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可能性》教学设计与反思

《可能性》教学设计与反思

《可能性》教学设计与反思
《可能性》教学设计与反思

《可能性》教学设计与反思

镇安县东川中心小学黄国勇市级一等奖

一、教材依据

“可能性”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04~108页的内容。

二、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教学可能性的第一课时,主要是教学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的不确定现象,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在教学设计时我试图体现“在活动中学数学、在自主中求发展”的思想,引导学生在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充分感受和体验不确定现象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教学素材,帮助理解数学知识。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教学时采用转硬币的游戏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再通过大量生活实例丰富学生对不确定现象的体验,目的是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并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

2.设计丰富的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不确定现象是这部分内容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从不确定现象中去寻找规律,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观念。如果缺乏对随机现象的丰富体验,学生较难建立这一观念。课中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如摸球游戏、涂色活动等。通过创设这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体验。

3.加强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充分的给予学生交流的机会,如:4人小组说一说,在说的过程用上“一定、可能、不可能”这3个词,注重了交流的实效性,保证了学生的全员参与,给予了充足的时间,使学生实现了表现自我的欲望,课堂顿时成为了学生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

4.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获得学习数学的成功体验。

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信心。在教学中我采取不同的表扬激励手段如:“语言表扬和实物激励”多种形式,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5、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以学生喜欢的游戏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亲自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体验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生活实例中丰富对确定和不确定事件的认识,学会判断哪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哪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描述,并能简单的说明理由。

2、过程与方法:(1)在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活动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经历实验、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能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游戏中,激发学习兴趣,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增强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情感体验,培养小组合作及团结协作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重点:

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五、教学难点:

用语言表达出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六、教法选择:

情境导入法、实践练习法、合作学习法。

七、学法指导:

结合生活情境,重视实验操作,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悟数学知识。

八、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盒子2个、红球10个、绿球10个、白球10个、蓝球10个、硬币1个、小黑板1个

学具:水彩笔

九、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知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那么你们都喜欢哪些游戏呀?(学生谈

喜欢的游戏)这节课,咱们就一起去做游戏,感受学数学的快乐,好吗?下面就开始咱们的旅程吧!

2.下来我们一块来玩一个转硬币的游戏。

(1)认识硬币有正反两面,有字的那面是正面,国徽那面是反面。

(2)转动后提问:同学们猜一下,硬币可能哪一面向上?

(3)那么我们再转一次,同学们先猜一下,这一次硬币可能哪一面向上?猜测后再转。

(4)谈话:像我们转硬币这样,结果不是单一的,可能有几种结果,既可能是这样,有可能是那样,结果是不确定的,我们只能猜测可能会怎样,这就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的内容。课件出示课题:可能性

设计意图:设计“猜一猜”的游戏情景,让学生初步体验事情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感受可能性与生活的联系,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师:老师这里有两个盒子,里面什么也没有,下面老师把乒乓球放进去,大家注

意观察。(在一号盒子里面放入10个红球、二号盒子里面放入10个黄球、10个绿球、10个白球)

(1)问题一:㈠我们在一号盒子里能摸出什么颜色的球?

①大胆猜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②动手验证、分组在操作盒里面摸一摸。

③汇报结论。

小结:一号盒子里面全部都是红乒乓球,所以一定能摸出红乒乓球。(板书:一定)(2)问题二:二号盒子肯定能摸出红乒乓球吗?

①大胆猜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②动手验证、分组在操作盒里面摸一摸

③汇报结论

小结:二号盒子里面有红乒乓球,所以不可能摸出红乒乓球,但里面还有别的颜色,所以每次摸出的可能是黄的、也可能是绿的、还可能是白色的。(板书:可能)

(3)问题三:几号盒子不可能摸出绿球来?二号盒子可能摸出红球吗?肯定能摸出绿球吗?

①2人小组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②动手验证、分组在操作盒里面摸一摸。

③指名汇报。

小结:一号盒子没有绿球,所以不可能摸出绿球;(板书:不可能)二号盒子有绿球,有可能摸出绿球,但里面也有别的颜色,所以不一定每次摸出的都是绿球。

2、师小结:刚才的活动中,同学们说的都很好。一般事物的发生都有“一定”、“可

能”、“不可能”三种情况,当然,有时可能性在特定条件下也会发生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动手操作、思考、推理分析,让学生体验从质疑——猜想——验证——应用的过程。

(三)巩固拓展、升华新知

1、(1)翻开课本P105页例2,看图把你认为一定的画“√”、可能的画“○”、不

可能的画“×”

(2)交流探讨,说明理由。

2、小黑板出示:假如在你家中,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一个哥哥,还有

你六口人。有一天同学告诉你,你家中的一个长辈来找你,那么你能说出这位长辈是谁吗?有几种可能的结果?这个找你的人最不可能是谁?如果找你的人是你的同辈,你能确定是谁吗?为什么?

3、课件展示课本P108页第一题,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判断事物发生的结果,自主解决问题,丰富了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体验,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围绕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必要时对学生感觉有困难的地方进行提示与指导,为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和自主学习能力打下基础。

4、课件展示课本P108页第二题涂色练习,全班互动交流自己的涂色方案。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本108页第2题设计涂色活动,使之更具有活动性,在有趣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巩固学习内容。

5、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表示可能性的说法,请你结合周围熟悉的事情,说

说生活中哪些事情的发生是一定的,哪些事情的发生是可能的,哪些事情的发生是不可能的。(班级互动)

设计意图:设计小组互相说一说生活中可能性的现象,感悟到自己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增加对数学的兴趣。对“可能性”的研究也始终贯穿整节课,将兴趣延续到下节课,为下一节课“可能性的大小”作好铺垫。

(四)总结收获、畅谈感受

师:愉快的旅程即将结束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可能、一定或不可能的事情的发生,但事情的发生都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和我们个人美好的愿望是没有关系的。下来我们可以利用我们今天学的知识去认识这些事物的可能性。

(五)板书

可能性

一定√

可能○

不可能×

十、教学反思:

数学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阐述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的动词。强调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本课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先感受最基础的知识“可能性”,由此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化生活中的可能性。生活中可能性的现象很多,一定发生、可能发生、不可能发生在千变万化的世界中是处处存在的,只是确定性的现象不多。因此在这节课中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计教学的:

一、重视教学资源的整合,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教学素材,帮助理解数学知识

“课标”教科书提供了相当丰富的情境材料,我在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的规律,对课程进行重组及内容的设计。我先设计了一个转硬币的游戏活动来解决例1的问题,利用转硬币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也起到了准备题的作用。再通过大量生活实例丰富学生对不确定现象的体验,目的是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并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从而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灵活地组织数学活动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本节课,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的特殊性,灵活地组织几次数学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较充足的活动空间、探索空间和创造空间,使学生在操作、比较、实践中认识“可能性”。课中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如摸球游戏、涂色活动等。通过创设这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体验。

三、重视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

生活中可能性的现象很多,一定发生、可能发生、不可能发生在千变万化的世界中是处处存在的。

1、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在活动中亲历数学,体验数学。基于这点我一开始便设计转硬币的游戏,学生兴奋不已,随后我设计了让学生猜盒子里球的游戏,学生在一系列的数学活

动中,逐步丰富起对不确定及确定现象的体验,理解“一定”、“可能”、“不可能”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去摸球,从而验证自己的推想。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就成为“游戏──猜测──体验──推想──验证”的活动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中亲历数学,体验数学。

2、将数学学习置于生活的背景之中。“一定”、“可能”、“不可能”是三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在教学本节课时,整个教学过程始终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了生活化的数学情境。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又如,让学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生活中的事,更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同时还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习题,真正做到了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

四、重视操作实践,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自己去探索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这节课我安排了这样几个层次的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转硬币”,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第二个活动是学生猜球后去摸球,给学生提供了比较充足的活动的空间、探索空间和创造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

五、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标准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三大总体目标之一,是因为把数学课堂看成是素质教育的课堂,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要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用商量的口吻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讨论,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愉快的学习。总的来说,虽然在教学时,我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从多角度去思考、解决了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延伸了思维。但在我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教学内容展开的还不是很到位,没有让学生多说说,及时的鼓励与评价也不够到位,这就要求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更深入的研究,努力学习,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做得更好。

最新人教版认识米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认识米 学习内容:教材第4页(例4、例5)第8页练习一的3、4、5题。 课标要求: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并进行测量。 学习目标: 1、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会用尺子正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米) 任务评价: 1、通过提问1米大约有多长?检测目标1达成情况。 2、通过量黑板的长度,检测目标2达成情况。 学习重点: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学习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具准备:学生尺、米尺、软尺。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想知道黑板有多长,谁愿意来量一量黑板的长? 比一比,看谁量得快!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4:分别找学生用不同的教具上讲台量黑板的长,其他学生认真观察。 展示测量的结果。 预设1: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量了很多次。 预设2:用米尺量黑板的长,量了两次。 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引出米尺) 师小结: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来量。板课题:认识米用米量

2、认识米尺,学会用米量。 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板书:1米) (1)1米大约有多长呢?在自己的身上量一量、找一找有没有1米。 交流汇报,课件演示。 (2)把两手臂伸直用米尺比一比,量一量自己的身高,感受1米的长度。 3、学习例5 感受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1)用手势比划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 (2)提问: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呢? 预设:1米比1厘米长很多; 预设:1米里面有很多厘米。 (3)课件出示:在米尺上看看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0。 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10个10 厘米。) 1厘米1厘米地数,1米里面有几个l厘米? (100个) 学生数后并作答。(师板书:1米=100厘米) 4、课堂练习用米尺量教室门的高(注意:量时O刻度对准门的一端。) 学生分小组合作量,交流反馈。 5.介绍一些测量长度的工具。(小知识:你知道吗?)课本第6页。 测量长度的工具除了米尺外,还有软尺、皮尺、卷尺和测量轮,用它们都可以测量出较长物体的长度。 三、巩固练习。 1.量一量,填一填。(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 (出示一支铅笔。)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大约几支长1米? 一根筷子大约长多少厘米?大约几根长1米? 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由于铅笔和筷子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建议学生取整厘米数。) 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

一年级上册语文 识字8小书包教学反思1 人教部编版

《小书包》教学反思 《小书包》是一首轻快、开朗的儿歌组成。课本、作业本、铅笔、转笔刀等学生常用的学习用品。儿歌节奏晦涩,浅显易懂,不仅展示了“小书包”里的各种文具,还告诉学生这些学习用品是他们读书写字的好伙伴,陪伴着他们的学习。从而引导学生要爱护这些“小伙伴”,养成整理、爱惜文具的好习惯。教学重点为认识“书”“包”等11个生字和包字头、单人旁、竹字头3个偏旁;会写“早”“书”等5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知道学习用品的名称,了解它们的用处。爱护文具,学着摆放文具,整理书包。上完课后,教学效果感觉良好,也有许多的感受、体会。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的教学思路主要还是提示学生识字写字。本课多数生字出现在文具名称中,识字时,将生字融入到文具名称中进行认读,借助学生熟悉的文具名称识记相关生字,将识字、学词和认识事物相结合。生字的读音通过认读生字和朗读儿歌来正音,重点强调“书、尺”“作、早”。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自主识记字形,理解字义,如生活情境识记、熟字加偏旁、加比画的方法。写字教学时,重点引导撇的例外写法。学有余力的同学在练写词语。 2.朗读指导。朗读儿歌时,注意句子间合适停顿,采取先听读、跟读儿歌的方式感受儿歌句中和句末的停顿,学生再试读。通过“橡皮、尺子、铅笔、转笔刀”等词语的合适突出,感受小书包用处大。 3.理解运用。联系生活,理解文具。学生平时都用到这些文具,对文具名比较熟悉,作用也基本了解,教学时采用图文对照,学习词语。引导学生回顾这些学习用品该到什么商店去购买,从而明白这些都是文具。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书包里有哪些文具,试着用文中的句子来表达。 4.说一说。引导学生学习用“我会……”的句式说说自己会做的事情。 二、胜利之处

小学体育《投掷轻物——羽毛球》教学反思

小学体育《投掷轻物——羽毛球》教学反思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小学体育《投掷轻物——羽毛球》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 请记住本站网址:以便下次访问!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反思、心得体会!小学体育《投掷轻物——羽毛球》教学反思我所教的是一节一年级的《投掷轻物》课,在学生的大汗淋漓中完成了本次课的教学,夏天上体育课可能就是这样,稍微运动就会大汗淋漓,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会有部分学生跟我说:老师好热,我就笑着跟他们说体育课当然热啊,你看老师的脸上已经全都是汗,这时还会有个学生跑过来跟我比谁的汗多。我设计这节课运动量不是很大,没想到还是有同学说很累,一年级的孩子就是天真,就是他们天真的天性,才会让我时不时的停下来讲解注意事项。

这节课我采用羽毛球来代替垒球投掷,考虑到安全问题及动作定型问题,采用比较轻的器材作为投掷工具,一个羽毛球贯穿整节课的教学。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该说是比较合理的,至于动作的掌握程度我觉得对于低段的学生来说并不需要一味的强调动作要做的如何到位,只要他们有这个意识就可以了。 本单元主要是投掷,投掷的几个主要动作出手角度和上下肢的协调性是重点,学生基本掌握肩上屈肘向前上方投出的方法,本节课以解决后一个为主。在课上我主要请学生体会在投掷过程中腿的蹬伸及上下肢协调用力。我设计了三个动作—蹲下投掷、直立投掷、正确动作投掷。让学生来体会三种动作带来的运动效果,以过关自测为主,远度没有太大的要求,主要学习动作技术。在后面的游戏环节我采用以团体赛的形式对练习进行巩固,游戏中游戏规则和方法对部分学生来说理解上有点偏差,导致游戏在进行过程中不是很顺利,多人团体

公开课《可能性》教学设计

《可能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科书第44页的例1和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能 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在观察、实践、描述和交流的过程中充分感受 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激趣导入 1.猜礼物 2.猜猜糖果在哪只手里。 3.(1)教师将颗糖果握在手中,并在背后交换位置,让学生猜一猜糖果在哪只手里。说一说你能确定吗? 4.(2)教师打开没有糖果的手,再让学生猜一猜糖果在哪只手里。说一说你能确定吗为什么? 5.3.揭示课题。在生活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探究新知 (一)创设情境,感知生活中的随机现象。 1.师:下周星期三就是万圣节了,老师打算在我们班举办一次联欢会。为了增加联欢会的趣味性,老师决定现场抽签表演节目。 2.指名回答。 (1)同学们用抽签的方式表演节目,能事先确定自己表演什么节目吗 (2)有哪些可能(此时由于不知道抽签的内容,因此有多种可能。) (二)活动探究,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例1情境)教师拿出三张卡片,上面分别写着“唱歌”“跳舞”“朗诵”(告知学生),放在桌上,选三名学生依次上来抽签,并分三步分析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逐步完成研究报告。

(完整)羽毛球正手发高远球教学反思

羽毛球正手发高远球教学反思 结合当前运动时令,以及场地器材等因素,羽毛球运动在我校已形成良好的运动风气。本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发展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为目的,故在大二年级开展了羽毛球基础技术教学。今天,我所教学的内容为《羽毛球正手发高远球》。本堂课,我充分准备,在尊重个性的同时,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并重视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指导以及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我做了精心设计。课堂上,学生有着良好的精神面貌,多数学生能主动热情地参与,师生关系融洽,呈现出了师生、生生互动的富有活力的局面。下面浅谈几点感想。 一、明确目标,让教学操作简单、易掌握 正手发高远球技术的难点在于不好把握击球时机和击球点。本次课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学生找到击球点,并能基本完成技术动作将球发出。所以明确目标,就能细化技术动作,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掌握技术要领。从本次课的学习结果看,基本达到了预期设定的教学目标。 二、实施有效教学,简化技术、突破难点 针对击球点难以把握的情况,我通过一个小小的教具将它简单明了化。在教学中,将羽毛球用线栓住球头,用手拎住远端,使球保持在击球点的位置,然后挥拍击固定球,这样就能让学生明确该什么时候击球,该用什么地方击球。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形成初步的技术动作定型,最后在尝试性的进行完整技术练习。结果90%的学生基本

上能通过所学技术将球发出。 三、利用游戏比赛练习脚步移动、培养团队意识 游戏比赛是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游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热爱集体和遵纪守法等优良品质。结合羽毛球教学实际,本次课的游戏设计为脚步移动接力赛,通过比赛,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优良品质,同时也巩固了羽毛球运动中脚步移动的基本动作方法。在练习中,学生积极参与,气氛热烈,使本堂课氛围达到了高潮。 四、认识不足、优化教学 本堂课虽然按照初步预想完成了教学,但在操作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下不足之处,同时针对相应问题提出了以下解决办法: 1、组织教学稍显呆板、老套,学生积极性还有提升空间。可通过变换组织形式进行教学,如:自主看图学习、小组讨论学习、提示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这样更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创新意识。 2、教学侧重点还应突出。本次课教学的重点就是解决击球点,在技术讲解上应精讲多练,应让学生多在实践练习中体会摸索,教师可针对性的巡视指导。 3、运动量上还可以适当加大。由于本次课是技术教学,故运动量偏小,可结合场地器材开展一些比赛,如:掷羽毛球比赛、折返跑接力、多次数的脚步移动接力等等。 唐正强 2013年3月29日

最新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可能性教案

《可能性》教学设计 城南小学王润娟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44页例1及相关内容教材分析: 可能性是数学学习四个领域中“统计与概率”中的一部分,“统计与概率”中的统计初步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已经涉及,但概率知识对于学生而言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学生以后学习有关知识的基础。本单元主要教学内容是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并能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教学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把对“随机现象”的丰富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统计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并有一定的简单分析和判断能力,但学生只是初步的感知这种不确定事件,对具体的概念还没有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教师做出适当引导,学生就会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所以本节课我选用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引入学习内容,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创造机会。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在活动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列出简单实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在猜想、交流、动手、思考、验证的过程中探索新知,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4、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会用“可能”、“不可能”、“一定”正确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培养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能判断事物发展可能性。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探究新知 教师: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出示鼓和花)看到老师手里的东西,猜一猜我们要玩什么游戏?(学生回答:击鼓传花)老师想通过击鼓传花的游戏选三位同学做为本节课的“幸运之星”。鼓声停下时,花落在谁的手里,谁就是本节课的“幸运之星”。你们猜一猜谁会成为本节课的幸运之星呢?(每位同学都有可能) (师生共同进行击鼓传花游戏) 教师:老师为这三位同学准备了礼物,分别是铅笔、橡皮和彩笔。究竟谁会得到什么礼物,我们用现场抽签的方式决定。首先是第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米 用米量》教学设计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第4页例4例5及第4页“做一做”和练习一第3—5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初步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 教学方法: 教法:讨论、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CAI课件。 教学步骤: 复习引入 提问: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 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 引入新课 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很麻烦、很累) 对!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

(板书:认识米用米量) 探究新知 认识“米”。 猜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看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课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用米量 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学生的身高等。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铅笔长15米。() 课桌高70米。() 一棵树高16厘米。() 完成练习一第3—5题。 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米用米量 1米=100厘米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教学长度单位米,并教学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课始,运用让学生用厘米尺量黑板感受到太麻烦和太累,从而产生学习用大长度单位量长度较大的物体的兴趣。接着出示米尺,让学生直观感受米尺的长度就是1米。然后采用小组合作用米尺测量物体等活动,通过比较,建立1米的表象,在学生头脑中留下1米到底有多长的深刻印象。再让学生比比看看,探索出1米=100厘米,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实践活动,明确测量长度的方法。

羽毛球课教学案例与分析

羽毛球课教学案例与分析Badminton teaching cases and analysis

羽毛球课教学案例与分析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教学反思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本教案根据体育教学反思设计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案例描述] 学生:进行二打一,多打少等练习,并采用三角站位,四边站位等形式提高练习兴趣。 教师:同学们,我们每组选出优秀学生和老师进行一次单打比赛。 学生:好!优秀学生与老师进行单打比赛,进行示范。 (学生异常踊跃) 教师:我们再进行一次组与组之间的对抗赛,大家可以自定规则和人数看哪组是班级的冠军。 学生:各组选出优秀的同学组成代表队,进行多人对抗赛,其它同学作为啦啦队,为本队助威。 教师:担任比赛的裁判员,并及时评价。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和安排,及时改正动作,发挥长处,掌握羽毛球技术的基本动作。 教师:(哨声)好!我们的对抗赛以平局暂停,以后再进行。现在,我们大家来和老师一起学习一个熟悉球性的练习方法----

高抛接球. (示范动作,强调呼吸的调整)。 学生:由低及高进行高抛接球。 (放松呼吸及肌肉) 教师:课堂小结,下课。 [案例分析] 我把羽毛球运动的时尚性和竞技性恰当的结合在一起,提高了学生的运动兴趣,在课的组织形式上克服了以往“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的单一模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采用单打练习、同质、异质性分组提高课堂效率,还组织了学生二打一、多打少等形式练习,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配合的健康心理。在教学目标及要求的设置上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到技能的掌握,从身体活动到独立认识思考问题,课堂效果良好,最终达到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特别是运动较少的女同学,在这节课中有了较大的改变,参与活动的次数明显增加;学生的课堂兴趣、参与状态、身体机能的提高有明显体现。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可能性教案设计完整版

可能性 李新庄镇中心小学郭灿灿 教学目标:1.使同学了解有些事情是必定发生的,有些事件是不可能发生的,有些事情是可能发生的。 2.结合生活实例,进一步让同学体验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 3.渗透数学概率思想。 教学重点:使同学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验某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难点:使同学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验某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黑白棋子,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初步感受。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在游戏中度过,在玩的同时希望大家能积极思考,踊跃表达自己的见解。 师:欢迎同学们走进开心课堂,你们先猜一猜游戏。 师:它就在这两个盒子里的任意一个,大家猜一猜,他在哪个盒子里? (1)感受“可能” (2)感受“一定” (打开没有放宝贝的盒子)现在礼物在那个盒子里? 师:确定吗? 师:一定在我的2号盒子里吗? 师:果然在2号盒子里,这是一个铅笔盒。 师:老师没有提示的时候,可能在1号盒子里,可能在2号盒子里。老师打开后你们说宝贝肯定在我1号盒子里,生活中的事情就猜礼物一样,有些我们不能肯定它的结果,有些就可以肯定它的结果,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板书课题:可能性)二、探究新知

出示主题图。 师:你们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每人表演一个节目。 生:三张卡片上分别写着唱歌,跳舞,朗诵。 (一)抽出后放回 1.教学“可能” (1)猜想。 师:老师这里有三张卡片,上面写着什么? 生:唱歌,跳舞,朗诵。 师:现在我把他们都放在一起,大家来猜一猜,如果让你从中抽一张,你会抽到什么节目?生:会抽到唱歌。 师:一定会抽到唱歌吗? 生:不一定。 师:那我该怎么说? 生:可能会抽到唱歌。 师:谁与他的意见不同? 生:可能会抽到跳舞。 生:可能会抽到朗诵。 师:他们说可能会抽到唱歌,可能会抽到跳舞,可能会抽到朗诵,谁说的有道理? 生:都有道理。 师:为什么呢? 师总结:因为三张卡片上分别写着唱歌,跳舞和朗诵,所以,如果让你抽,可能抽到唱歌,可能抽到跳舞,还可能抽到朗诵。 (2)验证 师:自己动手抽一抽来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对不对好不好? 生:好。 师:你第一个抽。一起说。 师:谁还想试一试?(把刚才抽取的卡片放回原来的卡片中) 师:谁再来?(摁住学生的手,稍作停顿)猜一猜他会抽到什么节目? 注意:整个活动一定要使学生抽出三种节目。 师:通过刚才的验证,你发现了什么? (3)归纳总结 师:看来,这三张卡片中抽取,我们可能抽到唱歌,可能抽到朗诵,也可能抽到跳舞。大家的猜测是正确的。 师:你们会抽到魔术吗?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Understanding the teaching design of rice con sumption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第三课时认识米用米量 九年义务教务六年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认识米用米量》的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米测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2、米尺量会用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用米测量较长物体长度的实际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尺、10厘米长的纸条、

绳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起认知冲突。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什么作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厘米)上节课的内容大家都掌握得不错,谁能用学过的知识帮老师量量黑板的长? 请学生用自己的尺子量黑板的长。(学生用厘米量黑板的长,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提问:这样的测量你感觉怎样?(很麻烦) 师讲述:看来,同学们如果用自己的尺子来量黑板的长很麻烦。谁有更好的办法呢?(做一把更长的尺子)大家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宝贝,用它能很快地量出黑板的长,想不想知道这个宝贝是什么? 二、实践操作,认识米。 1.建立表象。 (1)(出示米尺)大家看,这个宝贝就叫做米尺,它的长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就方便多了。 (出示米尺图)这就是米尺的缩小图,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 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

《小书包》教学反思

《小书包》的教学反思 《小书包》由6个词语和一首轻快、活泼的儿歌组成。儿歌节奏明快,浅显易懂,不仅展示了“小书包”里的各种文具,还告诉学生这些学习用品是他们读书写字的好伙伴,陪伴着他们的学习。从而引导学生要好好爱护这些“小伙伴”,养成整理、爱惜文具的好习惯。 一、猜谜语,激发兴趣 课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开课时,以学生喜欢的猜谜语的形式引出小书包里的文具等学习用品,这样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学生不仅认识这些学习用具,而且学在生活中自己识字,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作好铺垫。 二、多样识字,扎实写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要求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一年级的孩子还没有自主识字的能力,为了给孩子们构建识字的意识,培养学生识字的良好习惯,在识字教学中,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特征的生字,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字,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猜字谜等方法,从而提高识字效率,让学生享受“学语文、用语文”的乐趣。 写字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笔顺、结构,然后范写,再让学生描红临写,最后展示评价,给学生了正面的引导,孩子们都开始练字,只要发现老师书写不规范的地方就直接指出,来看来孩子们真正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三、口诀提示,培养习惯 可前提示孩子“上课铃,丁丁响,我们快步进课堂;书本文具放整齐,静等老师把课上。”准备上课。课中提示孩子:专心听讲纪律好,积极发言勤思考;要发言,先举手,站起来,大声讲;一二,坐好。(生拍手)写字时提示:执笔姿势:食指拇指捏着,三指四指托着,小指在后藏着,笔尖向前斜着,笔杆向后躺着。写字姿势:眼离桌面一尺远,胸离桌面一拳头,手离笔尖一寸长。头正,肩平,身直,足安。 四、存在不足之处 1.但由于一年级的学生说话时用词不够准确,语言表达不完整,

可能性教学设计

活动中体验活动后提升 ——三上《可能性》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可能性”中例1、例2的内容,隶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统计与概率”这一领域的内容是一种“不确定性数学”,与传统的“确定性数学”内容上有较大区别。这一领域在小学阶段分别出现在以下两个个年级: 教材中,通过新年联欢会抽签演节目的主题图,让学生体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例1摸棋子的实验,让学生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例2呈现6幅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相关的画面,丰富学生对确定和不确定事件的认识,并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描述一些简单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学情分析: 我对全班学生进行了这样的前测,盒子中有白、黄两种颜色的球,如果让你闭着眼睛摸一个,你觉得会摸出什么颜色的球?调查的38个孩子中有24个孩子认为摸到的是白球或者黄球,有14人认为两个颜色都有可能。然后,我又从24个孩子找了两个孩子进行访谈,“从这个盒子中,你一定能摸到白色的,是吗?”他们的答案却是不一定的。 从前测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心中知道摸出的结果不一定就是白的或是黄的,但是他们还是只猜其中一种情况。究其原因,还是由于孩子的生活经验造成的,

孩子们以前玩的掷硬币、掷骰子等游戏,虽然掷出来结果是不确定的,但是掷完 后的结果却只有一种情况,所以孩子愿意猜一种,他们会认为自己猜对了,或是 猜错了,不会认为是“随机”的结果。这说明三年级孩子心中对可能性的理解还 只处于一种无意识的状态,是非常模糊的,只是从生活经验出发的对事情发生结 果的一种判断,没有真正地从概率的角度认识可能性。 3、我的思考: 如何能让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从模糊到清晰? 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和活动,如抽奖、放跳棋等活动,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参 与的抽奖活动,感知到抽奖的结果是可能抽中,也可能抽不中,当盒子里都是白 球时,则不可能抽到黄球,当盒子里都是黄球时,就一定能抽到黄球,在抽奖活 动中,学生感知到生活中一些事情的发生也像我们抽奖一样,有些事情的发生是 可能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可能的。学生在猜想、操作、验证和解释中,一点 一点地深入认识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体验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实践与交流,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 事件的发生则是不确定的,能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正确的描述这种现象。 2.在观察、猜测、验证、交流、解释生活中可能性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探究和 合作能力。 3.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分析、观察问题,渗透运动、全面看问题的辩证唯物主 义思想,在参与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能用“一 定”“不可能”和“可能”正确的描述这种现象。 教学难点:培养随机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一个抽奖箱,10个黄球,10个白球,两个透明容器,每人一个透明袋子,每人一个小盒子(里面10枚各种颜色的跳棋)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明确学习内容。 1.你们参加过抽奖活动吗?今天咱们就来抽一次奖,抽中黄球的同学即为中奖, 奖品有铅笔、橡皮、尺子、转笔刀,中奖的同学可以从这些奖品中任选一件。谁 愿意来参加抽奖活动?

第3课时 认识米和用米量教学教案

第3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4、例5及练习一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通过自主测量,知道1米=100厘米。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和学生卷尺。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提问。 (1)上一节课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测量? (2)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呢?10厘米呢? (3)量一量,文具盒的长和宽约是多少厘米? 2.引入新课。 请两名同学用尺子测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瞧!这样用尺子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结果。那么该怎么办呢?用这把尺子(用更长的尺子量)试试看,这是一把米尺。我们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如黑板的长,教室的长、宽,大树的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例4)。 (1)请同学们猜一猜1米有多长,并用手势比画。 (2)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卷尺,比一比,看1米和米尺上的是不是一样长,刻度是不是一样。 (3)体验。 ①用米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 ②用米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 ③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④两个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什么部分是1米。 2.认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例5)。 (1)课件演示米尺与长10厘米的尺子,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0厘米。(2)每个小组先量出1米长的绳子,再量一量它有多少厘米。 (3)小组讨论1米有多少厘米。 (4)汇报归纳:1米 = 100厘米让学生亲身经历测量的过程,体会到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新课。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通过自主观察米尺,比、画、量帮助学生深化对米的认识,逐步形成1米的实际表象。 通过探究,让学生更深刻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小书包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参考1)小书包 《小书包》由6个词语和一首轻快、活泼的儿歌组成。儿歌节奏明快,浅显易懂,不仅展示了“小书包”里的各种文具,还告诉学生这些学习用品是他们读书写字的好伙伴,陪伴着他们的学习。从而引导学生要好好爱护这些“小伙伴”,养成整理、爱惜文具的好习惯。 本课教学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猜谜语,激发兴趣 课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开课时,以学生喜欢的猜谜语的形式引出小书包里的文具等学习用品,这样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学生不仅认识这些学习用具,而且学在生活中自己识字,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作好铺垫。 二、多样识字,扎实写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要求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一年级的孩子还没有自主识字的能力,为了给孩子们构建识字的意识,培养学生识字的良好习惯,在识字教学中,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特征的生字,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字,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猜字谜等方法,从而提高识字效率,让学生享受“学语文、用语文”的乐趣。 写字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笔顺、结构,然后范写,再让学生描红临写,最后展示评价,给学生了正面的引导,孩子们都开始练字,只要发现老师书写不规范的地方就直接指出,来看来孩子们真正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三、动手实践,有序表达 经常听到家长说:孩子不会整理书包,书包里乱得像“纸篓”,家长只好每天帮他整理书包。小学生这种毛病形成的原因就是因为在学前期家长包办一切,未能培养起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所以,课堂上,开展了“整理书包”的游戏,以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同时并引导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书包的。建议学生用“先……接着……然后……最后……”这样的句式来说话。通过活动让孩子们明白,书包内该放些什么、每天怎样整理书包,并知道整理书包的重要性,学习整理书包,培养初步的责任意识。 四、存在不足之处

个人反思:羽球比赛后的思考

羽球比赛后的思考 ——体育教师点滴谈 教师:路东旭 近日,郊区举办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羽毛球大赛落下帷幕,自己很有幸能代表义井镇参加了这项赛事,尽管成绩实在没法提,但收获还是不少,看到了社会上现在对运动,对健康第一思想的贯彻远远比我们的学校教育要强大的多,让我很受启发。 仔细想想,我们的教育,我们的体育教师;我们有足够的场地,有足够的理论基础,但是我们缺乏实践,缺乏社会参与。我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更为我们的学校体育担心。健康第一的理念在多年前就已经提出来,但是真正理解这一理念的教育者的有多少,健康不仅是身体的健康,还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从身体的角度看,我们的体育教育做得远远不够,因为我们一味的在强调安全第一,不能有任何安全隐患。但是仔细想想,现在的社会,究竟什么是安全的?难道因为安全学生将跑步变为走步吗?因为安全什么活动项目都可以删去吗?最近几年,国家对教育的投入真的不少,运动器材也是一应俱全,但是,真正的使用率是多少,使用效果怎么样,却没有人真正去关心过。 去阳泉煤专打球的间隙,我看到了大学校区的漂亮整洁、功能丰富。虽然我们所在的只是普通的农村小学,但是我们其实也有好多得天独厚的条件。场地也并不是完全不够用,没有篮球场我们可以改造成羽球场或者乒乓球场,总之,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可是仔细想想现在的学生,对照以前的我们,感觉现在学校还是没有把

观念转变过来,素质教育提了多年,什么是素质教育,我觉得,让学生能与社会接轨,在学校不仅能学校文化知识,社会方方面面的信息也应该多少了解。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自己感觉自己已经力不从心。其实自己有很好地体力和运动经验,但是我们在学校的时间不是研究体育技术,而是研究怎么写教案,怎么写反思,怎么完成上级交给我们的各种任务。而自己的专业,运动兴趣、运动精神、运动的快乐,运动的持之以恒都荡然无从,即使是业余时间,我们的时间也大都交给了家庭,交给了学校的各项任务。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说实话,比赛中第一轮就被淘汰,感觉很不是滋味,老婆劝我,你不可能什么都会,什么也行。这句话从她的角度一点错都没有,但从我的角度,站不住脚。我们在学校的时候也不是没有这方面的训练,但是,现在生疏了,不是因为我们没有兴趣,没有爱好,而是被各种各样的框框扼杀了。这次比赛,进入决赛的包括我们教育系统的教师,寥寥无几,体育教师也是少之又少,这样的体育队伍怎么能培养出体育人才。我们的国家正在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去年国家出台的足球课进课堂,其实也是国家的一种意识的体现。泱泱中华,难道还要重走“东亚病夫”的老路?占全球四分之一人口的国家难道真的就没有体育人才吗? 机关的人员为什么技术普遍要在我们之上,可能会说,他们有可以利用的时间去打球,那我就想问,为什么我们的教师就不可以,难道一天不出教室、办公室就是好老师,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的反而不是好老师吗?有的人可能会说,他们有钱找人进行专门的训练?为

《可能性》教学设计

《可能性》教学设计 活动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104-105页,例1、例2以及相应练习。 活动目的: 1.通过游戏、竞赛等形式,让学生经历猜测、试验、交流,体验事件发生有些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 2.列出简单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学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的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4.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考方法。 活动准备: 小组竞赛表格、奖品、抽奖箱、两种味道(水蜜桃味、柠檬味)的小糖果、课件 活动过程:

师:今天这堂课啊,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很多游戏,而且要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出示竞赛表格),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游戏做得最好,有小奖品的哦,大家有没有信心啊?(有)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接受挑战吧! 一游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师:第一个游戏是——击鼓传花。老师先来介绍一下游戏规则:放一段音乐,由一个同学来控制,当音乐停下时,花传到谁手上,谁就上来选择一个题板(课件显示),看屏幕,这边有四个题板,后面分别藏着奖品和数学题,大家想翻到什么啊?(奖品)那就来试试你的运气吧!(先后产生四名同学) 师:你先来选择一个题板,猜猜后面是什么呢? 生1:奖品。 师:一定是奖品吗? 生1:还有可能是数学题。 师:选择一块题板,有可能出现奖品和数学题两种情况,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可能性[板书课题:可能性]我们来看看题板后面是什么吧?(奖品) 师:你选择几号题板,你希望后面会是什么呢? 生2:奖品。

师:如果不是奖品,还有可能是什么? 生2:还有可能是数学题。 师:有两种可能。[板书:可能]看看是什么吧。(数学题) 师:你来选择一个题板,有没有可能是让你上来给同学们跳支舞呢? 生3:不可能,因为只有两种情况。[板书:不可能] 师:看看是什么吧。(数学题) 师:现在只剩下一张牌了,如果老师告诉你四张牌中有两道数学题,两份奖品,现在这块牌后面藏着什么?还用猜吗? 生4:一定是奖品。因为两道数学题都翻过了。[板书:一定] 师:如果老师把四张牌都换成奖品,翻到的是什么呢? 生:是奖品,一定是奖品。

“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说明

“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说明Teaching design and explanation of "understa nding of rice"

“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说明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 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 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 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 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 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 (上册)第52~53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能根据 初步形成的1米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的判断与思考。2.知道1 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逐步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米尺、卷尺、剪刀、绸带、胶带、标签纸等。学生按小组准备:米尺、卷尺、剪刀、 绸带、标签纸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谈话: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 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用了同一个字“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 米(板书课题)。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作单位。 二、初步认识1米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谈话:老师的身高是1米72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

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估计)谈话:大家都想 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地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 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启发:(指拉开的绸带)这段绸带的长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能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可以用尺量一量)[说明:对于“米”,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 一定的感性认识。从身高谈起,再让学生大胆地进行估计,唤醒 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了知识的生长点,为下面的学习做 好准备。]2.认识1米。出示米尺。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 度是1米。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米尺,看一看1米有多长。提问:看一看、数一数米尺上的刻度,你能发现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3.用米尺量。谈话: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绸带的长度是不是 1米呢?谁来试一试?指名量出一根1米的绸带,再让每个小组照样子量出1米长的绸带。提问:张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 地面是1米高,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 置贴上标签)谈话: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自己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呢?同桌合作,互相量一量。讨论:标签离地面都是1米,为 什么贴的位置各不一样呢?[说明:学生的年龄小,合作学习的经 验不足,适时进行合作的指导和示范,可以使合作更有秩序,更 富实效。同时,又兼顾并重视了合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个体体验 与思考。]谈话:现在同学们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大家张开双

可能性教学设计]

《可能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25—129页。 教学目标:1.通过摸球、玩硬币等活动,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获得初步的概率思想。 2.培养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事件。 教学难点:理解和辨析生活中的“可能”与“不可能”发生的事件。 课型:新授课教学方法:观察发、谈话法、合作探究法、讨论学习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硬币一枚,黄、白乒乓球若干 学具准备:各小组准备一枚硬币 教学过程: 一:猜测引入课题 师:听说下学期我们班要转来一位新同学,你们猜猜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 生:我猜是男同学。 生:我猜是女同学。 生:可能是男同学,也可能是女同学。 师: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的结果无法确定,所以我们常用“可能”这个词语来描述。(板书课题:可能性)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玩游戏,在游戏中学习、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板书课题:可能性) 二、游戏一:抛硬币(例1) 1、示范游戏(出示一枚硬币)请大家看,这里有一枚硬币,我们一般把写有数字的一面定为正面(板书:正面),把有花的一面定为反面(板书:反面)。老师现在 2 要用它来抛一抛,抛之前我想请你们先猜猜,硬币落到桌上后是正面朝上呢,还是反面朝上?(生猜)究竟哪面会朝上呢?大家认真看:先在手里摇一摇,再轻轻的放在桌上。(师示范抛硬币)哪一面朝上?(X面,用”正”统计)。你猜对了吗?再来一次。想玩这个游戏吗?(想)请坐好听要求。2、介绍游戏规则四人小组一块玩,每人抛五次,抛之前其余同学先猜一猜硬币落到桌上后将会哪面朝上?看看你是不是每次都能猜对。小组长像老师这样做好记录,明白了吗?请小组长拿出硬币,开始游戏! 3.交流、小结你们是不是每次都猜对了?(不是)为什么你有时能猜对,有时又猜错呢?(因为硬币可能正面朝上、也有可能反面朝上。)(板书:可能···也可能···)也就是在硬币没有落到桌上之前,我们能不能确定到底是哪面朝上呢?(不能)既然不能确定,所以这是一个不确定现象。过渡:刚才我们玩了抛硬币的游戏,接下来我们来玩儿摸球的游戏。 三、游戏二:摸乒乓球(例2) 1.示范游戏(出示用黑色的袋子:装3个黄球,3个白球)老师今天准备了黄色和白色两种颜色的乒乓球。猜一猜,我将会摸到一个什么颜色的球?(学生猜完后师拿出来让大家看。猜完后又把球放入袋子中,再猜。)同学们,想自己来摸球吗?请大家听好要求。2.介绍游戏规则。全班分成三大组依次上来摸球,摸之前不能看袋子里的球,每人摸两次,摸之前其余的人都来猜球的颜色,摸完一个球后要把它放回袋子后再摸,看你们是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