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叶嘉莹教授:小词中的修养境界 第一至三讲 摘要与整理

叶嘉莹教授:小词中的修养境界 第一至三讲 摘要与整理

叶嘉莹教授:小词中的修养境界 第一至三讲 摘要与整理
叶嘉莹教授:小词中的修养境界 第一至三讲 摘要与整理

南开大学叶嘉莹教授讲解小词中的思想境界·····

第一讲 小词修养境界之所在——词之缘起与美感特质

诗、词、曲——三种不同的韵文体式

诗言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自己内心的感情志意。

词:隋唐以来配合新兴的“燕乐”而填写的歌词。

燕乐(宴乐):隋唐时期结合“雅乐”、“清乐”、“胡乐”、“法曲”而产生的一种音乐。

当时配合燕乐有一种流行的歌曲,可在曲子中配唱任何内容的词。有兵法、医药歌诀、男女情爱。当时在民间传播非常广泛,品类非常多。

民间的填词文辞不够典雅,士大夫不大填写这种俗曲。后来因流行非常广以及乐曲非常悦耳,士大夫也开始填写。

音乐没有流传下来,但歌词流传了下来,叫做曲子词。因早期的曲子词只是在民间流传,所以没有人将它们印刷下来,也没有人将它们编印成书。只有在晚清时在敦煌经卷中发现了当时的曲子词,后来就叫做敦煌曲子词。但是这些曲子词没有人将它们编印成书,因觉得它庸俗,不典雅。第一本将曲子词编印成书的是《花间集》。

《花间集》本意是花间唱的歌曲的曲子词。文人骚客在宴会上叫歌女演唱的歌。在这种场合唱的内容主要是美女、爱情、相思、怀念。中国传统中,诗言志,文载道。所以宋朝的文人认为词是鄙俗的、不登大雅之堂的,只将其编在诗集附集中。又因为它受音乐的限,所以篇幅短小。直到明代,小词还是没有地位。

小词中外表虽是爱情,但其内里是修养和志意。为什么?

美女和爱情可以提升到一个很高的感情层次。爱情是将自己的感情专一投注的表达。而这种完全的投注也可以是将感情投注到自己的事业、学问、理想中,这其中有相似之处。

中国道德常讲三纲五常。纲就是人生的大纲领。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些统治阶层与附属阶层的关系有相似之处,所以可从爱情小词中看到君臣的感情所在。

李之仪(宋):《跋吴思道小词》,“长短句于遣词中最为难工,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 南朝 民间传唱 用于庙堂之上

非常严肃

佛教

从外族传入

刘克庄(南宋):《题刘叔安感秋八词》,“藉花卉以发骚人墨客之豪,托闺怨以写放臣逐子之感。”

张惠言(清乾嘉时期道德修养高尚的学者)《词选》序言,以客观的态度编写。“传曰:意内而言外谓之词。其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盖诗之比兴,变风之义,骚人之歌,则近之矣。”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

第二讲 张惠言词中的儒家修养

张惠言:经学家。张氏最为精研有得者是东汉三国时期虞翻的易学。

虞翻易学重点:第一,重视象的联想。以具体的形象推演抽象的形象。

温庭筠(晚唐)《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感慨不遇。其中“蛾眉”就是一种语言的符码(code )。屈原《离骚》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其中“蛾眉”就是指美好的才能。那么“画蛾眉”就是追求美好的才能。李商隐《无题》有“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钗。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表达的是自己追求才能的美好。古时候女子十四岁以后就不能见亲戚了。悬知,推测。外面的人就推测,这么美丽的女子还没有嫁人。十五岁的时候还没有许嫁之人。李商隐写这么一个美好的女子还没有嫁人,来托喻自己的怀才不遇。这里的“蛾眉”就是一个culture code 。“懒起”是什么原因呢?杜荀鹤(唐)《春宫怨》有“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张惠言《水调歌头·春日赋示杨生子掞》用儒家修养勉励他的学生。

《水调歌头》其一:“东风无一事,妆出(入声ch ù)万重花①。闲来阅遍东汉,许慎,《说文解

字》,朝代早于小词产

生时期,牵强附会。

从写男女爱情开始。 microstructure 从小词中引发联想。 “到”

“过” “满” “绿” 发展到最高点。

花影,惟有月钩斜(押韵xiá)②。我有江南铁笛(入声dì),要倚一枝香雪,吹彻玉城霞③。清影渺难即,飞絮满天涯④。飘然去,吾与汝,泛云槎⑤。东皇一笑相语:芳意在谁家⑥?难道春花开落,更是春风来去,便了却韶华。(榆案:依律应上二下三,此句作上一下四,殊为不合。)花外春来路,芳草不曾遮(押韵zhā)⑦。”

写春天美丽的景色,儒家道德修养。

①当我们做一件事时,总是在想,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名?为利?可是宇宙、天地、大自然没有想过要得到任何功利,然而却孕育了天地万物。春风没有任何目的和追求就为我们装点出了美丽花朵。正如儒家所说:“以天地之心为心。”任何一个人见到孺子将入于井,就会有恻隐不忍之心,这就是我们的仁心。②大家都忙于功名利禄,没有闲暇的心情去欣赏身边的美景。只有天边的月在欣赏这景。③天地给了我美景,我用什么来报答天地呢?“我有江南铁笛”。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的是“玉笛”,而张惠言的是“铁笛”,这“铁笛”有何妙处呢?“铁”是坚硬刚强的,而“江南”让人联想到的又是温柔婉转。我要倚在满是如雪的芬芳的梅花树下为这美景吹奏美妙的曲子通彻到天上美丽的玉城中。④天上的玉城是如此的遥远,我到达不了那里。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相(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当我还没追求到的时候就已经飞絮满天了,春天走了。当我们有理想时就去追求了,在我们还没有追到的时候,就已经错过了机会。⑤当这个理想追不到时我们应该怎么样呢?我们不是要放弃理想,而是换一个方向,我和你继续追求梦想。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⑥就在我们要换一个方向时,忽然就有人说:你的美好的理想难道真的落空了吗?⑦虽然花落了,春走了。花外就是春的道路,还有芳草在。只要你想追求,春就在那里,没有什么能够阻难你。俞樾(清学者)以“落花”为题写道“花落春仍在”,曾国藩评价,花落了春仍在我的心里,写得妙。所以判俞樾为第一名,后俞樾为自己的书房取名“春在堂”。苏东坡晚年《独觉》:“瘴雾三年恬不怪,反畏北风生体疥。朝来缩颈似寒鸦,焰火生薪聊一快。红波翻屋春风起,先生默坐春风里。浮空眼缬散云霞,无数心花发桃李。翛(xiāo)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要将春天留在心里而不是向外追求。

杨子掞:张惠言《赠杨子掞序》,“先生数言子掞可与适道”“子掞尝自言:‘自吾闻仁义之说,心好焉。既读书,则思自进于文词’”“忽然而生不肖之心,乖沴(lì)之气(邪恶的想法),类有迫之者(我也不愿意有这样的念头,但是不知

为何就生有了)。”子掞有好学向道之心,这是这样的以个人的反思。

张惠言告诉学生在向道之时会遇到怎样的问题。

《水调歌头》其三:“疏帘卷春晓,胡蝶忽飞来。游丝飞絮无绪,乱点碧云钗①。肠断江南春思,黏著天涯残梦,剩有首重回②。银蒜且深押,疏影任徘徊③。罗帷卷,明月入,似人开④。一尊属月起舞,流影入谁怀⑤?迎得一钩月到,送得三更月去,莺燕不相猜⑥。但莫凭栏久,重露湿苍苔⑦。”

①游丝:春天的昆虫的分泌物。游丝飞絮落到碧簪玉钗上。韦庄《思帝乡》,“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②于是我就被那游丝飞絮惹动了情,落到了你的梦断天涯,只剩下一段回忆而已。李商隐《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芙蓉塘外有轻雷”:惊眠起蛰,冬天藏在地下的虫子在打第一声春雷时醒来。各种动物都醒了,人的感情也就醒了,感情就开始投注。“春心莫共花争发”:春天的心不要与花儿一起开。因为“一寸相思一寸灰”,你追求的结果都是落空的,断肠的。当你有了情时你就有了悲哀。③你不要为外界的富贵利禄迷乱,不要看见蝴蝶飞絮你就动了情。银蒜:银制的像蒜头一样的东西,用来系在帘子之下防止帘子被吹动。你关起窗放下帘子,任凭外界的花影闪动,不去理会。④将窗户关上让蝴蝶飞絮隔绝在外,却将罗帷卷起来让月色照进来,将自己的心向明月敞开,这就是另外一番境界了。“浮空眼缬散云霞,无数心花发桃李。”眼睛看不见,心花儿却开了。苏东坡“天容海色本澄清”,多少乌云风雨都会过去的,只是暂时的到来,不会长久,我的本身与明月一样,万古光明澄清。⑤拿着一个酒樽对月起舞,月光照耀下我的影子要投向哪里呢?李商隐《燕台四首》:“桂宫留影光难取”。⑥当你经历过了“迎一钩月,送三更月”与明月成为朋友之后,有了内心的光明,那些莺莺燕燕就再也入不了你的眼了,就不会再被迷乱了。⑦古代的读书人所说的动情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李商隐:“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孔子游历四方,没有遇到能够重用他的国君。《论语·子贡》:“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yùn)椟(dù)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古代读书人就是要学以致用,而不是放在盒子中藏起来。《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不要靠着栏杆站在外面太久了,不要只向外追求,在栏杆外面站久了,露水就打湿了苍苔(出自《诗经》“厌浥行露”,露水打湿了你的衣服或者鞋子寓意你受到了污秽)。《论语·学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求人知,但是不要炫耀,不得用,但是不要因此而懊恼悔恨。就算没有一个人知道你,你也

是可以成为你自己,自己为自己骄傲的。孔子:“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我是在与上天、明月往来,你们知不知道我的才能有什么关系呢?

《水调歌头》其五:“长鑱(chǎn)白木柄,刮破一庭寒①。三枝两枝生绿,位置小窗前②。要使花颜四面,和著草心千朵,向我十分妍③。何必兰与菊,生意总欣然④。晓来风,夜来雨,晚来烟⑤。是他酿就春色,又断送流年⑥。(榆案:此句句律误同前。)便欲诛茅江上,只恐空林衰草,憔悴不堪怜⑦。歌罢且更酌,与子绕花间。”

①“长鑱白木柄”是杜甫的铲子。(杜甫:“长鑱长鑱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铲子将寒冬坚硬的冻土铲破,种了花草。②将长出来的新绿采回家放于房间书桌的窗前。那么这个春天就不是别人给你恩惠,而是,你自己拿着铲子破开寒冬的土地种出来的。Abraham Maslow(马斯洛)说,我们要有Self-actualization (自我实现)。自己完成自己的理想。③自己种出来的花草自己看着是多么的美丽。④别人种出的是名贵的花草为何我种出来的就只是小花小草呢?但是,我们又何必与别人想比较。只要是自己种出来的花就是自己的成就,也就自我完成了。自我完成不是说我们要成什么名家,有什么功劳事业,而是自己完成了自己的目标理想。⑤可是种不是那么容易就能中出来的。不管是种花种草,还是种你自己的心田,都不是那么容易的,都会有种种磨难。⑥我们不要怕那些磨难,其实就是它们酿就了春色。《孟子·告子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不管我们努力追求什么,尽管那些磨难酿就了我们的成功,但是我们的年华终究是流逝了。⑦那么我就不再世间追求了吧,何必留在这名利场中呢?诛茅:将荒地的茅草除掉后在此建房。尘世是污秽的,那么我就脱离尘世隐居江边。但是“只恐空林衰草,憔悴不堪怜”。孔子不鼓励人退隐:“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山野上的鸟兽不可能与你有情感心灵上的交流,我如果不是跟人类在一起,那么我又能跟什么在一起呢?我们应在该清的时候有清者的持守,在该任的时候有任者的担荷。不是躲起来就可以了事的。

第三讲张惠言与王国维词论之比较

温庭筠(晚唐)《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张惠言《词选》中对温庭筠的《菩萨蛮》批语:“此感士不遇也。篇法仿佛

《长门赋》,而用节节逆叙。此章从梦晓后,领起‘懒起’二字,含后文情事,‘照花’四句,《离骚》‘初服’之意。”张惠言认为温庭筠的小词写美女爱情“微言大义”,有“比兴寄托”。

王国维对张惠言颇有微词。王国维认为:“固在皋文之为词也!飞卿《菩萨蛮》、永叔《蝶恋花》、子除《卜算子》皆兴到之作,有何命意?皆被皋文深文罗织。”,张惠言说词还真是说的顽固啊,温庭筠偶尔写的小词能有什么深意呢?都被张惠言编织出一个比兴寄托出来。王国维《人间词话》:“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由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李璟(南唐中主)《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王国维评说:“南唐中主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乃古今独赏其‘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故知解人正不易得。”(“众芳芜秽、美人迟暮”出自屈原《离骚》)。

王国维《人间词话》:“唐中叶以后,殆为羔雁之具矣。故五代、北宋之诗,佳者绝少,而词则为其极盛时代。即诗词兼擅如永叔、少游者,词胜于诗远甚。以其写之于诗者,不若写之于词者之真也。至南宋以后,词亦为羔雁之具,而词亦替矣。此亦文学升降之一关键也。”羔雁,原指卿大夫相见时所带的礼物。《礼记》有云:“凡挚,天子鬯,诸侯圭,卿羔,大夫雁,士雉,庶人之挚匹。”羔雁之具在这里是指礼聘应酬之物。

诗言志,表达思想志意。虽然很多诗人很真诚,但写诗时总是会找光明体面的话来写,做一个外表给人看,不免有假大虚空之处。所以是就显得没有词真诚。

释惠洪《冷斋夜话》:“法云秀关西铁面严冷,能以理折人。鲁直(黄庭坚)名重天下,诗词一出,人争传之。师尝谓鲁直曰:‘诗多作无害,艳歌小词可罢之。’鲁直笑曰:‘空中语耳,非杀非偷,终不至坐此坠恶道。’”黄庭坚以词中语句为“空中语”而强为自解。就是说他写的美女爱情之类并不是真的发生了什么事情,而是游戏笔墨,不能做真。就是因为有这样的观念,所以词人认为,在写词的时候,可以随随便便的将任何的浪漫相思的感情写进去,因为这不代表他们个人的言志。所以在写的时候词人的精神状态就放松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词人就不自觉的流露出了内心之中最幽微深隐的情思。

欧阳炯《花间集序》,后蜀广政三年(940年);张惠言《词选序》,清嘉庆二年(1797年);王国维《人间词话》,1908年11月《国粹时报》。

什么是境界呢?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

杜甫《后出塞》:“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杜甫《水槛遣心》:“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xiá)。”

词的境界有大和小之分,但不能因为境界的大小来评判词的优劣。但是王国维举例的都是诗而没有说明词。

王国维《人间词话》:“镜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在王国维看来什么样的作品算作的好词呢?

王国维《人间词话》:“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永叔(欧阳修)、少游(秦观)虽作艳语,终有品格。”雅:典雅。郑:《诗经·郑风》都是写男女爱情,“郑”就是“淫靡”之意。虽然永叔、少游也写美女爱情,但是他们是有品格的。

所谓没有品格的诗词就是完全的写男女爱情,没有张惠言所说的比兴,也没有王国维所说的境界的诗词。如:张沁《浣溪沙》“晚逐香车入凤城,东风斜揭绣帘轻,慢回妖眼笑盈盈。消息未通何计是?便须佯醉且随行,依稀闻道太狂生。”青年男子和女子也去游春,男子骑着宝马,女子坐着香车。傍晚时从郊外游春的人都回城了。但是青年人却骑着马去追一个坐着香车的美女,直追到首都凤城。进城后,一阵风吹过,将女子香车的帘子吹起来,女子回头看着男子盈盈一笑。男女没有交流各自的信息。男子假装醉酒,一直追着香车,女子在车中骂这个男子是个疯子。如:欧阳炯《浣溪沙》:“相见休言有泪珠,酒阑重得叙欢娱,凤屏鸳枕宿金铺;兰麝细香闻喘息,绮罗纤缕见肌肤,此时还恨薄情无。”青年男子与歌妓酒女寻欢作乐,一夜风流后就走了。在相见时女子哭诉男子的无情,男子说,我们喝酒寻欢后,你还会说我无情吗?

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离别前我们一起喝一壶酒,说着归期。还没有说什么话,就已经泪流满面了。世上自是有那多情之人,悲春伤秋,这与那春风秋月无关。你不要再唱一曲新离歌了,你的歌总让我肝肠寸断。我们一起看遍洛城的花,在离别之时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这首词所写的不只是感情。人生有聚就有散,有生就有死,在你聚的那一刻,在你生的那一段,你好好的享受了吗?你好好的尽到你的力量了吗?

欧阳修《玉楼春》:“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纵目。北枝梅蕊犯寒开,南浦波纹如酒绿。芳菲次第长相续,不奈情多无处足。尊前百计见春归,莫为伤春眉黛蹙。”

春天来了,就在我的面前,我就应该好好的把握春天的美好。欧阳修一生在

政治上遭受了很多的打击,但是欧阳修懂得“遣兴”,能够欣赏景物以排遣心中的忧愁。如:欧阳修《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秦观《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这是写一个独处女子,在困人的春天思念远方情人的离愁别恨至深的词。词的上片“天涯”二句,首句“天涯”就距离写游子之远、彼此分离天各一方,“旧恨”就时间写分手之后,别愁离恨之长。次句,“人不问”,写无人对语,独居高楼,本够凄凉,有谁关心慰问,即连同情的人都没有,故“独自凄凉”,即分外感觉到凄凉难堪了。这里“人不问”之人,当指为其朝思暮想远在“天涯”之人。其人“不问”,可知音信不通,相思难寄,这就必然加重了她对远方情人的思念更加迫切,相见的欲望更加强烈。“欲见”两句,写女子在百无聊赖愁苦之极,只好用燃香数刻来耗费时间。“欲见”写怀情人之切,“回肠”写内心之痛,用形状回环如篆的盘香,形容恰如人的回肠百转。“断尽”,指炷一根根断尽。这里用以突出女子柔肠寸断,即“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强烈感受。香断烟消,也是形容时间流逝、愁闷未散,女子的愿望终于烟雾一样虚幻。总之,这两句极写其相思怀人的愁苦。

过片从一年四季写愁。“黛蛾”两句写这位女子从冬到春愁眉难展的情状。由于别恨难消,故存于心头而现于眉梢,以致常是愁眉紧锁,尽管春天来临,“东风”劲吹,具有神奇伟大的东风,吹绿了大地江岸,吹开了百花吐艳。但无论怎样吹拂,也吹不展她的一双愁眉,这就深刻地揭示出在“长敛”、“不展”背后其愁恨的深重。此句构思特妙,它和辛词《鹧鸪天》“春风不染白发须”同一机杼,都可说是文艺美学上无理而妙的写法。即通过这种似乎无理的描写,却更深刻地表达了人的情思,给人以无穷的韵味。歇拍“困倚”二句,写她从夏到秋守傍高楼,默默无语地目视一群群大雁消失在遥远的天边,渴望着有远人锦书的到来,但她凭着自己有多少次失望的经验,明知那毕竟是缥缈无凭的幻想,即使倚遍危楼,也依然是天涯离恨。因此在她眼里,那远去飞鸿组成的“人”字飞翔,实际上都可说是一个个“愁”字而已。这就是俗话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因为她思念情人,见雁字倍增愁思,“人”字也就变成了“愁”字。因为人在激情强烈情况下,客观景物在人的眼里会改变情调色彩的。所以,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这话是言之有理的。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纤云弄巧:是说纤薄的云彩,变化多端,呈现出许多细巧的花样。飞星:流

星。一说指牵牛、织女二星。银汉:银河。迢迢:遥远的样子。暗度:悄悄渡过。金风玉露:指秋风白露。李商隐《辛未七夕》:“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金风:秋风,秋天在五行中属金。玉露:秋露。这句是说他们七夕相会。忍顾:怎忍回视。朝朝暮暮:指朝夕相聚。语出宋玉《高唐赋》。

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古已有之,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曹丕的《燕歌行》,李商隐的《辛未七夕》等等。宋代的欧阳修、柳永、苏轼、张先等人也曾吟咏这一题材,虽然遣辞造句各异,却都因袭了“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格调哀婉、凄楚。相形之下,秦观此词堪称独出机杼,立意高远。

上片写佳期相会的盛况,“织云弄巧”二句为牛郎织女每年一度的聚会渲染气氛,用墨经济,笔触轻盈。“银汉”句写牛郎织女渡河赴会推进情节。“金风玉露”二句由叙述转为议论,表达作者的爱情理想:他们虽然难得见面,却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而一旦得以聚会,在那清凉的秋风白露中,他们对诉衷肠,互吐心音,是那样富有诗情画意!这岂不远远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下片写依依惜别之情。“柔情似水”,就眼前取景,形容牛郎织女缠绵此情,犹如天河中的悠悠流水。“佳期如梦”,既点出了欢会的短暂,又真实地揭示了他们久别重逢后那种如梦似幻的心境。“忍顾鹊桥归路”,写牛郎织女临别前的依恋与怅惘。不说“忍踏”而说“忍顾”,意思更为深曲:看犹未忍,遑论其他?“两情若是”二句对牛郎织女致以深情的慰勉: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这一惊世骇俗、震聋发聩之笔,使全词升华到新的思想高度。

显然,作者否定的是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歌颂的是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在他的精心提炼和巧妙构思下,古老的题材化为闪光的笔墨,迸发出耀眼的思想火花,从而使所有平庸的言情之作黯然失色。

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

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学习报告 作为2016年即将毕业的应届生,在走进职场前先了解关于找工作时必须具备的素质、找工作的流程和一些注意事项是很有用的。这能让我们掌握一些关于找工作的笔试、面试技巧,提前充实自己,为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因而在选课开始时,我和同学都很迫切的选择了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这门课。不出所料,这门课让我获益良多,课程开设期间举办的康耐视、阿里巴巴等四场宣讲会每一场我都能听到和学到不同的在职场中打拼的嘉宾的经历和经验。下面我就仅对我所收获到的一些知识做简要的整理和介绍。 找工作必备的素质 应届生刚出来找工作的时候,缺乏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与已有工作经验的职场中的人士相比明显处于劣势。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唯有用自身闪光的一些品质来吸引HR,赢得HR的青睐进而赢得这份工作。找工作时必须具备的素质有这几条: 一、专业技能 目前技术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比如汽车、工程、通讯、航天等。作为一名工科生,我们经常需要对多种电力电子、机械设备等进行设计、安装和调试。因而在以后找工作的过程中,大多数同学的就业去向都是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高新技术公司等。这些就业单位的共同特点就是需要大批专业技能优秀的高、精、尖人才。因此,我们要好好珍惜在学校的时光,抓住每分每秒的时间汲取知识充实自己,争取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让自己在职场上顺利找到好工作。 二、沟通能力 进入公司就都不可避免地面临如何和上司、同事、客户相处的问题。下属如果能和领导进行有效沟通,建立并保持良好的上下级关系,这对自己以后的成功和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在同一个公司必须有和同事进行友好沟通的能力,否则你就等于在封闭自己,慢慢就会被遗忘和孤立,在一起工作的时候自然就不会配合默契、心情愉悦。和客户之间良好合作关系的维持离不开真诚的沟通,如果此类沟通顺畅,其中蕴含的机遇也是不可估量的。因此,我们学生在课余时间里就应该要多加考虑自己与人沟通方面的问题了,如果有欠缺就要在平时生活中勤加锻炼、弥补不足。 三、“聽”的技巧 在人际沟通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学会倾听和了解别人。因为只有懂得倾听,我们才能赢得对方的信赖和好感,使沟通顺利进行。在找工作的时候,大多数公司也都会专门设立一个“群面”环节来考察候选者的性格,其中一项就是倾听的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中国文化概论 绪论 一、填空题 1、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文化现象) 2、与英文Culture对译的汉语是(文化) 3.“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出自(《说苑?指武》) 4. 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文化现象) 5、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 6、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7、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8、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9、文化传统除了延续性的特点外,还具有(稳定性) 10、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 11、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被称为(文化传统) 12.学界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文化内涵) 二、名词解释 1、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其形成的潮流是文化思潮。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团(民族或阶级)在长期历史的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系。 3、文化内涵:不属于侠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征,成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4、文化政策:指定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5、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6、.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计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7、广义文化: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8、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成为文化事象。 9、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称作文化观念。 10、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1、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12.民族文化: 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在这一或那一历史时期,相对而言,有比较昌盛、发达、普及的;也有昌盛、发达、普及的程度稍差一些的。但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 三、简答题 1、文化被划分成哪两个层次?两个层次的区别是什么? 答:①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②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第一章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的辅导资料

2019年上半年《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的辅导资料 第一讲:导论 文化概念的多重含义往往使人们对文化的理解产生分歧,一般来说,人们对文化的理解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主张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穆勒米埃尔认为:“文化包括知识、能力、习惯、生活以及物质上与精神上的种种进步与成绩。换句话说,就是人类入世以来所有的努力与结果。”(注:转引自曹锡仁:《中西文化比较导论》,4页,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维斯拉认为:“历史以及社会科学,把所有人们的种种生活方式称作文化。”(注:转引自[日]石川荣吉:《现代文化人类学》,5页,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 另一位美国人类学家拉尔夫·林顿也持这种观点:“文化指的是任何社会的全部生活方式……没有无文化的社会,甚至没有无文化的个人。每个社会,无论它的文化多么简陋,总有一种文化。从个人跻身于一种或几种文化的意义上看,每个人都是有文化的人。”(注:[美]拉尔夫·林顿:《个性的文化背景》,见[美]C.恩伯:《文化的变异》,29页,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我国文化学家梁漱溟认为:“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中国文化要义》)著名学者钱穆亦主张:“文化即是人类生活的大整体,汇集起人类生活之全体即是‘文化’。”(《文化与生活》)《大英百科全书》则标明文化概念应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一般性”的定义,即文化等同于“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第二类是多元的相对的文化概念:“文化是一种渊源于历史的生活结构的体系,这种体系往往为集团的成员所共有”,它包括这一集团的“语言、传统、习惯和制度,包括有激励作用的思想、信仰和价值,以及它们在物质工具和制造物中的体现”。这两种定义虽哲学基点不同,但都主张一种涵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总体的大文化观。 文化概念的第二个层次主张文化应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而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前述英国文化学家泰勒的文化定义就倾向于文化的精神方面的界说。我国学者多注意到了文化含义的广狭之分,认为广义的文化应包括物质、制度、精神心理等所有范围,狭义的文化则应指精神文化的创造与成果。 第三个层次的文化概念大大缩小了文化的范围,它沿袭了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以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为主的艺术文化,是人类“更高雅、更令人心旷神怡的那一部分生活方式”,是“弹钢琴谈论勃朗宁的诗”那一类内容。如我国大众所熟知的对我国文化部门所管辖的文化的理解。 可见,文化的概念是多层次的。广义的大文化观与“文明”概念相接近,涵盖了文化的所有内容。而一般学界所公认的文化观则在赞同多层次文化观的基础上,主要指人类的精神形态、观念形态方面的内涵。 那么,什么是我们所理解的文化本质呢?我们认为,文化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自然的人化。尽管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学科对文化的理解和界定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有一点是比较明确的,即文化的核心是人,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东西,一切文化都是属人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属于文化范畴。文化便是“自然的人化”,是人类创造的“人工世界”及其形式,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也是人工产品同自然物相区别的根本标志。 人作为社会存在物,既是特殊的现实的个体,同时又是社会的总体。无论是作为对象还是作为主体,人都既是文化的结果,又是文化的起点。文化造就了人,人又创造了文化。没有人,文化既不存在也没有意义;没有文化,人也不成其为人。 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自然的文化化。在马克思看来,自然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人之外的自然,即不依赖于人而存在的自然界,马克思称之为人的“无机身体”,另一部分则是人自身的自然,即人的“有机身体”。自然的人化一方面包括人类对外在自然的能动的现实的改造,另一方面也包括人自身的躯体和全部感觉(内在自然)发生属人的变化。说到底,文化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实体而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包括肉体和精神(观念)的两种需要的过程。 从外显的文明现实来看,文化是人的社会实践的产物。马克思曾说过,蜜蜂建造蜂房,使得所有建筑师都为之惊叹不已。但他又深刻地指出: 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3卷,20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职熵大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提升》章节测试题与答案

《职熵大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提升》章节测试 题与答案 第1章单元测试 1、进入职场,作为一名职业人,可能会与领导、同事、客户等职业体系交换、相互作用。 答案:对 2、网络写手当年明月写了《明朝那些事儿》。 答案:对 4、职熵“五常”仁义礼智信,对应的职业能力为:_、团队、_、创新以及__。 答案:沟通、礼仪、执行和领导力 5、职熵强调结果,不注重过程。 答案:错 第2章单元测试 1、“数寄屋桥次郎”寿司店为顾客提供小菜、饮料和酒水。

2、许振超师傅的集装装运绝活包括:一钩准、一钩净、无声响操作。 答案:对 3、小野二郎被称为日本“国宝”,是这位老先生对待职业太、自律、精准和追求极致。 答案:严谨 4、被称为日本“经营四圣”的是:松下公司的松下幸之助、索尼公司的_、本田公司的本田宗一郎以及京瓷集团的稻盛和夫。 答案:盛田昭夫 5、稻盛和夫的四字经营哲学是“ ”。 答案:敬天爱人 第3章单元测试 1、认识你自己”是古印度人认为的最高智慧。 答案:错 2、根据最新的科学发现,成年人的脑神经是可塑的。

3、从学我到职我,在行动体现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鞠行。 答案:对 4、在今天的意义不是一套外在的理论,而是指导我们做人、做事的价值核心。 答案:《大学》 5、5S 管理方法指的是: Seiri( ) 、 Seiton ()、 Seiso ()、 Seikeetsu( ) 和 Shitsuke( 素养 )。 答案:整理、整顿、清扫、清洁 第4章单元测试 1、象马云这样的老板,更愿意将公司领导者的渗透进公司业务。 答案:价值观 2、社交游戏开发商 Zynga 的首席执行官马克·平卡斯在管理中更喜欢用图表说话。 答案:错 3、父母的唠叨的背景,是让你进入职场后少一些。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张岱年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2)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2)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3)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3) 第五章中国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 (5) 第六章中国语言文字 (5) 第七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6) 第八章中国古代教育 (7) 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 (7) 第十章中国古代艺术 (8) 第十一章中国古代史学 (8) 第十二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8) 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 (10) 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 (11) 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11) 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12) 第十七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13) 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15) 第十九章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 (15) 绪论

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 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 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一.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 3 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4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首先,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其次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环境也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并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 5 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理阻隔,而是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 二为什么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因此,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具有一定的决定意义的。,但是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地理环境在起决定作用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发展保留着相对广泛的自由,因为:第一,它并没有规定人类从产生到消亡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二,它并没有确定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传递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三,人类只要不违背它的内在规律,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这一环境,实现对自身有利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传递。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今天离极限也还相当遥远。而且,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存在着相当悬

职业素养与能力提升心得

如何提高职业素养 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大的方向有两个:一是不断提高专业水准,二是培养职业素养。前者比较容易被大家关注,后者可能不明显,但是对人的要求很高,它无时无刻不在,最能显示出一个人的道德层次和精神境界。 丁俊辉打台球,有一场球本来胜局已定,在夺冠之后仍然认真打,最后打出了147分的满分。这就是一种职业素养。所以从这可以看出,职业者应该有的特点:冷静、理智、高水平、高标准。冷静、理智体现在,胜不骄、败不馁。不为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不为一点失败而气馁。高水平、高水准体现在,真正的功夫,超乎寻常的水平。 一般人都把自己的职业只看作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仅仅当作是一项工作而已,很少有人把它做为一种神圣的职业去看待。这就是普通人和职业者的最大区别。做为一个职业人,就要做到敬业、专注。从基本目标来说,是挣一份工资而谋生。从高标准来说,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所以一个职业人,要清楚自己不同于一般的社会闲散人员和普通的家庭妇女。职业者要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要通过自己的职业工作塑造自我。要清楚“你非你、我非我”的道理。即每一个人做为社会的一分子,不是孤立的一个人,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承担着一份社会赋予你的职责。 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体现在很多细小的方面。比如平时走路是否遵守交通规则,文档材料是否规整,是否注意保护环境卫生,等等。 一、提高自身品德修养 (一)严于律己 该是自己承担的工作就不要用别人帮忙。 一个人的工作,如果自己应该做的却没有做好,总是需要别人来帮忙才能完成任务,就说明你不称职。久而久之,自己的工作能力上不去,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也立不住。长此以往,别说是向上发展,就是在原来的工作岗位上,能否站稳都不好说。一个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人,就离脱离本职不远了。 该别人“露脸”的事自己不要抢着“露脸”。 每个人的工作都有自己辛苦的时候,也都有自己展示的时候。当不属于自己“露脸”时,

完整版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课件及课后习题答案_

书本 绪论 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 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 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 3 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4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首先,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其次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环境也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并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 5 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理阻隔,而是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 二为什么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因此,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具有一定的决定意义的。,但是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地理环境在起决定作用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发展保留着相对广泛的自由,因为:第一,它并没有规定人类从产生到消亡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二,它并没有确定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传递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三,人类只要不违背它的内在规律,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这一环境,实现对自身有利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传递。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今天离极限也还相当遥远。而且,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存在着相当悬殊的差异,利用的方式也迥然不同。这就是同样的地理因素在 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

所谓职业能力,就是当你从事某一职业时,具体的工作职责要求你所具有的分析、解读、操作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依赖一定的相关知识,但是不只要求从业者掌握这些知识,更要求将这些知识在工作中具体应用以解决实际问题,长期转化为一种技术能力。 所谓职业素养,就是人生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作为大学生,职业素养是我们人生职业实现的精神支柱,它对促进大学生在学业上奋发进取,顽强拼搏,弃而不舍地按照自己的职业需要充实完善自我,实现未来人生的职业目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所以如何提高提升我们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就成为关键。 一、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作用 当我们踏进大学校园的时候,我们每个大学生都应该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都应该把握好所愿与所能的关系。所愿是我们想做的工作,想获得的职位。所能是我们现在拥有的技术、能力、素质、实践经验等等。大学生的就业理想往往是美好的,但依靠现在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却可能暂时实现不了美好的愿望,因此,大学生很有必要在校学习期间了解职业生涯所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有针对性地加强培养,日积月累,以便将来更好更快适应职业的需要,最终获取职场的成功。 职业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大学期间的学习以及将来长期从事某一专业劳动,能促使人的职业能力向高度专业化发展。 而职业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个人的角度来看,适者生存,个人缺乏良好的职业素养,就很难取得突出的工作业绩,更谈不上建功立业;从企业角度来看,唯有集中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人员才能实现求得生存与发展的目的,他们可以帮助企业节省成本,提高效率,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从国家的角度看,国民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正因如此,“职业素养教育”才显得尤为重要。 二、大学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就是职业规划意识不强。是否具有职业规划意识,职业定位是否准确、职业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对于大学生的职业选择、生涯发展至关重要。但是,目前很多大学生往往将职业生涯规划简单的等同于职业选择。 由问卷调查显示,有近四成的大学生对自己目前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还是满意的。但是,当把这种规划分解后,他们的选择就没有这么乐观了:仅有12%的人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18%的人清楚自己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和劣势;清楚地知道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职业是什么的人只占16%。这种现象说明,大学生对自己及环境缺乏客观的分析及评价,造成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判断上前后矛盾,表明大学生对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还不十分清楚,对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潜力的认识比较模糊。 三、我自身存在的问题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一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P-42) 二宋明以来中国社会经济为何长期迟滞不前? 1 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双重失调; 2 中国早熟的中央集权制形成了庞大的官僚体系,该体系即是中央集权政体的运转工具,又是剥削下层民众和腐蚀国家政治的重要因素; 3 经济剥削,特别是对工商业经济的剥削; 4 保守的社会意识形态,导致社会安于现状,缺乏远见和开拓精神; 5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布局导致商业对政府的依赖性和商人性格的封建依附性; 6 是为了一视同仁而对富庶地区进行剥削也阻碍了先进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简记:官僚体系的剥削对工商业经济剥削保守不前平均主义商者依附)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一在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是什么?(P-56) 二国君主专制制度有些什么特点?(P-56) 三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 1 是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注重道德修养,成为礼仪之邦;其负面影响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修身养性和排外心理等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 2 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和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其负面价值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迷信,缺乏个人自信心。 3 是宗法与专制相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反映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突出地表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史上居有什么样的地位?: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以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诸子百家” ,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等。百家争鸣是中国教育思想史和学术史上空前繁荣和极为活跃的一次盛会。史学教育家孙培青先生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其思想成果,堪称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重要源泉” 。百家争鸣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的地主阶级和没落的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我国学术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基础,决定其发展方向。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主义所推崇的传统文化就是百家争鸣的思想精华。秦朝所采用的治国思想是法家的思想,从汉朝开始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以后各朝都以儒家为正统的思想。法家、儒家都是百家中的大家。百家争鸣为各朝代的统治者提供了各种治国思想,也开辟了多元文化的先河。可以说,百家争鸣的精华部分的组合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源泉。百家争鸣的影响一直贯穿与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虽然自汉开始,儒家正统。此后历代都以儒为主流。但是,百家争鸣的思想依然存在,只不过是融合进儒家的思想当中去了。儒家思想随着改朝换代的历史进程,不断完善自身的特点。为了符合统治者的治国需要,儒家思想必须不断的补充新的内容,而这些部分绝大多是从百家争鸣的精华中取得。可以说,儒家的思想是百家争鸣的一个浓缩。综上所述,百家争鸣自出现的时代起一直到现在,其所产生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2000 多年中国古代文化学术发展的道路、特点及其中的各种问题、思想都可以从先秦百家争鸣中追溯到其源头。可见,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中是起着基础性作用的。 二儒学是怎样崛起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的? 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如何? 1 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由于战争不断,在战争中衰败的诸侯大臣们,他们畜养的家庭文人乐师流落四方,促使了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讲义

中国文化概论 目录 第一讲第二讲第三讲第四讲第五讲第六讲第七讲第八讲第九讲第十讲导论 炎黄时代的中国文化的开端 传统文化的灵魂——中国哲学 伦理道德的人文文化 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佛教与道德 中国文物与艺术精品 中国饮食与医药、养生文化 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 中国文化的摇篮——学校与教育 挑战与机遇 第一讲导论 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旨在介绍中国文化概况的课程。学习这门课程,其目的就是要认识中国文化的方 方面面的内容,了解传统文化,思考与评价其价值,同时展望其未来命运。 1.文化的概论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合。 2.中国文化的结构与层次 本课程是以文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来介绍中国文化的概况的一门课程,要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化及其精神, 必须从理论的角度,结合中国文化的实际来观察和思考。这样才能不为众多的文化现象所感;也才能不把 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抽象化,而只剩下理论的条文。 中国文化包含非常丰富,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但文化学是有其同性,这也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p.2 — p.3) 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产生和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萌芽很早。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特征: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通过自身修养的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 理想的人。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负面价值的估价与评说。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既存在于观念文化,也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二、中国文化的“自然”精神(p.3 — p.4) 中国文化的创造有其物质基础,而在古代中国,这个物质基础就是农耕生产方式。 中国文化的“自然”精神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力求与自然合谐的行为。 三、中国文化的“奇偶”精神( p.4 — p.5) 中国人在农耕的实践中,创造了“阴”、“阳”两个中国文化范畴,又在数字计称方面归纳出“奇”与“偶”的概念。“奇偶”变纶形成了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特征。 四、中国文化的“会通”精神( p.5 — p.6) 中国文化不是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变化。中国文化善于学习各种文化体系之长,加以消化吸收,用 以丰富自己,这就是“会通”的精神。 上过精神贯穿于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历史上流传至今的思想文化都具有现代价值。从哲学自变说,任何真理都 是相对真理和绝点理的统一,无数相对点理的学和就是绝对真理。(p.6 — p.7)中国文化的“现代价值”,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表层,另一个层面是深层。文化的表层价值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张岱年-课后习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 张岱年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2)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2)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3)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3) 第五章中国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5) 第六章中国语言文字(5) 第七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6) 第八章中国古代教育(7) 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7) 第十章中国古代艺术(8) 第十一章中国古代史学(8) 第十二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8) 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10) 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11) 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11) 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2) 第十七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13) 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15) 第十九章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15) 绪论 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 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 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及外国文化课件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及外国文化课件课后习题答案_完整版 绪论 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在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 文化是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它同时改造着“改造者”自身,即实践着的人。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是文化创造的基础2,制度文化层: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 3,行为文化层: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 4,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社会心理: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是尚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大众心态心态文化 基层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 高层意识形态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一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 1,持续性 2,中国农耕经济体制下的经济成分是多元化的 纵:它始终保留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成份 横:它是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的农耕经济并不仅仅是农业生产,它还包含着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份。 到了封建社会晚期,商品性农业和为市场而生产的手工产品更在农家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3,早熟性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一在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是什么? 1,家天下的延续 ①宗法制度的本质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②这种家天下的思想不仅统治者有,还深深地影响到广大的民众 举例:西汉末年农民起义时为反对王莽的新朝,都去找西汉皇室的后裔作为自己的旗帜:绿林找来刘玄,赤眉找来刘盆子 ③家天下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姓家族统治一个朝代 ④嫡长子继承制这一西周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历代皆沿袭下来 2,封国制度不断 中国历史上不少严重的封王反叛,封国制度依然存在是宗法关系严重存在造成的,封国之王与皇帝为同姓,是一个血缘家族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 张岱年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2)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2)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3)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3) 第五章中国的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5) 第六章中国语言文字(5) 第七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6) 第八章中国古代教育(7) 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 (7) 第十章中国古代艺术(8) 第十一章中国古代史学(8) 第十二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8) 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 (10) 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11) 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与特点 (11) 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12) 第十七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13) 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15) 第十九章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15) 绪论 一为什么说文化就就是“自然的人化”?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就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与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与区别?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就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就是“自然的人化” 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 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注意:这里还就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 四怎样认识与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与现实性,不就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与现实的基础。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提纲(最新完整版)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提纲 第一讲《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状貌》 1.中国传统文化:即1840 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 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 2.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在尊祖敬宗的前提下,区分尊卑长幼,规定继承秩序, 确定宗族成员权利和义务的法则。其主要内容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宗庙祭祀制。 3.文化的主要功能:(1)传承功能(文化忠实的记录人类的活动历程)(2)教化功 能(文化通过提高认知能力,达到教化的目的)(3)凝聚功能(文化可使一个社会群体中的人们在同一文化类型或模式中收到教化,并产生相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习惯,从而紧紧团结在一起,并产生巨大的认同抗异力量)(4)调适功能(文化对生存环境不断调适) 4.文化的基本特征:(1)文化是一个综合统一体;(2)文化体现了人类集体创造的意 志和力量;(3)文化具有内在的稳定性与创新性;(4)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 (5)文化具有同一性和时代性。文化的本质特征,就是“自然的人化”或“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5.文化结构的四种形态:(论述) 物质文化(物态文化)——面对自然的困境与限制时,为克服自然这个敌人所创造的第一类文化,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人类对自然界认识、把握、利用、 改造的深入程度,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制度文化——人为了与他人和谐相处,以维持社群的生活而创造了第二类文化,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所构成。 行为文化——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人际交往中,往往会形成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又多以民风民俗的形态出现,它们是人类所创 造的第三类文化。 精神文化——为了克服人类自身在感情、或心理、及认知上的种种困难与挫折,忧虑与不安,而创造了第四类文化。它包括了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绘画)、宗 教信仰,尤其是从中折射出来的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民族性格等等。 第二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1.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 的局面。 2.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演变历程: 一、炎黄时代:中国文化的开端二、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三、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四、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统一 五、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六、隋唐:文化隆盛的时代 七、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于市井文化的勃兴八、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九、明清:沉暮与开新

中国文化概论_张岱年课后习题答案汇编

绪论 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 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 3 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4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首先,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其次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环境也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并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 5 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理阻隔,而是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 二为什么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因此,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具有一定的决定意义的。,但是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地理环境在起决定作用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发展保留着相对广泛的自由,因为:第一,它并没有规定人类从产生到消亡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二,它并没有确定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传递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三,人类只要不违背它的内在规律,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这一环境,实现对自身有利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传递。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今天离极限也还相当遥远。而且,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存在着相当悬殊的差异,利用的方式也迥然不同。这就是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