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论语的资料

关于论语的资料

关于论语的资料
关于论语的资料

自古以来,婚姻一直都是人生的大事,那么在论语里面,孔子又有怎样的婚姻观呢?第五章的开篇孔子就说了这么一句话“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缧绁”就是监狱的意思,“缧”指的是黑色的绳索,“绁”,绑缚,古代的监狱用黑色的绳索绑犯人,所以“虽在缧绁之中”说的是公冶长蹲过监狱。公冶长是谁呢?这个人在论语中只提到过一次,但他的身份却很特殊,他就是孔子的女婿,“以其子妻之”,“子”这个字,在古代既可指儿子,又可指女儿,在这说的就是孔子的女儿,孔子把女儿嫁给了公冶长,孔子为什么会说“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关于这,有一个传说,公冶长善鸟语才,他听得懂鸟说话,有一次他上山打柴,听到乌鸦说“公冶长,公冶长,南山顶上有只獐,你吃肉来我吃肠”,公冶长听后跑到了南山,果然看到有只死獐,他把死獐拖回家剥了,可他忘了乌鸦说的话,把獐肠子埋了,乌鸦很生气,就想报复他,时隔不久,公冶长再次去上山打柴,突然乌鸦又说,“公冶长。公冶长,北山有只死绵羊,你吃肉来我吃肠”,公冶长听后,又往北山跑,在很远很远的地方,他发现一堆人围着看什么,他以为就是那只死绵羊,恐怕被别人夺去,他慌忙喊道你们别动,是我打死的,是我打死的。当他走近一看,躺在那儿的是一具死尸,当时他的手里正好提着一把砍柴刀,围观的人就把他困了起来,送到县衙。县官问他为什么要杀人,公冶长申辩说;“这个人不是我打死的”,于是他把事情的经过向县官讲了一遍,县官肯定不信,他就叫士卒背着公冶长逮了一只小燕子,然后放在笼子里,提到大堂上,这时老燕子飞来了,在外面乱叫,县官就问公冶长,你听得懂外面的燕子在说什么吗?公冶长说:“禀告大人,外边的燕子在说,我一没得罪你,二没有碍着你,为什么要把我的孩子关在笼子里”,这时,县官才真正相信公冶长听得懂鸟语,确定他没有杀人,就把他放了。

接下来,孔子有提到另外一个人,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女妻之。孔子评价南容,“国家政治清明,不被废黜,国家政治黑暗,也不受刑法”,南容这个人到底是不是孔子的学生目前还有争议,但可以肯定,孔子是非常欣赏南容的,所以就把它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子贱就是宓子贱,孔子说“子贱这个人是君子呀,若是鲁国没有君子,这种人从哪儿取来这么好的品德呢”因为当时的世风沦丧,所以许多人觉得他们已经找不到君子了,孔子说不是这样,子贱就是一个例子。

说到这,孔子提到了三个人,公冶长、南容、子贱,都是褒扬,尤其是前面两个。孔子作为一个圣人,他的择婿标准其实非常简单,他注重的是德行,孔子只说了公冶长“可妻之”,并没说他“可妻”的理由是什么,“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并不是他“可妻”的原因,如果说他蹲过监狱,过错不在他,他就“可妻”,似乎有点太牵强了,孔子之所以会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公冶长,其实是对公冶长品行的一种认可,包括南容,同样也是如此。

孔子接连夸了两三位学生,孔门里的大商业家子贡就忍不住了。他就问老师“赐也何如”,我怎么样啊,孔子说“汝,器也”,你啊,是个东西,子贡又问“何器也”,我是个什么东西?“瑚琏也”你就是瑚琏呀,瑚琏就是宗庙在祭祀活动中盛放黍稷的器物,有一种说法是“瑚琏”同“瑚辇”,华贵的车子,孔子在这是赞美子贡,但也有人认为孔子是在讽刺子贡,孔子说过“君子不器”,而孔子在这明确提出子贡是器,也就是说,子贡你不要觉得平时出入非常风光,好像很了不起,你不过只是庙堂上的器物。

下面提到冉雍,有人说“雍也仁而不佞”,冉雍这个人具有仁德而不善言,孔子反驳说“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何必能言善道,强嘴利舌用来辩驳常常被他人厌恶,我不知冉雍是否达到仁,但又何须巧言?其实口才好有时并不是什么好事,孔子在此并不是反对有口才的人,那个时代,口才好的太多了,形成了浮夸之风,而能够沉思默想的人却很少,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有句话不是叫不打不相识吗,还没听过不骂不相识呢,或许有些用言语解决不了的矛盾,通过打架还能调解得开。

我们知道,儒家所倡导的是出世的思想,要求建功立业,但在论语里面却有这么一段记述,

“子使漆雕开仕”,孔子让漆雕开出仕为官,漆雕开回答说“吾斯之未能信”,我对此尚无信心,“子悦”,孔子听了非常高兴,孔子为什么会很高兴呢,这不是有悖于他的主张吗?其实孔子这样做既体现了一种尊重,同时他从学生的话中看到了学生谦让好学沉着的品行,没有急功近利的作风。他如何不高兴呢。这不正是他强调的仁德吗?“吾斯之未能信”,吾这个字在论语的文法习惯里,弟子是不对老师称吾的,就像前面子贡问孔子:“赐也何如?”漆雕开又叫漆雕启,史官为了避汉景帝的讳,该“启”为“开”。过去的启上面一点是横,和吾字有点像,所以有人认为这应该是启字。

孔子注重仁德,可他的主张却得不到推行。他感慨着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如果理想实现了,我就乘一叶小舟四海飘游。在那个时代,出海是一件很难得事,孔子发出这样的感慨,是一种极端的无奈。“从我者,共由与”跟从我的,事仲由吧。仲由听了老师这话非常高兴,没想到孔子接着又来了一句:“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仲由这个人太过于逞勇了,他的好勇精神超过了我,遇事不能自己裁夺。“无所取材”有两种意思:一种是说我们找不到合适的木材。另一种解释“材”通“裁”,裁决的意思,也就是讥讽子路不能裁夺。后面解释更合情理,因为孔子不是真的想出海,他只是感慨自己的学说推行不下去不如出海。结果子贡不能揣摩老师的意思,误以为老师在夸奖他。

对于自己的学生,孔子都有其中肯的评价:子路轻率,但他却有超凡的军事才能;孟武伯请教孔子,他的学生是否具有仁德。孔子用了同样一句话回应:“不知其仁也”不清楚他是否仁德。孔子不会贸然去问自己学生是否具备仁,而是分别列举了他们的长处:子路“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中等的国家可以染给他负责赋役工作;冉求“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千户人家的邑可以让他当个县长,百辆兵车的大夫可以让他总管;公西赤“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叶”。身穿朝服立于朝堂之中,可以使他接应宾客,从事外交。“仁”是孔子心目中对学问修养的最高标准,是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但每个人具备不同的才能。孔子非常了解自己的学生,知道每个人适合干什么,所以我们先要具备一定的专长,然后再去追求全面的理论。懂得自己的学生,所以才能更好的教导学生。孔子十分谦虚,正如他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曾问子贡:“女与回也,孰愈?”你和颜回谁更强一些?子贡说:“赐也何敢望回”我怎么敢跟颜回比呢。“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以以知二”颜回呢,听说一件事而能推知十件事,而我呢,听说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听自贡的话后,孔子赞叹说“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确实不如呀,我和你都不如他呀,孔子能说这样一番话,看来他确实很器重颜回,不幸的是,他寿命不长,他的天性极高,同门中人都很钦佩他,如果他寿命长的话,那他的未来不可限量。

颜回可能是孔子夸赞最多的学生,相反,在孔门弟子中,有一位却是经常受到孔子的批评,他就是宰予,宰予的口才非常的好,天资聪颖,是孔子的一个得意门生,但他喜欢耍小聪明,他在论语中的每一次出场几乎都被孔子骂,有一次“宰予昼寝”也就是在白天睡觉,被孔子发现了,孔子很不客气的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于予与何诛”,这大概是论语里孔子骂人骂的最狠的一次,孔子接着又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以前我对人家呀,是听他说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家呀,是听他说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对待宰予的事后,我改变了看法。关于昼寝这个问题,有一个有趣的说法,在洋务运动时期,引进西学,学堂要求是必须午睡,这该怎么办呢,于是康有为和梁启超就提出了一个说法,他们认为“昼”字是记录上的错误,繁体字“书”、“画”、“昼”,很相似,“昼”的繁体字就是“书”的繁体字下面加一横,“昼”这个字写错了,应该是“画”字,宰予是因为在墙上乱画才被批评的,对于这种解释,确实有点荒唐,实际上,我们没有必要机械地去理解论语里面的记载,它里面载录的只是一些片段,并没有仔细的描述,或许宰予是因为逃课被孔子发现了,所以批评了宰予,孔子并没有明确提出白天不能睡觉。

什么是“刚”,是道家所说的“无欲则刚”吗?孔子说;“吾未见刚者”,我不曾见过刚毅的人,但有人认为申怅是一个很刚毅的人,但孔子不这么认为,“怅也欲,焉得刚”,申怅这个人有许多欲望,哪能刚毅不屈,孔子在这并不是反对个人欲望,事实上,他提倡的是合理的控制欲望,人是没办法做到绝对没有欲望的,在后来的理学家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对孔子思想的错误解读。

在这个社会,任何人都不可能以独立的形式存在,我们被无数的圈子包围着,这就不可避免的要和他人发生关系,该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呢,子贡说“我不欲人之加诸于我,吾亦欲无加诸人”,我不希望别人把一些不好的言论施加在我身上,我也不这样对别人,自贡的这番话应该是完美主义的追求,说以孔子说“赐也,非尔所及也”,赐呀,这不是你所能做到的,我们可能可以做到不加诸人,但是别人就能一定不“加诸我吗”,我们没法去控制别人的意志,所以,能够做好自己,不为外物所动,就已经很不错了,哪还有能力顾及他人。

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孔子的文章在这可以理解为孔子的日常教学,“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夫子关于天性天道的言论,我们却不能得以听到。孔子本身就很少讨论这方面的问题,孔子是注重实践的一个人。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子路有所闻之“但未曾做的,只怕又有所闻之”,子路这个人有点冲动,多次顶撞孔子,但孔子之所以非常喜欢他,一方面是因为子路只比孔子小九岁,代沟不是很大,另外,子路是最早跟随孔子的学生,可以说是半师半友,子路非常果敢,言出必行,他听说有什么事,就一定会亲自去做,不像有些人,贪多嚼不烂,得到一个任务,还没来的及落实,就想着下个任务。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孔文子为什么谥号为“文”,子曰:“敏而好学,不耻

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他聪敏而且好学,又不以谦虚下问为耻,因此谥号为“文”

子曰:“宴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宴平仲善与人交往,时间久了,人们都很敬重他,宴平仲这个人大家再熟悉不过了,“晏子使楚”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过,宴平仲虽然身材矮小,却同样能赢得别人的尊重,这是为什么呢?两个人相处,若要关系非常好的话,必有一方是非常包容的,比如周恩来和毛泽东,有人说,没有毛泽东,中国的革命之火就燃不起来,可是没有周恩来,恐怕就要烧成一片灰烬,我们要想做到让别人久而敬之,一方面要有出色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善于体察他人。

子曰:“臧文仲居蔡”,蔡指的是乌龟,乌龟在古代被尊奉为神兽,臧文仲给乌龟造了一间大房子,“山节藻税,何如其知也”,节,柱上的头拱;税,梁上的短柱,从这可以看出,乌龟的住房盖的非常之好,有雕着山的斗拱和绘着海藻的梁上短柱,但孔子不赞成这样,所以反问说,难道他这样做是聪明的?人民还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温饱尚不能解决,他却给一只乌龟造这么好的房子,这是如何一种自私的欲求,不仅在古代,现在也不是如此吗?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任为令尹,无喜色,三之,无愠色”,令尹子文多次官为令尹,并无喜悦之色,多次罢免,也无恼怒之容,“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他一定会把自己原来任令尹的政事告诉新上任的令尹,“何如”,这样的人怎么样?子曰:“忠矣”,忠心耿耿呀,曰:“仁矣乎?”,算得上仁吗?曰:“未知—焉得仁”,不知道—怎么够得上仁呢?令尹子这个人,喜怒不形于色,他能够迅速适应角色的转变,这个一般人很难做到,举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有一个局长,在位的时候,前呼后拥,退休后,一下子门庭冷落,他就非常的失落,想要跳楼自杀,别人怎么劝都不行,这个时候,他之前的秘书来了,说:“局长,我有件事要办,你帮我批个条子”局长一听,马上就跑下去了,从此以后,他老婆上哪个菜市场买菜都要叫他批个条子,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因为无法忍受地位的落差,之好一死了之,子文却是不会这样的。

“催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

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

知,—焉得仁?”

孔子在这只是就子文和陈文子两件事作评判,子文多次出任,多次被罢免,无喜愠,是忠;陈文子呢,不与催子同流合污,是清。如果说他两能终其一生,那就算得上仁者了。

三思而后行,孔子并不主张这样,“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孔子听说季文子多次思考以后才行的,他就说,两次就够了。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面,我们面对一件事的有利和不利,考虑到位就可以了,想得太多,就容易优柔寡断,而且,有的时候,我们也做不出特别详实的考虑,就像打球,很多时候需要我们用直觉去随机应变,我们是没时间去做充足的考虑的,当我们考虑好后,恐怕已成过去时了。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帮无道,则愚”,宁武子这个人,如果国家政治清明,他就很智慧,一旦动荡,他就会像傻子一样,“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他的智慧有人可以做到,他的愚笨是别人无法追及的,在这,孔子非常推崇宁武子,我们常说大智若愚,宁武子就是这样了。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也”,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我们那里的学生狂傲简慢,为才斐然,我不知该如何教导他们”,孔子为什么会说这么一番话,这是对世风日下的一种感慨,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看见年轻的一代狂傲简慢,只知道追求文才绚烂,毫无沉着蕴藉,平淡从容的精神,他只有表示无奈。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爽,微生高是鲁国人,姓微生,名高,也有一种说法,微生高就是尾生高,尾生高是古代的一个痴情男子,他曾与一位女子相约在桥下,结果呢,那个女子一直没来,河水不断上涨,尾生高抱着柱子不放,一直等着,最终不幸牺牲了,这儿呢,讲的是借醋的事,“或取醘焉,取诸其邻而与之”有人向他借醋,他向邻里借要了一点,所以孔子说微生高这个人不够直爽,为什么呢?微生高这样做等于是拿别人的东西做人情,我们能做到帮助别人自然是好,如若不能,也不要牵强,跟人家说明就是,因为好面子而帮助别人可不是直爽的表现,微生高在把醋借给别人时,应该说明是从邻里那儿借来的,这样既帮助了别人,又不会伤及邻里,引起不必要的矛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恶,孔子的好恶又是什么呢?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谄媚;足恭,恭敬地坐着,也是讨好别人,这种行为,左丘明为之耻,孔子也为之耻。左丘明这个人到底是谁,我们还不清楚,一般我们认为他是《左传》的作者,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左丘和左丘明是不是同一个人我们不清楚,《左传》和《国语》决不是一个人写出来的。“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藏匿其对他人的怨恨,假装和他人又好,为达到某种目的故意讨好别人,左丘明以此为耻,我也以此为耻。

孔子并不是一个私利的人,虽然他积极主张要有所作为,这是有别于一般人的名利观的,孔子注重的是个人品德的修养,所以孔子提出的观点往往都含有大爱的思想,有一次颜渊和子路站在孔子身边,子曰:“盍各言尔志”,为何不各人说说你们的志向,子路性急,马上就回答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服之而无憾”,“轻”这个字应该是在流传过程中多出来的,在此毫无意义,子路在这有点侠客的风范,豪爽,把自己的东西和别人共用,坏了也没关系,杜甫说“安得广舍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大概就是如此。

颜渊呢,“愿无伐善,无施劳”,希望能不矜夸自己的优点,不突出自己的功劳,颜渊十分的谦虚,对于人们趋之若鹜的东西,颜渊却表现得如此淡定,人总是急于表现自己,好功好利,我们总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正是因为如此,往往会恃才傲物,忽视了自我修养。

说完了各自的志向,子路又反问孔子“愿闻子之志”,希望听听老师的志向,孔子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能够让老人安逸,能够让朋友信任,能够让年轻人有所怀想。

相比子路和颜渊,孔子的志向至仁至善,这因该是人类发展史上最高追求,他把社会的各个阶层都囊括进来,境界比两位学生高的多。

评判他人,许多人都会,甚至还有称之为专业的评判,但是,任何客观的评价都是带有主观色彩的,除非你这个人没有感情。可很少有人去评判自己,骂自己的人都是有病的人,估计很多人都认可这样一句话,所以孔子感慨说“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算了吧,我未曾见过能够见到自己的过失而自我内心责备的人,很多时候,自我反省往往都反省到别人身上去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关键是要正视自己的短处,在孔子看来,人并不是天生就具备完善的品德,而是要通过后天的不断学习,通过学习去充盈自己,孔子以自身说教,“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十户人家的地方,一定会有像我一样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这样的好学啊!次节作为本章的结尾,最后道出了学习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丰富自己的仁德。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翻译

《论语》①十二章 1.子②曰:“学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⑥乎?”(《学而⑦》) 注释:①《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它以语录体、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②子:先生,指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Zōu)邑(yì)(现山东曲阜)人。③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按时。④不亦说(yuè)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乎,语气词。说,通“悦”,愉快。⑤愠(yùn):生气,发怒。⑥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⑦学而:和下文的“雍也”“述而”等都是《论语》的篇名。篇名只是从各篇第一则语录中摘取两三个字而来,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又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为⑤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⑤乎?传⑦不习乎?”(《学而》) 注释:①曾(Zēng)子:即曾参(shēn)(前505-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一说山东平邑)人。孔子的学生。②吾:人称代词,我。③日,每天。④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 ⑤为,替。⑥信:真诚,诚实。⑦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 3.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⑥矩⑦。”(《为政》) 注释:①十有(yòu)五:指15岁。“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②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③惑:迷惑,疑惑。 ④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同意见。⑥逾(yú):越过,超过。⑦矩(jú):规矩,规范。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时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师矣。”(《为政》) 注释:①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论语十二章练习及答案

2016年新人教版七年级《论语十二章》复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的经典着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二、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 不惑()不逾矩 ..()()不思则罔.()不学则殆.() 一箪.食()曲肱 ..而枕.()()()好.之者()笃.志()三、解释加点词语 1. 学而时习 ..之() 2.有朋自.远方来() 3.人不知.而不愠.()() 4.不亦君子 ..乎() 5.吾日三省 ...吾身()()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7.传.不习乎() 8.三十而立.() 9.四十不惑.() 10.不逾矩 ..()() 11.温故.而知新 ..()() 12.学而不思则罔.() 13.思而不学则殆.() 14.可以为 ...师矣()()() 15.人不堪.其忧()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8.饭疏食 ...饮水.()()() 19.曲肱而 ...枕之()() 20.不义 ..而富且贵() 21.于.我如浮云()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3.择其善者 ..而从之() 24子在川上 ..曰() 25.逝.者如斯.夫()() 26.不舍.昼夜() 27.三军 ..可夺帅也() 28.匹夫 ..不可夺志也() 29.博学而笃.志() 30.切问 ..而近思 ..()()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同,意思是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同,意思是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 ..之(时,古义:;今义:。习,古义:;今义:) 2.吾日三 ..省吾身(日,古义:;今义:。三,古义:,今义:) 3.温故.而知新(古义:;今义:) 4.择其善者 ..而从.之(善者,古义:;今义:。从,古义:;今义:。)

最新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的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论语十二章的翻译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十二章的简析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所选十二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论语》十二章(翻译) 1.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而不会逾越规矩。” 4. 孔子说:“温习旧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5.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有害。” 6. 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瓢

论语十二章中而字的用法

论语十二章中而字的用 法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论语》十二章中虚词“而”字的用法 《论语》十二章中虚词“而”一共出现十九次,其中用法各异,但都是作为连词来用的,下面我将做一个详细的分类。 (一)表并列关系 并列关系表示“而”所连接的前后两项是并列对等、地位相同的语法关系,没有先后主次之分,位置互换而不影响意义的表达。可以译为“又……又……”、“和”“并且”等,也可不译。书中共见2处。 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二)表顺承关系 表顺承关系的“而”连接的前后两项表示两个连续发生的动作或相关的情况,两项之间表现出动作先后相继,在语义上是前后顺承,顺序不能变换。这种用法的“而”连接的经常是动词性成分,可译为“就”、“便”、“从而”、“然后”等,也可不译。书中共见6处。如: (1)学而时习之。 (2)不义而富其贵,于我如浮云。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曲肱而枕之 (三)表转折关系 表转折关系的“而”连接的前项叙述一种动作行为,或描写行为;后项不是顺着前项的叙述或描写下去,而是转向相反、相对的方面叙述或描写。这种逆转语义类型,可译作“但”、“却”、“可是”等。书中共见5次。如: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四)表修饰关系 连接状语和谓语中心语。“而”连接的前后两项之间有主次之分,“而”后项的动作为主,在句中充当谓语;“而”前项的词语是从方式、状态、条件、时间等方面对谓语进行修饰,在句中充当状语。可以不译或译为“地”或“来”。书中共见6次。如: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内容简介

《论语》内容简介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渊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

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

(完整版)论语十二章测试题

《论语》十二章测试题(100分) 姓名班级分数 一、解释横线上的字词,每空0.5分,共30分。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学与思辩证关系的一句话是 2.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因为孔子说过 “_________________ ! 3.当别人不理解自己时,我们应该不恼怒,保持应有的风范,正如论语中所说 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 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6.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 7.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8.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孔子的弟子颜回忍辱负重、不惧困难的 乐观学习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他“,, ,。这样在快乐中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最终实现理想。 9.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尽量广泛的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 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才能有新的领悟。这个过程孔子是这样说的:“”。 10.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11.写出五个在论语出现现在还使用的成语 (1)(2) (3)(4)(5)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七章原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10、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1、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12、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1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1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1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1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年末天气寒冷,这时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17、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翻译】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忠言可以一生受用遵循的呢?”孔子说:“也许就是仁爱待人!自己所不愿要的,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

《论语十二章》中考试题

《论语十二章》中考试题答案卷 一、2012年山西省 阅读《论语》(节选),完成7—11题。(10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7.给下面加点的词注音。 (2分)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H. 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2分) 不亦说.乎( ) 温故.而知新 ( ) 9.下列加点词与“可以为师矣”一句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可以.一战 C可以.调素琴 D.皆以.美于徐公 10.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11.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它同样获益匪浅,请写出初中语文课本“孔子语录”中的一则成语或格言警句(试卷上的除外)。 (2分) 答: 二、2012年黑龙江省黑河市、齐齐哈尔市 (一)阅读文言文,回答11—15题。(共11分)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节选自《<论语>十则》)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1)腰:(2)知: 12.翻译下列语句。(2分) (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译文: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文: 13.【甲】段主要采用了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突出“余之勤且艰”的求学经历;【乙】段则是典型的_________体,表述了孔子的为学之道。(2分) 14.分别从【甲】【乙】两段中找出表述学习态度的句子,并抄写在下面。(2分) 15.请结合【甲】段内容,谈谈你对“见不贤而内自省”一句话的理解。(3分) 答: 三、201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 13.《论语》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为何不先说“思而不学则殆”,而是先说“学而不思则罔”?说说你的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十二章原文与翻译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论语》十二章原文与翻译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至圣先师”,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略 三、解释加点词语 1.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2.有朋自远方来(从) 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 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10.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 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 15.人不堪其忧(忍受)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18.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冷水) 19. 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 21.于我如浮云(对于)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24子在川上曰(河边) 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26.不舍昼夜(舍弃) 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 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意思是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意思是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复习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20篇,世人称“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政治上主张“仁政”,“以德服人”,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被联合国称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二、生字注音 论(lún)语不亦说(yuè)乎愠(yùn)三省(xǐng)传(chuán)不习乎 逾(yú)矩(jǔ)罔(w?ng )殆(dài)哉(zāi)箪(dān)陋巷(xiàng) 堪(kān)肱(gōng)笃(dǔ)志陬邑(zōu yì) 三、重点字词解释及翻译 第一章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字词解释:时:按时说:通“悦”,愉快朋:志同道合的人 愠:生气,发怒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3. 课文探究: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人修养 第二章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字词解释:日:每天三省:多次反省。省;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忠:尽心竭力 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2.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课文探究: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 第三章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字词解释:有:通:“又”,用于零数和整数之间立:独立做事情惑:迷惑、疑惑 逾:越过、超过矩:规范、规范 2.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够独立做事,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却不会逾越法度规矩。” 3.课文探究: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第四章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字词解释:故:旧的知识知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可以凭借。以:凭借为:做,成为 2.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 3.课文探究:本章谈学习方法。(强调“温故”,还要能“知新”,新旧知识相融合) 第五章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字词解释:而:表转折,却。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疑惑 2.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疑惑。”

论语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论语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导读:《论语》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ǐ) 。”(《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论语》写作背景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

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这篇课文中的第1至9则都属于语录体。本课所选10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事的原则。 《论语》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 人。他是以“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他后来被尊称为“圣人”。孔丘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排行第二“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而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学名人。与孟子并

《论语》十二章完美版

《论语》十二章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他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 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72岁时,突然得知子仲由在卫死于国难,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历二月,孔子寝疾7日,赍志而殁。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孔子的思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教学目标: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①十二章 【原文】1.子②曰:“学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⑥乎”(《学而⑦》) 【注释】:①《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它以语录体、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②子:先生,指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Zōu)邑(yì)(现山东曲阜)人。③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按时。④不亦说(yuè)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乎,语气词。说,通“悦” ,愉快。⑤愠(yùn):生气,发怒。⑥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⑦学而:和下文的“雍也”“述而”等都是《论语》的篇名。篇名只是从各篇第一则语录中摘取两三个字而来,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语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又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原文】2.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为⑤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⑤乎传⑦不习乎”(《学而》) 【注释】①曾(Zēng)子:即曾参(shēn)(前505-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一说山东平邑)人。孔子的学生。②吾:人称代词,我。③日,每天。④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⑤为,替。⑥信:真诚,诚实。⑦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语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 【原文】3.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⑥矩⑦。”(《为政》) 【注释】①十有(yu)五:指15岁。“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②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③惑:迷惑,疑惑。 ④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同意见。⑥逾(yú):越过,超过。⑦矩(jú):规矩,规范。

(完整版)《论语》十二章中“而”字的用法

《论语》十二章中虚词“而”字的用法 《论语》十二章中虚词“而”一共出现十九次,其中用法各异,但都是作为连词来用的,下面我将做一个详细的分类。 (一)表并列关系 并列关系表示“而”所连接的前后两项是并列对等、地位相同的语法关系,没有先后主次之分,位置互换而不影响意义的表达。可以译为“又……又……”、“和”“并且”等,也可不译。书中共见2处。 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二)表顺承关系 表顺承关系的“而”连接的前后两项表示两个连续发生的动作或相关的情况,两项之间表现出动作先后相继,在语义上是前后顺承,顺序不能变换。这种用法的“而”连接的经常是动词性成分,可译为“就”、“便”、“从而”、“然后”等,也可不译。书中共见6处。如: (1)学而时习之。 (2)不义而富其贵,于我如浮云。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曲肱而枕之 (三)表转折关系 表转折关系的“而”连接的前项叙述一种动作行为,或描写行为;后项不是顺着前项的叙述或描写下去,而是转向相反、相对的方面叙述或描写。这种逆转语义类型,可译作“但”、“却”、“可是”等。书中共见5次。如: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四)表修饰关系 连接状语和谓语中心语。“而”连接的前后两项之间有主次之分,“而”后项的动作为主,在句中充当谓语;“而”前项的词语是从方式、状态、条件、时间等方面对谓语进行修饰,在句中充当状语。可以不译或译为“地”或“来”。书中共见6次。如: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十二章资料

《论语》十二章 朝代:先秦时期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朗读节奏划分】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注释】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

《论语十二章》练习及答案

e o r o 2017年新人教版七年级《论语十二章》练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并称“四书”共二十篇;《》《》《》《》《》并称“五经”。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不惑() 不逾矩()()不思则罔()不学则殆()一箪食()笃志() 三、解释加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吾日三省吾身()()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四十不惑()不逾矩()()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为师矣()()()人不堪其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饭疏食饮水()择其善者而从之().匹夫不可夺志也()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意思是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 2.吾日三省吾身() 3.温故而知新() 4.可以为师矣() 六、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 3.知:人不知而不愠() 可以为师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2.而: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 温故而知新() 4.乐:不亦乐乎()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七、词语活用归类 1.学而时习之() 2.吾日三省吾身() 3.传不习乎()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饭疏食饮水() 6.择其善者而从之() 7.温故而知新() 八、写出本课五个以上的成语 九、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十、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