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社会化心理机制及对改进中学德育的启示

浅析社会化心理机制及对改进中学德育的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b12598633.html,

浅析社会化心理机制及对改进中学德育的启示

作者:朱志敏

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3年第07期

摘要:社会化过程中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心理状态--社会角色引导机制、社会比较机制、社会学习机制、亚社会认同机制,从四个侧面揭示了社会化在个体身上发生的心理机制。在中学进行德育过程中,灵活发挥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的作用,对于寻求德育方法方式创新改革具有重要启示。本文将通过阐述个体社会化的心理机制的相关理论知识,针对我国中学德育现阶段存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社会化心理机制;中学德育;方法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007-01

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基本处于自我价值系统形成阶段,所以面临着许多来自内心世界或外部世界的矛盾冲突。在学校对中学生进行的道德教育就是为了帮助他们解决这些矛盾,形成完善的人格,但是效果并不是很好。我们知道,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就是为了让他们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学生的种种心理因素都会影响到教育的效果,所以要从这一方面来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的具体内容有哪些。根据金盛华观点,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主要有以下四种:

1.社会角色引导

角色是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以及理解事物的态度和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对于一个人的要求、期望与对待,直接决定于他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和所担负的社会角色。

在中国,社会统一性程度很高,以中学生道德社会化为例,无论他们自身的特点如何、家庭背景如何,他们都必定接受同样的道德教育,接受同样的品德训练,并被同样或高度一致的评价系统评判。

2.社会比较机制

随着个体的不断成长和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其自我评价的需要越来越强。费斯廷格认为,任何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人,都需要评价自己的状态,并明确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关系。但更多的时候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进行社会性评价的绝对标准,人们必须通过将自己的状态与

中学德育工作实施方案

中学德育工作实施方案 篇一:中学德育工作实施方案 学校德育工作要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以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开展教育创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形成了学校的德育工作特色。学校应把德育工作摆在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原则,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同时,学校以建设和谐校园为主线,以创建学校特色为目标,以“以环境育人”为工作统领,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切入点,围绕学校安全管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阳光体育运动、读书习惯、劳动习惯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等工作重点,通过培训、学习、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提高班主任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来不断积淀、涵养、提升学校文化,建设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校园,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德育管理: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政教处、年级、团支部、班主任、家长等有关负责同志参加领导小组,至少在开学、期中、期末召开三次会议,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德育工作计划,检查或总结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要责任明确,分工具体。建立和完善德育工作的各项常规制度,如校会班会制度,班级量化管理制度,卫生、纪律评比制度,定期学习制度,理论研讨制度等,所有制度要打印装册,并建立一整套德育常规管理档案。建立升国旗、唱国歌、国旗下讲话、每日晨会等制度。 一、加强师德建设,做到——“全员育人” 学校要坚持以育人为根本,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特别把“”的办学宗旨贯穿到学校德育工作之中。 1、不断加强“敬业爱生、为人师表”为主题的师德建设。一个榜样就是一面旗帜,高尚的师德对学生来说就是一本好教材、一堂好课。定期组织广大教职工认真学习上级有关德育文件的指示精神,开展教师职业道德全员培训,着力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通过开展“我喜欢的教师”征文活动,“演绎教育的梦想、诠释教师的人生”促进全体教师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形成“敬业爱生、明礼诚信、平等合作、勤学乐教、廉洁奉献”的师德风尚。通过一系列活动,展示了教师新形象,以德育人新风尚,构筑润物无声,铸师魂的新局面。另外,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教师节等大力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增强了教师队伍的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使全校教职工在政治上有明显进步,思想上有明显提高,纪律上有明显增强,工作上有明显改观,为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2、要强化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民主、平等、关爱的新型师生关系。德育工作要齐抓共管,学校教职工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由此,在学校内部管理中,我们注重以人为本,坚持以德治校与以法治校相结合,充分调动了广大干部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努力做到全员管理、全程管理、最优化管理,全体教职工能将德育渗透在各科教学和各项教育活动中,并且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以自己良好的师德形象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作用。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走进学生心里,用心去关爱他们、呵护他们、帮助他们,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3、强化班主任队伍建设。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班集体的领头雁。学校非

社会心理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助人行为 2.竞争心理优势 3.从众 4.社会助长(社会促进或社会助长作用) 5.人际关系 二、单选 1下列哪类帮助者提供帮助时会让受助者感到沮丧() A.不喜欢的人 B.不相似的陌生人 C.朋友D.没有重要技巧的人 2.下列哪种方法不能用来预防和控制侵犯行为() A.社会公平的建立 B.移情能力培养 C.成熟个性的培养 D.将愤怒压在心底 3.成熟个性特征不包括下列哪项() A.自我认识客观 B.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C.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D.有道德责任意识 4.下列哪种观点不属于有关助人的原因的理论() A.社会学习理论 B.社会生物学解释 C.社会交换论观点 D.社会规范论观点 5.社会作用力理论的提出者是() A.德克海姆 B.玛格丽特.米德 C.塔尔德 D.拉特纳 6.合作与竞争的直接动因是() A.遗传 B.现实利益 C.现实利益的一致和冲突 D.性别 7.卡车运输游戏实验是谁进行的() A.依奇和克劳斯 B.依奇和哈定 C.克劳斯和哈定 D.华生和弗洛伊德 8.下列哪一个属于第三方的介入() A.交流 B.接触 C.调停 D.谈判 9.“一大群人去吃饭时,当规定是大家平摊付账时,人们会倾向于点贵的菜来大饱口福”这属于社会心理学的什么效应() A.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B.搭便车效应 C.潘朵拉效应 D.登门槛效应 10.从众的类型不包括(0 A真从众B权宜从众C假从众D不从众 11.不属于依从行为发生的心理规律的是() A命令者的权威B潜在损失危机C互惠心里D喜爱和熟悉 12.从众的动机不包括() A行为参照B喜爱和熟悉C偏离恐惧D人际适应 13.最为典型的逆反心理不包括() A超限逆反B自我价值保护逆反C禁果逆反D消极逆反 14. 以下列举出的需要中,不属于隶属需要的是() A安全需要 B 地位需要 C 自尊需要 D 审美需要 15. 以下不是影响群体形成的因素() A互动与共同目的 B 隶属需要 C 依从

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材料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做个善于赏识的班主任 淮滨县张里中学王涛 班主任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骨干力量,其地位和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和学生接触最多,是学生效仿,学习的直接对象,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德育教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也是班主任的重要保证,在实际工作中,我主要采取了下列措施: 一、响应学校号召 随着我校课堂改革的深入,我校德育工作在程校长的带领下,目标,内容,方法等都有了许多重大的拓展,逐渐变得更富于灵活性和适应性,在班级内也更易操作和实施。例如: 在文明礼仪活动中,学校要求师生、生生见面时,必须问好,我班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凡是礼貌问好的同学,将由班长写入“文明礼貌,我最棒!”展示栏中,学期末以此评出文明之星。学生之前起绰号,互相打闹喊叫,师生在相遇时,学生躲开教师,溜之大吉或形如陌路,教师“视若无人”等情况。经过文明礼仪活动,他们面含微笑,更加主动,热情,大方的说:“你好,老师好,早上好!”。教师也热情的回复“你好,大家好!”,不再像以前毫无表情,或者拉长苦瓜脸,表情冷漠的问候,使师生,生生关系更加融洽,和谐,也使学生到社会中时,能礼貌待人,也得到别人的善意的回馈。 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活动中。八个闪光大字,语意平凡

但内容深邃。它包涵着友爱互助,心存爱心,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这不是那些“作秀”口号,它需要的是你,是我,是他,是我们班级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够脚踏实地地将人人为我的思想和精神,落实到实际行动上,生活细节中,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我班设置了擦洗讲桌,摆放劳动工具,摆放小组板凳,整理书本等岗位,也设置了监察组长岗位,表现好的同学写入“奉献—收获”展示栏中,以备表彰。这样,我们的班级必将和谐美好,我们的学生必将充实有趣,不是吗? 二、与科任老师配合 学生的大量时间是在课堂学习,学生大量的问题产生与学习过程中。为了做好工作,班主任必须与科任老师进行密切的交往,从他们那里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还要经常与之共同研究,介绍自己的工作计划和安排,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实行统一组织和管理,协调教育学生,并防止造成互相推诿,埋怨等不利于工作顺利开展的情况。班主任要在学生中正确地树立科任教师的形象和威信,有意识地介绍各科任老师的优点和长处,当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或教学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时,必须向其介绍学生群体及个体的基础与特点,帮助他们互相正确认识,改进教学或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同时又能形成学生,科任老师,班主任三位一体,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知人善用 刘邦在用人方面就有他独到的地方,在谋略方面,他比不上张良、陈平;在打仗方面,他比不上韩信、彭越;在治理国家上,他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作者:————————————————————————————————日期: ?

1、社会心理现象:当然也是心理现象,但有别于一般的心理现象,指在周围社会情境下,在他人或人群影响下,你的心理上的主观觉得与调整。 2、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3、变量:指一个具有不同数值的量,其量的大小能够观察和测量。变量一般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是研究者选用或操纵的变量,以确定其对心理或行为的影响。因变量是被试者在实验室中的行为反应。 4、信度:指测量本身的一贯性,如果测得的分数是可重复的、一贯的,则测得的分数就是可信的。一项研究结果经过重复后得到类似的结果,就意味着这项研究是有信度的。 5、效度:指当研究者所测量的正是他要测量的东西,发现的正是他要发现的东西时,研究就有了效度。 6、调查法:又称询问法,在社会心理学中,常用的调查法有访谈法和问卷法。 7、档案研究法:是指对现存的档案材料的内容进行调查分析,档案材料包括报纸的报道、政策或团体的记录、书籍、杂志、个人新建、讲演稿等。 8、物理痕迹研究法:是利用残留在物体上的印记来研究有关的社会心理现象的技巧。 9、个体社会化: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得以独立地参加社会生活。一句话,通过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个体实现社会化是个特别长的过程。 10、再社会化问题:个体社会化还存在改造和重建的问题。个体从一种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或工作方式向另一种方式迅速转变与适应的过程,称为再社会化问题。 11、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中所处的地位、身份,而根据这种社会地位、身分,规定了这个个体应当具有的心理和行为。 12、角色希望: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是由社会及其对应的文化规定的,人们正是根据个体的社会角色对他抱绝对的希望,称之为角色希望。

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与社会建构主义

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与社会建构主义 ——维果茨基思想研究之二 高文 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是20世纪世界心理学宝库中颇具特色的瑰宝。该理论主要涉及彼此间有机联系着的有关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活动说、中介说和内化说。这一形成于本世纪初的心理发展理论在70年代传入西方后,与建构主义思潮融汇,产生了作为建构主义重要范型之一的“社会建构主义”。本文将扼要阐述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的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对西方的社会建构主义作一个简介。 一、心理发展的活动说 心理发展的活动说是维果茨基有关心理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维果茨基有关“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学说”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假设,这就是:“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变化是同样的”(维果茨基,1956,p.7)。维果茨基早在20年代就注意到活动在高级心理机能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意识与活动的统一性,即意识不是与世隔绝、与活动分离的内部封闭系统,活动正是意识的客观表现。所以,可以通过活动对意识进行客观研究,把意识的事实加以物化,转换成客观的语言,转换成客观存在的东西。由此,维果茨基明确区分了“意识”与“心理”这是两个本质上不同的概念:“心理”概念既适用于动物,也适用于人,是人与动物共有的反映形式,而意识则是人所特有的最高级的反映形式,它是人所特有的。混淆“心理”与“意识”的本质区别不仅仅是一个实验研究的具体问题,而且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法论的问题,这会导致生物还原论的错误。 维果茨基提出活动与意识统一的心理学原则,强调意识从来都是某种整体,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结构。该原则的提出表明:1)维果茨基力求克服传统心理学最主要、最基本的弊病之一——将意识的理智方面与其激情-意志方面分离开来,而坚持将意识看作是由理智与激情、认知与情绪-意志这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构成的统一的、动态的意义系统。2)维果茨基努力纠正以孤立看待各种心理机能的形而上学的观点,以及视心理发展为个别心理机能变化的机能心理学的错误。他指出,意识与高级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这意味着,各种心理机能(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心理的发展不仅表现为各种心理机能的变化,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相互关系的变化。这一切正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它们决定了意识的系统结构性。 维果茨基试图运用活动与心理、活动与意识统一的原则解释活动与儿童发展的关系,并由此阐明教师在教学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十分明确地提出:“作为教育过程基础的应该是学生的个人活动,而一切教育的艺术则应该归结为引导和调节这一活动……从心理学的观点出发,教师是教育环境的组织者,是教育环境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调节者和控制者者……社会环境是教育过程真正的杠杆,而教师的全部作用则可归结为对这一杠杆的管理”(维果茨基,1991,p.82-83);他还指出动机在引发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心理学的规律宣称,在你打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五大假说: 一、情境具有强大的作用 1、人总会处于情境中,往往是看不见的,意识不到的事物会使个体失去反应 低估情境约束的影响 2、情境会以一种出乎意料的方式影响我们对他人的认识,对周围事物的认识 一方面:你所观察的人所在的情境,会影响你对这个人的认识 另一方面:我们观察事物的情境,也会影响我们对他人的认识,我们目前的情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对别人的看法 3、你曾经的情境经历会影响你现在的体验和反应,情境的残留物会形成一些心理过程 二、我们经常会不明白为什么人们会做一些事情 1、基本归因错误: 当我们对比人作出判断时,我们并没有考虑在那一刻我们自身的作用,自身的认识以及自身的动机,当别人的行为与我们的想法不同时,我们更倾向于认为自己是正确的 2、我们为什么会对别和自己产生错误的判断,原因在于意识经验的构成 共情缺口产生原因:所处情境不同,无法从一种情境转换到另一种情境 二、情况更糟 我们通常不知道我们所知道的,偏见具有适应性和功效性,快速作用过程(无意识过程) 四、我们精确知道人们做事情的原因,他们是哪种人,我知道你现在在想什么 五、人类有两种基本动机需求 1、人们想要被别人喜欢有归属的需要 2、人们想要准确、一致、可信 “错误共识效应 Ross提出假设,对于自己认同的理论,人们会夸大支持者的人数 我们通常会认为自己坚持的观点是正常的普遍的,而跟我们不同的观点是不正常的,有问题的 对于错误共识效应的产生和原因,现在并没有定论,一般认为是数种不同的心理在起作用。 1,选择接触和认知。这个理论认为,人类会更容易记住自己认同的观点,而忘记跟自己不同的观点。同时,人们会愿意跟认同自己的人交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2,选择性无视。如果同时出现认同自己和不认同自己的观点,人们更容易重视认同自己的观点,造成一种“很多人同意我”的假象。 3,把主观评价当成客观推理。人们会把自己的主观评价当成客观推理的结果,继而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 社会化 知识点

第三章社会化 社会化的定义:一个人获得自己的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的社会互动过程。/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的种类:社会化不仅仅是儿童期就完成了的,它实际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根据人的发展周期和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可把社会化分为4种:基本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和再社会化。前两种指个体出生到成年的社会化的初步完成阶段,后两种指成年期后的社会化阶段。 社会化的内容:社会化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下面仅对几项主要的作些介绍,他们是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 第一节人类生物学与社会化 这一节主要是讲先天的生理基础和后天的教养的关系问题。 人和其它动物相比有超长的依赖期,这种依赖期为我们在社会学习文化、技能提供了机会。 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二者共同形塑人的行为。 社会生物学认为生物因素在个体社会化中起关键作用,社会学人类学认为后天教养在个体社会化中起决定作用。(视角) 生物因素个体的方面、繁衍的方面和基因的方面。 第二节婴幼儿的社会化

一.婴幼儿与人类的接触爱抚 二.情感的发展 婴幼儿社会化情感的发展过程: 出生—5周满足感、惊讶、厌恶、沮丧 6-8周快乐 3-4个月生气 8-9个月悲哀、害怕 12-18个月亲切感 18个月害羞 2岁骄傲感 3-4岁内疚感 5-6岁社会性情感、无安全感、谦虚、信任、嫉妒他人青少年罗曼蒂克激情哲学沉思 第三节人格发展理论 人格简单的说就是特殊的思想、感觉和自我关照的模式。人格包括三个方面:认知方面、情感方面、行为方面 社会心理学家倾向于认为人格是社会和文化力量的产物。人格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自我问题。小孩子最初是没有我的,不会把自己和别人分别开来。我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小孩子眼里先有别人后有我。 自我建立的过程,不同的学者提出各异的理论。 1.查尔斯库利:镜中我

社会心理学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 来源:格式塔学派和勒温的场论现代认知心理学 代表人物:海德纽卡姆 基本假定:人对环境的知觉、组织以及解释,会影响其对社会情境的反应,这个解释社会事物的过程,就是社会认知。 主要观点: 海德的平衡结构理论 人的认知结构总是趋向平衡和归因。 纽卡姆的认知平衡理论 认知平衡使群体态度不一致的成员改变态度,在一定压力下保持团结。 海德的归因理论, 在日常的社会交往中,人们为了有效地控制和适应社会环境,往往对发生于周围环境中的各种社会行为有意或无意地作出一定的解释;即认知整体在认知过程中,根据他人某种特定的人格特征或某种行为特点推论出其他特点,以寻求各种特点之间的因果关系。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 关注人在表现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时的内部工作机制。 评价:1.对行为主义的反抗,动摇了其在心理学界的统治地位 2.张扬了人类理性的光芒 不足在于基本概念模糊不清,脱离个体和群体心理现象 社会学习理论 来源:新行为主义 代表人物:班杜拉沃尔斯特

基本假定:环境、行为及个体交互作用 主要观点: 强调认知因素人的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自我调节过程 学习的三种机制:联想强化模仿 观察学习过程: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动机 评价:最有活力,最具影响的理论,但不足是忽视情境,外因和心理,有二元论色彩 符号互动理论 来源:杜威、冯特的研究达尔文主义实用主义 代表人物:米德 基本假定: 1 人类在生理上的脆弱迫使他们在群体中互相合作、以求生存; 2 存在于有机体内部或有机体之间的有利于合作因而最终也有利于生存与适应的行为将被保存下来。 主要观点: 意识具有运用和理解符号的能力,通过这种能力,人们调节自己对环境中客体的活动。 社会互动是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的。 自我包括主观我和客观我 发展三阶段:准备玩耍游戏 社会动作包括冲动、知觉、操作、完成 评价:从各自角度发挥改造,该理论成为其他理论的滥觞,有机械还原论倾向,也为社会心理学奠定基础 精神分析理论

社会化机制

试论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对改进中学德育方法的启示 摘要:德育的实效性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应从德育方法的各个方面进行改革,使之真正能够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德育自身的规律。分析个体社会化的心理机制对改进中学德育工作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阐述个体社会化的心理机制的相关理论知识:社会角色引导,社会比较,社会学习机制,亚社会认同机制。来针对我国中学德育现阶段存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从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的角度来探讨中学生的德育方法,这是较少思考的一个问题,但却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社会多元化价值观引导的形式下,提高学生选择与鉴别的能力尤为重要,所以,对中学德育方法的研究有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中学德育方法;启示及对策 正文: 一、关于个体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讲,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通过自身与社会的双向互动,逐步形成社会心理定向和社会心理模式,学会履行其社会角色,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性的人并不断完善的长期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从每个人的角度来理解,是一个人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从不成熟到成熟的社会生长过程。对任何一个人来说,社会化都是毕生的课题;从社会的角度来理解,社会化又是传承社会规范、社会角色要求、社会发展目标以及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联的价值观、以至社会生活基本知识、劳动技能及全部文化的过程。个人社会化的主要任务是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接受并认识各种社会生活、社会行为规范,树立明确的个人生活目标,承担不同的角色任务,为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在一般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途径主要是家庭文化熏陶、学校文化教育和社会文化影响。 二、德育方法的概念及我国中学阶段德育方法的现状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实现德育内容,在德育原则指导下,运用德育手段进行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在以往的学校德育工作中,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与学生在德育教学中的地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一些学校教师居于重心地位,学生

中学教学工作例会制度【最新版】

中学教学工作例会制度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本着以研促教的原则,使广大教师朝着专家型、学者型的方向发展,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特制定《xx市第十中学教育科研工作例会制度》。 ⒈每月的第一周的周二下午第三节为科研兴校例会日。 ⒉科研兴校领导小组成员和课题实验教师必须参加。 ⒊课题实验教师代表汇报实验过程中的得失。 ⒋主抓各课题的分管领导介绍课题的进展情况。 ⒌课题实验教师汇报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⒍对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集中会诊,找出病因,开出良方。 ⒎领导小组指出下一步研究的内容、目标、和实施策略。 ⒏聘请上级科研或业务部门的专家到会指导。

中学教学工作例会制度 [篇2] 班主任工作会是落实学校德育工作内容,加强班级管理的有效措施之一;也是班主任学习、提高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学校加强班主任工作管理的有效方式之一。为了进一步加强我校班主任工作,特制定如下规定: 一、班主任工作例会包括月工作例会和学期工作例会以及学年班主任工作研讨会;月工作例会于月初第一周星期一晚召开,学期工作例会于每学期末举行;每年暑假进行一次班主任工作研讨会。 二、班主任月工作例会的主要内容: 1、学习班级管理工作的先进经验,了解德育新动态。 2、总结前阶段班级常规管理及重要工作的落实情况,肯定成绩,查找问题。 3、布置后阶段工作,研究解决问题的措施。 4、各年级的经验交流。

三、班主任学期工作例会的主要内容: 1、各年级德育工作总结。 2、学校德育工作总结。 3、班级管理经验交流。 4、提出下学期德育工作要点及重点。 四、年度班主任工作研讨会主要内容 1、德育处负责人总结全年德育工作,提出存在的主要问题。 2、优秀班主任交流班级管理经验。 3、各年级交流年级管理经验。 4、自由研讨。 五、班主任工作例会由德育处主持,分管校长主讲,全体班主任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 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科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 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下,个体与群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2.参照群体:个体从心理上把自己列入与之对照,并在评价,态度,行为及价值观形成之 上接受其影响的群体。 3.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 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4.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是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体验和控制。包 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 5.社会角色: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 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 6.镜像自我:依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形成自我概念。 7.角色采择:依据镜像自我,按照别人的期望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并塑造自己。 8.社会认知:是个体对人们(包括自己个他人)的社会信息作出感知,推断的过程。包括 对他人的认知,对自己的认知,对人和人关系的认知。 9.图式:过去经验中形成的关于个人群体角色或事件,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或结构。可 以是语言材料的,也可以是视觉材料的或其他具体材料的。 10.社会印象:通过人们对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 形象。包括对认知对象外表的记忆和人的行为,人格,情绪特征的记忆,具有综合性和完整性。 11.印象管理: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或控制别人形成对自己印象的过程。即有意识 地留给别人一定的印象。 12.社会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 理倾向。 13.侵犯:即侵犯行为,也称攻击或攻击行为。指有意伤害别人,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 为。 14.利他行为:一种自发形成的,把帮助别人当做唯一目的且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 为。 15.人际交往: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交流信息,沟 通情感的过程。 16.群体:当个人按某个特征结合在一起,并进行共同活动相互交往时,才形成了群体。 简答论述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1)个体社会心理和行为,主要研究特定生活条件下的个体,考察影响个体心理和行为特征形成的社会因素有哪些,它们是通过什么途径发生作用的,发生了怎么的作用,怎么发生作用。①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 ②人的社会动机 ③社会认识 ④社会态度和社会改变 2)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研究的是社会情境中一个个体与另一个个体或者多个个体的关

中学教职工例会制度(模板)

中学教职工例会制度(模板) 中学教职工例会制度(模板) 为推动学校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开展,使全体教职工形成组织观念,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二中教职工例会制度。 一、例会是学校组织教职工进行政治法律学习、业务学习、师德培训、进行专题讨论、解决问题、安排工作的一种主要形式,目的在于统一思想,加强师德建设,交流教学经验,提高工作效率。 二、根据精简会议的精神,我校本着可开可不开的会议不开,能够通过微信、短信、电子显示屏、公告等形式传达的,尽量以现代媒体形式高效传达。 三、例会时间:周一下午5:50;地点:7号楼四楼多功能报告厅。 四、例会内容: 1、教师论坛。 2、传达上级主管部门的会议精神和工作要求。 3、各部门分管校长总结阶段性工作,安排下一阶段的各项工作。主要有:教育教学、教师和学生纪律、安全、学校德育工作、后勤总务工作等。 五、例会要求:

1、会议召集前各部门要有充分的准备,讲话内容做到主题突出、言简意赅,力求开短会、开好会,确保会议务实、高效、精简。 2、每位教师要认真做好会议内容记录,及时宣传、贯彻、落实。 3、会议期间不开小会、不会客、不随便出入、不接打电话、不玩手机,不做与会议无关的事。 4、每位教职工必须按时参加会议,不得无故缺席。 5、事假、病假必须在会前以书面形式向分管校长请假,否则,按旷会(缺席)论处,每次扣除50元。 6、夫妻双方都在我校高中部任教的教职工,原则上也都要参加例会,但如果子女在读幼儿园或小学(仅限),可以写出申请,经校长或分管校长审批同意后,方可夫妻双方指定一人参加例会。 7、例会考勤:对照座位名单统计到会情况,当场公布。考勤结果直接交到会计室。 **二中 201*年**月**日

论我国当前的社会环境与青少年心理发展

我国当前的社会环境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综述 姓名:陈龙学号:2009010135 院系:师范院应用心理学系09级 摘要:我国当前开放的社会环境代写论文为青少年呈现了一个多元的社会。开放与多元,在使得他们的视野更为开阔的同时,也让他们陷入了较难适应的境地之中。开放社会环境的双重作用要求全社会通过强化认知、加强管理、加强教育来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帮助青少年顺利的完成社会化的过程,发展他们的健康人格。 关键词:社会环境;青少年;心理发展 一、我国当前的社会环境 我国经过20余年的改革开放,社会发展呈现出全新的面貌,我们的社会由单一、保守走向了多元、开放,这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政治方面,我国进入了一种从“总体性社会”向“多元社会”过渡的转型期[1]。 在经济方面,我国从供给型经济转向需求型经济,从封闭和半封闭的经济转为开放型的经济,从温饱型经济转为小康型经济[2]。 在文化方面,改革开放使我国的文化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迅速与国际接轨,文化的功能、形式、内涵、传播等由单一走向了多元。 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人的一生都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但在青少年时期(处于11、12岁到17、18岁的个体)[4],这种发展变化是暴风骤雨式的,个体的生理特征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个体的第二性征在这一时期出现显著的变化),由此伴随着明显的心理发展。 (一)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表现 青少年时期的个体心理发展主要表现为随着生理特征的剧变,个体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情绪情感也发生着显著的变化。这决定着个体的社会化发展。[4]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个体的生理发展为社会化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个体,最大的特点是生理上蓬勃发展、急剧变化。这一时期,个体的身体外形更具有自己的性别特征了,个体的体魄更加强健;内脏的机能健全了,大脑的发展已基本成熟,心脏等器官的功能加强,个体的精力更加旺盛;性的发育成熟使青少年开始意识到自己已向成熟过度,同时给个体带来对性的好奇心和新颖感。[4] 2.认知能力的发展与社会化的发展 青少年时期个体的脑机能发展迅速,趋于成熟,大脑皮质的沟回组织已经完善,神经元完善化和复杂化,传递信息的神经纤维髓鞘化已完成,保证信息传递畅通,不相互干扰。[4]个体在大脑和神经系统上的一系列变化大大促进了个体心理的发展特别是逻辑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个体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在青少年时期逐步发展起来,表现为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们在看待事物时渐渐地由表象深入到本质,开始喜欢探究事物的本质属性,开展系统的理性活动,能变通思维方式,能用新异独特的思维观点解决他们所

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知识点(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第一节概述 一、1.美国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像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2.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社会心理学之父---勒温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B=f(P,E)。其中,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 二、1.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⑴哲学思辨⑵经验描述⑶实证分析。对应的,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 2.围绕着“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3.经验描述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其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这一时期,有一些重要的学术思潮对社会心理学起了直接的“催生”作用:⑴达尔文的进化论⑵德国的民族心理学⑶法国的群众心理学⑷英国的本能心理学⑸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4.实证分析阶段始自20世纪20年代。其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5.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要遵循价值中立原则,但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 一、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就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 二、1.社会化的基本条件:⑴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⑵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2.个体社会化的载体:⑴家庭⑵学校⑶大众传播媒介⑷参照群体。 3.社会化的分类:⑴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社会心理学知识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第一单元社会化 一、概述 人是社会性的产物,社会实际上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不能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体,或者因为自我满足而地需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兽类,就是天神。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个体在特定的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由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涉及社会、个体二个方面。从社会角度看,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时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再社会化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一)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二)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 社会通过教育和舆论力量使其成员掌握并形成信念、习惯和传统,以约束个体行为,调节各种社会关系。 (三)教导社会成员明确生活目标,树立人生理想。 (四)培养社会角色。 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一)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人与动物的一个很大的差别,就是人了从出生一直到能独立生活,有一个比较长的对父母或监护人的生活依附期,大致持续13-25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个依附期的变长的趋势。个体可以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接受广泛的教育,被精心地培育。生活依附期的社会化是个体未来适应社会生活的基础。 (二)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初中德育工作制度

学校“精细化管理年”德育工作制度 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首,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推进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以人文精神的培育为突破口,立足诚信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全面关心学生进步,推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努力培养人格健全、学有专长、求实创新、和谐发展的学生。 1、建立健全完善的德育管理机构、网络。校长为德育领导小组组长,分管校长具体负责,德育处具体实施,发挥团委会、学生会和班主任的作用,全面实施学校的德育思想和管理措施。 2、每学年制定学校的德育工作计划,在此基础上规划学校的三年德育工作规划,分阶段实现学校的德育工作目标。 3、建立德育工作例会制度。每学期召开三次以上学校德育工作研讨会议,制定、调整、总结学校有关德育工作计划和措施,对本学期的德育工作作深入的思考,;期末进行一次学生思想工作研讨会。 4、建立班主任工作中关于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交流会工作汇报会制度。 5、建立学校行为规范督导制度,全员、全程管理学生的行为、学习、生活。 6、建立家庭教育委员,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相互联系、共育英才的作用,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各年级家长会,辅导家长,搞好家庭教育。

7、建立评选德育先进工作者、优秀班主任、星级班主任、爱心教师等制度,表彰和奖励在德育教育中的优秀教师。 8、每学期评选一次先进班集体、先进团支部、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员、文明礼仪标兵、“三星”——文明礼仪之星、阳光运动之星、科技创新之星,并给予表彰和奖励。 9、建立升旗制度。每周一早晨举行全体师生参加的升国旗、唱国歌制度。 10、建立值周制度和文明岗监督制度,全面负责学校的综合管理。 11、建立活动制度。结合各种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学校每学期举办各种教育活动,以学段教育为主体。其中的每周星期一举行升旗仪式;三月份进行“学雷锋”专项教育。 12、建立社会实践活动制度、义务劳动制度、社会服务制度,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服务意识。 13、发挥学校学生社团组织的功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有效组织读书节、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等校本节庆活动,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14、每学期组织召开主题班会的评比活动,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进行有效的教育。 15、建立德育工作周,把每月的第一周确定为德育周,在德育周中召开“五会”——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班主任会议、德育处工作人员会议、团委会和学生会干部会议、学生大会,进行德育工作总结、布置、交流。

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化发展理论 对于这么多的发展理论我更加倾向于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化发展理论,因为我们一出生在世上,我们便跟这个社会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当我们来到这个世上时,我们就好像是张白纸,我们自己就是这个画家,而整个社会就是颜色。所以我们这张画的好坏跟社会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我更加倾向于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化发展理论。埃里克森发展理论为以下内容。 1.埃里克森对发展的看法 埃里克森接受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说,强调社会文化背景的作用,认为人格发展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出于对文化和个体关系的重要性的认识,埃里克森提出了他的发展的心理社会理论。 2.埃里克森社会发展的8个阶段 与皮亚杰相同,埃里克森把发展看作是一个经过一系列阶段的过程,每一阶段都有其特殊的目标、任务和冲突。各个阶段互相依存,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早期冲突的解决。埃里克森认为每一阶段的发展中,个体均面临一个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个体解决每一个危机的方式对个体的自我概念以及社会观有着深远的影响。早期阶段中问题的不良解决所造成的损失,可能会在后期的阶段中得到修正,但却往往会对个体一生的发展造成间接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有人称他的理论为发展危机论。埃里克森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8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习信任阶段: 从出生到十八个月左右是婴儿期。这是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阶段。埃里克森认为信任感是人对周围世界及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是一个人健康性格的基础.这种信任感是在出生头两年发展起来的.婴儿需要爱抚,如果这时能得到合理的呵护,就会感到世界是个安全可以依赖的地方,因而发展起对他人信赖的人格,反之,恶劣的环境,就会使他对周围环境产生猜疑,因而形成对他人不信任的性格.获得信任感是这一阶段的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 第二阶段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 从十八个月到三、四岁是童年期。这是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阶段。个体在第—阶段处于依赖性较强的状态下,什么都由成人照顾。到了第二阶段,儿童开始有了独立自主的要求,如想要自己穿衣、吃饭、走路、拿玩具等,他们开始去探索周围的世界。这时候,如果父母及其他照顾他们的成人,允许他们独立地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表扬他们完成的工作,就能培养他们的意志力,使他们获得了一种自主感,能够自己控制自己。相反,如果成人过分爱护他们,处处包办代替,什么也不需要他们动手;或过分严厉,这也不准那也不许,稍有差错就粗暴地斥责,甚至采用体罚。例如,孩子由于不小心打碎了杯子,尿湿了裤子,成人就对其打骂,使孩子一直遭到许多失败的体验,就会产生强烈的自我怀疑与羞耻之感。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是这一阶段的人格发展任务. 第三阶段获得主动感而克服内疚感 四到五岁是学前期。这是获得主动感而克服内疚感阶段。个体在这阶段的肌肉运动与言语能力发展很快,能参加跑、跳、骑小车等运动,能说一些连贯的话,

社会心理学练习册作业参考答案

《社会心理学》课程作业1 一、名词解释 1、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上所研究的人际关系是狭义的人际关系,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更关注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 2、冲突:冲突是一种对立状态,表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关联的主体之间的紧张、不和谐、敌视甚至斗争的关系。 3、冲突管理: 指在一定的组织中对各种冲突的管理。 4、旁观者效应:在有人需要紧急救助时,在场目睹此情境的人越多,出面相救的可能性越小的现象。 5、侵犯行为:又称攻击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引起他人生理上和心理上痛苦的行为。 二、判断对错并对错题加以改正 1、在人际交往中,正面的评价更易受别人欢迎。错。由负面转向正面更易受别人的欢迎。 2、在平行冲突中,存在客观的分歧,但双方都未能准确地知觉到分歧的存在。错。双方都准确地知觉到这种分歧。 三、简答: 1、简述费斯克提出的社会关系的四种模式。答:费斯克认为社会互动主要有四种模式:共享:由团体成员共享感情与资源,不分彼此。权威排序:依据年龄、阶层、地位等形成不对等的权威与顺从关系。对待互惠:双方平等,强调对等回报与交易的平衡。市场定价:双方基于理性,进行得失衡量,考虑成本与收益的比率。 2、试述影响人际发展的主要因素。答:相貌的吸引、正面的交往、相似性与互补性。 3、简述社会侵犯行为的原因。答:对侵犯行为的反击;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侵犯;本能的表现;由于受挫折而侵犯;基于模仿而侵犯 四、论述 1、试述阿得曼的社会渗透理论。答:阿特曼认为人际关系由交往的广度与深度两个维度;系的发展由表层向深层发展,一般经过四个阶段;人们根据对回报成本的计算来决定是否增加对关系的投入;良好人际关系一般经过四个阶段:定向阶段、情感探索阶段、情感交流阶段和稳定交往阶段。 2、如何应对日常生活中的侵犯行为?答:学会采取自持行为,即在不侵犯别人权利的情况下维护自己的权利。采取自持行为的技巧:基本的自持是对维护自己权利的简单表达在受到别人没有充分理由的批评时,采取模糊化的方法,然后进一步说明你的主张;在发现和对方在某件事上以前达成的约定被他忽略时,可以用自持的陈述或提问提醒对方;使用坚决而稳定的语音和以事实为基础的语气;不谴责或指责对方,也不要威胁对方。 《社会心理学》课程作业2 一、名词解释 1、首因效应:是指人们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他人作出判断。 2、近因效应:是指最新得到的信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起较强作用的现象 3、晕轮效应:是指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 4、刻板效应: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比较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5、社会动机: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验而获得的动机 6、过度辩护效应:当人们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由于很强的外在原因引起时,他们会低估内在原因对行为的影响程度的现象。 二、判断对错并对错题加以改正

班主任例会制度

南湖二中班主任例会制度 班主任例会是落实学校德育工作内容,加强班级管理的有效措施之一;也是班主任学习、提高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学校加强班主任工作管理的有效方式之一。 为了更好的发挥班主任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及时传达学校各项要求,针对学生的情况开展有关活动,对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各方面情况进行了解和解决,并使之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反映班级同学的各种要求、意见,做好上传下达的桥梁工作,真正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特制订以下制度。 一、会议时间:班主任每月集中开会至少一次,时间为每周一第7节课;会议内容主要是总结前阶段班主任工作情况,布置下阶段班主任工作,进行班主任培训活动。 二、会议出勤:无特殊情况一律不准缺席,确有特殊情况不能到会者,要在会前请假,会后要及时掌握会议内容。会议的出勤情况与班主任年终考核挂钩。班主任参加例会的情况(出勤、发言、论文撰写等)纳入班主任考核。 三、会议内容: 1、学期初会议内容:学习学校及政教处工作计划,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 2、日常时期会议内容

(1)前阶段工作总结。总结前阶段班级常规管理及重要工作的落实情况,肯定成绩,查找问题。 (2)布置近阶段工作任务。研究解决问题的措施 (3)班主任培训。组织学习班级管理工作的先进经验,研究班级建设工作,了解德育新动态。 3.学期始末班主任会议的主要内容: (1)学校德育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 (2)评比和审核文明班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文明少年、学生标兵、班级优胜奖和突出进步奖。 (3)检查班主任台帐资料,评选优秀班主任。 四、班主任例会由政教处主持,分管校长和校长主讲,全体班主任参加并认真作好记录。政教处安排专人做好会议记录并存档。 五、每学期召开一次班主任工作交流会,每年寒暑假组织班主任校本培训 六、班主任例会要有完整的会议记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