晚怕夫人寻我,回去也。”红娘让张生弹琴吸引小姐,强化小姐对张生的思慕之情,也是投石问路。看小姐对张生的态度。这是何等妙计!(红娘为何要帮一个外人来算计小姐呢?后文再说)“红云:小姐烧香去来,好明月也呵!”红娘已将主意付诸实施。将小姐引到了西厢墙边去烧香,就可以听到张生弹琴了。张生弹的第一首曲子就让小姐听得入了迷。“红云:姐姐,你这里听,我瞧夫人一会便来。”其实红娘是去望风的,怕夫人知道小姐来听张生弹琴,一是坏了张生与小姐的好事,二来自己也要被老夫人责罚的。张生知道小姐在听琴,立即改弦弹起了《凤求凰》。“旦云:是弹得好也呵!其词哀,其意切,凄凄如鹤唳天;故使妾闻之,不觉泪下。络丝娘:······ 张生呵,越教人知重。(东原乐):这的是俺娘的机变,非干是妾身脱空;若由得我呀,乞求得效鸾凤。俺娘无夜无明并女工;我若得些儿闲空,张生呵,怎教你无人处把妾身做诵。(绵搭絮):······怎得个人来信息通?······ 听琴的小姐来了一大段的内心独白,吐露了对张生的真情。如果没有红娘设计的听琴情节,又怎能加深莺莺对张生的相思?这样才将他们两人拴在了一起。把他们的婚姻往前推进了一步,红娘功不可没,红娘是个多会办事的人呀。虽是个局外人,却能设身处地的去替别人着想,一个聪明能干,有主见,会办事的形象跃然纸上。 3、成人之美,讲求信用,知恩图报。 剧的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何尝不是小姐在害呢?莺莺对红娘说:“这般身子不快呵,你也不来看我?”明明是

西厢记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西厢记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是元曲创作的高峰,也是我国古典戏剧文学史上的不朽名作,它如同我国文坛艺苑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吸引着世世代代的观众与读者,震撼着他们的心弦。 在《西厢记》中,每个人物的形象都刻画的非常明显,才华出众痴情的男主张生,美丽多彩大胆的女主崔莺莺在我们视线中来回涌动,而聪明伶俐的丫鬟红娘也让我们无法忽视。接下来就来分析一下这三位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崔莺莺是《西厢记》中的主要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她美丽,多才,既深受封建礼教的荼毒,又对爱情充满向往。她与张生在寺庙后院相见,一见钟情,又经过隔墙对唱,彼此心有灵犀,互相爱慕,但碍于老夫人的这个典型封建家长的管束,没有更多接近的机会。于是在孙飞虎围兵普救寺,老夫人许婚,张生下书解围之后,莺莺和张生都满心欢喜,以为可以如愿以偿,成就婚姻。不料老夫人赖婚,这激起了莺莺对母亲的不满。当她听了张生在琴中向她倾诉的心事以后,她更加爱慕张生。但她毕竟是相国小姐,家庭教育和上层社会的身份,使她难以贸然走出和张生自由结合这一步。于是戏剧出现了这样的冲突:明明是她叫红娘去探望生病的张生,但当红娘带回张生给她的信时,她却责骂红娘带回的书信是在戏弄她。她要红娘带信给张生,叫他下次休得如此,但是张生打开信一看,喜出望外,原来莺莺寄去的是约会的诗简。当张生果然来约会时,她又以大道理责备了张生一通。作者对莺莺矛盾心理的描写,展示出她既有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又深受封建礼教的浸染的真实心理。这就突出了莺莺最后作出和张生结合的决定是难能可贵的。 张生在剧中是一个才华出众且专情的痴情种。一见了莺莺,就忘记了求取功名的大事,而且采取了一系列在当时社会显得非常热烈、大胆的方式,来获取莺莺的爱情。他不管人家小姐是否对他有意,先对莺莺的丫鬟红娘自报家门:小生姓张,名珙,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取妻。

西厢记红娘形象分析

西厢记红娘形象分析 西厢记红娘形象分析 一、《西厢记》文本中的“完美”红娘 元杂剧中的多数作者都擅长于描写景物来烘托气氛塑造典型人物,特别是“文采派”的王实甫善于以抒情诗人的手法来描摹景物、酝 酿气氛、烘托人物的活动,来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一)红娘与正义 王实甫把红娘塑造地形象饱满,将她的精神世界浓浓地渲染了一笔,环环相扣、入情入理、动人心弦。红娘的形象趋于完美化,成 了封建婚姻的斗士,通向美满婚姻的纽带 首先,红娘是一个充满反叛精神的人。崔、张的自由婚姻,在充斥着封建礼教的社会背景下,是大逆不道的,但红娘作为一位老夫 人派来"看守"小姐的丫头,不仅不揭开这层秘密,或置若罔闻,反 而推波助澜,是这场婚姻得以美满结局的主要的牵线搭桥之人。在 封建卫道士的眼中,红娘的形象是反面的、不光彩的,但在"愿天下 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宗旨下,红娘却是美好的化身,是美满婚姻的 代言人。在这场叛逆的婚姻中,红娘不畏被老夫人责打的危险,几 次三番周转于崔张之间,为他们安排月下听琴,并有晓夜奔走,传 书递简等一系列行动,反映了她对这场恋情的支持,以行动表现了 红娘的反叛精神。 其次她是正义的象征。老夫人是封建礼教的化身,终日将女儿紧闭闺房中,不得见生人,在婚姻上是极力主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这个封建的顽石,却遭到了奴仆红娘当面的.顶撞,不留一丝 情面。在"拷红"一折中,红娘以理驳之:"信者,人之根本。”短短 一段话,说得老夫人无言以对,充分反映了红娘的能言善辩、通晓 大义、机智过人、富正义感

另外是她是智慧的。在最后一本中,红娘痛骂郑桓,语言锋利,咄咄逼人。当郑桓夸耀自己富有而能干、骂张生"穷酸饿醋"时,红娘说到:"他凭师友君子务本,你倚父兄仗势欺人。你值一分,他值百十分,荧火焉能比月轮?"当郑桓抬出"我祖代是相国之门"的金字招牌来压人时,红娘义正词严,剔肤见骨地指出:"你道是官人则合做官人,信口喷,不本分。你道是穷民到老是穷民,却不道‘将相出寒门'"。她勇敢地与这个仗势欺人的花花公子斗争,维护了崔、张的爱情,读来令人为之一振。红娘突破了等级名分的界线,在主子面前,对崔、张的爱情和婚姻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和同情,同时也体现了她的价值观和善恶判断力。 (二)红娘与利益 红娘在崔张的爱清中并不是一个纯粹外部的支持者,而是有着对其自身利益的考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当事人。她是在企图脱离奴婢的地位!在一夫多妻制的古代社会,红娘为自己的小姐觅得一位美满的伴侣,同时也就意味着为自己找到了合适的主人,她之所以热心成全崔张的好事,不完全是出于利他主义的义务感,而在于她认定张生就是这样一个合适的人选。 例如,红娘曾坚决地拒绝过张生的贿赂:在第三本第一折中,张生央求红娘帮他将简贴传给莺莺,说“小生久后多以金帛拜酬小娘子”。她责问道:“我虽是个婆娘有志气”。 又如,在月夜焚香祝祷的场景中,红娘将莺莺的心愿明白无误的表露出来,也隐晦的表明了自己的意图:“姐姐不祝这一柱香,我替姐姐祝告:愿俺姐姐早寻一个姐夫,拖带红娘咱。” 但是红娘并不是一个狡诈的阴谋家,红娘代表着一种不加矫饰的人性。她的聪明机智,她的泼辣直率,她的善良和强烈的正义感都足以体现她的纯真。也正因为她的不加矫饰和纯真让我们觉得她为自身利益考虑是完全正当的,更觉得她是一位真实的人物。 二、作者与红娘 红娘可以说是作者“理想的化身”,但不能把这个等同于“希勒式”

红娘形象分析

王实甫得杂剧《西厢记》,就是元曲创作得高峰,也就是我国古典戏剧文学史上得不朽名作,它以其光辉得主题思想,精美圆熟得艺术技巧,优美典雅得独特风格与通俗得文学语言著称于世.它如同我国文坛艺苑中得一颗璀璨夺目得明珠,吸引着世世代代得观众与读者,震撼着她们得心弦.在我国,《西厢记》就是家传户诵得名作;崔莺莺、张生得爱情故事更就是家喻户晓;《西厢记》得许多佳词丽句脍炙人口;红娘得“知名度”,恐怕也不在宝、黛二玉之下.应当说,就单个作品而言,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两座相对峙得高峰、两颗相辉映得明星,那就就是《西厢记》与《红楼梦》,然而《红楼梦》要比《西厢记》晚出四百多年得时间。在国外,日本得河竹登志夫得《戏剧概论》将《西厢记》与古希腊索福克勒斯得《俄狄浦斯王》、印度迦梨陀娑得《沙恭达罗》并列为世界古典三大名剧,则从更广阔得世界戏剧史得高度,给《西厢记》以精当得评价.《西厢记》以其独特得语言特色以及思想内容得反叛性吸引着众多得研究者与无数观众,它之所以能成为千古不朽得名作,与她在剧中成功塑造了张生、崔莺莺、老夫人、红娘等经典形象不无关系。而在这四个形象当中,红娘被公认为就是塑造得最为成功得人物形象。王实甫在前人得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崔、张得故事,使《西厢记》在情节、人物塑造上得到精致得加工,再创造.《西厢记》全剧共316支曲,由红娘唱得有106支,仅次于张生得116支,多于莺莺得82支,约占全部曲词得三分之一,红娘在作者心中得地位由此可见一斑[1]。有了这充足得笔墨,作者就可以从容得对红娘得形象进行塑造,并且在该剧中起到得至关重要得作用。红娘就是这部作品中一个“喧宾夺主”得角色,作为“才子佳人"故事中得次角,她得形象却较崔莺莺与张生更加生动逼真。没有红娘,莺莺与张生得爱情不可能得以发展;没有红娘,莺莺与张生得爱情更不会有一个圆满得结局。她虽然就是相国小姐得一个贴身婢女,但热心奔波于崔、张之间,为她们得爱情牵线。她始终站在崔张二人得一边,做她们得同盟军,顽强地同象征着封建势力得老夫人作斗争。在一定意义上说,红娘好比催化剂一样催生了莺莺与张生得爱情,使观众与读者为她得警聪颖悟,调皮灵慧,能言善辩而喝彩,但在一片赞誉声与欢呼声中也有微弱得、不同得声音,么书仪在其《元人杂剧与元代社会》一书中得第十二节“元剧与社会刍议"中独具慧眼得指出红娘得形象除了高大得一面外,还有其复杂性得一面。[2]这复杂性主要指红娘为助张生、莺莺二人结合得过程中,也或多或少地为自己有所考虑。应该说,这种瞧法就是有见地得,它改变了以往将红娘瞧作就是“平面人物"得观点,以“立体人物”得视角重新审视人物,使红娘得性格更具立体性,也就更有艺术魅力,从而可以更深地挖掘出红娘这个形象得意义与价值。 一、红娘形象得喜剧性 在《西厢记》全剧中,由于莺莺得矜持与犹豫,张生得迂笨,红娘就是她们爱情得热心帮助者,同时也诙谐调皮,泼辣得对她们常予以善意得戏弄,这正就是红娘喜剧性格得形成原因. (一)诙谐调皮

崔莺莺人物形象影响深远的经典意义

崔莺莺人物形象影响深远的经典意义 正因为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塑造的崔莺莺的形象如此的多面生动、令人难忘,使得我们在后世的很多文学作品里都不难发现她的影子。 大家熟悉的《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中那个“一笑姻缘”说的是当时的江南风流才子唐寅,有一天在苏州城外的一艘船上作画,看见一艘画舫从旁边经过,船上有一美貌婢女嫣然一笑,唐寅所见之下,神魂颠倒,不能自已,抛下众人尾随而去。后来想尽办法,卖身华府,历经艰难,抱得美人归,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这段场景让人觉得似曾相识:《西厢记》中,张生在普救寺邂逅莺莺后惊为天人,莺莺身边的丫环红娘看到有人,立即掩着莺莺急速离开,不想莺莺离去之际,偷觑回眸,顾盼流连之间,张生已是魂飞魄散,魂不守舍,即使“兰麝香仍在,环佩声渐远”。张生情不自禁的感叹道“呀,正撞着五百年前福利业冤。”和唐寅一样,张生也“便不往京师去应举也罢。”可见,为爱情抛下一切并不是唐寅的首创。莺莺的回眸举动绝不是完全无意识的。上文已经介绍了莺莺这一人物形象所处的历史背景,在女子必须遵从“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冰冷的封建礼教制度下,莺莺长期压抑自己的情感,但却没有泯灭她对青春、对爱情、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渴望,适当的时候,就会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张生的出现正是点燃莺莺内心希望的火种。且看就《惊艳》第三折中红娘与莺莺的对话:“(红云)姐姐,你不知。我对你说一件好笑勾当。咱前日寺里见的那秀才,今日也在方丈里。他先出门儿外等着红娘,深深唱个喏道‘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年二十三岁,正月十七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姐姐,却是谁问他来”“那壁小娘子莫非莺莺小姐的侍妾乎?小姐常出来么?”(旦笑云)“红娘,休对老夫人说……”这一个笑字,便是莺莺对张生的看似呆傻的举动的心领神会,不对老夫人说则注定了以后的故事必定是会引起封建家长强烈反对的曲折故事。所以,莺莺的回眸,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正是有了莺莺、秋香们回眸的一瞬,无数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就此展开。 前文中在分析崔莺莺这一形象时对她的聪慧之处一一作了列举。正是因为王实甫的塑造太过出色,后世的许多聪慧女子形象不少都是脱胎于此。其中比较典型的是《红楼梦》中探春一角。探春的聪敏果敢比莹莹有过之而无不及。比起泼辣势力的王熙凤,探春的修养和眼光更为出色。她的抱负远大,只是在当时的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