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大学生现实与虚拟社会人际关系研究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大学生现实与虚拟社会人际关系研究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大学生现实与虚拟社会人际关系研究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大学生现实与虚拟社会人际关系研究

第22卷现代教育技术V ol. 22 2012年第12期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No.12 2012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大学生现实与虚拟社会人际关系研究

郭金龙陆宇杰许鑫

(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信息系,上海 200241)

【摘要】文章以某研究生班级为研究对象,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强情感支持和弱情感支持两个方面对学生在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中的人际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当前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呈现了一些新的特征;虚拟社会的人际关系是现实社会人际关系的延伸;同时,强情感关系与弱情感关系之间亦具有显著相关性。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社会网络分析;现实与虚拟社会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12—0091—05

一引言

随着博客、微博、即时通讯工具、SNS等Web2.0工具的进一步发展,网络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网络在给人们带来丰富多彩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和社会问题。作为国家未来建设栋梁之才的大学生是网民中最活跃的群体,网络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新的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虚拟人际关系是否呈现一些新的特征,其对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产生了哪些影响,这些都是本文要探究的问题。

为了具体探讨大学生现实与虚拟人际关系的不同特征,本文把大学生人际关系划分为强情感关系和弱情感关系,详细探究了现实与虚拟社会中这两个人际关系维度的不同特征以及相互关系。在研究方法上主要利用了社会网络分析的整体网络分析法,从整体网络分析视角在关系层面上分析了班级的整体人际关系结构特征,并对现实与虚拟的多个维度的人际关系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在虚拟情感关系的测度中,本文还创新性地利用了网络虚拟社区中的链接关系数据,探讨了其用于虚拟人际关系测度的可行性。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一方面可以使高校管理者、学生辅导员等对大学生的管理与培养更具针对性,促进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更加和谐地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大学生更合理地使用各种网络工具,促进其学业以及现实人际交往。

二相关研究

近年来利用社会网络分析这一新的方法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及社会网络相关的问题进行研究的论文逐渐增多。早在2001年,罗家德等[1]就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讨了虚拟人际关系是否独立于现实人际关系的问题。此后,相关学者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对大学生人际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和探讨。郑思明等[2]在《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看青少年人际关系》一文中介绍了目前的青少年社会网络研究概况,并通过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初步探索了青少年的人际关系整体面貌。叶新东等 [3]通过调查获得大学生班级的社会网络概况,并重点关注大学生由于学习交流所形成的社会网络,同时对它与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两者具有较为显著的正相关性的结论。冯锐等 [4]以大学某一班级为研究对象,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学生在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中的情感支持、学习互助两个方面进行了人际关系量化分析。研究表明,该班级学生在虚拟与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在情感支持与学习互助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王炳成等[5]以某大学物流管理专业44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收集了该班级学生咨询、信任与友谊三个方面的关系数据,探讨了大学生友谊形成过程中咨询与信任的作用。研究利用Ucinet 6软件中的QAP方法进行了矩阵相关性检验,用阶层回归分析及MRQAP方法对关系数据进行了回归检验,得到三个结论:(1)大学生之间的咨询关系正向作用于友谊关系;(2)大学生之间的咨询关系正向作用于信任关系;(3)信任关系将在大学生的咨询关系对友谊关系的作用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现有的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然而尚没有研究把大学生人际关系放在新的Web 2.0的环境下去考察,探究其在新的网络环境下的不同特征。本文将对Web2.0环境下大学生现实与虚拟人际关系的特征进行比较,并从强情感支持和弱情感支持两个维度进行具体分析。在虚拟人际关系的测度中,本文还考察了网络虚拟社区中成员之间交互形成的链接关系这一客观指标,探讨其作为量化虚拟人际关系数据的可行性。

三研究设计

1 研究内容

组织行为学者魁克哈特将组织社会网络分为三种:一种是友谊网络,一种是情报网络,一种是咨询网络。而美国学

91

者莫雷诺创立的社会测量法则把社会网络的维度划分成:沟通网络、知晓网络、知识网络、咨询网络。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大学生人际网络维度的研究主要聚焦在情感支持。我们将现实与虚拟社会中的人际情感支持划分为强情感支持和弱情感支持。强情感支持包括了一些较亲密的情感行动和情感支持话语,如“倒苦水”、“借钱”、“聊八卦”等。弱情感支持则指一般的人际交往活动,如“一起活动”、“吃饭”、“讨论课业”等。

因此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某班级学生现实与虚拟社会中强情感支持网络与弱情感支持网络构成的人际关系的基本情况;(2)现实与虚拟人际关系的相关性探究;(3)强情感支持与弱情感支持之间的关系。

2 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选择了我校研究生二年级某班级的全体同学作为调查对象。以研究生某班级为实证研究对象主要是经调查,我校研究生班级中个人电脑拥有率是100%,且各种网络应用如即时通讯类(QQ、MSN、飞信)、社交网络类(人人网、QQ校友)等已经相当普遍,使得虚拟人际关系的测定具有现实意义。选取的班级共有17名学生,年龄分布在23~25之间,男女比例为6:11。

3 数据收集与处理

本研究中关系数据的获取主要来自调查问卷,问卷的回收率为100%。问卷的设计参考了罗家德一文中的问卷,并根据本研究的实际情况做了适当改进。问卷共包括了10道题目,通过一些看似简单随意,但深度不断增加的问题,测度了该班级学生强情感支持和弱情感支持的基本状况,这样得到了现实和虚拟社会中强情感支持和弱情感支持4个社会网络的关系矩阵。接下来的数据分析均是基于以上4个原始矩阵进行的。对得到的有效样本数据,本研究统一采用UCINET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另外,本研究在虚拟人际关系的测度中,还使用了网络虚拟社区中成员之间相互评论、回复构成的链接关系数据。链接关系数据的优势在于对虚拟人际关系反映的客观性。研究采集了该班级一段时间(2010年9月5日至2011年1月13日)内人人网日志和状态的回复关系。这里的链接关系统计了交互的次数,因此将构建一个多值的关系网络,对关系的强度进行了量化。在相关性分析中,为了与其他类型的网络进行对比,对其进行了归一化处理。

4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了社会网络分析的整体网络分析法,从整体网络分析视角对该班级的整体人际关系进行研究,运用的主要社会网络分析指标和方法包括:社群图法、网络密度、中心性、矩阵相关性分析等。

(1)社群图

社会网络的形式化表达方式有两种:社群图法和矩阵代数法。[6]利用社群图法表示关系网络具有简洁、清晰的有点,网络节点关系一目了然,网络结构特征能够比较明显的呈现出来。本研究利用社群图展示并对比了不同人际网络的结构特征。

(2)网络密度

密度是网络中人际关系的总体分布的量化表示,表示的是社群成员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一定规模群体的成员之间联系越多,网络的密度就越大。通过密度指标可以考察现实与虚拟环境中两种人际网络的交流频率。

(3)中心性

中心性分析是判断行动者在整体网络中的重要性的最普遍的方法。主要有中心度(centrality)和中心势(centralization)两个指标。个体的中心度测量个体或结点处于网络中心的程度,反映了该点在网络中的重要程度。中心势指的是是整个网络的集中趋势。本文的中心性分析选择点度中心性。点度中心性越高者,表示其在网络中与较多的行动者有所关联,在团体中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平均点度中心度则是个点度中心度的平均值。

(4)矩阵相关性分析

矩阵相关性方法可以用来分析关系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UCINET中的QAP(Quadratic Assignment Procedure,即二次指派程序)[7]方法来分析矩阵之间的相关性,探究虚拟与现实社会中两种网络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四数据分析与讨论

1 强情感关系网络

现实的强情感关系我们选择了“向谁吐苦水”、“曾跟谁借钱”、“向谁打探八卦”等问题进行测度。在虚拟网络中我们选择了“和谁谈心事”、“和谁聊天”等问题来测度虚拟的强情感关系。测得的关系数据,经过了归一化处理。即,相互间交互次数超过1的均记作1。图1和图2分别给出了该班级可视化的现实和虚拟强情感关系网络图。由图可以直观地看出,该班级整体情感支持网络较为丰富,表明该班级整体氛围良好,大家的相处较融洽。

图1 现实强情感关系网络图 图2 虚拟强情感关系网络图 表1的数据给出了现实与虚拟强情感网络的一些特征指标。现实强情感网络的密度高于虚拟强情感网络的密度,表

92

93

明强情感关系的维系主要还是现实中的接触和联系。然而,不低的虚拟强情感网络密度亦表明,网络越来越成为情感交流与沟通的重要工具。

从点度中心势的结果来看,现实的强情感网络有较强的中心势,即网络有较明显的中心趋向。从图1也可以明显地看到,10号是该图的一个中心。表明该班级中存在一些人际关系较好的“核心人物”。中心度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中心度排名前5位的“核心人物”分别是10号、3号、1号、5号和13号。虚拟的强情感网络中心势相对较低,但是中心倾向也较明显,中心度排名前5为的“核心人物”分别是5号、3号、16号、17号和14号。我们看到现实与虚拟强情感关系的“核心人物”有一定的重叠,如3号、5号等。表明现实中的影响力会带到虚拟的人际关系中。

表1 现实与虚拟强情感关系网络相关指标

现实网络 虚拟网络 密度 0.2794

0.2206 点度中心势

62.50%

32.08% 点度中心度(前5) 10、3、1、5、13 5、3、16、17、14平均点度中心度

7.176(44.853)

4.471(27.941)

2 弱情感关系网络

弱情感关系这里指的是一般的人际交往关系。现实的弱情感关系我们以诸如“一起活动”“一起吃饭”“课业咨询”等问题进行测度;而虚拟的弱情感关系则以“信息传递”、“课业咨询”等问题进行测度。具体地如“您经常跟班上哪些人透过网络(QQ 、社交网络等)传递信息”、“课业遇到问题时,您曾透过网络跟谁请教”等。同样的,测得的关系数据,经过了归一化处理。即,相互间交互次数超过1的均记作1。

图3 现实弱情感关系网络图 图4 虚拟弱情感关系网络图

由图3和图4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现实与虚拟的弱情感网络差异非常大。虚拟的弱情感网络非常紧密,其网络密度达到了0.7353,而现实的弱情感网络密度仅有0.2206(见表2)。这表明,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人际交往的成本大大降低。如通过回复彼此的状态、日志、相册等,可以方便地表示对好友的关注。而网络通信的便捷性,也方便了虚拟社会中的信息传递。经测度,虚拟弱情感关系网络的可达性达到了100%,即通过该网络任何信息均可畅通无阻地传递到每一个人。

从中心势的数据来看,虚拟弱情感网络的中心势只有9.17%,充分体现了网络的去中心化趋势。表明在网络中,信息的传递处于一种对等的态势,每个人都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发布者。现实的弱情感网络中心势相较强情感的两个网络,中心势也不明显。这也符合我们的常识,较弱的情感联系没有形成明显的“核心人物”。中心度的结果表明,虚拟弱情感网络中,前9个人的中心度均达到了最大值。现实弱情感网络中中心度排名靠前的分别是1号、5号、13号、14号和17号。比较发现,这与现实强情感网络的核心人物亦有较大的重叠,如1号、5号、13号。这表明,弱情感关系与强情感关系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本文第4节将详细探讨现实与虚拟情感网络以及强情感与弱情感网络之间的相关关系。

表2 现实与虚拟弱情感关系网络相关指标

现实网络

虚拟网络

密度 0.2206 0.7353 点度中心势 19.17% 9.17% 点度中心度(前5)

1、5、13、14、17

9、6、3、4、13、8、7、16、17

平均点度中心度 5.294(33.088) 14.706(91.912)

3 链接关系网络

这里的链接关系是该班级同学在人人网中互相回复、评论等形成的记录。理论上说,这里的链接关系是量化虚拟人际关系的重要数据,因为与通过问卷测度虚拟人际关系相比,它更具客观性。链接关系客观地记录了在虚拟网络社会中成员之间的交互情况。

我们采集了一段时间内该班级同学在人人网中状态、日志、相册的相互回复情况,并进行了归一化处理,得到了图5所示的链接关系网络图。

图5 链接关系网络图

表3同样给出了该人际网络的一些指标。可以看到,人人网社区的链接关系表明,无论从网络密度还是中心势来看,该链接网络均更接近于前面的强情感网络的特征。“核心人

物”也与现实中两个情感网络多有重叠,如13号、1号。这表明网络虚拟社区,尤其是这里的人人网,更倾向于是一个熟人的圈子,而不是一个泛化的社交网络。

4 相关性分析

前面讨论了现实与虚拟社会中强情感和弱情感网络的具体特征,初步表明现实与虚拟情感网络具有的一致性。本节通过矩阵相关性分析,详细分析其相关关系。利用UCINET 中的QAP方法,我们得到了如表4所示的相关性分析结果(皮尔森相关系数,括号中为显著性)。

表3 链接关系网络相关指标

链接关系网络

密度 0.3787

点度中心势 39.58%

中心度 13、3、1、11、9

平均点度中心度 7.412(46.324)

表4 5个网络的相关性

现实强情感现实弱情感虚拟强情感虚拟弱情感链接关系 现实强情感 0.673(0.000)0.571(0.000)0.355(0.000)

现实弱情感 0.584(0.000)0.380(0.000)

虚拟强情感 0.311(0.000)

虚拟弱情感

链接关系 0.145(0.072)0.072(0.162)0.206(0.009)0.108(0.126)

1 现实与虚拟人际关系的一致性

由前面的分析已经可以看出,虚拟与现实中的“核心人物”或称“意见领袖”多有重叠。这里的相关系数进一步证明我们的分析。即整体而言,一个行动者在网下会有怎样的网络特质,其在网上也有相同的特质。我们看到现实强情感网络与虚拟强情感网络相关系数达到了0.571。另外,现实弱情感网络倾向于发展成虚拟的强情感网络,相关系数达到了0.584。这表明现实中的弱情感关系可以通过网络增强和维系。

2 强情感关系与弱情感关系的一致性

由表4可知,现实强情感关系与现实弱情感强相关,相关系数达到了0.673。这表明强情感关系影响弱情感关系,情感关系好的成员倾向于一起讨论课业问题、一起活动、吃饭等。虚拟强情感与现实弱情感的强相关(0.584)也说明了这一点。

3 链接关系与虚拟强情感关系轻微相关

链接关系与其他4个网络相关性的结果表明,其与其他4个网络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仅与虚拟强情感有轻微的相关性。这可能由于成员利用网络社区的频率、喜好等不一致导致的。因此,定量、客观的网络社区链接关系只有足够丰富才能用作虚拟人际量化的一个补充。随着网络社区的快速发展,我们认为这在不久的将来是可行的。

五结论与建议

1 人际关系的新特征

在Web2.0时代的新的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呈现了一些新的特征。如弱情感网络的高密度表明网络交流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要交流方式,现实中的人际交流相对变少了。因此应鼓励大学生更多地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样更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

2 现实与虚拟的一致性

本文的研究表明,网络的人际关系是现实人际关系的一种延伸,行动者在网下有怎样的人际特征,其在网上也有类似的特征。研究结论与罗家德等基本一致。高校管理人员在虚拟社会中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支持和引导,引导其合理地使用网络,不至于荒废学业。

3 强情感关系与弱情感关系显著相关

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情感关系好的成员倾向于一起讨论课业问题、一起活动等。因此维持好的情感关系,有助于促进学业的进步和个人的成长。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要同时关注两方面情感关系的培养。

六结束语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为现实与虚拟人际关系的定量分析提供了可行的思路,本文的研究只是一个个案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小,但其结论仍给社会人际关系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考。关于现实与虚拟人际关系的定量研究还需要更多的实证和实例研究来证实。后续的研究包括:

(1)扩大样本量,对其他团体的社会网络关系进行对比研究。

(2)搜集更全面的网络关系数据,按照时间序列构建不同阶段的网络结构图,观察网络人际关系结构的动态变化。

————————

参考文献

[1]Yung-Chu Yeh, Jar-Der Luo. Are Virtual Social Relationships

Independent from Reality?[J]. Journal of Cyber Culture and Information Society,2001,(1):33-55.

[2]郑思明,程利国.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看青少年的人际关

系[J].集美大学学报,2004,5(1):53-58.

[3]叶新东,朱少华.大学生社会网络与学习的相关性调查研究

94

[J].电化教育研究,2007,(2):32-37.

[4]冯锐,谢英香.当代大学生虚拟与现实社会人际关系的差异

性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9,19(1):28-32.

[5]王炳成,李洪伟.大学生咨询、信任与友谊关系研究——基于

社会网络的视角[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

版),2010,(3):54-59.

[6]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4.

[7]刘军.整体网分析讲义:UCINET软件实用指南[M].上海:致

格出版社,2009.

A Study on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Realistic and Virtual World Based on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GUO Jin-long LU Yu-jie XU Xin

(Business School,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200241,China)

Abstract: A postgraduate class as object of study, this paper conducts a quantitative study towards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 the realistic and virtual world from two aspects, strong emotional support and weak emotional support using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the new Internet environmen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has presented some new characteristics; Relationship in the virtual world is an extension of the real world; meanwhile, there i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strong and weak emotional support.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 relationship;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real and virtual world

————————

作者简介:郭金龙,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网络分析、网络社区。

收稿日期:2012年8月1日

编辑:李婷 (上接第86页)

Depending on the New Media to Structure Learning Community to Promote Validity of the General Arts Teaching at the University

SHUI Yuan-xuan

(Propaganda Department of Party committee,Nanjing Xiaozhuang College,Nanjing, Jiangsu 211171,China)

Abstract: For exploring ways of promote validity of general arts teaching at the university, this article is researching the probability and feasibility of fulfilling the basic principle of validity of general arts teaching at the university under the theory of situated learning to investigate to structure learning community by using the new media. Furthermore, this article is putting forward the basic principle to devise how to use the media to structure learning community for the sake of promoting validity of general arts teaching at the university and offering references for our general arts teaching reform at the university.

Keywords: the new media; learning community; validity of the general arts teaching at the university

———————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晓庄学院2010年教学改革课题“高校文科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以教育学、写作学相关课程为例”(项目编号:JYKT201003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水远璇,教育学硕士,南京晓庄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和高等教育研究。

收稿日期:2012年8月14日

编辑:李婷

95

高校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分析

高校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分析 2010年7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规模达到 4.2亿,其中学生占30.7%,11—19岁及20岁-29岁的网络用户分别占29.9%和28.1%,由此可见,大学生是互联网用户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性格、人际交往等方面。因此,通过开展高校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分析工作进而提出教育引导的策略和手段,是摆在我们面前紧迫而又现实的课题。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为了解当代大学生网络思想的状况,笔者采用调查问卷为主、个别访谈为辅的调查方式以西南林业大学的在校的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为调查点,调查对象覆盖到不同专业、性别、年级。调查样本以随机抽取集体样本的方式产生。于2010年10月开展了网络行为特点问卷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94份,有效问卷392份,有效率达到98%。在392份有效样本中,男生214名,女生178名。 问卷为自编的《西南林业大学学生网络使用状况调查问卷》,问卷由50个选择项问题组成,主要考察了四个方面,1、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级、专业、网龄、上网频率及时长;2、被调查者的网络行为。包括网络使用偏好、网络不良行为、网络学习行为等:3、被调查者对网络信息的使用和看法:4、被调查者对校园网络尤其是高校BBS的使用情况及对思政教育网站(红色网站)的看法。 二、调查结果分析 1、网络使用频率高,上网时间较有节制。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中网络的使用率达到了100%,65%的学生从初中起就开始使用网络,进入大学后接触网络的学生只有2.5%;在单次使用网络时长方面,不同年级、不同性别情况不同: 可以看出,网络已经成为西南林业大学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使用互联网在大学生中已经普及,互联网成为大学生与外界联系的重要媒介,同时性别对大学生接触网络的影响并不明显。值得关注的是单次上网时长超过10小时的人数占6.89%,在高年级中所占比例较高,因为上网持续时间越长越有网络成瘾的倾向,这部分学生网络行为控制能力较低,他们的网络偏好多为网络游戏。在个别访谈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有在网吧通宵的体验:有部分学生学生会因为对网络的依赖乃至迷恋而造成现实人际关系的疏离,这表明虽然大部分学生对上网时间较有节制,但仍有部分有网络成瘾倾向的学生,需要得到思政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网络技术对人际关系影响

科学技术发展简史论文——————网络技术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网络已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环境、交往方式以及社会互动关系。互联网正在成为青年接触世界、掌握人生的渠道之一。大学计算机教育的普及和校园网建设的发展使大学生成为因特网上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交往环境 ,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网络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 网络是巨大的材料库和信息服务核心。大学生们能够超出时空和经济的制约,最快的查找学习资料,学会更多课堂以外的知识,从信息中获取养料,完善知识构造。同时,网络又为学生供给角色实际的舞台,在这里可以勇敢尝试,不断开辟。网络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更具有实效性。网络的出现拆掉了学校学社会之间的围墙,把大学生带入到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通过网络,大学生了解到大千世界的各种现象、思想观点、文化思潮,在一个比以往更加普遍的社会环境中积累社会知识,顺利参加社会生活。网络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新的思维方式。网络时代的发散性思维方式代替了传统思维所固有的较狭窄、呆板的弊端,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赞助他们正确的对待四周的人和事,树破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利于大学生提高本身素质。网络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影响范畴广等特征。它不仅丰盛了教育内容,拓宽了教育门路,辅助大学生在辽阔的环境中学习和积聚知识,而且有利于大学生发展和形成个性。尤其是校园网和思想政治网的树立和发展,为大学生接受知识提供了更有利的前提。甚至可以懂得到更为真实的学生思想动态,从而提高了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互联网遵循“你有我才有,你有我更有”的信息共享原则,以此来实现信息开放,实现知识增长。网络传播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独立与平等意识。在现实育人环境中,传播权与话语权掌握在教育者手中,教育者可以凭借自己的权威身份、教育工具甚至年龄优势,对教育对象、方式、内容载体、时机、情境等实施有效控制。但在网络传播中,信息传播方式是即时、交互、隐匿、开放的,网络用户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受教育者的学生身份与教育者的权威、师长等身份同时被消解,人人只有一个共同身份——网民。 网络媒体把世界各国和地区联成一个整体,它以最快的速度传送和处理着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它拥有着非常丰富的信息资源。随着高校网络技术教育的发展和普及,网络在大学校园已全面铺开,网络媒体作为知识与信息在互联网上的载体,比其他学习媒体有着更高的信息容量和搜索功能,而且功能与效率更强,是在校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和媒体,也是书籍、视听媒介等学习媒体的延伸。 网络信息传播改变了以往报刊、广播、电视信息单向传播的局限,第一次把信息传播变成及时互动的交流,为人们的交流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网络领域

大学生文明行为规范标准

校园文明习惯规 人生因什么而精彩?答案很多,但有一个答案一定正 确合理——人生因文明而精彩。 校园因什么而文明?校园因你、我的文明而文明。我们的校园如果没有与之相适应的精神状态、环境氛围和文明行为,就不会有校园的文明,文明文明校园既包含物质的校园,更包括精神的校园,精神的校园需要我们全体师生共同、长期的努力。 随着科技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日渐提高,而想要投身社会的我们已经不仅单一的只拥有知识,要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才是一个接班人应该具有的素质。 山水自见山水,但社会早已有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规,提高文明素质,更见在校大学生应该做到而且做好事情。 行为规: 一、思想品德篇;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是综合素质的核心要素。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帮助大学生塑造和培育美好的品德不仅是个人成长的需要,更是是历史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二、诚信守纪篇; 诚信守纪、自律修身为做人处事的根本。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应该恪守这一道德底线。做人讲诚信,做事守法纪,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不妄图走捷径,不投机取巧,凭借过硬的综合素质和高尚人格魅力,赢得别人的尊重。 1本色做人,以诚待人,言出必果,知行统一。 2为人正直,不损害他人权益,选择正常渠道和合理方式

反映意见和要求。 3遵纪守法,不做侵害他人利益的事情,不参加非法组织和活动,敢于并善于同各种违纪行为作斗争。 4、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恪守一日生活制度,自觉维护学习生活秩序。 5、提倡诚信考场文化,严格遵守考场纪律,按照相关要求参加考试,考试不作弊。 6、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恪守一日生活制度,自觉维护学习生活秩序。 7、提倡诚信考场文化,严格遵守考场纪律,按照相关要求参加考试,考试不作弊。 三、感恩与责任篇;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社会、家庭和他人的关心、关怀、帮助。从一出生,我们每个人都因为父母、家庭和社会的万千呵护宠爱,而背负了一种巨?反哺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1.感恩和责任是我们生存的理由和动力,要对社会负责,对别人负责,对自己负责,要学会关爱父母,珍惜生命。 1.对他人与人为善,关爱、宽容,常怀恻隐之心;对自然以邻为友,仁心、慈爱,常怀敬畏之心,与人与物和谐相处。 1.尽己所能,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平时多参加义务活动,争当社会活动的志愿者,在公共场所,自觉维护学校形象。 四、学涯规划篇;故人云: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校大学生要确立长远理想,明确学习目标,及早规划学业生涯。学涯规划的制定要注意长期规划与短期目标的结合。自身实际与专业学习大纲要求的结合,学习目标和具体的实施步骤的结合,及时调节心理应对状态,有条不紊地把规划容落到实处。 1、客观分析自己的能力,制定与自己能力相适应的阶

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报告

【调研报告】 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报告 一、前言 互联网被称作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载体,近几年在大学里日趋流行,越来越多地介入到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当中,对他们的各个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尽管网络存在着诸多优点,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网络信息的开放性、自主性与多元性极容易令部分同学对其产生过度依赖,从而造成大学生心理扭曲,导致人格的发育不健全。据专家分析,频繁浏览黄色、暴力等不健康网站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失衡进而引发杀人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网络时代的大学校园,到底对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模式存在着怎样的影响,又是怎样改变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呢?大学生们是怎样认识这个第四媒体的呢?为了探明目前大学生上网的基本情况和针对这种现状所应采取何种措施, 我们以燕山大学里仁学院在校大学生为调查主体,进行了“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为课题的调研活动。 此后,我们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析.并且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我们得出,大学生上网与 性别和所处年级有关,也和目前激烈的社会竞争有关;上网以家里和宿舍为主,表现出较强的主动性和好奇性;目前网络信息的多而杂使很多大学生对其既爱又恨。 二、调研概述 1、调查目的 ①对网络行为进行分层次全方位的动态调查研究,对不同年级的人的上网年龄、时间、 地点、频率、常上的网站、所关注的内容、上网的体验进行调查。 ②调查大学生上网动机,文案调查包括网络学习,玩游线,网恋,娱乐等 ③最受大学生喜欢的网站排名,和网络分类信息重要程度的排名 2、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里仁学院大学生为主体,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选取调查对象。以大二、大三的学生为主,以大一的学生作为辅助调查对象。为了能全面反映在校大学生的上网状况,我们适当将部分大四学生加入调查样本中,以充实数据库,使其更加接近大学生群体上网现象的真实情况。 3、资料收集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问卷由17个问题构成,主要询问了学生关于上网基本情形、偏好、上网影响及其它方面的具体情况。本次调查实际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100%。

网络人际交往对现实人际交往影响的分析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对现实人际交往影响的分析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14级01班 学号:07姓名:邹翔宇 内容: 摘要:网络使得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方式发生变化,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网络对人际交往既有积极意义,又有消极意义,这就需要我们合理的使用网络交流建立良好的网络人际关系,提高现实中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我们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网络人际交往问题 此次调查以问卷形式展开调查,经过统计分析及相关资料的查询,得出结论。报告如下: 大学作为信息化程度高的场所,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逐渐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渠道,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交往途径、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重要影响。 一、大学生网络使用现状及分析 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2013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到亿,占整体网民的%,占总体青少年的%。手机是主要青少年上网的主要终端。截至2013年底,青少年网民使用手机,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三种上网设备的比例分别为%,%,%且使用热度持续上升。网民平均上网时长为每周小时。较2012年增加个小时。大学生是上网群体中最活跃的一个。网络即时通讯工具在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调查显示:%的同学主要利用“QQ、微信、飞信”等进行沟通;%的人每天都使用“QQ”“MSN”等通讯工具。%的人每天使用社交网站,%的人会参与其中某个版面组织的群体活动。由此看来,网络交流工具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网上联系,网下聚集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动员方式。网络不仅是一个信息传播的有效工具,更形成了以互联网为中介的社交网络,一些学者

大学生网络生活中的行为样态和道德要求

大学生网络生活中的行为样态和道德要求 摘要: 网络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高科技作为重要条件,而且离不开伦理道德作为其发展的支撑力量。在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情况下,科学分析大学生网络生活中的行为样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观,自觉抵制网上不良信息的误导是当前高校德育面临的新课题。 引言: 1.大学生网络生活中的行为样态 大学生网络生活的存在以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条件。信息是网络生活的基础和核心,大学生在网络上的活动和行为也是以信息为轴心的,因此,我们可以对信息的使用方式为标准将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的行为作如下划分。 1.1信息采集 许多大学生上网,目的就是搜索于己有益的信息。互联网向大学生提供了浩瀚的信息,互联网是一个巨大信息库,几乎容纳了所有现实社会中所能掌握的信息,因此,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搜索平台。在第十八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的调查中,大学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者占55.3%,从事学习者占5.4%,从事学术研究者占1.3%.简易、快捷、方便、低廉等特征使得查询、下载信息成为经常性的、习惯性的行为和活动,信息采集也正是大学生上网最主要的目的。 1.2 收发邮件 随着学习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电子信箱的普及,Email作为一种迅速、费用低廉的通讯方式,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书信而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因此,每天开邮箱收发邮件已逐步成为当代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之一。 1.3 网上聊天 "白天带书上课,晚上带钱上网".在网络上聊天交友是大学生在网上的主要活动内容之一。2006年3月,江苏省教育部门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中经常上网的人数达80%,而其中只有15%是为了学习,60%是上网聊天,25%则是上网玩游戏。 聊天、交友、网友见面成了一些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有些大学生乐此不疲,甚至深陷其中,论文发表,专利申请,论文辅导老师Q/微信:993383282,不能自拔。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仅武汉大学生上网率已高达80%,其中仅以网上聊天为重要目的者占84%1.4 网络游戏与游戏机或游戏光盘相比,网络游戏因其具有交互性,更加显得魅力难挡,因此,游戏阿站也是大学生经常光顾的地方。 有的大学生在游戏网站一呆就是七八个小时,甚至逃课,严重影响了其学业。至于如何把网络与自身的专业学习、人生发展、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很多大学生则是一片茫然。 1.5 BBS BBS即电子公告牌。BBS可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沟通功能,它可提供多个用户同时登录、浏览、发布、回复信息,它集信息发布、信息讨论、聊天为一体,也成为大学生最重要的交流沟通平台之一。BBS有2大功能:一是公告栏功能,适用于学校向全体师生发布学校动态信息、通知、公告、规章制度等信息;二是讨论区,可根据讨论的内容,不同的院系、专业、班级等分成不同的分讨论区,便于集中学生的智慧推进学校工作。学生也可利用这个平台反映一些问题或发表自己的观点。 1.6 网上论坛 基于万维网而面向全社会的网上论坛,已经为大学生接受和喜爱。网上论坛虽然发端于BBS,在本质上与BBS并无区别,但它具有良好的图文界面,在界面和直观程度上要高于BBS.

网络道德的现状调查和分析

网络道德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导言:大学生对网络使用规的认知、网络诚信的态度和网络不良行为的发生这三个纬度是衡量其网络道德的重要指标。通过自编问卷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现状不容乐观,性别差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研究认为,通过建立“三位一体”的网络德育系统,社会、家庭、学校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为大学生网络道德的他律水平和自律能力的提高提供良好的保障。 (一)调查数据分析 对网络诚信的态度决定着其网络行为的真伪性。对网络信息完全信任的27位被调查对象中没有一人经常有散播网络虚假信息的行为,而18位经常有散播网络虚假信息行为的学生中却有11位对网络信息持半信半疑的态度。进一步分析发现:大学生对网络诚信的态度与其散播网络虚假信息行为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这一结果验证了对网络诚信的态度是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 大学生的网络不良行为主要表现为:网络行为、网络攻击性行为以及不文明言语的使用。1.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与性别、年级、网龄、上网地点有显著性相关,尤其是与性别的相关最为显著。男生中有浏览和发布黄信息行为的比率高达62.8%,是女生比率(28.8%)的两倍多;低年级学生的比例明显高于高年级;网龄较短的网络行为

发生率明显地低于网龄较长的。2.网络攻击行为:在505位有效被试中,有39.4%的人表示偶尔会遭到他人的网络攻击,而9.7%的人则经常会有此遭遇。3.网络不文明言语使用现状调查显示:在遭遇他人网上无理谩骂或诋毁时,18.8%的大学生表示会以礼待人,47.5%的大学生对此视若无睹,不予理睬,而33.7%的大学生则会以牙还牙,也会用不文明的语言驳斥对方。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现状不容乐观,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已刻不容缓。可喜的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81.2%的学生认为在学校中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是有必要的,其中59.2%的人倾向于以偶尔的讲座形式教育为主,9.3%的人认为讲座频率应该提高到每周一次,而12.7%的人认为有必要开设专门的网络道德教育课程。 (二)成因分析 1.大学生的特殊心理转型是根源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自我发现期”,崇尚自由、自我独立和求新求变是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智力的不断发展一方面使大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其对新事物的好奇心。网络上快速、丰富的各种信息对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来说有着无限的吸引力,而由于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型时期,价值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再加上没有专门的技术可以对网络信息进行筛选,很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并且在无意识中产生了各种网络不道德行为。同时,在独立意识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大学生在应付繁重的课业压力和就业的压力的同时,他

网络社会中人们交往关系的变化

网络社会中人们交往关系的变化 及伦理道德建设的调查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逐步从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迈进。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各国正在规划和实施适应信息时代的全国性、乃至全球性高速信息公路。世界上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相继建成了国家级的计算机网络,并相互连成覆盖全球的国际性学术计算机网络Internet。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新的信息网络革命,它将比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技术革命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带来的冲击更为巨大,它将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工作和学习方式。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政治、法律、伦理道德和社会问题。研究探讨网络发展所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各界人士普遍重视的前沿性课题。道德范畴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内容:道德意识、道德规范、道德行为。本文探讨了计算机网络发展对道德的复杂性影响。网络是当今社会必不可少的交流发展手段,作为一名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使用到它。从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增进心理健康的原则与途径。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是当代大学生道德文化素质修养的重要内容,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今天,思想道德修养课应当向大学生讲清楚什么是正确的审美观,什么是高尚的审美情趣。对于网络,我们有很多感慨......如何才能正确地使用网络,这便成为了一个很热门的话题 1 道德意识方面(领域) 1.1 道德相对主义盛行 后现代主义的道德相对主义(“你想怎样就怎样”或者“怎样都行”),非中心 主义,多元化,表面化,无终极目标等等,直接源于后工业社会生产形式、组织形式和文化格局。但是在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型Internet网络世界中,道德相对主义却找到了它最适宜生长繁延的领域。这是因为: 1)Internet没有中心。在科学家们设计Internet的前身ARPANET时,军方就要求这个网络没有中心。这样做的理由是,不管网络上的哪一个特定的点受到攻击,它的其他部分都能够正常工作。这样Internet就成了一大片相互联接在一起的网络,没有哪片网络统治哪片网络,也没有哪片网络是主要的。Internet成了一个绝对没有中心的网络世界。 2)Internet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从地理角度讲,Internet覆盖在整个地球的表面上。而地球也是一个球体,在这个覆盖于球体的网状物中,既没有开始的地方也没有结束,意味着没有终极。一进入这个由光纤电缆和调制解调器构成的世界,你就变成了电子化的飞速运动的存在。这种状态,除了使人忘记对终极目标的追求外,也会让他不想对任何东西负责。因为作为一个个体,陷在无边无际之中,他无法觉得自己有能力对任何事情负责。也就是说,小小的个人在无边无际的网中的无能为力,为道德相对主义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和借口,造成道德相对主义的盛行。 1.2 无政府主义泛滥 Internet当初的设计思想,是让信息在网络中能够自由的传播,这样,当网络的一部分遭到袭击时其它的部分依然能够正常运转。当这种思想变成现在的

一、大学生网络公德

我认为当代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应这样加强自身的公德自律 网络公德是适应调节当今网络社会里作为“网民”的人类个体之人际关系,规范其网上行为,以维持网络社会的正常运行需要而产生的,是维持网络秩序、保障网络社会有序运行的必要文化条件和行为规范。网络的迅速发展,一方面改变着社会、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类公德进步提供历史的机遇,同时也给人们带来许多公德伦理问题,对大学生公德观念和行为也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研究探讨网络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大学生网络伦理公德失范问题及其对策,有利于规范大学生网络公德伦理观念及行为。 21世纪人们物质生活条件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相应的网络社会的 出现,网络公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和形成的一种新产物。网络社会交往的超时空性、虚拟性和数字化等特点,使得人类有了释放压力的机会空间,“自我”有了更多伸缩自如地表达意见的空间,使得原本在现实社会中行之有效的包括伦理公德在内的诸多规范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约束力,从而出现了网络公德缺失的新问题。 一、大学生网络公德缺失表现 根在交往中,人际情感得以维持。而在网络虚拟社会里,网络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直接的社会交往关系逐步被人对网络的依赖关系所取代。一些大学生终日沉溺于网络世界中,逃避现实世界,使得家人之间、邻里之间、同学师生之间的感情联系日渐淡薄,伦理情感日渐冷漠。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久而久之会导致公德心理的弱化、公德人格的扭曲。因为公德心理、公德人格的形成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是环境和个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沉溺于网上交际使得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交往的机会大大减少,从而导致个体对现实社会中他人与社会的幸福漠不关心,造成公德人格的缺失或扭曲。 二、大学生如何在网络生活中公德自律? 1、正确使用网络工具。网络是一个内容庞杂、覆盖面广的信息共享平台,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便利地浏览新闻、查询资料、下载数据。大学生应当学会利用网络这一先进工具获取最新信息,使之成为提高自己学习能力的重要工具。目前网络上存在不少虚假、低级庸俗甚至反动、淫秽和色情的内容,同学们要提高鉴别善恶美丑的能力,做到不涉足不良网站,不浏览不良的内容。 2、健康进行网络交往。网络已成为一种人际交往的媒介和工具。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收发邮件、实时聊天、视频会议、网上留言、网上交友等。网络交往要做到诚实无欺,不应该通过网络进行色情、赌博活动,更不能侮辱、诽谤他人。同学们应通过网络开展健康有益的交往活动,在网络交往中树立自我保护意识,不要轻易相信、约会网友,避免受骗上当。 3、自觉避免沉迷网络。适度的上网对学习和生活是有益的,但长时间沉迷于网络对人的身心健康有极大损害。现实中存在着一些同学上网成瘾,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进而导致耽误学业、甚至放弃学业的现象。值得同学们警惕的是,沉迷于网络尤其是游戏已成为近年来青少年刑事犯罪率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学生应当从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出发,学会理性对待网络。 4、养成网络自律精神。网络的虚拟性以及行为主体的匿名隐蔽特点,大大削弱了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使得道德规范所具有的外在压力的效用明显降低。在这种情况下,个体的

浅议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

浅议当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问题 【摘要】:目前,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环境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却不容乐观。究其原因有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不足、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各高校可以通过发挥网络道德教育的核心作用、强化网络监督和管理、提高大学生自身个体道德自律意识等途径解决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网络道德教育 【正文】: 网络道德释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道德是同法律一样具有约束力的社会行为规范。道德是由一定社会关系所决定,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网络道德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道德,它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解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网络道德是时代的产物,与信息网络相适应,人类面临新的道德要求和选择,于是网络道德应运而生。网络道德是人与人、人与人群关系的行为准则,它是一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的行为规范,赋予人们在动机或行为上的是非善恶判断标准。 考察和研究网络道德教育,不仅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也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我们必须对作为互联网主力军的当代大学生开展卓有成效的网络道德教育,及时在青年大学生的头脑中树立网络道德责任意识。 1、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在我国社会网络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深远影响。互联网就像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促使大学生健康成材,又可对大学生造成极大的危害。也就是说互联网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1)互联网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网络具有信息共享的特点,网上的信息是全人类所共有的资源,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和拥有。网络资源的共享,拓宽了大学生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渠道,使他们既可以共同探讨交流,又可以利用电子邮件环境网上交流。互联网使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大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广泛地与校内外、国内外进行信息交流,他们大量接受各种途径传递的文化信息,这一切满足了大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促使他们积极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性去了解更多的新事物,以开阔其视野,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网络为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了自由空间,从而拓展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范围。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2)互联网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第一,学生的道德观念在网络社会中易被弱化。信息反映的是一定地域内人们的知识、情感、文化和社会制度,信息内容的这种地域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人们沟通不便造成的。由于网络的出现和普及,信息的传播出现的超地域的特征,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生活方式更加频繁、更加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报告

社会观察报告 题目: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 学院:自动化学院 班号:物流1201B 组长: 小组成员: 2012年11月8日

一、调查目的 大学生是新新人类,对网络世界总是充满好奇。鉴于网络日益影响人们的生活,网络的利弊已成为热点话题。大学生是以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网络行为有可能会影响到学业甚至以后的生活。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是怎样的,相信这是绝大多数人所关心的话题。大学,是我们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对起始步的把握我们要着重注意。为了加强对他们的了解,并根据问题提出一些解决方案,进而让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更加美好,我们此次特意针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详细的调查。 二、调查地点及时间 地点:物流三个班的自习室 时间:11月5号19:30 三、调查对象及方法 1.调查对象:北京联合大学自动化学院2012级新生 2.资料收集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向所取的样本中的个体发放《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问卷》,了解大学生上网的基本情况。此次问卷数量为30份,分别向物流工程的三个班级平均分发 四、调查内容(附在最后一页。) 五、调查结果分析 此次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是了解一下大学生的上网习惯与对网络的一些基本认识。以下是针对问卷中的个小题所做的分析与自我观点: 1.有93.3%的人都喜欢上网,其中33.3%的人非常喜欢上网。由小见大,网络与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尽管国家相关规定禁止未成年人去网吧,在全国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实施与落实。然而,社会对大学生上网的问题关注却是空白的。大学生基本都是年满18周岁的成年人,但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年龄还处于未成年阶段,不具备成熟的心理和良好的自制力,对事物的认识和辨别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大学生上网问题还需要社会各界给予关注和相关部门给予政策上的监管和支持。 2.50%的大学生属于有时间就上网的人,而也有36.7%的大学生上网时段一

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与分析 姓名:陈俊虎学号:1040601158 专业:音乐学 10级4班 【摘要】:网络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表明:娱乐是大学生网络行为的主体;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在经济和时间上不独立,并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大学生的网络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延续,网络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不大;大学生上网有严格的时间控制,成瘾率低,上网对大学生的危害较低。 【关键字】:大学生网络行为网络影响及对策 作为重要网民之一的大学生的上网行为是否健康,直接关系着网络文明乃至整个社会未来文明的进程。为了解网络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状况,对本系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大学生上网的基本信息 调查表明,大学生上网率为85%。网龄不足1年、1至3年、3至5年和5年以上者分别为39%、51%、6%、4%,每周上网时数小于5、5至10、10至15和大于15小时者分别为78%、14%、5%、3%,上网地点在家中、校内、网吧和其他地方者分别为15%、24%、58%、3%。调查发现,网龄、平均上网时间对大学生网上的守法、守规程度没有显著的影响,但网龄及平均每周上网时间越长的大学生,网上诚信行为及自律行为出现的频率越低。 (二)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 在问及网络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最大影响时,14%的学生认为网络对学习和生活有很大帮助,37%的学生认为很有帮助,35%的学生认为有一点帮助,只有9%的学生认为上网对学习和生活不利,5%的学生认为上网严重影响了学业。 (三)网络文明状况 调查显示,33%的大学生认为“网上与人聊天时说假话是不道德

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习惯一旦养成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用不着思考,很容易很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 一个人要成就学业、事业,要拥有美好人生,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习惯。那些优秀学生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他们都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俗语说,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的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的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的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的是一个命运。可见良好的习惯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亟待在大学生中加强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一、习惯的涵义及其特性 习惯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一贯的、稳定的行为方式,是通过外在的行动而表现的内在的比较稳固的、自动化的思想和意识。换句话说,习惯是主体内心下意识活动的结果,是既不需要外部监督,也不需要经过复杂的思想斗争和意志努力而自然流露出来的经常性行为。 习惯具有下列特性:一是稳定性。习惯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个人的行为模式,引导和控制一个人,就会附着在身体上而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不易改变,甚至一旦中断,就会产生别扭、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要进行反复的训练和强化才能形成,培养一种好习惯和矫正一种坏习惯同样都要付出巨大努力。习惯一

旦形成后,一般很难改变,并在长时期内发挥作用,影响到一个人的发展。二是情境性。从心理机制上看,习惯是由于反复练习而在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它是一种需要,具有自动化的作用,不需要别人监督和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是一种省时省力的自然动作。 三是双重性。即习惯有好坏之分,它对主体的作用也有双重性,好习惯有利于个体和社会,坏习惯不利于个体和社会。 二、当代大学生在校现状分析 (一)生活习惯令人担忧 1、日常饮食欠科学 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由于睡得晚,起的迟,来不及吃早饭便去上课.在课间饿的时候随便买些饼干、方便面之类的零食充饥;有的大学生索性取消早饭,养成常年不吃早饭的习惯;还有的男生酗酒、暴饮暴食,这些都违反了饮食规律。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成熟的关键期,如此应付“吃饭”问题,实在令人担忧。 2、作息时间无规律 很多同学不严格要求自己,作息时间无规律,该休息的时候不休息,一些宿舍看电影、开卧谈会到深夜,第二天上午逃课睡觉。长此以往,势必引起恶性循环,学业和健康均得不到保障。 3、自我关爱意识差

浅议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同名16956)

浅议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同名16956)

浅议当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问题 【摘要】:目前,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环境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却不容乐观。究其原因有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不足、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各高校可以通过发挥网络道德教育的核心作用、强化网络监督和管理、提高大学生自身个体道德自律意识等途径解决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网络道德教育 【正文】: 网络道德释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道德是同法律一样具有约束力的社会行为规范。道德是由一定社会关系所决定,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网络道德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道德,它是指以

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解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网络道德是时代的产物,与信息网络相适应,人类面临新的道德要求和选择,于是网络道德应运而生。网络道德是人与人、人与人群关系的行为准则,它是一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的行为规范,赋予人们在动机或行为上的是非善恶判断标准。 考察和研究网络道德教育,不仅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也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我们必须对作为互联网主力军的当代大学生开展卓有成效的网络道德教育,及时在青年大学生的头脑中树立网络道德责任意识。 1、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在我国社会网络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深远影响。互联网就像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促使大学生健康成材,又可对大学生造成极大的危害。也就是说互联网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1)互联网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网络具有信息共享的特点,网上的信息是全人类所共有的资

社会网络理论的概述

社会网络理论的概述

社会网络理论的概述 背景: 社会网络理论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成熟于20世纪7O年代,是一种新的社会学研究范式。从3O年代到60年代,“社会结构”的概念从心理学、社会计量学、社会学、人类学、数学、统计学、概率论等不同的领域不断深化,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结构研究范式。社会网络理论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研究领域。 社会网络的概念最早是在英国著名人类学家R·布朗对结构的关注中提出来的。布朗所探讨的网络概念聚焦于文化是如何规定有界群体(如部落、乡村等)内部成员的行为,他的研究比较简单,实际的人际交往行为要复杂得多。较成熟的社会网络的定义是Wellman于1988年提出的“社会网络是由某些个体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即把“网络”视为是联结行动者(actor)的一系列社会联系(social ties)或社会关系(social relations),它们相对稳定的模式构成社

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o随着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展,社会网络的概念已超越了人际关系的范畴,网络的行动者(actor)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合单位,如家庭、部门、组织。社会网络与企业知识、信息等资源的获取紧密相关。网络成员有差别占有各种稀缺性资源,关系的数量、方向、密度、力量和行动者在网络中的位置等因素,影响资源流动的方式和效率。 社会网络理论的发展 (一)怀特的市场即网络思想 美国哈里森#怀特(HarrisonWhite)在其1981年的著名论文5市场从何而来6中指出,市场是从社会网络发展而来的。提出/社会网是经济交易发生的基础0。怀特认为,市场是社会网,首先是社会关系。怀特对作为角色结构的市场的分析,这是对社会关系网络理论的一种开拓性的研究。(二)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力量假设和/嵌入性0概念 格兰诺维特是社会关系网络理论的最主要创立者,他的研究成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73年在5美国社会学杂志6上发表的/弱关系的力量0

网络影响人际关系

(一) 正方:电脑网络对网民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一)扩大了人际交往圈子,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学家普遍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相关实证研究也表明,人际关系与个体心理健康有着密切关系,有助于个体心理健康。一个缺少朋友,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的人,一定是心理不够健全的人。不同学派的学者,无论是在心理疾病的原因探讨还是心理治疗技术的研究中,都非常重视人际关系的地位和作用。沙力文认为精神病包括人际关系中不适宜的整个领域,主要是由于患者的童年人际关系被破坏,从而产生严重的焦虑感,导致精神的分裂。在人本主义心理学者那里,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二者的关系问题更是被看作心理健康和治疗研究的中心问题。他们认为,自我实现者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认知心理学倾向的学者们则主要从人际问题解决方面对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人际关系冷漠是现代社会生活中日趋严重的一种社会病。人们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孤独地出没,急切需要快捷便利而又自由的交际方式。网络交往使得人们的交往空间扩大,人际沟通的时效性、便利性和准确性提高,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并且对学生网民心理健康带来积极的影响。在传统交往方式下,个体的人际交往常常囿于实际生活中狭小的生活圈子。网络社会的人们却可以跨越千山万水,突破地域空间的限制,让整个地球变成一个小小的村落,真正实现“我们的朋友遍天下”。它可以让人足不出户在数秒之间找到多年挚友般的倾心感受,而免去了彼此的客套、试探、戒备和情感道义责任。同时,由于网络人际交往的匿名特点,学生网民间一般不发生面对面的直接接触,使得网络人际交往比较容易突破年龄、性别、地位、身分、外貌美丑等传统人际交往影响因素的限制,建立更为和谐、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电脑网络不仅使一般的社交便利性提高,社会圈子扩大,而且解决了某些具有特殊困难和阻碍人们的社交问题。例如,今年北京的SARS横行,中小学生在家中利用网络学习、交往、聊天谈心。又如一个严重的面部烧伤病人,可能因为变形的面部使得很多人不愿或不敢接近;一位行动不便者可能囿于一隅无法让自己走入他人的生活圈子;边防哨卡的士兵可能因为交通不便和职责原因,无法与外界沟通……,电脑网络为这些特殊的人们提供了人际交往的全新天地。(二)为个体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了良好途径现代心理治疗理论非常重视宣泄在心理健康维护和治疗中的作用。心理咨询和治疗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为受到压抑的心理症结提供宣泄和释放的渠道。但是,由于传统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影响,很多国人在遇到各种烦恼和心理问题时, 往往没有勇气或不习惯找心理医生,也不愿意向身边熟悉的人倾诉。这种忌“心病”现象和“家丑不外扬”的普遍心态显然不利于个体心理问题的及时解决,也不利于个体心理健康。电脑网络的匿名性特点为学生网民不良情绪的及时释放和网民之间的情感帮助、心理支持提供了新渠道。反方:电脑网络对网民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一)电脑网络引发的各种心理障碍1、网络成瘾症网络成瘾症与吸烟、酗酒甚至吸毒等上瘾行为有惊人的相似:一上网就兴奋异常,上不了网就“网瘾难耐”。其典型症状是:整天沉溺于网络,甚至不吃不喝不睡,通宵达旦,导致体能下降、生物钟紊乱、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低落、思维模糊、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等不良生理和心理反应,严重者甚至“走火入魔”, 出现体能衰竭或精神异常。他们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网上度过,对自己不再有任何控制,表现逃避现实的心理迹象,越来越愿意呆在网上,和家人的关系出现问题。2、人际关系障碍由电脑网络所引发的人际关系障碍主要表现为网络孤独症、人际信任危机和各种交际冲突。网络孤独症与网络成瘾症非常类似,只是前者更多表现出生理和认识方面的障碍, 后者侧重于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网络成瘾症必然伴有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障碍,网络孤独症患者则不一定表现出明显的生理障碍。网络孤独症多发生在性格内向者身上,其典型症状是:沉溺于网络,脱离现实,寡言少语,情绪抑郁,社交面狭窄,人际关系冷漠。一个五大三粗的男子汉可以起一个甜蜜动人的女性化昵称,扮演爱情天使。正如一个老师所言:“网上交往只能

有关大学生网络道德的调查报告

有关大学生网络道德的调查报告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作为传播的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交流的便捷,深得同学们的关注和喜爱。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网络也成为一些不法分子散布谣言、歪理邪说、乃至传播色情信息的工具。为了更好的调查大学生网络道德情况,本人暑期在校期间制作并发放了《大学生网络道德问卷调查》200份。共15道题,涉及到了网络的信息,治理和利用等诸多方面。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大一学生占23%,大二占30.2%,大三占47.5%。从调查情况看,网络已走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包括学习知识、查看新闻、查找资料、聊天、交友、满足个人爱好以及了解国内外的各种形式。同时,也有的学生在互联网这个并不是很纯洁、健康的虚拟天地里堕落了。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实行网络道德教育势在必行,认为大学生应该具备“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要把这种道德风尚反映到网络当中,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有39.7%的同学配有电脑,35.7%的同学天天一般花1—2小时在电脑上,有46%的同学为3—4小时。从上网同学的比率可以看出,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日常工具之一。基本上所有的同学都感受到网络的存在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在日常和工作上的重要性。从各年级的分布来看,并不象一般认为的:大一同学因为对计算机本身的了解中国范例及使用比较生疏,因此决定了对网络的应用率也比较低。事实上,计算机的使用已经低龄化,很多同学在高中已经接触到

了计算机,虽然对软件、语言等并没有熟悉的应用,但一提到上网,大多数同学还是非常熟悉的。大 二、大三经常接触网络的同学比较固定。也就是说,不常上网的有一部分,经常上网的也总是保持着一定的数量。分析原因在于有些同学由于自己没有电脑,或是专注于学习,有其它事情缠身如打工、谈恋爱等,所以没有时间涉足于网络;而有些同学则因为拥有个人电脑,用起来非凡方便,或是时间较为宽松,所以有较多时间留驻于网络。总体而言,经常上网的学生是比较固定的,占全体同学的40%左右,同学总是与网络保持着比较密切的关系,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已经迷上了网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