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究

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究

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究
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究

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究

摘要:道德与法治作为初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人生观、价

值观、世界观等价值观念发挥着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作用。然而学科知

识的枯燥性及教学方式的单调性使得不少学生对这门学科提不起兴趣。为了转变

这种局面,教师应积极革新教育理念和模式,采用创新型生活化教学方式和手段

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改变“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现象的产生。基于此,本文针对

如何有效地开展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行产生,以期为教育同仁提供借鉴和

参考。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课堂导入;教学内容;课后延伸

生活化教学是落实“教、学、做合一”思想的重要举措,是与新课改倡导的“教

学贴近生活”这一理念相符的有效教学措施。开展生活化教学的实质在于将教学内容以学生熟知的生活化方式呈现出来,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趣味性。为此,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应在充分研究自身学科特征的基础上,积极

探究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方法和策略,从而打破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的束缚,

使课堂教学变得充满灵动与活力。

一、课堂导入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生活化是指在导入环节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或是生活中的热点

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动力,促进接下来教学活

动的顺利进展。相比于传统单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课堂导入来说,学生更容易对

生活化的导入方式产生兴趣和动力。为此,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

应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出发,巧妙借助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热点来导入新课知识,从

而达到课前激趣的目标,使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得以顺利、高效地进展下去。

例如,在进行“生命可以永恒吗”这一课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伊始

环节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电视剧《西游记》中的经典画面,即各路妖怪争相吃

唐僧肉以求得长生不老的情境,从而吸引学生的眼球,紧接着,根据这一情景让

学生提出问题:生命真的可以长生不老,永久地存活下去吗?之后,向学生展示

一段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容貌及身体形态演变的动画视频,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生

命并非是永垂不朽的,应当利用有限的生命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在此基础上再

开展教学,便能起到提升学生关注度的目的。如此,通过借助多媒体实现良好情

境的设置,将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集中到了课堂中来,充分激活并调动了学生的

多重感官,推动着课堂教学的顺利、有序进展。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激活学生生活经验

对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创编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重要举措。观察现行初中道

德与法治教材不难发现,其中增加了不少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或生活素材,如“运用你的经验”、“阅读感悟”等等,这种调整与改变也充分说明了开展生活化

教学的重要性。为此,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应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

研究的基础上,对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和案例进行提取并引入到课堂中,从而激活

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能够充分凭借自身的经验理解知识,更好地理解教

材内容。

例如,以“网上交友新时空”这部分内容为例,为了可以将学生快速代入到课

堂中来,教师可以围绕学生的网上交友经历和经验与学生互动,让学生谈谈自己

在网上交友时有没有遇到过被骗的现象,是否会把自己的照片、姓名以及家庭住

址等一些比较隐私的个人信息告知给网上的朋友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自

如何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回归生活化

如何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生活化 【摘要】 道德内在于生活之中,是生活的构成性要素。道德和做人的学习,不同于一般的书本学习,它必须是在生活中向生活学习。这是二十一世纪以来德育课程改革的主导思路,目前已成为德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共识。儿童品德的形成主要是源于他们对于生活的认知和体验,让儿童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以生活为本",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那如何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生活化呢?一、启发诱导、回味生活;二、创设情境,体验生活;三、榜样学习,浸润生活;四、活动参与,探究生活。 【关键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 【正文】 道德内在于生活之中,是生活的构成性要素。道德和做人的学习,不同于一般的书本学习,它必须是在生活中向生活学习。这是二十一世纪以来德育课程改革的主导思路,目前已成为德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共识。儿童品德的形成主要是源于他们对于生活的认知和体验,让儿童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以生活为本",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这就要求老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发展能力如何让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回归生活,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课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道德与法治教学也在呼唤回归生活--"把生活作为本源。记得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那么,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是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研究的重要问题。那如何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生活化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启发诱导、回味生活 教材中有很多环节,是请学生讲述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呈现或者分享他人过去的生活情境。这样的设计不只是为了导课的需要,也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探讨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探讨 摘要落实教学的质和效从矛盾到和谐统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现在的教育目标,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还要对学生素养进行培养,教学任务重于以往——在保证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如何实现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共赢,是本文探讨的内容。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8,C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7-0091-01 课改前,思想品德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向学生传导理论,教学任务相对比较单一。而现在,我们既要完成理论传授任务,还要对学生进行综合素养培养,至少也要完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比如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政治认同、法治观念等,教学任务要繁于以往。 本来,教学质量和效率就是一对矛盾体。而现在教学任务更重的情况下,既要保质又要提效,达到质与效的和谐统一(即,有效性),难度会更大一些。下面,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谈一些落实有效性的想法。 一、重视教学设计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课前准备工作叫备课,现在我们强调是课前教学设计。看似只是两个字的变化,其实是推翻了原来的教

学架构,对教学进行重新组装。原先,备课只需要考虑课堂教学流程,以及怎样把思想理念传授给学生。经过几次备课和实践之后,我们就可以套用经验和固有方法。而现在不同,因为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理念,还要同时进行素养建设。需要在课前考虑的东西就比较多,比如,某节课的内容用什么方法可以让学生理解和接受,而且这种方法还要同时达到培养学生某个(或多个)素养的目标。也就是说,这种教学形式或方法一定是要多效的;再比如,培养学生素养就不能用传授知识的方法,就需要把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给他们更多体验、探究的空间。那么,课堂学习过程就有一些不可预知性,我们不可能完全预测到学生在开放的学习情态下会出现什么状况。所以,我们需要多进行一些可能的假设,甚至随时准备在课堂上随机应变。这就是我们强调要设计教学,而不是准备教学的原因。 二、把课堂给学生 很多教师舍不得把课堂上宝贵的时间交给学生,因为有太多的不可控会出现。很可能会因为一些大大小小的意外,耽误了教学的进程,从而完不成预设的教学任务。所以,即便是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很多教师还是在固守着原来以“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的一切环节和内容以及形式都要按着教师预先设想好的节奏去推进,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这样一来,就出现了问题。因为素养的培养不能以理论讲授的形式传递给学生,素养是学生内在的东西,必须要经过他们自己的思维、体验才能生成。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知识讲解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 小学是学生进入学校学习的关键性阶段,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学生接受怎样的教育,就会成为怎样的人。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能够提升学生的品德,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在新形势下,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小学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进行了新的认识,从基本学情出发,确定教学策略,以此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1.转变教学理念,让学生有效学习 教会学生学习要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之后就会提升学习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转变教学的观念,让学生能够更有效地去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是必要的,这也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有效的学习思维。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观念,也需要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时间,打破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知识总体上难度系数要大一些,但是只要学生能够理解,并且参与到其中就能够对知识进行总结,也能够得到较好的效果。针对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需要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还

需要不断地提升学生自我的理解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让学生能够跳出以前的漩涡。 2.从学生出发,优化教学方法 要想更好地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知识有效传播的效率,就要认真地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地创新已有的教学模式,不断地对学习过程进行优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知识的积累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参与其中才能够激发出更多的探究欲望,才能不断地产生对学习的新鲜感,不断地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教学的留白在最近几年的小学教学过程中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已经得到了全方位的推广和使用,并且也取得了相应的效果。在课堂上教师并不是一味向学生灌输学习的内容,而是要给学生留下一部分思考的时间,以此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多的探究性认识,提升探究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这也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此种教学设计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中能够让教学质量得到较大的提升,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断地突出特定的思维和习惯,找出更加科学的答案,由此提升学生的实践和研究能力。 3.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现代化教育理念当中非常强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需要将学生的位置明确化,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够

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思考

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思考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课程。初中阶段又是道德 与法治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需要家长、教师、社会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才能保证学生的思想不跑偏,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入生活化教学法 是很有必要的。鉴于此,本文以生活化教学为立足点,先是阐述了生活化教学的 概述,又是分析了生活化教学的原则,最后对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实践中的运用进行分析,以期能促进我国初中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思考 1生活化教学的概述 生活化教学法是将广大群众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作为教学活动的施展平台, 学生以主体的身份投入各项实践活动情景,并把教学要求内化为自身发展目的, 从生活细节学习技能,又以之指导生活,让自身的发展在生活中获得源源不断的 动力,最终使自己的情操得以升华。新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以初中学生生活为 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道德与法治发展为根本目的。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 的成长需求和生活经历,以学生的现有知识和实践为基础,通过生动活泼、丰富 多样的方式组织和表述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合理使用教材,用活教材,对教材内 容整合优化,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该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学习、体验和收获,使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2生活化教学的应用原则 2.1明确引领生活的教学目标 初中生处于特殊的青春转折期,思维有独立性叛逆性等感性特征,只有让学 生直面生活才能使其得到真正的道德训练,教学过程也只有落实到生活实践中才 能使教学充满生命力。明确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结合实际传授道德知识,例如,初中政治课本上提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知识点其中个人层次方 面要求主要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知识点就完全可以与学生的学校 生活联系到一起。例如,衣着整洁并以庄严、严肃、端正的态度参加每周一的升 国旗仪式活动体现了爱国,现在努力学习,为将来贡献祖国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遵守校纪校规、法律法规不损害学校、国家社会的利益也是爱国的表现;勤奋学习、按时到校、及时完成自己分内的班级值日工作体现了敬业;学生独立完成作 业不抄袭,考试时候不作弊,信守承诺这是诚信表现;团结同学和同学和睦相处 乐于助人不给同学起侮辱性的绰号这体现了友善。同时也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打印出来张贴在班级墙壁上,不仅能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还有利于 班风建设。这样学生自身的学习与生活就找到了联系和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就真正的进入到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在润物细无声中提升道德品质。 2.2鼓励学习主体深入生活 学生只有将其在课堂中学到的道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才能从中学到生活真谛,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指通过亲自实践将接受的道理 内化成自己的精神财富,从而实现高度自觉。教师在讲授国家法治教育课题时, 可以“人大代表”的选举制度为例,将校园看成一个“小国家”,让学生主动发现校 园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选举同学群体中值得信赖的学生代表,以提案的方式向 学校的领导提出这些问题,使其发现的小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这类实践活动不仅

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113198322.html, 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作者:濮祥彬 来源:《天津教育·中》2019年第08期 【摘; 要】小学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是重要的基础教育,在这个阶段学生所受的教育对未来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关于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面临着重重阻碍。本文以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为研究对象,点明了新课改背景下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特征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性地提出了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教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特征;现存问题;教学策略 一、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特征和现存问题 (一)特征 相较于传统的注重教学内容的教学,生活化教学有更多的教学特点。 1.学习时空开放化。传统教学多以课堂为主要阵地,教师单纯地在教室里为学生教授各种理论知识。而生活化教学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场地并不局限于教室,学校各个场所,家庭甚至是社区都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场所。当学生在不同的场地进行学习的时候,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这种开放化的教学实现了课堂的延展,为课堂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2.教学内容生活化。单纯的理论知识教学让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在面对课本时容易走神,对课本和教学不感兴趣。而生活化教学更为关注学生自身的情感以及身心发展,将日常生活融入教材内容的教学之中,让教学与生活碰撞从而产生新的火花。这样的安排使教学内容走向生活化和趣味化,同时也让学生的学习不脱离生活实际,可谓是一举多得。 3.教学课堂情景化。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资源的多样化,让教学课堂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教师可以在备课过程中寻找大量的资源辅助教学内容的展示,同时在课堂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图片、音频、视频等,让学生直观生动地感受教学内容。这些科技的运用可以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容易沉浸于其中的教学场景,学生在场景之中思考学习,进行相关生活的体验等。 4.活动体验多样化。生活化教学意味着摒弃老旧的枯燥无味的课堂,在教学中引入大量新颖的活动。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实践到生活中,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去感悟道德与法治。 (二)现存问题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探讨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探讨 发表时间:2019-11-21T16:04:32.783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11月21期作者:沈楚旭 [导读]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如何实现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共赢,是本文探讨的内容。 沈楚旭(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九集镇龙门完全小学湖北襄阳 441000) 摘要:落实教学的质和效从矛盾到和谐统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现在的教育目标,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还要对学生素养进行培养,教学任务重于以往——在保证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如何实现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共赢,是本文探讨的内容。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11-102-01 课改前,思想品德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向学生传导理论,教学任务相对比较单一。而现在,我们既要完成理论传授任务,还要对学生进行综合素养培养,至少也要完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比如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政治认同、法治观念等,教学任务要繁于以往。 本来,教学质量和效率就是一对矛盾体。而现在教学任务更重的情况下,既要保质又要提效,达到质与效的和谐统一(即,有效性),难度会更大一些。下面,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谈一些落实有效性的想法。 一、重视教学设计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课前准备工作叫备课,现在我们强调是课前教学设计。看似只是两个字的变化,其实是推翻了原来的教学架构,对教学进行重新组装。原先,备课只需要考虑课堂教学流程,以及怎样把思想理念传授给学生。经过几次备课和实践之后,我们就可以套用经验和固有方法。而现在不同,因为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理念,还要同时进行素养建设。需要在课前考虑的东西就比较多,比如,某节课的内容用什么方法可以让学生理解和接受,而且这种方法还要同时达到培养学生某个(或多个)素养的目标。也就是说,这种教学形式或方法一定是要多效的;再比如,培养学生素养就不能用传授知识的方法,就需要把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给他们更多体验、探究的空间。那么,课堂学习过程就有一些不可预知性,我们不可能完全预测到学生在开放的学习情态下会出现什么状况。所以,我们需要多进行一些可能的假设,甚至随时准备在课堂上随机应变。这就是我们强调要设计教学,而不是准备教学的原因。 二、把课堂给学生 很多教师舍不得把课堂上宝贵的时间交给学生,因为有太多的不可控会出现。很可能会因为一些大大小小的意外,耽误了教学的进程,从而完不成预设的教学任务。所以,即便是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很多教师还是在固守着原来以“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的一切环节和内容以及形式都要按着教师预先设想好的节奏去推进,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这样一来,就出现了问题。因为素养的培养不能以理论讲授的形式传递给学生,素养是学生内在的东西,必须要经过他们自己的思维、体验才能生成。学生没有得到这些独立学习的机会,素养的建设就不能完成,所谓的有效性也自然就成了一句空谈。所以,要想落实当下的教学任务,我们不仅不应该去控制课堂,而是应更进一步打开课堂空间,把主体学习时间留给学生。比如我们教“我是独特的”这一课,不应该是指着某个学生说“你有什么特点”,而是让他们自己来分析自己的特点,如“我喜欢读书”“我长得个子高”……虽然看似耽误了时间,但其实学生在内心形成了自我认同,而且还训练了他们内省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是教师主导的讲授法所不能实现的。 三、注重指向实践 教学的有效性会随着教学目标的变化而变化。传统的教学目标下,我们能把思想理念正确传导给学生,让他们记住并能在考试时正确答题就算是有效的;而现在,除了要让学生掌握理论之外,还要他们具有相应的发展性素养才算是有效的教学。这其中,就有一个特别需要注重的素养——实践力。 新的教育观特别强调了学生能够将知识用于生活实践的能力,即学以致用。这是一种现代人才观下所必要的素养。而我们要培养学生能够将思想品德理念落实到行为上、将学到的分析問题方法服务于生活,就不是灌输式教学能够达到的了。要有效地落实对学生这个素养的培养,可以关注两个策略。 第一个策略是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入教学,使学生调动自身的经验和情感去捕捉我们所要传导的精神理念,从而内化并回馈于生活。比如教“我很诚实”这一节时,我没有讲课本中的案例,而是举了一个学生的真实事件,“小明(本班学生)上次踢球的时候,不小心把教室窗玻璃打破了。他没有溜之大吉,而是主动去向老师汇报情况”。同学们都知道这件事,马上就产生了真切的效仿意愿。 第二个策略是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来促使他们正确思想理念的自我生成,并以实践来强化实践意识。比如教“家是温暖的地方”这一课,我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给自己的爸爸妈妈捶捶腿、给他们唱个歌、陪他们聊会儿天——这种实践活动,既是教学,又是实践,其有效性显然比在课堂上讲理论要来得实在。 综上所述,所谓的教学有效性,是指高质量与高效率的和谐统一。在当下素养教育的目标下,要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教师需要在课前教学设计上多花些心思,需要转换师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角色定位,需要注重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实践。这些,是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策略。 参考文献 [1]安子琴.德法融合助力成长——《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8(1):5-7.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基于《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编写的道德与法治课教材开始进入教学实践。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和品德养成的重要基石,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到“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体系”这个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也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点。如何让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落地生根,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教学快乐,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打好基础。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开设是为了引导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因此,培养其核心素养主要有四方面内容,包括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理想精神与公共参与。 (一)培育“政治认同”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是指一个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祖国在情感上与理智上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同时,能自觉维护祖国的统一团结与核心利益。“政治认同”核心素养

对于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政治上的认同才会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进而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具体来讲,作为中国公民,初中生必须热爱祖国、忠于祖国,对祖国有较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要站在中国立场,以中国公民的身份自觉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秩序。了解我国国情,拥护中国共产党,理解并自觉拥护党和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热爱社会主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想,主动维护国家尊严与利益,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责任感,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二)培育“法治意识”核心素养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身心特征较为特殊。近年来国内中学生犯罪问题日益突出,犯罪低龄化越来越严重。中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其法治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未来社会的稳定程度。培养中学生的“法治意识”就是要让他们成为有自尊、守规则的公民。因此,应加强对初中生的纪律教育与法治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与规则意识。同时,引导他们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主动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三)培育“理性精神”核心素养 培育“理性精神”核心素养是让初中生成为有思想、有理智的中国公民。这对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具有“理性精神”的中学生必须在生活中能辨别善恶、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我从事了多年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工作,近三年逐步换了新教材,改名“道德与法治”,最近,我一直在思考新教材的使用,及学生在不同的情况下,一般会处于什么样的心理状态之中;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应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予以帮助,并能收到实效。同时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行为究竟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通过不断的教学反思,我认为面对现在的学生,教师需要投入和付出的不仅仅是时间、精力和脑力,还要给学生付出更多的爱。爱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学生需要老师的抚慰,盼望老师的理解和宽容,自己的言行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所以和学生相处,必须用真心去接纳学生,用真情去投入,并且对象要全体学生。我相信教师扎实的基本功、高尚的敬业精神和自身的人格魅力,一定会被学生所承认,一定会受学生爱戴。我相信,只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就能在反思中逐步成长并走向成熟。 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过这样一个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具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因此,作为教师必须着眼于自己教学行为的改进,通过自己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自我觉察,来达到或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效能。在从教的7年当中,本人就一直在进行教学反思,以求促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总有须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追求平平淡淡的完美,而追求有突破性的遗憾”就是这个道理。平时在教案书写中,除了符合学校要求外,我力求形成自己的特色。每份教过的教案,我都会认真的回顾并进行诊断,开出教与学的“病历”,并且对这些“病理”进行分析、交流,最后发现并提出解决这些教学“病理”的对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平时我还非常珍惜并利用进修等渠道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并争取与他们进行对话交流,学习他们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分析他们是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的,他们为什么要这样组织课堂教学。同时与自己的课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反思分析,从名师的教学艺术中得到启发,得到教益。 时代呼唤创新教育。传统的政治课堂存在许多弊端,如:教师讲授多,学生思考少;师生一问一答多,学生探讨研究少;教师启动问题多,学生启动问题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等等。这些倾向妨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绪变化与情感触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社会、国家情感,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情感调控水平,协助和引导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获取更多的情感体验,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特征。结合自己多年的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实践,在此课程教学中更好地渗透情感教育提出自己的几点真挚拙见,希望能够对广大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和共鸣。 一、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1.新编写的《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容、教学方向以及学科性质,要求教师必须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当中渗透情感教育。 2.渗透情感教育,能够有效疏缓现阶段学生心理自私以及毅力薄弱的现状,引导学生的情绪与心理健康发展方向。 3.教师恰当使用情感教育,协助学生更好地领悟道德与法治的精神实质,全面激发出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兴趣与热情,在潜移默化当中引导学生形成准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二、情感教育的影响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都是将教学内容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重视知识点的讲解,忽视对学生道德品质与情感素养的培养,以教为主,先教后学。教师以讲解方式实行知识传授,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不感兴趣。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应该是传授知识认知过程,也是开启学生心灵情感升华的过程。 三、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1.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创设

教学情景,将教学内容以感观的方式直观地表现出来,再现生活现实情景,教师对社会的变化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道德与法治课的内容要紧跟时代的脚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结合一些典型案例和时事实行讲解,能够让学生了解社会热点,拓宽学习的知识面,这不但能够为政治课堂增添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解介绍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时,我们教师能够结合当下学生喜欢的电影《战狼2》,韩剧,好莱坞大片中的人物、情境、以及剧中所反映的不同地区和民族的特色,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情感体验,更好的完成情感教学目标。 2.丰富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情感感受。现代教育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模式必然会遭到淘汰,所以,教师们必须要适合形式发展,积极创新教学模式,追求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大胆地使用丰富且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要想激发出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就必须要集中精力来创设良好的行为实践。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以前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要知道,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和亲自体验过的时候,只自当它们变成为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建议广大教师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行着手: 首先,教师一定要抓住机会,积极展开各种丰富且多彩的集体活动,让学生们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其中,在集体活动中来相互交流彼此的想法,相互影响,这是形成情感共鸣的最佳方式之一。

浅析《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教学

浅析《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教学 发表时间:2018-11-09T16:38:02.207Z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6期作者:邬黎 [导读] 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家长不够重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课后学生几乎不去练习、不去巩固,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差,互联网+教育的时代已到来,新课改的号角早已吹响。我们的课堂如何改?如何打造出有效教学?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每一个初中政治课教师必须面对的。现结合课程的特点以及我的教学实际,就如何着力打造政治课有效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家长不够重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课后学生几乎不去练习、不去巩固,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差,互联网+教育的时代已到来,新课改的号角早已吹响。我们的课堂如何改?如何打造出有效教学?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每一个初中政治课教师必须面对的。现结合课程的特点以及我的教学实际,就如何着力打造政治课有效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精心准备—---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 首先,精心的课前备课。这是建构有效课堂的起始环节,也是耗费教师时间精力最多的一个环节,这一环节的好坏直接决定上课质量的高低。备课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研究教材是备课;了解学生情况也是备课;查阅大量资料、收看电视新闻、了解国内外、地方时政形势是备课;与同行交流、获取相关信息同样是备课。还要备好教法,要认真筹划和精心设计,要客观分析学习内容,为学生设计自主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要备好学法,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应有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要把自己当作学生,从学生的思维角度来思考其在学习中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障碍,什么地方是难点、易混点等,进一步设计课堂上学生应该怎样去学习,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才是有效率、有针对性的。教师的备课,既要备学生、备课程、备设计又要备出自己的个性品质和教学风格。这才是我们课前准备的落脚点和归宿。 其次,对教材的深加工与再创造。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的“核心”,然后从学生实际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删减、增补、改编、重组等,以及设计必要的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更主动、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参与学习。 教师要合理处理教材,并结合当地的实际。如我在设置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公私之间》这一节课的学案时,联系了德阳拆迁(双东芦德路、黄河广场、德阳市汽车站)等现象。从提问中让学生了解公私之间矛盾的表现,假如是你家,你将如何选择?从课堂讨论中,通过老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讲解,帮助学生认识“面对利益的冲突,我们应该优先考虑社会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共同利益,但这并不等于无视个人利益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我当时给学生的依据:树立一个观点:法律授权不可违,(政府依法行政、公民依法行权),学生懂得法律法规是权利保障法、也是限权法。教师大胆改变教材呈现方式,既有利于基础知识扎实有效的训练,又能使学生真实情感体验和鲜活生命的生成。 二、让学生心、行都动起来----实现有效教学的必要保障。 教师要用教学内容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的“心”动起来。让教学活动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认知欲望,使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经验与体验建立联系,搭起教学内容通向学生实际的桥梁,使教材内容更切换学生的心理特点,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 比如:八年级下册《自然的声音》我给学生播放了科学家根据电脑的推断《假如地球温度上升6度》。(1、上升1度,由于气温的升高导致陆地上大面积干旱,地球上很多良田将变成沙漠。 2、上升2 度,喜马拉雅冰山和格林兰冰层融化,海平面会上升7 米,纽约、伦敦、曼谷、上海将会淹没。 3、上升3 度,这是地球走向毁灭的临界点,如果一旦达到此毁灭将无法回转。北极将没有冰,拥有世界一半以上物种的亚马逊热带雨林将枯萎,它的支流也将干枯到滴水不剩,甚至干到失火。 4、上升4 度,孟加拉会被水冲垮,埃及和威尼斯会完全淹没,如今美国太空总署的卫星拍摄到地球冰层大量在融化。 5、上升5 度,地球的南北半区统统不适合人类居住,许多城市严重缺水甚至枯竭,难民的人数将无法估计。 6、上升6 度,地球看起来仍然是一片蓝色,但那时大城市已经沉入海底,天灾已成常态。当这一天来临时应该就是所谓的世界末日了。)非常震撼,也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听到的,我会忘记,让我看到的,我也会忘记,让我做过的,我就能掌握。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观念,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行”动起来。 例如: 九年级教材(教科版)第七课《关注弱势群体》,我为了唤起同学们对残疾人的关爱,给同学们展示了许多图片,然后让同学们谈感想,虽然把同学们引入了情景,但同学们缺乏亲身的体会,所以答案都是流于形式的大道理,而不是发自肺腑的真心话,经过认真的反思。我把展示图片环节改为,进行一只手脱穿衣服比赛。活动结束后让学生谈谈: 在这一活动中,你有什么感想? 由于学生在刚才的模拟实验中有了真实体验,所以会以积极地情感去思考,自然有许多发自内心的话可说,而不仅是流于形式的回答。但如果再进一步完善: 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然后几个小组可以配合穿衣,几个小组单独穿衣,再交换穿衣形式。然后再提出,通过这一活动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有何感想? 由于赋予情景的信息增多,整体性增强,不仅为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广阔空间,而且使教育内容内化,并升化为更稳定、更持久的道德情感。 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 1、注重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对接。其一能增强教学趣味性,不再是干瘪的知识,学生乐于接受;其二能利用其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知识;其三,在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是学生真正体会到知识的价值与学习的意义,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时,课堂引入我让学生看赵丽蓉,巩汉林演的《打工奇遇记》这段小品。群英荟萃就是萝卜开会......二锅头渗水是宫廷玉液酒,180元一杯时,边笑边说:“老板真缺德。”顺势问学生:“大家希望有法律来规范老板的行为吗?”学生们大声回答:“希望”。“那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市场经济市法制经济,经济立法是如何依法规范经济行为。”学生们愉快地进入新课。 2、教学过程的活动化。其一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有事可做,不再是一味的被动接受,不易分心;其二在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中产生成就感,树立信心,培养探究知识、主动学习的习惯。 比如:八年级上册第十一课《战胜挫折》,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的品质非常重要,于是我设计了《最佳推销员》的活动。首先请学生扮演推销员,任务是将一只笔推销给老师。在推销过程中,老师百般刁难,对学生推销的商品提出了很多不满,但学生还是想尽办法要完成这个任务,积极性很高,其中不乏绝妙的想法和推销技巧,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当学生完成第一个任务后,我又给出了第二个任务:将一把斧头卖给美国总统(哈佛大学校长布置给学生的任务)。学生第一反应就是不可能,于是我展示了著名推销员乔治?赫伯特成功将斧头推销给布什总统的营销案例,并且引导学生认识到,赫伯特的成功是建立在对自己充分自信的基础之上的,从而信心十足的去面对困难、战胜困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新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新策略 发表时间:2019-11-21T16:24:54.377Z 来源:《教育学》2020年1月总第201期作者:龚丽霞 [导读] 新课程对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在整体上把握好改革方向,在实践中贯彻改革精神,积极调动每个中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为学生搭建一个创新学习平台。 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实验中学442700 摘要:新课程对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在整体上把握好改革方向,在实践中贯彻改革精神,积极调动每个中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为学生搭建一个创新学习平台。 关键词: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新策略核心素养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从2016年起,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道德与法治》这门与“德”“法”密切相关的课程,在新形势下更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学科核心素养是中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它主要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为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采用科学、民主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创新教学手段,让道德与法治生出翅膀,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 一、倡导体验性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时代的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所以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活动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成长。学习方法对每个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又是因人而异的,每个学生的自身情况不同,学习方法也应该不尽相同。作为教师要授人以渔,即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紧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问题引导,使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继而通过分析探究最终解决问题,自主构建对知识的理解和对问题的认识。课堂上,学生是时间的主人,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去体验、发现、思考、讨论、总结,在学习体验中提升和发展。在课堂中要积极地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机会去探究、去思考,拓展思维空间,提升思维高度,培育创新思维,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形成科学的学习观念。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时空,把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留给学生。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课第一框《认识自己》时,为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我让学生们课下用视频真实记录一下自己在家里、学校、公共场所的表现,在选择几个学生的典型生活镜头记录后,把它拿到课上,请学生们欣赏并思考:在每个镜头里,你看到的形象是怎样的?尝试用几个词语进行描述。如果镜头中是你,你对自己展现出来的形象满意吗?同学们,你想对这几个同学说些什么呢?以一系列问题为线索,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只要我们教师提供了让学生自由思考、尽情想象、任意表达、畅所欲言的机会,学生就可能创造出一个神奇的天地。 二、陶冶道德情感,使学生产生情感认同 道德观念是法律意识的基础,在建设法制社会的今天,公民的法律意识特别重要。而对于在校中学生,正是培养道德观念的最佳时期。只具备道德认知不足以推动学生产生积极的道德行为,教师还要有意识穿插一些道德体验或者活动,使学生在自己的思考和升华中对美丑善恶产生情感冲突,自觉地抵制和反对一些不道德行为,积极学习和肯定一些美好的行为。思想品德是教师培养学生最首要的品质,在每个人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促进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 在日常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比如在学习了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绽放生命之花》之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生命的意义,思考自己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我在七年级进行了以“绽放生命之花”为主题的朗诵比赛,朗诵内容自己选择,可以是诗歌,也可以是散文,还可以是故事……通过活动使学生们更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用它的所有力量使自己茁壮成长,绽放生命的精彩。让他们享受生命,同时也让这个世界因为有他们而更美好。 三、普及法律教育,使学生树立法治观念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现在处于关键时期,在法制建设形势大好的前提下,在中学积极推行普及法治教育,能有效地帮助中学生养成良好的法治观念和法治精神。初中阶段的学习是学生人生中的黄金时期,它是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这一时期的法律教育特别重要。 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结合这一课程的特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以一种探索者的身份投入到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积极探究解决方式,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八年级学习了公民权利和义务后,为了使学生能更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以现实生活中一组实例为主题的辩论会——“权利与义务和中学生的关系”,使学生明白: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不仅关乎中学生个人的尊严与家庭的幸福,而且关乎社会的进步与国家的发展。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宪法的核心内容,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积极履行公民义务是现代公民的必备素质。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带有时代气息的人文学科,有利于培养和塑造中学生良好的品质,对每个学生的一生成长有着重要作用。作为一线教师要密切联系时事,钻研教学新策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时事,让道德与法治课程发挥独特的魅力。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孩子在进行社会化的时候,大人给灌输怎么样的观念,就会产生相应的结果。小学生小学生对善恶和规则认知不全。所以,在新形势下,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近,小学老师应当对道德与法治进行新的认识,做好孩子思想道德和规则教育的导师。 标签:小学道德与法治;重要性;改变观念;优化教学方法;活动性评价 一、转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学会做人。 古话说:“不成材,要成人”。教会学生做人比向他们传授知识要重要得多。在我刚参加工作时,我心里想得最多的是学生的成绩及排名,品德教育课也经常被占用,上成了文化科。可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发现班上个别成绩优异的学生身上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道德问题,渐渐引发了我的思考。我逐渐认识到思想教育的重要性。 1、加强法制教育就是加强道德教育。 《道德与法治》教材既是思想品德教材又是法治教材。改革后,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增强规则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为重点”,明确了学习要求。增強小学生的法律意识,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 2、规则教育是小学阶段法治教育的重点。 美国现代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说过:“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小学一线老师应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将教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进行使用,循序渐进地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规则意识。 3、正确认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知行合一”的重点,正确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在以往思想品德教育中,我偏重于对学生知识传递和记诵的技能的学习指导,往往应试的成分较重。《道德与法治》教材则实施开放性教学过程,创新调查研究、角色扮演讨论辨析等教学方法。老师应当正确把握重点,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做到实实在在的知行合一。 二、从学生出发,优化教学方法。 我曾经跟部分老师和学生的看法一样,觉得以前的“思想品德” 课不管是“教”还是“学”都特别简单,不需要花多少心思。这种错误思想不但要转变,而且必须要探索出适合小学生教学方式,让小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不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当 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国际 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 挑战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进入一 个新的历史阶段。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 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 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 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程性质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 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 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人文性.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 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 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 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 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要求教师改变其传统的教育模式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初中道德与法治教 学是初中教育时期的重要课程,对学生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 学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意在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从而优化教 学方法,提高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质量。 初中教育阶段是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学生自身发展息息相关, 在实际的教育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还没有摆脱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没有达到良 好的教育效果。如何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初中道德与法 治教学质量,是相关教育人员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对于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大多存在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教师成为了整个课堂的主体,学 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这样既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又约束了学生学习的创新思想, 学生没有发现学习的乐趣所在,使得教育效果很难得到提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没有摆脱 传统的教育思想,以往师生观念阻碍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教师一直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 学生惧怕教师的威严,甚至在课堂上对不懂的地方也不敢进行提问,也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利于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育知识的学习;缺乏创新的教育理念,教师、黑板以及粉笔成为 了课堂的主体部分,班级学生众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运用良好的教育方式,没有将 每个学生顾及到,在教学中也没有做到与实践相结合,所教授的知识并没有得到学生的理解,而是一味地长篇大论运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些都使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出现了教师讲 课很认真,学生却没有得到所要掌握到的知识。那么,怎样将课堂教学发挥最大作用,使道 德与法治教学效果得以提高,是众多教育者应该进行思考的问题。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优化 1.转变传统师生观念。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应该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转变传 统教学观念,将教师角色地位降下来,向学生可以进行沟通的朋友角色发展。交流是解决一 切问题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针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只有与学生主动进行沟通, 才能直观地发现问题所在。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应该耐心指导,在课堂上培养学生主动提问、乐于提问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教师是知识的主要传授者,道德与法治教育更是教学生如 何做人,以及使学生具有良好道德品质与法律意识的重要课程。 2.翻转课堂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运用多样的教 学模式,让学生动起来。告别以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提升学生的学 习兴趣,达到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第一单元“走进新的学习生活”时,其中的第一课是“我 是中学生啦”,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刚步入中学的喜悦心情,使道德与法治第一课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做好与学生的互动工作,结合课题,教师应鼓励学生 进行讲述,关于成为初中生的心情与想法,结合课后的知识问答:新的环境带给我们哪些新 感受与体验、如何融人新的班集体、如何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如何做到主动学习、学习的重 要性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上台与大家进行交流。通过该环节教师成功将课本知识进行深化,并且基本掌握了每个学生的性格情况以及对学习的态度,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更有针对性地 进行。同时,教师应该利用班级网络群与家长进行沟通,向家长普及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在平时生活中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知识的少量渗透。 3.小组互助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时,应将分散的学生个体组成 小组的形式进行管理,避免出现没有顾及到的学生,出现被遗忘的“角落”。例如,在进行“人 生自强少年始”课程学习时,该课程主要有三个部分,扬起自信的风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及走向自强之路。自强不息是学生应该具有的重要品质,教师应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通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