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七节 探索宇宙

第七节 探索宇宙

第七节    探索宇宙
第七节    探索宇宙

第七节探索宇宙

笔记:

一、太阳系:

1、太阳系:有太阳、九大行星、卫星、彗星等天体按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公转构成的一

个系统。

2、太阳系中九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有近及远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

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3、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太阳的总质量占太阳系质量的99.86%。太阳是恒星。

4、小行星带:在火星和木星之间有一广阔的太阳系小天体的带区,这些小天体包括成千

上万颗的小行星和它们的卫星以及亿万颗彗星、流星体。

5、九大行星中体积最大的两颗行星是木星、土星。

水星上没有空气,布满环形山。金星和火星像地球,是固体星,表面有大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木星最显著的特征是大红斑,土星也和木星一样有光环。天王星和海王星表面都笼罩着氢和甲烷气体。

6、彗星

(1)彗星主要部分是:慧核、慧发、彗尾。

(2)彗星的轨道但是不对称的椭圆形,主要组成物质是冰和小石块。

(3)哈雷慧星是著名的彗星,绕日公转的周期是76年。

7、流星体:是太空中一种岩石或尘埃的聚积物。

流星现象:流星体与大气摩擦燃烧发光划亮夜空的现象。

陨星:那些没有烧尽的流星体降落到地球表面的叫陨星。

陨石:主要由岩石构成的陨星。

光年:天文学上常用“光年”表示星星之间的距离。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太

阳与银河系中心距离约3万光年;目前,人类可观察到最远天体,距离地球约150亿

光年。

二、银河系:由众多恒星及星际物质组成的一个庞大的天体系统。在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2000多亿颗。

三、总星系:所有的星系构成了广阔无垠的宇宙。

例题:

1、光年是什么量的单位()

A、距离

B、时间

C、速度

D、面积

2、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小到大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太阳系—银河系—地月系—总星系

B、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总星系

C、

地月系—银河系—总星系—河外星系 D、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3、那一组行星较像地球()

A、木星和土星

B、天王星和海王星

C、水星和冥王星

D、金星和火星

4、世界上最早观察到哈雷慧星,并且有确切文字记载的国家是()

A、英国

B、美国

C、中国

D、日本

5、下列行星中,没有大气的是()

A、水星

B、金星

C、天王星

D、木星

6、美丽的土星光环主要是由()组成的。

A、气体物质

B、小冰块

C、环形山

D、宇宙尘埃

(2)A表示的是,E表示的是。(3)其中有光环的行星是。

(4)F是。想像一下,当它距离太阳越来越近的时候,它的长长尾巴会变得。

8、读下面宇宙中不同级别天体系统图,完成下列要求。(1)写出各字母代表的天体系统名称:

A ,

B 。

(2)在下面图中填入天体系统名称,完成天体系统关

系框图。

学习感想:

人类宇宙探索过程

人类宇宙探索过程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拉开了人类航天时代的序幕。前苏联宇航员、大名鼎鼎的加加林,于1961年4月12日,乘坐前苏联“东方号”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了一圈,历时近两个小时,成为了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人。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约38万公里),是人类进行太空探险的第一站。前苏联1959年发射的月球2号探测器在月球着陆,这是人类的航天器第一次到达地球以外的天体。同年10月,月球3号飞越月球,发回第一批月球背面的照片。1970年发射的月球16号着陆于丰富海,把100克月球土壤送回了地球 美国的“徘徊者”3-5号月球探测器

“勘测者”月球探测器 美国发射的月球轨道器 “阿波罗”11号的登月舱 “阿波罗”11号宇航员阿尔德林迈出登月舱 “阿波罗”11号宇航员阿尔德林在月球表面 宇航员阿尔德林在美国国旗旁留影 “阿波罗”11号宇航员在月球表面留下的足印 “阿波罗”15号的月球车 “阿波罗”17号的月球车在月球上行驶

“克莱门汀”号无人驾驶飞船 环绕月球飞行的“月球勘探者”探测器 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雄心勃勃的“阿波罗”计划的目的就是将人类送上月球进行实地考察。在此之前的1961年到1967年间,9个“徘徊者”、7个“勘测者”探测器和5个月球轨道器先后对月球进行了考察。它们拍摄了月球的照片,并分析了月球的土壤,为登上月球做好了准备。随后美国便使用“土星”5号运载火箭先后向月球发射了17艘“阿波罗”飞船。其中“阿波罗”1-3号是试验飞船,4-6号是无人飞船,7号飞船载人绕地球飞行,8-10号载人绕月飞行,11号至17号是载人登月飞行。 1969年7月16日发射的“阿波罗”11号使人类首次登上了月球。执行该次任务的是阿姆斯特朗、阿尔德林和柯林斯。飞船抵达月球轨道后,柯林斯驾船绕月飞行,另两名宇航局驾驶登月舱于7月20日降落在月球表面的静海。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宇航员在月球表面进行了实地的科学考察,并把一块金属纪念牌和美国国旗插上了月球。此后又有5次成功的登月飞行,宇航员在月球上停留的时间总共约300小时。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最高等智慧生物,是充满好奇心的白皮肤、黄皮肤、黑皮肤的人类。人类想要知道海洋的尽头是什么,五六百年前就创造了远洋航海技术,“全球文明”即由此发端;人类想要像鸟儿一样展翅高飞,100多年前就发明了飞机,寂寥长空从此成为旅行的驿站;人类想要摆脱地球引力到大气层外的空间看一看,半个世纪间,各式各样的航天器就纷纷射向太空…… ——从自立行走于脚下这片土地到飞出蓝色地球村,人类就是这般孜孜不倦地幻想着,并一步一步地拓展着他们的活动空间。 梦想:脚步开始的地方 无法考证,人类的飞翔之梦,究竟是源自一个沐浴阳光的白天还是默数繁星的夜晚。 在东方的传说中,美貌的嫦娥偷吃了灵药飞天成仙,从此独守寂寞蟾宫;而在古希腊的神话里,太阳神阿波罗则驾着太阳车巡游九天,为人间送来光明和温暖。 充斥着飞天神话的人类幼年记忆,代代相传到今天。在双脚还只能停留在大地上的时候,想象,已经达到了一个人类自己也不知道有多高、多远的地方。 那是人类对太空最初的思考与渴望。 直到500多年前,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用“日心说”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认知革命,人类才开始了对宇宙的科学审视。 就在“日心说”与统治欧洲一千多年的“地心说”艰难斗争的同一时代,中国的明朝官员万户——一位试图飞出天外的幻想家,却成了人类第一位飞天的真正实践者。 美国学者基姆在其著作《火箭与喷气》中这样描述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火箭飞行尝试:万户先做了两个大风筝,并排装在一把椅子的两边,然后在椅子下面捆绑了47支大火箭——中国人发明的一种以火药作燃料的兵器。准备完毕后,万户坐在椅子当中,命仆人点燃火箭…… 人类航天始祖”万户勇敢的生命,最后殒落在了点燃火箭后的巨响中。多年后,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万户山。 从17世纪开始,古老的梦想与发轫期的近代自然科学相遇,诞生出一系列具有强烈科学性的幻想小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在1634年出版的《梦游》中第一次对月球旅行展开幻想,法国作家贝尔日拉克在《月球之旅》中用近似科学的态度讨论了太空旅行中的各种飞行方法,法国作家凡尔纳更是在其名作《从地球到月球》中大胆地把巨型炮弹作为未来的航空器,并运用大量的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知识,对炮弹和发射装置进行了严格的计算。 科学,如同孕育在幻想中的胎儿,吮吸着幻想的营养一天天成长。 1903年,人类飞天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那一年,莱特兄弟驾驶着他们在自行车修理车间里制造的第一架飞机“飞行者1号”,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空中飞行。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探索宇宙》教案

《探索宇宙》教案 教学内容:科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61—64页。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 2、会制作多级火箭模型。 3、能够收集有关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行星探测器及航天飞机的图片和资料。 4、搜集人类的航天灾难故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 2、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了解人类走出地球的历史。 3、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深化。 4、认识各种典型的航天器。 5、了解人类历史上发生的主要航天灾难。 6、了解我国的航天史。 7、知道中国正在进行的航天事业——嫦娥计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人类探索太空的自豪感。 2、体会到科学家和宇航员在宇宙探索中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 3、从中国宇航事业的发展中体会到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的尊严。 教学重点、难点: 能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宇宙方面的知识。 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收集各种神话故事、星球的图片、有关宇宙和探索宇宙的资料。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问题: 出示浑天仪图片 提问:这个图片里的物体大家认识吗? 学生观察并回答。 讲述:浑天仪是我国古代人民用来研究月球和其他星球的仪器,是东汉的张衡发明的,这表明500多年前,人们就开始用一些仪器来探索宇宙了,今天我们来看看人类是怎样探索宇宙的。(出示课题)

2、让学生围绕文本内容提出问题。 3、师目标导向,提出问题 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有什么关系? 4、明确问题,准备探究。 这节课我们来探究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和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深化。 一、探索望远镜 1、教师:人类探索宇宙少不了要用到望远镜,你知道有一些什么样的望远镜? 2、学生交流 教师课件展示各种望远镜,并作相关介绍。 (如伽利略的折射望远镜、牛顿的反射望远镜、射电望远镜、哈勃太空望远镜等,还可以补充介绍其他望远镜,如我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轨道望远镜等) 3、讨论:了解了这么多的望远镜,你认为望远镜是怎样帮助天文学家提高探索宇宙的能力的?科学技术是怎样影响望远镜的发展的? 4、学生讨论交流。 二、宇宙探测器 1、教师:从地球上用望远镜观察宇宙,获得信息是很有限的,到太空中观测,才能获得更多的信息,因此人类向太空中发射了许多宇宙探测器。你们已经查阅了很多的资料,现在各小组整理自己的资料,根据这些探测器的功能进行分类,然后把你们最想和大家分享的告诉大家。 2、学生整理资料并交流。 3、讨论:你还知道哪些宇宙探测器?它们都有什么用途?你认为探测宇宙组好的方法是什么? 4、学生讨论交流。 三、做个火箭工程师 1、讲述:火箭是中国人在一千多年前发明的,当时使用的燃料是火药。现在,人们用煤油或液态氢作为火箭的燃料,可以产生巨大的推力,将各种卫星、载人太空舱或太空探测器发射到太空中。 2、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万户”吗?能说说他的故事吗? 3、学生讲述万户的故事。 4、教师提出问题:古代的火箭曾以火药作为动力,你知道现在的火箭用什么做动力吗? 5、学生回答。 6、教师:现在我们用气球做实验来研究火箭的动力问题。学生做气球实验。 7、观察思考:气球是靠什么力量前进的?

《科学与技术》期末考试试题与答案版

科学与技术复习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自然界中一切物体的相互作用,都可能归结为四种基本的相 互作用,即引力、弹力、电磁力和(C)相互作用。A.地磁力B.分子力C强力D.结合力 2.基因是含特定遗传信息的核苷酸序列,是(D)的最小功能单位。 A .细胞 B .蛋白质 C .氨基酸 D .遗传物质 3.1996年,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利面世,这 是世界上首次利用(A)技术而培养出的克隆动物。 A. 细胞核移植 B .细胞融合C.细胞培养 D .细胞膜嫁 接 4.由无数恒星和星际物质构成的巨大集合体称为(A) 。 A.星系 B .星空 C .星云 D .星际 5.光纤通信利用光纤来传送(C),它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通信方式。 A.电 B .声 C .光 D .机械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 6.科学是技术发展的__理论__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手段, 他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7 .我国863计划中,被评选列入该纲要的8个技术群是生物技 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 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海洋技术。 8 .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是以__信息技术为先导的。 9.板块构造说的理论是在__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 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的。 10.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了一份 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首次提出了“可持续 发展”的概念。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1.核能是在原子核变化过程中,从变化前后原子核质量亏损的质量 差转化来的能量。 12. 纳米材料就是用特殊的方法将材料颗粒加工到纳米级(lo-g 米),再用这种超细微粒子制造的材料。 13. 地球外部圈层结构指地球外部离地表平均800千米以内的圈 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14 .物质生产力一(劳动者十劳动资料十劳动对象十管理 +??) 高科技。四、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5.简述科学认识发展的动因。 (1)科学认识发展的外部动因(8分) 恩格斯曾经指出:“经济上的需要曾经是,而且越来 越是对自然界的认识进展的主要动力”。 一般地说,在19世纪中叶以前,科学是落后于生产和技术的, 它的发展是在生产需要的推动下进行的。而从19世纪下半叶以后,科学理论研究不仅走在技术和生产的前面,还为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开辟了各种可能的途径。进入二十世纪以后,现代科学产生了空前的先行作用,科学变成了超越一般技术进步的因素。 (2)科学认识发展的内部动因(7分) 科学作为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体系,有其自身的矛盾运 动和继承积累关系。科学发展的内部矛盾运动是它的内部动力。它表现为:1)新事实和1日理论的矛盾。2)各种不同观点、假说和理论的矛盾。 16.简述新材料发展的方向。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总是不断地对材料提出新的要求。当今新材料的发展有以下几点: (1)结构与功能相结合。即新材料应是结构和功能 上较为完美的结合。(3分) (2)智能型材料的开发。所谓智能型是要求材料本身具 有一定的 模仿生命体系的作用,既具有敏感又有驱动的双重的功能。(3 分) (3)少污染或不污染环境。新材料在开发和使用过 程中,甚至废弃后,应尽可能少地对环境产生污染。 (3分) 18世纪中叶产 生

幼儿园大班科学:探索太空的奥秘

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认识宇宙太空的奥秘,扩展幼儿的知识。 2、诱发幼儿对太空的探究和好奇心。 3、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活动准备: 1、提供给幼儿介绍太空的资料:图书、录像、电脑。 2、设计好的大幅“未来太空城”的图片。 3、各种大型积木,橡皮泥,彩纸,皱纸,各种废旧材料等。 4、录音机、磁带。 三、活动过程: 1、感知太空。 (1)教师扮演星姐姐:“小朋友们好,我是宇宙太空的星姐姐,我知道你们很想知道我住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样的,所以,今天我就邀请你们到太空去做客,你们高兴吗?那我们怎么去呢?(坐飞船、航天飞机等)(2)幼儿随音乐一起做律动“坐飞船”,然后自由地围坐在一起。 (3)查看关于介绍太空的资料,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现在,我们来到太空资料厅,请你们自己去查看关于太空的介绍,好吗?幼儿自由选择,借助各种媒体感知太空的奥秘。 2、构思太空城。 (1)请幼儿讲述刚看到的或以前了解到的有关太空的知识,教师适当帮助补充小结。 (2)教师出示“未来太空城”的图片。 “小朋友们,现在星姐姐住的太空里来了很多新朋友,有各种人造卫星、太空飞船、卫星空间城,等到不久的将来,我住的太空也将变成一座美丽的太空城。你们看,这就是我设计的“未来太空成”,这里也有学校、工厂、商店、娱乐场所、街道,到了那时,你们就可以天天和星姐姐住在一起了,你们高兴吗?” (3)幼儿大胆想象“未来太空成” “那星姐姐请你们帮帮忙,帮我再设计几座太空成好吗?”幼儿自由设想、构思,并相互讨论交流。 3、建造太空城。 (1)教师帮助幼儿分组,让幼儿开动脑筋,利用各种材料进行建造。 (2)幼儿分工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3)请几名幼儿代表说说自己建造的太空成,共同欣赏美丽的太空成,并给它取名,挂牌,然后幼儿和

探索宇宙教案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 第七节探索宇宙 一、教材分析 《探索宇宙》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太阳系的结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对太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在课堂上采用探究性学习,多提供影像一些资料,全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通过对资料、信息的获得和处理来提高感性认识,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浓厚兴趣。 二、学情分析 一般在小学时,学生对探索宇宙方面的知识已有初步认识,如他们对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银河系、太阳系等知识已有初步了解,但他们对太阳系中除了九大行星之外的其他成员的了解,对银河系的构成、大小、形状以及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的认识还远远不够,而且往往是凭直觉猜测。 “银河系和宇宙”是本章第7节《探索宇宙》中的第二课时,教科书把《探索宇宙》编排在本章的最后一节是基于学生在学习了前面几节后,已经有了一定的天文学知识作铺垫这一原因;而且“银河系和宇宙”又是在学生了解了第一课时太阳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故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谓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了解太阳系的构成及九大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体。 2.会根据哈雷彗星的周期计算它出现的时间。 3.知道银河系的构成,大小,形状以及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 4.了解宇宙的构成及宇宙中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的关系。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对资料、信息的获得和处理能力。(3) 情感目标 1.知道人类及我国在航天事业中的成就。 2.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认识到宇宙是广阔无边的,培养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太阳系的构成及九大行星离太阳由近到远的排列顺序;银河系的构成、大小、形状及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 难点: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空间三位概念。 五、教学课时 共2课时 六、课前准备 查阅太阳系、九大行星、银河系及宇宙的资料,多媒体课件和影像资料。 七、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 新课引入 设问:在这一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什么? 生答:地球、太阳、月球和星座 设问:我们所了解的天体仅局限于哪个天体系统?

《宇宙探秘》教案

四、宇宙探秘 码头中学王国武 教学目标: (1) 了解人们对宇宙的认识过程以及不同时期主要的观点和理论 (2)知道太阳系组成和宇宙组成,了解宇宙大爆炸模型及其基本知识 (3)常识性了解宇宙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和未来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和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 二.难点:认识宇宙的起源 教学方法:观察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自制多媒体课件 一.新课引入 视频导入 问:你对宇宙有哪些疑问? 讨论,学生回答后得到新课课题 二.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1、关于宇宙的起源东西方有各种说法,我们中国人认为是盘古创造了世界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宇宙、天地等的传说? 学生回答 2、对宇宙的认识,中国古代有盖天说: 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人们通过观察星空发现日月星辰似乎围绕着我们地球旋转,宇宙到底如何运行? 看书并讨论

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地心说 地心说对吗?地球是怎么运动的? 文艺复兴时期,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说 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掀起一场认知革命,使我们开始了对宇宙的科学审视 学生讨论关于对宇宙的了解,回答 三.科学的宇宙观 人类对神秘宇宙的认识已经远远超越了哥白尼时代。 展示各种图片反映当今宇宙,从而知道太阳系组成和宇宙组成 小练习 1、银河系的形状是__________________ 2、距离银河系最近的星系是_______ ...... 观看视频,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知道光年的概念:光在真空中传播一年所经过的距离 提出问题:宇宙是否有过去?宇宙是怎么来的? 观看视频,得出宇宙起源于大爆炸 四.实现飞天梦 宇宙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人们不能满足于用肉眼和望远镜观察宇宙,人们早已冲出地球走向太空 简单介绍人类在宇宙探索方面的成就 观看有关神五视频 五.小结本节知识点并布置作业

第三节 探索宇宙

第三节探索宇宙 1. (2012?黄石中考改编)微观粒子与宇宙天体有很多相似之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结构很相似 B.宇宙天体、分子都在永不停息的运动 C.天体之间、分子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力 D.宇宙天体、分子的运动都没有规律 2.(2013?济南一模)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天文学家(选填“托勒密”或“哥白 尼”或“哈勃”)利用仪器观察星系发出的光,发现星系的光谱向长波方向偏移,称之为谱线“红移”,此现象说明星系在远离我们而去。 3. (2012?淮安中考改编)古人通过观察和猜想,建立了不同的宇宙模型,其中古希腊天文 学家托勒密提出以为中心的宇宙模型,简称“地心说”。近代波兰科学家哥白尼提出以为中心的宇宙模型,简称“日心说”。 【新闻再播】 北京时间2013年6月23日10时07分,在航天员聂海胜的精准 操控和张晓光、王亚平的密切配合下,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十 号飞船成功实现手控交会对接。执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十号飞船交会对接的乘组人选,正在进行严格训练和选拔程序。周建平说:“我们期望还有女航天员参加飞行,保持两男一女的搭配。” 中国自主研制的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将继续在神舟十号飞船任务中为航天员提供生活保障,这些技术未来也将应用在空间站的建设当中。航天科工集团四院型号总设计师胡胜云介绍说,尽管和地面上的空调、电热炉功能一样,但太空厨房、太空空调不仅要承受各种恶劣太空环境的考验,还要保证长期运行不出故障,否则不仅维修困难,还会威胁航天器和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如今,中国自主研制的这些生活设施已经伴随天宫一号在太空运行了一年多时间,状态一直很好,这些都为未来更长时间的载人航天任务积累了经验。 【拓展创新】 (1)夜晚的星空,人们观察到许多闪烁的星星,它们大多数与太阳一样,都是哪一类天体? 。 (2)下表中是部分星系移动的数据:

小学科学《探索宇宙》教学案例

小学科学《探索宇宙》教学案例 江苏省泰兴市新市小学李娟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四课《探索宇宙》。 课例类别: 多媒体网络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了解人类走出地球的历史,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深化。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会制作多级火箭模型,能够收集有关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行星探测器及航天飞机的图片和资料。搜集人类的航天灾难故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到人类探索太空的自豪感,体会到科学家和宇航员在宇宙探索中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从中国宇航事业的发展中体会到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的尊严。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了解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和观测工具的发展。教材按照人类时间顺序展示了一组图片,这组图片简要概括了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 人类运用了各种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去探索宇宙的奥秘。最初人类用肉眼观测太空,于是就有索尔兹伯里的建筑奇迹:几十块巨石形成一个大圆圈,高的达6米,每块石头重数十至数百吨,在那一马平川的平原上矗立了几千年之久。考古学家们至今仍不能断定当初建造此“巨石阵”的确切目的。 从“巨石阵”到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江南登封观星台,再到明代浑仪;从伽利略天文望远镜的发明到美国工程师最早发明的射电望远镜直至20世纪90年代美国把哈勃空间望远镜装上了航天飞机。这一个个脚印记录了一代代航天科学家不懈的努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人类观察星空的视线越来越深远。

第二部分:介绍各种运载火箭。通过火箭发展史的图片向学生介绍人类走出地球的历程。教材上呈现的图片是:中国古代的火箭模型、美国的第一代火箭、美国的大力神火箭和中国的长征火箭系列。 教材除了让学生了解火箭的发展史之外,还通过动手做让学生了解火箭升空的原理。教材提供了这样一个活动:指导学生制作一个多级火箭,来模拟火箭升空的现象,通过这个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火箭升空的原理是反冲。 第三部分:介绍各种航天器,包括航天飞机和空间站、各种实验卫星和军事卫星、各种宇宙飞船和行星探测器。教材展示了一系列的图片,通过图片展示了人类深空探测所取得的成就。这些航天器包括: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行星探测器、航天飞机、宇宙空间站和宇宙空间探测器。教材上层示的有国际空间站和航天飞机、“旅行者”号宇宙飞船、科学实验卫星、中国的“东方红”1号卫星、我国的“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和“先驱者"10号行星探测器。 第四部分:了解人类的航天灾难。在人类的航天史中,人们永远也不会忘记:1986年1月28日,随着一声巨响,执行第25次航天飞行任务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生爆炸,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2003年2月1日22:00,美国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在结束为期16天的太空任务之后返回地球,在着陆前发生意外,航天飞机在得克萨斯州上空解体坠毁,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人类在探索太空中受到的挫折远不止这些,但正是凭着一种执着,人类才取得了今天如此辉煌的成就。教材通过这些图片资料的介绍向学生传输着航天事业的艰辛和风险,更是向学生传递着一种信念,一种生命不息、探索不止的信念,无论怎样的灾难和困难都永远挡不住人类走出地球的脚步。 第五部分:介绍中国航天历史。1964年7月19日,中国成功发射了一枚生物火箭。1966年10月27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1975年u月26日,我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1980年远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2年以后,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1984年4月8日,我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1986年2月1日,我国发射了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1988年9月7日,试验气象卫星“风云”1号发射成功。1999年11月20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艘“神舟”号试验飞船。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探索宇宙 教案1

第3章第7节探索宇宙 教学目标 1.了解太阳系的构成及九大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体 2.知道银河系的构成,大小,形状以及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 3.了解宇宙是由大量的类似银河系的星系构成,且宇宙是无边无际的 4.知道人类及我国在航天事业中的成就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图片等,了解九大行星的表明特征 难点:建立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空间概念 课时安排(2~3节)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 (1)有关恐龙灭绝原因 (2)太阳系中九大行星的表明特征 (3)有关哈雷彗星 教学课程设计 (一)太阳系 学生观看有关太阳系,九大行星的影像资料,向学生提出问题 1.太阳系的组成 2.九大行星在运转的过程中,为什么不会发生碰撞 3.按与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说出九大行星的名称 组织学生讨论:太阳系中,为什么除了地球以外的其他八大行星都没有生命? 1.九大行星的表面特征: 1)水星:离太阳最近的一颗行星 ●布满了环形山 ●基本没有大气也没有水 ●表面温度高达477oC,夜晚-173oC 2)金星:距地球较近的一颗行星 故:古代(太白金星):清晨,黄昏可见。清晨所见的金星称“启明星” ●有点象地球:有大气(主要成分CO2) ●金星上的大气层把阳光大部分发射回去或漫射开来,故白昼光亮不强。

●金星上的CO2可阻挡红外线向外辐射,可产生“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使表面温度可高达465oC~480oC, 所有金星上没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3)火星:与地球有点象 ●有一层稀薄的大气层,主要成分为CO2 ●最高温度27.7oC, 最低-123oC ●没有液态水,大气极稀薄,寒冷,是没有生命存在条件的极其荒凉的世界 4)木星:九大行星之王 ●大气:H ●温度:离热源太远,温度极低 ●卫星: 16个 ●大红斑:是一股猛烈而长久的风暴漩涡。大红斑寿命很长,已经存在300多年了。 ●光环:外环较亮,内环较暗,由黑色的块状物体组成 5)土星 ●大气类似与木星 ●温度更低 ●光环:由细小的冰屑和带壳的微粒组成,因反射阳光而发亮 ●卫星:23个 6)天王星,海王星 ●有大气:H, 甲烷 ●温度极低 7)冥王星:太阳系中最外围的一颗行星 ●温度极低:绝大部分物质已凝结成固态或液态 ●表面有没有大气层不清楚 讨论结果:太阳系中其他八大行星都没有存在生命的可能性,而地球距太阳位置适中,地球表面温度适宜,有液态水,有厚厚的大气层,有氧气 太阳系中除九大行星外,还有许多彗星 1.彗星:是围绕太阳运动的一种天体(图片资料) 1)组成:慧核,慧发,慧尾 慧核: 是有岩石碎片,固体微粒,冰构成 慧发:当彗星靠近太阳时,慧核的冰物质受热而部分汽化 慧尾:受太阳风的吹拂,慧发中的部分被吹成慧尾

马克思分析宇宙大爆炸

现在我们就用马克思主义检验一下宇宙大爆炸理论。 先来认识一下什么是宇宙大爆炸理论。 “宇宙大爆炸学说”作为现代天文学宇宙论中的一个学派, 是研究回答宇宙的发生和发展的问题的。这个学说, 是在1 9 4 8 —1 9 4 9 年间, 阿尔法、贝特和伽莫夫以及赫曼等人共同发展的一种宇宙论。由于这几位创始人的姓名偶然地和希腊字母a 、β、r 谐音, 所以又称为a 一β一r 的理论。这个学说的主要观点认为, 我们的宇宙曾有过一段从密到稀, 从热到冷的演变史。在这个时期内, 宇宙体系在不断地膨胀, 而且这一膨胀过程, 开始时十分迅猛, 如同一次规模巨大的爆炸。具体说, 大约在l的多亿年前, 宇宙升始发生大爆炸。其过程是: 在宇宙的早期, 温度10 0 亿度以上, 物质处于高密状态, 宇宙间只有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少量的中子,质子等基本粒子形态的物质。由于整个体系在膨胀, 所以温度很快下降。当温度降到10 亿度左右时, 化学元素从这一时期开始形成。当温度降到1 0 万度后, 早期形成化学元素的过程结束, 宇宙间的主要物质是质子、电子、光子和一些比较轻的原子核。当温度降到儿千度时, 电子与氢核组成原子, 这样组成的气体在引力的作用下凝聚成气云, 最后逐渐形成今日宇宙里各种各样的星系和恒星。 从物质方面分析: 1:按照马克思唯物主义,根本就没有什么造物主或者上帝,客观世界都是物质的,任何现象都可以用物理定律来解释,科学唯物主义可以解释宇宙中大部分现象,日月星辰,人体动物、力学光学等!宇宙大爆炸学说, 既然认为宇宙是因为其本身体积、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的爆炸,并且爆炸产生以后, 它的发生、发展只受其物理学规律的支配, 神或上帝并不能进行干预, 因此这个学说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念是一致的, 它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观点。 2:物质是守恒的, 即物质不能创生, 不能消灭, 整个世界就是物质的世界, 根本不存在物质世界之外的一个什么东西。物质世界从宇观上说是至大无外的, 而从微观上说是至小无内的。整个物质世界也无所谓开端和结束.很多人认为宇宙大爆炸是一切世间物质的起源,我们小组不大同意这个观点.根据宇宙大爆炸学说,物质从头到尾都是存在的.它并没有提及一个从无到有的诞生过程.只是解释了物质如何密度从低稀到高密,从电子,光子发展到中子,质子的过程.从这一点来说,它符合了物质的守恒性.

人类太空探索的六个难题

人类太空探索的六个难题 人类起源于非洲。但人类并未留在那里。在数千年的时间里,人类的祖先走遍了这片大陆,然后便离开了。当来到海边时,他们建造船只并不远万里扬帆前往他们当时不可能知道是否存在的岛屿。为什么? 可能出于同样的原因,当人们抬头仰望月亮和繁星时,也会说同样的话:“那里有什么?我们能去那里吗?没准我们能去那里。”因为这就是人类做的事。 当然,太空对人类生命的危害要比海面大得多。逃脱地心引力需要付出比离岸远航多得多的努力和代价。不过,那些船已是当时的尖端技术。航海家们精心规划了他们昂贵且危险的旅程,其中不少的人为了发现地平线以外的世界而死于非命。那么,为什么还要继续下去呢? 想和你谈谈衍生技术,从简便的小产品到可能养活千百万人、防止致命事故或挽救伤患生命的发现,无所不有。 告诉你,不应该把所有鸡蛋都放在这个日益脆弱的篮子里。一次陨星大撞击,人类都将落得和非鸟类恐龙一个下场。另外,你注意到近来的天气了吗? 告诉你,齐心协力发展一项计划可能对人类是有益的。这项计划不涉及相互残杀,却涉及认识地球家园、人类在地球上生存的方式和对人类继续生存下去至关重要的东西。 把一切都告诉你:人类应该设法在地球以外的地方生活、建立空间站和月球基地以及在火星上修建城市和在木星的卫星上建造栖息地的所有原因,还有人类应该遥望太阳系以外的星球——如果能做到的话——并说“我们能去那里吗?没准我们能去那里”这样的话的所有原因。 文章称,这是一个庞大、危险并且可能无法实现的计划。但人类从未因此而停下拼搏的脚步。 雨果奖和星云奖双料获得者、《辅助正义》一书作者安·莱基曾说:人类诞生于地球。人类会留在这里吗?答案是否定的。 难题一:升空(地心引力的阻碍)

宇宙大爆炸概论

学院:数学学院学号:20120510293 姓名:陈椿文 简述大爆炸宇宙学所描述的宇宙演化过程大爆炸理论(Big Bang)又称大爆炸宇宙学,是当代关于宇宙起源的理论。也是现代宇宙学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与其他宇宙模型理论相比,大爆炸宇宙学更能说明一些观测事实。其主要观点是,认为我们的宇宙曾经有过一段从热到冷的演化过程。宇宙并非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膨胀,物质密度从密到稀,就如同一次巨大的爆炸一样。 1927年,比利时天文学家乔治〃勒梅特首次提出了“大爆炸”的概念,认为宇宙开始于一个极小的原始“超原子”(现称为“原始火球”)的灾变性爆炸。1948年,美籍俄裔天体物理学家乔治〃伽莫夫将广义相对论引入到宇宙理论中,提出了宇宙起源的大爆炸模型,其理论出发点是埃德温〃哈勃发现的星系退行速度与距离的关系。既然各星系目前正在彼此退离,那么它们过去必然是彼此互相靠近的。照此追溯下去,大约150亿年(近年来修正为137亿年)前的某一时刻,一个密度极大、温度为10(32次方)K、尺度为10(负36次方)的“原始火球”爆炸,这个无限小点称为“奇点”。从这里诞生了时间和空间、质量和能量,于是宇宙从“无”中诞生。而爆发之“前”,时间和空间毫无意义,因为时间和空间是从奇点开始的。在10(负34次方)秒的极短时间内,宇宙膨胀了10(100次方)倍。极大热能的一部分转化为物质和反物质,包括夸克、反夸克、电子、反电子等基本粒子。物质和反物质碰撞而湮灭并放出光。由于物质远远多于反物质,在10(负5次方)秒后,剩余的物质随着膨胀减速和温度下降,夸克凝聚成中子和质子,进而形成氢核与氦核。此后的30万年间,温度继续下降至5000~4000K,原子核捕捉到曾经无序飞散的电子,构成原子。宇宙变得不透明,进入黑暗时代,这样持续了大约9亿年。此时的宇宙大体上是均匀的,但也存在大约10万分之一的不均匀度。这导致物质凝聚,形成恒星,聚集成星系,星系集结成星系团,更进而聚合成超星系团以及介于其间的超级空洞。现在我们能够通过各种手段观测到的距离100多亿光年宇宙深处的天体,就是宇宙大爆炸后形成的原始天体。 大爆炸学说能较好地解释一些观测事实,也显示了一定的生命力,并且成为目前关于宇宙形成、演化的主流学说。因而取代了另一个比较流行的稳恒态宇宙理论。

小学科学六下3-8探索宇宙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 第八课探索宇宙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宇宙空间分布着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 2、宇宙是运动变化的,膨胀的,组成宇宙的天体也是运动变化着的。 过程与方法: 1、对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发现一些有效信息。 2、学习利用数据、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意识到宇宙是运动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宇宙的结构和运动,建立宇宙系统的概念。 【教学难点】学习利用数据、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宇宙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宇宙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膨胀的宇宙 1、情境导入:同学们,2003年我国载人航天飞船"神舟5号"的发射成功,让我们中国"千年飞天梦,今朝变成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乘坐"神舟号"飞船到太空遨游,继续去探索宇宙。 (板书课题) 2、师:我们先来到地球家园的所在地--太阳系,回想一下,太阳系是怎样一个星系? (太阳系是以太阳这颗恒星为中心的,由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含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 3、提问:太阳系在宇宙中是唯一的吗? 4、学生思考回答。 (引导学生们认识:太阳虽然是太阳系里唯一发光的恒星,但是太阳系在宇宙中并不是唯一的。天空中的星星大多数也是和太阳一样发光发热的恒星,它们有的也会组成类似太阳系一样的天体系统,太阳系和众多的恒星一起组成的一个恒星集团,被人们称为银河系。) 5、(出示银河系俯视和侧视的图片)让我们看看银河系的模样吧!说说你们觉得银河系像什么? (银河系俯视像一个巨大的漩涡,侧看像一个中心略鼓的大圆盘。) 6、阅读课本第61页资料,说说银河系中有多少颗恒星?银河系有多大? (银河系大约由1000亿~2000亿颗恒星组成,直径有10万光年。) 7、太阳在银河系中的位置看得出来吗?光年是一个什么单位?1光年等于多少千米?算一算。 8、了解了银河系,你们有什么感受?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科学技术史》大作业 姓名:白晋周 学号:201428014226038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我本科就读于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出于兴趣和爱好,自己也主动了解了一些宇航方面的历史与专业知识并有所感触,愿意与你一同分享。 著名哲学家康德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能深深得震撼我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尚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在整个人类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人民都在赞美、探索星空,并从中探讨生命和人生的意义。 宇宙是人类探索的永恒主题之一,千百年来,人类一直渴望解开宇宙的奥秘,一直致力于对宇宙奥秘的探索,探索天体的运动和演化规律,并把获得的真知应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经过了漫长的历程,从古到今。 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地心说”,即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公元14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发表了他的13卷巨著《天文学大成》,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地确立了地心说。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他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中系统地提出了日心说。在他阐释的日心体系中,太阳居于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沿着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1608年,荷兰人李波尔赛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明了望远镜。翌年,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刻亲自动手制作了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并不断加以改进。伽利略利用他的望远镜发现了月球表面的环形山、金星月相、木星的卫星、太阳黑子,发现了茫茫银河由无数个恒星所组成。1917年,美国天文学家沙普利通过对银河系内天体分布的分析,确认太阳并不位于银河系的中心,而是处于相对说来比较靠近银河系边缘的地方。至此,地球的地位从居于宇宙之中的特殊天体降级为绕太阳运动的一颗普通行星。银河系是否已经包括了宇宙的全部内容呢?随着观测手段不断改进,新的观测手段的出现,哈勃望眼镜使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更进一步。 人类探索宇宙最重要的动因之一,就是追本溯源,寻求宇宙和我们人类的起源。因此随着科学观测手段的一步步深入,也就有了各种宇宙起源观点和假说的提出,其中一种“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起源于一个单独的无维度的点,即一个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无尺度,但却包含了宇宙全部物质的奇点。这场大爆炸要追溯至至少120~150亿年以前,而宇宙的时间和空间就由这

初中科学教案:探索宇宙

第7节探索宇宙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太阳系的构成及八大行星、彗星。 2、会根据哈雷慧星的周期计算它出现的时间。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1、太阳系的组成,可以从离太阳远近进行分析 2、八大行星的表面特点 难点:太阳系的组成,八大行星的表面特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 【投影】第7节探索宇宙。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段录象。 【投影】宇宙的录象 【师】有没有同学能够告诉我,在这段录像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宇宙…… 【师】请同学们发散你的思维,想一想,关于宇宙、或者说关于银河系你都知道些什么? 【生】讨论回答 【师】刚刚同学们讲了很多关于宇宙或者说关于银河系的知识,都是对的,可见我们班的同学课外知识都是比较丰富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索一下宇宙 讲授新课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这一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哪些天体? (生:地球、太阳、月球等等)。 【师】很好,我们知道宇宙是无边无际的,我们所了解的这些天体还仅仅局限于宇宙银河系中的一个部分太阳系。 【投影】如果我们是一位小小科学家,让我们去探索太阳系的奥秘,我们该从何入手呢? (一)、太阳系 【师】:首先请同学们带着投影中的4个问题,来自学课本P115/的相关知识 【生】:活动,看书回答问题。 【投影】想一想: (【投影】:链接太阳系的示意图 )若看不清可观察书本上的图 1、太阳系有哪些天体构成? 答:太阳系有太阳,八大行星、小行星,彗星等天体系统组成。 2、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谁?(【师】分析:为什么?) 答: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 【师】分析: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其他天体都绕太 阳公转。 3、太阳系中的天体是如何运动的? 答:它们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自转和公转的。 (先请学生回答,然后投影,再请两位同学上台来表演一下,太阳系中的天体是如何自转和公转的,用身体语言展示给大家。——指定两位学生。) 【师】八大行星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自转方向除金星(自东向西)也都是自西向东的4、行星公转的轨道呈什么形状? 答:行星公转的轨道呈椭圆形状。 (以上问题分析时均对照太阳和太阳系的图片)

第三章-宇宙的起源与宇宙大爆炸

第三章宇宙的起源与宇宙大爆炸 教学目的:了解古今描述宇宙的模型,掌握银河系和宇宙膨胀的发现,理解大爆炸的证据 教学重点:宇宙的起源,宇宙的演化,宇宙大爆炸 教学难点:宇宙的起源 课时分配: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0.5课时 二、宇宙的起源0.5课时 三、宇宙的演化0.5课时 四、宇宙大爆炸0.5课时 课后讨论:1.叙述“哈勃定律”的内容和公式,谈谈它的作用和意义。 2.简述发现宇宙膨胀的原理及途径。 3.试论述从现代宇宙理论的创立到宇宙大爆炸模型的建立过程及重要人物。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1.宇宙的概念 早在2300多年前,我国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庄子(大约公元前369—前286年)就浪漫激情地幻想“旁(傍)日月,挟宇宙”。其实中文的“宇”、“宙”二字原指“屋檐”和“栋梁”,都是指人居住的地方,后来才延伸为“天地四方(空间)、古往今来(时间)的总称。它超越了东西南北的方位,无边无际;超越了一朝一夕的时间,无穷无尽。与“宇宙”混用的“世界”二字则出于佛教的说法,也是时间(世代)和空间(边界)的合称。 在西方,以英语为例也有两个词表达“宇宙”,即cosmos和university。cosmos原意指秩序,引申为“有秩序的宇宙体系”;university则表示包罗万象、无所不容的宇宙全体。 2.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1).局限于太阳系的宇宙说──地心说 古代的人们首先注意到的宇宙现象,如昼夜交替、月亮圆缺、日食月食、天体位置随季节的变化以及行星在星空背景上的移动等等,实际上只是太阳、地球、月亮、行星等太阳系天体运动的反映。因此,以这些现象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宇宙理论,无论是中国古代“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盖天说,“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的浑天说,还是古希腊以地球为中心,依次排列月亮、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土星、恒星等“九重天“的地心说,都没超出太阳系的范围。恒星在这些宇宙理论中的地位,只不过是个一成不变的布景或陪衬。 (2).局限于太阳系的宇宙说──日心说 16世纪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虽然仍末超出太阳系的局限,但却把地球从居于宇宙中心的特殊地位降为一颗绕太阳旋转的普通行星,正确地反映了太阳系的实际情况。这不仅直接为以后开普勒总结出行星运动定律,伽利略、牛顿建立经典力学体系铺平了道路,而且从根本上动摇了人类中心论等宗教教义不可冒犯的神话。它作为自然科学第一次从神学桎梏下解放出来的“独立宣言”,在人类思想史以至社会发展史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从太阳系到广阔的恒星世界 18,19世纪是太阳系天文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借望远镜的帮助,人们不仅发现了天王星、大量的小行星、行星卫星等太阳系成员,还根据天王星实际观测位置与理论计算位置的偏差,用天体力学理论准确地预言了海王星的存在和位置,并最终发现了海王星、冥王星,从而有力地证明了当时的宇宙理论同太阳系的客观实际是相符的。与此同时,人类的视野也逐渐由太阳系扩展到更为广阔的恒星世界。 17l8年,哈雷将自己的观测同1000多年前托勒玫时代的观测结果相比较,发现有几颗恒星的位置已有明显变化,首次指出所谓恒星不动的观念是错误的。 1837年,斯特鲁维测定了织女星的周年视差(由于地球绕日公转而产生的天体方向变化)为0.125角秒,这意味着它与太阳的距离为日地距离(1.5亿公里)的165万倍,远远超出了太阳系的边界(日地距离的40倍)。 1912年,勒维特发现造父变星(其亮度由于星体的膨胀收缩运动而发生周期性变化的一类变星)的光变周期同光度之间存在确定的关系,使测定包含这类变星的遥远恒星集团的距离成为可能。 6年后,沙普利分析当时已知的100多个球状星团的距离和视分市资料,得出银河系是一个直径达10万光年的庞大的透镜形天体系统,太阳并不处于其中心的正确结论。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与认识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与认识 我们的祖先渴望了解宇宙,但是他们没有真正找到了解的办法。今天,我们已找到了一种有效和精确地了解宇宙的办法,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科学”。科学已经表明,宇宙是如此浩瀚而古老,因此人间世事往往显得无足轻重。 宇宙现在是这样,过去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只要一想起宇宙,我们就难以平静——我们的心情激动,感叹不已,我们知道我们在探索最深奥的秘密。 我们迫切希望能够了解宇宙,我们现有的大部分知识是从地球上获得的,然而地球只不过是宇宙中的一个小小的地方。宇宙是由无数的行星、恒星、彗星、星云等组成的,宇宙中是否有外星生命的存在成了我们所关注的焦点。总之,宇宙对我们的吸引力太大了,以下让我介绍一下人类探索的发展历程和一些宇宙知识吧。 恒星 人们用肉眼看到的星星,除了太阳系内的流星、彗星和五大行星(水、金、火、木和土星)之外,整个天空中的星星都是恒星。恒星是由炽热的气体所组成并能自己产生能量发光的近似球体的天体。由于它们的位置看上去似乎恒古不变,因此,古人它们为“恒星”。 在中国古代,早在司马迁的《史记·天官书》中就有了关于恒星颜色的记载:“白如狼,赤比心,黄比参左肩,苍比参右肩,黑比奎大星”。 恒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诱人的色彩呢?天上的星星发出的光在不同波段的强度是不一样的。从恒星光普型我们可以知道,恒星所呈现的不同颜色,代表了它们表面所处的不同温度。一般来说,发蓝光的恒星是年轻的星,会发热、温度较高,大约在2500~3500开,如猎户座η星。发黄光的恒星是常见的星,它们已经到了中年,温度居中,大约在6000~500开,如御夫座的五车二星。而发红光的恒星是垂亡的老年星,温度较低,大约在2000~3000开,如参宿四和心宿二等。 当你用眼睛直接观察恒星时,你会发现恒星有的亮些,有的暗些,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不同亮度的恒星的光给予你的眼睛视网膜的能量大小不同。 不过恒星的这种亮度不是恒星的真实亮度,由于恒星距离有远有近,在夜空中看起来很亮的星可能是因为这颗星距离我们很近,相反,一颗看起来很暗的星,只是由于距离遥远才显得很暗。因此,恒星的目视星等反映不出恒星的真实亮度。 黑洞 广义相对论表明,引力场可以造成空间弯曲,强大的引力场可以造成强烈的空间弯曲,那么无限强大的引力场会产生什么情况呢? 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后不久,德国物理学家卡尔?史瓦西就用这个理论描绘了一个假设的完全球状星体附近的空间和时间是如何弯曲的。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