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政府经济行为分析

政府经济行为分析

政府经济行为分析
政府经济行为分析

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分析

一、导言

目前,对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研究强调了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地方政府作为“政治企业家”和“制度企业家”在多样化的地方经济发展模式中的主导作用,以及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地方政府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注意到了地方政府主体的目标多重性(本地区社会福利最大化、政府自身利益最大化以及中央政府的满意程度等)。但从公共选择的视角,对地方政府在既定约束条件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行为讨论较少。本文认为,分层治理的效率取决于治理成本与治理收益的比较,在信息传递链条过长(上级政府很难做到对下级政府的“现场监督”)和监督约束不力的条件下,地方政府作为理性经济人,具有强烈的机会主义冲动和强烈的届别机会主义倾向。本文力图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视角,运用政治活动中的“经济人”范式,系统地分析中国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

皮科克(Alan Peacock)把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分为三个大的政治市场:初级政治市场、政策供给市场和政策执行市场。在初级政治市场上,政治家把政策“卖”给选民,选民则为政治家支付选票;在政策供给市场上,官员为了实现当选政府的政策目标将提供不同的行政手段;在政策执行市场上,主要分析政策执行结果及其影响。按照这个思路,本文依次构筑了转型期的中国地方初级政治市场、政策供给市场和政策执行市场。

二、地方初级政治市场

在对中国地方初级政治市场的研究中,本文认为以下三点在现实实践中是存在的:一是各级地方人大尚未对同级政府构成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二是各级党委首脑是同级政府的最高领导者;三是上级党委和政府对下级政府行政首脑的任免有决定性发言权。众所周知,公共选择理论中的“铁三角”指:利益集团、立法者联盟和行政机构。按照上述假设,中国现实中的“铁三角”则包括地方政府、上级政府(替代立法者联盟)和微观主体(替代利益集团)三个组成部分。

微观主体主要指政府辖区内的企业和居民。其效用函数前者为利润最大化,后者为效用最大化,同时,也追求市场自由和机会最大化(杨瑞龙,杨其静,2000)。需要说明的是,在目前的政治体制下,对地方政府来讲,企业的效用要大于居民的效用。一方面,企业可以给地方政府带来税收和就业机会,而这些是地方政府政绩显示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企业可以组成商会或行会等“压力集团”游说或贿赂地方官员。而由于“搭便车”行为的存在,居民不可能有组成庞大利益集团的激励(奥尔森,1994),这在实际生活中也表现为地方人大和工会的功能弱化。因此,在本文的分析中,认为企业是微观主体博弈方的主导者,或者说,微观主体的满意程度实际上主要是辖区企业的满意程度。

地方政府主要指中国省级或省级以下各级政府组织和行政主体。按照中国目前的干部任用体制,上级政府的满意无异于西方政治家眼中选民的选票,是决定性的。微观主体特别是企业的满意程度同样对地方政府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辖区企业的“用税投票”和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等行为与地方经济发展和税收增长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当然这些因素只有能够间接转变为上级政府以及辖区居民的“满意”才可能达到地方政府的最终目标。

上级政府指某级地方政府的上级主管行政机构,当然也可能是中央政府。为了便于分析,本文假定社会总产出最大化是其效用函数的惟一变量。从权力归属上看,上级政府拥有对下属机构的控制索取权和剩余索取权,因此更加具有宏观性和全局性。

在分析完地方初级政治市场的三个主体之后,我们便得到了地方初级政治市场的基本框架。从公共选择理论看,政治家是为了继续当选而制定政策,而不是为了制定政策而当选。

对当前的中国地方政府来说,这个论断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也有一定的客观性。前面已经提到,上级政府在地方政府首脑的任命上拥有比较大的发言权,并且目前经济增长速度和税收的数量是我国各级政府考察干部的主要标准之一。因此,地方政府有比较强的政绩显示需求。

在地方政府的辖区内,微观主体特别是企业无疑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在户籍制度有所放松和非公有资

本基本可以跨地区流动的条件下,微观主体的跨区域流动选择的机会成本成为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约束条件之一。因此,在地方初级政治市场上,地方政府首脑力求通过各种措施(包括积极扶持辖区企业、争取上级支持和优惠政策以及制度创新等旨在发展地方经济的政府行为)进行政绩显示,从而获得上级政府的认可。当然,在正常情况下辖区微观主体的“经济投票”只有通过政绩显示机制转化为上级政府的“政治投票”,地方政府首脑才能得到连任或升迁。从这个意义上讲,微观主体和上级政府都是地方政府的“选民”,前者间接投票,后者直接投票,当然后者是决定性的。

三、地方政策供给市场

本文对地方政策供给市场的分析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假设地方政府的有限理性。它既可能是因为对未知世界的无知,也可能是信息不对称,或者是在交易成本比较高的条件下基于成本—收益计算的“理性无知”。在这个假设下,本文引进了公共选择学派关于政策供给的三个模型:仙女、半仙女模型(Good and Semi 鄄good Fairy Model)、不确定世界模型(Uncertain World Model)和女巫模型(Wicked Wick Mo del)(乔?B?史蒂文斯,1999)。接下来,本文将结合中国地方政府运作机制的实际情况逐一进行分析。

1.仙女、半仙女模型仙女模型指的是政策供给者的作用只是解决市场不能解决或者不愿解决的事情,并且政府的行为是明智和理性的,其结果是帕累托最优,即人们都从政府行为中受益,而没有人受损;而半仙女模型则实际上是卡尔多补偿原则,即在改变中有人受益,有人受损,但是受益大于受损。在政府集中精力提供市场无法提供的公共物品时就会产出这种单向的社会总产出增大的效应,并且按照“瓦格纳定理”,随着人均GDP 的增加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政府财政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将提高。

2.不确定世界模型该模型指由于地方政府官员的有限理性从而导致的无谓损失。其主要特点是主观出发点是好的,但行为是非理性的,结果是破坏性的。严格讲,不确定模型中的无谓损失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在政府职责范围之内的(即弥补市场缺陷的领域)。其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决策程序不规范,缺乏必要的科学论证、民意听证和民主监督程序。如,许多城市主干道的各种管道铺设问题,由于没有科学的规划,水、电、暖、通信管道各顾各家,拆了补,补了拆,从而造成了道路交通的拥挤和市政资金的大量浪费,这是典型的无谓损失。

当然,如果某届政府为了节约成本,力求在短时期内树立市政形象,从而采取了“理性的无知”,下意识把困难和不便留给下一届政府,那么这种政府行为则带有严重的机会主义倾向,必须通过必要的民意听证和民主(地方人大)监督来解决。二是绝大部分的无谓损失发生在政府越位的领域。纵观世界经济史,政府主导的“赶超”与政府行为“越位”如影随形。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地方政府一般不会坐等“马太效应”的发生,任凭本地区与发达地方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于是便会直接插手经济发展。一旦政府干预涉及市场自行配置有效的领域,就会发生无谓损失,甚至是人为的损失。比如,某地上年苹果价高,供不应求,当地政府便会实施“富民工程”(曹锦清,2000)强令农民每家每户种苹果,其结果可想而知——“果贱伤农”。“富民工程”变成了“害民工程”。因此,在不确定世界模型中有两个要义:一是政府必须从市场配置资源有效的领域退出。二是即使是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同样也存在“政府失灵”的可能。

3.女巫模型它主要用来描述地方政府基于自身垄断租金最大化而实施的政府机会主义行为,其后果完全是破坏性的。该模型具体到我国的地方政府行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于政绩显示,在政府届别中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和短期行为。我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决策由于种种原因并不太受同级人大的约束,而主要听从上级政府的意志。由于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原因,信息链条越长,信息渠道越窄,下级地方政府越有可能实施短期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换言之,地方政府并不受当地纳税人和公共产品受益人(两者是最有资格对地方政府行为进行评价和监督的群体)的直接和连续的监督,而上级则主要运用经济增长等指标进行考核。这时地方政府身处诱惑却又缺乏监督。这种特殊的政府体制导致了大量的短期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二是政府中的既得利益集团的经济行为。其表现主要是双边垄断和不对称信息、官员预算最大化(乔?B ?史蒂文斯,1999)和传统计划管制条件下的既得利益。政府机构是某种公共服务的惟一并且是垄断的提供者,他们往往比上级官员和普通消费者掌握更多的关于某种公共产品的信息,这使他们得以勒索消费者(更多的收费)和敲诈上级领导(更多的预算),况且更多的预算意味着更多的支出从而更多的政绩显示(尽管效率可能不高)。另外,在中国目前的政府机构中还存在着依靠旧的或新的管制体制创租

的“分利集团”。并且这部分“改革对象”经常扮演着“改革者”的角色,但是为了固守既得利益,他们是改革实际上的反对者。

四、地方政策执行市场

越位与缺位是一对规范意义上的经济学术语,它们与政府经济行为的合理定位是相互依存的,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在经济转型期,发展市场经济需要相应的政府职能配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政府与市场的活动边界从来就没有固定的界碑。市场的私人特征和效率原则决定了政府的公共特征和公平原则,二者构成了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和两种价值取向。

因此,研究政府职能的隐含前提是市场经济背景,对经济转型国家而言,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动态的政府—市场关系,换言之,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决定了政府的职能边界,从而也决定了政府经济行为的合理定位区间。从这个角度看,政府的经济职能定位具有动态的历史性和发展性特征。

具体到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合理定位,问题就会变得更加复杂,这里涉及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事权划分问题。在传统的市场经济国家,按照蒂布—马斯格雷夫的分层蛋糕模型(LayerCakeModel),公共部门的稳定和分配职能由中央政府来执行,地方政府主要从事配置活动。因为低一级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有较强的信息优势,他们更有能力提供反映个人偏好的公共产品组合。但是如果这个资源配置的结果不是由纳税人和公共产品受益人来评价,那么就违背了各级政府分层配置资源的初衷。而在经济转型国家,需要考虑的因素则将更多一些,比如,随着主导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市场与政府在某些领域的进入或退出,以及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替代或互补等关系的变化都将成为确定地方政府合理职能定位的重要参数,理解这一点对分析政府经济行为的越位与缺位至关重要。

本文运用三个模型对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基本结论还是公共选择学派的套路:在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也有失灵的可能。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必要的法制规范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有强烈的越位冲动。在财力和事权基本对称的情况下,一定领域的政府越位就意味着另一领域的政府缺位。如图所示,阴影部分代表地方政府的合理定位区,即市场失灵的领域。1区代表地方政府的越位区。3区代表地方政府的缺位区。一般而论,在2区主要表现为仙女、半仙女模型以及不确定世界模型,在这一领域政府失灵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科学的论证、民意听证和民主监督程序(有限理性)。其后果是造成一些无谓损失,但是这些损失是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发展阶段相联系的。在有限理性和短期行为的条件下,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直接后果都是对社会总产出的抑制和侵蚀,但是它们的成因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其对应的解决方式和政策建议也会大相径庭。对一些县级政府来说,有限的资金用来修建广场(超越经济发展水平的越位)便不能足额、及时地支付中小学教师工资(地方政府的合理支出范围),从而造成公共服务的缺位。在政府越位区(市场有效配置区),政府行为的机会成本是市场的有效配置,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政府行为的损失是可以预见和测算的。那么,为什么要明知故犯?这便是女巫模型的精髓:地方政府在缺乏监督的领域总是孜孜不倦地追求其自身的垄断租金最大化。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1.结论

经济一体化使地方政府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统一的大市场中的一个服务型的企业,这个“企业”与一般的市场主体面临着共同的生存环境———竞争性的优胜劣汰。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必须具备低成本运作和法制化、规范化的特点。谁能提供更好的投资环境、更清晰的法律环境,谁就能更好地发展。中国目前的地方政府具有为辖区微观主体服务的内在动力,但是这种动力不是来自纳税人和公共产品受益人直接的监督和评价,而是力图把这种投资环境和公共服务质量的提高转化为辖区经济的高速发展,进而转变为政绩显示的经济指标。笔者无意否定广大地方干部为辖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问题的关键在于谁来评价?目前地方政府的政绩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由辖区的纳税人和公共产品的受益人来评价,而是按照掌握着地方官员升降大权的上级政府的判断标准进行评判。上级政府无法掌握在地方政府行为中感同身受的纳税人和公共产品受益人的充分信息,而只能简化为类似于GDP 、就业率以及社会稳定等片面的考核指标,并以此对地方政府首脑的升降提出决定性的意见,这就给地方政府留下了采取短期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的广阔空间。

本文认为,在中国目前的地方公共选择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①在地方初级政治市场中,各级地方人大在公共选择中处于非主导地位,不能对同级政府构成有效的监督和约束,同时存在上级政府通过单纯经济指标考核地方政府和通过直接左右地方政府首脑的任免来约束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简单化倾向。②在政策供给市场中,除由于地方政府的有限理性所造成的无谓损失之外,客观上存在着地方政府追求自身垄断利润最大化的短期机会主义行为。③在地方政策执行市场中,地方政府经济行为越位与缺位并存。

2.针对三个地方政治市场的政策建议

第一,在对地方初级政治市场的修正中,有两点不容回避:一是构筑地方人大与同级政府之间事实上的委托—代理关系;二是按照“无代表不纳税”的民主原则,构筑涉及各种利益集团的多层次的委托人主体。增强地方人大对同级政府的监督和约束实际上是对现实中的“铁三角”的修正和重构。本文注意到了地方人大与上级政府在对地方政府监督约束中的替代效应。如果地方人大对政府首脑具有更大的影响力这一前提条件能够成立,那么在对地方政府的监督和约束中,同级人大在这五个方面均比上级政府监督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必须突出各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在地方公共选择中的主导地位,实行地方公共选择中的权力制衡机制配套措施,即鼓励各种行业和领域利益集团(特别是农民和城市弱势群体的利益代表集团)的建立和壮大,并按照法定程序进入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从而放大地方辖区内纳税人和公共产品受益人的政治

声音。

第二,在对地方政策供给市场的修正中,应主要针对两个问题,即地方政府的届别机会主义和追求自身垄断租金最大化倾向。纠正前者的思路是构建连续的、权威的委托人机制和流动的、竞争的代理人机制;

纠正后者的思路是建立产权清晰的、硬预算约束的制度环境。

基于政绩显示,地方政府有足够的激励在政府届别中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和短期行为。因此,在保证地方人大作为委托人的权威地位的同时,必须保持在代议制条件下人民代表大会的主导意志的连续性和政策的平滑运转。在这一方面,适当延长人大代表任职期限和连续不断地以较低的比例更换成员是较具可行性的制度选择。这种制度安排能够最大限度地稳定选民和地方政府的政策预期,从而减少届别机会主义行为。另一方面,修正地方政府追求自身垄断租金最大化倾向的有效途径是减少地方政府的自由裁量空间,建立产权清晰的、硬预算约束的制度环境。从产权经济学的角度看,在现行的制度安排中,产权最模糊的地方也是资源最容易被攫取和滥用的领域,从而也极容易演化为内生垄断租金的制度盲区(公有的悲剧)。

从这个角度看,预算软约束也是产权残缺的逻辑结果。

第三,解决地方政策执行市场中地方政府越位与缺位并存的问题。从逻辑上讲,政策执行市场是初级政治市场和政策供给市场的结果,那么对前两个地方政治市场的政策建议中应内含着地方政策执行市场的弊端(越位与缺位)的自然解决。但是,到此为止仍然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①增强地方人大对同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势必会削弱上下级间的政府控制,在这种条件下,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如何发挥?②即使假定地方人大实现了对同级政府的有效监督和约束,那么由于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外部性所导致的地方政府间分工的越位与缺位如何解决?本文对此给出的思路是在满足对前两个地方政治市场的政策建议的基础上,建立规范的(相对于均等的公共服务)和相机抉择的(相对于经济波动)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可行的做法是,尽可能地把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与事权关系纳入法制化的轨道,通过增加政府间纵向转移支付(同时要大力减少目前转移支付中的“基数返还”比重)力度来调控和约束地方政府经济的行为,而不是直接控制地方政府首脑的任免来控制和约束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从而在制度化的环境中使地方政府

形成正确的政绩观。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除特别声明外,本站不拥有文章版权。如引用,请注明原始出处。

please quote the original source if you are going to use this paper

文章来源:原载《新华文摘》2004年第16期

一、导言

目前,对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研究强调了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地方政府作为“政治企业家”和“制度企业家”在多样化的地方经济发展模式中的主导作用,以及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地方政府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注意到了地方政府主体的目标多重性(本地区社会福利最大化、政府自身利益最大化以及中央政府的满意程度等)。但从公共选择的视角,对地方政府在既定约束条件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行为讨论较少。本文认为,分层治理的效率取决于治理成本与治理收益的比较,在信息传递链条过长(上级政府很难做到对下级政府的“现场监督”)和监督约束不力的条件下,地方政府作为理性经济人,具有强烈的机会主义冲动和强烈的届别机会主义倾向。本文力图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视角,运用政治活动中的“经济人”范式,系统地分析中国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

皮科克(AlanPeacock )把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分为三个大的政治市场:初级政治市场、政策供给市场和政策执行市场。在初级政治市场上,政治家把政策“卖”给选民,选民则为政治家支付选票;在政策供给市场上,官员为了实现当选政府的政策目标将提供不同的行政手段;在政策执行市场上,主要分析政策执行结果及其影响。按照这个思路,本文依次构筑了转型期的中国地方初级政治市场、政策供给市场和政策执行市场。

二、地方初级政治市场

在对中国地方初级政治市场的研究中,本文认为以下三点在现实实践中是存在的:一是各级地方人大尚未对同级政府构成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二是各级党委首脑是同级政府的最高领导者;三是上级党委和政府对下级政府行政首脑的任免有决定性发言权。众所周知,公共选择理论中的“铁三角”指:利益集团、立法者联盟和行政机构。按照上述假设,中国现实中的“铁三角”则包括地方政府、上级政府(替代立法者联盟)和微观主体(替代利益集团)三个组成部分。

微观主体主要指政府辖区内的企业和居民。其效用函数前者为利润最大化,后者为效用最大化,同时,也追求市场自由和机会最大化(杨瑞龙,杨其静,2000)。需要说明的是,在目前的政治体制下,对地方政府来讲,企业的效用要大于居民的效用。一方面,企业可以给地方政府带来税收和就业机会,而这些是地方政府政绩显示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企业可以组成商会或行会等“压力集团”游说或贿赂地方官员。而由于“搭便车”行为的存在,居民不可能有组成庞大利益集团的激励(奥尔森,1994),这在实际生活中也表现为地方人大和工会的功能弱化。因此,在本文的分析中,认为企业是微观主体博弈方的主导者,或者说,微观主体的满意程度实际上主要是辖区企业的满意程度。

地方政府主要指中国省级或省级以下各级政府组织和行政主体。按照中国目前的干部任用体制,上级政府的满意无异于西方政治家眼中选民的选票,是决定性的。微观主体特别是企业的满意程度同样对地方政府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辖区企业的“用税投票”和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等行为与地方经济发展和税收增长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当然这些因素只有能够间接转变为上级政府以及辖区居民的“满意”才可能达到地方政府的最终目标。

上级政府指某级地方政府的上级主管行政机构,当然也可能是中央政府。为了便于分析,本文假定社会总产出最大化是其效用函数的惟一变量。从权力归属上看,上级政府拥有对下属机构的控制索取权和剩余索取权,因此更加具有宏观性和全局性。

在分析完地方初级政治市场的三个主体之后,我们便得到了地方初级政治市场的基本框架。从公共选择理论看,政治家是为了继续当选而制定政策,而不是为了制定政策而当选。

对当前的中国地方政府来说,这个论断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也有一定的客观性。前面已经提到,上级政府在地方政府首脑的任命上拥有比较大的发言权,并且目前经济增长速度和税收的数量是我国各级政府考察干部的主要标准之一。因此,地方政府有比较强的政绩显示需求。

在地方政府的辖区内,微观主体特别是企业无疑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在户籍制度有所放松和非公有资本基本可以跨地区流动的条件下,微观主体的跨区域流动选择的机会成本成为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约束条件之一。因此,在地方初级政治市场上,地方政府首脑力求通过各种措施(包括积极扶持辖区企业、争取上级支持和优惠政策以及制度创新等旨在发展地方经济的政府行为)进行政绩显示,从而获得上级政府的认可。当然,在正常情况下辖区微观主体的“经济投票”

只有通过政绩显示机制转化为上级政府的“政治投票”,地方政府首脑才能得到连任或升迁。从这个意义上讲,微观主体和上级政府都是地方政府的“选民”,前者间接投票,后者直接投票,当然后者是决定性的。

三、地方政策供给市场

本文对地方政策供给市场的分析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假设地方政府的有限理性。它既可能是因为对未知世界的无知,也可能是信息不对称,或者是在交易成本比较高的条件下基于成本—收益计算的“理性无知”。在这个假设下,本文引进了公共选择学派关于政策供给的三个模型:仙女、半仙女模型(GoodandSemi 鄄goodFairyModel)、不确定世界模型(UncertainWorldModel)和女巫模型(WickedWickModel )(乔·B ·史蒂文斯,1999)。接下来,本文将结合中国地方政府运作机制的实际情况逐一进行分析。

1.仙女、半仙女模型仙女模型指的是政策供给者的作用只是解决市场不能解决或者不愿解决的事情,并且政府的行为是明智和理性的,其结果是帕累托最优,即人们都从政府行为中受益,而没有人受损;而半仙女模型则实际上是卡尔多补偿原则,即在改变中有人受益,有人受损,但是受益大于受损。在政府集中精力提供市场无法提供的公共物品时就会产出这种单向的社会总产出增大的效应,并且按照“瓦格纳定理”,随着人均GDP 的增加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政府财政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将提高。

2.不确定世界模型该模型指由于地方政府官员的有限理性从而导致的无谓损失。其主要特点是主观出发点是好的,但行为是非理性的,结果是破坏性的。严格讲,不确定模型中的无谓损失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在政府职责范围之内的(即弥补市场缺陷的领域)。其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决策程序不规范,缺乏必要的科学论证、民意听证和民主监督程序。如,许多城市主干道的各种管道铺设问题,由于没有科学的规划,水、电、暖、通信管道各顾各家,拆了补,补了拆,从而造成了道路交通的拥挤和市政资金的大量浪费,这是典型的无谓损失。

当然,如果某届政府为了节约成本,力求在短时期内树立市政形象,从而采取了“理性的无知”,下意识把困难和不便留给下一届政府,那么这种政府行为则带有严重的机会主义

倾向,必须通过必要的民意听证和民主(地方人大)监督来解决。二是绝大部分的无谓损失发生在政府越位的领域。纵观世界经济史,政府主导的“赶超”与政府行为“越位”如影随形。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地方政府一般不会坐等“马太效应”的发生,任凭本地区与发达地方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于是便会直接插手经济发展。一旦政府干预涉及市场自行配置有效的领域,就会发生无谓损失,甚至是人为的损失。比如,某地上年苹果价高,供不应求,当地政府便会实施“富民工程”(曹锦清,2000)强令农民每家每户种苹果,其结果可想而知———“果贱伤农”。“富民工程”变成了“害民工程”。因此,在不确定世界模型中有两个要义:一是政府必须从市场配置资源有效的领域退出。二是即使是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同样也存在“政府失灵”的可能。

3.女巫模型它主要用来描述地方政府基于自身垄断租金最大化而实施的政府机会主义行为,其后果完全是破坏性的。该模型具体到我国的地方政府行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于政绩显示,在政府届别中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和短期行为。我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决策由于种种原因并不太受同级人大的约束,而主要听从上级政府的意志。由于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原因,信息链条越长,信息渠道越窄,下级地方政府越有可能实施短期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换言之,地方政府并不受当地纳税人和公共产品受益人(两者是最有资格对地方政府行为进行评价和监督的群体)的直接和连续的监督,而上级则主要运用经济增长等指标进行考核。这时地方政府身处诱惑却又缺乏监督。这种特殊的政府体制导致了大量的短期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二是政府中的既得利益集团的经济行为。其表现主要是双边垄断和不对称信息、官员预算最大化(乔·B ·史蒂文斯,1999)和传统计划管制条件下的既得利益。政府机构是某种公共服务的惟一并且是垄断的提供者,他们往往比上级官员和普通消费者掌握更多的关于某种公共产品的信息,这使他们得以勒索消费者(更多的收费)和敲诈上级领导(更多的预算),况且更多的预算意味着更多的支出从而更多的政绩显示(尽管效率可能不高)。另外,在中国目前的政府机构中还存在着依靠旧的或新的管制体制创租的“分利集团”。并且这部分“改革对象”经常扮演着“改革者”的角色,但是为了固守既得利益,他们是改革实际上的反对者。

四、地方政策执行市场

越位与缺位是一对规范意义上的经济学术语,它们与政府经济行为的合理定位是相互依存的,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在经济转型期,发展市场经济需要相应的政府职能配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政府与市场的活动边界从来就没有固定的界碑。市场的私人特征和效率原则决定了政府的公共特征和公平原则,二者构成了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和两种价值取向。

因此,研究政府职能的隐含前提是市场经济背景,对经济转型国家而言,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动态的政府—市场关系,换言之,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决定了政府的职能边界,从而也决定了政府经济行为的合理定位区间。从这个角度看,政府的经济职能定位具有动态的历史性和发展性特征。

具体到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合理定位,问题就会变得更加复杂,这里涉及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事权划分问题。在传统的市场经济国家,按照蒂布—马斯格雷夫的分层蛋糕模型(LayerCakeModel),公共部门的稳定和分配职能由中央政府来执行,地方政府主要从事配置活动。因为低一级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有较强的信息优势,他们更有能力提供反映个人偏好的公共产品组合。但是如果这个资源配置的结果不是由纳税人和公共产品受益人来评

价,那么就违背了各级政府分层配置资源的初衷。而在经济转型国家,需要考虑的因素则将更多一些,比如,随着主导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市场与政府在某些领域的进入或退出,以及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替代或互补等关系的变化都将成为确定地方政府合理职能定位的重要参数,理解这一点对分析政府经济行为的越位与缺位至关重要。

本文运用三个模型对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基本结论还是公共选择学派的套路:在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也有失灵的可能。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必要的法制规范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有强烈的越位冲动。在财力和事权基本对称的情况下,一定领域的政府越位就意味着另一领域的政府缺位。如图所示,阴影部分代表地方政府的合理定位区,即市场失灵的领域。1区代表地方政府的越位区。3区代表地方政府的缺位区。一般而论,在2区主要表现为仙女、半仙女模型以及不确定世界模型,在这一领域政府失灵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科学的论证、民意听证和民主监督程序(有限理性)。其后果是造成一些无谓损失,但是这些损失是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发展阶段相联系的。在有限理性和短期行为的条件下,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直接后果都是对社会总产出的抑制和侵蚀,但是它们的成因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其对应的解决方式和政策建议也会大相径庭。对一些县级政府来说,有限的资金用来修建广场(超越经济发展水平的越位)便不能足额、及时地支付中小学教师工资(地方政府的合理支出范围),从而造成公共服务的缺位。在政府越位区(市场有效配置区),政府行为的机会成本是市场的有效配置,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政府行为的损失是可以预见和测算的。那么,为什么要明知故犯?这便是女巫模型的精髓:地方政府在缺乏监督的领域总是孜孜不倦地追求其自身的垄断租金最大化。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1.结论

经济一体化使地方政府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统一的大市场中的一个服务型的企业,这个“企业”与一般的市场主体面临着共同的生存环境———竞争性的优胜劣汰。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必须具备低成本运作和法制化、规范化的特点。谁能提供更好的投资环境、更清晰的法律环境,谁就能更好地发展。中国目前的地方政府具有为辖区微观主体服务的内在动力,但是这种动力不是来自纳税人和公共产品受益人直接的监督和评价,而是力图把这种投资环境和公共服务质量的提高转化为辖区经济的高速发展,进而转变为政绩显示的经济指标。笔者无意否定广大地方干部为辖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问题的关键在于谁来评价?目前地方政府的政绩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由辖区的纳税人和公共产品的受益人来评价,而是按照掌握着地方官员升降大权的上级政府的判断标准进行评判。上级政府无法掌握在地方政府行为中感同身受的纳税人和公共产品受益人的充分信息,而只能简化为类似于GDP 、就业率以及社会稳

定等片面的考核指标,并以此对地方政府首脑的升降提出决定性的意见,这就给地方政府留下了采取短期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的广阔空间。本文认为,在中国目前的地方公共选择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①在地方初级政治市场中,各级地方人大在公共选择中处于非主导地位,不能对同级政府构成有效的监督和约束,同时存在上级政府通过单纯经济指标考核地方政府和通过直接左右地方政府首脑的任免来约束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简单化倾向。②在政策供给市场中,除由于地方政府的有限理性所造成的无谓损失之外,客观上存在着地方政府追求自身垄断利润最大化的短期机会主义行为。③在地方政策执行市场中,地方政府经济行为越位与缺位并存。

2.针对三个地方政治市场的政策建议

第一,在对地方初级政治市场的修正中,有两点不容回避:一是构筑地方人大与同级政府之间事实上的委托—代理关系;二是按照“无代表不纳税”的民主原则,构筑涉及各种利益集团的多层次的委托人主体。增强地方人大对同级政府的监督和约束实际上是对现实中的“铁三角”的修正和重构。本文注意到了地方人大与上级政府在对地方政府监督约束中的替代效应。如果地方人大对政府首脑具有更大的影响力这一前提条件能够成立,那么在对地方政府的监督和约束中,同级人大在这五个方面均比上级政府监督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必须突出各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在地方公共选择中的主导地位,实行地方公共选择中的权力制衡机制配套措施,即鼓励各种行业和领域利益集团(特别是农民和城市弱势群体的利益代表集团)的建立和壮大,并按照法定程序进入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从而放大地方辖区内纳税人和公共产品受益人的政治声音。

第二,在对地方政策供给市场的修正中,应主要针对两个问题,即地方政府的届别机会主义和追求自身垄断租金最大化倾向。纠正前者的思路是构建连续的、权威的委托人机制和流动的、竞争的代理人机制;纠正后者的思路是建立产权清晰的、硬预算约束的制度环境。

基于政绩显示,地方政府有足够的激励在政府届别中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和短期行为。因此,在保证地方人大作为委托人的权威地位的同时,必须保持在代议制条件下人民代表大会的主导意志的连续性和政策的平滑运转。在这一方面,适当延长人大代表任职期限和连续不断地以较低的比例更换成员是较具可行性的制度选择。这种制度安排能够最大限度地稳定选民和地方政府的政策预期,从而减少届别机会主义行为。另一方面,修正地方政府追求自身垄断租金最大化倾向的有效途径是减少地方政府的自由裁量空间,建立产权清晰的、硬预算约束的制度环境。从产权经济学的角度看,在现行的制度安排中,产权最模糊的地方也是资源最容易被攫取和滥用的领域,从而也极容易演化为内生垄断租金的制度盲区(公有的悲剧)。

从这个角度看,预算软约束也是产权残缺的逻辑结果。

第三,解决地方政策执行市场中地方政府越位与缺位并存的问题。从逻辑上讲,政策执行市场是初级政治市场和政策供给市场的结果,那么对前两个地方政治市场的政策建议中应内含着地方政策执行市场的弊端(越位与缺位)的自然解决。但是,到此为止仍然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①增强地方人大对同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势必会削弱上下级间的政府控制,在这种条件下,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如何发挥?②即使假定地方人大实现了对同级政府的有效监督和约束,那么由于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外部性所导致的地方政府间分工的越位与缺位

如何解决?本文对此给出的思路是在满足对前两个地方政治市场的政策建议的基础上,建立规范的(相对于均等的公共服务)和相机抉择的(相对于经济波动)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可行的做法是,尽可能地把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与事权关系纳入法制化的轨道,通过增加政府间纵向转移支付(同时要大力减少目前转移支付中的“基数返还”比重)力度来调控和约束地方政府经济的行为,而不是直接控制地方政府首脑的任免来控制和约束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从而在制度化的环境中使地方政府形成正确的政绩观。

当前的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分析——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三)课程的考试(80分)

当前的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分析——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三)课程的考试 一、单选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我国坚持()适度,既要注重提升土地经营规模,又要防止土地过度集中,兼顾效率与公平,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 A.家庭经营 B.合作经营 C.集体经营 D.经营规模 2. 我国要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应用平台,方便群众查询,利于()。 A.土地流转 B.补贴政策 C.服务管理 D.以上均不正确 3. ()是指继续推动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 A.去产能 B.去库存 C.去杠杆 D.降成本 4. 粮食品种保险要逐步实现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愿保尽保,并适当提高对产粮大县()三大粮食品种保险的保费补贴比例。 A.稻谷、小麦、玉米 B.稻谷、土豆、玉米 C.土豆、小麦、玉米

D.稻谷、小麦、土豆 二、多选 ( 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 1. 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深入实施()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继续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三大战略。 A.西部开发 B.东北振兴 C.中部崛起 D.东部率先 2. 做好2017年政府工作,需要把握好以下哪几点:()。 A.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战略定力 B.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C.适度扩大总需求并提高有效性 D.依靠创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结构优化升级 三、判断 ( 共 3 小题,总分: 40 分) 1. 2017年,我国要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正确 错误 2. 2017年,我国需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战略定力。 正确 错误 3.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用改革的办法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 正确 错误

浅析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行为

浅析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行为 【摘要】 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如何发挥作用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处于市场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国家,都在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研讨本国政府的行为和职能的变化。我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政府如何作出有效的行为才能既顺利地完成这一过度并适应新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又正确地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社会的关系,这是我国现实社会需要加紧理论上研究、急需解决的焦点问题,也是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的前沿问题。因此,对政府行为的特性、作用、范围及其方式等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搞好宏观调控,加快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建立和完善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市场经济政府行为社会组织 【正文】 一、政府的特性及其作用的再认识

政府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政府就是指全部的国家机构,即包括全部立法、司法和行政机构,它可以视为等同于国家;狭义的政府,就只是包括国家的行政机关。本文在论述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行为时,采用的是广义上的政府概念。 我们虽然可以在广义上把政府视为等同于国家,但这并不能因此而可以掩盖政府本身的特性。政府是由许多不同的部分及其相互联系(运行机制)所组成的一个非常复杂的有机整体(或称系统),政府自身具有一定的结构:在相互关系即运行机制上,政府具有一定的权力结构,政府以国家的名义行使权力,这种权力的行使表现出自上而下的垂直性和强制性;在组成形式上,政府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它包括:主要组成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区域层次结构,主要组成为不同部门或行业政府的部门(行业)职能结构以及与此相关的因各级各类不同职别的政府首脑、政府官员、一般公务人员所构成的官僚结构(在社会主义国家称为干部或公务员结构),行政、立法、司法机关包括在部门(行业)职能结构之中。 政府结构对政府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不同的结构、不同的运行机制和组成为政府结构的不同部分,都将产生不同的政府行为,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因此,在分析政府的行为时,不但要分析权力的运行机制,还要分析政府系统的整体行为、分析构成政府系统的各个部分如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不同部门(行业)的政府行为,甚至代表政府行事的政府官员的行为。弄清楚这一点,有助于界定政府行为的范围及方式。政府行为就是指政府根据宪法和法律,通过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事务进行组织、管理和控制的活动,是国家权力的运用和实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离开了市场的力量来侈谈政府的干预和控制,只能是原有体制复旧,或者是天真的幻想;也正是国为市场的巨大力量,才更需要政府的引导和适当的宏观调控,需要人文社会因素的参与和制约,我们才能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里趋利弊害,不迷失方向。 从政府概念的分析中,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出政府的特性:强制性和公共性即社会性。

经济政策分析

中国近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析 IS与LM曲线分别表示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各自处于均衡状态时所必须的利率与国民收入水平的组合。IS曲线描述商品市场均衡时,利率和国民收入的反向变动关系,I指投资,S 指储蓄;LM曲线描述货币市场均衡时,利率和国民收入的正向变动关系,L指流动偏好,M指货币存量。IS或LM曲线移动时,均衡收入与均衡利率会发生变动。 IS曲线的移动:在同样利率水平上投资需求增加,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如果人们的储蓄意愿增加了,即人们更节俭了,IS曲线就会向左移动;增加政府购买性支出,等于增加投资支出,因此,会使IS曲线向右平行移动;政府增加一笔税收,则会使IS曲线向左移动,因为一笔税收的增加,如果是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则会使投资相应减少,同样,如果是增加了居民个人的负担,则会使他们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使他们消费支出相应减少。 LM曲线的移动:增加名义货币供给量,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价格水平上升,实际货币供给量就减少,LM曲线就向左上方移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通过推动IS或LM曲线向右移动,从而实现带动经济增长,增加国民收入的目的。IS 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越有效;LM曲线越平坦,财政政策越有效。 IS曲线和LM曲线移动时,不仅收入会变动,利率也会变动。 ①当LM曲线不变而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时,不仅收入提高,利率也上升。这是因为,IS 曲线右移是由于投资、消费或政府支出增加,即是总支出增加。总支出增加使生产和收入增加,收入增加了,对货币交易需求增加。由于货币供给不变(假定LM不变),所以,人们只能出售有价证券来获取从事交易增加所需货币,这就会使证券价格下降,即利率上升。 ②当LM不变而IS曲线向左下移动时,收入和利率都会下降。 ③当IS曲线不变而LM曲线向右下移动时,收入提高,利率下降。这是因为,LM曲线右移,或是因为货币供给不变而货币需求下降,或者是因为货币需求不变,货币供给增加。在IS 曲线不变,即产品供求情况没有变化的情况下,LM曲线右移,都意味着货币市场上供过于求,这必然导致利率下降。利率下降刺激消费和投资,从而使收入增加。 ④当IS曲线不变而LM曲线向左上方移动时,会使利率上升,收入下降。 ⑤如果IS曲线和LM曲线同时移动,收入和利率的变动情况则由IS和LM如何同时移动而定。如果IS向右上移动,LM同时向右下移动,则可能出现收入增加而利率不变的情况。这就是所谓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结合可能出现的情况。 政府的财政政策主要包括政府购买和税收,这两个政策会对IS曲线产生影响,具体来看主要是由于政府购买的增加导致IS曲线向外移动,与曲线形成新的均衡。在总支出水平过低时,政府可以提高购买支出水平,如举办公共工程,增加社会整体需求水平,也可增加社会福利费用,提高转移支付能力,从而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水平,此时,总产出将会增加。而税收政策的变化表现为,税收的增加导致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企业投资的减少,从而使总产出进一步减少,IS曲线会向内移动,此时与LM曲线形成新的均衡点。 鉴于我国当前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知道,政府期望通过增加购买和投资的方式达到刺激市场总需求,并以此拉动经济增长。与此同时,利用减税政策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企业收益,使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能够增加,希望利用消费政策带动市场总需求增长,使国民收入曲线向外移动。 货币政策是为了达到变动实际总产出的目的,政府也可通过增加(减少)货币供应来实现。相对于财政政策直接影响总需求的规模,货币政策还要通过利率的变动来对总需求发生影响,因而是间接地发挥作用。增加货币供给,会使LM曲线右移,LM曲线右移意味着货币市场上供过于求,这必然会导致利率下降。利率下降一方面刺激私人消费,另一方面,可

行为经济学和行为决策分析_一个综述

作者简介:陈春霞(1976- ),女,汉族,广东人,讲师,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是制度经济学。 * 基金项目:仲恺农业技术学院校级科研基金(G2061585,G3051505)资助 经济问题探索 2008年第1期 行为经济学和行为决策分析: 一个综述 * 陈春霞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广州510225; 华南农业大学,广州510640) 摘 要:行为经济学通过心理学与经济学的有机结合,对人的非理性行为进行研究,打破了传统经济学的界限及视域。本文以行为决策分析为主线,首先对行为经济学的新经济人假设作出解析,并比较了传统经济学与心理学在行为决策研究上的区别,在此基础上,着重对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石 预期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最后是简要的评述。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行为决策;理性;非理性行为 传统经济学一直将其理论建立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基础之上,其中经济人假设扮演着理论基石的角色,支撑着整个分析大厦,即人的行为是理性和自私的,并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在 经济人 假设和 最大化 原则的基础上,经济学家们运用一系列数学工具建立起精致恢弘的理论体系。经济学成为了精密的分析科学,具有 完美 的表达,得出确定的结论和规律。但是,随着经济从大批量规模化确定性生产,向体验式个性化不确定生产的过渡, 传统经济学越来越难以解释实际经济生活中的许许多多 非物质动机 或 非经济动机 行为,坚实的理论内核也受到各种新兴理论的质疑和挑战,行为经济学就是其中一个。行为经济学是一门介于心理学和经济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打破了传统经济学的界限及视域,重视对人的非理性行为的研究,它试图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传统经济理论的基本假设进行修正,将非理性等复杂的人类行为分析融入标准的经济理论之中。本文试图抓住人们如何作出行为决策这一线索,对行为经济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及其发展趋势进行评述。 一、行为决策的心理基础:理性与非理性共存 (一)行为决策分析溯源 对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可以追溯到亚当o 斯密的古典经济理论。早在亚当 斯密的 道德情操论 中,就已经论及诸如 损失厌恶 等个人心理,并注意到这些个人心理对观察经济现象的作用。在斯密之后的古典经济学家仍关注经济行为的研究,但 通过杰文斯、帕累托等人的努力,心理因素逐渐和行为分析相分离,特别是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和弗里德曼提出的实证主义方法论被经济学广泛接受后,行为研究所依赖的心理学基础已经消失,主流经济学仅仅建立在抽象的不现实的偏好公理基础上。在卡尼曼(K ahne man)之前,卡托纳(K atona)、西蒙(Sm i on)和爱德华(Edw ards)是真正把经济行为作为主要研究任务的经济学家。卡托纳深入研究了消费者行为的心理基础,特别是预期的形成,提出了关于通货膨胀心理预期假说,为后来的通胀目标理论打下了基础;西蒙(Sm i on , 1997,2001)提出了 基于有限理性的信息处理和决策方法;爱德华(Ed wards ,1954)则于20世纪中叶提出将行为决定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主题并确定了研究的进程。但是真正对此展开深入研究的是卡尼曼和特沃斯基(Amos T versky ,1992)。卡尼曼是行为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由于他在行为经济学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而荣获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20世纪70年代,他和特沃斯基发表了一系列震撼人心的研究成果,通过吸收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效用函数的构造为核心,把心理学和经济学有机结合起来,彻底改变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特别是新古典经济学)中的个体选择模型,并激发了其他行为经济学家把相关研究领域的成果拓展到经济学的各主要分支,从而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 行为经济学 流派。 (二)从完全理性到有限理性 对人类行为决策的研究首先要从理性假设开始。 124

经济活动分析制度

江苏利港电力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QG/JSLD 12.04-2000 经济活动分析制度 1 范围 本标准的目的是为保证公司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通过加强过程管理和分析,及时地发现经济活动中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公司的整体经济效益。 本标准规定了在经济活动分析中的管理职责、经济活动分析的形式和方法、要求、程序以及检查与考核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公司内部的经济活动分析。 2 术语和定义 经济活动分析--运用业务核算、统计、会计、计划等资料,对一定时间的经济活动过程及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为企业正确地进行管理决策和取得最大经营效果提供数据,给予评价,推动企业完成预定的计划,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一种方法。经济活动分析是企业计划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遍及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 3 管理职责 3.1 计划与市场营销部职责 3.1.1 负责分析期发电量、上网电量、厂用电率、供电煤耗率、负荷率、利用小时、非计 划停运、设 备等效可用系数等各项指标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对此进行统计对比分析。 3.1.2负责对管理中存在的对经济效益有影响的事件或典型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办 法,以提高 管理水平。 3.1.3负责分析电力市场形势和其变化对公司电力营销的影响,讨论分析营销方式的执行 效果,并提 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3.1.4 负责分析灰、渣的销售量、销售收入和综合利用情况,以及市场变化对灰、渣销售的影响,并提出销售策略和增加销售收入的途径。 3.1.5 负责汇总和编写《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并发放或传送至公司领导和各部门。 3.1.6 负责对经济活动分析会上确定的要求所实施的整改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并提出考核意见。 3.2 生产策划部职责 3.2.1 负责分析机组经济技术指标升降情况、原因,特别是对发电量和供电煤耗率的影响,并提出节能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和措施,并布置下阶段节能降耗工作的重点。 3.2.2负责设备的可靠性与缺陷分析,提出当前的十大设备问题及解决办法,并对上期提 出的十大问

政府经济学简答题

四、简答题: :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政府经济:(1)政府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各级政府;(2)政府经济的客体是参与部分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分配,并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3)政府经济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政府收入、政府支出以及宏观经济管理。(4)政府经济的依据是社会公共权力。 :一般而言,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达不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政府凭借社会公共权力介入市场失灵的领域,强制性地矫正市场失灵的根源。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收入分配;(2)经济稳定和发展;(3)资源配置。 :公共物品的提供是政府通过税收方式筹措资金用于弥补产品的生产成本,免费为公众提供产品,用于公共消费。以萨缪尔森代表的福利经济学家们认为,由于公共物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因此通过市场方式提供公共物品,实现排他是不可能的或者成本是高昂的,并且在规模经济上缺乏效率。因此,福利经济学家们认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比市场方式即通过私人提供具有更高的效率。 :公共物品满足下列条件的时,由私人供给公共物品使存在可能:(1)私人供给的公共物品一般应是准公共物品:(2)准公共物品的规模和范围一般较小,涉及的消费者数量有限;(3)在公共物品的消费上必须存在排他性技术;(4)一系列制度条件来保障。

:公共资源有着如下两个特征:一是资源的稀缺性:一是其使用上不受限制。由于使用上不受限制,没有人对新加入使用者造成的外部效应负责,使得公共资源的使用所带来的社会收益小于个人收益,进而造成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公共资源问题。其产生的根源在于产权归属不够明确。 :科斯定理的含义是:在产权明确、交易成本为零或很低的前提下;通过市场交易可以消除外部性。“科斯定理”强调产权的重要性,认为解决外部性问题的关键是界定和保护产权。科斯定理”的结论,是建立在交易成本为零的前提基础上的。然而,市场交易中存在成本,这是不容忽略的事实。在交易费用为正的情况下,不同的权利界定会带来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 :所谓中位选民,是指他的偏好落在所有选民偏好序列的中间。中位选民理论是指在多数裁定原则下,假定选民的偏好是单峰的,则选择的结果是由中位选民的偏好决定的。 :一般来说,要找到一个满足民主社会公共选择标准的规则是不可能的。不能指望一个民主社会能够做出一个前后一致的决策。该结论被称之为阿罗不可能定律。 答:政府支出的分类方法有:按政府职能分类、按经济性质分类、按支出具体用途分类、按其功能分类和其他分类方法。按政府职能对政府财政支出分类,可以分析一定时期内政府履行其职能的重点,以及政府职能的变迁;按经济性质分类可分析政府预算政策在公平与效率之间的权衡和选择,以及政府对市场运行干预的广度、深度;按支出具体用途分类可以全面地反映财政资金的安排和使用,有利于各级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可以更好地对各项

政府经济学经典案例分析

财政案例 案例资料财政预算,是国家机关、团体和事业单位等对于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收入和支出的计划。每年“两会”,财政部部长所作的预算报告,都是代表们锁定的“焦点”。政府预算是一本政府公开的“财务大账”:过去的一年收了多少钱?钱投到哪里去了?今年的钱该怎么用?这些钱是不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每年都要接受人大代表的监督和审查。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财政预算编制较粗,“外行看不懂,内行看不清”,预算的透明度不高,造成了很多部门预算游离在人大监督范围之外。同样,在预算执行方面也不尽如人意,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办法。对每年人代会批准的财政预算,执行随意性大。由于预算资金没有落实到具体的项目上,造成了执行难的问题。往往部门申请多、找领导批条子多、临时性支出多,变成“一年预算,预算一年”,然后再报人大常委会做出调整预算的决议。为此,在近年各地的人代会上,代表对财政预算的监督力度明显加大。如广东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代表们对预算中“拨2000万元给机关幼儿园”、“事业单位的行政编制外人员每人每年补贴3.2万元”等提出了质疑。浙江、四川等省的预算报告也明显加厚,列支项目也更加详尽,以利于人大代表的监督。问题分析:1.政府预算的本质什么?2.为保证政府预算的科学性应坚持什么原则? 解答1、政府预算的本质是关于民众赞同和监督国家财政活动的法律制度。政府预算反映着政府的职能与政策的方向,预算过程是政治的和决策的过程。概括而言,政府预算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财政计划,即用法律形式表现,反映和规定政府在一定时期内财政收支活动的预期收支指标与平衡关系的一览表以及管理制度。它是政府分配集中性财政资金的重要工具和调节、控制、管理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经济杠杆。一般而言,政府预算的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其次是对政府支出的控制。2、为保证政府预算的科学性,政府预算必须符合统一性、预测性、年度性,法律性和公开性等要求。这些特征体现了政府预算的技术性和政治性两个层面的内涵。统一性、预测性和年度性等特征可以理解为技术方面,法律性和公开性等方面则主要体现了政治内涵。3、应对措施(附送)我国要提高政府预算的民主性,一方面要形成有效的预算分权和制衡,另一方面要扩大预算程序的公众参与度。首先是预算分权与制衡。预算权力是国家公共权力的核心之一,也是国家利益矛盾最集中的地方。预算分权就是要将预算权力在立法机关、政府、政府财政职能部门及内部各组织机构以及独立审计机关之间进行合理分配,以形成一个相互制约的运作体系。如建立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三者相互分离的制度,并形成三套相互制约的机构;建立资金的使用权、支付权、审核权相互分离的制度;实行财政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还可以建立一套独立于政府、直接对人大负责的审计监督系统,并独立行使监督权。其次扩大预算程序的公众参与度。公众对程序的参与,特别是普通公民对政治决策程序的参与,是程序内在价值得以体现的重要保障,也是现代民主社会的显著标志。政府预算收支的多与少都将实质地影响到每一个公民或者企业,让公众参与预算程序,让相对人对自己将要承担的纳税义务与将要获得的公共服务发表看法,与政府沟通,这本身就有其价值所在:它不仅仅有利于预算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而且也便于预算通过后的有效执行和政策的顺利推进。

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分析(同名42661)

包含四层含义:一是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二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三是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四是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今年7月份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突出强调了“稳增长”。会议公报中有这样一段关键性的话:“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扩大内需为战略重点,以发展实体经济为坚实基础,以加快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以保证和完善民生为根本目的,统筹当前与长远,更加注重拓宽增长空间,更加注重增长质量,更加注重激发发展活力,更加注重共享发展成果,着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从这段话看出,下半年经济工作的中心是“稳增长”。 在中国,宏观调控的目标除了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外,还需要加两个,一是根据阶段发展要求,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是根据社会主义要求,调整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我国应在“稳增长”的基础上着力实现经济的平稳转型,首先,应贯彻破产制度;其次,应完善市场定价机制,进一步放开市场的准入管理;最后,应完善政府职能,解决政府越位、缺位和不到位的问题。 四.结论 本文从外需拉动作用减弱、内需依旧不足,经济下行趋势明显,面临经济稳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两难境界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得出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一个困难时期,中央对经济发展的实质性变化及时反应,于今年7月份提前5个月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并作出相应的经济决议。今年,中央扔坚持实施积极地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重视宏观调控的预调微调,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由“控物价”转变为“稳增长”,并着力在此基础上实现经济结构的平稳转型。努力使我国经济进入新的更加健康的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何克亮.如何认识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理论学习》 2012年10期 11-17 【2】吴思远.浅谈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和财政政策《宏观经济》 【3】张立群.我国宏观经济刑事特点及政策分析《阅江学刊》 2012年10月第5期 5-13

某电力公司经济活动分析制度(doc 9页)

某电力公司经济活动分析制度(doc 9页)

黄河电力新能源有限公司 规章制度发布通知 200年第号 《黄河电力新能源有限公司经济活动分析管理制度》已经于200 年月日通过,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总经理

二○○年月日 制 度 名 称 黄河电力新能源有限公司经济活动分析管理制度 制 度 编 号 版本签 发 日 期 下次 评估 时间 起草 人 部 门 审 核 分管领 导 审 核 签发人 是 否 修 订 无

此 次 修 订 无 的 主 要 内 容 解 释 设备采购部部 门 实 施 及 完 设备采购部善 执 行 人

黄河电力新能源有限公司规章制度控制表

黄河电力新能源有限公司 经济活动分析制度 1 总则 1.1 经济活动分析是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经济活动分析,可以更好地促进企业有计划地组织经营,同时对企业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改进,实现合理的投入产出,进而为企业经济活动全过程服务。 1.2 通过定期经济活动分析,将有助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日常的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及时发现问题,确保企业经济活动始终处于在控状态,从而达到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1.3 经济活动分析要牢固树立为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服务的意识,切实贯彻重点、可行和预见的原则,准确掌握和反映企业经济活动运行走势,努力引导企业经济活动正常有序开展,全面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1.4 为推进各项经济活动有序开展,根据中电投集团公司关于开展经济活动分析的要求,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2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黄河新能源公司经济活动分析。

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册参考答案

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册参考答案 作业(1) 题目:什么是政府经济,如何理解政府经济, 1(考核知识点:政府经济的涵义,政府经济活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政府经济与企业和个人经济行为的本质区别。 2(常见错误:对政府经济学的理解阐述不完整。 [以下只是做提示,不能照抄,应按照相关要求、提示自行组织语言书写] 3(提示: 政府经济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经济活动,涉及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是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身边的例子和自己理解的政府经济活动进行举例。 在提交个人讨论提纲和进行小组讨论时,一定要把握政府经济的基本概念、政府经济活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政府经济与企业和个人经济行为的本质区别等知识点,进行深入具体地讨论。 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其中,政府财政分配及其提供公共服务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居核心地位。追溯政府经济的历史,政府财政收支雏形,可从原始社会满足氏族部落公共需要的祭祀、防卫等活动算起,而正式的政府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出现了国家,有了政府,便产生了政府经济。 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认识政府经济活动: (1)政府经济的主体。政府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各级政府。即狭义的政府,也就是国家行政机构。政府是市场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主体,其行为与企业、个人相比,存在根本区别。企业、个人经济行为是追求私人利润的最大化,而政府经济以社会

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政府经济活动是市场供求平衡的重要条件,如从市场主体角度分析,则政府是市场上最大的买主,一定时期内政府采购总额、采购商品和劳务的结构,对市场供求关系具有重要影响。 (2)政府经济的客体。政府经济的客体是政府所参与分配的部分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宏观调控的国民经济系统。企业、个人经济活动,是从事商品和劳务的生产和供给,而政府经济是以财政收支为核心,实质上是一种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宏观管理。政府机构不直接创造任何物质财富,政府财政收入来自企业和个人缴纳的税收,形成所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物质基础。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财政集中的财力多少。 (3)政府经济的形式。政府经济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政府收入、政府支出以及宏观经济管理。与企业、个人等微观经济活动不同,政府经济是以组织财政收入、安排财政支出的方式进行资源配置,履行政府职责,并以收支为基础开展宏观管理,即对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过程进行有效调控。 (4)政府经济的依据。与企业、个人等微观经济相比,政府经济的依据是社会公共权力。政府之所以能够强制地、无偿地、固定地征收税收等收入,满足其支出需要,就是因为政府是公共权力机关,掌握着执法等强制手段,对违规者予以处罚,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5)政府经济的目的。政府经济活动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活动就是为了解决企业、个人不能或不能有效解决的问题,克服市场缺陷,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与企业、个人的生产经营活动目的有根本区别。 《政府经济学》课程作业讲评(2) 题目:联系实际讨论,撰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小论文。 (考核知识点:第三至五章的相关知识点。 1

当前中国经济政策解析

当前中国经济政策解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近期有关中国经济是否过热的争论不断升温,经济学者纷纷阐释自己的观点,而著名学者、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宝钢经济学教席教授吴敬琏在4月底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与欧盟驻华使团共同在北京举行的“中国2004:政策分析与经济展望”高层报告会中指出,中国宏观经济出现了过热,对于今年中国经济是不是能够实现软着陆,吴教授持“谨慎的乐观”态度。 国内经济政策:过热症相明显 从短期经济的发展情况来说,中国经济从2003年的下半年开始,出现了资源短线愈来愈难以支撑过高的增长速度和过大的投资规模。2003年一些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都表现出了过热现象的某些症相。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03年全年的GDP增长,虽然在第二季度受到了SARS的影响,但是全年仍然增长了%。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24%,广义货币增长了%。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界就发生了一场争论,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应该采取的政策有很不相同的意见。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形势判断和相应的政策建

议。 第一种意见认为中国经济没有出现过热,不但不需要踩动刹车和采取任何紧缩性的宏观(总量)经济政策措施,相反应该用更充分的货币供应来支持更高的增长。 第二种意见认为宏观经济已经出现了过热。货币过量供应,应该采取紧缩的政策。但持这种意见的人,多数并不主张采取非常强烈的紧缩性货币政策,而是主张用一种谨慎的政策措施,使得货币供应逐渐地放慢,增长速度逐渐放慢,保证经济逐步降温,实现所谓软着陆。 第三种意见认为宏观经济没有全面过热,只是在某些部门或某些行业,如房地产、钢铁业、冶金、建筑等出现了局部过热,所以,正确的做法不是动用宏观经济政策进行总量调控,而是运用加强项目审批制度等行政干预措施,对这些行业的投资进行控制。 去年第一季度就有经济学家提出出现了过热的迹象,但那时第一种意见占有绝对优势;到了第三季度,提出第二种意见的经济学家开始多起来了,但是直到年底,多数决策部门还是倾向于第三种意见。这种情况到今年第一季度才发生了变化。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宣布把去年的GDP增长数字由%修改为%。第一季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行为分析论文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行为分析论文 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如何发挥作用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处于市场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国家,都在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研讨本国政府的行为和职能的变化。下面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行为分析。 我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政府如何作出有效的行为才能既顺利地完成这一过度并适应新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又正确地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这是我国现实社会需要加紧理论上研究、急需解决的焦点问题,也是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的前沿问题。因此,对政府行为的特性、作用、范围及其方式等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搞好宏观调控,加快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建立和完善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政府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政府就是指全部的国家机构,即包括全部立法、司法和行政机构,它可以视为等同于国家;狭义的政府,就只是包括国家的行政机关。本文在论述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行为时,采用的是广义上的政府概念。 我们虽然可以在广义上把政府视为等同于国家,但这并不能因此而可以掩盖政府本身的特性。政府是由许多不同的部分及其相互(运行机制)所组成的一个非常复杂的有机整体(或称系统),政府自身具有一定的结构:在相互关系即运行机制上,政府具有一定的权力结构,政府以国家的名义行使权力,这种权力的行使表现出自上而下的垂直性和强制性;在组成形式上,政府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它包括:主要组成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区域层次结构,主要组成为不同部门或行业政府的部门(行业)职能结构以及与此相关的因各级各类不同职别的政府首脑、政府官员、一般公务人员所构成的官僚结构(在社会主义国家称为干部或公务员结构),行政、立法、司法机关包括在部门(行业)职能结构之中。 政府结构对政府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不同的结构、不同的运行机制和组成为政府结构的不同部分,都将产生不同的政府行为,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因此,在分析政府的行为时,不但要分析权力的运行机制,还要分析政府系统的整体行为、分析构成政府系统的各个部分如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不同部门(行业)的政府行为,甚至代表政府行事的政府官员的行为。弄清楚这一

公共选择理论与政府经济行为分析_陈建先

公共选择理论与政府经济行为分析 Ξ 陈建先 (重庆行政学院,重庆400041) [摘要]公共选择理论源于现代经济学对政府经济行为和经济政策的思考,为解释政府经济行为和经济 政策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范式,也是研究政府经济行为和经济政策的基础理论。 [关键词]公共选择;经济人;政府经济行为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98(2004)03-0077-03 公共选择理论始于1957年詹姆斯?布坎南的“托马斯?杰斐逊中心”。他强调经济学不仅要研究有效的经济政策以提高资源效率并追求效用的最大化,更要研究对经济政策本身的问题。因为,经济政策本身的问题受到政治制度的影响。他的思想成为公共选择理论的发端,从此,人们开始注重对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 一、公共选择与政府经济行为分析 所谓公共选择,就是通过集体行动和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和产量,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选 择,即政府选择。[1] 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一是研究政 府经济行为的基础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的重心不在于价值判断,也就是说它更多地考虑政府这样做或那样做。它关心的是为什么国民作为一个集体选择了这个而不是那个;二是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以“经济人”假设出发,把经济市场中的个人选择行为与政治市场中的公共选择行为纳入同一分析的模式,即经济人模式,从而修正凯恩斯经济学中把政治制度置于经济分析之外的理论缺陷。这是研究政府经 济行为的机制,以及探索政府经济行为合理化的重要途径。第一,“经济人”与“政治人”。公共选择理论采用了“谋求最大发展自我利益”的个人的逻辑演绎方法,其基本行为假定是:“人是一个自私的,理性的功利最大化者。”[2] 逻辑起点不是“政治人”而是“经济人”。公共选择理论把“经济人”由经济领域分析推广到政府领域分析,突破了传统经济学和政治学建立在关于人的动机不同假说上的局限。传统经济学假设人是利己的,政治学假设人是利他的。而公共选择理论把人的行为纳入一个统一的经济人的分析框架, 认为人的政治行为和经济行为都是一样的,不是为了追求真善美而参与政治,而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参与政治。公共选择理论对“经济人”概念的分析,为制度分析提供了统一的基础,为制度选择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如果个人的行为动机都是纯洁的利他的,就不会存在坏的制度。正是由于把人设想成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并防止个人利用权力损害他人利益,才需要设计出约束人的行为的制度;并且,有效率的制度并不是产生于某个人的英明,而是产生于有效率的公共选择机制。 第二,市场与非市场。市场与非市场的划分成为公共选择理论的切入点。“公共选择论只是明确提出公共经济一般理论的一种努力,它可以帮助我们在集体选择方面从事人们长期以来在市场微观经济学方面所做的事情,即用一种相应的尽可能合适的政治市场运转理论来补充商品与服务的生产与交换的理论。该理论是这样一种尝试,它要建立模拟今天社会行为的模式,其特点是根据个人是在经济市场还是在政治市场活动,采取不同方式处理人类决定 的过程。”[3] 非市场与市场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市场而言, 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企业和消费者基本上拥有同等的决 策权来改变市场行为。就非市场而言,政府拥有更多影响非市场行为的权力。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由两个市场组成:一个是经济市场;另一个是政治市场。经济市场上的行为主体是消费者和企业,其交易的对象是私人物品;政治市场上的行为主体是社会公众和政治家,社会公众是政治市场上的需求者,政治家是政治市场上的供给者,其交易的对象是公共物品。在经济市场中,人们通过货币来选择私人物品;在政治市场中,人们通过民主选举来选择公共 7 7Ξ [收稿日期]2003-10-10  [作者简介]陈建先(1956-),男,广东番禺人,重庆行政学院(重庆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生导师。 2004年6月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双月刊) 第21卷第3期 J un 12004 JOURNAL OF CHON G QIN G TECHNOLO GY AND BUSIN ESS UNIV 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Vol 121NO.3

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分析

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分析

2.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由“控物价”转变为“稳增长”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复杂性的变化,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也由“通货膨胀”转变为“经济下行”,虽然我国没有改变2011年以来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大方向,仍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从中央对宏观经济政策预调微调的重视中可以看出,中央正在对当前经济进行精细化的扩张性操作,且现行的稳健货币政策不同于2011年的稳健货币政策,2011年的货币政策其实是稳健甚至从紧的货币政策,相比之下,现行的货币政策已经适当放宽松。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当前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已由“控物价”转变为“稳增长”。 3.稳中求进、稳中有为,在稳增长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平稳转型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是通货膨胀压力减小,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根据这一趋势,确定2013年经济工作的总思路为“稳中求进,稳中有为”。这里的“稳”包含四层含义:一是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二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三是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四是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今年7月份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突出强调了“稳增长”。会议公报中有这样一段关键性的话:“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扩大内需为战略重点,以发展实体经济为坚实基础,以加快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以保证和完善民生为根本目的,统筹当前与长远,更加注重拓宽增长空间,更加注重增长质量,更加注重激发发展活力,更加注重共享发展成果,着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从这段话看出,下半年经济工作的中心是“稳增长”。 在中国,宏观调控的目标除了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外,还需要加两个,一是根据阶段发展要求,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是根据社会主义要求,调整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我国应在“稳增长”的基础上着力实现经济的平稳转型,首先,应贯彻破产制度;其次,应完善市场定价机制,进一步放开市场的准入管理;最后,应完善政府职能,解决政府越位、缺位和不到位的问题。 四.结论 本文从外需拉动作用减弱、内需依旧不足,经济下行趋势明显,面临经济稳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两难境界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得出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一个困难时期,中央对经济发展的实质性变化及时反应,于今年7月份提前5个月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并作出相应的经济决议。今年,中央扔坚持实施积极地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重视宏观调控的预调微调,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由“控物价”转变为“稳增长”,并着力在此基础上实现经济结构的平稳转型。努力使我国经济进入新的更加健康的发展态势。

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管理办法

经济活动分析管理办法 1.主题内容和目的 公司建立经济分析活动制度,组织对公司各项经济活动技术指标的分析,以不断改进生产经营管理,促进公司经营目标计划的顺利实现。 2.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本公司经济活动分析的管理, 包括公司所属各车间部门的经济技术指标分析的管理。 3.职责 公司对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实行分级管理的责任目标制度,并以责任目标为依据明确各级领导和各车间部门(以下称各单位)经济活动分析责任、分工、项目以及相互间的协作和沟通关系。公司总经理 3.1.1负责主持或委托主持公司经济活动分析会议。 3.1.2负责组织对公司经济活动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对公司经济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价。 3.1.3决定改进措施。 副总经理 3.2.1参加公司经济活动分析会议。 3.2.2负责组织主管工作范围的经济活动分析。 3.2.3负责主管工作范围的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审查。 3.2.4负责公司经济活动分析改进措施的监督执行和效果检查。资产财务部 资产财务部是本办法的主管部门。负责公司经济活动分析的组织,包括对公司各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完成情况的全面、综合的分析,以及对公司各车间部门经济活分析的监督指导和评价。公司所属其他各单位部门领导负责本单位经济活动分析的组织,

参加公司经济活动分析会,并按要求准备分析资料。 公司相关人员按要求参加会议或准备分析资料。 4.内容和要求 分析的主要内容。 对公司生产经营目标,或经营计划实施过程和成果进行分析,分析主要内容是公司经济活动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完成的情况。分工 4.2.1公司经济活动分析 公司经济活动分析的项目、方法和相关要求执行本办法4.7.3条的规定(即集团公司《关于做好经济活动分析工作的通知》)。 4.2.2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的分析 4.2.2.1安全生产技术部和生产车间 (1)生产计划分析:包括产品产量、质量和品种等; (2)产品成本分析:包括消耗定额和费用等; (3)固定资产分析:主要是设备设施利用率等; (4)工艺技术控制合格率等指标进行分析。 4.2.2.2营销部 (1)物资计划分析:包括材料采购、供应和利用情况; (2)产品销售计划分析:包括销售量、销售额、销售收入、产品价格、销售费用、产品库存情况及市场需求分析等。 4.2.2.3综合办公室 (1)劳动工资分析:包括薪酬、津贴、福利、保险等; (2)其它相关费用分析:包括差旅费、通讯费、交通费、办公用品费等费用的发放和使用情况。 4.2.2.4安全生产技术部和资财部 (1)专用基金分析:包括专用基金形成及使用情况等; (2)技改技措项目分析:包括技改技措经费以及项目规定的其它经济技术指标完成情况等。 经济活动分析的形式

运用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对我国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政策进行分析撰写一篇不少于1500字的小论文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摘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支柱,相应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是决定宏观调控成效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事关国民经济能否保持平稳运行和实现长期增长,因而在一个国家的策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宏观调控 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此后10多年,我国经济增长先后经历了速度过快、稳中趋降和平稳较快三个阶段,总体上呈现出持续增长和波动幅度收窄的良好态势。在这个过程中,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自2004年5月份以来采取的财政货币政策调控,深化财税管理体制改革,长期居高不下的投资规模终于大幅回落,物价无论是PPI还是CPI均疾步走低,货币供应量回到央行盯住范围内。从而体现了财政政策在促进体制改革、促进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5年,中国在加强财政宏观调控、推进依法理财、推进依法理财,推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实施了以“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主要内容的稳健财政政策,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财政经济状况进一步改善。 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31627.98亿元,突破3万亿元大关,比

上年同期增长19.8%。2005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已经清晰。国民经济在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的情况下,出现了几个值得关注的趋向:一是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连续下滑,目前已经进入理想的区间;二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人民币汇率在初始升值2%之后稳中有升;三是在人民币升值后净出口继续上升,贸易顺差大幅增加,外汇储备创历史新高;四是工业企业利润率下降;五是部分行业能过剩矛盾突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增加了操作的难度。若要保持高增长、低通涨的理想发展格局,短期内通过利率、汇率调节经济增长、改善进出口平衡、提高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压缩长线投资等已经没有太大的余地。而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则可以通过降低企业税负总水平、调整进出口关税政策、实行有差别的行业税制和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公共支出的方向和比例、加大转移支付等措施,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抑制和消除目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健康因素,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 2003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在整个货币政策调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从2003年4月份开始,人民银行通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加大对冲外汇占款的力度;此后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向商业银行提示房地产信贷风险,要求商业银行加强信贷管理;此外,还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6%调高至7%。2004年一季度开始,人民银行连续出台了三大政策:3月25日起分别上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4月25日起再次上调存款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