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翻译学---谭载喜

翻译学---谭载喜

翻译学---谭载喜
翻译学---谭载喜

翻译学

A Series of 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

本书主要从理论的角度对翻译学的学科性质、学科内容,以及翻译学的研究目的、范围、任务、译学途径、译学理论的构成成分、译学中的语义及文化对比研究、外来译史译论研究、比较译学研究以及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所必须关心和解决的其他问题。

一、翻译学的研究途径

文艺学途径、语言学途径、交际学途径、社会符号学途径和翻译学途径。

1)文艺学途径着眼点是1. 研究翻译的结果,特别是比较原文与译文的主题结构、风格特色和艺术效果。2. 作品的修辞手段。3. 语言的创造力即作品的独特风格和感染力。

2) 语言学途径重点是比较原文与译文的语言成分。语法范畴的对应和词汇范畴的对应。

3)交际学途径重点研究信息源点、信息内容、信息受体、信息反馈、信息噪音、信息传递环境和手段、

4)社会符号学途径着重研究特定符号在特定社会场合里所具有的意义,然后将这种意义同译文符号在相应译文场合里的意义加以比较。

5)翻译学途径是一种综合性途径。它的研究对象包括语际翻译、语内翻译和符际翻译。着眼于多层面的对比,提出多层次的标准和建立多功能的模式。

二、对比英语和汉语,它们之间存在着四大基本特征:

1)词汇偶合:选词、用词上的相同之处

2)词汇并行:用不同方式表达同一事物的现象

3)词汇空缺

4)词汇冲突

三、奈达和他的翻译理论

四、比较译学的目的和任务范围

1)指对不同翻译传统、不同译论体系中出现的翻译思想、理论和翻译方法、技巧等等进行比较研究。2) 它也包括对翻译学与其它学科之间进行比较研究。

语料库翻译学研究内容

研讨五语料库翻译学 1. 什么是语料库翻译学? 2. 语料库翻译学的理论基础? 3. 语料库翻译学的研究内容? 4. 什么是翻译共性? 根据研究课题的来源,语料库翻译学的研究领域分为三类。 第一类源自传统译学研究,包括基于语料库的文学翻译、翻译史、翻译教学、翻译实 践、机器翻译和口译等领域的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文学翻译研究以文学翻译作品的文本分析为基础, 研究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相关课题。这些课题具体为:1)意象和人物形象的再现与变形,2)文学风格的再现与 重构,3)文学翻译的创造性,4)译者风格,5)文学作品空白和未定性的翻译,6)文化负 载词的翻译,7)误译和漏译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史研究利用历时性平行语料库对名家译作进行文本分析, 揭示翻译家在翻译策略应用、翻译风格和翻译语言等方面所表现出的个性特征及其所遵循的翻译规范。 目前,翻译史研究大多将翻译家的观点或言论视为客观现实,满足于翻译事实的罗列,对于 翻译规范和历史语境关注不够。事实上,翻译家的所做与所言往往不一致,翻译家所言并不能反映其翻译作品的特征。此外,翻译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行为,受特定规范的制约。这些规范因时代或文化的差异而不同。利用语料库分析翻译文本的具体特征,归纳不同历史时期的翻译规范,可以阐明翻译家的所作所为,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另外,该领域的研究还通过提取语料库的篇头信息,对于具体某一历史时期的翻译活动进行客观描述。这些信息包括出版商、出版时间、作品主题、译者姓名和性别等内容。应当指出,语料库翻译学与翻译史均强调对研究对象进行客观描写,重视还原语境方法(con textualizatio n)的应用。这些共性为语料库在翻译史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了作为空间。 以上研究均属语料库翻译学理论层面的研究,而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教学、翻译实践和机 器翻译研究都是应用层面的研究。前者侧重于探讨语料库在翻译评估、翻译教材编写和翻译 教学模式中的应用,后者主要关注双语词汇和句式之间的对应关系、翻译策略和方法的应用 等问题。基于语料库的机器翻译研究是指利用语料库的核心技术,建设具有海量信息的知识库,以满足机助翻译或自动翻译的需求。 基于语料库的口译研究侧重于分析口译语料词汇、句法和语篇等层面的特征,研究口译语言特征、口译规范、口译策略和方法等。该领域的研究是综合性研究,既有理论层面的探讨,也有实践层面的分析。 第二类研究领域源自描写性译学研究,涵盖翻译共性、翻译规范和批评译学等领域的 研究。 翻译共性是指由于翻译过程而形成的翻译文本所具有的区别于原创文本的特征, 与源语和目的语之间差异无关,具体表现为显化、隐化、简化和范化等。翻译规范是“译者在具体 时间或社会文化环境中所做出的规律性或习惯性选择”。“翻译规范是关于翻译作品和翻译过

语料库翻译学_问题与展望_龙绍赟

江西社会科学2012.12 244 语料库翻译学:问题与展望 ■龙绍眖语料库翻译学在汲取语料库语言学、描写性译学及其他相关学科营养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研 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颠覆了传统译学的研究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拓展和深化了翻译学研究的外延和内涵。然而,语料库翻译学研究也存在内容上的缺陷。因此,未来的语料库翻译学研究应紧密结合翻译学的跨学科属性,构建并完善语料库翻译学的理论体系,发挥其方法优势,突破自身的缺陷,实现其发展预期。 [关键词]语料库翻译学;跨学科属性;代表性;应用文体;深度与广度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2)12-0244-05 龙绍眖(1969—),男,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料库语言学。(江西南昌330022) 20世纪以来,描写性译学悄然兴起,语料库语言学蓬勃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中心Mona Baker为代表的一批学者相继将语料库应用于翻译学研究,开启了全新的译学研究范式—— —语料库翻译学。语料库翻译学注重实证研究,强调数据统计与理论分析的有机结合,主张从大量翻译事实或现象出发,在对获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来阐明翻译本质、翻译过程、翻译策略及翻译活动的制衡因素,有效地弥补了定性研究的缺陷与不足。短短十几年的发展,语料库翻译学已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领域,并发展为翻译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学科。但语料库翻译学研究在技术层面、研究方法、研究广度和深度等层面还有很多不足,本文就此提出一些建议与策略。 一、语料库翻译学的发展概况 语料库翻译学,指以语料库为基础,以真实的双语语料或翻译语料为研究对象,以数据统计和理论分析为研究方法,依据语言学、文学和文化理论及翻译学理论,系统分析翻译本质、翻译过程和翻译现象等内容的研究。[1]语料库翻译学最早由Mona Baker于1996年正式提出[2],Tymoczko将该领域的研究命名为“Corpus Trans-lation Studies”(语料库翻译学研究)。[3]语料库翻译学是语料库语言学和描写性译学相互影响、相互结合的产物。Sara Laviosa认为:语料库语言学和翻译研究的结合形成了“一种连贯的、全面而丰富的研究范式。该范式涉及翻译理论、描写和实践等方面的问题,业已成为当代描写性译学研究的新范式”。[4]相应的,语料库翻译学具有这两个研究领域的特征,即语料库方法的运用与注重描写与实证。[1] 语料库翻译学已成为语料库翻译学区别于传统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研究领域。译学研究语料库的建设应属语料库翻译学的研究内容之一。不同于以学者直觉和

基于COCA语料库和CCL语料库的翻译教学探索

基于COCA语料库和CCL语料库的翻译教学探索 南京大学 常熟理工学院 朱晓敏 提 要:从上世纪80年代起,作为一种研究语言现象和语言本质的新模式,语料库语言学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语料库已经渗透到语言研究的各个领域。翻译研究领域里使用的语料库多为双语平行语料库和翻译语料库。单语语料库与翻译研究相结合,尤其是与翻译教学相结合,是一个鲜有人探索的未知领域。在课堂上使用可以免费获取的美国杨百翰大学的英语单语语料库(CO CA语料库)和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的汉语单语语料库(CCL语料库)能改变传统翻译教学模式,为翻译教学的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语料库,COCA,CCL,翻译教学 一、引言 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一种全新的探究语言现象和语言本质的方法,语料库语言学在上世纪80年代得到了蓬勃的发展。韩礼德(1993:24)曾指出: 语料库语言学将数据收集与理论论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我们对语言的理解发生了质的变化(转引自王克非,2004:4)。 根据收集语料的语言种类,语料库可分为单语语料库(monolingual corpus)和双语/多语语料库(bilingual/multilingual corpora)。前者仅采用一种语言的语料,通过大量收集本族语者的语言实例而建成;而后者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文本构成的语料库,它可以有对应/平行的、类比的和翻译的三种形式。 单语语料库的研发历史要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末,由夸克等人在伦敦大学率先建立起现代意义上的语料库,即 英语用法调查(Survey of English Usage)。到目前为止,比较大型的英语单语语料库有BNC英国国家语料库,CBECobuild 英语库,Brow n布朗语料库,美国杨百翰大学M ark Davis教授主持的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rpus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English,简称COCA语料库),汉语的有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的CCL汉语语料库等。国际上双语/多语语料库在近十几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比较早的双语语料库有20世纪90年代早期建立的英语-挪威语双语平行语料库和英语-意大利语双语平行语料库,以及后来建立的英语和德语,英语和法语等双语语料库。国内目前规模最大的汉英双语语料库是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近年建成的达3000万字词的通用汉英语料库。国际上多语语料库有T he ECI M ultilingual Corpus多语种语料库(The ECI M ultilingual Corpus,简称IECI/M CI),近1亿字,包含了欧洲主要的语言及土耳其语、日语,俄语、汉语和马来语。而国内目前多语语料库的研究开发还是空白。 二、传统翻译教学面临的挑战与改革的出路 我国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即 理论讲解!举例验证!结论巩固,曾经为我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翻译人才,他们中的很多人仍然是现在翻译行业的主力军。他们拥有扎实的中、英文功底和孜孜不倦的翻译探索精神。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传统的翻译教学难以适应新的挑战。从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和专业八级考试中翻译部分的得分来看,传统翻译教学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翻译教学观念比较陈旧,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听记为辅。学生只记得了抽象的翻译技巧,其实际的翻译能力并没有得到发展。其次,讲授的内容受教材限制,例句少且多为人造语境,学生感觉枯燥,难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最后,课堂信息输入量小。 粉笔+黑板+教材+课后翻译练习的单一的教学方法导致课堂容量小,节奏缓慢。要改变以上现状,就要 实现翻译课程结构的科学化,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输入量,让学生在教师提 本文是南京大学2009年博士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课题 基于网络的英汉/汉英平行语料对自动获取(项目编号2010CW02)的前期研究成果。感谢匿名评审人员的宝贵意见。文责自负。

国内语料库翻译学20年述评_1993_2012_宋庆伟(DOC)

上海翻译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rs2013 No. 2 国内语料库翻译学20年述评( 1993—2012) 宋庆伟匡华吴建平(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福建厦门 361005;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 250022) (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061) (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本文以中国知网( CNKI) 1993-2012年外语核心期刊中关于语料库翻译学的学术论文为样本,从翻译语言特征、译者风格和应用研究等六个方面对国内近20年语料库翻译学的发展历史进行钩沉,梳理其主要研究脉络和现状,总结语料库翻译学研究的成就、问题与趋势,以期能为该领域研究提供全景式的概况。作者认为,当前研究还存在诸如研究内容与视角比较狭窄,跨学科性研究不足,定量研究层次不高和语料库( 特别是口译语料库) 建设和研究相对滞后等问 题,亟待有针对性的改进与完善。 [关键词]语料库翻译学; 翻译共性; 译者风格; 口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9358( 2013) 02-0025-06 1 引言到翻译研究当中,使语料库翻译研究迅速发展,逐步 近几年,语料库翻译学随着语料库语言学和描成为描述翻译研究中的一种新范式( Laviosa,1998: 写翻译理论的发展和融合迅速成长起来。从发展历474; 2002: 22)。基于语料库的研究为翻译学提供程来看,她还非常年轻,从1993年Mona Baker发表了新的方法和思路,现在学界形成的共识是利用语语料库翻译学的开山之作《语料库语言学与翻译研料库进行翻译研究是一种不可或缺且可靠的手段。究: 启示和应用》至2012年,刚刚走过了短短的20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语料库翻译学即语料库语言学年。国内语料库翻译研究几乎与国外同步,肇始于和描写性翻译研究的相加,二者的结合可以说是相1993 年,代表作为杨惠中《语料库语言学与机器翻得益彰,在当今翻译研究注重描写和实证的趋势下,译》一文。如今,国内语料库翻译研究已初具规模,语料库翻译学应运而生。语料库翻译学以翻译本体在翻译共性、译者风格和语料库建设等诸方面都取为研究对象,从大规模翻译文本或翻译语言整体入得了可喜的进步,Tymoczko( 1998: 652) 曾大胆预言手,采用语内对比与语际对比相结合的模式,对翻译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将是翻译研究的重中之重。现象进行描写和解释,探索翻译的本质。( 王克非、近20年,特别是近几年涌现出一大批语料库翻译学黄立波,2008: 9-14) 的专著和论文,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 金对该领域的研究也进行了倾斜。鉴于此,笔者认 3 数据采集 为极有必要对其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为近几年,国内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发展迅速,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以中国知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拓展,发表文章数量逐年( CNKI) 近20年来外语核心期刊中收录的有关语料增加。为了更好地说明这种趋势,笔者统计了近20 库翻译学的学术论文为基础,借以梳理其研究现状、年( 1993-2012) 中国知网收录的外语核心期刊中关分析成就和问题并展望发展趋势。于语料库翻译学的文章,该统计涉及2012-2013年 版CSSCI外语类来源期刊( 包括扩展版) 共15种,2 语料库翻译学基本原理收集有关文章共97篇,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 Mona Baker( 1993)开创性地把语料库方法应用 [基金项目]本文是上海市科委课题“英汉双语平行句对应语料库建设”( 编号: 08dz1501100) 的阶段性成果。论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秦洪武 教授的悉心指点,谨致谢忱! [收稿日期]2013-02-20 [作者简介]宋庆伟,厦门大学博士生,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 语料库翻译学、双语词典编纂与翻译; 匡华,山东大学外 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 语料库语言学与英语教学; 吴建平,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翻译学与双语词典学。

(完整版)西方翻译简史

第一章绪论 (一)翻译史发展 1.西方最早译作 广义上:约公元前3C,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利山大城翻译《旧约》,《七十二子希腊文本》;严格意义上:约公元前3C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 2.西方翻译历史上六次高潮(六个大的阶段): 1)公元前4C末,盛极一时的希腊努力社会开始衰落,罗马逐渐强大。但当时希腊文化优于罗马文化,对罗马有巨大吸引力。到了公元前3C中叶,有文字记录的翻译问世。 被誉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的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以及普劳图斯、泰伦斯。2)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初期,是宗教性质的。 《圣经》由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必须译成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接受。到公元4C达到《圣经》译成拉丁语的高潮,以哲罗姆与382和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定本,标志《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3)早在9-10C,大批叙利亚学者到雅典,把大批希腊典籍译成古叙利亚语,带回巴格达。 在巴格达,阿拉伯人又译成阿拉伯语,巴格达一时成为阿拉伯人研究古希腊文化中心。 中世纪中期,11-12C间,西班牙托莱多,把大批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史上少有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触。托莱多成为欧洲学术中心,西方翻译史第三次高潮。 4)14-16C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场思想和文学革命大运动。 德国宗教改革家路德采用民众语言,与1522-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法国文学家阿米欧译出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不锈文学译作。 英诺斯译出《名人传》,查普曼译《伊利亚特》《奥德赛》,弗洛里欧译蒙田的《散文集》。 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翻译出版则标志英国翻译史又一大发展。“英最伟大译著” 文艺复兴时期,标志着民族语言在文学领域和翻译中地位巩固。 5)文艺复兴后,17C下—20C上半叶,仍涌现大量译作。最大特点是,翻译家们不仅继续 翻译古典著作,而且对近当代作品也发生兴趣。 6)二次大战后以来翻译活动, 特点是:翻译范围扩大;翻译规模大大超过了以往;翻译的作用也为以往所不可企及。 主要体现在:兴办高等翻译教育;成立翻译组织以聚集翻译力量; 打破传统方式,发展机器翻译,成为新时期翻译发展一个重要的标志。 (二)翻译理论的发展 1.西方最早翻译理论家是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罗,首次把翻译区分为“作为解释员”和“作为演说家”的翻译两种基本方法,并因此开拓翻译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园地。 在古代:西塞罗的“直译”和“意译”;昆体良的“与原作竞争”; 哲罗姆的“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之说; 奥古斯丁《圣经》翻译凭“上帝的感召”和他的有关语言符号理论; 波伊提乌的宁要“内容准确”,不要“风格优雅”的直译主张和 译者应当放弃主观判断权的客观主义观点; 但丁的“文学不可译”论。 文艺复兴时期:伊拉斯谟的不屈从神学权威、《圣经》翻译考译者的语言知识; 路德的翻译必须采用民众语言的人文主义观点; 多雷的译者必须理解原作内容、通晓两种语言、避免逐词对译、 采用通俗形式、讲究译作风格的“翻译五原则”。

Corpus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Mona Baker 1993 语料库翻译学文献

Corpus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 Mona Baker Cobuild, Birmingham Abstract The rise of corpus linguistics has serious implications for any discipline in which language plays a major rol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mpact that the availability of corpora is likely to have on the study of translation as an empirical phenomenon. It argues that the techniques and methodology developed in the field of corpus linguistics will have a direct impact on the emerging disciplin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particularly with respect to its theoretical and descriptive branches. The nature of this impact is discussed in some detail and brief reference is made to some of the applications of corpus techniques in the applied branch of the discipline. 0.Introduction A great deal of our experience of and knowledge about other cultures is mediated through various forms of translation, including written translations, sub-titling, dubbing, and various types of interpreting activities. The most obvious case in point is perhaps literature. Most of us know writers such as Ibsen, Dostoyevsky and Borges only through translated versions of their works. But our reliance on translation does not stop here. Our understanding of political issues, of art, and of various other areas which are central to our lives is no less dependent on translation than our understanding of world literature. Given that translated texts play such an important role in shaping our experience of life and our view of the world, it i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why translation has traditionally been viewed as a second-rate activity, not worthy of serious academic enquiry, and why translated texts have been regarded as no more than second-hand and distorted versions of …real? text s. If they are to be studied at all, these second-hand texts are traditionally analysed with the (233) sole purpose of proving that they inevitably fall short of reproducing all the glory of the original. A striking proof of the low status accorded to translated texts comes from the young but by now well-established field of corpus linguistics. A recent survey commissioned by the Network of European Reference Corpora, an EEC-funded project, shows that many corpus builders in Europe specifically exclude translated text from their corpora.1 This

浅析语料库对于翻译研究的意义

浅析语料库对于翻译研究的意义 【摘要】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在当今已进入一个全新模式,多种语料库被开发应用在人工翻译和机器翻译等实践领域当中。本文对语料库的概念以及某些种类语料库在翻译活动中具体实用情况做出分析,揭示语料库对于翻译研究的意义。 【关键词】语料库;翻译;双语语料库;平行/对应语料库 An Analysis on the Significance of Corpus to Translating Research CHEN Dan (Eastern Liaoning University,Dandong Liaoning 118000,China) 【Abstract】Translating research based on corpus has stepped into a new mode today,and many kinds of corpora are developed and applied in practical fields of manual translation and machine translation.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concept corpu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some corpora in translating,which exemplify the significance of corpus to translating research. 【Key words】Corpus;Translating;bilingual corpus;Parallel corpus “语料库”的英语单词corpus来源于拉丁语,意思是body,有“全集”的含义,即“语料的集合”。有的学者认为语料库是基于形式和目的的存储于电子数据库中的文本集合,是描述自然发生语言的集合;也有人认为它是按照明确的语言学标准选择并排序的语言运用材料的汇集,旨在用作语言的样本。国内语料库学者杨惠中对语料库的定义做了较为详细的界定。他指出,“语料库是指按照一定的语言学原则,运用随机抽样方法,收集自然出现的连续的语言运用文本或话语片段而建成的具有一定容量的大型电子文库”。 语料库所收集的语料是真实、自然的语言。不同于普通的文本数据库,它的设计和建设是以系统的理论语言学原则为依据,并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语料库的结构严格依照既定程序设定,以一定研究目的为基础,按学科或语篇类型分类存储。语料库中的语料必须符合科学的语言研究,语料可以随机抽取或按统计学方法采集。 语料库的类型和分类标准很多。按用途分,语料库可分为通用语料库(general corpus)和专用语料库(specialized corpus);按语料选取时间,语料库可分为历时语料库(diachronic corpus)和共时语料库(synchronic corpus);按不同结构,语料库可分为平衡语料库(balanced corpus)和自然随机结构语料库(random structure corpus);按语料库的性质,语料库可分为原始语料库(raw corpus)和标注语料库(annotated corpus);按语言种类,语料库可分为单语语料库

西方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史约两千年。这段历史为我们积累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认真总结前人的翻译经验,批判地吸收前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方法,以便继续提高我们的翻译水平,发展我们的翻译事业。西方翻译史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的。从广义上说,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七十二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西方的第一部译作是在约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塞》。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在公元前三世纪问世,因此可以说西方的翻译活动自古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整个西方发展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西方翻译活动简介 (一)古代西方翻译 纵观全过程,西方的翻译在历史上前后曾出现过六次高潮或可分为六个大的阶段。首先是肇始阶段。公元前四世纪末,盛级一时的希腊奴隶社会开始衰落,罗马逐渐强大起来。但是,当时的希腊文化仍优于罗马文化,因而对罗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翻译介绍希腊古典作品的活动可能即始于这一时期或始于更早的时期。然而,在公元前三世纪中叶,有文字记录的翻译确已问世。被誉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的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以及后来的普劳图斯、泰伦斯等大文学家都用拉丁语翻译或改编荷马的史诗和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米南德等人的希腊戏剧作品。这是欧洲也是整个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其历史功绩在于:——它开创了翻译的局面,把古希腊文学特别是戏剧介绍到了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对于罗马以至日后西方继承古希腊文学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双语对应语料库翻译教学平台的应用初探_王克非

语言技术与外语教学研究 *版权所有 文责自负* 双语对应语料库翻译教学平台的应用初探 王克非1 ,秦洪武2 ,王海霞 2 (1.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089;2.曲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山东曲阜 273165) 摘 要:本文通过语料呈现实验探讨双语对应语料库翻译教学平台的应用效果。实验显示,学生在观察语料后能够归纳和总结出有意义的翻译技巧,并能据此评估或反思自己的翻译行为。实验表明,在翻译课堂教学中使用语料资源有助于自主学习和发现式翻译教学环境的创建,也有助于学习者形成 稳定的翻译技巧。 关键词:对应语料库;翻译教学;发现式学习;语料呈现中图分类号:H 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95(2007)12-0003-0006 近20年来,语料库的创建和应用取得了长足发展。对应语料库大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创建,起步较晚,但已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欧美,这类语料库有十多个,涉及近20个语种,如H ansard(法-英对应语料库)和ENPC (英语-挪威语对应语料库)(V ron is 2000:14-15);在中国,有中科院计算所的大规模汉英对应语料库、北京大学的/B ABLE 汉英平行语料库0,以及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通用汉英对应语料库0(该库现有可检索语料2千万字/词以上,见王克非2004a),后者是本项研究使用的主要工具。对应语料库的创建有两个主要目的:一是用于语言与翻译研究,二是用于外语教学。用于前者的研究成果丰富,涉及语言对比、双语词典编纂和翻译研究(Lav i o sa 1997;Baker 1999;Serpellet 2000;H unston 2002)。用于后者尤其是用于翻译教学的研究也已取得不少成果,如Zanetti n 1998、Pearson (2003:15-24)和Bernardini (2004b :97-111),但大都研究平行语料为翻译训练提供的可能的资源和手段,还没有研究探讨大型对应语料库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问题。 1 研究内容 有关运用语料库提高翻译效率和质量的研究还没有全面展开,而将对应语料库应用于翻译教学的研究则是刚刚开始(Bo w ker 2003;Ber nardi n i 2004b)。从理 论上看,语料库用于教学有利于自主学习环境的创建(Bernardini 2004a :22;秦洪武、王克非2007)。自主性学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研究性学习和发现式学习(learning as discovery)。前者假定学习者和教师研究兴趣相投、研究能力相当;后者则鼓励学习者自行调节兴趣点,并给他们提供机会来提高自己观察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对两种语言的特征和差异有敏锐的觉识。本文认为,研究和发现虽不矛盾,但在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翻译教学中,不宜过分强调学生的研究能力,发现式学习这一提法更合适一些。 近年来,国内也有研究关注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问题。有些研究探讨了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用途(郭红2004;于连江2004;王克非2004b),但还没有研究系统地探讨对应语料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和应用效果,也没有研究关注学生对于语料使用的态度。鉴于此,我们以/通用汉英对应语料库0为翻译教学平台,探讨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翻译语料用于翻译教 作者简介:王克非: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语言学、翻译学。 秦洪武: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语言学、翻译学。王海霞: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学。 收稿日期:2007-03-18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基于大型英汉对应语料库的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平台0的阶段性成果(编号05BYY 013),并获得曲阜师范大学科研启动基金资助(编号Bsqd2007022)。 # 3#第118期2007年12月 外语电化教学 C AFLE N o .118D ec . 2007

西方翻译简史第一部分

西方翻译简史 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商务印书馆,2004 西方翻译在历史上曾出现过六次高潮(六个大的阶段): 肇始阶段:公元前四世纪末,盛极一时的希腊奴隶社会开始衰落,罗马逐渐强大。但当时希腊文化优于罗马文化,对罗马有巨大吸引力。翻译介绍希腊古典作品的活动可能即始于这一时期。到了公元前三世纪中叶,有文字记录的翻译问世。被誉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的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以及普劳图斯、泰伦斯等大文学家都用拉丁语翻译或改编荷马史诗和希腊戏剧作品。这是欧洲也是整个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其历史功绩在于:它开创了翻译的局面,把古希腊文学特别是戏剧介绍到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对于罗马以至后世西方继承古希腊文学起来重要的桥梁作用。 第二次高潮涌现于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是宗教性质的。《圣经》由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必须译成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接受。因此,在较早时期就有人将《圣经》译成拉丁语,到公元四世纪达到高潮,出现了形形色色的译本,以哲罗姆于382至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定本,标志《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第三次翻译高潮中世纪中期,即11-12世纪之间,西方翻译家们云集西班牙的托莱多,把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史上少有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触,也是西方翻译史第三次高潮。托莱多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翻译及学术活动延续了达百余年之久,影响深远。 第四次翻译高潮14至16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思想和文学革新的大运动,也是翻译史上的一次大发展。特别是文艺复兴在欧洲各国普遍展开的16世纪及随后一个时期,翻译活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翻译活动深入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国领域,涉及到古代和当时的主要作品,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 在德国,宗教改革家路德,顺从民众的意愿,采用民众语言,于1522-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开创了现代德语发展的新纪元。在法国文学家阿米欧先后用十七年(1542-1559)的时间,译出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简称《名人传》,成为法国乃至整个西方翻译史上一部不朽的文学译作。在英国诺斯于1579年译出《名人传》,查普曼于1598年至1616年译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弗洛里欧于1603年译得蒙田的《散文集》,都是英语文学译著中一颗颗璀璨的明珠。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翻译出版则标志着英国翻译史又一大发展,被誉为“英语中最伟大的译著”,成为英国惟一家喻户晓、人手一册的经典作品,对现代英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总之,文艺复兴时期乃是西方翻译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标志着民族语言在文学领域和翻译中的地位得到巩固,同时也表明翻译对民族语言、文学和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 第五次翻译高潮文艺复兴后,从17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西方各国的翻译继续向前发至,涌现大量译作。这一时期的最大特点是,翻译家们不仅继续翻译古典著作,而且对近当代作品也发生了很大兴趣。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哥德等大文豪的作品都被一再译成各国文字,东方文学的译品也陆续问世。 第六次高潮西方翻译的第六个大发展是第二次大战结束以来的翻译活动。这一新时期的翻译从范围、规模、作用直至形式,都与过去任何时期大不相同,取得了巨大的进展。首先好是范围的扩大。传统的翻译主要集中在文学、宗教作品的翻译上,这个时期的翻译扩大到其他领域,尤其是科技、商业领域。其次是翻译规的模大大超过了以往。过去,翻译主要是少数文豪巨匠的事业;而今,翻译已成为一项专门的职业。再者,翻译的作用也为以往所

西方翻译简史图书简介

商品描述 内容简介 《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是教育部指定的“研究生教学用书”。内容包括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近代和现当代等各个历史时期西方的翻译实践史和翻译思想发展史,从古罗马第一部有文字记载的翻译作品,一直写到21世纪欧美几个国家翻译理论领域的最新成果。此次作者在原书的基础上,对全书进行了全面修订,更新了附录,并纠正了第一版的谬误。同时增加了大量内容,代表吸收了西方翻译研究的最新科研成果。作为我国乃至华文地区第一部系统研究西方翻译史的专著,该书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且叙述简洁,可读性强。适于大专院校外语和翻译专业的师生阅读使用。 本次增订保持了原书的基本框架。第一章概述西方翻译实践和理论的梗概、变迁和发展,对几个主要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其性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从历史的角度对西方翻译史研究的意义和价值陈述了自己意见。在以后各章中,分时期、分阶级对西方翻译的发展作了简要的回顾。全书注意吸收当代国内外的有关研究成果,力求突出重点,对各历史时期尤其是对20世纪以来西方翻译领域的代表人物、代表译作、思想流派以及重要历史事件等加以叙述与评论;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相互间的促进、演变和发展过程,作了深入浅出的剖析和讨论;对于翻译思想和理论发展的性质及方向,也阐述了自己的基本认识和见解。 编辑推荐 《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古代翻译 第一节早期翻译和安德罗尼柯、西塞罗 第二节早期《圣经》翻译和哲罗姆、奥古斯丁 第三章中世纪翻译 第一节中世纪初期翻译和波伊提乌 第二节中世纪中期翻译和托莱多“翻译院” 第三节中世纪末期翻译和民族语言 第四章文艺复兴时期翻译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德国翻译和路德 第三节法国翻译和阿米欧、多雷 第四节英国翻译和诺思、弗洛里欧、荷兰德、查普曼 第五章近代翻译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法国翻译和巴特 第三节德国翻译和施莱尔马赫、洪堡 第四节英国翻译和德莱顿、泰特勒 第五节俄国翻译和普希金、茹科夫斯基、别林斯基

翻译理论简史

本文由efiueite贡献 ppt1。 History of Translation Theory 翻译理论简史 Teaching Plan Teaching Contents: 1. An introduction to western countrie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history 1. 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y and history Teaching Aims: To make students get the general idea about translation theory and history in western countries and in China. Teaching Focus: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translation practicing and theory in western countries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translation practicing and theory in China Teaching Methods: teacher-oriented lecturing Discussion (group work, then class work) Teaching Approaches: Multi-media aided. Teaching Procedures: 中西翻译理论研究回顾 翻译理论的发展无论在中国或是在西方,都有 着相当悠久的历史。据载,西方翻译理论史肇 始于公元前1世纪的古罗马修辞学和翻译家西 塞罗,我国的译论史则起于三国时期的佛经翻 译家支谦,距今亦有一千七百来年。面对如此 悠久的翻译史,无论作为一名学者还是翻译爱 好者,研究翻译首先要对古今中外的翻译史和 翻译理论研究加以了解。 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简史 谭载喜的《西方翻译简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 研究西方翻译史的著作。全书按照历史分期排 列,分别介绍了每个发展时期西方翻译实践与 翻译思想发展史。 (一)西方翻译实践史 (二)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 (一)西方翻译实践史 在西方,翻译实践活动比翻译理论开始得更早。在历史 上表现为六次高潮。 第一次翻译高潮出现在公元前四世纪末,以翻译介绍希 腊戏剧作品为主要表现形式。开创了翻译的局面,把古 希腊文学特别是戏剧介绍到罗马,促进可罗马文学的诞 生和发展。 第二次翻译高潮涌现于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 是宗教性质的。其中以《圣经》翻译为主要表现形式。 哲罗姆于382至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 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分庭抗礼 的重要地位。 第三次翻译高潮出现在中世纪中期,即十一至十二世纪 之间,在西班牙的托莱多,把阿拉伯语翻译成拉丁语。 (一)西方翻译实践史 第四次翻译高潮为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 复兴运动。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文 学、宗教等各个领域,涉及到古代和当时的主要作 品。 第五次翻译高潮为文艺复兴后,翻译近代与当代的 作品为一大特点。 第六次翻译高潮表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 翻译活动。主要特点:首先,翻译范围的扩大,科 技、商业领域也成为翻译领域。其次,翻译规模扩 大,出现经过专门训练的专业队伍从事翻译。另外, 翻译的作用为以往所不可企及。最后,翻译事业发 展的形式有很大变化和进步。其中包括兴办高等翻 译教育,成立翻译组织,发展机器翻译。 (二)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 西塞罗是西方最早的翻译理论家。他从修辞学家、 演说家的角度看待翻译,他认为“作为解释员” 的翻译是指没有创造性的翻译,而所谓“作为演 说家”的翻译是指具有创造性、可与原著媲美的 翻译。自西塞罗以来,西方翻译理论围绕直译与 意译,死译与活译,忠实与不忠实,准确与不准 确的问题,被一条绵延不断的线贯穿起来。 在古代,昆体良的“与原作竞争”;哲罗姆的 “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奥古斯丁的 《圣经》翻译凭“上帝的感召”以及有关语言符 号理论。 (二)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 中世纪,波伊提乌的宁要“内容准确”,不要 “风格优雅”的直译主张和译者应放弃主观判 断权的客观主义观点;但丁的“文学不可译”。 文艺复兴时期,伊拉斯谟的不屈从神学权威、 《圣经》的翻译靠译者的语言知识;路德的翻 译必须采用

关于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的几点思考_谭载喜

2005年第1期 外 国 语 总第155期 No.1, January 2005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General Serial No.155    53 文章编号:1004-5139(2005)01-0053-07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关于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的几点思考*   谭载喜  (香港浸会大学 英国语言文学系,香港) 摘 要:包括西方翻译理论史在内的外国译论研究,是作为独立学科的翻译学研究领域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需要予以持续的重视。本文根据作者对拙著《西方翻译简史》的修订扩充和研究所得,对西方译论发展史的研究方法,以及对西方译论本身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脉络,尤其是对自20世纪中、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当代西方译论发展状况与前景,从几个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期引发对西方译论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关键词:译论;西方;历史;发展;学科 Investigating Translation Theory in the West: Thoughts on Its Development and Its Study TAN Zai-xi (Department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 Hong Kong , China )  Abstract: For translation studies to mature as a distinct discipline, continued efforts would be both meaningful and necessary in investig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theory across cultural borders. For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scholars, the study of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y has been and will remain a subject of immense interest. Assuming a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this paper offers a discussion of the ways in which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y is best studied as well as the ways in which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y has developed both in the modern and postmodern era, and down through all previous centuries. The paper proposes that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such as the Western, will not simply imply differences but, more importantly, could offer insights concerning more innovative methods of translation in a Chinese context in the 21st century. Key words: Translation theory; West; history; development; discipline 一  拙著《西方翻译简史》(下称《简史》)自1991年出版以来,受到了翻译学界的重视和欢迎,并于2000年重印。最近在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的主持下,经专家、学者审定通过,《简史》一书被推荐为“研究生教学用书”,从而有机会增订再版。增订的重点所在,除了在原有基础上更新书中引文编排格式以与国际学术惯例接轨之外,还对全书进行了扩充。其中修订扩充幅度最 大的是当代翻译理论部分。笔者希望通过修订扩充,能更好地反映出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脉络,尤其是20至21世纪蓬勃发展的最新面貌。 西方翻译史的系统研究,20世纪80至90年代之前在我国几乎还是空白,即使在西方,当时也处在刚刚兴起的阶段,有关著作和文章并不很多。自80、90年代以来,译界对西方翻译史的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尤其在西方,先后出版了里纳[1]、鲁宾逊[2]等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