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一课 :“为政以德”知识点梳理

第一课 :“为政以德”知识点梳理

第一课 :“为政以德”知识点梳理

第一课“为政以德”知识点整理

一、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譬.如()冉.有()千乘.之国()颛臾

..()()社稷.()虎兕.()柙.()椟.()近于费.()盍.()偃.()南宫适.()羿.()奡.()

二、通假字(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通,释作。

2、道之以政……道之以德:通,释作。

3、道千乘之国:通,释作。

三、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活用的类型,并解释)

活用方式解释活用方式解释1、富.之:2、足.食,足.兵

3、则修文德以来.之

4、既来之,则安.之

5、如杀无道

..6、以杀有道

..

7、君子之德风.8、小人之德草.

9、举善.而教不能

四、一词多义(给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

1、为

2、政

为.政以德、子为.政为政.以德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道之以政.

何以伐为.3、足

后世必比为.子孙忧足.食,足.兵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年饥,用不足.

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4、必

5、相

必.不得已而去则将焉用彼相.矣

后世必.为子孙忧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6、是

7、过

无乃尔是.过与无乃尔是过.与

是.社稷之臣也且尔言过.矣

是.谁之过与是谁之过.与

五、古今异义(划出下列句中与现代意义有区别的字词,并解释)

1、民免而无耻:

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3、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4、既来之,则安之:

六、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字的特殊类型,并翻译句子)

1、为政以德:,译:

2、道之以政:,译:

3、齐之以刑:,译:

4、使民以时:,译:

5、临之以庄:,译:

6、既富矣,又何加焉:,译:

7、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译:

8、无乃尔是过与:,译:

七、固定句式(翻译下列固定句式的意思)

1、无乃

..尔是过与.?

2、何以

..伐为.?

3、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八、其他重点字词(解释)

1、齐.之以刑

2、有耻且格.

3、子适.卫

4、冉有仆.

5、敬.事而信

6、节用.而爱人

7、使.民以时8、是社稷

..之臣也

9、陈.力就列

..10、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11、非吾徒.也12、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13、年.饥,用不足14、草上.之风,必偃.

15、使民敬、忠以劝.16、禹、稷躬稼

..而有天下

九、背诵自测

1、子曰:“为政以德,,。”

2、子曰:“其身正,;其身不正,。”

3、子曰:“,,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4、丘也闻有国有家者,,。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

为政以德-浙江省湖州中学高三语文《论语》复习导学案(教师版)

《为政以德》 一、回顾整理 ★默写课文相关语录 (1)子曰:为政以德,,。 (2)子曰:道之以,齐之以,;道之以,齐之以,。(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盖均无贫,,。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今由与求也,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 ★孔子认为施行德政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答:德政的前提条件是国家管理者能“正己”。正己的表现是“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正己的作用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的德政有哪些具体内容? 答:“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富民、教民、取信、正己、举善。 ★“政”和“德”、“刑”和“礼”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答:“政”“刑”,用法令规定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手段是惩罚,其结果是“民免而无耻”;“德”“礼”,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么,主要手段是教育熏陶,其结果是“(民)有耻且格”。 二、课内探究 (一)知识梳理 1. “德”与“礼” “德”与“礼”是孔子治国为政的主要主张。“德”是对个人的要求,以“仁”为核心。“礼”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制度,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

2.民生与教化 子贡问政时,他先强调“足食”,然后才是“教之”。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都不容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作出“去食”的选择,这正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 3.“信”与“仁” 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仁”等,甚至把它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4. “均无贫”与“均贫富” “均无贫”按朱熹的解释是“各得其分”的意思,即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这是孔子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农民起义的“均贫富”讲究平均主义,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 (二)合作探究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惠爱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韩非子·奸劫弑臣》) (1)上面两则材料分别体现了孔子和韩非子的治国理念。 (2)从自律与他律的角度,谈谈两种主张的相互关系及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整理思路】 1. 疏通文意,读懂语料。材料一中,“无耻”指的是没有羞耻心,“格”指的是内心归依,心悦诚服。材料二中,“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指的是设置了民众畏惧的严刑来禁止奸邪,设

为政以德教案讲解学习

为政以德教案

为政以德 第一、二课时 “为政以德”讲的是孔子的政治主张,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德治”,与之相应的是社会上所流行的“法治”。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将首先疏理字词,概括各段要义;然后分析孔子“为政以德”的具体措施;最后将“德治”与“法治”相比较。 二、分析各章内容 (一)总起:“为政以德”的作用 2.1 为政以德 1.成语:众星拱北 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后因以比喻四方归向一处。 2.分析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李零《丧家狗》:西方最早的乌托邦,是柏拉图的哲人王;我国最早的乌托邦,是孔子的道德王。它们都是幻想,人类最古老的人文幻想。 2.3 以德为政,以礼为政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状语后置 2.无耻 课文为动宾词组,指没有羞耻心,与“有耻”相对。现代汉语中为形容词,与“高尚”等相对。古义较今义宽泛。耻是一种道德观念,是指违背道义礼法而产生的羞辱感,与光彩、体

面、荣誉之类的概念相对。这一点古今是相同的。但在古代不能自学遵守道义礼法、为社会所公认的不光彩不体面的言行都可以称为无耻,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其中有品德方面的问题,也有价值观念方面的问题,如寡妇改嫁、战败逃跑,贪污腐败,甚至富贵子弟家道中落沦为劳动者都叫“无耻”,因为这样不体面,使父母宗族蒙羞。现代汉语中意思是道德水平低下,含义比古代窄。 3.格 《礼记·缁衣篇》:“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这话可以看作孔子此言的最早注释,较为可信。此处“格心”和“遁心”相对成文,“遁”逃避的意思。逃避的反面应该是亲近、归服、向往,所以用“人心归服”来译它。 4.分析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 思考:免而无耻确实不好,问题是有耻且格后能免吗? 小结:2.1 2.3是全篇的总起部分,主要讲“为政以德”的作用 (二)在这些章节中孔子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什么措施?(13.9 12.7 11.17 12.9) 13.9 富民、教民 1.庶:人多。 2.又何加焉 3.富:使动 4.分析:在本章里,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对老百姓只富不教。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所以,在这里,一定要注意深入理解孔子的原意。

论语名句: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名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所(3)而众星共(4)之。” 【注释】 (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实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解释翻译】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 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这个共实际上念拱,共有向的意思,围绕、相向这个意思。朱子 在《集注》里面解释说:「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 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这个为政的政,我们讲这是把持政治, 这叫为政。谁是为政的?这个国的领导人,这是为政者。为政的意思, 朱子说这个政就跟正邪那个正,就是准确那个正是一个字。它的意思,「政者,正也」。「正人之不正」,人有不正的地方,你把他正过来了,这叫为政。 这里面也有出处的,《论语》里面就有一章讲到「季康子问政于 孔子」。季康子是鲁国三家大夫之一,三大家他是的一家大夫。他把

持朝政,治理得不好,所以他要向孔子问政。「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夫子就讲,「政者,正也」。政治是什 么意思?就是公正无私这个正。你守住公正,你给大家做个好榜样, 「子帅以正」,子是对季康子的尊称。说您老人家「帅以正」,帅是 表率,你给大家表演出正的样子,以身作则,谁敢不正?整个国家也就正。你把持朝政,你正了,大家都正。「己身正,不令而从」,你不 用下命令,大家都跟着你学了,都会做得正。如何得正?要『为政以德』,用道德。所以正的标准是德,符合道德的就叫正,不符合道德 的就不正。 朱子解释,「德之为言得也」。德这个字能够当那个得到的「得」那个字来讲。什么意思?「得于心而不失也」。这个道德,你真正按照 道德而行,你就能够得民心,不失民心,你就不失天下,得民心者得 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关键是为政者自己要行得正,这叫「为政以德」。 夫子用了个比喻,『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子解 释说:「北辰,北极,天之枢也。」这个北辰实际上是北极的意思, 有古注把北辰做为星的名字,可能是北极星,但是好像有点牵强。朱 子这里是说北极,那是指方位,是天之枢也。枢就像这个门,它的中轴,门绕着这个中轴转。它之所以能开关,它因为有轴,那个门户有 个轴。这里就是地球北极跟天空相对的地方,那一个空间就叫北辰。 因为我们地球在转,所以我们在地球上看到所有的天上的星星都 围着北极这个方向在转。所以这北极指向的地方就好像一个门的中枢、轴,所有的星星跟着它转。所以它「居其所,不动也」,也就是说, 北极指向的天空,这个空体是不动,就好像门的轴,它是不动,门在动,围着轴在动。「众星共之」这个共就是向的意思,「言众星四面 旋绕而归向之也」,所有的星星围着北极这样的一个空体,这个中轴 在环绕。用这样的一个比喻来比喻人君、,就好像这北辰一样。众星 比喻他的大臣和他的百姓。为政者、领导人,能够「居其所」而不动,所有的臣民就围绕着转,就是围绕拥护他。为什么?因为他为政以德。

第一课 “为政以德”课后练习(含答案)

第一课“为政以德”课后练习 一、基础积累(11*3=33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C) A、庶.民遮.掩摭.拾甘蔗. B、颛.臾祥瑞.揣.测水流湍.急 C、案牍.渎.职牛犊.买椟.还珠 D、郾.城都江堰.偃.旗息鼓揠.苗助长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A、陈.力就列.(摆出来;职位/相.夫子(辅佐) B、齐.之以刑(齐备)/使民敬、忠以劝.(努力) C、有国.有家.(邦国;家庭)/萧墙 ..之内(宫门照壁) D、尔言过.矣(过分)/尔是过.与(责备) 3下列对加点字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D)①使民以.时②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③民免而.无耻④节用而.爱人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4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一项(A) A尚德.哉若人/君子之德.风 B敬事而信./民 无信.不立C羿善.射/举善.而教不能 D富.之/ 季氏富.于周公 5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B) ①曰:“富.之。”②举善.而教不能,则劝③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④故远人不服,则修文 德以来.之⑤故人不独亲.其亲⑥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⑦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⑧吾妻之美.我者 A①③⑦/②④/⑤⑧/⑥ B①④⑦/②③⑥/⑤⑧ C①②⑤/③④⑦/⑥⑧ D①④⑤/②③⑧/⑥⑦ 6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C) A举善而教不能 ..C而 ..,则劝 B民免而无耻

求也为之聚敛 ..于颛臾 ..而附益之D季氏将有事 7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D) A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 B居其所而众星共之C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D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8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B) A无乃/尔是/过与 B无乃/尔是过/与 C、无/乃尔/是过/与 D、无乃/尔/是/过与9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一项是(B) 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B、无乃尔是过与 C、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D、季氏富于周公10下列成语来源与孔子言论无关一项是(B) A、祸起萧墙 B、舍本逐末 C、分崩离析 D、 既来之,则安之 1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C) A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并且兼记孔子某些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在文学上没有什么价值。我们学《论语》,主要是要掌握儒家思想,并用以指导我们的生活。

为政以德

为政以德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个为政以德。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然而,今天我们为什么又来讲这个“为政以德”呢?很显然,今天我们有必要在来看看这些老祖宗留下的财富,来解决今天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现在的中国发展正到了进则可定鼎天下,退则功亏一篑的关键时期。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军事力量都到了关键时期。处于经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社会现实呼唤着德治的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极大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增强了人们的改革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然而与此同时,意识形态的控制方式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状况,如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我的渗透将进一步加大;商品交换的法则一旦侵蚀到社会政治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领域,势必也已经一定程度地引发见利忘义、权钱交易,导致国家意识、集体意识和互助精神、奉献精神的减弱;经济转型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利益调整以及一些难以预测的突发事件,难免会引发人们思想的波动。这些都是我们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安定因素,是我们国家发展中不得不面临并解决的问题。那么,怎么解决呢?最好的方法是重新大力弘扬道德的力量,用道德来填补在社会发展中留下的缺口。这就要求我们要为政以德,以德治国。 现在社会实行的是法治与市场调节机制,人们期望法治能让人过上好理想的生活。然而,无论是市场机制还是法律制度,都无法彻底改变社会信用的危机。市场上假货依然泛滥,欺诈现象愈来愈普遍,不仅如此,相当一部分政府机关也不遵守对市民的承诺,甚至国家的一些法律也是越改越频繁。这个社会到底缺少些什么?人心不古当然是缺乏道德的引道与约束,社会缺少的也是道德。 在市场经济社会里,遵守承诺应该是基本的行为准则。但这里的守信是建立在利己的基础上的。这种利己的运行机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互助精神存在着天然的隔阂,于是人们越来越关注法治对市场的制约作用。法律的实施依然需要道德的土壤,当整个社会迷信市场作用的时候,互助精神在法院的司法判决中无法体现。我们不缺少市场的理念,也不缺乏对法律的关照,我们缺少道德的支撑。所以,我们需要的是道德的力量。我们要以德治国,我们要为政以德,我们要靠中华民族的美德来帮助中国更好的实现经济转型,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 “为政以德”就是“以德治国”,将道德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境界,当然,这里强调的是以社会主义道德治国。社会主义道德是无产阶级道德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有机结合的产物,是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道德传统的土壤上,又体现时代特征,是融传统美德与现代美德为一体的现代道德,是充分体现了时代性与历史继承性相统一的新道德。中国是一个具有德治传统的国家,道德在整合社会的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中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道德的这种作用,要求官员要廉洁奉公,忠于职守。只有在为政以德的思想体系下,我们国家才能更好的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才能让东方的雄狮傲立世间并统领世界。 谢谢。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论语》之《为政以德》教学实录 语文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论语》之《为政以德》教学实录语文版 《为政以德》总共十二节,体现的是孔子的德治思想。怎么德治?大概两方面,一是以德正己,包括“向善”、“庄重”、“孝慈”等内容;一是以德待民,包括富民,用礼德教化,讲诚信等。而德治的效果,就是人君“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些内容,又以富民为基础,因此,本课选择以这为切入口,也就是“子适卫”这一节。有了切入口,就好办了,以下是我在另一个班级的上课实录。 师:拿起《论语》这本书,大家有什么感觉? 生(众说纷纭,不过和另一个班感觉很相似) 师:古人读《论语》是摇头晃脑,看着都晕,我们今天的年轻人不会摇头晃脑去读了,不过,我们能不能从这些寥寥数语中,读出点滋味,读出乐趣来呢?我想大家可以来点想象,来点体验。我们一起来读第三节。 生:齐读第三节。 师:孔子是什么时候去卫国的?能不能从书本附录迅速找出? 生(很快地)找到孔子五十五岁的时候去鲁到卫的。 师:孔子在离开鲁国的时候,是心里受了一点点伤离开的,他离开的时候,有点失落,大家说说,发生了什么事? 生:是齐国用美人计,让鲁国君臣荒于政事,不理朝政,孔子很失落,所以去鲁适卫。 师:孔子之前在鲁国做什么? 生:在五十三岁的时候,做官做到大司KE(相当于丞相) 师:有政绩吗? 生:鲁国大治。 师:据记载,孔子将鲁国治理的井井有条,民风淳朴。所以引起齐国的恐慌,想办法让孔子下台。才有孔子带着受伤的心离开鲁国。重新看到第三节,“子适卫”,大家想想他和谁一起去? 生:和很多的学生。 师:应该是很多的,相传孔子弟子有三千,很有名气的有七十二个,那去卫国的时候是很多人的。驾车的人是谁? 生:冉有。 师:看来冉有的驾驶技术很好!孔子到卫国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生:庶矣哉!就是很多人啊! 师:大家想象一下,孔子说这句话的心情? 一生:开心,(随后又说)激动! 师:你能不能读一读,把他这种开心激动读出来! 师:全班来读读,把这种开心激动读出来。 生读(开始有点低沉,后感觉好了) 师:这话用现在话就是:人很多啊!大家一起用现代话齐说一下。 生念(开始兴奋) 师:用本地话怎么说? 生:多兮多!(兴奋地)各自说“多兮多!” 师:孔子到卫国看到人很多,很开心很激动,为什么? 生:孔圣人来了,大家找他签名! (全班笑)师:孔子是很出名,不过那个时候的人还没有现在的人那样追星。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为政以德》练习题(学生)

《论语》选读练习题(一)《为政以德》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3.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求!无乃尔是过与? 二、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4.既来之,则安之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词类活用类型 1.如杀无道,以就有道 2.举善而教不能 3.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4.草上之风 5.于斯三者何先 6.齐之以刑 7.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8.足食,足兵 9.既来之则安之 四、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类型 1.君子哉若人! 2.尚德哉若人! 3.既富矣,又何加焉? 4.何以伐为? 5.无乃尔是过与? 6.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7.为政以德 8.道之以政 9.齐之以刑 10.道之以德 11.齐之以礼 12.使民以时 13.临之以庄 14.虎兕出于柙 15.龟玉毁于椟中 16.季氏富于周公 五、重要思想 (1)为政以德:“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主要主张。“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执政的方法提出的要求。要求执政者实行“仁政”:A以民为本,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B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作示范,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后人评价:孔子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用道德标准来规范统治者和百姓的行为,以维护社会性稳定,有积极意义。) (2)民生与教化:孔子高唱仁爱赞歌的同时不忽视老百姓的温饱。子贡问政时,孔子先强调“足食”再强调“教之”。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不容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 (3)先富后教: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的基本生活,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孔子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重视人的基本准则。 (4)均无贫与均贫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是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一致,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 六、练习训练 1.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送死和祭祀。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 为政以德 教案

《为政以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德的本义,借助海德格尔的“存有场”的概念加深对“德”的内涵的理解。 2、在理解阐释德的内指与外指的过程中解决文言字词句。 【教学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从德的内指和外指两个方面理解“为政以德”。 【教学方法】借鉴西方文学理论探究孔子学说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德的本义——心正为德 (一)德的本义探究 1、甲骨文(板书):左边是“彳”,右边是一只眼睛加一条垂直线,表示目光直射。行动正直,目不斜视,就是德。 2、金文(板书):“目”下加“心”,是说目正、心正才是德。 3、小篆(板书):右上改为直,直心为德。 (二)重点语句探讨:“为政以德,譬如星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重点字词补充:“为”意为治理;“以”意为用。“为政以德”是“以德为政”的倒装。“德”,此处也可解释成有德之人。 2、根据甲骨文、金文和小篆中对德的本义的解释,以及孔子开篇的第一句话,你认为“德”的根本是什么? [解析]德的根本是“心正”,即直下明心,一切皆由心生。 比如《品质》中的鞋匠格斯拉,以制鞋为乐,甚至在工作的劳苦中,也能感受到生命的跳动和喜悦,他将自己的生命融进了靴子里。就像一个婴孩,面对鲜活的生命,你能不产生怜惜之情吗?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尤其是父母,呵护、疼爱,期待着他长大、成才。这种情感像流淌的清泉一般,是自然流露的,没有丝毫的矫饰。然而,后世的当政者却将“德”高高挂起,作为一种政治资本来炫耀、挥霍,那些所谓的君子满口仁义道德,内心却肮脏不堪,这完全违背了孔子的初衷。 孔子将“为政以德”的当政者比作岿然不动的星辰,星辰能发光,这种光就是德行之光,百姓受到德行之光的感召,自然会归顺。 二、德的内涵——内指与外指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中有个概念叫做“存有场”。举一个非常简单却一直被我们所忽视的例子,一个刚刚对自己的名字有反映的孩子,当你叫他的名字让他去做某事时他会马上去做,但当你问他某某人(即是这个孩子的名字)是谁时,他却不知所措,可能指向你或者其他什么人。但在几个月之后再问同样的问题时,他会毫不忧郁地指向自己。这是由于在达到这个阶段前,他听到他的名字,会以为是指一个和他有关而他要反映的存有场。这一现象很快被社会和习俗所掩蔽而被彻底忽略。由此,他认为“存在本身表示站在自己的外面、超越自己”。一个完整的人是由其自身和与他自身相关的事物共同构成的。 (抽象的理论解说学生可能未必理解,再举例。)再比如一块磁铁的存在是由磁铁本身和与其生发出来的磁场共同构成的,如果没有磁场,磁铁就不成其为磁铁,反之,如果没有磁铁,也不会有磁场存在,这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磁铁如此,人亦如此。因此,一个完整的人有内与外两个指向。海德格尔“存有场”的概念在儒家学说中能够得到充分印证,比如“内圣外王”。在“内圣”方面,孔子主张,“为仁由己”,这是内指;在“外王”方

为政以德教案

为政以德 第一、二课时 “为政以德”讲的是孔子的政治主张,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德治”,与之相应的是社会上所流行的“法治”。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将首先疏理字词,概括各段要义;然后分析孔子“为政以德”的具体措施;最后将“德治”与“法治”相比较。 二、分析各章内容 (一)总起:“为政以德”的作用 2.1 为政以德 1.成语:众星拱北 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后因以比喻四方归向一处。 2.分析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李零《丧家狗》:西方最早的乌托邦,是柏拉图的哲人王;我国最早的乌托邦,是孔子的道德王。它们都是幻想,人类最古老的人文幻想。 2.3 以德为政,以礼为政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状语后置 2.无耻 课文为动宾词组,指没有羞耻心,与“有耻”相对。现代汉语中为形容词,与“高尚”等相对。古义较今义宽泛。耻是一种道德观念,是指违背道义礼法而产生的羞辱感,与光彩、体面、荣誉之类的概念相对。这一点古今是相同的。但在古代不能自学遵守道义礼法、为社会所公认的不光彩不体面的言行都可以称为无耻,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其中有品德方面的问题,也有价值观念方面的问题,如寡妇改嫁、战败逃跑,贪污腐败,甚至富贵子弟家道中落沦为劳动者都叫“无耻”,因为这样不体面,使父母宗族蒙羞。现代汉语中意思是道德水平低下,含义比古代窄。 3.格 《礼记·缁衣篇》:“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这话可以看作孔子此言的最早注释,较为可信。此处“格心”和“遁心”相对成文,“遁”逃避的意思。逃避的反面应该是亲近、归服、向往,所以用“人心归服”来译它。 4.分析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 思考:免而无耻确实不好,问题是有耻且格后能免吗? 小结:2.1 2.3是全篇的总起部分,主要讲“为政以德”的作用 (二)在这些章节中孔子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什么措施?(13.9 12.7 11.17 12.9) 13.9 富民、教民 1.庶:人多。 2.又何加焉 3.富:使动 4.分析:在本章里,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对老百姓只富不教。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所以,在这里,一定要注意深入理解孔子的原意。 孔子主张“先富后教”,孟子、荀子也都继续发挥了这一主张。 “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孟子梁惠王上》

《为政以德》教案1

《为政以德》教案1 《为政以德》教案 一、教学目标 、认识“为政以德”的积极意义。 2、掌握重点文言字词,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 3、背诵积累名言、成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德”的内涵,搞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古今异义。 三、前准备 本节是选修《论语选读》的第一,在前应布置学生去寻找有关孔子和《论语》的资料,在内进行交流,让学生对孔子和《论语》有一个总体的、大概的认识,这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好《论语》选修。 第一教时 设计意图: 开始学《论语》应对《论语》与孔子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要培养学生学生自我检索资料的能力。教师在作充实与总结时,要根据学生的发言,灵活处理。要注意对学生发言中一些似懂非懂的问题作此解释,因为这个年代实在很遥远。为增加学生的兴趣,教师也可对孔子的出身、在鲁与季氏及

阳虎的纠葛、周游列国的经历及《论语>>的成书及影响适当多讲一些。这些故事性强,很吊学生胃口,有利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挑选两位同学跟据所搜集资料介绍一下孔子与《论语》,教师可作以下的补充与总结: 《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并且兼记孔子某些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要从总体上了解《论语》,必须了解孔子其人;而了解孔子其人,又必须以《论语》为主要依据。 孔子(公元前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孔子三岁时,父亲死去,他跟母亲过着较艰苦的生活,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鲁国是一个礼乐之邦,完整地保存着西周的文化传统,孔子自幼就受到周文化的熏陶,成年以后又以好礼、知礼闻名于鲁国。孔子自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年过三十,就退出仕途,在家授徒设教。其学既非当时一般人之所谓学,其教亦非一般士人之所谓教,至是孔子乃成为一教育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特立创新的以教导为人大道为职业的教育家。年轻时曾做过小吏。从事教育,整理《诗》、《书》、礼、乐,学生越来越多。定公八年(公元前02年)季氏家臣阳虎作乱失败,叛鲁奔齐。次年孔子开始出仕,由中都宰而为司空,又升为大司寇。当权后,他“张公室,抑私门”,打击操纵国政的大夫的势力,一心想改变“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论语教案设计(全一册)

标准 《〈论语〉选读》教案 目录 一为政以德 (01) 二克己复礼……………………………………………………………………三待贾而沽(略)……………………………………………………………四知其不可而为之……………………………………………………………五仁者爱人……………………………………………………………………六君子之风……………………………………………………………………七求诸己(略)………………………………………………………………八周而不比……………………………………………………………………九出辞气远鄙倍………………………………………………………………十学以致其道…………………………………………………………………十一诲人不倦……………………………………………………………………十二高山仰止……………………………………………………………………十三沂水春风……………………………………………………………………十四中庸之道……………………………………………………………………十五敬鬼神而远之………………………………………………………………

一为政以德【教学目标】 1.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3.背诵重点章句。 【教学要求】

【教学建议】 词语理解的主要目的是理解课文意思,除参阅课文注解外,教师对于未加注而学生不能解释的词语要稍加疏通。有些固定短语成为汉语成语或者熟语的,要古今参照,使学生明白其意义,熟悉其用法。16.1章可以涉及孔子与学生对话辩论的章法艺术。为政者的基本素质可以结合“为政以德”的涵进行阐发,如:德行、教化、诚信、平和、仁爱、秩序、重民、端正等。 “教学要求”中“发展要求”的容,可以分条让学生学习掌握,也可以把各段串联起来达成。建议教师能够触类旁通,连类而及,把各段容统一在“为政以德”这个主题下。本章节中孔子讲为政,讲的是政治哲学,或者说是政治原理。孔子认为,“政者,正也”。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心修养达到了一个君子的要求,他才能够为国家做事(可大受),也才能做成事。所以后代的儒家主格物、致知、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自身的修炼是治国平

高中语文《论语》一课一练001为政以德(学生版)

一、为政以德 班级:学号:姓名: ㈠梳理积累 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 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道.之以政()3.道.之以德()4.道.千乘之国() 实词(一词多义,解释加点的词) 1.道.之以政()2.道.千乘之国()3.如杀无道.,以就有道()4.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6.无乃尔是过.与()7.是谁之过.与()8.且尔言过.矣()9.则将焉用彼相.矣()10.今由与求也相.夫子()11.足.食()12.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13.使民敬、忠.以劝.() 14. 草上之风,必偃.() 15. 君子哉若.人() 实词(古今异义,解释加点的词语) 1.民免而无耻 ..() 2.季氏将有事 ..于颛臾()3.昔者先王以为 ..东蒙主() 4.既来之 ...,则安 ..之.() 实词(词类活用,解释加点的词语) 1.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2.富.之() 3.于斯三者何先.() 4. 则修文德以来.之() 5.既来.之,则安.之() 6.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虚词(指出词性,说明用法或解说意义) 1.为政以.德 ()2.以.就有道 ()3.使民以.时 ()4.忠以.劝 ()5.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6.民免而.无耻 ()7.必不得已而.去 ()8.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 ()9.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10.固而.近于费 ()1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1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

13.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14.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15.而.在萧墙之内也 ()16.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17.子欲善而.民善矣 ()18.举善而.教不能 ()19.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20.于.斯三者何先 ()2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22. 虎兕出于.柙 ()23. 季氏富于.周公 ()24. 哀公问于.有若 ()25. 何以伐为. ()26. 如之何其.彻也 ()27. 必.不得已而去 ()28. 草上之风,必.偃 ()29. 俱不得其死然. ()30. 无乃尔是.过与 () 固定结构(标注并解释) 1.无乃尔是过与()2.何以伐为()3.年饥,用不足,如之何()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4.有若对曰:“盍彻乎?”() 5.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特殊句式(写出句式名称) 1.是社稷之臣也()2.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 3.非吾徒也() 4.为政以德() 5.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6.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7.使民以时()8.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9.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10.季氏富于.周公() 11.临之以庄() 12.又何加焉() 13.无乃尔是过与() 14.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㈡温故知新

(完整版)论语教案(全一册)

《〈论语〉选读》教案 目录 一为政以德 (01) 二克己复礼…………………………………………………………………… 三待贾而沽(略)……………………………………………………………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 五仁者爱人…………………………………………………………………… 六君子之风…………………………………………………………………… 七求诸己(略)……………………………………………………………… 八周而不比…………………………………………………………………… 九出辞气远鄙倍……………………………………………………………… 十学以致其道………………………………………………………………… 十一诲人不倦…………………………………………………………………… 十二高山仰止…………………………………………………………………… 十三沂水春风…………………………………………………………………… 十四中庸之道…………………………………………………………………… 十五敬鬼神而远之………………………………………………………………

一为政以德 【教学目标】 1.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 3.背诵重点章句。 【教学要求】 【教学建议】 词语理解的主要目的是理解课文意思,除参阅课文注解外,教师对于未加注而学生不能解释的词语要稍加疏通。有些固定短语成为汉语成语或者熟语的,要古今参照,使学生明白其意义,熟悉其用法。16.1章可以涉及孔子与学生对话辩论的章法艺术。为政者的基本素质可以结合“为政以德”的内涵进行阐发,如:德行、教化、诚信、平和、仁爱、秩序、重民、端正等。 “教学要求”中“发展要求”的内容,可以分条让学生学习掌握,也可以把各段串联起来达成。建议教师能够触类旁通,连类而及,把各段内容统一在“为政以德”这个主题下。本章节中孔子讲为政,讲的是政治哲学,或者说是政治原理。孔子认为,“政者,正也”。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论语》为政篇1《论语》没用? 很多人都觉得学《论语》没什么用,比如说《论语》第二篇是为政,大家可能会想,为政和我有什么关系呢?表面看来似乎没什么关系,但是里面的核心思想和我们有关啊。 比如说“为政以德”,这句话的核心是德,那我们把“政”字换成别的可不可以?为人以德,为修行以德,为工作以德,为生活以德,其实都是一样的。无论我们做什么,只要我们有德行,身边就会有很多人愿意跟随我们。 《大学》讲,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是本,财是末。有德的时候,自然有人愿意跟随我们做事情,然后就会有自己所从事的领域,自然就会有财。 很多人说,有人愿意跟随是因为人缘好。人缘好只是表相,我们要看他为什么人缘好,背后的那个东西才是有价值的。看到一个人有钱,只是表相,只是果,我们要看他是因为什么有钱的,他经历了什么,做了些什么,找到那个规律,就是格物。 2如何把握发展规律?

一个人为什么开车开的好,做饭做的好,背后都有他的道。《中庸》讲,道不远人,只是我们以为它很远,道其实就在我们生活与工作之中。所以格物就是找到事物背后的运作规律,穷其理。 格物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讲,第一层是格事,探索事物背后的规律,不论是工作做得好不好,还是和人相处的关系是否合谐,我们都可以从中找到背后的原因,比如说拍抖音,一个视频的播放量高不高,点赞量、转发量高不高,都是有原因的。我们就要去思考,在什么时间段,发什么样的视频大家更感兴趣。 工作上也是一样,事情做不好,一定是有原因的,我们要把思维调整成遇事就去找原因,看自己能做什么,去解决它,否则就特别容易抱怨和指责,遇事不是环境不好就是人不好,就是看不到自己的问题。 想要做一件事情也一样,我们定好目标和方向后,思考的不应该是问题和困难,而是如何才能实现这个目标,这个“止”,遇事哪里不会,就去学习,出现问题,就去解决,不断的向“止”的方向迈进。 第二层就是格心,格心就是让我们的心不被外物所驱使、所扰。其实每个人格物的深度都是不一样的,因为心越清静,越能看清很多事情的规律,所以为什么修行讲修心呢。

第一课“为政以德”课后练习(含答案)

第一课“为政以德”课后练习■、基础积累(11*3=33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C ) A、庶民 ?遮掩 ? 摭拾 ? 甘蔗 ? B、颛臾 ?祥瑞 ? 揣测 ? 水流湍急 ? C、案牍 ?渎职 ? 牛犊 ? 买犊还珠 ? D、郾城都江堰偃旗息鼓揠苗助长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 A、陈力就列(摆岀来;职位/相夫子(辅佐) ? ? ? B、齐之以刑(齐备)/使民敬、忠以劝(努 ? ? 力) C、有国有家(邦国;家庭)/萧墙之内(宫 ? ? ? ? 门照壁) D、尔言过矣(过分)/尔是过与(责备) ? ? 3下列对加点字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D)①使民以时②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③民

? ? 免而无耻④节用而爱人 ? ?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4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一项(A)A 尚德哉若人/君子之德风B敬事而信/民 ? ? ? 无信不立C羿善射/举善而教不能D富之/ ? ? ? ? 季氏富于周公 5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B)①曰:“富之。”②举善而教不能,则劝③ ? ?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④故远人不服,则修文 德以来之⑤故人不独亲其亲⑥齐之以礼,? ? 有耻且格⑦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 ? ⑧吾妻之美我者 A①③⑦/②④/⑤⑧/⑥ B①④⑦/②③⑥/⑤⑧

C①②⑤/③④⑦/⑥⑧ D①④⑤/②③⑧/⑥⑦ 6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C) A举善而教不能,则劝B民免而无耻C而 ? ? ? ?

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D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 ? ? ? 7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D) A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B居其所而众星共之C道之以政,齐之以刑D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B) A无乃/尔是/过与 B 无乃/尔是过/与 C、无/乃尔/是过/与 D、无乃/尔/是/过与9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一项是 (B) 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B、无乃尔是过与 C而谋动干戈于邦内D、季氏富于周公10下列成语来源与孔子言论无关一项是(B) A、祸起萧墙 B、舍本逐末 C、分崩离析 D、既来 之,则安之 1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C) A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并且兼记孔子某些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在文学上没有什么价值。我们学 《论语》,主要是要掌握儒家思想,并用以指导我们的生活。

为政以德教案(用)

《为政以德》 教学目标: 一、了解孔子的德政主张。 二、落实本课的字词句。 三、掌握课文中的词类活用。 四、掌握本文的文言句式特点、相关成语。 教学重点: 诵读原文,感受孔子思想;细析“季氏将伐颛臾”一节;整理活用现象、句式特点和相关成语。 教学难点: 孔子德政观点和固定句式。 教学方法: 诵读为主,归纳为辅。让学生充分诵读,试着背诵。在熟读的基础上与学生一起落实字词句,一起归纳课文中文言特点。 课前准备: 一、认真阅读课文、注释、翻译,掌握字音字义。 二、查阅资料,了解孔子有关思想。 三、研讨课后练习。 学习建议:诵读、归类。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 公元前551前,有一个叫颜徵(征)在的女子在尼山祝祷归家后,果然怀孕。待十月怀胎时,忽然梦见一位垂髫的仙女,手牵着一只满身龙麟的独角兽,背上坐着一小孩。仙女言:“此兽名叫麒麟,专为送子而来。” 等到出生时,天上传来奏乐声,同时有五个仙翁,从云彩中冉冉下降。其中一个说道:“天生圣人,天降音乐。” 结果这个孩子一出生,就发现他与众不同。怎么与众不同? 他降生后不但头顶如反盂(yú,盛汤浆或饭食的圆口器具。反盂,即头顶上中间低四面高),而且面部有“七露”,眼露筋、耳露轮、鼻露孔、嘴露齿,眼、耳、鼻又均双露,称为七露。看上去像个怪物,他的父亲叔梁纥和母亲颜徵在就把他扔在野地里了。后来,不知道从哪里飞来一只老鹰给他打扇子,遮蔽骄阳;又有一只老虎将他衔进了一个山洞,并给他喂乳汁。这就是所谓的“龙生虎养鹰打扇”的传说,这个传说至今还在曲阜一带流传。 这个人是谁?大名鼎鼎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是也。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是对他的尊称,孔老二是对他带点贬义的称呼。 二、逐章诵读 请同学范读、齐读、自读、小组读、男声读、女声读。读熟全文,读背其中脍炙人口的章节。

论语选读:为政以德(重点版)

《为政以德》(重点版) 编撰洪申健时间2010年11月编号01 一、核心解读: 中国自远古三代就有“以德治世”的思想传统。孔子继周公之后,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德政”的概念,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主张。孔子 的德治思想围绕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为政者与道德之间的关系问题, 也就是如何正己修身的问题;二是如何管理庶民百姓的问题,也就是如 何治人的问题。儒家认为,正己修身是治国平天下的大前提,所谓“其 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有了正己功夫,再将此外化 扩展开去,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感染他人,使其如坐春风,日 有所进,欣悦而化,这就是为政之道。孔子的思想经孟子、荀子等后儒 的系统发挥,形成了一整套系统严密的治国方略和道德修养的阶梯, 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为政以德”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爱民、富民、教民、安民、举 善、正身等。 二、名句填空: 1、子曰:“为政以德, , 。” ★ 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 ★ 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 ; ,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 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 。” ★ 4、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 , 。” ★ 5、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 。 ,必偃。” 6、自古皆有死, 。 7、百姓足, ?百姓不足, ?

三、字词注音: 众星共之(gǒng) 道之以政(dǎo) 冉 有 仆(pú) 庶矣 哉(shù) 千乘之国(shèng) 将伐颛臾(zhuānyú) 焉用彼相(xiàng) 相夫 子(xiàng) 虎 兕(sì) 出 于 柙(xiá) 毁于椟中(dú) 近于 费(bì) 盍 彻 乎(hé) 南宫适(kuò) 羿 善 射(yì) 奡荡 舟(ào) 禹稷躬稼(jì) 三、实词整理: 1、找出句中通假字,并作解释: (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共=拱,环抱 (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道=导,训导 (3)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 道=导,治理 2、找出句中古今异义,并作解释: (1)使民敬忠以劝 劝:努力,勤勉 (2)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不能:能力差的人(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国:诸侯的封地。家:大夫的封地。 (4)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无耻:没有羞耻心(5)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有事:特指战争祭祀等军国大事。 (6)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以为:以(之)为,封……为 (7)既来之,则安之。 把他们招来之后,就要好好安顿他们 3、找出句中词类活用的字词,说明活用现象并作解释: (1)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富:形作使动,使……富裕 (2)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足:形作使动,使……充足 (3)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来,安:用作使动,使…来附,使…安顿 (4)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先:用作动词,先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