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影响分析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影响分析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影响分析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影响分析

9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影响分析

依据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于2016年3月编制完成的《凉山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拉拉铜矿落凼矿区深部矿段采矿工程陆生生态调查报告》,具体内容如下:

9.1区域概况

9.1.1区域生态功能定位

根据《四川省生态功能区划》(2006年5月),落凼矿区所在的绿水乡属于“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生态区→ 川西南山地亚热带半湿润气候生态区→ 金沙江下游干热河谷稀树- 灌丛- 草地生态亚区→ 金沙江下游资源开发与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按照四川省生态功能区划三级区特征表,项目区为II 3 金沙江下游干热河谷稀树 - 灌丛 - 草地生态亚区,II3 – 1 攀西矿产 - 水力资源开发与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该区域受山地地形和干热气候影响,植被垂直分布明显,自下而上有干热河谷稀树灌丛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亚热带针叶林、亚高山常绿针叶林、亚高山灌丛与草甸等。河谷区生态脆弱,土壤侵蚀敏感性程度高。该区域主要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存在着一定的土地退化和裸岩化的现象,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频发,外来物种紫茎泽兰的入侵与蔓延十分严重”;生态建设的发展方向是“利用独特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冶金工业、水电业和旅游业,建立优质农产品基地;保护植被,防止有害生物入侵。注意防止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或不利影响,减少入江泥沙量,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严格控制水环境污染、大气环境污染等”。

根据《四川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川府发〔2013〕16号),矿区位于所属会理县属于四川省重点开发区→ 点状开发城镇,该区域为省级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同时也是四川省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 安宁河流域;区域矿产,生物、水能资源丰富,优势产业国内外竞争力强,是国家战略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重点地区。该区域的生态特点是在保护生态环境、降低能源资源消耗、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化升级,增强产业竞争能力,适度推进点状开发优势矿产,水能资源,促进资源加工转化,推进清洁能源,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优势矿产等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该区域生态功能定位:“中国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全国重要的钒钛和稀土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水电能源开发基地、全省重要的亚热带特色农业基地”。要求该区域在加强资源综合勘探,合理利用的同时,也提出了“以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强干热河谷和山地生态恢复与保护,加快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矿山生态修复和环境恢复治理”。

该矿区建设项目建设未涉及《四川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规定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域等,符合区域生态功能发展的总体要求,与四川省生态功能区划是协调的。同时,区域生态功能定位也进一步明确了本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采取必要的措施开展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与治理。

9.1.2主要生态保护目标

矿区主要生态保护目标是对露天采矿区及其配套占地设施等影响范围内陆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及在施工建设和运行期对水土流失的控制和治理。尽可能减少项目在建设和运行期对陆生植物生境的破坏和动物的活动范围的影响,确保项目区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不受影响;减少水土流失量,控制水土流失量;增加陆生生物保护措施,在保护生态环境不受影响的同时,减少土壤的流失和地表植被的破坏,并通过一定的工程措施加以改善,确保工程区域内陆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的破坏最小化。

9-1项目生态保护内容

类型序号保护对象位置或外环境关系主要保护内容

常规陆生生态保护内容1 土地资源

地下开采巷道,地面坑口工业场地、以

及部分运输道路

节约用地

2 生物多样性评价区内的陆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不减少

3 自然植被

输送管道沿线原生地带性植被人为破坏

严重,植被类型比较单一

减少自然植被破坏4

资源植物

名木古树

工程直接占地范围未发现国家保护野生

植物和古树名木;无开发利用突出资源

优势和潜在开发价值的野生资源植物

保护植物及其生境5 野生动物

评价区内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腹锦鸡

和普通鵟

野生动物及栖息地

6 景观格局沿线评价范围内的景观风貌与景观格局与周边自然景观协调

7 施工临时占地各施工布置点位植被和水土保持

8 农田植被

运营期粉尘覆盖在农作物叶表面,阻挡

光透性,降低光合效率,堵塞叶片气

孔,造成蒸腾作用下降

农作物品质及产量

9.1.3生态外环境关系与环境敏感对象

项目生态外环境关系相对比较简单,项目占地区不涉及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环境敏感区。矿区内以哨房梁子为至高点,标高2306.40m,西部老鸦田沟下切至最低标高1855m。以往已探明的矿体分布在标高1767~2190m之间,本次控制的矿体分布在标高1695~1890m之间,均高出金沙江江面(平均水位标高

943m)752m以上,也高出尘河664m以上,所以主要矿体均位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以上。

9.2影响源分析

施工期:主要是矿井及工业场地区、矿山供水供电辅助设施区、尾矿填充工程、矿山道路临时、临时废石堆放区等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和地表植被的破坏和生境的影响,以及在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粉尘、噪声、施工垃圾等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运营期:主要是机械运行噪声、矿渣、粉尘以及生活垃圾等。

项目运行后会改变原有地表植被情况和动物的活动。

表9-2 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施工行为环境资源

施工期营运期

临时与

永久占地

弃土

堆放

噪声

与粉尘

尾矿

堆放

机械

运输

人类活动与

生活废弃物

陆地植被■■●■●●土壤■■●■- ●陆地动物●●■●●●景观■●●■●●

注:■代表强不利影响,●代表弱不利影响。

9.3调查等级、评价内容、评价范围与评价时段

9.3.1评价等级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19-2011),评价等级划分依据见下表9-3~5:

表9-3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表

影响区域生态敏感性

工程占地(水域)范围本项目面积≥ 20 km2

或长度≥ 100 km

面积2 - 20 km2

或长度50 - 100 km

面积≤ 2 km2

或长度≤ 50 km

占地面积

3.74 km2

特殊生态敏感区一级一级一级

一般区域重要生态敏感区一级二级三级

一般区域二级三级三级

表9-4生态环境评价工作等级划分(相关部分)

主要生态影响及其变化程度工程影响范围<20 km2

生物群落生物量减少( < 50 % )/ 生物量减少(≥ 50 %) 3 异质性程度降低/

相对同质 3

物种的多样性减少( < 50 %)/

物种的多样性减少(≥ 50 %) 3

珍稀濒危物种消失 1

表9-5生态环境评价工作等级划分(相关部分)

主要生态影响及其变化程度工程影响范围< 20km2

区域环境

绿地数量减少,分布不均,连通程度变差/ 绿地减少1/2以上,分布不均,连通程度变差 3

水和土地

荒漠化 3 理化性质改变/

理化性质恶化 3 敏感地区 1

工程总占地面积在面积2 - 20 km2之间,根据上表将工程区域生态影响评价等级评定为一般区域,由于工程区域及其影响范围内没出现珍稀濒危物种的消失、也无国家保护野生植物和古树名木等,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T19-2011的“4.2评价工作分级”的规定,且本工程主要是对原有露天矿的延深工程,虽然是露天矿,但是原有工程与对地表有扰动,而本工程相对新破坏植被面积较少,因此确定本工程的生态评价工作等级可以定为三级。

9.3.2评价范围

项目所在的区域地貌形态以中山地貌为主,露天采矿区区域及地面坑口工业场地、以及部分运输道路等区域人口密度大、人为活动痕迹明显;直接占用林木和灌草丛等自然植被为主。按照保证评价范围内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并兼顾景观协调性的原则,本次陆生生态调查主要分为主要调查范围和评价范围:

①主要调查范围界定

a露天采矿区及其周边500m;

b地面坑口工业场地、以及部分运输道路等沿线外围500m。

②评价范围

生态评价区为矩形,包括整个拉拉铜矿矿权开采区,向西延伸至马鞍坪选矿厂西界,向北延伸至白云村5组,向南延伸至新厂沟尾矿库南侧公路,向东延伸至落东铜矿东界,以云南松车桑子林为主要植被,矿山裸地和农业植被散布其中。

上述区域涵盖了本建设工程的露天采矿区及时公辅设施、主要渣料场、施工便道、施工营地等永久和临时占地及其周边等,共22.56 km2。

9.4评价方法

9.4.1野外调查方法

采用植物学、植被学、动物学、景观生态学等相关专业的野外工作规范要求进行野外调查。设置动植物野外调查样线进行野外调查,包括植物物种多样性和植物群落生态学调查,动物物种多样性及生活习性。野外调查采用路线法和样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访问当地居民,收集当地的陆生生物资料,结合当地历史资料采用生态机理法与类比法,对工程项目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调查。

(1)植被植物与多样性调查

对本项目所涉及评价区域及外延伸区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进行调查。首先对评价区内的植被分布及物种情况进行初步的踏查,在拉拉铜矿露天采矿区永久占地区、临时占地区和周边范围和间接影响区逐一进行调查,确定各区域的群落结构类型和植被类型及植物生境的变化情况。在根据群落结构类型和植被类型的差异性布设样方,每个群系根据分布面积大小、生境代表性、群落结构完整性和物种丰富度等情况,设置1~2个代表性样方,进行群落学调查。

本次调查乔木层设置大小为10 m ×10 m的样方,首先记录乔木层郁闭度、树种的组成以及株数,并记录树高大于3 m的树的高和胸径,根据需要采集植物样品,并拍照记录;其次在每个乔木层样方内沿着对角线设置面积为5 m ×5 m的灌木样方,调查记录灌木的种类组成、盖度、高度、冠幅等;最后在灌木样方内设置面积为 1 m ×1 m的草本样方,调查记录草本的种类组成、株树、盖度和高度等,采集每个草本植株样。同时利用GPS、罗盘等测定、记录样方的经纬度、坡度、坡向等地理信息,拍摄样地群落结构和外面照片。

(2)室内标本鉴定

本次野外植物区系学调查重点是种子植物,对于个别样地中出现的蕨类植物也将一并采样鉴定。对于野外调查中不能立即鉴定的植物采集标本带回驻地,根据《中国植物志》、《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四川植物志》等分类学文献进行鉴定或将标本带到相关科研机构请植物分类专家鉴定,记录下植物的科、属、种名及其生境特征。同时,收集该地区的植物和植被的历史资料、科学考察报告、专项调查报告、森林资源清查报告、区域内其它建设工程的环评价报告等相关文献资料。结合野外调查,编汇形成工程区域内植物多样性目录表。同时按照《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分

形评价区内植物区系特征。

(3)植被类型的划分

评价区内植被类型的划分按照《中国植被》分类系统,参考《四川植被》的划分方法,进行植被类型的划分,包括植物型组、植被型、群系组和群系(相当于群落类型)四个层次。将建群种生活型相近、群落的外貌形态相似的植物群落归为植被型组;第二级为植被型,将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近似,对温度、水分条件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归为植被型,同一植被型具有相似的区系组成、结构、形态外貌、生态特点、及动态演变历史;第三级为群系组,在植被型内根据建群种的亲缘关系(同属或者相近属),生活型或生境近似划分群系组;第四级为群系,将建群种或共建群种相同的植物群落的联合为群系。本次评价主要是根据样方调查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按照上述原则逐级划分评价区内的植被类型,直至群系(相当于群落类型)水平。

(4)生物量调查

在典型群落调查的同时,对乔木、灌木、草本各层生物量进行调查。乔木层生物量通过分种实测不同径级树种的高、径以及各器官生物量,建立不同树种生物量估算模型,推算群落乔木层的生物量。灌木、草本采用样方收割法估算地上部分生物量。

(5)陆生动物调查

项目评级区动物的野外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野外观察和识别、动物野外采集和数量统计等,主要是结合样线法和样方进行。对于大型野生动物,白昼活动的动物采用直接计数法,对与易捕捉的小型动物,采用一次捕捉或多次捕捉法;通过相关指数转换法,用调查与动物数量相关的间接指标来估测动物的数量,如洞口计数法、巢穴计数法、粪便计数法、以及动物留下的足迹、标记、卧迹等;两栖类动物因与水体、湿地有很大关系,且由于评价区内无大的河流分布,重点调查区域主要是溪流及附近区域等。通过野外采集标本,收集相关资料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进行确定动物的种类。如果发现珍稀保护物种、特有动物实体和痕迹位置等均用GPS定点并记录分布生境、海拔等信息。

(6)景观调查方法

景观生态环境调查主要是从大尺度上对项目区域进行环境监测与调查。通过野外对景观要素的形状、大小、密度以及连接情况计算景观指数(破碎度指数、斑块形状指数、分离指数、多样性指数等),结合空间统计方法,采用空间分析,波谱分析等方法来描述景观在空间结构上的变化情况,景观格局的野外调查主要是结合地理信息

系统的空间分布,现场核实、记录廊道、斑块的空间信息等。

9.4.2业内分析

(1)数据整理

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野外采集的动植物物种的分类与整理,主要是将野外调查的样方数据及相关信息资料录入Excel,并建立数据库,进行评价区域内生物量和生态系统生产力的计算等,开展工程评价区域维管植物科属种统计;二是空间数据库的建立,主要是根据李锡文划分的世界种子植物科分布型和吴征镒对中国种子植物属所划分的分布区类型,对评价区域内植物所属的分布型进行分区和规化;三是濒危动植物和重要野生资源物种的分布情况,主要是结合《中国植物志》、《中国动物志》以及标本馆中濒危动植物的种类及分布,结合已建立的数据库和空间数据确定濒危动植物及重要野生资源物种的分布及生长和活动范围,为濒危和重要的物种保护创造便利条件。

(2)图件编制方法

在已建立的数据库以及空间数据库的基础上,结合工程评价区域的卫片,利用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空间数据的融合、解译,根据实地调查、勘探和定位实测,对资料和数据库进行空间的整理、分析与表达,并完成图件的制作。

9.5陆生生态现状调查

9.5.1陆生植物及其多样性

(1)野外调查样地情况概述

拉拉铜矿落凼工程重点评价范围主要集中在露天采矿区所在地及其影响的新建地下开采巷道,地面坑口工业场地、以及部分运输道路周边500m的范围,。并根据工可资料和水保方案中有关渣场、施工场地、施工便道等规划建设内容的布置情况,结合评价区域内自然植被的分布特征,本次野外实地调查在分别在拉拉铜矿落凼露天采矿区的南北两侧各设置两条踏查样线,由沟底至高、海拔最高点各延深500m的范围,根据海拔高度的不同及阳坡、阴坡的差异进行样方的布设。另外在新建地下开采巷道、地面坑口工业场地、及部分运输道路等点位分布布设了辅助样地,样线和辅助样地涵盖了工程影响的典型生境区类型。

(2)植物多样性与区系

经过对工程评价区域的实地调查,工程评价区内共计调查植物54科113属128种。其中蕨类植物3科3属3种,裸子植物4科6属7种;被子植物118种。栽培植物58种,野生植物60种。全区海拔范围为1800-2300m,以云南松林为原生植被,村落附近为农田、果园,住宅区周围有人工绿化带。矿区、尾矿库、堆料场等地为裸地。

表9-6评价区内维管植物科属种统计表

门类科数所占比例(%) 属数所占比例(%) 种数所占比例(%) 蕨类植物 3 5.56 3 2.65 3 2.34

种子植物

裸子植物 4 7.41 6 5.31 7 5.47 被子植物47 87.03 104 92.04 118 92.19

合计54 100 113 100 128 100

工程评价植物属的区系分布中,评价区内113个属共计有15种区系分布类型,

其中属与种最大的区系类型都是北温带分布,共计28个属,35个种,占总属数的27.78%,总种数的27.34%;其次是泛热带分布类型,共计25个属30个种,占总属数的22.12 %,总种数的23.44 %,两者总计就占了总属数的49.90 %,总种数的50.78 %,总量占总数的一半。

评价区内植物区系具有以下特征:

①评价区内种子植物区系以热带成分为主,包含有一定的温带和世界广布类群,自身特色不明显,显示出该区域具有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②单种科数较少,主要都分布在几个代表性的大科中,如禾本科、菊科等;表明该区植物区系成分物种分化不是十分明显。

(2)国家重点保护植古树名木与野生资源植物

①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和珍稀濒危植物的种类及分布

根据野外调查和资料查证,拉拉铜矿落凼矿区延深工程评价区的野生植物中,没有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和《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一批)》中所列物种。

在评价区内的栽培园林绿化植物中,有国家I级别保护植物攀枝花苏铁(Cycas panzhihuaensis)。该植物为栽培逸生物种而非野生,是评价区内和周边地区常见的绿化和林业栽培树种。

②古树名木

调查发现,评价区域范围内没有古树名木分布。

③野生资源植物

评价区内有一定的野生资源植物,包括药用植物、饲用植物、油脂植物等。主要资源植物种类如下:

该区域的药用植物主要有车桑子(又名坡柳、明油子,Dodonaea viscosa),铁仔(Myrsine africana)、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及金叶女贞(Ligustrum vicaryi)等。

优良牧草植物较多,分布于田埂边、林隙草地和灌草丛等生境。以禾本科和豆科为主,常见的包括荠菜(C apsella bursa-pastoris)、狗尾草(Setaria palmifolia)、野豌豆(Vicia cracca)等多种植物。

野生食用植物有蕨(Pteridium aquilinum)仙人掌(Opuntia monacantha)等;另有桃(Amygdalus persica)、李树(Prunus salicina)、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樱桃(Cerasus pseudocerasus)等栽培植物。

用材树种主要包括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墨西哥柏木(Cupressus lusitanic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雪松(Cedrus deodara)等,多为人工栽植的用材林木,野生资源十分稀少且受严格的保护。

纤维植物以野生植物为多,主要有锦葵科的冬葵(Malva crispa),尤其是广泛栽培具有较大经济用途的龙舌兰(Agave americana)等。

尽管评价区内存在有上述野生资源植物种类,但没有突出资源优势,这些资源植物在评价区内的分布也是十分零星,缺乏可以规模化开发的资源储量。根据我们的现场调查走访,仅龙舌兰在当地有一定的开发潜力,但多以人工栽培为主。部分群众对于包括龙舌兰在内的野生植物的利用主要零星的采收,没有对其日常生活和经济来源构成直接的依存关系。

(3)评价区植物多样性及植被资源综合评价

综上所述,评价范围内的植物多样性和植被有以下特点:

①工程评价区内共计调查植物54科113属128种。其中蕨类植物3科3属3种,裸子植物4科6属7种;被子植物47科104属118种。且评价区域范围内植物主要以禾本科、菊科植物为主,单科植物较少,多种科植物偏多,表明该区域植物物质物种分化不明显。

②评价区域以云南松、锥连栎群落群落为主,其次是云南松、云南油杉群落,农

业植被为粮食和蔬菜种植地带,基本位于村落附近。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等,蔬菜有白菜、油菜、厚皮菜、卷心菜、莴苣、萝卜、豌豆、蚕豆、葱、蒜、茴香等物种。

③评价区内种子植物区系以热带成分为主,包含有一定的温带和世界广布类群,自身特色不明显,显示出该区域具有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④评价区内有多种野生生物资源,但是这些野生植物没有突出的资源优势,且在评价区内的分布也是十分零星,缺乏可以规模化开发的资源储量。

(4)植被类型及其分布情况

按照《中国植被》分类系统,参考《四川植被》的划分方法,对工程评价区内的植被类型进行划分,包括植物型组、植被型、群系组和群系(相当于群落类型)四个层次。将建群种生活型相近、群落的外貌形态相似的植物群落归为植被型组(如针叶林、阔叶林、草原、草甸等);第二级为植被型,将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近似,对温度、水分条件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归为植被型,同一植被型具有相似的区系组成、结构、形态外貌、生态特点、及动态演变历史(如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等);第三级为群系组,在植被型内根据建群种的亲缘关系(同属或者相近属),生活型或生境近似划分群系组(如寒温性针叶林按其生活型不同,划分为落叶松林、冷云杉林、寒温性松林和圆柏林);第四级为群系,将建群种或共建群种相同的植物群落的联合为群系。本次评价主要是根据样方调查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按照上述原则逐级划分评价区内的植被类型,直至群系(相当于群落类型)水平。

根据现场的勘察资料,拉拉铜矿落凼露天采矿延深工程的植被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云南松、锥连栎群落,主要分为云南松、锥连栎—珍珠花群落和云南松、锥连栎—车桑子群落;二是云南松、云南油杉群落,主要分布在西坡上;三是柳叶桉林,为人工林,零星小片状种植在云南松林内,多沿着管线、排水渠等地方分布;四是墨西哥柏木林,五是四旁林,分布在住宅和道路两侧;六是果木林,多分布在住宅附近地带,主要以桃树、枇杷、樱桃等为主;七是农业植被,为粮食和蔬菜种植地带,基本位于村落附近。

表9-7评价区域植被类型

类型植被型群系纲群系组群系

自然植被针叶林亚热带常绿针叶林山地常绿针叶林

云南松林群落

云南松、云南油杉群落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阔叶林桉树林群落

墨西哥柏木林

栽培植被

四旁林柳叶桉、银桦乔木层果木林桃树、枇杷乔灌丛农作物植被农田植被

①云南松林群落(Form. Pinus yunnanensis)

评价区内的云南松林以次生林为主,主要为该区域的地带性物种,且有相当部分是飞播和人工管护而逐渐成林。评价区内的云南松林乔木层林冠整齐,林下灌木层发育较为明显。乔木树种以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为主,高度8~15m,胸径10~20cm,盖度可达30-60%,有少量的锥连栎(Quercus franchetii)混生其中,郁闭度60%。灌木层盖度20%,主要以桑子(Sangrener)、华西小石积(Osteomeles schwerinae)、铁仔(Myrsine africana)、马桑(Coriaria nepalensis)、野拔子(Elsholtzia rugutosa)、清香木(Pistacia weinmannifolia)、椭圆悬钩子(Rubus ellipticus)、野拔子(Elsholtzia rugutosa)等。草本层盖度20%,主要植物有:黄茅(Heteropogon contortus)、芸香草(Cymbopogon distans)、牛尾蒿(Artemisia dubia)、臭根子草(Bothriochloa intermedia)、钩苞大丁草(Gerbera delavayi)、火炭母(Polygunum chinense)、翼齿六棱菊(Laggera pterodonta)等。

②桉树林群落(Form.Eucalyptus)

评价区内桉树林群落主要分布在农村住宅周围,乔木层以柳叶桉(Eucalyptus saligna)为主,在林缘偶有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或者锥连栎(Quercus franchetii)出现,郁闭度在70%左右。灌木层盖度在5%左右,有清香木(Pistacia weinmannifolia)、马桑(Coriaria nepalensis)或者华西小石积(Osteomeles schwerinae)出现。草本层主要是黄茅(Heteropogon contortus)、芸香草(Cymbopogon distans)、矛叶荩草(Arthraxon prionodes)、牛尾蒿(Artemisia dubia)等,盖度在15%左右。

该群落类型具有非常明显的以人工栽植和次生恢复相结合的特点,群落结构相对比较简单,物种也比较单一。土壤为红壤或者赤红壤,土层较为浅薄紧实、林内的生境比较干燥,无明显的凋落物层。

③墨西哥柏木林(Form. Cupressu lusitanica)

评价区内的墨西哥柏木林为人工种植,初植密度大概为每公顷1000~8000株,以纯林为主,部分地块与云南松、锥连栎等的混交林,林冠较为参差凌乱,常绿针叶

特征明显。乔木层高度约6~15 m,胸径12~20 cm,优势种的郁闭度大约为70%左右;灌木层偶有清香木(Pistacia weinmannifolia)、马桑(Coriaria nepalensis)或者华西小石积(Osteomeles schwerinae)出现,盖度在5%左右。草本层主要以黄茅(Heteropogon contortus)为主,盖度在15%左右;偶见芸香草(Cymbopogon distans)、矛叶荩草(Arthraxon prionodes)、牛尾蒿(Artemisia dubia)等物种。不同生境条件下草本层盖度差异很大。该群落类型具有非常明显的以人工栽植和次生恢复相结合的特点,群落结构相对比较简单,物种也比较单一。土壤为红壤或者赤红壤,土层较为浅薄紧实、林内的生境比较干燥,无明显的凋落物层。

④果园林群落

果园林群落为人工栽培植被,多分布在住宅附近地带。主要的果树栽培品种为桃树(Amygdalus persica)、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樱桃(Cerasus pseudocerasus)等为主。草本层盖度30%,主要以鹅肠菜(Malachium aquaticum )、冬葵(Malva crispa)、多花茜草(Rubia wallichiana)、荠菜(Capsella bursa-pastoris)、抱茎小苦荬(Ixeridium sonchifolia)、白酒草(Conyza japonica)、狗尾草(Setaria viridis)、矛叶荩草(Arthraxon prionodes)、广布野豌豆(Vicia lilacina)等为主。

⑤农作物植被

评价区内耕地面积相对较小,主要为一些草本类型的栽培植物群落,主要种植的在农作物有:小麦(Triticum aestivum)、玉米(Zea mays)、葱(Allium fistulosum)、蒜(Allium sativum)、豌豆(Pisum sativum)、蚕豆(Vicia faba)、莴苣(Lactuca sativa)、厚皮菜(Beta vulgaris)、芹菜(celery coriandrum)、茴香(Foeniculum vulgare)、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卷心菜(Brassica oleracea)、白菜(Brassica pekinensis)、萝卜(Raphanus sativus)等。

(5)工程重点区域植被情况

本工程重点工程主要是落凼露天采矿区及新建地下开采巷道,地面坑口工业场地、以及部分运输道路,其中露天采矿区因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延深,因此对地表的植被的没有再一次的破环,但是新建的地面坑口工业场地、以及部分运输道路会对表植物有个新的破坏,主要是对云南松、锥连栎群落和云南松、云南油杉群落的破坏,主要的植物物种是:乔木层以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和锥连栎(Quercus

franchetii),灌木层以车桑子(Dodonaea viscosa)、华西小石积(Osteomeles schwerinae)、铁仔(Myrsine africana)、马桑(Coriaria nepalensis)、野拔子(Elsholtzia rugutosa)、清香木(Pistacia weinmannifolia)、椭圆悬钩子(Rubus ellipticus)等,草本层有黄茅(Heteropogon contortus)、芸香草(Cymbopogon distans)、牛尾蒿(Artemisia dubia)、臭根子草(Bothriochloa intermedia)等。

9.5.2野生动物区系、种类及分布

项目所在地位于绿水乡,该矿建立时间久远,目前已经形成较完整的城镇基本生活环境和设施,因此人类活动较为频繁,野生动物主要以农田动物群为主,且主要有鸟、鼠、蛇、蛙等。由于该区域的植被分层明显,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森林和灌丛等植被受到较大破坏,适合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比较有限。近些年由于环境保护措施的增加和封山育林工程,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适宜动物生存的环境不多。

(1)两栖动物

①物种组成

由于两栖动物生存环境和湿温度明显相关,故两栖动物种类较少,调查区共有两栖动物1目3科6种(附录1)。全部为无为目,包括:大蹼铃蟾(Bombina maxima)、华西雨蛙(Hyla annectans)、昭觉林蛙(Rana chachiaoensi s)、无指盘臭蛙(Odorrana grahami)、滇蛙(Babina pleuraden)、双团棘胸蛙(Bi-lump Spined-breasted)。其中数量较多的是大蹼铃蟾和双团棘胸蛙,其主要栖息地位于山间溪流溪、水库和河流等湿润地区,其次是华西雨蛙、昭觉林蛙和滇蛙,主要分布于山间溪流。

由于拉拉铜矿落凼矿区延深勘探工程占地距离河流和水库较远,两栖动物到露天采矿区及尾矿库周边区域进行捕食的可能性较小,且工程评价区内没有发现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的两栖动物。

②区系组成

按分布型(张荣祖,1999)分析,项目评估区从分布型上看,这六种两栖纲动物均为喜马拉雅-横断山区分布型,均为中国特有种。

③国家“三有”动物及特有种

本次调查的两栖动物物种中,无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保护动物,六种两栖动物均是《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的“三有”

动物和中国特有种。物种介绍如下:

I.大蹼铃蟾(Bombina maxima):属于无尾目盘舌蟾科铃蟾属,分布在四川和云南,主要集中于横断山系东侧。大蹼铃蟾能大量捕食危害森林、牧草及农作物的害虫。

II.华西雨蛙(Hyla annectans):属于无尾目新蛙亚目雨蛙科雨蛙亚科雨蛙属,栖息于海拔750-2400米稻田地区。常在树叶上铺匐匐着,或白天隐避在树洞或草丛中。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

III.昭觉林蛙(Rana chachiaoensi s):属于无尾目娃科娃属,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等地,常栖息于山岭地带近水的草间及树林里。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1150-3340米。

IV.无指盘臭蛙(Odorrana grahami):为蛙科蛙属的两栖动物,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常生活于中小山溪内植物茂盛以及阴暗潮湿处,白昼隐伏在岸边大石隙间及溪边草丛中。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720-3200米。

V.滇蛙(Babina pleuraden):为蛙科蛙属的两栖动物,中国特有种。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贵州三省区,是稻田或池塘中最常见的蛙类之一。以动物性食物为主。

VI.双团棘胸蛙(Bi-lump Spined-breasted):属于无尾目蛙科棘蛙属两栖动物。成体一般喜居于海拔1500-2400m左右的山溪或隐蔽于水沟内;蝌蚪生活于山溪中。主要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2)爬行动物

①物种组成

评价区域共有爬行动物7种,隶属于1目4科7种,全部为有鳞类,其中游蛇科最多,共有4种,占总数57.14%。被列入国家“三有”名录的动物共有五种,分别是:丽纹龙蜥(Japalura splendida)、黑眉锦蛇(Elaphe taeniura)、黑线乌梢蛇(Zacys nigromar ginatus)、颈斑蛇(Plagiopholis blakriformes)、白条锦蛇(Elaphe dione)。有中国特有种两种:丽纹龙蜥(Japalura splendida)、蹼趾壁虎(Gekko subpalmatus)。

②区系组成

评价区的爬行动物分布型主要是南中国型、不易区分型、喜马拉雅-横断山型、以及东洋型组成,其中种数最多的是喜马拉雅-横断山区型,共有4种,占总数的57.14%。南中国型、不易区分型、东洋型各只有一种,分别占总数的14.28%。

③中国特有种

I.丽纹龙蜥(Japalura splendida):布区于所有攀蜥中最广,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地区,如云南,四川,贵州,湖北。该物种雌雄性二态明显,雄性颈鬣发达,背部绿色纵纹边界清晰规则,尾根较雌性膨大;而雌性颈鬣较弱,背部绿色纵纹间有明显深色横纹,绿色纵纹边界不清晰,且尾根部较细。

II.蹼趾壁虎(Gekko subpalmatus)。分布在中国南部,东至浙江,西至四川头呈三角形;吻鳞长方形,宽约为高的两倍;无活动眼脸;耳孔小,鼓膜不显;颏鳞五角形,领片弧形排列,内侧一对较大,六角形,长大于宽。

(3)鸟类

①物种组成

该地区位于横断山区东缘地带,据实地调查,结合访问和历史文献资料,按郑光美(2005)分类系统,初步确认本区域共有鸟类6目22科34种。其中非雀形目共有7种,占总数的20.59%,雀形目共有27种,占总数的79.41%。项目评估区鸟类占了四川省鸟类种数的5.32%,占四川省鸟类总科数的33.3%。

鸟类中以留鸟和夏候鸟为主。在34种鸟类中,共有留鸟25种,占总数的73.52%,夏候鸟共有8种,占鸟类总数的23.53%,冬候鸟一种。可见,项目评估区鸟类以繁殖鸟为主。

项目评估区周围人类活动干扰较强烈,目前国家及省级重点保护鸟类在该区域分布很少。文献记载该区域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2 种,分别是普通鵟(Buteo buteo)和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

②区系组成

根据我国动物地理区划分布分析,项目评估区鸟类分布型主要是由古北型、全北型、季风型、喜马拉雅-横断山区型、东北型、不易区分类型、高地型、南中国型、东洋型九种分布型组成。其中古北型和不易区分的类型的种数最多,各有7种,分别占总数的20.59%;其次是全北型物种,共有5种,占总数的14.71%;东北型和东洋型各有4种,占总数的11.76%;喜马拉雅-横断山区型分布共有3种,占总数的8.82%;南中国型共有2种,占总数的5.88%;季风型和高地型各有一种,各占总数的2.91%。项目评估区鸟类分布型统计表如下:

表9-8项目评估区繁殖鸟类分布型统计表

分布型种数所占百分比

古北型7 20.59

全北型 5 14.71

季风型 1 2.94 喜马拉雅-横断山区型 3 8.82

东北型 4 11.76 不易区分的类型7 20.59

高地型 1 2.94

南中国型 2 5.88

东洋型 4 11.76

合计34 100.00 项目评估区鸟类主要是东洋界、古北界、广布种三种区系类型组成,其中东洋界共有13种鸟类,种数最多,占总数的38.24%;古北界种数其次,共有12种鸟类,占总数的35.29%,广布种数量最少,有9种,占总数的26.47%。

项目评估区鸟类区系统计见下表9-9:

表9-9项目评估区鸟类区系统计表

区系种数所占比例

东洋界13 38.24

古北界12 35.29

广布种9 26.47

合计34 100

③重点保护鸟类

I.普通鵟(Buteo buteo):属中型猛禽,体长50-59cm。体色变化较大,上体主要为暗褐色,下体主要为暗褐色或淡褐色,具深棕色横斑或纵纹,尾淡灰褐色,具多道暗色横斑。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和林缘地带,从海拔400米的山脚阔叶林到2000米的混交林和针叶林地带均有分布,常见在开阔平原、荒漠、旷野、开垦的耕作区、林缘草地和村庄上空盘旋翱翔。以森林鼠类为食。

II.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常出没活动于灌丛与矮竹间,嗜食竹笋,亦兼吃各种种子、浆果和昆虫等。分布于缅甸东北部至中国西南部。引种至欧洲,全球性近危。分布于西藏东南部、云南、四川南部、贵州西部至广西西部红腹锦鸡分布的西界。生活于海拔 1800 ~3600 m 的有林山坡的低矮树丛及次生林中,在本次调查中未发现。

(4)兽类

①物种组成

根据查阅参考文献,结合野外访问、调查,分类系统按王应祥(2003)《中国哺乳动物种和亚种分类名录与分布大全》,项目评估区分布有兽类7目12科21种,兽类名录见附表。其中,食虫目,1 科1种;树鼩目1科,1种;翼手目3科,3种;食肉目1科,2种;偶蹄目1科,1种;啮齿目4科11种。从调查情况看,大中型兽类都比较少见,数量多一些的是啮齿目鼠类。在小型兽类中,常见的也以啮齿类动物为主。

在调查区域的物种中,调查及访问的结果显示项目评估区没有出现过国家保护物种,但是有中国特有物种6种,分别是:长吻鼹(Talpa longirostris)、高山姬鼠(Apodemus chevrieri)、西南绒鼠(Eothenomys custos)、大绒鼠(Eothenoyms miletus)、藏鼠兔(Ochotona thibetana)。

②区系组成

从区系构成上看,在项目评估区21种兽类中,东洋界种类有13种,占项目评估区兽类的61.90%;古北界5种,占23.81%;不易分类的广布种有3种,占14.29%。可见,以东洋界种类占优势。根据张荣祖(中国动物地理,1999)对动物分布型的划分,在项目评估区的兽类中属于东洋型的5种,占总数的23.81%;属于南中国型的有6种,占总数的28.57%;属于古北型的有5种,占总数的23.81%;属于喜马拉雅-横断山区型的有3种,占总数的14.29%;属于广布种的有2种,占总数的9.52%。由此看来,项目评估区的兽类以南中国型为主,各种分布型种类及所占的百分比见下表:

表9-10项目评估区兽类分布型统计表

分布类型物种数所占百分比(%)喜马拉雅-横断山区型 3 14.29 广布种 2 9.52

南中国型 6 28.57

古北型 5 23.81

东洋型 5 23.81

合计21 100.00

表9-11项目评估区兽类区系统计表

区系物种数所占百分比

东洋界13 61.90

古北界 5 23.81

广布种 3 14.29

合计21 100.00

③中国特有种概述

I.长吻鼹(Talpa longirostris):我国特有。体型中等,体长102 mm 左右,尾长

19 mm,体重60 g左右。全体为深灰褐色至暗褐色。尾相对较长,约占体长的 14%。分布于峨眉山、川西北山地。栖息于山地灌丛及林缘草地;营地下生活,以昆虫、蠕虫为食。国内还分布于陕西、青海、云南、广西、福建。

II.高山姬鼠(Apodemus chevrieri):我国特有。中型农田害鼠,体重12 ~ 40 g,体长70 ~ 120 mm,尾长55 ~ 90 mm,尾较光滑细长,但短于头体长,雌鼠均大于雄鼠。全身体毛柔软,呈青灰色,背中部毛色较深,但绝不形成黑色纹(黑线),腹部毛色灰白,背腹无明显界线。高山姬鼠一般分布在野外,偶入室内,冬季有向院落附近草堆、柴堆等转移的趋势,为纯植物食性鼠类。广泛分布于中国四川、云南、西藏、甘肃、湖北、贵州等。

III.西南绒鼠(Eothenomys custos):我国特有。体形较小,耳长约12 mm,尾长37 ~ 47 mm,体重约94 g。口鼻部淡褐色,体背栗褐色;腹面暗灰色,毛基灰蓝,毛尖灰白色,微染淡棕色。尾背棕色,尾腹灰白。四足背面棕黑色,杂以灰白色。分布在四川和云南,栖息在海拔2000 ~ 3000 m 的亚高山森林和灌丛中,主要以植物为食。因啃食树皮,对林木有害。项目评估区内偶见。

IV.大绒鼠(Eothenoyms miletus):我国特有种。大型绒鼠,体长约117 mm,耳长14 mm,尾长大约47 mm。体背赤褐色,体侧略淡。腹面暗灰色,毛尖淡黄色。尾背深褐色,尾腹灰白色。四足背面淡灰色。分布在云南、湖北和四川西南山地及川东,主要栖息在海拔800 ~ 2000 m 的灌丛。

V.藏鼠兔(Ochotona thibetana):是中国的特有物种。中国西北、西南地区的高山灌丛、草丛等地带,一般在海拔2000米以上,最高可达4000多米。它的体长为11~16cm,体重为44~63g。耳壳背面黑褐色,内面棕黑色。体毛主要为棕黑色,腹面为灰白色。藏鼠兔以植物为食,昼夜均活动。它的洞系复杂,出口多者达5~6

个;出口一般开于草垛和树根处。洞口椭圆形,直径约4~4.5厘米。在落叶松林和高山灌丛,洞道多利用石块的缝隙,洞口和洞道很不规则,洞口入土一般是斜向的,因石块大小不同,形状、排列也不相同。

(5)陆生动物多样性及保护物种评价

经过实地调查、访问,并结合历史资料,评价区内有2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分别是:普通鵟(Buteo buteo),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但是根据资料显示,该区域的这两个保护动物已多年未见,这些物种偶见于评价区的云南松等人工林林内,及其灌丛林缘周边区域。由于工程所在的区域人口密度大,人类活动非常频繁,适宜这两种保护鸟类的栖息地相对比较少,所以在评价区内的种群数量稀少。9.5.3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多样性分析

(1)生态系统类型

根据野外调查资料和遥感数据解析,评价区内主要生态类型有:森林生态系统、灌丛和草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城镇和道路等人工生态系统。就面积而言,森林生态系统是占评价区的总面积最大,是最主要的生态系统类型。由于本项目评价区以中山地貌为主,部分运输道路经过的区域为台地,区内无大的河流及水库等水域。因此对森林的生态系统影响较大。

从评价区的生态系统稳定性来看,森林生态系统和灌丛与草地生态系统是评价区的控制性生态系统类型,其面积相对占比较大。该区域的森林主要是云南松等针叶林、以锥连栎林等组成的阔叶混交林。灌草丛则是以合欢、柳和扭黄茅等优势物种构成的热性稀树灌草丛其群落结构相对较单一,抗干扰能力和自身调节能力较弱。农田生态系统主要为旱作的坡耕地为主,坡耕地由于坡度较大,土质松软,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因此,评价区的生态系统尽管类型比较多样,但系统稳定性较为有限,属于比较脆弱干热河谷向亚热带中山森林过渡的生态系统类型。

(2)景观结构与空间格局

①斑块分析

斑块是景观格局的基本组成单元,是指不同于周围背景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区域。主要是斑块组成是墨西哥柏木林、柳叶桉林、四旁林、果木林和农业植被,灌木和草地在评价区内都呈现为零星分布的特点,鲜见成片集中分布。

基质分析

②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如道路、河流及其两侧带状的树木、草地、河流等自然要素。评价区内主要的廊道是公路运输道路,输送管道的建设等,这些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该区域廊道数量,并进一步加剧景观破碎程度。但是由于道路和管道比较短,基本不会对除景观以外的生态系统产生影响,也不会对管道两侧的物种和能量交流产生一定的阻隔效应,包括施工便道等临时线性廊道等同样不会对

于动物迁徙和基因交流产生明显的阻隔。

③廊道分析

基质是斑块镶嵌内的背景生态系统或土地利用形式。是由若干景观要素组成,其中基质是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基质面积在景观中最大,超过现存的任何其他景观要素类型的总面积,基质中的优势种也是景观中的主要种。基质对景观动态的控制较其他景观要素类型大。本区域的云南松-锥连栎群落面积最大,超过了其余其他面积的综合,且云南松-锥连栎群落也是调查区域的主要植物类型,因此是该区域的基质。工程施工所占地多为云南松-锥连栎群落,因此,评价区内的基质类型和整体景观格局将会随着落凼露天采矿延深工程的建设和投入使用发生改变,维系生物多样性丰度、水源涵养和其它生态服务功能的作用的自然生态系统面积会减少,评价区内基质的生态活力下降。总体来看,本工程建设对灌草丛景观基质的影响无论是在面积,或者是基质的均匀性和景观动态等方面都是有影响的,对评价区域景观结构与空间格局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对于评价区域总面积而言,其影响的作用很小。

(3)生态系统第一性生产力

生态系统生产力(Ecosystem Productivity)是指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能力包括初级生产力和次级生产力。其中初级生产力是指包括绿色植物和数量很少的自养生物在内的初级生产者生产有机质或积累能量的速率,也叫做生态系统第一性生产力(NPP),是评价生态系统光合潜力的主要指标。计算方法包括遥感解析和经验模型等多种方法,其中Miami经验公式是基于不同地区大量生物量实测数据,并将其与年均温、年降水量等参数拟合以后,形成的一个数学模型。按照Miami经验公式,计算方法如下:

Yt=3000/(1+e1.315-0.119 t);

Yp=3000*(1-e-0.000664 p);

公式中:Yt表示根据热量计算的热量生产力;

t为该地区的年均气温;

Yp是根据年均降水量计算的水分生产力;

p为该地区的年均降水;e为自然对数。

由于Miami经验公式计算的第一性生产力在不同地区之间生态限制因子比完全相同,根据Shelford的耐受性法则和Liebig的最小因子定律,可以判断出评价区内的生态系统第一性生产力的限制因子。通常将上述两个经验公式中的最小值代表了该区域

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其解决措施---中特考试

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 及解决措施 摘要: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国也面 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本文详细介绍了我 国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深入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给出了解决这些问 题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生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解决措施 0前言 生态环境是指以特定生物体(包括人类)为中心,多元复合生态系统各要素和生态关系的总和,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协同进化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主体提供的环境功能。当系统的整体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协同进化性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时,就变成了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一般可以分成两类:(一)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二)城市化和工农业高度发展而引起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等环境污染。 1 我国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人类发展的源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当前的生态问题突出表现在: (1)空气污染,空气中有害物质以及颗粒粉尘不断增加,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特别是北方地区,大面积出现雾霾情况。 (2)森林资源匮乏,林草覆盖率低。近年来,我国森林面积大幅减少,森里采伐量远远超过森里生长量,滥砍乱伐、毁林开荒现象十分严重,森林赤字明显,当代人已经过早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3)水土流失面广量大,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 (4)水资源严重短缺,且地区分布不均,河流断流日趋严重,湖泊退化愈演愈烈。

生态环境调查报告

生态环境调查报告 wtt为大家整理的生态环境调查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生态环境调查报告1 生态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整个外部世界的总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能量基础、生存空间基础和社会经济活动基础的综合体。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人类的健康。迁安工业比较发达,尤其是近几年铁矿大量开采,给我市的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通过实地调查及各种渠道了解,发现了现存的几点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存在问题 (一)受传统生活习惯影响,少数村民保护生态环境意识不强。由于受传统生产、生活习惯影响,部分农民缺乏生态环保意识。秸秆乱堆、垃圾乱倒、生活污水乱排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个别村甚至出现了"垃圾围村"的现象;少数农民在施用化肥、农药、农膜以及畜禽养殖过程中,缺乏标准化生产意识,随意性比较大,容易造成农村土壤、水体污染;有的偏僻地区缺乏秸秆处理能力,就一烧了之,不仅污染了大气,也白白浪费了可利用资源。这些现象的存在,与中央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二)农村区域工业环境污染仍然存在,个别地区表现突出。一是农村区域工业企业污染治理不稳定。有的企业经过多年治理虽然能够达标排放,但受经济利益驱使,环境污染治理主动性不强,环保意识淡漠,个别企业治污达标不稳定和偷排偷放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极少数小作坊式企业或偏远地区小民营企业,治污设施落后或形同虚设,所产生的污水、废气、废渣直接排往农田、河道、水库。有的排污企业离居民生活区很近,排放的污染物造成村内饮用水污染。 (三)农村区域水土保持工作不尽如人意。一方面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问题比较突出。北部山区有的采选矿主重采选、轻治理,尾矿砂乱堆乱放淤塞河道等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需要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仍很庞大。 (四)农村饮水不安全和饮水困难村比重较大。据年统计,农村饮水不安全和饮水困难村很多,涉及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 53.7%。饮水不安全的主要问题是含氟超标、苦咸水、未经处理的各类不合格地表水、污染严重的地下水及其它水质不达标的水等;饮水困难的主要问题是地下水位下降导致水量不足、北部山区居住分散打井成本过大、个别村地质条件复杂水源难找、村民只能到较远的地方拉、运水吃等。 (五)农村新能源利用发展不均衡。一方面,全市除沼气外的其它新能源利用率普遍不高。一些安全、无污染的能源,如太阳能等在适用地区都没有达到普遍利用的程度;另一方面,全市沼气

从农村生态环境看生态文明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调查报告

从农村生态环境看生态文明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调查报告 第一章绪论摘要:在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写入当的政治报告,这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发展。当前,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离生态文明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群众对环境质量日益提高的要求,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和理论研究等方法,通过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分析,揭示目前农村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并提出可以有效加强农村污染防治、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对策措施,实现广大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生态文明第一章绪论

一、调查原因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首次写入党的政治报告,这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发展。尽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明确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但当前,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离生态文明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群众对环境质量日益提高的要求,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性的遏制和扭转,这些问题危害群众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严峻的农村环境形势,已经成为了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针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特此进行调查研究。本次调查主要通过问卷调查,通过互联网广泛调查各界人士,不再局限于学生范围,结果更具普遍性,更加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想法。 二、概念介绍在广义的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为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

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

县域土地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 ——以新疆温宿县为例 人类活动正日益影响和改变着温宿县土地利用结构、布局、方式与强度,因此温宿县土地生态环境也发生显著变化,总体来说有变好的一方面,也有部分区域生态环境出现了退化现象。目前,对温宿县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变化以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所引起的土地生态环境问题,还缺乏深刻、全面的认识和系统的研究。根据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围绕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切实做好温宿县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温宿县土地利用生态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区域概况 新疆温宿县位于新疆西部天山中段托木尔峰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地处东径79°28′-81°28′,北纬40°52′-42°21′之间,北以天山主脊克尔斯克尔为界与昭苏县相依,地势北高南低,分为北部山区和南部平原两大部分。北部山区具有独特的冰融地貌,冰川伸入峡谷,冰融汇流成河,林木和高山、亚高山草地分布其间,是传统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南部平原占全县总面积的43.83%,有着不同气候、土壤、生物资源的两片平原—西部库木艾日克河与托什干河冲积平原和东部台兰河与喀拉尤勒滚河洪积平原,是传统的农牧业生产基地。 温宿县属典型大陆性气候,山区气候呈垂直分布,高山寒冷,终年积雪,冰川纵横;中山温带,有云杉、草甸覆盖;平原气候温和,热量丰富,光照充足。温宿县水资源丰富,县境内冰川面积l2l9.68平方千米,总储水量1582.29亿立方米,大小河流43条,总长889千米,年均降水量65.4毫米,天然水资源储量96.4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16.18亿立方米。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冲积扇下部及扇缘地带,有利条件是灌溉水源便利,地形较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质地相对较细,通透适中,适应发展农业。 温宿县总面积为1420246.16公顷,总人口20.89万人,主要有维吾尔、汉、回、柯尔克孜等21个民族,包括1镇9乡和5个国有农场、5个国有牧场、2个国有林场,是个半农半牧县。2000年温宿县农业总产值6.84亿元,粮食总产16.l7万吨,种植业形成了以粮、棉为中心的多元化格局。温宿县是新疆商品粮基地之一,县水稻农场是全国“绿色食品”(优质大米)基地之一。温宿县粮食播种面积18.22千公顷(复播面积3.44千公顷),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9.10千公顷(复播面积1.27千公顷),有棉花、啤酒花、甜菜、胡麻、油菜等,是阿克苏地区棉花、啤酒花出口基地之一;昆托牌系列大米为2001年新疆名牌产品,它是新疆唯一的“绿色食品”大米,畅销区内外;啤酒花曾获国家经贸部优质产品荣誉证书。 2 温宿县土地利用现状 2.1 土地利用数量与结构现状分析 根据200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综合统计数据,全县土地总面积1420246.16公顷,其中耕地76946.11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4%,占利用面积8.3%;园地6769.23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0.47%,占利用面积0.73%;林地33871.22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38%,占利用面积3.65%;牧草地782726.25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5.1%,占利用面积84.45%;其他农用地16450.76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15%,占利用面积1.77%;居民点工矿用地

当地生态环境的调查分析

当地生态环境的调查分 析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社会实践 调查报告(或论文)课程名称当地生态环境的调查分析 专业 指导教师马小闳 学号 名单 提交日期 姓名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成绩 评语: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目录 一.引言、 二.摘要、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方法、 五.调查过程、 六.分析结论(社会分析等)、 七.研究建议 八.附录 当地生态环境的调查分析 引言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

境,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当前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生态的破坏也是很明显的。虽然,国家和社会也有保护生态的各种措施,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各方面的自觉行动,但是总体上,这种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力的遏制,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的保护,关系到子孙万代的幸福,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大学生更应该为此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以关于当地生态环境的调查分析当然是十分的必要的。 摘要 生态环境的破坏的严重性,显得这个调查的重要。而我们将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分开农村和城市的调查,了解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和人们的环保意识,找出问题并分析,提出解决的办法。总体而言,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还是有的,不过还是不够。农村的技术设施服务差,没有专门的人回收垃圾,生活垃圾是破坏生态环境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由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开发用地,住宅用地等占用了绿地,植被减少,动物也减少了,水源污染,空气污染等等,环境变差。为此,一方面应该要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而重要的是完善农村和城市的基础设施,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绝不能够以生态环境的破坏换取gdp的增值。 研究目的 目的很明确,就是要通过调查来更多地关注生态,了解生态,积极回报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增强生态环保意识和为服务的精神。了解当地饮用水源地、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土壤污染、畜禽水产养殖污染、当地环境基础数据

当地生态环境的调查分析

当地生态环境的调查分析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社会实践 调查报告(或论文)课程名称当地生态环境的调查分析 专业 指导教师马小闳 学号 名单 提交日期 姓名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成绩 评语: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目录 一.引言、 二.摘要、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方法、 五.调查过程、 六.分析结论(社会分析等)、 七.研究建议 八.附录 当地生态环境的调查分析 引言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

境,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当前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生态的破坏也是很明显的。虽然,国家和社会也有保护生态的各种措施,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各方面的自觉行动,但是总体上,这种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力的遏制,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的保护,关系到子孙万代的幸福,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大学生更应该为此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以关于当地生态环境的调查分析当然是十分的必要的。 摘要 生态环境的破坏的严重性,显得这个调查的重要。而我们将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分开农村和城市的调查,了解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和人们的环保意识,找出问题并分析,提出解决的办法。总体而言,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还是有的,不过还是不够。农村的技术设施服务差,没有专门的人回收垃圾,生活垃圾是破坏生态环境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由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开发用地,住宅用地等占用了绿地,植被减少,动物也减少了,水源污染,空气污染等等,环境变差。为此,一方面应该要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而重要的是完善农村和城市的基础设施,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绝不能够以生态环境的破坏换取gdp的增值。 研究目的 目的很明确,就是要通过调查来更多地关注生态,了解生态,积极回报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增强生态环保意识和为服务的精神。了解当地饮用水源地、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土壤污染、畜禽水产养殖污染、当地环境基础数据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 随着工业及城市化的发展,生态安全问题越来越引人们广泛关注,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防安全、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基础。从全球范围看,生态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是众多国家关心的焦点问题之一,生态安全问题如果同人口、种族等因素相遇,就可能引发暴力冲突,它不但可能影响一个国家内部的政治稳定,还可能导致民族之间、 国家之间的战争,从而影响到地区稳定和国防安全。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民族最多的国家,由于工业有害物质排放,资源过度开发,农业化肥及除虫药剂大量使用,生活废弃物及垃圾的污染等,使我国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失衡,加上人类的经济活动和掠夺式开发,使生态严重破坏,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的危害。我国生态安全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 笔者认为,通过对我国生态安全现状的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提醒国人对生态安全问题引起充分重视,积极解决我国的生态安全问题,切实保护我国的生态安全,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维护我国国家利益。 一、生态安全的基本含义、构成和特点 (一)生态安全的基本含义 生态安全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但一般认为它包括两层基本含义: 一是避免由于生态环境退化和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环境基础构成威胁,从而维护一个国家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对于本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环境支撑能力; 二是避免由于生态环境严重退化和资源严重短缺造成环境难民并引发暴力冲突,从而防范生态安全环境问题对区域稳定和国家安全构成的威胁。第二层含义则是外交、军事范畴新概念。 (二)生态安全的构成 生态安全就是生态系统的安全。该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彼此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质交换而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十分复杂,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土地、水、大气和生物。 生态安全主要由土地安全、水资源安全、大气环境安全和生物物种安全等因素构成。这其中任何一个构成因素出了问题,都会影响生态安全并进而影响到国家安全。生态安全的构成示意图如图1所示。 (三)生态安全的主要特点 与影响国家安全的其他因素相比较,生态安全有其自身的特点: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措施

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措施 目录 1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1) 1.1 土壤污染 (1) 1.2 农村生活垃圾污染 (1) 1.3 农村地表水污染 (1) 1.4 乡镇工业污染 (2) 1.5 生态破坏和生态退化 (2) 2 中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特点 (2) 2.1污染来源及类型多 (3) 2.2 污染物种类复杂 (3) 2.3 污染途径 (3) 2.4 污染负荷大 (3) 2.5污染范围大 (3) 3 中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原因 (3) 3.1 环境一直薄弱 (3) 3.2 缺乏科学的规划布局 (3) 3.3 环保机制不完善 (3) 4 中国农村环境问题治理措施 (4) 4.1 强化农业从业者的环境保护意识 (4) 4.2 确立环保法规,完善环保制度 (4) 4.3 加大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多渠道融资 (5)

4.4.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技术革新,确保先进技术应用于污染治理 (5) 5 结语 (6)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措施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农村生态环境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村民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及农村城镇化的进程,更关系到食品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的稳定[1~2]。济发展中,由于农业生产方式的粗放,农村生活污染物的乱排乱放以及农业基础设施的薄弱,农村环境污染形势严峻。尤其是在一些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环境污染已经严重阻碍了农村的社会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改善[3~4]。因此,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显得必要而迫切。 1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1.1 土壤污染 我国土壤污染主要表现为氮、磷肥过多,有机肥、微量元素缺少;其次塑料薄膜、购物袋等难降解白色垃圾及废电池等有毒固废随意丢弃对土地也产生了较大危害[5]。呈现出多源、复合、量大、面广、持久、有毒的现代环境污染特征,正从常量污染物转向微量持久性毒害污染物,在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尤其如此。我国农村大约有1.5亿亩耕地收到污染,其中2008年耕地面积净减少1.93万hm2。 1.2 农村生活垃圾污染 在新农村建设中,由于基础设施及管理体制落后,生污染物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我国每年约有1.2亿t的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没有垃圾收集系统或装置,随意堆积垃圾于房前屋后;绝大多数农村厕所简易,无化粪池,卫生状况不佳,易生蚊蝇;兽禽多以散养为主,且人畜共屋,兽禽粪便未经处理,一部分流失于环境。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一些过去只是在城市出现的生活垃圾也成为农村垃圾的主要组成部分,不可降解垃圾占比迅速增加。农村垃圾大都集中露天堆放,形成恶臭熏天、蚊蝇乱飞的“垃圾山”[6]。目前,我国农村约有6.5亿常驻人口,每年产生生活垃圾约1.1亿t,其中有0.7亿t未做任何处理,相当于每年推出200多座百层“垃圾高楼”。农村生活垃圾已成为农村环境脏乱差的最突出表现。 1.3 农村地表水污染 受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兽禽养殖和农田径流以及乡镇企业等方面的污染,

调查报告 生态环境调查报告模板

生态环境调查报告模板 生态环境调查报告模板一 生态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整个外部世界的总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能量基础、生存空间基础和社会经济活动基础的综合体。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人类的健康。迁安工业比较发达,尤其是近几年铁矿大量开采,给我市的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通过实地调查及各种渠道了解,发现了现存的几点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存在问题 (一)受传统生活习惯影响,少数村民保护生态环境意识不强。由于受传统生产、生活习惯影响,部分农民缺乏生态环保意识。秸秆乱堆、垃圾乱倒、生活污水乱排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个别村甚至出现了垃圾围村的现象;少数农民在施用化肥、农药、农膜以及畜禽养殖过程中,缺乏标准化生产意识,随意性比较大,容易造成农村土壤、水体污染;有的偏僻地区缺乏秸秆处理能力,就一烧了之,不仅污染了大气,也白白浪费了可利用资源。这些现象的存在,与中央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二)农村区域工业环境污染仍然存在,个别地区表现突出。一是农村区域工业企业污染治理不稳定。有的企业经过多年治理虽然能够达标排放,但受经济利益驱使,环境污染治理主动性不强,环保意识淡漠,个别企业治污达标不稳定和偷排偷放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极少数小作坊式企业或偏远地区小民营企业,治污设施落后或形同虚设,所产生的污水、废气、废渣直接排往农田、河道、水库。有的排污企业离居民生活区很近,排放的污染物造成村内饮用水污染。 (三)农村区域水土保持工作不尽如人意。一方面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问题比较突出。北部山区有的采选矿主重采选、轻治理,尾矿砂乱堆乱放淤塞河道等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需要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仍很庞大。 (四)农村饮水不安全和饮水困难村比重较大。据年统计,农村饮水不安全和饮水困难村很多,涉及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53.7%。饮水不安全的主要问题是含氟超标、苦咸水、未经处理的各类不合格地表水、污染严重的地下水及其它水质不达标的水等;饮水困难的主要问题是地下水位下降导致水量不足、北部山区居住分散打井成本过大、个别村地质条件复杂水源难找、村民只能到较远的地方拉、运水吃等。 (五)农村新能源利用发展不均衡。一方面,全市除沼气外的其它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核心汇编 编制人:黄玉丹使用时间:第13-14 周 核心知识点 1 生态问题基本思路 一、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思路 1.自然原因主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植被覆盖率、地质特点等。 ( 1)地形原因:海拔、地势起伏状况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山地陡坡易发生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 ( 2)气候原因:气温、降水、风力、风向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荒漠化通常与气候干旱、风力大有关,水土流失通常与降水集中、多暴雨有关。 ( 3)土壤原因:土壤特性会影响区域生态环境。如黄土高原的土壤以粉砂颗粒为主,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碳酸钙含量高,遇水易崩解,会使水土流失更加严重。 ( 4)植被原因:植被破坏会引发多种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气候变暖、地下水位下降、滑坡、泥石流、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 5)河流原因:河流流量的大小、侵蚀强度等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关系。如泥石流、水土流失的发生等。 2.人为原因:主要从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不和谐方面分析。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等。农业结构单一或不合理,会导致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遭到破坏;居民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如柴草的大量使用,会导致植被破坏、秸秆不能还田、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 (1)湿润地区+地表植被稀疏,容易产生水土流失。 (2)湿润地区+山区+地表植被破坏,容易产生泥石流和滑坡。 (3)干旱的农业区+不合理的灌溉,容易产生土地盐渍化。 (4)牧区+过度放牧+过度垦殖等,容易产生土地荒漠化。 (5)干旱农耕区+引水灌溉,容易使河湖水量减少,产生土地荒漠化、盐碱化。 二、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思路 1.解决区域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关于生态环境的调查报告

关于生态环境的调查报告

关于生态环境的调查报告一.研究目的: 生态环境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而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却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究其原因,只有两个字,能源。从最初的伐木烧火,到后来的燃煤烧火,从火力发电到核能发电,我们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能源进行的。而我们对能源的获取与利用是破坏生态环境的主要原因。而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又影响着我们的自身健康,遏制着我们的发展。而随着我们的发展,可被我们利用的能源也不断减少,所以我们要在开发新能源的同时保护能源。 二.研究方法: 网上查讯法。 三.调研项目: 1)环境污染状况 在产业革命以前的漫长岁月中,能源消费以薪柴为主,由于消费量不大,一方面植物的自然生长足以补充其作为能源的消费,另一方面环境容量可以“吸收和消化”薪柴利用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因此,能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基本上不成为问题。当时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口增长导致过度开垦造成的土质退化问题。产业革命促使矿物能源取代薪柴成为能源消费的主体,现代环境问题随之产生。经济、人口高速增长导致能源消费需求急速增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逐步恶化。总体而言,所有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都

会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 煤炭在开采过程中会造成矿山生态环境的破坏, 威胁生物栖息环境。主要包括对地表的破坏、引起岩层的移动、矿井酸性排水、煤矸石堆积。而煤层甲烷排放等的污染物,是造成大气污染和酸雨的主要原因。煤炭消费过程也排放温室气体,造成全球性环境问题。 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采和加工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油田勘探开采过程中的井喷事故、采油废水等。值得注意的是,产生的污水的排放,使土壤盐渍化,海上采油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石油因井喷、漏油、海上采油平台倾覆、油轮事故和战争破坏等原因泄入海洋,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在交通运输业,机动车尾气等造成大气污染等。 还有核能开发利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和防不胜防的核事故问题。 水电是一种相对清洁的能源,但其对生态环境仍有多方面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截流造成污染物质扩散能力减弱,水体自净能力受影响;淹没土地、地面设施和古迹,影响自然景观,尤其是风景区;泥沙淤积会使上游河道截面缩小,河床抬高,下游河岸被冲刷,引起河道变化;改变地下水的流量和方向,使下游地下水位升高,造成土壤盐碱化,甚至形成沼泽,导致环境卫生条件恶化而引起疾病流行;建设过程采挖石料和填土,破坏自然环境;泄洪道变流装置的安装造成对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破坏,截流阻断鱼类洄游等;会改变河流水深、水温、流速及库区小气候,对库区水生和陆生生物产生不利影响;可能会诱发地震;小水电站还会向生物圈排放一些温室气体(特别是由

谈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及其危害和原因

谈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及其危害和原因 由于人们对于经济效益的热衷和对金钱的崇拜,世界范围内自然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以破坏环境来换取表面上的经济增长的现象随处可见。我国面临的生态问题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我国当前面临的生态问题及其危害与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我国国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但是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面积急剧减少。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建筑占地最为严重,包括住房、工厂等的修建。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荒村或者是“村中荒”现象。荒村现象大多是由于整村迁移导致的。“村中荒”则是由于宅基地外要导致的,村子面积不断扩大,但村中间的老宅或倒塌、或用来放置废弃物品。这些都体现了农村建设规划的不科学、不合理。其次是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占地。 二、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 我国目前有沙漠化土地约7.1×105km2,占国土面积的7.4%;戈壁面积5.7×105km2,占国土面积的 5.9%。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沙漠化土地每年正以 2.1×103km 的速度扩展。土地沙漠化现象在我国西北地区尤为突出,这些地区原本就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的脆弱生态环境之下;加上人类的过度开发,如伐木毁林,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质量退化,最终变成沙漠。 三、森林资源缺乏且急剧减少 我国森林资源极度缺乏,是世界森林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森林资源的缺乏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缺乏、林地面积急剧减少是由于人类过度的伐木开垦、毁林造田,以及火灾、病虫害等原因引起的。 四、水土流失日益加重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是世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造成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从自然方面来看,主要有多山,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冲刷;降水集中,多暴雨,冲刷力强;植被稀少,对地面的保护性差,易造成水土流失。从人为方面来看,主要有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及其他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五、淡水资源严重缺乏 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奇缺的国家。虽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 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拥有十三亿多人口,若按人均计,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我国淡水资源奇缺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因素,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这导致有些地区水灾频发,有些地区又极度干旱。二是人为因素,我国国民惜水、节水意识薄弱,节水措施不到位,这导致水资源浪费现象随处可见。 六、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大量物种面临灭绝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然而,近年来我国生物多样性成骤减趋势,且大量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同时也使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我国生物多样性骤减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物种生存环境的改变与破坏,人类掠夺式的开发与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的入侵或不合理的引种等,此外人类非法收集、采挖、走私等行为也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七、各种污染严重 各种污染日趋严重,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光污染、噪音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等。其中,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尤为严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把经济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和重心,为了追求经济增长,大肆发展第二产业,人们长期只片面的注重经济效益而

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

二、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 1.收集资料法 应用范围广、收效大,比较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 环境现状调查时,应首先通过此方法获得现有的各种有关资料,但此方法只能获得第二手资料,而且往往不全面,不能完全符合要求,需要其他方法补充。 2.现场调查法 可以针对使用者的需要,直接获得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以弥补收集资料法的不足。 这种方法工作量大,需占用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有时还可能受季节、仪器设备条件的限制。 3.遥感的方法 可从整体上了解一个区域的环境特点,可以弄清人类无法到达地区的地表环境情况,如一些大面积的森林、草原、荒漠、海洋等。 该方法不十分准确,不宜用于微观环境状况的调查,一般只用于辅助性调查。在环境现状调查中,使用此方法时,绝大多数情况使用直接飞行拍摄的办法,只判读和分析已有的航空或卫星相片。 环境统计是用数字反映并计量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和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环境统计指标体系 确定目标的原则: 确定环境目标必须以规划区环境特征、性质和功能为基础,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为依据,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对环境质量的基本要求、现有技术经济条件,并可以时空分解和量化。

环境统计的研究方法 (1)大量观察法:环境现象的特征与其数量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建立在大量观察基础上的统计结果必然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2)综合分析法:综合分析法是指对大量观察所获资料进行整理汇总,计算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变异指标等。 (3)归纳推断法:所谓归纳是由个别到一般,由事实到概括的推理方法,是统计研究常用的方法。 环境审计是对特定项目的环境保护情况,包括组织机构、管理、生产及环保设施运转与排污等情况进行系统的、有文字记录的、定期的、客观的评定。 环境审计的内容 1.符合性审计. 2.环境保护管理系统审计. 3.过渡审计. 4.有害物质的处理、存放及清理的审计 5.污染预防审计. 6.环境效益审计. 7.产品审计 环境信息的特点 时空性:环境信息是对一定时期环境状况和环境管理的反映。 综合性:环境信息是对整体环境状况和环境管理的反映。 连续性:环境状况的而变化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环境管理的步骤与其一致,因此环境体现一定的连续性。 随机性:环境信息的产生于生成要收到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及特定的环境条件和人类行为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随机性。 环境管理的实证方法 实验方法.问卷调查法.实地研究方法.无干扰文本分析方法.案例研究方法。 水环境容量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影响分析资料

9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影响分析 依据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于2016年3月编制完成的《凉山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拉拉铜矿落凼矿区深部矿段采矿工程陆生生态调查报告》,具体内容如下: 9.1区域概况 9.1.1区域生态功能定位 根据《四川省生态功能区划》(2006年5月),落凼矿区所在的绿水乡属于“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生态区→ 川西南山地亚热带半湿润气候生态区→ 金沙江下游干热河谷稀树- 灌丛- 草地生态亚区→ 金沙江下游资源开发与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按照四川省生态功能区划三级区特征表,项目区为II 3 金沙江下游干热河谷稀树- 灌丛- 草地生态亚区,II3 – 1 攀西矿产- 水力资源开发与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该区域受山地地形和干热气候影响,植被垂直分布明显,自下而上有干热河谷稀树灌丛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亚热带针叶林、亚高山常绿针叶林、亚高山灌丛与草甸等。河谷区生态脆弱,土壤侵蚀敏感性程度高。该区域主要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存在着一定的土地退化和裸岩化的现象,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频发,外来物种紫茎泽兰的入侵与蔓延十分严重”;生态建设的发展方向是“利用独特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冶金工业、水电业和旅游业,建立优质农产品基地;保护植被,防止有害生物入侵。注意防止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或不利影响,减少入江泥沙量,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严格控制水环境污染、大气环境污染等”。 根据《四川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川府发〔2013〕16号),矿区位于所属会理县属于四川省重点开发区→ 点状开发城镇,该区域为省级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同时也是四川省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 安宁河流域;区域矿产,生物、水能资源丰富,优势产业国内外竞争力强,是国家战略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重点地区。该区域的生态特点是在保护生态环境、降低能源资源消耗、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化升级,增强产业竞争能力,适度推进点状开发优势矿产,水能资源,促进资源加工转化,推进清洁能源,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优势矿产等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该区域生态功能定位:“中国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全国重要的钒钛和稀土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水电能源开发基地、全省重要的亚热带特色农业基地”。要求该区域在加强资源综合勘探,合理利用的同时,也提出了“以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强干热河谷和山地生态恢复与保护,加快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矿山生态修复和环境恢复治理”。

生态环境指数

1.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cological Index,EI) EI=0.25×生物丰度指数+0.2×植被覆盖指数+0.2×水网密度指数+0.2×土地退化指数+0.15×环境质量指数; 2.生物丰度指数:指通过单位面积上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在生物物种数量上的差异,间接地反映被评价区域内生物丰度的丰贫程度。 生物丰度指数=Abio×(0.5×森林面积+0.3×水域面积+0.15×草地 面积+0.05×其它面积)/区域面积;式中:Abio, 生物丰度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3.植被覆盖指数:指被评价区域内林地、草地、农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五种类型的面积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用于反映被评价区域植被覆盖的程度。 植被覆盖指数=Aveg×(0.5×林地面积+0.3×草地面积+0.2×农田面积)/区域面积;式中:Aveg, 植被覆盖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4.水网密度指数是指被评价区域内河流总长度、水域面积和水资源量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用于反映被评价区域水的丰富程度。 水网密度指数=Ariv×河流长度/区域面积+Alak×湖库( 近海) 面积/区域面积+Ares×水资源量/区域面积;式中:Ariv, 河流长度的归一化系数;Alak, 湖库面积的归一化系数;Ares, 水资源量的归一化系数。备注: 计算值大于100 时, 一律按100 计算。

5.土地退化指数:指被评价区域内风蚀、水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工程侵蚀的面积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用于反映被评价区域内土地退化程度。 土地退化指数=Aero×(0.05×轻度侵蚀面积+0.25×中度侵蚀面积+0.7×重度侵蚀面积)/区域面积;式中:Aero, 土地退化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6.污染负荷指数=(ASO2×0.4×SO2 排放量+Asol×0.2×固废排放量)/区域面积+ACOD×0.4×COD 排放量/区域年均降雨量;式中:ASO2, SO2 的归一化系数;Asol, 固体废物的归一化系数;ACOD, COD 的归一化系数。 根据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将生态环境分为五级,即优、良、一般、较差和差。规定EI≥75, 生态环境质量方为优。 归一化系数A计算方法: 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T192-2006;归一化系数=100/A 最大值。A 最大值指某指数归一化处理前的最大值。

花溪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

花溪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

贵阳市花溪区生态环境 现状调查报告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班级:08生态学1班 姓名:张朝凤 学号: 前言

本次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是我生态学专业必修科目《生态规划学》教学实习的一个主要内容。生态规划是运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学原理、生态经济学及其它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从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完整性、区域资源环境特点以及社会经济条件出发,合理规划资源开发与利用途径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寓生态环境保护于区域开发与经济发展之中,以达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和谐发展的规划。而我们所做的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正是为了对区域作出合理规划的判断基础,只有对区域生态环境的现状有足够的了解才能对区域有一个合理而科学的规划。 本次调查的区域是贵阳市花溪区,经过对部分地区的实地观测和影像摄录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对花溪区的基本生态环境状况有个充分了解。本次野外调查的时间是12月15日至16日,基本路线为贵大南区——孟关——高坡,贵大南区——花溪公园——花溪水库——天河潭。野外调查主要是对调查路线沿途的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等进行观察记录。对花溪区的基本生态环境现状作出初步判断,之后再经过后期的文献查阅对花溪区的基本情况进一步了解分析,对收集到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分析判断,对花溪区的生态环境现状作出总结,并提出针对环境现状的相应对策。 一、自然、社会概况

(一)地理位置及社会经济状况 花溪区位于黔中腹地,是贵阳市下属的一个行政区划单位,位于贵阳市南郊,距市中心17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06°27′—106°52′,北纬26°11′—26°34′;南北长45公里,东西宽43公里,面积957.60平方公里。全区总人口32.41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15924人,占34.38%,有汉、苗、布依等38个民族。花溪区共辖三镇十一乡,即花溪镇、石板镇、青岩镇,久安乡、麦坪乡、党武乡、燕楼乡、花溪布依族苗族乡、湖潮苗族布依族乡、小碧布依族苗族乡、孟关苗族布依族乡、黔陶布依族苗族乡、马铃布依族苗族乡、高坡苗族乡,区政府位于花溪镇,距贵阳市中心17公里。全区生产总值完成632597万元,同比增长15.1%;财政总收入完成68824.1万元,同比增长17.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91元,同比增长9.6%;农民人均纯收入5318元,同比增长10.3%。区内有贵花、贵新公路,湘黔、贵昆铁路及龙洞堡、磊庄机场,交通发达。花溪区是生态区和贵阳市重要的水源保护区。 (二)自然地理状况 1、地形地貌 花溪区地处黔中高原,花溪区处长江、珠江分水岭,高原分水岭地形极不明显。地面海拔一般为1100~1300m,地形相对高差多小于200m。受南北向褶皱构造控制,山岭、谷地均呈南北向延

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农业生态学课程论文》 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农资职31102班张梦瑶 【摘要】:根据统计数据,列举了我国当前所面临的水土流失与沙漠化、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空气质量恶化与大气环境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对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保护策略与措施。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人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和谐是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保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开发创造能力的不断提高,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力度和影响程度也越来越大。 气候、土壤、生物、水和矿产等自然资源,既是生物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得以安定和经济得以发展的基本保证。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全球变化趋势的出现,将进一步加重资源短缺与人类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迫切需要我国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此,必须增强全民的资源与环境意识。在发达国家、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民的共识和自觉行为。在我国却有很大差距,其关键是缺乏必要的宣传和教育,现阶段的我们就是要了解我国资源与环境的现状发展趋势与对策,增强他们的资源与环境意识,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生态与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土地荒漠化程度加快 我国是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受其危害的人口近4亿。荒漠化给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造成了可利用土地面积的减少,生产力下降,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恶化,旱涝灾害加剧,粮食产量下降,全国每年由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 (二)森林资源锐减 我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森林生长量,森林资源日益枯竭。森林资源号称“地球之肺”,对地球的大气环境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7万平方公里。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的表土总量达50亿吨,相当于全国耕地每年被剥去1厘米厚的肥土层,经济损失达100亿元。占国土面积38.2%的沙土流失区域内的河流以高含沙量著称,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抬升,长江每年带走泥沙近5亿吨。由于淤积,全国范围内水库库容量也在不断缩小。 (四)草原生态呈衰退趋势 我国拥有草地面积4亿多公顷,天然草地主要分布在利用条件较差的山地或高海拔地区,此类地区又多为大江大河的源头,而平原草地却因利用条件便

农村生态环境调查报告

农村生态环境调查报告——记山东省阳谷县##镇##村 安徽工业大学魏汝飞 一调研背景 由于我国农村污染治理体系尚未建立,环境污染不仅将迅速“小污”变“大污”,而且已经“小污”成“大害”,给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带来了显着的负面影响:中国农村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其中超过60%是由于非自然因素导致的饮用水源水质不达标;中国农村人口中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死亡率逐步上升。对于基本排除在医疗保障制度之外的农民,这是极大的威胁。 与此同时,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开发已接近极限,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加之化肥、农药使用量大的蔬菜生产发展迅猛,使得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使用化肥、农药数量最大的国家。 农药年使用量约130万吨,只有约1/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使全国9.3万km2耕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并直接威胁到人群健康。国家曾对16个省会城市蔬菜批发市场的监测表明,农药总检出率为20%~60%,总超标率为20%~45%,远远超出发达国家的相应检出率。 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物因为基础设施和管制的缺失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每年产生的约为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每年产生的超过2500万吨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较快的地区,这种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象并没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改善,其对人群健康的威

胁在与日俱增。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着提高,尤其是国家实行“三农政策”后,农村的各项生活指标都朝着令人欣慰的方向发展,然而与此并不协调发展的却是农村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处理好占我国土地面积相当大比例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就成为重中之重。对农村的生态环境做好全面认识,并采取合适措施来改善其生态环境已是一件不容忽视的事情。本次我们所做的调查也就是基于这个目标而进行的,虽然所调查的只是一个行政村的情况,却可以作为一个典型来估计出广大农村的生态现状。 常家村属于咸阳市礼泉县,整体地貌属于平原,海拔高度460米。2006年总户数159,人口608人,2006年人均收入2550元。村民主要依靠务农和农闲时的外出务工获得经济来源,周围没有太多工业企业的影响,整体上属于典型的农村环境,可以很好的代表广大的农村地区。而且由村里的道路和人均纯收入情况也可看出常家村属于中等经济水平,这也为其可以作为典型的代表提供了有利条件。各方面的综合因素使我们决定把常家村作为本次调查的目的地,虽然所得到的各项数据只是一个行政村的生态情况指标,却由于调查点的代表性,因而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综合统计和分析,对广大的农村地区的整体生态现状有一个较科学的认识,可以针对这些现状采取一些合理的措施进行改善。在调查的最后我们也给出了一些现状分析和可行性建议。 二生态现状 从家庭饮用水来看,常家村有一半以上的农户使用自来水,占总比例76%,使用大口井水约23%,且是对大口井水经过处理后使用,从用水来源和使用方式上来看基本不存在健康隐患。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村民的饮用水整体上非常清澈,而且由于工业的影响较小,水中含有有害物质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村民的习惯喝水方式是饮用开水,目前已达97%,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