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三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

初三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

初三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
初三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

初三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

编写:王晓红日期:内容:声现象(第一课时)

中考要求;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知道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以及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2)知道声音在固、液、气三态介质中声速的相对大小。

(3)能列举并简单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声现象实例。

2、声音的三要素

(1)了解响度、音调和音色的物理含义。

(2)了解响度与振幅、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3)了解增大响度和改变音调的一些方法。

(4)能列举出有关乐音特性的实例,并能判别有关乐音特性的实例分析是否正确。

一、基础训练:

1、敲击鼓面,在听到鼓声时,还可看见鼓面上小纸团在跳动,说明鼓声是由于鼓面的________产生的;鼓面的____________越大,鼓声的响度越大.

2、“掩耳盗铃”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又没有阻止声音的,只是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

3、日常用语中声音的“高“与低,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含义不是唯一的。例如”一名男低音歌手正在放声高唱“,这里的低是指。高是指。

4、小明的发言声音太小,老师要他大声重复一次,老师是要求小明提高声音的()

A. 音调

B. 频率

C. 响度

D. 音调及响度

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C.“长啸一声,山鸣谷应”是指次声波传播很远

D.“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声音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时间 D.女生的音调都是一样的

7、调节收音机的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A. 音调

B. 响度

C. 音色

D. 频率

8、小强在使用小提琴前,常常旋动琴弦轴调节琴弦的松紧,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速度

9、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噪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一切正在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

C.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D.声音的传播速度在固体中一定比在液体中快

10、当喇叭里响起“我爱你,心连心,共住地球村……”的歌声时,小红大声说:“是刘欢在演唱”她作出判断的依据是,不同演员的声音的()

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速不同

D.音色不同

11、在同一架钢琴上,弹奏C调“3(mi)”和“1(dou)”这两个音,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音色一定不同 B.音调一定不同

C.响度一定不同 D.音调、音色和响度都不同

二、例题讲评及规律总结:

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例1、(2013包头)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C.声音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无关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例2、小明将手机悬挂在密闭的玻璃瓶中,用抽气机抽去瓶中的空气,大电话呼叫瓶内的手机,手机(能或不能)接收到呼叫信号,这说

明;你(能或不能听到瓶内手机的声音,)这说明。

例3、如图2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那些问题?请你写出一个:。

知识点二:声音的三要素

例4、(2013怀化)如图所示,甲、乙分别为音叉、长笛发声的波形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音叉、长笛发出的声音音色相同

B.音叉、长笛发出的声音响度相同

C.音叉、长笛发出的声音音调相同

D.音叉、长笛发出的声音都是由振动

产生

例5、海洋动物质量越大,其叫声越是有力而低沉,即

响度较____,音调较___ (甲)、(乙)两曲线为科考船声

纳系统收录的50Okg的海豚和1O0t的蓝鲸叫声的波形图,

其中,_____(甲/乙)是蓝鲸发出的.

例6、如图所示,四个相同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看瓶口吹气,如果能分别吹出“1(Do)”、“2(Re)”、“3(Mi)”、“4(Fa)”四个音阶,则与这四个音阶相对应的瓶子的序号是_______________

例7、我们学过的许多成语包含了声现象,如:①隔墙有耳、②掩耳盗铃、③低声细语、④悦耳动听、⑤震耳欲聋。这些成语中描述同一声音特征的是:

A.①②

B.②⑤

C.③④

D.③⑤

例8.“星光大道”年度总冠军杨光能模仿单田芳、刘欢等文艺名人的声音,从声音的特性来看,他主要模仿声音的__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现场观众欣赏听到的歌声是通过________传播的。

三、强化训练:

1、成语“万籁俱寂”常用来形容夜晚的宁静,从声音特性分析,这主要是指

夜晚声音的__________很小。

2、汽车上的电子防盗报警装置,在汽车被撬开时能发出报警声,提醒人们车辆

被盗,这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

3、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中,会看到水花飞溅,如图

所示。这一实验现象证明了()

A.真空不能传声 B.音叉在振动 C.超声波的

存在 D.水具有导电性

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

B.中考期间学校路段禁止鸣喇叭,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声音在固体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更慢

D.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5、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不能在液体中传播

B.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与温度有关

C.音调是由振动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D.超声波不是声波

6、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而在旷野中要“高声”呼喊才能让远处的人听见。这里的“轻声”和“高声”是指声音的()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频率

7、一种新型保险柜安装有声纹锁,只有主人说出事先设定的暗语才能打开,别人即使说出暗语也打不开锁。这种声纹锁能辨别主人的声音,是根据声音的()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声速

8、下列各图描述的实验中,用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四、作业布置

五、教学反思

接抽气机

抽取玻璃罩内的空

气,听到罩内的铃声

D

C

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越

短,振动时声音的音调

发声的音

叉溅起水

A 音叉发出的声音越

响,乒乓球被弹开

B

初三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

编写:王晓红日期:内容:声现象(第二课时)

中考要求;

1、噪声

(1)知道什么是噪声,了解噪声的来源,列举有关噪声的实例。

(2)知道分贝是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

(3)了解噪声的危害以及减少噪声的三条途径。

2、超声波和次声波

(1)知道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

(2)知道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定义。

(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一些常见应用。

(4)能列举出有关乐音特性的实例,并能判别有关乐音特性的实例分析是否正确。

一、基础训练:

1、福州地铁正在建设中,为解决噪声扰民的问题,地铁公司对部分设备安装了消声装置,这种减弱噪声的途径是在:()

A.声源处 B.传播过程中 C.人耳处 D.声源和人耳处

2、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说法是( )

A.真空不能传声 B.发声体振动频率越高,响度越大

C.发声体的振幅越大,频率越高 D.戴耳罩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3、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振幅越大,发出声音的频率越大

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l08m/s

C.街头安装的噪声监测仪可以减弱噪声

D.超声波、次声波是入耳听不到的声音

4、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城市道路旁的隔音板是在入耳处减弱噪声

超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C.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响度太小

D.声音在空气的速度一定是340m/s

5、在真空环境中不能传播的是()

A.白光 B.激光 C.超声波 D.电磁波

6、为了减小校园外汽车的噪声对教学的干扰,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在校园周围植树

B.将教室的窗户打开

C.在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D.每个学生都带一个防噪声耳罩

7、在亚丁湾海域,我国海军护航编队使用“金嗓子”(又名“声波炮”)震慑海盗。它的声波定向发射器外观类似喇叭,能发出145dB以上的高频声波,甚至比喷气式飞机引擎的噪声还要刺耳。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声波具有能量

B.声波定向发射器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从而增大响度

C.使用“金嗓子”时,护航官兵佩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金嗓子”发出的声波是次声波

8、人能感受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大多数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大象交流的“声音”是一种次声波,人类听不到大象的“声音”,是因为()

A.大象发出的声音太小

B. 次声波无法传入人耳

C. 次声波的频率大于20000Hz

D.次声波的频率小于20Hz

二、例题讲评及规律总结:

知识点一:噪声

例1、噪声已经成为严重污染源,极大地阻碍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防噪已成为日常课题。“轻手轻脚过楼道”是在减弱噪声,而用空心砖砌墙则是在减弱噪声。

例2、小明家楼下就是夜市,一到晚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时而还会传来阵阵烤肉的香味,影响了小明的中考复习。请解释小明闻到香味的原因,再帮助小明找出一种减弱噪声的具体方法并说出其对应的途径。

例3、为控制噪声对考生考试的影响,下列措施中与控制噪声无关的是

A.禁止考场附近的汽车鸣笛

B.不允许考场旁边的建筑工地施工

C.选择通风条件良好的教室作为考场

D.播放英语听力时,监考员要避免发出声响

知识点二:超声波和次声波

例4、某种昆虫靠翅膀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10s内振动3500次,则它振动的频率是 Hz,人类听到这种声音(选填“能”或“不能”)

例5、据报道,世界“吼王”杰米·温德拉曾“吼”出超过100分贝的声音,如图是他“吼”出声音将玻璃杯震碎的情景。下列有关他“吼”出的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传递了能量

B.声音只在玻璃杯中传播

C.声音是玻璃杯振动产主的

D.声音的分贝数越高其频率越大

例6、2013年4月16日,中国海事第一“海巡01”轮在海上展开拉练,未来将被派往南海、钓鱼岛等海域执行任务,如图所示,“海巡01”轮配备有强声设备,可遥控定向远距离发射高达150分贝的警示音、语音等声波,主要用于对付海盗等人员。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声波具有能量

B.声波定向发射器的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分

散,增大响度

C.护航官兵佩戴耳罩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强声设备发出的声波是次声波

例7、下列实例中,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A.利用B超检查身体

B.利用声呐探测海洋深度

C.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D.医生用听诊器诊断疾病

三、强化训练:

1、噪声是由发声体产生的,中考期间,考场附近“禁鸣喇叭”,这是在(声源处或传播途中或人耳处)减弱噪声。噪声也是一种能源,最近科研人员开发一种T恤衫,它能在噪声环境下发电,把能转化为能,为随身携带的小电器及时充电。

2、中考前夕,为了不打扰小明学习,姥姥看电视时调小了音量,这是在减弱噪声的。调小音量也减小了声音的。

3、有关课堂上的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老师的讲课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B.能听到老师的讲课声是由于空气能够传声

C.听录音时,调节音量按钮实质上是在改变声音的音调

D.关闭门窗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4、家住三楼的王琴早上醒来,听到同学李娟在楼下喊她一起上学。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王琴能听到楼下的叫喊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B.李娟的叫喊声很大,说明她的音调高

C.王琴从叫喊声中听出是李娟,她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D.王琴的妈妈提醒她下楼时脚步要轻些,这是为了减弱噪声

5、下列做法属于在传播途径中控制噪声的是()

A.汽车进入市区后禁止鸣喇叭

B.图书馆里不能大声喧哗

C.飞机旁的工作人员带上耳罩 D.高速公路两侧安装透明板墙

6、下列措施属于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的是()

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 B.纺织工人戴防噪声耳罩

C.城市道路旁安装隔声板 D.放鞭炮时捂耳朵

7、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声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

B.“听诊器”能使人的心脏振动幅度增大,让医生听得更清楚

C.住宅安装双层玻璃窗可以减小室外噪声对室内的影响

D.只有房主说出暗语时才能打开“声纹锁”,主要是辨别声音的音调

8、伦敦奥运会期间英国军方将配备一种远程声波安保设备,该设备工作时可以产生高达150分贝的声音,尖锐的声响会让人耳感到刺痛,既可用作高音喇叭,也可用作非致命性武器驱散人群。关于该设备,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该设备产生的是超声波

B.该设备产生的是次声波

C.“150分贝”是指所产生声音的响度

D.“150分贝”是指所产生声音的音调

四、作业布置

五、教学反思

初三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

编写:王晓红日期:内容:物态变化(第一课时)

中考要求;

1、温度的测量

(1)知道摄氏温度的测定和一些常见物体的温度值。

(2)知道液体温度计(含体温计)的构造、工作原理。

(3)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2、汽化和液化

(1)知道三态基本特征,能说出常见物体的状态。

(2)知道汽化和液化的基本概念和吸、放热情况,并列举实例。

(3)知道蒸发、沸腾及它们的区别。

(4)理解沸点的概念,能解释涉及沸点常见的实例。

一、基础训练:

1、下列温度中,约在36~37℃之间的是

A.人的正常体温

B.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

C.冰箱冷藏室的温度

D.人感觉舒适的环境的温度

2、如图所示,温度记得读数方法正确的是(选填“A”、“B”、“C”),示数为℃。

3、如图所示是人们常用的体温计,这种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的

规律制成的,图中体温计的读数是℃。

4、下列所描述的现象中,属于液化的是

A.铁块熔成铁水 B.湿衣服晾干

C .河水结成冰

D .沸水上方出现“白气” 5、下列关于水沸腾的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沸腾时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 B .水的沸点随气压的降低而降低 C .水沸腾的现象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

D .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会不断升高

6、夏天,小明从冰箱的冷藏室中取出一瓶矿泉水,放在干净的桌面上,过了一会儿,他发现瓶下的桌面上有一滩水,你认为这些水的形成是( )

A.液化现象

B.熔化现象

C.汽化现象

D.凝华现象

7、下列做法能使水的蒸发加快的是 A .用电热吹风机将湿头发吹干 B .用扫帚把地面的积水向周围扫开 C .把粮食拿到向阳的地方晒

D .把水果用保鲜膜包好放在冷藏柜里

8、晴朗无风的早晨,当飞机从空中飞过,在蔚蓝的天空中会留下一条长长的“尾巴”,如图所示.这种现象俗称为“飞机拉烟”。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排出的暖湿气体遇冷所致。在这一过程中,暖湿气体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 .熔化 B .液化 C .蒸发 D .升华

9、用滴管从瓶中吸取酒精,滴在手上,感觉凉凉的。小明就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两种猜想。猜想1:酒精的温度低于手的温度;猜想2:酒精蒸发时吸热,有致冷作用。随后,他在烧杯中倒入适量酒精,用相同的温度计分别测量手的温度t 1和烧杯中酒精的温度t 2,并重复多次,均发现t 1>t 2。由此,他

A .只能验证猜想1

B .只能验证猜想2

C .既能验证猜想1,也能验证猜想2

D .既不能验证猜想1,也不能验证猜想2 二、例题讲评及规律总结:

知识点一:温度的测量 例1、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____的原理制成的,小明用温度计测量教室外的温度如图所示,其示数为____℃;小明想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装水的原因是________。

例2、如图所示是小翔同学练习用温度计测水温的情景,其中操作正确的是

20 10 0 10

20 10 0 10

( )

例3、小明在探究“水降温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的实验中,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根据表中信息可得出“水降温时温度随时间增加降低得越来越慢”的结论,则从表中提取的能得出该结论的信息是( )

A.温度与时间成反比

B.时间变化,温度也变化

C.时间逐渐增加,温度逐渐降低

D.时间的增加量相等,温度的降低量越来越小 知识点二:汽化和液化

例4、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规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观察到水沸腾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在水温升高到90℃时,开始记录数据于表格中。

/s

92 91 95 97 温度/℃

100

90

99 93 94 96 98 210 240 D C B

时间/min

0 5 10 15

90 95

100 请根据数据在上图坐标中画出图像。回答水沸腾的规律是:_______时间/s 0 30 60 90 120 150 180 210 温度/℃

90

92

94

96

98

98

98

98

(3)从表中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_________℃,此时当地的大气压比1个标准大气压_________(选填“高”、“低”或“相等”)。

(4)小明又创新了实验,他组装了如下图所示的装置,左右两个盛装水的试管中间用一个玻璃导管相连通。请对比上图所示实验装置,说出此图所示实验的优势与不足。

例5、小明同学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描绘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 )

A .水没有沸腾

B .水的沸腾温度低于100℃,说明水的比热容大

C .水沸腾前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来改变水的内能

D .实验时的气压小于1个标准大气压

例6、小强发现妈妈用湿拖把拖过的地面,很快就干了,而地面瓷砖是不吸水的.为探究“水的消失”与哪些因素有关.小强用同样的半杯水,分别泼展在凉爽的室内、风和日丽的阳台上的一块或二块瓷砖上.记录地面变干的时间(砖的大小均相同).

半杯水 室内 阳台

1块砖 2块砖 1块砖 2块砖 变干时间

1h

45min

20min

①地上的水干了,它属于物理学中的_____现象.这一现象的发生与_____等因素有关.小强在室内的实验___(填“是”或“否”)用到了控制变量法.

②在随州农村,农业缺水现象普遍,张爷爷种了一块玉米地,玉米苗一尺多高,为抗旱、节水、保墒,在下列措施中,应向张爷爷推荐的措施有:______.

A .早、晚气温较低时浇水

B .中午风和日丽时浇水

C .把水均匀泼洒在玉米地里

D .在玉米蔸附近浇水

E .在植株间的空地处可用些秸秆、树叶作简单覆盖

例7、.如图所示的四种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液化的是( )

三、强化训练:

1、缺水已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因此我们要珍惜每一滴水。一些严重缺水的国家,露水也是重要的水资源,露水的形成属于物态变化中的( )

A.熔化

B.汽化

C.液化

D.升华 2、体育比赛中运动员一旦受伤,医生会对着受伤部位喷射一种叫氯乙烷的药液,该药液会在皮肤表面迅速汽化,使受伤部位表层骤然变冷而暂时失去痛感。这说明氯乙烷具有较低的( )

A.温度

B.熔点

C.沸点

D.凝固点 3、甲同学在云南香格里拉风景区拍摄的晨雾照片。雾的形成过程属于( ) A.液化 B.汽化 C.凝固 D.熔化

4、今年春季,株洲持续了较长时间的“回潮”现象,地面、墙壁全是湿的。此现象属于( )

A .汽化

B .液化

C .升华

D .凝华 5、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赛龙舟、吃粽子也成为人们过节的重要习俗。小彤看见妈妈在家煮粽子时,锅中水沸腾后改用“小火”继续煮。针对这种做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改用“小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能更快地将粽子煮熟

B .用“大火”可使水沸腾更剧烈,沸点升高,不应该改用“小火”

C .水沸腾后,改用“小火”水温升高较慢,锅中水不易被烧干

D .水沸腾后,改用“大火”或“小火”煮,水温都不变,用“小火”煮可节能

6、如图是某游泳爱好者在游泳上岸后站立时的情境示意图,由图可知( )

A .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B .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

C .水在蒸发的过程中要吸热,使水和它依附的人体温度上升

D .图中游泳爱好者的姿势是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 7、下列现象中属于蒸发的是( )

A .铁块变成铁水

B .夏天从冰箱中拿出的苹果“冒汗”

C .霜的形成

D .把酒精擦在手背上,一会儿不见 8、下列关于汽化的几种说法中,错误的是 A .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B .冬天口中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C .春季植树时剪除大量枝叶是为了减少水分蒸发

D .烧开水后,看到的“白气”是汽化现象 9、关于水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用干手器将手烘干

A .冰雪遇暖消融

B .水烧开时冒出“白汽”

C .草叶上形成“白霜”

A.冰雹在下落过程中表面熔化成水需要吸收的热量

B.从冰箱里拿出的冰块周围出现“白气”是升华现象

C.水蒸气液化成水,分子间距离增大

D.水沸腾时温度不变,内能不变

10、用同一热源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中图线a所示,若其它条件不变,(1)仅增加水的质量;(2)仅增大液面大气压强;(3)既增加水的质量,同时减小液面大气压强。则三种情况中,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分别对应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选填图中“a”、“b”、“c”或“d”)

四、作业布置

五、教学反思

初三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

编写:王晓红日期:内容:物态变化(第二课时)

中考要求;

1、知道熔化、凝固、升华、凝华的基本概念,并能列举实例。

2、理解熔点的概念,能解释涉及熔点常见的实例。

3、知道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区别。

4、知道自然界水循环的一般过程,初步了解云、雨、雾、露、霜、等的形成。

5、能简要解释自然界中常见的水循环现象的物态变化过程。

一、基础训练:

1.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需要吸热的是()

A.初春,早晨河面结有薄冰B.夏天,打开冰棍纸看到“白气”

C.深秋,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D.冬天,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

2.在下列“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中,能反映晶体凝固特点的是()

3. 将一杯水放入冰箱冷冻室中,时间足够长,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是( )

温度

时间温度

时间B

A 温度

时间

D

温度

时间C 第6题图

4.冬天结了冰的衣服,即使在0℃以下的环境中也会直接变干,其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蒸发

B.熔化

C.升华

D.液化

5.即使在0℃以下的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这是 现象,在此过程中,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夏天的早晨,花草上会出现晶莹剔透的露珠,露珠的形成属于 现象。

6.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铝罐里一段时间,罐外壁结了一层霜,如图,这层霜是由______________经过____________ 这种物态变化形成的.寒冬,坐满人的汽车门窗紧闭,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车窗上,水蒸气变成水珠

__________ (选择:“会吸热”、“会放热”、“不会吸热或放热”),水珠会出现在车窗的__________ (选择“内侧”、“外侧”、“内、外侧”).

7.某同学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到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图像如上图所示,则 (A 或B )是晶体的熔化图像,其熔化特点是 。

二、例题讲评及规律总结: 知识点一:熔化和凝固

例1.如下图所示的是某种物质发生物态变化过程中温度——时间图像。该物

态变化过程可能是()

A.水的凝固过程

B.海波的凝固过程

C.玻璃的凝固过程

D.蜡的凝固过程

例2. 如上图所示是某物质的熔化图像。下列关于此图像信息的解读错误的是()

A.这是一种晶体物质 B.CD段时物质处于气态

C.物质的初温是40℃ D.加热5分钟时物质温度是48℃例3.在0℃的环境中,把一块0℃的冰投入0℃的水中,将会发生的现象是()

A.冰全部熔化

B.冰有少部分熔化

C.水有少部分凝固

D.冰和水的原有质量不变

例4. 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烧杯内的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过程中,电热棒的功率保持恒定。

甲乙

(1)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此刻物质的温度是___________℃。

(2)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出加热过程中烧杯内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乙所示,该物质的熔点是___________℃。

(3)t2时刻该物质处于___________态。

(4)比较t2与t3时刻的内能,___________时刻杯内物质的内能较大。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已知0~t1与t5~t6的加热时间相等,由图乙可知两段时间内,物质的温度升高不同,由此可得出:这种物质固态时的比热容比液态时的比热容___________。作出此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用公式表示)

知识点二:升华和凝华

例5.小明发现,在使用如上图所示的装置做碘的升华实验时,很容易造成碘的熔化.针对上述不足,小明与他的同学们讨论后将实验进行改进:将装有固态碘的玻璃管放入沸水中,玻璃管中很快就有紫色的碘蒸气产生,并排除了碘熔化的可能性.实验表明在碘升华和熔化时需要_________热量.是什么因素影响碘的升华或熔化,你的猜想是____________.

知识点三:水循环

例6、如图所示,水的三态之间转化过程所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标注都正确的是( )

A B C D 例7、关于水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水蒸气在高空中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此过程吸收热量

B .冰山上的积雪只能先熔化成水,再蒸发成水蒸气,此过程吸收热量

C .江河湖海中的水蒸发成水蒸气,此过程吸收热量

D .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华成小冰晶,此过程吸收热量

三、强化训练:

1.如图是某物质物态变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可知,该图象是 (填“熔化”或“凝固”)时温度变化曲线,该物质的熔点是 ℃。

2.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 A .雾的形成 B .霜的形成 C .水结成冰 D .露的形成

3.在东北,人们冬季里喜欢做“冻豆腐”。光滑细嫩的豆腐,经冷冻再解冻以后,会出现许多小孔。小孔产生的原因是豆腐里的水先 后 (填物态变化名称)而形成的。 年3月,英国科学家研发出“激光橡皮”,专门用来去除白纸上的黑色碳粉字迹.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粉直接 (填物态变化名称)为高温碳蒸气,同时字迹消失,这是 能转化为 能的过程.为防止高温对纸张的破坏,激光照射时间需严格控制.

5.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装有萘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试管受热均匀,而且萘的温度上升速度较 (选填“快”或“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2)除图1所示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火柴和 。 (3)萘加热一段时间后,可看到烧杯中有“白气”冒出,“白气”是 (填序号)。A .水蒸汽 B .小水珠

(4)图2是萘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大约持续了 分钟。

6.一个冬日的早晨,王刚的妈妈手持小镜子正梳妆打扮,突然她呼出的热气

水蒸气

冰 水 液化凝

华凝

水蒸气

冰 水 液化升

华凝

水蒸气

冰 水 汽化凝华熔

水蒸气

水 汽化升华熔

图1 图2

温度计

温度/℃

碰到镜面,镜子里的像没了。她赶紧叫来读初三的儿子小刚,让他说说其中的物理知识。

(1)小刚发现镜面上有无数非常细小的水珠,这是因为__________。

(2)此时的镜子不能照人了,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3)要想恢复镜子照人,建议两种办法:①_______②_______。

四、作业布置

五、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第十三章热和能 §13.1 分子热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特点; 2.能解释某些热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运用想象和类比等研究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随时关注周围的人和事以及有关现象。 ★课程内容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重点——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难点——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具——玻板、水、水槽、弹簧测力计等 ★过程 一、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1、分子直径数量级10-10 m 。 2、物质是由很多分子组成的。 二、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1.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见书P124图) a.一切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小结得出——扩散速度:V 气﹥V 液 ﹥V 固 演示:红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扩散情况 b.物体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分子热运动,分子的运动是无规则的。 三、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演示:观察弹簧测力计上示数变化 1.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2.分子间的作用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3.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大小关系。 ①引力=斥力 d=r

②引力﹥斥力(斥力、引力都减小,则引力减慢,显示引力) d ﹥r ③引力﹤斥力(斥力、引力都增大,则引力增大慢,显示斥力) d ﹤r ★小结: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小结,培养总结概括能力。 ★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4题 §13.2(1)内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内能的两个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能列举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内能的实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内能的利用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课程内容 1、 内能的定义 2、 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3、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重点——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难点——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过程 一、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热能) 二、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质量、温度、状态变化 物体温度升高,则内能增大;物体温度降低,则内能减少。(不能逆说) 三、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四、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讲:P 129 空气压缩仪)

苏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梳理讲课教案

初中物理知识点复习(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注: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叠加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的距离,海的深度,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物理全册教案

一宇宙和微观世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宇宙是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3、了解原子的结构; 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5、初步了解纳米技术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物质从宇宙到微观的研究介绍,发现并说明物质是可以分割的; 2、通过把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的类比,建立微观世界的结构模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物质世界的研究,认识并体验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宇宙由物质组成。 学习物质的世界,体会物质世界的奇妙。 课前准备 1.取一根蜡烛放入小金属罐熔化然后观察蜡烛凝固时体积的变化。 2.查阅、收集有关太阳系、银河系的资料、人类探索宇宙的资料。 3.查阅、收集有关分子、原子结构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们说广阔的宇宙是无边无际的,那么,这宇宙究竟大到什么程度?宇宙万物,变化万千,那么,这绚丽的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一切给人类留了许许多多的谜,引发了人类无限的遐想,激发了一代代科学家对它们孜孜不倦的观察和研究。那么,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探究的足迹,从宏观到微观作一次旅行,对这些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吧。 二、新课教学 (一)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1.宇宙有多大? (1) 综合观察课本图11-1和课本图11-2。 请同学们说出太阳系的九大行星(现报道发现第十大行星)。在太阳系示意图中找出我们生活的地球。(在离太阳比较近的第三条轨道上) (2)交流资料数据: ①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置身于太阳系之中,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遍的行星; ②太阳系置身于银河系之中,太阳只是银河系中几千亿颗恒星中的一员; ③银河系只是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一束光穿越银河系需要十万年; ④在浩瀚的宇宙中,还有许多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目前,我们人类观测到的宇宙中拥有数十亿个星系。 (3)根据以上资料、数据让学生推理,说一说他们所想像的宇宙有多大。 (4)结论:宇宙是广阔无垠的,大得很难以想象。 2、人类对宇宙的探究过程。 交流资料: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全册

引言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各种有趣物理现象; 2.知道物理实验是物理研究的基本方法; 3.了解科技探究的一般过程; 4.能对某一物理现象按常规步骤进行探究.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产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2.知道什么是物理学,知道科学探究的环节和方法.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同学们好!从现在起,我们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物理学。物理是一门非常有趣、非常有用的自然科学。可以这么说,我们身边处处有物理。希望大家喜欢物理,去观察、实验、思考。 2.新课讲授 (1).在自然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现象一:天公“发怒”是怎么回事?雷雨过后为什么经常会出现彩虹? 现象二:海市蜃楼的形成;

现象三:冬天晚上睡觉时,脱毛线衣会看到电火花,它从哪儿来的? (2).一些有趣的实验 实验一:一密封的灯罩中有一长一短两支点燃的蜡烛,哪一支先熄灭?(教材图0-1) 实验二: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书本上的字;(教材图0-3) 实验三:将一个生鸡蛋放进盛有清水的杯中,然后逐渐向水里加盐并使其溶解,会看到鸡蛋浮起来了. (3).科学探究 阅读教材,发现科学探究的步骤是: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 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在科学探究中,大家要学会问,学会猜,学会做,学会想,学会合作。 (4).物理学的概念 物理学(Physics)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 3.小结

物理是一门非常有趣、非常有用的自然科学。希望大家喜欢物理,去认真地观察、实验、思考. 四.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 2.什么是物理学?科学探究的环节是什么?谈谈对初中物理的想法。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课时 (声音是什么)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2.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3.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二.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三.教学过程 1.上节复习 随机检查概念; 2.导入新课

初三物理全套总复习教案(必看)

简单电路 【知识导航】 一、电路 1、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导线和开关等元件所组成的电流路径。 2、电路中元件的作用: (1)电源: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是维持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的装置,是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用电器:用电流来工作的设备,工作时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3)开关:接通或断开电路,控制用电器工作。 (4)导线:连接电源、用电器、开关,让电流形成通路,起传输电能的作用。 3、电路的三种状态: (1)通路:在电路中当开关闭合时,电路中会有电流的电路叫做通路。 (2)开路:当开关断开,或电路某处断开,电路中不再有电流的电路叫做开路。 (3)短路:不经过用电器,用导线直接连接电源的电路,叫做短路。 (短路有两种情况:用电器部分短路和电源短路) 4、如图1所示,几种元件的符号: 图1 图2 5、如图2所示,短路有两种:一是电源短路,即将电源的正、负极直接用导线相连,这样可能会烧坏电源; 二是局部短路,即将用电器(或电表)的两端用导线直接相连,这样会导致被短路的用电器(或电表)不能工作,但不会烧坏。 二、串并联电路 串联并联 定义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首— 尾—首—尾) 把元件并列的连接起来的电路(首— 首、尾—尾) 特征电路中只有一条电流路径,一处段开所 有用电器都停止工作。 电路中的电流路径至少有两条,各支 路中的元件独立工作,互不影响。 开关作用控制整个电路干路中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中 的开关控制该支路,控制该支路的用 电器。 电路图

实例装饰小彩灯、开关和用电器家庭中各用电器、各路灯 识别电路串、并联的常用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熟练掌握) (1)电流分析法:根据“电源正极→用电器→电源负极”的方法分析电路中的电流,若电流在途中不分流, 则用电器串联;若在某处分流,则用电器并联。 (2)断开法:去掉任一用电器,若另一个用电器也不工作,则用电器串联;若另一个用电器不受影响仍然工 作则用电器并联。 (3)经验法:如路灯、家庭电路中的用电器是并联;电灯与控制它的开关之间是串联;节日小彩灯是串联等。 三、电流(用字母I表示) 1.电流是导体中的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物理学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2.电流的单位: (1)国际单位: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 (2)常用单位:毫安 (mA)、微安(μA)。 (3)换算关系:1A=103mA=106μA 3.一些电流值:台灯和手电筒中的电流都约0.2A,计算器中的电流约100μA,电冰箱中的电流约1A等。 4.电流用电流表来测量,其使用方法是(两要两不要): (1)要串联在待测电路中; (2)要让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偏; (3)被测电流不要超出电流表的量程;若超出时,不仅测不出电流值,电流表的指针还会被打弯,甚至表 被烧坏。 (4)不要不经过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接在电源两端。否则造成电源短路,可能会烧毁电源和电流表,原因 是电流表相当于一根导线,电阻很小。 四、电压(用字母U表示) 1.电压的作用:电压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某段电路中有电流必有电压,而有电压时不一定有电流。 2.电压的单位: (1)国际单位: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 (2)常用单位:千伏(kV),毫伏(mV),微伏(μV)。 (3)换算关系:1kV=103V,1V=103mV=106μV。 3.一些电压值:1节干电池的电压为1.5V,一个蓄电池的电压为2V,家庭电路的电压为220V,对人体的安全电压不高于36V,手机锂电池的电压为3.6V。 4.电压的测量:电压用电压表测量,其正确使用方法: (1)必须把电压表和被测电路并联。 (2)必须让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会反偏。 (3)被测电压不得超过电压表的量程。若超出时,不仅测不出电压值,电压表的指针还会被打弯,甚至烧 坏电压表。 (4)电压表可以不经过用电器直接把电压表接在电源两端,此时测得的电压是电源两端的电压。不会造成 电源短路,原因是电压表相当于一个很大的电阻。 5.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异同点: 比较项目电流表电压表 A V 不符号 连接方式串联并联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电流和电路教案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电流 和电路教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电流和电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电流,电路和电路图。 (2)知道电源和用电器。 (3)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简单的电路连接,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学科知识。 (2)连接电路,认识电路和电流,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科学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物理学习经历的循序渐进、不断提升的过程。经历实验、类比等方法分析问题,体会科学方法、锻炼探究能力。 (2)用符号表示电路中的元件,绘制简单的电路图,领悟物理学科知识的美。 二、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电流和电路,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2、教学难点:电流的形成和方向。 三、教学用具准备 1、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电池、小灯泡、开关、导线、小电风扇; 2、学具:(2人一组)电池,小灯泡、开关、导线、二极管、小电风扇。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夜景图片。

分析:通过夜景图片唤起学生对本节课内容学习的积极情感,通过师生交流逐步引入关于电的课题《电流和电路》。 2、活动探究,新课教学 (1)活动1 让小灯泡亮起来 ①教师出示一只小灯泡,提出问题:“你们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吗?” 分析:连接电路是学生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可能会让学生在直接体验中被一些有趣的现象所吸引,而忘记了探究的目的和对象,不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这是探究成功的最大阻力。因此,通过小组比赛的活动调动学生的活跃思维是探究成功的保证。 ②学生动手连接电路,小组互相合作。 分析:学生亲身体验,感受实验带来的乐趣。同时及时对学生实验进行评估,有效的评估是实验的重要环节,不仅让学生顺利形成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在实验过程中提倡那些先让灯亮起来的小组帮助灯没亮起来的小组,体现了合作、互助的精神。 (学生连接可能有不同的方案,如果有,针对学生的生成,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③以学生连接的电路为例,引导学生得出电路的组成 和各元件的作用。 分析:电路元件学生有充分的感性认识,电路元件的 作用学生也有一定的体验,因此本节内容稍作引导学生能 自主掌握。 ④引导学生思考建立电流的概念。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上 14.3 欧姆定律 教案 (1)

《14.3欧姆定律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十四章第三节。 教材简析: 《欧姆定律》编排在学生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之后,它既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识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初中物理阶段重点内容之一,《欧姆定律》在初中物理电学中处于核心的位置,是电学中的交通规则,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前面“电路”、“电流、电压、电阻”是学习本章内容的基础,本章是前面所学的内容的综合和升华,后面“电功与电热”、“家庭电路与家庭用电”是本章的延伸和扩展,所以学好《欧姆定律》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了解了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初步学会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但对电流与电压、电阻三者之间的联系,认识还是是肤浅的,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不具备利用物理语言准确表述物理现象的能力。 学生已有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及应用数学来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还很欠缺,利用数学图像来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还很薄弱。 设计思想: 在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时,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按照要求设定探究方案: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变量关系,通过实验收集数据,运用数学方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即欧姆定律。本节内容较多所以安排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初步得出欧姆定律,第二课时欧姆定律及应用。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在探究过程中会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会使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 2.能根据实验探究得到的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并借助图像得出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3.能通过欧姆定律进行电流、电压和电阻的简单计算。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总结出欧姆定律的内容。 2.用物理方法经历探究欧姆定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 1.如何用物理方法来探究欧姆定律的过程。 2.分析实验数据、总结物理规律。 教具:电池组、导线、定值电阻5Ω、10Ω、15Ω各一只,滑动变阻器一个,电流表、电压表各一只,开关一只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提出问题: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哪些因素有关?你能用哪些事实支持你的猜想? 生电流和电压有关用2节干电池和1节干电池给同一个小灯供电 电流和电阻有关同一电源,同一小灯,连接不同的电阻。。。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知道影响电流大小的2个因素,通过复习引入,层层深入,为研究电流、电压、电阻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做好铺垫。)

初三物理电学专题教案

一对一个性化教案(物理)

也变大。 例3如图 3-1所示,判断V表 的测量对象。 分析:根据电路简化原则4,可以把V表连接的点1、点2,适当移动到分别到点3、点4,如图3-2和图3-3所示,则容易判断出V表测的是R2的电压。 例4如图4-1所示,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动时,各电表示数变化情况。 分析:首先把V表当作断路去掉,很明显电路的连接是串联,滑动变阻器在这里相当于是个定值电阻,因此无论滑片如何移动,电路中的总电阻未变,因此A表的示数不变,再根据电路简化原则5,可以把滑动变阻器R1看作两个定值电阻,如图4-2所示,则V表测Ra和R2,当滑片P向右移动,实际是Ra 的电阻在变小,因此V表测的Ra和Rb的总电阻在变小,因此V表的示数变小。 例5在图5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不变。闭合电键K, 电路正常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其中一个电压表示数变 大,则() A.灯L可能变亮 B.灯L亮度可能不变 C.电阻R可能断路 D.电阻R可能短路 分析:本题是电路故障的分析。首先根据电路简化的原则,判断出灯L与R之间的连接方式串联,同时也判断出V1测的是电源电压的值,V2测的是R 的电压,显然电源电压是不变的,因此V1的示数是不可能变化的,显然只能

R 2 四、欧姆定律的理解 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即I= U/R 。 注意点:(1)三个量必须是同一时刻,对同一电阻(或同一段电路)而言的。即一一对应。 (2)注意不变量和变量:在R一定时,I与U成正比。在U一定时,I与R成反比。 (3) 变形公式 R=U/I 的理解:R可以通过U/I的比值求出,但R的 大小不是由U/I决定的,R的大小由公式R=ρL/S的因素决定。例:对于欧姆定律公式I=U/R的理解,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D ) A 对某一导体来说,导体中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成正比 B 在电压相同的条件下,不同导体中的电流与该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C 导体中的电流与该导体两端的电压及其电阻有关 D 公式R=U/I,表明电阻与电压成正比,与电流成反比 五、断路的判断 1、如果电路中用电器不工作(常是灯不亮),且电路中无电流,则电路断路。 2、具体到那一部分断路,有两种判断方式: ①把电压表分别和各处并联,则有示数且比较大(常表述为等于电源电压)处断路(电源除外); ②把电流表分别与各部分并联,如其他部分能正常工作,则当时与电流表并联的部分断开了。 例:在图15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不变。闭合开关K,电 路正常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其中一个电压表示数变大, 图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功》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功》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物理《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机能: 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从生产、生活的实例中,判断哪些力做功,哪些力不做功。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各自的单位;并能用来进行简单的计算。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二)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总结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利用对生活中具体事例的分析,加强对功的概念的理解。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抽象概念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概念跟生活术语的区别。培养学生树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结合教材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并会计算功。 三,教具准备: 弹簧测力计,斜面,小车,木块,刻度尺,鸡蛋 四,教学步骤: (一),引入课题。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一上课便向学生播放关于盘山公路,供轮椅通行的斜坡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提出“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这一问题,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给学生举例进一步引入课题,当我们提着一桶水在水平方向前进了一段距离时,因为我们用了力,我们说自己在“工作“。然而在物理学中功的概念是怎么定义的?怎样才叫做功?又怎样计算做功的多少?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和研究的内容。 (二),新概念“功”的导入。(体现重点)当你举高物体时,你就应用储存在体内的化学能,使物体的位置升高了。在物理学中,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举起相同的高度,物体的重力越大,举起它所需要的力也就越大,力做的功也就越多;对于同样重的物体,举起的高度越大,力做的功也就越多。那么“什么是功?” 在物理学中,把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物理 全册优质教案

第十八章电功率第1节电能电功 新课引入 出示如图甲、乙所示的电表,让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说出它们的作用与使用规则;再出示如图丙所示的仪表,观察这个仪表,你对它了解多少?知道它的哪些相关信息?从学生的疑惑中导入新课。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认识电能 活动1: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电池?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学生交流讨论。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生活中不同型号的干电池、手机、数码相机中使用的锂电池,它们属于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活动2:让学生从物理走进生活,讨论、交流,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消耗电的用电器?能否说出它们的能量转化?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电风扇、白炽灯、空调、冰箱等,这些用电器是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活动3:结合以上两个问题,小组之间交流、讨论试着说出电能的概念和单位。 归纳总结:(1)电能:电流所具有的能量。(2)单位:电能常用的单位是千瓦时,符号是kW·h(俗称“度”);在物理学中电能更常用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W·h=3.6×106J。

探究点二:电能的计量 活动1:走进生活,让学生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说出在你的家庭中是如何计量每个月消耗的电能的?你知道这些电能是通过什么单位计量? 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师归纳总结:电能的测量工具是电能表,往往以度为单位,1度=1kW·h。活动2:根据同学们的生活经验,交流讨论说一下,根据如图所示的电表,说出如何读出电能表的示数,如何计算出这个月消耗的电能? 根据学生的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出: (1)电能表的示数,最后一位是小数位,单位是kW?h (2)月末的电能表示数减去月初电能表的示数,即为一个月消耗的电能。 活动3:出示电能表,让学生结合课本P88的内容,说出如图所示的电能表铭牌所代表的含义。 归纳总结:“220V”是说这个电能表应该接在220V的电路中使用。“10(20)A”是说这个电能表的标定电流为10A,额定最大电流为20A。“50Hz”是说这个电能表在50赫兹的交流电中使用。“3000r/kW·h”是说,接在这个电能表上的用电器,每消耗1千瓦时的电能,电能表上转盘转过3000转。 探究点三:电功 活动1:自学课本P90,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电功? (2)电流做功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表达它们之间的关系式? 根据小组之间阐明的观点,归纳总结得出: (1)电功: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也可以说电流做功的过程,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电功的符号是W。

((人教版))[[初三物理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

初三物理总复习教案 一 运动的世界 1、运动的相对性 一个物体对参照物的位置如果发生改变则称该物体运动,若对参照物的位置没有改变, 则称该物体静止。 例:教室相对于行走的人是运动的。 龙舟相对于河岸是运动的。 同步卫星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龙舟相对于舟上的人是静止的。 2、长度的测量 选:选择一个清晰的刻度开始测量 放:放正刻度尺、紧靠被测物 看:测量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读: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分度值:刻度尺里面最小的刻度值) 记:记下数值和单位 例:图中测出的该物长度是 1.00 cm. 3、长度单位换算 1Km=103m 1m=10dm=100cm=103mm=106μm=109nm 例:45μm=4.5?10-5m 0.23dm=2.3?107nm 4、速度的计算 公式:v=s/t 其中:(1)计算时将s 和t 的单位化成m/s 或者km/h (2)式中三个物理量应对应于同一个物体 (3)懂得将题中的物理情景画成简图,找出相应的方程 例:某同学乘坐的汽艇遥对一座高崖,他向高崖大喊一声,历时5秒他听到了回声。若 汽艇以100m/s 的速度正对高崖驶去,他喊时离高崖是多远? 解:5秒内人走的路程为: S 船=V 船t=100m/s ?5s=500m 5秒内声音走的路程为:S 声=V 声t=340m/s ?5s=1700m 如右图可知:他喊时离高崖的距离为:S= (S 船+ S 声)/2=1100m 5、平均速度 严格按公式v=t s 来计算,切勿利用V=2 21V V +来计算。 例:汽车在长100m 的公路上行驶,前50m 的速度为20m/s,后50m 的速度为10m/s,汽车在 这100m 公路上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m/s 。 解:前半段时间为:t= v s =s m m /2050=2.5s 后半段时间为:t=v s =s m m /1050=5s 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t s =s m 5.7100=13.3m/s [应用练习] 1.小明同学坐在行驶的公共汽车内: (选填“运动”、“静止”) (1)以地面为参照物,小明是_______的;以行驶的公共汽车为参照物,小明是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最新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两种电荷》教案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叫物体带电和摩擦起电。 2.知道正、负电荷是如何规定的;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4.知道电量及其单位。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电学的浓厚兴趣,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及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锻炼学生积极参与、亲自动手操作、大胆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导体中有大量自由移动的电子 (三)教学过程

日常生活中,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顺着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几件化纤毛衣,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你有过这种体会吗?你知道上面提到的两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吗? 总结:摩擦起电,同学们在小学自然课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摩擦起电的知识。摩擦起电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又是经常可以看到的。那么,带了电的物体具有哪些性质?头发为什么会随梳子飘起来?在这一节里,我们将继续进行学习和讨论。 1摩擦起电 ①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然后把棒靠近纸屑,验电羽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 ②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然后将棒靠近纸屑,验电羽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 我们看到,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2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 演示实验:

苏教版初二下册物理教案

苏教版初二下册物理教案 第三节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理解物体浮沉条件 2、知道密度计、气球、飞艇、潜水艇的浮沉原理 3、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本节教学内容安排以科学探究的方式, 让学生亲历典型的科学研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 问 题——猜测——验证——结论 {检验、应用、推理、解释 }——创造——发现,使学生在科学学 习的过程中体验物体沉浮现象的乐趣, 获取物体沉浮的经验认识, 增长探究物体沉浮的本质 的能力, 培养观察实验, 思考等科学能力, 为后续乃至终生学习能力及达到高级的思维水平 准备认识基础。 让学生初步了解浮沉条件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参与制作密度计的实践活动 和成果的展示活动,感受到科学 ——技术 ——社会的发展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1、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对实验现象认真观察和对实验操作的科学态度,形成 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2、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3、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实验,激发学习欲望。发展积极探索的精神,获得谋求内部协调统 一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及施教策略】 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施教策略: 1、创设新的教学情境,以打捞沿船引入新课,并利用 FLASH 模拟潜水艇下潜、上浮;巨轮 在海上航行;飞艇在空中飞翔等现象引入到浮沉条件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边学边实验,在实验、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的浮沉条件,并用 FLASH 制作动态的受力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3、用多媒体制作潜水艇、孔明灯等浮沉原理并结合演示实验,让学生掌握物体浮沉条件的 应用。 【教学难点及其克服策略】 难点:影响物体浮沉条件的因素 克服策略: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探究,讨论、交流、总结得出,加深认识 【教学策略】 课堂组织策略:采用主体参与教学策略。具体应用: 1、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形 与自身相关的任务进入学习, 使学生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 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 主动性, 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 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将知识 “外化 ”;)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 案(实现自我反馈 )。 教学设计策略: 本课的设计采用以 “学 ”为中心教学设计模式, 通过各种学习媒体激发学生自 主学习 的积极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教与学活动的中心地位,从收集信息、 处理 信息、 获得信息到使用信息,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教 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指导,并提供必要的学习环境(如学生实验,课件展示等) ,学生 通过自己制作密度计等实验不仅仅提高了综合素质, 而且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这种成就感 可能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 成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人际关系; 参与 的意识和不断提高他们主动参与的能力。 怕只是萌 芽 ),并及时给以肯定和鼓励; 学生控制策略: 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 2 、创设问题的情境; 3、要从多方面培养学生 4、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发言中的积极因素 (哪 尽可能与实际相关的学习情景, 引导学生带着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学设计-电功率教案

《电功率》 教材首先通过将不同功率的用电器分别接在电路中工作时,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不同,使学生通过实验直接比较出在相同时间里,铝盘转过的圈数不同。认识到铝盘转过的圈数直接反映用电器工作时消耗电能的多少,而在相同时间里铝盘转过的圈数,则反映用电器工作时消耗电能的快慢。使学生直观地建立起“电功率”的概念。然后认识电功率的单位,通过小资料介绍常用“家用电器的电功率”,进一步强化用电器电功率的大小不同,其消耗电能的快慢不同。而后介绍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的相关知识,最后说明电功率的测量,为下一节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电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单位。 2.理解电功率的公式 t W P ,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P=UI。 3.理解和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电功率概念的建立过程。 2. 通过实验,探究在不同电压下,实际功率、额定功率的关系,使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所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渗透新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形成节约用电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电功率的概念,理解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 【教学难点】 — 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率问题。 灯泡、可调电压的电源,开关、导线、多媒体课件等。 , 一、新课引入: 展示课件: 1、观察动画,分别把灯泡和空调接入电路,电能表转盘转动的快慢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 2、观察铭牌的图片,想一想,灯泡上的“25 W”和空调上的“1060W”的字样是什么意思 二、知识讲解: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初中物理优质课教案

初中物理优质课教案 【篇一:物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八章第2节二力平衡(新授课)教学设计环节一:导入新课 复习引入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定律能反过来说吗?即凡是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 都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吗?(学生交流讨论、并作出回答) 环节二:明确目标 1、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2、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3、会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去处理问题 重点:二力平衡的概念及条件。 难点: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应用 环节三:感知解惑(1) 一、阅读课本第20、21页内容,完成下填空 1、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或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或物体处于状态,即运动状态。 2、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它们是否受到力的作用呢? 3、为什么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还可以保持运动状态不变呢?平衡是 最简单的平衡状态 4、平衡力和平衡状态之间有什么关系? 5、物体在非平衡力作用下运动状态将。(填“改变”或“不变”) 6、它们分别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各处于怎样的状态 ? 教师归纳总结: 1.物体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2.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又叫平衡状态二力平衡最简单的 平衡状态。 那么什么样的两个力才能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呢? 环节三:感知解惑(2) 二力平衡的条件: 1、各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如下图所示实验:

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什么关系?在实验进行时,观察塑料板在什么条件下会保持运动状态不变?并完成表格 2、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猜想:(1)两个力应该在同一物体上(2)两个力的大小可能要相等 (3)两个力的方向可能要相反(4)两个力可能要在一条直线上实验验证: 实验方法:改变物体受到的两个力的三要素,当物体处于静止时,二力平衡 实验一:如图,在两边的绳套上挂不等重的钩码,放开塑料板,塑料板。 实验三,如图,在两边的绳套上挂等重的钩码,将塑料板稍向下移动,使两个拉力的方向成一定角度,这时放开塑料板,塑料板将。实验四,如图,在两边的绳套上挂等重的钩码,并将塑料板扭转一个角度,使拉塑料板的细绳相互平行,但不在同一直线上,这时放开塑料板,塑料板将。 根据实验一和实验二填写下表 根据实验三和实验四填写下表 结合以上四个实验填写下表 简记:同体、等大、反向、共线。 分组组装实验器材(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巡视、指导),通过实验来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从“大小、方向和作用在 同一直线上”三个方面,让学生填写三个实验表格,并概括总结二力平衡的条件,重点放在“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因为这是学生最难理解的一点。根据观察的现象和表格内所填的内容加以概括总结,归纳出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师板书:二力平衡的条件:同体、等大、反向、共线,同时满足四个条件的两个力叫做一对平衡力。)此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让他们大胆猜想、积极设计、主动探究,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从而形成能力。师生互动:分析学生站立时和其中两个学生分别沿水平方向,向相反方向拉另一个同学的两只胳膊的情况,得出平衡力的合力为零,非平衡力的合力不为零。只讲同一条直线上的力的合成,为以后学习物体的受力分析打下基础。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生活中二力平衡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 【篇一:最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实用)教案】 第十三章热和能 13.1 分子热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特点; 2.能解释某些热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运用想象和类比等研究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随时关注周围的人和事以及有关现象。★课程内容 1、 2、 3、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重点——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难点——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具——玻板、水、水槽、弹簧测力计等 ★过程 一、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1、分子直径数量级10-10 m 。 2、物质是由很多分子组成的。 - 二、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1.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见书p124图) a.一切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小结得出——扩散速度:v气﹥v液﹥v固 演示:红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扩散情况 b.物体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分子热运动,分子的运动是无规则的。 三、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演示:观察弹簧测力计上示数变化 1.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2.分子间的作用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3.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大小关系。 ①引力=斥力 d=r0 ②引力﹥斥力(斥力、引力都减小,则引力减慢,显示引力) d﹥r0 ③引力﹤斥力(斥力、引力都增大,则引力增大慢,显示斥力) d﹤r0 - ★小结: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小结,培养总结概括能力。★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4题 ★反思: - 16.2(1)内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内能的两个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能列举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内能的实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内能的利用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课程内容 1、内能的定义 2、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重点——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难点——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 ★过程 一、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内能。(热能) 二、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质量、温度、状态变化 物体温度升高,则内能增大;物体温度降低,则内能减少。(不能逆说)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教学设计

14.2热机效率教学设计 清水河镇中学:陈龙美 【教学目标】 1.从生活中体会不同燃料燃烧释放热的本领不同,建立热值的概念。 2.能简单计算燃料燃烧释放的能量。 3.能说出热机工作时释放能量的主要流向,知道什么是热机效率。 4.结合有效利用燃料的途径,使学生懂得节约和充分利用能源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燃料热值的含义。 难点:计算热机的效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入语:前面我们学习了机械效率?那么热机是内能转化成机械能的机器,它能把内 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吗?它跟所有机械一样,也有效率的问题,这一节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本课我们学习14.2 热机效率。 2.教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 1.我能从生活中体会不同燃料燃烧释放热的本领不同,建立热值的概念。 2.我能简单计算燃料燃烧释放的能量。 3.我能说出热机工作时释放能量的主要流向,知道什么是热机效率。 4.我能结合有效利用燃料的途径,懂得节约和充分利用能源的重要意义。 过渡语: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就有了前进的方向。下面,让我们带着目标,学海泛舟。请同学们根据学习要求,自主学习。 二、先学环节(15分钟)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课件展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22-24页内容,勾画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但要独立完成: 1.阅读课本p22“燃料的热值”部分,建立热值的概念,知道燃料热值的含义,知道热 值的计算公式及变形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了解常见物质的热值。 2.阅读课本p23“热机的效率”部分,知道热机效率及能量的流向,会利用公式对热机 效率进行计算,明确提高效率的必要性和如何提高热机效率。 过渡语:请同学们结合自学情况完成下列练习,做题要细心、规范;完成后,组长组织 对桌交换,互相批阅,有疑惑提出来。 (二)自学检测反馈 1.燃烧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放出的热量是__________的。

最新沪粤版初中物理9上精品教案

沪粤版(2013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全册精品教案 第十一章探究简单电路 11.1 从闪电谈起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闪电是怎样产生的; 3.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 4.了解电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与防护。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2.通过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公析、归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意观察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培养学生学习电学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摩擦起电现象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教学难点: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确定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实验探究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及课件。教学设计: 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闪电的图片和雷声。 师:一道道闪电,像一把把利剑,划破寂静的长空,催动着滚滚雷声……人类对电的认识始于闪电,那么电是什么?闪电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将开始学习有关电学的简单知识。(板书课题:11.1 从闪电谈起)新课学习: 一、电是什么?(板书) 活动探究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

多媒体视频展示:摩擦起电现象,让学生观察,并注意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摩擦过的朔料梳子能吸引碎纸屑等轻小物体。教师小结:1、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有了电荷。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板书:1、摩擦起电) 2、带电体的基本性质: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板书)教学反馈:教师鼓励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摩擦起电现象。 3、两种电荷(板书)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内容,认真观察多媒体视频,并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正电荷? (2)(2)什么是负电荷? (3)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板书): 带电体不但能吸引轻小物体,而且两个带电体之间也会发生相互作用。探究活动2,研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利用多媒体视频展示:同种电荷之间、异种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现象。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讨论,归纳出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探究结论:1、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板书) 多媒体视频展示:上海科技馆的有趣现象。引导学生解释其原因。活动与探究3,多媒体视频展示:模拟闪电现象(1)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2)学生阅读课本,回答以下问题: ①闪电是怎样产生的?②什么叫尖端放电?③你知道哪些放电现象?与同学们讨论,分享你的经历。学生阅读完毕后,回答上述问题。上述问题的说明: ①闪电是带异种电荷的云层或带电的云层和大地之间的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