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2 KDIGO指南 AKI 定义

2012 KDIGO指南 AKI 定义

2012 KDIGO指南  AKI 定义
2012 KDIGO指南  AKI 定义

第2部分:AKI的定义

第2.1章:AKI的定义和分类

简介

AKI是一系列影响到肾脏结构和功能的综合征之一。AKI定义为肾功能的急剧下降,它包括但并不限于ARF。这是一个各种不同病因引起的广泛的临床综合征,包括特定的肾脏疾病(如急性间质性肾炎,急性肾小球和血管炎性肾疾病);非特定的条件(例如缺血,毒性损伤);以及肾外病变(例如,肾前性氮质血症和急性肾后梗阻性肾病),具体在第2.2和2.3章作进一步讨论。以上这些条件可以共存于同一患者,更重要的是流行病学证据支持,即使是轻微可逆的AKI也有严重的临床后果,包括死亡的风险增加。因此,AKI可以被认为类似于急性肺损伤或急性冠脉综合征。此外,不管其病因是肾源性的还是肾外因素引起的,因为AKI的临床表现和结局可以是相似的(甚至不能区别的),AKI综合征包括直接肾损害和急性功能影响。治疗AKI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潜在的病因,该指南将专注于特定的诊断方法。然而,由于一般治疗和监测的建议可用于各种形式的AKI,我们的方法将从一般的措施开始。

AKI的定义和分期

AKI是普遍,有害和可治疗的。即使是轻微的急性肾功能降低也有不良的预后。AKI 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可以改善预后。两个类似的定义(RIFLE和AKIN),是在SCr和尿量的基础上提出和证实的。有必要为临床实践,科研和公共健康确定一个统一的定义。

2.1.1:AKI被定义为满足以下任意一条(未分级):

SCr增加≥0.3mg/dl(≥26.5 umol / L)在48小时之内;

SCr增加≥1.5倍基线值,这个基线值是已知或假定为发生在之前7天之内的;

尿量< 0.5ml/kg/h 达6小时。

2.1.2:AKI的严重程度分期是根据下列标准(表2)。(未分级)

2.1.3:AKI的原因应尽可能明确。(未分级)

基本原理

影响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因素可以根据持续时间分为急性和慢性。AKI是急性肾疾病和病症(AKD)的一种,并可以伴有其它急性或慢性肾疾病和病症(图2)。相对于CKD有一个完善的概念模型和定义,并已经应用于临床、科研和公共医学,而AKI的定义是不断更新的,AKD的概念更是相对较新的。AKD是一个实用性好的定义,它用于肾脏功能和结构改变的诊断方法上,包含在第2.5章中,在附录B中的进一步描述。

AKI的概念模型(图3),类似于CKD的概念模型,也适用于AKD。在横轴上圈描绘了AKI的发展阶段(左到右)和恢复(从右到左)的分期。AKI(红色)被定义为肾功能减退,包括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和肾功能衰竭。AKI诊断和严重程度分期的标准,是根据SCr 和尿量的改变,这些描绘成圆圈上面的三角形。肾功能衰竭是AKI的一个阶段,在这里强调是因为其临床上的重要性。肾功能衰竭定义为GFR<15ml/min每1.73平方米体表面积,或需要RRT,尽管RRT治疗被认为须在AKI演变的早期进行。进一步的描述在第2.5章及附录A。

GFR不管是在健康或疾病患者中,作为反映肾功能最有用的指标已经被广泛接受了,肌酐和尿量的变化只是GFR变化的替代指标。在临床实践中,通常使用SCR增加或少尿来评估GFR突然下降。认识到在肾功能降低早期检测和准确估计的限制,有一个广泛的共识是,当需要更敏感和特异的生物标志物,SCr和尿量改变构成了AKI诊断标准的基础。诊断AKI 的第一个国际跨学科共识标准是由ADQI提出的RIFLE标准。对这些标准进行修改,以便更好地服务儿童人群(pRIFLE)和肌酐变化微小未能满足RIFLE(AKIN标准)。建议2.1.1和2.1.2结合了RIFLE标准和AKIN标准(表3)。

现有的证据表明,RIFLE和AKIN标准有助于鉴别死亡或肾替代治疗风险增加的住院患者。多个中心的流行病学研究,共纳入超过500万个患者,被用于确立RIFLE及AKIN标准方法在诊断AKI上的有效性。最近,Joannidis等人直接比较了RIFLE标准与修改的AKIN 标准。两种标准诊断AKI,其与之相关的住院死亡率增加相同,这两种标准辨别的病人有所不同。9%的病例AKIN标准能检测到,RIFLE标准无法检测到。然而,26.9%的病例,RIFLE 标准能检测到,AKIN标准却不能检测。对单用任一标准漏诊的病例(表4)进行分析表明,RIFLE漏诊而AKIN确诊的病例,几乎都是第1期(90.7%),而AKIN漏诊而RIFLE确诊的病例,其分期则为RIFLE-I 30%和RIFLE-F 18%;此外,这些病例的住院死亡率类似于用两条标准确诊的(I 37%,F 41%)。然而,RIFLE不能诊断,但确定为AKIN第1期的病例,其住院死亡率是两条标准都不能诊断AKI患者的近两倍(25%对13%)。这些数据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证明使用RIFLE和AKIN两条标准来确诊AKI。

对AKI进行分期(推荐2.1.2)是很有必要的,因为随着AKI分期的增加,死亡和RRT 的风险也随之增加。此外,现在有累积的证据表明,就算是表面上AKI好转了,仍然有随后长期的心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病和死亡率增加的风险。

对于AKI患者的分期,应该根据标准给予他们最高的分期。因此,当肌酐和尿量映射到不同的分期上,应该根据最高(最差)分期。根据原始RIFLE标准,GFR的变化并不能精确地对应于在SCr的变化。由于SCR是测量的,而GFR只能估计,肌酐标准应该和尿量标准一起用于AKI的诊断和分期。标准的另外一个改变是为了清晰和简单起见。患者达到第3期,SCR> 4.0mg/dl(>354微摩尔/升),比起在一个不确定的时间内急性增加的>0.5mg/dl,(>44微摩尔/升),我们要求病人首次达到定义中指定的肌酐变化值(无论是48小时的时间窗口内≥0.3mg/dl [≥26.5微摩尔/升,或增加≥1.5倍基线值)。这种变化使得定义和分期标准更简化。

建议2.1.2以RIFLE和AKIN标准为基础的,它们适用于正常成年人。以肌酐变化为基础的定义包括一个自动的分期,就是如果病人的SCR >4.0mg/dl(>354微摩尔/升)(假设他们首先满足2.1.1建议的AKI定义),那么就可以判断为3期。这对于较小的儿童患者是有问题的,婴儿和儿童肌肉总量较少,他们的SCR可能无法达到4.0mg/dl(354微摩尔/升)。因此,儿科改进性RIFLE AKI的标准,是在Schwartz公式基础上的估计肌酐清除率(eCrCl)。根据pRIFLE标准,如果患者的eCrCl<35ml/min每1.73平方米,判断其为第3期间。然而,加上了这种自动pRIFLE阈值,以肌酐变化为基础的AKI定义(推荐2.1.1)是适用于儿童患者的,包括SCR增加>26.5微摩尔/ L(0.3mg/dl)。

这些建议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包括风险定义不精确(见第2.2章)和不完整的AKI流行病学调查,特别是ICU外的。临床判断是很有必要的,它可以确定那些似乎符合标准其实有病的患者,以及确定那些患者可能有AKI,即使没有完整的临床数据来满足诊断标准。诊断和分期标准的应用,将在第2.4章作更详细的举例讨论。

用于诊断和分期,尿量标准较少得到很好的验证,对于个体患者的临床判断,需要考虑药物(例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液体平衡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对于非常肥

胖的患者,尿量标准来诊断AKI可能会包括一些正常尿量的患者。然而,这些建议作为进一步评估的起点,可能涉及次专科医师,可以识别一部分风险增加的患者。

最后,不言而喻的是,患者的管理总是根据他们的疾病进行的,因此特别要注意的是要尽可能明确AKI的病因。指南是剩余部分强调,除了AKI一般性的建议外,如果患者存在肾灌注下降,急性肾小球肾炎,血管炎,间质性肾炎,血栓性微血管病或尿路梗阻,需要及时的诊断和具体的治疗干预(表5)。

人们认识到,明确病因往往很困难,有些就算是明确病因也缺乏具体的治疗手段。然而,AKI作为一个综合征,包括一些具体的肾脏疾病(例如肾小球肾炎),而这些肾脏疾病又有特定的治疗方法。因此,寻找AKI的根本原因始终是必要的(见第2.3章)。

第2.2章:风险评估

肾脏是一个相当强大的器官,即使暴露于多个危险因素,也不会有结构或功能的改变。出于这个原因,任何急性肾功能变化往往预示严重的全身性紊乱,并预测预后较差。AKI 的风险是随着引起AKI的暴露因素的增加而增加。决定肾脏损伤的危险因素包括脱水,一定的人口学特征和遗传倾向,急性和慢性合并症和治疗。基因易感性和暴露的类型及程度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发生AKI的风险。

了解个人的“风险因素”可能有助于防止AKI。特别是在医院环境中,病人的敏感性可在手术或肾毒性药物治疗之前评估。据此可以改变一些易感因素,避免或减少危险暴露,以减少AKI的风险。

社区获得性AKI的风险评估与医院获得性AKI不同,主要有两个原因:一)可获得的危险因素证据主要是来自医院的数据,以次外推到社区环境是值得商榷的。ii)在暴露之前介入的机会是非常有限的。大多数患者是发现于暴露之后(如外伤,感染,有毒植物或动物)。但是,即使是暴露之后,仍然有意义来评估此类患者,以确定谁更有可能发展到AKI,因此需要更密切的监测和一般的支持措施。这也可能有助于识别这类病人,以避免额外的伤害。关于AKI风险的识别和管理方法,完整的讨论在附录C和D。

2.2.1:我们建议根据患者对AKI的易感性和危险暴露来进行风险的分层。(1B)

2.2.2:根据患者对AKI的易感性和危险暴露来管理病人,以减少AKI风险。(未分级)2.2.3:对AKI的高危患者,测量血肌酐和尿量来检测AKI。(未分级)根据病人的风险和临床实际来确定个体化的监测频率和持续时间。(未分级)

基本原理

有许多类型的风险,可能会导致AKI的(表6),具体讨论在附录C中。

但是,不同的个体,暴露于相同的损伤因素后,发展到AKI的机会并不一样。这归因于个体易感性的不同。我们所理解的易感因素(表6)是基于许多观察性研究,这些研究中损伤的类型、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各不相同。虽然这种异质性提示了不同的人群间普遍存在的一些易感因素。但是从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得出的普遍性,用在另外的环境中是不确定的。

AKI的进程和结局可以被其他因素改变,但由于这些因素表现于实际病情中,他们必须被归类为“预后”,而不是“风险”因素,因此在附录D中分别讨论。最后,AKI恢复的患者中,约有30%仍然在CKD、心血管疾病和死亡方面增加了风险,这一事实使得发现这些危险因素变得有意义,可以此识别此类患者并为他们提供及时的预防措施。

最后,筛查暴露(如败血症,外伤)病人,并继续监控高风险的患者直到风险已经消退非常重要。精确的时间间隔检查血肌酐和尿量仍然是临床判断的重要依据,然而,作为常规,高风险的患者至少应每天监测血肌酐,如果暴露后应该监测更频繁,危重病人应监测尿量。许多情况下需要留置膀胱导尿,在监测计划中也应考虑感染的风险。

在英国最近的一项临床实践评估总结,只有50%的AKI患者被认为已经收到一个“好”的整体标准护理。如果在住院治疗过程中发展到AKI,而不是被确诊之前,这个数字下降到刚刚超过30%。作者还认为,入院后发生的AKI中43%的识别是不可接受的延迟,其中的五分之一更是可以预见和避免的。他们的建议很简单:AKI的风险评估,作为急诊入院患者初步评估的一部分,需要在入院当时及以后做定期的血清生化化验。

第2.3章:AKI患者和AKI高危患者的评估和一般管理

鉴于AKI的高发病率和死亡率,而且没有具体的治疗是可以逆转AKI,所以早期识别和管理是主要。在出现临床表现之前,早期识别AKI高危患者或有可能是AKI的患者,比起只治疗确诊者,可能会有更好的结果。第2.2章介绍了风险评估方法,附录C中提供具体的细节。本章将关注AKI患者和AKI高危患者的评估和一般管理。附录D中提供进一步的细节。我们强调早期管理,特别是对AKI发展的最初阶段即疑似AKI阶段,或暴露于章节2.2和附录C中讨论的各种危险因素使得AKI风险增加的阶段。

虽然本指南中的其余章节涉及到AKI管理的具体方面的,但是也有适用于多数患者的一般管理原则,这些都将在这里进行讨论,并在附录D中进一步阐述。AKI患者治疗目标包括:减轻肾损伤和减少肾功能减退引起的并发症。

2.3.1:及时评估AKI患者以确定病因,特别注意可逆性的病因。(未分级)

2.3.2:根据推荐意见2.1.2,监测AKI患者血肌酐和尿量来进行严重程度的分期。(未分级)

2.3.3:根据AKI患者的分期(参见图4)和病因来管理病人。(未分级)

2.3.4:AKI治疗3个月后评估患者,以确定痊愈、新发或CKD加重。(未分级)

如果患者有CKD,根据KDOQI CKD指南(指南7-15)管理这些患者。(未分级)

如果病人没有CKD,考虑他们是CKD风险增加者,根据KDOQI CKD指南3进行管理。(未分级)

基本原理

正如第2.2章中所强调的,AKI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组多病因引起的临床综合征。虽然许多研究AKI流行病学和临床后果的文献,把这种综合征当作同源性来治疗,但是事实上AKI是异源性的,而且往往是多个损伤导致的结果。图5说明了一种评估AKI的方法。临床实践中的评估在附录D中进一步讨论。

AKI的临床评价包括仔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药物史应包括非处方制剂、草药和毒品。个人史应该包括热带疾病(如疟疾)接触史,水道或污水下水道系统接触史,和啮齿动物接触史(如钩端螺旋体病,汉坦病毒)。体格检查应包括容量状态的评估,急慢性心衰,感染和败血症的征象。

在适当的临床情况下,需要考虑测量心输出量,前负荷,前负荷的反应性和腹内压。同时需要获得实验室参数包括血肌酐,尿素氮(BUN),电解质,全血计数和分类。在确定AKI的根本原因上,尿液分析仪和显微镜检查以及尿中的化学物质的检查可能会有所帮助。影像学检查,特别是超声,是评价AKI患者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一些功能性的改变和细胞损伤的生物标志物,正在用于评估AKI患者的早期诊断,风险评估和预后的判断(见附录D中详细讨论)。

个性化的监测频率和持续时间,要根据病人的风险程度,暴露情况和临床病程来确定。AKI分期是一个预测的死亡风险和肾功能下降的因素(见第2.4章)。根据在分期情况来决定日后的预防和治疗措施的强度。

由于AKI的分期与短期和甚至长期预后相关明显,建议根据AKI的分期来决定管理措

施。图4列出了一系列针对AKI患者的措施。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风险增加的患者(见

第2.2和2.4章),这些措施甚至在AKI诊断之前就要开始。

请注意,管理和诊断的步骤都包括在图4中。这是因为,对治疗的反应是诊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少有哪些特定的检测方法可以确定AKI的病因。然而,病人对治疗的反应(例如,停止可能的肾毒性药物)为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在20%至30%的AKI患者中,肾毒性的药物是其重要的病因。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两性霉素)和造影剂,经常会用在已经有高AKI风险的患者中(例如,危重的脓毒血症病人)。因此,在整体过程中很难辨别这些因素对AKI的确切作用。尽管如此,对于使用这些药物,需要权衡利弊,如果可以的话尽量避免接触这些药物。应该考虑其他可替代的治疗药物和诊断手段。

为了确保充分的循环血量,获得血流动力学参数有时是必要的。静态变量,如中心静脉压,有时候不如动态变量有用。这些动态变量如脉压变化,超声下的下腔静脉充盈度,以及(见附录D)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心脏表现。

需要注意,在图4中列出的措施,虽然为基于分期的AKI评价和管理提供了一个整体的起点,但是这些措施既不完成,也不是强制性的用于病人个体。例如,测量尿量并不意味着,所有病人都强制性的留置膀胱导尿,临床医生应该权衡利弊。此外,临床医生必须根据临床整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护理措施。然而,在做出这些决定时,需要考虑AKI的分期。

AKI患者的评估和管理需要注意的病因和分期,同时关注影响肾功能的因素,以及肾功能减退后出现的并发症。有于AKI是CKD的危险因素之一,AKI患者需要评估,以确定是新发还是CKD的加重。如果患者有CKD,根据KDOQI CKD指南(指南7-15)管理这些患者。如果病人没有CKD,考虑他们是CKD风险增加者,根据KDOQI CKD指南3进行管理。

第2.4章:临床应用

本章主要说明AKI的定义和分期在临床诊断和管理的具体应用。第2.1章中讨论的定义和分类系统,可以轻松地应用于许多患者,很少需要临床解释。然而在临床实际中,临床医生工作时不会总能获得完整的资料,不同患者的病史各不相同。正如前面的章节中讨论的那样,许多情况下很难分辨AKI和CKD。此外,多达三分之二的病例中,AKI开始于住院治疗前(社区获得性AKI)。因此,临床医生可能会面临,患者的肾功能已经下降,住院期间有改善而不是恶化。最后,许多患者之前没有测过肾功能,无从比较。本章提供了这些定义应用到临床的详细例子。

AKI定义应用的实例

表7示出了一些实例,从而可以诊断可能的AKI患者。案例A-F有SCr基线水平的测量值。为了简化决策,这些患者基线水平估计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超过60毫升/分钟.1.73平方米,所以没有预先存在CKD的情况。案例A-F都可以诊断AKI。根据建议2.1.1头两个标准(增加至少0.3毫克/分升(>26.5 微摩尔/升)[48小时内],或从假定的基准线增加了50%)。需要注意的是患者AKI的诊断,只需要满足这两项标准1或2(或3,尿量)中的一条就可以诊断了,因此,B,C,D和F都满足AKI的定义。还请注意,使用标准1或2可以更早的诊断AKI。早期诊断可改善结果,所以尽可能迅速的诊断是有好处的。例如,案例A根据第一个标准,可以在第2天被诊断为AKI,而这时候第二个标准没有满足,直到第3天(血肌酐从1.3增加到1.9)。然而,这只能说是正确的,因为AKI在就医之前已经开始了,所以第1天SCr水平已经升高了。如果在住院前48小时已经测量肌酐值,而且这个肌酐值是基线值(1.0毫克/分升,88.4微摩尔/升),使用第二个标准,将可能在第1天就诊断AKI。

例F-H没有血肌酐的基线值。(eGFR降低)住院第1天的SCR升高可能不是AKI引起的,而是与慢性肾病(CKD)或急性肾病AKD相关。案例F中,观察随后的临床病程可以发现,基线SCr可以推断低于第1天的值,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病人有一个AKI的小插曲。病例G中,尽管可以应用第2条标准诊断为AKI,但患者可能有潜在的CKD。病例H 不符合AKI诊断的任何一条标准,是不伴有AKI的CKD或AKD。

A案例引出了几个重要的问题。首先,对AKI风险增加的患者监测血肌酐,将显著提早诊断的时间和提高诊断的精确度。如果直到第7天都没有关注病例A(如果没有化验SCR),AKI的诊断可能会被忽视。建议经常测量高风险患者或怀疑AKI患者的SCR水平,详细见第2.3章。第二个问题由案例A强调的是测量基线SCr的重要性。没有基线值,虽然第3天的时候仍然能诊断AKI(通过使用标准2或使用标准1,假定基线SCr为1.3),然而,这不仅会导致诊断延误,还会影响分期(见表7)。到第7天时候,可以推断患者的基线值不会大于1.0毫克/分升(88微摩尔/升),回过来讲,在第3天已可以确定病例A正确的分期是第2期(参考血肌酐2倍的增加,请参见下面的和表7)。然而,如果有基线SCr值作为基准,第3天就可以确定正确的分期了。

案例B说明了为什么标准2可以检测标准1不能诊断的AKI。这也阐明了为什么这种情况下是不寻常的。如果血肌酐上升到1.5毫克/分升(132.6umol/l),而不是峰值为1.4毫克/分升(123.8umol/l),标准1就可以诊断了。相比之下,例C,D,甚至F说明标准2漏诊的情况下,可能会通过标准1确定。需要注意的是案例F只有通过推断才能诊断。可以推断第7天时候,基线不高于1.0毫克/分升(88 umol/l),并因此可诊断病人患有AKI。然而,如果其基线SCr可估计,有可能早在第1天就可作此推断了。

估计基线SCr

许多表现为AKI的患者并没有可靠的基线SCr记录。基线SCr可以通过使用肾脏病患者的饮食改变(MDRD)研究方程,假设基线eGFR为75毫升/分钟每1.73平方米(表9).这种方法已被用于许多AKI流行病学的研究,并且在最近得到证实。因此,许多关于AKI 的数据,使用RIFLE诊断标准的大部分病人是根据估计的基线SCr。

表9示出各种年龄,性别和种族,估计出的不同SCr水平。当基线SCr是未知的时候,没有任何CKD的证据可以使用估计的SCR(见附录B)。幸运的是,许多有CKD病史的患者,通常都有确定的基线SCr。不幸的是,很多没有确诊为CKD的患者,使用估计的基线SCr可能会误诊为AKI。因此估计的基线SCr标记与AKI患者的风险在现实中,诊断为不明身份的CKD。附录B将作进一步的讨论,对怀疑AKI的患者有必要评估其是否存在KD。此外,CKD和AKI可以共存。通过使用所有可用的临床数据(实验室,影像学,病史,体格检查),就象可以准确估计基线SCr一样,应该是可以得出准确的诊断。很重要的一点是,除外继发大量液体复苏后血液稀释(下面讨论)的一些病例,住院期间化验的最低血肌酐值通常等于或大于基线值。应使用此肌酐值诊断(及分期)AKI。例如病例A,如果没有基线SCr,诊断AKI可以使用MDRD估计的SCR(表9)。如果病例A是一个70岁的白人女性,没有CKD病史,基线SCr应该为0.8mg/dl(71umol/l),那么可能在第1天就可以作出AKI 的诊断(标准1,增加≥50%基线值)。但是,如果患者是一名20岁的黑人男性,他的基线SCr会被估计为1.5毫克/分升(133 umol/l)。由于他实际SCR较低,这被假设为基线SCr,直到第7天,当他回到他真正的基线,而这个值可以作为基准。这些动态变化的解释对于那些所有数据都存在的流行病学研究很少见,但在临床上是常见的。请注意,对于病例A,只有使用估计的肌酐,才能诊断AKI(用SCR标准)。

AKI分期的应用实例

一旦AKI诊断确立,下一步就是分期(建议2.1.2)。就如诊断一般,使用SCR的标准时,分期同样需要参考基线SCr。该基线成为用来分期的基线SCR。表10示出了表7中描述的每个病例的最大分期。病例A的分期前面已经提到。其最大分期是2期,这是因为参考血肌酐是1.0毫克/分升(88umol/l)和最大血肌酐是2.0毫克/分升(177umol/l)。如果参考血肌酐是0.6毫克/分升(53umol/l),其最大分期是3期。病例F使用最低的SCR(1.0毫克/分升(88umol/l)作为参考。当然,这个病例的实际基线可能更低,但这不会影响其分期,因为它已经是第3期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患者是一名35岁的白人男性,他的MDRD估算基线SCr为1.2毫克/分升(106umol/l)(表9),他入院(第1天)时的初始分期将被假定为是2期。然而,一旦在第7天时候他的血肌酐恢复到1.0毫克/分升(88umol/l),这时需要对其重新分期为3期。一旦他康复了,2期或3期对于他的治疗计划没有什么区别。另一方面,AKI严重性的准确分期对于随访和未来风险可能是重要的。

要注意,病例G和H的分期只有建立在推测的参考SCR上。如果基线等于第7天的血肌酐最低点,病例G可以分期为第1期。另一方面,如果这个患者是一个没有CKD病史的70岁白人女性,根据估计(表9),其参考SCR将是0.8毫克/分升(71umol/l)。那么其在第1天的严重程度就是2期了。

尿量与血肌酐

尿量和血肌酐作为肾小球滤过率急剧变化的指标。理论上讲,比起血肌酐的变化,尿量的改变反映更及时。例如,如果肾小球滤过率突然下降到零,几个小时内难以检测到SCr 的上升。相反,尿量会立即受到影响。与血清肌酐相比,尿量很少被用来诊断和分期AKI,因为尿量的数据难以准确获取(特别是除ICU外,往往没有计尿量)。然而,同时使用SCR 和尿量标准来诊断AKI的研究显示发病率增加,提示单独使用SCR标准可能会漏诊许多患者。正如使用尿量标准可以增加很多病例一样,使用尿量标准(标准3)同样可能减少有些病例,如标准1和标准2不一致的情况下(表7中的病例B,C,D和F)。

诊断和分期的时间窗

诊断AKI的时候,设定一个时间窗的目的是强调“急性”这个词。一个引起SCR改变的疾病,病程迁延数周的不是AKI(虽然它可能仍然是一个重要的临床实际:见附录B)。出于这个目的,本指南定义AKI为,SCR在1周内增加50%或在48小时内增加0.3毫克/分升(26.5umol/L)(推荐2.1.1)。很重要的一点是,指南没有规定这1周或48小时从什么时候开始计算。它明确规定并不需要住院或住ICU的第一周或头48小时。也不要求事件的持续时间。例如,一个病人可能患脓毒症2周,但AKI发生在第二周。更重要的是,1周或48小时的时间窗只适用于诊断AKI,而不是分期。患者的分期是根据整个AKI病程来定的,如患者在第5天时,SCR增加达到了50%,但3周后最终有了3倍的增长,他或她将被诊

断为AKI,分期为3期。

跟其他临床标准一样,AKI的时间窗也是有些武断的。例如,病程超过2周的SCR增加超过50%,将不符合诊断AKI的标准,即使它最终导致肾功能完全丧失。同样,一个慢性病程超过2周的血肌酐缓慢升高,然后在48小时内突然增加0.3毫克/分升(26.5umol/l),仍可归类为AKI。这是任何疾病分类中不可避免的意外情况。然而,在描述血肌酐增加患者的病例时,有一种情况值得特别提及。如前所述,AKI的诊断需要第二个血肌酐值进行比较。这血肌酐可能是在48小时内第二次测量血肌酐获得的,并且如果它比第一血肌酐值≥0.3毫克/ 分升(≥26.5 umol/l),就可以诊断为AKI。第二个血肌酐值可以是一个基准值,该值可以是先前获得或从MDRD方程估计的(见表9)。然而,这会造成两个困境。首先,多久之前的基线值可以使用,并仍有望是“有效的”;第二,当我们第一次看到病人时,如何才能敏感的推测呢?

这些问题都将需要一个综合有效的方法和临床判断。在一般情况下,对于没有CKD的患者,假设SCR在数月甚至数年内稳定是合理的,因此,6个月甚至1年以前获得的SCR 值可以反映病人的病前基线水平。然而,对CKD患者或者血肌酐在几个月内缓慢增加的患者,有必要根据之前的数据来推断基线SCr。对于推测来讲,考虑疾病的病程作为AKI的病程是合理的。例如,对于一个发烧和咳嗽5天的病人,胸部X光片显示的浸润渗出,可以推断临床病程是急性的。如果发现血肌酐增加≥50%的基线值,这符合AKI的定义。相反的,在没有任何急性疾病或肾毒性物质暴露的情况下,一个病人的SCR增加,在作出AKI 诊断前需要急性病程的证据。SCR改变的证据对于建立诊断很有帮助。

临床判断

第2.1章中讨论的定义和分类系统为临床诊断AKI提供了一个框架,但是它们不能替代或排除临床判断。虽然绝大多数病例既符合AKI的诊断标准,也符合临床判断,但是AKI 仍然是一个临床诊断。不是所有的AKI病例符合建议的定义,也不是所有的建议定义的都应该诊断为AKI。不过,例外的情况是非常罕见的。

伪AKI。正如其他实验室结果定义的诊断(如低钠血症)一般,临床医师在临床实践中必须谨慎解释实验数据。最明显的例子是实验误差或错误报告。错误的化验值显然不应该被用于疾病诊断,而实验室检测结果可疑时应该复查。另一个例子是,来自不同实验室的两个不同SCR测量值。虽然不同种临床试验方法产生的SCr变异系数是非常小的(<5%),但是从一个实验室到另一个的变化(偏差)可能是相当高的,虽然它不太可能接近50%。鉴于根据肌酐定义AKI至少使用两个值,每个测量值之间的变异和偏差可以被进一步放大(比较两个实验室测试值的变异系数,等于每个系数平方和的平方根)。虽然国际标准化的SCR 测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实验室间偏差,但在解释从不同的实验室中得到的实验值时仍需要注意。此外,由于饮食和活动量的不同,每天SCr的变异可能有10%。最后,内源性的色原体(例如,胆红素,抗坏血酸,尿酸)和外源性的色原体和药物(例如,头孢菌素类,甲氧苄啶,西咪替丁)可能干扰肌酐的检测。这些不同因素的累积效应影响化验的准确性,偏差和生物变异可能会影响AKI的诊断。关于尿量也存在类似的问题。特别是加护病房外,不经常报道尿量,尿液收集也可能不准确,特别是在非留置导尿的患者中。最后,正如第2.1章中所讨论的,基于体重的尿量诊断标准,会使得一些非常肥胖的病人,没有任何肾脏异常却满足了AKI的标准。在解释这些数据时都需要临床判断。

非典型AKI。伪AKI的一个补充问题是,AKI病例不符合AKI定义的情况。这些病例应区分数据的简单丢失(如上所述)和现有数据的不可靠。例如,一个病人大量血管内补液后,SCR可能出现假性降低。同样,大量输血会导致SCR更能反映捐血者的肾功能。这些病例很少没有导致少尿的,尽管没有血肌酐增加,多数患者仍会被诊断为AKI。然而,临床医生应认识到,血肌酐可能因为大量补液或输血而导致假性降低,一个正常的SCR值不能排除AKI。众所周知,有些情况下肌酐产生会有变化,如在肌肉分解时产量增加,肌肉废用萎缩(包括肝脏疾病进展)时产量减少。脓毒症时可能是由于肌肉灌注的减少使得肌酐产生减少。

第2.5章:肾脏功能和结构改变的诊断方法

AKI,CKD和AKD的定义

AKI和CKD是不同的工作组,根据不同的标准定义的。每个定义是以肾脏功能或结构的改变为基础。AKI和CKD有很多的病因,这些病因可能会导致肾脏功能或结构的改变,而这些肾脏功能或结构的改变并不能满足AKI或CKD的诊断标准,但患有这些疾病的患者可能需要就医以恢复肾功能,并扭转肾损害因素,以避免不良后果。一个统一的,系统的命名可以提高对这些疾病的了解和沟通,并可以提高医疗服务,科研和公众健康。因此,该工作组提出了一个可操作性的AKD定义,为肾脏功能或结构改变的患者提供了一个完整的临床方法。

表11比较AKI,CKD,和AKD的定义。对于那些不符合这些标准,我们还有一个可操作的定义“非已知的肾脏疾病”(NKD),知道在决定评估肾脏功能和结构的程度时需要临床判断。在下面的章节中,我们将对这些定义的每个部分作详细说明。

GFR和SCr

CKD,AKD,AKI是由表达肾功能水平的参数来定义的。表12给出不同GFR和SCR 升高水平条件下的不同例子。为了说明在SCr变化与eGFR变化的关系,我们模拟eGFR的变化是SCr改变的结果,这与慢性肾脏疾病流行病学协作队列研究中的KDIGO AKI定义相一致。图6示出了这些eGFR变化与AKI定义和分期的关系。并不是所有的AKI患者都能满足定义AKD的eGFR标准。

GFR / SCR算法

图7提供了一个诊断流程,它是基于连续的三个问题:ⅰ)是否已经有GFR下降或SCR增加(根据表12中的标准)?;ⅱ)SCR增加或GFR下降是否持续进行中(根据表1中的标准12);及iii)GFR下降或SCR增加能否在3个月内解决吗?对这三个连续的问题的“是”或“否”的回答,可确定AKI,AKD,和CKD的所有组合。在本节中,我们回顾了流程,并说明其用途,在两个先前报告的队列研究它主要用于急慢性肾脏病患者的分类。

回答问题1,需要根据过去3个月内的GFR / SCR值来确定一个对比值。该GFR / SCR 对比值可以被指定为观察期内任意GFR / SCR的测量值。答案将患者分为三类:NKD,AKD,CKD。问题2需要在对比值后再次衡量肾功能。“无”表示SCR增加或GFR下降不能满足AKI或AKD的诊断标准;“Yes-D”表示SCR增加和GFR减少符合AKD的标准,但不符合AKI的标准;“Yes-I”表示SCR的增加符合AKI的标准。问题3需要在对比值测量3个

月重新衡量GFR / SCR。“Yes”表示GFR >60,提示NKD。“NO”表示的GFR <60,根据之前GFR水平,可能表明是稳定的,新发的或恶化的CKD。

少尿作为肾功能衡量措施

尽管尿量不能很好的反映肾功能,但是少尿一般反映GFR下降。如果是正常的肾小球滤过率(约125毫升/分钟,对应于70千克的成年人约107毫升/公斤/小时),当尿量减少到<0.5毫升/公斤/小时的时候,将反映重吸收99.5%以上的肾小球滤液。这种厉害的肾小管重吸收,通常伴随着循环障碍和GFR的降低。少尿在正常的肾小球滤过率时是不常有的,通常伴随着电解质紊乱和血肌酐上升,足以达到的AKI的标准。作为一个推论,如果GFR和SCr间隔24小时都是正常稳定的,通常不必要为了评估肾功能而测尿量。

原则上,少尿(作为定义AKI的标准),并不一定伴随着GFR的降低。例如,低的流体和溶质摄入可能导致尿量小于0.5毫升/公斤/小时达6小时或0.3毫升/公斤/小时达24小时。另一方面,CKD时严重的肾小球滤过率降低通常不会导致少尿,直到开始透析。

正如第2.1章所描述的,定义AKI的的尿量阈值是来自经验,比起SCR增加的阈值来讲缺乏循证医学证据。尿诊断性的标志物,如尿钠浓度、尿肌酐浓度以及尿钠和尿素的重吸收比例,虽然有助于区分的AKI的原因,但并不能用在定义中(见附录D)。

肾功能损害

表13描述了AKD和CKD患者肾损害的标志。肾损害常用尿标记物和影象学评估来确定。大多数指示AKD或CKD的标记和异常影象是基于病变的持续时间。一个值得注意的例外是小的肾脏,无论是双侧或单侧,都提示CKD,这将在下面分别进行讨论。肾损害不是AKI的标准,但是它可以存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和粗颗粒管型,往往染色后描述为“泥泞的棕色”,有助于区分AKI的原因,但不属于定义的范畴。

小肾脏,肾脏损伤的标志物

肾皮质缺失被认为是CKD的一个特点,往往被视为诊断慢性肾脏病的特异性标志。肾脏的大小常用超声评价。在一项665名正常志愿者参加的研究中,肾长中位数在左侧为11.2厘米和右侧为10.9厘米。肾脏大小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几乎完全是因为实质减少。最低的第10百分位数,左右肾脏长度在30岁时候大约分别为10.5厘米和10厘米,到70岁的时候分别为9.5厘米和9厘米。

AKI,AKD,和CKD的综合方法

对所有肾脏功能和结构有改变的患者进行临床评估是必要的。工作组期望的是诊断方法总是从评估GFR和SCr开始。然而,单一对肾脏功能和结构的评估是不完整的,除非已经化验了肾脏损害的标记物,包括尿常规,尿沉渣检查和影象学的研究。表14示出了使用肾功能和结构评估的诊断方法的概要。基于每个指标单独的解释,标志为''X''的可以得出临床诊断。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精编版

经济全球化的定义是:商品和服务贸易扩展到全球,实现更大范围的国际分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在上述定义下,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主权国家开放国内市场,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作为“市场化”的延伸,经济全球化可以从交易范围和制度建设两个方面理解,一是贸易和投资范围扩大到全球,在更广阔的空间配置资源;二是市场制度在全球范围的推广和采用,这两个方面是经济全球化同一过程中并行的两种趋势。然而,经济全球化是“双刃剑”,它必然给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带来机遇,同时也带来更多的挑战。 我方持有的观点是,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挑战。因为它使得中国面临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强烈冲击。 一、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挑战 1、经济全球化使我国的民族工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族工业一直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冲击。在我国加入WTO后,这种冲击对一些产业来讲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据有关方面分析,加入WTO后,汽车、制药、农业、电信、航空、计算机、金融等七个方面受冲击较大。其中,汽车工业是受冲击最大的产业之一,主要表现在:第一,面临缺乏规模经济的冲击。汽车工业具有典型的规模经济特征:只有规模上去了,价格才能降下来。而我国1998年全国汽车产量是163万辆,轿车是50.71万辆,只相当于外国一家汽车制造厂的产量,甚至只相当于外国汽车制造厂一条流水线的产量。第二,面临全球汽车生产能力过剩的冲击。目前全球汽车生产能力过剩2000万辆,通用、福特、大众、丰田等几大生产巨头纷纷加大开拓海外市场的力度,中国目前200人拥有一辆汽车,显然是一个潜在的汽车大市场,必然会受到外商的青睐并尽最大可能挤入中国市场,这无疑会对我国汽车工业产生严重的冲击和威胁。第三,面临关税逐步下降的冲击。目前我国汽车平均关税为80%~100%,尽管正式文件尚未面世,但关税降低20%是起码的,这意味着关税降低后的进口汽车的竞争优势更加明显。此外,汽车工业自主开发能力弱、劳动生产率低下、缺乏竞争优势等都使其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巨大的压力。虽然中国的轿车工业可以作为幼稚产业进行保护,但保护的时间也只有五年左右,充其量十年。那些规模小、成本高、技术水平落后的企业将难以生存,汽车工业进入大规模资产重组将是大势所趋。 2、经济全球化可能使我国产业结构低级化、边缘化。

经济全球化与全面深化改革

经济全球化新变化与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路径选择什么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最早是由T·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但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经济全球化在各类新闻中经常被提及,经济全球化就是市场经济全球化,即市场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但很多人认为,经济全球化跟我们没啥关系,其实不然,经济全球化的对我们的影响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日常使用的手机iPhone。从苹果手机的研发、生产、销售、售后以及软件生态圈的建立,谈谈全球化是如何影响我们日常生活。 当CEO乔布斯决定苹果需要拥有自己的智能手机时,他委任自己的亲信斯科特·福斯特尔组建了一支精英团队,该团队聚集了苹果最棒且最具野心的工程师,随后该团队开发出了iOS,为iPhone的诞生打下了基础。20世纪初期,福斯特尔被乔布斯委以重任,他可以全权负责招募iPhone的开发团队,不过人选必须从公司里挑。这符合苹果一贯的作风,iPhone 的开发更是无比的神秘。可想而知,手机的研发部门在美国,但这似乎也难以与全球化沾上边,但对于手机的研发,不是靠凭空想象、纸上谈兵就能完成。苹果手机风靡世界,据了解,苹果iPhone已经卖了约12亿部,销售至100多个国家,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对手机的使用方式、使用习惯是有很大差异的。要想遍及世界,那研发出的手机就要满足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对手机使用需求。倘若,苹果手机没有拼音输入法,苹果手机在中国的出货量将大打折扣。 苹果与其他制造商最大的区别在于,其来源于其他来自全球各地的制造商的材料和组件。例如,它的显示器主要是由日本显示器和夏普在日本制造的,有些仍然在LG Display 在韩国制造;苹果的供应商名单遍布世界各: 加速度计:博世在德国。 音频芯片组和编解码器:Cirrus Logic在美国(外包制造)。 基带处理器:高通在美国(外包制造)。 电池:三星在韩国。 相机:索尼在日本。 芯片组和处理器:三星在韩国和台积电在台湾。

“文化全球化”概念的界定

“文化全球化”概念的界定 “文化全球化”概念的界定 随着全球化一词的提出,文化全球化一词也经常出现在各种媒体。对这一概念需从对文化全球化的理解,文化全球化的含义等几个方面来界定。另外,英语作为应用极为广泛的语种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其存在状态与走向也应予以关注。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全球化文化/英语一、众说纷纭“全球化” “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80 年代在西方报纸上出现的。90年代以后,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宣布“世界进入了全球化时代”。“全球化”一词被广泛地引用到各个领域,与此相关的概念如经济全球化、全球一体化等概念也随之而来。对全球化的理解也是众说纷纭,一般有以下几种理解:第一,全球化主要指世界经济一体化,各个国家经济相互交织,相互融合,以至形成了全球经济整体。第二,全球化不单指经济生活全球化,而且包括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全球化。第三,全球化至今尚未有统一的界定。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和文化学家都从各自的领域作出解释。文化学家多指商业文化、大众文化以及消费主义占领文化市场的世界现象。第四,应当从更深层次上理解全球化的概念。全球化描述的是一种全球范围的深刻变化,这样的变化并不是新现象。从西欧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开始,国际分工与世界经济的形成,各种知识体系的形成,意识形态和宗教的世界范围的影响,到今天货物、服务、技术、资本、信息、人员的跨国流动与资源配置,都是全球化的表现(注: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学术动态课题组,《世界经济全球化研究现状》,载《人民日报》,1998年8月22日。)。不过把全球化的概念理解到这一层面是不够的。全球化可进一步理解为行为主体的发展并建立起全球网络这样的过程。全球化含义的不同,对其理解也就不同了。有人提出:(1 )全球化是带有全局性、超国界、全球性的力量在行动。(2 )一体化带有制度趋同的意思,实际上不可能出现一个单质世界,所以可提全球化,不可提全球一体化。(3)不加定语的全球化是不准确的,因为只有经济和科技全球化是一种现实趋势。其他如文化、宗教、政治制度、生活方式等虽有相互影响和吸收,但不可能实现全球化(注:张宝珍《经济全球化要研究的十大问题》,载《世界经济》,1998年9期,第25页。)。二、文化全球

经济全球化研究观点综述(一)

经济全球化研究观点综述(一) 【内容提要】文章从以下四个方面综合归纳了学术界有关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观点。一、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概念。目前学术界的提法并不统一,各种观点都有一定根据和道理,但多为对全球化不同方面或特征的强调。就其本质讲,不同观点的差异并不是很大。二、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性质。学术界普遍认为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是一把双刃剑,但对其反映出的一些深层问题,如是否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等,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分歧。三、关于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经济全球化具有“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被压缩”等特征。四、关于经济全球化的产生。有“该现象早已有之”、“是现代的新事物”和“历史上的经济全球化与当代的经济全球化”三种不同观点。 【摘要题】全球化论坛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学术观点/综述 【正文】 一、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一般认为经济全球化(EconomicGlobalization)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奥多尔·拉维特1986年在他题为《市场全球化》的文章中提出的。他是用这个词形容前20年间国际经济的巨大变化,即商品、服务和技术在世界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中的扩散。目前,与经济全球化有关的提法五花八门,不尽相同。既有经济全球化、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西方经济全球化、东方经济全球化,又有西方强国的经济全球化、第三世界的经济全球化、经济国际化等。与经济全球化意义相接近或相关联的,还有经济一体化、全球化、全球主义、市场全球化、竞争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技术全球化、法律全球化、生活方式全球化、消费行为与文化生活的全球化等等。有的作者在使用其中一些概念时,常常作为同一概念相互替代。根据上述众多概念的性质和内涵,并认真分析不同作者,在不同场合使用上述概念的具体情形,对其可以梳理出以下的一些类型并由此发现它们各自不同的含义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1)包含经济全球化的较高一级概念。如全球化。(2)经济全球化的部分内容或某一方面。如市场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技术全球化、消费行为全球化等。(3)与经济全球化平行的概念。如法律全球化、生活方式全球化、文化生活全球化等。(4)对经济全球化体现的利益关系,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提出的观点。如西方强国的经济全球化、东方经济全球化、第三世界的经济全球化、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等。提出这些不同的概念,并不是说世界上存在着并行的两个经济全球化,而是反映了不同的作者对经济全球化所体现出的国家利益的性质的评判,以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选择,甚至还有对第三世界国家如何对待经济全球化的一种主张。(5)与经济全球化有一定联系,但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如经济一体化。(6)与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基本一致,仅是表述方式上的不同,如经济国际化。但对这两个概念学者之间的认识有分歧,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在经济生活国际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有些著述中对上述概念之间的差异未加区分,造成一定程度理解上的困难。 此外,仅就经济全球化这一概念本身来说,尚未有一个权威性的界定,在国内外学术界至今仍是众说纷纭。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观点:一是要素优化配置论和相互依赖关系论。二是资本主义化和美国化。三是无国界论和国家管理取消论。四是概念混淆论和概念质疑论。(注:邱嘉锋:《经济全球化与相关概念辨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1年第3期。)也有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的提法感情色彩过于浓厚,且过于空泛。类似的看法还有“全球化更多的是一种主观感受。”(注:张世鹏:《什么是全球化》,《欧洲》2001年第1期。)上述观点都有一定根据和道理,但多为对全球化不同方面或特征的强调。就其本质讲,不同观点的差异并不是很大。比较多的学者认为,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是指由于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迅猛发展,导致运输和通讯成本的大幅度降低,从而直接推动了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和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和高新技术的广泛传播,使整个世界经济空前紧密地联系在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国家经济融入国际经济通过贸易,外国直接投资,资本流动,迁移,和传播技术的集成。 地球村:世界上形成一个社区的所有的不同部分电子通信,尤其是互联网连接在一起。 熔炉:社会文化的不同背景和国籍的人同化。 文化多样性:在劳动力充分混合的文化和亚文化的成员属于不同背景的人组合。 文化:一个博学多才设置共享的信念,价值观,和规范,从而影响到一个比较大的人的行为的解释(文化概念)。 什么是文化的三种成分? 1。工件(人产生的物质和精神产品) 2。行为(他们做了什么) 3。观念(信念,价值观,世界观... ...)(他们认为) 文化冰山 上文化的各个方面,是明确的,可见,教 下,是无形的,而不是直接教的文化方面。 文化的特征 1,文化是共享的。 2,文化的了解。 文化化(文化习得):学习文化的所有活动被称为文化化。 3,文化是动态的。(第6页) 涵化(文化适应):采用另一种文化所带来的变化和发展增加了两种文化之间的相似性的过程。 4,文化是民族中心主义(文化中心主义)。 种族优越感:相信自己的文化背景是优越的。 通讯 通讯:意义,与大家分享或共同向另一部分或分享您的想法,希望,和知识,在。 跨文化交际:人与人之间的文化观念和符号系统,是独特的,足以改变通信事件(P.9 - 10)沟通。 通讯组件 来源:源是一个主意,他或她的欲望沟通的人。 编码:编码是一个符号把一个想法的过程。 消息:长期消息标识编码的思想。编码的过程中,动词;,该消息所产生的对象。 频道:长期通道是用于在技术上是指编码的消息传输的手段。渠道或媒介,那么,可能是印刷,电子,或面对面沟通的光线和声波。 噪音:长期的噪音在技术上是指任何歪曲源编码的消息。 接收器:接收器的人参加到消息。 解码:解码是编码一样多一个积极的过程相反的过程。 接收响应:它是指任何出席和解码消息后接收机。 反馈:反馈是指该接收器的响应源知识和源出席并指派意义部分。 背景:沟通的最后一个组件是上下文。一般情况下,上下文可以定义为通信发生,这有助于定义通讯的环境。 通信的特点: 通信是动态/通信是不可逆转的,是象征性/通讯 通信是系统的/是事务性的通信/通讯是上下文 单元2-4言语交际

经济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的剖析

经济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的剖析 王钦朋 摘要:当今世界各国经济迅速发展,并且在经济领域上的贸易合作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成为一种趋势,全球化也是适应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最好的办法。本文现实对经济全球化进行阐述,然后比较经济全球化与反全球化之间的利弊,对经济全球化和反全球化进行细致的剖析,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带来的双重影响,发展中国家只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实行正确得当的政策,采取有力的措施,扬长避短,迎接挑战,才能变不利为有利,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中求得本国利益最大化,从而实现现代化。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实例,进行深一步的全球化论证。 关键词:全球化反全球化 Analysi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anti-globalization Wangqinpeng In today'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round the world, and in the field of economic trade cooperation is increasingly close, become a tre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globalization is the best way to adapt to the current market economy system.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the reality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n compare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betwee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anti-globalization, and anti-globalization carries on the detailed analysi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bring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f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only according to their own actual situation, the right policies and take forceful measures to foster strengths and circumvent weaknesses, meet the challenge, to change bad to good, for maximize their interests in participating in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so as to realize modernization. Example of China as a developing country, carries on the deep step of globalization. Key Word: Globalization anti-globalization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相互融合日益紧密,逐渐形成全球经济一体化的

我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我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摘要】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既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采取正确的措施积极参与到全球化的进程中去,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挑战 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既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积极地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已经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对于经济全球化,目前尚无一致认可的界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中,曾经对经济全球化下过这样的定义:“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但许多学者对经济全球化则给予不同描述.认为经济全球化界定需要揭示这一现象的本质属性。比如,有的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全球范围内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是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和空前大发展。因此,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世界经济的全球市场。有的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本质属性是生产的国际化,它使人类社会正以“国际贸易”时代进人“国际生产”时代,经济全球化就是生产的全球化。还有一些学者以为经济全球化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化。 应当说,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有着多方面和多层次内容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相互融合且日益紧密,逐渐形成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包括贸易全球化,生产全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三个阶段,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与规范化过程。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全球生产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增多了各国和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造成了严重冲击。对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二、经济全球化下我国面临的机遇 1.经济全球化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赖程度加深。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因此,西方发达国家从其自身利益出发,不得不重新认识发展中国家的力量和作用,扩大同发展中国家交流与合作,这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有利于我国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资金短缺是发展中国家存在的普遍现象,我国也不例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全球性科技活动日趋活跃,如果能及时积极参与,利用国外的技术或在外国产品技术基础上进行创新,就能有效地促进我国技术水平的提高。由于经济全球化实现了人才、资本、信息、知识和物质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我国能够引进、吸收世界上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在国情的基础上进行管理创新,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3.引发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化,促进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 经济全球化使我国能更快地纳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充分利用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将其技术相对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生产环节转移过来,加速我国工业化

经济全球化的

经济全球化 economic globalization 一、定义 地理上分散于全球的经济活动开始综合和一体化的现象,其主体一般认为是跨国公司,具体表现为资本、技术、产品等跨国快速流动或扩散以及跨国公司垄断势力的强化。 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 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简单的说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二、简介 经济全球化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得到认可,但目前没有统一概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为此,可从三方面理解经济全球化:一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三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

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总的来讲,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臵,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目前经济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合臵。从根源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 三、形成因素 一,根本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的结果。

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第八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第一节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其影响 第一框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通过教学,掌握经济全球化的定义和特征。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材料,以讨论、问答的方式,培养学生对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认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对于中国的利与弊,了解中 国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教学重点: 经济全球化的定义和特征 三、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对于中国的利与弊,了解中国发展的关键所在。 四、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举例、启发、讨论等教学方法。 五、教学环节。 经济全球化三大特征 1 国际间的商品流、资本流、技术流在数量上以空前的速度增长。 2 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全球经济合作走向新的起点。 3 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材料介绍】(一)全球化对我国民主政治的挑战 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看来,全球化不仅仅是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相适应的经济关系全球化,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所谓的“民主政治”全球化。随着“冷战”的结束,西方国家里凭借全球化趋势和西方国家经济文化的强势地位,认为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权等等是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观。《美国国务院1999年人权报告导言》鼓吹,在全球化过程中至少存在三种世界性语言:金钱、因特网以及民主和人权。美国等西方国家大肆宣扬“人权高

于主权”,将所谓“人权”、“民主”等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扯在一起,借人权之名,行霸权之实。 (二)全球化对爱国主义的挑战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热爱祖国的河山、文化、民族优良传统,维护祖国独立与尊严的一种深厚感情。伴随全球化而来的是西方国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形成的爱国主义的非难与责备。毋庸置疑,经济全球化顺利进行的秩序保障是民族国家主权的部分让渡,然而,这种主权的让渡从一开始便产生了异化的倾向,即少数发达国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主权的分割、攫取。在这场主要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订立规则的游戏中,广大发展中国家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必须和国际惯例“接轨”,与国际规则、国际运行机制协调甚至于妥协和让步。西方的战略家们把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不屈服于西方的压力、维护自身独立和主权的正义行为诬蔑为“极端民族主义”。 【板书】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有利因素 1、可以充分地利用外资 2、资本的进入带来了实用技术、管理经验和企业创新精神 3、资本的进入有利于我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外资进入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5、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的完善, 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化和金融深化 (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弊端 1、大量外资的进入容易造成债务负担,可能引发国际债务危机。 2、外资进入对民族资本和民族工业冲击较大 3、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 4、跨国资本的进入增大了金融市场的投机性和风险度,容易给短期投机资本冲击较虚弱的发展中国家国内市场造成可乘之机 5、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充满了动荡和起伏 6、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7、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 【育人价值实践】学生对全球化的认识大都停留在全球化的发展机遇方面。要引导他们认识到无论对于国家、企业还是个人而言,全球化都是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这一点必须有清醒地认识。 可以结合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全球化发展对于个人发展的影响趋势。这部分内容以后可以考虑加入。

19经济全球化的一般理论

19 经济全球化的一般理论 一、课程教学要求 1.教学学时与教学方法 教学学时:2学时 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结合讨论 2.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本讲主要是要让学生掌握经济全球化的一般理论,具体包括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及其本质、经济全球化的形成过程、经济全球化的效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运用相关理论分析现实全球化相关问题。 学习要求:一是要求学生掌握全球化的本质及其效应关系,二是通过国别比较以及纵向演变理解全球化的未来趋势。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全球化的本质及效应。 教学难点:全球化的未来趋势。 二、教学内容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1)全球化概念 经济全球化最早由T·莱维于1985年提出,用来描述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性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中的扩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世界经济展望》(1997)定义: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哈佛大学约瑟夫·奈:全球化从经济领域来看,指商品、服务、资金、信息远距离的流动。 经济范畴的全球化通常表现为:各国的经济活动跨越国界和地区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各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与配置,生产要素跨越国界自由流动,国际投资和贸易增加、经济国际化程度加深、各国相互依赖与融合不断深化。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超越国家和地区的界限向外延伸,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参与国际经济循环,与世界经济成为互相依赖、紧密联系的有机统一体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定义: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为推动力,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资本、商品、劳动力、技术等经济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由于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合作与竞争,实现网络化的增长,使全球经济逐步成为一个整体的过程。 (2)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第一,市场经济是经济全球化的制度基础。市场经济的前提和本质随着市场经济的产生发展及其在世界市场上的扩展,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体现。 第二,科技革命是经济全球化的生产力基础。科技革命使产出或供给增加,使全球市场范围的分工、交易成为可能。经济全球化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所

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学术界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从生产力运动和发展的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客观必然性。这是因为:第一,新科技革命和生产的高度社会化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第二,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现实基础;第三,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第四,国际间相互投资的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经济全球化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现代工业、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世界市场加速扩大,世界各国间的贸易往来大大超过历代水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不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各国和各地的距离,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整体。其主要表现为:国际分工从过去以垂直分工为主发展到以水平分工为主的一个新阶段;世界贸易增长迅猛和多边贸易体制开始形成;国际资本流动达到空前规模,金融国际化的进程加快;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增;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日益加强;国际组织、区域组织对经济发展的干预作用日益增强。 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为少数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的同时,也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 目前,经济全球化已远远超出经济领域,正在对国际政治、安全、社会和文化等领域产生日益广泛的影响。全球化的积极作用主要有: (一)促进发展模式创新。全球化促进生产、资源、人员、贸易、投资和金融等生产要素全球优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跨国公司已发展到在全球布设研发、生产、销售链条的全球公司阶段。经验显示,一国经济开放度提高与其人均GDP增长之间成正比。无论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如何调整变化,不考虑全球化因素,不利用全球化机遇,就不可能探索出先进的发展模式。 (二)促进国际利益融合。利益融合既表现在经济领域,又表现在其他领域;既表现在双边领域又表现在多边领域。国家间经济相互依赖逐步深化,俱荣俱损局面开始形成。全球经济链条越拧越紧,一国经济发展对全球经济发展的依赖增强。除国家利益外,共同地区利益和全球利益明显增多。利益融合有利于国家关系改善,国家间协调合作增多,霸权主义、集团政治和冷战思维越来越不得人心。 (三)促进安全内涵扩展。安全已从传统安全领域扩展到非传统安全领域。恐怖主义、经济安全、环境恶化、气候变暖、疫病蔓延、移民浪潮和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威胁增大,涉及到经济、民生、社会和自然等广泛领域。非传统安全主要由人类发展的不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自然的不协调引起,其实质是发展问题。非传统安全问题模糊了安全与发展的界限,增大了国际安全合作的紧迫性,挑战着传统安全的主导地位,缓和了国家间的军事对抗关系。 (四)促进国家主权转移。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国家主权在越来越多地向政府间国际组织转移。比如,向联合国、地区组织转移政治、外交和军事权利,向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全球公司转移经济权利,向各种各样的其他非政府国际组织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 定义: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的过程。是商品、技术、信息、服务、货币、人员、资金、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跨国跨地区的流动(简单的说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是指在新科技革命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更高水平的推动下,社会在生产的各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和各种资本形态(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运动超出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过程。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的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关系国际化发展的客观趋势。经济全球化是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更高水平、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程度大为增强、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各种壁垒不断削弱,经济运行的国际规则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的条件下产生的。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其萌芽可以追溯到到16世纪-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现代工业、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世界市场加速扩大,世界各国间的贸易往来大大超过历代水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现已发展成为以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发展为先导,涵盖了生产、贸易、金融和投资各个领域,囊括了世界经济和与世界经济相联系的各个方面及全部过程。其主要表现为:国际分工从过去以垂直分工为主发展到以水平分工为主的一个新阶段;世界贸易增长迅猛和多边贸易体制开始形成;国际资本流动达到空前规模,金融国际化的进程加快;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增;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日益加强;国际组织、区域组织对经济发展的干预作用日益增强。 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客观必然性。这是因为: 第一: 新科技革命和生产的高度社会化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 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现实基础; 第三: 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 第四: 国际间相互投资的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影响:不同资本主义国家 由于世界各国在自然资源、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政治经济制度和民族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以及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经济全球化对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西方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能够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占有更多的优势,获得更多的利益。 经济全球化第一,发达国家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力和高新科学技术,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处于优势地位。发达国家掌握了经济全球化赖以发展的信息技术的基础,世界研究与开发的投资、科技力量和科技成果也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正是利用其雄厚的资金、技术、信息和人才优势,集中精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信息含量的高新技术产业,而将传统工业和一般技术成熟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第二,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器,是实现全球生产要素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载体。主宰全球经济局面的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跨国公司,在全球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中,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只有5家。发达国家通过跨国公司全球性的联合、兼并和扩张,进一步发展其高度发达和高度集约型的经济,使其产品竞争力始终高居世界领先地位。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作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浪潮,到底能给人们带来什么呢?衡量经济全球化的利弊与得失,最关键的问题是要研究经济全球化给中国提供了哪些机遇,带来了哪些风险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世界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实现管理的创新。据统计,流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在改革开放之初(1979-1982年)累计为11.66亿美元。由于经济全球化实现了人才、资本、信息、知识和物质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中国能够引进、吸收世界上的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管理创新。事实上,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在经营管理方面已经给了人们很多启迪和借鉴。 第二,有利于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结构。经济全球化使中国能更快地纳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充分利用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将其技术相对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生产环节转移过来,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根据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及出口商品结构,强化经济竞争力。 第三,有利于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本国现实和潜在的比较优势,拓展海外市场。经济全球化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可以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拓展海外市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第四,可以抓住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科技人才、跨国公司、国家之间以及民间的全球性科技活动日趋活跃,如能加以有效地利用和积极参与,就能有效地促进中国技术水平的提高。中国企业可以利用国外的技术或在外国产品的技术基础上进行创新,建立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跨国公司产生的影响 跨国公司是当今世界经济中除国家以外最活跃的国际行为主体,是当今世界经济活动的主要组织者。跨国公司作为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产物,它的迅速发展不仅使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加强,反过来也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推动了国际分工的深化和经济全球化在生产、投资、贸易、金融、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1.跨国公司的发展促进了生产的全球化; 2.跨国公司的发展促进了资本的全球化; 3.跨国公司的发展促进了贸易的全球化; 4.跨国公司的发展促进了技术的全球化。 意义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促进了各国经济的较快发展。但同时,也使世界经济的发展蕴藏着巨大的风险。 1.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2、促进国际分工;3、促进经济结构合理优化;4、促进经济多极化发展; 5、促进发展模式创新; 6、促进国际利益融合; 7、促进安全内涵扩展; 8、促进国家主权转移 9、推进国际体系转型;10推进人类文明进步 1

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和实质

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和实质 湖北随州市第四中学刘国建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各国间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这一概念20世纪80年代才出现,不过早在19世纪末就曾出现贸易与投资高度自由化的世界市场,但这一进程被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打断了。近20年来,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渐加快,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国际商业贸易高速增长,国际投资日趋活跃,金融国际化加速发展,国际互联网迅速扩张。 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和发展有以下原因。其一,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客观上要求分工的深化和市场规模的扩张。这一要求推动着生产从国内区域间分工向国际分工发展,销售从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扩张。跨国公司在追逐规模效益与分工效益过程中,通过跨国投资活动,形成了在全球配置资源,跨国协调其生产与经营活动的格局,推动了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的高速发展。例如在全球处于垄断地位的波音公司,制造的B-747巨型喷气客机的450万个零部件,分别由美、英等6个国11000家大企业和15000家中小企业合作生产。著名的ABB公司总部设在瑞士,工作语言是英语,财务报表以美元为单位,生产销售遍及全世界。其总裁曾说:“ABB公司四海为家,是许多个国家的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协作的联盟。” 跨国性投资、生产与贸易活动的大量增加,必然要求国际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以保障这种跨国经济活动的高效运行。例如:全球外汇市场的日交易额从1989年的6200亿美元上升到1995年的1万多亿美元。外汇市场每天24小时处于全天候运行状态,各国金融外汇市场瞬间沟通,资金在全球快速流动。远洋运输技术、航空货运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运输和通讯的效率,降低了成本,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例如:据世界贸易组织估算,从1980—1990年空运成本从每吨公里68美分降到11美分,90年-97年世界出口商品的运输成本仅占其价值的2%;1930-l996年从纽约到伦敦的3分钟电话,话费从330美元降到1美元,估计到2010年可以降至3美分。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快速、经济地在全球范围内传递大量信息数据成为可能,这样跨国公司的经理们,才可以把生产的各个阶段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通过信息传递,把这些生产统一组织起来而不至于形成管理的失控,从而使管理科学来了一次飞跃。它还使管理者可以在瞬息之间了解世界各地的市场情况,并进行必要的计算,针对各地市场最有效地配置资源,获取赢利机会。 其二,战后国际经济的变化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条件。二战结束后,经济因素在整个国际关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实现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有效配置,成为国际经济与合作的战略目标。同时,发达国家凭借其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和经济实力,在国际双边和多边经济关系设制中,不遗余力地推行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前殖民地国家在二战后相继独立,在探索自己发民族经济的道路上大多数屡遭挫折,但一些实行外向型发展战略的国家和地区,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在它们的示范作用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实行了贸易、投资与金融自由化改革。 伴随着国际产业分工和技术扩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对比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发展中国家不再仅仅输出初级产品,逐渐成为世界市场上劳动密集型商品的重要供给者,有的甚至从资本净输入国变成了资本净输出国,在这种形势下,发展中国家也对进一步削减贸易和投资壁垒提出了新的要求。冷战结束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走上了经济转型道路。为尽快摆脱原计划经济的束缚,在全球范围谋求发展机遇,也纷纷选择开放政策。发展中国家实行贸易投资自由化政策是追求自身利益的主动选择。越来越多的国家实行自由化经济政策,为商品、服务与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经济全球化形成的原因

经济全球化形成的原因 经济全球化,一般地说经济全球化是指资本、商品、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配置。世界各国、各地的经济日益相互依赖,日益紧密地联系成为一个整体。这样一个历史过程叫做经济全球化,它已经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现实的经济全球化是由美国和西方大国做主导、由他们推动。实际上所反映的是一种极其不公平、不合理的国际经济关系。另一方面表现在发达国家还可以凭手中的强权。在对待全球化的态度上大体有三派:一种是乐观派,一种是悲观派,还有一种是现实派。中国应该说是现实主义。 经济全球化综述 进入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成为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专业学术刊物和大众传媒充斥着关于“全球化时代”的言论。不少国家政府以及企业界努力寻求回应全球化挑战的策。这一切,反映了当前学术界、政界、企业界及公众对全球化浪潮的特殊关注。在研究中,全球化作为一个描述人类活动跨越民族国家界限、相互融合的用语,包含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内容。由于人们越来越注意到经济要素跨国流动的过程,注意到这一过程对各国和世界经济的影响,在全球化变成一个热门研究领域的同时,“经济全球化”有时被当成“全球化”的同义语。经济过程自然不是全球化的全部内容,因为经济过程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文化和权力结构及其演变。下面,就经济全球化问题,简要介绍中外部分研究文献的主要议题、理论框架和基本观点,限于篇幅和能力,没有更多涉及政治。定义或概念 对于什么是全球化,迄今仍是众说纷纭。按照不同标准,全球化研究可以有不同的归纳分类,例如,按学派分为自由经济学派、世界体系理论学派和现实主义学派,或者按立论基础分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