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交通运输学教学大纲

交通运输学教学大纲

交通运输学教学大纲
交通运输学教学大纲

《交通运输学》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国际航运业务管理

学时数:76

执笔者:陈春燕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领域之一,它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代交通运输业包括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五种基本运输方式。《交通运输学》是“国际航运业务管理”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它是研究如何在具体的条件下,各类交通运输企业如何有效地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以最高的效率,最低的成本,使货物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中去的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了解各个运输部门的基本情况和发展概况,掌握各种运输方式的组织程序和具体工作,达到对各种运输方式中所涉及的各方面知识有一个比较概括性、整体性的了解,为将来从事交通运输管理,特别是国际运输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本。

三、课程内容

绪论篇

了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过程,联合运输和新型的交通运输工具;理解交通运输与其它传输形态;掌握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及其评价和客流分布与货流分布。

重点掌握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及其评价和客流分布与货流分布。

难点为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

第一篇铁路运输

第一章铁路运输概述

了解铁路的产生和发展;理解铁路运输设备和铁路车站;掌握铁路的技术经济特征。

重点掌握铁路的技术经济特征。

难点为铁路运输设备的理解。

第二章车站货运工作组织

了解货物运输的基本条件、货场管理;理解车站货运作业组织、货车载重量利用;掌握月度货物运输计划、零担货物运输和集装箱运输。

重点掌握月度货物运输计划、零担货物运输和集装箱运输。

难点为车站货运作业组织、货车载重量利用。

第三章车站行车工作组织

了解接发列车工作、调车工作;理解车站技术作业过程、车站作业计划;掌握车站通过能力和改编能力。

重点掌握车站通过能力和改编能力。

难点为车站通过能力和改编能力。

第四章车流组织与技术计划指标

了解车流组织与列车编组计划、技术站列车编组计划;理解列车编组计划的编制与执行;掌握技术计划及机车车辆运用指标。

重点掌握技术计划及机车车辆运用指标。

难点为列车编组计划的编制和技术计划及机车车辆运用指标。

第二篇水上运输

第一章水上运输概述

了解水上运输的分类、特点;理解水上运输的组成部分及其技术设备和水上运输生产过程;

重点理解水上运输的组成部分和水上运输生产过程。

难点为水上运输生产过程。

第二章运输船舶

了解水上运输船舶的一些基本技术参数;理解各种运输船舶的特点;

重点各种运输船舶的特点。

第三章港口与装卸设备

了解港口的水工建筑物、港口的布局;理解港口的作用和几种典型的港口起重运输机械;

重点理解港口的作用和几种典型的港口起重运输机械。

难点为港口的水工建筑物。

第四章港口装卸工艺

理解港口装卸工艺的概念;掌握港口专业泊位常见的装卸工艺。

重点掌握港口专业泊位常见的装卸工艺。

难点为港口专业泊位常见的装卸工艺。

第五章船舶运行组织及其工作指标

了解船舶运输作业计划与调度指挥;掌握船舶运行组织和船舶工作指标。重点掌握船舶运行组织和船舶工作指标。

难点为船舶工作指标。

第三篇公路运输

第一章公路运输概述

了解我国公路运输的发展概况;理解公路运输在运输业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公路运输的特点。

重点掌握公路运输的特点。

第二章公路

了解公路的分级、道路的构成和道路的平面、纵坡;理解公路交通管理;掌握道路通行能力。

重点掌握道路通行能力。

难点为道路的构成和道路的平面、纵坡。

第三章车辆及设备

了解公路运输用的车辆、汽车的保养与修理和公路运输战场;理解汽车的使用性能。

重点理解汽车的使用性能。

难点为汽车的使用性能。

第四章公路旅客运输

了解公路旅客运输的发展情况及其特点;理解公路旅客运输质量和客运站战务作业;掌握客车运行组织。

重点掌握客车运行组织。

第五章汽车货物运输组织

了解货物、货流的概念和如何提高货运质量;理解零担货物运输、公路集装

箱运输和货源调查与货流组织;掌握公路运输的装卸工作组织和货运作业。

重点掌握公路运输的装卸工作组织和货运作业。

难点为公路运输的装卸工作组织。

第六章车辆运行组织

理解车辆运输过程和车辆利用指标;理解车辆运行方式;掌握车辆生产率的计算和分析;掌握行使线路的类型及循环线路的确定;掌握车辆运行作业计划和车辆运行调度工作。

重点掌握车辆生产率的计算和分析、行使线路的类型及循环线路的确定、车辆运行作业计划和车辆运行调度工作。

难点为车辆生产率的计算和分析、行使线路的类型及循环线路的确定。

第七章城市公共交通

了解城市公共交通概况;理解公共交通客流和现场调度的基本方法;掌握公共交通线网布设。

重点掌握公共交通线网布设。

难点为公共交通线网布设。

第四篇航空运输

第一章航空运输概述

了解航空运输的发展概况;

第二章国内航空运输

了解旅客运输的相关内容;理解航空运输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民航的航线、航班与运价和包机运输的相关内容。

重点掌握民航的航线、航班与运价和包机运输的相关内容。

第三章国际航空运输

了解国际航空法;理解国际航空运输的主权原则、双边管理体制和国际航空运输的安全。

重点理解国际航空运输的主权原则、双边管理体制和国际航空运输的安全。

难点为国际航空运输的主权原则、双边管理体制。

第四章运输飞行的组织与管制

了解飞行的特点与要求、飞行的组织保障工作和空中交通管制与飞行安全;

第五篇管道运输

第一章管道运输概述

了解管道运输的概况;理解管道运输的特点。

重点理解管道运输的特点。

第二章长距离输油管道

了解长距离输油管道的概况;理解管道输油站;理解等温管道的设计计算及运行管理;理解油品的顺序输送;理解易凝高粘油品的输送;理解易凝高粘油品的加热输送;理解液化气的管道输送。

重点理解管道输油站;理解等温管道的设计计算及运行管理;理解油品的顺序输送;理解易凝高粘油品的输送;理解易凝高粘油品的加热输送;理解液化气的管道输送。

难点为等温管道的设计计算及运行管理;易凝高粘油品的输送;易凝高粘油品的加热输送;

第三章长距离输气管道

了解长距离输气管道的概况;理解管道输气站;理解输气管道的设计计算及运行管理。

重点理解管道输气站;理解输气管道的设计计算及运行管理。

难点为输气管道的设计计算及运行管理。

第四章固体物料的浆液管道输送

了解浆液管道输送的概况及基本原理和煤浆管道输送。

难点为浆液管道输送的基本原理。

四、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讲堂讲授: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使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或参加实践掌握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其独立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讲授中涉及到的专业词汇尽可能附注英文词意,以增加学生的专业英语词汇储备。采用多媒体讲授,扩充讲课内容,变换教学形式,发挥学生主动性,争取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业方面:以适量作业辅助学生掌握重点和难点,平均每章内容布置1~4题。

考试环节:可采用考卷和论文相结合的方式;考卷又可采用闭卷与开卷以一定比例相结合的方式。闭卷部分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可采用选择、判断、填空、简答等题型;开卷部分主要考核学生对所学理论和方法的理解程度和实际运用能力,可采用简述、计算、分析等题型。总评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两部分,各占30%和70%。

能力培养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说明

教材:

黄世玲主编《交通运输学》

【本文由大学生电脑主页[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a5514755.html, ]—大学生的百事通收集整理】

《语言学概论》教学大纲

《语言学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General course of linguistics 课程编号: 总学时: 32 先修课程:英语精读、英语泛读、现代汉语、英美概况等 适用专业:英语专业本科学生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英语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2.课程任务:学习完本大纲规定的容后,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掌握英语语言学的基础知识、英语语言的性质、结构、特征和功能,以及它们与外 语教学的关系,从而加强英语语言的学习和英语教学法的研究,提高英语语言水平和英语语 言教学能力。了解语言在时空中的变异及其与社会、文化、语境、思维等外部因素的关系, 同时了解部分主要语言学流派。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既能借助语言学理论整理和吸收 语言知识,又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评价语言。 二、课程教学容、形式和结业标准 1. 教学容:本课程由7章构成 (1)导论:语言学的概念和意义,语言的区别性特征和语言学里一些重要区别性概念。 (2)语音学:语音学的概念和畴,辅音的发音方式和发音部位。了解发音器官和国际音标。 (3)音系学:音位学的定义,音素的区别性特征以及跟音素相关的几个重要概念。 超语段特征:音节、重音、音高等。 (4)形态学:形态学相关的基本概念和词素的类型,构词法种类。 (5)句法学:短语结构规则和转换生成规则;直接成分分析法,句法功能和畴。 (6)语义学:语义学的研究畴吗,各种意义关系以及意义分析的方法,历史上不同的意义观和研究语义学的方法。 (7)语用学:语用学的概念,意义和语境的关系、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合作原则,

了解会话含义,礼貌原则。 (8)语言和文化:语言、文化和社会的关系,语言的变体,Sapir-Whorf假说。 2. 教学形式: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与课后作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 结业标准:本课程采用闭卷考试方式进行考核,按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70%比例计算,总评成绩60分(含)以上为合格。 三、课程教学学时分配 四、教材和参考书目 教材: 《新编语言学教程》,润清,文旭,外语教学与研究 参考书: 《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戴炜、何兆熊,外语教育2002年版。 《语言学教程》(修订版),胡壮麟,大学2001年版。 《语言学简明教程》(英文版),胡壮麟、战子,大学2004年版。

《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社会学实包括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内的普通高等学校管理类、文秘类专业的必修课,是研究社会问题的主干专业基础课。 主要任务:使学生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并初步具有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社会调查、分析现实社会问题进而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本课程在培养高级管理人才、文秘人才的整体过程中,具有增强学生的社会认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的作用。 二、课时分配 本课程教学总时数为45学时,具体课时分配可参照下表。 序号 课题 讲授 社会实践 绪论 3 3 社会 4 4 社区 4 4 四 人的社会化 4 4 五 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 4 4 六

社会制度 4 七 社会结构 3 3 八 社会行动 4 4 九 社会变迁和社会现代化 3 3 十 社会问题 3 2 5 社会控制 3 3 十二 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 4 4 总计 45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_章绪论 了解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学科特点及学科知识结构;了解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了解社会调查的一般方法。 重点:社会学的概念、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社会调查方法。

难点:社会学的知识结构和社会学方法论。 第二章社会 了解社会的内涵、社会的本质特征及社会的类型划分;了解与认识自然环境与社会、人口与社会、义化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重点:社会的概念及本质、自然环境与社会、人口与社会及文化与社会。 难点:文化的概念、文化的类型及变迁。 第三章社区 了解社区的概念、社区的构成要素以及社区的类型划分;了解与认识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等社区的基本特征。 重点:社区的概念、社区的构成要素、社区的基本特征。 难点:社区的分类。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 了解社会化的概念,社会化的内容、条件和方法;了解与认识社会化的过程和社会化的整合。重点: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的内容及条件和方法;社会化的过程及知识化、现代化与社会化的关系。 难点:社会化整合 第五章社会群体社会组织 了解社会群体的概念及社会群体的分类;了解认识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一家庭、次级社会群体一社会组织的起源、涵义、特征及其构成、分类、功能和管理。 重点:社会群体的概念、家庭的社会功能、社会组织的含义特征及其构成和分类。 难点:社会组织的运行和管理过程。 第六章社会制度 了解不同类型的社会制度化模式以及社会制度的涵义、特征与类型;认识社会制度的结构和功能及社会制度的变迁。 重点:社会制度的涵义、特征、构成、功能。 难点:不同类型的社会制度化模式。 第七章社会结构 了解社会结构的含义和类型;初步认识各种社会分层理论;并通过一定的社会调查认识和分析中国社会结构的制度化安排与变迁。 重点:社会结构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马克思主义阶级分层理论、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 难点:社会分层的理论。 第八章社会行动 了解社会行动的定义、类型及模式;了解和认识社会行动方式、特别是集体行为的原因、过 程、类型和—?般特征。 重点:社会行动的概念、类型、方式;集体行为。 难点:社会行动研究。 第九章社会变迁和社会现代化 了解社会变迁和社会流动;认识社会发展的要素、类型及社会发展的理论模式;了解和认识中国现代化进程、模式和演进的基本特征。 重点:社会变迁与社会流动、社会发展的要素及类型与理论模式、中国现代化研究。 难点:中国现代化演进过程的基本特征。 第十章社会问题 了解社会问题的涌义、特征和类型;了解各类社会问题的理论分析;通过社会调查了解和认识

交通经济学-教学大纲

《交通经济学》教学大纲 总学时:40 理论课学时:40 实验课学时:0学分:2.5 一、课程的性质 专业领域课 二、课程的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交通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学生能掌握交通经济基本知识,理解其专业领域及内涵。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态度,培养能适应我国交通运输快速发展的职业基本能力,培养适应新时期学习型社会需要的终身学习能力。为学习后续等专业课程,创造良好的先决条件,为本专业知识的掌握,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适用专业 交通工程 四、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求与学时分配 (一)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交通经济学绪论 主要内容:经济活动与交通的关系,交通经济学的发展,交通问题与交通经济。 学时分配:2个学时 第二章:交通与国民经济 主要内容:交通的地位与作用,经济发展及衡量指标,交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交通对国民经济影响的分析。 学时分配:6个学时 第三章:运输需求与供给 主要内容:交通需求,交通供给的概念、特点。 学时分配:4个学时 第四章:交通系统的成本 主要内容:交通系统成本及其构成,交通建设成本,交通方式的成本特征。 学时分配:8个学时 第五章:交通服务与价格

主要内容:交通服务的特征,交通价值,交通企业的费用函数,交通的价格,各种交通价格制度。 学时分配:4个学时 第六章:交通价格形成与价格政策 主要内容:交通价格的形成原理,独立核算制度,边际成本定价原理,拥挤收费。 学时分配:6个学时 第七章:交通投资与经济分析 主要内容:交通投资的一般概念,交通项目投资效果分析,交通投资项目成本效益分析,道路投资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 学时分配:6个学时 第八章:交通政策 交通政策的意义和目标,交通市场政策,交通投资政策,交通限制政策,交通调整政策。 学时分配:4个学时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交通系统的成本:交通系统成本及其构成,交通建设成本;交通价格形成与价格政策:交通价格的形成原理,独立核算制度,边际成本定价原理,拥挤收费;交通投资项目成本效益分析:投资回收期、投资收益率;经济效果动态评价指标:净现值(NPV),费用现值(PC)与费用年值(AC),内部收益率(IRR),动态投资回收期。 (三)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要求: 掌握交通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掌握投资经济效益分析方法;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 教材: 《交通经济学》邵春福编著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年5月 参考书: 《交通经济学》孙明贵编著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年8月 《运输经济学》严作人张戎编著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年8月 《运输技术经济学》隽志才编著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年8月 六、课程考核方式 其中考试,40%,期末考试60%,闭卷,笔试。

语言学概论教学大纲

《语言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课程代码:101012191。 2.课程中文名称:语言学概论。 3.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 4.课程总学时数: 36 ,其中理论环节学时数: 28 ,实验实践环节学时数: 8 。 5.课程学分数: 2 。 6.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四年制本科。 7.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语言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四年制本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讲授关于人类语言的本质、结构、发展、分类以及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文字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论水平和语言分析能力,为今后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学习本课程应达到的目标:通过学习,初步树立科学的语言观,掌握普通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提高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为此,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点基本要求: 1.在介绍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着重拓宽知识面,同时进一步论证、阐述基础理论,并加以延伸、扩展。 2.要多用实例传授现代语言的分析方法,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语言问题的能力。阐述概念和理论时要避免抽象的演绎。 3.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学习中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紧密结合语言实际,多分析,多做思考练习题,以求透彻理解,掌握有关知识。 三、学时分配

四、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章语言与语言学 【本章教学目的、要求】: 一、了解动物的“语言”与人类的语言的区别; 二、正确认识语言的性质; 三、了解语言的社会功能和思维功能; 【本章教学重点、难点】: 一、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及联系 二、语言的性质(符号性、系统性) 三、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本章节主要教学要点】: 第一节语言是人类特有的 一、人类的语言和动物的“语言”的区别 1.功能开放 2.构造灵巧 3.习得 二、关于语言产生的假说

宗教学概论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宗教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历史专业任选课。本课程大纲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论为指导原则,结合宗教学前沿科研成果,使本课程讲授能帮助学生了解宗教学的一般原理;掌握世界三大宗教的基本知;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以及我国的宗教政策。(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通过对宗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宗教的本质和要素,以及宗教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等内容的讲授,能够使学生对宗教学的基本原理及基础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进而能科学地认识宗教的特性、本质和规律,掌握宗教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宗教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讲授宗教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宗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宗教的本质要素以及宗教的类型,以及对宗教概念的界定、宗教的起源、宗教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等内容。重点阐释宗教学的学科特点以及宗教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和理论。 (四)教学时数:36课时 (五)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安排一、二次课堂讨论。 (六)选用教材:吕大吉著:《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二、本文 第一讲宗教学概述 教学要点: 什么是宗教学;宗教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宗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宗教学的分支学科。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什么是宗教学。(1) 第二节宗教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1) 第三节宗教学的理论与方法。(1) 第四节宗教学的分支学科。(1) 第二讲宗教的本质、要素及类型 教学要点: 宗教概念的界定;宗教的本质;宗教的基本要素;宗教的分类。 教学时数: 7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宗教概念的界定。(1) 第二节宗教的本质。(1) 第三节宗教的基本要素。(4)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填空: 1.奉行事实判断是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一条基本原则。 2.社会静力学是研究社会的结构和秩序,社会动力学是研究社会的演变和发展。 3.韦伯认为决定社会地位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地位和权力因素。 4.功能论认为社会系统始终处于稳定、和谐的平稳运行状态,除非来自外面的因素破坏平 衡。 5.三大流派:功能论,冲突论,解释论。 6.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7.后工业社会教育履行“社会更新职能”。 8.在现阶段 ,观念转型所致最根本的教育失范是教育者自身利益意识过于膨胀,以自身利 益取向为准则。 9.教师在课堂中的权力:教师相对学生而言专业权力,其有相对的独立性。 10.教师在学校环境里所扮演的主要角色是:教育者和受雇者。 11.学生的重要他人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12.课堂控制的实现是:教师教师权威力量与学生自我控制的统一。 13.课堂控制的方式分为显性控制和隐性控制。 14.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行政权力主要通过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及教科书来体现,特别体现在 教科书编审制度上。 15.学校文化包括四大类型: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16.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深层表现形式,是学校文化的集中体现。 名词解释: 1.社会教育学:即应用社会学的理论和视角,分析具有社会学意味的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 2.调查法:教育社会学中使用最普通的定量研究方法,它是对部分人群系统地询问他们的 意见、态度和行为,力图发现人们是怎样思考、感觉和行动的。 3.现场法:是通过实地观察了解被调查者正在发生的外显行为或正在发生的事件,主要采 用观察、实验的方法收集资料。 4.社会化:社会化主要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并 内化为个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个体作为一个“社会学习者”和“社会参与者”的全面发展过程。 5.后喻文化: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米德提出的概念,指重复过去为使命的文化类型。其特点 是对变化缺乏认识,对现存生活方式所有方面的普遍正确性给予持久的,无可置疑的认同。 6.前喻文化:指与“后喻文化”相对的概念指以开拓未来为使命的文化特征。米德认为, 前喻文化是现代交通,通讯和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社会急剧变化的产物其特征是追求不断创新。 7.社会变迁: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一切现象和过程的总和。社会变迁既包 括社会的进步和退步,又包括社会的整合和解体。 8.前排中间效应:即坐在教室前排和中间的学生,与坐在后排和两边的学生相比,往往具 有更高的学习动机,课堂互动的积极性更高。 9.教师的自我概念:是指教师关于怎样教书育人的一种综合认识,包括对自己角色稳定的 观点、对社会的看法、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对所传授知识的认识、对学生本性以及他们如何学习的识别等内容。

公共行政学第六章行政领导自测word精品

、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12分) 我国由人民代表投票选举产生政府领导者的制度属于( 选任制)。 题目2 由立法机关或其他任免机关经过考察而直接任命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是( 题目3 题目4 题目5 题目8 题目9 较为常见的行政领导者产生方式主要有( 选任制,委任制,考任制,聘任制 ) 题目10 下列不属于委任制的优点的是( 权力集中,责任明确,指挥统一,不受牵制,行动迅速,简便易行 )。 题目11 从权力的性质上,一般把行政领导权力分为( 权力性影响力,非权力性影响力 课本答案) 题目12 行政领导权力的来源主要有()。(归属权,专业知识权,奖惩权力,合法权力) 题目13 美国学者西拉季和华莱士提出领导者除应具有身体特点特质外,还应具备( 等特质。 题目14 委任制 )。 国务院常务会议任命各部委领导者的副职, 直属机关和办事机关的正、副职领导者的制度均属于( 委任制 )。 中央一些部委和一些省市公开招考司(局、 厅)级和处级领导者的制度属于( 考任制 )。 下列不属于行政领导权力的来源的是( 决策权力 )。 忠于政府,维护政府的声誉,忠于职守是( 行政道德 )的核心内容。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26分) 有按工作性质或所处管理层次的不同,行政领导者可以分为( 高层领导者,中层领导者,基层领导者 )。 有按工作性质或所处管理层次的不同,行政领导者可以分为( 政务类行政领导者,行政类行政领导者 )。 社会背景,智力,个性,任务定向,社会技能 ) 题目1 题目6

较有代表性的领导行为理论有(四分图理论,领导系统模式,领导方格理论,PM型领导模式,领导作风理论) 题目15 在四分图理论的基础上,(莫斯,布莱克)于1964年提出了领导方格图理论。 3 题目16「 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利克特经长期研究,于1961年提出领导系统模式。这一理论将领导方式归结为(专制独裁式,温和独裁式,协商式领导,参与式民主领导)。 题目仃 领导作风理论以权力定位为基本变量,把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极端行为划分为三种类型,他们是(民主式的领导作风,放任自流的领导作风,专制式的领导作风)。 3 题目18 下列属于行政领导者素质特点的是(层次性,时代性)。 题目19 行政领导者素质的构成主要有(政治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 三、问答题(每小题2分,共计36分) 题目20 理解领导的含义,需要把握的要点是什么? (1)领导只能产生于一定的组织,又服务于一定的组织,没有组织便无领导。另一方面,没有领导或领导不当,任何组织或团体都不能存在和发展。 (2)领导是一种统御和指引被领导者的行为过程。 I 3 题目21 简述领导与领导者的区别。 (1)领导是一种管理行为和管理过程; (2)领导是领导者的领导艺术的实践过程; (3)领导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领导是一种领导者有目标的管理活动。 题目22 简述行政领导的特点。 (1)行政领导只是对“行政”的领导; (2)从行政领导活动方式的特性上讲,行政领导的执行性,是它的明显特点; (3)从行政领导活动的社会属性来看,其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P 题目23 简述常见的行政领导者产生方式。 (1 )选任制; (2)委任制; (3)考任制; (4)聘任制。

[VIP专享]《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语言学概论 2、课程性质:本科专业必修课 3、周学时/学分:2/2 4、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 5、使用教材:《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二、课程简介 《语言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介绍有关人类语言的性质、结构规律、发展演变规律以及语言与文字的关系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 《语言学概论》是《普通语言学》(理论语言学)的基础课,它注重考察人类语言的共同规律和普遍特征,而不是学习研究某一具体语言。这是它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和现代英语等具体语言课程的重要区别。它所介绍的是从具体的语言现象中总结、归纳出普遍的系统的理论和规律,并用这个理论指导各个具体语言的学习研究。它是一门语言学的基础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 《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语言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阐释,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学的科学方法考察语言现象的习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论水平和语言分析能力,为学生学习其它语言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为他们今后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教学要求: 语言学以人类的语言为研究对象,因而涉及的语言现象比较多。讲授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涉及到语料分析的实例,以汉语、英语的语料分析为主;其它语言的实例,只在必要的时候作适当的引用,重在理解。教学中要讲清楚语言学的基本概念,使学生通过学习能比较系统地掌握语言学的基础知识,了解语言性质特点、语言的结构、语言的演变规律、文字的性质以及它与语言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学习语言学理论,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具体语言知识为基础,这样才能便于理解有关问题。与本课程相关的课程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语专题研究》、《英语》等。 四、教学进度表 章次题目教学时数

《中外民俗概论》教学大纲

《中外民俗概论》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教学大纲说明 课程性质 民俗学是一门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而《中外民俗概论》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主要是通过对民俗的基本原理以及物质生产民俗、服饰民俗、饮食习俗、居住民俗、人生仪礼民俗、社会关系民俗、社会交往礼仪、岁时节日民俗、象征民俗、信仰民俗、民间语言文学、民间科技工艺、民间游娱竞技等各类民俗事象的分门别类的简扼介绍,为广大旅游专业的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民俗文化基础知识。本课程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丰富的知识性,通过民俗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将国内外各民族的民俗呈现给学生。 课程设置目的 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也需要学生学习和了解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了解、熟悉中外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对于国家间、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开展国际、国内文化旅游都极其重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和中

外各民俗的认识,系统地掌握民俗的概念、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以及民俗与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力争从民俗的深层文化内涵出发,揭示民俗文化与旅游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为深入探索旅游文化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奠定基础;使学生既能对中外各国的风俗有所了解,又能根据民俗学的基本原理对中外众多民俗现象进行分析理解。为从事旅游相关专业工作及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二、学时分配

三、课程学习要求 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要从学习方法、基本知识点、基础理论考核和有关民俗实例等几个方面综合起来,对民俗学全面加以把握。在本科阶段,旅游管理专业学习民俗学,强调其中基本知识点是主体,学习与考核的目标是对其的阐述与说明。 (一)学习要求 学习要求是对知识点所应掌握的深度的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付逸飞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英文) 社会学概论Sociology 课程类别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限选课D专业任选课学时(学分)共48 学时(4学分),其中理论教学48学时,课内实验教学0 学时 适用学科专业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考核方式考试 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教学院长: 二、课程简介 社会学是对社会进行综合性研究的学科,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一百六十多年来,社会学伴随着社会变化并作为其反映逐渐发展、壮大、成熟起来。 社会学具有综合性的特点,综合运用了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手段。学习这门课程,会了解到社会的构成、社会的发展规律、人们之间的互动方式、社会制度和社会设置等等。 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社会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像生物有机体那样的联系。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不能独立的存在。要研究社会,必须把它放入复杂的关系中,分析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 社会学是由于社会上存在着诸多社会问题,学者们企图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产生的。研究社会学的目的就是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三、知识点 (一)基本知识点 (1)社会学的含义 (2)社会的构成要素 (3)社会学的历史沿革 (4)人的社会化 (5)社会互动 (6)初级社会群体 (7)社会组织 (8)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 (9)社区 (10)社会制度 (11)社会问题 (12)社会控制 (13)社会变迁 (14)社会的现代化 (15)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二)重要知识点 (1)社会的构成要素 (2)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 (3)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区 四、基本要求 (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 一、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三、社会学的学科特点与功能 教学要求: 1、了解社会学的历史沿革。 2、理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3、了解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和功能。 第二章社会及社会结构 一、什么是社会 二、社会结构 三、社会类型 四、关于社会的几种理论视角 教学要求: 1、了解社会的概念。 2、掌握社会结构。 第三章文化 一、什么是文化 二、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三、多元文化 教学要求: 1、了解文化的概念。 2、掌握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3、了解多元文化 第四章社会化 一、社会化的涵义与内容 二、社会化的条件与过程 三、社会角色 教学要求: 1、了解社会化的含义。 2、掌握社会化的内容。 3、了解社会化的机构。 4、张吾社会化的过程。 第五章社会互动 一、社会互动的类型及意义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 三、集体行为

英语语言学教学大纲

昆仑旅游学院课程教学大纲体例 《英语语言学》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建议学时数:2 学分:2 课程类别:其他课本 先修课程:基本语言学知识 适用专业:英语专业

《英语语言学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学时数:72 (讲课:72 实验:0 实习:0) 学分数:4 适用专业:英语 开课学期:6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1. 课程性质:普通语言学是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2. 目的和任务:学生通过学习本大纲规定的内容,了解和掌握普通语言学有关语音、音系、词汇、句法、语义、语用、文体、语言与社会文化、语言与心理、语言与认知、语言与计算机、语言学与外语教学、语言学流派等基本理论和语言研究的基本方法。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导论(6学时) 关于语言:语言的定义、起源、特征、功能。关于语言学:语言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宏观语言学。语言学中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描写与规定、共时与历时、语言和言语、能力与表现。 第二章语音(6学时) 语音学:语音的发生与感知,发音器官,国际音标,辅音,元音,语音的描写,协同发音。音系学:音位理论和音位变体、音系规则,区别特征,音节,重音,语调,声调。 第三章词汇(4学时,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讲授为辅) 词汇概说:词的含义,词的识别,词的分类。形态学:词的构成,语素,屈折,派生,义素、音素和语素的关系。词的变化。 第四章句法(6学时) 句法关系:位置关系,替换关系,同现关系。语法结构:语法结构,直接成分,内向结构、外向结构,并列关系,从属关系。句法功能:主语,谓语,宾语,词类和功能的关系。语法范畴:数、性、格,一致关系。语句构成:短语,小句,语句。递归性:连接,嵌入。句法之外:句子的连接,衔接手段。 第五章语义学(6学时) 词汇语义学:“意义”的意义,指称论,涵义关系,成分分析。句子语义学:组合理论,逻辑语义学。 第六章语言与认知(6学时) 什么是认知?心理语言学:语言习得,语言理解,语言的产生。认知语言学:识解,范畴化,图式理论,隐喻,转喻,整合理论。 第七章语言、文化、社会(6学时)

宗教学概论-教学大纲

宗教学概论-教学大纲

宗教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类别:学术知识类 二、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三、适用专业:历史学 四、开课班级:16级历史教育班, 五、学分:3分 六、总学时:45学时 七、基本教材:赖永海著:《宗教学概论》,人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版 八、课程简介: 宗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宗教无论就时间的绵延或空间的广袤来看,都是人类社会的首要特征。宗教在人类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是人类社会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载体。在当今社会,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变化和美好前景,但人类在认识自我及协调人际关系上并没有真正成熟,宗教在这些领域有着独特的地位。因此,有必要学习一些宗教学的基础知识。 本课程介绍宗教学基本理论和宗教基本知识,包括宗

教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宗教的本质与特征、宗教的要素与类型、宗教的起源与发展、宗教与文化已经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等内容。 九、教学目的: 宗教学概论这门课程旨在对世界诸宗教的起源、发展过程、普遍本质、发展规律作出比较全面、比较系统的阐述,对宗教世俗化和宗教对话这些当代宗教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作出必要的介绍,使学生通过学习对宗教学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对复杂的宗教现象和宗教问题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解释能力。 十、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 该课程选用课堂讲授与讨论,结合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进行,各章节的主要内容由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教师负责向学生讲授主要概念、理论和重点、难点问题。在教学中一些与现实联系密切的热点问题可采取学生讨论。讨论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各抒己见,各组最后选择一个专题发言,其余同学可在每次发言后点评。最后教师就学生的讨论做概括和总结。采用多媒体教学,旨在将大量信息以画面与声音相结合的形式传达给学生,这样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民族社会学课教学大纲(正式版)

研究生“民族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云南大学马雪峰 秋季学期 一、课程基本信息 授课教师:马雪峰(云南大学公告管理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 课程类别:研究生课程 总学时:18周,2学时/周,总共36学时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二、课程要求与考试 1、本课程为研究生讨论课,要求学生课后阅读相应文献,课堂上做阅读汇报并 参与讨论。 2、考试与成绩评定: (1)平时课堂讨论:30% (1)课堂阅读汇报:30% (2)期末报告:40% 三、授课方式 教学: 教学形式以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每一堂课之教学,均包括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两部分。 阅读: 教师所要讲授的每一部分内容都附有相应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完

成对指定材料的阅读。每位选课的同学皆须完成一份读书报告,并在课堂上做一次阅读汇报(20分钟) 讨论: 课堂讨论时,所有听课的学生会被分成几个小组,就本次内容分别进行讨论,然后由一个同学代表汇报本小组讨论的结果、问题。然后就各小组提出的问题进行自由讨论。 四、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介绍和讨论晚近有关中国少数民族研究的几种主要研究范式,包括晚近占主导地位的“民族范式”(Minzu paradigm)、20世纪20年代开始流行于西方学界的“同化理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于美国的权力—冲突理论、近些年兴起的“构建论”、以及学者们对构建论的反思。本课程对西方理论的介绍,将结合有关中国少数民族的研究进行。通过对各种研究范式和具体研究的介绍和文本阅读,本课程力图为学生勾勒一幅民族社会学有关中国研究的大概脉络,以利于其进一步的研究。 五、课程主要内容 一、几个关键概念:民族(Nation)、民族主义(nationalism)、族群(ethnic group)、族群性(ethnicity)、国家(nation, state, country)等。 二、种族主义族群关系理论 三、同化范式 四、权力-冲突范式 五、构建论 六、对构建论的反思 七、当代中国的人群划分

物流经济学教学大纲

《物流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三、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物流经济学概论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物流的经济学特征。理解物流经济的概念和物流经济学的含义。掌握物流经济学的内容。应用物流经济学的概念和经济学特征分析企业物流现实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物流经济学的内容

了解物流的经济学特征。 理解物流经济的概念和物流经济学的含义。 掌握物流经济学的内容。 应用物流经济学的概念和经济学特征分析企业物流现实问题。主要教学内容: 一、物流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一)物流经济与物流经济学的含义 (二)物流经济学的特点 二、物流的经济学特征 (一)物流的经济价值 (二)物流的财富创造 (三)物流的经济作用 三、物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一)物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二)物流经济学研究的内容 四、研究物流经济学的意义 作业安排及课后反思: 1.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让我们从小处看到了什么商机? 2.结合实际举例说明物流的经济特征。 3.结合中国实际,讨论物流在我国的发展过程及推动因素。课前准备及课外阅读要求: 课前准备:教材第1章。 课外阅读:雪铁龙公司的售后物流服务。 参考资料: 崔晓文.物流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第二章物流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净现值、现值指数、内部收益率和投资回收期的概念。理解差 量分析法、贡献毛益分析法和本量利分析法。掌握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内部收益率法、投资回收期法、变异系数法、决策树法和不确定型决策法的计算步骤。能够应用以上方法 分析物流经济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内部收益率法、投资回收期法、变异系数法、决策树法和不 确定型决策法的计算步骤。 教学要求: 了解净现值、现值指数、内部收益率和投资回收期的概念。 理解差量分析法、贡献毛益分析法和本量利分析法。 掌握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内部收益率法、投资回收期法、变异系数法、决策树法 和不确定型决策法的计算步骤。 能够应用以上方法分析物流经济问题。 主要教学内容: 一、物流经济分析方法概述 (一)物流业发展理念的延伸 (二)物流经济分析方法的类型 (三)注意要点 二、物流投资决策分析方法 (一)净现值法 (二)现值指数法 (三)内部收益率法 (四)回收期法 三、物流经营决策分析方法 (一)差量分析法 (二)贡献毛益分析法 (三)本量利分析法 四、物流风险决策分析方法 (一)变异系数法 (二)决策树法 (三)不确定型决策分析方法

行政管理教学大纲

教学目标 行政管理教学大纲 行政管理课程是一门概论性、基础性的课程。强调对一般性、通用性知识的掌握是本课程的一个显著特征。在此基础上,课程教学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使学习者了解和掌握行政管理的基本学科范畴和理论,掌握各知识板块的基本概念、原则、理论和方法,奠定良好的知识和学科基础。 2.使学习者了解和掌握中国行政管理的大政方针、改革实践以及发展历程,加深对中国行政管理现状的理解和认识。 3.使学习者掌握和具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尤其是培养学习者用相关理论知识认识和分析中国行政管理实践的能力。 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取较为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首先是在讲授方式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会结合相关案例,力图用形象、生动、易懂的方式向学习者讲授理论知识,加深学习者对理论的了解和认识;其次是教材编排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义的每一章节都会附有相关案例,供学习者思考讨论。另外,在某些章节我们还增加了拓展学习,以使学有余力的同学能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

上,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善。最后是重点与非重点相结合。重点章节教师会着重讲授,同时也要求学习者加强自主学习。 教学安排 本课程是行政管理专业必修课程,教学安排4学分,80学时,讲授约20课时。本课程教材共15章,其中重点章节如行政组织、行政决策、行政领导、人事行政、绩效管理等各安排讲授2课时,非重点章节各安排讲授1课时,而知识性较强且容易理解的章节作为自学内容不安排讲授。 具体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如下: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将使大家了解并掌握公共行政学这门学科的一些基本问题:了解公共行政学的概念、学科特点及研究方法,掌握公共行政学诞生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与代表人物,熟悉公共行政学学科发展的四个阶段,同时了解中国公共行政学的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公共行政学概述;西方公共行政学发展;中国公共行政学的发展 建议学时:5 第二章行政职能 教学目标:本章主要学习行政职能的相关知识。行政职能回答

对外汉语语言学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审核表

语言学概论 学时数:32 学分:2 适合范围:对外汉语专业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语言学概论”是对外汉语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研究语言的性质、结构规律、演变规律以及语言与文字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比较系统地掌握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本课程为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论水平、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其他语言课程奠定必要的语言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导言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应了解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语言学的分类,语言学的流派;理解传统语文学与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差别;掌握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基本类别和主要功用。 2.语言的社会功能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应了解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理解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思维的最有效的工具;掌握语言的社会功能,语言和说话的关系。 3.语言是符号系统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应该了解什么是符号,符号的构成,人类的语言能力;理解语言符号特点的内涵,语言系统的二层性的组成规则,语言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掌握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特点,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及其相互关系,人类语言和动物语言的本质区别。 4.语音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应了解语音的属性,国际音标的构成特点,,语音单位的分类,发音的基本原理,音位及与音素的区别联系,音位的区别特征,音节的构成;理解元音和辅音的区别及其特点,音素与音标的关系,语音不同音质的形成原因,语音的系统性特征;掌握语音的性质和属性,元音与辅音的区别,辅音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音位及音位的划分原则,音位变体与音位的关系,分析汉语音节结构。 5.语法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应了解语法的结构单位,语法在语言系统中的地位,语素组合成词的规则,词类的划分依据,句式变换的重要作用,人类语言的几种结构类型;理解语法的基本规则,语法意义、语法形式和语法手段及其关系,语

课程教学大纲33852

课程教学大纲 (硕士研究生用)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中文:佛教研究 英文:Buddhism Studies 开课单位: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开课学期:1 任课教师及职称:陈坚教授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考试方式:学期论文 适合专业:宗教学、中国哲学、文学 总学时和学分:72学时,3学分 课程作用与任务:讲授佛教的发展历史和佛教思想,侧重于中国佛教的讲授,并兼顾印度佛教和藏传佛教。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对佛教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先修课程要求:先修《佛经导读》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印度佛教16学时,中国佛教48学时,藏传佛教8学时 参考文献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上下册,方立天著),《中国佛性论》(赖永海著),《印度佛教源流略讲》(吕澂著)、《中国密教史》(吕建福著) 编制人:陈坚 审核人: 课程教学大纲 (硕士研究生用)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日本宗教研究 中文日本宗教研究 英文 Japanese Religion Studies 开课单位: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开课学期:2 任课教师及职称:牛建科教授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考试方式:论文 适合专业:宗教学、历史学 总学时和学分:54、3 课程作用与任务:讲授日本神道教以及传入日本的佛教、基督教的基本思想与理论;梳理神佛基三者之间的关系;探讨宗教交流的特点与意义;加深研究生对东方宗教文化之间以及东西方宗教文化之间碰撞、融合的历史和范式的理解。 先修课程要求:儒学、佛教、基督教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6课时 第二章:日本的古代信仰3课时

第三章:佛教及其传入3课时 第四章:山岳佛教与乡间佛教3课时 第五章:新佛教的首倡6课时 第六章:基督教在日本的传播6课时 第七章:儒教与“家”的宗教3课时 第八章:神道教概说18课时 第九章:新时代的宗教6课时 参考文献 1、牛建科著《复古神道哲学思想研究》,齐鲁书社,2005年7月 2、铃木范久著、牛建科译《宗教与日本社会》,中华书局,2005年3月 3、黄心川主编《世界十大宗教》东方出版社,1988年9月 4、黄心川主编《当代亚太地区宗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5月 5、王守华、卞崇道著《日本哲学史教程》,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5月 6、杨曾文著《日本佛教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 7、杨曾文主编《日本近现代佛教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 8、范景武著《神道文化与思想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 9、郑彭年著《日本西方文化摄取史》,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7月 10、张大柘著《当代神道教》,东方出版社,1999年10月 编制人:牛建科 审核人: 课程教学大纲 [博士研究生]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中文基督教神学研究 英文 Christian Theological Studies 开课单位: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宗教系 开课学期: 2 任课教师及职称:谢文郁教授 教学方式:授课和讨论 考试方式:研究论文 适合专业:宗教学,西方哲学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课程编号:12600023Z 适用专业:社会工作专业 总学时数:64 总学分:4 大纲主撰人:马永方 内容简介 《社会学概论》是一门应用性十分广泛的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中的各种社会生活、社会交往、社会工作、社会结构、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使人们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中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形成对社会整体的认知的一门学科。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范畴都离不开社会的范畴,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有着密切的关联性(例如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政治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社会调查方法等多学科),因此,社会学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较广阔的视野,较深刻的洞察能力与分析能力,给同学们一种解释各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方法。 本课程介绍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内容主要有:社会学的历史与发展、社会、人的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区、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社会现代化、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社会学研究方法等。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和要求是:掌握社会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以及考察社会的基本角度,运用所学知识认识社会并认识自我,进而改造社会并完善自我。 教学大纲 一、课堂讲授部分 (一)各章节要点及授课时数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4学时) 一、什么是社会学 二、社会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 三、社会学与社会 第二章社会学的物质基础(4学时) 一、人口 二、环境 三、物质资料的生产 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6学时) 一、什么是社会和社会系统 二、社会运行 三、对社会研究的几个社会学基本视角 第四章社会文化(6学时)

《物流规划》教学大纲

《物流规划》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地位、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 本课程地位: 《物流规划与》课程是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开设的大类专业课程,是该类专业本科生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 本课程目标: 1、正确理解物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体系; 2、了解物流系统的内在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 3、针对物流系统问题,学会运用相应的技术方法进行规划与设计; 4、增强学生继续学习物流管理知识及从事物流管理职业的兴趣 本课程的任务: 使学生掌握物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学科组成,初步了解物流系统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理论体系,通过介绍物流系统的构成和未来趋势,使学生对进一步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的各类知识与技术产生兴趣。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经济数学》、《管理学》、《经济学》等课程。《经济数学》提供数量方法;《管理学》、《经济学》为本课程提供理论基础。 三、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要求: (1)了解物流系统的定义、功能和分类 (2)掌握物流系统的作用机制 (3)掌握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基本理论 重点:物流系统的功能与分类 难点: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基本理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物流系统概述 (一)物流系统的内涵 (二)物流系统的功能 (三)物流系统的分类 第二节物流系统的作用机制 (一)结构和功能相一致

(二)竞争与协同 第三节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基本理论 (一)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概述 (二)基础资料的调查与分析 (三)物流需求预测 (四)物流系统规划设计评估 第二章物流园区/基地的规划与设计 教学要求: (1)了解物流园区的定义、分类和功能设计 (2)掌握物流园区规划与设计的目的、基本原则、规划与设计的要素、规划与设计的技术流程和物流园区规划的关键问题(3)掌握物流园区规划与设计的典型案例,包括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 重点:物流园区规划与设计的目的、基本原则、规划与设计的要素 难点:物流园区规划与设计的技术流程和物流园区规划的关键问题 教学内容: 第一节物流园区/基地规划与设计的基本理论 (一)物流园区/基地的含义及分类 (二)物流园区/基地规划与设计分析及其基本原则 (三)物流园区/基地规划与设计的一般步骤 第二节物流园区/基地规划与设计的典型案例 (一)成功案例 (二)失败案例 (三)原因对比分析 第三节物流园区/基地规划与设计的实际训练 (一)原始材料 (二)材料分析 (三)规划设计 第三章仓储的规划与设计 教学要求: (1)了解仓储系统在物流中的功能 (2)掌握仓储系统规划与设计的内容 (3)了解仓储规划与设计的基本原则 重点:掌握单一仓库选址的基本方法以及仓库储存区域面积的计算 难点:掌握搬运系统设计中的流程分析方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