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

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

防范令融风险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为重大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是否能够健康稳定发展和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能否最终成功。建立起严格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是我国各家主要银行都在探索的重要课题,这个问题也是国际金融界非常重视的一个课题,并且在理论和实践上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和取得了不少成绩。本论文从国内商业银行的实际出发,深入分析和研究了国际银行界在金融风险管理方面的先进的理论和实践。具体分析了自上世纪下半叶以来国际银行界在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新老两个协议的推动下对金融风险管理在理论和具体的制度性要求上的进展。本论文将从分析中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现状入手,并从银行内部控制、外部监管、银行风险管理技术三方面着重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我国银行在金融风险管理方而存在的问题的深层原因既有思想认识方面的不足,也有制度建设的缺陷,还有管理技术上的落后。论文提出要以动态的和综合的观点来进行我国的银行嫩险管理体系建设,对如何建立符合我国会融业现实并且能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银行风险管理体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实际意义的建议。

关键词:风险管理内部控制银行监管

绪论

1.1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首先是因为,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来说,建立可靠的风险管理具有不容忽视的紧迫性。我们知道银行体制的改革是我国现阶段经济改革的重头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银行体制改革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我国经济改革是否能够最终胜利完成。但是阻碍中国的银行完全地按照市场规律

健康运行的一个障碍是庞大的不良贷款的存在。

从世界会融学的文献可以看出,保险管理对于当代国际金融学来说也是一个重大闯题。诺贝尔经济学奖获锝者美国会融学家R?默顿曾把风险管理当作现代金融理论的三大支柱之一。关于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相当活跃。同时这几年来西方商业银行也非常注重风险管理,尤其是在风险分析、风险定价、风险量化方面都积累了非常有意义的经验,建立了一整套富有成效的制度。与西方商业银行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及理论分析模型相比,我国银行业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一般来说,我国的风险管理方法仍主要局限在传统的建章立制和“人治”管理。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和实施还有很大的局限性,例如,风险防范的重点只放在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上,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认识明显不足。缺乏对各类不同风险进行识别、测量、分析、监控和管理的能力。事实表明在,银行风险管理方面,我国的银行界还需要进行认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逐步建立一个与国际规范接轨的又切合中国的实际国情的高效有力的银行风险管理体系。

论文将从分析中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现状着手,分析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银行外部监管、银行风险管理技术的应用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于银行风险管理问题,至今国际和国内的会融理论界已经有了相当多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分析,但是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还是有进一步深入的必要。本篇论文试图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上做出新的探索,并提出我自己的论点。本论文的创意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已有的关于银行风险管理的研宄一般都是从国际上流行的理论模式为出发点,这使这些研究能够建立在一个成熟的理论基础上,但足这样的论述较为强调锻行风险管理的共性问题,较少注意我国银行风险管理的特性。本文认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最主要特点是在于我国的整个经济体制包括银行体制正处于转型时期,对于转型期的银行如何防范会融风险,这在目前还较少有人论

及1。本文以为只有抓住了中国银行业的这个最重要的特点,我们爿能深刻地认识和解决中国银行风险管理问题,所以论文强调应该动态地建设银行风险管理体系。

2、对银行风险管理外部监管和内部控制两方面,目前都已有了不少非常深入的讨论,但是有关的研究往往都是侧重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本文认为外部髓管和内部控制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因此论文强调建立整体性的风险管理体系的观点,本文的研究注重于对这两个方面的全面把握,特别注重这两者在实际运行中的互相配合共同作用的问题。

3、银行风险管理是个技术性很强的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己经有了许多技术模型,这些模型当然是非常有用的。但是我认为在中国的环境下银行风险管理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中国商业银行的风险问题更是一个制度问题,在许多时候还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本篇论文从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切实了解出发,指出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所必须具备的各种条件,比较起已有的研究,本文的研究具有更加全面和更加符合中国商业银行的现状的特点。1.2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1.3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本文主要运用公共管理、金融学、政治经济学等相关理论,采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制度对比、借鉴比较、历史分析以及多学科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综合运用金融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公共管理等有关学科知识和方法,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国内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实践展开研究,用历史的和发展的方法,去芜存精,寻找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2。

本论文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为导论,主要是对有关银行风险管理的文献进行回顾并陈述本论文的主要目的和想要做出的贡献,以及文章的研究方法和框架结构。第二章主要论述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必要性及风险管理体系的构成。第三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

1蒋建华著,《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稽核》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叶永刚、顾京圃等著,《中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研究、设计与实施》,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何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对策。最后为总结,对在论文的各章罩提出的主要观点及其结论进行综合性的概括。

第二章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概述

2.1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一、外部负效应较大决定了要加强风险管理

银行是一个外部负效应较大的企业。首先,商业银行负债率较高,且其债权人分布面很广,可能覆盖社会各阶层。一旦一家银行因承受过度的信贷风险而倒闭,将会涉及到大部分社会民众的利益。其次,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具有传染性,一家银行由于风险等原因倒闭,可能会波及其他会融机构。若发展到极端,就会导致系统性的会融危机,引致会融市场崩溃。再次,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特殊的关键地位,该系统不仅能够创造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而且是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渠道,商业银行的稳定对货币供给的稳定和支付结算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3。因此,银行风险可能引发的会融动荡在某种程度上会造成宏观经济震荡,必须严格控制银行风险。

二、高负债经营要求加强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的突出特性是高负债经营,即使按《巴塞尔协议》的规定,资本充足率也仅为8%,其中核心资本率为4%。商业银行形成资产的大部分资会来源于存款,其具有的高提取性、高流动性和短期限性等特点将导致商业银行的资产与负债在流动性与期限性方面往往不一致。一旦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恶化,不良贷款大量形成,就会加剧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在流动性与期限性的不对称,从而有可能导致银行挤兑风潮的出现,甚至银行倒闭。因此,商业银行的高负债经营要求加强风险管理。

三、信贷资产的专用性要求加强风险管理

信贷资产的专用性概念是威廉姆森首先使用的,“是指在不牺牲生产价3陈葭著,《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内部控制》,载《经济与管理》,2005

值的条件下,资产可用于不同的用途和不同的使用者利用的程度,它于沉入成本的概念有关”。其涵义是有些投资一旦形成某种特定资产就难以转向其他用途,即使能够再配最也要以重大经济价值损失为代价。于资产专用性对应的概念是资产通用性,它可以被表达为资产专用性接近和等于零。

金融交易中资产的专用性一般是指金融资产的流动性程度,流动性高、可转换能力强的金融资产,其专用性就差,通用性就强;而流动性低、可转换能。见威廉姆森《经济组织的逻辑》力差的会融资产,其专用性就强,通用性就差。银行的信贷市场是一个协议市场而非公丌市场交易,贷款大都具有固定的期限安排,资产的专用性特征明显,转化能力差。要保证贷款的安全,防止违约的发生必然需要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的管理4。

2.2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构成

现代银行业的发展使得银行所面临的风险有多种种类,国际金融学界一般把银行风险分为四个类型:

A、金融风险,主要有资产负债表结构风险,资本充足率风险,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货币风险等。

B、操作风险,主要有业务战略风险,内部体系风险,技术风险,管理不当和欺诈风险等。

C、业务风险,主要有法律风险,政策风险,金融基础结构风险和国家体制风险等。

D、事件风险,主要有政治风险,连带风险,银行危机风险和其他外来的风险等圆。

有的学者把银行风险分为传统风险和非传统风险两大类,前者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政治法律风险等,后者又可分为与市场相关的风险,包括利率风险,外汇风险等,以及商品价格风险,投资证券组合风险和金融衍生品风险等。

银行的会融风险的多样化是与银行业务的扩展相联系的。在现代银行的业务中传统的存款和贷款只占一小部分,且不是盈利率很高的部分,大部分的银4张维然、田常浩著,((V AR模型及其在国际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

行赢利来自于在金融市场的交易和各种收费服务。但是,由于我国银行业的发展还不充分,与西方国家的银行业相比,影响我国银行业的还是传统的金融风险。这表现为我国银行业所面临的金融风险首先为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特别是信贷风险,远大于市场风险和其他风险5。由于政治经济体制上的原因,我国的信贷风险集中反映在银行账面上所具有的大量的不良资产上。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构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外部监管和技术支撑。

2.3建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

在构建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时必须具有两个观念,即整体的观念和动态的观念,也就是蜕要建立整体性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在动态地建没风险管理体系。

建立整体性的风险管理体系:高效而可靠的风险管理并不是依靠某个机构或某个部门就能实现的。对银行风险的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人员根据严格的制度分工共同努力来完成。根据国际银行业的经验,一个成功的风险管理体系必须要有以下这些人员的密切合作才能成功:银行监管者:他们的任务不是阻止银行破产而是确立一个能够进行正常而有效的风险管理的制度环境。

股东:他们的责任是仔细地选择能为银行负责的管理人员。

董事会:他们负有指导银行业务的最终责任,因此银行的健康发展取决于他们的决策。

经理人员:他们首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必须对他们负责的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具有透彻的了解。

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员:他们的任务是检查银行的内控制度,会计制度和信息制度的实施,及时发现和处理风险。

外部审计人员:他们的责任是进行基于金融风险信息的评估。外部审计人员只有在和银行监管人员以及银行管理人员密切合作时才能发挥其作用。同时,外部审计工作应以风险为中心来开展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只是审计资产负债表和收入少报表。

5德奥特罩庞,泰勒尔著,石磊、王永钦译,《银行监管》,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公众和客户:他们应该为自己的投资决定负责,这意味者他们必须得到充分的和透明的金融信息。

这些与风险管理有关的人被称为风险管理的“关键行为者”。从这个观点出发,我们在考虑中国银行风险管理体制的时候,不应该只注意某一种专门机构的建立和完善,似乎在银行的管理机构中设立了一个风险管理处或者国家建立一个有权威的银行风险监管委员会就可以了。事实上整个银行体系,包括银行内部和银行外部的所有相关人员都是对风险管理负有特定的责任的,因此对于建立银行风险管理来说,重要的是有一个全局观念,要有一个在整体上防范金融风险的体制,使与银行业有关的所有人员,从国家监管官员到银行客户都有明确的职责范围和权利意识,负起自己的防范风险的责任。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产权、法律、人事等制度方面有相应的重大改进。

动态地建设风险管理体系:中国银行风险管理的建立并不是通过设想一个方案并依次实施就可以完成的,银行管理当局必须在变动中通过逐步演进的方法来达到有效的风险管理的目的。之所以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是因为中国银行业强化风险管理的努力是在一个正处于迅速变化的环境中进行的。这个变化来自于两个方面。首先是幽内的坏境,中国的银行证在进行着巨大的改革。从1952到1979年我国基本上实行的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统管一切会融业务,它既是金融行政管理机关,又是经营具体业务的经济实体,在计划经济的制度下银行实际上是国家的一个出纳处。在这种情况下银行的风险也就是国家的风险。自1979年以来中国的银行业已经历了巨大的改革,分融活动的实体多样化了,市场机制引入了会融业。但是历史遗留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至少对国有独资的商业银行来说,风险的最后承担者实际上还是国家。中国银行改革的道路还很漫长,要使中国的银行真丁F成为金融市场运行的主体,从基本的产权制度到银行内部的管理体制都要进行深刻的改革。而银行撤险管理的建立就必须是在这个渐进改革的过程中逐步确立起来,所采取的风险管理步骤必须适应银行改革的阶段性现实,并随着改革的深入而深入。国际环境的变化来自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过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全世界的市场包括会融市场是处于分割的状态之中,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使会融业进入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为了

与1997年WTO金融协议配合,美国,欧盟和同本等世界上主要会融地区都一直在制定和颁发新的会融业法规法律,世界上的银行都时时在接受和适应新的游戏规则。中国的银行业融入世界余融市场是大势所趋,所以也必须学会在这个不肯定的和不断变化中的环境中生存。这样,中国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也一定要动态地发展,一定要根据新的规范规则,根据新的风险性质,不断地创新发展。从这两个基本观点出发,针对中国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我们来看一下如何加强银行的风险管理,如何构建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体系。在国外,会融jxL险的管理己经从针对资本充足率以及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和衍生金融产品交易等具体风险对象和业务种类的管理,发展到金融机构自身建立全面、有效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体系。本文认为,在具体操作上,我国的商业银行一方面应当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手段管理风险,另一方面,也是最根本的,就是要从制度上和机制上完善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按照国际上银行业的一般看法,风险管理体系应包括四个组成部分:董事会和管理层的对政策、程序和限额的监控;风险识别;监控和信息;内部控制”。由于受篇幅的限制,在本篇论文中,将重点放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银行外部监管以及银行风险管理技术的运用这三方面,分剐从这三方面来论述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本文认为,对银行承担的风险我们可以通过银行利用内部控制和市场工具有效地进行防范和规避,同时监管部门通过外部管理约束银行的行为,这两方面共同努力,互为补充,从根本上防范风险、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确保银行稳健运营。

对会融风险的银行内部控制足银行风险管理的基础,只有在自身的同常会融操作中做到了严格而细致的风险监测,银行才能防患于未然,免受会融风浪的冲击。内部控制包括了完善的组织机构和一整套的规章制度的建设,针对中国目前的现状还必须要求在管理和运营过程中从业人员在思想上的高度重视警惕以及严格执行。

第三章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3.1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特征

进入2l世纪后,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进入了全面风险管理时代。对于当今世界上的银行家们而言,他们既经营资金,也经营信息和人脉,业务机会和风

险都蕴涵其中。而由于客户观念和需求的不断变化、日益严格的金融行业规范要求,以及竞争日趋激烈的金融生态环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求银行家们要以一种更全面、更清晰的视角来审慎甄别某些事件是机会还是风险,必须永不停止地发掘和夯实银行竞争优势6。因此,全面风险管理正在迅速地占据世界上主流商业银行的重要议事日程7。然而,在商业银行如何确立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方面,仍存在着显著的不同见解。这些不同甚至体现在全面风险符理的目标上。对于~些银行来说,全面风险管理只是一种控制不遵守规范行为的常规手段;但对于其他一些银行却不仅于此,全面风险管理带给他们的是一种具体的充满竞争力的优势。尽管存在诸多不同的理解,但当前金融界对全面风险管理基本特征的认识日趋一致,并集中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

全面风险管理不是一个事件或环境,而是一系列渗透到银行各项活动的行为。这些行为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并且存在于银行管理部门日常管理中。全面风险管理不是一些人士所认为的,作为银行活动的附加或一种必要的负担而出现。但这并不是说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就不需要银行付出额外的努力。例如,在考虑到信用和货币风险时,就需要建立应对相应风险所需的模式并进行必要的计量分析8。但是,全面风险管理机制与银行活动交织在一起。当风险管理机制作为银行的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时,银行的风险管理才是最有效的。通过建立全面风险管理,银行能直接提升其实施战略和实现任务或愿景目标的能力。在银行中构建风险管理框架,对于有效应对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许多银行所面临的成本控制问题,尤其具有重要意义。对现有业务流程增加的流程补丁无疑会额外增加成本。通过全面审视现行的经营活动及它们对全面风险管理的贡献,将风险管理整合到基本的业务经营活动中,银行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业务流程和成本耗费。同时,将全面风险管理机制构建于业务经营结构的实践,有助于银行管理层识别并抓住经营发展的新机遇。

二、全面风险管理由人实现

6曾康霖、高字辉著,《中国转型期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7廖德峰著,《加强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和制度建设的对策》,南方会融,2006

8杨春林著,《商业银行有效雌管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

它不只是空泛的政策、调查以及图表,它还设计了该银行中每个层面的人。全面风险管理受董事会、管理部门和其他人事部门的影响,它由银行中的人通过其言行予以执行,正是由人来确定银行的愿景、任务、战略及目标并建立有效运作的全面风险管理机理。同样的道理,全面风险管理也影响人的行为。银行的风险管理识别出了那些不能一致地进行相互理解、相互交流的人。银行的每一个员工都有自己独特的背景和技能,并有不同的需要和对事物的判断角度。这些事实影响了银行的风险管理并被全面风险管理所影响,每个人都有一个影响其确认评估及应对风险的独特的参照点。全面风险管理提供了帮助人们在银行目标环境中理解风险所需要的机理。人们必须知晓其责任及权力的界限。同样地,在人们的责任与这些责任被执行的方式之间需要一个清晰而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也存在于银行的战略与目标之间。一个银行中的人包括董事会成员,以及管理部门和其它人事部门的人员。尽管董事们主要提供对银行的监督和照顾,但他们也提供导向性的信息并支持银行战略及特定的交易和政策。因此,董事会是全面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元素。

三、全面风险管理应用于银行战略制定

银行制定它的任务或远景预期,并建立其相应的战略目标。该目标是与任务或远景预期相一致的并保障其任务或远景预期可以实现的高层次目标。银行为实现其战略目标而建立战略,同时也制定了其他想要实现的相关目标,这些相关目标源白银行的战略目标,并自上而下地贯穿于银行的经营单位、分支机构和经营过程。全面风险管理被用于制定战略,在这个过程中管理部门认为风险与所选择的银行战略有关。例如,一种可供选择的战略是为了提高市场份额而并购其它银行。另一种则是为了实现更高的边际毛利率而削减原始成本。每种战略选择都带来了大量的风险。如果管理部门选择第一种战略,它就可能不得不向一个新的不熟悉的市场扩展,那么竞争者就能挤占银行现存市场中的份额,或者银行将会没有能力有效地实施该战略。选择第二种战略,就包括不得不使用新技术、联系新的供应商或结成新的联盟的风险。全面风险管理技术应该在确定银行战略这个层次中被应用。

四、全面风险管理应用于整个银行

全面风险管理贯穿于银行的各个层次和范围,并包含了投资组合风险观点。为了成功地应用全面风险管理,银行必须考虑其整体活动的规模。全面风险管理考虑了银行结构内所有层次的活动,即从战略规划、资源分配的整体层活动到市场资源、人力资源的经营单位活动以及生产和新客户信用检查的经营过程活动。全面风险管理也应用于那些可能在银行的层级机构或银行图中还没有明确位置的特殊工程和创新。

3.2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如果将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具体地联系到银行内部控制管理上来观察,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我囤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前几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稽核监督局组织人民银行各级分支行,各家商业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对全国2000多家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现状进行了专项调查,调查显示了我国银行业的内控工作还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为:

一、符合现代银行要求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完全确立,与之相适应的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机制不够完善。从各家银行来看,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尚未到位,决策权与经营权未能实现真J下的分离,且两权过分集中,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尤其是对基层行高管人员监督不到位,导致“内部人控制”的现象比较严重。各家银行的基层行实行行长负责制,行长不但对业务处理拥有绝对决策权,而且对员工的奖惩、福利、调配等有很大的话语权,在这种机制下,其内设的监督部门如纪检、审计等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对高管人员的行为缺乏有效的约束,银行的经营存在着风险。

二、经营管理主导思想尚未转变,片面地追求存款业绩而忽视风险控制和管理。尽管银行案件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国银行机构在经营主导思想方面存在着重存款、重业绩而轻风险管理和风险防范的问题。在许多银行特别是基层行,只要存款业绩突出就是“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的是好猫”,为了取得更加突出的业绩,该执行的制度可以不执行或者马马虎虎地执行,不该重用的人也可以重用,不该融通的事也可以融通,甚至为了遮丑在一些案件已经初露端倪时还去设法遮挡,最后酿成大案要案,给国家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三、内控制度的建设存有缺陷,且缺乏对其行之有效的评价办法。银行业务的不断创新和经营品种的层出不穷,使内控制度的建设滞后于业务的发展,再加上原有的内控制度没有根据业务的拓展及时进行补充和完善,制度对业发展的保证作用存在天生的缺陷。同时,目前对内控制度的建设还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和分析系统,使内控制度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不能及时得到识别和纠正,增加了业务拓展中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

四、内控制度执行不力,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的现象时常发生。很多银行为追求本部门利益而忽视规章制度的存在,只注重短期内账面结果的平衡而忽视实质性违规的存在,为追求所谓的效率而忽视遵守程序性规则的必要性。尽管对许多违规行为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是在各项考核指标的巨大压力下,这些做法还是成为银行内部不少人默认的“潜规则”,成为大家竞相学习的“好方法”。血、对银行经营和管理中潜在的风险缺乏足够的认识,识别风险的能力较低。银行业面临诸多风险,经营中稍有不慎便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但是在有些行,对潜在的风险认识不够,片面地认为只要按规程操作、手续齐全便可以高枕无忧,对客户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提供的资料缺乏有效的甄别,只能信之。同时,对业务发展情况的审计检查频率和深度与银行机构风险程度不相适应,不能及时识别存在的潜在风险,等有了风险出了问题才发觉。

六、惩处力度不够,起不到应有的警示作用。在对违规违纪人员处理上,灵活性有余,原则性不足,重经济处罚,轻行政处罚,避重就轻,只处理当事人,没有层层追究相关责任人及领导的责任。有的行还对违规违纪案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为保业绩,隐瞒案件,自行消化,使有关问题得不到及时查出和处理,助长了做案人的侥幸心理。这个调查结果表明,在建立和强化我国银行的内部控制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了解决上述种种问题,我们设想可以采取一些对策措施,通过实施这些对策措施来强化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提高银行防范风险的能力,为银行构建风险管理体系打下峰实的基础。

第四章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到,商业银行要提高管理和控制风险的能力,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银行必须建立起合理的组织结构和一套完善的规

章制度,确立风险控制机制和严格有效的控制程序,并要保证信息传递的可靠和高效。在银行内部’设立审计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完善内部稽核制度9。这一切就是银行内部控制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内容,银行应当将控制活动作为只常管理工作的一部分,把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4.1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尽快完善银行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形成风险防范和内部控制的长效机

制。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银行改革的核心10。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确保银行利益和相关者利益均衡的内在需求,是银行良好运作和科学管理的根源与基础,是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制度保障。我国银行业机构要以国际最佳做法为参照,以公司治理结构改革为核心,理清各种关系,不断改革内部管理制,强化财务约束和风险防范机制,彻底转换工作机制,从根本上防范案件的发生。同时,要加强对基层行商管人员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约束其行为,增强其行使职权的透明度,杜绝职权风险。

二、树立正确的业务发展指导思想,鼓励银行由“存款立行”向“科技兴行”与“质量立行”转变。在我国银行问为争夺存款可谓是绞尽脑汁,存款大战在全国各地屡禁不止,“存款立行”被众多的国内银行视为发展壮大的生命线,揽储已成为银行业滋生案件的重要温床11。因此必须纠正在银行业普遍存在的“存款立行”的经营思想,修改银行内部考核制度,逐步弱化存款指标在业绩考核中的地位,引导银行业树立以服务赢得客户、以拓展新业务为效益增长点的经营指导理念,在追求盈利性的同时,重视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防止为了片面追求高速度业务增长而忽视风险的防范和内控制度执行不力的倾向。

三、逐步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建设和评价体系。银行要坚持“内控优先、制度先行”的管理原则,做到“有业务的地方必须有制度覆盖,有制度的地方必须有评价覆盖”。业务的拓展必须要有与之配套的内控制度,不能出现内控盲点。同时,要加强对现行内控制度的规范化和有效性的评价工作,及时解决制度制定

9于研著,《信用风险的测定与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10叶永刚、顾京圃等著,《中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研究、设计与实施》,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11张维然、田常浩著,《V AR模型及其在国际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1

不健全、制度问相互矛盾及制度操作性欠缺等问题,确保制度对业务发展的规范和保障作用。

4.2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外部监管的措施

一、创建良好的银行监管宏观环境

1、建立健全监管法规

监管立法要适应银行业全球化和接轨国际惯例的要求,符合《巴塞尔协议》的标准和中国银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加快修改和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对原有银行业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进行清理,对于已经过时和不适用的及时废止,对于存在的法律空白、短缺、模糊和相互矛盾的地方,及时补充、修改和完善。

2、加强监管人员培养

一是要合理配置监管人员的专业结构;二是制定全面系统持续的培训计划和资格考核标准,对监管人员进行分层次的培训和考核,使监管人员的业务素质能及时跟上银行业的发展;三是要建立恰当的激励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二、建立有效的持续性银行监管体系

科学的持续性银行监管体系与过去的合规性监管、事后监管相对应,它是全面防范、处理金融风险的客观需要。这一监管体系应包括:

1、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

一是对市场准入审查要全面:银行股东的财务状况、声誉和经营业绩;内部控制制度和组织机构,特别是内部审计、稽核部门的独立性;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的品行、专业知识和银行经验:财务预测是否明确、现实可实:拟在我国设立银行机构的外国会融机构应达到巴塞尔协议有关资本充足率的最低标准,其所在国具有并表综合监管能力12。二是对机构变动的审查包括银行股权的受让人达到批准新银行对股东的要求和银行的重大收购与投资在银行的经营能力和法律许可的范围内。

2、加快电子信息网络与监管软件系统的建设

重点开发符合国际惯例的银行监管软件,建立监控指标自动化处理系统强化12曾康霖、高字辉著,《中国转型期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信息反馈,提高统一监管的科学性与快速性,也便于与其他国家信息系统进行交流和合作,为开展联合监督提供支持。

4.3强化现代银行风险管理技术在我国商业银行的运用

我国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主要包括分散投资、防止授信集中化、加强对借款人的信用审查和动态监控,要求提供抵押或担保的信用强化措施等。这些至今还是我国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工作,其中对信贷风险的防范一直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我们在选择和发展应用于中国银行的风险管理技术时必须考虑到实际的需要和现实的可行性

一、防范信用风险

根据中国银行业背负着巨额坏帐的现状,大力防范信用风是当务之急。在加强贷前调查和贷前审查等事前工作的基础上,必须重点做好:(1)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尽快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银行信用内部评级体系和风险模型。利用定量方法准确地对风险进行定价,不仅可以提高资产业务的工作效率,而且可以根据资产的不同风险类别制定不同的资产价格,这样不仅可以减低信用风险,而且可以提高银行利润,通过产品差异化扩大市场份额。(2)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和激励机制,严格贷款等资产业务的流程控制,明确责任和收益的关系,如落实贷后问责制、审贷分离等措施。(3)充分利用科技信息手段,尽快建立并完善信用风险监测信息系统,建立客户基础数据库和开发客户跟踪系统,实现信用风险的动态化管理。(4)通过对资产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进行对比,选择适时退出策略,以实现最佳的资产配置效果。(5)利用新兴工具和技术来减少和控制信用风险,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主要利用贷款证券化和信用衍生品来达到提前收回债券和转移信用风险的目的,同时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实现风险组合管理。

二、市场风险的管理

针对目前我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状况和金融发展阶段,我们在引进国外先进的市场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时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在改进传统衡量管理方法的同时,加强学习、研究和引入科学准确的定量分析和衡量技术。在引用和丌发V AR模型时,要先在容易量化的市场风险管理中率先试点。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历史短,数掘有限,统计质量不高,V AR模型的置信水平不宜定得过高,

给定期限不宜过长,而且要加强压力测试、情景分析和返回检验,并要注意与其它风险管理方法的使用相结合。

参考文献

[1]蒋建华著,《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稽核》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叶永刚、顾京圃等著,《中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研究、设计与实施》,中

国金融出版社,2006

[3]陈葭著,《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内部控制》,载《经济与管理》,2005

[4]张维然、田常浩著,((V AR模型及其在国际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技术经

济与管理研究,2008

[5]德奥特罩庞,泰勒尔著,石磊、王永钦译,《银行监管》,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6]曾康霖、高字辉著,《中国转型期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

[7]廖德峰著,《加强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和制度建设的对策》,南方会融,2006

[8]杨春林著,《商业银行有效雌管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

[9]于研著,《信用风险的测定与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10]叶永刚、顾京圃等著,《中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研究、设计与实施》,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11]张维然、田常浩著,《VAR模型及其在国际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技术经

济与管理研究,2001

[12]曾康霖、高字辉著,《中国转型期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中国金融出版

社,2005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