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袁公焕仙讲心经-附件

袁公焕仙讲心经-附件

袁公焕仙讲心经

引曰:是编也,民国三十三年冬十月吉日,先生应内江诸仁之请,善讲者矣。洋洋千言。妙叶圆通,义该别藏,趣的旨于一音,权径趋于万派。若曰智人,固属严寒拂扇:倘在浅机,宁曰盛暑当炉者乎?佥议付梓数,而先生不可其请,于是搁置,今之明贤不知其有此编也期年矣。此岁之冬十二月吉日,维摩精舍同仁,内集参众,外偕至心信受缁俗到老幼诸贤等,就本舍敷座,恭请先生再予讲授《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七日。数请得许,一时听众口记者有之,笔录者有之。潜心内讨不依口笔者亦有之,都为先生摒斥,术同艺学记语,允非入德上阶。于是众寂,不复记也。事已,中江林梅坡先生出去岁内江所记三讲,会众争读之,都曰:“希有哉!得未曾睹也。”乃谋印行,藉资会众研讨,名其编曰《般若波罗密多三讲》。再请于先生,先生无语,爰付印。

成都传养怡监亭范天笃谨言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冬十二月吉日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三讲

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十月吉日,四川内江伍心言先生、曾佐廷先生、雷雨三先生等敷座于内江城东坝街讲堂。集道俗绅众,恭迓先生讲授《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时盐亭黄人俊、中江林梅坡、姿中周竹虚、罗公甫、林翼如、万县萧奉来侍。

先生拈香已。踞座。四众礼毕。以目顾视大众良久,手木击案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此首释名。”

第一讲释名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诸名无常,皆因假立,立假即真,苟至于真,假亦虚名。假不立,真何寓?真假两忘,绝待体彰。绝等之体即彰,而名立,而道行,而教兴,而用显,今此之会,于焉焕然而有,巍然而峙也。名果寓乎哉?台宗依名、体、宗、用、教五玄义而说者,盖无言之教,非言莫诠,黄叶止啼,因指认月耳。若曰智人,闻而知,见而得,抑亦末矣,况津津拾人齿牙余慧者乎?唐圆测以四门分别说此经,四门分别者,一教起因缘,二辩经宗旨,三训释题目,四判文解释,亦此也,余之旧释,个人目击者五十三家,都难罄及。今释此经,概离乎此,概即乎此,不立一家之言,不袭他人之说,不蕴自己之私,不依古德之则,不从同,不越异,不津津,不默默,有时用经作我,有时用我作经,有时经我两用,有时经我两不用,有时皆用而皆不用,有时皆不用而皆用。今曰名,曰宗,曰教,曰四门等,悉同此说。而出没卷舒,丝忽迹相不留:去来任运,而毫厘名实齐显。所以者何?要在当人明白本心,见自本性,明得行得证得此《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耳。然则是经也,六百卷《大般若》之精髓,三世诸佛一切圣贤之胜行,而蚩蚩者众,究从何明?何行?而何证耶?

语已,先生以目顾视大众良久,手木击案曰:“分付河山开曙色,明朝游子动归舟。”久之寂然,乃释曰:

般若,此云智慧,梵语也。波罗蜜多,亦梵语,此云到彼岸。烦恼喻中流,智慧喻船筏,生死喻此岸,涅槃喻彼岸。涅槃者,亦梵语也,此土释不生不灭义。静则现毁十方而常寂,动则不立一尘而遍行,曰心。经,常也,道也,路也。又训法义,盖十方同遵曰法,三界不易曰常,无所不由曰道。路者,行人践趋之的途。人虽万殊,于路则一,约言智慧到彼岸。心行躬践之常道,三世一切圣哲之共行也。此存梵语者,盖华言义不能尽,恐陋者谬燕石而曰玉,乱真泯理,益滋遗误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八字即一字,且一字即八,非离八而别有一一也。既一也,不但无八,而此一字亦无,实则无亦无也。今曰一者何?心也,假名安立也。当人苟识自心,动静虚通,显密共见,一切现成,曰般若波罗蜜多,曰心,曰经,曰佛,曰生,曰人,曰我,乃至风云雷雨,一切一切,神通妙用,功德海等,何假外求?都不从他得也。古德曰:“外求有相佛,与汝不相似。”《信心铭》曰:“才有是非,纷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修多罗曰: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切皆假名安立,而一亦不有也。既曰不有,然则说此经者,释此经者,听受此经者,又胡焉有所倚?曰:诸名无常,皆依假立,立假即真,非离真而别有一假,亦非离假而别有一真矣。故曰:“分明一片闲田地,过去过来问主人。”当人当下了此,不但此经义尽,而孔老耶回,诸子百家,乃至一切事,一切理,一切事理非事理等,义无不尽,尚何絮絮叨叨而曰讲说此经,听授此经者耶!说已,默然。久之,众无语。先生乃曰:“风回花送窥帘月,雨后云开带笑天。”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三藏,经藏、律藏、论藏。法,通达一切义,详如下释。师,表范也。唐代名,标时也。法师陈姓,袆名,玄奘其法号也,汉太邱陈仲弓之裔,后徙河南洛川缑氏。少穷苦,三学早该,年十五,与兄长捷法师住长安庄严寺,游道基之门。慨然有西求圣典志。年二十九,诣阙表陈,有司不为通引。贞观三年,京师灾,敕道俗随丰四出,乃厉然独举,取道罽宾,西达竺土,遍游五印,论抗诸邦。以贞观十九年还京,敕住弘福寺,及玉华宫。翻译经藏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此经授字罽宾国老僧,盖师初滞罽宾时,虎豹阻道,险不可通。乃闭户瞑坐,计莫所之。■开户,有老僧头面疮痍者,危身独坐。异之,乃拜恳,得授此经,令口诵,遂得山川平易,安然抵印。凡有五译:一、罗什译,名《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二、唐利言译,名与今同;三、唐法月译,名《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经》。五、今名,玄奘师译也,今昔传诵,多崇此本。

第二讲正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抉择法慧,正觉直照,曰观;独立非他,曰自;动毁十方而不逾,曰在。菩萨,梵语菩提萨埵,此云觉有情。观自在菩萨者,于过曰正法明如来,于现曰观世音。今称观音省世者,讳唐太宗名,于未则继补弥陀而成佛者也。反止曰行。不浅曰深。波罗蜜多如上释。深般若,权对广立,现释六度,前五曰广,后一曰深。曰广,曰深,曰大,曰实相,曰方便,曰观照,曰文字等等名,一期行言之便耳。原无实法,讵的义哉?时,断代之虚言也。照,同上观释。

见,现也。蕴,藏义。五蕴者,色、受、想、行、识也。皆,普也,都也,一切也。空,非塞也。度,脱也。苦,非真乐而有多种义。佛云世间相苦而已也,约言苦三,曰乐、曰苦、曰受,简称也。经论所诠,笔难罄及,今略言三,一、苦苦,二、乐苦,三、非苦苦,非乐苦,一切如上释。厄,灾也,阻也。

观自在菩萨者,于自则已度一切苦厄者也,自已度,而蚩蚩者众,流浪生死,轮回六趣,头出头没,历尘沙劫,而荡不知归,达者悯之,乃以菩萨已度,而示人度。曰五蕴皆空,盖五蕴本空,本无自性,何有苦罹?既无苦罹,从何曰度?若云度者,五蕴不云空也。今不空者,非本不空,实因妄执。执则计有,野马阳焰,渴鹿趁狂也。五蕴既不空,诸事各俨然,非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五蕴何空!苦厄何度!般若如大火聚,能烧一切种,彼菩萨者,既度苦厄,必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也,必矣!菩萨度一切苦厄,犹必借径于照见五蕴皆空,此蚩蚩者众,欲远离苦厄,而不空五蕴者得乎?欲空五蕴,而不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者,又得乎?况显示受领彼苦乐者五蕴也,今既空,不但苦无所寄,乐亦何居?苦乐既不受,则一派圆成。逢佛说佛,逢祖说祖,逢天堂说天堂,逢地狱说地狱,逢一切说一切,不历一尘而遍行河沙国土,遍行河沙国土而不历一尘,尘尘刹刹,刹刹尘尘,无不该法尔之圆,胜行之至。果尔,深般若耶?广般若耶?行耶?时耶?度耶?抑亦否耶?是当人即观自在也。尚何孜孜而问人耶?虽然,毕竟一句究如何乎?曰:“夜来每启吴钩看,闻道有龙在碧潭。”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舍利子,智慧第一,释尊首众高足也,母舍利女,舍利子因母而名。“色不异空”至下文“无智亦无得”句,都言诸法空相义。论曰: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了此,则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六度、四谛、十二因缘等,无疾而呻,雪上加霜也。“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经义分明,何等捷要?陋者之言曰:众生执有,故以色不异空破之。二乘滞空,故以空不异色。权乘菩萨著二边,或中道,故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破之。噫!果的义,果有如是阶位哉?如有,则以实法与人而不云空也。岩头曰:以实法与人,食土亦消不得。然则果无如是等的义阶位乎?曰:否。途有千差,到家则一。况实际理地,不立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一法不既不舍,是的义阶位者又乌乎其可舍哉?盖为半途者投一方便剂耳,非实也。若然,是法也果何说乎?

先生以木击案曰:“向汝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先生说已,一众寂然,伍先生起,礼而问曰:“如师上说,单提直指,上根易彻,中下茫然。愿为此众,开演色空二义。云何曰色?云何曰空?色有多名,空有多种。如何了彻?如何契证?”

先生曰:广开则八万四千,历尘沙而莫数;约言则一物也无,痴人说梦。今以略言蔓解。色者,术语,变坏义,又变碍义,又质碍义。变坏者,谓其转变破坏也。变碍者,谓其变坏质碍也。质碍者,谓其有形质而互为障碍也,从五根五境之极微而成。又示现义,诸色法中,独取五境中之色尘而名色者,以彼有质碍、示现两义。色义胜故也。种名乃一期行言之便,随处立名,立名即实,要在当人依指认月耳。若津津十人口头余唾,纸上名言,惑矣!《宗镜录》立内外二色,内者,眼耳鼻舌身五根也,外者,色声香味触五境也。《俱舍论》立显

形二色,显者青黄赤白等,形者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等也。又立五根、五境、无表色等,权为十一色。《唯识》十一色,以五根、五境、法所摄色,法处所摄色中第五自在所摄色。有假有实,其他四者为假,皆一期行化之便。至《成实》立十四色者,五根、五境,及地、水、火、风也。余之经论,口所难言,笔所难书,当人苟识一切法空,空亦虚立,自合开口大笑也,遑问人乎!

空,术语,因缘所生之法也。盖诸法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缘生,缘无所生,故曰空。若以对言,非塞也。若以种言,种言者,数言也,曰二空,生空、法空也。生空者,言众生之空无;法空者,言事物之空无,具《智度论》。又我空、法空,具《唯识论》。又人空、法空,具法藏《心经略疏》。又内空、外空,具《般若经》。又一但空,小乘之空,但见空也。曰三空,三空者,一我空,二法空,三我法俱空也。具《金刚经刊定记》。曰四空,四空者,一法相空,二无法空,三自性空,四他性空,具《大乘义章》。乃至十八空等,十八空者,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性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具《智度论》。一切一切,经论所诠,口所难言,笔所难书,当人苟契,一切法空,空亦虚立,何必问人?自合开口大笑也。

明此即契,了此即证,讵有他法曰明,曰了,曰契,曰证耶?若有,则不空也,二法也,邪法,妄法。非我法,正法矣。故永嘉玄觉曰:“二十空门原不著,一性如来体自同。”本经曰:诸法空相。余固曰:诸法本空,非汝空诸法,盖汝亦空也。荐此,即与三世诸佛,一切圣哲,同一鼻孔出气,把手偕行。懋矣都哉!幸闻此法,幸得此法,倘龙成而怖,自陷涂炭也。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受等四法,释如上色义。如云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等,例同此释,故曰:亦复如是。盖不有而有,缘会乃有。有实妄有,不空而空。即缘即空,空乃真空。既曰缘会妄有,色斯显也。领纳此色曰受,思维此色曰想,取舍此色曰行,分别此色曰识。了此,色、受、想、行、识等五法,一而五,五而一,且一亦不有,不有亦不有也。经意澄明,何等简要,谁要汝千里决玄,茅山牧道!诗曰:“竟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归来自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此重呼舍利子名,示诸法空相也。诸,众也,种也。法,梵语达磨,为通于一切之语,谓大小、有无事理等,一切一切皆法也。《唯识论》以轨生物解、自体认持二义解之。相,《大乘义章》云:诸法体状谓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状空相之至德,启当人之胜行,当人敬跻于此,则空生宴坐岩砌,天帝花雨,维摩掩毗耶,灯王借座也,倘恣情外计,或潜心内讨者,尘劫不至,何也?诸法空相矣。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此蕴空也。是故者,是诸法相空故也。诸法相既空,空复何有?若有有者,不说云空。既无有说,则不云是也。既不云是,故从何故?今日是,曰故者,是诸法相空故也。盖诸法

相本空也,本空何有?既无有有,彼色、受、想、行、识等依何而有?夫有有则有蕴。蕴,藏义也。今既无有,蕴依何藏?了此,则三藏十二、孔、老、耶、回、诸子百家,一串穿却矣。吁!皓首穷经,青灯对读者,悲乎悲乎!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此六入十二处空也。何曰六?眼、耳、鼻、舌、身、意,内六根也;色、声、香、味、触、法,外六境,亦曰六尘也。旧曰六入,新曰六处,即十二入,十二处也。六境对根言,为外之六入,六根对境言,为内之六入。入,释涉入义,六根六境,互涉入而生六识,故名曰处。处,释所依义,六根六境为生六识之所依,故名曰处。曰入,曰处,一言再言,盖恐行人执一而不通余,刻舟求剑,劳他大士一说再说,津津焉,谆谆焉,倘了诸法空相,不但此举为赘,当人万事了毕也,何假多闻!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此十八界空也。六根六境,互涉而生六识。根六、境六、识六,十八界也。界,限也,别也,判也,盖言诸界本空也。何也?识性原虚,根尘无体,大士谆谆,众生梦梦,但了诸法空相,何用不臧?还家尽属儿孙事,祖父由来不出门。尽法界空相矣。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此十二因缘空也。十二因缘者,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众生依妄执有,逐境生心,于是轮回六趣,虚荣苦乐,永没生死,大士悯之,诸佛悲之,为说空相,彼相既空,苦乐何寄?既无所寄,则今此之会,亦焕然巍立,而毫忽不寄也。彼十二因缘者,又乌乎有?语曰:洞口阳斜无棹放,桃花流水笑渔人!先生语已,伍先生起,礼而问曰:“是十二因缘者,余不论也,惟此无明,义当何释?名有多种,依何法修,得断无明,而契至道?愿为此众,谆切开说。”

先生曰:广说则八万四千,历尘沙而莫数,约言则一物也无,痴人说梦,今以略言蔓解。无明,术语,谓暗钝之心无照了诸法事理之明也。又痴之异名也。《本业经》上云:无明者,名不了一切法也。《圆觉经》云: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换言之,无明者,不明也,又不觉也。种名,乃一期行化之便,随处安名,立名即实,要在当人依指认月耳。若津津拾人口头余唾,纸上名言,惑矣!《起信论》立根本、枝末二无明,迷于法界理之原始一念曰根本无明。根本无明,亦名无始无明。因根本无明而起三细六粗之惑业,曰枝末无明,小乘局于此。又台宗圆教判微细、障中二无明,《胜鬘》所说,五住地中之无明住地,即谓此也。而此障中微细无明品数虽为无量,姑分为四十二品,于初住以上至佛果之四十二位断之,其中第四十二之无明,为始觉之智最后所断者,谓之最后品无明,迷于真如之原始无明,谓之元品无明,即根本无明也。乃至《毗婆沙论》立十五种无明:一根本无明,二枝末无明,三共无明,四不共无明,五相应无明,六不相应无明,七迷理无明,八迷事无明,九独头无明,十俱行无明,十一覆业无明,十二发业无明,十三种子子时无明,十四行业果无明,十五惑无明。余之经论,口所虽言,笔所难书,当人苟识一切法空,空亦虚立,

自合开口大笑也!遑问人乎?又无明者,烦恼也,惑也。曰断惑,曰证真,曰转烦恼成菩提,曰修,曰契者,讵有他法、异法、胜法哉?了此诸法空相而已矣。了即证即契,非离了而别有一证一契,亦非离证离契而别有一了也,了无明体空,何一烦恼而非菩提?执真如体实,何一菩提而非烦恼?若曰了属知见,惟证乃亲,庸讵知一了即证,求证非了也?知见矣,何也?不见诸法空相也。

无苦集灭道。

此四谛空也,四谓苦集灭道之四支。谛,当也,真实也,又明当也。谓此四者真实明当,炯示俨然。苦如上释。集,集聚也,谓集彼烦恼诸因,感此生死苦果。既感苦果,思离此苦,道斯尚也。道犹路也,谓离苦心由道也。灭者,苦乐不系,有无非居,了此即证,证此即了,果了果证也,不但苦集道为虚声,而灭亦假名安立也。何也?诸法空相也。经义分明,何等简要!陋者妄标门户,自诩精深,曰禅,曰道,曰教,曰宗,津津拾人余唾,数他珍宝,不亦冤乎?亦可悲矣!

无智亦无得。

此六度空也。六度者,梵语六波罗蜜也:一、檀波罗蜜,此土布施义;二、尸罗波罗蜜,此土禁戒义;三、羼提波罗蜜,此土忍辱义;四、毗梨耶波罗蜜,此土精进义;五、禅波罗蜜,此土禅定义;六、般若波罗蜜,此土智慧通达一切法义。此曰智,举一而该五,省略也。无智亦无得者,盖得基于有,有源夫智,智且空,得何有?为不有也。万德齐彰,一丝莫系,此第一究竟处。千万千万,毋忽毋忽!诸佛出世,提此一法,诸祖出世,述此一法,一切众生,共行共讲,共出共入,共荣共苦,共在此一法中而不自知,遂尔轮回六趣也,悲乎悲乎!诗曰:“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

此蕴、处、界、谛、缘、度之总结。毕竟无得,无得则空,诸法空相也。诸法空相,菩萨之懋德妙行果称也。盖诸法本空,惟佛悉了悉知,菩萨了知而不悉,众生则颠倒不知。曰众生,曰菩萨,曰佛,讵异人哉?此而已矣。旧释以无所得故句启下文,今以菩提萨埵句结上义,非好奇嗜异,盖一期行化之便。须知诸佛妙义,非关语言文字,《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曰:“若以色见我,以声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夫色相声音且不可求,况文字语言耶?又文字语言亦不可诬,何也?文言苟诬,必瞎却人天眼目,迷惑行者路途也。然则如何而可?曰:苟得其道,破句《楞严》犹型楷则,若失其途,善星比丘生身陷坠,可不慎乎?此君子之所以为法惧矣。总之,前之,后之,左之,右之,上下出入之,要在当人明得、行得、证得此诸法空相,即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也。何也?体空不二,用形多德。且一切法空也,无所得也。证此,即菩提萨埵也。此固曰上义。噫!余欲问曰:果何心哉而为是说耶?余亦欲代余而答曰:古德云:世尊脱体风流,迦叶满身卖俏,当时百万人天,只见破颜微笑。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依,术语梵语,腻地之译。疏所依也,对于亲所依为所依而言。盖云为物之依止或依凭也,梦想依颠倒而有,颠倒缘恐怖挂碍而生。倘无挂碍,颠倒何生?况梦想耶?然挂碍实依心有,一切过患基此,一切功德亦基此,一切为与不为无不基此。当人苟识自心,一切了毕,三藏十二部衍文也,何假多求!佛之为佛,祖之为祖,众生之为众生,了与不了,证与非证,觉与不觉,识自心不识自心之判也。识得自心,即佛即祖,即了即证,究竟涅槃也。不识自心,非了也,非证也,众生也,不觉也,挂碍颠倒梦想也。然则是心也,识依何识?了依何了?证依何证?曰依般若波罗蜜多,华言依智慧到彼岸。舍此大径不由,胜行莫履矣。经义分明,何等亲切!今之论主讲主,一言再言,千谈万谈者何欤?“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

先生说已,伍先生起,礼而问曰:“涅槃之义上已明闻,此曰究竟涅槃者何欤?又师云识得自心,一切具足,究竟涅槃亦具足耶?若即具足,经论名立多种,位阶多级,岂一明心便能得耶?愿为朗说,开此巨疑。”

先生曰:本来具足,有何阶级?名依假立,多少皆权。当人只愁不识心,莫计不得位。苟识心也,何位不具!只愁不作王,莫愁王无阶。苟作王也,率土皆王所有,何阶不足?《涅槃》曰究竟者,盖对有余无余等而立,即大涅槃也。一切皆假名安立,黄叶止啼,依名显实耳。倘明自心,何用问人,出没卷舒,一切皆本诸乎己,取舍权实,繁兴宁曰依他?梵语摩诃涅槃那,此土言大入灭息,或大灭度,大圆觉等,《大乘义章》十八云:摩诃般涅槃那。摩诃为大义,般此翻为入,涅槃此翻为灭。灭烦恼故,灭生死故,名之为灭。离众相顾,大寂静故。息何等事?息烦恼故,息生死故,又息一切诸行事故。《涅槃玄义》上云:摩诃,此翻为大。般涅,此翻为灭,槃那,此翻为度,是为大灭度也。余谈笔所难书,但了诸名无常,假依真立,立假即真,真亦虚名,则破颜大笑也。何也?诸法空相矣。永嘉玄觉曰:数他珍宝有何益?又曰:入海算沙徒自困。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世者,过去、未来、现在也。佛,觉义,梵语佛陀,译名极多,此不具及,盖随处立名,依名显实,义含多有,德配无边,今此之称,简言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语,此土无上正等正觉义。依等如上释。盖谓过去佛如是,现在佛如是,未来佛如是。如何等是?依般若波罗蜜多而照见五蕴等空,度一切苦厄也,了诸法空相也。诸法空,苦厄度;苦厄度,诸法空之果,无上正等正觉也。无上正等正觉,佛之德也。恐行人痴钝,执一而不通余,总以诸法空相示之,别以蕴、处、界、谛、缘、度等法空相示之。结以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信之。吁!如此慈忱,而我何堪?若犹不荐,讵曰负他,实自负深深矣!记曰:百花落尽啼无尽,又向乱峰深处啼。

故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遍含空有而不遗曰大。隐显莫测曰神。破暗曰明。上对下言。等,齐也。咒,梵语陀罗尼,此云总持、能持、能遮义。今略开为四:一、法陀罗尼,于诸佛法闻持不忘义,亦曰闻陀罗尼;二、义陀罗尼,于诸法义持而不忘;三、咒陀罗尼,依禅定力,持秘密语,收不测之神验曰咒,谓于咒总持而不失义;四、忍陀罗尼,于诸实相难忍能忍、持而不失义。上已显示度一切苦厄,总也,别也,结也,如圆器倾珠,如大海翻浪,何等澄明!何等亲切!逆知有为之士,点眼之灵,讵曰拿空飞去?亦必欣欣其来,复恐嗜痂之徒,好玄者辈,探玄尚密,滞不得通,且曰如是显易,贩走犹知,岂以佛乘平淡如此?于是妄毁大乘,遂陷涂炭。大士悯之,诸佛悲之,为说密言。云何有密?盖朝三暮四,暮四朝三,原以慰乎狙怒也。讵的义哉?今欲说密,预赞密德,曰大神,曰大明,曰无上,曰无等等者,赞之至也。赞之至,所以启行人信之至,信至而行,行至而证,依般若波罗蜜多,了诸法相空,苦厄度也。苦厄度,法相空,究竟涅槃,无上正等正觉,一时瓦解冰消,不但无密,而显亦不可得也。显密不可得,而无所不得,坐水月道场,行空花佛事,今此之会,焕然而有,巍然而峙矣。此至真至实,非诬非诳,百千三昧之王,一切诸法之胜,故曰真实不虚。吁!洛阳三月花似锦,多少工夫织得成。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般若波罗蜜多即咒,咒即般若波罗蜜多。非离咒别有一般若波罗蜜多,亦非离般若波罗蜜多而别有一咒。然则说此咒者,赘说衍文也?曰:否。体固不二,用实非一也。三世诸佛皆于此而转大法轮,何也?有奇必有偶,有显必有密也。一木不成林,一言不普众也,摄机矣。经律论显说也,陀罗尼密咐也。非离显而别有一密,汝不会显,显即密也。非离密而别有一显,汝但会密,密即显也。显密之立也以人,迷悟之判也在己。昔一尊宿问一尊宿曰:如何是世尊有密语,迦叶不覆藏?答曰:汝会,即迦叶不覆藏;不会,即世尊有密语。又明上座者,趁六祖于大庾岭,既闻法已,乃启问曰:上来诸佛诸祖,莫有密语密意乎?祖曰: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反照,密在汝边。似此,显密之义,俨然判然也,宁有偏倚?而陋者不荐,劣彼优此,自是非他,长年戚戚,不躬己行,肆数他珍,于是永没生死,长劫沉沦也。悲乎悲乎!先圣哀之,为设檀度,广开则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透法尔之圆、胜行之至。约言则一物也无,无无极妙用之显,大有之全,曰显,曰蜜,曰五蕴,曰六入,曰十八界,曰十二因缘,曰四谛,曰六度,无疾而呻,无韵而喔也。何也?诸名无常,皆依假立,诸法空相也。了此即心矣,经矣,般若波罗蜜多矣,当人即观自在也。语已,久之,乃曰:“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第三讲问答

先生踞座,瞑目无语,于时最久,四众讶之,莫岸其涯。伍先生乃起,礼而问曰:“如师上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语如洪波激海,义若圆器倾珠。今此会众,契者有之,证者有之,得胜解者有之,未契似契,未证似证,未解似解,且或全无了解者,都实有之。愿为此众开演,未契者依何而契?来证者依何而证?未解者依何而解?”

先生曰:“一物也无,契从何契?一切具足,证从何证?一派圆成,解从何解?若有证、

有契、有解者,人天小乘法、魔外法、邪法也,讵曰大乘法、我法、佛法耶?上已明言悉剖,此犹兴疑,今依三法,如说力行,一切必办:一戒,二定,三慧。”

问:“如何曰戒?”

先生曰:“莫妄行。”

问:“如何曰定?”

先生曰:“莫妄想。”

问:“如何曰慧?”

先生曰:“莫妄分别。”

问:“是三支者,兼工乎?抑专工一支,便能成办乎?”先生曰:“亦专亦兼。”

问:“一心无二用,两程不兼趋。如何说言亦专亦兼?”先生曰:“体固不二,用实非一。以戒言,能持即戒,知持即慧,常持即定;以定言,知定即慧,能定即戒,恒常不迁即定。以慧言,知戒知定即慧,能戒能定即戒,恒常不迁即定。说言一专一兼。”

问:“经云五蕴等乃至无智亦无得句,支断繁多,亦有法专修,或兼工乎?”

先生曰:“有。若以专言,今以古德八镜要门示之,诸仁随尝一脔,全鼎自悉。”

问:“如何曰八?”

先生曰:“一、见色眼明镜,谓色空双融界内净也。盖色心不二,舍色无心,舍心无色。了此,眼净如镜矣。二、听声耳明镜,谓声空无生界内净也。盖声性本空,空性即声,依缘乃有,缘寂斯泯。了此,耳净如镜矣。三、闻香鼻明镜,谓香空双融界内净也。盖香体虚无,本无自性,何有实法?了此,香空双融鼻净如镜矣。四、了味舌明镜,谓味空双融界内净也。盖味性原虚,觅无实体。了此,味空双融舌津如镜矣。五、涩滑触明镜,谓触空双融界内净也。盖触性无实,藉缘乃显,离缘无触。了此,身净如镜矣。六、有念意明镜,谓心境双融界内净也。盖念无实体,攀缘乃念,苟了念空,心净如镜矣。七、无念界明净,谓无生法身界内净也。盖生本无生,无生故生。了此,有念无念双融,无念净如镜矣;八、无生法身明镜,谓超意果界内净也。盖大圆镜智性,无斯不具,一物也无。了此,无生法身如镜矣。上此八法,随工一法,都能成办,说言工专。”

问:“如何曰兼?”

先生曰:“诸法空相。”

问:“亦有舍上诸支,离专远兼,而顿超直入者乎?”

先生曰:“有。”

问:“如何是顿超直入?”

先生曰:“清明时节雨纷纷。”

问:“此语滞涩,益增迷闷。祈师兴慈,详为朗说。”

先生曰:“本有之性,一切具足,当人苟上不祈求佛祖,下不疑怖轮回,于一切处,如如平等,人法两忘,不作妄想,即实际理地也。若思有,则非实;若思无,则非灭;若思俱足,则非二。果如是也,乃知当人由来成佛成道抑亦久矣。曰顿,曰超,曰直,曰入,都是虚声,悉为谤论。”

问:“闻诸硕彦,趋此一途,须依禅定。若言依者,何殊小乘?若不依者,定法虚立。界此两歧,祈师剖说。”

先生曰:“乘无大小,依智愚而有等差。定有浅深,权履践以标工运。概属一期方便,都非及寝良规。若以此言,意不系缚诸法,是法身定;明空不二,是法身定;彻了诸法之理趣,是法身定;了达本心,是法身定;不随幻境,是大手印定;不缘体性,是大智定;于自本心不修整,是俱生真智定。若曰禅定,以止以观,非此所急。”

问:“修习行人,或有失道者否?若有,缘何而失?”

先生曰:“今依古德捡掇,略开四目、十二支。”

问:“云何说云四目?”

先生曰:“四目者,一、见失道,二、定失道,三、行失道,四、果失道。”

问:“云何说云十二支?”

先生曰:“见失道三:一、忻求胜境则失道,二、疑怖轮回则失道,三、不解一切法平等则失道。定失道三:一、昧著湛定则失道,二、谈说鉴慧则失道,三、憎恶妄念则失道。行失道三:一、行取舍二相则失道,二、了悟人行未了悟人行则失道,三、未了悟人行了悟人行则失道。果失道三:一、不了轮回是圆寂则失道,二、不了五毒烦恼是五智则失道,三、不了自心是佛则失道。一目三支,说言十二。”

问:“如师上说固也,然亦有不依上行而专体认。既专体认,有何方便?若有方便,当依何种,乃能期至?”

先生曰:“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至。今依古德九法,擒六去三,依而体认,必能证入。擒六者,以当人日夕易接,倘一会心,自可契证。去三者,本欲显真,反至晦实,惧繁冗也。”

问:“云何曰六?”

先生曰:“一、调习时,因宿熏习,堪成正觉。经师一语,或于经论一句一义,于一刹那,了明真智,人我顿断,而证入者;二、喜乐刹那时,大喜大乐,忽然人我顿断,彻了自性本空而证入者;三、睡眠时,欲睡未睡时,人我顿断,了体明净,得法性空,而证入者;

四、临命终时,四大离散,于一刹那,人我顿断,了彻自性本空,一切具足,而证入者;五、醉时,人我顿断,了彻本来清净,自性本空,而证入者;六、闷绝时,前念已灭,后念未生,现念无有,人我共断,彻知自性本空,而证入者。”

问:“诸方趣道,艳称话头。是话头者,为戒,为定,为慧?为止,为观?或等非为,或兼摄,或节取?行人趣此,或必参,或不参,或随众参等,其德、其效、其用如何?祈师沛慈,为众开说。”

先生曰:“话头法门,至为希有。戒定慧齐彰,空假中并显,遮照互炫,显密同时。以言乎德,罄口难宣。以言乎效,罄竹难书。以言乎用,尘沙莫数。曰戒、曰定、曰慧、曰止、曰观、曰等非为、曰兼摄、曰节取、曰必参、曰不参、曰随参、曰德、曰效、曰用等等,如如意珠然,方方显色,色色透圆,今欲说之,尘劫不尽。”

问:“参法依何?”

先生曰:“参阅《维摩精舍从书?灵岩语屑》壬午辑、《黄叶闲谭》参话头支。”

问:“师云显密不二,今此四众,普愿吾师演说密法。”

于是先生踞座,肃然久之,以木击案曰:“明听明听,我此密法者,三世诸佛,一切圣贤,四类含生,必由之径,共载之程。诸人依而行之,力而持之,国家兴隆,世界和平,无有战伐,所至之处,鬼神敬悦,不罹苦恼,有求必得,有感斯通。此实语如语,不妄不诳不戏论语。千万千万,勿自狐疑,各摄身心,谛听谛听。”

一时四众肃然,渴欲闻密。

先生乃振威说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说已,瞑目不语。一众愕然,莫知所谓。

伍先生起,礼而问曰:“师说此语,显言也。人人能知,即在贩走,义无不了。今此曰密,古有如是神力,无乃泄乎?或有玄义,祈师直示。”

先生曰:“瞎!无一人不知,有几个成办?悲乎悲乎!”

挥木下座,一众礼谢。

手少阴心经歌诀

手少阴心经歌诀 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合来大有功。玄胡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并牛黄。温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细辛独活汤。 手太阳小肠经歌诀 小肠石斛牡蛎补;泻用木通共紫苏,连须葱白荔枝核,同为泻剂君须知。小肠必须要求温,大小茴香乌药根;凉用黄芩天花粉;引用羌活与藁本。 足太阴脾经歌诀 补脾人参绵黄芪,扁豆白术共陈皮;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术甘草宜。泻脾之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温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滑石玄胡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 足阳明胃经歌诀 补胃必须苍白术,半夏扁豆绵黄芪,

芡实莲肉共百合,山药还加广陈皮。温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实,更添芒硝和大黄,多加石膏泻更急。温胃木丁与藿香,益智吴萸及良姜,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干姜。凉胃葛根条黄芩,滑石黄连玄花粉,知母连翘石膏斛,栀子升麻竹茹寻,十三味药凉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药。 手厥阴心包经歌诀 地黄一味补包络;泻用乌药并枳壳;温肉桂;凉栀子;柴芎青皮是引药。 手太阴肺经歌诀 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苑乌梅与参苓,阿胶百部五味子,绵州黄芪更参苓。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更有枳壳桑白皮,六味泻肺一般同。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干姜白蒄仁;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马兜铃、瓜萎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与升麻,连须葱白用几根。

足厥阴肝经歌诀 滋补肝经枣仁巧,薏仁木瓜与贡胶。泻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足少阳胆以歌诀 补胆龙胆与木通;柴胡青皮泻胆经。温用陈皮制半夏,更加生姜与川芎。凉用竹茹与黄连;用改善皆同肝经。 手少阳三焦经歌诀 滋补三焦用益智,更加甘草与黄芪;泻用栀子并泽泻;温用姜附颇有益。原石膏、地骨皮,清凉三焦功效急。引入三焦不用别,药与肝胆无差异。 足太阳膀胱经歌诀 橘核菖蒲补膀胱,益智续断龙骨良;泻用芒硝车前子,泽泻滑石石韦帮。温用乌药并茴香;凉用黄柏生地黄,

第五讲手少阴心经篇

第五讲手少阴心经篇 手少阴心经循行时间为11-13时。心经五行属火,为神所居之所,主血脉,五方为南,五味为苦,在志为喜,四季为夏,在液为汗,开窍于舌。这是大致心的简介。

下面挑重点的详细说明, 心呢,有指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有形之心,就是西医讲的心脏,在上焦,横膈之上,中偏左,外有心包围护。另一个是无形之心,指的是人的心神,也称心灵,古代给心造字的时候,其余四脏均带月(即肉字边),唯心没有,所以古人对心的含义以无形之心神重于实体之心脏。因些心经多用来调节情志上的病症,而心包经则主要治疗心脏实体的病变。心的主要生理功能在临床应用中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心主血脉 心主血,血行于脉中,古人认为血是因为气的推动作用,气行血才行,气先行六寸血开始运动,当人的心气盛还是衰,可以从血脉在人体表面的变化得以知晓,心气不足还是心血亏少会引起脉细弱或心脏跳动节律变化,可以从心脏调整. ■二是心藏神 中医认为,人有个控制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的神,就处于心脏中央,正常人想睡觉时,心神回归心脏,人才能快速入睡,若心功能异常,心神不能归位就容易出现失眠多梦心悸躁动等症。 ■三是心主汗,汗为心之液. 所以中医治汗病多考虑调心,若心气虚时,卫气不能固表,容易自汗,若心阴虚时,阳热不能受阴所制,内热加重,阴液蒸腾而出现盗汗。 这个汗的问题再详细解释一下: 简单说就是白天动不动出汗就是自汗,晚上睡着后出汗就是盗汗。就是人的卫气就象皮毛开合的守

卫一样,卫气属阳,如果阳虚,那卫气虚弱,不能守固,体内的汗没有约束,容易自己出来,那就叫自汗。盗汗呢,这样解释,人过午时阴长阳消,就是阳气会内收到体内,如果阴液不足以制阳之热,那回到体内的阳就会生热,热蒸阴液汗就外越自体表出来,这就是盗汗(就是偷偷出汗,就是人睡着后出汗,醒后汗止的出汗现象)。 我们讲阴虚的人潮热,潮热的意思就是定时一阵阵的热,大多午后潮热的人,就是属于阴虚的人,如果阴虚严重,阳气也受到损伤,那就容易导致盗汗,因为阴阳是互根一体的,损阴必会祸及阳,阳损也必祸及阴。 ■四是心开窍于舌 心血不足时舌质淡白;心火上炎时则舌尖红或舌体糜烂;心血瘀阻时则舌质紫暗或瘀斑、瘀点。热入心包或痰迷心窍时,则舌强语謇等。在舌诊上,舌尖代表的就是心。今天上午有网友问及舌尖有异常,可以看得出其心脏功能受到伤害了,果然回复说是心脏有病。 心主喜大喜伤心。人会有点痴傻。恐能胜喜,吓一下就可以回过神来。心主红,脸色很红,心脏有问题。心主舌,大舌头,结巴,舌尖红的发紫,舌尖溃疡都是心火旺。 苦味入心,心火旺可以心经刮痧,可以吃苦瓜。心主全身的脉搏,动脉和心有关。静脉和小肠有关。心律不齐就是心和小肠不协调了。心脏给所有的脏提供动力。是阴经中的阳脏。 君主之官。心绞痛,高血压,心脏病都是心的问题。心肌有问题会猝死。就是我们说的心肌梗塞死,一般表现是脸通红的。如果死的时候脸是白的那是脑梗。心肌有问题,中指指尖敲的时候会刺痛。要注意心肌梗死。如果有敲打时中指指尖刺疼,就要一直按掐揉灸到不疼为止,就不会发生心肌梗死了。

第五节 手少阴心经及其腧穴

第五节 手少阴心经及其腧穴 一、经脉循行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心与其他脏器相连的组织);下行经过横膈,联络小肠。其支脉,从心系向上,夹着食道上行,连于目系(眼球连接于脑的组织)。其直行经脉,从心系上行到肺部,再向外下到达腋窝部,沿着上臂内侧后缘,行于手太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后面,到达肘窝;再沿前臂内侧后缘,至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止于小指桡侧末端。 《灵枢·经脉》: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夹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经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二、主要病候 心痛,咽干,口渴,目黄,胁痛,上臂内侧痛,手心发热等症。 三、主治概要 1. 心、胸、神志病 心痛,心悸,癫狂痫等。 2. 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肩臂疼痛,胁肋疼痛,腕臂痛等。 四、本经腧穴(9穴) 1. 极泉(Jíquán) 出自《针灸甲乙经》 【别名】臂内 【穴名释义】极,高及甚为极,意指尺处、深凹处;泉,水之高而有源者曰泉,手少阴心经主血脉。本穴位于腋窝深凹处,且居于九穴中最高处,喻本经脉气由此如泉中之水急流而出,故名极泉。 【定位】在腋区,腋窝中央,腋动脉搏动处(图5‐1)。 (图 5‐1 ) 【解剖】在胸大肌的外下缘,深层为喙肱肌;外侧为腋动脉;布有尺神经、正中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及臂内侧皮神经。 【功效】舒筋活血,宽胸理气。 【主治】①心痛、心悸等心系病证;②肩臂疼痛、胁肋疼痛、臂丛神经损伤等痛证;③瘰疬; ④腋臭;⑤上肢痿痹;⑥上肢针刺麻醉用穴。

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心经 午时(中午11:00~下午1:00)气血流注于心经,称「手少阴心经」,专家提醒我们,中午不宜剧烈运动,就是担心在心经气血充盈时,造成血脉运行紊乱,血不归经,因此应适度休息,但午睡不宜过久。解决情志方面的问题,主心理,思虑,神智,睡眠,感情纠葛等。是调解心理,安定神智的经络。 1、手少阴心经主要症状 主治病候:心血管病:冠心病、心绞痛、心动国缓。神经及精神疾病:失眠健忘、神经衰弱。其他:经脉所过的肌肉痛。 虚症:胸闷、脸发红、四肢沉重、易疲倦、气血不良、胸痛、心悸亢奋、语言障碍等。 实症:呼吸不畅血液循环不良引起的头痛、口干口苦、掌心发热等。 《内经》上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不管是粗茶淡饭还是海味山珍,都吃得津津有味;不管是名牌西服,还是廉价布衣,都穿得落落大方;不管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听得声声悦耳。也就是说,让“身心保持愉快”为生活的第一要务,以“让精神感到满足”为事业的最大成功。如果您能按此心法来养心,何愁万病不祛。 本经共9个穴位。1个穴位在腋窝部,8个穴位在上肢掌侧面的尺侧。首穴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末穴少冲。 穴位名如下: 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 1心血管类疾病潜伏在心经上 手少阴心经是从心中开始,出来属于心脏与它脏相连的系带,下过膈肌,络小肠。它的支脉从心脏的系带部向上挟咽喉,而与眼球内连于脑的系带相联系。它的直行脉是从心系(即心与它脏相联系的系带)上行至肺,向下出于腑下(极泉),沿上臂内侧后缘,走手太阴,手厥阴经之后(青灵),下向肘内(少海),沿前臂内侧后缘(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到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后边(少府),沿小指的桡侧出于末端(少冲),接手太阳小肠经。 《黄帝内经》中说,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咽喉干燥,心口痛,口渴要喝水;还可发为前臂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痠痛等症。本经所属腧穴能主治有关“心”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如,胸、心、循环系统病症、神经精神系统病症以及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病症。因此,在身体保养方面,循经按揉可以放松上臂肌肉,疏通心经的经气。对重点穴位进行按压敲击,还可以预防冠心病、肺心病以及改善颈椎病压迫神经所导致的上肢麻木等,此外还

手少阴心经示意图——十二经络图

手少阴心经示意图——十二经络图 心脏在中医医学中是属于五脏之一:位于肺之下,横隔膜之上,状如莲花一般,且附著于胸椎的第五根肋骨附近。和现代医学所认为的心脏机能大致相同,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组织。心经是维持心脏功能的经脉,假使有任何损害的话,机能便会降低或亢进,并呈现出各种不适的症状,如眼睛带黄并有充血的迹象。喉咙痛。由手臂开始,经肘部到手掌、小指为止。有疼痛、冰冷及麻痹的感觉。或者是相反地有热感。脸部发烧,有如上火一般。讲话的声音明朗,比较喜欢说话、笑。精力旺盛、富有同情心,有时也会感情用事。食物则偏好辣味,但体力却不太好。可以在位于第五胸椎附近的心俞穴位处压看看,会感觉到似乎有硬块。心经的穴位包括有极泉、青云、少海、灵道、进里、阴刹、神门、少府、少卫等九个穴位。心经发生异常时,身体会有各种不舒服的感觉,此时请刺激心经上的穴位,症状就能减轻了。手少阴心经;从心中开始,出来属于心脏与它脏相连的系带,下过膈肌,络小肠。 它的支脉:从心脏的系带部向上挟咽喉,而与眼球内连于脑的系带相联系。 它的直行脉从心系(即心与它脏相联系的系带)上行至肺,向下出于腑下(极泉),沿上臂内侧后缘,走手太阴,手厥阴经之后(青灵),下向肘内(少海),沿前臂内侧后缘(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到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后边(少府),沿小指的桡侧出于末端(少

冲),接手太阳小肠经。本经一侧9穴(左右两侧共18穴)。其中8穴分布于上肢掌侧面的尺侧,1穴在侧胸上部。首穴极泉,末穴少冲。主治胸、心、循环系统病症、神经精神方面病症以及本经脉所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 (1) 极泉HT1 Jí quán [定位] 在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 [解剖] 在胸大肌的外下缘,深层为喙肱肌;外侧为腋动脉;布有尺神经,正中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及臂内侧皮神经。 [主治] 心痛,咽干烦渴,胁肋疼痛,瘰疬,肩臂疼痛。 [配伍] 配肩髃、曲池治肩臂痛。 [刺灸法] 避开腋动脉,直刺或斜刺0.3~0.5寸。 (2) 青灵HT2 Qīng líng [定位] 在臂内侧,当极泉与少海的连线上,肘横纹上3寸,肱二头肌的内侧沟中。 [解剖] 当肱二头肌内侧沟处,有肱三头肌;有贵要静脉,尺侧上副动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 [主治] 头痛振寒,目黄,胁痛,肩臂疼痛。 [配伍] 配肩髃、曲池治肩臂痛。 [刺灸法] 直刺0.5~l寸。 (3) 少海HT3 Shào hǎi [定位] 屈肘,当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 有旋前圆肌,肱肌;有贵要静脉,尺侧上下副动脉,尺返动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外前方有正中神经。 [主治] 心痛,肘臂挛痛,瘰疬,头项痛,腋胁痛。 [配伍] 配曲池治肘臂挛痛。 [刺灸法] 直刺0.5~l寸。 [附注] 手少阴经所人为“合”。

27手少阴心经循行

27、手少阴心经循行 手少阴心经【语译】手少阴心经:从心中开始,出来属于心脏与它脏相连的系带,下过膈肌,络小肠。它的支脉:从心脏的系带部向上挟咽喉,而与眼球内连于脑的系带相联系。它的直行脉:从心系(即心与它脏相联系的系带)上行至肺,向下出于腑下(极泉),沿上臂内侧后缘,走手太阴,手厥阴经之后(青灵),下向肘内(少海),沿前臂内侧后缘(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到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后边(少府),沿小指的桡侧出于末端(少冲),接手太阳小肠经。【病候】《灵枢·经脉》:是动则病:嗌(1)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2)。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注释】(1)嗌--音益。《说文》:“咽也”。按:嗌,指咽峡部分,而咽则兼指食管。(2)臂厥--同肺经。指经脉所过部分气血阻逆。【语译】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的病症:咽喉干燥,心口痛,口渴要喝水;还可发为前臂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痠痛等症。本经所属腧穴能主治有关“心”方面所发生的病症:眼睛发黄,胸胁疼痛,上臂、前臂内侧后边痛或厥冷,手掌心热。手少阴络脉【循行】《灵枢·经脉》: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1),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

取之去腕后一寸(2)。别走太阳也。其实,则支膈(3);虚,则不能言(4)。【注释】(1)一寸——原作一寸半,据《太素》改。(2)腕——原作掌,据《太素》《甲乙》改。(3)支膈——胸膈间胀满、支撑不适。(4)不能言——其支者上系舌本,故不能言。【语译】手少阴络脉:名通里,在腕关节后一寸处分出上行,沿着本经进入心中,向上联系舌根部,归属于眼与脑相连的系带。 手少阴络脉出现的实证,见胸膈部支撑胀满;虚证,不能说话。可取手少阴络穴治疗。本络走向手太阳小肠经脉。手少阴经别【循行】《灵枢·经别》:手少阴之正,别入于渊腋(1)两筋之间,属于心,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眦。【注释】(1)渊腋——足少阴胆经穴名,在腋下三寸处。又释为腋部。【语译】手少阴经别,分出后进入腋下渊腋穴处两筋之间,归属于心脏,向上走到喉咙,浅出面部,与手太阳经在内眼眦会合。手少阴经筋【循行】《灵枢·经筋》:手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侧,结于锐骨,上结肘内廉,上入腋,交太阴,伏(1)乳里,结于胸中,循贲(2),下系于脐。其病:内急,心承伏梁(3),下为肘网(4),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筋痛。【注释】(1)伏——原作“挟”据《太素》及杨注改。(2)贲——原作“臂”据《太素》及杨注改。(3)伏梁——古病名,五积之一,为心之积,主要症状为积块起于脐上,上至心下,伏而

7-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心经的开经时间是午时(11点—13点)这个时间心经经气最足,是刮痧的最好时间。 心经总共9个穴【本经穴】极泉,青灵,少海(合),灵道(经),通里(络),阴郄(郄),神门(输、原),少府(荥),少冲(井)。 【循行】①起绐于心中,出来属于心脏的系带(与它脏 相连的组织),②下过膈肌,散络小肠。上行的一支: ③从心脏的系带部向上挟咽喉,而与眼脑的系带(目 系)相联系。外行的主干:④从心系(心脏的系带) 上行至肺,向下出于腋下(极泉),⑤沿上臂内侧后缘 ,走手太阴、手厥阴经之后(青灵),⑥下向肘内( 少海),沿前臂内侧后缘(灵道、通里、阴郄、神门), ⑦到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后边(少府),沿小指的 桡侧出于末端(少冲,接手太阳小肠经)。 经分左右两侧按照以上调理完一侧后重点刺激的穴位 少海穴(Shào hǎi)合穴 位置:屈肘当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 功效:疏经止痛、活血散结、宁心安神 主治:心脏疾患、肘臂挛痛、头颈项疼痛、腋痛、 失眠、颈、腋淋巴结结核、肿痛、手颤狂躁型精神病 灵道穴(Líng dào)经穴 位置: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腕横纹上1.5寸。 功效:疏经祛风、宁心安神、主治心病 主治:心脏疾患、悲恐、善笑、抽筋、不能言语 通里穴(Tōng lǐ)络穴 位置: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 功效:疏经祛风、宁心安神、消肿止痛 主治:心悸头晕、目眩、面赤热、咽喉肿痛、哑嗓失音、不能言语、言语不利、腕臂痛、扁桃体炎、遗尿、月经过多、失眠阴郄穴(Yīn xì)郄穴位置: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0.5寸。 功效:疏经止痛、益阴安神、止汗止血 主治:心脏疾患、惊悸、骨蒸盗汗、吐血、鼻出血、哑嗓失音、不能言语 神门穴(Shén mén)输穴原穴位置: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功效:疏经止痛、宁心安神、益智健脾 主治:心脏疾患脑神经病症及消化系统病症、心烦惊悸失眠健忘、神经疾病、胁肋疼痛、掌中热、胃痛呃逆、不思饮食。少府穴(Shào fǔ)荥穴位置:在手掌面,第4、5掌骨之间,握拳时,当小指尖处。 功效:疏经止痛、益阴安神、固脱益气 主治:心悸、心脏疾患、小指挛痛、子宫脱垂、阴部瘙痒、阴痛、便带脓血 少冲穴(Shào chōng)井穴位置:在小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功效:树精活血、泻热利窍、宁神息风 主治:心脏疾患、心悸、胸肋痛、神经疾病、口中热、掌中热、昏迷 极泉穴(Jí quán)位置:在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 (心经调理时间为30—45分钟) 手少阴心经主治: 本经脉所联系的脏腑器官合肢体组织出现的各种病症。包括循环、消化和神经系统病症;胸部及上肢掌侧部的病症。如胸痛、心脏疾患、失眠、健忘、癫痫等。

手少阴心经穴位图--经络知识

1、穴位图:

图1手少阴心经穴位图图2手少阴心经脉循行图 2、经脉循行: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心与其他脏器相连系的部位),过膈,联络小肠。 “心系”向上支脉:挟咽喉上行,连系于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 “心系”直行的脉:上行于肺部再向下出于腋窝部(极泉)沿上臂内侧后缘,行于手太阴和手厥阴经的后面,至掌后豌豆骨部入掌内,沿小指内侧至末端(少冲)交于手太阳小肠经。(图2) 3、主要病候:心痛、咽干、口渴、目黄、胁痛、上臂内侧痛、手心发热等。主治心、胸、神经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4.常用腧穴: 图3 手少阴心经穴位 少海HT3 合穴 位置:在肘横纹尺侧端,当肱骨内上髁与曲泽穴之间。 血管和神经分布:有责要静脉,尺侧下副动脉,尺侧返动、静脉。分布着前臂内侧皮神经。阴郄HT6 郄穴 位置: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骨腱桡侧缘,腕横纹(神门穴)上5分处。 血管和神经分布:血管、神经分布同灵道。 神门HT7 输穴原穴 位置:在腕掌侧横纹尺侧部,当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凹陷处。 血管和神经分布:血管、神经分面有灵道。[参考资料]据报道,给犬注射垂体素造成垂体性高血压,针刺神门穴有明显的降压作用;针刺癫痫病人的神门、阴郄等穴,可使部分大发作的患者的脑电图趋向规则或使病理性脑电流电位降低。 少冲HT9 井穴 位置:在小指桡侧,距指甲根角外上方1分处。 血管和神经分布: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分面着来自尺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手少阴心经(共9穴,图1)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

该文章转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d13005108.html, 原文地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8d13005108.html,/TJYJ/JLZS/2008/12/26/1257141001.html

手少阴心经九穴详解

心脏在中医医学中是属于五脏之一:位于肺之下,横隔膜之上,状如莲花一般,且附著于胸椎的第五根肋骨附近。和现代医学所认为的心脏机能大致相同,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组织。心经是维持心脏功能的经脉,假使有任何损害的话,机能便会降低或亢进,并呈现出各种不适的症状,如眼睛带黄并有充血的迹象。喉咙痛。由手臂开始,经肘部到手掌、小指为止。有疼痛、冰冷及麻痹的感觉。或者是相反地有热感。脸部发烧,有如上火一般。讲话的声音明朗,比较喜欢说话、笑。精力旺盛、富有同情心,有时也会感情用事。食物则偏好辣味,但体力却不太好。可以在位于第五胸椎附近的心俞穴位处压看看,会感觉到似乎有硬块。心经的穴位包括有极泉、青云、少海、灵道、进里、阴刹、神门、少府、少卫等九个穴位。心经发生异常时,身体会有各种不舒服的感觉,此时请刺激心经上的穴位,症状就能减轻了。 手少阴心经;从心中开始,出来属于心脏与它脏相连的系带,下过膈肌,络小肠。 它的支脉:从心脏的系带部向上挟咽喉,而与眼球内连于脑的系带相联系。 它的直行脉从心系(即心与它脏相联系的系带)上行至肺,向下出于腑下(极泉),沿上臂内侧后缘,走手太阴,手厥阴经之后(青灵),下向肘内(少海),沿前臂内侧后缘(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到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后边(少

府),沿小指的桡侧出于末端(少冲),接手太阳小肠经。本经一侧9穴(左右两侧共18穴)。其中8穴分布于上肢掌侧面的尺侧,1穴在侧胸上部。首穴极泉,末穴少冲。主治胸、心、循环系统病症、神经精神方面病症以及本经脉所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 (1) 极泉HT1 Jíquán [定位] 在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 [解剖] 在胸大肌的外下缘,深层为喙肱肌;外侧为腋动脉;布有尺神经,正中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及臂内侧皮神经。[主治] 心痛,咽干烦渴,胁肋疼痛,瘰疬,肩臂疼痛。 [配伍] 配肩髃、曲池治肩臂痛。 [刺灸法] 避开腋动脉,直刺或斜刺0.3~0.5寸。 (2) 青灵HT2 Qīng líng [定位] 在臂内侧,当极泉与少海的连线上,肘横纹上3寸,肱二头肌的内侧沟中。 [解剖] 当肱二头肌内侧沟处,有肱三头肌;有贵要静脉,尺侧上副动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 [主治] 头痛振寒,目黄,胁痛,肩臂疼痛。

净觉法师关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解

净觉法师关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解净觉法师关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解 汉传佛教通行版为玄奘译。这部经在佛教三藏中的地位殊胜,就相当于释迦牟尼佛的心脏一样。收于大正藏第八册。 心(梵hrdaya ):核心,中心。整个佛法的中心、核心。含有精要、心髓等意。本经系将内容庞大之般若经浓缩,成为表现‘般若皆空’精神之简洁经典。全经举出五蕴、三科、十二因缘、四谛等法以总述诸法皆空之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语,即是出自本经。 中国历史上,至宋朝为止,可考的至少有11次汉译,现存9本。 《摩诃般若波罗蜜咒经》吴·支谦译缺

《般若波罗蜜多那经》唐·菩提流志译(693年)缺 《摩诃般若髓心经》唐·实叉难陀译(695-710年)缺 《佛说波罗蜜多心经》唐·义净译(695-713年)略本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别本唐·法月译(初译)(738年)广本存 《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法月译(重译)(738年)广本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般若共利言等译(790年)广本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智慧轮译(847~859年)广本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法成译(敦煌石室本)广本存 《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宋·施护译(980~1000年)广本存 《到达彼岸终极智慧心经》现代·元吾氏译(1965~-)存 《心经》全名《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它的中心思想就在经名体现出来。充分流露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的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