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5年高考地理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04地表形态的塑造

2015年高考地理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04地表形态的塑造

2015年高考地理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04地表形态的塑造
2015年高考地理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04地表形态的塑造

2015年高考地理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04地表形态的塑造

(2015?新课标全国1)图4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4,完成下列小题。

1、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2、推测1992~1997年期间()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2015?浙江卷)下图为某地形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下列各题。

3、图中甲、乙两地的地质地貌叙述,正确的是

A、甲-背斜岩层,由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压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4、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

A、石灰岩砂岩

B、花岗岩流纹岩

C、大理岩石英岩

D、安山岩玄武岩

(2015?上海卷地理)板块构造学说科学地解释了地震、火山等地壳运动的机理。

5、两个大陆板块碰撞的地区,一般出现的地壳运动现象是()

A、地震和火山

B、火山和断裂

C、地震和断裂

D、火山和褶皱

6、2亿年前的海洋板块不全在俯冲带下沉消熔,部分随地壳抬升变为陆地,其证据包括()

①部分沉积岩转变为岩浆岩②古老大陆地壳中有大量沉积岩

③部分沉积岩转变为变质岩④部分沉积岩中有海洋生物化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15?上海卷地理)根据岩石的质地,如矿物颗粒的大小、有无气孔、疏密程度、形状等可以推测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环境。

7、某山体由岩浆岩组成。该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对其成因的合理推测是()

①岩浆冷却较快②岩浆冷却较慢③在地表形成④在地下形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历史上,苏州人利用当地砚瓦山的岩石做原料生产优质砚台。这种岩石岩性致密,呈薄板状。该岩石可能是()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2015?安徽卷)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完成下列问题。

9、甲地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主是

A、风力堆积

B、风力侵蚀

C、流水堆积

D、流水侵蚀

(2015?广东卷)10、河流的河床形态,受流域内多种因素的

影响,下列因素中,对河床形态影响不大的是()

A、岩石性质

B、通航里程

C、地质构造

D、降水多少

(2015?北京卷)图2为华北某地具备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1.图中()

A、甲地陡峻,喀斯特地貌典型

B、乙地低平,泥石流灾害频发

C、丙村比丁村土层深厚

D、丁村比丙村地下水埋藏浅

12.图示地区()

A、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

B、山前平原受外力侵蚀作用明显

C、洪积扇面积差异取决于降水量

D、渠水通过蒸发环节参与水循环(2015?福建卷)图4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3.图中X地的地质构造地貌最可能为()

A.背斜谷

B.背斜山

C.向斜谷

D.向斜山

14若a、c两河的支流相连,则流量显著增大的地点是()

A.①

B.②

C. ③

D.④

(2015?江苏卷地理)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5.安第斯山脉南北狭长的原因是()

A.沿经线方向发育 B.沿火山地震带发育

C.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 D.沿海陆作用边界发育

16.下列地理现象成因与安第斯山脉密切相关的是()

A.巴西高原煤炭资源丰富

B.南美大陆地表径流主要流人大西洋

C.南美大陆西部沿海形成大渔场

D.巴西东南沿海有热带雨林气候分布

(2015?山东卷)某地理兴趣小组在一次野外考察中,选择了一条与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垂直的路线。观测出

C

D

S

17、该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为

A、南北方向

B、东西方向

C、西北-东南方向

D、东北-西南方向

18、该小组绘制的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应为

A B C D

(2015?天津卷)某矿物形成于上地慢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人们在图2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读图文材料,回答19-20题。

19.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

A.岩浆喷发岩层断裂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B.岩浆喷发岩层断裂搬运、沉积风化、侵蚀

C.岩层断裂岩浆喷发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D.岩层断裂岩浆喷发搬运、沉积风化、侵蚀

20.剖面图中绘制的火山坡度,与实际的火山坡度相比()

A.变陡了 B.变缓了 C.无变化 D.无法判断

【答案】1、D 2、B

【解析】

试题分析:

1、该区域外力以淤积作用为主,近海地区海水变浅,则水深2米的位置与检测距起点的距离越大,反之当海水侵蚀的速度超过泥沙的沉积速度,则两者的距离变小。图中两者距离在1975年至1978年间,两者距离扩大,此后两者距离总体上逐渐缩小。故当地外力作用是先淤积为主,后侵蚀为主。D正确。

2、在1992年——1997年间两者距离持续缩小,说明海域沉积作用持续减弱,应是黄河携带入海的泥沙减小所致。若该时间段黄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增加,黄河的水量会增大,河流输沙量增大,河口地区泥沙淤积强烈,A错;此时段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小,会导致泥沙量减少,B正确;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注入黄河的径流量会增加,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也会使黄河水量增加,故C、D错。

考点:流水作用

【名师点睛】本组试题以一幅坐标图,考查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重点考查流水作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要求学生通过正确提取图中信息,联系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地理原理,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

【答案】3、C 4、A

【解析】

试题分析:图中①——⑧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读图分析,根据岩层弯曲形态,甲处是向斜岩层,由水平挤压成向斜,外力侵蚀成山,A错;甲位于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向斜,受侵蚀成岭,B错;乙处为背斜,顶部受张力疏松被侵蚀成谷,C对,D错。

6、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与周围岩石不同。读图,丙处岩层按顺序形成较晚,且没有侵入或切断的形态,是在地表沉积形成,可能是石灰岩等沉积岩,或是石灰岩变质成的大理岩,A对。不可能是岩浆岩,B、C、D错。【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岩层的新老关系,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名师点睛】图中岩层序号代表岩层年龄的新老关系。根据不同地质构造岩层年龄新老关系,判断出背斜、向斜构造。背斜构造岩层中间老、两翼新,背斜顶部岩层易受张力,岩层较松散,易被侵蚀形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根据丙处岩层序号,判断出为沉积岩,如是岩浆岩,会把原来沉积岩层切断。

【答案】5、C 6、C

【解析】

试题分析:

5、板块张裂处易形成地震和火山活动,板块碰撞挤压易形成地震、断裂及褶皱。C正确。

6、海洋是接受外力沉积的环境,构造海洋板块的岩层往往形成较薄的沉积物堆积进而形成沉积岩。这些沉积岩中含有大量海洋生物化石。沉积岩在地球深处受高温高压作用可转化为变质岩或高温下重熔再生转化为岩浆。C正确。考点:板块构造、物质循环。

【名师点睛】该题以板块构造学说原理为材料,考查地壳运动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要求学生掌握书上所学的板块构造学说原理,在板块交界地区,板块运动的特点,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交界处,大洋板块的运动特点,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难度较大。

【答案】7、D 8、D

【解析】

试题分析:

7、岩浆岩分侵入岩和喷出岩。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地壳深处,缓慢冷却形成。在冷却过程中充分结晶,矿物结晶体巨大,肉眼清晰可见。D正确。

8、喷出岩往往含有大量气泡,如流纹岩。侵入岩一般不会出现层理构造。沉积岩往往具有层理构造,但岩性较软,物质不坚硬。该岩石呈薄板状,岩性致密,应是页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板岩。D正确。

考点:常见岩石。

【名师点睛】该题通过分析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环境,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岩石与地壳物质循环:三大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换,构成了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1)岩浆岩: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凝固而成,在地表

砂岩、砾岩等,以及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正常情况下,沉积岩层呈上新下老的关系。亦可根据所含化石确定时间先后顺序。物质构成和化石还可以反映当时的沉积环境,如煤层说明以前是湿润的森林,石灰岩层说明以前是温暖的浅海环境,等等。(3)变质岩:由其它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如石灰岩受热后成为大理岩,页岩受挤压形成板岩等。

【答案】9.C

【解析】

试题分析:

9、甲为湄公河入海口形成的湄公河三角洲,为河流下游,流速减低,从上中游携带而来的泥沙随着流速降低沉积下来形成,故C正确。

【考点】:考查区域定位及区域地理特征、地貌成因、亚洲水稻种植业特点等。

【名师点睛】该题以世界某部分区域图为材料,考查学生的空间定位、知识迁移和综合分析能力。首先需要确定是东南亚地区,可以根据经纬网或者泰国湾来判断出东南亚,然后在判断该区域的气候类型,从而区域西部沿海地区降水丰富的原因;甲地地貌是属于堆积地貌,结合所学知识,在不同河段的河流地貌类型的区别,位于河流入海口出的三角洲地貌属于堆积地貌;第(3)问,难度不大,只要判断出乙地农业地域类型是水稻种植业,结合教科书结论就很快得出答案。所以,总体上,该题组难度不大,叙述对属于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掌握就行。

【答案】10.B

【解析】

试题分析:岩石性质、地质构造和降水多少等对河床的侵蚀程度有很大影响,进而影响河床的形态;而通航里程不会影响河水对河床的侵蚀作用的强弱,进而对河床的形态影响不大。故选B。

考点:流水的侵蚀作用。[来源:https://www.wendangku.net/doc/8013017822.html,]

【名师点睛】该题是一道简单的文字选择题,没有图表信息,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运用,河流的河床形态受流域内多种因素的影响,与河流流经地区的地质构造、河床的岩石性质和流域地区的降水量有关,而河流的流程长短对河床形态影响不大。

【答案】11.C 12.A

【解析】

试题分析:

11、图示甲为花岗岩,不会形成喀斯特地貌;泥石流易发生在地势坡度较大地区,乙地低平,不易发生;从地下水位分析,丁村比丙村地下水埋藏深;而丙村地势低平,所以比丁村土层深厚。故选C。

12、从图示地势起伏及河流的流向,判断该地区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而山前平原地势低平,流水的沉积作用明显;洪积扇面积与地势的起伏和降水量;渠水通过蒸发、径流及下渗参与水循环。故选A。

考点:外力作用、水循环

【名师点睛】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塑造,主要是在流水、风力、冰川和海浪等四种外力作用下,经过侵蚀、搬运、堆积形成。而喀斯特地貌只形成于石灰岩地区;泥石流实际是流水侵蚀作用,主要发生坡度较大地区,而坡度较小地区主要表现为堆积作用,且在水量、含沙量一致情况下,坡度越小,沉积层越厚。

【答案】13.A 14.B

【解析】

试题分析:

13.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X地属于中间老,两翼新,判断为背斜,从地貌分析,属于河谷,因此X地为背斜谷。故选A。

14.从等高线分析,两河支流相连处,c河的地势高,河水应由c河流向a河,又②地位于下游河段,所以水量会显著增加;而①④位于上游,水量不变,③河段位于c河的下游,水量会减小。故选B。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判断、等高线判读。

【名师点睛】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背斜和向斜,背斜为中间岩层老,两翼岩层新;向斜为中间岩层新,两翼岩层新.依据等高线判读地形名称:①山顶:也可称山峰,山岭。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数值中部高四周低,则中部为山岭。②山脊: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弯曲的地方。③山谷: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弯曲的地方。④盆地: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数值中部低四周高,则中部为盆地。⑤鞍部:等高线地形图中,两个相邻的山岭之间相对较低处。⑥陡崖: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相交的地方⑦陡坡与缓坡:同一等高线地形图

【解析】

试题分析:

15、安第斯山脉是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是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形成,因而安第斯山脉南北狭长,故答案选C。

16、巴西高原丰富的煤炭资源是地质历史时期地壳运动,将原始森林埋藏在地下所形成;南美大陆西部沿海形成大渔场是秘鲁寒流作用形成的;巴西东南部沿海有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与东南信风、巴西暖流、及巴西高原地形抬升气流相比,以上三项与安第斯山脉形成都没有必然联系,南美大陆地表径流由于安第斯山脉位于大陆西岸,东侧陆地面积广阔,致使发育的大河由西向东流入大西洋,西侧陆地面积狭小,河流短小,所以说南美大陆主要流入大西洋与安第斯山脉密切相关,故答案选B。

【考点定位】本题组以南美洲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地壳运动的知识、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知识,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名师点睛】本题组第一小题考查地壳运动的知识,安第斯山脉是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是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形成的,学生做错,可能会选沿火山地震带发育和沿海路作用边界发育,因为安第斯山脉距离海洋近,与火山地震带重合,但这两个不是安第斯山脉的成因;第二小题考查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高大山脉往往形成分水岭,影响河流流向,而煤炭资源的形成、秘鲁渔场的形成、东南沿海有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均与安第斯山脉无关。

【答案】17、D 18、C

【解析】

试题分析:

17、读表格,根据表格中各点的坐标,可以判断地层的延伸方向是西北-东南方向。是东北-西南方向,D对。小组选择了一条与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垂直的路线,所以该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为是东北-西南方向、A、B、C错。

18、根据表格中信息,CDS岩层年龄由新-老,根据各点的经度判断,由S两点向两侧依次出现D、C岩层的点,所以该地质构造的岩层中间老,两翼新,是背斜构造,C对。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岩层新老关系等。

【名师点睛】

利用经纬网定位,是一项基本能力。利用好材料中的图文知识,是做题的技巧。学生可以做简图,标注出各点,然后可以直观判断走向。要注意材料中一句话,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垂直的路线。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判断地质构造类型、构造地貌及成因。

【答案】19. C 20. A

【解析】

试题分析:

19、首先岩层断裂,然后从上地幔软流层的矿物沿断层上升到地表,称为岩浆喷发,形成岩浆岩,再经过外力作用,依次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形成河滩泥沙。故选C。

20、图示纵坐标单位为米,横坐标的单位为千米,两者比例尺差距较大,所以绘制火山剖面图坡度比实际坡度要大。故选A。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岩浆活动、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形剖面图判读。

【名师点睛】岩浆来自上地幔的软流层,在高温高压下,沿裂隙向上侵入,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出露地表的各类岩石,受外力作用的影响,首先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然后收外力的侵蚀,使破碎岩石离开原来的地方,被搬运到其它地区,最后沉积下来,形成松散的沉积物,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2014年高考海南地理试题及答案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 文科综合地理 第Ⅰ卷 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些跨国企业通过在国际互联网上发布订单的方式,将产品的制造环节转移给承接订单的企业。图Ⅰ示意其一般模式。该模式中,制造工厂的国际转移速度较快。据此完成1~3题。 1、在图示模式中 A、发单企业集中在亚洲 B、接单企业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 C、产品全部在接单企业的工厂制造 D、利润随订单流向逐级递减 2、从事下列产业的跨国企业,适于采用图示模式的是 A、普通服装制造 B、汽车制造 C、金属冶炼 D、甘蔗制糖 3、在图示模式中,导致制造工厂国际转移速度较快的主要因素是 A、原材料价格 B、交通条件 C、工人工资 D、市场 甲地(位置见图2)气温年较差较小,5~8月降水稀少。据此完成4~5题。 4、甲地气温年较差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较高 B、纬度较低 C、距海较远 D、植被较好 5、甲地5~8月降水稀少的主要原因是 A、处在盛行西风背风坡 B、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 C、受干燥的东北信风影响 D、受高纬干冷气流影响 棉花耐旱,耐盐碱,喜光照。近年来,阿拉善高原(位置见图3)采用滴灌技术和机械化作业,种植早熟的棉花品种,并引种彩色棉和有机棉。据此完成6~8题。 6、导致该地种植早熟棉花品种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 、热量 B、土壤 C、光照 D、水分 7、该地引种彩色棉、有机棉,主要是为了 A、降低运输成本 B、改善生态环境 C、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D、增强产品竞争力 8、该地发展棉花种植业面临一些问题。其中,机械化作业可缓解的问题是 A、交通不便 B、劳动力缺乏 C、资金不足 D、土地多盐碱 近年来,全球变暖使北极(海洋运输)航线的开通成为可能。图4示意计划中的北极航线(包括东北航线和西北航线),据此完成9~11题。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检测试题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检测试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测控导航 考点题号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2、3、4、5、6、7、9、13、26、27 山地的形成8、10、11、12、14、15、23、26、27、28 河流地貌的发育16、17、18、19、20、21、22、24、25、28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2013年天津文综,6~7题)读图,回答1~2题: 1.据图中珊瑚礁(岛)分布状况判断,珊瑚适宜生长在( ) A.岛屿周围的浅海 B.有暖流经过的浅海 C.温暖清澈的浅海 D.有河水注入的浅海 2.图中一些珊瑚岛海岸,分布着珊瑚碎屑组成的沙滩。这些沙滩形成于( ) A.风化作用 B.侵蚀作用 C.搬运作用 D.沉积作用 解析:1.C 2.D 第1题,由图可知,珊瑚礁(岛)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浅海地区,由此可推断珊瑚适宜生长在温暖清澈的浅海。第

2题,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珊瑚碎屑组成的沙滩”,由此可以判断这些沙滩是由沉积作用形成的。 (2011年北京文综,8~9题)如图为地处北纬50°附近欧洲中部的某聚落局部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 ) A.河流形成于距今2 300万年前 B.①处经历了先侵蚀后沉积过程 C.②处地层由下到上是连续的 D.河流③处左岸侵蚀,右岸堆积 4.该聚落( ) A.出现在图中所示断裂产生前 B.坐落在河流冲积平原上 C.自然景观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D.居住区适宜向河滩扩展 解析:3.D 4.C 第3题,从图例及图示中可以看出,河流下切侵蚀到距今2 300万年前的岩层,说明河流形成于距今2 300万年以后,A项错误;根据岩层的形态可以判断出①地经历了先沉积后侵蚀的过程,B 项错误;从图例中标注的岩层年龄可以看出,②地岩层分布是不连续的,C项错误;③处位于河流曲流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的左岸

地理专题讲座

专题讲座 高中地理(必修1)总论 北京市京源学校侯小波 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北京市京源学校地理教师,侯小波。今天由我来和大家一起交流,我对高中地理必修1的整体认识和教学过程的一些思考。 细心的老师应该还记得,高中地理必修1的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就是我跟大家一起学习交流的,而今天的内容又是必修一的总论,即对必修1的整体认识和思考。所以,对于必修 1 ,我觉得自己讲在前,又讲在后。但是,无论是讲在前还是讲在后,我认为有一个问题,是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的。即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作为高中地理教师,我们都非常清楚,高中地理必修1的主要内容是自然地理,但是,我们应该讲些什么呢?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于必修一模块内容结构表述如下,四个内容: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我们用结构图来还原必修 1 的整体面貌: 通过结构图的分析,我们来认识四个问题(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的问题):1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功能、物质迁移、能量转换、动态演变以及地域分异规律的学科。(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无论是从自然地理学的定义还是必修一总体结构图中,我们都能看出,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地理环境。具体来讲,就是我们常说的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物质能量组成和运动变化。也就是说,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范围不过是距地表上、下 30 千米左右的物质和能量。 但要特别注意的是:自然地理环境在任何一个区域中的表现,都是一个系统,即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彼此之间的影响、联系,才是自然地理环境。所以在必修 1 的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自然地理环境系统的建立,即要注重联系。 2 .课标和教材中出现的宇宙中的地球以及隐含着的内部物质运动,这两部分,是自然地理环境吗? 准确的说,课标和教材中出现的宇宙中的地球,以及隐含着的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其实质都不能算为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范畴,它们分别属于天文学和地球科学。那为什么要将这两部分内容纳入地理课程之中呢?

上海高考地理试题及答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 地理试卷(文科使用) 本试卷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全卷包括两大题,第一大题为选择题:第二大题为综合分析题,包括共同部分和选择部分。 考生注意: 1.答卷前,务必在答题纸上用钢笔或圆珠笔清楚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在答题纸反面清楚的填写姓名 2.答案必须全部涂或写在答题纸上。所有考生应完成第一大题和第二大题的共同部分。第二大题选择部分分为A、B两组,两组试卷分值相同,A组对应于考试手册中”任选模块一”,B组对应于”任选模块二”,考生须任选一组答题。 3.应答选择部分前,应将答题纸上选做组别的识别框用2B铅笔涂黑,填涂的组别识别框必须与实际答题组别一致,如果不一致,两组别全涂或不涂者得零分。 一、选择题(共5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一)荷兰某机构计划2023年把志愿者送上火星,这个计划可行吗?专家认为技术上很难。1.火星虽为地球近邻,实际上路途非常遥远。已知火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半径平均为1.52天文单位。则地球到火星的最近距离大约为 A.0.52天文单位 B.1天文单位 C.1.52天文单位 D.2.52天文单位 2.志愿者飞往火星途中会遇到的主要困难是 ①宇宙空间强辐射②火星引力强大③火星大气层稠密④环境长期失重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二)2012年11月18日,我国一名帆船运动爱好者驾驶“青岛号”从青岛出发,于2013年4月5日成功返回,创造了新的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世界纪录。 3.11月底“青岛号”在北太平洋行驶途中,遇到热带风暴。当热带风暴中心位于其正北方向时,该海域盛行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4.12月下旬,“青岛号”在海上过了两次圣诞节。这说明“青岛号” A.自东12区向东越过了日界线 B.自西12区向东越过了日界线 C.自东12区向西越过了日界线 D.自西12区向西越过了日界线 (三)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教学目的 1.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3.建立内力和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4.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二、内容解析 1.本节教材的内容组织。本节重点讲述了三个问题,一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导力量──内力;二是对地表形态起“雕刻”作用的外力;三是在内、外力作用下的地壳物质循环。 在第一部分中,教材介绍了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表现形式。在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中又重点介绍了地壳运动,分析了地壳运动的两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阐述了两种运动的相互关系。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在第二部分中,教材介绍了外力作用的概念、能量来源、四种方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是第二部分内容的重点。 在第三部分中,教材讲述了地壳物质循环。地壳物质循环和地表形态的塑造似乎是关联性不大,两个自然地理问题,但是,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是地壳物质循环在地表留下的痕迹。因此,在介绍地壳物质循环时,教材首先阐述了二者的相互关系,即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地壳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相互转化。这部分教学内容的重点是以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为基础的地壳物质循环,难点是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 2.案例1的设计意图。教材在介绍内力作用时讲到“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极其缓慢”,对此,学生缺乏感性的认识。为了加强学生对这一内容的理解,教材中安排了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的案例,一慢一快,让学生对内力作用进行速度的慢和快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有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 3.“活动1”的设计意图。第一个题目,让学生通过解读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大理石柱上海生动物钻孔痕迹,分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近1700年间地壳的升降变化,认识地壳是在不断地运动着,地壳运动具有长期性和周期性的特点。第二个题目,让学生结合初中学习过的中国地形的内容,分析山脉对我国大地构造格局形成的作用,从而体会教材中强调的“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4.图4.3~图4.6的设计意图。在外力作用部分,教材通过文字分别介绍了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对于它们形成的不同的地貌形态,不能给予直观的表达。为此,教材用四幅照片,分别将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展现出来。海蚀陡崖和冰斗等是典型的侵蚀地貌,体现了流水和冰川的侵蚀作用;沙滩和蛇形丘是典型的堆积地貌,体现了流水和风力的堆积作用。教材中的这几幅图只是举例,学生可能会看到更多的地貌形态,教学时应鼓励学生举出更多的例子,并初步尝试分析其成因。 5.对“地壳物质循环”的内容要求。这段内容更多地承载着科学观的教育。通过“地壳物质循环”的学习,培养学生关于物质是运动的、变化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图4.8“地壳物质循环简图”表达了这段内容的核心思想,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读懂这幅图。从图中可以

2014年高考福建文综地理试卷及解析--高清版

2014·福建卷(文综地理) [2014·福建卷] 图1示意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智慧城市。读图回答1~2题。 图1 1.地理信息系统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 A.分析、管理空间信息B.跟踪动态定位信息 C.整合、集成网络信息D.获取实时通信信息 1.A[解析] 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数据采集与输入、数据编辑与更新、数据存储与管理、空间查询与分析、空间决策支持、数据显示与输出。因此地理信息系统能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分析、管理空间信息,故A项正确。跟踪动态定位信息要依靠全球定位系统,故B项错误。整合、集成网络信息和获取实时通信信息主要依靠移动互联网技术进行,故C、D项错误。 2.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发展最重要的作用是() A.调整地域结构B.加速人口集聚 C.扩大空间规模D.提升服务功能 2.D[解析] 从图上可以看出,智慧城市建设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下,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信息技术与社区、政务、交通等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并共同发生作用,促使城市更加智慧,从而提升城市的服务功能,故D项正确。智慧城市建设只是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城市实行管理,并不能调整城市地域结构,城市空间规模没有扩大,也不能加速人口集聚,故A、B、C项错误。

[2014·福建卷] 图2示意1972—2011年我国西北地区某流域不同朝向冰川面积的变化(单位:平方千米)。读图回答3~4题。 图2 3.造成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变暖B.地壳抬升 C.流水搬运D.风力侵蚀 3.A[解析] 从图上可以看出,该流域南部、东南部冰川面积大大缩小,而东部、偏北部冰川面积增大,这是因为气候变暖,使得偏南部流域冰川融化,造成冰川面积缩小,故A项正确。冰川面积变化与地壳抬升无关,也不是受流水搬运、风力侵蚀作用导致,故B、C、D项错误。 4.若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将导致() A.冰蚀作用增强B.绿洲面积增大 C.干旱程度加剧D.流域面积扩大 4.C[解析] 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河流的水源补给主要是依靠高山冰雪融水,冰川面积减小,河流的流量将减少,地方小气候变得更加干旱,加剧了西北地区的干旱程度,故C 项正确。冰川面积减小,冰蚀作用减弱,绿洲的面积将缩小,流域面积缩小,故A、B、D 项错误。 [2014·福建卷] 人口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数之比。

高考地理模拟试题(含答案)

20XX云南高考地理模拟试题(含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44分) 1、下图为某地区港口分布示意图 b.c.d三港口封冻期时间由长到短排序正确的是()A.d>c>bB.c>d>b C.c>b>d D.b>c>d 下图示意某岛的地理位置,读图,完成2-3题。 2、图示岛屿西南部降水丰沛,主要是因为() ①暖流增湿②地形抬升③盛行西风④反气旋活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下列农业生产类型中,最适宜在图示岛屿发展的是()

A.畜牧业 B.水田农业 C.种植园农业 D.迁移农业 下图示意某区域气候要素的逐月变化。读图完成4-5题。 4、造成4-6月蒸发量逐月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①气温上升②降水量增多③云量减少④风力增大 A.①② B. C.②③ D.③④ 5、该区域当年水分累积亏损最为严重的月份是() A.3月B5月C.9月D.12月 6、龙江特大桥位于云南省西部、横断山脉南段,大桥全长2470多米、一头连着高黎贡山,一头连着边城騰冲,橫跨龙江。该大桥犹如“云中之桥”,在5-10月所在区域多云雾,主要是受() A.昆明准静止锋控制 B.南海暖湿气流影响 C.孟加拉湾暖湿气流影响 D.高山阻挡东北季风所致 读长江口分流沙洲洲头年平均5m等深线变化图,完成7-8题。7.20XX—20XX年等深线位置不断变化,原 因最可能是: A.上游过度砍伐 B.中游围湖造田

C.上中游兴建水利工程 D.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 8.20XX年2月,长江口遭受史上最长时间咸潮影响。下列应对咸潮措施,最合理的是: A.加大地下水开采力度 B.上游水库开闸放水增加下泄流量 C.在入海口修建拦海大坝 D.投放化学药剂降低海水盐度 右图是纳米比亚局部区域图。图示地区可观 赏“倒沙入海”的奇景:红色沙漠依偎着蔚 蓝的海洋,滚滚沙流飞泻入海,上万只火烈鸟聚集在附近的浅滩上(见图)。回答9-10题。 9、附近浅滩火烈鸟聚集是由于该地 A地势低平,利于筑巢 B气候较同纬度地区温暖,利于繁殖 C附近雨林茂密,利于栖息 D沿岸有上升流,鱼类丰富,利于觅食 10、关于“倒沙入海”奇景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人类填海造陆的结果 B源于入海河流的含沙量大 C导致当地海洋生态环境恶化 D当地气候干旱沙源丰富,盛行离岸风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近五年的高考题)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1.关于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地质作用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觉察 B. 地壳运动是内外力作用的体现形式 C. 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 D. 地质作用可引起地形变化,而地壳的内部结构与地质作用无关 2.(2012年高考山东基本能力卷) 地表的千姿百态的地形均是由各种内外力共同作用塑造的。下列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A.黄淮海平原B.喜马拉雅山脉C.塔里木盆地D.崇明岛 (2010·吉林模拟)右图为我国西北某局部地貌的等高线 地形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P等值线的数值为() A. 711米 B. 712米 C. 713米 D. 714米 (2)图示局部地貌可能是() A. 风力侵蚀地貌 B. 风力堆积地貌 C. 流水侵蚀地貌 D. 流水堆积地貌 〔2010·山东文综,5—6〕下图为某地地质的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1)图中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②④① B.③①④C.④②①D.④①③ (2)该类地貌发育典型的山区() A.风蚀现象显著 B.岩石类型是花岗岩 C.土层较薄,土壤贫瘠 D.地表水丰富,地下水贫乏 (2010·高考广东卷)三峡大坝下游附近河床某测点,沉 积物粒径的平均值比建坝前大(如下图示意),其成因 是() A.侵蚀——搬运作用B.搬运——堆积作用 C.风化——侵蚀作用D.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2009·广东高考)由于河水和海水的相互顶托,河 流入海口常形成“水下沙坝”,其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 是( ) A. 侵蚀作用 B. 堆积作用 C. 风化作用 D. 搬运作用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形区典型地段的地形剖面。读图完成(1)~(3)题。 (1)造成该地形区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外力及地质作用分别为( ) A. 流水、沉积作用 B. 流水、侵蚀作用 C. 风力、沉积作用 D. 风力、侵蚀作用

2014年四川省高考文综卷地理试题及解析

2014年四川省地理高考试题及解析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8分) 第Ⅰ卷共12题,每题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我国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于北京时间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在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据此回答1—2题。 1.发射时刻的国际标准时间(世界时)是2013年12月: A.1日17时30分 B.1日21时30分 C.2日1时30分 D.2日9时30分 2.发射时,发射场及其周围地区可能处于: A.冷锋过境时 B.暖锋过境 C.低压控制下 D.高压控制下 下图为高速铁路和甲运输方式两者间客运市场占有率随运距变化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两种运输方式的市场占有率变化幅度最大在: A.700—900km B.600—800km C.500—700km D.400—600km 4.甲运输方式应该是: A.高速公路 B.普通铁路 C.航空 D.水路 风功率密度等级可以放映风能资源丰富程度,等级数越大风能资源越丰富。图2为南海全年风功率密度等级图。读图回答5—6题。 5.结合南海风功率密度等级冬季高于夏季判断,对该海域风能资源总量形成作用最大的风是: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6.从资源利用角度考虑,目前在下列四地建大型风力发电站最合理的是: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图3所示区域受西风影响,年降水量多在50—300毫米。读图回答7—8题。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运距(Km ) 高速铁路 甲 0 20 40 60 80 100 市场占有率(%) 图1 108° 120° 20° 4° 广州 ② ① ④ ③ 城市 国界 Ⅰ级 Ⅱ级 Ⅲ级 Ⅳ级 Ⅴ级 图2

全国高考地理试题及答案-广东卷

试卷类型:B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地理 本试卷共12页,37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 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 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 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 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 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本大题20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08年2月26日“植物界诺亚方舟”仓库在北欧挪威的西斯匹次卑尔根岛(图1)正式落成,以便在地球遭遇极端灾害后还能保存世界各地的生命种子。选择仓库在建在此处最主要的原因是 A.寒流流经此处,气候寒冷 B.国际航线众多,交通便利 C.人烟稀少,安全性好 D.冷高压控制之下,气候严寒 2.下列传统民居各对应的分布地域不.正确的是 A.蒙古包——呼伦贝尔草原 B.架空支撑的房屋——青藏高原 C.平顶屋——塔里木盆地 D.白色墙壁的房屋——撒哈拉沙漠 3.下列地理事物中,主要由风化作用形成的是 A.植物根系撑大的岩石裂隙 B.暴雨形成的冲沟 C.干旱区的风蚀城堡 D.河流落差形成的瀑布 4.北欧国家芬兰从十九世纪落后的农业国家,迅速发展成为科技发达的高福利国家,创造了“芬兰奇迹”。其主要原因是 ①进口矿产资源发展重化工业 ②漫长严寒的气候不利于农牧业发展 ③重视智力开发,免费高中和高等教育,人口素质高 ④人均能耗高、能源利用率高 ⑤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建立技术创新体系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教学设计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在整体上把握内、外力作用及岩石圈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变化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山岳的形成和发展来理解、掌握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塑造方面的作用过程,以及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交通运输)的影响。该部分教材以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为例,具体解释了内部地貌的演化过程。为了让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在褶皱山和断块山部分,教材先剖析了褶皱和断层的发育过程,然后具体介绍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过程。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该部分还以交通运输为倒,分析了山岳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影响。 课程标准中要求结合实侧.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因素.并根据本地条件进行地质、地貌的野外观察。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山岳的形成,是上节所学内容的具体应用,教学时要注意与案例相结合,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野外考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维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以山岳为例.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断块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举例说明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典型山岳案例的分析及对当地典型地貌的实地考察、学习和探究,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山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进一步理解人地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和实例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自然的兴趣和热情,通过对山岳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探究,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的观点来分析常见的地表形态及其成因。 学习重点、难点:背斜、向斜的特征及其判别;地形倒置的成因;断层的特征及其形成的地貌;火山的形态特征;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二、教学思路设计 本节课教学以山岳地貌演变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知识系统为依据,以培养学生观察、实践、分析和归纳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学设计中注意了“四个结合”,即: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传授文化知识和提高综合素质相结合;优化教学过程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三、课堂教学实录 【课前准备】 1、教师: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准备褶皱(背斜、向斜)、断层、火山的模型、常见地貌的景观图片或影片资料。制作褶皱、断层的形成动画,火山喷发的影视资料。指导学生野外观察当地的典型山岳地貌。准备实验材料。 2、学生: 课前学习:预习本课知识,并记录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课前资料搜集:查阅资料,了解有关山岳的类型、成因及褶皱、断层的类型、成因和火山喷发等方面的知识。搜集资料,包括野外考察所拍照片、手绘简图及采集的标本等。还要搜集本地区地形特点及分布等方面的资料。观察褶皱、断层、火山的模型。 野外观寨:学生分组对当地的典型山岳地貌进行野外考察,观察褶皱(背斜、向斜)、断层的特点,对典型断面、景观要拍照或绘出简图,并要注意采集标本。野外考察时要注意安全。物体受力实验:把一根木辊(树木的枝条也可)放在桌面上,在其两端慢慢用力向木棍中间挤压,仔细观察发现,木辊向上拱起的顶部首先破裂。

2014年四川高考地理试题及答案详解

2014年四川高考地理试题解析 我国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于北京时间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在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据此回答1—2题。 1.发射时刻的国际标准时间(世界时)是2013年12月 A.1日17时30分 B.1日21时30分 C.2日1时30分 D.2日9时30分 2.发射时,发射场及其周围地区可能处于 A.冷锋过境时 B.暖锋过境时 C.低压控制下 D.高压控制下 【答案】1.A 2.D 【解析】1题,考查时差的计算,考查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题干上已经给出已知时间为北京时间(东8区区时),所求时间为国际标准时间(0市区区时),0时区在东8区西边,用已知时间减去8个小时,所求结果就为正确答案,A正确; 2题,考查北半球冬夏的气压中心,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及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主题干上给出的时间可以知道此时为北半球冬季,此时包括西昌在内的亚欧大陆都在强大的亚洲高压的控制之下,D正确。 图1为高速铁路和甲运输方式两者间客运市场占有率随运距变化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两种运输方式的市场占有率变化幅度最大在 A.700—900km B.600—800km C.500—700km D.400—600km 4.甲运输方式应该是 A.高速公路 B.普通铁路 C.航空 D.水路 【答案】3.B 4.C 【解析】3题,考查交通运输,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图中600—800KM处,高铁的市场占有率减少的幅度最大,甲交通运输方式的市场占有率增加的幅度最大,B正确; 4题,考查不同交通运输的特点,考查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图中反映出近距离选择甲交通运输方式的人较少,远距离选择甲交通运输的人较多,说明甲交通运输方式具有速度快,省时的特点,应为航空运输,C正确。 风功率密度等级可以放映风能资源丰富程度,等级数越大风能资源越丰富。图2为南海全年风功率密度等级图。读图回答5—6题。

天津市滨海新区2020届高三居家专题讲座学习反馈检测地理试题(B卷) (含答案)

滨海新区高三居家专题讲座学习反馈检测试题 (地理学科B 卷) 本试卷分为第I 卷(选择题)和第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第I 卷第1至5页,第II 卷第6至10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考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纸上。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上交。 第I 卷 选择题(共45分)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2.本卷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某校学生设计了验证大气受热过程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在阳光下放置一段时间后,两个塑料桶中测量气温的温度计数值呈现明显差异。据此完成1-2题。 (天气状况: 晴朗、微风 场地:学校操场 气温220 C) 1.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A .大气主要靠太阳辐射加热 B .下垫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C .晴朗天气不存在削弱作用 D .土壤吸收的大气辐射较少 2.该试验及结论可以用来解释 A .最高气温多出现在午后 B .不同纬度存在气温差异 C .沿海地区海陆风的形成 D .阴坡阳坡植被差异明显 图2为“某区域春季某时天气系统图”(单位:hPa)。读图,回答3-4题。 时间 有土瓶 空瓶 16:08(开始) 300 C 300 C 16:17(结束) 380C 310C 图1 ③ ④ ② ① 图2

3.图中 A.①比②风速大B.①比③云量少 C.②比③气压低D.②比④气温高 4.此时 A.①地日温差小于③地B.②地受高压脊控制 C.③地的气流辐合上升D.④地风向为西北风 欧洲鳗孵化于马尾藻海,幼体随着洋流到达欧洲西部沿海,然后进入河流生活,成年后回到马尾藻海,产卵后死亡。读图3,完成5-6题。 图3 5.欧洲鳗从马尾藻海西南部迁往欧洲,首先借助的洋流属于 ①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②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③寒流④暖流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6.甲地自然环境深受海洋影响,在河流水文特征方面表现为 A.含沙量小、冰期短B.流量稳定、水量丰富 C.水量丰富、落差较小D.流速缓慢、流量稳定 图4示意2015年欧盟境内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的人口结构。据此完成7-8题。 图4 7.与欧盟籍相比,2015年非欧盟籍 A.男性人口数量较多B.25~50岁女性比例较小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地质作用 分类主要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地球内部的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高低起伏,形成高山和盆地 外力作用太阳能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 1、内力作用 地壳运动的两种形式及分类 形式 项目水平运动垂直运动 岩层运动方向平行于地球表面垂直于地球表面 影响对岩层的影响使地壳物质水平位移,岩层发生弯曲使地壳抬升或下沉对地形的影响常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举例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大西洋的扩张、东非大裂谷的形成台湾海峡的形成 相互关系①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两者相伴发生②在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期,以某一种运动为主③全球而言,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2、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 (1)风化作用:在水、温度及生物等的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或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2)侵蚀作用 流水侵蚀: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使坡面趋于破碎。 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 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 海浪侵蚀:形成海蚀陡崖等 (3)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4)堆积作用 在流水和风力搬运的途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导致物质逐渐沉积,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沿着水流方向我们先看到颗粒比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 流水堆积:形成冲击扇、三角洲、河漫滩平原 风力堆积:形成新月形沙丘 冰川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蚀湖等 海浪堆积:形成沙滩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1)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是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如花岗岩、玄武岩等

高考地理考点专题讲座1地球和地图

高考地理考点专题讲座1地球和地图 [考点扫描]:①地球(初中“地球”基础知识、经纬网及其意义、时区的划分和应用、日界线、国际标准时间)②地图 [知识构建] 一、地球 二、地图 [考点简析] 一、经线和经度 东西经度及东西半球的判读方法: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东经度数越来越大,西经度数越 来越小;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200W→1600E为东半球、由1600E→200W为西半球。东半球的平分经线是700E,西半球的平分经线是1l00W。 二、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理坐标和计算距离 1.经纬网图判读的关键是判断地理位置,加强区域空间位置定位训练,逐步形成思维地图, 建立“全球定位系统”。利用经纬网可以准确地确定地球表面上任何一点的地理坐标,中学常见的经纬网图有以下三种形式(如图1): 方法是: (1)确定纬线与纬度:在侧视图和圆柱投影图上,纬线为直线。纬度数值向北增大的 为北纬,向南增大的为南纬;在俯视图上纬线为一组同心圆,若圆心为北极点,各纬线均表示 北纬,且数值向北极点增大。 (2)确定经线与经度:在侧视图上,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在俯视图上经线是由极点向四周 呈放射状的一组线段;在圆柱投影图上经线是与各纬线垂直的线段。不论在哪种经纬网上,东经度数值随着地球自转方向增大,西经度数值随地球自转方向减少。 2.根据经纬度计算两点之间的距离:全球各地纬度10的间隔长度都相等(因为所有经线的长

度都等于20000km),大约是111km/10。赤道上经度10的间隔长度最大,约为111千米,由于各纬线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纬600纬线上的长度为赤道上的一半,所以在各纬线上经度差 10的弧长就不相等。在同一条纬线上(假设此纬线的纬度为λ)经度10对应的实际弧长大约为111cosλkm 。因此只要知道了任意两地间的纬度差,或者是赤道上任何两地的经度差,就可以 计算它们之间的实际距离。 实例: 三、地方时、时区与区时 1.地方时: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的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 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时刻就要早。因此,就会产生因经度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 经度每隔150,地方时相差1小时,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相同。 日照图上地方时的判读规律:将昼半球等分的经线,其地方时为正午12点,与其相对的经线的地方时为0(或24)点;在赤道上,与晨线相交的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与其相对的经线(昏线)的地方时为18点;赤道上日出时刻是6点、日落时刻是18点;其它纬度地区,与晨线相交 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日出时刻,昏线相交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日落时刻;从西向东顺地球自转方向经 度每增加10,地方时增加4分钟。 2.时区和区时: (1)时区:全球按经度分成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0。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从零时区向东,每增加一个时区,时间增加一小时;向西每增加一个时区,时间减少 一小时。 (2)区时:在同一时区范围内,统一使用一种时刻,这种时刻叫区时。区时也叫标准 时。每一时区都用该时区中央经线所在经度的地方时为全区通用的时间(经度数能被15整除的经线为该时区的中央经线),这种时间成为这个时区的区时。在区时上,除东西十二区外,任意 相邻的两个时区,区时相差一小时。在时刻上,较东的时区,区时较早;较西的时区,区时较 晚。 总之,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同一条经线地方时相同;经度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l小时;在时刻上,东早西晚。 四、日期变更线 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日界线与1800经线并不完全重合。在地球上日期 变更的界线有两条(如图2): 1.自然界线:即地方时0点或24点所在的经线,其经度是不断变化的,自西向东过0点所在经线日期要加一天,自东向西过0点所在经线日期要减一天。 2.人为界线:即国际上规定,原则上以1800经线(但不完全与之重合)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 称日界线。自西向东过日界线要减一天,自东向西过日界线要加一天。 五、地图知识 1.地图上的方向:在地图上判定方向,应掌握以下几个原则: (1)在一般地图上: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根据指向标定向,箭头指向北方。 (3)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根据经纬线定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如图3所示,从A到B再到C的运动方向是为先向东南再向西南。(4)在极地投影图上:从北(南) 极点向四周,都是向南(北);沿同一条纬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为东、逆着地球自转方向为西。(5)东西方向没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判断方向时应强调劣弧段,选小不选大的原则。(6)其它方法定方向

2017年高考地理试题全国卷2(含答案解析)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地理试题) 本试卷共47题,共300分,共14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 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 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图1)。据此完成1-3题。 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2. 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互相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阻隔作用

3. 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A.市场 B.技术 C.资金 D.交通 汽车轮胎性能测试需在不同路面上进行。芬兰伊瓦洛(位置见图2)吸引了多家轮胎企业在此建设轮胎测试场,最佳测试期为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据此完成4~5题。 4. 推测该地轮胎测试场供轮胎测试的路面时 A. 冰雪路面 B. 湿滑路面 C. 松软路面 D. 干燥路面 5. 在最佳测试期内,该地轮胎测试场 A. 每天太阳从东南方升起 B. 有些日子只能夜间进行测试 C. 经常遭受东方寒潮侵袭 D. 白昼时长最大差值小于12时 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与上游来水和周边区域的植物资源,都对农耕文明的形成意义重大。据此完成6~8题。 6. 热带地区原始的耕种方式多为刀耕火种。学&科网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能够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是因为尼罗河泛滥区 A. 用水便利 B. 土壤肥沃 C. 地势平坦 D. 植被缺失 7. 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的降水特点为 A. 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 B. 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小 C.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大 D.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小 8. 古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由此判断这些植物最可能来自于 A. 热带雨林气候区 B. 地中海气候区 C. 热带草原气候区 D. 热带季风气候区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山岳的形成 何伟民吴江市中学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的内容。本课以山岳为典型案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了解山岳地貌的变化及其原因,对于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对于指导人类生产活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御地质灾害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课内容在第四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整个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掌握火山的组成; (4)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和演示褶皱、断层构造,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分析区域交通运输方式与线路分布的区位因素,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寻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2)懂得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基本观念,并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和影响交通运输线路的区位因素。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分析交通线路选线的主要区位因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视频显示)世界上的著名山脉、我国的名山等) 师:这些山脉是怎样形成的?它们形成的原因是否一样?本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板书课题: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师:山岳又称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骨架。山岳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操作演示褶皱与断层的形成过程(利用自制的简易教具——塑料、竹片等演示,还可随

全国高考地理试题及答案上海卷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 地理 本试卷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全套包括两大题,第一大题为选择题;第二大题为综合分析题,包括共同部分和选做部分。 考生注意: 1.答卷前,务必用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在答题纸反面清楚地填写姓名。 2. 答案必须全部凃或写在答题纸上。所有考生应完成第一大题和第二大题的共同部分。第二大题选做部分分为A、B两组,两组试题分值相同,A组对应于考试手册中“任选模块一”,B组对应于“任选模块二”,考生须任选一组答题。 3. 应答选做部分前,应将答题纸上选做组别的识别框用2B铅笔涂黑;填涂的组别识别框必须与实际应答组别一致,如果不一致,以填涂的组别识别框为准,两组识别框全凃或不凃者得零分。 一、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一)“一带一路”是经济互补之路,是文化融合之路,是创新圆梦之路。 1.“一带一路”东部连接快速发展的中国,西部连接发达的欧洲,而中部是亟待发展的中亚、南亚等地区。东、中、西部的经济具有互补性,表现为 ①东部产能增强,需要加强对外合作②西部经济发达,需要引进大量人才 ③中亚油气丰富,需要寻求消费市场④南亚农业发达,需要扩大粮食出口 A.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 “新丝绸之路”横贯亚欧大陆,自东向西依次经过的世界文化圈是东亚文化圈与 A. 伊斯兰文化圈、西欧文化圈、东欧文化圈 B.东欧文化圈、伊斯兰文化圈、西欧文化圈 C.西欧文化圈、东欧文化圈、伊斯兰文化圈 D.伊斯兰文化圈、东欧文化圈、西欧文化圈 3. 上海科研人员将太阳能技术与海水淡化工程巧妙“嫁接”,大幅度降低了咸水淡化的成本,这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