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朱光潜人生九则读后感

朱光潜人生九则读后感

朱光潜人生九则读后感
朱光潜人生九则读后感

读《朱光潜人生九论》有感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书籍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于是本书作者从朱先生所著书籍中选取关于“人生“的内容进行分类,完成了这本《朱光潜人生九论》。书中包含了朱光潜先生对修养、生命、青春、情感、处事、读书、文学、教育、成长这九个方面的看法,被大众称赞为难得的人生佳作。

刚得到这本书的时候就先被该书的题目吸引到了,从小学就听过朱光潜先生的名气,却从未完整地读过他的作品,这次能有幸读到他对人生的看法和评论的合集,心中还是满怀期待的。

朱光潜说过:“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我很信服朱光潜先生这句话,他以极简单的语言,说出了人生极复杂的道理——入世出世就是既能进去也能出来。入世时“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需要出世时要放得下,二者皆可抛。最怕的是“既不肯舍鱼,又不肯舍熊掌,只在那垂涎打算盘”可这也是我们现代人所犯的通病,所以一无所得。

一个对社会有重大使命的人,他的出世是为了入世,所以当在出世时并没有放弃他的责任和使命。例如释迦摩尼看到社会生老病死的苦状后,便恍然解悟人生虚幻,把妻子家人与王位全部放下,静坐菩提树下,冥心默想解脱人类罪苦的方法;“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陶渊明以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和屈原、耶稣等人都算是做到摆脱,能放得下的人。

入世,也就是朱光潜书中提到的“谈处群”。人在衙门好修行,入世就是为了修行。修什么?也就是朱光潜说的修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一辈子的奋斗目标。为什么朱光潜认为我们民族性的优点有很多,只是不善处群,因为修身很难。在朱光潜的话中他似乎在强调入世比出世更要重要,我认为是因为入世的问题比出世要大很多吧。出世可以独善其身,入世则要兼顾很多。我们从小就听过一个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个谚语把我们不会处群,不能入世的缺点暴露的很深刻。在私人企业我们能做得超过别人,然而到了公共事业时候,我们每个人的自私、孤僻便暴露出来。所以不仅仅做到出世态度做人,我们更要做到入世态度做事,学会处群。

在我看来,我们在生活中摆脱不开放不下的情况有很多。有些人在自己讨厌的岗位上工作,想要转行,但怕转行后又失去现在的生活,就一直犹豫,最终就这么犹豫了一生,平凡了一生。有些人在爱情上得陇望蜀就一直在纠结,在犹豫,最终人走花黄,错过了一段美好的爱情。这种摆脱不开放不下便是我们人生悲剧的起源,也是造成一生遗憾的原因。朱光潜评论这些人说:“心境既多痛苦,而事业也不能成就,许多人的生命都是这样模模糊糊的过去的”。所以我认为要免除这种人生悲剧,首先就要摆脱得开,也就是父母常教育我们的“要拿得起,放得下”。

朱光潜在书中给了我们做到入世的方法,就是要改善我们的教育。确实,随着应试教育逐渐深入社会,深入学校,教书育人已变成

了完全的教书,育人这一目的早已被我们抛弃,只进行了知识的贩卖,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培养了一批有知识没道德的人,等这群人到了社会上便会成为社会最大的危害。西方现在就有一个论点,人类将被科技所毁灭。像毒品、环境污染等一些有害的科技发明,就是因为这些无德有才的科学家造成的。所以改善教育,让我们青年知道德本才末是做人的唯一重要性,只有这样我认为才能做到入世。

我认为我们青年要学诸葛亮,出世韬光养晦,胸怀天下;入世则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且我感觉入世与出世都只是两种心理状态,朱光潜更想让我们做的是要用正确的观念来处事做人,不要被社会的不和谐事情影响自己的观念,干扰自己的目标,毁灭自己的未来。

除了处事,朱光潜书中给我印象同样深的是青春。

朱光潜说:“现代的青年们常喜欢把社会的一切毛病归咎于站在台上的人们,其实在台上的人们也是受过同样的教育,经过同样的青年阶段,他们也曾用同样的埋怨过前一辈子人”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深思,从朱光潜的话中可以类推,到我们这一辈子的青年们上台时,很可能仍被下一辈子青年们不满。现在的我们都很有理想,可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在几年后的今天我们是否还能像现在这样对理想不停步地追求着,或者说,几年后我们这一波大学生会不会变成屈服于事实而抛弃理想的堕落者。当我们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后,会遭遇到朱光潜先生称为的“悲惨三部曲”。

第一部是理想篇。有一个很高的理想,要去改变社会。刚出校园的大学生每个人都对未来充满了幻想,认为前途一片美好,一片光明,

感觉自己可以改变社会甚至改变世界;

第二部冲突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意志与社会恶势力相持不下。我们真的走进去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还是太年轻,社会根本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理想与现实根本是天壤之别;

第三部破灭篇。就是理想消灭,一直向事实投降。这一部是很多人的倒影,当发现自己的努力根本没用,自己再努力也改变不了现实,根本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的时候,开始灰心丧气,最终不得已放弃了理想,向现实投降,向社会投降。

虽然说很想反驳但却发现这是现实。我们这一代人出生在最好的年代,赶上了改革开放带给中国的迅速发展,看到一个又一个屌丝逆袭的成功人士,看到了马云、俞洪敏,认为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于是建立一个很高的理想。可是因缺乏社会经验、意志力和忍耐力,当在社会上受到困难挫折时,就会发现自己是那么的无能与渺小,于是开始放弃目标,放弃理想,有的甚至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不择手段。面对社会的无助与困难变得一切听天由命,无所追求,自己闭着眼睛醉生梦死。

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就要去了解社会、适应社会,进而改变社会。于是朱光潜先生让我们作为中国人要有几个基本的认识:第一个是对时代的认识,也就是大自然的认识。我们的社会与自然一样,都存在着达尔文提出来的适者生存法则。所以首先要能生存,然而生存下去就需要本领,本领的高低是要靠不断的磨练、不断的学习和坚韧的毅力。

第二个是个人对于国家民族的关系的认识。有国才有家,我们自己的方向要与国家社会的发展方向要一致,不要误入思想歧途。国家民族如果没有出路,个人就绝不会有出路。也就是说,要替个人谋出路,必须先替国家谋出路。朱光潜就是让我们在社会上不要什么都以自己为核心,不要因为自己的利益而损害群体甚至社会的利益,我们大家应该要清楚,我们事事不如人说到底还是我们的人不如人。我们青年不仅仅要有坚强刚毅的意志力,还要有为群体做贡献的爱国情怀。国家富裕社会安定,再加上自己艰苦卓绝、到死不懈的精神,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的自己的理想。

这本书内容很多,覆盖面很广,我就只在给我印象最深的两个观点来写了。但朱光潜先生写这整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希望我们青年能够醒悟,能够担任起社会与国家给我们的责任,毕竟在多少年以后,企业家是我们这一代人,实业家是我们这一代人,国家主席也要是我们这一代人。我们如果想要改变当今社会现状,我们要从现在开始醒悟,从现在开始向自己的理想不断努力奋斗,不要因为前方遇到的困难而放弃理想;我们还要懂得合作,一个人的力量是难以改变这个社会的,只有全社会的人一起努力,在多少年后,我们国家才可能会真正大变样。而且我认为有时候我们一生都在努力奋斗并不是为了而改变世

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朱光潜《谈美书简》读书笔记2000字

朱光潜《谈美书简》读书笔记2000字 朱光潜《谈美书简》读书笔记2000字 朱光潜《谈美书简》读书笔记2000字 朱光潜《谈美书简》读书笔记2000字 《文艺心理学》又名《谈美书简》,是朱光潜先生一部谈美学的论著。朱光潜先生在美学界的造诣这里无需过多赘述,他是我国研究美学的始祖,一代美学大师。通读完后,首先的感觉是朱先生知识的渊博,旁征博引,学贯中西。在他的书中,古今中外的文献引用得极多,而且所引用的英法德等国关于美的论述都是他最早翻译过来的。其实粗读一篇,我真没有弄明白到底什么是美。虽然他通篇都在介绍什么是美,从心理学角度、从哲学角度、从自然科学角度去研究、论证美的本质意义。但是我读的还是一头雾水,因为朱先生的思想是那么的深邃;眼光是那么犀利;观点是那么独到。都说读书就是读者和作者心与心的交流,我只觉得朱先生穿着一身长马褂,在某个黄昏的清风中,向我娓娓道来,像一切得道智者一样,他持才并不傲物,从容淡泊,虚怀若谷。对我而言,朱先生只能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来形容了。那么,到底是什么美? 什么是美?朱光潜先生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对于一个严谨的科学研究者或者说是理论研究者,简单草率地定义某种事物,总不免会把读者引入歧途甚至会怡笑大方。伟人如柏拉图也曾犯下把人定义成没有羽毛动物的错误,留下了千古笑柄。美不完全是事物的属性,不能科学定性地定义。譬如我们说水,这是可以严格定义的,凡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化合而成的物质就是水,这个不会因为不同人有不同看法而改变。然而我们很多人对美的定义其实都是成为美的条件,我们说脚长的女人比脚短的女人要美,对称的比散乱的要美,但这都是成为美的条件,但具备这些条件的不一定就是美。正如空气含有水分是雨的条件,但空气中的水分却不是雨。因此有人问圣奥古斯丁: 什么是时

读朱光潜谈美有感

读朱光潜――《谈美》有感 朱光潜(1897—1986),安徽铜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给青年的二十封信》、《谈修养》、《谈美》、《诗论》、《谈文学》等。 其中只读过朱先生的《谈美》和《文艺心理学》,对于《谈美》其精辟、客观的分析和论证实为欣赏,称赞。以下罗列每一章节的精彩之处,略赋个人拙思主观之感,引以对朱先生之《谈美》的敬意。 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作者在此段中谈及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或者说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其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就不同,同样的事物在不同心态的人的心理或视觉上都会有其独特的反应。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业的心态去看,科学家是研究的心态去看,而画家用欣赏的心态去看,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衬了三种效果,只有画家不是从“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讲的:“无为而为”的欣赏眼光去看,欣赏的同时也赋予了其画家内心世界对古松的完美概念。美的东西需要人们用审美的眼光和欣赏的心态去看去想,如只讲实用,那么美是最不实用的经验。但如果说人类历史生生不息,而真正能触动你我心灵深处的唯有那些给予美好情感的艺术作品,无处不在深邃的夜空中如同指路的星星闪着光,指引人们的灵魂、净化人们的思想。再次引用朱先生的话:“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俗语讲:“距离产生美”。其实朱先生在此明确的指出了艺术和生活的距离。真实世界笼罩了雾、雪或雨就容易给人们另外一种联想,其状态使真实世界同你我之间产生了距离,因而有了古往今来的诗情画意等及赋美感的意境。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该也是其中道理。艺术是主观的情趣、感觉,而又有些客观的控制和设计在其中,太过接近真实容易使人产生功利心,太过主观也不容易让人理解,毕竟艺术是给人们欣赏的。 不同艺术各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同京剧有唱、念、坐、打。相声有说、学、逗、唱。等其有规矩的表演方式,是经过人们多年在舞台上磨砺总结出的表演形式,而这些形式是经过人们运用艺术规律如夸张、变形等方式,拉开同实际生活的距离,而其内容又不脱离生活。 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感和神秘感,容易从实际生活中的利害关系出发看眼前的事物,而新鲜的、不了解的事物有距离感就容易产生美感,这也如同《围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无非是因为有距离,有神秘感而迸发出美感,使人向往。如此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宇宙的人情化 这个段落里朱先生引用《庄子。秋水》里的一个小故事说明了人的美感经验的道理,即:美感经验即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人的认知有时是伴随人的主观情趣来判断事物的。那么这种主观的情趣对事物进行判断就是“移情作用”,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绪映射到身边的事物中去。这种移情作用是同美感经验息息相关的。如同朱先生讲到在欣赏古松时,除却古松的外形引起的造型美

谈美读后感(通用3篇)

谈美读后感(通用3篇) 谈美读后感(通用3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谈美读后感(通用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谈美读后感 1 花了我近一个寒假的时间才看完一本薄薄的《谈美》,不容易啊,先给自己来点掌声鼓励一下,毕竟这并非是本人所喜好的文学,更何况本书的内容结构如此严谨,使我在阅读过程中多次自觉力不从心,但时间并非是虚耗的,收获暂且不谈质量,就数量而言还是有个数字的。《谈美》主要是以回答读者的来信为方式,虽不是系统的美学研究著作,不能从中见识到朱光潜先生的研究成果,但朱光潜先生以一名导游的身份,成功地引领我们步入美学的殿堂,并从一些关键的角度为美学的入门者进行了解说,极富启发性。例如在回答怎样学习美学这一问题时,说他感触最深的是治学的学风。针对美学是个旁涉很多领域的边缘学科,以及国内资料太少这一特殊性,朱光潜先生指出:研究美学的人如果不学一点文学、艺术、心理学、历史和哲学,那会是一个更在的欠缺,而且会成为空头美学家;要学通一二种外语,直接阅读外文书籍;尤其应下大力气去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但不迷信翻译过来的书籍。但时代的变迁,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想法也有所不同了,朱光潜先生即使功绩硕大,但也早在1988年与世长辞了。当然,我在此并非是想否认他老人家的什么,仅想说:只有不断地创新与改进才能成就更大的成功,否则辉煌也将只能是曾经的。谈美读后感2 这个作品用书信的方式解决了人们对于美学的疑问,朱光潜先生在八十二岁高龄的情况下创造的“暮年心血”之作,从美学最简单的开始,为读者讲述一些关于美学的知识,我也学到了不少。美学必须建立在一个基点上,这个基点就是从现实生活出发,而不是从抽象概念出发,是起源于人们的吃饭穿衣,男婚女嫁,猎获野兽,打群仗来劫掠食物女俘以及劳动和生产之类日常生活实践中极平凡卑微的事物,想起同学在生活中,学习中发现一些事物说它很漂亮,很美,大家都感到的美是真的美,我认为作者有句话说得很好,大概是:“美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感知,你内心的一种认识,并不是根据一些概念来判断的。”我也确实地意识到美是不能给它拟一个定义的,每个人心中的“美”都是不一样的,

朱光潜谈美阅读题答案

朱光潜谈美阅读题答案 本文是关于朱光潜谈美阅读题答案,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谈美》阅读原文 各种艺术都各有它特殊的筋肉技巧。例如写字、作画、弹琴等等要有手腕筋肉的技巧,唱歌、吹箫要有喉舌唇齿诸筋肉的技巧,跳舞要有全身筋肉的技巧。要想学一门艺术,就要先学它特殊的筋肉技巧。 学一门艺术特殊的筋肉技巧,起初都要模仿。“模仿”和“学习”本来不是两件事。姑且拿写字做例来说。小儿学写字,最初是描红,其次是写印本,再其次是临帖。这些方法都是借旁人所写的字做榜样,逐渐养成手腕筋肉的习惯。但是就我自己的经验来说,学写字最得益的方法是站在书家的身旁,看他如何提笔,如何运用手腕,如何使全身筋肉力量贯注在手腕上。他的筋肉习惯已养成了,在实地观察他的筋肉如何动作时,我可以讨一点诀窍来,免得自己去暗中摸索,尤其重要的是免得自己养成不良的筋肉习惯。 诗人和文人常欢喜说“思路”,所谓“思路”并无若何玄妙,也不过是筋肉活动所走的特殊方向而已。中国诗人和文人向来着重“气”字,我们现在来把这个“气”字研究一番,就可以知道模仿筋肉活动的道理。曾国藩在《家训》里说过一段话:声本于气,所以想得古人之气,不得不求之于声;求之于声,即不能不朗诵。朗诵既久,则古人之声就可以在我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迹,到我自己下笔时,喉舌也自然顺这个痕迹而活动,所谓“必有句调奔赴腕下”。从此可知从前人所谓“气”也就是一种筋肉技巧了。 诗文都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做诗文的人一要懂得字义,二要懂得字音,三要懂得字句的排列法,四要懂得某字某句的音义对于读者所产生的影响。这四样都是专门的学问。前人对于这些学问已逐渐蓄积起许多经验和成绩,我们自己既不能件件去发明,就不得不利用前人的经验和成绩。各种艺术都同时是一种学问,都有无数年代所积成的技巧。学一门艺术,就要学该门艺术所特有的学问和技巧。这种学习就是利用过去经验,就是吸收已有文化,也就是模仿的一端。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800字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800字 《谈美》首先告诉我们对于同样一件事物,存在实用的、科学的和美感的三种态度。唯美感的态度是物我两忘、非功利的目的,且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才可。一起来看看朱光潜《谈美》读后感800字,欢迎阅读! 《谈美》读后感1 读了朱光潜先生的《谈美》,心有感触。对于先生精辟、客观的分析和论证最为欣赏。期中最能领略到的是作者非常经典的对美的分析论证:美是最不实用的经验,但是人类历史生生不息;美是无处不在的,但是要靠人们细心发现的;美是客观事物加主观态度产生的,但是缺一不可,物质是可以用尽的,而无形的美是可以带带流传供人享用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以作者对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进行阐述。作者在此段中谈及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或者说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其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就不同,同样的事物在不同心态的人的心理或视觉上都会有其独特的反应。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业的心态去看,科学家是研究的心态去看,而画家用欣赏的心态去看,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衬了三种效果,只有画家不是从“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讲的:“无为而为”的欣赏眼

光去看,欣赏的同时也赋予了其画家内心世界对古松的完美概念。美的东西需要人们用审美的眼光和欣赏的心态去看去想,如只讲实用,那么美是最不实用的经验。 “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如果说人类历史生生不息,而真正能触动你我心灵深处的唯有那些给予美好情感的艺术作品,无处不在深邃的夜空中如同指路的星星闪着光,指引人们的灵魂、净化人们的思想。 俗语讲:“距离产生美”。其实朱先生在此明确的指出了艺术和生活的距离。真实世界笼罩了雾、雪或雨就容易给人们另外一种联想,其状态使真实世界同你我之间产生了距离,因而有了古往今来的诗情画意等及赋美感的意境。所谓:艺术****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该也是其中道理。艺术是主观的情趣、感觉,而又有些客观的控制和设计在其中,太过接近真实容易使人产生功利心,太过主观也不容易让人理解,毕竟艺术是给人们欣赏的。 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感和神秘感,容易从实际生活中的利害关系出发看眼前的事物,而新鲜的、不了解的事物有距离感就容易产生美感,这也如同《围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无非是因为有距离,有神秘感而迸发出美感,使人向往。如此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谈美》读后感2

谈美读后感600字

谈美读后感600字(一) 美学,往往会给人一种略带神秘的色彩,我一直以来都以为美学如同其他高深莫测的哲学。读完这本谈美书简后,我发现这是一门带有人文主义色彩的的美学,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纵观全书,不难发现朱光潜老先生用的是书信的形式来向我们阐述美学的问题,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将许多深奥的美学知识通俗化。书中反复强调美学的起源就源自于生活,一切都要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生活中捕捉到没。我认为当我们意识到美的时候,往往都是离不开人的。 作者说“美是一种价值,而价值属于经济范畴,无论是使用还是交换,总离不开人这个主体”。从人的品质思想,我们会看到最初的美,那就是书中说的“不涉及欲念和利益计较”。正如所说的这样,美学这门深奥的学问,往往就是最本真的。就像之前很多媒体评价的最美的人物。他们就是做到了这些最本真的人性美。而反观当下,现在仍是有不断地事件是为了利益的争夺。 之前,不断受关注的反腐事件就是最好的证据。自中央加大对贪腐的整治力度之后,有数不胜数的官员落马,大到“老虎”,小到“蚊子”,似乎覆盖了国家的所有部门。贪腐现象只是社会不正之风的一个产物。所以归根结底,腐败是由社会个人贪图利益的不正之风所引起的,这些正是与朱先生所说的人性美相对立的。书中说:人是一个整体,一个多方面的内在联系着的各种能力的统一体。所以,我们不能够因为自己一点点的私欲而不断贪婪,要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充满真能量的。 总而言之,这本很薄的书,充满着深奥的美学思想。读过这本书,我觉得只需将这“美”充分的融入到每时每刻的生活中,不断地充实我们的精神生活。 谈美读后感600字(二) 一天的光阴转瞬即逝,而就在今天,我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时光。我读完了第13封信。然而通过这第13封信,我对美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这就是朱光潜先生在83岁那年写给青年的美学认识读物《谈美》。 《谈美》全书共有15个话题,也就是15封信。首先他先提出了“美感修养”的问题,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免俗”。这是对“利害圈”和物欲要有一些超越,有一些精神的寄托,有一些理想与情趣,其中艺术活动就可以起到这种超越利害关系的作用,在“无所为而为”中净化心灵,得到人格精神的提升。 提到“美感修养”的问题,我们都会问:如何培养美感呢?朱光潜通俗而又深入的进行了论述。他点明:审美的态度和审美的眼睛是要逐渐养成的。作者在谈到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或者说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就不同,同样的事物在不同心态的人的心理或视觉上都会有其独特的反应。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业的心态去看,看到的是古松的实用性;科学家是研究的心态去看,看到的是古松的科学性;而画家用欣赏的心态去看,他用审美的态度,尝到了美的味道。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衬了三种效果,只有画家不是从“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讲的:“无所为而为”的欣赏眼光去看的特点,说明人异于其他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 导语:《谈美》是朱光潜先生建立其早期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之一。全书从“谈美”为“免俗”、“人心净化”的目标出发,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层层展开,娓娓道来,抒发了这位美学大师的人格理想、审美理想,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即“人生的艺术化”。下面是搜集整理的《谈美》读后感。欢迎阅读及参考! 1)美学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每个人对美的定义是不同的。2)通过谈美,引入了许多治学的问题和很多怎样做人的问题。3)美学源自于生活,研究个方面美学,要从生活中找到根源。 当美学发展到了21世纪,他并不拘泥于艺术上的美学,而是彻底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也处处有美学,并且,关注自己心灵,精神成长的人们也越来越关注研究美学。举个例子,穿衣打扮已经是现代人每天必备的功课了,而房屋装修更是一门重要的美学学问,比如:欧式概念,田园风格,日式家居以及中西合璧等等。所以美学能为人带来幸福的生活,它不是实用主义,而是不带有功利心态的心理活动,他可以让人们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以及精神上的享受。 不仅仅是生活,在《谈美书简》中,作者以亲身的经验,谈了许多只学为人的道理,对于怎样开展治学工作,他教导

说:“我们干的事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须实事求是,玩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干扰和阻碍的勇气。”很显然作者是很重美学这门学问的。其实,做人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学呢?如果一个人能将美学融入到自己的人格,那么他就能内外兼修,他处理问题又潇洒的风采,研究问题又有严谨的态度,这就是红楼梦中所说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及文章”吧。 最后我想提朱光潜先生奉行的“三信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能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得起,不推诿给别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该在此时做,不推延给未来。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的另一地去做。这是朱光潜先生不尚空谈,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很值得我们青少年去学习。 “解放后,特别是五十年代全国范围的美学批判和讨论中,我才开始认真地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而逐渐认识到自己过去的一些美学观点的错误。”这本《谈美书简》的产生由来,也就是他在这些年不断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对美学上一些关键问题提出自己新的认识。朱光潜深刻地认识到,学习和研究美学,一定要把学习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放在首位,反复强调说“研究美学如果不弄懂马克思主义,那就会走入死胡同”。在他看来,马列主义不但给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其本身

《谈美》读后感参考

《谈美》读后感参考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泰斗,是中国美学研究的拓荒者,并为中国美学的发展穷尽毕生精力。《谈美》是朱光潜先生建立其早期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之一,全书从美的产生谈起,到美感的条件及心灵净化作用,最后上升至美和人生的艺术化高度,层层递进;文字简易精炼却引人入胜,本书还一直被誉为“科学性、普及性的经典之作”。 汉字“美”由“羊”和“大”组成,在中国古代,羊是十分贵重的商品,肥大的羊大概就是原始人民对美最淡出最直白的理解。在甲骨文中,“美”写作戴羽毛头饰的妇女,表示好看、漂亮的意思。《庄子·齐物论》中记载:“毛嫱丽姬,人谓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即形容漂亮的女子沉鱼落雁。伏尔泰曾有一句话这样解释“美”:“何谓美?询之雄蛤蟆,必答曰‘雌蛤蟆’是也。”纵观诸多大家对“美”的解释,言语各不相同却无一例外表达了美的核心:心灵的感受。简言之,美,就是具体事物引起人们愉悦情感的属性。 朱光潜也指出美是一种自然属性,既是自然属性,那就是客观存在。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一事物,一个人觉得美,另一个人却不予赞同。在一般人看来,美是物所固有的,正如有些生物生来就美,有的则生来就丑。比如我们喜欢用娇颜的花朵,明耀的星星来称赞一个人的美丽,也惯用癞蛤蟆来说一个人的丑。因而,有哲学家

认为:美是心的产品。但是美丑本没有固有的标准,《道德经》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就是说我们都认为一个事物美,是因为有不美的对比,然而美与不美,你有什么固有的尺量可以说服我么? 朱光潜认为,美不全在于外物,也不全在内心,我们之所以有美丑的不同感觉,是心和物结合的产物——美感。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形象属物却不完全属于物,因为无我即不可见出形象;直觉属我却又不完全属于我,因为无物则直觉失去了活动的载体。美之中有人情也要含物理,两者缺一都不能见出美。作者的见地有些绕,但仔细领会,确是这个道理。他总结了前人对美的研究,又弥补了其不足,严谨地道出了“美感”这个新意。 “美感”不是客观存在的,作者提出它的产生有三个必要的条件:态度、距离和移情。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事物总会有自己独特的反应。这一点并不难懂,态度是主观意识层面的一部分,它是心灵主体精神的传达,或满足或不满都基于主体的特点。如面对一个苹果,画家首先想到的是它的构图美感,科学家首先想到的是万有引力,普通人则想到它吃起来的口感。用朱光潜的话来说,我们面度食物往往有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三种态度,能不能产生美感要看我们更偏向于哪一种态度。

读朱光潜《谈美》之“情人眼里出西施”有感

读朱光潜《谈美》之“情人眼里出西施”有感 出于对“美学”这名词的好奇,我便选了“美学基础”这门选修课。第一堂课,老师就谈到“美是美的”这句话。我顿时就迷惑了:美,不是美的吗?美还能是丑的吗?美,是什么呢?是根据什么判断标准判断出某个东西是美还是丑?······一连串的问题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顿时觉到了这门课的高深。于是就更加认真的听老师讲课。老师以朱光潜的《谈美》这本书为教材给我们讲他的“美学观”。果然,美学就像一门“哲学”深奥抽象,并且充满了思想的痕迹,只读其语言,很难能有更的体会,不过还好有老师及朱光潜老先生的一个个生动的例子和比喻,我才能窥见“美学”的冰山一角。 以前的我从来没有想过“美”这种感觉是如何产生、形成的。总是觉得自己一生下来就知道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自己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在自己内在心理和外在环境的影响下已不知不觉的形成了。就像一生下来就会自己呼吸一样,“审美”对我们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是任何人都会做到的事情。不过,我觉得,我们所做的只是简单的说:“这是美的,这是丑的。”却不懂得什么叫“审”。于是我就深深的佩服朱光潜老先生对“美”这一事物的思考是多么的深。为此,我还专门看了《谈美》这本书。 虽然我看完后也不是很懂,但也有些感触,我总觉得他不是在谈美,而是在谈哲学,谈人间万象。《谈美》从总体来看是本谈艺术欣赏的专业书,但其中充满着对人生观的思考。在《谈美》这本小书中,枯燥复杂的美学理论变得平易近人了,朱光潜先生用明白晓畅的话语

让我们先体验“美感”,再以“美感”的态度推到人生世事各个方面去,从而“美化”人生,最后达到人心的“净化”。 我看到他在第一篇文章中写道“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我感觉他是在说每个人的心态不同,他们看到的同一件事物也会出现不同的感觉。这里他举了一个古松的例子:一棵古松,木材商是用商业的心态去看的,科学家是研究的心态去看的,而画家用欣赏的心态去看的,不同的心态,产生的“美感”就不同。虽然,美并不实用,但是“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因此,朱光潜老师告诉我们内心不要总被功利所占据,虽然“美”既不能换来物质,也不能换来名誉,但是“美”的却是人心最喜欢、最渴望追求的东西。 我是一个恋爱中的女孩,所以我最感兴趣的还是朱光潜老师的“情人眼里出西施”这一篇文章。他在文章中写道:“(恋爱时)你在理想中先酝酿成一个尽美尽善的女子,然后把她外射到你的爱人身上去,所以你的爱人其实不过是寄托精灵的躯骸。你只见到精灵,所以觉得无瑕可指;旁人冷眼旁观,只见到躯骸,所以往往诧异道:‘他爱上她,真是有些奇怪。’一言以蔽之,恋爱中的对象是已经艺术化过的自然。”我读完后略有恍然大悟之感。原来是“自然”在经过人的心理感觉加工后产生了美感,然而不同的经验会产生不同的感觉,而我们却在不知不觉中对自然进行了一种再加工、再创造。因而恋爱时的我们总会被一时的爱情所左右我们的审美观。 于是,偶然想起老师在第一节课时说过的:“是美的,就不是自

谈美朱光潜 读书笔记

《谈美》读书笔记 齐雨

开场话 「提纲」先生写这封信(谈美)的目的并提出回信的期望 「摘录」 1.我坚信中国社会闹得如此之糟,不完全是制度的问题,是大半由于人心太坏。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 2.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 3.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作高尚纯洁的企求 4. 我所说的话都是你所能了解的,但是我不敢勉强要你全盘接收。这是一条思路,你应该趁着这条路自己去想。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我所说的只是一种看法,你不妨有你自己的看法。我希望你把你自己所想到的写一封回信给我。「注」在这里先生说得很清楚,希望我们有自己的见解,而不是把他说的话全部强加于我们脑子,只是指点我们思路。我们应当有自己对于美的认识,同时我们希望能写一份回信给朱光潜先生。 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提纲」我们对同一事物的几种不同看法 实用态度——有用的 科学态度——客观的 美感态度——“无用的”、主观的 「摘录」 1.

2. 3.科学家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纳个物于概念,从原理演个例,分出某者为因,某者为果,某者为特征,某者为偶然性。 4. 就“用”字的狭义说,美是最没有用处的。 5. 「注」因为它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可它却是在背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 6. 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种饥渴,——精神上的饥渴。疾病衰老的身体才没有口腹的饥渴。同理,你遇到一个没有精神上的饥渴的人或民族,你可以断定他的心灵已到了疾病衰老的状态。 7. 「注」新颖、从未想过的观点。 8. 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朋友,让我们珍重这几点星光!让我们也努力散布几点星光去照耀那和过去一般漆黑的未来! 二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提纲」艺术与实际人生是有距离的 1. 欣赏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 距离之外去看。 2. 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与道德也有差别) 3. 艺术表现的不自然正是为了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 4. 三、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宇宙的人情化 「提纲」“移情作用” 1.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 2. 移情作用的特点:①相互的(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②无意的摹仿。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1 看完朱光潜的《谈美》,感觉好像听到了苏格拉底的谈话,翻看了塞涅卡的书信,阅读了蒙田的随笔,一些众人皆知的道理和微不足道的小事,被他用来阐明自己的理论。深入浅出,微言大义。一滴水虽小,却能从中看见七彩的阳光;一片枯叶的飘落虽不起眼,却能预示着秋的来临;眼睛在整个身体中占的比例很小,但你仔细观察它,却能洞悉人心;脉搏的跳动经常让人意识不到,但医生认真感受它,则可以了解你的身体状况。理论希望为我们揭示事物的本质,它是抽象的,但它却来源于无数的具体现象。在生活中,我们看到的现象太多了,心中的误解也太多了,而这本书,正是一位能够帮助我们拨开迷雾,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朋友。 我们生活的世界像一本有歧义的书,书里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真”的领域有逻辑学来研究,“善”的领域有伦理学来研究,“感性”的领域则有美学来研究。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美是怎样的?一连串的问题等待着美学去回答。开卷有益,作善至祥。读完《谈美》,确实对美学有了一点体味。 美,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 记得好像是20xx年,国际大专辩论会上有这样一个辩

题:美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当时场上双方唇枪舌剑,说得天花乱坠,把我弄得一头雾水。说它是客观存在,有些大家看起来很难看人的,在艺术家那里也许就是美人,这显然是人主观意愿的作用;说它是主观感受,倒也不完全是,毕竟美是有一定标准的,不是纯主观的。 世界,远远不止于地球这颗行星,远远不止于我们整个物理性的宇宙。世界物理性地和逻辑性地从人身体的现在条件出发向外伸展。它从我们的位置、时间和方式出发向外伸展——在所有的空间、时间和逻辑方向上。世界太大了,无限的大,我们则太渺校还是禅者说的好: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读完最后一节,心里觉得很震撼。“人生的艺术化”,可以说是朱光潜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这是一个十分诗意的令人神往的境界。“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是不艺术的,正犹如同是一种顽石,有人能把它雕刻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一个人却不能使它‘成器’,分别全在性分与修养。”任何理论和学说,都来源于对于世界和生活的思考,但却又经常给人感觉远离生活之感。想起孔子曾和曾点、季路、冉有、公西赤坐在一起,听他们的政治理想。四人说完后,孔子最终赞赏曾点的意思。曾点希望自己能够陶醉在礼乐教化所带来的社会和-谐、人民安乐的景象之中,使礼乐教化真正渗透到人们的生活里。朱光潜似乎也有同样

音乐与教育-朱光潜谈美-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音乐与教育|朱光潜谈美|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音乐与教育|朱光潜谈美|阅读题 音乐与教育 柏拉图知道要一个国家的政治合于理想,先要使它的教育合于理想,所以他主张一个人在二十岁以前只消有两种教育工具——体操和音乐。因为体操讲究好了,身体可以健全;音乐讲究好了,心灵可以和谐。 音乐是一种最原始最普遍的艺术。飞禽走兽大半借歌唱表现生命的富裕和欢乐,同时借歌舞把在生活中所领略得的乐趣传给同类,引起交感共鸣。人类在原始阶段也还保持着这本能的音乐嗜好,但人类到了开化以后,小孩到了成年以后,往往逐渐丧失音乐的嗜好。这是一个极严重的损失,而且是违反自然本性的。 不仅如此,音乐更是最完美的艺术,可以普及深入一般民众,从根本上陶冶人的性格。与其他艺术不同,音乐完全融化实质与形式的分别,实质即形式,形式亦即实质,内外一致,天衣无缝。它是纯从感官打动人心的,耳里听到,心里就起哀乐共鸣。如果要教育的力量普及而又深入,舍音乐还有什么其他途径呢? 音乐对于人生至少有三重大功用。 第一是表现。情感思想都需要发扬宣泄。音乐的表现是最正常的康健的表现,因为它是人类的普遍嗜好,而同时它的命脉在和谐。音乐对于人的情感不仅能“发散”而且能“净化”,就因为它本身是和谐,对于人的心灵自然能产生和谐的影响。有听音乐经验的人都知道在凝神静听之后,全体筋肉脉搏都经过一番和谐的震荡,心灵仿佛在困倦之后洗过一回澡,汗垢尽去,血液畅通,有心旷神怡之乐。如果我们不仅是欣赏,自己能歌唱弹奏,除了这种生气洋溢的乐趣以外,我们还可以得到人生最大的快慰,成就一种作品的感觉。 其次是感动。音乐直接打动感官,引起生理的反应,所以感人最普及而深入。中西神话和历史上不乏音乐感动力的传说。人类情感有许多花样,每种花样在脉搏呼吸和筋肉运动上都有一个特殊的节奏,特殊的模型。音乐的抑扬顿挫,长短急舒,往往与这种节奏和模型相称。某一种乐调在生理上激起某一种节奏和模型,就引起某一种情调。所以在听音乐时,实在有两种乐调在进行。一是外在的,耳朵听的;一是内在的,听者身体在无意中所表演的。人类生理构造大致相同,所以一个乐调可以在无数听者的心弦上引起交感共鸣。音乐是极强烈的同情媒介,也就因为这个缘故。 第三是感化。感动是暂时的,感化是久远的。音乐由感动至感化,因为它的和谐浸润到整个身心,成为固定的模型,习惯成为自然,身心的活动也就处处不违背和谐的原则。内心和谐,则一切不和谐的卑鄙龌龊的念头自无从发生,表现于行为的也自从容中节。中国先儒以礼乐立教,就为明白了这个道理。乐的精神在和谐,礼的精神在秩序,这两者中间,乐更是根本的,因为内和谐外自然有秩序,没有和谐做基础的秩序就成了呆板形式,没有灵魂的躯壳。内心和谐而生活有秩序,一个人修养到这个境界,就不会有疵可指了。孔子谈政教何以那样重诗乐?诗与乐原来是一回事,一切艺术精神原来也都与诗乐相通。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又说“温柔敦厚,诗教也”,都是看到了诗乐对于情感教育的重要。 一个民族的性格常表现于音乐,最显著的是中西音乐的分别。西方音乐偏于阳刚,使听者发扬蹈厉;中国音乐偏于阴柔,使听者沉潜肃穆。这各有所长,我们用不着偏袒。我们所最忧虑的是我国一般民众,尤其是士大夫阶级,大半没有真正的音乐的嗜好。这似乎表现了民族精神的衰落。我个人认为人心的污浊与社会的腐败都种根于此。我深深感觉到我国必须普及音乐教育,尤其是要把国乐本身大加一番整理洗刷。但是制礼作乐是盛业也是美名,须拿出一副极严肃的态度来应付这问题,前途才有希望。 (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

朱光潜 谈美 读后感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 朱光潜(1897—1986),安徽铜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给青年的二十封信》、《谈修养》、《谈美》、《诗论》、《谈文学》等。 其中只读过朱先生的《谈美》和《文艺心理学》,对于《谈美》其精辟、客观的分析和论证实为欣赏,称赞。以下罗列每一章节的精彩之处,略赋个人拙思主观之感,引以对朱先生之《谈美》的敬意。 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作者在此段中谈及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或者说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其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就不同,同样的事物在不同心态的人的心理或视觉上都会有其独特的反应。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业的心态去看,科学家是研究的心态去看,而画家用欣赏的心态去看,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衬了三种效果,只有画家不是从“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讲的:“无为而为”的欣赏眼光去看,欣赏的同时也赋予了其画家内心世界对古松的完美概念。美的东西需要人们用审美的眼光和欣赏的心态去看去想,如只讲实用,那么美是最不实用的经验。但如果说人类历史生生不息,而真正能触动你我心

灵深处的唯有那些给予美好情感的艺术作品,无处不在深邃的夜空中如同指路的星星闪着光,指引人们的灵魂、净化人们的思想。 再次引用朱先生的话:“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俗语讲:“距离产生美”。其实朱先生在此明确的指出了艺术和生活的距离。真实世界笼罩了雾、雪或雨就容易给人们另外一种联想,其状态使真实世界同你我之间产生了距离,因而有了古往今来的诗情画意等及赋美感的意境。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该也是其中道理。艺术是主观的情趣、感觉,而又有些客观的控制和设计在其中,太过接近真实容易使人产生功利心,太过主观也不容易让人理解,毕竟艺术是给人们欣赏的。 不同艺术各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同京剧有唱、念、坐、打。相声有说、学、逗、唱。等其有规矩的表演方式,是经过人们多年在舞台上磨砺总结出的表演形式,而这些形式是经过人们运用艺术规律如夸张、变形等方式,拉开同实际生活的距离,而其内容又不脱离生活。 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感和神秘感,容易从实际生活中的利害关系出

《谈美》读后感

《谈美》读后心得 读完朱光潜先生的《谈美》,感觉这部书不像是在谈深奥的美学,而更像是一部介绍美、鼓励年轻人去发现美、创造美的书。朱光潜先生在这部书里面所提到的美,也并非完全是哲学意义上的“审美”,而是更多的在探讨自然美、艺术美、人生美,这些我们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美的事物。 朱光潜先生开篇就开始谈如何发现美。究竟美在哪里?究竟什么是美?人和人的看法多有不同。正如书中提到的关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的问题所展示出来的,画家认为是美的古松,在植物学家与商人眼中却只不过是一株客观实在的,实用的植物。按照朱光潜先生在书中所说,正是因为植物学家与木商不能够跳出他们的专业的实用范畴才不能发现古松自然的“盘屈如龙蛇的弦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这种观点很有道理,可能也就是常说的“审美无功利”的通俗易懂的说法。但是,等到后面又谈到创造美的部分时,这种观点未免又有一点片面了。 “许多轰轰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过去了,许多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也都过去了,只有艺术品真正是不朽的。”的确,真正的艺术品自然会永垂不朽,但如果脱离了孕育它的历史环境,再伟大的艺术品也是无从产生,更别提什么永垂不朽了。朱光潜先生如此说,当然是为了纠正人们对于审美无用的误解。说动人心魄的历史于我们无意义而《短歌行》于我们亲切,其实是漫长的时间已经把厚重的历史和我们的实用的范畴远远的疏离开来,让我们有机会以身处之外的心理来享受历史的跌宕起伏。艺术品作为一种对历史的记录或演绎,为我们带来美的享受。这种美的享受大概不是当年历史的亲历者所能感受到的。 当局者迷,旁边者清。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是既有主观又有客观,或者说既要有作者的情感又要能跳出情感来客观审视。朱光潜先生在书中也多次提到,虽然艺术来自于生活,但是艺术所用的情感却并不是生糙而是经过反省的。书中说,“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站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也就是说,在艺术家亲身经历人生的大起与大落之时是无法将这种情感客观的表现出来,而非要等“痛定思痛”,心绪得以跳出之时才能够将自己的情感作为材料进行加工和创作,产生艺术品。而这种由主观到客观的过程,也即是摆脱实用性的过程。 当然,除去艺术家的亲身经历,还有很多优秀的艺术作品是基于虚构的人生感受。既然没有实际的亲身经历可以跳出,就需要艺术家能够将自己融入所要刻画人的心境与生活中去,去获得主观的情感已获得可以客观刻画的材料。美的艺术的创作,既不可过于主观而物我不分,也不可绝对客观而令作品趣味索然。 此时说到底,发现美的过程即是脱离实用性、逐渐走向客观的过程。人事景物,脱离了我们的日常实用,其中所蕴含的美感才有机会被我们所发现。 既然发现了美,就要去欣赏美。我们常常感到,自然风景是不变的,可是人与人对它的感受却千差外别。这种对于事物的审美差异,正如朱光潜先生书中所说,始于我们在欣赏时的“移情作用”的差异。我们之所以对于同一审美对象有着不同的审美感受,首先是因为我们由于不同的心境和经历,对于物产生了不同的心理活动。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我们心情愉快时看秋风扫落叶或许会对自然的变化赞叹不已,而当我们心灰意冷时恐怕再见此情此景只会徒增心中的悲凉。根据书中的观点,我们的移情作用往往是带有无意的模仿。我们听舒缓的音乐感觉舒缓;听雄壮的节拍会感觉心潮澎湃。我们之所以会因为不同的音乐产生截然不同的情感,不是因为音乐本身有高低、长短、急缓、宏纤之分,而是因为我们在聆听舒缓的音乐时心思不由自主的模仿曲调节拍进行舒缓的活动,进而勾起了我们记忆里面某种舒缓的人生体验,从而让我们产生了所谓的“共鸣”。 因此,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的那样,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反照。我们虽在移情中模仿着外物,却也在模仿中加入自己的体验,也在进行着某种创作,而这种创作产生了我们千差

读朱光潜《谈美》有感

读朱光潜《谈美》有感 朱光潜的《谈美》一书,篇幅较短,内容精炼,没有长篇大论的赘述,读起来也不是很费力。他潜心研究美学时间较长,而且中西美学融合,内容丰富,学识渊博,是先进美学的代表。朱光潜先生本身对美这一概念的阐述: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需要心与物的结合。美是人的意识创造,是时间、空间的范畴,是人的主观意识,结合自然美与艺术美。除了欣赏美而外,还要着重在美中感受到的价值。 以下是我觉得文中比较经典的部分: “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为广义的艺术。 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分别全在性分与修养。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首先,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艺术的完整性在生活中叫做“人格”,凡是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现。其次,一篇美文一定是至性深情的流露,不容有丝毫假借。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感到怎样情趣,便现出怎样言行风采,叫人一见就觉其谐和完整,这才是艺术的生活。 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生活。 世间有两种人的生活最不艺术,一种是俗人,一种是伪君子。俗人根本就缺乏本色,伪君子则竭力遮盖本色。艺术化的人生就是取舍恰到好处,他不但能认真,而且能摆脱。 在认真时见出他的严肃,在摆脱时见出他的豁达。艺术的生活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情趣化就看你对于许多事物能否欣赏,欣赏就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 美学,是一门神秘的学说。 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它注重的是人们品位之高雅,看重的是修身养性。 美学的魅力在于对于每一种事物的评价都因为人们的性格兴趣而大相庭径,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欣赏事物的时候,当你发现事物别人说不知的美后,不仅使自己身心愉悦,而且让艺术细胞得以熏陶。 漫步于屋后的绿荫小道,感受月光透过树叶洒落枝头,静谧的气氛舒缓了劳累的身心。 美学,它让人们在紧张工作之余,能放眼四周。 能在感受大自然之美的同时,愉悦自己,享受生活。 慢慢走,欣赏啊!”努力向前但我不会 忘了驻足停留,欣赏眼前的美景,品味当下的生活。 最后,我将书中写给阿尔卑斯山上游人的一句话作为送给所有的人,那就是:“慢慢走,欣赏啊!”

读朱光潜美学有感

美化人生 ——读朱光潜《谈美》有感美是什么,是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是日出江花红胜火的江南,还是月落乌啼霜满天的夜泊小船?美这个词说起来似乎是最虚无缥缈的东西,是最该存在于艺术家的笔下、摄影师的镜头中的景象,美貌似是远离现实生活的,是该被保留在埃及金字塔中雅典巴特农神庙里达芬奇的画上被好好供养起来的。可是,在读了朱光潜先生的《谈美》后,我对于美有了全新的认识,他让我知道,美,不仅是艺术,它也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即为美。 正如朱光潜在开场话中所说,在当时那个危急存亡的社会,之所以去谈美,是因为中国社会的混乱,归根结底,不在于制度之腐朽,而在于道德之败坏,要净化人心,先要将人生美化,因而学会审美在当时社会显得尤为重要。在物欲横流世风日下的今天,我们更要学会发现美,理解美,将美运用到生活中去。 对于美的定义,朱光潜说,美不在心,不在物,而在于心物联系中,是意象的存在。也就是说,美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事物在我们心中反映出的形象。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种哈姆雷特,同样的一件事物,在每个人的眼中呈现必然是不一样的,这也就导致了不同的审美观念让世界在不同人眼中是不一样的。同样的一场日落,有人看见的是“夕阳无限好”,有人看见的是“只是近黄昏”,心境不好时,美丽的花美丽的景在你眼中也许连垃圾场都不如。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是既有主观又有客观,或者说既要有作者的情感又要能跳出情感来客观审视。朱光潜认为,艺术的形成过程是脱离实用性、逐渐走向客观的过程,美的艺术的创作,既不可过于主观而物我不分,也不可绝对客观而令作品趣味索然。艺术确实只有与生活有一定距离才能被我们发现美,但是如果完全脱离了生活就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那么,我们什么时候知道我们是在审美呢,我们又怎么判断我们所见到的事物究竟是不是美呢?审美的过程似乎就像在做梦。我们在做梦时通常不会意识到梦境,只有等梦醒之后才隐约对之前的梦境有所唏嘘。同样的,我们对于一件艺术作品的欣赏越入迷,我们就越难觉察到自己是在欣赏它,也难以察觉自己在审美中所享受的快乐。同样在人生中,我们只有真正享受生活,深入剖析生活品味生活,才能更融入它,发现生活中美的存在。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为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分别全在性分与修养。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艺术的完整性在生活中就做人格,凡是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现。一篇美文一定是至性深情的流露,不容有丝毫假借。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感到怎样情趣,便现出怎样言行风采,叫人一见就觉其谐和完整,这才是艺术的生活。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生活。世间有两种人的生活最不艺术,一种是俗人,一种是伪君子。俗人根本就缺乏本色,伪君子则竭力遮盖本色。艺术化的人生就是取舍恰到好处,他不但能认真,而且能摆脱。在认真时见出他的严肃,在摆脱时见出他的豁达。艺术的生活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情趣越丰富,生活也越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情趣化就看你对于许多事物能否欣赏,欣赏就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 在寻找美发现美欣赏美的过程中,也许我们大部分人不会成为艺术家,但是懂得以跳出实用的眼光去“玩味”生活,去欣赏人生,我们也会从着“无所为而为的玩索”中体味到无限的乐趣,在欣赏时人和神仙一样乐趣,一样有福。我们可以成为生命的享受者,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依然保持一颗平静而敏锐的心,真正深入生活中去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吧!你可以没有钱没有权,但是你却可以用自己善于创造美的双手去拓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