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美国学研究主题的演变过程

论美国学研究主题的演变过程

论美国学研究主题的演变过程
论美国学研究主题的演变过程

论美国学研究主题的演变过程

张 涛

从世界各国开始交往的那一天起,甚至更早,便有了以研究他国社会、文化、历史等为目的的国别研究。美国研究也不例外。它是欧洲拓展殖民地的先决条件和必然产物,最初的美洲(国)研究者由此产生。首当其冲的当数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英国政治家托马斯?莫尔爵士。这些人所关心的是如何使北美成为殖民者实现梦想的乌托邦,而不是幻想破灭的敌托邦(Dystopia)。因此从一开始,美国研究便被打上了深深的实用烙印。北美殖民地的最终独立使欧洲人在经过几百年欧洲中心论的自我陶醉之后,发现了另外一个脱胎于欧洲而又不同于欧洲的文明世界。欧洲文化传统与北美环境的奇妙结合,极大地刺激了欧洲美国研究者的热情:让?德?克雷夫科尔、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以及马克斯?韦伯等人从与欧洲社会文化相比较的角度出发,对美国社会文化作出了种种论断分析。

相比之下,美国人在本世纪初之前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却没有如此高的热情。这首先是因为在完成工业革命之前,美国人的主要精力不在“务虚”而在“务实”。严酷的自然环境,充满敌意的土著印第安人使生存和发展成为美国人面临的首要问题,就连1638年建立的哈佛大学起初也只是为了安慰劳累之后的灵魂。在他们眼里,没有过去,只有今天和明天,尽管建国和治国的思想和模式都是地道的“欧洲制造”。因此,不存在探究文化演绎的必要。其次,似乎永远都会向西扩展的物质边疆淡化了精神文化边疆在美国人生活中的重要性。然而,随着工业化革命的完成,原有的“月光与木兰花”生活方式终于完结了;西部边疆的逐渐消逝更突出了文化边疆不可或缺的替代作用。因此,探讨美国文化的根源,从理论上界定个人、社会、历史、文学及其它方面在文化上的相互关系,便成了开始于本世纪初的美国人的美国学研究的根本课题。

美国学发展到现在已跨越多门学科,为深入、全面了解美国提供了方便。回顾其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曾经或正在起着导向作用的三大主题①。本文拟对这三大主题的历史、文化演变过程作一粗略论述。

一、文学与历史的结合

1820年,一位名叫西德尼?史密斯的英国人在《爱丁堡评论》上发表的文章中问道“谁会去读美国人写的书?”②史氏虽出语不敬,但也折射出美国人当时在文化上的贫乏。事实也是如此:粗放、开拓的美国早中期文明肯定不是孕育高雅文化的合适土壤。在建国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美国人写下了数量可观的政论文、布道篇以及传记等,但绝大多数的文学读物均是源于英国,均是“剪刀加浆糊”的剽窃、模仿之作。这些作品反映的不是、也不可能是美国人的生活、社会和文化。但是, 1812年的对英战争使民族主义在美国深入人心,激发了美国人巨大的创作热情,因为这次胜利“不管从军事角度来看多么微不足道,却

证明了大于任何洲的一个实体的存在……它振作了整个民族”③。随着政治领域全国一致性的增强,文学开始了向民族性导向靠拢。一批以华盛顿?欧文(1783—1859)为首的作家将注意力及表达方式和内容定格在了美国自身的社会、历史风貌上。纽约的“尼克波克小组”(Knickerbocker Group)成为美国本土文学创作的先锋,使美国第一次有了能与其广袤面积相配的文学创作,开始了美国文学的第一次高峰。《随笔集》、

《最后的莫希干人》、《草叶集》等一大批经典之作不但是文化独立的产物和见证,更流露出作者对美国历史、社会的剖析和反思。因此,从一开始,美国文学就渗透了凝重的历史、社会和文化感,为文学和历史的结合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为文化独立标志的美国历史学也在此时诞生了。与文学创作一样,历史学家同样肩负着独立战争和1812年战争所赋予的使命:在美国“创造欧洲世代相传的统一感、丰富的民族象征以及强烈的政治激情”④。曾任美国海军部长的乔治?班克罗夫特(1800—1891)在1834—1876年间写下了六卷本的1789年以前的美国历史,被称为“美国历史之父”。弗朗西斯?帕克曼从1851年起完成了英法北美斗争史。所有这些著作开创了美国历史研究的先河,将美国人从没有历史的苦闷中解脱了出来,更增强了美国人从踏上北美那天起就不得不拥有的自信心。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早期的历史学家采用的是纯叙事式的方式,很少或根本就未触及到美国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和区别于欧洲的显著特征。即使影响最为深远的班克罗夫特在提及美国的建立是天意之后,也一头扎进了历史的戏剧性情节当中去了,难怪布雷萨奇将他们称为“叙事史学家”⑤。

就这样,刚刚树立起文化自信心的美国人在他们的历史书中找不到关于自己文化根源的描述,只能转向美国文化在这一时期的另一载体———文学作品。然而,文学作品的思想是作者创造性思维的产物。经历的不同和偏见的存在往往使不同的作者对同一历史背景的理解千差万别。因此,美国人在20世纪初陷入的不仅仅是理解上的混乱,更多的、更重要的是文化心理上的迷惑。以查尔斯?比尔德为代表的进步主义历史学家力图改变这种局面,但在客观上所起的作用却大违初衷:将杰斐逊等一批美利坚民族缔造者拉下神坛并非是界定文化特性的需要,反而使人们失去了文化心理上的偶像。这在20、30年代欧洲文化中心在战火中成为断垣残壁,美国政治、经济、军事地位骤然上升时尤其明显。美国人意识到,建立自己的美国学研究体系,向世人展示美国文化传统的魅力已刻不容缓。将专事伦理和美学价值观的文学与叙述政治斗争和历史演变的历史学结合起来研究便成了第一批美国学研究者的首要课题,也是美国学发展过程中的第一大主题。

这种努力在本世纪初就开始了。但第一次系统地将文学和历史结合起来研究却应归功于30年代早期哈佛大学的两位教授———F.O.马希森和佩里?米勒,尽管他们的出发点和着重点各有不同。

米勒认为,新英格兰由于一直处在美国文化传统的中心位置,故要建立合理可行的美国学研究理论框架必须从那里的学术传统入手。在先前的新英格兰学者看来,历史发展的动力来自于除思想以外的一切事物。他们与自然科学家一样,表现出对客观事实的绝对客观和对蕴藏的文化意义的木然。带有偏见的历史观必然加剧了早期美国学研究者对文化深刻性的忽视。布雷萨奇对这一时期的美国历史学作出了如下评述:“美国的学术传统充斥着德国历史主义(科学的历史)和自然法则演化的概念,却未对诸如独特性、个性、自发性等概念作出充足的论述。”⑥针对这种学术传统,米勒提出,历史在根本上不仅是历史学家眼中发生的事情,更大程度上则是一个时代人们的所思所想,那个时代的思维范式便蕴藏在其中。历史因此而成为一门艺术,一门美国研究者籍以阐述历史运动的文

化内涵、区分表象与现实的艺术。米勒将上述思想写进了1939和1953年先后出版的两卷本《新英格兰思想》一书中。然而,由于思想所固有的超前和滞后性,在这一基础上总结出的思想模式并不一定就真实反映了产生它的时代。米勒也似乎意识到了这一点。在1953年出版的第二卷中,他着重强调要领会思想的真正含义,就必须进行文学创作所常用的“心智考古”(intellectual archaeology)和想象重建,因为重现思想的历史不单需要“对概念本身的熟悉,还需要能深入其下”⑦。这在很大程度上不但依赖于具体的历史事实,还要借鉴文学作品中作者对美国历史文化的描述。不可否认,米勒的探讨对美国研究的发展大有裨益,他第一次系统地将文学和历史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但我们也不难看出,他忽视了能使研究朝这一方向顺利前进的两个最重要条件。首先,按照米勒的设想,要发现一个时代的思想模式,必须考察所有(包括集体和个人)的思想活动。然而,即使这些思想活动都通过某种形式被记载下来了,要筛选和归纳决不是几个研究者所能轻易做到的。其次,米勒忽略了美国文学的断层现象。从欧洲殖民者踏上北美到19世纪中前期,在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北美(美国)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大多是追随欧洲尤其是英国作家的临摹、剽窃之作,根本无法全面反映当时美国文化的风貌。研究者所能依赖的只能是日记,布道及政府文件。毫无疑问,这些都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学研究的范畴,显然违背了米勒欲把历史和文学结合起来研究的初衷。

相比之下,马希森的研究则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在米勒出版《新英格兰思想》第一卷两年之后的1941年,马希森出版了被后来的美国研究者奉为经典的《美国的文艺复兴》一书。该书通过论述爱默生、梭罗、惠特曼、霍桑和梅尔维尔与美国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抛开了被当时评论界看好的“炉边派”———洛厄尔、霍姆斯、朗费罗及惠蒂尔。马希森意欲与传统研究方法决裂,以建立崭新的美国研究框架。首先,“炉边派”大都深受欧洲文化的影响,在创作中便常是“新瓶装旧酒”,以欧洲的形式来表达美国的内容,或以美国的形式表述欧洲文化的福音。除了对反对奴隶制表现出某种热情外,他们似乎对其它社会现实都无动于衷。与美国自身文化的疏远,在马希森看来是不能接受的,因为美国研究所涉及的必须是美国自身的文化源流。

其次,马希森选择研究爱默生等人的作用还在于他们成功地将美国历史、文化的现实与理想、和谐与矛盾同作者的艺术形式及表现风格结合在了一起:

他们都感觉到,摆在他们那一代面前的迫切任务是使美国革命释放出来的那些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以及创造与美国政治机遇相配的文化……他们的风格,有时悲观,有时极端自大,有时充满幻灭,有时乐观,有时绝望,但他们总体成就所展现的是适合我们民主社会的文化。⑧

马希森这种二元认识框架成为美国研究的基本模式之一,迈克尔?贝尔、丹尼尔?霍夫曼、理查德?蔡斯以及埃德加?德莱顿等人的研究都继承了马希森的衣钵。

第三,马希森不选择“炉边派”作为研究对象还有其深刻的国际文化背景。因为到本世纪前半期,美国人的创作不论是质量或是数量都足以令欧洲人惊叹,但欧洲人,就连很多美国人自己仍觉得美国文化肤浅、贫乏。马希森想籍此证明,“炉边派”并不代表美国文学的全貌,其他作家的作品同样或更具深度和批判性。德国法西斯主义的泛滥使古老的文化中心气数散尽;曾被20、30年代美国知识界奉为文化圣殿的苏联,也因苏德缔约和莫斯科大审判而威信扫地。欧洲文化传统在政治面前不堪一击,在这种形势面前更显示出了建立自己的美国学研究框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米勒和马希森以描述美国文化根源与个性为己任,既在美国研究史上第一次将文学

和历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更向大量涌现的美国研究者显示,美国文化只有在自我反省、自我剖析的前提下才能被真正理解。然而,这跟美国文化中其它好高鹜远的口号一样,只是一种理想而已。

二、神话与象征

诚然,米勒和马希森为系统的美国研究奠定了基础。但由于种种局限,他们只提出了从文学与历史的结合部寻找“有用的过去”,没有解答早在美国独立战争之前克雷夫科尔就提出过的问题:美国人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人民?这只有留待神话/象征主题下的美国研究来解决了。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作为西方文化中心的欧洲无论从地理上或是从文化心理上都已支离破碎,已无力支撑垄断文化思想的大厦,一大批知识分子纷纷逃往美国。其中最著名、对美国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有布莱希特、曼和斯特拉文斯基等。他们的出走不仅标志着大西洋文化重心的西移,更使美国人尝到了原汁原味的欧洲现代主义:暴露无遗的现代意识、没有上帝的精神荒原、人的孤立与异化、泛滥的实利主义。高度的工业化分割了人们原来完整的生存空间,物质上的富足弥补不了“意识形态终结”(贝尔语)留下的迷惘。这一切似乎在一夜之间使美国人失去了自我,找不到美利坚民族赖以存在的文化共性,从而加深了人们在文化心理上的不安和对传统农业方式的怀念。

同样令当时的美国研究者担心的是,在南北战争结束一百年之后,南北双方在文化心理上的鸿沟依然存在。从一开始,南方文化批评的标准就与北方格格不入,复杂取代了简单,等级取代了民主。很显然,这是政治上的分歧在文化上的反映。到本世纪30年代,被称为“范德比尔特平均地权者”(Van2 derbilt Agrarians)的一群南方文化研究者更将这种分歧上升为传统与现代的尖锐对立。在《这就是我的立场》(I’ll Take My Stand)、《南方文化》(1934)和《谁拥有美国》(1936)等几本论文集里,他们顶住了北方要使南方工业化的企图,极力捍卫农业经济及文化。戴维森更直截了当:“为南方呐喊,因为南方是脱离于美国的实实在在的历史实体,尽管被后者束缚住了。”⑨到了60年代,分离感依然如故:罗伯特?沃伦的《分离》(1956)、理查德?威佛的《陷入绝境的南方传统》等便是最好的佐证。

文化心理上的不安与南北文化的对峙既不利于统一文化性格的维系,也与美国文化中的“天命论”相去甚远。因此,界定美国性格、找出南北文化的共性便成了50、60年代美国研究者的首要任务。既使美国区别于欧洲又为南北双方所共有的文化记忆就只有美国文化性格形成时期不断拓展的西部边疆了。历史学家弗雷德里克?特纳早在1893年就提出的边疆学说很自然地被用作“神话/象征”主题的基础。 瑏瑠亨利?史密斯、R.W.B.刘易斯、约翰?沃德、列奥?马克斯、查尔斯?菲德尔森等人是这一主题的杰出实践者。其中亨利?史密斯的影响最为深远,理应是这一时期美国学研究的代表人物。他于1950年出版的《处女地》一书被认为“比任何其它著述对学习西部文学的学生产生的影响都大,特别是对那些在美国研究或大众文化系接受训练的学生尤其如此。”这其中包括了两层意思:一是西部被解释为一个神话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二是有关美国学的新学说诞生了。关于“神话”与“象征”的意义,史密斯写道,“我用这两个词来表示同一事物较大或较小的单位,即一种将概念和情感融合为形象的思维结构。” 瑏瑡因此,该书用大量篇幅描述了代表扩张和勇武精神的“帝国神话”和代表农业乌托邦的“花园神话”以及与它们相关的象征———西部英雄(丹尼尔?布恩、莱瑟斯托金、基特?卡森、塞思?琼斯、戴德伍德?迪克、公牛比尔和巴克?泰勒等)在严肃文学、通俗文学、传记和历史中的表现。为避免引起误解,史密斯特别说明,神话和象征是“集体的表现而不是

个别心灵的产物,同时我曾试图表明,它们有时对实际事物起着决定性影响。” 瑏瑢随着西部边疆不断延伸和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投身其中,“帝国神话”和“花园神话”逐步融入美国人的文化性格中,成为美国文化之所以独特的原因之一。由于神话和象征能将认知的和情感的文化意义溶入集体表现之中,集体表现便可在不同层面产生作用,并将不同的经历粘合在一起。据此,南方与北方、传统与现代都可以在西部神话和象征中找到文化根源,这便是共性所在。

史密斯的《处女地》所代表的“神话/象征”主题在30、40年代“文学/历史”结合的基础上又将美国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从独特(尽管不是全新)的角度解释了美国文化的来龙去脉,意在为美国文化例外论网罗证据。

然而,毋庸置疑,尽管神话象征主题下的美国研究在50、60年代文化动荡与冷战心理的阴影下为美国文化独特性和“优越性”找到了看似证据的东西,但却包含着对自身的否定。首先,神话/象征主题是在欧洲文化大伤元气的背景下被发掘出来的,其目的如前所述,是想展示美国文化不同于而又优越于其它任何文化之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神话象征研究者所挖掘的集体表现,如亚当(R. W.B.刘易斯《美国的亚当》)、田园(列奥?马克斯《花园里的机器》)和原罪(尼布尔《美国历史的反语》)等均是欧洲文化的产物和组成部分,即使被广为借鉴的特纳边疆神话和象征也带有很深的印第安文化痕迹。因此,神话/象征主题在很大程度上不但未能从深层上揭示美国文化的例外性,反而证明了美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世界其它文化的贡献。该主题的狭隘性是另外一个局限。尽管史密斯等人一再声明,神话/象征研究的目的在于发掘理解大众意识与社会的关系及其不同方式的历史潜力,但他们只停留在阐述不同解释方式引发不同的社会行为上,根本没有注意到不同的社会、历史经历对文化阐释方式所产生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所采用的神话与象征是WASP(即正宗白人)所独有的,忽略了美国文化在具有独特之处的同时也是一种移民文化的事实。各少数文化群体也有自己的神话与象征。这两种缺陷在60年代后期愈发暴露出来,最终导致美国研究第三个主题的产生。

三、多元化

多元化强调文化内容和表达方式的多样性。美国研究多元化时代的到来,除得益于神话/象征的内部否定性外,还应归功于相关的社会、文化因素。

日益增多的跨文化交际首先给美国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从6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人逐渐从以前那种自我欣赏式的文化孤立主义中走了出来。出于美国自身各种利益需要的对外交往,特别是对亚洲和拉美第三世界国家的干涉随之增多,美国人当然也懂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个道理。因此,以研究其它文化的语言、价值观、思维模式、社会构成以及非语言表达的跨文化交际学率先在60年代后期的美国兴起。美国本来就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国家,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往往在国内甚至在本城市或本社区就可进行。实际上,70年代初期开始涌现的比较文化著作大多就取材于美国国内的亚文化群体。另外,美国人根深蒂固的社区观念也同样决定了了解其它文化的必要性。从托克维尔到里斯曼,美国人都被描绘成“总爱凑热闹的人”(inveterate joiners),言外之意便是美国人总在身边寻找友情。事实上也是如此。这正是美国人极其珍视传统小型社区(建国前后农业文明的产物)的原因所在。高度的社会流动性和工业化打乱了原有社区的布局,使新社区里不但有美国文化及其价值观的维护者和实践者———白人中产阶级,更有来自其它阶层和文化背景的人。要建立和谐的邻里关系,就必须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它们之间的异同。文化研究从来都是从某个时代的特定需求出发的,十分自然。一旦研究

者觉察到实际生活中跨文化交际的迫切性,便开始重视以前不愿或不能正视的文化群体。

多元化趋势的动力还来自于后现代主义思潮为重新界定文化身份所提供的契机。尽管法国的杜尔克姆等人早就在谈论现代社会的无序状态了,但只是到了60年代后期的美国,以摇滚乐为代表的反主流文化才被推上历史舞台。迈克?费瑟斯通认为,后现代主义意识最明显的特征是“边界的模糊性”。这里的“边界”更多的是指文化意识中的界线。因此,“从前曾被尊敬地用大写C(Culture)标明的文化权威在意识阐释方面不再享有独断权。正统文化只是我们当中的另一亚文化。” 瑏瑣被神话/象征研究奉为正统或主流的白人中产阶级文化不再被视为应该模仿和同化其中的唯一文化模式。随之而来的是文化身份的非中心化和群体———格子(玛丽?道格拉斯语,即与主流文化意识的联系)的松懈和解构。在此背景下,各种文化群体都在搜寻和重塑自己的“神话/象征”。60年代后期开始的新移民潮更加剧了这一趋势。因为这些主要来自第三世界的移民是出于经济或政治原因前来美国的,所以在文化心理上仍对已被他们抛在身后的国家怀有很强的思念情结。这正如美国一家报纸所指出的:“他们(亚、拉美移民)将为自己的传统而自豪,但也在寻求更大的美国社会所赐予的机会。” 瑏瑤

文化研究的多元化还得益于黑人民权运动的挫折。事实上,“黑人文化低劣”意识不但在白人中间由来已久,在黑人自己中间也蔓延滋生,以至于60年代马丁?路德?金领导的民权运动也未能在文化上有什么作为,只是一厢情愿地认为:由于黑人文化里没有成功的典范,要进步就必须借助于主流文化,即通过唤醒白人的仁爱宽宏意识或迫使联邦政府介入以确保宪法赋予黑人的权利。然而,尽管有约翰?肯尼迪总统的暗中支持,金领导的非暴力运动与马尔科姆?X领导的黑人民族主义激进运动一样,仍屡遭镇压。黑人终

于意识到靠白人主流文化无法重塑自己的文化意识,黑人自己的文化革命才是唯一途径。因此,70年代早期就开始了培养黑人文化意识和找回失落黑人文化的努力,约翰?布拉辛盖姆的《黑人社区》(1972)、尤金吉诺韦斯的《黑人创造的世界》(1974)和劳伦斯?列文的《黑人文化与黑人意识》(1974)以及托尼?莫里森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宣扬文化多元主义,认为真正的美国民主文化应该融合各个群体的文化意识;“欧洲”,“白人”,“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种族主义”,“个人主义”等成了作为政治和文化压迫工具的欧洲文化传统的同义词。女权主义者、青年文化群体和移民群体的加入更给这一时期的文化研究赋予了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内涵。美国学研究的目的因而转为揭示曾被视为具有高度统一性的美国文化所隐含的各种矛盾性。1991年10月在哥伦布发现美洲499年之际展开了一场关于美国历史文化的大争论,至今仍未见分晓。然而,一个基本的共识却由此达成了,那就是:文化多元化时代的到来给了美国重新审视自己,创造更具包容性未来的机会。 瑏瑥

随着美国学研究多元化时代的到来,土著美国人研究、非裔美国人研究、大众文化的研究、妇女研究、南部研究、新英格兰研究、亚裔美国人研究、爱斯基摩人研究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随着美国研究的更加详尽,最终扭转了只注重白人主流文化的导向偏见,转而重视探索各种非正统文化与正统之间的关系和为后者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好的开端。然而,一个民族的存在是以内部成员共同的价值取向为依据的。因此,过分强调各亚文化群体的文化特殊性势必会将美国学引入另一极端,不利于对美国文化的整体考察,结果就会如小施莱辛格所预料的:“历史和文学(文化)不会被当作知识学科来教授了,反而成了用以提高少数群体自尊的药方了。” 瑏瑦可见,研究亚文化必须在整体文化的背景下进行。

四、结语

美国研究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以来,经历了从狭隘的美国文化例外论到多元化的发展历程。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美国文化研究者在逐渐正视其它文化的存在和活力。然而,美国研究要发展成为全面、成熟的专业学科尚需一段时日。这首先是因为美国研究是各种学科的混合体,没有完整、统一的理论框架,因而,严重削弱了美国学在社会、历史及文学动荡和运动中的灵活性和独立性。其次,尽管多元化已成为现今美国研究的主导方向,但它关注的焦点只是国内各亚文化如何贡献于美国文化的独特性,却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各亚文化在主流文化发展中发挥作用的同时,由于共同的经历和遭遇加强了相互联系,并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文化整体,美国文化就是由这一整体与白人中产阶级文化融合而成的。

注释:

①See G iles Gunn,The Culture of Criticism&The

Criticism of Culture(Now Y 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pp.147-172.

②Malcolm Bradbury and Howard Temperley(eds.)

Int roduction to A merican S tudies(London:Long2 man Group U K Limited,1989),p.8.

③Robert M.Crudon,A B rief History of A merican

Culture(New Y ork:Paragon House,1994),p.60.

④Joyce Applcby ct al.,Telling the T ruth about

History(New Y ork:W.W.Norton&Company, 1994),p.92.

⑤⑥Earnst Brcisach,Historiography:A ncient,Me2 dieval&Modern,2nd Edition(Chicago:Univ.of Chicago Press,1994),p.255,p.289.

⑦Perry Miller,Errand into the W ilderness(New

Y ork:Harper,1964),p.185.

⑧F.O.Matthiessen,A merican Renaissance(New

Y ork:Oxford Univ.Press,1941),p.xv.

⑨James D.Hart(ed.),The Oxf ord Com panion to

A merican L iterature(Oxford Univ.Press,1987), p.632.

瑏瑠尽管特纳在1893年就发表了《边疆在美国历史中的重要性》一文并以此创立了边疆学说,但直到60、70年代以前,不管特纳自己或是后来的研究者均将这一学说作为一个历史概念来对待,之后它才被用于范围更广的美国学研究当中,参见Dorothy Ross,The Origins of A merican Social Sci2 ence(New Y 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pp.258-298.

瑏瑡Henry N.Smith著《处女地:作为象征和神话的美国西部》,薛蕃康、费翰章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年,“中译本序言”。

瑏瑢Henry,N.Smith,V irgin L and(New Y ork:Vin2 tage,1950),p.v.

瑏瑣Jim Me Guigan,Cultural Populism(London:Rout2 ledge,1992),p.213.

瑏瑤The W itchita Eagle2Beacon Witchita,K ansas, March16,1991.

瑏瑥Minneapolis S tar and T ribune,Minneapolis,Min2 nesota,October14,1991.

瑏瑦Arthur M.Schlesinger,J r.,The Disuniting of A merica(New Y ork:W.W.Norton&Company, 1992).p.17.

(责任编校:赵小刚)

语言美行为美主题班会

语言美行为美主题班会 三年级一班 主持人1、2: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东桥中心小学二2中队“语言净、行为美”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主持人1:人们都说,我们少年儿童是祖国清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我们是光荣的少先队员、我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这就要求我们凡事都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情做起,“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者和执行者。 主持人2:那么我们具体需要如何做才能做一个“语言净、行为美”的带头人呢?下面进入我们班会的第一个环节:那就是知识问答,希望同学们踊跃的举手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如果答对了,希望同学把热烈的掌声送给她(他)。 (主持人轮流主持) 1 早晨第一次与老师见面,要问什么呢?谁能回答? 要问候:“老师早”、“老师好”、“您好”。非常好 2 下面是第二个问题:请教他人或请求别人帮助时,要用哪些文明用语呢?要用“请”字,如“请问”、“请帮一下”。 3 在上下楼或道路拥护时,要怎么样做呢?要自觉礼让别人,上、下楼时应让老师和客人先走。 4 中午休息时我们有哪些是不能做呢?不准在教室、走廊、楼道上奔跑、嬉闹,大声喊叫、哄笑。 主持人2:同学们,刚才我们问了几个问题,同学们都回答得非常好。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注意,在很多同学身上都有很多优秀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当然我们身上还有许多小毛病需要我们去改正。希望大家都能做一个“语言净、行为美”合格的小学生主持人1:我们在学校生活都快两年的时间了,学校为我们开展了很多有意义的活动,教育我们做个讲文明、有礼貌的合格小学生。那语言美是文明的重要表现,我们班有这样的同学,大家看看他们是怎样使用礼貌用语的?他们这样用对不对?请听《文明礼貌用语新解》。 甲:竹板打,数来宝,文明礼貌很重要,讲文明,讲礼貌,礼貌用语要记牢。 谢谢,再见,对不起,还有请字和您好。 乙:礼貌用语我记牢,又能说来又能道,老师还是批评我,不懂文明和礼貌。 甲:不会吧!那我今天考考你,看你是否都记牢。请你当着大家面,一句一句说详细。 乙:这有什么了不起,您好、谢谢还有请,加上再见、对不起,翻来覆去这几句,滚瓜烂熟已牢记。您好、谢谢还有请,加上再见、对不起,您好、谢谢还有请,加上再见、对不起,…… 甲:没完啦! 乙:全在咱嘴边上挂着呢!说一千遍、一万遍,都不带错的。您好、谢谢还有请,加上再见、对不起,您好、谢谢还有请,…… 甲:行了行了,别臭摆了,看你说的挺流利,老师为啥批评你? 乙:我们老师太挑剔,说我用的有问题。 甲:那你是怎么用的呀?

中国服装详细演变历史

中国服装演变历史 原始社会服饰起源 原始人的衣服 材料:兽皮 装饰:兽齿、鱼骨、石珠、海贝 旧石器时代 采用兽皮、植物等天然材料, 发明了原始的缝纫工具——骨针 新石器时代 创造了纺纱织布的工具,利用植物纤维编织成衣料,为制作成型的服装创造了条件 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我国古代服饰制度的建立时期,也对后代有深远影响。 华夏族服饰的特点是上衣下裳。下身穿的裳实际是裙,而 不是裤。 右衽窄袖 周代始创深衣制 上衣下裳分开剪裁再在腰部缝合的长袍,称深衣制袍服。 根据衣襟的曲直,有曲裾袍喝直裾袍之分。通常作为礼服 穿着。 春秋 战国 春秋 战国 时期 中国 印花 技术 发明

于战国。 战国楚简上出现 了“绮”字。尔 后各朝都有织 造,规格和花样 愈益丰富。锦绮,向被视作高级织品,不少朝代对 服用对象作了限制。 春秋战国时期有菱花织锦、深棕地红黄菱纹锦、朱 条间花对龙对凤纹等。 战国曲裾深衣 直裾单衣 出现上衣下裳缝制在一起的袍(深衣:1后 领下凹,前为三角交领。2两袖平直宽袖口短袖 筒。3长垂袖,袖摆宽大。)纹样以:菱形,方棋 纹,几何,草龙草凤纹为主,礼服用色以:青, 赤,黄,白,黑为正色(象征高贵)。平民服装 以浅色系为间色。秦以玄(黑)色为主正色,并 制做了冕(政物礼服)。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的衫裙魏晋时期 的妇女服装,都以宽博为主,其特点为:对襟, 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 同色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用一块帛带 系扎。当时妇女的下裳,除间色裙外,还有其它 裙式。本图为宽袖对襟女衫、长裙穿戴展示图及 穿对襟子衫、花纹长裙的妇女(北朝陶俑)魏晋南北盛行蜡染印花绵布。 帔 始于晋朝,形似围巾,披在颈肩部,交于领前自然垂下 裤褶 北方各民族多游牧民族,善骑射,常年涉水草,故以衣裤为主,即上身着褶,下身着裤。史称“裤褶服”。 其服式如汉族长袄,对襟或左衽,腰间系革带,也被汉族军队所用,在裤管处膝盖下紧紧系扎,史称“缚裤”,方便利落。男女皆服,可作日常服用。 隋唐时期 出现了衮冕(短于深衣式的冕)。黄色成为皇家专用色。多穿着宴服的演变团(圆)领袍 衫,领袖襟处略有装饰,左右开叉,文官衣长,武官略短,平常戴软帽或扎头巾脑后两飘带。女子主要披帛(纱),多穿低胸裙套半臂衫饰飘带,并配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方案

开展“转观念、严标准、保铺架、增效益” 主题教育活动的方案 根据江门指党【2016】8号《关于开展“转观念、严标准、保铺架、增效益”主体教育活动的通知》要求,为引导DHJL-2标监理站全体监理人员进一步树立“振奋、创新、担当”精神,认真履行自己的监理职责,监理站成立主体活动领导小组组织开展这次教育活动并落实到位。 监理站开展“转观念、严标准、保铺架、增效益”主体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组成如下: 组长:李永生(总监) 副组长:杜玉林 组员:罗高绪、罗高明、唐汝城 一、统一思想 组织学习中国铁路总公司、广铁集团公司有关会议及江门指挥部有关文件,以年度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广泛深入地开展“转观念、严标准、保铺架、增效益”主题教育活动,引导监理人员深刻认识指挥部铁路建设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有利条件,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更好地适应铁路建设新常态,进一步严格铁路建设标准化管理,加快铁路建设,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来,为推动监理服务工作上台阶提供思想保证。 二、活动目标 1.转观念。教育引导监理人员认清指挥部铁路建设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破除“等靠要”等消极懈怠思想,灌输2不1

建质量理念,牢固树立竞争意识;认清创新是推动铁路建设、企业发展的关键,破除“墨守成规、等待观望”等被动保守思想,牢固树立创新意识;认清个人工资待遇的提升必须建立在高标准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破除“无论效益好不好,个人收入不能少”等惯性思维,牢固树立“分配靠效益、收入靠贡献”的效益意识;认清铁路企业化、市场化转型的内涵及要求,破除“吃大锅饭、躺安乐窝”等认识误区,牢固树立“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意识。 2.严标准。教育引导监理人员不断提高监理业务水平,把住重点,盯住过程,实现质量安全目标,动态完善标准化制度,保证管理体系与国家、行业标准等新要求无缝对接,有效运行。 3.保铺架。东海岛铁路以保铺架通道为主线,高扬铺架“龙头”,以铺架施工为主线,以关键线路为重点,抱定“持续大干确保铺架”的决心,强化施工生产组织,千方百计加快工程进度,全力开展征地拆迁、三电迁改和线下施工,确保江门指制定的施工节点目标顺利完成。 4.增效益。提高监理投资控制水平,在施工阶段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施工安全管理水平,强化安全风险管理意识,确保东海岛铁路2标施工生产安全持续稳定运行,切实履行社会责任,扩大社会效益,努力实现年度各项既定目标。 三、各个阶段的实施内容 (一)正面宣传阶段(3月中旬至4月中旬)。 1.主要内容。以铁路总公司、广铁集团公司有关会议及江门指挥部年度建设工作会议等为基本内容,完善宣讲方案,形成权

五美主题教育活动方案

五美主题教育活动方案 五美主题教育活动方案 为了美化环境、洁净心灵,培养学生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学校决定于十二月份进行五美主题教育活动。为使活动有序进行,并确保主题活动的质量与成效,特制定如下活动方案: 1、明确五美主题教育内容,即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环境美。 2、星期一(12月6日)第七节举行主题活动动员大会。 3、活动期间,请各班结合四美教育主题,进行相应的道德教育或行为规范教育。 (1)心灵美心地善良、纯洁; (2)语言美谈吐文雅、温和; ( 3)行为美行为规范、文明; ( 4)仪表美仪表美观、大方; ( 5)环境美环境洁净、幽雅。 4、 (1)请各班班主任对自己班级认真进行一次五美专题教育; (2)认真组织一次五美主题班会。 ( 3)结合主题,组织系列活动。

5、活动期间要求每个学生做好与主题相应两到三件实事或好事。 附送: 五老先进个人材料 五老先进个人材料 我叫xxx,1925年12月出生,1952年参加工作,1956年入党,1980年从市日杂公司退休还乡,长期以来我一直担任磁钟乡关工委委员、老干部支部委十年来,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我一如既往,默默地奉献着,一天也没有闲着,捐图书创办“五益文化室”进校园担任教育辅导员,串乡村充当法制宣传员,用爱心和真诚教育引导全乡XX余名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少人都说我:退而不休,人老心红,甘当娃娃的守护神。 一、痴心要办文化室 1980年,我刚退休的那几年,正是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到户之际,农民种植选择自主了,家庭经济收入提高了。但随着农闲时间的增多和农村文化生活的匮乏,随之而来的是一些青少年闲时无事可干,经常三个一群,俩个一伙,一起喝酒、赌博,打架斗殴、偷鸡摸狗现象时有发生。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面对这种状况,如何将这些青少年引导到正路上,成了我的一块心病。经过长时间的考虑,我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创办文化室,开辟青少年学习文化、学习法律的渠道。但心想着轻易,做起来难。1987年,我和另一名离休教师贾宝玺一起,一边东奔西走,多方呼吁,一边想办法凑借基本设施。在场所问题上,我们直接与乡党委、区委老干部局联系,在沿磁钟街中心调出三间房子。房子有了,我又

中国服装详细演变历史

原始社会服饰起源 原始人的衣服 材料:兽皮 装饰:兽齿、鱼骨、石珠、海贝 旧石器时代 采用兽皮、植物等天然材料, 发明了原始的缝纫工具一一骨针 新石器时代 创造了纺纱织布的工具,利用植物纤维编织成衣料,为制作成型的服装创造了条件 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我国古代服饰制度的建立时期,也对后代有深远影响 华夏族服饰的特点是上衣下裳。下身穿的裳实际是裙,而 不是裤。 右衽窄袖 周代始创深衣制 上衣下裳分幵剪裁再在腰部缝合的长袍,称深衣制袍服。根据 衣襟的曲直,有曲裾袍喝直裾袍之分。通常作为礼服穿着。 春秋 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印花技术发明1.:ii 1lrq3. 4. y.hfc IlLdJ fl-把IL MP 7, JI 乩扎月席 10、K JH 11h ** 14、削■ 15-述弋堆 1S-. ■ Z 17* diK 24■ l!.=\ 中国服装演变历史

于战国。 战国楚简上出现 了“绮”字。尔 后各朝都有织 造,规格和花样 愈益丰富。锦绮,向被视作高级织品,不少朝代对服用对象 作了限制。 春秋战国时期有菱花织锦、深棕地红黄菱纹锦、朱条间花对 龙对凤纹等。 战国曲裾深衣 直裾单衣 出现上衣下裳缝制在一起的袍(深衣:1 领下凹, 前为三角交领。2两袖平直宽袖口短袖筒。3长垂袖,袖摆 宽大。)纹样以:菱形,方棋纹,几何,草龙草凤纹为主, 礼服用色以:青,赤,黄,白,黑为正色(象征高贵)。平 民服装以浅色系为间色。秦以玄(黑)色为主正色,并制 做了冕(政物礼服)。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的衫裙魏晋时期 的妇女服装,都以宽博为主,其特点为:对襟,束腰,衣袖 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下着条纹 间色裙,腰间用一块帛带系扎。当时妇女的下裳,除间色裙外,还有其它裙式。本图为宽袖对襟女衫、长裙穿戴展示图 及穿对襟子衫、花纹长裙的妇女(北朝陶俑)魏晋南北盛行 蜡染印花绵布帔始于晋朝,形似围巾,披在颈肩部,交于 领前自然垂下裤褶 北方各民族多游牧民族,善骑射,常年涉水草,故以衣裤为主,即上身着褶,下身着裤。史称“裤褶服”。 其服式如汉族长袄,对襟或左衽,腰间系革带,也被汉族军队所用,在裤管处膝盖下紧紧系扎,史称“缚裤”,方便利落。男皆服,可作日常服用。 隋唐时期 出现了衮冕(短于深衣式的冕)。黄色成皇家专用色。多穿着宴服的演变团(圆)领袍衫,领袖襟处略有装饰,左右幵叉,文官衣长,官略短,平常戴软帽或扎头巾脑后两飘带。女子要披帛(纱),多穿低胸裙套半臂衫饰飘带,并

感悟“美”的主题班会

感悟“美”的主题班会 一、活动目标: 通过本次班会活动,让学生从欣赏新论语,听故事、演小品,讨论、演唱歌曲等各种形式的活动中,感悟何为美。明确礼仪之美,明确美不光看外表,更要看内在。 二、参加对象: 全班同学、班主任。 三、活动方式: 欣赏、小品、故事、演唱、讨论等。 四、活动过程: 屏幕出示各种字体的“美”字。 主持人:同学们,你们认识屏幕上显示的这些字吗?它们是用不同字体写出的同一个字――“美”。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美呢? 主持人:看来,同学们对于美,都有自己的理解。今天这节班会课,我们就来感悟“美”。 支持人:下面,让我们先来认识一只美丽的公鸡。请欣赏情境剧《美丽的公鸡》。 支持人:同学们,你觉得这只公鸡美吗? 学生有说美,有说不美。 支持人讨论:什么时候不美,什么时候美?

学生:到处比美时不美,打鸣时美。 支持人:美不美最重要的是什么?。知道自己错了,积极改正,每天打鸣叫人早起。这样的公鸡不但外表美,而且行为美,心灵美。 主持人:生活中,排队一事对于大家并不陌生吧。排在队伍中你是什么感受呢?今天,小强就要来向大家说说他排队时遇到的事。请欣赏小品《排队》。 小品《排队》大致内容:小强和妈妈去观前街买熟菜,走到店门口看到不少人在排队。小强和妈妈排在了队尾。队伍排得很长,看来要过一个小时才能买到。这时,街口停下一辆白色小轿车,走出一个分美丽,穿着也很时尚的女士。她径直走到卤菜店柜台前看了看,便往排着的队伍里挤。排队的人都在喊:“到后面去排队!”她毫不理睬。小强看不惯,跑到她边上说:“阿姨,请遵守纪律,排队购物。”这下,她发怒了,不但骂了小强几句,还想动手打他。排队的人不答应了,双方吵了起来。吵声引来了保安,他很客气地对那位女士说:“排队购物是常规,年纪轻轻怎么不懂道理呢?”女士在众人的职责下,虎着脸离开了。小强对妈妈说:“刚开始我觉得这位阿姨挺美的,但现在觉得她一点都不美!” 主持人:同学们,你们觉得那位阿姨美吗?为什么呢? 学生:她不遵守公共秩序,乱插队。

中国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及影响

中国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及影响 妇女发饰,随着社会风气的转变而不断变化。男子的服装主要有长袍、马褂、等等。其中长袍、马褂,为《服制》中规定的服饰,一般用于交际。妇女服饰中最大的特点,是普遍穿着旗袍。旗袍本是满族妇女喜爱的服装,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饰中的旗装。满族旗袍主要特点为宽大、平直,衣长及足,材料多用绸缎,衣上绣满花纹,领、衣、襟、裾都滚有宽阔的花边。穿旗装时,梳旗髻、穿旗鞋。 中国近代服装潮流2、(19世纪20年代)民国初年的服饰: 民国初年女装在这一时期上衣下裙最为流行,上衣有衫、袄、背心、,样式有对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变化,领、袖、襟、摆多镶滚花边或刺绣纹样,衣摆有方有圆、宽瘦长短的变化也较多。二十年代,旗袍开始普及。其样式与清末旗装没有多少差别。但不久,袖口逐渐缩小,滚边也不如从前那样宽阔。至二十年代末,因受欧美服装的影响,旗袍的样式也有了明显的改变,如有的缩短长度、有的收紧腰身等等。到了三十年代初,旗袍已经盛行。当时的样式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先流行高领,领子越高越时髦,即使在盛夏,薄如蝉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耸及耳的硬领。渐而又流行低领,领子越低越“摩登”,当低到实在无法再低的时候,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儿流行长的,长过手腕;时儿流行短的,短至露肘。 民国男子服饰主要有马褂和长衫。用作礼服的马褂、长衫,其款式、质料、颜色及尺寸等都有一定的各式。如马褂,一般都用黑色丝麻棉毛制品为之,对襟窄袖,下长至腹,前襟钉钮扣五粒。长衫则用蓝色,其形制为大襟右衽,长至踝上二寸,袖长与马褂并齐。在下摆左右两侧开衩。用作便服的马褂、长衫,颜色可以不拘。 3、(19世纪30年代)近代民国中期的男子服饰: 民国中期,在流行学生装的同时,不少知识分子及青年学生还喜欢穿“学生装”,这种服装的样式是方形立领。穿着这种服装,能给人一种精神、庄重之感。孙中山先生当时就非常喜欢,所以有“中山装”之称。不过当时的中山装与现在所称的中山装在形式上有所不同。另外还有一种男子服装“西装”。 4、二十年代的中晚期二十年代妇女服饰: 总的看来,这个时期的服装,以采用西式者为多,传统特色的保留则较少。经过一个时期,较普遍地采用了一种既适合于我国妇女穿着,又吸收西式优点的服式,即“旗袍”。除旗袍之外还有袄裙服装样式,特点为立领、宽袖口、露肘的短袄及长裙。左图为穿窄袖袄、素裙的妇女。左图为穿西式茶舞服的妇女。中图为穿印花连衣裙的妇女。右图为穿衫、裙式晨礼服的妇女。 5、二十年代中晚期: 劳动人民的主要服饰为中式衫袄和中式抿裆裤。这是由劳动人民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方式所决定的。 6、新中国时期: 人们衣着简朴。少见花样。颜色多以灰,军绿,藏青,黑为主。此时似乎是一切人丧失了爱美之心的时候。 (二)、历史与服饰种类的关系

主题教育活动方案

主题教育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学校、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全面落实松教发 [20**]9 号和洈教字 [20**]03 号文件精神,着力解决师德师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全员参与,纠建并举,不断强化全体教师“爱岗敬业、惜岗乐业”意识,努力构建和谐校园,进一步促进我校教育质量再攀新高。 二、工作目标 通过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全体教师自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师德修养,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提高教师爱岗敬业、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根本上促进师风、教风、学风的优化。 三、时间及专题安排 2、为学生服务,做一个有爱心的教师。( 20** 年 3 月 1 日——6 月 30 日) 3、为行风优化,做一个讲奉献的教师。( 20** 年 7 月 1 日——8 月 31 日) 四、活动内容 全年师德教育活动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围绕“责任教育”,进行专题发动部署。重点抓好“三个四”活动:(一)强化“四个学习”,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一是学习科学发展观,提高教师理论水平,联系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提出新学期教学目标。二是学习教育法规,强化法律意识,增强法纪观念,切实做到依法从教。三是学习师德规范,“ 修师德、树师表、立师魂” ,使教师主动走向“学高为师、德艺双馨”的制高点。四是学习身边的先进典型,树正气、纠偏差,掀起学先进、赶先进的热潮。

(二)“开展“四大反思”,进一步增强教育工作责任。一是开展从教思想的自查反思,看自己是否从事了有偿家教,是否在学生中推销了资料,是否沾染了打牌玩钱的不良习气,看自己的思想回到工作岗位上没有,看能否保持一种愉快的精神状态。二是开展教育质量的自查反思,看过去一年教育教学的成绩经验、失误与教训。三是开展工作态度的自查反思,看是否集中精力投入到新的一年工作之中。四是开展岗位意识的自查反思,看是否珍惜了工作岗位,体验到了本职业的荣誉感。 (三)优化“四项服务”,进一步提升学校服务水平。一是开展走访学生的服务活动,了解学生生活、学习现状,不让一个学生失学,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二是开展帮扶特困生的服务活动,让贫困学生感受到党的阳光雨露和教育大家庭的温暖。三是开展入学引导和服务活动,帮助学生做好入学报名和心理引导等服务工作,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热情与周到,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四是开展无偿辅导的服务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无私奉献。 第二阶段:围绕“爱心”教育,增强教师队伍的服务意识。按照中心学校统一安排,重点抓好“三四五”活动。 (一)树立“三个一切”思想。即教师的工作一切围绕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一切围绕提高学生的幸福指数、生命质量服务;一切围绕学生健康平安和素质提高服务。把学生当作学校教育的主体,当作共同进步的伙伴。 (三)达到“四个严禁”规定。即严禁歧视学生;严禁侮辱学生;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严禁放纵和放弃学生。 第三阶段:围绕“纠风”教育,增强教师队伍的规范意识。学校组织开展自查整改活动。主要做好四项工作。

语言美主题班会

《语言美行为美》主题班会 二(1)班 熊:我们是祖国的小雏鹰。 吴:文明之花在心中开放。 熊:语言美,行为美。 吴:尊师长,爱同学。 合:让文明礼仪之花到处盛开,让我们从小讲文明,懂礼貌,让我们一起做新世纪优秀的接班人。二(1)班《语言美,行为美》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熊:首先请同学为我们讲《孔融让梨》的故事。请大家掌声欢迎。 :东汉时候,有个名叫孔融的人。他小时候很聪明,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一天,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意捡了一个最大的给孔融,孔融却摇头不要,拿了一个最小的梨。父亲很好奇,就问:“为什么呢?”孔融说:“我年纪小,我吃小梨,大的给哥哥吃。”父亲听后很高兴,又问:“那弟弟比你还小呀?”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传遍了汉朝,大家都夸他是一个懂礼貌的好孩子。 熊:同学们,听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呢? 接下来,请同学为我们讲一个关于列宁的故事。 :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好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他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用退回去,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 吴:同学们,你们从这个故事中又学到了什么呢? 吴:看来,大家从这两则故事中都学到了不少文明知识呢,现在我和熊中卉来考考你们,看谁说得又快又准,我们只找坐得端正,手举得好的同学哦。熊:早上起床见到别人应该说什么?(早上好!) 吴:想让别人帮你的忙,应该说什么?(请您帮帮我,好吗?) 熊:别人帮了你的忙,你又应该说什么?(谢谢你。) 吴:不小心碰到了别人,影响到了别人,你要说什么?(对不起,请原谅。)熊:别人跟你道歉时,你应该说什么?(没关系。) 吴:和别人分别时,应该说什么?(再见。) 熊:看到有同学在走廊上追跑,你应该说什么?(请不要追跑,这样会容易受伤)吴:看见地上有纸屑,你会怎么做?(主动捡起来。) 那么看见别人随地扔垃圾,你会说什么呢?(爱护环境,请讲卫生。) 熊:咱们班的同学可真有礼貌,咱们一起来读读我身后的这两段话吧。我读前面,你们来读后面。看谁的声音最洪亮。 吴:亲爱的同学们,身为学生就应该遵守学校各项纪律,不但要做个爱学习、讲卫生、守纪律的好学生,还要做个讲文明、懂礼貌的文明学生。语言美是文明的重要表现,下面我们集体拍手说儿歌。 同学们,都知道,礼貌用语记得牢。 见到老师问声好。分离时候把手招。 影响别人,“对不起”回答要说“没关系” 从小就要讲文明,说话更要有礼貌。 文明之风大家创,人人夸我好苗苗。 熊: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这么多的文明礼仪知识,大家以后肯定能更好的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了。现在请祁老师总结。篇二:主题班会-美在生活中

建国以来服饰的发展与演变

建国以来服饰的发展与演变 汉服代表着汉朝的端庄典雅,唐装代表着唐朝的自信开放。服饰从来就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最鲜活生动、最形象的记录。建国以来,服饰潮流的每一次变化,都折射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进步与变革。 建国初期,很多地区的服饰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城市男子一般穿侧面开襟的长袍,妇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做衣的面料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或麻布。 很快,穿衣打扮与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此时的中国处处都充满着革命的气氛,服饰本身特有的审美属性被其衍生的政治属性所压倒。西装和旗袍被看作是资产阶级情调,于是便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干部服、列宁装作为新的时尚服饰,在短期内传遍了全国。干部服融合了中山装和军装的特点,有四个衣袋,小翻领,单排扣,多为蓝色,既保持了中山装的儒雅,又和军装相似,广受欢迎,成为男性着装的首选,除机关工作人员外,其他行业的男性也普遍穿着。列宁装是依照列宁常穿的服饰而设计的一种服饰款式,主要特点是:大翻领、大掩襟、双排扣、斜插口袋,有的还配一条带铜扣的腰带,穿上这种衣服,显得既新颖又思想进步,遂迅即成为女性的典型服饰,革命女干部更是人人必穿。但在苏联,列宁装本是男性的服饰,传入中国后却成为女性的普遍衣着,这成为了服饰史上的一件趣事。 50年代,全国出于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人民权利投入经济建设的潮流中。工人、农民的社会地位得到很多的提高,全社会流行朴素美,在穿着上更趋向与实用和结实。1956年,社会主义建设开始轰轰烈烈地进行,当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从苏联传入的色彩鲜艳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女性欢迎的服饰。布拉吉裙在中国的流行,归功于一位苏联的领导人,这位领导人来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的服饰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女性应该人人穿花衣,以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于是,

中国传统服饰变迁 啊

一、传统服饰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璀璨华美,丰富多彩。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披着兽皮与树叶,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从而创造了最早的服饰文化。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同时也具有美化的功能。 服饰,即平时所说的“衣”有着广狭两义,狭义的衣仅指身上所穿的,而广义的衣则指的是一切蔽体的织品,包括头衣、胫衣、足衣等。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 中国古代的先民从服饰起源之始,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融于日常生活的服饰穿戴之中,构成了服饰文化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内涵,开创了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先河。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是璀璨华美,丰富多彩的。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审美意识的演变。无论是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还是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审美倾向和思想内涵。但是一个时期的审美倾向、审美意识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产生于特定的时代的。 首先,中国古人的服饰审美意识深受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之精髓,是儒、道两大家都认可并采纳的哲学观,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深远的本质之源,这种观念把各种艺术品都看作整个大自然的产物,从综合整体的观点去看待工艺品的设计,服饰亦不例外。 其次是“等级性”。这是阶级社会的标志,它对古人的服装审美意识的影响贯穿了古代社会的始终。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为巩固自身地位,统治阶级把服饰的装身功能提高到突出地位,服装除能敝体之外,还被当作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是阶级社会的形象代言人。这种功能还表现在服装的色彩上,历史上“白衣”、“绯紫”、“黄袍”、“乌纱帽”、“红顶子”等等都是在一定时期内,某种颜色附于某种服饰而获得了代表某种地位和身份的例子,在每个朝代几乎都有过对服饰颜色的相关规定。 第三,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意识形态也直接影响到了服装的审美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七雄争霸,各自为政,造成了百家争鸣学术论战,不同派别的意识形态渗透到服饰美学思想中产生了多种的审美主张。魏晋时期是历史上经济、政治最为混乱的年代,但

20世纪英国时装历史发展与演变论文

摘要:现在的英国是世界有名的时尚之地,各种引领着世界潮流的大品牌也层出不穷,英国时装同时也成为了全世界各个国家所追求的一种时尚。因此,对20世纪英国时装历史发展与演变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英国,时装,历史发展与演变 引用的主要网址

目录 摘要 (1) 绪论 (3) (一)研究内容 (3) (二)研究意义 (3) 二、二十世纪英国时装历史发展与演变 (3) (一)二十世纪初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3) (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4) 致谢 (6) 参考文献 (7)

20世纪英国时装历史发展与演变 绪论 (一)研究内容 时装主要是指时髦以及流行的具有鲜明时代感的服装,它是相对于历史服装以及在一定时期内比较稳定的常规服装来说的。一般来说,时装主要有以下特点:极富流行性以及周期性。时装主要有两个层次:一种是前卫性时装,其主要特点是具有比较强烈的艺术感,个性鲜明又独特,集中体现在设计师对流行有着个人独特的见解,而设计师把这种见解融入服装的设计之中,主要集中在上流社会。另外一种是流行性时装,主要是指大量生产以及销售的具有流行特征的服装,具有一定的普及性,由于流行服装变化速度比较快,具有比较鲜明的时代感,因此在社会上的普及度较大。 本文主要对英国时尚界从1900年底到20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的时装进行研究。 (二)研究意义 进入二十世纪之后,随着设计师们设计出了风衣和各种套装开始,英国服装进入了现代时尚的大流①。如今的英国更是世界有名的时尚之地,各种引领着世界潮流的大品牌也层出不穷,英国时装同时也成为了全世界各个国家所追求的一种时尚。因此,对20世纪英国时装历史发展与演变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二十世纪英国时装历史发展与演变 (一)二十世纪初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20世纪初期,由于艺术风格上主要的表现形式为“绝对主义”“构成主义”以及“塔特林派”,这些艺术主张逐渐形成现代主义,将之表现在几何式的抽象主义,对当时英国的时装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逐渐影响到英国时装款式 ①:北京青年旅行社.伦敦服装.英国旅游攻 略.2012.6.28.(https://www.wendangku.net/doc/8a12607210.html,/yingguo/gonglue/4123.html).

时尚的流行与演变

时尚的流行与演变——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 作者:佚名来源:网络 一、时尚的蕴及历史演进 时尚作为一种普遍而特殊的社会现象,并不是现代社会的独特产物,而是与人类文明一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及至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时尚的流行已经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达到前所未有的巅峰状态,可以说,时尚的气息无所不在。与前工业社会相较而言,现代社会时尚的流行与演变不仅表现在其传播速度的大大加快与传播围的拓宽,更体现在时尚概念本身的意义延伸。 对于时尚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角度,其一为侧重时尚是一种流行的行为模式,其二为侧重时尚所富含的文化涵。前者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金布尔·(J.Young)所述:“时尚可定义为目前广泛使用的语言、时兴式样、礼仪风格等行为表现方式和思维方式。”[1]我国学者本文进一步阐述了时尚的概念涵:“所谓时尚即一时崇尚的式样。式样就是任何事物所表现的格式……只要社会上一时崇尚,任何有式样可讲的事物,都可称为时尚。”[2]社会心理学家周晓虹也侧重于把时尚看作是一种流行的行为方式:“时尚是在大众

部产生的一种非常规的行为方式的流行现象。具体地说,时尚是指一个时期相当多的人对特定的趣味、语言、思想和行为等各种模型或标本的随从和追求。”[3]后者以美国社会学家布卢默(H.Blumer)为代表,他认为,时尚是一种“流行的或被接受的风格”,常常“被认为是高等的做法”,以及在某些领域具有比较高等的价值。[4]日本学者藤竹晓把时尚理解为:“不仅是某种思潮、行为方式渗透于社会的过程,而且,通过这种渗透过程,时尚队伍的扩大,还包括不断地改换人们的价值判断过程。”[5]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更是对时尚做出了经典的论述:“时尚只不过是我们众多寻求将社会一致化倾向与个性差异化意欲相结合的生命形式中的一个显著的例子而已。”[6] 尽管上述学者对于时尚的表述各异,但他们都把时尚看作是形态多样的、外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时尚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行为方面的时尚、物质方面的时尚以及观念方面的时尚。

主题教育系列活动方案

“我有一个家”主题教育活动 活动名称: “我有一个家” 活动目标: 1、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了解家庭成员的姓名、职业等。 2、尝试向同伴介绍自己的家人、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 3、感受家庭的温暖,增进对家庭成员的了解和热爱之情。 活动准备:小学生用书、全家福的照片。 活动过程: 1、“讲讲我的家”,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 (1)引导学生说说谁接送自己上幼儿园,家里都有谁等。 (2)学生拿出“全家福”照片,互相介绍自己的家人。 2、谈话“我有一个幸福的家”,感受家庭的温暖,激发爱父母、爱家的情感。引导学生讲述爸爸在家干什么?妈妈在家干什么?自己在家干什么?说说爸爸妈妈是怎样关爱自己的,引导学生讲出爸爸妈妈关爱自己的一两件事。 老师小结: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幸福的家,有爸爸、有妈妈,他们每天都在为家忙碌着,爸爸妈妈都爱自己的孩子,我们应该怎样关爱爸爸妈妈,想想自己应该为家人做些什么? 3、游戏“抽照片、猜名字”,向同伴介绍自己的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 学生将“全家福”照片放在一个盒子里。 老师或学生先后抽出照片,请其他学生仔细观察,猜猜照片上是哪位小朋友的家人。 请该学生介绍照片上的人员以及自己的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 4、欣赏散文诗《家是什么》,感受家的温暖。 联系生活体验,请学生说说家是什么。 活动总结: 师对整个活动进行评价总结。

汾水小学感恩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为了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通过开展一系列感恩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能牢记别人的帮助之恩,不忘父母师长的养育教导之恩,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体会到温暖,让学生学会反思,加强自律,培育学生的健康心态,经中心校研究决定在我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方案如下: 一、活动目标 1、让全体学生懂得“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美德,是做人的起码修养和道德准则。 2、让学生懂得“感恩”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责任。 3、让学生学会感谢、珍惜和感恩。 二、活动主题 浓情五月天,让我们都有一颗感恩的心 三、活动时间 2014年5月5日至2014年5月30日 四、活动安排 (一)宣传教育活动: 1.5月5日至7日各校组织进行“感恩教育”动员,让学生深入认识感恩的重要意义,传达学校的“感恩教育”活动方案。 2.利用校园广播、悬挂横幅、在班级教室黑板书写感恩格言等形式,加强对学生进行感恩宣传和教育。 3.5月5日利用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4.各班积极开展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引导学生积极畅谈对感恩的认识和感受,深化对学生的感恩教育。 (二) 践行实施活动 1.体验活动:可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多个。 (a)写一封感恩信、制作一张感恩贺卡向父母表达温馨的祝福; (b)做一件让父母开心的事情; (c)和父母进行一次交心的谈话;

中国近代服装发展的变化历程

中国近代服装发展的变化历程 20世纪50年代的服装时代背景: 20世纪50年代以后,全国处于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人民全力投人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潮流中。工人、农民的社会地位得到很大提高,全社流朴素美,在穿着上更趋向于实用,结实,逐渐形成了蓝、灰,黑的时代。五六十实行计划用布,定量供应,做一件大褂比较费料,所以长袍也逐渐没落,取代的是一些方便节省的衣着形式。同时,革命的热情激励中国青年学生穿起了象征革命热情的服装。进驻各个城市的干部都穿灰色的中山服,青年争相效法,随后社会各行各业的人也把长袍、西服改做成中山装或军服。 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前,中国社会仍存在各种不同的阶层,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也因此比较复杂。而中国社会地域发展的不平衡也使不同的服装在中国得以发展,西式服装在沿海的一些大城市依旧十分受欢迎。 到了1956年1月,政府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改进服裝的宣传,号召美化人民的穿着。这时许多织布厂加强设计工作,出现了一批新品种、新花色。穿花衣的妇女和儿童逐渐增多,男子服饰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变,但色彩依然比较单调。 当时典型的服饰及形象 男子服饰 新款中山装。新中国成立以后,新款中山装成为全国城乡广大人民普遍穿着的日常服裝,具体款式为:前襟4个口袋、5粒纽扣,袖口各3粒纽扣,立领上装翻领,后背没有横带。中山装在以后发展成为我国现代男子服饰中最具代表意义的品种之一,他将中国的传统意识融入其中,并结合了西装的样式,和旗袍一起成为中国现代服装发展的有益借鉴。 还有衬衫和大衣。村杉主要有两种:一为长袖衬衫,直摆,尖领或方领,克夫袖,以为白色,也有淡蓝色和灰色;二为短袖衬衫,样式为翻领、翻驳头,胸前两只袋,门襟4粒纽或硬领,以及不翻驳头,胸前一只带,门襟6粒纽。大衣。男子冬装除中式棉袄外,还有棉大衣或呢大衣。款式为翻驳领,贴袋或插袋,明门襟或暗门襟,单排扣或双排扣,装袖。女子服饰 20世纪50年代初期,作为正统服饰的代表—旗袍,仍然被城市的一些中老年妇女所穿着。到50年代后期,随着女性就业队伍的扩大,穿着旗袍的人越来越少,到“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机会销声匿迹。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一字领好八字领的衬衫十分普及,面料为细布或府绸。女子冬装主要是中式棉袄加罩衫。列宁装是当时党政机关和基层工作人员常穿的服装,具体形制是大驳领,双排八粒纽,斜插袋,束腰带,主要为女子穿着,但在当时是男女通用的服装。进入50年代中期,“春秋衫”被各种年龄层次的妇女所喜爱。形制是翻领,装袖,直襟,四粒纽,可开关门襟驳头,一字领或八字领,前身两只大贴袋,外观稳重大方。到以后又流行拉链衫和央克衫。 50年代末期起,连衣裙逐渐成为我国中青年妇女夏季的日常服装。 廓形有束腰型、直身型、旗袍型,马甲型等;袖型有泡泡袖、无袖等;领型有无领(包括圆形、方形、椭圆形,“V”字形、“U”字形)、装领等。而料常用各种印花或素色的丝绸、全棉、棉涤,款式主要有细褶裙、喇叭裙等。 服饰品女子基本不化妆,发型日趋简化,姑娘们爱留辫,上了年纪的妇女一律齐耳短发。男子发型更简单,有梳理整齐的“西装头”和“平头”。 20世纪60至70年代的服装时代背景 进入20纪60年代,中国连续3年自然灾害,粮食大减产,棉花也连年歉收,纺织品和针织品产量都比往年下降。这个时候又受计划供应的限制,布票的数量比较少,人们在购买

《语言文明》主题班会教案

语言文明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教学的参与过程,更多的了解语言文明知识及讲文明的重要性。 2.通过此次学习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礼仪素养,加深对语言文明礼仪的认识。通过发现身边一些不文明的现象来规范学生的行为。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语言文明是心灵美和讲文明、有教养的具体表现也是小学生所必须遵守的日常行为规范。但是,我们有许多同学平时不注意自己的语言,说话粗俗、傲慢等,严重的伤害了他人的自尊心,给他人留下了恶劣的印象,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怎样使自己的语言文明,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 1.常用的文明礼貌用语和校园礼貌用语 学生对照教材自己学习,深刻领会这些礼貌用语,活学活用。 2.知识问答 要做到语言文明,首先要会用“请、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等礼貌用语。你会使用这些礼貌用语吗?现在我们来做个问答竞赛,看谁说的又快又准。 你想别人帮个忙,应该说什么?(请帮个忙) 早上起床后见到别人要说什么?(早上好) 平时见到别人要说什么?(您好) 晚上睡觉前对人要说什么?(晚安) 分别应该说什么?(再见) 别人送你时,你应说什么?(请留步) 别人帮了你的忙时要说什么?(谢谢) 不小心碰了别人或打扰了别人,应说什么?(对不起,请原谅,很抱歉) 对方向你道歉时你应该说什么?(别客气,没关系) 对老年人应该怎样称呼?(老大爷,老奶奶) ......

3.语言文明的注意事项 要待人有礼,就要说话文雅,不用粗野庸俗甚至下流的词语,平时多用请求商量的口气说话,少用命令的语气说话,如“您请坐”“请打开窗户”“好吗”“请你让开点”等。同学之间不要称“小姐、先生、哥们、姐们”。平时,我们对老师、家长以及对他人说话一定要和气,要做到热情而且有礼貌。以前,可能有些同学没有注意到说话要文雅,往往会出言不逊而得罪人,或者说话过程中时不时带些粗话、脏话,这些都是不文明的表现,要注意克服和纠正。 4.课堂小结 说话文明有礼貌是我们心灵美的表现,是一种良好的社会公德,它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融侨,讲话文明和礼貌待人,这也是文明礼貌的基本要求,我们要把这些要求融化在日常生活当中去,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把,争做一个文明有礼的小学生。

主题教育活动方案10篇

主题教育活动方案10篇 主题教育活动方案(一):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学校、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全面落实松教发9号和洈教字03号文件精神,着力解决师德师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全员参与,纠建并举,不断强化全体教师爱岗敬业、惜岗乐业意识,努力构建和谐学校,进一步促进我校教育质量再攀新高。 二、工作目标 经过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全体教师自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师德修养,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提高教师爱岗敬业、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职责感和使命感,从根本上促进师风、教风、学风的优化。 三、时间及专题安排 1、为学校争光,做一个有职责的教师。(20**年2月23日2月28日) 2、为学生服务,做一个有爱心的教师。(20**年3月1日6月30日) 3、为行风优化,做一个讲奉献的教师。(20**年7月1日8月31日) 4、为教育奠基,做一个高素质的教师。(20**年9月1日12月

31日) 四、活动资料 全年师德教育活动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围绕职责教育,进行专题发动部署。重点抓好三个四活动: (一)强化四个学习,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一是学习科学发展观,提高教师理论水平,联系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提出新学期教学目标。二是学习教育法规,强化法律意识,增强法纪观念,切实做到依法从教。三是学习师德规范,修师德、树师表、立师魂,使教师主动走向学高为师、德艺双馨的制高点。四是学习身边的先进典型,树正气、纠偏差,掀起学先进、赶先进的热潮。 (二)开展四大反思,进一步增强教育工作职责。一是开展从教思想的自查反思,看自我是否从事了有偿家教,是否在学生中推销了资料,是否沾染了打牌玩钱的不良习气,看自我的思想回到工作岗位上没有,看能否坚持一种愉快的精神状态。二是开展教育质量的自查反思,看过去一年教育教学的成绩经验、失误与教训。三是开展工作态度的自查反思,看是否集中精力投入到新的一年工作之中。四是开展岗位意识的自查反思,看是否珍惜了工作岗位,体验到了本职业的荣誉感。 (三)优化四项服务,进一步提升学校服务水平。一是开展走访学生的服务活动,了解学生生活、学习现状,不让一个学生失学,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二是开展帮扶特困生的服务活动,让贫困学生感受

《美的行为,美的心灵》尚美主题班会教案【可编辑版】

《美的行为,美的心灵》尚美主题班会教案 《美的行为,美的心灵》尚美主题班会教案《美的行为,美的心灵》尚美主题班会 一、活动目的:对于品德教育应从小抓起。美的行为、美的心灵需要从各方面来培养,针对三年级学生,应有一个规范的行为,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美好心灵的创造是起步工作的重点。为此,举行了本次主题班会,旨在进一步贯彻落实《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加强学生品德修养,使学生明确在校、在家庭、在社会都应该有美的行为和美的心灵。 二、活动材料: 1,《小学生行为规范》 2,小品《课间十分钟》 3,多媒体图片 4,小品剧《墙壁的呻吟》 5,歌曲 三、活动地点:本班教室 四、活动准备: 1、确定主持人和节目表演者。 2、制作多媒体课件。 3、学生自已熟悉《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内容。 五、活动程序:(主持人甲--江蔚、乙--张美莹) 甲:尊敬的来宾,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乙:对你们的来临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甲

乙:三 (3)班《美的行为,美的心灵》尚美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甲:三年前,我们踏进校门的那一天起,我们就不再是父母身边撒娇的娃娃,而是一名光荣的小学生了。 乙:我们就要以新的规范和准则来要求自己,希望早日成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 甲:古人说得好,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每个组织都要有一定的准则和规范。 乙:那么,我们小学生行为的规范是什么?它就是《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甲:三年前,我们告别了幼儿园,迈进了学校的大门。那时,我们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不了解。 乙:但三年以来,我们组织学习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知道了作为一名合格小学生必须达到的基本条件。 甲:那么,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幻灯打出在校做个好学生) 甲:《规范》向我们明确提出了努力的方向。但你们有没有真正地去理解? 乙:现在我们进行一个竞赛来考验一下你们。我宣布《行为规范》竞猜开始。 甲:我们将采取竞赛,案例分析讨论的形式进行。《行为规范》竞赛 甲:各位同学请听题目:1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共有几条?请背诵第一条的内容。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