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伤寒护理查房

伤寒护理查房

伤寒护理查房
伤寒护理查房

2016年5月份护理业务查房

—伤寒病人的护理

时间:2016年5月23日下午16:00分

地点:感染科护士站

主持人:聂琴琴(护士长)记录人:韦丽红(护士)

参加人员:

聂琴琴(护士长):伤寒(Typhoid) 是由伤寒杆菌所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长程发热、全身中毒症状、相对缓脉、肝脾肿大、玫瑰疹及白细胞减少等。WHO把伤寒作为一个全球性卫生问题。世界上总的发病趋势是下降的,发达国家如美国、西欧、日本等的发病率已降到0.4~3.7/10万,重点在输入病例的控制。WHO估计,发展中国家发病率可高达540/10万。

病原学:伤寒杆菌为沙门氏菌属,革兰氏阴性杆菌,长约1~3μm,宽约0.4~0.9μm,无芽孢,无荚膜,有周身鞭毛能运动。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即能生长,最适温度为37℃,pH为6.8~7.8。

生存能力:伤寒杆菌在自然界中抵抗力很强,耐低温,在水面中可存活1-3周,在粪便中可存活1-2月,在牛奶、肉类、蛋类中可生存数月,对阳光、热、干燥、及酸敏感,阳光直射数小时死亡,60度水中10余分钟或煮沸可灭菌。

伤寒的病理变化:其病理组织改变主要是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尤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病变最明显。典型伤寒病例的临床特

征为持续发热、全身中毒症状、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与白细胞减少等。肠出血、肠穿孔为主要并发症。

流行病学:

1、传染源:病人及带菌者为主要的传染源。病人从潜伏期即可从粪便排菌,一般从病程第一周末开始经尿排菌,故整个病程中均有传染性,尤其以病程的第2~4周内传染性最大。少数病人可成为长期或终生带菌者。

2、传播途径

(1)直接传播:病原体随病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后,通过污染的水或食物可造成直接传播。

(2)间接传播:经过手和苍蝇、蟑螂等间接污染水源和食物等可造成间接传播。

其中水源污染是本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也是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食物污染也可引起本病的暴发和流行,而散发病例一般以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为主。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再次发病者极少。

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遍布于全世界各地,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多见。饮食饮水条件差的地区可引起流行。我国以散发为主,但有的地区时有暴发流行,其中以水型暴发为主,食物型暴发约10~15%

2、时间分布:季节:终年可见,以夏秋季居多。

3、人群分布:男女发病率无差别;儿童及青壮年居多,暴发疫情中也以青壮年居多。

临床表现:

初期:缓慢起病,体温阶梯上升,可有全身不适,酸痛,乏力,5-7天体温达到39-40度。

极期:2、3病周出现典型伤寒临床表现。

1. 持续高热;

2. 相对缓脉;

3. 表情淡漠、反应迟钝

4. 玫瑰疹

5. 肝脾肿大

缓解期:第四病周,体温呈弛张热,逐渐下降,病情开始好转,患者消瘦虚弱,同时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

恢复期:4、5病周,细菌被消灭,症状逐渐消失,组织逐步修复。1个月左右完全恢复。

并发症:

1. 肠出血;最常见

2. 肠穿孔;最严重,突发右下腹剧痛,伴腹膜炎、休克体征

3. 中毒性心肌炎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减少,少于5000/dl,嗜酸细胞减少或消失。

细菌培养:

血、粪、尿、骨髓培养。

伤寒血清凝集试验(肥达反应)

1):肥达反应阴性不能排除伤寒

2):双份血清抗体效价递增4倍,可确诊。

3):单份血清抗体效价抗O≥1:80,抗H≥:160,有诊断价值。

一般治疗及护理:卧床休息,注意卫生,保持大便通畅,胃肠道隔离。

注意要点:高热者不宜药物降温,便秘者禁用泻药,腹泻者忌用鸦片制剂,腹胀者忌用新思的明。

抗菌治疗:

1.氟喹诺酮类药物,

2.首选,氯霉素

●3.磺胺类复方新诺明(SMZ-TMP)

●4.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

●5.头孢菌素。

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

(二) 1、隔离治疗病人

所有伤寒病人或疑似病人都要及时隔离治疗。病人经正规治疗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后2周或临床症状消失、停药一周后,粪检2次阴性(2次粪检之间隔2-3天),方可解除隔离。在伤寒暴发或流行期间,具以上综合性医院要设立传染病区,流行地区的乡(镇)卫生院应设立隔离病房,在暴发村应设立临时隔离病房。

2、疑似病人

对疫区内“持续发热”的疑似病人,也应进行治疗或隔离治疗,

并且应尽快明确诊断。

3、密切接触者的处理

对与伤寒病人有过密切接触以及在水型、食物型暴发中有可能受感染的人,如病家的成员、病人陪伴者、聚餐的参加者等要进行医学观察。观察期限以最后接触之日起计算,伤寒23天,副伤寒15天。

医学观察的主要内容包括早期症状及体温测量等。对已有症状的人要作血、粪培养,以便早期发现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三)切断传播途径:

是预防控制本病的关键性措施。采取以三管一灭(管水、粪、饮食和灭蝇)为重点内容以及卫生宣教的综合性防制措施。

1、全面开展饮用水消毒与管理,对疫区内被污染的和怀疑可能被污染的饮用水源要消毒处理后才能饮用,教育群众不饮用生水。

2、禁售禁食被污染的食物。

做好饮食行业、食品摊点的卫生管理,加强《食品卫生法》执法检查,取缔无证摊贩,对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特别是生冷食品,小水海产品,要加强管理。疫区内要劝阻群众聚餐。

3、病家和临时隔离治疗点中被污染的厕所、地面、餐具、衣物、用品等进行随时消毒,病人的粪、尿、排泄物要严格消毒处理。

4、大力开展卫生健康教育与爱国卫生运动,使群众了解伤寒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做好预防。提高群众对伤寒预防的卫生保护意识、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卫生习惯,饭前与便后洗手,不吃不洁食物,不饮用生水、生奶等。同时,搞好环境卫生,管好水源,消除垃圾,消灭苍蝇

及孳生地。

(三)保护易感人群:提高人群免疫力:对疫情暴发地区的易感人群及其毗临地区的重点人群,根据流行病学(菌型)指征,进行伤寒菌苗的预防接种,以增强人群免疫力。伤寒及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由于反应较大,保护效果不十分理想,实际应用较少。目前使用的有伤寒Vi多糖菌苗和伤寒减毒口服活菌苗,但必须对准伤寒的菌型。

伤寒护理查房

2016年5月份护理业务查房 —伤寒病人的护理 时间:2016年5月23日下午16:00分 地点:感染科护士站 主持人:聂琴琴(护士长)记录人:韦丽红(护士) 参加人员: 聂琴琴(护士长):伤寒(Typhoid) 是由伤寒杆菌所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长程发热、全身中毒症状、相对缓脉、肝脾肿大、玫瑰疹及白细胞减少等。WHO把伤寒作为一个全球性卫生问题。世界上总的发病趋势是下降的,发达国家如美国、西欧、日本等的发病率已降到0.4~3.7/10万,重点在输入病例的控制。WHO估计,发展中国家发病率可高达540/10万。 病原学:伤寒杆菌为沙门氏菌属,革兰氏阴性杆菌,长约1~3μm,宽约0.4~0.9μm,无芽孢,无荚膜,有周身鞭毛能运动。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即能生长,最适温度为37℃,pH为6.8~7.8。 生存能力:伤寒杆菌在自然界中抵抗力很强,耐低温,在水面中可存活1-3周,在粪便中可存活1-2月,在牛奶、肉类、蛋类中可生存数月,对阳光、热、干燥、及酸敏感,阳光直射数小时死亡,60度水中10余分钟或煮沸可灭菌。 伤寒的病理变化:其病理组织改变主要是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尤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病变最明显。典型伤寒病例的临床特

征为持续发热、全身中毒症状、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与白细胞减少等。肠出血、肠穿孔为主要并发症。 流行病学: 1、传染源:病人及带菌者为主要的传染源。病人从潜伏期即可从粪便排菌,一般从病程第一周末开始经尿排菌,故整个病程中均有传染性,尤其以病程的第2~4周内传染性最大。少数病人可成为长期或终生带菌者。 2、传播途径 (1)直接传播:病原体随病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后,通过污染的水或食物可造成直接传播。 (2)间接传播:经过手和苍蝇、蟑螂等间接污染水源和食物等可造成间接传播。 其中水源污染是本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也是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食物污染也可引起本病的暴发和流行,而散发病例一般以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为主。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再次发病者极少。 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遍布于全世界各地,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多见。饮食饮水条件差的地区可引起流行。我国以散发为主,但有的地区时有暴发流行,其中以水型暴发为主,食物型暴发约10~15% 2、时间分布:季节:终年可见,以夏秋季居多。 3、人群分布:男女发病率无差别;儿童及青壮年居多,暴发疫情中也以青壮年居多。

伤寒患者的护理

伤寒患者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6-08-24T08:37:47.35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8期作者:张卫平 [导读] 患者了解日常饮食、和人为生对预防和治疗伤寒的重要性;指导患者掌握必要的家庭护理知识,如正确的处理对患者呕吐物及污染物。 太原理工大学校医院张卫平 030024 摘要: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典型症状主要有持续性高热、玫瑰疹、脾肿大等。最显著的病理变化是小肠下部淋巴组织的增生与坏死,因此护理得当,密切观察有助于早诊断、早治疗并且能够防治并发症,以便加速病情好转使患者早日康复。关键词:伤寒;护理 临床资料:本次收集我校2008年至2012年伤寒患者共计13例,其中男性9人,女性4人。常规检查血白细胞大多为3×109/L~4×109/L,伴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嗜酸粒细胞消失。粪便隐血试验阳性。经过一个月的对症治疗和悉心护理之后均好转痊愈出院。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患者要必须多休息,尤其是处于发热期的患者必须绝对的卧床休息,直至体温恢复正常后的一周后,才能慢慢增加活动量。 2.消化道传染病隔离:伤寒是一种粪口传播的乙类传染病,病人和带菌者是传染源,可经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而传播,所以伤寒患者要给予消化道传染病隔离,在临床症状消失后每隔5~7天送检粪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可解除隔离。伤寒杆菌在地面、水中和粪便中均可存活,但对紫外线和一般化学消毒剂不耐受,干燥和阳光照射很快死亡,煮沸100℃立即死亡,一般化学消毒剂都可杀灭。为切断传染源要对患者餐饮具煮沸消毒,对患者的排泄物和器具用来苏儿、漂白粉进行消毒处理。 2.对症护理:(1)发热的护理:高热患者必须严格卧床休息,最好采用物理降温的方式,不宜使用药物或发汗退热剂,防止患者出现虚脱的情况;退热后可在床上轻微活动,退热后2周可下床轻度活动。嘱患者多饮水,每日约2000~3000ml,增加排尿以利毒素排出和发汗降温。(2)腹胀的处理:患者应暂停食用高脂、高糖的食物,如牛奶、各种肉类。可以使用松节油热敷腹部,促进肛管排气,不能使用新斯的明。(3)便秘的处理:可以给予患者使用开塞露或用300~500ml的生理盐水灌肠,严禁使用高压灌肠或泻药。(4)腹泻的处理:注意保持患者的饮食以低糖低脂为主,并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使用小檗碱,每次口服0.3克,每天2~3次。正常情况下不适用鸦片制剂,以免引起肠道胀气。 3.饮食护理:应给予高营养、易消化的软食。发热期间宜少量多餐,进细软无渣流食。退热后食欲增加后,可逐渐进稀软饭食,忌坚硬多渣食物,以免诱发肠出血和肠穿孔,退热二周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4.用药护理:对患者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时,要严密观察患者的血象、消化道的情况,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如失眠。另外,喹诺酮类抗生素可能会影响骨骼发育,所以儿童、妊娠妇女和哺乳期的妇女应谨慎使用。由于氯霉素会引发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骨髓移植,有贫血的患者禁用,使用的患者要检测血象的变化,以避免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 5.并发症的防治:伤寒患者以肠出血和肠穿孔为主要并发症,病程第3~4周的缓解期,体温开始下降,腹胀逐渐消失,脾大减轻,食欲好转,此时如果饮食过量,食用油腻、粗纤维食物或者排便用力等诱因所致。发生肠出血可暂禁食。肠穿孔表现为突然右下腹剧痛,体温与血压下降,伴恶心、呕吐、冷汗、呼吸急促等,1~2小时后症状暂时缓解,不久又发热并出现腹膜炎征象。发生肠穿孔会有生命危险要及时手术。 6.心理护理:大多数患者和患者家属对伤寒的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很容易会对隔离治疗、饮食限制很不理解,加上伤寒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患者很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因此,护理人员要多与患者沟通,向患者宣讲必要的伤寒疾病知识,加深患者对疾病的了解;同时还要耐心地倾听患者,引导患者说出心中的感受和想法,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安慰和劝解,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提升患者的配合度。 7.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卫生宣传工作,让患者了解日常饮食、和人为生对预防和治疗伤寒的重要性;指导患者掌握必要的家庭护理知识,如正确的处理对患者呕吐物及污染物。 【参考文献】 [1]李凤兰. 37例伤寒的护理措施[J]. 中国实用医药,2012,08:226-227. [2]黄春霞,彭常军,张日妹,王香华. 伤寒患者的病情观察与护理体会[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04:535-536. [3]赵云梅. 伤寒及其并发症临床护理对策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10:47. [4]周维英,陈洁,郑闽林,陈煜,徐成润,陈碧芬,郑瑞丹. 37例伤寒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 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05:91-92.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