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供给侧视角下公共文化服务改革的具体政策

供给侧视角下公共文化服务改革的具体政策

供给侧视角下公共文化服务改革的具体政策
供给侧视角下公共文化服务改革的具体政策

供给侧视角下公共文化服务改革的具体政策在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之下,2017年3月12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在会议进行的过程中,对于公共文化领域在供给侧改革下的变化与措施,也被提出来了。其中文化部部长雒树刚指出,在改革大环境下,政府要对公共文化建设做好切实的指导和保护工作,实施一系列的政策方针,以确保公共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和进行。

雒树刚指出,对于公共文化体系的建设,国家经过仔细的研究和分析后,根据体系的实际发展的需要,和人们的基本的精神文化发展的需求,在供给侧改革的大环境下进行的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要有基本的法律保障,使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有法可依、有据可循,使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下健康、稳定的发展、前行。公共文化体系的发展要在规定的法律上进行,在发展中从几个方面对公共文化的建设起到了影响作用。

第一,公共文化体系的发展使得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得到保障的进行。在发展中要根据国家制定的法律政策,稳定的前行。在供给侧的改革大环境下,制定了公共文化体系发展的法规,是对体系发展的方向的指导,是与国家的大的发展方针向统一的,是与国家的发展战略方向保持一致的。因此在公共文化体系的发展中,政策给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方向的指引。从公共文化体系的发展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人民对于文化建设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公共文化体系发展的法规的制定,保障了公共文化发展体系中,服务的质量和服务的数量,为人民群众的文化环境保驾护航。现阶段人们的生活质量在不断的提高。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进步,科学技术非常的发达,人们获取文化的资源非常的丰富。同时人们得到的文化信息是非常的复杂的,良莠不齐。为了能够使人们在健康的文化环境中享受文化资源,能够在高质量的文化环境中得到思想的升华,相关的法规在公共文化体系的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第三,公共文化体系法规的制定是非常的严密的,也是非常的完善的。有了明确的法规的存在,就要有监督者和实施者,这样才能够使公共文化法规起到它应有的作用,能够对于法规的落实起到监督的作用。而对于法规的实施是国家政府的职责。国家政府是为人民大众的利益的实施服务的。因此有了明确的公共文化的法规,就要有严格的实施和监督,这样才能够使法规的规定落实到实处。所

以在公共文化体系法律的实施过程中,国家政府部门是公共文化法律的实施者,政府应做好这一角色。切实的保证人们在公共文化环境中的利益。

第四,要扩大社会的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国家为了能够更加方便和更加有效的服务与人们,建立的一种比较贴合人民大众的服务类型。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的服务与人民大众。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能够体现出国家对于人们的具体的优惠政策的实施和对人民大众的服务力度的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日益提高的今天,人们对于自己的素质和精神文化的要求更加的高了。对于文化的学习和服务的要求水平更加的高了。因此国家应根据大众的实际的需求水平进行文化服务的建设,满足现阶段人们的文化需求的要求。

文化旅游产业-未来“十三五”发展下的新亮点

文化旅游产业,未来“十三五”发展下的新亮点文旅产业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文化行为、体验需求(物质的、精神的)密切相关的领域。主要是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和文化产业为龙头形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伴随中国旅游业已进入快速增长的黄金期,旅游市场领跑经济。 一、文旅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将使文旅产业迎来黄金时代 1、文旅产业对传统产业结构转型起推动作用。文旅产业的发展可以调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关系,同时还可以在传统服务产业中派生出新的门类,并有利于传统服务产业的升级。 2、文旅产业的发展对城市消费市场有很强的拉动能力,形成持续不断的消费热点,同时对促进就业也有积极作用。 3、文旅产业对相关产业资源整合利用、效益增值有促进作用。比如书店和咖啡馆结合而成的书吧,不仅可以整合书店和咖啡店的原有市场,也将带动两者的结合派生新的消费模式。 2017年是“十三五”规划的起航之年,对于中国旅游业发展而言,意义更加重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力争到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 因而,从今年起至2020年,是我国旅游业发展实现质的飞跃,由旅游大国迈向旅游强国的关键5年。中国文旅强化发展的时代已然到来。但中国文旅的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需要提升与改进的内容,并需与城市特色和文化发展紧密结合,这亦成为中国文旅发展亟需解决的时代课题。 二、经济转型引发文旅产业备受商业资本追捧 当下是文旅产业发展的最好时期,渐入大资本时代,包括汇率上升、资本外流、股市震荡、出口幅减、投资滞缓、产能过剩、新兴经济放缓、资源和环境容量逼近极限等一系列的因素促进着经济的良性发展。在外需不振、生产成本上升、产能过剩、结构失衡等现实倒逼机制下,中国经济亟需为未来发展寻找新的突破口,因而,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伴随中国大休闲时代的到来,文旅结合的产品因其业态丰富,客群明确,具有庞大的市场潜力,处在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尤其是房地产行业渐入蛰伏、寻求转型时期,文旅产业

河北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

河北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 (2016—2020年) 一、服务项目与内容 (一)基本服务项目 1、读书看报 (1)公共图书馆(室)、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村指行政村,下同)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含农家书屋)等配备图书、报刊和电子书刊,并免费提供借阅服务。 (2)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不含电子文献)不少于0.6册(件),人均年新增公共图书馆藏量不少于0.03册。农家书屋基本配备的图书不少于1200种、 1500册,报纸期刊不少于5-10种,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不少于100种(张),年新增图书不少于60种,组织读书活动不少于4次。 (3)省级图书馆可用数字资源量不低于150TB,市级图书馆可用数字资源量不低于25TB,县级图书馆可用数字资源量不低于3TB。 (4)在城镇主要街道、公共场所和居民小区等人流密集地点设置阅报栏或电子阅报屏,实时更新,提供时政、“三农”、科普、文化和生活等方面的信息服务。 2、收听广播 (1)为全民提供突发事件应急广播服务。

(2)通过直播卫星提供不少于17套广播节目,通过无线模拟提供不少于6套广播节目,通过数字音频提供不少于15套广播节目。 观看电视通过直播卫星提供25套电视节目,通过地面数字电视提供不少于15套电视节目,未完成无线数字化转换的地区,提供不少于5套电视节目(中央1、7、 13套,省第1套和地市1套电视节目)。 3、观赏电影 (1)为农村群众提供数字电影放映服务,每一行政村每年不少于12场,其中每年国产新片(院线上映不超过2年)比例不少于1/3。 (2)为中小学生每学期提供2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 4、送地方戏 (1)县(市、区)要在行政区域内重点扶持不少于1个文艺院团。 (2)根据群众实际需求,采取政府采购方式,每个乡镇(街道)每年有5场以上戏剧戏曲等文艺演出。价格按照省级不低于10000元/场、市级不低于5000元/场、县级不低于3000元/场进行采购。 5、设施开放 (1)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公共博物馆(非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和公共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基本

浙江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

一、服务项目与内容 项目内容标准基本 服务 项目读书看报1.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乡镇公共电子阅览室开放时间不少于28小时;农家书屋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0小时。2.县级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1册以上,或总藏量不少于50万册;人均年新增藏书量不少于0.05册。农家书屋图书不少于1200种、1500册,报刊不少于10种,年新增图书不少于60种。3.市、县(市、区)公共图书馆每年组织送书下乡1万册次;县级公共图书馆对乡镇图书分馆每年流通不少于4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每年指导举办1次全民阅读活动。4.在城镇主要街道、公共场所、居民小区等人流密集地点设置阅报栏或电子显示屏,提供时政、三农、科普、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信息服务。收听广播5.乡镇有线广播联网率达到100%,有线对农广播覆盖率达到80%;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每天播出次数不少于2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6.为全民提供突发事件应急广播服务。7.通过直播卫星,免费提供17套广播节目,通过无线模拟,免费提供不低于6套广播节目,通过数字音频,免费提供不低于15套广播节目。观看电视8.有线电视联网率达100%(海岛包括微波方式),农村有线数字电视实际入户率达90%以上;电视自办对农栏目每周达3档(含)以上,平均每档不少于10分钟。9.通过直播卫星提供25套电视节目,通过地面数字电视提供不低于15套电视节目,未完成无线数字化转换的地区,提供不少于5套电视节目。在城市和有线电视通达的农村地区,为城乡低保户免费提供基本有线(数字)电视节目。观赏电影10.为农村群众提供

数字电影放映服务,合理调整放映结构,其中每年国产新片(院线上映不超过两年)比例不少于1/3。11.为中小学生每学期提供2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看戏12.根据群众需要,通过政府采购等方式,平均每年为每个乡镇(街道)送地方戏曲等文艺演出5场以上。13.国有剧院每年举办公益性演出不少于12场。设施开放14.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公共博物馆(非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公共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基本服务项目健全。15.未成年人、老年人、现役军人、残疾人和低收入人群参观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实施门票减免,文化遗产日免费参观。16.公园、绿地等公共场所全民健身器材免费使用。17.学校、工人文化宫、体育馆、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科技馆等文体设施向公众免费开放,开放时间和免费项目由地方政府制定。文体活动18.每个县(市、区)每年组织开展群众文体活动不少于12次;每个乡镇(街道)每年举办文化节、读书节、运动会等文体活动不少于6次;每个村(社区)每年组织群众性文体活动不少于2次。展览展示19.公共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公共美术馆每年分别举办免费展览不少于4次。文化走亲20.市、县(市、区)每年组织跨区域文化走亲5次。数字文化21.县(含)以上公共文化设施内免费提供Wi-Fi,公共电子阅览室免费提供上网服务。22.通过手机、电脑等网络终端可以享受到数字文化服务。培训讲座23.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每年举办公益培训或讲座不少于12次;乡镇综合文化站每年举办公益培训不少于6次。24.公共博物馆、公共美术馆每年举办公益培训或讲座不少于6次。 项目内容标准硬件

河北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

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 (2016—2020年) 一、服务项目与容 (一)基本服务项目 1、读书看报 (1)公共图书馆(室)、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村指行政村,下同)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含农家书屋)等配备图书、报刊和电子书刊,并免费提供借阅服务。 (2)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不含电子文献)不少于0.6册(件),人均年新增公共图书馆藏量不少于0.03册。农家书屋基本配备的图书不少于1200种、1500册,报纸期刊不少于5-10种,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不少于100种(),年新增图书不少于60种,组织读书活动不少于4次。 (3)省级图书馆可用数字资源量不低于150TB,市级图书馆可用数字资源量不低于25TB,县级图书馆可用数字资源量不低于3TB。 (4)在城镇主要街道、公共场所和居民小区等人流密集地点设置阅报栏或电子阅报屏,实时更新,提供时政、“三农”、科普、文化和生活等方面的信息服务。 2、收听广播 (1)为全民提供突发事件应急广播服务。

(2)通过直播卫星提供不少于17套广播节目,通过无线模拟提供不少于6套广播节目,通过数字音频提供不少于15套广播节目。 观看电视通过直播卫星提供25套电视节目,通过地面数字电视提供不少于15套电视节目,未完成无线数字化转换的地区,提供不少于5套电视节目(中央1、7、13套,省第1套和地市1套电视节目)。 3、观赏电影 (1)为农村群众提供数字电影放映服务,每一行政村每年不少于12场,其中每年国产新片(院线上映不超过2年)比例不少于1/3。 (2)为中小学生每学期提供2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 4、送地方戏 (1)县(市、区)要在行政区域重点扶持不少于1个文艺院团。 (2)根据群众实际需求,采取政府采购方式,每个乡镇(街道)每年有5场以上戏剧戏曲等文艺演出。价格按照省级不低于10000元/场、市级不低于5000元/场、县级不低于3000元/场进行采购。 5、设施开放 (1)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公共博物馆(非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和公共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基本服务

《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和《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剖析

《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下,我国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稳步增长,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改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呈现出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但是,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与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要求相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仍然有待提高。在新的形势下,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有关要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基层为重点,构建体现时代发展趋势、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市场经济要求、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

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基本原则。坚持正确导向。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先进文化,创新传统文化,扶持通俗文化,引导流行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有害文化,巩固基层文化阵地,促进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坚持政府主导。从基本国情出发,认真研究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按照一定标准推动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实现社会公平。 坚持社会参与。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项目,引入市场机制,激发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增强发展活力,积极培育和引导群众文化消费需求。 坚持共建共享。加强统筹管理,建立协同机制,明确责任,优化配置各方资源,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发挥整体优势,提升综合效益。 坚持改革创新。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三)主要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规范农村文化广场建设工作方案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规范农村文化广场建设 工作方案 翰风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性 为进一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公共文化设施,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目标。通过建设并充分利用农村文化广场,大力开展农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教育,以先进的思想和优秀的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不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提升农村文明水平,为两个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明确农村文化广场建设目标 根据中央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部署要求,到“十三五”末,逐步实现行政村文化广场建设的全覆盖。初步建成现代化、标准化、广覆盖、高效能的农村文化广场设施网络,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广场文化活动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广场的文化载体功能和凝聚人心作用,组织引导、整合吸纳各类文化资源向农村文化广场集聚,调动农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使农村群众就近参与群众文化活动、享受公共文化服务,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分享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农村文化广场建设是文化惠民的德政工程、改善民生的福祉工程,并将带动农村文化的全面繁荣,促进社会更加和谐发展。 农村文化广场建设保障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集思广益,建立健全各项保障机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为确保农村文化广场工程顺利实施,推动文化大发展,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建设目标提供支持。 强化组织领导。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明确领导责任分工,加强对农村文化广场建设工程的组织协调和领导,将其作为统筹城乡发展、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改善民生的重点工作,纳入部门责任目标,强化督查。建立统筹协调、密切配合、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 落实资金保障。提倡和鼓励拓宽建设资金渠道,加大投入提高建设项目的档次。针对农村文化广场建设,国家和省级采用先建后补的扶持方式,即主建设方先行投入建设,工程完工报请主管部门,经验收合格后,给予适当补助。除此,各级政府应加大地方扶持力度,建立多渠道的资金保障机制。要因地制宜,统筹专项资金,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建。可采取专项资金统筹、地方财政支持、村(社区)自筹、共建单位帮扶、社会捐助的办法,形成多渠道有效融资机制。 农村文化广场规范化建设 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农村文化广场建设工程应纳入当地城乡建设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与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统筹安排。允许一次规划,分步实施。本着要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经济适用,合理规划,反对浪费的原则。整合有效资源,提高利用率。活动室能综合利用的绝不分设。文化广场应具备多种服务功能,以满足文艺演出、大型集会、多项体育运动等文体活动的开展,以及应急避难等。避免重复建设。 一、农村文化广场的基本建设要求 农村文化广场建设项目及配套设施。农村文化广场是村屯文化中心,选址应方便群众参与,利于疏散的安全地带。基本建设要求:要做到“硬化、亮化、绿化、美化、人性化、标识化”。 (一)硬化:农村文化广场面积一般按当地人口计算,人均占地1平米左

文化旅游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文化旅游未来发展趋势 分析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十三五”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未来十年,中国旅游产业大有可为,并将成为拉动全球旅游产业的引擎。未来,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将呈现六大发展趋势。 一、文旅产业,资本逐鹿 过去三十多年间,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平均%,从全球经济体排位第八到今天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未来十年,中国依然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而旅游业将是最值得投资的产业。 为什么这样讲因为我国正在进入旅游消费市场与旅游投资要素市场双向互动、良性循环的新阶段,旅游投资的空间和潜力巨大。旅游业作为全球较大的产业之一,仅依靠存量资源优化配置是不够的,需要依靠增量资源的有效投入。 未来十年,大型非旅资本将加速进军旅游业,跨行业投资态势愈发明显。同时,旅游企业并购重组和“走出去”的步伐加快,旅游资源将深度整合。 二、“旅游+”,跨界融合 融合性是旅游业的本质属性。旅游业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了只有依托多个产业,才能向旅游者提供包括行、住、食、游、购、娱等在内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旅游业的关联性特征,既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又拓宽了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旅游业的综合性和关联性特征,也决定了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具备融合发展优势的战略性产业。 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旅游+正在与各个行业不断融合。“十三五”期间,旅游与国民生活及乡村、健康、养老等重点领域的“+”将成为新的发展热点。 三、从“资源+土地”到“投资+情怀” 大众旅游时代已经来到,旅游正在成为老百姓常态化的生活方式。然而,现阶段的旅游产品还存在着“不配套”的问题。 目前的旅游产品中,传统供给供过于求,新型供给供不应求;观光产品供应过剩,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等产品供应不足,导致需求外溢、市场外溢、投资外溢、效益外溢,旅游业迫切需要推进供给侧改革。在传统的资源主导和土地增值主导的盈利模式下,“小情怀”等“看不见的投资”开始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文化旅游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文化旅游未来发展趋势分 析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十三五”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未来十年,中国旅游产业大有可为,并将成为拉动全球旅游产业的引擎。未来,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将呈现六大发展趋势。 一、文旅产业,资本逐鹿 过去三十多年间,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平均%,从全球经济体排位第八到今天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未来十年,中国依然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而旅游业将是最值得投资的产业。 为什么这样讲因为我国正在进入旅游消费市场与旅游投资要素市场双向互动、良性循环的新阶段,旅游投资的空间和潜力巨大。旅游业作为全球较大的产业之一,仅依靠存量资源优化配置是不够的,需要依靠增量资源的有效投入。 未来十年,大型非旅资本将加速进军旅游业,跨行业投资态势愈发明显。同时,旅游企业并购重组和“走出去”的步伐加快,旅游资源将深度整合。 二、“旅游+”,跨界融合 融合性是旅游业的本质属性。旅游业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了只有依托多个产业,才能向旅游者提供包括行、住、食、游、购、娱等在内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旅游业的关联性特征,既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又拓宽了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旅游业的综合性和关联性特征,也决定了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具备融合发展优势的战略性产业。 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旅游+正在与各个行业不断融合。“十三五”期间,旅游与国民生活及乡村、健康、养老等重点领域的“+”将成为新的发展热点。 三、从“资源+土地”到“投资+情怀” 大众旅游时代已经来到,旅游正在成为老百姓常态化的生活方式。然而,现阶段的旅游产品还存在着“不配套”的问题。 目前的旅游产品中,传统供给供过于求,新型供给供不应求;观光产品供应过剩,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等产品供应不足,导致需求外溢、市场外溢、投资外溢、效益外溢,旅游业迫切需要推进供给侧改革。在传统的资源主导和土地增值主导的盈利模式下,“小情怀”等“看不见的投资”开始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规范

ICS03.080 A16 DB33 浙江省地方标准 DB33/T 2079—2017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basic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2017-12-26发布2018-01-26实施

前言 本规范按照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规范由浙江省文化厅提出并归口。 本规范起草单位: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顾金孚、王显成、汪仕龙、刘靖、许睿吉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硬件设施、基本服务项目与要求、人员要求、服务规范、管理要求等方面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保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法律、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1048-2007 《电影院星级的划分与评定》 《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建标108-2008) 《文化馆建设用地指标》(建标〔2008〕128号) 《文化馆建设标准》(建标136-2010)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 4 总体要求 4.1 应当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4.2 应当按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供优秀公共文化产品,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效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4.3 应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状况、环境条件、文化特色、群众需求,着力解决基本公共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合理确定公共文化设施的种类、数量、规模以及布局,形成场馆服务、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相结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4.4 应根据公共文化设施功能、特点,按照本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健全服务项目,向公众免费或者优惠开放。

实现文化旅游供给侧改革的路径思考

实现文化旅游供给侧改革的路径思考 推进旅游供给侧改革,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是实现新常态下国民经济稳步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文化旅游消费逐渐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消费形式更趋差异化。但是,当前文化旅游产品供给方面依然存在产品形式雷同、产品内容单一、产品文化内涵不足等问题。继续加强供给侧结构改革。推进文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改革,拓展旅游消费渠道,提升文化旅游产品的有效供给将对促进文化旅游消费和国民经济增长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实现文化旅游供给侧改革的路径 创意农业 创意农业是以创意生产为核心,以农产品附加值为目标。创意农业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农业产品创意模式,二是农业景观创意模式,三是农业饮食创意模式,四是农业文化创意模式。创意农业的发展能够为公众带来别出心裁的农业旅游体验,包括农家乐、采摘、农业种植体验、科普教育、农村生活方式享受等。同时,创意农业也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方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工业旅游 工业是国民经济传统的支柱性产业,工业产品可以创造出巨大的直接的经济价值。同时,工业的发展带来的工业资

源和工业遗产也会为工业旅游创造富有前景的发展空间。工业旅游大致可以分为工业产品旅游和工业遗产旅游两类。工业产品旅游是指通过展示工业产品创作、生产、销售技艺,让游客获得对于工业产品更加直接的感官认识。比如,目前依托煤炭、水泥、玻璃、乳制品、陶瓷等众多工业生产内容开发出的工业博物馆、工业产品生产体验中心等,为消费者的旅游需求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工业遗产旅游是指依托工业遗存开发旅游产品的方式。比如,德国鲁尔区是欧洲最大的老工业区,以煤炭联盟和钢铁等重工业闻名,鲁尔区2000年开始以创意为理念开始改造。通过创意改造,鲁尔区由一个灰头土脸、又黑又脏的工业区变为优美靓丽、乐享乐玩的旅游地,成为工业旅游的成功典范。 节庆旅游 节庆旅游,依托相关节日庆典展开的旅游活动。节庆旅游是依托地方的特色节庆,通过品牌营销和宣传设计,吸引消费者参与节庆活动,增强节庆体验,丰富旅游内容。节庆旅游为消费者带来了生动的旅游体验和文化感受,反过来,壮大的节庆旅游又为地方品牌塑造带来了强大的宣传作用,促进地方综合发展。比如,潍坊的国际风筝会、南京的秦淮灯会、河北张家口的张北音乐节等,都是以节庆丰富地方旅游内容的例子。 影视旅游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是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尚未建立比较完善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经费保障机制,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较大。 二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设施总量不足、质量不高、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依然突出,基层文化建设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比较严重。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形式、方法与城乡居民的现实需求还不相适应,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尚未形成。 四是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不健全,还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等问题,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规不完善。 [措施]

中公教育专家总结以下措施,供考生参考: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各级文化部门要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创新运行机制,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一是继续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硬件基础。以重大文化工程为抓手,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县、乡镇和社区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二是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强体制机制等软件建设。加快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扩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渠道,抓紧制定支持和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办法,确保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渐增长,建立分区域的人均基层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经费保障标准,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三是整合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促进公共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和契机,以地方党委、政府为主导,突破体制障碍,加大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的文化项目的共建共享力度,加强基层文化资源的整合。 四是大力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高度重视数字文化服务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十二五”期间,努力将文化共享工程建成资源优质丰富、技术先进实用、服务便捷高效、网络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阵地。

关于加快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意见

关于加快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意见为加快全省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十三五”陕西旅游发展目标,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发展目标 到2020年旅游接待人数突破6.5亿人次,城乡居民人均出游4.5次,旅游总收入达到600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6%。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国际旅游中心建设,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到2020年,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较高知名度的国际旅游目的地,使旅游业成为支撑全省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建成旅游强省。 二、发展理念 (一)树立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积极适应群众多样化、个性化旅游需求,以全域旅游的新理念谋划旅游业发展新模式,把陕西作为一个“大景区”进行规划和建设,全面升级旅游综合功能,逐步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城乡居民共同参与的大旅游格局,推动我省旅游业态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 (二)树立旅游与城镇化建设融合发展理念。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深入挖掘城镇文化精髓,着力打造特色品牌,积极推动“多规融合”深化细化城镇设计,把旅游元素、功能融入城镇化建设发展,走产城融合、绿色发展、新型城镇化之路。 (三)树立乡村旅游差异化发展理念。按照差异化发展思路,使乡村旅游发展区别于城市旅游和传统旅游业态,杜绝简单模仿,避免千城、千村、千景一面,推动乡村旅游从“吃农家饭”向乡村观光、

乡村休闲、乡村生活等多业态体验旅游转变。 (四)树立旅游服务品牌理念。注重陕西旅游品牌建设与维护,通过不断创新旅游产品形态、优化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形成业态全域融合、品牌全域塑造、质量全程监管的新局面,提高陕西旅游在国内外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五)树立“旅游+”理念。充分发挥旅游业搭建平台、促进共享、提升价值的功能,大力推动旅游与一、二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与文化、生态、互联网、科技等深度融合,打造旅游新产业、新业态。 (六)树立“畅旅慢游”的休闲旅游理念。适应大众旅游时代新趋势、新特点,加快休闲旅游产品体系建设,全面完善旅游基础服务设施,推动我省旅游业从单一的观光旅游向观光、休闲、度假游并重转变,为游客提供“进得快、游得慢、玩得好”的良好环境。 三、保障措施 (一)加快旅游体制机制创新。 1强化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综合协调职能,建立健全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县)为重点,加强基层旅游治安、旅游市场监管等执法队伍建设。 2创新旅游景区管理方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职权统一、运转高效的旅游景区管理委员会,逐步实现景区所有权经营权分离,推动建立现代化企业运行机制。 3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对游客满意度进行客观评价。建立旅游企业、从业人员诚信记录和等级退出机制,完善旅行社服务管

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方案.doc

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方案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人民群众保障和实现自身文化权利的重要途径,不仅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提升公民的生活幸福指数,还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下面是有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方案,欢迎参阅。 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方案范文1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xx届三中全会精神,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更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根据《关于村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皖宣〔20XX〕13号)要求,结合农民文化乐园建设试点工作实践,现就我县村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xx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统筹文化设施建设和资源配置,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坚持以标准化促进均等化,以标准化保障均等化,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管理有序、服务优良的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民文化乐园,探索创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载体和运行机制,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能力,切实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二、主要目标 (一)村级公共文化设施明显改善。到20XX年底,全县建成11个农民文化乐园;到20XX年,全县建成30个农民文化乐园。其它美好乡村中心村按照"一场两堂三室四墙"功能要求,在做好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先行建设村文化活动室,逐步达到农民文化乐园标准,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 (二)村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每个行政村每年组织不少于1场"送戏进万村"正规演出、场电影、场文体活动、6场培训讲座。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得到落实。节庆礼仪、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展览展示、评比表彰、志愿服务、议事聚会、各类培训活动丰富多彩。 (三)村级文化设施管理运行水平不断提升。参照有关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管理规定,完善各项制度,规范日常管理。每村组建群众文艺队伍不少于2支,每

文化旅游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十三五”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未来十年,中国旅游产业大有可为,并将成为拉动全球旅游产业的引擎。未来,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将呈现六大发展趋势。 一、文旅产业,资本逐鹿 过去三十多年间,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平均%,从全球经济体排位第八到今天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未来十年,中国依然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而旅游业将是最值得投资的产业。 为什么这样讲因为我国正在进入旅游消费市场与旅游投资要素市场双向互动、良性循环的新阶段,旅游投资的空间和潜力巨大。旅游业作为全球较大的产业之一,仅依靠存量资源优化配置是不够的,需要依靠增量资源的有效投入。 未来十年,大型非旅资本将加速进军旅游业,跨行业投资态势愈发明显。同时,旅游企业并购重组和“走出去”的步伐加快,旅游资源将深度整合。 二、“旅游+”,跨界融合 融合性是旅游业的本质属性。旅游业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了只有依托多个产业,才能向旅游者提供包括行、住、食、游、购、娱等在内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旅游业的关联性特征,既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又拓宽了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旅游业的综合性和关联性特征,也决定了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具备融合发展优势的战略性产业。 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旅游+正在与各个行业不断融合。“十三五”期间,旅游与国民生活及乡村、健康、养老等重点领域的“+”将成为新的发展热点。 三、从“资源+土地”到“投资+情怀” 大众旅游时代已经来到,旅游正在成为老百姓常态化的生活方式。然而,现阶段的旅游产品还存在着“不配套”的问题。 目前的旅游产品中,传统供给供过于求,新型供给供不应求;观光产品供应过剩,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等产品供应不足,导致需求外溢、市场外溢、投资外溢、效益外溢,旅游业迫切需要推进供给侧改革。在传统的资源主导和土地增值主导的盈利模式下,“小情怀”等“看不见的投资”开始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未来十年,旅游资本要注重“情怀”打造,旅游产品供给将在新业态、新体验、人性化配套等方面得到强化。不论项目投资的大小,都应更加重视情怀投入。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东部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东部) 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深化改革,加强城乡统筹,突出软件建设,率先建成符合当地实际情况、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明显提高,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广覆盖、高效能转变。 一、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方面 1.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影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完善,布局合理,方便群众参加活动。实现市有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社区)建有文体活动室(文化广场)。 2.图书馆建设。市、县两级图书馆达到部颁二级以上标准;公共图书馆人均占有藏书1册以上;市、县两级图书馆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率1次以上;人均年增新书在0.04册次以上;人均到馆次数0.5次以上。 3.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建设。市辖两级群众艺术馆、文化馆达到部颁二级以上标准,县文化馆达到部颁二级以上标准。 4.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100%的乡镇(街道)建有单独设置的综合文化站,其设备配置、

活动开展、人员配备、综合管理等达到发展改革委、文化部制定的《乡镇(街道)文化站建设标准》。 5.村(社区)文体活动室(文化广场)建设。结合村级(社区)行政组织办公场所建设,100%的行政村(社区)建设面积不低于200平米的文化活动室(中心),每个文化活动室都建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 6.公共电子阅览室(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基层服务点)建设。依托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市及所辖县建有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100%的乡镇(街道)、社区建有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实现全覆盖。 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面 7.以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实现重心下移、资源下移。积极组织城市文化行政部门和单位开展农村文化服务活动。农村和社区依托传统节日、重大庆典活动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群众受众率和参与率达到本省(区、市)的先进水平,人均参加文体活动的时间每周不少于7小时。 8.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的基本文化服务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城市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免费或优惠向农民工、老人、少年儿童和残疾人开放,设置方便残障人士以及老年人、少年儿童的活动区域和服务项目。市县两级图书馆设立盲人阅读区,配备设备和盲文读

发展特色小镇促进供给侧改革

发展特色小镇?促进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论文 发展特色小镇?促进供给侧改革 我国特色小镇建设缘起于浙江。从功能上来说,许多特色小镇“非镇非区”,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一个镇,也不是产业园,而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聚焦新兴产业,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从定位上来说,特色是小镇的核心元素。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是特色小镇建设的关键所在。每个特色小镇都紧扣产业和历史文化,主攻最有基础、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不能“百镇一面”、同质竞争。也就是说,特色小镇有很多实现形式。从形态上来说,特色小镇的形态“小而美”,是城乡之间的诗意联结,是“产城人文”一体的复合载体。一端连着供给、一端连着需求,特色小镇建设正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供需两侧发力的黄金结合点。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特色小镇建设必须对基础设施进行建设与完善。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都是地方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支撑,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供水、供热、煤气、道路、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等方面。基础设施的增长与完善,不仅是特色小镇容量的基础,更是特色小镇生活品质提高和文明的保证。基础设施的建设必然会带动对钢材、水泥、玻璃等我国目前产能过剩行业产品的消化,为去库存做出贡献。 第二,特色小镇建设,“特色”是核心。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是小镇建设的关键所在。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速,产品与服务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差异化的竞争显得尤为重要,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就会在特色细分市场中获得更大利润和成长空间。同时,各具“特色”也正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将带来什么

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将带来什么 原标题: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将带来什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进供给侧改革,通过创造新供给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推进产业结构性改革,成为当前适应新常态经济发展的主题词。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保持了迅猛发展的态势,正逐渐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同时,文化产业也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资源使用效率不高、创新力不足、文化精品缺乏等问题。面对转型升级的要求,如何从供给侧发力,通过创新生产思路,创造新的消费增长点,以更多更高品质的文化产品供给释放市场活力,将是文化产业未来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1、创新驱动培育文化消费新增长点 【案例】近两年来,故宫博物院一改过去给人们留下的严肃古典的印象,陆续推出了各式各样“萌范儿”文创产品,大受消费者欢迎。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故宫已经设计研发了超过7000种文创产品,并采取线上线下两个渠道进行销售推广,仅2015年上半年销售额就突破7亿元。

可以看出,创意让传统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更贴近,也使文化资源的价值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制造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将是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 “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对文化产业领域来说,“创造新供给”“实现发展动力转换”也是未来的方向。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祁述裕指出,文化产品是为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而生产的特殊产品,过去我们相对比较注重通过行政手段和财政补贴刺激消费。实际上,文化消费需求可以被引导和创造,关键在于经营生产者如何以优质的文化产品激发人们的消费 欲望。 根据文化部发布的《中国文化消费指数》,我国文化消费的潜在规模为4.7万亿元,而实际消费仅为1万亿元,还存在超过3万亿元的消费缺口,大量消费市场潜力尚未释放。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费需求日趋多样化,更需要文化产品供给的多样化发展和不断推陈出新。

浅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构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012646373.html, 浅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构成 作者:马丁 来源:《价值工程》2010年第35期 摘要:目前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在以后的发展中要不断 的完善,本文主要介绍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构成,并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探讨和研究。 Abstract: Chinese development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system still exists many problems at present, which should be continuously improved in future.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d the basic constitution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and explored and studied briefly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关键词:公共文化;构成;措施 Key words: public culture;constitution;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5-0315-02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构成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由政府主、非营利的、社会参与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涵盖文化政策、基层设施、人才培养、精品创作等诸方面,体现了文化发展以人为本的特征。凸显了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本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1 公共文化政策、理论体系主要提供公共文化政策法规、构建社会公益的价值观念系统。公共文化政策是创造公共文化繁荣的基石,公益意识是促进公共文化发展的基础,价值观念是构建公共文化的根本。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正在制定中的《图书馆法》等都属于这一体系。 1.2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体系包括各种文化历史遗存和我国已经建成的覆盖城乡的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广场、公园、文化中心、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以及代表国家及各地最高水平的、具有标志性特征的剧院等,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物质保障。公共文化场所是人民群众享受公共文化的最基本的场所,只有形成起一个遍及全国各地,合理布局、公平准入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才能实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