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题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题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题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现代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赤裸的土地

寇俊杰

①每年九月底十月初这段时间,对于家乡的土地来说,是最特殊的日子,原来长满庄稼的土地里,这时却一棵庄稼也没有,原生态地露出了黄土地的本色。目之所及,除了地頭田间这时显得更加高大的杨树、桐树外,剩下的就只有光秃秃的土地了,它一览无余地平铺在你的眼前,近处的脚下是,远处的山脚也是。如果说庄稼是土地的衣服,那么此时的土地就是赤裸的,远处的山坡是她的头颅,蜿蜒的河流是她的臂膀,枝叶繁茂的树木是她的纹身,时隐时现的田埂是她的脉络……

②(甲)平时人们关注的是土地上的庄稼,而此时农民更关注的是收获后的土地。撒肥、深耕、耙碎、推平,然后就等待着播种。(乙)庄稼汉和庄稼地一样实诚,不管是时间还是力气,都耽误不得。(丙)人们把当年的庄稼拉回了家,算是对一年的总结,还要把土地拾掇好,为明年的丰收打下良好基础。(丁)那些天,庄稼汉们没有一个在家里偷懒的,就是再忙再累也得咬着牙,像是背水一战的勇士。他们把早已沤好的农家肥用架子车一车车拉到地里,一车一堆地先堆放起来。我记事起村里已有了犁地的拖拉机,刚开始只有一台,机器昼夜不停,等轮到谁家犁地了,就全家上阵,把粪均匀地撒到地里。只等犁铧波浪一样,把土地深翻,把粪埋在下面,好了,这时的庄稼汉才会长出一口气,明年的丰收心里总算有底了。

③接下来就是耙了,为了把坷垃耙碎,人们还要在耙上放一块儿石头,几个人用绳子拉着耙,一圈一圈地在地里奔走。刚开始泥土很虚,几乎陷到人的腿肚子,庄稼汉们赤着脚,一步一步地往前迈着,弓着背,身形像虾,力度则可比纤夫拉纤。秋天,中午前后天气还很热,抵得上三伏天,庄稼汉不但是能出力的汉子,更是能流汗的“汗子”;庄稼不但是用水浇灌的,更是用汗浇灌的。渴了,他们就抱起盛着凉白开的水罐一顿“牛饮”;累了,他们就躺在土坷垃越来越小的土地上舒展下四肢。蓝天白云、厚土轻风,这是他们最幸福的时候,因为这时,他们的心和泥土贴得最近。

④为了便于浇灌,庄稼地还要有个坡度,原来有的,经过一年的浇灌就平了,如果不再修成斜面,浇地就不可能顺畅均匀,所以要在小麦播种之前先把地整好,这就要用到刮板了。这时,你不得不佩服先人的智慧,仅用将一块三尺长、一尺宽的厚木板竖起来,下面钉上铁齿,上面装个扶手,前面钉两个铁环,拴上绳子,几个人在前面拉,有经验的男主人扶着在后面推,就能把两边的土推拉到中间水道的位置。这虽说比拉耙轻松一些,但也只是相对而言。可是不管怎样,都只能忍着,毕竟推完刮板,就只剩下播种了……

⑤播种是三秋大忙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轻松的一道工序,因为拉耙和推刮板不知要反复多少次,而播种只要一次就够了。但这又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因为播种的深浅稀稠、麦垄的宽窄曲直都和麦子能否丰收有关。扶耧最需要有经验的庄稼汉,于是,常常是几家人联合起来,由这几家人最有经验的老人扶耧,其他人拉绳。人拉着,耧摇着,耧上的铜铃响着,“铛铛、铛铛”,那就是人们对土地最好的歌唱。

⑥随着时间的推移,麦苗长出来了,麦苗盖住地面了,绿莹莹的,看不到赤裸的土地

了,明年的丰收又开始蕴育了!年复一年,生老病死,庄稼汉们一辈又一辈千百年;四季轮回,春夏秋冬,黄土地却始终如一,以实实在在的品格养育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不知疲倦……

(1)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A.(甲)

B.(乙)

C.(丙)

D.(丁)

(2)揣摩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品味其表达效果。

①如果说庄家是土地的衣服,那么此时的土地就是赤裸的。

②他们就抱起盛着凉白开的水罐一顿“牛饮”。

(3)每年的九月底十月初,家乡的庄稼汉们关注那片“赤裸的土地”时,有哪几道工序?

心驰神往---急切盼望---________---心里压抑着的灵性、柔软和欢乐被唤醒---________---无比崇敬与留恋。

(4)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第三段中的划线句子。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B

(2)①指庄稼已经收割完,只剩下光秃秃的土地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庄稼收割完后土地的样子。②指像牛样喝水,喝得多,表现出庄稼汉的辛苦和豪放。

(3)撒肥,深耕;耙碎,推(整)平,播种。

(4)运用动作描写,生动细致地写出了庄稼汉们将坷垃耙碎时的辛苦与劳累。(意思对即可)

(5)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土地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对辛苦劳作的庄稼汉们的崇敬之情。(意思对即可)

【解析】【分析】(1)所填句子要与上下文内容契合,“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与下文“庄稼汉和庄稼地一样实诚,不管是时间还是力气,都耽误不得。”这句话紧密相连,是对下文这句话的进一步解释,故放在【乙】处。故选B。

(2)本①如果说庄家是土地的衣服,那么此时的土地就是赤裸的。赤裸:原意1.(身体)裸露;2.比喻毫无遮盖掩饰。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土地上的庄家比作土地的衣服,那么庄稼收割就只剩下光秃秃的土地。“赤裸”在这里指土地上没有了庄稼毫无遮掩,显得光秃秃的样子。②他们就抱起盛着凉白开的水罐一顿“牛饮”。“牛饮”: A俯身而饮。B泛指狂饮、豪饮。文章第三段庄稼汉不但是能出力的汉子,更是能流汗的“汗子”;庄稼不但是用水浇灌的,更是用汗浇灌的。这句话写出了庄稼汉的辛苦,抱起凉白开水罐“牛饮”意思是庄稼汉们农耕辛苦劳累,渴了,就像牛一样喝水,喝的又多又快,写出了庄稼汉的豪爽的性格。

(3)撒肥、深耕、耙碎、推平,然后就等待着播种。写出了庄稼汉们关注那片“赤裸的土地”时,所需要的工序。“庄稼汉们没有一个在家里偷懒的,就是再忙再累也得咬着牙,他们把早已沤好的农家肥用架子车一车车拉到地里,一车一堆地先堆放起来。”,可见庄稼汉

们心驰神往---急切盼望去撒肥,深耕;(接下来就是耙了,为了把坷垃耙碎,写了庄稼汉们?地,播种是三秋大忙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轻松的一道工序,因为拉耙和推刮板不知要反复多少次,而播种只要一次就够了。写了庄稼汉们播种的情节。

(4)本题要求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庄稼汉们赤着脚,一步一步地往前迈着,弓着背,身形像虾,力度则可比纤夫拉纤。“赤着脚、往前迈着、弓着背”三个动词运用是对庄稼汉耙碎坷垃的动作描写,力度则可比纤夫拉纤,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庄稼汉?地所用力气之大,非常辛苦劳累。

(5)本篇文章围绕题目“赤裸的土地”写了庄稼汉们为土地撒肥、深耕、耙碎、推平,然后就等待着播种这几道工序,写出了作者对土地的深沉的热爱,文章最后年复一年,生老病死,庄稼汉们一辈又一辈千百年;四季轮回,春夏秋冬,黄土地却始终如一,以实实在在的品格养育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不知疲倦……又是对常年劳作在土地的庄稼汉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答案为:⑴ B;

⑵①指庄稼已经收割完,只剩下光秃秃的土地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庄稼收割完后土地的样子。②指像牛样喝水,喝得多,表现出庄稼汉的辛苦和豪放;

⑶撒肥,深耕;耙碎,推(整)平,播种;

⑷运用动作描写,生动细致地写出了庄稼汉们将坷垃耙碎时的辛苦与劳累。(意思对即可);

⑸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土地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对辛苦劳作的庄稼汉们的崇敬之情。(意思对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必须在理解文句,分析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层层筛选,剥离出有效信息;

⑵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⑶本题是对内容概括的考查,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段落,逐条总结即可,在总结的时候寻找每段的中心句和文章的中心句;

⑷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选择好赏析的角度,语句赏析的角度一般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和记忆;

⑸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要结合字里行间和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有些人

有些人,他们的姓氏我已遗忘,他们的脸却恒常浮着——像晴空,在整个雨季中我们不见它,却清晰地记得它。

那一年,我读小学二年级,有一个女老师,我连她的脸都记不起来了,但永远记得某个

下午的作文课,一位同学举手问她“挖”字该怎么写,她想了一下,说:“这个字我不会写,你们谁会?”

我兴奋地站起来,跑到黑板前写下了那个字。

那天,放学的时候,当同学们齐声向她说“再见”的时候,她向全班同学说:“我真高兴,我今天多学会了一个字,我要谢谢这位同学。”

我立刻快乐得有如胁下生翅一般,我生平似乎再没有出现那幺自豪的时刻。

那以后,我遇见无数学者,他们高贵而尊严,似乎无所不知。但他们教给我的,远不及那个女老师多。她的谦逊,她对人不吝惜的称赞,使我忽然间长大了。

即使她不会写“挖”字,那又何妨,她已挖掘出一个小女孩。中宝贵的自信。

有一次,我到一家米店去。

“你明天能把米送到我们的营地吗?”

“能。”那个胖女人说。

“我已经把钱给你了,可是如果你们不送,”我不放心地说,“我们又有什么证据呢?”

“啊!”她惊叫了一声,眼睛睁得圆圆的,仿佛听见一件耸人听闻的罪案,“做这种事,我们是不敢的。”

她说“不敢”两字的时候,那种敬畏的神情使我肃然起敬,她所敬畏的是什么呢?是古老的卖米行业,还是“举头三尺有神明”?

她的脸,十年后的今天,如果再遇到,我未必能辨认出,但我每遇见那无所不为的人,就会想起她。

有一个夏天的中午,我从街上回来,红砖人行道烫得人鞋底都要烧起来似的。

忽然,我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人疲软地靠在一堵墙上,他的眼睛闭着,黧黑的脸扭曲如一截枯根,不知在忍受什么。

他也许是中暑了,需要一杯甘冽的冰水。他也许很忧伤,需要一两句鼓励的话,但满街的人潮流动,竟没有人驻足望他一眼。我站了一会儿,想去扶他,但我有所顾忌——如果他是疯子,如果他的行动冒犯我,于是我扼杀了我的同情,让自己和别人一样地漠然离去。

那个人是谁?我不知道,那天中午他在眩晕中想必也没有看到我,我们只不过是路人。但他的痛苦却盘踞了我的心,他的无助的影子使我陷在长久的自责里。

如果可能,我真愿再遇见他一次,但谁又知道他在哪里呢?

我们并非永远都有行善的机会——如果我们一度错过。那是永远不可弥补的遗憾。

对于代数中的行列式,我是一点也记不得了。倒是记得那细瘦矮小、貌不惊人的代数老师。

那年6月,当我赶到考场的时候,只觉得整个人都摇晃起来,无忧的岁月至此便结束了,谁能预测自己考试后的人生?

想不到的是代数老师也在那里,他竟然会奔波两个城市而在考场上出现,是颇令人感到意外的。

接着,他蹲在泥地上,捡了一块碎石子,为特别愚鲁的我讲起行列式来。我焦急地听着,似乎从未那么心领神会过。泥土的大地可以成为那么美好的纸张,尖锐的利石可以成为那么流利的彩笔,他使我第一次了解了所谓“君子谋道”的精神。

那天,很不幸的是行列式并没有考,而那以后,我也再没有碰过代数书,我的最后一节代数课竟是蹲在泥地上的。我整个的中学教育也是在那无墙无顶的教室里结束的。事隔十多年,才忽然咀嚼出那意义有多美。

代数老师姓什么?我竟不记得了,心里总有点内疚。如果我去母校查一下。应该不很困难,但总觉得那是不必要的,他不是比许多我记得住姓名的人更有价值吗?

(有删改)(1)文章共写了我记忆中的四个人,请补充女老师和米店胖女人让我觉得难忘的原因。女老师:①________。

米店胖女人:②________。

衣衫褴褛的中年人:他的无助、路人的冷漠、我的自责。

代数老师:对学生自责,真心为学生好,体现了“君子谋道”的精神。

(2)下面语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啊!”她惊叫了一声,眼睛睁得圆圆的,仿佛听见一件耸人听闻的罪案,“做这种事,我们是不敢的。”

(3)说说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于是我扼杀了我的同情,让自己和别人一样地漠然离去。

(4)文中那位小学老师真的不会写一个常见的“挖”字吗?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一情节的理解。

【答案】(1)谦逊和毫不吝惜的称赞;她让“我”明白人应当有所敬畏

(2)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胖女人听到“我”的话之后的强烈反应,突出了胖女人是一个非常讲诚信的人。

(3)“扼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打消自己帮别人的念头的残忍,以及“我”的善心被摧残与压制,表达了“我”的忏悔、不安、自责之情。

(4)文中那位小学老师并非真的不会写“挖”字,而是想借此创造一个表扬、赞美学生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文章意在通过这一情节,塑造一位好老师的形象。

【解析】【分析】(1)在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可知“她的谦逊,她对人不吝惜的称赞,使我忽然间长大了”是女教师让我难忘的原因,“ 那种敬畏的神情使我肃然起敬,她所敬畏的是什么呢?是古老的卖米行业,还是‘举头三尺有神明’”是米店胖女人让我难忘的原因。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2)认真阅读这句话,可以看出这句话是对米店胖女人语言、神情的描写,结合语境分析,这是米店胖女人在听到我““我已经把钱给你了,可是如果你们不送,”和“我们又有什么证据呢?”话后的反应,由此看出她非常的吃惊和不敢相信,突出了胖女人是一个非常讲诚信的人。

(3)首先要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然后再结合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扼杀”,掐住脖子,使窒息而死,比喻摧残、压制发展中的事物,结合语境分析,这个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打消自己帮别人的念头的残忍,以及“我”的善心被摧残与压制,表达了“我”的忏悔、不安、自责之情。

(4)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由“她想了一下,说:‘这个字我不会写,你们谁会?’”及“我真高兴,我今天多学会了一个字,我要谢谢这位同学”的语言描写及我当时和以后的感

触来看,文中那位小学老师并非真的不会写“挖”字,而是想借此创造一个表扬、赞美学生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文章意在通过这一情节,塑造一位好老师的形象。

故答案为:⑴谦逊和毫不吝惜的称赞;她让“我”明白人应当有所敬畏

⑵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胖女人听到“我”的话之后的强烈反应,突出了胖女人是一个非常讲诚信的人。

⑶“扼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打消自己帮别人的念头的残忍,以及“我”的善心被摧残与压制,表达了“我”的忏悔、不安、自责之情。

⑷文中那位小学老师并非真的不会写“挖”字,而是想借此创造一个表扬、赞美学生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文章意在通过这一情节,塑造一位好老师的形象。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本题可从人物形象方面或我的感触方面概括。做这样的题,首先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提炼出文章中的关键词或中心句,最后再归纳概括。

⑵本题考查分析句子使用描写方法及作用的能力。描写方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等。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文章重点词语的赏析。答题时首要要理解这个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然后再结合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

⑷本题考查赏析文章某个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把握文章内容、人物形象及主旨的基础上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分析:①这一内容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②这一内容与文章其它内容有什么关系;③这一内容对表现主旨有什么作用。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鳝孔

曾庆升

①久旱不雨,村子像个火炉。

②田二闷闷地吃罢晚饭,静静地吸完一袋旱烟,又往肚里灌过半壶水,并严严地给两个儿子一番嘱咐,自己才扛上锄头去田边转悠。

③夜幕拉下,田二的两个儿子奉命拿了棍棒,在自家院子矮墙边潜下身来。

④这园子是田二和谢芳家的菜地。早先没有矮栅,两家菜地间是一条窄窄的土沟。苗儿不分界地长,常有田家整地不小心损了谢家的苗,谢家占了田家的沟。于是几次脸红争执,两家积下怨来。再后来,便垒起这矮墙。现在田家园里种着冬瓜,谢家园里种着南瓜,瓜藤仍不分界地长。南瓜爬到冬瓜园,冬瓜爬向南瓜园。开始,两家都细心捡摆自家的瓜藤,不让爬过矮墙,可后来园田里工夫紧,便失去了那份细心。瓜藤长势旺,便越过墙来,在田家园里结了两个脚盆大的鲜红的南瓜。田二昨天上自家园子摘冬瓜时,有了这意外发现,便特地扒开杂草,让南瓜露着,他料定谢家发现后,会爬过来摘瓜,好趁机给谢家一个难堪。今晨,田二发现谢芳上园子时瞅见了这瓜,估计谢家晚上会有“行动”,特派两个儿子看守,好痛痛快快地抓次“偷瓜贼”。

⑤再说田二出了家门,便在村中樟树下的石板上呆坐着。旱烟抽了一锅又一锅,他手里

的旱烟“喇叭”,连着田里卷筒的禾叶,以及揪得疼痛的心都在一同冒烟。

⑥田二与谢芳家的稻田也紧挨着,只是田家的稻田挨着南面的山,谢家的稻田靠着北面的河。昔日两家稻田都用山塘水灌溉,可今年大旱,山塘干涸,渠道枯竭,得各自找水。谢家稻田靠河,得天独厚,可从河里抽水;田家精田挨山,只能靠老天。田二抬头望望夜空,没一丝下雨的迹象。谢芳田边抽水机“突突突”地响,白花花的河水提上岸来,滋润着谢家的禾苗,田二心里难受极了。要救活田家禾苗,必须通过谢家稻田引河水灌溉,否则将白费一年辛劳,颗粒无收!田二去找谢芳说情吧,说不定谢芳也会给他难堪。田二性子耿,宁愿饿一年肚皮也不受那个屈。他坐在樟树下的石头上抽闷烟,心里抱怨说:老天爷可是要存心惩处我呀!……直到后半夜,空气爽润了许多,田二才站起身,向着自家干裂的稻田走去。

⑦田二勾着头,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田埂上,当他来到与谢家相邻的那丘稻田时,却惊奇地发现了水!汩汩的水,穿过田埂孔道,从谢芳的田里流向他的田里。水将砖头般干硬的泥土变得软软的,禾苗开始舒叶。田二庆幸谢芳粗心,没把田埂上的鳝孔堵上。他在心里高兴地喊着:流吧,流吧,给我灌上满满一丘!田二心里说着,很快又回到了橡树下的石板上——他怕撞见谢芳,说他干不光明正大的事。约摸过了个把钟头,田二再次起身偷偷地向自家的稻田走去。这次,田二更有新的发现:第一丘稻田流满水后,又是几道鳝孔穿过田埂,把水引向第二丘稻田。哪来这么多鳝孔?田二是捕鳝的好手,他用手触摸孔道,发觉不像……莫非这鳝孔……田二陷入了沉思……

⑧深夜,凉风拂过,火炉般的村子,变得凉爽起来。朦胧雾气中,园里的藤蔓也潮润鲜活起来。潜伏在园子中的田家兄弟忽然发现:一个黑影在园里晃动,正猫着腰,轻手轻脚地抱起那似脚盆的南瓜向谢家园子移动。

⑨“抓贼啊!”隐蔽着的田家兄弟忽地跃上去,举着棍棒大声叫喊着。

⑩“混蛋,连老子都不认识了?

?田家兄弟顿时傻了眼——他们听得很真切,答话者竟是自家老爸田二。

(1)阅读选文内容,梳理文第⑥⑦段中田二的心理活动,在下面表格中上填出恰当的词语。每空限填两个字。

①分析第④段画线句子“今晨,田二发现谢芳上园子时瞅见了这瓜”这一细节在情节上的作用。

②请分析第⑧段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3)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概括并分析田二这一人物的可贵品质。

(4)关于这篇小说,有人说,田二是小说的主人公;也有人说,谢芳才是小说的主人公。你的看法呢?请说明理由。

【答案】(1)难受;抱怨;庆幸(高兴);惭愧

(2)①推动情节发展。因为有了这个发现,才有了田二嘱咐两个儿子抓偷瓜贼的情节,同时为下文田二将瓜送回谢家子作铺垫。②环境描写,既烘托了田二醒悟后(或“善意被唤醒后”)的愉悦心情,也为下文田二主动将瓜送回谢家园子作铺垫。

(3)①本性善良:田二虽与谢家有积怨,并一心想给谢芳难堪,但最终还是以善报善,回应了谢芳的善举。②知错就改(勇于改错):田二虽与谢家产生积怨并设计给谢芳难堪。但在发现谢芳的善举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送回南瓜。③为人正直:宁可让禾苗枯死,也没想过要偷谢家的水来灌溉。④勤劳:田二晚饭后就到田里看禾苗,直到夜深。

(4)看法1:田二。小说围绕田二的活动展开,用大量的笔墨写田二,并通过田二的行为与思想变化来表现人性善良这一主题。

看法2:谢芳,小说虽然表面上围绕田二的活动展开,但实际上谢芳的活动始终存在,谢芳主动用善举感染了田二,彰显了人性善良这一主题。

【解析】【分析】(1)仔细阅读文段,从第⑥段田二来到田间,为天旱无雨自家的田无从得水可知其难受的心情;从“他坐在樟树下的石头上抽闷烟,心里抱怨”一句,可以看出他心生抱怨;第⑦段写田二发现鳝孔漏水,“庆幸谢芳粗心,没把田埂上的鳝孔堵上”,可见其“庆幸”心理;最后写发现真相,田二心里很惭愧。根据情节的发展和表格的提示提炼作答即可。

(2)第①题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注意题干只要求分析这一细节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从下文的情节内容来看,正是因为田二发现了谢芳瞅瓜,才有了他吩咐两个儿子守候捉贼的情节,所以首先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从结尾处田二出现在园中抱瓜的情节,可以看出这一细节还为结尾处的内容作铺垫。第②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第⑧段描写了深夜里村子里的凉爽,藤蔓的鲜活,与前文的炎热形成鲜明的对比,正是在此时,田二出现在园中,并抱起南瓜向谢家移动,准备还给谢家。很明显作者意在以此环境描写,来渲染快乐的气氛,表现田二内心的快乐,他对两家的“恩怨”已经释怀。据此分析作答即可。(3)文章从田二吩咐两个儿子捉贼写起,到后来他发现了谢家暗中帮助自己,主动将“瓜”送给谢家,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知错就改,本性善良的人;田二在田间苦闷,羡慕谢家靠近水源能灌溉到水,但是他却从没想到偷水,这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正直的人。同时他深夜还在田间走动,为庄稼操心,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勤劳,一心在田间的劳动者。据此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主人公的判断。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要人物有三个角度,首先看对人物着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看作家的创作意图。因为判断的角度不同,所以得出的答案也不同,陈述的理由充分即可。比如:从文章对人物着墨的多少来看,田二是本文的主人公;从文章的主旨来看,表现的是人性的善良,没有出场的谢芳在这一点上明显胜过田二,所以谢芳是本文的主人公。

故答案为:⑴难受;抱怨;庆幸(高兴);惭愧;

⑵①推动情节发展。因为有了这个发现,才有了田二嘱咐两个儿子抓偷瓜贼的情节,同时为下文田二将瓜送回谢家子作铺垫;②环境描写,既烘托了田二醒悟后(或“善意被唤醒后”)的愉悦心情,也为下文田二主动将瓜送回谢家园子作铺垫;

⑶①本性善良:田二虽与谢家有积怨,并一心想给谢芳难堪,但最终还是以善报善,回应了谢芳的善举。②知错就改(勇于改错):田二虽与谢家产生积怨并设计给谢芳难堪。但在发现谢芳的善举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送回南瓜。③为人正直:宁可让禾苗枯死,也没想过要偷谢家的水来灌溉。④勤劳:田二晚饭后就到田里看禾苗,直到夜深;⑷看法1:田二。小说围绕田二的活动展开,用大量的笔墨写田二,并通过田二的行为与思想变化来表现人性善良这一主题;看法2:谢芳,小说虽然表面上围绕田二的活动展开,但实际上谢芳的活动始终存在,谢芳主动用善举感染了田二,彰显了人性善良这一主题。

【点评】⑴本题考查人物心理活动的理解与概括。解答此题根据表格中的内容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根据其中的描写来分析揣摩人物的心理,如果文中有现成的人物心理描写,就可直接从中筛选出词语作答

⑵本题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注意题干只要求分析这一细节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

⑶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

⑷本题考查小说主人公的判断。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要人物有三个角度,首先看对人物着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看作家的创作意图。因为判断的角度不同,所以得出的答案也不同,只要陈述的理由充分皆可。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回忆我的父亲

①对儿时的我来说,父亲是个严肃而遥远的人。在印象中,父亲言语不多,也不爱逗孩子们笑。所以,在我们的感觉中,母亲的爱像太阳,温暖、无私而透明,父亲的爱则像月亮,冷静、理性而朦胧。

②虽然来台湾多年,但是父亲一直不变的,是那满口的乡音。因此,我们的家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孩子们跟爸爸讲四川话,跟妈妈和兄弟姐妹讲普通话。所以,一直到现在,我依然可以讲出很多四川话。听到川音,还觉得分外熟悉亲切。

③我曾经一度以为父亲并不爱我。他很少表达他的感受,当我逐渐成年的时候,发现他也有他的“爱的语言”。比如他经常趁出门散步的时候,叫我一起出门上学,这样,我们就可以一起走一小段路,这几乎是我们唯一的独处时间。现在想想,父亲总是把这种爱隐藏在沉默的行动里,以至于太阳的光芒总是使月亮的光辉失色。

④但是父亲总是说到做到,对孩子们的承诺从未食言。有一次,父亲突发奇想给我出了一道他自认为非常难的数学题,他觉得我肯定答不出来,说如果我做出来,他马上把他的派克金笔送给我。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是一道摆火柴的数学题,需要用六根火柴摆出四个同样大的三角形,没想到年幼的我三下五除二,不到两分钟就摆好了。父亲“喜出望外”,立即把派克金笔交到我的手里,要知道,那时候,派克金笔是连大人也少有的贵重物品。

⑤父亲虽然沉默寡言,但是内心一直藏着对中国的大爱,这是我后来才了解到的,他当年为官一场,却又厌恶官场作风,到台湾之后,一直致力于写作。

⑥父亲最宠爱五姐。他过世以后,五姐非常悲痛,专门写文章追忆他。她说,“爸爸来

台湾,祖母留在大陆,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从小,爸爸教她的第一首诗是“清明时节雨纷纷”。小时候过年的对联,爸爸就写“时时勤秣马,年年望还乡”。

⑦父亲的中国情结像一条无声的溪流,注入了我的价值观。不知不觉中,当我的人生需要做一些选择时,这些理念影响了我。而这些都是我成年以后逐渐理解的。在父亲的书房里,父亲一直珍藏着钱穆先生赠送给他的书法,上面的字苍劲而从容:

⑧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

⑨我知道,这是父亲一生的写照。

(1)文段回忆了与父亲有关的哪四件事?

(2)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给我们展示了一位怎样的父亲?

(3)联系文中多次提到“父亲沉默寡言”,说说文中画线句中“太阳的光芒总是使月亮的光辉失色。”与前文哪句话相照应?

(4)古往今来,人们歌颂母亲的诗句很多,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可是歌颂父爱的却很少。请你依据本文表现出的伟大而厚重的父爱,在例句后面写一个连贯的歌颂父爱的句子。

例:父爱如大海,让我领略了它的浩瀚与深邃;

【答案】(1)父亲满口乡音;父亲有自己“爱的语言”;父亲信守承诺;父亲有很多的中国情结。(第三件事如果写:父亲给我出题,我做了出来,她送了我一支笔。不给分。要突出父亲说话从不食言的特点。)

(2)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位严肃、冷静、沉默寡言却深爱子女、热爱祖国的父亲形象。(3)与第一段中“在我们的感觉中,母亲的爱像太阳,温暖、无私而透明,父亲的爱则像月亮,冷静、理性而朦胧。”相照应。

(4)示例:父爱如阳光,让我沐浴了它的温暖与恩泽;父爱如春风,让我享受了它的温暖与细腻;父爱如春雨,让我品味了它的甘甜与圣洁。

【解析】【分析】(1)文章第2段中的“虽然来台湾多年,但是父亲一直不变的,是那满口的乡音”;第3段中的“他很少表达他的感受,当我逐渐成年的时候,发现他也有他的‘爱的语言’”;第4段“但是父亲总是说到做到,对孩子们的承诺从未食言”;第5段“父亲虽然沉默寡言,但是内心一直藏着对中国的大爱”等内容概括作答。

(2)全文一共叙写了与父亲相关的四件事,第一件事表现了父亲对家乡的思念;第二件事表现了父亲对我沉默少言和对我深沉的爱;第三件事表现了父亲的信守承诺;第四件事表现了父亲的家国情怀。据此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位沉默寡言却深爱子女、信守承诺、热爱祖国的人。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3)从文章内容看,文章第1段“在我们的感觉中,母亲的爱像太阳,温暖、无私而透明,父亲的爱则像月亮,冷静、理性而朦胧”这一语句,将“父爱”比作“月亮冷静、理性而朦胧”,将“母爱”比作“太阳,温暖、无私而透明”,与“太阳的光芒总是使月亮的光辉失色”相照应,突出表现了父爱的深沉。

(4)考查语言表达与应用。仿写作答时,首先分析结构找到仿点。每一个仿写题给出的例子都有一定的格式,确定句式仿格调;然后要研究例句仿修辞,看例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看清要求定主题。仿写句子在内容上要与例句相一致。本题作答,仿写的对象是“父爱”,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父爱的特点即可。

故答案为:⑴父亲满口乡音;父亲有自己“爱的语言”;父亲信守承诺;父亲有很多的中国情结。(第三件事如果写:父亲给我出题,我做了出来,她送了我一支笔。不给分。要突出父亲说话从不食言的特点。)

⑵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位严肃、冷静、沉默寡言却深爱子女、热爱祖国的父亲形象。

⑶与第一段中“在我们的感觉中,母亲的爱像太阳,温暖、无私而透明,父亲的爱则像月亮,冷静、理性而朦胧。”相照应。

⑷示例:父爱如阳光,让我沐浴了它的温暖与恩泽;父爱如春风,让我享受了它的温暖与细腻;父爱如春雨,让我品味了它的甘甜与圣洁。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概括的格式一般是谁的什么事或谁怎么样。概括要全面,用语需简洁。

⑵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根据人物在文本中的表现可逐一分析。

⑶本题考查照应的写法。所谓照应,可理解文本前后语义相关的句子,使文章结构严谨。

⑷本题考查仿写,作答时,需认真观察例句的格式,分析例句的语义,仿句要与例句格式相同,语义相关,所用修辞要一致,不设统一答案,只需言之成理即可。

5.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我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锤打这两条可怕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就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决没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家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2)第一段画线句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3)第三段画线句母亲为何阻挡我看落叶?而又为何多次建议我去看菊花?这二者是否矛盾?

(4)试分析标题的作用。

(5)结尾提到“我”懂母亲的话,请你以作者的口吻,写出此时此刻作者相对母亲说的话。(50个字左右)

【答案】(1)一位身患重病的母亲,忍住自己的病痛和儿子的喜怒无常,不断鼓励双腿瘫痪的儿子重新鼓起生活勇气的故事。

(2)用到了侧面烘托的写法,母亲为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而无暇顾及自己喜欢的花,生动地表现了母亲对儿子全身心的付出和深切的爱。

(3)不矛盾。母亲“挡”是有意的动作,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触景伤情,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而菊花不畏严寒,开得热烈灿烂,能够激励低谷中的儿子重新燃起对生命的热情与希望。这两件事都展现了一位细心呵护儿子、关爱儿子的母亲形象。

(4)标题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令、背景,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同时点明中心,表现了作者对在秋天离开的母亲永远的愧疚和怀念。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同时,标题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得全文结构更加严谨。

(5)要求第一人称,要答出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与自责,要表明现在的作者已经会勇敢面对磨难,懂得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真谛等。

【解析】【分析】(1)本文记叙了一位身患绝症的母亲忍受着病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精心呵护双腿截瘫的儿子的故事,突出了母爱的伟大。

(2)“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一个爱花的人,养的花却都死了,说明母亲的精力都放在双腿瘫痪的儿子身上了,这是侧面烘托的写法,突出了母亲对儿子深厚的、伟大的爱。

(3)根据上下文内容,可以理解“母亲”对“我”的关怀,从物质到精神,无微不至。这句可以从“母亲”对“我”的情感上来理解,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是有意的动作,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触景伤情,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并且母亲希望我能正视自己,而不是逃避。建议我去看菊花,是因为菊花有蓬勃的生命力,可以让“我”从痛苦、无望转向明朗、坚强。这两者并不矛盾,这些突出表现了母亲无微不至的爱。

(4)本文题目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秋天”是背景,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也指“我”真正体会到母爱的坚忍和伟大,悟出生命存在的意义,表现了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点明文章主旨。

(5)文中的母亲为了“我”这个瘫痪的儿子,付出了一切,不顾自己多病的身体。“我没想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决没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我”的心里是那么愧疚、自责,“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我懂得了母亲的爱,重新扬起生活的希望,会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的勇敢的面对生活。”据此用第一人称表述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⑴一位身患重病的母亲,忍住自己的病痛和儿子的喜怒无常,不断鼓励双腿瘫痪的儿子重新鼓起生活勇气的故事;

⑵用到了侧面烘托的写法,母亲为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而无暇顾及自己喜欢的花,生动地表现了母亲对儿子全身心的付出和深切的爱;

⑶不矛盾。母亲“挡”是有意的动作,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触景伤情,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而菊花不畏严寒,开得热烈灿烂,能够激励低谷中的儿子重新燃起对生命的热情与希望。这两件事都展现了一位细心呵护儿子、关爱儿子的母亲形象;

⑷标题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令、背景,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同时点明中心,表现了作者对在秋天离开的母亲永远的愧疚和怀念。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同时,标题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得全文结构更加严谨;

⑸要求第一人称,要答出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与自责,要表明现在的作者已经会勇敢面对磨难,懂得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真谛等。

【点评】⑴本题是对内容概括的考查,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段落,逐条总结即可,在总结的时候寻找每段的中心句和文章的中心句;

⑵本题考查写作手法极其作用的赏析。“技巧鉴赏”这类题的答题思路为:①手法(本文抓住“张太爷感受”和“观众的反应”,就可得出“侧面烘托”的结论).②内容(某人干某事时什么样子或什么怎么样).③效果(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并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说明,如本题说“侧面烘托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巧).另外,课本上的重点课文的内容主旨和写法,也要有所理解和记忆;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必须在理解文句,分析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层层筛选,剥离出有效信息,即可解答;

⑷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标题通常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点明主旨、作为行文线索,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等作用;

⑸本题考查书面表达能力。文章结尾,作者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也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心中既有对生活的坚强、乐观,又有对母亲的感激、怀念。可围绕这种感情来回答。要求语言通顺,有真情实感。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走远了再关门

①QQ里,好友颇多。那日与一聊友闲谈,忽然收到一好友的信息:夜已深,我先下了。我正欲对她说声“晚安”,却发现她的头像已经变成了灰色。我的双手停在键盘上,只得删除那句已经打出来,却没有来得及发出去的问候。

②真的这么急吗?连给我说声“再见”的时间都没有,抑或是我过于矫情?

③数日前,我去拜访一位前辈。该翁琴棋书画无所不能,最令我佩服的是老人的那份平易

近人,那种超脱淡然。攀谈一番后,我起身告辞,老人把我送到门口,握手告别之后,我便向楼下走去。下到一楼时,我忽然想起自己的车钥匙落在他的客厅了,便又“咚咚”往上跑。当我又回到他的门前时,老人才刚准备关门回屋。看我又上来,就问何事。我说明原因,老人走进客厅又折回来,将钥匙递到我的手上。

④又是一阵告别。我下了几层台阶,一转身,发现老人正看着我。我既客气又好奇地说:“外面太热,赶紧回屋吧。”老人微笑着说:“我身体不好,不能送你下楼,那就等你走远了再关门。”

⑤等你走远了再关门!多么温暖的一句话。

⑥去年有一天,我急于外出办事。出门前,孩子拿着刚做完的作业让我检查签字。我大致瞟了一眼,其中有道题是这样的:下课了,同学们纷纷__教室。上面儿子歪歪扭扭地填的词是“跑进”。我立刻火冒三丈,大声呵斥道:“下课了,你跑进教室,你上的什么课?啊? ”为了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我特意把“下课”和“跑进”两个词说得很重。儿子刚想辩解,我一把将他的作业扔在茶几上,然后,摔门而去。事情过了大半年,我早已把那件事忘得一干二净。有一天收拾屋子,无意间看到了儿子的日记:

⑦“ 2008年12月22日,天气阴。今天我让妈妈检查作业,其中有一道题目我并没有做错,上体育课的时候,下课铃一响,我们的确是往教室跑啊。可是,妈妈为什么不给几秒钟让我解释呢?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哭了整整一下午。”

⑧儿子的话像一道闪电穿过我的五脏六腑,让我浑身顿时有一种触电的感觉。那一刻,我真的感到自己好狭隘。

⑨客人走远了再关门,是一种善;留下几秒,听对方把话说完,是一种善;在骄阳的炙烤下耐心等待红灯而不抢行,是一种善;等对方先挂电话,是一种善;路面积水,司机把车速降下来,是一种善……有些善很小很小,而且就那么短短几秒钟。然而,正是那么短短的几秒钟,却能在心中氤氲(yīn yūn,烟云弥漫)起一份真情的感动。

(1)按照示例,分析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及句意。

示例:抑或是我过于矫情

(分析)词义:多心,猜疑

句意:也许我太过于求全责备。

我真的感到自己好狭隘。

(分析)①词义:

②句意:

(2)第⑤段中,“等你走远了再关门”让“我”感到温暖的原因是什么?

(3)文章一共写了三件事,请用四个字概括最后一件事:QQ聊天→拜访前辈→________。这三件事之间由一个字贯串起来,这个字是________。

(4)对文章的主旨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学会尊重他人,善待他人。

B.于细微处见精神。

C.注重细节,真情无价。

D.学会理解,学会做人。

(5)有些人认为第①⑥段中的两则材料与主题关联不够紧密,可以删去或略微调整。请从

内容与材料的安排上谈谈你的理解。

(6)请你再列举两个学校生活中“善”的具体事例,来印证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答案】(1)①(心胸、气量、见识等)局限在一个小范围里。②我感到自己的气量和见识都很不够。

(2)老人这样做表现了对“我”的尊重与关心。

(3)检查作业;善

(4)A

(5)示例:从内容上看,三件事是互不相关的日常小事,但都从不同角度恰当地表现了“善”的主旨;从材料的安排上看,这三件事是按“反—正—反”(不善—善—不善)的顺序安排的,有序且严谨。所以不能删去或调整。

(6)示例:①上下楼梯靠右行。②就餐要排队。

【解析】【分析】(1)本题属于词义的探究题。要做好这样的题型,离不开对上下文语境的仔细分析,还需要透过词语的表层意义,分析其语境义。如“狭隘”本义:(心胸、气量、见识等)局限在一个小范围里。语境义:气量和见识都很不够。

(2)上文有“外面太热,赶紧回屋吧”等描写,所以才有老人“等你走远了再关门”的话语。老人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我”的尊重与关心。因此“我”感到很温暖。

(3)根据题干给出的两个事件,最后一件事可以用四个字概括为“检查作业”。结尾第⑨段点题扣的是“善”字,所以贯串全文的字是“善”字。

(4)本题属于提炼选文主旨的题型,结合点题的第⑨段,从四个选项中选择带有“善”“尊重”字眼的选项,所以选A。其它几项理解不准确。

(5)分析材料是否该删除。需要从突出主旨、详略安排、正反搭配等角度分析,本题的难点在于三件事是按照“反—正—反”(不善—善—不善)的顺序安排的,所以要特别注意。还要从是否反映了“善”这一主旨的角度考虑。这两点必须都要答到。

(6)本题属于拓展延伸题,所谓的“善”其实等同于尊重,只要选择学校生活中与尊重有关的具体事例即可。

故答案为:⑴①(心胸、气量、见识等)局限在一个小范围里。②我感到自己的气量和见识都很不够。

⑵老人这样做表现了对“我”的尊重与关心。

⑶检查作业;善

⑷ A

⑸示例:从内容上看,三件事是互不相关的日常小事,但都从不同角度恰当地表现了“善”的主旨;从材料的安排上看,这三件事是按“反—正—反”(不善—善—不善)的顺序安排的,有序且严谨。所以不能删去或调整。

⑹示例:①上下楼梯靠右行。②就餐要排队。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时,结合句子理解词语意思,联系上下文分析句子的内容,理解词语的含义。

⑵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结合选段内容和文章主旨分析即可。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行文线索,根据关键词、句进行归纳概括。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行文线索,根据关键词、句进行归纳概括。

⑸本题考查对关键段落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把握,要先看清它在文中的什么位置,处在不同位置上的句在结构上的作用各不相同。其次分析该句在内容以及主题方面的作用。

⑹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从文章对“善”的感悟出发,结合自己对“善”的体会,选取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回答即可。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青山不老

梁衡

①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②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的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③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老人每天早晨起来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了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接他出去享清福,他不走。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④他敲着旱烟锅不紧不慢地说着,村干部在旁边恭敬地补充着……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⑤在屋里说完话,老人陪我们到沟里去看树。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根下的淤泥也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些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⑥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样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日月同辉了。

⑦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1)请谈谈你对文题“青山不老”的理解。

(2)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按照要求分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②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请从描写手法角度赏析)

(4)第⑥段:“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样东西。”请结合全文,说说“另一样东西”具体指什么。

(5)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县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请结合《植树的牧羊人》和《青山不老》说说你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解。

【答案】(1)表层意思:老人在晋西北这条自然环境恶劣的黄土山沟奇迹般地创造的这片绿洲永远常青,永远呵护着这片土地。深层意思:老人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他的生命的意义在这茫茫的绿洲中得以延伸,他的精神永垂不朽。

(2)自然环境描写。作用:①通过山沟恶劣险峻的大环境来衬托改造山林的艰难;②与造林后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老人造福后代的贡献之大,含蓄表达了作者对老人的敬佩与赞颂之情。

(3)①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杨树、柳树茁壮的形态,照应了“劲挺”一词,表达了作者欣喜和赞叹之情。②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再现了老人风烛残年,流露出作者的担忧之情。

(4)“另一样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这位山野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更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5)牧羊人和山野老农靠自己的体力和毅力,实现了从荒山到绿洲再到生态家园的历史性转变。生态家园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习总书记的话语道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说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我们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要优先保护自然环境,从而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注入活力。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着无穷的价值。

【解析】【分析】(1)结合本文内容来看,“青山不老”表面指大山因为有苍翠树木的覆盖而呈现绿色。深层含义指老人怀着强烈的主人翁精神自愿承担了改变家乡环境的重任,并早已把自己的生命注入到他所进行的事业中,精神永垂不朽。

(2)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是环境描写,写出这条山沟所处的干旱、霜冻、沙尘暴等恶劣环境,突出老人在这样的环境下植树造林的艰辛。与造林后的环境“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老人贡献之大,表达出作者的赞美之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①要求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杨树、柳树,如臂如股”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杨树、柳树比作臂、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的粗壮挺拔,突出了老人种树取得的伟大成就。②要求从描写手法角度赏析。“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句中的描写对象是老人,“拄着拐杖”“迈进小院”是动作描写,写出老人身体的不便,年华垂暮,结合第⑥段内容“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表达出作者对老人的担忧与敬佩之情。

(4)文章表面写绿洲,实质写老人开辟绿洲、造福后代的精神。故“他已经将自已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这“另一种东西”表面看是指老人创造的这片绿洲,实质上指老人的价值,即老人开辟绿洲的精神和造福子孙后代的奉献情怀。

(5)首先理解习总书记的话,“绿水青山”指的是环境保护,“金山银山”指的经济发展,这

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又可以相互促进。人改变了环境,环境又反过来改变了人。《植树的牧羊人》中那位牧羊人几十年置身于荒无人烟的地域,他每种下一棵树,就感到在人世间就又多了一个亲人。他的事业是“堪与上帝比美的事业”。这位牧羊人在实践中逐渐发现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他深深意识到人生的价值在于为他人、为后人造福。本文中这位老人亦是如此。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他认为保住了这些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就是说我们要优先保护自然环境,再追求经济快速发展,让我们的祖国变得越来越美、越来越强大。答案不唯一。

故答案为:⑴表层意思:老人在晋西北这条自然环境恶劣的黄土山沟奇迹般地创造的这片绿洲永远常青,永远呵护着这片土地。深层意思:老人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他的生命的意义在这茫茫的绿洲中得以延伸,他的精神永垂不朽。

⑵自然环境描写。作用:①通过山沟恶劣险峻的大环境来衬托改造山林的艰难;②与造林后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老人造福后代的贡献之大,含蓄表达了作者对老人的敬佩与赞颂之情。

⑶①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杨树、柳树茁壮的形态,照应了“劲挺”一词,表达了作者欣喜和赞叹之情。②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再现了老人风烛残年,流露出作者的担忧之情。

⑷“另一样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这位山野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更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⑸牧羊人和山野老农靠自己的体力和毅力,实现了从荒山到绿洲再到生态家园的历史性转变。生态家园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习总书记的话语道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说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我们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要优先保护自然环境,从而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注入活力。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着无穷的价值。

【点评】⑴本题考查标题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文章内容,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主旨挖掘出来。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环境描写的作用的分析能力。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地点;暗示社会环境;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突出形象特点(性格);渲染环境,奠定基调;或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发展线索;揭示或深化主旨。

⑶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注意明确所用修辞手法及描写手法,把握写出的内容及表达的感情。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结合重点句子的把握作答。

⑸本题考查综合性理解与表达。结合《植树的牧羊人》和《青山不老》说说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解。

8.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最后一堂语文课

曾颖

①对于我们这些家电专业的学生,语文课颇有点儿像火锅边放的瓜子,可有可无。但黄老师并不这么看,他说:“即使你今后是一个修电视机、收音机的,多知道一点儿祖先传下来的文字之美,也是没有坏处的!”

②这句话与其说是开导学生,倒不如说是在开导自己——作为一位老语文教师,他像一个上错了船的游客,明明是要到上海,却被拉到了湖北,那种不安与不甘可想而知。

③黄老师上课,可以用一个“酷”字来形容。他通常是左手捻一本语文书,右手揣在裤兜里,上半身最常穿的,是一件蓝底却洗得灰白,看着旧却很齐整的中山装,头发散着灰白的光泽。老师年轻时,应该是帅气的,这种帅气,穿透岁月,留在他的眉眼、言辞和举手投足之间。

④黄老师上课,通常是不怎么看课本的。他要讲的课文早已烂熟于心,张口即吟,抬手即写,举手投足间,有一种不容阻断的气韵,即使平常最不喜欢学习的同学,在那抑扬顿挫的诵读和讲解中,也体会到了文字的美感与魅力。

⑤然而,走得最急的总是最美的时光。当我们度过漫长的暑假升到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喜爱的语文课,已离开了课程表。

⑥关于语文课的取消,有多种传说。有说是因为新近要开电工基础等专业课程,有说是因为黄老师的语文课有喧宾夺主之嫌,还有阴谋论说学校教导主任原来也是教语文的,想来接手过把瘾。不管哪一种原因,都指向了我们并不情愿的结果。于是我们展开了一场有声的反抗,开学第一堂课,不知是谁发起,整个教室里哼起了《国际歌》的旋律,就像某电视剧里苏联战俘们在德国军官视察时的场景,不动嘴,只是让声音在喉头低沉地哼。这种声音整齐地汇聚在一起,其震撼和共鸣的感觉可想而知,无怪乎电视里那位不可一世的德国将军,感到了无比的恐惧。

⑦我们那位无辜的不知就里的电工基础老师,神经当然没有将军那么粗,被墙一样厚重的歌声一挡,仿佛头撞在岩壁上的小鹿,负痛仓皇逃去。不一会儿,班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闻风而来,消防车一般匆忙而焦急。

⑧从校领导到班主任,一个个轮番上阵,从学校的办学宗旨,到专业课程设置的紧迫性,再到黄老师的健康等,都做了苦口婆心的解释。为了增加可信度,还特意安排黄老师回学校一趟。

⑨那天,黄老师依旧穿着那件熟悉的旧衣服,只是头发和脸上的皱纹似乎更白更深了些。9月的阳光,在他身后,把他镀成了一个披满金光的雕塑。他几乎是以背诵的样式,重述了学校希望我们的一二三四。同样的内容,被他一说,我们毫无排斥感地完全接受了。

⑩接下来,他又说:“同学们,听到你们为挽留语文课……所做的,我感到……万分……荣幸。我很荣幸,你们通过我,看到了文字之美、文化之美。但我的学养有限,只给你们开了一扇小小的窗,你们通过这扇窗,看到一点一滴的星空与苍穹,那是一个你完全想象不到的广阔世界。一辈子很长,有很多东西需要坚持!即使你是一个修收音机的师傅……”

?那是黄老师最后一次在讲台上说话,也是我的最后一堂语文课。

?但那又是一个新的开始,是让我把语文和写作,不再当成一门课程,而是将它当成望向世界的小窗的开始。从那天起,三十多年时间,没有一天止息。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1)如果对第⑨段作如下批注,请摘录出与之对应的句子。

①写出了黄老师的不安:________。

②看得出黄老师的不甘:________。

(2)读完全文,你觉得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至少写出两条)。(3)下面是文章结尾删减的一段,请结合对文章的理解,接着写几句。

我的同学里,多年以后,他们有人成了央视主持,有的成了书法家或画家,还有的成了公务员、商人或工人,但不管当下在做什么,________

【答案】(1)那天,黄老师依旧穿着那件熟悉的旧衣服,只是头发和脸上的皱纹似乎更白更深了些。;他几乎是以背诵的样式,重述了学校希望我们的一二三四。

(2)黄老师是一个质朴,热爱自己本职工作,热爱语文,有情怀,个性,坚守等的普通老师。例子:热爱自己本职工作他希望自己的学生不论干什么,都能感受语文的魅力。(3)示例:语文都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只要你不忘却她,时不时和她有个亲密接触,她就会和你分享快乐,排解忧伤;陪伴你成长,帮助你翱翔!(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分析】(1)第⑨段写黄老师的不安的语句是“那天,黄老师依旧穿着那件熟悉的旧衣服,只是头发和脸上的皱纹似乎更白更深了些”;表现黄老师不甘的语句是“他几乎是以背诵的样式,重述了学校希望我们的一二三四”。

(2)本题从第④段“黄老师上课,通常是不怎么看课本的。他要讲的课文早已烂熟于心,张口即吟,抬手即写”可以看出黄老师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从第⑩段“一辈子很长,有很多东西需要坚持!即使你是一个修收音机的师傅……”可以看出黄老师是一个热爱自己本职工作,热爱语文,热爱学生的普通老师。

(3)本题需要注意的是补写的是结尾句,首先要读懂文章,再联系上下文。可以从语文对生活的意义的角度作答,尽量借助修辞,把语言表达得生动流畅。比如,语文是我最亲密的伙伴,时时与我分享快乐,排解忧愁,指引方向,树立目标和信心,一路伴我成长。故答案为:⑴那天,黄老师依旧穿着那件熟悉的旧衣服,只是头发和脸上的皱纹似乎更白更深了些;他几乎是以背诵的样式,重述了学校希望我们的一二三四。

⑵黄老师是一个质朴,热爱自己本职工作,热爱语文,有情怀,个性,坚守等的普通老师。例子:热爱自己本职工作他希望自己的学生不论干什么,都能感受语文的魅力。

⑶示例:语文都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只要你不忘却她,时不时和她有个亲密接触,她就会和你分享快乐,排解忧伤;陪伴你成长,帮助你翱翔!(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题意,整体感知文章,找准关键语句,提取信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注意文中对人物进行描写的语句和相关的事例,要结合文中抒情或议论的语句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补写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要联系上下文,选取好角度作答,注意语言要生动,可用一定的修辞。

9.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青青庭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