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史学与传统文化43

史学与传统文化43

立言与使命的艰难历程:
中国史家催人泪下的修史精神
中国是一个富有人文气息的国家,很早以来,人们就已思
考了人的存在价值问题。大约在春秋时代,已有人明确提出
“三不朽”观念。认为人生的奋斗目标有三,太上立德,其次
立功,其次立言。中国的史官脱胎于巫史,故在国家政治生
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国史,就其本意来说,是一个国家已逝
历程的记录,是过去经验的总结。古代中国是一个靠经验治国
的时代,所以,记录经验的史官、史家备受重视。孔子有“吾
欲传之空言,不如托诸行事”。所谓“行事”,就是历史记录。
经过长期的灌输,撰史成了中国士人的神圣使命。中国古代的
史家,尤其是一些私修史家,其修史精神是十分感人的。
秉笔直书度身外
中国史学有一个强调秉笔直书的传统,唐代大史家刘知几
在其名著《史通》中,特意立《直书》一篇,称“若南、董之
仗气直书,不避强御;韦、崔之肆情奋笔,无所阿容。虽周身
之防有所不足,而遗芳余烈,人到于今称之。与夫王沉《魏
书》,假回邪以窃位,董统《燕史》,持谄媚以偷荣,贯三光而
洞九泉,曾未足喻其高下也”“。直归南、董”,是南北朝以来
①《左传》襄公二十四年,鲁大夫叔孙豹话。
第 282 页
史家经常提到的史家楷模。说到直书,必称南、董,这也是中国史
学的一个传统。
南、董是何许人也?南是指南史,他是齐国的史官。公元前
年,齐国大夫崔杼派人杀死国君齐庄公。齐国的太史在国史
上写道“崔杼弑其君”。崔杼听后,为了掩盖丑行,派人杀了太史。
太史二弟闻信,接过大哥的笔,继续写道“崔杼弑其君”。崔杼又
派人杀了他。太史三弟宁死不屈,又接过笔,写道“崔杼弑其君”。
这下,吓坏了崔杼,只好放过太史三弟。当时,崔杼连杀二人的事
惊动了另一位史官南史,他听说太史都死了,于是奋不顾身地执
。简以往。半道上,听说太史三弟已完成记录使命,于是回家了
“南史抗节,表崔杼之罪”,因成千古佳话。
董是指董狐,他是晋国的史官。公元前年,因晋灵公“不
君”,晋的大夫赵穿在桃园杀了灵公。正卿赵盾本想逃出去,但中
途折回了。太史董狐在国史上写道“赵盾弑其君”,公开在朝廷上
宣读。赵盾说太史的记载不符合实际。董狐回答说“:您身为晋国
的正卿,逃亡不出国,返国又不讨贼,不是您又是谁?”赵盾只得
默认了。此事发生在春秋中叶。春秋末叶人孔子对晋国这件事很
赞赏,称“董狐书法不隐,可以称得上是古代的良史。赵盾为了书
法而甘受恶名,可以称得上是

古代的良大夫。很可惜,赵盾只要
逃出国就没事了” 。这就是后人所言的“董狐书法,明赵盾之
愆,,。
南、董之事发生在中国史学的产生期。中国史学这么早就有
①《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②《左传》宣公二年。
第 283 页
这两个榜样,这极大地影响了后世史学。南、董书法是封建社会
史家引以为豪的两个直笔榜样,一谈直笔,言必称南、董。不过,
从今天的眼光来看,董狐的做法是值得怀疑的。赵盾是一种间
接责任,不是直接责任,把账算在赵盾身上是不太妥的。董狐
的这种做法,实际上开了后世诛心史学的先河。
写史无疑要秉笔直书,但直书并不是一件易事。“史之不
直,代有其书”。为了维护直笔传统,后代也有很多史家为此
而献出了生命。三国时,吴国的末帝孙皓即位,想替生父孙和
作本纪,史官韦曜认为孙和不曾在位,不宜作本纪,只可人
传。双方争持不下。孙皓非常气愤,下令杀了韦曜。北魏时,
史官崔浩主修《国书》,内容多涉拓跋先世隐事。著作令史闵
堪等为讨好崔氏,竟出馊主意,要崔氏将《国书》内容刻在石
碑上,挂在要道上,以显直笔。这极大地触怒了鲜卑贵族,终
于构成国史大案,被杀,并夷三族。姻亲卢氏、郭氏、柳氏,
也几被杀尽。可见,要如实记载历史事实,并不是一件易事。
直笔是中国史学的一个优秀传统,即便在今天,也是值得
提倡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