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改革,变革,革命

改革,变革,革命

改革,变革,革命
改革,变革,革命

改革、变革与革命

改革、变革、革命,这三个概念常被人们有心或无意地混淆,因此有必要弄清楚。

改革是一种经常出现的社会发展的自然状态。社会的发展一般是在改革中实现的。这时,社会要素之间的矛盾没有激烈冲突,只需要协调和完善。改革可以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内单独进行。改革与改良不同,改良没有制度创新,只是修补旧制度,而改革需要制度创新。

变革是社会的转型。这时,社会要素之间的矛盾已有激化的成分,通过改革不能改变这种激化的状态,社会必须全面改革。变革是社会各个领域同步改革,但社会的基本形态不需要改变。变革符合人类社会遵循的差异与平衡、竞存与共生的自然法则。

革命是社会的摧毁和重建,不是社会的自然状态,革命是人为的社会状态,是社会需要变革而又人为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结果。革命都是通过暴力实现的,社会为革命付出惨痛的代价,毁坏有余而建设不足,只能满足一人之私或一伙人之私,最后的结果必然是以暴易暴。引发革命的有两种人,一种是制造革命的社会因素的人,就是那些放纵人性缺陷、制造两极分化和社会断裂的人,另一种人是极端主义者和要“平天下”握特权的野心家、阴谋家。革命啊,多少丑恶以你的名义而行!

很多发达国家的社会处在不断改革中,每届主政者都要进行社会改革,公民社团在社会改革中起到了与主政者合作化解社会矛盾的作用,社会的矛盾出现后能够通过利益博弈及时化解,法律制度对社会矛盾的

激化具有预防作用,社会因此相对稳定。如果能够避免总统制和议会制、自由主义社会制度和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产生的消极面,综合集中其优势就会更加完善。只有不断改革,能够及时化解社会矛盾,自动产生社会要素平衡的国家,才能以常常不太平避免剧烈的社会大动荡,以不断改革承载人民的幸福。

封建社会、后封建社会具有强大的社会保守力量,变革的条件不充分,社会矛盾积聚常常超常,改革常常是被迫的政治行为。社会的政治体制不能及时更新,主政者常常需要用被迫的改革来给这个体制打补丁,最终会捉襟见肘,难以四顾。社会最后必然要在变革和革命之间选择。变革成功能够使社会的中兴力量得到长足发展,能够化解社会危机,避免暴力革命对社会的破坏,变革是最理智的选择。

中国的典籍中把改朝换代称为“革命”,《易·革·彖辞》中有:“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这可能是人类最早的“革命”概念。其实只是天子一换号令变,一朝君子一朝臣,一般应该属于改革的范畴,最多属于不彻底的变革,却用尽了血腥的手段,犯下了罄竹难书的罪恶。中国的特殊文化条件,使改革和变革也需要暴力和流血,实在是中国人的悲哀。中国近代所谓的“革命”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制度,只是不断地更换新装而已,类于“汤武革命”。美国的社会变革也会流血,“南北战争”就是流血的变革,尽管废了奴,实现了统一,促进美国实现了现代化,但国体和政体基本都没有改变,是一场变革。英国的“光荣革命”虽冠以“革命”之名,只是实现了王权和民权的妥协,也是变革,但基本没有流血。

在顺民和暴民中轮回的中国人比较容易接受革命,受“汤武革命”“法国大革命”“辛亥革命”“十月革命”和中国传统农民革命的影响较深,一谈到革命,就是夺权、暴力、流血、“彼可取而代之”“杀去东京,夺了鸟位”“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等概念,对非暴力的社会变革认识肤浅。不仅对英国的“光荣革命”、日本的“明治维新”“拉美社会主义”之类的变革认识很浅,对“伯恩施坦”“甘地”“曼德拉”等促进社会变革的人物以及中国台湾的“经国改制”之类变革认识同样很浅,分不清改革、变革和革命。

中国在自然经济、农耕文化的基础上是应该有皇帝的,由于输入革命和很多人都认为天下大乱自己有当皇帝的机遇,革命就成了取得皇权的手段。中国革命成功的领袖无一不在复辟皇权,只是袁世凯直爽了一点而已。不仅中国,外国也如此,雅各宾派、墨索里尼、希特勒、斯大林、萨达姆、波尔布特等…… 他们无一不在复辟皇权。

社会需要不断改革,及时变革,不需要革命。产生社会革命都是人为破坏社会各要素的相对平衡的恶果。一旦社会革命爆发,真正的人民精英就应该引导人民减轻革命代价,注重于社会建设,而不应该放纵民粹主义,焚琴煮鹤,以暴易暴。

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已经给中国社会积聚了巨大的矛盾。如果把从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社会到中国新型社会主义社会理解为改革就错了,中国发展需要中国社会的转型,需要产生变革。经济上要从特权支配的集约式自然经济转化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从第一产业为主的经济转化为第二产业为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经济。政治上向民主法治社会转化,

从为权力精英服务的传统政治转化为为经济发展、为人民幸福服务的政治。意识形态方面要清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吸收全人类文化的精华,转化为自然主义的社会主义、新人文主义、大中华爱国主义的意识形态。中国需要从自然经济、人治、儒统文化、小农思维、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社会转化为计划性商品经济、民主法治和新人文主义文化的新型社会主义社会。

当社会的各个领域需要大跨度的同步改革的时候,只注重某一领域的改革,必然加剧社会各领域的不平衡,激化矛盾,导致革命。社会发展显现为“木桶效应”,只拔高几块桶板只起短暂的积极作用,加多的水还要从最低的那块板上流掉,甚至会把最低的那块板冲倒。

需要认清的是:我们的社会是需要全面转型的社会,需要变革的社会。社会的主导力量且勿失掉变革的良机,切实掌握好社会变革的方向和过程。不能停留在经济改革的层面,要实现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全面改革,同时也不能不着手预防必然会引起暴力的后期新自由主义“革命”和倒

退的回头路“革命”。要不断改革,及时变革,避免革命。

改革、变革和革命是社会发展的三个不同范畴,是与社会矛盾性质具有必然对应性的三种社会发展形式。

改革是一种惯常的社会发展形式。社会的发展就是在改革中进行的。这时社会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没有及烈冲突,只需要协调和完善。改革可以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单独进行。

变革是社会的转型。这时社会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已有激化的成分,通过改革不能改变这种激化的状态。变革需要社会各个领域大跨度改革同步进行,但社会的基本形态不需要改变。

革命是社会的重建。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的结果。革命是摧毁旧的社会基础,建设一个新的社会。

需要变革的社会,通过改革不但不能消除原有的矛盾,还会因为社会各领域的相对平衡因改革遭到破坏,造成社会革命的因素。需要革命的社会,用变革的方式解决不了根本的矛盾,还会激化矛盾,必然走向社会革命。人们在促进社会发展的时候,必须认清社会的现状,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制定出改造社会的正确蓝图。

美国的社会,是一个处在不断改革中的社会,每届总统的任期内,都要进行社会改革,社会的矛盾出现后能够及时地消除,因此是个相对稳定的社会。只是短暂的南北战争,属于革命范畴。

封建社会历史悠久的社会,改革的条件不充分,社会矛盾积聚超常。俄国就是这样的社会,上世纪八十年代苏共对社会矛盾的性质认识不足,失去了社会变革的机会。因而成为一个革命不断的社会,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覆灭。

中国社会历史上的改朝换代,都属于变革的范畴。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是革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是变革,从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变革。

心得体会:税收征管体制的根本性改革(最新)

心得体会:税收征管体制的根本性改革(最新) 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国税地税合并备受关注。7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这意味着从1994年分税制改革实行国地税机构分设24年之后,中国税收征管体制迎来了再次重大改革。这一重大变革对于构建优化高效统一的税收征管体系,夯实国家治理的财力基础,发挥税收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税收征管机构从分设到合并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税收征管体制的变迁,可以说每次重大变革都是由当时的客观情况决定的,是时势推动的结果。 先看1994年分税制改革。改革开放后,中央实行了向地方政府放权让利的各种财政包干制,这一改革大大调动了地方的发展积极性,但同时也造成了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持续下降,1993年降到了历史最低的22%。中央宏观调控所需财力严重弱化,甚至一度出现了中央财政向地方财政借款的现象。1993年7月,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在全国财政会议上首提分税制,并于1994年推行。在当时背景下,很难将省级以下隶属于地方政府的税务部门直接转变为中央垂直管理的税务机关,而如果仍继续由地方税务机关来为中央和地方筹集收入,在央、地间财政关系没有彻底理顺的情况下,要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几乎不可能。因此,1994年分税制改革时,借鉴国际经验,在征管体制上在各地分设国税和地税两套税务机构,前者隶属于中央,后者隶属于地方,独享的税种各自征收,共享的税种视情况划分征收。 国地税机构分设调动了中央和地方的双重积极性。机构分设后,随着新税制的顺利实施,我国税收收入逐年快速增长,中央财政收入占比迅速上升,从1993年的22%迅速提升至1994年的55.7%,显著提高了中央宏观调控所需的财力。但在运行过程中,国地税机构分设的税收征管体制的弊端也越发明显,包括国地税机关之间征管职责不够清晰、执法不够统一、机构设置重复、纳税人办税不够便利、税收征纳成本高等。 在这个大背景下,再看2018年的国地税机构合并,我们就不难理解其必要性。其一,“营改增”的全面推行加剧了国地税机构合并的必要性。2016年5月1日“营

论当今世界的革命性转变_托尼_安德烈阿尼

论当今世界的革命性转变 * [法]托尼·安德烈阿尼 刘冰译 *本文作者托尼·安德烈阿尼系法国政治经济学家,国际马克思大会社会主义学科主席,巴黎第八大学政治哲学系荣休教授。本文曾于2006年发表于法文杂志《新基金会》(Nouvelles Fondations ,n?3-4,2006),后经作者修改后于2010年收录于作者的论文集《关于21世纪社会主义的十篇论文》(Tony Andréani ,Dix essais sur le socialisme du XXIe siècle ,Les Temps de Cerises ,2010)中,该书的中文版即将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 今天的我们是否正处于革命风暴的前夕?近年来发生的种种现象都不免令人感到我们现下的处境和1846—1847年间或1905年当时的情形十分类似。然而,两者之间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1848年以前,社会上充斥着各种社会改革方案,而这些方案并不仅仅来自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1905年的俄国运动还以为在它设计的方案里有着开启不同未来的钥匙。如果说工人很少成为革命运动的发起人, 他们却与为摆脱农奴枷锁而与其短暂同行的农民共同组成这些革命运动的生力军。今天,行动起来的是新兴小资产阶级分子,特别是国家小资产阶级分子。虽然他们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 但却并不真正知道自己要去向何方,至于如何达成则更不甚明了。所以,这是一个颠覆性的革命理念:解放运动的主角将不是劳动群众和代表其利益的政党, 而是来自“市民社会”的各种个人和团体,这将对已经确立了的权力造成压力。同时,这也是打着集体烙印的社会主义社会的革命方案,而这个方案现在已被放弃,取而代之的是谋求个人解放的政策。我想说明一下这种颠覆性的革命方案是怎样不仅遭遇到自己的瓶颈,而且还经常被资本主义操纵利用的。首先,让我们谈谈革命的传统观念及其终极目的:简而言之,革命就是旨在消除矛盾的对现有秩序的颠覆。 旨在消除矛盾的革命 那么,泛泛说来,何谓革命呢?革命就是通过民主或暴力手段— ——当前者不可能时———对现存的有序—无序状态进行的一种颠覆。作为激烈的阶级斗争的产物,革命的目的在于消除阶级矛盾。正如巴贝夫所言,革命意味着创造一个“平等团体”。剥削阶级将被没收财产,以维护新型国家所代表的人民的利益。此外,革命还代表着用 “统一计划”来取代盲目的市场力量。令人震惊的是,经过了这段“战略后退”期以后,当时针对新经济政策的广泛公开的讨论最终达成了一致,确定了一个统一的奋斗目标:建立一种可以预先计算出所有应该生产的产品以及如何生产这些产品的经济形式。政治权力将左右一切,包括需求体系、报酬体系、价格体系、重点行业、生产单位之间的转移等。我们将要接触的是一种社会的有机论观点。根据这一理论, 每一个生产点都是巨大社会机器的组成部分,这就使得这种新的生产方式与作为资本主义社会显著特征的无政府状态及其后果之间产生了对立。同社会有机论相对应的是一种劳动的社会连带主义组织。在尚未消除脑体分工之前, 劳动者在劳动分工中占据自己应有的地位。其劳动的主要动机为服务集体和服务革命。新型人将战胜私利。人们将听从理性的指引,科学将取代意识形态,宗教思想将自行消失,取而代之的将是人类进步的共同理想。 这个伟大的构想使得过往的一切历史都沦为史前史的境地。人们最终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一切矛盾都成为历史:随着雇佣关系的废除,阶级对立烟消云散;随着大众民主的确立,国家压迫不复存在;随着自动遵守道德的集体人取得胜利,利益冲突消失不见;随着科学共产主义的确立,意识形态的斗争也化为乌有。今天,常有观点认为这是一个脱离了经济需要、个人实际和人际关系的理想社会,必然将导致无效率、极权制、镇压,并最终走向失败。关于这个已被宣布死亡的革命构想的编年史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尽管这些革命尝试时常伴随着错误和罪行,但至少在最初的几十年间它们也曾取得过胜利, 应该说受到了人民的拥护。这也就意味着,从某些角度上来说,这种革命尝试符合现实、顺应民意(简单说来,包括集体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11年第5期

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

?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社会改良的联系是:三者都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它们都是为了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运动形式。? 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和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自我完善或持续存在与发展,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社会改革不仅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中,而且存在于有史以来的各种社会制度中。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得到移动程度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社会改革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做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 当前中国社会改革的实质: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所揭示的性质和特点来看,我国当前进行的社会改革并不是改变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质,不是否认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相反是要实现兴利除弊,要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具体来讲,当前中国社会改革的实质应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它是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体制的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因为任何一个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内容都是它的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如何,往往决定这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所以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首要任务就在于紧紧围绕生产力发展这一核心,彻底变革一切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状况的旧体制。 2.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长期以来,我们总是习惯把计划和市场视为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搞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只属于资本主义。? 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志 首先,改革要有利于解放、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是衡量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准,是整个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其次,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改革必须坚持的基本前提。第三,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这是改革成功的关键条件。第四,改革与开放相统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是改革的重要方针。第五,改革要采取逐步推进的战略格局。它表现为:社会改革从经济领域开始逐步向政治、文化领域推进;经济领域的改革从农村开始逐步转向城市,从交换关系的改革开始推进到占有关系的改革,从沿海地带开始推进到内地。 ‘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是所见也。故曰:佚而治,约而详,不烦而功,治之至也。秦类之也。 观点3 改革的途径 ?(商鞅认为)一方面要禁止那些不切实用而好高骛远的理想主义,使一切都纳入实际的法治规范,一方面提倡按照法律规则制裁和监督官吏和民众,把所有人的心灵与行动都严格约束起来。达成一个严格、有效的官僚管理系统,形成整齐、规范的社会秩序,以取代早期的基于血缘亲情伦理规范,取代基于心理自律的道德自觉?。

美国公司治理的革命性变革

美国公司治理的革命 性变革 安然事件暴露出的美国公司治理的问题,主要体现为外部监督机制的不完善 2002年6月6日,纽约股票交易所出台的关于改进上市治理标准的建议书,在美国引起了强烈发响。《华尔街日报》称这些措施将是"对美国公司治理革命性的变革"。这些措施,如果融入上市规则,将对在美国上市的企业,以及国外企业在美国上市产生深远影响。 背景:美国公司治理危机 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由于日本经济的崛起及日本公司在全球的领先地位,美国式的公司治理模式曾经受到广泛的批评。批评的意见认为,美国模式是个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资本快速流动的系统,股权高度分散,没有股东真正地关心企业的长期发展,股东们都主要是从股票的交易中赚钱,对相互之间作为一个整体的关系并不关心。人们批评美国公司过度关心股票市场的反应,战略和投资决策的时间眼界很

短,而日本公司是看几十年的。 但是80年代末和90年代,美国的科技股、网络股和纳斯达克市场的兴盛,加上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使得美国的资本市场体系和公司治理系统又受到了高度的肯定。与此同时,美国的公司也通过股票期权机制来使经理人与股东利益保持一致并延长了经理人的时间眼界,为经理人创造长期股东价值提供动力。加强董事会建设,增加独立董事,设立以独立董事为主的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和提名委员会等,来确保董事会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提高董事会作为一个高层管理团队集体受托经营公司的能力。美国模式的公司治理做法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形成了一场全球性的公司治理运动。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则更是加强了全球范围内对英美公司治理模式的推崇。 但是最近美国《财富》500强排名第七位的安然公司突然宣布破产,以及其他一些著名公司相继出现危机,暴露了美国公司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使人们不得不对美国公司治理模式进行重新审视。 美国的公司治理模式是外部监督为主的模式。由于股权的过于分散,使得股东对管理层的不能实施有效的监控,出现"弱股东,强管理层"现象,从而导致内部人控制。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主要是靠外部的监督机制。 首先,是建立一个由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为主的董事

数字技术给电视传播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同名25262)

数字技术给电视传播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同名25262)

数字技术给电视传播带来的革命性变化摘要:本文介绍了国内外数字电视的发展,探讨数字电视对我国电视传播以及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带来的诸多影响和变化。 关键字:数字化模拟电视媒介融合 电视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家家户户都有,老老小小皆看。电视,从黑白到彩色,从有线到数字。21世纪,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全世界的电视市场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各国相继拟定数字电视取代模拟电视的日程表,我国也不例外。数字化技术以加速度渗入到人们的生活中,而其对于大众传播领域的影响尤为明显。它从根本上动摇了大众传播的基本概念,进而撼动了整个大众传播经典理论的理论基础。除了在理论领域内的颠覆,数字化技术也使得大众传播的实践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大众传播机构管理体制、经营模式发生了剧变。本文旨在阐述和解释数字化技术对大众传播从理论到实践上的多角度影响,预测大众传播的发展方向,以更好地把握大众传播未来发展及国际竞争的主动权。 随着人类步入21世纪,信息领域的数字技术以加速度向人类生活各个领域全面推进,其中一个非常显要的标志,就是通信领域、大众传播领域内的传播技术手段以数字制式全面替代传统模拟制式的转变过程。 这一转变无疑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的大众媒介传播理论及其基础之上的大众媒介传播实践。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是讯息”,也就是说,基于技术手段的媒介本身形态的变化对于整个世界的革命性力量不容忽视。 国发展数字化技术是从电视开始的,就让我们首先来看看数字电视的发展战略。国家有这样的战略安排:2003年是有线电视先行,2005年是直播新业务,

媒介组织也开始在政策的允许范围内尝试着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能不能”的问题被技术一个个肃清,用户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设备”享受“任何服务”,基于信息内容安全与传输安全的“安全性”贯穿在整个过程之中。消费者的想象力可以无限延伸,媒介产业组织的发展空间及市场机会也相应增长。中国的媒体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就是形成了巨大的市场。其市场规模如果按2003年年广告费总额是712亿美元的话,那么媒介市场就可达到1400~1600亿元。 正因为有了这样巨大的市场,就推动了媒体的极大的规模化,而规模对资本的渴望是显而易见的。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更加加强了传媒产业对于资本的需求,这是因为: 首先,数字化技术创造了无限广阔的媒介内容空间,需要产业化、专业化的内容市场形成。数字化技术极大地拓展了媒介空间,而这些空间都需要用内容来填充。中国是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内容市场的,至多只有一些零星的萌芽,而这些萌芽显然满足不了大众传媒数字化以后的发展。而内容市场的形成,无疑急需资本的启动。 其次,数字化技术使得大众传媒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资本则成为规模经济的首要需求。规模经济是大众传媒产业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大众传媒产业极低的边际成本要求它必须扩大规模才能够获得足够的效率,数字化技术在拓展传媒发展空间的基础上,也带动了传媒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都以极高的层级递增。 再次,严峻的国际数字化传媒竞争形势呼唤资本。在全球媒介一体化的进

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

第十一课、第十二课、第十三课 中外链接:17—18世纪的中国政治特点:处于。17—18世纪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 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 (一)相同点: 1、根本原因: 2、革命任务(目的): 3、革命性质: 4、结果: 5、影响:国内: 国际: (二)不同点: (1)具体的阻碍不同: (2)领导阶级不同: (3)革命特点不同: (4)过程不同:法国遭到外国武装干涉;英美没有。 (5)政体不同: 三、重要人物评价: 1、对华盛顿的评价: 2、对拿破仑的评价:

三、重要法律文件 后,颁布的法律文献有:《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法典》。 中外链接: 1、戊戌变法曾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但最终失败。 2、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有:辛亥革命 (1)性质: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资产阶级革命) (2)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3)目标: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4)领导人:孙中山 (5)评价: 积极: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不是封建制度—这是辛亥革命最大功绩);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上: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所以说辛亥革命是成功的。 消极:结果: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彻底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所以说辛亥革命是失败的。

第18课、第19课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 一、资产阶级统治巩固与扩大的背景:工业革命的推动下 二、资产阶级统治巩固与扩大的表现:

本课总结: 1、与俄日改革同性质的中国改革是,同时期的改革是 2、19世纪60年代,世界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哪些?其中哪一历史事件与其他三个历史事件有本质的区别? 3、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有哪些?请举一例予以说明。 4、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点? 同: (1)根本原因: (2)性质: (3)内容: (4)根本目的: (5)作用: (6)局限性: 最大的不同点: 5、日本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异同: 同: (1)背景: (2)性质: (3)内容及主张: (4)作用: 最大不同点: 6、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请结合史实予以说明。 7、从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中,能得出哪些启示?

中国企业采购的革命性变革

中国企业采购的革命性变革 采购是需方为获得货物、技术、信息或服务与供方进行的一种交易活动,在流通活动中属于商流。采购是任何生产活动与任何消费活动的先导,是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采购的运作水平与成本的高低,对生产过程与生产成本,对政府运行与政府成本,对人本身的再生产过程与人力资源成本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研究采购发展战略已成为各个国家经济活动特别是企业经济运行中的一个重大领域。中国作为一个从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国家,企业采购正发生着革命性的变革。 (一)中国企业采购市场特征 1.采购市场特别巨大,且有待进一步开发。1979年以来,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5%。1992年以来,生产资料销售总额年均增长1 2.8%。1979年以来,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4.2%。 随着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高,随着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全面实现,巨大的采购市场将引起全世界注目。 2.采购行为基本实现市场化运作。在计划经济时期,采购是随着指令性计划运作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采购行为对一个企业来讲,已基本实现市场化运作,按市场经济规律进行采购、生产与销售。 3.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设立采购中心。有的是全球采购中心,有的是地区采购中心,有的是中国采购中心,主要集中在上海、广州、深圳、青岛等城市,仅上海就有200多家跨国公司的采购机构。2002年跨国公司采购中心在中国的采购规模已突破300亿美元,2005年将超过500亿美元。2002年沃尔玛的采购额120亿美元,戴尔电脑35亿美元,

摩托罗拉16亿美元,美国通用11亿美元,福特10亿美元,惠普2000年至2002年100亿美元等等,跨国公司在中国采购量的增加说明了三点,一是中国产品的质量、品牌意识增强,并具有价格优势;二是中国企业竞争与服务意识增强,成为稳定的供应商;三是中国已具备跨国采购所需要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条件。 4.加强了采购市场的法制建设,采购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公司法》、《合同法》、《产品质量法》、《价格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商标法》、《专利法》、《对外贸易法》、《海关法》等等,为采购市场的法制化奠定了基础。 5.采购已不是企业的孤立行为,已成为企业管理这一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已成为企业供应链的战略性环节,采购理念、采购流程、采购系统等都在发生巨大变革,采购运作水平已成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二)中国企业采购市场发展趋势 1.国际化趋势。跨国生产与跨国销售使国内外两个采购市场紧密相通。建立全球采购系统已成为标准化的商业行为。 2.市场化趋势。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在采购行为中完全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都在采购市场上发挥作用。市场化也是法制化,完全按国际游戏规则运作,并接受法律法规的约束。 3.电子化趋势。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电子商务虚拟了一个巨大市场,并实现网上采购,所以也叫电子采购。2002年全球B to B网上采购额达到8234

九种改变未来世界的革命性技术

九种改变未来世界的革命性技术 当我们回顾近代历史时,我们很容易发现科技在塑造世界方面的巨大能量。仅仅是在一代人的时间里,我们就见证了太空空间站的建成、计算速度指数级的提高以及巨大的互联网热潮。事实上,科技发展的速度如此地快,以至于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也许在十年后的我们看来将会是过时透顶的。 既然这样,那么窥视一下未来世界的模样一定非常酷。我们现在看来的前沿技术,有哪些会在未来变得司空见惯呢?这些技术又能给我们的世界带来怎样颠覆性的改变呢? 那么,让我们来看看这九种也许过不了多久就将让我们的世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的未来科技吧。

(图片来源:gornjak/Shutterstock) 大气能量 我们今天生产的大多数能量都来源于有限的资源,也就是化石燃料。但是,当这些资源被耗尽——以及消耗这些资源带来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时——发展可再生的新能源就成为了十分重要的课题。当然了,像风能、太阳能以及生物燃料这样的产业如今已经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但这些都只不过是冰山一角。 还有一种新兴的可再生能源有可能给电力的生产带来革命性影响,这就是大气能量。在我们周围的空气和云层中其实总是蕴含着免费的电能。这个事实在雷雨或是极光这种自然现象发生时显得最为明显。如何捕捉和控制这些电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是一旦我们能够利用地球自身的电场——这样我们便能轻松地从空气中获取电能——那么这项技术能为我们的能源结构贡献力量的潜能将是巨大的。 目前,有一家叫做SEFE, Inc.的公司正致力于将利用大气能量变为可能。他们已经拥有了相关的四项专利,三项正在审批中,而有十九项则正在研究中。你可以在这儿看到一段展示他们公司目标的视频。 (编者按:SEFE, Inc.是https://www.wendangku.net/doc/8a7320481.html,的主要赞助商。)

(完整版)历史上重大改革(规律性总结+知识梳理+历年全国卷高考真题)

第一篇章: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的定义: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一)改革的原因(背景) 人类社会从来没有施之百代而不变的制度。一切制度都是统治者为了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设计的行为规范,随着时代的变化,再合理的制度也会出现问题。当这些缺陷造成很大社会影响、动摇统治秩序的时候,当政者可能自觉或被动地实行改革。总的来讲,历史上的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1)根本原因: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阻碍(不适应)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商鞅变法:秦国旧的奴隶制;孝文帝改革:鲜卑旧制;俄国1861年改革:落后的封建农奴制戊戌变法: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明治维新:幕藩就体制 (2)社会危机(内忧外患) 内忧:财政危机、阶级矛盾、社会矛盾导致政治危机 外患:民族危机或民族矛盾尖锐 (3)历史趋势: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商鞅: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由分裂走向统一;孝文帝:黄河流域统一、民族融合; 戊戌变法、明治维新、俄国改革:世界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趋势。 (4)思想条件:改革着或支持者的革新意识 (商鞅:百家争鸣,法家的改革思想;孝文帝:冯太后、孝文帝接受汉化思想文化;俄国:赫尔岑等人的反对农奴制、沙皇专制统治的新思潮;戊戌变法:康梁的维新思想;明治维新:富国强兵、尊王攘夷的思想等。 (5)主观条件:改革家掌权,统治者支持、厉行改革。(商鞅、秦孝公;冯太后、孝文帝;王安石、宋神宗;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倒幕派和明治天皇;康梁维新派和光绪帝)(二)改革内容(措施) 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三)改革结果 ①成功:特殊的改革阶段转变成不间断的调整,即建立一种新制度,它能自我调整,释放出社会内的压力; ②失败:改革导致新的利益矛盾激化,或压力的释放速度太慢,社会内部矛盾加剧,最后改革转化为革命; ③改革停留在表面层次,不愿触及较长期的利益关系,以致不断改变策略。改革成为时断时续,时而前进,时而倒退的胶着状态,这种状态可以维持很长时期,直到新的契机出现,从而转入成功或变为失败。 注意: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改革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1)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2)失败的改革:外国:阿里改革、苏联和东欧改革 中国: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四)改革成败的原因 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变革与革新、转化的区别

变革与革新、转化的区别 ①变革是指用现行的计划和概念将企业转换成新的状 况的渐进和不断变化的过程。 ②革新是产生新的构想和概念,并把它付之于企业管理的过程。 ③转化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受动荡的外部环境影响而发生 迅速、质变的过程。 2.渐进性变革是战略变革的主要形式 传统的观念认为,战略变革是一种不经常的、有时是一次性的、大规模的变革。然而,最近几年,使企业的战略成熟化往往被认为是一种连续变化的过程,一个战略变革往往带来其他变革的需要。显然,企业生命周期当中基本的战略变革相对来说是不经常出现的,而渐进性的变化(可能是战略性的)是较为频繁的过程。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渐进性的变化导致战略变革。 (1)渐进性变革与革命性变革的区别 企业为了适应环境和生存而实施的变化是可以按其范围来 划分的(即变化的程度是渐进还是革命性)。渐进的变化是一系列持续、稳步前进的变化过程,使企业能够保持平稳、正常运转。渐进的变化往往在一点时间上,影响企业体系当中的某些部分。而那些革命性的转化是全面性的变化过程,

使企业整个体系发生改变(见下图) 战略变革变化种类 (2)渐进性变革的发展阶段 因此,从长远来说,企业可能会发展,改变其战略。但是,约翰逊和施乐斯在1989年指出,这种变化是渐进的。因为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渐进的变化易于管理,对企业体制运作的滋扰程度比革命性的变化要小(见下图) ①连续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制定的战略基本上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仅有一些小的修正。 ②渐进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战略发生缓慢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零打碎敲性的,也可能是系统性的。 ③不断改变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战略变化呈现无方向或无重心的特点。 ④全面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企业战略是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发生革命性或转化性的变化。 如果一家企业的战略经常发生质变,那么这家企业是无法正常运转的。事实上,企业所处的环境不可能变化得这么快。然而,约翰逊和施乐斯告诫人们,环境中的变化不一定缓慢,企业的渐进变化有可能赶不上前者。因此,如果渐进阶段落在了环境变化的后面,那么,企业可能适应不了环境,结果不得不进行革命性的战略变革。 理论

企业管理需要革命性变革

企业要想适应新经济时代,就必须进行管理上的革命性变革,这不仅需要采用全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而且需要企业在定位和责任上发生根本的转变 中央关于制定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笔者认为,最基本的变革应该发生在企业——这个全球公司公民的行为方面,其经营模式必须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样才能使得国家转变发展模式的目标得以最终实现。那么,21世纪的企业应该如何转变经营方式呢? 查尔斯·M·萨维奇从组织管理的角度把企业管理划分成了五个发展阶段,分别对应的基础是所有权、严格的等级制度、矩阵组织、计算机接口和并行网络单元计算机。他认为,在前四个发展阶段,原材料和信息是连续地从一个职能部门转移到另一个职能部门,而到了第五代管理,由于知识的网络化,使得不同职能部门之间并行工作成为可能。岸本义之认为,现代企业管理经历了效率管理、市场、行为科学管理、战略管理、全面质量管理阶段,现在进入了知识管理时代。 实际上,不管是把管理划分为五个阶段还是六个时代,都没有突破几百年来沿用的“旧经济”模式,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使命还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要想适应新经济时代,管理就必须来个根本的转变。它不仅需要采用全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而且需要具有与前几代管理完全不同的前提——那就是企业定位变化和企业责任变化。因此,这就要求企业经营理念的革命和企业文化与价值观的转变,要求企业商务模式发生质的变化,即改变企业创造财富的模式,也就是所谓的绿色商务模式。 然而,目前我国的一些部门,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管理部门,在推行管理规范化包括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仍然未能充分关注新的企业定位以及随之必需的经营理念和营利模式的转变。 企业责任理论伴随企业定位从所有者的工具或财产、个人或集团的契约组织、利益相关者共同体、法人代理机构、市民社会的公民等几个阶段的发展,进化到了现在的全球公司公民说。根据企业是全球公司公民的定位,企业与其他公民一样享有权利和责任。最简单的解释是,企业有权利运用所合法取得的资源进行经营,但是有责任对所获得的各类经营资源进行相应的回报。 企业从单纯经济组织转变为一个社会公民乃至全球公民,这就要求企业不是被动地执行法律、法规和创造财富就可以,而是需要彻底改变其企业文化、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的革命,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目标。首先,企业最大目标不能单纯追求商业利润,而是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业绩;其次,经营理念不能只强调最大限度地回报股东;再次,企业经营的基础建设从其内涵到范围要超出传统职能管理和专业管理中的成本、效益等概念,必须在公司治理、会计责任、人力资源管理和工作环境、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市场管理、社区关系以及环境的可持续性等诸多方面全面适应可持续发展和全球化经营时代。 经过几十年来世界有识之士和优秀企业家的努力,上述理念已经得到大量实践。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就是明证。在可持续发展的共识下,国际消费者组织、环保组织、经济合作组织、人权组织、工会组织及其他非政府组织包括联合国都在推动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其推动方式主要是以公司的义务、责任和持续发展性方面的标准作为实施的工具和手段。越来越多的优秀企业每年都发表可持续发展报告或社会责任报告。 然而,只强调社会责任是不够的。实际上,从商业与自然抗衡的“机械经营模式”到仿效自然的生态经营模式是一个极大挑战。 全球绿色企业联盟——世界未来500强——以新的企业使命、经营理念以及提供整套有效的工具来挑战了新经济时代的营利模式。其使命是:企业必须履行经济、社会、环境的三重责任,追求全面业绩;经营理念是不仅最大限度地回报股东,还要最大限度地回报所有利益相关者——员工、工作场所、社区、政府、市惩环境。而便于将新的和三重责任落实到企业运行和操作的各个层面的主要工具是,“全球公司公民全方位责任和义务系统”。 GC360是一种原则和规范,便于把新的企业使命、经营理念融入到企业经营中,使其成为

对中国近现代史上革命与改革的看法

对中国近现代史上革命与改革的看法 一.摘要: 中国的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二.关键词: 三.正文: 中国近现代史是区别于世界近现代史,专以中国为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叙述主体的一门学科。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1840-1919年)、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919-1949年)、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49-2006年)。 1、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主要是以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为代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主张“师夷长技”,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上。 2、从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先后登上政治舞台,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指导思想,主张效仿西方变革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继而推及到思想文化的深层。思想启蒙、民主革命思想传播和新文化运动兴起,构成了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3、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经历了“学俄国走十月革命道路”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思想历程。中国人民第一次真正找到自己的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路。 1918年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在中国传播;五四运动后广泛传播并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1922年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标志开始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1927年工农武装割据的提出表明进一步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1945年中共七大思想形成,是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1953—1956年三大改造,把主义同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实践相结合;1956年中共八大开始探索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一步探索,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发展为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思想。 在中国近代史的学习过程中,老师也讲到了很多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与中国的发展也作了比较,也例举了很多例子,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法律与社会经济发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就是古代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差距,要赶上时代的步伐就应该不断的学习与创新。资本主义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于是中国是从科学的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现在我们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我们也有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中国,我们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中国继续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面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也是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也担负着建设审计署的历史重任,有了大家才会有小家,通过对近现代史的学习,牢记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经验,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作为大学生,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学好专业知识,而且要扩大我们的视野,不仅要学好知识文化,而且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坚定不移的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这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于是我们必需要了角色中国的基本国情,每天都会有新的资讯新的动态,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关注,细心留意我们身边的事物,从小事做起。我们应当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还应当了解中国的今天和明天。“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当代大学生应继承和发扬

美国公司治理的革命性变革

美国公司治理的革命性 变革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美国公司治理的革命 性变革 安然事件暴露出的美国公司治理的问题,主要体现为 外部监督机制的不完善 2002年6月6日,纽约股票交易所出台的关于改进上市治理标准的建议书,在美国引起了强烈发响。《华尔街日报》称这些措施将是"对美国公司治理革命性的变革"。这 些措施,如果融入上市规则,将对在美国上市的企业,以及国外企业在美国上市产生深远影响。 背景:美国公司治理危机 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由于日本经济的崛起及日本 公司在全球的领先地位,美国式的公司治理模式曾经受到广泛的批评。批评的意见认为,美国模式是个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资本快速流动的系统,股权高度分散,没有股东真正地 关心企业的长期发展,股东们都主要是从股票的交易中赚钱,对相互之间作为一个整体的关系并不关心。人们批评美国 公司过度关心股票市场的反应,战略和投资决策的时间眼界很短,而日本公司是看几十年的。 但是80年代末和90年代,美国的科技股、网络股和纳斯达克市场的兴盛,加上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使得美国的

资本市场体系和公司治理系统又受到了高度的肯定。与此同时,美国的公司也通过股票期权机制来使经理人与股东利益保持一致并延长了经理人的时间眼界,为经理人创造长期股东价值提供动力。加强董事会建设,增加独立董事,设立以独立董事为主的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和提名委员会等,来确保董事会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提高董事会作为一个高层管理团队集体受托经营公司的能力。美国模式的公司治理做法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形成了一场全球性的公司治理运动。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则更是加强了全球范围内对英美公司治理模式的推崇。 但是最近美国《财富》500强排名第七位的安然公司突然宣布破产,以及其他一些着名公司相继出现危机,暴露了美国公司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使人们不得不对美国公司治理模式进行重新审视。 美国的公司治理模式是外部监督为主的模式。由于股权的过于分散,使得股东对管理层的不能实施有效的监控,出现"弱股东,强管理层"现象,从而导致内部人控制。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主要是靠外部的监督机制。 首先,是建立一个由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为主的董事会来代表股东监督经理层,在董事会下设以独立董事为多数并领导的审计、薪酬和提名委员会;其次是发展机构投资者,使分散的股权通过机构投资者得以相对集中;第三是依靠

专题复习: 中外历史上的改革与革命

09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专题七中外历史上的改革与革命 一、慧眼识真:学史可以明智。请同学们用你的睿智和慧眼,从每一道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个答案,填在下面括号中。 1.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②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③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④是一次成功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2.在中国追求近代化的进程中,戊戌变法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有质的飞跃。与洋务运动相比较,这个“质的飞跃”体现在戊戌变法是为了() A.维护和加强封建制度 B.抵抗侵略、救亡图存 C.实行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3.下列是党和政府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采取的措施,属于改革开放时期的有() ①建立经济特区②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④农村建立人民公社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4.观察下面两幅图,你认为深圳出现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B.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5.19世纪中期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所承担的最重要、最根本的历史使命是() A.为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B.推翻各国的封建专制 C.建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D.镇压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6.俄国1861年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B.改变俄国的社会性质 C.解放农奴提供自由劳动力 D.维护沙皇专制统治 7.以下改革既顺应了历史发展方向又没有改变社会性质的是() A.日本明治维新 B.俄国农奴制改革 C.罗斯福新政 D.戈尔巴乔夫改革 8.如果请你为《赫鲁晓夫的改革》这篇调查报告进行修改,你会将下列哪个调查结果挑出来改正() A.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B.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C.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切弊端进行了全面彻底的改革 D.改革首先从农业领域开始的 9.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和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伟大成就,说明() ①社会主义仍有强大的生命力②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③只有中国才适合走社会主义道路④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局部倒退和反复,不会改变其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②④ 10.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从认识、实践、效果看我国环境保护的革命性变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a7320481.html, 从认识、实践、效果看我国环境保护的革命性变化 作者:吴思珺 来源:《决策与信息》2020年第04期 [摘 ; ;要] 持续进行40多年的我国环境保护事业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在实践及效果上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认识经历了有水快流,靠山吃山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再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转变。实践经历了环保体制、机制由不完善到较完善,环保法规制度政策由不健全到较健全,环保措施由不多到较多,环保执法督察力度由不大到较大的转变。效果经历了由不显著到显著,环境质量由局部改善到整体向好转变。 [关键词] 污染治理;环境保护;环境质量;革命性变化 [中图分类号] F72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20)04-0074-06 起步于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保会议召开的我国环境保护事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在实践及其效果上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在环保认识逐渐清晰、环保行动深入开展、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的今天,回顾环境保护变化历程,对于推进我国环境保护事业更好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环境保护认识的革命性变化 环境保护的革命性变化首先体现在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发生了由模糊到清晰、由片面到全面、由错误到正确的历史性变化。 (一)从环境破坏与社会制度有关到与社会制度无关的变化 过去人们习惯于单纯从社会制度的角度机械地看问题,认为环境问题缘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合理的制度,资本主义国家有环境问题;社会主义制度是合理的制度,社会主义国家没有环境问题。而后,普遍存在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环境问题改变了人们的看法。现在人们认为环境问题与生产力有关,与社会制度无关。就像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手段既可为资本主义国家采用、又可为社会主义国家采用一样,环境破坏作为一种客观现象既可存在于资本主义国家,又可存在于社会主义国家。 (二)从可走先污染后治理道路到不能走这条道路的变化

改革与革命的关系

简述改革与革命的关系 变化是万物的常态,人类社会也是在变化中发展进步。事物变化有两种方式:渐变与突变,在人类社会里就是改革与革命。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周期性的,当渐变的改革不能继续的时候,革命就必然会来临。虽然改革与革命都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过程,改革体现了社会的存在意义,革命体现了社会的进步意义。 改革 改革是内在动力驱动,是主体主动的更新改变;革命是外在动力驱动,是主体被动的消亡过程。 改革指把国家发展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例如:技术改革、改革经济体制、宗教改革。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某种意义上也是一部改革史。 古今中外包括少数民族,都有过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改革。如我们所熟知的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性质,罗斯福新政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缓解了经济危机的压力。还有我国20世纪的改革开放,同样属于改革范畴。 改革实质 由于改革是统治者对即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改革原因 人类社会从来没有施之百代而不变的制度。一切制度都是统治者为了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设计的行为规范,随着时代的变化,再合理的制度也会出现问题。当这些缺陷造成很大社会影响、动摇统治秩序的时候,当政者可能自觉或被动地实行改革。总的来讲,历史上的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1、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3、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4、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5、民族危机严重 革命 革命是使权力或组织结构发生变革的活动,通常意味着政治制度的改变。革命的进程一般比较迅速,速度相对于演变或者改革快得多。 革命的定义 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革命指推动事物发生根本变革,引起事物从旧质变为新质的飞跃。从狭义上讲,革命主要是指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古代以天子受天命称帝,故凡朝代更替,君主改年号,称为革命。近代则指自然界、社会界或思想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深刻质变。 革命的内涵 第一,革命是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一般说来,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均,两极分化的加剧,人民生活的急剧恶化乃至极度贫困化,就会引起阶级矛盾、冲突和对抗的激化,必然引起政治危机、经济危机,文化危机和社会危机,进而引起革命。 第二,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行动。进步阶级只有通过暴力革命,才能推翻原有的不合理的统治制度,达到变革社会制度的目的。毛泽东也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