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梳理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梳理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梳理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梳理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梳理

考纲要求:

1、古典诗歌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

2、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复习要点

1.了解古典诗歌中的形象的类型;

2.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中形象的方法。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

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一)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或者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1.主人公形象

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

漂亮活泼、伶俐俏皮;

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

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

公形象;

《孔雀东南飞》:刻画的同封建家长制作斗争的兰芝、焦仲卿等。

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

2.诗人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白

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

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得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两位诗人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技巧点拨:

提问方式:

(1)这首诗歌刻画了一个什么形象?

(2) 这首诗歌中的“xx”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的特点。

分析步骤:

(1)概括描述形象特征(思想性格特征+人物身份)。

(2)找出诗人描写人物的有关诗句,分析形象。

(3)结合诗歌主旨分析形象的意义。

技法解密

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

2、分析描写手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抓住人物特征。

3、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

4、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

(二)景物形象

1、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在古诗中,讲究“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诗人的形象。所以,我们要解意象,品诗歌。(要牢记常见意象的特定含义)

2、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情感,“境”是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意”与“境”融合一致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就叫“意境”。

●提问方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

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

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

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

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

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 “感伤”。

(三)事物形象

分析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借相关语句或关键词来分析物象。

2.要由表及里把物的含义挖掘出来。

3.知人论世,结合背景或作者阅历作答。

答题步骤

1、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

2、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

要分析出其在神韵;

3、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寄托的感情。

例: 小 松 (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 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又硬。

诗人所写的小松有何特点?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这里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

喻时俗。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出生轻微也能成就大业”的观点;另一方面讽喻

世俗小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的本质。

二、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于叙事诗的1 表达方式 2 修辞手法 3 表现手法 4 结构技巧

表达,以《琵琶行》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而律诗和绝句当中也有出现,如:杜甫的《登楼》:“昔闻洞庭水,今上楼。”

2、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例如:观的《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3、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还有咏史抒情、怀古抒怀、用典抒情等。

4、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兰芝的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古诗中景物描写的方法:

修辞:比喻、拟人、夸、借代等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

点面结合

虚实相生(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多感官描写(嗅觉、触觉、听觉、味觉、视觉)

多角度描写(远近、俯仰、高低、上下)

渲染、白描、烘托

多种意象组合(意象叠加)色彩的映衬

补充:虚实结合,何为虚: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B、已逝之景之境

C、设想的未来之境

D、悬想揣测对方活动和心情

(二)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

(1)比喻。“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

(2)拟人。“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3)夸。“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4)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表达含蓄,语义丰富。

(5)反问。“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6)设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7)借代:不直接的说出事物,而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整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

含蓄,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如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诗中绿和红两种颜色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8)通感: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感觉互换,生动形象,启人联想,耐人寻味。

(9)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10)排比:结构紧凑,文意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11)反复:突出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三)表现手法

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1、衬托

2、联想、想象、

3、对比、

4、白描、

5、渲染、

6、烘托、

7、象征、

8、用典、

9、抑扬结合、10、动静相衬、 11、虚实结合、12、赋比兴等。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3、对比。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4、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

5、烘托: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一种表现手法。

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只写一事物)。如“东船西舫方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广阔的回味空间。而对比衬托是双方都写。烘托是侧面描写

6、象征(托物言志):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本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咏物言志。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写人、写自己。将物性与人格巧妙地融为一体,形象地表达了自己以石灰为榜样的高尚情操。

7、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夔《慢》)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春风十里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表现往日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

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8、抑扬结合:不从正面平铺直,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否定或肯定,而后透露出自己的真实意图。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结构技巧

1、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景结情。(景与情的关系)

2、重章叠句、伏笔铺垫、照应、抑扬。(结构特点)

3、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对比。(主旨的表现)

1、先景后情

诗歌多先写景造境,而后再在此基础上抒怀。

村行宋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尾联陡转,以“惆怅”引出思乡归隐之意。

2、先情后景

下笔即写情,对诗歌而言,有点类似开门见山。

煜《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3、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言尽而意犹未尽。

4、重章叠句

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既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5、铺垫

即以前面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后面主要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东边一棵柳树,西边一颗柳树,南边一颗柳树,北边一颗柳树,纵然碧绦千万缕,哪能绾得行人住?

这是明朝徐渭《题柳亭送别图》一诗,诗作先是层层铺垫,蓄势待发,而后破势而出。

另外,在写景抒情诗中,我们也可以说,诗歌中的写景是为抒情作铺垫。

6、照应: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胄》)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7、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直接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8、以小见大

在表现大题材时,诗人不是叙述描写大事件、大场面,而是着眼于小事情、小景象,通过“小事”“小物”“小景”来反映大境界、大主题,这种手法叫做以小见大。

乌衣巷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江山更替,朝代兴衰,人事沧桑该让诗人生发多少感慨!可诗人的笔下只是一只轻盈的燕子,一只四百年前高门士族王家的燕子,现在却飞进了寻常百姓家中。一只小小的“燕子”成了历史的见证者,也成为诗人感慨人事沧桑兴亡盛衰的情感媒介,令人浮想联翩,余味无穷。

三、鉴赏诗歌的语言

考点解读

1、炼字(句)

2、语言风格

●第一种模式:分析炼字型

提问方式: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模式: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含义)

(2)指出表现手法,并展开联想,结合诗句描述景象。(手法及描述)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意境、情感、作用)高考热点:

1、动词

2、形容词

3、特殊词:

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例: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b.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C.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煜)

●炼字的鉴赏角度:

1、从修辞、表现手法的角度思考

2、从词的活用的角度思考

3、从语境和意境的角度思考

4、声韵角度

使用叠词的好处:

1、使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

2、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节奏美。

3、起强调作用,突出某一特征。

●第二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一般提问: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前人认为,某词(句)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有何看法?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二)语言风格

鉴赏诗歌语言需要准备以下知识:

诗歌语言风格(特色)的类别:平淡(质朴)、工丽、典雅、直率、委婉、自然、清新、雄奇、豪放、悲慨、冼炼、沉郁、通俗(口语化)、隽永、绚丽、明快、简洁等。

●品味语言风格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世界古代史知识点知识讲解

世界古代史知识点 一个祖先——非洲的南方古猿就是人类的直系祖先。 1、进化过程: 1)在距今二三百万年前——“猿人”。 2)在距今约25万年前后——早期智人; 3)在距今5万年前后——与现代人接近的晚期智人。 A.亚洲——中国的山顶洞人。 B.非洲——阿尔及利亚的阿尔法卢人。 C.欧洲——法国的克罗马农人。 4)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2、原始社会的基本组织:氏族。 3、发展阶段:分为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 4、主要特征: A.母系氏族:由于群婚,人们知其母不知其父,血统以母系计算。氏族 的首领多由年长的妇女担任。 B.父系氏族:一夫一妻家庭出现,血统以父系计算,氏族首领改由男子 担任。 5、氏族的瓦解: 由于私有财产和阶级的产生,氏族开始瓦解,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从野蛮走向文明,国家也随之产生。 一个黑暗时代——教会的统治 1. 教会统治的确立——丕平献土:756年,法兰克国王矮子丕平为报答教皇对他的支持,把用武力夺取的意大利中部一片领土献给教皇,形成了罗马教皇国,史称“丕平献土”。 2. 教会的统治的表现: (1)政治上:罗马教皇被视为上帝在人间的最高代表,有权废立国王,地位至高无上。 (2)经济上: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有西欧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不但剥削领地上的农民,还要向全体居民征收什一税。

(3)思想文化上:教会是西欧最顽固的封建精神堡垒,垄断教育,宣扬《圣经》是一切知识的顶峰,反对学习基督教神学以外的知识,禁绝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3.教会统治的影响 教会的统治,严重影响了西欧社会的进步,历史上把教会统治的时代称为“黑暗时代”。 一兴一衰——西欧城市的兴起和拜占廷帝国的衰落 1、西欧城市的兴起 (1)时间:11世纪 (2)形成过程:随着西欧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逐渐发展起来。逐渐形成了新的工商业城市。 (3) 琅城起义:琅城起义是城市争取自治权,反封建主斗争的典型。 (4)代表城市:意大利——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法国——巴黎、马赛,英国的伦敦等。 (5) 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瓦解西欧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西方文明起着重要作用。 2、拜占廷帝国的衰落 1.原因: (1)封闭保守,故步自封,不吸收先进文明的成果。 (2)皇帝查士丁尼频频用兵,民穷财尽。 (3)内忧外患,领土被蚕食,国家四分五裂。 2.灭亡: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攻陷君士坦丁堡,灭掉古老帝国。 两个文明发源地: 1、大河文明----人类早期文明的产生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1)亚非文明都与大河有关,埃及---尼罗河、西亚----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印度----恒河和印度河、中国----长江与黄河。 (2)原因:这些大河流域土地肥美、灌溉便利、宜于农耕,使这些地区最早出现农业,进而出现国家,出现奴隶制文明。

(完整word版)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梳理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梳理 考纲要求: 1、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 2、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复习要点 1.了解古典诗歌中的形象的类型; 2.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中形象的方法。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 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一)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或者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1.主人公形象 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 漂亮活泼、伶俐俏皮; 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 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 公形象; 《孔雀东南飞》:刻画的同封建家长制作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等。 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 2.诗人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 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 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 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 形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知识点汇总

高中语文的诗词鉴赏知识点汇总 诗歌创作的目的是抒情,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借助诗中的形象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的。因此,鉴赏古诗词,首先必须把握古诗词的形象。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种。 一、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和审答规范 1.鉴赏方法:因形悟神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既指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如《寻诗两绝句》中的陈居士),也指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诗人自己)。每首诗必有抒情主人公形象,但不一定有诗中人物形象。诗中的人物形象只是抒情主人公表达情意的途径之一。 古诗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理解分析人物形象时要特别抓住诗中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肖像及所处的环境等片段文字,因形悟神(人物形象特点)。另外,要关注诗人所处的背景及诗人对其的情感态度等。 古诗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①不慕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⑤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2.审题答题规范:两审两答

“两审”指审题时要审清两点:①分清是诗中人物形象还是诗人自己的形象,②是要求分析还是概括。 “两答”指答题两步骤:①什么形象(中心词应是“形象”);②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和形象的意义(联系情感、主旨分析)。 二、掌握鉴赏景物形象(含意境)的方法和审答规范 1.鉴赏方法:融情造境 (1)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可以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有由多个景物形象(意象)组合成的意境。 诗歌传统意象比较固定,如杨柳代表惜别,月亮代表思乡怀人等。但在具体诗歌中有变数。 鉴赏景物形象,一要注意景物描写的方式,如动静、色彩,来把握景物特点和诗人的感情;二要抓住意象来分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2)意境 意境:意,作者的情感;境,诗中所描绘的图景。意境指诗歌通过意象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意境和意象的关系,简单地说,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诗歌艺术的基本单位,而意境则是指全篇作品所营造的整体艺术境界;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而意境则是意象叠加、组合之后的升华。

古代诗歌鉴赏规范答题(总结篇)

总结篇古代诗歌鉴赏之规范答题 古诗鉴赏的各种题型及答题技巧(模式) 一、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解答提示: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意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要求:1.描绘诗中的画面(优美);2.概括氛围特点(准确);3.分析思想感情(具 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 答: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塞外辽远阔大、雄奇险峻的画面(衬托出边塞“孤城”之小)(步骤一),营造了一种雄阔、苍凉的氛围(步骤二),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步骤三)。 二、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变式提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或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 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技巧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技巧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表现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要求:1.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明确);2.结合诗句解释手法(具体);3.分析表达 效果(具体)。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套路:这首诗用了()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

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

诗歌鉴赏试题的命题特点及解题思路 “一般来说,诗歌阅读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可称为‘再现与还原’式阅读,指鉴赏对象所创造的形象、意境在鉴赏者心中的映现,这种映现以还原作者的创作意图为主要目的。”“另一种可称为‘开拓与发挥’式阅读,这种阅读以‘读出自己’为终极目的。指鉴赏者利用文本提供的可能性,对作品的意味产生更新的,更深层的看法,从而呈现阅读的多元。”1现将2010年到2018年新课标高考卷的考察重点做一个统计: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是《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高考语文全国卷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的总要求。《考试大纲》在这一总要求之后又逐渐提出了两点具体要求: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评价文章的思想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鉴赏形象类 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其中人物形象又分为抒情主人公形象和第三人称刻画的形象。

1.指认意象 ①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2.品味意象 品味意象是指分析意象的特点及蕴含的思想感情。 ②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3.再现情景 再现情景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①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二)鉴赏语言类 一般来说,古诗词语言鉴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言使用——炼字、赏析诗句;二是语言特色——风格 1.炼字 如07年卷的试题《溪亭》的第二问: 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2.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不同诗人、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答题思路:在答题时,常常用四字词语来概括,然后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解说语言特色,最后结合全诗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常见的四字有:豪迈雄奇、沉郁顿挫、悲壮慷慨、平实质朴、婉约细腻、含蓄委婉、清新明丽、壮美华丽等。(三)鉴赏表达技巧类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营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是所采取的特殊的艺术手法。 一、表达技巧的分类 (一)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 在现代作品中,基本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在古代诗歌中主要有描写、抒情两类。 1.描写描写是进行绘声绘色绘形的描画和摹写的这样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它能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睹其物的表达效果。 ①根据着眼点的不同我们可以把描写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即正面的描写和侧面的描写。在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部编人教版教材世界古代史知识点汇编

世界古代史 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古代亚非和欧洲文明知识梳理

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和亚洲国家 知识梳理 一、封建时代的西欧 1.背景:公元1世纪,基督教兴起,4世纪末,罗马皇帝将基督教确立为国教,为之后西欧出现教权至上的社会秩序奠定基础。 2.政治 (1)法兰克王国的建立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克洛维建立起法兰克王国,克洛维皈依基督教,将国有土地和无主土地赐给亲兵和官吏,获得了罗马教会和部下等的支持。克洛维时期,法兰克不断扩张,实力强大。 (2)封建等级制度——封君与封臣 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特进行了改革。改变过去无偿赏赐土地的做法,要求得到土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特点: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严格的等级性,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带有契约性。 (3)查理曼帝国 8世纪,查理成为法兰克王国国王,他四处征伐,使法兰克王国成为西欧最大的王国。他统治时期的法兰克王国又被称为“查理曼帝国”。查理当政时期,继续鼓励基督教发展,征收“什一税”,教会势力越来越大。世俗政权与教会的结合是查理曼政权的重要特征。 814年,查理曼去世,843年,查理曼帝国分裂,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国家的雏形。 3.经济——西欧庄园 (1)庄园经济 庄园经济盛行于9——13世纪,是乡村的主要经济组织形式。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庄园居民为领主的佃户,庄园土地分为“直领地”和“份地”。为领主提供劳役是佃户的基本义务。 (2)庄园法庭——庄园是独立的政治单位的表现 庄园法庭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法庭审判依据习惯法或村法,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 4.城市兴起 (1)自由、自治的城市 背景:10世纪起,西欧经济开始恢复,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开始重新兴起。 自由、自治斗争:由于城市兴起于封建领主的领地上,城市发展受到封建领主的限制(任意征税等),城市居民开始采用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的方式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到13世纪,许多城市取得了自由与特权。 (2)市民阶层的兴起 越来越多的农民和农奴逃离庄园,进入城市,促进城市的发展。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阶级逐渐形成,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银行家逐渐成为早期的资本家。 5.大学的兴起 城市经济的繁荣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保障,12世纪,大学兴起,大学课程包含文法、逻辑、修辞、算数、几何、天文和音乐的基础课程,还包含法学、医学和神学的专业课程。大学的课程设置一方面受基督教会影响,另一方面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 二、拜占庭帝国 1.《查士丁尼法典》 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东罗马帝国皇帝,他组建了法典编纂委员会,编成《查士丁尼法典》,与《法典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共同构成《罗马民法大全》。《罗马民法大全》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该法奠定了后世法学的基础,是欧洲民法的基础。 2.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7世纪,阿拉伯人入侵 9世纪以后,面临外部多个军事势力进攻 11世纪,十字军东征 1453 封建时代的欧洲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知识点整理 一、表达方式 描写记叙议论抒情说明 二、表达技巧 1、抒情手法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以悲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托物言志 用典抒情 借古讽今 怀古伤己 2、描写手法 正侧结合视听嗅结合虚实结合远近(俯仰)结合动静结合 点面结合 3、修辞手法 比喻夸张拟人排比借代对比用典设问反问双关对偶4、表现手法 烘托反衬象征联想想象抑扬铺垫照应过度以小见大 借古讽今怀古伤己 关于表达技巧部分设问的答题步骤 1、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2、翻译相关语句(分析该手法是怎样运用的) 3、作用:表达效果(生动形象的)写出了…… 抒情达意:抒发了……

2010——20XX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 ——表达技巧、思想内容、观点态度

常见古诗的内容主旨和思想感情 一、山水田园诗 1、归隐田园,钟情山水 2、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山河 3、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情逸致,表达自己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的高洁品质 二、边塞征战诗 1、讴歌边关将士的奉献精神、报效国家的激情 2、战争的惨烈,边地生活的艰辛,将士连年征战的痛苦,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3、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对百姓的同情 4、对战争的厌恶 5、抨击主降派,对当朝统治者无能的讽刺 6、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讽刺 7、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山河、惊异于塞外绝域的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三、咏史怀古诗 1、赞扬古人的英雄事迹,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自己渴望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 向怀古伤己 2、悲叹年华消逝,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怀古伤己 3、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或者感慨世事沧桑、物是人非,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 借古讽今 4、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借古讽今 四、别离贬谪诗 1、依依不舍的留恋 2、情深意长的勉励 3、坦陈心志的告白 4、别后情景的想象 5、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五、思想怀远诗 1、羁旅愁思 2、思念亲友 3、征人思乡、游子思归 4、思妇怀远、闺中怀人 六、咏物诗 1、对该事物的赞美或者批判 2、托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志趣或品质;或书写自己的政治仕途及高洁的个人情操;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七、闺怨爱情诗 1、描写男女之间深厚的情感,歌颂真挚的爱情 2、表达闺中生活的孤寂,或对丈夫家人的思念、 3、对虚度光阴、青春易逝的哀怨,对自由自在、幸福生活的向往 4、被丈夫冷落、抛弃之后的怨情,或借此表示自己不被朝廷重用 注:在闺怨诗中,一些诗歌中女性意象淡化,政治性较为突出。主要通过男女的恋爱关系比喻君臣关系。具体分为两种,一是直接用男女之依恋表达诗人对君王的依恋,希望被重用;二是用男女失恋,女子被抛弃来比喻自己不被朝廷重用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祭十二郎文》文言知识点总结

祭十二郎文 通假字: 远具时羞之奠通“馐”,美味食物 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皆不幸早世通“逝”,死 敛不凭其棺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终葬先人之兆通“垗”,墓地 以待馀年通“余”,剩下的 悠悠苍天,曷其有极通“何”,什么 一词多义: 诚 乃能衔哀致诚(诚意,名词) 诚知其如此(果真,如果,连词) 所谓天者诚难测(实在,副词) 幸 皆不幸早世(幸运,形容词) 教吾子与汝子,幸早成(希望,动词) 以 以为虽暂相别(认为,动词)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因为,介词) 省 不省所怙(知道,动词) 汝来省吾(探望,动词) 孤 吾少孤(幼而丧父,动词) 零丁孤苦(孤单,形容词) 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孩子,名词) 长 吾少孤,及长(长大,动词) 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年长,形容词) 长吾女与汝女(养育,动词) 终 言有穷而情不可终(尽,动词) 终葬汝于先人之兆(最终,副词) 致 乃能衔哀致诚(表达,动词) 将成家而致汝(使...来,使动) 就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赴、到,动词)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就职,任职,动词)知 而寿者不可知矣(预知,动词)

死而有知(灵魂,名词) 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知道,动词) 其 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她的,代嫂嫂,代词) 诚知其如此(它,代事情,代词)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难道,副词) 其信然邪?其梦邪?(是...还是...动词) 又可冀其成立邪(他们,代词) 其又何尤?(这,代词)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大概,恐怕,副词) 敛不凭其棺(你的,代词) 其的用法 其一、代词 1. 人称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指代人、事或物,相当于“名词﹢之”,可译为“他(她)的”“他(们)的”。 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其,代嫂嫂)——我当时虽然能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其,代韩会)——你纯正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 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其,代汝之子和吾之子)——年轻力壮的人尚且不能保全,像这么大的孩子,又怎么能希望他们成人立业呢? 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代死讯)——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2)有时活用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其孥。(其,代十二郎)) ——你来看望我,住了一年,请求回去接你的妻子儿女。2、指示代词。(1) 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起指示作用,可译为“那”。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那以后四年,才回去看你。 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那剩余的奴婢,叫他们一起守丧。 其二、语气副词(用在句首或谓语前) 1、表示转折、推测,可译为“大概”。呜呼!其信然矣! ——唉!大概是真的了! 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从今以后,我将没有什么意趣生活在这世间了。 2、表示反诘,用法同“岂”,可译为“难道”。如吾之哀者,其能久存乎?——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还能长活在世上吗?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唉,难道竟然会因此而丧了命吗? 其三、连词 1、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诗歌鉴赏基本知识点归纳讲义

诗词鉴赏基础知识归纳 诗歌的结构技巧: 层层渲染、铺垫、伏笔照应、小中见大、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起承转合、对比结构。 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一、表达方式: 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如陆游《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如杜甫《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3.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如元稹《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如:“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二、修辞手法 1.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 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 如刘禹锡《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通篇用比喻就是象征,如于谦的《石灰吟》。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如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世界历史知识点人教版

世界古代史、近代史部分 (八年级下四、五单元及九年级上) 一、上古人类文明 【考试说明】1.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北:八下P90 古代埃及文明最著名的历史遗产是金字塔,金字塔是埃及法老的陵墓。 2.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 北:八下P91《汉谟拉比法典》是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制定的,是世界上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法典。 3.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北:八下P92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构成了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人为地制造了极不平等的社会等级。 4.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北八下P90:第17课课题: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5.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状况北:八下P95 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达到极盛,在古代社会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典范。 6.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八:下P94 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发源地。 二、中古亚欧文明1.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北:八下P101 公元646年,日本统治者进行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实行“班田收授法”,由国家将天下公田班给公民;实行租庸制度,统一租税;废除世袭贵族统治制度,建立中央集权体制,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由中央派人管理。 2.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创立伊斯兰教,建立第一个阿拉伯国家八:下P102 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教逐渐成为一面团结阿拉伯人的旗帜,穆罕默德率领信徒,打败了麦加贵族,建成历史上第一个阿 拉伯国家。三、文明的冲撞与融合 1.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等史实 北:八下P120 马可·波罗是意大利威尼斯的商人,随叔父来到中国元朝的上都,在中国当了17年的官,马可·波罗把他在中国的见闻口述成一本书,叫作《东方见闻录》(又译《马可·波罗行记》) 北:八下P120 阿拉伯数字原本是印度人发明的,经过阿拉伯人的传播,成为世界上人们共同使用的数字。 2.世界各民族各地区文明交往的方式 北:八下P120 古代文明的交往的方式,除了暴力冲撞外,也有和平交流的方式。3.知道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北:八下P120 古代文明之间的交往促进了世界文明的扩展。四、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1、埃及象形文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 八:下P122 古代埃及人创造了象形文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 ) 2.

世界古代史-中考复习知识点

世界古代史 1、大河文明——亚非文明 ⑴古埃及(前3500年):①发源地:尼罗河 ②文明成就:金字塔 ⑵古巴比伦(前3500年以后):①发源地:两河流域 ②文明成就:汉谟拉比法典(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⑶古印度(前2500年):①发源地:印度河流域 ②文明成就: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4)古中国(前2070年):①发源地:黄河长江 ②文明成就:分封制 形成原因:气候湿润,光热充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2、海洋文明——西方文明 希腊: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当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政治最高峰。 罗马: 中古亚欧文明 日本:大化改新 亚洲 阿拉伯半岛统一 时间:7世纪,孝德天皇开始大化改新。 内容: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 意义:由奴隶制度过渡到封建制度 穆罕默德在麦加创办伊斯兰教。 622年,默罕默德带领信徒离开麦加,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伊斯兰教把 622 年定为伊斯兰教教历元年。 欧洲 西欧封建社会 最强大:法兰克王国 查理·马特改革 时间:8世纪 意义: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 特点: ①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②罗马教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西欧城市的兴起 举例:法国琅城 意义:富裕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 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拜占延帝国 灭亡原因:①6世纪,四处征讨,内忧外患。 ②13世纪,西方军队东征,帝国被统治长达半个多世纪。 灭亡标志:15世纪,君士坦丁堡被攻占。 罗马共和国 (前 509 年) 布匿战争罗马成为地中海霸主罗马帝国的建立 屋大维(前27年) 2世纪时最强盛,地中 海成为它的内湖。 395年分裂476年西罗马灭亡,西欧奴隶 社会终结。 1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知识点归纳汇总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知识点归纳汇总 一、古诗释义 中国古代诗歌,一般称作旧诗,是指用文言文和传统格律创作的诗,广义的中国古代诗歌,可以包括各种中国古代的韵文如赋、词、曲等,狭义则仅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二、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 早期的诗 人类许多民族在语言的发展中产生了适合本民族语言的诗歌形式。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其中最早的诗作于西周初期,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 中国古典诗歌最早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也被称为“诗三百”。《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为民歌,是其中的精华部分。《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四言为主的句式和重叠反复的章法,也是这一时期诗体的主要特色。后来有人将“风、雅、颂、赋、比、兴”归纳为《诗经》六义。 在战国后期,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文人诗人和他在楚歌的基础上创制的诗体,这就是屈原和楚辞。因楚辞的代表作是《离骚》,故楚辞也被称为骚体诗。究其缘由,主要是因为到了战国时期,在南方的楚国华夏族和百越族语言逐渐融合,其诗歌集《楚辞》突破了《诗经》的一些形式限制,更能体现南方语言的特点。楚辞是在楚地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以屈原为其杰出代表。楚辞句式以六言、七言为主,长短参差,灵活多变,多用语气词“兮”字。 《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并称“风骚”,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两个典范,分别开创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因此该词也常用来代称文学作品,或代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传统。 汉代的古体诗 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代时乐府诗形成。乐府,最先是指汉朝的音乐机关,主要任务是搜集歌辞,训练乐工。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的诗叫“乐府”,于是乐府由官府名称演变成一种带音乐性诗体的名称。

世界古代史知识点

世界古代史知识点 一个祖先—-非洲的南方古猿就是人类的直系祖先。 1、进化过程: 1)在距今二三百万年前—-“猿人”。 2)在距今约25万年前后——早期智人; 3)在距今5万年前后——与现代人接近的晚期智 人。 A.亚洲——中国的山顶洞人。 B.非洲—-阿尔及利亚的阿尔法卢人。 C.欧洲——法国的克罗马农人。 4)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2、原始社会的基本组织:氏族。 3、发展阶段:分为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 4、主要特征: A.母系氏族:由于群婚,人们知其母不知其父,血 统以母系计算。氏族的首领多由年长的妇女担 任。 B.父系氏族:一夫一妻家庭出现,血统以父系计算, 氏族首领改由男子担任。 5、氏族的瓦解: 由于私有财产和阶级的产生,氏族开始瓦解,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从野蛮走向文明,国家也随之产生。 一个黑暗时代——教会的统治 1。教会统治的确立—-丕平献土:756年,法兰克国王矮子丕平为报答教皇对他的支持,把用武力夺取的意大利中部一片领土献给教皇,形成了罗马教皇国,史称“丕平献土”。 2。教会的统治的表现:

(1)政治上:罗马教皇被视为上帝在人间的最高代表,有权废立国王,地位至高无上。 (2)经济上: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有西欧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不但剥削领地上的农民,还要向全体居民征收什一税。 (3)思想文化上:教会是西欧最顽固的封建精神堡垒,垄断教育,宣扬《圣经》是一切知识的顶峰,反对学习基督教神学以外的知识,禁绝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3。教会统治的影响 教会的统治,严重影响了西欧社会的进步,历史上把教会统治的时代称为“黑暗时代”。 一兴一衰——西欧城市的兴起和拜占廷帝国的衰落1、西欧城市的兴起 (1)时间:11世纪 (2)形成过程:随着西欧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逐渐发展起来.逐渐形成了新的工商业城市。 (3)琅城起义:琅城起义是城市争取自治权,反封建主斗争的典型. (4)代表城市:意大利——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法国-—巴黎、马赛,英国的伦敦等. (5) 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瓦解西欧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西方文明起着重要作用. 2、拜占廷帝国的衰落 1。原因: (1)封闭保守,故步自封,不吸收先进文明的成果. (2)皇帝查士丁尼频频用兵,民穷财尽。 (3)内忧外患,领土被蚕食,国家四分五裂。

新高考语文第2部分专题4古代诗歌鉴赏第1讲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教学

第1讲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 选择题(4选1)这一命题形式在注重考查考生对诗歌全面理解、扩大考点覆盖面的同时,也降低了试题的难度。艺术技巧判断错误和诗人观点态度理解错误是选择题的高频设错点,更加侧重对诗句意思的准确理解,特别是对诗句中关键词的理解是近几年的命题新趋势。选择题和主观题只是题型的区别,考查内容和角度没有变化。因此,答题时,考生只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找到选项的设误点,仔细分析,认真比对,就可以顺利作答。 一、命题人命制错误选项的“8大方式”和应对策略 (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许道宁画①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①许道宁:北宋画家。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选项表述 A 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 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 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应对策略古诗中有大量词语为古今异义词,某些句子有特殊语言现象,解读时要充分调动积累,联系语境,以求精确理解。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选项选项表述 A 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 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 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 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 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风度”错。这两项都是从苏轼要求弟弟苏辙谦虚处世的角度分析的。结合诗歌内容及注释可知,苏轼用这个典故是出于对弟弟的安全的考虑,告诫他要小心谨慎,希望他平安归来。] (2015·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醉翁操① 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②。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③,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④。 【注】①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②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③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④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高考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

思想情感鉴赏 一、强化重点,聚焦考场。 古人云:“诗言志。”诗歌是用来表情达意的,其中一定蕴涵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鉴 赏诗歌的思想感情,是诗歌阅读过程中首要而且是最重要的环节。中国古代诗歌,就其表现 的思想和情感而言,大致可以分为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感时伤世、思乡怀人、羁旅愁绪、 生活杂感等几大类,鉴赏时可以根据不同的类别来分析,分析时可抓住关键的情绪词切入。 【真题示范1】(2011 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 分 ) 【命题剖析】应指明诗人的思想感情并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首词的大意可以结合韩愈的 《早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来理解:这首词当中差不多有一半化用或者直接引用韩愈的诗,只有下阕表达了自己的一点思想感情: “不要推辞会醉倒在这个季节,花是不经开的,人是容易老的。不要等到浓烈的春天回到大 地时再触目伤怀,你我颠倒唏嘘、百般感慨在红英凋零、绿苔如茵之间。”那么,我们可以 揣测:趁年轻时潇洒走一回,及时把握青春年华,珍惜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及时行乐,不要 到年老时后悔颠倒,无所作为,这大概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 【参考答案】在作者眼中,早春显然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词的上阕描写“莺语”、“微雨”、“草色”等景物,表现出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阕叙述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 景易逝,因而不要浪费时光,要在这个时候“醉倒”。全词表达了对早春的喜爱,以及把握青 春年华,尽情享受人生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同时也表达出一种及时行乐,不要到年老时后 悔颠倒、无所作为的思想感情。 【真题示范2】(2011 年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江 (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 分) 【命题剖析】首联起总括作用,从其他三联中归纳出与愁的表现有关的关键词语,进行总 结即可。 【参考答案】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 (交游落落)。 【真题示范3】(2011 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世界古代史知识点

世界古代史知识点 一个祖先—-非洲得南方古猿就就是人类得直系祖先。 1、进化过程: 1)在距今二三百万年前——“猿人"。 2)在距今约25万年前后-—早期智人; 3)在距今5万年前后--与现代人接近得晚期智人。 A.亚洲——中国得山顶洞人、 B.非洲-—阿尔及利亚得阿尔法卢人。 C.欧洲—-法国得克罗马农人。 4)在从猿到人得转变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2、原始社会得基本组织:氏族。 3、发展阶段:分为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两个。 4、主要特征: A.母系氏族:由于群婚,人们知其母不知其父,血统 以母系计算、氏族得首领多由年长得妇女担任。 B.父系氏族:一夫一妻家庭出现,血统以父系计算, 氏族首领改由男子担任。 5、氏族得瓦解: 由于私有财产与阶级得产生,氏族开始瓦解,人 类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从野蛮走向文明,国家 也随之产生。 一个黑暗时代——教会得统治 1、教会统治得确立—-丕平献土:756年,法兰克国王矮子丕平为报答教皇对她得支持,把用武力夺取得意大利中部一片领土献给教皇,形成了罗马教皇国,史称“丕平献土”。 2。教会得统治得表现:

(1)政治上:罗马教皇被视为上帝在人间得最高代表,有权废立国王,地位至高无上、 (2)经济上:教会就是西欧最大得封建主,占有西欧三分之一以上得土地,不但剥削领地上得农民,还 要向全体居民征收什一税。 (3)思想文化上:教会就是西欧最顽固得封建精神堡垒,垄断教育,宣扬《圣经》就是一切知识得顶峰,反对学习基督教神学以外得知识,禁绝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3、教会统治得影响 教会得统治,严重影响了西欧社会得进步,历史上把教会统治得时代称为“黑暗时代”。 一兴一衰——西欧城市得兴起与拜占廷帝国得衰落1、西欧城市得兴起 (1)时间:11世纪 (2)形成过程:随着西欧生产力得提高,手工业逐渐发展起来、逐渐形成了新得工商业城市。 (3) 琅城起义:琅城起义就是城市争取自治权,反封建主斗争得典型、 (4)代表城市:意大利——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法国—-巴黎、马赛,英国得伦敦等。 (5) 西欧城市兴起得历史意义:瓦解西欧封建制度 与孕育近现代西方文明起着重要作用。 2、拜占廷帝国得衰落 1、原因: (1)封闭保守,故步自封,不吸收先进文明得成果。 (2)皇帝查士丁尼频频用兵,民穷财尽。 (3)内忧外患,领土被蚕食,国家四分五裂、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梳理教学提纲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 梳理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梳理 考纲要求: 1、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 2、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复习要点 1.了解古典诗歌中的形象的类型; 2.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中形象的方法。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一)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或者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1.主人公形象 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泼、伶俐俏皮; 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 《孔雀东南飞》:刻画的同封建家长制作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等。 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 2.诗人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