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8年自考新教材中国法律思想史重点

2018年自考新教材中国法律思想史重点

2018年自考新教材中国法律思想史重点
2018年自考新教材中国法律思想史重点

中国法律思想史

第一编先秦法律思想概述

第一章西周法律思想

第一节“以德配天”说

“以德配天”说:即认为“天”或“上帝”是天下各族共有之神,并不始终眷顾一个部族,使其常为下届的统治者。“天命”属谁在于该部族(其代表是首领)是否有“德”。若一部族无“德”,统治不佳,失却上帝欢心,上帝就会撤销他们的代表资格,而另行挑选有“德”的另一部族来担任。

西周提出这种“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意味着神权法思想的动摇和人文思想的发展。

第二节“明德慎罚”说

“明德”就是要求周王和贵族注重培养自己的德行,只有良好的德行才能够配享天命,得到天的惠佑,保住社稷:“慎罚”是指适用刑罚的时,应慎重其行,避免滥杀以致失德。

“慎罚”具体表现在:

(1)对犯罪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2)反对诛族连坐,主张罪止一身。强调“父子兄弟,罪不相及”

(3)反对“乱罚无罪,杀无辜”

第三节大宗法制下的礼治思想

“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目的是保证继承者的唯一性,杜绝其他潜在继承者的争心,以保证政权交接之稳定。个别人的贤与不肖,本就难以判断。即便能够准确判断,那它和建立在继承人唯一性基础上的秩序稳定相比,其重要性也大大不如。

“周礼”以“亲亲””尊尊”为基本原则。

“亲亲”指的是一个人必须亲爱自己的亲属,尤其是自己的以父系为中心的尊亲属;子弟必须孝顺父兄。“尊尊”就是下级必须服从上级,尤其要服从周天子;其目的是严格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消弭犯上作乱于无形。

西周“礼治”在立法和司法领域集中表现为:“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即是说“贵族之礼”不适用于庶人,而庶人也不适用于贵族之礼,否则就是僭越。“刑”的处罚对象主要是大夫一下的庶人和奴隶。

第二章儒家法律思想

第一节儒家学说概述

管仲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的治国论,形成了“令顺民心”的法治观→子产“铸刑书”于鼎开创了公布成文法的先例,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法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邓析反对传统礼治,制竹刑。→孔“仁”、孟“仁政”、荀子“礼法”

先秦儒家学说的思想脉络简介

孔子首见“礼崩乐坏”,要复兴“周礼”,以“正名”为先,“克己复礼”。孔子主要贡献在提出“仁”之观念,即人推其自爱之心以爱人。→孟子行“仁政”,兴王道。→荀子认为人性恶,需“化性起劣”

第二节“为国以礼”的礼治思想

一、礼治的思想渊源

儒家礼治思想,应远溯到西周初期的周公。周公灭商后,用“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思想继承和修补了商的神权天命观,故儒家的礼治思想的直接渊源就是西周经周公制礼作乐而产生的礼乐文明。

二、儒家对西周礼治的继承和发展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主张“为国以礼”。为解决周礼与社会现实的矛盾,恢复和维护礼治,孔子在强调周礼的同时提出“仁”的思想体系。

“仁”的含义:“爱人”是“仁”的基本精神,“克己复礼为仁”明确表达了“仁”与“礼”的关系。“仁”是“礼”的内容,礼是“仁”的表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对“仁”的实践,礼即是“仁”的客观标准。

“仁”者“爱人”的意图:1.防止贵族之间的争斗以及贵族与新兴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防止弑君弑父、犯上作乱行为的发生。2.对普通民众来说,则在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

三、儒家礼治思想的等级社会观

(一)人有德行才智的差别

(二)社会必须有分工

理想的社会应是人多德行才智与社会分工、社会地位三位一体的等级社会。

四、礼的作用和礼法关系

(一)礼的作用:礼是维护社会等级差异的差别性行为规范,其因贵贱、尊卑、长幼、亲疏的等级差别而异,通过不同的内容,显示不同人的特殊名位,维护等级制度、“乐而同,礼别异。礼乐之统,管乎人心”,表现和维护差异是礼的作用和目的。礼是统治者统治人民和维护内部关系的关键,“为国以礼”,礼是治国为政的根本手段。

(二)礼法关系:孔子主张礼指导法,法维护礼,主从分明。孟子主张礼统法。荀子主张以礼为主、礼法统一。

第三节“德主刑辅”的德治学说

一、儒家德治理论的主要内容

孔子:“苛政猛于虎”反对暴政,主张“德治”的思想

孟子:“民贵君轻”,要求统治者实行他提出的“省刑罚,薄赋税”的“仁政”荀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孔孟荀不仅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更提出了“富民”和“裕民”的主张,在消除了犯罪经济原因的基础上施行教化,达到减少犯罪,维护统治的目的。

先秦儒家重视犯罪的经济原因,并因此提出了“省刑罚,薄赋税”“富而后教”的思想,它基于对人民力量的认识和对当政者长远利益的维护,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对后世当政者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以德去刑

三、德主刑辅、德先刑后

德与刑互相结合,相辅为用,是“德治”思想的内涵。

孔子:“宽猛相济”“德”与“刑”两手交替使用,是德治的神髓。

孟子:提出慎刑少杀,强调良善的政治离不开法律,坚决主张“德”与“刑”相辅为用。

荀子:“隆礼”“重法”,强调“德化”的同时也强调法律和刑罚的作用。反对“教而不诛”,提出“无功不赏,无罪不罚”,主张“宁僭勿滥”,反对“以世

举贤”“以族论罪”

第四节儒家的“人治”学说

儒家认为,政治的好坏取决于当政者是否优秀,主要靠当政者的道德感化作用,而不是靠法律的强制作用,主张“惟仁者宜在高位”的贤人政治。

孔子:当政者的个人道德有极大的感召力,上行下效,是国家治乱的关键。要求当政者先正其身,再“举贤才”。

孟子:治国关键在于当政者正其身,同时看到了作为制度的法之重要性,肯定“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的观点。

荀子:主张儒法和流,礼法统一。

第五节先秦儒家法律思想的命运和历史地位

儒家法律思想与当时社会转型期这个特殊时代的矛盾是其说不行于时、其人不得于志的根本原因,但儒家法律思想却是与传统农业社会相契合,它的各种主要法律论点,经过改造,基本上为后世统治者所继承,成为正统法律思想的核心。第三章墨家法律思想

第一节儒家、墨家的思想差异

一、“敬鬼神而远之”与“事鬼神”

儒家继承周代礼乐文明并有所发展,试图将社会安置在人文基础之上;而墨家则乘续神权思想,认为天的力量消退使社会丧失了秩序,因而强调天和鬼神是形成社会秩序的根本力量。

二、“爱有差等”与“兼相爱”

墨子把自己所主张的“爱无差等”称为“兼”,而把儒家所主张的“爱有差等”称为“别”。墨家的爱根据的是外在标准,以现实的物质功利为根基;不是出自内在心理的“仁”,而是来自外在互利的“利”。

三、“小人喻于利”与“交相利”

墨家的“兼相爱”以“交相利”为基础,而儒家则反对言“利”。墨家思想可概括为十大命题,即: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非攻、兼爱,核心是“兼爱”或“兼相爱、交相利”,这是其法律思想的指导原则。

第二节墨家以“兼爱”为核心的法律思想

墨家以“兼爱”为核心的法律思想

1.3.1“天下之人皆相爱”的理想社会。“兼爱”是墨家理论和实践的起点与归宿。他们提倡“兼相爱,交相利”,反对“别相恶,交相贼”。主张“非攻”,反对兼并战争

1.3.2“法天”的法律观。墨家很重视“法”“法仪”或“法度”的作用,主张“以天为法”,因“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提出“壹同天下之义”的法律起源说法为天所立的“天志”“天意”说。

1.3.3“尚贤”。选拔贤能为各级官长,“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做到“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儒家的“贤”更多的是强调德行,墨家的“贤”更多的是强调技艺。墨家要求“赏当贤,罚当暴,不杀不辜,不失有罪

1.3.4墨家的一些重要刑罚命题。“罪不在禁,帷(虽)害无罪。”“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和“杀盗人非杀人”。

一、“天下之人皆相爱”的理想社会

提倡人与人之间互爱互利的“兼相爱,交相利”,反对人与人之间互相争夺、互相损害的“别相恶,交相贼”。他们指出真正的爱己在利人,希望大家都能不分亲疏、厚薄、贫富、贵贱,一视同仁地爱所有人,而不亏人利己,认为这样就会出现一个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悔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的理想社会。

提出“非攻”,他们指出攻人之国和被攻之国,双方人民都深受其害。墨家的“非攻”思想并不是反对一切战争,他们将战争分为两类“攻”、“诛”,罚无罪之国是攻,是不正义的;罚有罪之国是“诛”是正义的。

二、“法天”的法律观

(一)以天为法:以“兼相爱,交相利”为法,墨家的“天”不是自然之天,而是可以赏善罚恶的神以及凌驾于天子之上的最高主宰,一切权威都转化为宗教化的天,承袭和发展了上古神权法思想。

(二)“壹同天下之义”的法律起源说:天子已立,然后发宪布令于天下之众,自上而下地壹同天下之义。墨家提出这种壹同天下之义的法律起源论目的在于是“兼相爱交相利”能够上升为法律,以便用国家强制力加以贯彻。他们要求上下尚同一义就是要求全社会的是非、善恶标准都能壹同于“兼相爱交相利”。

(三)法为天所立的“天志”“天意”说:墨家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天的意

志广博深远,其核心就是“兼相爱交相利”

三、“尚贤”

墨家反对贵族世袭制,抨击这种不平等的制度,认为人的贤与不贤不取决于他先天的身份,而在于后天的学习和修养,治理国家所需要的是有智慧的人不必是贵族出身,强烈反对宗法礼治强调的身份观念,主张打破等级差别的思想,改变以往只凭个人出身背景来赋官予爵,获得参与政治的权利;要求以个人的能力来决定他的富贵穷通,试图通过平民阶级的崛起,给僵化的社会注入一点新鲜血液,造成一个更趋于公平的社会。

儒家的“贤”更多的是强调德行,墨家的“贤”更多的是强调技艺。

第四章道家法律思想

第一节老子的法律思想

一、“法自然”之“道”

二、对仁义礼法的批评

老子认为,社会问题的根本在于人类背离了正常的生活轨道,不能循道而行,却自以为是,任意胡为,不知常而妄作,所以根本的解决办法是人要循道而行,其表现就是无为。

“小国寡民”

(1)反对厚敛,主张薄税

(2)反对暴政苛刑和战争

提倡“无为而治”“不尚贤,使民与世无争”

第二节庄子的法律思想

主张无为,绝对否定仁义礼法。

(1)庄子肯定道的权威性、普遍性和主宰地位的基础上,突出了道的神秘性、自

主性、与人的亲和性。

(2)庄子把老子的无为之道推向绝对无为。

(3)庄子认为儒家所谈的礼戕害人的自然本性,其实人的基本需求就是吃饱喝足,

没有那么复杂。

(4)庄子反对法家通过以法为治、君主独制来实现大治。

(5)庄子认为墨家的“兼爱”是使人迷失本性的一种表现。

道家在法律思想方面的影响:

1.它对自然的强调,所以认为法律是破坏人性之一种表现,对其持否定态度,

这对传统知识分子形成对法律的轻视、乃至虚无的态度可能有影响。

2.它对法律本身的批判也使得传统中国人意识到法律本身的局限性,尤其是它

对法家所倡导的以赏罚量刑来立法以实现君主独制所进行的激烈批评。

第五章法家法律思想

第一节法家法治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东周以降,礼崩乐坏所造成的社会剧变。1,李俚变法2,吴起变法3,商鞅变法(一)政治方面,贵族政治逐渐向郡县官僚制演化的趋势

(二)经济方面,以公有制为特征的井田制全面崩溃,逐渐变为土地私有(三)出现了新的社会知识阶层--士

法家得以付诸实践原因:符合当时形势,诸侯兼并,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就必须富国强兵,只有法家的主张可以做到。

第二节法家主要代表人物简介

一、管仲--法家先驱

(一)他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把经济发展视为人们遵守礼义法度和使社会秩序稳定的物质基础。

(二)“修旧法”“令顺民心”

(三)他重视“礼义廉耻”比之为“国之四维”

(四)重视赏罚的作用,认为富民强兵、保证法令贯彻最有效的方法是“劝之以赏赐,纠之以刑罚”

二、李俚--法家开创者

编纂了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法经》

三、商鞅--法家思想奠基人

商鞅以“重法”著称

(1)主张法治,坚决反对礼治,认为“人性好爵禄而恶刑罚”,用赏罚两手来驱

使人民“喜农乐战”

(2)主张“壹赏”“壹刑”“壹教”

(3)在推行法治的方法上,商鞅强调法、信、权三个要素。

(4)在刑罚方面,商鞅提出“重罚轻罪”,达到“以刑去刑”的目的。

四、慎到--以重“势”著称

(一)慎到重“势”其目的是“尚法”。在他看来,“法”是客观、公正、至高无上的,应当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和衡量其是非功过的唯一标准。坚决反对个别人(包括君主)以“私”乱“公”,以“私”乱“法”。

(二)慎到坚决主张“法治”坚决反对“人治”,要求君主立法为“为公”,反对立法“为私”。

(三)慎到“尚法”,同时又重“势”,坚持君主必须“事断于法”。

五、申不害--重“术”

(1)为人臣(君)者操契而操其名。这种“术”是指公开的、君主用以选拔、监

督和考核臣下的方法。

(2)“藏于无事”“示为天下无为”。这是一种驾驭臣下的阴谋权术,或者说是“暗

术”

六、韩非--集法家之大成者

他总结前期法家法、术、势三派的理论,建立了一个“依法为本”,法、势、术三者结合的完整体系,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第三节法家的法律观

一、法的本质

(一)一类是把法律比作度衡量,像量长短的尺寸、正曲直的绳墨、称轻重的衡石等一样公平正直,是衡量人们行为的客观准则。“不分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二)另一类是吧“法”与刑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是把“法”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将刑以及刑相对应的赏作为实施“法”的手段。

二、法的起源

为了制止争夺,为了定分止争,需要“立禁”“立官”“立君”,这样才产生了国家和法律。发的产生既然在于“立禁”“止争”,故法律本身也具有强制性,非遵守不可。

三、法的作用

(一)“兴功惧暴”富国强兵,用法律镇压民众的反抗,从而迫使民众服从

统治。

(二)“定分止争”用法律保护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财产所有权。

(三)“令人知事”法可以统一全民行动,使他们作为或不作为。

第四节法家推行法治的理论

一、法治与礼治、德治、人治的对立

二、法家推行法治的理论前提

(一)“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二)“法与时转”的历史观

(三)把历史的发展以及国家法律的产生与人口问题联系起来

三、法家推行法治的方法

(一)“以法为本”

(二)法令必须成为人们判断言行和行赏施罚的唯一标准

(三)必须善于运用赏罚(信赏必罚与厚赏重罚“赏誉同轨,非诛俱形成”、刑多赏少和轻罪重罚)

(四)“法”“势”“术”相结合

第二编帝制时期的法律思想

第六章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

第一节秦汉之际政治社会思潮的变迁

一、法家思想命运由盛转衰的大转折:

秦亡汉兴,法家思想成为舆论抨击的对象,由盛转衰。

二、汉初的黄老思想

三、儒学在汉初的发展

(一)儒学与天道的联系变得紧密一些

(二)儒学吸收了阴阳五行学说的核心内容

(三)部分儒生开始持现实主义立场

四、董仲舒的思想和儒学独尊

董仲舒应诏,奏上著名的“天人三策”,得到武帝重视。

(一)董仲舒主天人交感说,发展出较系统的君权神授论,但同时希望以灾

异说“天”降灾异来制约天子;提出“圣人之性”“斗筲之性”和“中民之性”的性三品说。

(二)主张德主刑辅;坚持大一统。武帝从董仲舒所请,在中央政府设置五经博士,还为博士设立弟子员,通一经即可任命为官吏,通经入仕成为官吏之正途。在儒家学说的支配下,辅以法家的刑制,逐渐形成了正统法律思想。

第二节两汉时期的经义决狱

一、经义决狱出现的背景。

经义决狱,又称《春秋》决狱,即司法者用《春秋》经典的事例作为刑事判决的法源依据,尤其是碰到特别疑难的刑案,以《春秋》等儒家经义来比附论罪科刑。司法者通过“经义决狱”,既可尊重祖宗成文法,又可迅速以意识形态规避成文法达到实际改造成文法之目的;在儒家被确立为国家的意识形态之后,儒家经典所蕴含的纲常伦理对于维护君权和等级社会的稳定非常有利。

二、董仲舒的经义决狱。

从误伤己父案中,董仲舒根据《春秋》经义“原情定过,赦事诛意”而确立了“论心定罪”的司法原则,希望缓解汉代刑罚的严苛,减轻民众的苦痛。

三、汉代重要经义决狱

通过“薛况之狱”,双方都援引了《春秋》以及其他儒家经义,可见当时引经决狱风气之盛;在实际运用上非常欠缺确定性,争议各方从经义中各取所需,导致弊端迭出。

四、对经义决狱之评价

经义决狱随着法律儒家化在唐代的完成才最终从制度中退出历史舞台。董仲舒希望《春秋》能成为汉代的法典,缓解汉代法律的严苛。关于酷吏借经义决狱之名来取媚人主的问题,不能直接归咎于董仲舒。

第三节魏晋时期“法律儒家化”进程的逐步开展

一、两汉魏晋时期以“引经注律”为特征的律学。

(一)汉儒根据儒家经义来研究解释法律,即“以经注律”,形成律学,故大儒不仅获得了成文法的法律解释权,而且对于后世的立法也颇有影响,是儒家思想进入法制领域的重要步骤。

(二)魏文帝下诏,各级法司断案时,只准用郑玄的章句,不得杂用余家;经

卫觊建议,朝廷设置律博士,重点在立法领域开展法律儒家化。

(三)晋代杜预、张斐注《泰始律》,是汉魏以来法律之修订和注解之理论和实践的一次系统性总结。

二、张斐的法律思想。

(1)张斐法律思想的特色主要在于“以礼率律”,从而对律进行整体性、系统性

的研究和考察,在此基础上将法律儒家化和律学研究推向深入。

(2)在注律表中,张斐列举了二十个刑律名词并赋予其较准确含义;提出了司法

官应灵活变通地进行司法。

(3)他极重视礼法结合、探求法后之理灵活司法以追求“理直刑正”这一高远目

标。

三、刘颂的法律思想。

(一)刘颂严格区分立法和司法工作

(二)他认为法是“人君所与天下共者”,而非其一人所私;

(三)其关注重点在司法,提出了帝制中国司法应有的三个层次,即“主者守文”“大臣释滞”和“人主权断”,对后世法制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他还概括出传统中国类似于西方罪刑法定主义的一个原则:“律法断罪,皆当以法律令正文,若无正文,依附名例断之,其正文律例所不及,皆勿论。”第七章正统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正统法律思想的典范:《唐律疏议》的立法思想

《唐律疏议》的制定,“一准乎礼”“以礼人法”,标志着传统法律的儒家化过程基本完成;“礼之所许,律所不禁;礼之所禁,律亦不容”。《唐律疏议》成功完成了正统法律思想的制度化,为后来历代所宗奉。

一、纲常伦理的法律化。

(一)君为臣纲乃三钢之首,强调的是忠。违反君为臣纲的犯罪行为集中体现在“十恶”中的谋反、谋大逆、谋叛和大不敬等行为;

(二)父为子纲强调的是孝,凡属不孝,《唐律疏议》都依据情节和危害之轻重,分别予以处罚;

(三)夫为妻纲体现在夫妻相殴、闻夫丧置不举哀、居夫丧而嫁、离婚中的七出等条文中。唐以后的历代法典,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伦理都是最重要的

立法根据,构成了正统法律思想的核心内容。

二、维护社会等级特权。

《唐律疏议》按照礼的原则和精神,将臣民划分为许多等级,进而规定各个等级的不同法律地位,赋予其各异的义务。其最著者是贵族、官僚的特权以及良贱之间的差异,具体表现为议、请、减、赎、官当等减轻或者免除刑罚处罚的规定,良贱异法等。

第二节理学思潮与正统法律思想的强化

一、宋明理学概述。

理学又称道学、宋学、新儒学等,是在以尽心诚意体认天理的基础上,来探究人、物之理,进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终达到赞天地之化育境界的学问,其重要理论命题是“理一分殊”。

二、宋明理学对正统法律思想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第一,完成了正统法律思想的哲理化论证;第二,对儒家人性理论有所发展,更充分论证了德教和刑罚之间的关系理学家提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观念,在法律思想上有从“德主刑辅”到“明刑弼教”的微妙变化。

第八章明清之际的法律思想

第一节黄宗羲的法律思想

《明夷待访录》是集中体现黄宗羲法律思想的著作。

一、抨击君主专制和限制君权

黄宗羲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这一重要命题,主张限制君权,即重相、学校议政和地方分治。

二、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一)维护君主专制的法律是“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

(二)“天下之法”因其疏阔,又称“无法之法”;

(三)“一家之法”出于君主防范猜忌臣民而生,又称“非法之法”。

(四)由此,他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这一基本法制原则.

第二节王夫之的法律思想

王夫之的法律思想以博大精深著称,集中体现于《读通鉴论》《宋论》《读四书大全》《黄书》《噩梦》等著作中。

一、以“夷夏大防”为中心的民族主义。

华夷之辨是明亡之后王夫之全部著述中注目的中心问题,故有“孤秦陋宋”之论;他以血缘、地理环境等自然因素作为划分种族之标准,推演出华夏族的民族忧患意识,为在明清之际这个天崩地裂的大变局中探求华夏文化之精义,成就一代之制找到了坚实的根据.

二、立法以成就“一代之制”。

他概括出“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的结论,“定理者,知人而已矣,安民而已矣,进贤远奸而已矣;无定法者,一兴一废一繁一简之间,因乎时而不可执也”。他在考察历代治乱得失之后,认为成就一代之制需要良善的法制。良善的法制首先需要妥当的立法。要进行妥当的立法就需处理好法之变与常、简与繁之间的关系.只有把握法之精义,结合时势,创立简易必行之法,才有望所立之法是善法,也才有可能成就一代之制。

三、“任法”不如“任人”。

“任法”的弊端

(1)“任法”不能保证所任之法是善法;

(2)普遍性的法不足以应对差异性的事;

(3)法的相对稳定性不足以应对社会中具体事情之不断变迁。

“任人”的效果

(1)“任人”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恶法之危害,尚能保持简易不移之法; (2)“任人”能够克服因“任法”而产生的普遍性和差异性、稳定性与变化性之矛盾所引起的弊端,“任人”得法,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处理,达到个案之实质公正。

(3)“任人”能在一定程度上弥合法条与人情之间的鸿沟。

“任法”则导致法律之烦琐且为小人所把持,“法”与“人”二者兼失。单纯的“任人"有其弊端,“任法”亦有其优长,故成就一代之制,最好的办法是“任人"配以简易不移之法。

四、成就“一代之制"的司法举措。

人君治国要“任道”,但“道”之中仍寓“法"之精义,此种精义是“严以治吏,宽以养民”:

1)一方面将治吏”原则上升到历代治道核心内容的高度。

2)另一方面,是将法家的“治吏"说内化到儒家的“养民”说中,赋予了“治吏”

说崇高的目标和价值追求. 各级司法官吏应在“明慎"和“不留狱”之间保持平衡。

第三编近现代中国的法律思想

第九章近现代法律思想概论

第一节中国社会从传统到近代的转型

一、近代前夕的中西社会情形。

二、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逐渐深化一一器物、制度和文化。

在器物学习阶段,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潮;制度学习阶段,大致包括从戊戌维新到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这一时期;之后即属于文化学习阶段,标志性事件为新文化运动.

第二节中国近代法律思想发展之脉络

一、近代早期西方法的输人。

二、近代转型的中心任务-一宪政和法治。

近代社会大转型,是中华民族从传统向近现代的转变,其目标就是要建设一近代国家,而近代国家的基础在立宪政治,将确立宪政和法治原则。

三、中国近代法律思想演变综述。

近代中国的法律思想就是那些先进的中国人为应对西方、西学和西法的全新“变局”而进行法律层面思考的结晶。随着对西方了解的加深,西学和西法传播的广泛和深人,这些思想家们从朦胧意识开始,逐渐主动寻求并紧紧抓住西学和西法中“宪政”和“法治”这两个紧密联系的中心话题,推动制度层面上的变革和法思想体系上的建设。

第十章洋务派的法律思想

第一节洋务派及其“中体西用”思想

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张之洞在1898年撰成的《劝学篇》中,对“中体西用”思想作了全面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其核心思想是中国以纲常名教为核心的经世大法无不毕具,但

应取西人制造之长以补我不足。“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思想体系,洋务派的法律思想是其中一部分。

第二节张之洞的法律思想

张之洞“学兼汉宋”,代表性著作主要有:《书目答问》《劝学篇》和《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等。在近代中国法律改革中,张之洞以其新旧兼述、实质上坚持守旧而成礼教派首领,成为中西法律冲突中的一方代表人物。

一、变而不失其道的变法观。

反对民权,传统法律的体例、形式可变,支撑传统法制的根本—纲常名教不能变。

二、整顿中法与采用西法。

整顿中法的具体内容包括:去差役、宽文法、省刑责、重众证、修监羁、教工艺、恤相验、改罚锾、设专官,均未超越儒家之仁政思想。采用西法的要旨在于定矿律、路律、商律、交涉刑律,即采用西方一些保护工商之法,即经济立法,以促进中国工商业的发展。

三、博采东西诸国律法,力求合于国家政教大纲。

张之洞在晚清修律时期先是反对诉讼法草案,其理由主要是诉讼法违背中国固有法律之本原;如颁行该诉讼法,不但难挽法权,而且转滋狱讼;先制定诉讼法不合法律原理。后又反对《大清新刑律草案》,认为它违背了中国固有法律之本原,即君臣、父子、夫妇之伦,男女之别和尊卑长幼之序。

四、任法不如任人。

晚清法律议案中涉及西方法治的内容,遭到他的严厉驳斥。他反对司法独立;反对罪刑法定,坚持比附援引;反对律师制、陪审制。

第十一章改良主义的法律思想

第一节19世纪的社会改良运动和戊戌变法

甲午战争后有相当一批士大夫要求真正变法,表现为以“托古改制”的方式宣传西方民主政治,要求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以实行“君主立宪”。

第二节康有为的法律思想

一、维新时期的“变法”思想。

他写作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以“托古改制”的形式来宣传

改制立法的变法主张,其变法的理论根据是公羊三世说, 即现今中国由“据乱世”进人“升平世”,再由“升平世”进人“太平世”,因此要变法改制,实行君主立宪。其最高理想是实现大同太平世,为此撰写《大同书》.在戊戌变法期间,他主张设立制度局,等时机成熟再开国会制定宪法,并要求全面改革传统法律。

二、康有为晚年的法律思考。

1913年他应门人弟子的邀请作《拟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及按语,阐述他对近代宪政问题的思考。他认为中国现今只是据乱世向升平世过渡,只能推行君主立宪。及至辛亥革命后共和告成,他因其固有主张,加以海外阅历,依然认为应实行“虚君共和”或“共和爵国”。

(一)君主立宪与共和立宪

(二)分权与制衡

(三)有中国特色的司法设计

第三节梁启超的法律思想

一、“随时创法”之变法观。

梁启超在戊戌前后以春秋公羊学说为理论工具,初步形成了“随时创法”的变法观。戊戌政变失败后流亡海外,更多地接触西方社会科学知识,进化论、民约论成为其变法思想的主要理论。

二、君宪与共和一一粱启超的宪政观。

他激烈而深刻地批判了君主专制,大力倡导立宪政治。对中国应实行何种国体,大体以辛亥革命为界,之前多主张君宪,之后则矢志捍卫共和。

他坚持认为,国体一旦确立,不能轻易变更。终其一生,他一直秉持只有在现行国体基础上进行变法工作才能真正推动社会进步。既然中国不可革命,只能改革,那就要将宪政真正落到实处。抓住宪政这个中心,这是梁启超同前此洋务派的区别关键所在。

在他看来,只有推行宪政,不管是在君主国体还是在共和国体之下,才是真正的改革。

三、“民权”与“法治”。

专制政治与立宪政治之别主要在于政府是压制民权还是怡展民权,要立宪必须兴民权,要兴民权,必须要法治,故“法治主义是今日救时唯一之主义”。法并不

只是规则或法条的集合体,法治也不仅仅是规则或法条的陈设, 更重要的是这些规则或法条能够切实得到遵守,成为民众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四、“立法”与“司法”。

在立法方面,他告诫立法者:

(1)当求以法范人,不可对人制法:法案之草创及修正,其精神系统不可亲也;

(2)立法非以为观美也,期于行焉。

1913年他代表进步党拟定了一个宪法草案,有国民特会、国家顾问院和法律等三部分独特之处,专门拟定“法律”一章,以名立法之程序,可见他对于立法的特别重视。1914年他针对民初司法时弊,提出《司法计划书》。

民初政局混乱,社会黑暗,惟司法尚有可称道者,与像梁启超这样的热心司法人士所做努力分不开。

五、地方自治。

(一)地方自治是欧美各立宪国之基础,早在湖南宣传变法之时,梁启超的演说或举措即包含西方地方自治之精神;

(二)在《政闻社宣言书》中归纳出在当时中国实行地方自治的几大好处;

(三)在晚年的《欧游心影录》中,有“自治”专节。

第四节严复的法律思想

严复的政治法律思想,主要反映在一系列政论文章和他在翻译西方名著时所撰写的按语中. 作为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启蒙思想家,严复精通英文,通过实地接触和认真翻译西方政治法学著作,形成了一套以“变法”和“法治”为中心的法律思想;在他的“法治”主张中,严复强调了自由和民权对当时中国的重要意义,对西方政治法律观念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严复的变法思想。

其维新变法思想多以天演论为根据,法律要符合“物竞天择”之原理,应随时而变。不仅洋务派之变法不足以称为真变法,就是晚清预备立宪,如果抓不住分权之大趋势、大关节,也是无效之举。变法非易,但要抓住本原来变。本原有三: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从地方自治入手以新民德,从改革人才选拔制度入手开民智,从废除陋习人手以鼓民力,是严复在戊戌前后变法思想的核心内容所在。较之此一时期康梁侧重改革上层政治制度的变法方案,严复提供了另外一条变法

思路.

二、严复的自由与民权观。

自由之中,尤其重要的是思想言论自由。为了充分阐切目由的意义,他才选择翻译了《群己权界论》( 即穆勒之《论自由》)。他认为,自由乃西方义化之精髓,中国需要引人自由,但中国国族危机深重,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减损个人自由以维护国族自由,但这是通过新民德之后国民之自由选择,绝不能让当权者主动以国族目田为名以取消个人自由。自由的根本在于权利,尤其是民权。只有立宪之后,有切实的制度保障,才有以自由为核心的民权之可言。这种制度保障之内涵,就是励行法治。

三、严复的法治观。

他认为法治不单纯是简单地以分权制衡为基础展开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的依法行事,而更关键的还在于通过推行地方自治以新民德,由此,赋予地方自治在法治中以基础地位。

第十二章礼法之争和沈家本的法律思想

第一节晚清法律改革

晚清法律改革是中国法律由古代向近代演进的改革,在中国法律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由改革而引发的新与旧、中与西两种法文化的矛盾交织进行,影响深远。自1902年清廷任命沈家本、伍廷芳担任修订法律大臣起,至1911年清王朝被推翻,历时十年.朝廷改革宗旨,初期重在取西法之长补中法之短,偏于西法之采用,颇有开明之面。迨统治危机稍逝,则强调法律“本乎礼教”,三纲五常“为数千年相传之国粹”,趋于保守。

一、对《大清律例》的改造。

旧律改造的最终成果是《大清现行刑律》的颁行.<大清现行刑律》,虽仍未完全脱离传统法律的窠臼,但它集晚清旧律改革之大成,已掺进了部分西法内容,是清王朝正式立宪前的现行法。

二、外国法典和法学著作之翻译。

法律改革者十分清楚并重视翻译工作的重要性,故10年之内,大体上把当时主要西方国家的主要法典,均翻译成中文。这为新法律的起草铺平了道路,也为西方法律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三、制定新法律。

晚清所立新法,最初是为了规范因时代变化而出现的新社会问题。1906年宣布仿行立宪后,则专力于制定为将来君主立宪所应施行的新律草案,其所制定的新法律涵盖商法、民法、宪法、诉讼法、刑法等绝大多数部门法领域,著有《钦定大清商律》《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法院编制法》《违警律》《大清新刑律》《大清民律草案》《钦定宪法大纲》《十九信条》等。

第二节法律改革中的礼法之争

晚清法律改革是在西方法文化的巨大冲击之下中国传统法律近代转型的开端,中西两种异质法文化冲突异常激烈。礼法之争,基本上就是这种冲突的外在表现。

一、礼法之争概述。

礼法之争中的礼指礼教,法指法理。前者是传统法律思想,以维护宗法家族制度,进而维护整个君主专制制度为目的。后者是近代法律思想,以维护“人权”为号召.当时也有人称礼教派或礼派为家族主义派,国情派,称法理派或法派为国

家主义派、反国情派。

又由于法派首领为沈家本,故又有沈派和反沈派之说。它大致可分四阶段:第一阶段是围绕《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的争议,其余三阶段是围绕《大清新刑律》展开的,争议机构主要分别发生在修订法律馆、宪政编査馆和资政院. 礼法之争实质上是清末整个修律的指导思想的一次大争论,也是中西法律文化的一次大冲突。

二、礼法之争核心内容举例。

争论的具体问题包括干名犯义、犯罪存留养亲、亲属相奸、亲属相盗、亲属相殴、故杀子孙、杀有服卑幼、妻殴夫夫殴妻、发塚、犯奸和子孙违反教令,尤以最后两个问题争论最为激烈。

三、国家主义与家族主义之争。

国家主义是与家族主义相对立的法理派的法律思想,在资政院议场议决新刑律时,由杨度提出。杨度认为,根据进化论,一切国家都有家族制度的阶段,但无论早迟,都要进化到国家主义阶段。中国就是国家主义发达很迟的国家。为迎头赶上,从国家的前途出发,必须将国家主义作为改定法制的宗旨。新刑律正是按照这

个宗旨,减少了家族制度的条文,使之向国家主义转变。中国家族主义法律理论由劳乃宣提出,基于类型说,农桑、猎牧、工商三种经济类型,产生三种类型的风俗礼教政体,从而产生出家法、军法、商法三种类型的法律。中国法律属于家法类型,西方法律属于商法类型,无所谓高下之别。当前中国需要的是“行立宪政体,人人得预闻国事,是以人人与国家休戚相关”“本乎我国固有之家族主义,修而明之,扩而充之,以期渐进于国民主义,事半功倍,莫逾乎是”。

第三节沈家本的法律思想

在近代中国,在法律上承先启后,媒介中西法律,从而为中国的法律近代化奠定基础者,当首推沈家本。在法律思想上,他主要受先秦儒家、法家和西方法学三个方面的影响,希望能将三者融会贯通,构建一能与当时中国社会相适应的新“法治”。其主要著作有《历代刑法考》《寄簃文存》等。

一、治国强国的法律救国论。

沈家本在研读旧律的同时,早就究心对外的法律问题。他的“法律救国”思想即种根于此,保定教案更刺激他强化了此种信念。沈家本一生不以利禄为念,为了中国的兴盛而致力于法律之学,尽管这未能挽救中国的危亡,但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二、儒家仁政与人道主义思想。

沈家本一生治律,兼治经史,融经史于律,其思想核心就是儒家仁政和西方的人道主义.他用儒家“仁政"评判历代法制、君主和执法者,通过这种评判,论证必须以“仁”为标准,对旧律进行全面的审査,把“仁”作为改造旧律、制定新律的标准.沈家本在新律制定的过程中,吸收新知,从儒家“仁政"过渡到近代西方人道主义。

三、酌古准今,融会中西。

作为传统官僚士大夫、清王朝的修订法律大臣,沈家本力主采取西法,以寻求新的“治道”,以救国富国强国,他不会也不可能使中国法律全部西化,只能是新旧兼收,中西并蓄,为我所用.会通中西,是旧法不适用,西法又不能全部取代旧法的必然结果。通过会通中西,使中国法律走出传统窠臼,这是沈家本主持修律的理想,也是他主持修律的功绩。

四、中西法律的融会点一一法理。

2018年4月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真题及答案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国法律思想史试卷 (课程代码00264) 本试卷共5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8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O.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左传》言“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其思想本质是主张 A.君权神授 B.依法治国 C.中央集权 D.皇权专制 2.“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反映的思想本质是主张 A.土地王有制 B.土地私有制 C.废分封,行郡县 D.废井田,开阡陌 3.“立嫡以长不以贤”的思想本质是主张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嫡长继承制 D.立宪制 4.管仲推行的“三选”制度,所突破的宗法原则是 A.亲亲 B.尊尊 C.男女有别 D.长长 5.先秦时期,“克已复礼为仁”的著名观点出自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颜渊 6.孔子之后,先秦儒家学派最著名的两位代表人物是 A.孟子和庄子 B.管子和孟子 C.孟子和苟子 D.管子和苟子 7.下列曾影响到墨家思想的学术流派是 A.道家 B.儒家 C。兵家 D.法家 8。“以天为法,动作有为”的思想主张如自 A.《墨子》 B.《老予》 C.《孟子》 D.《庄子》 9.先秦道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A.法 B.阴阳

(完整word版)2018年10月政治学概论试题和答案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政治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1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圜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西方,“政治”这个概念的最初含义是指希腊的 A.城市国家 B.农村国家 C.君主国家 D.立宪国家 2.在古代,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和政治学混在一起的是 A.社会学 B.心理学 C.伦理学 D.哲学 3.中国古代的“政治”,其核心含义是 A.国家 B.统治 C.民主 D.政权 4.西方近代政治学的繁荣阶段指的是 A.17世纪至l8世纪 B.15世纪至l6世纪 C.16世纪至l7世纪 D.18世纪至l9世纪5.被马克思称为新时代第一个政治思想家的是 A.布丹 B.马基雅维里 C.莫尔 D.康帕内拉 6.《家庭、私有制程国家的起源》的作者是 A.恩格斯 B.马克思 C.黑格尔 D.列宁 7.作为原始人们之间联系的纽带是 A.地域关系 B.部落关系 C.血缘关系 D.婚姻关系 8.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 A.无产阶级专政 B.按劳分配 C.生产资料公有制 D.阶级斗争为纲 9.原始社会,兄弟姐妹禁止结婚的家庭形式是 A.家长制家庭 B.母权制家庭 C.普那路亚家庭 D.走婚制家庭 10.古希腊的希罗多德是 A.历史学家 B.政治学家 C.哲学家 D.社会学家 11.封建社会末期新的生产力代表者是 A.资产阶级 B.无产阶级 C.手工业者 D.知识分子 12.《利维坦》的作者是 A.格劳秀斯 B.洛克 C.斯宾诺莎 D.霍布斯 13.为暴力论这种理论鼓吹的是 A.卢梭 B.拉斯韦尔 C.孟德斯鸠 D.桂林 14.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迈进的一个过渡阶段指的是 A.社会主义国家 B.封建制国家 C.奴隶制国家 D.垄断国家 15.第一次提出国家消亡命题的是 A.马克思主义者 B.反马克思主义 C.唯物主义者 D.唯心主义者 16.古罗马和斯巴达这样的奴隶制国家采取的是

2018年10月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真题【自考真题】

2018年10月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真题 全国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 课程代码:00264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反映"礼"最初只是一种 A.部落狩猎活动 B.宗教祭奠仪式 C.家庭饮食活动 D.地方自治活动 2、鉴于殷商的灭亡教训,周公主张 A.重刑辟 B.明德慎罚 C.杀无罪 D.杀无辜 3、"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的说法出自 A.《论语》 B.《管子》 C.《孟子》 D.《庄子》 4、叔向反对子产"铸刑书"的一个重要论据是 A. 国小而逼,族大宠多 B.为善者不改其度 C.都鄙有章,上下有服 D.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 5、下列符合孔子法律思想的表述是 A.礼乐兴,则刑罚不中 B.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C.刑罚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D.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6、"天子有过,天能罚之",该说法出自 A.《墨子?天志》 B.《墨子?明鬼》 C.《墨子?夭道》 D.《墨子?非命》 7、"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该种思想属于 A.法家 B.道家 C.兵家 D.儒家 8、"刑无等级"作为先秦法家的思想命题,体现了法律的 A.自由性 B.平等性 C.等比性 D.自然性 9、商鞅认为"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与之相近的是 A.孟子的性善论 B.庄子的自然论 C.孔子的礼治论 D.荀子的性恶论 10、"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己然之后"的说法出自 A.《汉书?贾谊传》 B.《新语》 C.《新书》 D.《新序》 11、陆贾为汉初统治阶级提供系统的"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治国理论,其代表作是 A.《新语》 B.《新书》

自考00264中国法律思想史自考笔记 自考模拟题 自考讲义【优质】

00264 中国法律思想史(2004年版) 《中国法律思想史》(2004年版) 杨鹤皋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一编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 第一章夏、商、西周的神权法思想 第二章维护宗法等级制的礼治与“明德慎罚”思想第二编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思想 第三章春秋时期革新家的法律思想 第四章儒家的法律思想 第五章墨家的法律思想 第六章道家的法律思想 第七章法家的法律思想 第三编封建社会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思想 第八章秦汉时期法律思想的发展与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 第九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思想 第十章隋唐时期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发展 第四编封建社会宋至鸦片战争前时期的法律思想 第十一章理学的兴起与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第十二章宋明时期改革家的法律思想 第十三章辽、金、元各统治集团的法律思想 第十四章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的法律思想 第五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时期的法律思想 第十五章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法律思想 第十六章太平天国的法律思想 第十七章洋务派的法律思想 第十八章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法律思想 第十九章清末礼法两派在法律思想上的斗争 第二十章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法律思想 1.1.神权法发展变化的过程为A.形成于夏代,极盛于殷商,动摇于西周B.形成于夏代,灭亡于西周C.形成于殷商,极盛于西周D.形成于西周【A】1.2.夏禹的儿子夏启以暴力夺取王位,因同姓有扈氏不服,大战于甘,作《甘誓》说:“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这反映了A.夏代已有刑罚出现B.夏代奴隶主争斗十分激烈C.夏代奴隶主贵族已有“天命”、“天罚”思想D.夏代已出现皇帝【C】1.3.“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在当时的宗教迷信中主宰一切的至上神被称为A.祝B.天C.上苍D.上帝【D】 1.4.殷商奴隶主欺骗人民主要利用的手段是A.“明礼仪”B.“修来世”C.“占卜”D.“敬天”【C】1.5.殷商统治者的刑罚观是和天命神权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敬鬼神”是为了使民A.“明礼仪”B.“畏天命”C.“畏法令”D.“修来世”【C】 1.6.“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体现了“代天行罚的思想”这出自____之口。A.夏启B.夏禹C.周文王D.商汤【D】 1.7.西周“以德配天”中实施“德”的手段是指A.敬天B.祭祖.C.保民D.不攻伐【C】 1.8.提出“以德配天”理论的思想家是A.周公B.管仲C.邓析D.孔子【A】 1.9.对夏、商、西周时期的神权法思想,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神权法思想极盛于夏朝B.商取代夏的统治,使神权法思想面临着巨大挑战C.神权法思想在西周发生动摇是因为周公提出了“明德慎罚”思想D.周公之所以提出“以德配天”的思想命题是为了解释天命应该并可以为西周承受【D】 1.10.“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所反映的法律思想是A.天命无常B.致天之罚C.以德配天D.天下大同【C】 1.11.天命、天罚的神权法思想最早出现于A.西周B.夏C.东周D.商【B】 1.12.西周“以德配天”君权神授说的提出,意味着A.神权的某种动摇B.神权的更加稳固C.神权已经被抛弃D.神权根本没变化【A】 2.1.宗法等级制的核心内容是A.嫡长继承制B.分封制C.世卿世禄制D.君权神授制【A】

中国法律思想史第5次考核答案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每题2分,共10题,共20分。(总分20.00) 1. 韩愈的圣人"制刑"的法律观的依据是()。 (2.00分) A. 性三品说 B. "阳德阴刑"说 C. "君权神授"说 D. "名教出于自然"说 2. 魏晋玄学门派中,竭力论证"名教"即"自然"的思想家是()。 (2.00分) A. 阮籍 B. 何晏 C. 王弼 D. 郭象 3. 下列符合西周“尊尊”原则的行为是()。 (2.00分) A. 弟恭 B. 子孝 C. 父慈 D. 臣忠 4. 殷商时代的“礼”主要是一种( )。 (2.00分)

A. 政治组织原则 B. 普遍行为准则 C. 宗教祭奠仪式 D. 国家根本大法 5. 董仲舒“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的思想本质是()。(2.00分) A. 君主立宪 B. 君权神授 C. 天下一统 D. 天道循环 6.黄宗羲认为()是造成天下混乱、民不聊生的根本原因.(2.00分) A. 君主制度 B. 礼制 C. 分封制 D. 民主共和制 7.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出自()。 (2.00分) A. 《荀子》 B. 《老子》

C. 《孟子》 D. 《论语》 8. 下列说法,与“明德慎罚”原则不相吻合的是()。(2.00分) A. 父子兄弟,罪不相及 B.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C. 彼裕我民,无远用戾 D. 奸宄杀人,历人宥 9. 《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 )。 (2.00分) A. 法 B. 无为 C. 自然 D. 道 10. "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是()的观点。 (2.00分) A. 屈原 B. 韩愈 C. 柳宗元

全国2018年4月自考真题社会学概论试题与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 2018 年 4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 :0003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 ,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 , 用 2B 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 用橡皮擦干净后 ,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一、单项选择题 ( 本大题共 30 小题 , 每小题 1 分, 共 3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冶的 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涂尔干提出社会学的特殊对象是 A. 社会现象 B.社会问题 C. 社会事实 D.社会行为 2.马克思·韦伯提出的是 A. 理解社会学 B.历史社会学 C. 解释社会学 D.科学社会学 3.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是 A. 理想类型 B.社会交换 C.社会冲突 D.AGIL 功能分析图式 4.创立现象学社会学的是 A. 米歇尔·福柯 B.艾尔弗雷德·舒茨 C.安东尼·吉登斯 D.皮埃尔·布迪厄 5.在社会学传入中国之时 , 首次提出“社会学冶之名的是 A. 谭嗣同 B.康有为 C.严复 D.章太炎 6.李达的代表性著作之一是 A.《大众哲学》 B. 《中国社会学》 C. 《唯心主义的破产 D.《社会学大纲》 7.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个人与个人的关系 B.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 群体与群体的关系 D.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8.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中 , 被称为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 A.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 B.后现代主义方法论 C. 诠释方法论 D. 人文主义方法论 9. 非介入性研究法又称为 A. 实验法 B.个案法 C.文献法 D.统计法 10.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 被称为 11.我国明确地采用社会建设概念 , 是在中国共产党的 A. 十五届三中全会 B. 十六届三中全会 C.十六届四中全会 D. 十七届四中全会 12.文化交流开始于 A. 文化传播 B.文化冲突 C.文化采借 D.文化融合 13.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 , 被称为 A. 重新社会化 B.再社会化 C. 继续社会化 D.基本社会化 14.根据角色追求的目标 , 可以将社会角色划分为 A. 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B.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C. 群体角色与个人角色 D. 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库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一、单项选择题 1.夏、商、西周时期的主要法律思想,是奴隶主贵族的神权法思想和( C )。 A.德治思想B.人治思想C.礼治思想D.道治思想2.西周礼治的基本原则是( B )。 A.男女有别B.亲亲、尊尊C.嫡长继承D.兄友、弟恭3.墨家法律观的核心是( A )。 A.兼相爱、交相利B.尚同、尚贤C.天志、明鬼D.远交、近攻4.在老子看来,最理想的治国方法是( B )。 A.严刑峻罚B.无为而治C.小国寡民D.君尊臣忠5.战国时期礼法结合的先行者是( C )。 A.孟子B.庄子 C. 苟子D.申不害6.提出“定分止争”观点的是( B )。 A.子产B.商鞅C.贾谊D.孟子7.非的变法观点是( C )。 A.祖宗不足法B.变古愈尽,便民愈甚 C.法与时转则治D.礼、刑、道迭相为用 8.管仲立法思想的特征是( B )。 A.重农主义B.重商主义C.重工主义D.工商并重9.提出“深督轻罪”思想的是( B )。 A.孟子B.斯C.陆贾D.吕不韦

10.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形成于( B )。 A.战国B.汉代C.隋唐D.宋元11.《子》融合了儒、法、阴阳各家的思想,但其主要思想是( A )。A.道家B.墨家C.农家D.兵家12.颂重法主的主要容是( A )。 A.恢复肉刑B.“文约而例直,听省而禁简”C.法令画一,执法必严D.“刑九赏一” 13.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法哲学思想的是( A )。 A.嵇康B.王弼C.郭象D.杜预14.斐认为法律的基本精神是( B )。 A. 天道B.礼C.经义 D. 人情 15. 确定“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法典是( C )。A.《法经》B、《九章律》C.《唐律疏议》D.《大元通制》16.柳宗元认为决定国家和法律产生的是( C )。 A.理B.利C.势D.力17.朱熹“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的思想体现在刑罚上为( A )。A.主恢复肉邢B.主取消肉刑 C.主扩大赎刑D.主取消赎刑 18.提出“三不足”变法论的是( C )。 A.仲淹B.司马光C.王安石D.宋神宗19.元朝耶律楚材主治国用( C )。 A.法术B.权术C.儒术D.道术

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考分其实并不难

中国法律思想史考80分,其实并不难! 大家看一看历年考过的真题的直接间接重复率,你就会明白,考80分,其实不难!!! 说明:174(曾考年份)2-11(章节页码)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 课程代码:00246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_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礼记》云“公族无宫刑” ,与此思想一致的表述是( A )174 2-11 A.刑不上大夫 C.礼不下庶人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D.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31.下列符合“刑不上大夫”礼治精神的有(CDE) 107 2-11 A.放弑其君 B.王子犯法,与民同罪 C.王之同族有罪不即市 D.公族无宫刑 E.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 2.下列与“挟天子以令诸侯”思想较为一致的表述是( D )174 3-19 A.礼不下庶人 B.刑不上大夫 C.作内政而寄军令 D.尊王攘夷41.简述管子改良周礼的主要内容。 管仲在继承周礼的同时,又对周礼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改造: 一是打着“尊王”即维护周天子的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尊王攘夷”和维护周礼为名,建立齐国的君主集权制和霸主地位。…… 057 064 3-19

中国法律思想史形成性考核作业一及答案(黔2012版)

《中国法律思想史》形成性作业一 一、名词解释(40分,每题10分) 1、神权法思想 神权法思想一般指利用宗教迷信进行统治的阶级,为了取得人们的拥护,把他们的权力说成是神所授予的,把体现他们意志的法律说成是神意的体现的一种法律思想。在由宗教领袖直接掌握政权、实行神权政治的国家或地区,神权法也就是教会法(或称寺院法、宗规法)。西欧中世纪基督教神权法思想曾占统治地位,为封建统治阶级效劳(见西欧中世纪神学法律思想)。 2、明德慎刑思想 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之一。所谓明德,就是提倡尚德、敬德,它是慎罚的指导思想和保证。所谓慎罚,就是刑法适中,不乱罚无罪,不乱杀无辜。 3、兼相爱,交相利 是墨家思想。缘自墨子.意思为:爱是相互的,利也是相互的。义利的关系也应是对立的统一.墨子讲究“兼爱”、“非攻”。其实墨子的“兼爱”,是“兼相爱交相利”合论的。 4、“道法自然” 《老子》第25章中书: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生有,有归无。这是万事万物的起点和终点以及运动变化的最后依据。无外无他,无蕴含有且是有。无生有,是无动而有然,也就是说,无自然而有然。 道法自然即道效法或遵循自然,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最能表达“道”的一个词就是自然规律,同样我们可以反过来说与我们这里所说的自然规律最相近的一个字就是“道”。这包括自然之道,社会之道,人为之道。 二、简答题(60分,每题20分)(可加纸) 1.简述先秦法家的法律思想的核心。

法家,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一个以法治为核心的思想学派。这个学派否定了世袭贵族天然传承的等级制度,认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史记?商君列传》)他们在政治实践中,奖励耕战,毁弃诗书,彻底与传统文化决裂,主张以法治国。法家这种学说乃一种纯功利主义的思想体系,内容核心主要是针对君主如何加强统治。 2.简述先秦儒家礼法观。 儒家重礼,强调“为国以礼”。儒家所强调的礼作为根本的国家制度,主张将礼实施的范围扩大到民间,其否定了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度,为礼赋予了道德的基础。(一)礼治优于法治。认为礼治具有天然合理性,认为以严酷和平等为特征的法治违反了自然规律;(二)以刑弼教。推行礼的最好办法是德教,是统治者以身作则与合理教化,同时指出礼治的推行也离不开法;(三)法需以“仁义”和“孝悌”为原则。仁义既是儒家倡导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又是先秦儒家对统治者进行道德评价和法律评价的具体尺度。儒家重孝悌,并把孝悌作为判断现实法制优劣的又一价值标准。 3.简评墨家的法律观。 墨家是战国时期有显著影响和地位的重要学派。它曾与势力强大的儒家学派分庭抗礼,并称“显学”。墨家法律观具有工具性、实用性、广泛性的特点。其所定义的法是广义的法,从他们所熟悉和使用的规矩、绳墨、度量衡等一般工具,到在整个社会中起调整和规范作用的法律、道德等行为规范,统统包括在内,实际上是他们在现实社会中从事生产和劳动的亲身体会和认识。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名翟,博学多识,“好学而博”,是一位独具创造精神的伟大思想家。墨子和以他为代表的墨家,适应当时公布成文法的社会发展大趋势,在他们“兼相爱、交相利”的主体思想构架下,站在“贱者”、“弱者”、“贫者”等下层劳动者的立场上,通过展开对维护“贵者”、“强者”、“富者”利益的奴隶主贵族统治制度的批判,提出了兼爱、兼利、以天为法、“劝爱禁恶”、赏当贤、罚当暴等独具特色的法律思想。

2018年社会学概论参考答案

社会学概论形考1题目1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社会工作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帮助处于困境的个、群体和社区解决困难,预防问题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其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社会生活的职业服务活动。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2 不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0.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在初级社会群体或非正式组织中非正式控制被普遍使用。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题目3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社会救助是当因个人、社会或自然原因,某些人的基本生活遇到个人难以克服的困难时,由政府和社会对这些特殊群体予以援助,向他们提供现金或物质帮助的活动和制度。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4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社会行动是指人们有意识的、注入了某种社会意义的、并与他人发生关联的行动。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题目5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社会群体成员之间具有模糊的、短暂的社会关系。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6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社会政策是政府的公共政策的组成部分,它是特殊的公共政策。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对”。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宗教不是一种社会规范。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8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社会福利是由国家立法对政策范围内的所有对象普遍提供、在一定生活水平基础上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制度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对”。

【免费下载】全国4月自学考试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及答案

专业备考制作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 课程代码:0026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 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宗法等级制的核心内容是 A.世袭制B.终身制 C.嫡长继承制D.诸子均分制 解析:C 2.西周主张对“不孝不友”行为严加惩处、“刑兹无赦”的思想家是 A.周文王B.周武王 C.周厉王D.周公 解析:A 3.管仲以法理政、统军和治民的根本目的是 A.加强君主集权B.反对君主集权 C.提倡西周礼制D.建立民主法治 解析:C 4.春秋时期提出“四民分居定业”的思想家是 A.管仲B.女叔齐 C.子产D.邓析 解析:A 5.批评子产没有否定和抛弃周礼的先秦思想家是 A.邓析B.孟子

专业备考制作C.叔向D.商鞅 解析:A 6.先秦时期,宗师孔子、信奉孔子学说的学派被称为 A.儒家B.墨家 C.道家D.法家 解析:A 7.孟子政治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是 A.无善无恶说B.性三品说 C.性恶说D.性善说 解析:D 8.墨家认为天下大乱的根源在于 A.礼崩乐坏B.暴君的统治 C.人自爱而不爱人D.天命使然 解析:C 9.提出“道法自然”的先秦思想家是 A.孔子B.老子 C.商鞅D.慎到 解析:B 10.庄子认为治理天下最好的方法是 A.严刑B.无为 C.重礼D.势治 解析:B 11.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 A.李悝B.吴起 C.慎到D.韩非 解析:D 12.战国中期曾在齐国稷下学宫讲学的法家代表人物是 A.慎到B.韩非 C.荀子D.庄子 解析:A l3.下列人物中,其思想受到“黄老”学说影响的是 A.孔子B.孟子 C.墨子D.韩非 解析:D

全国2018年4月自考社会学概论试题(真题+解析)

全国2018年4月自考社会学概论试题 (真题+解析) 课程代码:0003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涂尔干提出社会学的特殊对象是 A.社会现象 B.社会问题 C.社会事实 D.社会行为 2.马克思·韦伯提出的是 A.理解社会学 B.历史社会学 C.解释社会学 D.科学社会学 3.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沦的重要内容是 A.理想类型 B.社会交换 C.社会冲突 D.AGIL功能分析图式 4.创立现象学社会学的是 A.米歇尔·福柯 B.艾尔弗雷德·舒茨 C.安东尼·吉登斯 D.皮埃尔·布迪厄 5.在社会学传入中国之时,首次提出“社会学”之名的是 A.谭嗣同 B.康有为 C.严复 D.章太炎 6.李达的代表性著作之一是 A.《大众哲学》 B.《中国社会学》 C.《唯心主义的破产》 D.《社会学大纲》 7.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个人与个人的关系 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群体与群体的关系 D.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8.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中,被称为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 A.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 B.后现代主义方法论 C.诠释方法论 D.人义主义方法论

9.非介入性研究法又称为 A.实验法 B.个案法 C.文献法 D.统计法 10.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被称为 A.社会 B.人口 C.环境 D.社会结构 11.我国明确地采用社会建设概念.是在中国共产党的 A.十五届三中全会 B.十六届三中全会 C.十六届四中全会 D.十七届四中全会 12.文化交流开始于 A.文化传播 B.文化冲突 C.文化采借 D.文化融合 13.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被称为 A.重新社会化 B.再社会化 C.继续社会化 D.基本社会化 14.根据角色追求的目标,可以将社会角色划分为 A.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B.先赋角色自致角色 C.群体角色与个人角色 D.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15.在一些农业地区逐步形成大家一起收获庄稼的合作习惯,属于 A.契约式合作 B.制度化的传统合作 C.自发性合作 D.指导性合作 16.霍尔提出,社会存在不同的个人空间有 A.两种 B.三种 C.四种 D.五种 17.以个人和社会网络的连接的紧密程度不同来区分,社会网络的形态可以分为 A.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 B.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C.强势形态和弱势形态 D.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18.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被称为 A.联合家庭 B.核心家庭 C.组合家庭 D.主干家庭 19.以群体成员的归属为标准,群体可以分为

全国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历年真题及答案集

全国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历年真题及答案集课程代码:0026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中国古代曾经“铸九鼎,象九州”的历史人物是() A.子产 B.夏桀 C.叔向 D.夏禹 2.“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讲法,反映了当时统治者信奉() A.主权在民 B.君民共主 C.君权神授 D.天命无常 3.“国无二君,家无二尊”的思想本质是() A.礼治 B.法治 C.势治 D.民治 4.管仲“四民分居定业”思想的具体化是() A.世卿世禄制 B.“三选”制 C.挟天子以令诸侯 D.“三国五鄙”制 5.春秋时期,反对子产“铸刑书”的晋国名臣是() A.管仲 B.叔向 C.邓析 D.公孙侨 6.孟子法律思想中,与周公“父子兄弟,罪不相及”的讲法最为接近的是() A.为民制产 B.罪人不孥 C.暴君放伐 D.惟仁者宜在高位 7.中国历史上最早将礼法结合,使儒、法两家趋于合流的思想家是( ) A.孟子 B.荀子

C.庄子 D.老子 8.作为先秦时期闻名的学派,自有法律的是() A.道家 B.法家 C.儒家 D.墨家 9.最早提出“君人南面之术”的先秦思想流派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lO.法家提出“圣人为法,必使人明白易知”,“布之于百姓”,讲明法律应该具有() A.公平性 B.公布性 C.平等性 D.规范性 11.先秦时期,主张“事断于法”的思想家是() A.周公 B.墨子 C.慎到 D.老子 l2.秦王朝“以法为教”的文化专制思想,直截了当导致了() A.实行郡县制 B.陈胜、吴广起义 C.焚书坑儒 D.统一中国 l3.废止秦朝“诽谤妖言法”的皇帝是() A.汉文帝 B.汉武帝 C.秦始皇 D.汉景帝 14.汉代贾谊的作品是() A.《新书》 B.《白虎通义》 C.《春秋繁露》 D.《西语》 l5.秦汉之际,倡议“黥劓之罪不上大夫”的思想家是() A.陆贾 B.贾谊 C.董仲舒 D.李斯 l6.儒家所鼓吹的“三纲”学讲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 A.君为臣纲 B.父为子纲 C.夫为妻纲 D.兄为弟纲

2019年4月全国自考00264《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及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9 年 4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 课程代码:0026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 小题,每小题1 分,共3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l.西周“明德慎罚“思想的核心在于 A.刑重 C. 刑罚 2."立嫡以长不以贤"的说法反映了 A.君主立宪制 C. 嫡长子继承制 3."仓廪实而知礼节”的著名思想出自B.刑中 D. 刑轻 B. 封建君主制D.虚君共和制 A.老子 B. 慎子 C. 商鞅 D. 管子 4.先秦时期,提出“化性起伪"的儒家代表人物是 A.荀子 B. 韩非 C. 老子 D. 庄子 5."暴君放伐论”这一思想主张的提出者是 A.墨子 B. 邓析子 C. 扬朱 D. 孟子 6.有严密组织和严格纪律的先秦思想流派是 A.道家C. 兵家 B. 墨家D. 法家

7.在先秦道家看来,天下万物的总源头是 A.德 C. 道 8.下列属千后期法家代表人物的是 A.慎到 B.天D. 自然 B. 申不害 c. 商鞅 D. 李斯 9.春秋时期提出“寄内政千军令"的思想家是 A.管子 B. 韩非 C. 邓析 D. 吴起 10.商鞅提出“人性好爵禄而恶刑罚“,下列与其思想宗旨较为接近的是 A.孟子的性善论 c. 孟子的性恶论 11. "夫立法令者,以废私也”,该说法出自B. 荀子的性恶论D.荀子的性善论 A.《韩非子》 B. 《孟子》 C. 《南华经》 D. 《商君书》 12.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议实行周代分封制的是 A.李斯 B. 淳千越 C. 贾谊 D. 彭越 13."圣王以顺动,故刑罚清而民服”的说法出自 A.《新书》 B. 《吕氏春秋》 C. 《新序》 D. 《春秋繁露》 14.汉初提出“行仁义、法先王”的著名思想家是 A.陆贾 B. 陆赘 C. 贾谊 D. 贾岛 15.认为法是“人君所与天下共者”的晋代思想家是 A.张斐 C. 刘颂 16.宋代“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说法出自B.杜预D.杜宇 A.《东坡集》 B. 《西铭》 C. 《二程集》 D. 《黄书》 17.明清之际提出“任法”不如“任人”的思想家是 A.王夫之C. 顾炎武 B. 王阳明D. 黄宗羲

2010年04月自考00264《中国法律思想史》历年真题及答案整理版

全国2010年4月自学考试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 课程代码:0026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商朝的刑法总称是( C)1-2 A.禹刑 B.吕刑 C.汤刑 D.五刑 2.“恭行天罚”的思想本质是( A)1-5 A.神权法 B.自然法 C.制定法 D.习惯法 3.周公提出“父子兄弟,罪不相及”的观点,表明他主张( B)2-12 A.族诛连坐 B.罪上一身 C.尊尊亲亲 D.以德配天 4.管仲“国之四维”的思想本质在于强调礼义的( D)3-18 A.教化作用 B.宗教作用 C.社交作用 D.强制作用 5.认为礼是“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的先秦思想家是( A)3-26 A.子产 B.叔向 C.慎到 D.商鞅 6.晋代杜预所言“不受君命而私造刑法”的先秦人物是( A)3-37 A.邓析 B.公孙侨 C.申不害 D.管仲 7.孔子“无讼”的法律思想,不仅将断狱作为制裁手段,还将之当成( C)4-48 A.刑罚手段 B.禁制手段 C.教育手段 D.惩罚手段 8.荀子“隆礼重法”思想的人性论根据是( B)4-58 A.性善论 B.性恶论 C.双性论 D.无性论 9.先秦法家兴起以前,同儒家相对峙的最大学派是( D)5-65 A.名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1

10.下列思想家中,把“道”视为天地万物的本源和主宰的是( C)6-81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孙子 11.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性法规的作者是( A)7-87 A.李悝 B.子产 C.邓析 D.商鞅 12.商鞅的“变法论”可以归结为( B)7-93 A.“法者,国之权衡” B.“不法古,不修今” C.“抱法处势则治” D.“重刑连其罪,则民不敢试” 13.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 C)7-87 A.商鞅 B.李斯 C.韩非 D.申不害 14.汉代将谶纬神学与儒家经典结合起来的著作是( D)8-116 A.《新书》 B.《论衡》 C.《新序》 D.《白虎通义》 15.下列与“刑不上大夫”说法最为接近的是( A)8-142 A.“廉耻节礼以治君子” B.“治国以礼义为先” C.“权势法制,人主之斤斧也” D.“振举纪纲,一遵正法” 16.西汉初期治国的主导思想是( B)8-151 A.儒家学说 B.黄老学说 C.墨家学说 D.法家学说 17.下列说法中,与王充“寒温非政治所为”观点针锋相对的是( C)8-171 A.德主刑辅 B.以人为本 C.天命天罚 D.无为而治 18.中国古代的律学原从属于( D)9-184 A.医宗 B.律宗 C.法学 D.儒学 19.与晋代刘颂“律法断罪,皆当以法律令正文”主张较为接近的是( B)9-195 A.援引比附 B.罪刑法定 C.引经决狱 D.德主刑辅 20.“存留养亲”制度主要体现的是( A)9-211 A.儒家孝养承祀思想 B.墨家兼爱非攻思想 2

中国法律思想史形考任务三及答案

中国法律思想史形考任务三 第1 大题填空题 1 . (4分) 战国时期的道家以老子和庄子为主要代表,是以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派别。 2 . (4分) 儒家伦理法具有以下特征:世俗性、宗教性和广泛强制性 3 . (4分) 礼法之争是指在清末变法修律过程中,顽固坚持保留传统礼教的“_礼教派”与主张依西方资本主义法律原理改造中国法律的“_法理派”之间的争论。 4 . (4分) 沈家本是_法理派_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按照西方法律模式与_法学原理改革中国法律的思想。 5 . (4分) 、墨家的法律思想中,既有朴素的_平等_观念,又有主张君主集权的专制倾向;既反对宗法等级的“_礼治”原则,又主张新的官僚等级制,具有矛盾性。 第 2 大题 判断题 1 . (2分) “竹刑”的作者是邓析。(正确) 正确错误 2 . (2分) 黄老学说的“无为”即宣扬无所不为。(错误) 正确 错误 3 . (2分) 董仲舒利用“天人合一”说来论证宗法等级制的必要。(错误) 正确 错误 4 . (2分)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中对法的概念,国家与法的起源等问题论述较多的是章太炎。(正确) 正确 错误 5 . (2分) “法”的观念产生于战国时期。(正确) 正确 错误

6 . (2分) 先秦儒家主张重德轻刑。(正确) 正确 错误 7 . (2分) 明清启蒙思想家中,提出“趋时更新”的法律时变说的是王夫之。(正确) 正确 错误 8 . (2分) 黄老学说的“无为”即宣扬无所不为。(错误) 正确 错误 9 . (2分) 儒学是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学术。(错误) 正确 错误 10 . (2分) 向秦始皇提出“焚书坑儒”建议的是法家理论的继承者和实践者韩非。(错误) 正确 错误 第 3 大题 单选题 1 . (2分) 汉朝初年,统治者奉行的是(C)的法律思想。 A.儒法合一 B.道家 C.黄老学派 D.法家 2 . (2分) 先秦后期的儒学泰斗是(A)。 A.孔子 B.孟子 C.管仲 D.荀子 3 . (2分) 先秦法家思想体系的奠基者之一、以重“法”而著称的思想家是(C )。 A.李俚 B.王安石 C.商鞅 D.龚自珍

全国2018年4自考真题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03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冶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涂尔干提出社会学的特殊对象是 A.社会现象 B.社会问题 C.社会事实 D.社会行为 2.马克思·韦伯提出的是 A.理解社会学 B.历史社会学 C.解释社会学 D.科学社会学 3.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是 A.理想类型 B.社会交换 C.社会冲突功能分析图式 4.创立现象学社会学的是 A.米歇尔·福柯 B.艾尔弗雷德·舒茨 C.安东尼·吉登斯 D.皮埃尔·布迪厄 5.在社会学传入中国之时,首次提出“社会学冶之名的是 A.谭嗣同 B.康有为 C.严复 D.章太炎 6.李达的代表性著作之一是 A.《大众哲学》 B.《中国社会学》 C.《唯心主义的破产 D.《社会学大纲》 7.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个人与个人的关系 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群体与群体的关系 D.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8.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中,被称为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 A.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 B.后现代主义方法论 C.诠释方法论 D.人文主义方法论 9.非介入性研究法又称为 A.实验法 B.个案法 C.文献法 D.统计法 10.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被称为 A.社会 B.人口 C.环境 D.社会结构 11.我国明确地采用社会建设概念,是在中国共产党的 A.十五届三中全会 B.十六届三中全会 C.十六届四中全会 D.十七届四中全会 12.文化交流开始于 A.文化传播 B.文化冲突 C.文化采借 D.文化融合 13.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被称为 A.重新社会化 B.再社会化 C.继续社会化 D.基本社会化 14.根据角色追求的目标,可以将社会角色划分为 A.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B.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C.群体角色与个人角色 D.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15.在一些农业地区逐步形成大家一起收获庄稼的合作习惯,属于 A.契约式合作 B.制度化的传统合作 C. 自发性合作 D.指导性合作 16.霍尔提出,社会存在不同的个人空间有 A.两种 B.三种 C.四种 D.五种 17.以个人和社会网络的连接的紧密程度不同来区分,社会网络的形态可以分为 A.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 B.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C.强势形态和弱势形态 D.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18.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被称为 A.联合家庭 B.核心家庭 C.组合家庭 D.主干家庭

(全新整理)7月全国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7月自学考试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 课程代码:0026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西周宗法制度完备的表现是() A.亲亲、尊尊B.男女有别 C.嫡长继承D.土地国有制 2.先秦法家中,主张法、术、势三者结合的是() A.商鞅B.慎到 C.申不害D.韩非 3.“明德慎罚”思想形成于() A.东汉B.西周 C.三国D.南北朝 4.韩非对人性的基本看法是() A.好利恶害B.性善论 C.仁义D.兼爱 5.“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反映了孟子主张() A.隆礼重法B.仁者爱人 C.为民制产D.宽刑慎杀 6.先秦墨家法律思想的核心是() A.天命B.天志 C.天心D.天罚 7.春秋时期,邓析所著的“竹刑”是我国古代() A.第一部成文法B.第一部公布的成文法 C.个人著述的法律文件D.官方文件 8.“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出自先秦() A.道家B.法家 C.儒家D.墨家 9.晋代律学家刘颂提出的法“当”和法“善”,皆是要符合() A.心B.法 C.情D.理 10.下列属于唐代柳宗元的著作是()

A.《天刑》B.《天志》 C.《天论》D.《天说》 11.白居易法律思想方面的作品是() A.《时令论》B.《与孟尚书书》 C.《策林》D.《驳复仇议》 12.唐代坚持“天刑说”的思想家是() A.韩愈B.李世民 C.白居易D.柳宗元 13.完成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哲理化的官方学说是() A.儒学B.道学 C.佛学D.理学 14.主张“以公理而灭私情”之说的思想家是() A.朱熹B.丘濬 C.王夫之D.魏源 l5.提倡设“明法科”,培养执法官吏的思想家是() A.范仲淹B.王安石 C.张居正D.魏源 16.近代洋务派法律思想的代表人物是() A.孙中山B.张之洞 C.康有为D.沈家本 17.“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出自黄宗羲的()A.《原君》B.《原臣》 C.《原法》D.《议兵》 18.近代被誉为“媒介东西方几大法系成为眷属的一个冰人”的是() A.梁启超B.谭嗣同 C.沈家本D.章太炎 19.沈家本认为审断之本在于() A.平恕B.严刑重法 C.违法必纠D.用法从宽 20.章太炎曾主张实行“四权分立”,即在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再加上() A.考试独立B.监察独立 C.教育独立D.外交独立 21.太平天国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是() A.男女平等,婚姻自由B.斩邪留正,除妖安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