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富士康案例分析

富士康案例分析

富士康案例分析
富士康案例分析

富士康案例分析报告提纲

1富士康案例背景

1.1辉煌的历史

1.2危机的到来

2理论依据

2.1管理者在组织行为学中的分类

2.2何谓有效管理者

2.3何谓成功管理者

2.4管理者在企业中的活动分类

2.5有效管理者和成功管理者的差异

3富士康的案例分析

3.1富士康管理者的传统管理方面的有效和缺失

3.2富士康管理者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有效和缺失

3.3富士康管理者的日常沟通方面的有效和缺失

3.4富士康管理者的社交活动方面的有效和缺失

4案例启示

5富士康管理问题的对策

5.1改变目前单纯的出口导向型代工制造模式

5.2借鉴佳能细胞式生产方式

5.3改革人力资源管理

——富士康案例分析报告

一、富士康案例背景简介:

1.辉煌的历史

叱咤风云的富士康科技集团自1988年在深圳投资建厂以来,在中国大陆的规模迅速扩大,曾经连续八年入选美国《商业周刊》发布的全球信息技术公司100大排行榜;在2001年起一直稳居台湾最大民营制造商;自2002年起,连续三年蝉联中国大陆企业出口200强第一名;2003年度跻身为中国工业企业三强;2005年跻身全球500强;2008年其出口总额达556亿美元,占中国内地出口总额的%,并连续7年雄居内地出口200强榜首。目前富士康集团在全球拥有90万名员工,其中大陆雇员约82万人,在深圳有45万人。其产品几乎网罗了全部高科技电子消费制品,像苹果公司的iPod, iPhone, SONY公司的PS3, 英特尔公司的晶片等。其业务网络遍布全球各地的主流高科技产品市场,成为不可一世的代工业霸主。

2.危机的到来

然而,从2010年开始,富士康集团传来了一系列负面新闻。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这家号称“全球最大代工工厂”的企业连续发生了13起自杀事件,震惊全球。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引来了社会各界的口诛笔伐,同时也激发了全社会对富士康企业的广泛研究及其管理的深度剖析。

为什么这13个生命会选择自杀

谁让富士康陷入了困境

富士康的管理体制到底合不合理

富士康的管理者出现了什么问题

富士康该怎么办

我们小组将从企业管理者的有效管理和成功管理的角度,通过对富士康事件的分析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

二、理论依据:

1.管理者在组织行为学中的分类

企业是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有机构成的经济实体,一般以营利为目的,以实现投资人、客户、员工、社会大众的利益最大化为使命,通过提供产品或服务换取收入。企业由管理者管理运营,管理者对企业的管理效果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和命运。弗雷德·鲁森斯在其随后出版的《组织行为学》中将管理者分为两大类:有效的管理者和成功的管理者。

我们首先界定一下有效管理者和成功管理者的概念。

2.何谓有效管理者

有效管理者是指拥有优秀和忠实的下属以及高绩效团队的管理者。这样的管理者满足两种标准:(1)使工作在量和质上都达到很高的绩效标准;(2)使其下属有满意感和奉献精神。

3.何谓成功管理者

成功管理者是指在组织中相对快速地获得提升的管理者。对这类管理者的界定只有一个标准——晋升的速度。

4.管理者在企业中的活动

在企业中,管理者所从事的活动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传统管理:也就是对组织活动的计划、决策和控制。比如,明确目标,分配任务和资源,安排工作计划,处理日常工作中的问题,监督和检查绩效数据等。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岗位设置和培训,绩效奖励与惩罚,处理冲突和矛盾。比如,制定工作职责描述,面试与招聘,对团队绩效给予反馈,倾听意见和建议,提供团队支持,安排培训和发展计划。

日常沟通:既交流和传递信息。比如,从上之下接受和传达重要信息,从下至上收集和汇总日常数据,起草报告,处理文件,负责与整个团队的信息共享。

社交活动:既社会活动与外界交往。比如,与工作无关的闲聊,参加工作以外的社团组织,应对外部部门,过大交友范围,建立比工作关系更大的网络联系。

5.有效管理者和成功管理者的差异

有效的管理者和成功的管理者在活动上的显著差异。体现于三个方面:

第一,为改善组织建设提供依据。对于一个组织而言,所需要的是有效的管理者而不是以快速晋升为标准的成功管理者。并不优秀的人员成功地升到管理高层,就意味着优秀人员的作用受到压制,甚至优秀人员的流失,唯一的结果就是组织内外交困走向衰败。只有有效的管理者提升到高层,才能带领其成员应对各种挑战,使组织有序地发展。提升本身就是一种奖励的方式,这就要求组织要建立正确有效的激励机制,根据绩效来进行评价和奖惩,将奖惩尤其是提升和表现联系在一起,并营造一种支持和鼓励有效的绩效的文化氛围和价值观,让有效的管理者得到成功。

第二,让领导正确用人受到启发。研究结果明确显示受领导者“青睐”的不是有效管理者,因此,组织兴盛除了以绩效为主的评价和奖惩系统以及组织文化之外,领导者在用人上必须克服人类自身的弱点——情面、关系,根据组织发展的需要,理智客观地提拔人。毕竟人们十分看重个人的荣耀和位置的变动,由此会产生这样一种现象:许多管理者渴望着成功而不是变得有效。如果不让有效者成功,那么就会迫使注重有效的管理者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社交活动中,因为从管理者个人角度出发,这是一种有效的事业发展策略。

第三,使渴望有效的管理者明确管理活动重心。研究结果表明,有效的管理者的日常工作就是和身边的人打交道,广听八方来音、处理案头文件、传递处理信息、解决冲突、提供培训发展项目。可以看出有效的管理者重视的是人本取向的沟通和人力资源管理。这就使管理者清醒地认识到,要想管理有效就必须使管理活动以日常沟通和人力资源管理为重心,把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沟通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

三、富士康的案例分析

1.富士康管理者的传统管理方面的有效和缺失:

富士康集团自1988年在深圳投资建厂以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以人海战术24小时轮班、大量生产,从接单到交货一气呵成,让客户抢得先机的实际战术,形成了富士康“速度、品质、技术、弹性、成本”的核心竞争力。正如富士康的领导者-郭台铭先生所说:消费性电子产品的生命周期短,能否攻

占市场并提供供货稳定的商品,取决于代工厂的交货速度。

富士康建立了有效的传统管理,成功实现了其“总成本领先战略”,依靠规模经济效应的低成本取得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首先,将工作分工发挥到了极致。在一般行业两三个环节上的工作,富士康会细分到七个。其次,用标准化的管理方式来提高生产效率。由于富士康的生产模式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要依靠规模经济效应才能有所盈余,并以低成本取得行业的领先优势。因此,企业必需稳定和保持大量的需求订单,产品的设计要便于生产和制造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有效办法就是标准化。因而,富士康的管理者确定了非常有效的操作规范和动作规范,使机器、设备、工艺、工具、材料等都尽量标准化。

另外,富士康的传统管理的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军事化或半军事化管理。这不仅是由于其总裁郭台铭先生的从军经历,更大程度上是由于富士康在代工业的地位和规模所致。正如案例中“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的研究员张沈伟先生所认为的“对于一个像富士康这么大的企业来说,管理几十万人是一项很有挑战性的事。采取层级制的、军事化的制度可能是必须的”。富士康的各级管理者和员工在公司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贯彻了“独裁为公,长官第一”的思想,做到了决策果断,计划合理,执行有效,控制严格。

富士康的管理者在传统管理范畴毫无疑问是“有效的管理者”甚至是优秀的“有效管理者”。然而,正应验了“福兮祸所依”这句话,由于卓越的富士康的有效管理者们一味的强调传统管理的有效性,打造出以“快速反应”著称的富士康生产线,让全体员工进行按部就班、乐此不疲、机械重复的劳作。却忽视了确保企业管理良性运作中的其他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因素,如: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企业内部的沟通协调;企业和员工的正常社交活动等等。这些因素或多或少的成为了富士康跳楼事件的诱因,在下文中我们将继续作详细的分析。

2.富士康管理者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有效和缺失:

如案例中所指,富士康的人力资源结构呈金字塔状,高管层管理者主要参与公司整体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协调各个职能部门,以降低成本为主要目标,同时

要保证‘利润率’和‘营业额’。中层管理者及研发业务骨干主要负责任务的合理高效的分配,严格执行生产,质量等各管理系统的要求,进行产能预测和生产计划制定,监督任务的实施与完成。底层员工则负责快速完成相应的生产任务,保证很高的良品率,并不断的提高生产经验和生产效率。

辅之于金字塔状组织架构,富士康针对不同阶层的员工,建立了相应的奖励和激励机制。对公司的中高级管理者,股权激励占主要部分,以培养他们的事业心。对中层干部及研发业务骨干,富士康提供有竞争力的福利保障体系,以增强他们的忠诚度。底层员工主要是采用目标管理办法,将奖惩制度于收入相挂钩,同时为了降低员工成本,大量招聘工作经验和技术要求不高的员工作为底层员工。

富士康的金字塔状组织架构与其军事化的管理方式相结合,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促进了富士康“速度、品质、技术、弹性、成本”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为富士康在企业快速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卓越成效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这样的组织架构也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富士康管理者坚持有效管理者的秉性在传统管理方面取得了不俗的建树。

然而,富士康作为代工行业的老大,全球OEM工厂的翘楚,不可避免的面临着全球化生产和OEM供应链中自然和人为形成的各种压力和挑战。事实上,正是由于苹果公司等这样的巨头在交货期、价格、质量、保密等环节严格甚至苛刻的要求,将巨大的压力推向了处于最下游的以富士康为代表的OEM工厂。

为了企业的生存发展,富士康的有效管理者们不得不通过其军事化的管理,在金字塔状组织架构中由各级管理者将压力层层传导,最终靠加大底层员工的劳动强度以提高工作效率,压缩成本来赚取利润。而这利润空间在各巨头公司的压榨下也显得越来越薄,从另一方面更加剧了富士康各级员工的压力。同时,富士康内部对台湾籍管理者和内地籍管理者实行了不一样的奖励和激励。这造成了富士康内地籍各级管理者的负面情绪和大批跳槽现象的发生,对传统管理的有效性产生了影响。另外,在压力和利益的驱使下,一些管理者逐渐放松和忽视了作为有效管理者以绩效为导向的工作方针,转而向成功管理者转变。如案例中一位前富士康储备干部所说:“在富士康工作,会混很重要,能力一般不要紧,重要的适合主管领导搞好关系”。

如此,富士康的部分管理者渐行渐远,更加忽视了底层员工的工作和生活状态,疏于和他们的沟通以及社会活动的关心。特别是在员工构成不断变化的今天,如何更好的管理80后、90后新生代员工方面,富士康的管理者没有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其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使得员工在严格的生产环境、高压的管理制度下、需求得不到满足致使降低员工的积极性,员工找不到安全感和归宿感,长时间的生理和心理创伤得不到安慰和治疗,这些导致了自杀事件的发生。

3.富士康管理者的日常沟通方面的有效和缺失:

日常沟通即企业日常的管理沟通,从其概念上来讲,是为了一个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特定个人或群体间传递,并且达成共同协议的过程。沟通是企业管理的有效工具,无论是企业管理者还是普通的职工,都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做好沟通工作,无疑是企业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和管理者的重要工作之一。企业日常管理的沟通的有效性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有效的沟通有助于员工准确理解公司决策,提高工作效率,化解管理矛盾。

一个企业的群体成员之间进行交流包括相互在物质上的帮助、支持和感情上的交流、沟通,信息的沟通是联系企业共同目的和企业中有协作的个人之间的桥梁。准确的信息沟通无疑会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以最简洁、最直接的方式取得理想的工作效果。

企业内部的信息流程也要分散化,使组织内部的通信向下一直到最低的责任层,向上可到高级管理层,并横向流通于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群体之间。

在信息的流动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矛盾和阻碍因素,只有在部门之间、职员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才能化解这些矛盾,尤其是管理者需要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通过高效地沟通迅速的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从而确保决策和计划得以顺利的执行。

富士康的有效管理者在传统管理方面的自上而下的沟通工作无疑是有效的,从而使得管理的决策得以贯彻和执行,各项生产计划和任务得以顺利完成,并形成了富士康的核心竞争力。

从表象问题过渡到实质问题的手段

企业管理讲求实效,实事求是才能解决问题。而在沟通中如果能够获得最及时、最前沿、最实际、最能够反映当前工作情况的信息,那么在管理中就能统筹兼顾,未雨绸缪。在许多问题还未发生时,管理者就从表象上看到、听到、感觉到,经过研究分析,把一些不利于企业稳定的因素扼杀掉。从而企业是在不断解决经营中的问题中前进的,企业中问题的解决是通过企业中有效的沟通实现的。

富士康在自下而上的沟通上为员工设立了“总裁信箱”、“员工热线”的沟通渠道。然而,由于部分管理者尤其是成功管理者们的疏忽甚至漠视,很多底层员工的心声没有能够得以顺利的传递并予以重视,从而造成信息有效传递的问题。另外,富士康拥有近四十万员工,仅仅设立“总裁信箱”、“员工热线”这两个沟通渠道很难为沟通信息的传递及时性提供保证。因此,富士康高层管理者和底层员工的沟通必然出现信息失真,反应滞后,处理失当等问题。

激励职工,形成健康、积极的企业文化

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在满足其生理需求时还要满足其精神需求。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社会的认可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就要通过有效的沟通影响甚至改变员工对工作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把那些视工作为负担,对工作三心二意的员工

转变为对工作非常投入,工作中积极主动,表现出超群的自发性、创造性。

合理的正确的处理工作中的压力和矛盾,从而建立起良好的积极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和个人发展良性的共同发展。

然而,富士康的管理者对沟通尤其是对底层员工的沟通重视不足,忽视了人具有经济性和社会性。富士康的日常沟通在经济性角度看来是有效的,然而从社会性角度来说,富士康员工间的日常沟通存在问题。富士康的军事化或半军事化的管理制度现当代青年员工特别是80/90后的独生子女一代崇尚自由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念和意识文化相冲突。高强度的工作和微薄的收入,迫使底层员工通过拼命地加班增加收入,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宿舍就蒙头大睡,连最起码的交流时间也没有,甚至在自杀事件中,有的员工竟然不认识自己的室友,他们完全是“熟悉的陌生人”。在这种陌生的环境里,没有丝毫的心理安慰,更没有所谓的归宿感和安全感。

富士康缺乏有效的沟通,没有健康积极地企业文化,造成跳楼事件的发生是极端现象,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必然。

4.富士康管理者的社交活动方面的有效和缺失:

“成功的管理者”十分重视网络联系,他们用掉近一半时间(48%)来维护网络关系和社交活动;而“有效的管理者”则将大部分时间(合计达70%)用在沟通和人力资源管理上,其用于网络关系的社交活动时间仅为11%,不到“成功的管理者”的1/4。概括起来有以下3点:

(1)对于“成功的管理者”而言,维护网络关系对管理者的成功相对贡献最大;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相对贡献最小。

(2)对“有效的管理者”而言,沟通的相对贡献最大;维护网络关系的贡献最小。

(3)社交和施展政治技巧对于在组织中获得更快的晋升起着重要作用。

就富士康而言,我们认为他们的管理者在传统管理方面投入了非常多的经历和关注,从而保证了企业生产计划高速高效的完成。在压力和利益的驱使下,一些管理者逐渐放松和忽视了作为有效管理者以绩效为导向的工作方针,转而向成功管理者转变。如案例中一位前富士康储备干部所说:“在富士康工作,会混很

重要,能力一般不要紧,重要的适合主管领导搞好关系”。富士康的管理者特别是中层管理者所发生的“成功管理者”倾向,使他们更侧重于将时间花在自身的社交活动方面,关注于自己的升职速度和利益,从而更加的阻碍了一个健康、积极的企业文化的形成。

四、案例启示:

根据管理对象,我们可以将管理分成业务管理和行为管理。业务管理更侧重于对组织的各种资源的管理,比如财务、材料、产品等相关的管理。而行为管理则更侧重于对组织内人行为的管理,以此而产生了组织的设计、机制的变革、激励、工作计划、个人与团队的协作、文化等等的管理。

企业的业务管理和行为管理就像人的两只手一样,要配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如果其中任何一只手出了问题,都会对管理的整体带来损失,而所有的管理行为都需要依托“有效管理者”来更好地贯彻进行。

作为富士康而言,企业的运作依靠严厉和高压,自上而下的推行制度规则。高压和赏罚可让人谨慎,但是当企业的管理者没有能够做到“有效管理者”,甚至向“成功管理者”倾向时,就会忽视了公司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导致有效沟通不足,激励犯错者隐瞒信息,使公司缺乏有效沟通和公正可信的申辩、听证和裁决机制,隐瞒和推诿变得越来越普遍。甚至继而破坏到传统管理的有效进行,使得公司的正常生产无法进行,陷入危机。

五、富士康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改变目前单纯的出口导向型代工制造模式

富士康应作出两个大的发展方向上的调整: 一是改变单纯的出口导向模式,积极开拓内需市场; 二是改变目前过于依赖廉价劳动力的单一的代工业务结构,积极向产业链的上下游拓展,实现产业升级和业务结构多元化。

富士康处于产业链的底端,本身利润率就低,加之成本上涨的总体趋势进一步压缩了富士康的利润空间,并且这种尽可能压低劳动力价格的盈利模式不利于形成和谐共赢的劳资关系,进而阻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由于加工制造中间环节容易受上下游研发和需求波动的影响,所以富士康必须进行产业转型,在保有目前代工业务优势的基础上,进入产品研发和品牌营销环节,追求产品创新和拥有自主品牌,实现“制造的富士康”向“科技的富士康”和“品牌的富士康”的转变。

(二)借鉴佳能细胞式生产方式

细胞式生产方式(Cell Production),简单说,就是自律分散型生产方式,它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人们一般把细胞式生产方式分为:U字型生产线(流程分割生产)、单人生产货摊式巡回生产方式、无传送带生产方式、单人货摊式生产方式、一人巡回生产方式等五种生产方式。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形式是“单人货摊式生产方式”,该方式主要依靠手工进行组装,由少数的精通多道工序的员工组装产品的生产方式,它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生产方式。

细胞式生产方式在实际的生产线上,根据产品的不同、环境的不同和人员的不同,其形态也有所不同。在细胞式生产方式中,每个操作者在独立的制造生产线上操作,而众多的被称为“细胞”的生产线同时进行工作,但是每一“细胞”的生产并非为所欲为和各行其是,而是有周密、严格的生产计划,一个产品在各个“细胞”中分别进行组装,最终共同完成一个成品的生产。

日本一些大企业通过不断完善和改进细胞式生产方式,以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比如佳能集团,1997年废除总计约16000米长的生产流水线后,实施细胞式生产方式改造,1998年开始取得成效,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了近50%,其中佳能集团在中国大连的工厂因采用细胞式生产方式以后,一年内劳动生产率提高了近370%,公司的边际利润率由1999年的2%提高到2004年的

10%,升幅达5倍之多;公司每位员工贡献利润在1999-2000年的单年内升幅达80%,2004年的百分比更是1999年的4倍。

和以往的传送带生产方式相比,细胞式生产方式在减少产品库存和设备投资、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生产率和产品质量方面更具优势。

(三)改革人力资源管理

富士康需要对目前的管理体系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深刻地检讨和改革。把“人”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和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把企业全体员工作为管理的主体,根据人的思想和行为规律,运用各种手段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实现企业目标和员工个人目标。

一是企业的一切管理活动都围绕如何识人、选人、育人、留人、用人展开,建立起由大量“有效管理者”构成的管理者团队。

二是企业应充分体现全体员工在企业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变员工被动管理为员工自我主动管理。

三是根据人的思想和行为规律,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四是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培育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实现外部控制向自我控制、外在激励向内在激励、硬性管理向软性管理的转变。

最后,通过富士康的案例分析,我们区分了有效管理者和成功管理者的不同,明白了有效管理者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佳能细胞式生产方式,(日)酒卷久著,杨洁译,东方出版社,2006 2.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郎咸平,东方出版社,2010

3.《组织行为学》,弗雷德·鲁森斯,

关于富士康跳楼事件原因的分析

关于富士康跳楼事件原因的分析富士康科技集团创立于1974年,是专业从事电脑、通讯、消费电子、数位内容、汽车零组件、通路等6C产业的高新科技企业。凭借扎根科技、专业制造和前瞻决策,自1974年在台湾肇基,特别是1988年在深圳地区建厂以来,富士康迅速发展壮大,拥有60余万员工及全球顶尖IT客户群,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业专业制造商。 自2010年1月23日富士康员工第一跳起至2010年11月5日,富士康已发生14起跳楼事件,引起社会各界乃至全球的关注。2011年7月18日凌晨3时,又有一名员工跳楼,年仅21岁。引人深思。富士康定义企业的目标是什么?又是如何对待员工的? 管理者是整个组织的核心和灵魂,管理者的工作是否有效,最终决定着组织目标能否实现。富士康的迅速发展壮大使我们看到了企业的经营战略与目标的重要性。 管理者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计划,战略。组织人员,分工明确,提高效率,加强领导,有效控制,从而实现目标的最大值。富士康凭借着6大产品策略:速度、品质、工程服务、弹性、成本、客户附加价值。使其在市场上的份额越来越大。富士康在管理者的领导下,多年来致力于提供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全方位成本优势”给全球3C产业的领导品牌厂商。这里,我们看到了富士康定义企业目标准确性。值得我们学习。 但令人尴尬的是,数月来接二连三的员工“跳楼”死亡或重伤事

件。使人把目光从定义企业目标转移到如何对待员工的问题上。 制造业企业的管理模式基本上是准军事化或军事化管理,有非常严格的层级制度,强调纪律性和员工的高度服从。富士康的经验表明它的管理是能够带来效率的。其他企业理论上可以向它学习。但是,在员工构成不断变化的今天,这种管理模式遭遇了挑战。很重要的原因是员工的诉求与企业的管理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现在表现为一个企业与一个阶层的矛盾。 “一个企业”自然是指富士康,“一个阶层”则是富士康生产线上的数十万名普通工人。军人出身的郭台铭管理者,对富士康一直实行高压的军事化管理。然而,富士康生产线的普通员工75%以上是“80后”,甚至是年龄更小的“90后”。而这样的员工主体对富士康过于强调军事化和执行效率的管理模式提出了重大“挑战”。已经发生的重大死伤事件中,刘兵21岁,孙丹勇25岁,郑鑫崧23岁,马向前19岁,李姓员工20多岁,刘姓湖南娄底员工23岁…… 显然,80后、90后的员工们对此相当抵触,对领导的行为也有不同的解读。比如说,新生代员工将自身与企业的关系看作纯粹的雇佣关系,注重工作是否能够实现自我价值,而不愿意为了企业目标牺牲自身的利益。华为的“床垫文化”、富士康的“半军事化管理”问题频出,其实就是忽略了员工个体的需求和个性。 企业的发展需要员工的支持。管理者应懂得,员工决不仅是一种工具,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对企业生存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所以,富士康应正确对待处理员工的关系,在实行军事化管理的前提

富士康跳楼事件公关策略的分析与反思

富士康跳楼事件公关策略的分析与反思 背景介绍: 富士康科技集团创立于1974年,是专业从事电脑、通讯、消费电子、数位内容、汽车零组件、通路等6C产业的高新科技企业。凭借扎根科技、专业制造和前瞻决策,自1974年在台湾肇基,特别是1988年在深圳地区建厂以来,富士康迅速发展壮大,拥有60余万员工及全球顶尖IT客户群,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业专业制造商。 连跳事件和富士康的相关公关措施介绍: 1.2010年1月23日凌晨4时许,富士康19岁员工马向前死亡,公司悬赏50万元征集线索。 2.2010年3月11日富士康龙华基地生活区一李姓员工从宿舍楼5楼坠地身亡。 3.2010年3月29日龙华厂区,23岁湖南籍男性员工从宿舍楼上坠下,当场死亡。 4.2010年4月6日,观澜C8栋宿舍饶姓女工坠楼,仍在医院治疗,18岁。 5.2010年4月7日富士康观澜厂区外宿舍,宁姓女员工坠楼身亡,18岁,云南人。 6.2010年4月7日观澜樟阁村,富士康男员工孙丹勇身亡,死者22岁,湖北人。 2010年4月10日,富士康集团媒体办主任刘坤、富士康集团卫生部部长芮新明以及富士康工会副主席陈宏方,一起接受《羊城晚报》的独家专访。富士康集团负责人接受采访时数度用“检讨”一词表态。 7.2010年5月6日凌晨4时许,随着富士康员工卢新跳楼身亡,之前深陷“跳楼门”事件的富士康,再次被推到舆论的风暴中心。据知情人透露,郭台铭因跳楼频发事件,委托富士康副总裁何友成,请来五台山高僧做法事,祈求公司能平静下来,为员工祈福。 8.2010年5月11日晚间,又传来一名女工跳楼的消息。 9.2010年5月14日一名年仅21岁的安徽籍男工,从宿舍楼7楼楼顶坠下,当场身亡。 2010年5月19日,深圳市副市长、公安局长李铭来到深圳富士康科技集团,就富士康近期连续发生员工跳楼事件进行调查,并与该集团高层商讨防范措施。 10.2010年5月21日一名年仅21岁的男性员工南钢从F4栋楼跳下身亡。 22日晚间,深圳市政府新闻办表示,该市已组成市区两级联合工作组,协助富士康科技集团改善企业内部管理。 2010年5月24日,郭台铭首度回应,富士康绝对不是血汗工厂,他也有信心在短期内把状况稳住。 11.2010年5月25日凌晨,富士康发生今年“第11跳”,坠楼者不幸身亡。一名富士康员工告诉《南方都市报》记者,“十一跳”发生后,他收到了两封公开信,后一封来自老板郭台铭,慰问员工之外,称会继续努力改进厂区软件、硬件建设;前一封名为《致富士康同仁的一封信》,以富士康科技集团的名义发出,大意为,今后员工再发生诸如跳楼自杀等事件,本人或家属绝不向公司提出法律/法规之外过当诉求。要求每位员工均须签字。同时,深圳市公安、劳动保障、卫生、工会等职能部门已组成专题工作组进驻富士康,针对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多项指导意见和改善建议,并派出心理医生等人员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关怀工作。 2010年5月26日,富士康负责人、台湾鸿海集团总裁郭台铭上午从台湾飞赴深圳,揭开危机处理序幕。郭台铭首度开放工厂,全球媒体同时进入富士康大本营——深圳龙华厂采访及拍摄,上午共有200多名台湾、香港、大陆及外籍媒体记者参观富士康部分厂房,期间

富士康案例分析

富士康管理的突出特点 富士康的管理具有军事化(层级制)及泰勒制的特点。 1 严格的层级制度,强调对组织规则的遵守 层级制度公式:“三高一低”的运营战略+人海战术+准军事化或军事化管理 =低成本高效率=全球代工大王 他们“独裁为公,长官第一”,强调纪律性和员工的高度服从。 严格的层级制度既有优点也有缺点 优点:权力关系清晰,有利于领导和指挥;责任明确,细化分工,操作标准化,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管理目标一致性强,便于对部门与个人的考核;执行力强,有利于推行决策。缺点:过分强调长官意志,决策过于依赖长官个人的能力;容易让集体中的个人产生疏离感和巨大压力,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微观管理欠缺,即决策者本人没有足够时间用于细节观察;沟通能力不足,不能以人为本地解决问题;在现实生产中,基层员工往往比领导者掌握更多的信息,却缺少足够的话语权。 2 沿用泰勒制模式,即作业标准化、规范化,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其标准化管理表现在: 生产时间:实行“黑白两班倒”,白班工人的工作时间是8:00-20:00,夜班工人相反 产量指标:以秒来计算工人完成每道工序的时间,并以此安排工人的生产量 人力资源结构:呈金字塔状,居于“塔尖”的高管层制定战略,中层负责分配和监督,底层员工面临的则是高度分解的、专业化的、重复性很强的高强度劳动任务 泰勒制模式的特点: 1.劳动方法标准化。通过分析找出最合理的方式方法,剔除多余和不合理的动作; 2. 制定出完成每个标准动作所需要的标准时间,作为定额管理和支付工资的依据; 3. 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 4. 严格挑选工人; 5. 通过考察,明确职责分工。 优点:便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 缺点:缺乏管理伦理。“泰勒制”仅解决了个别具体工作的作业效率问题,而没有解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如何经营和管理的问题。 富士康通过多年的实践,理解到企业信息化实质是:通过对先进的管理思想的消化,学习参照最佳行业实践,梳理、优化、再造业务流程,并应用IT技术,规范、集成、共享信息,从而达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客户满意度和企业运作管理水平的目的。富士康成功的经验,为离散集成类企业树立了榜样。在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既要学习先进经验,又需要量身定制,解决好通性和个性的关系。 富士康信息化建设紧紧围绕创优秀的电子产品这个目标。如果不能创优秀的电子产品,不具备国际化的竞争力,信息化工程也就失去了方向,失去了意义。富士康的信息化发展战略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使工业化与信息化互为依托,融为一体,整体推进。公司大力发展企业信息化管理,每年投入巨资进行全公司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逐步实现了以生产为中心的生产控制信息系统,以财务为中心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目前正在积极推进ERP/SAP系统,公司实施重点工程有决策支持系统EDSS、成本管理系统以及基于知识管理的WebOA系统。

富士康公司连续发生员工自杀事件的原因分析

从企业文化角度分析富士康连续员工自杀的原因 内容提要:对深圳富士康2010年一月到六月发生的连续12起员工跳楼自杀事件,震撼了全中国。富士康公司已经成为了媒体、网民们关注、热议的焦点。引发了社会对现代员工工作环境的焦虑,也引发了对现代企业文化变革的争论。本文通过对深圳富士康员工工作环境,员工待遇,员工生活状态等进行了解,从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影响角度分析员工自杀原因。 关键词:富士康企业文化员工自杀原因 一、问题提出 进入2010年以来,因频发“员工跳楼事件”,富士康公司已经成为了媒体、网民们关注、热议的焦点。频发的员工跳楼事件已经不单单是企业的自身问题,而已经上升到社会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十分快速,成为“世界工厂”,“超级制造大国”。然而这个名号并不只有荣耀,荣耀的背后更是有许多的辛酸,廉价的劳动力,高污染,高消耗。中国企业的文化转型也是出乎人们意料的,然而经济与文化的共进并非可以用齿轮来组合,机械的动力代替不了人的动力,强调快速工业化,企业中的人便失去了平衡,企业发展的环境便会在繁荣的金字塔里,从内部坍塌,成为繁荣的悲剧。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后时代,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现状如何,应如何进行企业文化的转型更好的适应经济发展,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本文从企业文化角度分析富士康跳楼事件的原因,分析中国企业员工的现状,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意见。 二、富士康企业文化现状分析 1.森严的文化。富士康实施的是所谓“铁腕统治”,企业内部等级森严,上级对下级动辄斥骂。富士康现在的工人以80后为主。他们通常在城市长大,甚至就在城市出生,他们见多识广,也更具个性,对于家长式的整齐划一的管理方式、对厂区军事化的生活、对没有社会化接触的碎片化生活也更抵触。加上企业不信任员工,员工之间相互不信任。员工总是处于与陌生人合作的窘境,而管理者也总是在管理陌生的员工。这样的环境,当然会使员工总是处于高度的精神紧张,容易产生绝望情绪。 2.不尊重的文化。富士康内部管理是单向式准军事化管理制度,基层人员流动大,基

富士康案例分析报告

富士康案例分析报告1 目录 一、案例背景介绍.......................................................................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企业现状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问题诊断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备选方案考虑.......................................................................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方案决策选择.......................................................................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案例背景介绍 (一)关于富士康 富士康在台湾地区被称为鸿海集团,创立于1974年,是专业从事电脑、通讯、消费电子、数位内容、汽车零组件、通路等6C产业的高新科技企业。1988年投资中国大陆,专业生产6C 产品及半导体设备的高新科技集团,也是全球第一大代工厂商,在国内华南、华东、华北等地创建了八大主力科技工业园区。多年来致力于提供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全方位成本优势”给全球3C产业的领导品牌厂商,“全方位成本优势”包括全球最优化的

速度、质量、工程服务、弹性、成本及客户附加值。 (二)关于OEM OEM生产,即代工生产,也称为定点生产,俗称代工,基本含义为品牌生产者不直接生产产品,而是利用自己掌握的关键的核心技术负责设计和开发新产品,控制销售渠道,具体的加工任务通过合同订购的方式委托同类产品的其他厂家生产。之后将所订产品低价买断,并直接贴上自己的品牌商标。OEM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产业分工日趋细化的产物,它能为企业把精力和财力放在创新能力方面的投入,尽可能地减少在固定资产方面的投入。 中国OEM工厂的市场绝大部分在海外,随着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下降、行业生产规模的扩大,这类企业都普遍面临利润率下降、发展速度减缓等问题。这类企业在思考和尝试战略发展时,也潜伏着几个亟待引起高度重视的不良症状。规模扩张并没能提高在产业链里的地位,而且还会造成对市场环节的进一步依赖,地位可能会更加被动。加工出口型企业长期依靠劳动力价格优势,不重视高效的生产组织、物流系统改善以及工艺创新等能力的培养,劳动力价格是企业成功的要素,也反过来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出口导向型企业长期采用出口代理,荒废了自身的市场功能,而市场功能的形成更是需要很长的时间。另外还面临着反倾销及品牌缺失的困扰。 (三)关于N连跳 正是OEM生产方式的弊端,对企业的管理能力、成本控制能力要求极高。富士康素以管理严格著称,管理风格几乎不近人

关于富士康跳楼事件的思考

关于富士康跳楼事件的思考 大家好,想必大家都听过关于富士康跳楼事件的新闻,但应该很少有人从组织行为以及个人行为的角度思考为什么作为一个世界500强的企业会发生这样令人匪夷所思的跳楼事件。今天我们小组就从科学的角度好好解读一下这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考虑事件发生的背景,再对跳楼事件具体分析,从这个事件又引出深层次的思考继而发现对管理的启示。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富士康这个公司的概况,富士康科技集团隶属台湾的鸿海集团,是专业从事电脑、通讯、电子消费、数位内容、汽车零组件、由于其主要从事电子类零组件的加工,是全国最大的代工企业。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专业制造商,拥有120余万员工及全球顶尖I T客户群。在中国大陆、台湾以及美洲、欧洲和日本等地拥有数十家子公司,在国内华南、华东、华北等地创建了八大主力科技工业园区。自1991年至今,集团年均营业收入保持超过50%的复合增长率,是全球最大的计算机连接器和计算机准系统生产商。并且富士康在2011年跃居《财富》全球企业500强的第60位。 富士康科技集团连续9年居大陆出口200强榜首,2011年跃居《财富》全球企业500强第60位。 从其公司主页等其他方式,我们了解到其公司的愿景是希望透过提供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全方位成本优势”使全人类皆能享受到3C产品所带来的便利生活。而其经营理念是:爱心、信心和决心。富士康的工作精神是融合、责任、进步。与其经营理念相违背的是它的工厂管理理念,大家可以看到富士康的工厂管理理念是走出实验室,没有高科技,只有执行的纪律。这样的工厂管理理念也是富士康接二连三的发生跳楼事件的重要原因。

然而在这样一个国际性大型企业中却接二连三发生员工坠楼事件。自2010年1月23日富士康员工第一跳起至2010年11月5日,富士康已发生14起跳楼事件,引起社会各界乃至全球的关注。自第一跳起惨剧一次又一次轮番的上演,不仅给富士康的在职员工带来更大的压力也给富士康带来各方面负面影响。 下面我们来看看富士康跳楼事件的记录: 2010年5月25日,男工李海(19岁)清晨坠楼,死亡。 2010年5月21日,男工南钢(21岁)从楼顶跳下,死亡。 2010年5月14日,梁超(21岁)从楼顶跳下,死亡。 2010年5月11日,祝晨明(24岁)从租住房屋的楼顶跳下,死亡。 2010年5月6日,卢新(24岁)从阳台纵身跳下,死亡。 2010年4月7日,观澜樟阁村,富士康男员工(22岁)跳楼,死亡。 2010年4月7日,观澜厂区外宿舍,宁姓女员工(18岁)跳楼,死亡。 2010年4月6日,观澜C8栋宿舍女工饶淑琴(18岁)坠楼,在医院治疗中。2010年3月29日,龙华厂区,一男性员工(23岁)从宿舍楼上坠下,死亡。2010年3月17日,富士康龙华园区,新进女员工田玉从3楼宿舍跳下,跌落在一楼受伤。 2010年1月23日,凌晨4时许,富士康员工马向前(19岁)坠楼,死亡。 2012年05月26日,晚,富士康员工贺某,男,汉族,23岁,甘肃省庆城市人。 针对以上的事件,我们对跳楼员工的特征进行总结:从性别上看,这12个案例的男女比例为8:4;从年龄上看,最小17岁,最大28岁,平均21.3岁;12人中已知具有本科学历者共2人,其他人的学历都低于本科并作为普通工人上班。这可能表明,在富士康的深圳厂区,自杀风险较高的人群是年龄偏小、学历

富士康案例分析(有效管理者和成功管理者)

富士康案例分析报告提纲 1富士康案例背景 1.1辉煌的历史 1.2危机的到来 2理论依据 2.1管理者在组织行为学中的分类 2.2何谓有效管理者 2.3何谓成功管理者 2.4管理者在企业中的活动分类 2.5有效管理者和成功管理者的差异 3富士康的案例分析 3.1富士康管理者的传统管理方面的有效和缺失 3.2富士康管理者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有效和缺失 3.3富士康管理者的日常沟通方面的有效和缺失 3.4富士康管理者的社交活动方面的有效和缺失 4案例启示 5富士康管理问题的对策 5.1改变目前单纯的出口导向型代工制造模式 5.2借鉴佳能细胞式生产方式 5.3改革人力资源管理

——富士康案例分析报告 一、富士康案例背景简介: 1.辉煌的历史 叱咤风云的富士康科技集团自1988年在深圳投资建厂以来,在中国大陆的规模迅速扩大,曾经连续八年入选美国《商业周刊》发布的全球信息技术公司100大排行榜;在2001年起一直稳居台湾最大民营制造商;自2002年起,连续三年蝉联中国大陆企业出口200强第一名;2003年度跻身为中国工业企业三强;2005年跻身全球500强;2008年其出口总额达556亿美元,占中国内地出口总额的3.9%,并连续7年雄居内地出口200强榜首。目前富士康集团在全球拥有90万名员工,其中大陆雇员约82万人,在深圳有45万人。其产品几乎网罗了全部高科技电子消费制品,像苹果公司的iPod, iPhone, SONY公司的PS3, 英特尔公司的晶片等。其业务网络遍布全球各地的主流高科技产品市场,成为不可一世的代工业霸主。 2.危机的到来 然而,从2010年开始,富士康集团传来了一系列负面新闻。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这家号称“全球最大代工工厂”的企业连续发生了13起自杀事件,震惊全球。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引来了社会各界的口诛笔伐,同时也激发了全社会对富士康企业的广泛研究及其管理的深度剖析。 为什么这13个生命会选择自杀? 谁让富士康陷入了困境? 富士康的管理体制到底合不合理? 富士康的管理者出现了什么问题? 富士康该怎么办? 我们小组将从企业管理者的有效管理和成功管理的角度,通过对富士康事件的分析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

富士康公司连续发生员工自杀事件的原因分析

从企业文化角度分析富士康连续员工自杀的原因内容提要:对深圳富士康2010年一月到六月发生的连续12起员工跳楼自杀事件,震撼了全中国。富士康公司已经成为了媒体、网民们关注、热议的焦点。引发了社会对现代员工工作环境的焦虑,也引发了对现代企业文化变革的争论。本文通过对深圳富士康员工工作环境,员工待遇,员工生活状态等进行了解,从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影响角度分析员工自杀原因。 关键词:富士康企业文化员工自杀原因 一、问题提出 进入2010年以来,因频发“员工跳楼事件”,富士康公司已经成为了媒体、网民们关注、热议的焦点。频发的员工跳楼事件已经不单单是企业的自身问题,而已经上升到社会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十分快速,成为“世界工厂”,“超级制造大国”。然而这个名号并不只有荣耀,荣耀的背后更是有许多的辛酸,廉价的劳动力,高污染,高消耗。中国企业的文化转型也是出乎人们意料的,然而经济与文化的共进并非可以用齿轮来组合,机械的动力代替不了人的动力,强调快速工业化,企业中的人便失去了平衡,企业发展的环境便会在繁荣的金字塔里,从内部坍塌,成为繁荣的悲剧。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后时代,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现状如何,应如何进行企业文化的转型更好的适应经济发展,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本文从企业文化角度分析富士康跳楼事件的原因,分析中国企业员工的现状,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意见。 二、富士康企业文化现状分析 1.森严的文化。富士康实施的是所谓“铁腕统治”,企业内部等级森严,上级对下级动辄斥骂。富士康现在的工人以80后为主。他们通常在城市长大,甚至就在城市出生,他们见多识广,也更具个性,对于家长式的整齐划一的管理方式、对厂区军事化的生活、对没有社会化接触的碎片化生活也更抵触。加上企业不信任员工,员工之间相互不信任。员工总是处于与陌生人合作的窘境,而管理者也总是在管理陌生的员工。这样的环境,当然会使员工总是处于高度的精神紧张,容易产生绝望情绪。 2.不尊重的文化。富士康内部管理是单向式准军事化管理制度,基层人员流动大,基层管理又不够规范,基层管理者对待下属采用骂人、粗口方式管治。,普通员工做错要检讨、扣工资、调岗,还被上级逼辞职等惩罚。此外,普通员工还要应对“陷阱测试”的精

管理作业——富士康案例分析

自杀—富士康不能承受之重 ——富士康科技集团制度分析 首先要说这是一个残忍的讨论,他们都是那么年轻,真正是花儿般的生命……对不起,希望我们的讨论不会打扰他们的安宁。 在以前的一年多里,15例自杀事件使富士康一直在新闻媒体的风口浪尖之上,许多人将富士康戏称为“赴死扛”。又是自杀,又是富士康,这样的评论背后带着对富士康的指责。客观而言,简单把自杀归因富士康有点武断。我们当然希望家属能够得到更多抚慰(包括经济上的),但理智与情感,必须分开。 富士康企业简介 富士康科技集团是台湾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大陆投资兴办的专业研发生产精密电气连接器、精密线缆及组配、电脑机壳及准系统、电脑系统组装、无线通讯关键零组件及组装、光通讯元件、消费性电子、液晶显示设备、半导体设备、合金材料等产品的高新科技企业。 富士康生产结构 富士康所处的制造业的地位决定了对生产作业管理的重视,生产作业管理供应链环节的前提就是满足顾客未来需求预测,正是它的“三高一低”运营战略,即高交货速度、高品质、高柔韧性和低成本,实施人海战术24小时轮班、快速转换使之成为21世纪的代工霸业。处于产业链的下游,富士康的规模经济特点显著,缺乏自己的品牌独立性,只能依靠大量的低成本,而这就需要大批的劳动工人来实现。 在生产线上最普通的一道工序是贴胶纸:在主板上贴18张胶纸,两分钟内完成。每个工人每天要完成220块这样的主板,他们每天10个小时的时间,都是在这样简单而又重复的工作中度过的。每个工人每天都在重复着同样的动作。这些工人每天工作8个小时,每个月只能拿到900元的底薪,如果他们想赚取更多的钱,就不得不选择多加班,不得不选择放弃自己休闲娱乐的时间,进行简单而又重复的劳动。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富士康员工如此形容他们的生活:“干得比驴累,吃得比猪差,起得比鸡早,下班比小姐晚,装得比孙子乖,看上去比谁都好,五年后比谁都老。” 富士康管理模式—泰勒式 在工厂没有高科技,只有执行的纪律。格局是決定在开始你的心里怎么想。执行力的实施,在进去培训期间就得把自动化、效率化的生产管理发挥到极致,把生产成本降到最低。这种军事化管理、集权、霸气和对高度执行力的强调深刻的影响了员工的价值观。然而每月九百元人民币(133美元,不足美国工人日最低工资)的基本薪资在深圳这个高物价的、现代化的、超大城市是一个笑话。 富士康的组织结构类型是直线型组织结构,组织中的每一个人的职能就是向上级报告,

富士康跳楼事件的原因

富士康跳楼事件的原因 内部管理问题 以正常角度分析,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断裂。在富士康,企业和员工的关系很简单明了,企业过度追求利润,基层员工劳动强度极大,被训练成了一台台机器。员工加班很正常,国家法律规定每月上限36小时的加班,成了一纸空文。 其二,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断裂。员工之间的关系比较淡漠,平时大家基本上没有交流,“住在一起就跟陌生人一样”。 其三,工会与企业、员工之间的断裂。《劳动监察条例》第七条明确规定,各级工会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情况进行监督。《工会法》第六条则规定,工会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工会必须密切联系职工,听取和反映职工的意见和要求,关心职工的生活,帮助职工解决困难,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但在富士康,工会显然未能发挥应有的效用。 其余所谓的幕后“真相”不得而知。也都没有得到正面证实,在此不做讨论。 富士康采取四措施防跳楼事件将在宿舍安防护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8512221538.html, 2010年05月26日20:04 中国新闻网 郭台铭在深圳出席第三届海峡两岸心理暨社会学专家团调研座谈会,在会场当着社会专家学者、员工代表、媒体记者等千余人的面深深三鞠躬。中新社发陈文摄

中新社深圳5月26日电(陈文孔丽萍) 26日下午,富士康科技集团总裁郭台铭在深圳龙华厂区出席“第三届海峡两岸心理暨社会学专家团调研座谈会”并讲话。郭台铭说:我除了致歉还是致歉,除了痛心还是痛心;自杀是懦弱的行为。会上,郭台铭深深地三鞠躬致歉。 对于已经发生的11起跳楼事件,郭台铭表示,作为一个企业,对事件的发生是有责任的,即使这个责任是“无限责任”。富士康只是企业不是社会,没有社会的机制,也不能执行政府的功能,只能为员工搭建工作生活的平台,无法也没有责任干预员工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举例说:“我们有个员工,是个人感情出了问题。发现后,我们让她休息,还把她交给她妈妈,但是没过几天,她还是在妈妈的面前选择了自杀这条路。” 为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郭台铭表示,富士康计划采取四项措施:第一,计划在宿舍楼布置150万平米的安全防护网——“爱心网”,阻拦员工跳楼。虽然是笨办法,但也是一个办法。第二,把员工编制成50人为一组的“相亲相爱小组”,旨在让员工间互相关心,及时通报有隐性心理抑郁的员工,他们现在最怕的就是有隐性心理问题的员工。第三,训练70位心理医师进驻富士康,并培养1000名心理辅导师到一线主动关怀员工;第四,鉴于跳楼员工多为入职不满一年或半年的新员工,因此将对新进员工进行心理测验,对有心理问题的员工给予辅导和关怀。 郭台铭表示:“员工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富士康目前工作计划上的第一位,能做的事情富士康都会尽量去做,管理上的任何缺失也一定会全力弥补;我们有信心把这个事情做好,但是不能说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即使你们现在把我扔下楼,我也不能说完全有把握。” 会上,郭台铭呼吁媒体在报道时要注意“维特效应”,不要过分渲染“什么是下一跳”,要多关注光明的一面,不要忽略富士康深圳45万员工的心理是健康的。(完) 富士康到底为什么频繁发生员工自杀呢?我们不外乎从社会层面和企业层面来寻找问题的答案。从社会层面来讲,中国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弱势群体越来越被边缘化,尤其是大量的二代农民工,一方面,高企的房价、微薄的收入、缺乏市民待遇等等,使他们难于融入城市,另一方面,由于从小生活在城市或者失去土地等多方面原因,又使得他们不愿返回农村或者不能返回农村,因此进退无路,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在这种压力下,难免有少数人产生极端行为,比如自杀和报复社会(如连续发生的残杀学生案)等。 但是,作为一家企业,我们对于社会层面或者宏观层面的东西是难以改变的,我们更多的应该反思我们企业的行为,应该反思为什么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下,绝

管理学概论报告——富士康跳楼事件的管理学分析

富士康跳楼门的管理学分析 一、背景资料 富士康科技集团创立于1974 年,是专业从事电脑、通讯、消费电子、数位内容、汽车零组件、通路等6C 产业的高新科技企业。然而这个著名的企业,在2010 年,有一个事件是我们不得不关注的,那便是如同“多米诺骨牌”般触目惊心的富士康“十四连跳”事件。自2010 年1 月23 日富士康员工第一跳起至2010 年11 月5 日,富士康已发生14 起跳楼事件,引起社会各界乃至全球的关注。并且,于2011 年7 月18 日凌晨3 时,又有一名员工跳楼,年仅21 岁;2012年1 月1 日上午,富士康科技集团(烟台)工业园发生一名男性员工坠楼事故。 二、跳楼门事件的管理学分析 富士康屡屡发生员工坠楼事件让人警觉和深思。坠楼事件所涉员工均为“80后”、“90 后”,大多进职时间不长,面临工作和生活的较大压力,在适应社会、处理情感问题方面缺少经验,这属于社会问题。但仅从社会或是心理方面分析是不够的,还要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找原因,坠楼事件的连续发生,暴露富士康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理念、方式等方面存在漏洞和不足。 (一)简单粗暴的管理和毫无人文关怀的等级分化 富士康的基层组织结构是操作人员——生产线线长——班组长——课长——经理——厂长的模式,这些管理人员都是从一线工人提拔而来,提拔后又缺少相关管理方法与技巧的培训,这一举措无疑降低了富士康一线的管理成本,但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悲剧的发生。其管理人员管理方式一般可概括为四个字“简单粗暴”,仅仅注重最终结果,而不考虑其过程以及为员工提供支持性环境。作

为一线管理者的生产线线长所负责的只有最终的结果,只寻求最终绩效,而省去了指挥与监督过程,且将自我利益置于他人利益之上:一线员工及时完成工作任务时,奖赏往往被线长一人独占,而一旦任务未能及时完成,则线长往往会找各种理由推脱到一线生产工人身上。虽然企业没有明文规定的末位淘汰制度,但线长打压那些未能及时完成指标者,逼迫其自离,从而将其剔除出厂。这一举动无疑大大打击了员工的士气。由于线长的逼迫而自离出厂也构成了高流动率的很大一部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当低级需求未被满足时,较高需求会屈从于低级需求。但并不是说该需求不存在了。刚刚成年的人往往有着被尊重的需要,而在这种管理模式下,这种需要往往会被忽略。而且在富士康,工会制度根本不健全,员工缺乏所需途径捍卫自身权益。以生产为导向的大企业里,个人的社会需求往往会被忽略。在某调查机构的调查中显示,工作之余参加过公司所举办活动的员工数仅占5.1%,40.4%的选择了睡觉,而有54.5%的员工选择了玩游戏或上网聊天以寻求慰藉。 (二)利益分配机制存在问题 为了对付“磨洋工”,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中把实行定额管理作为企业科学管理的首要举措。按泰勒制要求,企业需设定一个专门制定定额的部门或机构,而在富士康,这样的机构是不存在的。作为代工型企业,富士康的生产属于接单生产,订单一旦接下,生产任务就会分摊到相应生产部门,而生产部门主管只需将生产指标简单除以部门一线员工人数就可以了。 在正常生产的8 小时之内,员工的工作额以日计算,称作日工作量;而在八小时之外的加班时间则是以小时计算,两者皆有其底线。按照国家现行劳动法规定,员工拥有选择在8 小时之外工作或不工作的权利。但在富士康,很多员

富士康跳楼事件案例分析报告

录目1目录 (2) 富士康跳楼事件发生的背景及问题………………………………2问题的主要原因及理论依据………………………………………3解决问题的方案……………………………………………………4方案利弊分析和决 策………………………………………………结束语………………………………………………………………富士康科技集团系台湾鸿海集团投资,主要生产计算机、网络通讯、消费电子等高科技关键零组件 与系统产品。集团拥有FOXCONN自我品牌,在中国大陆上海、深圳等地设有近50家全资子公司,在苏格兰、爱尔兰、捷克、美国休斯顿、洛杉矶等地设立海外制造中心及广布全球之60客户群。IT余个国际分支机构,拥有60余万员工及全球顶尖富士康集团在2001年度跃居台湾民营制造商第一大宝座;2002年度获Business Week 选位。109年跃居《财富》全球企业500强第2009强第为全球IT公司1003名的殊荣, 身背诸多光环笼罩的明星企业,却在数月内接二连三发生员工“坠楼”的死亡事件。从2010年1月23日截至2010年5月27日,短短的四个月内“坠楼”事件居然高达十富士康,你到底怎么了?二件,这不禁让人想问: 的郭台铭,是否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呢?身为富士康CEO郭台铭,鸿海精密暨下属富士康科技集团的创办人。1974年成立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1985年创立富士康品牌。1988年,在深圳开办只有百来人的工厂,之后发展成为富士个。13康龙华基地,至2007年底,富士康在全国相对成熟的基地已超过名。1982001美国《福布斯》“全球亿万富翁”排行榜上位列第出身的郭台铭,其管理理念带有深深的军队烙印,他认为:2002民主是最没有效率的,领袖应该带着霸气。?独裁为公,长官第一。? 走出实验室就没有高科技,只有执行的纪律。?

从管理心理学角度看富士康跳楼事件

从管理心理学角度分析富士康跳楼事件 引言富士康公司是专业从事电脑、通讯、消费电子、汽车零组件等产业的高 新科技企业,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产业专业制造商。然而在2010年,“富士康”成为搜索热词,然而人们对它的关注并非是因为这个企业的成长传奇,而是该企业接连发生的员工自杀事件。 摘要富士康屡屡发生员工坠楼事件让人警觉和深思。坠楼事件所涉员工均为 “80后”、“90 后”,大多进职时间不长,面临工作和生活的较大压力,在适应社会、处理情感问题方面缺少经验,从管理心理学的理论来看,当员工的经济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时,企业需要通过使用激励等手段使员工获得归属感、认同感、价值感,从而使得企业和员工双赢。 关键词管理经济人社会人激励沟通 正文一、跳楼事件的分析[3] (一)简单粗暴的管理和毫无人文关怀的等级分化 富士康的基层组织结构是:操作人员→生产线线长班组长→课长→经理→厂长的模式,这些管理人员都是从一线工人提拔而来,提拔后又缺少相关管理方法与技巧的培训,虽然降低了富士康的管理成本,但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悲剧的发生。一线管理者负责的只有最终的结果,只寻求最终绩效,而省去了指挥与监督过程,且将自我利益置于他人利益之上,一线员工及时完成工作任务时,奖赏往往被线长一人独占,而一旦任务未能及时完成,则一线管理者往往会找各种理由推脱到一线生产工人身上。由于一线管理者经常打压一线员工,逼迫其自离,从而将其剔除出厂。这一举动大大打击了员工的士气。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当低级需求未被满足时,较高需求会屈从于低级需求。但并不是说该需求不存在了。刚刚成年的人往往有着被尊重的需要,而在这种管理模式下,这种需要往往会被忽略。而且在富士康,员工缺乏捍卫自身权益的意识。在这种以生产为导向的大企业里,个人的社会需求往往会被忽略。(二)富士康对员工的人性化管理问题[1] 1、根据经济人的假设,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的原因就是因为上级管理人员为了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而始终坚持使用早已过时的“经济人理论”,采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方法管理员工,把提高生产效率和获得更高的绩效当做工作的重心,把员工完全当做机器,忽视员工的社会需求,从而使员工不能感受到在富士康公司的归属感。 2、“社会人” 根据社会人假设,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的悲剧就是因为上级管理人员始终不关心职工的人际关系,不关心员工的特长和潜在能力,不让员工参与管理。对员工的奖励也只是局限于金钱的奖励,他们认为只要给员工钱了,他们就会拼命的工作。 3、“自我实现人” 根据自我实现人假设,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的悲剧就是因为上级管理人员始终不重视员工高层次需要特别是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没有把员工当作人来看待,

富士康跳楼事件原因分析

富士康跳楼事件原因分析富士康科技集团主要生产计算机、网络通讯、消费电子等高科技关键零组件与系统产品。他在全球设立海外制造中心及广布全球之60余个国际分支机构,在中国大陆设有近50家全资子公司,拥有60余万及全球顶尖IT客户群。在2009年居《财富》全球企业500强第109位。然后身背诸多光环笼罩的明星企业,从2010年至今已发生16次跳楼事件,让人们不禁想问,家大财大的富士康到底是怎么了? 一、企业自身肯定存在严重的问题,不然为何别的大型企业没有发生这样的事件,而偏偏富士康接二连三发生这种大事。富士康的CEO郭台铭其管理理念带有深深地军队烙印,他认为: ?民主是最没有效率的,领袖应该带有霸气。 ?独裁为公,长官第一。 ?走出实验室就没有高科技,只有执行纪律。 1、因为他的领导人的理念,富士康采用分明的等级制度,绝对服从制度,严格的纪律制度和严厉的惩罚制度相结合的军事化管理。这虽然能极大程度上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过于强调等级制强调对组织规则的遵守,强调员工的高度服从,导致员工内心的想法很难引起高层的关注。 2、富士康里的基层员工每天重复着同一样工作,枯燥又乏味。他们每个月只能拿到底薪,如果他们为了赚更多的钱,就不得不选择多加班,不得不选择放弃自己休闲娱乐的时间,进行简单而重复的劳动,这样的工作让他们看不到未来,致使他们的心理承受压力过大。 3、企业太过于强调员工整体的共性,他关心全体员工股为他带来打多少的经济效益,压抑个人的个性,缺乏人文关怀。 4、富士康的保密制度过度泛化,以重罚来确保每个员工都需要遵循保密纪律,在员工中实行信息戒严和信息封锁,使得员工对企业及员工之间的不信任感加剧。由拥有不满情绪的员工披露企业信息,易引起外界的误解。再者,过度的施行保密措施,容易造成员工心理高压。 5、企业负责培训的人员教导员工进厂工作以后,凡是要想得开,工作要愉快愉快,不要动不动就去跳楼,而且还告诉他们,跳楼一个厂方赔10万。10万对于基层员工股来说是一个算的上庞大的数字,不吃不喝也要赚好几年,正在他们进厂的时候已经给了员工潜意识跳楼厂子可以赔偿你10万,并没有做到杜绝跳楼。 6、厂子里提够住宿的地方太过于鱼目混杂,住十几个人还算是好的,最多的一个宿舍要住几十个人,住的人太多显得太乱。而且在厂子里经常要被领导骂,老实点的员工挨骂就挨了,个性要强一点的是要吵起来的,所以厂里

管理学概论报告——富士康跳楼事件的管理学分析

《管理学概论》课程报告 富士康跳楼门的管理学分析 姓名:易小宇 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 班级:14001103 学号:1400110309 指导教师:黎金玲

目录 一背景资料 二跳楼门事件的管理学分析 (一)简单粗暴的管理和毫无人文关怀的等级分化 (二)利益分配机制存在问题 (三)内部沟通机制存在不足 (四)自我价值难以实现,愿望与现实相聚甚远 (五)对于员工的情绪管理没有落到实处 三管理学对策 (一)从上到下,从内到外建立起“社会人”的概念 (二)建立公正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实现人才本土化 (三)创造更加人性化的企业文化,重视员工的人格培训 (四)建立高效的内部沟通机制,员工能顺畅的表达自身的诉求(五)建立起能真正保护员工合法利益的强有力的工会组织 四展望 五参考资料1 1 1 2 3 4 5 5 6 6 6 7 7 9 4

富士康跳楼门的管理学分析 一、背景资料 富士康科技集团创立于1974年,是专业从事电脑、通讯、消费电子、数位内容、汽车零组件、通路等6C产业的高新科技企业。然而这个著名的企业,在2010年,有一个事件是我们不得不关注的,那便是如同“多米诺骨牌”般触目惊心的富士康“十四连跳”事件。自2010年1月23日富士康员工第一跳起至2010年11月5日,富士康已发生14起跳楼事件,引起社会各界乃至全球的关注。并且,于2011年7月18日凌晨3时,又有一名员工跳楼,年仅21岁;2012年1月1日上午,富士康科技集团(烟台)工业园发生一名男性员工坠楼事故。 二、跳楼门事件的管理学分析 富士康屡屡发生员工坠楼事件让人警觉和深思。坠楼事件所涉员工均为“80后”、“90后”,大多进职时间不长,面临工作和生活的较大压力,在适应社会、处理情感问题方面缺少经验,这属于社会问题。但仅从社会或是心理方面分析是不够的,还要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找原因,坠楼事件的连续发生,暴露富士康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理念、方式等方面存在漏洞和不足。 (一)简单粗暴的管理和毫无人文关怀的等级分化 富士康的基层组织结构是操作人员——生产线线长——班组长——课长——经理——厂长的模式,这些管理人员都是从一线工人提拔而来,提拔后又缺少相关管理方法与技巧的培训,这一举措无疑降低了富士康一线的管理成本,但在 1

从富士康跳楼事件看员工压力管理

从富士康跳楼事件看员工压力管理 一、案例背景 富士康集团创立于1974年,是专业从事通讯、消费电子、数位内容、汽车零组件、通路等6C产业的高新科技企业。1988年在深圳地区建厂以来,富士康发展迅速,拥有60余万员工及全球顶尖IT客户群,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业专业制造商,为苹果、惠普等知名IT企业提供代工。2009年富士康跃居《财富》全球企业500强第109位。自2010年1月23日富士康员工第一跳起至2010年11月5日,富士康已发生14起跳楼事件,引起社会各界乃至全球的关注。2011年7月18日凌晨3时,又有一名员工跳楼,年仅21岁。 富士康的跳楼事件最早要追溯到07年: 2007年6月18日富士康一名侯姓女工在厕所上吊自杀 2007年9月1日富士康员工21岁的刘兵辞工两小时后突然死亡 2008年3月16日富士康烟台工业园28岁员工李某猝死在出租屋内 2009年7月15日富士康25岁员工孙丹勇跳楼自杀 2009年8月20日富士康23岁员工郑鑫崧在游泳池溺水身亡 自此之后就是我们所看到的“连环跳”。 二、富士康主要存在的问题 1、富士康强势的管理风格和极度强调执行力的企业文化使员工产生巨大的压力 2、过分集中于制造(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提高的系统性风险)的业务构成也是富士康存在的问题之一 3、富士康严格的层级管理容易让集体中的个人产生疏离感和巨大压力,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过分强调长官意志,决策过于依赖长官个人的能力;微观管理欠缺,即决策者本人没有足够时间用于细节观察;沟通能力不足,不能以人为本地解决问题;在现实生产中,基层员工往往比领导者掌握更多的信息,却缺少足够的话语权。 4、泰勒制的模式管理仅解决了个别具体工作的作业效率问题,而没有解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如何经营和管理的问题。 三、富士康事件产生的原因分析 1. 富士康管理制度不够人性化,没有倡导以人为本的智慧管理。他们仅仅把管理者当成简单的经济人对待,即只求劳动报酬,忽略了对劳动者人格的尊重。这种管理方式在当前,尤其是对于80、90后来说显然是不被接受的。

富士康案例分析有效管理者和成功管理者.doc

富士康案例分析(有效管理者和成功管理 者)1 富士康案例分析报告提纲 1富士康案例背景 1.1辉煌的历史 1.2危机的到来 2理论依据 2.1管理者在组织行为学中的分类 2.2何谓有效管理者 2.3何谓成功管理者 2.4管理者在企业中的活动分类 2.5有效管理者和成功管理者的差异 3富士康的案例分析 3.1富士康管理者的传统管理方面的有效和缺失 3.2富士康管理者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有效和缺失 3.3富士康管理者的日常沟通方面的有效和缺失 3.4富士康管理者的社交活动方面的有效和缺失

4案例启示 5富士康管理问题的对策 5.1改变目前单纯的出口导向型代工制造模式 5.2借鉴佳能细胞式生产方式 5.3改革人力资源管理 ——富士康案例分析报告 一、富士康案例背景简介: 1.辉煌的历史 叱咤风云的富士康科技集团自1988年在深圳投资建厂以来,在中国大陆的规模迅速扩大,曾经连续八年入选美国《商业周刊》发布的全球信息技术公司100大排行榜;在2001年起一直稳居台湾最大民营制造商;自2002年起,连续三年蝉联中国大陆企业出口200强第一名;2003年度跻身为中国工业企业三强;2005年跻身全球500强;2008年其出口总额达556亿美元,占中国内地出口总额的3.9%,并连续7年雄居内地出口200强榜首。目前富士康集团在全球拥有90万名员工,其中大陆雇员约82万人,在深圳有45万人。其产品几乎网罗了全部高科技电子消费制品,像苹果公司的iPod, iPhone, SONY公司的PS3, 英特尔公司的晶片等。其业务网络遍布全球各地的主流高科技产品市场,成为不可一世的代工业霸主。 2.危机的到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