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8届高考第一轮复习--诗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2018届高考第一轮复习--诗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2018届高考第一轮复习--诗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2018届高考第一轮复习--诗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2018届高考第一轮复习--诗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明分类]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歌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分析评价作者运用这些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和效果。表达技巧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在这里我们重点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构思立意等方面的技巧加以讲解。

[知规范]虽然表达技巧分为4大类,每大类又分多种技巧,但是从高考及实际解题来看,其解题步骤是一样的,均可采用以下模板:明技巧+释运用+析作用(主要从形象、意境、结构和情感等方面分析)

类型一修辞手法

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手法,二是说明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此类题型涉及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对偶、设问、反问等。高考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做具体分析,不能泛泛而谈。

[设问方式]

1.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某一句的妙处。

3.诗中某句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它的艺术效果。

(一)比喻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王铚①

山色银屏晓,溪梅玉镜春。

东风露消息,万物有精神。

索莫②贫游世,龙钟老迫身。

欲浮沧海去,风浪阔无津。

【注】①作者曾为枢密院编修官,后因忤奸相秦桧意,遭到贬斥。

②索莫:枯寂无生气的样子。

第一联写“山”和“溪”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加以分析。

[教你分析]

关键词修辞释运用效果

山色银屏比喻山如银色屏风突出山的巍峨、

雪景明净

溪梅玉镜比喻溪如玉镜突出溪水的清澈

[尝试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首联写“山”和“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包裹着积雪的山峦,起伏绵延,像一道银色的屏风;清澄的溪水像一面白玉的镜子,形象地展示了一幅春日将临的明丽画面。

(二)比拟

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①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②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③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注】①丁未: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吴松:今江苏吴江县,是晚唐诗人陆龟蒙生前隐居之地。②商略:商量讨论。③天随:陆龟蒙自号“天随子”。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词的上片。

[教你分析]

关键词修辞释运用效果

燕雁无心拟人把燕雁人格化表现鸿雁悠然自在

数峰清苦拟人把山峰人格化表现山峰萧瑟愁苦

商略黄昏雨拟人把山峰人格化表现浓浓雨意

[尝试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燕雁随季节而飞的“无心”,暗示了词人自己无心机,纯粹天然;第三句写山峰似呈清寂愁苦之色;第四句写黄昏时分正酝酿着一番雨意,描绘出了雨意酣浓、垂垂欲下的江南烟雨风景。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无情物着上了有情色,道出了无限沧桑之感。

(三)夸张

例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对诗歌首句所用的修辞手法作简要分析。

[教你分析]

关键词修辞释运用效果

三千丈夸张愁如三千丈白发长表现愁之重

[尝试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人用“三千丈白发”这一夸张手法,把内心的万般苦闷和无奈,尽现于字里行间。

(四)借代

例4[2013?安徽省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注】《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教你分析]

诗歌关键词修辞释运用效果

韦诗皎如烛比喻月光如烛描绘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

赵诗冷晕借代用“冷晕”

代月光突出月夜寒气袭人,预示天气变化

[尝试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

(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五)双关

例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采莲子(其二)

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诗中第三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教你分析]

关键词修辞释运用效果

莲子双关“莲”同“怜”,爱恋之意表现姑娘对小伙子的情思

[尝试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了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莲”谐音“怜”,有表示爱恋之意。作者采用了传统的谐音双关之隐语,巧妙地表露了姑娘的情思,饶有情趣,富有江南民歌的特色。

(六)对偶

例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首诗歌的三、四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教你分析]

关键词修辞释运用效果

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对偶“芳树”对“春山”

“花”对“鸟”

“自落”对“空啼”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表现出暮春时节的落寞之情

[尝试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这样两两照应,写出了诗人面对大好河山的寂寞之情。

课堂技法归纳总结

熟知古代诗歌中常见修辞手法

概念说明作用示例赏析

比喻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五首(其二)》] 词句巧妙地以“月”作比,写尽了江南女子的美丽与温柔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这一联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先偷眼”写白鹤爱梅情切,还未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偷看;“合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断魂。把它们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续表

概念说明作用示例赏析

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说出自己的看法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以设问作结,以实写虚,一问一答,将一腔愁思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分为部分代全体、具体代抽象、特征代本身等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如梦令》中用“绿”和“红”分别代“叶”与“花”,写出了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烘托出作者的感伤情怀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激发思考“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 使用反问句式表达了词人旷达的情怀

用典分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指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属于借古抒怀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用事作典,通过引用刘裕当年北伐之事,讽刺南宋王朝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的抗金主张和收复中原的决心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的作用“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岳飞《满江红》) 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忧愤国事、痛恨敌人的心情

双关分谐音双关和弦外之音两种表达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晴”与“情”同音,以天气的晴天、下雨暗示恋人貌似无情中的有情互文指诗文中相邻的句子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

意思渲染诗歌的气氛,使诗句整齐、对仗“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惊”“鸣”互文,正确的翻译为“(半夜里)明月升起,惊飞了树上的鸟鹊,惊醒了树上的眠蝉;轻拂的夜风中传来了鸟叫声和蝉鸣声”,互文的使用使词的意境更显丰富幽美叠字重复使用同一个字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叠音词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营造出凄凉的氛围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州宅堂前荷花

范成大①

凌波②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①范成大(1126—1193):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此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②凌波:水面之上。

本诗颔联描写精妙,试作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颔联运用拟人、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荷花晨昏各异的神态与风韵。“有意十分开晓露”准确地写出了清晨荷花带着晶莹的露珠尽情绽放的风姿,“无情一饷敛斜阳”生动地再现了荷花在落日的余晖中敛起花瓣冷艳庄重的情态。

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夜词

谢翱【注】

愁生山外山,恨杀树边树。

隔断秋月明,不使共一处。

秋夜

刘得仁

秋气满堂孤烛冷,清宵无寐忆山归。

窗前月过三更后,细竹吟风似雨微。

【注】谢翱:生于南宋末年,是一位坚贞不渝的爱国诗人。元兵破宋时,他率乡兵投奔文天祥。文天祥被元人拘禁后,谢翱隐姓埋名,漫游东南,不时抒发持志不屈、怀恋故国的思想感情。

这两首诗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谢诗运用暗喻和对仗的修辞手法。山外之“山”、树边之“树”暗喻被元军占领的一片混乱的江山,把作者的满腔愤恨含蓄地表达出来。“愁生山外山,恨杀树边树”对仗工整。刘诗运用明喻的修辞手法。“细竹吟风似雨微”,把月下微风吹细竹的声音比喻成下着细雨的声音,形象贴切地写出了风吹细竹的曼妙声音。

3.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千秋岁①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②会,鹓鹭③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千秋岁:词牌名。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②西池:汴京(今开封)金明池。③鹓鹭: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传颂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对其修辞手法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双关、借代、比喻、夸张。

①“春去也”一声浩叹,不仅是在感慨春光已逝,同时也暗示自己生命的春天将一去不复返,可谓一语双关,言简意深。②“飞红万

点”运用了借代、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景象,画面凄美,令人伤感。③“愁如海”比喻新奇,以深不可测、茫无边际的大海写出了词人愁之深、愁之广,这愁既有伤春之愁、年华已逝的悲愁,也有人生失意的愁苦。

类型二表达方式

古代诗歌中的表达方式主要指叙述、抒情、描写、说明、议论等。高考试题重点考查抒情、描写两类,并且描写和抒情的技巧与后面的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

[设问方式]

1.某诗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2.某诗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请加以赏析。

3.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本诗(词)是怎样表达作者情感的。

4.诗(词)中的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试作简要分析。

(一)抒情手法

1.直接抒情

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首诗最后两句是怎样抒情的?请加以鉴赏。

[教你分析]

要求关键词手法释运用效果

怎样

抒情宁为

胜作直接

抒情宁愿做一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也不愿做置身书斋的书生表现了忠贞报国之心

[尝试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最后两句直抒胸臆。既表现了作者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国势强盛,举国上下尚武好战、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

2.借景抒情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水龙吟?登瓜步江楼

徐之瑞①

怒涛千叠横江,是谁截断神鳌足②?却思当日,风云叱咤,气吞巴蜀③。江左夷吾④,风流顿尽,神州谁复?但茫茫睹此,河山如故,悲何限、吞声哭。

正拟清游堪续,剩荒台、乱鸦残木。伤心莫话,南朝旧事,春波犹绿。鼎鼎华年,滔滔逝水,浮生何促!指三山缥缈,凌云东去,醉吹霜竹。

【注】①徐之瑞:字兰生,浙江仁和人。明崇祯九年举人,入清不仕。②传说女娲断鳌足做撑天之柱。③西晋初期,王濬率军自巴蜀顺江东下,迫使吴国投降。④温峤认为王导有管仲(夷吾)之才,能辅助局势未稳的东晋。

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词的下片。

[教你分析]

要求关键词句手法效果

情景

关系

赏析

下片荒台、乱

鸦、残木哀景抒哀情、

触景生情营造凄凉氛围,勾起亡国之恨

春波犹绿乐景衬哀情春波犹绿,但故国不再,令人伤怀

滔滔逝水寓情于景抒发韶华易逝、人生短暂之叹

[尝试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写哀景抒哀情。以荒凉残破之景抒发凄凉孤寂之情,以沧桑巨变抒发亡国之痛。②触景生情。本想游赏,可眼前荒台、乱

鸦、残木之景十分荒凉,让词人联想到南朝旧事,勾起亡国之恨。③以乐景衬哀情。春波犹绿,故国不再,令人伤怀。④寓情于景。年华蹉跎如滔滔逝水,“浮生何促”,抒发词人对年华易逝、人生短促的感慨与救国无术的愤懑悲痛之情。

3.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例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题目。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教你分析]

要求手法关键词句形象情感

整体

运用

手法托物

言志朝饮醴泉

鸣彻九州

望八荒性情高洁

心系苍生自己志向高洁,心系苍生,但受排挤打击,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内心苦闷

羽翼摧藏

处非位

怆悢心伤受打击

不被重用

壮志难酬

[尝试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性情高洁、心系苍生、没有同伴、没有共鸣的“凤凰”这个意象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命运的无奈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也充分反映了他极度苦闷的心情和忧愤深广的情怀,同时反衬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4.用典抒情

例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虞美人?用李后主韵二首(其一)

刘辰翁【注】

梅梢腊尽春归了,毕竟春寒少。乱山残烛雪和风,犹胜阴山海上窖群中。

年光老去才情在,唯有华风改。醉中幸自不曾愁,谁唱春花秋叶泪偷流。

【注】刘辰翁:南宋末年词人,入元不仕。

“犹胜阴山海上窖群中”引用了哪个著名的典故?请简要说明其作用。

[教你分析]

要求关键

词句寻典故效果

典故

出处

作用阴山

海上

窖群“阴山”为匈奴世居之地,“北海”为匈奴极北之地,“窖”指地窖,“群”指羊群。此句出自《汉书?苏武传》词人借用苏武的故事,表现其对苏武气节的敬仰。结合上句“乱山残烛雪和风”,词人说自己即使身在山中,遭受风雨摧残,但境遇也好过苏武,襟怀之高尚令人感叹。“乱山”“残烛”“风雪”与“阴山”“海上”“窖群”一一对应,表现了词人以古人为师友,砥砺志节,不忘故国之思。

[尝试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词人引用的是苏武牧羊的典故。这一典故的运用,丰富了词作的内容,表现了词人从容面对风雪,以古人为师友,砥砺志节,

不忘故国的高尚襟怀。

(二)描写手法

1.白描

例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田家

聂夷中

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本诗表现了“田家”的悲苦命运,却没有一个议论和抒情的句子,那么,诗歌是怎样表现这一主题的?请简要回答。

[教你分析]

要求关键词句手法效果

无抒情议

论,怎样

表现主题原上田、

山下荒、

禾未秀、

已修仓白描农人辛苦,官府压榨,表现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主题

[尝试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勒出农人辛勤耕耘劳

作、官家筑仓虎视以待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2.细节描写

例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南乡子

周邦彦

晨色动妆楼。短烛荧荧悄未收。自在开帘风不定,飕飕。池面冰澌趁水流。

早起怯梳头。欲绾云鬟又却休。不会沉吟思底事,凝眸。两点春山满镜愁。

词的下阕前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教你分析]

要求关键

词句手法释运用效果

表现了人

物什么样

的情绪?

如何表现怯梳头

休细节

描写不想梳头

欲梳又止春天的到来勾起女主人公的情思,因而感到孤独忧伤

[尝试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前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孤独苦闷的愁绪。②这是通过人物自身心理和动作的细节来表现的。女主人公清早起来原本不想梳头,迟疑之后,刚刚打算绾起秀美的长发,却难以抑制内心的忧伤,精神有些恍惚,不觉又停了下来。

3.动静结合

例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注】

张孝祥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三塔寺:在溧阳县西七十里,傍三塔湖而建,寒光亭也在湖边。

这首词描写“春色”的手法多样,试简要赏析。

[教你分析]

要求关键词句手法释运用效果

描写

“春色”

的手法杨柳丝丝拂面拟人把杨柳

人格化创设一种春风拂面、闲适安逸的画境

寒光亭下水连天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复习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复习 古典诗文 2010-04-19 0717 5d56b7b40100hry0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复习考纲内容考纲阐释考点分布 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①鉴赏诗歌的形象。 ②理解诗歌中词语的 含义。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③鉴赏诗歌的表达技 巧。 4.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分 析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 向。 形象包括主人公形象、诗人形 象、景物形象、意象和意境。 语言包括品味词语、明确风 格。 表达技巧指的是表达方式、表 现手法、行文结构、材料取 舍、修辞方法等。 评价包括内容主题的评价、思 想感情的评价、观点态度的评 价。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既指人物形象(包括诗人“我”的形象),更多的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形象。 1.主人公形象 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泼、伶俐俏皮;

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 《孔雀东南飞》刻画的同封建家长制作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等。 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 2.诗人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是在诗中的“代言人”。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得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两位诗人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新人教版

古代诗歌鉴赏 从2002年开始,在高考中对古典诗词的考查以主观试题的形式出现,这是命题的一大突破。这说明高考对学生基本素质及能力的考查又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主观试题在答题上能给考生以更多的发挥空间,有利于考生创造性思维的拓展及个性的展示,有更好的区分度,可以更好地检测出考生的实际鉴赏水平。 从设题情况看,它可以考查重点或关键字词在诗中所起的作用或表情达意的效果,也可以是对艺术形象、语言和技巧的概括分析,还可以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综合评价;既可以拟一个题,也可以拟两个题,角度会由一个变为多个,不管从哪个角度考查,都不会粗浅鉴赏,肯定均有一定深度。 从考查目的上看,侧重于考查考生对诗词本身的理解,要求考生在准确理解诗意的前提下去鉴赏品味诗词。 高考趋势 1、唐诗、宋词依旧会是2006年考查的重点。首先,唐之前可能性不大,虽然也有一些影响大的诗人,如三曹(曹操、曹植、曹丕)、陶渊明、谢灵运等,但毕竟人数少,作品数量少,因此可供命题人选择的余地也就不大。其次,宋之后可能性也不大,虽然可选性比唐代之前要大,诗人、诗歌也多,但因宋代之后的文学重心不是诗歌,而是其他文学体裁。 2、由著名诗人转移到非著名诗人。我们一向注意一些大诗人大词人,如唐代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宗元、杜牧、李商隐等,宋代柳永、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等,但从2004年的情况来看,我们仅仅捧着一些名家名诗去复习去考试,十有八九是要失望的。为此,我们要把目光放远一些,把视野拓宽一些,做到不惟人,而惟诗惟词。 3、蕴含哲理、脍炙人口的诗歌,会是命题的首选。2004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中有“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根据近几年的考查情况,下面重点说说回答诗歌鉴赏试题需要具备的知识。 一、把握诗歌所塑造的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既可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可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还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诗歌的形象以景物为主,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的,都是诗中的形象。如杜牧的《山行》。 山行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真题实战练习(含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真题实战练习 【名师精选全国真题,值得下载练习】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①隔山川。 乍见翻②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③。 [注]①几度:几年。②翻:反而。③共传:一起举杯。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从别后,数年不见,山川阻隔,相会不易,首联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突出了离别久远,相见之难,其间的相思,自在言外。 B.久别相逢,乍见后反疑为梦境,因分离太久而相互询问年龄。"翻疑梦",把诗人诧异、自责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C.结尾表面上是劝饮离杯,实际上却是抒写伤别之情。"更"字,点明了即将再次离别的伤痛。"惜"字,表现出彼此珍惜情谊和恋恋不舍的离情。 D.诗人与老友久别重逢,悲喜交加,在孤灯下饮着离别的酒,恋恋不舍,表现出两人的情谊及对友谊的珍惜。 2.颈联中的“寒”和“暗”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颈联中的“寒”和“暗”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 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 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 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 2.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 3.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雪诗

(完整版)江苏省各地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 常州期末 三、古代诗歌鉴赏(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 正月二十一日病后,述古邀往城外寻春 苏轼 屋上山禽苦唤人,槛前冰沼忽生鳞。 老来厌逐红裙醉,病起空惊白发新。 卧听使君鸣鼓角,试呼稚子整冠巾。 曲栏幽榭终寒窘,一看郊原浩荡春。 注:述古:杭州知州陈襄,字述古。 9.请简要分析本诗的构思脉络。(6 分) 10.概括这首诗的情感内涵。(5 分) 9.首联点明早春时节: (1 分)颔联写自己“病后”的状态: (1 分)颈联写友人相邀,自 己欣然应约,同去寻春: (2 分)尾联写寻春的结果,用城内“曲栏幽榭”的“寒窘”反衬城外春光的蓬勃浩荡。(2 分) 10.对时光流逝、年老多病的感叹:对友人相邀寻春的高兴喜悦;对郊原浩荡春色的喜爱:病后,在郊原春色的感动之下,内心的开朗和豁达。(每点 1分。答出四点给5分) 镇江期末(一模)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绝句 杜甫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注:此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761年),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9. 《绝句》中写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诗中柳絮、桃花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忧国忧民,忧春去(感到时光飞逝);无所适从,徘徊立于芳洲上。(每点2分,答对两点给5分) 10. ①柳絮、桃花为暮春典型意象,诗人借景抒情,表达春尽之时的伤心断肠之情。②以拟人手法,以柳絮随风、桃花逐水而去,以二者的无情反衬诗人的有情,多情。③以物喻人,以颠狂柳絮和轻薄桃花比喻势利小人,随波逐流,表达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忧国忧民之情。(1点3分,任意两点6分) 无锡期末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九日蓝耕会饮 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润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莱萸仔细看。 9.简要赏析颈联的写景特色。(5 分) 10.整首诗是如何写“悲"的?请简要概括。(6分) 9. (5分) (1)登高望远,突出蓝水辽远,玉山高耸,意境开阔:千润“落”,两峰“寒",点明深秋萧瑟,暗含诗人凄慧悲凉之情。以壮景写袁情。(前2点各2分,第3点1分共5分) 10. (6分)借会饮欢笑反衬悲:借壮阔萧瑟秋景渲染悲:借人事难料直抒悲。(每点2分,共6分)11. (8 分) 苏州期末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2018届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教师版

2018届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教师版 2018东城期末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送别 高适 昨夜离心正郁,三更白露西风高。 萤飞木落何淅沥,此时梦见西归客。 曙钟寥亮三四声,东邻嘶马使人惊。 揽衣出户一相送,唯见归云纵复横。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诗人送友人远行,心惆怅郁结,夜已三更,难以入眠。 B.夜晚萤虫飞舞、秋叶飞落,秋雨连绵,诗人梦中又见友人。 C.报晓的钟声从远处传来,声声马嘶,把诗人从睡梦中惊醒。 D.诗人匆忙出门想送别友人,但驻足遥望,却不见友人身影。 16.诗人借钟声、马嘶衬出了清晨的宁静。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A.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白《赠汪伦》) B.铁马嘶风一渡河,泪珠零便作惊波。(黄滔《马嵬二首》) C.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约《观祈雨》) D.犬吠疏篱明月上,邻翁携酒到茅堂。(中《思旧居三首》) 17.《送别》与《别董大》都是送别诗,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及抒情方式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6分) ①本诗描绘了送别时的景色,白居易《琵琶行》也描绘了送别时的景色,其诗云:“_______, ________。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②本诗写送别,而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写到了自己与家人团聚的场景:“乃瞻衡宇,_______, 僮仆欢迎, ________。” ③本诗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为送别之作,王诗云:“城阙辅三,________。与君 离别意,_________。”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15.B16.D 17.(6分) 要点一:《送别》写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表达了惆怅不舍的心情;《别董大》写诗人对朋友的鼓励,表达了诗人乐观积极的心态。

完整版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 第二部分古典诗歌鉴赏基本知识 一、诗歌鉴赏需具备的知识积累: 1、常用的表述方式:这首诗写了(意象或者事情),通过什么方法(某种表达方式、修辞方式、表现方法),写出了(意象或者事情)的什么特征,对于表现(突出)什么思想(感情)起到了什么作用。 2、常见的意象和意境 (1)意象指的是诗歌中寄予着作者情感的物象。意象可以是人物形象,包括客观形象(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如《邶风静女》中的小伙子)和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声声慢》中的“我”),也包含了物象(如“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白鹭”“青天”) 在古典诗歌中,一些意象由于名家使用来表现某种情绪,后又被其他诗人反复使用于这种情绪,从而有了特定的内涵。同一民族,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往往一想表达某种情感,就想使用某种意象。反过来,一提到某一个意象,就让人想到某种情感。因此,了解这类意象通常寄予了作者哪种思想情志,常常成为诗歌鉴赏的突破口。 常见意象20例见附表3 (2)意境是指有许多寄托作者思想情志的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诗歌的整体情境。常见的诗歌的意境有:孤独凄凉、淡泊闲适、清新自然、优雅飘逸、沉郁顿挫、幽深僻远、安谧美好、华丽壮美、雄浑刚健…… 3、常用的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虚实关系、动静关系、远近上下关系 托物言志/象征、抑扬、白描、对比 表现手法烘托、反衬、借古讽今、联想与想象表达技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 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之间的关系艺术手法 或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双关、反复、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托、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篇章结构总分得当 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浑然天成、画龙点睛等 -. . 注意: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目标不在于辨识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而主要在于分析、评述使用这种技巧的作用和效果。 表达技巧常用关键词及其效果见附表4: 4、常见的情感、主旨 (1)在古典诗歌中常常表达这样的情感:忧愁、惆怅、孤独、寂寞、伤感、烦闷、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持节操等等。

2019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新题训练

2019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新题训练(2018-10-18 08:33:10)转载▼ 标签:教育分类:高中语文试题 2019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新题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别葛使君 王安石 邑屋为儒知善政,市门多粟见丰年。 追攀更觉相逢晚,谈笑难忘欲别前。 客幙雅游皆置榻,令堂清坐亦鸣弦。 轻舟後夜沧江北,回首春城空黯然。 【注】置榻:《后汉书·陈蕃传》:“郡人周璆,高絜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悬之。”后以“置榻”喻礼贤下士。鸣弦:泛指官吏治政有道,百姓生活安乐。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前句点出朋友治政有方,后句则写善政的具体效果,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B. “追攀更觉相逢晚”写出了诗人与朋友的相见恨晚之情,知己之意寓于其中。 C. “谈笑难忘欲别前”既有别前欢笑的具体刻画,也有与朋友依依惜别的心理活动。 D. 颈联具体描绘葛使君治政时礼贤下士、百姓生活安乐的场景,体现了诗人的钦佩之情。 15. 有人认为,诗的尾联是以葛使君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 14. C 15. 观点一:同意。这两句是写朋友与诗人别后的想象场景,借葛使君之口传达自己的心声。想象葛使君夜里乘船到沧江北,回头眺望春城,空留下告别之后的惆怅、伤感,从而表现朋友与诗人之间的真挚情怀。 观点二:不同意。这两句诗是写诗人自己与朋友别后的内心感受,写诗人送别葛使君后夜里乘船到沧江北,回头眺望朋友治政有方的地方,从而表达出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深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注】东禅庄院 苏轼 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 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 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 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注】女王城:在黄州城东十五里。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苏轼是北宋诗坛最有成就的诗人,他的诗才情豪迈,挥洒自如,本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B.开篇以一“摇”字活画出春风荡漾、江柳轻拂的神态,表现了春天到来的迅疾。 C.颔联巧用叠词,前者拟溪流潺潺之声,后者描碧草新绿之色,视听结合更显得春意盎然。D.这首诗前四句写“往岐亭”途中所见,五六句写女王城饯别。“数亩荒园”,点明了诗人

高三语文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教案[三套]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教案 说明: 本专题复习教案由三个子教案组成,每个教案一课时:专题总领课教案;如何把握诗歌的形象;怎样品味诗歌的语言和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总领课教案 教学目标: A、明确考纲要求,明辨复习重点; B、构建古典诗歌相关知识网络,以培植和强化学生的鉴赏基础; C、总结高考试题规律,预测2003年古典诗歌鉴赏试题走向,提出有针对性的备考方略 教学重点:构建古典诗歌鉴赏以及相关知识网络和体系 教学难点:总结规律、预测走向; 教学方法:以感性材料为基础,以理性升华为支点,在大量材料的支撑下,议、评、联、结; 前置诊补: 问题:历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有何特点? 明确:盘点一、历年的古典诗歌高考试题均选自唐宋诗词,具有经典、规范的特点;考查的形式主要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且由客观题向主观题转化; 盘点二、历年的高考试题均是近体诗,且大多数是短小精悍的绝句,没有一年选古体诗或其他形式的诗歌;盘点三、选材应力避两点:1、家喻户晓的作品不选,以免给猜题押题者提供机会;2、艰涩冷僻者也不予考虑; 盘点四、鉴赏的诗歌均选自课外。故阅读相当数量的课外古典诗歌是做好鉴赏题目的前提。 教学过程: 一、明确考纲要求:(板书)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构建知识网络 〔一〕设问:鉴赏常用知识有那些,如何对考纲进行细化和诠释? 板书:术语、细化、诠释 点拨: 1、文学作品的形象对小说来说是“人物形象”,对散文和诗歌来说就是意境,对戏剧来说就是戏剧人物所反映的戏剧冲突。其中,对叙事诗歌来说,“人”“事”就是形象;对于抒情诗来说,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对于写景状物的诗歌来说,诗歌中的“景”“物”就是诗歌的形象。 2、文学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归纳: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⑴、修辞方法(板书):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⑵、表现手法:(板书): 表达方式(板书):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文艺表现方法(板书):

2018高考语文真题汇编:诗歌鉴赏-(精心整理))

(精心整理) 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诗歌鉴赏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董卿《中国诗词大会》 你在学习上花的任何努力,都会在高考时刻给你回报。 ----寄同学们 一、诗歌鉴赏(共7题;共59分) 1.(2018?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野歌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弯弓射鸿,麻衣冲锋、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 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 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2.(2018?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副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 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 诗人把书法创作过程中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 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2018?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精卫词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复习:比较鉴赏专题(附参考答案)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复习:比较鉴赏专题 (附参考答案) 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与单篇诗歌的鉴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二是对比鉴赏多了一道“作比较”的程序。命题者往往选取两首在主题、风格、题材、体裁、作者等方面有某些相同或相异之处的诗歌进行比较。其比较点往往是两首诗歌的相同之处或相异之处。从设题来看,不外乎以下几方面: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的比较或不同诗歌对同一对象描写优劣的比较;不同诗歌中同一“炼字”的比较和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不同诗歌对描写相同对象的表现手法的比较;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比较等等。因此,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整体把握,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歌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首诗歌中不同乃至相对的东西。“知同”也好,“辨异”也好,重点都要落实到上面提到的一些主要对比点上,都要从诗作中找到具体依据。 一、近三年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考查统计 2019年: (全国卷Ⅰ)《题许道宁画》陈与义: ①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鉴赏诗歌思想情感 (全国卷Ⅱ)《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 ①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全国卷Ⅲ)《插田歌(节选)》刘禹锡: ①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鉴赏诗歌语言风格 2018年: (全国卷Ⅰ)《野歌》李贺: ①鉴赏诗歌思想内容、表达技巧 ②鉴赏诗歌思想情感 (全国卷Ⅱ)《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 ①鉴赏诗歌思想内容 ②鉴赏分析诗歌意象 (全国卷Ⅲ)《精卫词》王建: ①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高考语文真题古典诗歌鉴赏含解析

1.【2016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西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1】黄昏。 注释:【1】耿:微明的样子。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2)“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3分) 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李商隐《齐宫词》) 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 C.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 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6分) 【答案】 (1)A (2)B (3)相同点:都写乡村风光和对乡村的热爱之情。不同点:①《西村》侧重写自然风光,《游山西村》侧重写乡村人情和古民风俗。②《游山西村》还体现出深刻的哲理。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此题从选项设置来看,分别是从词语、诗句、表现手法等方面来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分析判断。例如诗歌中的关键词“往岁”“记今夕”已经表明了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往昔的回忆。所以选A。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可根据常见的诗歌赏析运用的表现手法,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作答。B 项,“横笛”“闻声”属于听觉;“红旗”“雪”属于视觉描写,故符合题干要求,所以选B。

古诗词鉴赏2018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汇总(有详尽解析)

古诗词鉴赏(6)2018 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汇总 (有详尽解析) 一、(2018年全国I 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弯弓射鸿,麻衣冲锋、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 方式。 B.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 豪迈。 C. 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 为常见。

D. 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2)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B【解析】“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错误,文中是因为“身受压抑遭遇理想困窘”而不是生活的贫困。置身于压抑和阴森的社会环境,面对炎凉的世风、冷漠的人情,诗人依然肥衣冲风、饮酒高歌,其感情何其沉郁愤激,其气概何其慷慨豪迈!B 符合题意。 (2)意味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二、(2018年全国II 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副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 过程。 B. 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 郁闷。 C. 诗人把书法创作过程中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 不可挡。 D. 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 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 析。 答案:(1)D【考点】炼字、关键字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 感情类题目 【解析】尾联“烛光相射飞纵横”写烛光映射着墨光,渲染诗人纵横走笔的气势,所以纵横的是诗人走笔,不是烛光。故选D。 (2)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

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汇编----诗歌鉴赏

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汇编----诗歌鉴赏 一、诗歌鉴赏(共7题;共59分) 1.(2018?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野歌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弯弓射鸿,麻衣冲锋、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 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 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2)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2.(2018?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副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 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 诗人把书法创作过程中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 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2018?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精卫词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复习:怀古诗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复习:怀古诗 怀古诗是古代汉族诗词中内容,思想较沉重的作品。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写作特点: ⒈形式上: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如《乌江亭》;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如《咏荆轲》;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如《金陵怀古》; 2.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3.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4.分析艺术特色: 用典:借古讽今,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对比:突出所举事件或人物中的一事或一方; 化用:化用前人诗句; 寓情于景:使景物描写着上作者的感情; 例: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销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作者简介】 周朴(?—878),字见素,一作太朴,福州长乐人。【《全唐诗》作吴兴(今湖州)人。此从《唐才子传》】生年不详,卒于唐僖宗乾符五年。工于诗,无功名之念,隐居嵩山,寄食寺庙中当居士,常与山僧钓叟相往还。与诗僧贯休、方干、李频为诗友。周朴,唐末诗人,生性喜欢吟诗,尤其喜欢苦涩的诗风。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销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参考答案】 8.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2018高中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选择题精选(20题)(20200616011628)

高中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选择题精选(20题)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晚来秋”紧扣标题,点明时间。B.“春芳歇”指春色怡人,适于观赏。C.诗歌所绘景色如画,清新自然。 D.诗歌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 2. 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绘山中秋日傍晚的自然风景,表现出诗人的愉悦心情和高洁情怀. B.首联扣题,第一句点“山居”,第二句点“秋暝”,创设出明净爽洁的环境. C.中间两联从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两方面写出 了山林的特征——既幽静又充满活力,给人以极为深刻的感受.

D.尾联化用典故,《楚辞》有“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句,诗人反用其意,以王孙自比,流露出隐遁消极情绪. 3. 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首联描写薄暮之景,山雨初霁。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 B.颔联描写月夜松林、清泉流动之景。“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 C.颈联诗人由写景转为写人。在这幅山水画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 乳交融的。 D.尾联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王孙指诗人和他的朋友们,诗人表示愿意和朋友们留在这宁静 闲适的山林里过隐居生活。 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描写青海湖上大片云朵,映衬远处的雪山,孤城戍守,玉关屹立。景物色彩鲜明,显示边塞的壮阔景象,奠定豪放基调。 B.“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C.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三四两句之间有转折。“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给人的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D.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意识到战争的艰苦漫长的基础上发出更坚定深沉的誓言。 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 5. 错误的一项是()

2019年高考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各地真题汇总

考点9 古代诗歌鉴赏 1. [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 答: 答案:1.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题思路】“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理解有误,“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的意思是说,一向广阔辽远的万里江山,如今尽入图画。 2.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解题思路】先答出尾联的含意,再结合含意去分析作者对这幅画的评价。“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是说此画蕴含佳句,纵然吟尽诗文,也没有恰当的句子可以准确说出画中之意。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认为这幅画意境深远。 【诗歌鉴赏】起笔两句,就使画中山水呼之欲出,跃然纸上。尤妙在以“满眼”强调水之浩浩荡荡,用“何郡”把对画中山的赞叹隐在一片疑问之中。起笔十字,独造其妙,化实为虚,意境全出,比正面、直接地说画山似真山要婉曲有味得多。三、四句承接一、二句意脉,作一小结:万里的山水,万里的意境,竟被作者凝固在尺幅画间,掩饰不住的赞叹溢于言表。 五、六句写画中之树、云,物与心互相感发,景物中含有作者浓浓的主观情感。末两句作一种总结式的感叹,“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颇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风,同时也是对深一层意境的开拓。全诗写景兼抒情,通篇未用一典,却于简淡中见新奇。 【白话诗歌】画面上浩浩荡荡的长江水盈满双眼,苍苍茫茫的一片山是哪里的呢?一向广阔辽远的万里江山,如今尽入图画。许多树木都显现出苍茫暮色,孤云自由飘浮不愿归来。此中蕴含佳句,但纵然吟尽诗文,也没有恰当的句子可传画中之意。 2.[2019全国卷Ⅱ]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Ancient Poetry Appreciation Lessons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诗歌鉴赏(一)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关于诗歌的基本知识,我指的是体裁方面的知识,因为很少考及而且以前讲过,此地处不再涉及。 一.鉴赏用词之妙 (一)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同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严羽说"诗有别材",其实,诗也有"别语"。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

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实际上,很少有人用平常说话的语言来做诗,如果有的话,也是可笑的打油诗。(静夜思是个例外吧!)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1)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例如: 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前两句: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本篇描写与友人惜别的情景。 "夜雨"二句渲染与友人话别时的环境气氛,是历来傅诵的名句。前一句写室外:夜已深沉,一片寂静,唯有雨点滴落在台阶上,发出单调的音响。诗中虽然没有写人的活动和感受,但是通过"夜雨滴阶"的情景可以体察到离人心中的凄凉,冰冷的雨点仿佛滴在他们的心上。后一句写室内:天已破晓,油灯将要燃尽,充满离愁的屋子显得一片昏暗。破晓之际屋子感觉上比较暗,夜间与白天则不然,观察何其细致!

2018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和参考答案与解析

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及参考答案 一、【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7题。(共12分)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1】树杪:树梢。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书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16)“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采 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3分) 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 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 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 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17)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二、【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11分) 秋兴 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 10.根据中间两联,概况作者“愁”的原因。(6分)

2015—2018高考全国一二三套诗歌鉴赏题集锦

2015—2018高考全国一二三套诗歌鉴赏题集锦 【2018年高考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 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 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5. 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2018年高考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 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 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

可挡。 D. 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15. 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 【2018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精卫词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 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 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 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15. 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14. A 15. 观点一:同意。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②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不同意。①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 ②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2017年高考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