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xx县xx乡总体规划(2014-2030)说明书

xx县xx乡总体规划(2014-2030)说明书

xx县xx乡总体规划(2014-2030)说明书
xx县xx乡总体规划(2014-2030)说明书

说明目录

1. 规划背景 (1)

1.1规划背景 (1)

1.2规划重点 (1)

2. 规划总则 (2)

2.1规划指导思想 (2)

2.2规划依据 (2)

2.3规划原则 (2)

2.4规划期限 (3)

2.5规划范围 (3)

2.6相关规划解读 (3)

2.7技术路线及思路 (4)

3. 现状分析与评价 (5)

3.1现状概况 (5)

3.2历史沿革 (6)

3.3行政区划与人口状况 (6)

3.4经济与社会发展概况 (7)

3.5居民点建设现状 (8)

3.6基础设施现状 (8)

4. 发展条件分析 (9)

4.1S TRENGTH(优势) (9)

4.2W EAKNESS(劣势) (9)

4.3O PPORTUNITY(机遇) (9)

4.4T HREA T(挑战) (9)

5. 乡域规划 (10)

5.1乡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10)

5.2乡域产业发展规划 (10)

5.3乡域人口规模和城镇化水平 (12)

5.4乡域村镇体系规划 (13)

5.5乡域重要设施规划 (14)

5.6乡域旅游规划 (16)

6. 乡域空间管制规划 (18)

6.1用地适宜性评价 (18)

6.2乡域空间管制内容 (19)

7. 集镇性质与规模 (20)

7.1集镇性质 (20)

7.2集镇规模................................................................................................................................................................ 20 8. 集镇总体布局 . (22)

8.1集镇空间发展方向 (22)

8.2集镇空间布局结构 (22)

8.3集镇空间拓展时序 (22)

9. 集镇用地布局规划 (23)

9.1居住用地规划 (23)

9.2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23)

10. 综合交通规划 (26)

10.1对外交通规划 (26)

10.2道路交通规划 (26)

11. 绿地系统和景观规划 (27)

11.1绿地系统规划 (27)

11.2景观风貌规划 (28)

12. 工程设施规划 (30)

12.1给水工程规划 (30)

12.2排水工程规划 (31)

12.3电力工程规划 (31)

12.4通信工程规划 (32)

13. 防灾减灾规划 (33)

13.1人防规划 (33)

13.2防洪规划 (34)

13.3消防规划 (34)

13.4地质灾害防治与防震规划 (35)

14. 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规划 (35)

14.1环境保护规划 (35)

14.2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37)

15. 近期建设规划 (38)

15.1规划年限与规模 (38)

15.2近期建设重点 (38)

15.3近期建设的内容 (38)

16. 规划实施措施 (39)

16.1法制建设措施 (39)

16.2行政管理措施 (39)

16.3经济保障措施 (40)

16.4政策保障措施 (40)

1. 规划背景

1.1 规划背景

1.1.1 区域背景

1. 休闲旅游的快速发展

2013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32.6亿人次,以游览、娱乐、观光和休息为目的的休闲旅游成为居民旅游的重要内容。旅游人数的快速增长、旅游模式的加速转变对旅游产品的服务及特色提出更高的要求,丰富西联乡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产品升级换代势在必行。

2. “旅游富县”的发展战略

武义县实施“工业强县、开放兴县、生态立县、旅游富县”四大战略,大力发展以养生、休闲观光、农事体验为主题的旅游产业,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着力打造中国温泉城。

西联乡在“旅游富县”战略的背景下,整合乡域丰富资源、总结过去建设的经验,调整发展目标和产业结构,统筹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已成为西联乡的当务之急。

3. 统筹城乡的发展要求

《城乡规划法》的实施对乡镇的规划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核心点是统筹城乡发展以及规划编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等内容。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在于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先安排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周边农村提供服务;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主要应体现保护土地资源,促进城镇和村庄建设因地制宜、节约用地。这些要求也在客观上促使本次规划必须从更宽广的视角探讨和解决城镇未来的城乡统筹发展问题,以期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一体和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格局。

1.1.2 自身发展背景

1. 牛头山风景区的带动,柳城镇的辐射

牛头山风景区的开发将为西联乡带来直接效应。柳城镇作为武义南部商贸服务中心,体现民族特色的山水型旅游城镇,其辐射作用也将带动西联乡旅游发展,成为西联乡发展的重要依托。

2. 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西联乡旅游的快速发展及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迫切需要西联乡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上做出安排,以满足城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1.2 规划重点

根据上述背景分析,结合当前国家政策和地方政策及西联乡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机遇,本次规划将主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问题:

1. 分析城镇在南部经济片区中的比较优势,对城镇定位进行重新思考和选择

城镇的发展需以区域为依托,因此区域发展环境的改变对一个地区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定位影响重大。本次规划须将西联乡置于武义旅游富县的大背景之中,寻求与区域发展战略相协调的发展模式。也须将西联乡置于关联密切的中南部次区域中,通过与桃溪镇、坦洪乡、柳城镇、大溪口乡等乡镇的比较分析,明确其在区域的地位和作用,更好地把握城镇的发展策略和功能定位,引导城镇综合实力的稳步提升。

2. 选择合理的城镇发展空间框架,构建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乡镇形态与结构

空间构架既要满足未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又要有利于乡镇现状问题的解决。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乡镇发展将越来越注重用地集约节约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次规划需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选择合理的乡镇发展空间,结合区域发展政策重新考虑乡镇的发展规模,构建富有发展弹性的乡镇形态和结构。

3. 完善城乡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网络,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城乡结构的转型期,城乡统筹的关键在于城乡社会服务的完善和基础设施网络的一体化建设。本次规划需将集镇区与各村庄的设施布点、管网铺设统一考虑,构建网络化、等级化的基础设施体系,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4. 融合悠久的人文历史和独特的山水资源,建设生态宜居的魅力乡镇

乡镇的发展越来越注重城镇特色的塑造,特色成为乡镇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西联乡有着丰富的山水资源,本次规划利用乡镇发展形态结构重构的契机,建设生态宜居的居住环境。

2. 规划总则

2.1 规划指导思想

1. 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促进全面发展

贯彻“小乡镇、大战略”的方针,根据武义县“工业强县、开放兴县、生态立县、旅游富县”的发展战略,利用外部发展条件变迁的大好时机,充分发挥小城镇集聚、辐射和带动的作用,逐步实现将西联乡建设成为产业结构协调、空间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武义县西南部特色旅居型风情小镇。

2. 依托生态、旅游先行,实现可持续发展

抓住武义县实施生态景区全域化发展的重要机遇,深入挖掘、整理、整合、开发西联自然生态山水风光、宗教历史文化遗迹、传统民风民俗、特色饮食物产等优势资源,以牛头山景区为核心,在乡域范围内规划建设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旅游项目,与其形成产品互补。从而全面提升西联乡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实现以点带面,以旅游业带动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发展,为西联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2.2 规划依据

2.2.1 法律、法规、规章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8)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4)

(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2004.8)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10

(6)《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2010.5)

(7)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8)《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

(9)《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建规[2002]204号)

(10)浙江省委、省政府《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工作的意见》(2006)2.2.2 主要技术规范、标准

(1)建设部《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2)建设部、水利部《防洪标准》(GB50201-2010)

(3)国家环保局《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

(4)《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

(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2002)

(7)《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2005)

(8)《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

(9)《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

(10)《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T50293-2014)

(11)《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2012)

(12)其它相关的技术规范、标准

2.2.3 相关规划

(1)《武义县域总体规划(2006-2020)》

(2)《武义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3)《武义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

(4)《武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5)《武义县牛头山大景区旅游发展规划》

(6)《浙江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2014-2025年)》

(7)其他相关规划

2.3 规划原则

1. 生态首位、环境优先

保证西联乡的山水环境不受破坏;充分利用生态优势,同时又保护生态环境。协调生态环境、风景资源、人文资源、水体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坚持西联乡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多位衔接、突出特色

与《武义县域总体规划(2006-2020)》、《武义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突出

西联乡的资源优势,促进西联乡旅游产业发展,建设具有“旅游名乡、宜居西联”的特色小镇。

3. 城乡统筹、因地制宜

协调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统筹对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合理布局。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和能源,保护生态环境。

4. 分类指导、特色发展

坚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分区功能,科学深化发展之路,准确把握规划重点,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之路。

2.4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4年—2030年。

近期:2014年~2020年;

远期:2020年~2030年。

2.5 规划范围

1.融合城镇区范围:融合城镇区范围包括桃溪镇城镇、柳城镇城镇、洪坦乡城镇及周边地区,总面积约435平方公里。规划重点是对融合城镇区的区域统筹发展研究。

2.乡域范围:西联乡行政管辖范围,辖19个行政村,总面积为122.3平方公里,规划重点在于乡域城乡功能组织、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规划发展一体化。

3.集镇规划区范围:主要指集镇建成区及为满足集镇的发展与建设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范围,规划区控制范围面积66.15公顷,并体现集镇区远景发展方向、城乡融合空间规划,有效的引导、调控公建、居民点、生态旅游区和其他建设用地的合理布局,保护农业用地,保护山体景观和溪流湖面,创造旅游景观和优化生态环境。

4.集镇建设用地范围:主要是对集镇的形态、结构、各项功能用地,以及路网结构、各项市政公用设施进行规划布局的用地范围。集镇远期建设用地面积47.58公顷。

2.6 相关规划解读

2.6.1 《武义县域总体规划(2006-2020)》

1.空间结构

县域总体规划提出“集聚中心组团,培育城

镇组群,整合旅游资源,保护绿色生态”的空间

发展策略,规划县域城镇体系形成“主副双心、

一轴双群、两片多点”的空间发展方案。

“主副中心”即主中心为县域中心城市,次中

心为柳城镇;“一轴”为44省道(上松线)城镇

发展轴;“双群”一为东北部城镇组群的培育与发

展,强调紧凑布局,集约发展,二为以溪里组团

为核心的中部旅游度假风景区组群的组织,突出

田园风光与生态特色;“两片”即为东北部次区域

与中南部次区域

其中,西联乡作为县域城镇体系中多点之

一,是以点轴发展模式为引导的点状发展城镇和

乡村居民点。

2.发展定位

县域中南部次区域三镇六乡之一,以生态保护为主的生态休闲家园、绿色农产品品牌基地,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业。

3. 人口规模

规划县域常住总人口:2020年末常住人口规模为64万人。

城镇人口与城市化水平:到202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73.4%,城镇人口为47万人。

规划2020年全县形成7个集镇型中心村,30个一般中心村,集镇型中心平均规模为3000人,一般中心村平均规模为1000人,中心村常住总人口为5.1万人。

其中,西联乡以马口为集镇村,以内洋河为一般中心村以及以汤山、河涧、雪坑、大溪口、壶源、殿下畈为基层村。

图2-1 县域空间布局结构图

图2-2 县域产业布局规划图图2-3 县域旅游规划图

4. 旅游规划

武义旅游风景区发展布局为“一心两翼三组团”,以中心城区为中心,温泉度假区和核心景区为两翼,形成“温泉文化与古村落文化互补”、“太极星象神秘文化与丹霞秀色齐辉”、“民族文化与生态文化联动”三组团并举的发展格局。西联乡属于“民族文化与生态文化联动”组团,以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为核心形成融景区、度假区、古村落、生态区为一体的山水生态、民族宗教养生旅游区。

2.6.2 《武义县牛头山大景区旅游发展规划》

1. 规划范围

以牛头山景区为核心的武义县西联乡政府辖区,总面积122.3平方公里。

2. 总体发展目标

规划以牛头山景区为重点,以全乡景区化为总目标,深入挖掘整合自然生态山水风光,宗教历史文化遗迹,传统民风民俗、特色饮食物产等优质旅游资源,规划建设一批以原生态体验旅游、山地运动健身、乡村休闲度假、民俗文化采风、传统美食体验等为主要内容的精品旅游项目,将牛头山大景区打造城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规划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关联作用及惠民富民作用,推进西联乡美丽乡村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旅游业培育成西联乡的民生产业,带动乡域经济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

3. 空间布局结构

一核:牛头山核心景区;

两区:三笋坑户外探险旅游区、仙女湖养生休闲旅游区;

五节点:壶源宣莲产业体验园、直坑隐尚人家、大溪口乡村旅游基地、双溪口现代农业观光园、马口旅游换乘中心。

2.7 技术路线及思路

1. 运用ArcGIS等地理信息系统软件,选择相关评价因子,通过单因素叠加获得建设适宜性分区,对用地进行综合评价,科学指导用地发展方向与时序。

2. 通过区域背景下自然与人文生态用地范围的管制,明确发展容量与合理的空间形态,兼顾规划结构的弹性与刚性,使规划更具前瞻性。

3. 加强西联乡的发展条件与现状存在问题分析,理性定位西联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功能建设要求,科学确定集镇用地发展方向与集镇规模。

4. 构筑西联乡域空间发展的合理框架,确定乡域城乡一体的发展结构。统筹乡域内集镇及农村地区的协调发展,协调集镇与乡村的功能和空间布局关系,处理好集镇发展与产业发展的关系,使产业发展与集镇空间布局有机结合,相互协调。

5. 近、远期结合,制定完整的滚动开发策略,明确近期实施的重点和发展方向,明确近期集中建设与保护的地段,合理布局近期实施的项目。同时对未来实施项目提出空间预留的措施。

图2-4 技术路线图3. 现状分析与评价

3.1 现状概况

3.1.1 区位与交通

西联乡位于武义县西南部,三面环山;东南与柳城畲族镇相连,西濒遂昌县,北接金华婺城区、本县桃溪镇;乡政府驻地马口,距武义县城50公里。柳城至遂昌省级公路横穿境内,并有马口经大溪口至原上田村(牛头山),经内河洋至章五里两条县级公路。

3.1.2 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北部地势高峻、崇山峻岭、峙耸蜿蜒,海拔千米以上山峰9座,境内与遂昌县为界的牛头山,海拔1560.2米,为金华市最高点。东部多丘陵,属“九山半水半分田”。3.1.3气象水文

1. 河流水系:乡域内溪涧纵横,主要溪流有宣平溪,源于牛头山北岭,经内庵水库至大溪口,有章溪汇入续东流并入宣平溪。建有内庵、青岭两座中型水库。

2. 气象特征:西联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光照充足。

3.1.4 自然环境

1. 土地资源:西联乡属山区,土地资源紧缺,辖区面积12

2.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917亩,占2.68%。

2. 森林资源:乡域内有山林地713

3.3公顷,其中牛头山麓有9000多亩原始森林,有130

山林、水景宣平溪水库

多种珍贵树种,森林覆盖率达58.33%。

3. 水资源:有内庵、青岭两座中型水库,总库容3799万立方米,总装机1.37万千瓦。

4. 矿产资源:有金矿体60余个、银矿脉10条,有省级中型萤石矿区,贮藏量50万吨以上。

5. 野生动物资源:130多种珍贵树种和虎、豹、猴等珍稀野生动物,2002年11月市环保局批准该乡为市级生态乡,2005年3月省林业厅批准牛头山区域为省级森林公园。2006年1月国家林业局批准牛头山区域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6. 农产品资源:农业以稻谷、玉米为主;经济特产有板栗、茶叶、宣莲、香菇、蚕桑、药材、猕猴桃、笋干、箬叶等,现有特产基地1.1万亩,人均1.6亩;建有武义县第一个食用菌示范基地——香菇园区。

板栗宣莲

3.1.5 旅游资源

1. 山水景观富集

西联乡山明水秀、奇岩怪峰、深潭飞瀑,美不胜收,有丰富而奇特的天气气候景观(日

出、云雾、雪景等)、地文景观(如石门峡、擎天柱、天崩峡、地裂峡等)、水域风光(仙

女瀑、九瀑峡等)、地物景观(原始次生阔叶林、珍稀动物等)。

2. 生态环境优越

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内有罕见成片原始次森林,森林覆盖率达到98.3%以上,是天然的氧

吧。在内河洋、牛头山景区分布着温泉资源,适宜避暑、养生、休闲、娱乐,此外景区内有

众多分布在海拔400-800米丘陵地带的传统村落,直坑、双溪口村、大溪口村、章五里村等

村落具有较为典型的浙中山乡建筑风格,且部分村落中的村民已经搬迁,因此具有发展乡村

民宿、养生度假的良好条件。

3. 文化资源丰厚

牛头山区域是浙中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红

色旅游资源较为突出,同时,道教文化历史悠久,

有众多遗址、遗迹。

4. 人文景观独具魅力

西联乡有较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的民俗活动,

包括走马灯、碗书、木偶、武义昆曲等;西联饮食

独居乡土特色,品类丰富、色香味俱全、绿色安全。

有条件形成特色鲜明的农家本地菜;西联乡物产丰

富,宣莲、茶叶、板栗、笋干等,久负盛名。西联

乡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为西联乡旅游发展增添了巨

大魅力。

3.2 历史沿革

1950年原河西乡和西原乡合并称西联乡,1958年为柳城(卫星)人民公社西联管理区,

1961年建西联公社,1983年复称西联乡。西联乡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

争期间中共浙西南地下武装的重要革命根据地。1937年夏建立的中共宣(平)遂(昌)汤(溪)

工作委员会、1942年5月建立的中共闽浙临边委(驻石柱源),1927年9月建立中共马口支

部。1928年2月建立中共马口区委。1982年10月,省人民政府批准西联乡为武义县第一个

革命老根据地乡。

3.3 行政区划与人口状况

西联乡驻地马口村,下辖马口、壶源、景阳、乌坛下、宣田、金山、直坑、田铺、雪坑、

河涧、内河洋、大溪口、汤山、双溪口、殿下畈、章五里、东坑、田坪、上田等19个行政村,

2013年末西联乡总人口6381人。

表3-1 西联乡人口变动一览表

内容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总人口(人) 6604 6609 6653 6460 6427 总户数(户) 2176 2193 2194 2193 2278 死亡数(人) 43 47 46 55 64 出生数(人) 53 43 52 50 53 自然增长率(%) 1.51‰-0.61‰0.90‰-0.77‰ 1.40‰

3.4 经济与社会发展概况

3.4.1 经济总量

2013年,西联乡国内生产总值为3466万元,比上年增长6.4%,农民人均纯收入6771元,

同比增长10.0%,其中服务业收入2313.3万元,占总收入的66.7%。

表3-2 西联乡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年份

国内生产总

值(万元)

第一产业收入

比重(%)

第二产业收入

比重(%)

第三产业收入比

重(%)

人均收入

(元)

2011 2892.3 20.3% 12.7% 67.0% 5547.0

2012 3256.7 20.1% 13.2% 66.6% 6156.0

2013 3466.0 20.1% 13.2% 66.7% 6771.0

从统计表中显示:西联乡的第三产业发展递增速度比第二产业快,第一产业发展缓慢,

国内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在逐年增长。

图3-1 2011-2013三产总收入变化图图3-2 三产比例图

3.4.2 各村经济情况

根据2013年西联乡农经报表统计,在西联乡19个行政村中,马口村、内河洋村经济收

入均超过400万元,凸显与其他村而位居第一等级;壶源村、大溪口村位于第二等级,经济

收入为200-400万元;其他村位于第三等级,均在200万以下。按照农民人均经济收入来排

序,大多数村庄农民人均纯收入介于5500-6500之间,田铺村人均纯收入最低,为5567元。

各行政村的主要经济指标统计列表如下:

表3-3 西联乡各村基本情况一览表

村名

人口

(人)

经济总收入

(万元)

人均总收入

(元)

耕地面积

(亩)

林地面积

(亩)

特色产业

马口1038 539.9 6435 813 6342 宣莲

壶源654 293.2 6147 584 5451 宣莲

雪坑209 108 6268 432 9124 香菇

河涧327 174 6514 173 3231 山茶油

内河洋955 450.1 6241 211 9449 山茶油

大溪口391 205.5 6036 148 4817 山茶油

乌坛下139 80.2 6259 64 4223 香菇

景阳542 263.7 6310 64 3489 有机茶

直坑132 109.1 6515 257 1076 蚕桑

汤山248 138.9 5806 227 836 蚕桑

金山315 147 5587 684 4862 板栗、茶叶、香菇

宣田251 152.1 6534 226 3357 乡村旅游

双溪口267 125.3 5655 303 6668 有机茶

殿下畈239 121 5983 157 4664 高山蔬菜

章五里221 118.4 6018 178 4127 高山蔬菜

田铺97 47.1 5567 157 9796 高山蔬菜

东坑130 70.1 5692 150 10588 笋干

田坪110 60.1 5727 61 5904 笋干

上田116 52.7 5603 29 6081 笋干

图3-3 西联乡各村经济情况图

3.4.3 社会发展概况

全乡现有小学、卫生院、农村信用分社、电信所、文化站各一所,幼儿园两所,尚无养老院。

3.5 居民点建设现状

1. 西联乡地广人稀,村庄集镇分布在乡域东部、北部。乡域中心村不明确,职能特色不明显,不能很好地联结集镇和自然村;自然村则布局分散、规模小、聚集效益低,延缓了农村城镇化的空间聚集进程和农村配套实施的建设。

2. 乡域北部的章五里村、殿下畈村、汤山村、双溪口村以及南部的壶源村生态观光及农业发展条件较好。

3. 乡域中部的大溪口村、南部的直坑村虽然具有良好的生态景观资源且毗邻景区,但受景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良好的发展潜力没有得到有效开发。

3.6 基础设施现状

3.6.1 道路交通

乡域内现状有柳四公路,马遂公路,是西联乡对外联系的主要运输通道,各村庄由乡道或通村道路连接。

表3-4 现状西联乡主要道路情况一览表

序号名称起讫点道路宽度(米)道路长度(千米)等级

1 柳四线

柳城——马口12 3.90

县道

马口——大溪口7 2.10

大溪口——上田 5 11.19

2 马遂线马口——遂昌7 5.35 县道

3 —马口-内河洋-章五里 5 9.45 乡道

4 —河涧-雪坑 6 3.8

5 乡道

5 —马口-壶源-李章后

6 3.03 乡道

6 —马章线-汤山 6 2.10 乡道

7 —柳章线—树坑 5 2.20 乡道

8 —下蒋-马章线 5 1.50 乡道

9 —马口—树坑 5 0.90 乡道

10 —河涧-锦源村 6 2.60 乡道

3.6.2工程设施现状

1. 给水工程

现状供水由2个水库(乌坛下水库和青岭水库)以及1个水厂供应。

乌坛下水库供水:集镇7个村(包括马口、景阳、宣田、金山、乌坛下、田铺、直坑);青岭水库供水:河涧村、内河洋、雪坑。

柳城自来水厂:东坑、田平、上田;

地下取水:章五里、殿下贩等其他村落。

2. 排水工程

现状排水系统比较简陋,雨水就近排放到附近水体;集镇区污水处理池采用微动力生物处理技术,主要处理镇区的生活污水,其余各村均以配置了污水处理池。

3. 电力工程

西联乡用电由柳城镇110KV变电站供电。

4. 通信工程

全乡目前已实现电信、广电网络全覆盖。

4. 发展条件分析

4.1 Strength(优势)

1. 牛头山风景区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牛头山风景区近五年来的客流量持续增加,2011年全年吸引了20多万旅游观光客,2012年接待游客人数更是达到47万人次。西联乡依托牛头山景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在浙江省内具有一定的市场知名度。

2. 生态环境优越,资源丰富

西联乡具有良好生态环境和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境内不仅有金华第一高峰、近万亩的原始森林,还有宝贵的温泉资源,良好的自然资源配置为深度旅游开发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支撑。

3. 生态农业初具规模

以宣莲、香菇、板栗等为代表的特色农业种植已经形成规模,这为农业观光、农事体验、摄影写生、农产品销售等旅游要素的完善提供了必要条件。实现以第一产业推动第三产业,又以第三产业带动第一产业良性互动的产业发展模式。

4.2 Weakness(劣势)

1. 配套设施不足,无法满足发展的需求

集镇区接纳旅游集散人员的设施缺乏,公共服务设施规模和档次有待扩容和提高。

2. 交通条件较差

由于地处山地内陆,交通问题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成为西联乡发展的严重障碍。虽然东北方向有长深高速、西南方向有丽温高速,但连接这两条高速公路的省道的通达性较差。通往牛头山风景区的道路狭窄、崎岖,无法满足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4.3 Opportunity(机遇)

1. 旅游业持续发展,前景广阔

西联乡以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为核心,形成了融景区、度假区、古村落、生态区为一体的山水生态、民族宗教养生旅游区,已经成为武义旅游的三大品牌之一,2012年旅游接待量已接近50万人次,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营销力度的加大,游客逐年增加,带来更多的人气,将进一步助推西联乡的发展。

2. 西联乡旅游的转型升级

旅游业已经由传统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等综合型旅游转变,旅游发展面临多样化、深度化、特色化的选择要求。这为西联乡如何充分利用优越的资源发展度假、乡村及特色旅游提供了发展机遇。

3. 居民消费模式的转变

2013年,浙江省人均GDP为68462元,金华市人均达到54802元,居民的购买力进一步提升。同时,家庭恩格尔系数进一步降低,人们更加注重生活品质的提升,旅游休闲度假成为居民消费选择之一。居民消费模式的转变为西联乡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

4.4 Threat(挑战)

1. 同质化竞争激烈

对外:遂昌县依托湖山森林公园,濂溪,白马山森林公园,神龙谷风景旅游区等景区和烤薯、黄米果、菊米,青糕等特产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事体验游;松阳县依托拥有万亩原始森林的箬寮岘自然保护区,以“生态、休闲、养生”的旅游发展主题,大力发展旅游业。

对内:西联乡同样面临武义县境内周边拥有类似条件的乡镇竞争,紧邻桃溪镇、坦洪乡凭借丰富的森林资源、优越的生态环境和茶叶、板栗、宣莲、厚朴等特产发展生态农业,旅游观光。西联乡与周边各乡镇之间同质化竞争激烈。

2. 旅游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

西联乡的山地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在城镇建设、旅游业开发中易受到破坏,随着旅游业和城镇化的推进,对土地、水、电等资源要求量越来越大,对生态环境容量的要求大为提高。需要妥善处理好旅游业发展、人口增长与环境、资源承载力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城乡建设、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

5. 乡域规划

5.1 乡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5.1.1镇村发展战略

1. 集约化发展战略

引导人口向集镇区集中发展,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引导分散布局的自然村向中心村转移,提高人口集聚度及经济活动效率,提高设施的共享性。

2. 一体化发展战略

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使农民和市民平等享有同样的公共服务,促进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

3. 生态化发展战略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城乡建设规模与生态承载力相适应,避免城乡建设用地布局侵占生态空间;减少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建立乡域空间管制体系和制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5.1.2镇村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统筹城乡建设,推动乡域社会经济进步,规划期内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打造社会与经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生态集镇。

(1)以城乡区域统筹发展为目标,建设和谐发展的生态化乡镇

进一步优化乡村和产业布局,强化对水源、土地、山林等自然资源的保护,构建土地集约利用、生态环境良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化集镇。

(2)优化产业结构,构筑特色强乡

通过特色农业和生态休闲旅游带动西联乡成为武义县域的特色强乡。开发旅游集群,以旅游开发作为新的增长点推进新型城市化进程,增强辐射集聚功能,建设现代化的产业发展、生产文明的新城镇。

2. 分项目标

(1)经济发展目标

根据《武义县域总体规划(2006-2020)》,结合西联乡实际,规划2014—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8%以上,到2014年末,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740万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5754元;规划2020—203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6%以上,2030年末,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8200万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5700元。

(2)社会发展目标

逐步完善城乡医疗卫生设施、教育文化设施的配置,构筑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

规划2014—2020年和2020—2030年期间,城镇化水平分别达到50%和58%,恩格尔系数分别低于35%和30%,初中升高中入学率分别达到96%以上和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分别达到90%以上和100%。

(3)集镇建设发展目标

调整西联乡域村镇布局,完善集镇功能,统筹布局居民点、基础设施,合理利用土地,形成功能齐全、布局合理、规模适当、交通便捷的村镇体系布局,城乡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强化集镇区的建设,营造旅游服务中心,高质量的生活环境,较高水平的集镇管理和社会服务体系,改进和完善集镇功能。

(4)生态环境发展目标

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制定长效管理措施。近期控制环境污染扩散化,远期改善与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大气环境质量基本控制在国家Ⅱ类标准,水域环境质量在国家Ⅱ类标准以内,噪声控制符合国家城镇区域环境噪声标准,逐步实现生态型小城镇的环境发展目标。

5.2 乡域产业发展规划

5.2.1 发展现状

第一产业:宣莲、香菇等特色农业渐成规模

农业是西联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宣莲、香菇、板栗、山茶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初具规模。现有马口、壶源两村的“荷花园”300多亩,内河洋板栗基地1500亩,汤山油茶基地千余亩,双溪口义信绿色农业示范基地也已见规模。各村均有板栗、油茶种植基地。

第二产业:水电、来料加工为主

工业在西联乡的经济中的占的比例并不大。主要为水电站,发电产业除了宣田二级电站

外,还有大大小小共6处电站。其次为来料加工业,2012年全乡来料加工16户,加工点19个,从业人员2600多人,实现来料加工费收入1500万元。

表5-1 西联乡企业经济指标一览表

编号企业名称位置

总产值

(万元)

产品形式

产品销售

范围

1 瑞祥制衣厂马口106.9 代加工

2 马成制衣厂马口114.9 代加工

3 蒋城坑水电站马口26.5 电力输送并入电网

4 荣霖水电站直坑134 电力输送并入电网

5 明珠水电站山笋坑22 电力输送并入电网

6 章五里水电站章五里80 电力输送并入电网

7 大升水电站直坑37.5 电力输送并入电网

8 金龙水电站四百田26.5 电力输送并入电网

第三产业:休闲旅游业发展迅猛

近年来,西联乡以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为龙头,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2013年,接待游客6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000余万元。牛头山景区发展迅猛,现已建成了九仙楼、水上娱乐项目、梦泉酒店、阳光沙滩等大型项目。此外,大溪口的农家乐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现有农家乐13家,餐位1150个,床位218床,接待游客6435人次,营业收入41.3万元。

5.2.2 产业布局原则

1. 集约、规模化发展原则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的经营水平,扩大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农业产值的较快提高。

2. 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原则

综合考虑集镇区及各村庄的优势和发展机遇,因地制宜的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利用优越自然资源,组织旅游线路,利用优美独特的生态环境,发展发展相关的休闲旅游、农业观光。

3. 保护生态环境原则

注意生态环境的改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加大特色农林生产基地建设,严格控制农业污染源对城镇生态环境的破坏。5.2.3 产业发展规划

强化发展以牛头山风景区为品牌,集度假、休闲、餐饮、娱乐于一体的第三产业;优化发展以宣莲、香菇、板栗、山茶等经济作物为主的第一产业;提升发展以来料加工、农林产品加工、旅游产品生产的第二产业。

1. 第一产业:优化第一产业,提高技术含量

围绕产业化经营农业,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为目标,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拓展品牌农业,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第一产业主要发展方向为:巩固传统产业油茶、蚕桑、山竹,发展新兴精品产业宣莲、香菇等,并加大生态型农业、高效型农业产业基地的建设,积极发展集观光、娱乐于一体的休闲农业。

(1)产业发展策略:对于当前发展相对较弱的经济作物,应做好土地整理,科学种植,做好引导工作;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先进种植、制造技术和技术人员,开发宣莲、香菇深度加工品种,重视产品的下游延伸,提高产品的含值率。

其次,发掘地方特色产品,培植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创建县级以上农产品品牌和驰名商标,增加产品附加值,塑造西联乡农产品品牌和形象。利用各种“生态观光节”、“采摘节”等市场活动,通过产品宣传、产品策划、产品营销,增加影响力,增强优势产品的竞争力。

(2)产业发展重点:重点发展宣莲、香菇、油茶、蚕桑、山竹、高山蔬菜板栗等特色农业。

(3)产业空间布局:高山蔬菜产业基地,生态茶叶产业基地,生态休闲农庄、农业园。高效蔬菜产业基地主要以双溪口、殿下畈、章五里为主,且延伸到乡域内部分村庄。生态茶叶产业基地以内河洋、大溪口、雪坑、双溪口等为主。生态休闲农庄、农业园以大溪口、双溪口、壶源为主。宣莲以壶源、集镇区为主。板栗和香菇等则覆盖乡大部分村庄。

2. 第二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引导发展多样化

西联乡第二产业主要发展水电、农产品加工、来料加工等。

(1)产业发展策略:适度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本地的宣莲、香菇以及高山蔬菜等特色农产品为原料,经过精深加工,实现农产品效益最大化。此外,还可结合旅游业的发展,以特色农产品、特色旅游纪念品等为导向,推进第二产业多样化发展。水资源利用方面,水电资源开发企业需引进新技术,向高效率利用水资源迈进。

(2)产业发展重点:农产品加工、水利发电。

(3)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在内河洋、壶源、双溪口、大溪口适当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此外,规划在大溪口建设一座矿泉水加企业。

3. 第三产业:强化第三产业,促进旅游兴乡

西联乡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可开发潜力大,旅游业是将成为带动全乡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产业。

(1)产业发展策略:依托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深入发掘、整合、开发西联的自然山水风光、宗教文化遗迹、传统民俗民风、特色饮食物产等优势资源,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

(2)产业发展重点:生态观光、养生养老、农业体验、休闲度假等。

(3)产业空间布局:在大溪口、上田、直坑等地区建设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旅游项目,同时,在双溪口、壶源开展生态农业旅游,创造融观光、住宿、餐饮、游玩、农业体验于一体的旅游模式。

依据其已有产业基础,统筹规划各行政村的主导产业发展如下表:

表5-2 乡域产业规划一览表

序号名称

主导产业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1 集镇区(包括马

口村、乌坛下村、

田铺、东坑、景

阳、金山、宣田)

宣莲、有机茶

农产品加工、小

水电、来料加工

旅游、住宿、

餐饮、娱乐、商业

2 壶源宣莲、板栗农产品加工旅游观光、餐饮、商业

3 直坑香菇小水电住宿、休闲旅游

4 雪坑桑蚕、茶叶、油茶农产品加工—

5 河涧桑蚕来料加工乡村旅游

6 内河洋板栗、茶叶、香菇农产品加工、

来料加工

休闲旅游、养生

7 大溪口茶叶、板栗、香菇、山

茶油、土蜂蜜

农产品加工

矿泉水加工

乡村旅游、住宿、

餐饮、商业

8 汤山有机茶- -

9 双溪口高山蔬菜、板栗、茶叶农产品加工农业观光、住宿、养生

10 殿下畈高山蔬菜、板栗- 农业观光

11 章五里高山蔬菜、板栗、茶叶小水电农业观光5.3 乡域人口规模和城镇化水平

5.3.1 人口现状

2013年,全乡总人口6381人,其中农业人口3867人,非农户籍人口2514人。

总的来看,全乡行政村平均规模为338人,部分行政村的规模较大,户籍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行政村有1个,500-1000人以上的行政村有3个,其中户籍人口最多的村为马口村:1038人;人口最少的为田铺:97人。从空间分布来看,乡域北部、东部的村庄规模相对较大,如马口村、内河洋村和壶园村等户籍人口均在500人以上,乡域西部的部分村庄规模相对较小,人口均在500人以下。

5.3.2 人口规模预测

1. 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

西联乡2013年底乡域户籍总人口为6381人。2013年人口自然减少9人,自然增长率为-1.71‰,近五年来的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13‰。参考近年来的自然增长率的下降,并按照计划生育工作的要求及从长远考虑,规划近期取1‰,远期取2‰。

2. 户籍人口机械增长

从近年来看,总体上西联乡户籍人口机械增长变化不大,但考虑到牛头山旅游项目的开发及发展,旅游集散地的建设,将带动休闲旅游、边界商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这些工作岗位必将吸引景区管理、营销人员、贸易人员等来西联乡发展。规划机械增长数近期取50人/年,远期取80人/年。

3. 暂住人口

西联乡牛头山景区和旅游项目的开发将吸引前来务工、经商等暂住人口,同时考虑非本乡户籍的通勤人口(教师、干部、职员)。这些人口户籍并不在乡内,但是他们多年生活、工作于此,与西联乡居民共享乡的各项设施用地,生活多年可称为“准西联人”。预计近期内每年增加暂住人口100人,远期每年增加暂住人口150人。

4. 总人口规模

根据公式:Q=S(1+K)N+P+Z

其中:

Q-期末人口数(人);

S-现状人口数(人);

K-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N-规划年限(年);

P-人口的机械增长数(人);

Z-暂住人口数(人);

则:近期人口为:

Q=6381(1+1‰)6+50*6+100

≈6820(人)

远期人口为:

Q=6819(1+2‰)10+80*10+150

≈7900(人)

由上预测,合计取整,规划确定西联乡域总人口为:

近期(2020年):6820人;

远期(2030年):7900人。

5.3.3 城镇化水平预测

2013年,集镇区户籍人口共2514人,另有外来暂住集镇区人口按165(含学校学生)人计,共计2679人;乡域常住总人口6381人,则西联乡现状城镇化水平为42%。

随着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设、集镇区的扩展,西联乡农转居的程度将会加快,因此集镇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可能是非常态的。

根据以上分析,预测西联乡近、远期集镇区人口为3410人、4580人,确定西联乡的城镇化水平为:

近期(2020年)城镇化水平为50%;

远期(2030年)城镇化水平为58%。

5.4 乡域村镇体系规划

5.4.1 村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对西联乡已有的19个行政村现状情况,基于集约化发展战略,规划将乡域村镇结构分为三个等级:“集镇区—中心村一基层村”,具体规划如下:

1. 第一级:乡域中心—集镇区

即西联乡人民政府驻地,包括马口村、乌坛下村、田铺、东坑、景阳、金山、宣田七个村。集镇区2013年现状总人口2679人,其中户籍人口2514人,非农业及暂住人口165人。规划近期(2020年)总人口3410人,远期(2030年)总人口4580人。

2. 第二级:中心村

乡域范围内确定1个中心村,即内河洋村,人口规模为800-1200人。

3. 第三级:特色村

特色村是某方面资源或条件较好,具有比较优势,对整个乡域的发展有特殊贡献,在人口集聚和公共设施基础、用地条件等方面具有优势的行政村。规划特色村:双溪口、大溪口、壶源,人口规模为300-500人。

大溪口村:位于牛头山脚下,是进入牛头山景区的必经入口。立足自身优质的自然环境、良好的区位条件和保存完整的传统村落,发展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和特色农产品产销基地,将大溪口村创建成“宜居宜游宜养”的特色精品村。

双溪口村:发展现代农业观光游和高山蔬菜园。

壶源:壶源是西联乡板栗基地,也是著名的中国宣莲发源地。据此,大力发展生态观光体验游和农产品加工业。

4. 第三级:基层村

规划基层村:雪坑、河涧、汤山、殿下贩、章五里、直坑,人口规模为200-300人。

5.4.2 村镇职能结构规划

村镇职能分工和引导式推进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选择最有利的职能组合作为村镇的发展方向,使城镇充分发挥优势,功能互补,加速实现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针对西联乡的现状和集镇区发展条件,将乡域村镇分为乡域中心(集镇区)、中心村、基层村三个职能等级。

1. 乡域中心(集镇区)

集镇区作为整个乡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镇村镇体系结构的主体,是未来城镇人口的主要聚居地,甚至吸引域外人口。集镇区的主要职能包括:面向全乡域的管理职能、生产职能、服务职能和集散职能。集镇区是发展重点,在规划期内应有计划地将乡域人口向集镇区集聚,商贸向市场集聚,并集中部分建设资金和力量完善集镇区的公共配套和市政设

施,改善投资环境和居住生活环境,将集镇区建设成为设施完备、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城镇。

2. 中心村

中心村是乡域范围内数个基层村的中心点,提供村委会、卫生所、活动室、综合商店等基本生活配套设施。是一个具有人口集聚和公共设施基础好、用地条件好等方面优势的基层村。

3. 第三级:特色村

特色村是某方面资源或条件较好,具有比较优势,对整个乡域的发展有特殊贡献的行政村。

4. 第三级:基层村

基层村为一定范围内农村居民点的中心,提供幼托等基本生活配套设施。由于一个基层村有若干个自然村所组成,村委会、老年活动室、医疗点、公共休闲活动场所等公共设施,在基层村内配置。各自然村内不再新设置公共设施。

表5-3 西联乡规模职能规划一览表

类型名称现状人口

(人)

规划人口

(人)

发展类型功能类型

集镇区马口等7村2514 4580 控制型旅游服务型、商贸服务型中心村内河洋955 800-1200 建设型农业生产型

特色村双溪口村267 300-500 建设型农业生产型

大溪口村391 300-500 建设型历史文化型、旅游服务型壶源村654 500-800 建设型农业生产型

基层村

雪坑村209 200-300 控制型农业生产型河涧村327 200-300 控制型农业生产型汤山村248 200-300 萎减型农业生产型殿下贩村239 200-300 控制型农业生产型章五里村221 200-300 控制型农业生产型直坑132 200-300 控制型农业生产型

备注:田坪、上田为满足牛头山景区生态保育的需要,且地处高山、地势交通不便,规划考虑撤并。

5.4.3 乡域空间布局规划

规划乡域形成“一心、两轴、四区、多片”的空间布局结构:

一心:集镇区中心。

两轴:风情旅游发展轴、生态农业发展轴。

四区:牛头山休闲度假旅游区、北部生态农业产业区、南部生态农业产业区、山林生态保育区。

多片:以中心村、基层村为单位的居住片区。

5.5 乡域重要设施规划

5.5.1 乡域社会设施规划

1. 教育设施规划

(1)规划目标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6-11周岁适龄学儿儿入学率达99.5%以上,12-14周岁适龄人口入学率达96%以上,15-50周岁文盲率控制在2%以内,15周岁以上成人文盲率控制在8%以内。

(2)规划布局

规划保留小学一处,并加以扩建,规模为12个班,集镇区保留两处幼儿园,规模为3个班。在双溪口村、内河洋村和大溪口各配置一所幼儿园。

2. 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进一步调整和加强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形成多层次的预防、医疗网络,使医学科技水平、卫生服务质量、防治疾病能力、镇村卫生和人民健康的各项指标达到较高水平。

(1)规划保留卫生院,并加以扩建,形成全乡医疗中心,根据《浙江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至2030年,全乡卫生技术人员达到每千人3.5人,床位数千人指标为2张,同时考虑为周边村庄服务的余地。鼓励开设专业医疗诊所。在其余各行政村分别设置卫生所一处。建筑面积不少于60平方米。

(2)在集镇区南侧,西联中心小学对侧新建一处敬老院。床位数按3床/百老人的指标设置,老年活动中心依托镇区文化站设置。

3. 文化体育设施规划

集镇区内设置镇级文化服务设施体系,在现状已有的文娱体设施的基础上,在居住区内配套建设文化活动室、小型图书室等设施,以满足居民日常性的基本文化活动需求。规划设

04柘皋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上版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城镇发展战略..................................................................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区域协调............................................................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镇域现状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镇域空间管制....................................................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镇域空间布局....................................................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镇域村庄布点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镇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镇域综合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镇域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镇区综合现状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镇区综合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绿地与景观风貌控制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雨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供电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通信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有线电视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燃气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环境卫生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章综合防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防洪排涝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消防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抗震防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人防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八章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九章近期建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章总体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古浪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_图文

古浪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_图文 古浪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讨论稿) 古浪县人民政府 西安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0.10 第一章规划依据、年限、范围、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一、规划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 2006) 3.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137-97)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 5. 建设部《关于修订城市总体规划工作的若干意见》 6. 《武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7. 《古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8. 《古浪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 9. 古浪县统计年鉴 10. 《城市蓝线管理办法》 11. 《城市绿线管理办法》 12. 《城市黄线管理办法》 13. 《城市紫线管理办法》 14. 《古浪县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 15. 《古浪县志》

二、规划年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0-2030年。 近期:2010-2015年; 中期:2016-2020年; 中远期:2021-2025年; 远期:2026-2030年 远景:2031-本世纪中叶。 三、规划范围 1.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全县行政辖区,面积5046.54平方公里。 2. 规划控制区范围 西到古丰乡冰沟墩村;东到土门镇八步沙林场;南到黑松驿镇黑松驿村;北到土门、泗水镇北界。面积约591平方公里。 3. 县城规划用地范围 本次中心城区规划用地南以新建水厂、北以上胡庄子为界,西以平顶山麓、东以俞家岭山麓为界,总面积为33.41平方公里。 四、规划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紧抓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发挥城市的交通区位优势,强化城市对外职能;运用经营城市的理念,盘活城市资产,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注重城市内部人工环境建设与外部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把古浪县建设成为具有一定文化底蕴和竞争力的现代宜居城市。 五、规划原则 (一)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 古浪县位于武威市域,其经济社会发展及城市建设应与周边的大背景相协调,服从于武威市乃至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战略,服从于运城市域的人口和生产力布局的要求。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要求规范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制图规范 国土资源部 文案大全

目录 前言 1 适用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总则 5 土地利用现状图 6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7 建设用地管制和基本农田保护图 8 土地整治规划图 附录A(规范性附录)土地利用用途分类及含义 附录B(规范性附录)采用土地用途分区作为主要表达要素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规划要素及含义附录C(规范性附录)土地利用现状图中现状用途要素表达图式 附录D(规范性附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中规划要素表达图式 附录E(规范性附录)建设用地管制与基本农田保护图表达图式 附录F(规范性附录)土地整治规划图表达图式 附录G(规范性附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中基础地理要素表达图式 附录H(规范性附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注记表达图式 附录I(资料性附录)图幅配置示意图 附录J(资料性附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选择图件内容说明 附录K(资料性附录)乡(镇)土地用途分区最小上图面积表 附录L(资料性附录)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必备图件样图 附录M(资料性附录)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选择图件样图文案大全

前言 为加强对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保证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质量,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制订《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明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关图件制图要素及其表达要 求。 本规范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附录H为规范性附录,附录I、附 录J、附录K、附录L、附录M为资料性附录。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的制作。本规范规定了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件数学基础、图件内容、图件种类、要素表达、图幅配置等内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GB/T 5791-1993 1:5000,1:10000地形图图式 GB/T 7929-1995 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 GB/T 10609.1-1989 技术制图标题栏 GB/T 13361-1992 技术制图通用术语 文案大全

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专题报告

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专题报告 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专题报告 文章标题: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专题报告目录专题一:___县城市人口规模专题报告1.___县人口发展现状…………………………………12.人口增长趋势特征…………………………………33.人口、就业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分析…………………………………64.县域人口规模预测原则…………………………………75.规划期___县人口增长途径分析…………………………………86.县域总人口和人口城市化水平预测…………………………………97.县城城区的.人口预测…………………………………11专题二:___县城市城市用地规模专题报告1.___县土地资源评价…………………………………142.___县土地利用现状…………………………………153.城市建设用地发展的供给需求分析…………………………………174.规划建设用地人均指标及规模确定…………………………………22专题一:___县城市人口规模专题报告1.___县人口发展现状 ___县人口空间层次界定及人口规模确定可分为两个层次进行分析,主要包括___县县域总人口和城市人口两个层次。1.1___县域总人口 ___县现状管辖范围内的总人口,即所辖安文、尖山、新渥、方前、玉山、尚湖、仁川、大盘、冷水的总人口,据2001年统计年鉴显示:在册人口206080人,县域总面积为1196平方公里。其中,农业人口185585人,非农人口20495人。具体见下表:表1:___县人口分布一览表总人口(人)非农业人口(人)乡村劳动力(人)城镇化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总计206,08020495109634安文30,240163037541新渥15,1963839394尖山13,0305146488深泽13,2902017855双峰5,1611013114冷水9,2801765222仁川14,7602328324双溪6,7531174163墨林3,338411789窈川4,202941923大盘7,9033094863盘峰4,073732484维新2,769401651高二3,954452047方前11,4212086851玉山16,3387878677胡宅11,1051737467万苍9,4371905839尚湖17,65543510399九和6,175733543 1.2___县城市人口城市人口指规划范围内安文、深泽、云山、新渥等四处人口总和,2002年底总人口为5.01万人。2.人口增长趋势特征 2.1___县是一个

婺源县镇头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发展目标和规划期限 1.1 规划任务背景 1.1.1 镇头镇位于江西省婺源县西部,在建景婺高速公路沿线,与赋春、许村、珍珠山及景德镇接壤,距县城57公里。全镇下辖5个行政村,境内面积86平方公里。 1.1.2 现镇头镇镇区规模小,缺少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无统一系统的规划,因而不能满足镇头镇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1.3 镇头镇薄弱的基础设施现状,严重制约了镇区的发展,越来越不能满足富裕起来的农民向往新生活的强烈要求,因此,规划好镇区的建设发展方向,完善基础设施的配套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1.2 规划指导思想 1.2.1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推进两个根本转变,切实深化各项改革,使改革与创新成为推动镇头镇各项事业增长的强大动力。 1.2.2 从政策导向宏观经济入手,寻求镇头镇镇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机遇,合理确定镇头镇的发展目标和规模。 1.2.3 依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规,镇头镇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势态,合理安排各项建设用地。 1.2.4 充分利用镇域内的自然资源,加快镇头镇的矿产、竹木、农业等资源开发,加速其工业、农业的产业化进程,使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 1.2.5 合理配置镇区的土地资源,以最佳镇区空间结构为导向,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加强镇域生态环境保护,做到经济、社会、环境三统一,促进镇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1.2.6 依据镇头镇的区位条件,进一步协调和优化村镇体系,明确村镇结构和层次,根据镇域发展条件和资源分布状况,确定产业布局与发展方

向。 1.2.7 加快镇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与建设,依托景婺高速公路,进一步完善镇区的交通网络系统,以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1.2.8 协调与合理安排镇区建设的顺序,切实保障规划的可操作性和良好的适应性。 1.3 规划原则 1.3.1 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事业,使各项建设合理分布和协调发展。 1.3.2 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充分挖掘原有村镇用地潜力,严格控制占用耕地。 1.3.3 从实际出发,科学预测发展需要,确定各项标准,合理利用现有设施,逐步改造完善。 1.3.4 远近期相结合,以近期为主,提高近期规划的完整性和对远期发展的适应性。 1.3.5 保护环境,防治污染,消除公害,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1.3.6 结合自然条件、名胜古迹和传统特色,创造优美协调,具有现代乡土风格的村镇景观。 1.4 规划依据 1.4.1《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1991年第14号令发布) 1.4.2《江西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1.4.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标《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 1.4.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1.4.5 镇头镇党委、人民政府对本次规划的指导意见 1.4.6《婺源县总体规划》 1.4.7 镇头镇镇域1∶10000地形图及镇区1∶1000实测地形图

齐河县总体规划说明书

齐河县总体规划说明书 1齐河县总体规划概况 1.1齐河县概况 1.1.1自然地理概况 1.地理区位 齐河县地处鲁西北平原,山东 省会济南市西,黄河左岸,属山东 省德州市。地理坐标在北纬 36°24′~37°00′、东经 116°23′~117°03′之间。西南 邻东阿、茌平两县,县城距东阿县 城68.5公里,距茌平县城50.5 公里。西北与高唐、禹城两县接壤, 距高唐县城40公里,距禹城县城 19公里。北界临邑县,距县城45.5公里。东北与济阳县毗连,距县城45.5公里。东南隔黄河与济南市郊区、长清区相望,距济南市28公里,距长清区城区26.5公里。县城距德州市区83公里,距北京市355公里。县境南北长73公里,东西宽22公里,西南东北向呈哑铃状。县域总面积1554.49平方公里。 京沪铁路、京沪高速铁路(规划)、济聊高速公路、京福高速公路、青银高速公路从县域中部穿过;干线公路有308、309国道及041省道,为二级路面,道路通畅,与济南联系除现有黄河公路桥外,还有三处较大型渡口,同时距济南遥墙机场不到到40公里,对外交通联系便捷。 齐河县城区位于齐河县中部,于1974年由齐河城搬迁至晏城镇。2002年底,县城建成区面积12.8平方公里。县域户籍人口60761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7194人,按非农业人口计算的城镇化水平为12.70%;全县城镇常驻人口16.4万人,按城镇常驻人口计算,城镇化水平27.00%左右。县城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交通中心。 2.经济区位 齐河地处黄河下游冲积平原,黄河沿县境的78.87公里河段,成为齐河南部天然县界。1949年以来,沿黄人民年年治黄引黄,黄河为发展齐河工农业提供了条件。齐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资源丰富。作为山东省城济南的西北门

洪雅县县城总体规划说明书(文本)

洪雅县县城总体规划THE URDAN COMPREHENSIVE PLANNING FOR ADMINISTRATIVE OF HONGYA 说明书 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SICHUAN INSTITUTE OF URBAN-RURAL PLANNING & DESIGN 二OO四年十一月

目录 第一章基本概况 (1) 第二章规划背景 (5) 第三章规划依据、期限和重点 (10) 第四章规划目标、指导思想和原则 (11) 第五章县域经济与城镇体系规划 (15) 第六章城市性质与人口规模 (39) 第七章用地选择、城市远景发展及规划区范围 (42) 第八章县城总体布局规划 (47) 第九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54) 第十章城市风貌景观规划 (59) 第十一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64) 第十二章城市管线工程规划 (67) 第十三章城市防灾规划 (76) 第十四章城市环境保护与环卫设施规划 (78) 第十五章旧区改建规划 (81) 第十六章城市规划区综合规划 (82) 第十七章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83) 第十八章强制性内容规定 (85) 第十九章土地使用控制管理规划 (86) 第二十章规划管理措施及实施建议 (87)

第一章基本概况 一、县域概况 (一)历史沿革 洪雅县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定居青衣江畔,从事简单的劳动,从夏商到北周初洪雅县分属不同的相邻县份。至周武帝保定二年(公元562年)始置洪雅县,治地在丹棱县城厢镇,置洪川镇为洪雅镇,属嘉州所辖之县。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改洪雅县治所为丹棱县,洪雅镇置洪雅县,属眉山郡辖。以后随历代变革,南宋庆元十三年(公元1283年)洪雅并入夹江县,治所在夹江县城关,所属未变。明城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夹洪分置,复设洪雅县,至今治所不变。解放后洪雅县原为四川省乐山市辖县,1997年7月29日划属眉山地区现为眉山市辖县,辖11镇15乡265个村。总人口34.03万,其中非农业人口5.86万。 (二)地理概况 1. 位置和面积 洪雅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地理位置跨东经102°49′—103°32′,北纬29°24′—30°00′。东北与夹江县、丹棱县接壤,东南与峨眉山市、金口河区毗邻,西南与荥经县、汉源县交界,西北与雅安市、名山县相连。南北相距64公里,北宽43公里,南宽46公里。中狭仅15公里,形如哑铃,斜置于峨眉山、大相岭和总岗山之间。 全县幅员面积1930.54平方公里(1994年土地资源详查数据),折合为292.3万亩,其中耕地23987ha, 林地133117.27ha,牧草地182.27ha。 2. 经济地理区位 洪雅县地处四川省中部,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是成都平原经济

汤口镇总体规划说明(1)

汤口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1.1现状概况及基本特征解读 1.1.1现状概况 汤口镇位于驰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名胜区南大门,是全国重点镇、省、市综合改革试点镇、中心镇和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为副县级建制镇。 汤口镇位于黄山风景名胜区南麓,205国道和103省道交汇地带,东接徽州区,南临休宁县,西接黟县和休宁县,北依黄山风景名胜区和焦村镇。东南距上海510 km,距南京321km,距杭州310km,西南距景德镇310 km;距市政府所在地屯溪73km,距黄山区(甘棠镇)46km,距黄山风景名胜区南大门仅1km。 汤口镇总面积129平方公里,辖6个村,截止到2005年9月13日,全镇常住总人口为11832人。3348户。境内山峦叠嶂,植被丰茂,森林覆盖率达93.4%。 2005年底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2.5亿元,比上年增长12%;财政收入完成2632.9万元,占全年任务的100.1%,同比增长15.3%;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3889元,比上年增加409元。全镇农业增加值865.16万元,同比增加26%。茶叶总产量105吨,同比增长5%,总产值400多万元,同比增长20%。翡翠谷、九龙瀑、凤凰源、黄山野生猴谷四景点共接待中外游客63万人次,宾馆、酒店及旅行社等接待游客超过70万人次,比可比年份2002年分别增长66%和52%。 1.1.2基本特征 (1)汤口镇位于黄山风景名胜区南麓,是黄山风景名胜区的南大门; (2)镇域内拥有黄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低山游览景区(翡翠谷、九龙瀑、凤凰源、黄山野生猴谷)与黄山风景名胜区中、高山游览景区相辅相成; (3)黄山风景名胜区行政管理机构所在地,黄山风景名胜区的二级旅游接待服务基地、旅游交通换乘中心; (4)在黄山风景名胜区缓冲带内的五镇一场之中汤口镇为黄山第一旅游重镇,旅游经济及旅游产业快速增长; (7)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呈线型组团,长藤结瓜,建设用地空间狭长; (8)汤口镇区旧城更新、寨西新区拓展,环境容量有限; 1.2上一轮总体规划的回顾与评判 1.2.1值得借鉴之处 上一轮汤口镇总体规划(1996-2010年)编制于1996年,在依据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汤口镇规划建设作了综合部署,有效指导了汤口镇的发展。用历史观点来评判,上一轮总体规划在许多方面至今可借鉴。 (1)提出的“遵循黄山市总体规划和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正确处理风景区保护开发与汤口镇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使汤口镇的社会经济在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良的自然景观的前提下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指导思想仍有指导意义 (2)镇村居民点规划布局,重点发展镇区(汤口和寨西),合理发展中心村,逐步缩并自然村(村民小组),与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思想基本一致,反映了上一轮总体规划在镇村居民点规划布局的前瞻性,对今后汤口镇新农村布点规划具有借鉴意义。 (3)"控制汤口,发展寨西",把汤口重点作为一种自然和人文景观来开发,使汤口成为黄山风景名胜区一处重要的景观区域的规划目标难能可贵。 1.2.2不足之处 (1)对黄山汤口镇地域内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价值认识有一定的局限,对旅游资源没有完整地建构科学保护体系,在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上,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协调、统筹发展方面存在不足。 (2)由于缺少汤口镇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层面的研究,在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上也就不可能没建立起与黄山风景名胜区相衔接的、明确的目标体系,包括宏观目标、分项目标和分期目标。 (3)对汤口镇作为黄山风景名胜区的缓冲区,其所承担的对黄山生态环境保护价值认识有一定局限性,对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和建设生态城镇很难作出相应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4)1996年编制汤口镇总体规划时期,城镇规划区范围内的空间管治规划理论和实践均在摸索阶段,虽然当时有的城市已有探索,但汤口镇的总体规划没有编制规划区范围内的空间管治规划,也就不可能将汤口镇发展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发展紧密结合,制定出汤口镇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发展相适应的空间管治规划政策。

乡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XX乡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总则 一、编制规划的目的 为了贯彻实施苍山县及矿坑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适应矿坑乡村镇建设发展需要及发展工业园区的需求,编制本规划。 二、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村镇规划标准》 3、《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4、《苍山县总体规划》 5、《苍山县土地利用规划》 三、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 1、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的原则,工业园区规划服务服从于全县总体规划,先易后难,突出重点。 2、外引内联,工业园区形成特色,重点产业形成规模。 3、提高土地利用率,强调建厂规范化,生活社会化,搞好社会综合服务,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优良的综合投资环境。 4、注重环境保护,加强产业项目的污染治理,加强环

境绿化、美化。 四、工业园区性质的确定 1、工业园区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为辅。 2、资金来源以外资引进为主,地方自筹为辅。 3、产业项目选择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密集型为辅。 4、技术含量以适用一般技术型为主,高新技术为辅。 5、基础设施条件较优。 依据以上五条,近期重点利用当地页岩矿资源建设建材工业园区。 五、规划范围及用地规模 本次规划范围东起单家庄村东,西至西棠林西,南至矿坑村南,北至岚济路北。近期重点沿岚济路和沂邳路两侧各300米形成工业带,远期向纵深发展形成带状组团式的工业园区,近期用地规模400.6 公顷,远期用地规模 652.0 公顷。 第二章乡区基本情况及区位分析 一、乡区基本情况 矿坑乡属苍山县辖乡镇,属中小型乡镇,位于苍山县城北部21公里处,与兰山区、费县、罗庄区接壤,毗邻临沂市城区21公里,全乡总面积82.6平方公里,辖5个工作区,24个行政村,31000人,沂邳线苍山段(原卞棠线)、岚济两条省道纵横贯通,交通方便。矿坑乡驻地,依村名,

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咸宁市梓山湖(贺胜)新城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1章规划界定 1.1 规划编制背景 1.1.1 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 2010年11月1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意见》提出了“十二五” 期间湖北省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明确了推进城镇 化发展的基本措施,强化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政 策保障。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湖北 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未来城镇化战略构想 中,中心城市和县城,特别是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小城 镇的发展将成为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突破 口。贺胜桥作为武汉城市圈城铁站点“一站一城”城 镇化试点,同样需要在城镇化发展方面作出新的突破。 1.1.2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 2007年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 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 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及武汉城市圈的一体化发展 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空间整合和协调发展。构建“两型 社会”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到来的新一轮探索,武 汉城市圈是中国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湖北省 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贺胜桥位于武汉和咸宁的交 接地带,同时也处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 “昌九景城市群”三大中部重要城市群的围合之中。 中央已将赤壁市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 省委已将咸宁市确定为全省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试点单位和实验,在种种利好因素的作用下,梓山湖(贺胜)新城因地理区位的重要性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强而有望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1.1.3 城市圈城际铁路建设的机遇 (1) 城际铁路建设的非交通意义 2009年3月,武汉至孝感、、、黄冈4条城际铁路 宣布动工,一个以武汉为核心、连接周边8市的“半小 时铁路网”建设拉开序幕。省政府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战 略愿景――依托城际铁路站点,建成35个卫星城市。值 此时机,贺胜桥成为武汉城市圈城铁沿线“一站一城” 战略的首个城镇化试点地区,这为梓山湖(贺胜)新城 带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位于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实 验区,城际铁路作为资源共享和城市圈建设的空间联系 载体能够很好地把武汉和城市圈内部的二线城市紧密 联系起来,有利于发挥武汉市中心城市的辐射扩散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武汉市的极化效应,以及实现城市圈内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互动,推动圈内城镇化建设,以城市圈作为区域一体化空间载体,把消费和投资结合起来,形成新一轮城市城镇化浪潮。 (2) 城际铁路建设推动沿线地区的城镇化发展 在城际铁路沿线的35个站点中,将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 价值为核心目的,改变以往粗放式经营模式,进行合理密度的 土地开发,将居住、办公、公共空间等用地进行混合使用设计, 按“统筹规划、重点推进、一站一策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 建设35个平均人口规模达5-15万的城镇。这是武汉城市圈通 过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梓山湖(贺胜) 新城也将共享城际铁路建设带来的红利。 (3) 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地区同城化发展 城际铁路的建设缩短了地区之间的时空距离,武汉城市圈半小时交通圈的构建也势必与“行政圈”、“商务圈”“工业圈”等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同城化时代,打破了城市间的隔阂,也将彻底颠覆圈内居民传统的出行方式和生活观念。在同城化的作用下,城市之间信息流、人流、资金流等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将变得更加频繁与激烈。如何整合土地利用,重组功能布局,以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推动地区的发展,将成为梓山湖(贺胜)新城在新时期需要回答的重要议题。 图1.4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站点 图1.3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路网示意图 图1.1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图图1.2 日本新干线站点城市

枝江市七星台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枝江市七星台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日期:2006-12-15 8:51:13来源: 点击:715 第一章概述 一、地理位置 七星台镇是枝江市九个市辖镇之一,城镇位于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西缘,其东部与古城荆州隔河(沮漳河)相望,北部与问安镇接壤,西部与枝江市中心城区相连,南滨长江。地理位置处 于东经111o51ˊ-112o02ˊ,北纬 30o16ˊ-30o21ˊ之间,镇域国土面积129平方公里。 七星台镇西面距枝江市14公里,至宜昌市60公里,距三峡国际机场40公里,三一八国道、汉宜高速公路穿镇而过,素有宜昌东大门和鄂西咽喉之称。 二、历史沿革 七星台镇是一座新兴的集镇。1949年仅有一家私人作坊、一家茶馆。1954年江口轮船站迁此,又增设了一家简易旅社。1964年县榨油厂(今油脂化工厂)从宜都陆城镇迁此重建。随后,国营新场拖拉机站(今县农具修造厂)、宜昌地区粮食中转站、新场棉花采购站、公社卫生院等单位相继建成。1976年新场(1981年更名七星台)公社机关从江口镇迁来,便开始了有计划的发展。1981年列为乡级镇,1985年12月与七星台区合并为县辖镇,是以油脂化工和商业服务为 主的区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三、自然环境概况 七星台镇属亚热带气季风性气候特征,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平均无霜期220天左右,年均气温16.5℃,一月最冷,最低气温-14.8℃;七月气温最高,最高气温38.5℃。 年平均降雨量958.36mm。 七星台镇地势平坦,最低点海拔高程为 36.9米,最高点海拔高程为44.2米,相对高差小

于10米。 七星台水陆交通方便。水上,江岸线长1850米,最小水深10米。 本区域建筑物抗震烈度为六度。 第二章规划总论 一、规划指导思想 根据七星台镇经济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枝江市经济发展总体布局,规划高起点,立足长远,科学预测;合理布局生产力,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创立主导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科学确定镇城区性质及规模;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以可持续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为原则,建立有效的城镇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合理利用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创造良 好的人居环境。 二、规划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枝江市七星台镇城市规划必须实行的首要原则。规划必须从城市长远发展需求的角度,在保护有限资源的前提下,合理有效地使用资源,力求既能满足今天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又能保证未来城 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2、优化资源配置原则 根据城市发展需求进行资源配置是城市规划应该坚持的原则。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为七星台镇经济发展服务,同时要节省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效益。 3、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原则

金乡总体规划说明书

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本次规划修编的背景及动因 一、宏观背景: 1、党的十六大在全面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我国新世纪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特别是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五个统筹。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是城市规划的紧迫任务。 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课题。 二、中观背景: 1、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快山东省城市规划编制修编工作的要求,各市、县都开始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金乡县应从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城市发展战略研究,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 2、山东省根据本省实际编制了《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济宁都市区规划》,济宁市也编制完成了《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这将对金乡的建设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金乡县需要以区域的观点重新评价和认识自身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入到区域合作和竞争中去,争取和寻求有利的区域地位。 三、微观背景: 1、金乡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标志着金乡县即将进入加速城市化阶段。因此,需要探求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快速城市化道路。金乡县发展战略的调整,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规模和布局迫切需要调整。 2、《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年)》编制以来,金乡县的社会、经济、环境有了较大的变化,同时,城市的用地发展已突破原有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的发展的局限性日益突出,现有用地范围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金乡县需要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统一考虑城市用地的布局与发展。 3、金乡县经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城市的主要经济增长点,对城市有很大的拉动作用,使城市适度向北发展成为可能。 4、金乡县城南部和北部压煤的问题极大的制约了城市向南和向北发展,需要重新确立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 以上这一切都迫切需要对金乡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以适应当前的城市发展和建设需求。 第二节本次规划修编的技术路线 通过对目前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宏观背景、中观背景的认知,反思上版总体规

城市规划说明书范例

商南县城火车站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说明书 一、概况 (一)区位条件 商南火车站位于商南县城东部,为客货两用的三级站。 火车站片区地处富家沟内,即火车站南北两侧,紧邻312国道,距城市中心约1km。属于商南县总体规划中强调的“东扩”的主要核心。片区通过富兴路、长新路与县城联系,是构建“山水园林旅游”新商南的城市二级结构中心。由于该片区处于商南城市发展的重要门户位置,对于打造旅游城市品牌,提高城市品位,体现城市特色,推动商南对外开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商南县城市建设近期发展的重点。 基地四面环山,有排洪渠从用地中穿过。西侧高地为商南县气象局,场地内有部分平整坡地。规划建设总用地28.22h㎡(423.3亩),现状居住人口约1500人,主要为富家沟村一、二、三、四组村民。片区内除部分质量较好的建筑及大量破旧的农宅外,其余均为空地。富兴路与长新路均已建成。排洪渠从用地中纵穿富兴路与长新路而过。富兴路长570米,道路红线宽30米。 场地内大部分用地平坦,西北部分局部地段坡度较大。用地坡向以南向坡和东向坡为主,局部地块为西向坡。 (二)开发建设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1.有利因素 (1)火车站片区是商南城市发展的二级结构中心,是打造商南“生态立县,产业兴县,工业强县”的一张王牌。铁路的全线贯通,使客源,物流快速增长,商贸旅游快速发展,土地价格升值,给火车站片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火车站片区紧邻312国道,也是城市的东入口。 (3)良好的环境资源:基地内四面环山,植被景观良好,部分地段坡度较为平缓,轮廓线较为优美。 2.不利因素 (1)大量现状质量较差的建筑给该片区的成片开发建设带来一定难度。 现状用地内多为破旧的民宅及部分破败的工厂、小作坊,布局零乱,道路狭窄且多为断头路,不成系统。 (2)排洪渠从规划地块穿越,使原本线状的用地更加狭窄,造成规划布局开发建设的不利。 富兴路东侧用地最窄处34米,最宽处50米,排洪渠的穿越更加剧了用地的不便,破坏了 规划用地的完整性。

苗山镇总体规划说明书0703

目录 第1章规划背景?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基本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规划编制动因?错误!未定义书签。 1.2.1宏观层面的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2 城镇自身的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 既有规划解读 (2) 1.3.1 上位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1.3.2 相关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1.3.3上版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4 上版规划实施成效.......................................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5 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变化?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2章规划期限、依据、原则与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规划期限?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规划依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规划原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体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1经济发展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2人口发展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2.4.3社会发展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3章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错误!未定义书签。 3.1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1优势..................................................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劣势...................................................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3机遇...................................................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4 挑战?错误!未定义书签。 3.1.5 结论?错误!未定义书签。 3.2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错误!未定义书签。 3.2.1产业结构调整...........................................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2区域协调发展...........................................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3城乡统筹发展...........................................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4章镇域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人口和城镇化水平预测?错误!未定义书签。 4.1.1 镇域人口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2 城镇人口预测...........................................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 村庄发展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2.1村庄发展潜力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2村庄发展规划引导?错误!未定义书签。 4.3 镇村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1镇村等级规模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2 镇村职能结构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3.3城镇空间结构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镇域公共设施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4.1 行政管理设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2教育机构设施?错误!未定义书签。 4.4.3医疗卫生设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4文化体育设施?错误!未定义书签。 4.4.5非公益性设施配置?错误!未定义书签。 4.5镇域基础设施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5.1道路系统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5.2公用工程设施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6镇域空间管制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6.1 适宜建设区............................................ 错误!未定义书签。 4.6.2 限制建设区?错误!未定义书签。 4.6.3禁止建设区?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5章城镇性质与规模?错误!未定义书签。 5.1镇区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5.1.1建设成果................................................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2存在问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城镇性质与规模...............................................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1城镇性质................................................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2城镇规模...............................................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6章镇区空间发展策略与用地方向选择?错误!未定义书签。 6.1用地条件评价及发展方向选择...................................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1自然环境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2开发条件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3城市功能发育评价?错误!未定义书签。 6.2空间发展策略?错误!未定义书签。 6.3规划区范围界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7章镇区总体布局?错误!未定义书签。 7.1基本原则?错误!未定义书签。 7.2镇区功能结构 (27) 7.3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7.3.1居住用地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7.3.2公共设施用地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7.3.3生产设施用地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7.3.4仓储、物流用地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8章道路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8.1道路用地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