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传染病指导:梅毒的病原特点及感染途径

传染病指导:梅毒的病原特点及感染途径

传染病指导:梅毒的病原特点及感染途径

一、病原体及其特点

梅毒是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性接触和血液传播。可侵犯全身各组织器官或通过胎盘传播引起流产、早产、死产和胎传梅毒。梅毒螺旋体又称苍白螺旋体,系厌氧微生物。

二、感染途径

梅毒的唯一传染源是梅毒患者。①性接触传播;②垂直传播;③其他途径:如医源性,接吻、握手、哺乳或接触污染衣物、用具而感染。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及其预防

传染病的基本知识 一、传染病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病原微生物包括朊毒体、病毒、立克次体、细菌、真菌和螺旋体等,人体寄生虫包括原虫和蠕虫,上述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均属于感染性疾病但感染性疾病不一定有传染性,有传染性的疾病才称为传染病,它可在人群中传播并造成流行。 二、传染病的基本条件 传染病的发生需要有三个基本条件,就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1.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传染源包括下列4个方面。 (1)患者急性患者及其症状(咳嗽、吐、泻)而促进病原体的播散;慢性患者可长期污染环境;轻型患者数量多而不易被发现。 (2)隐性感染者在某些传染病(如脊髓灰质炎)中,隐性感染者是重要传染源。 (3)病原携带者慢性病原携带者不显出症状而长期排出病原体,在某些传染病(如伤寒、细菌性痢疾)中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4)受感染的动物某些动物间的传染病,如狂犬病、鼠疫等,也可传给人类,引起严重疾病。还有一些传染病如血吸虫病,受感染动物是传染源中的一部分。 2.传播途径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染途径。 (1)空气、飞沫、尘埃主要见于以呼吸道为进入门户的传染病,如麻疹、白喉、SA RS等。 (2)水、食物、苍蝇主要见于以消化道为进入门户的传染病,如伤寒、痢疾等。 (3)手、用具、玩具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既可传播消化道传染病(如痢疾),也可传播呼吸道传染病(如白喉)。 (4)吸血节肢动物又称虫媒传播,见于以吸血节肢动物(蚊子、跳蚤、白蛉、恙虫等)为中间宿主的传染病如疟疾、斑疹伤寒等。 (5)血液、体液、血制品见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 (6)土壤当病原体的芽孢(如破伤风、炭疽)或幼虫(如钩虫)、虫卵(如蛔虫)污染土壤时,则土壤成为这些传染病的传染途径。 3.易感人群 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该人群的易感性。易感者的比例在人群中达到一定水平时,如果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则传染病的流行很容易发生。某些病后免疫力很巩固的传染病(如麻疹),经过一次流行之后,要等待几年当易感者比例再次上升至一定水平,才发生另一次流行。这种现象称为

新时期传染病流行特点及预防控制

新时期传染病流行特点及预防控制 传染病是各种致病病原体在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与多样化的传播方式。随着我国人口增长与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且由于食物全球化、生态全球化、微生物变异及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对传染病也只能起到预防控制,并不能做到及时处理。特别是在新时期下,原来的传染病尚有复发、同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传染病,这都给卫生免疫工作带来艰巨的任务。本文对新时期传染病的流行特点进行阐述,梳理出当前我国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并通过大力宣传、全员参与及加强监测、健全机制、加强检疫等措施,以加强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 标签:新时期;传染病;流行特点;流行情况;预防控制对传染病的控制一直是热议话题,也是由古至今的攻克难关,因为只要感染上了传染病,就会导致影响身体健康,丧失生命,而且还会对社会安稳带来重大影响。从人类发展史历程看传染病,流感、鼠疫、霍乱、天花等曾猖獗流行,严重锐减了当时当地的地区人口,影响了当时社会经济,给人们带来恐慌。如1347~1351年欧洲的鼠疫,造成传染区死亡人口占当地总人口的1/3;1917~1918年的世界大流感让全球7亿多人被传染,虽然经过及时有效治疗,但也死亡了2000万人。在不断发展的今天,虽然医疗技术及卫生防疫不断进步发展,但我们仍时刻与传染病做斗争,不可掉以轻心。 1新时期传染病流行特点 自20世纪以来,经济的不断发展及人们生活卫生营养条件得到改善提高,人们对传染病的认识与对抗菌药物、免疫制剂的应用也不断得到重视与发展,使传染病的发病率与病死率都得到明显控制,减少了传染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如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消灭天花。然而,近年来传染病却又回升趋势,当前流行及爆发的传染病事件不断,一些原来以为得到控制的传染病复燃,如白喉、结核病、疟疾、霍乱等,又重新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同时,新时期又出现了一些新的传染病,这让传染病防治工作面临挑战。 1.1病原体基因发生突变由于抗菌药物的大量应用,导致各种传染病病原体发生变异,进而对抗菌药物产生要药性。如1970来以来结核病再度复发,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进入结核病紧急状态”。就我国而言,结核病位于法定传染病病死率之首,在2010年全国第五次结核病病学抽样表明,我国15岁以上人群结核病患病率为66/10万,防治情况态势严峻。同时,由于病原体的变异,使得毒离越加犀利,疫苗的防治效果下降,出现了传染病大流行,如2009年的甲型HlNl流感。 1.2 传染性强,传播方式复杂新时期的传染病传播方式均较为复杂,且传染性强。如通过飞沫传播的SARS,通过水传播的O139 霍乱,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的西尼罗病毒脑炎,等。近年来,传染病的传播方式越加复杂化,如2003年英国选拔一名因为输血感染疯牛病的病例。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 流行特点(教师)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流行特点(一)极易发生 1.学校是人群高度集中的地方,一个班几十个学生集中在几十平方左右的教室里,整天在一起生活学校,相互之间密切接触。 2.如果卫生设施不好,卫生制度不健全,卫生习惯不好,这就具备了传染病在学校里发生与流行的条件。 (二)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 学校是社会一个特殊的组成人群,年龄构成从儿童、少年到青年。学生每天从四面八方一家一户汇集到学校里来,又从学校分散到千家万户里去。传染源从社会的每个角落进入学校,又从每个学校分散到每个家庭和社会上各个角落,所以说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 (三)学校极易造成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是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缺一不可。而流行的强度大小则到决于传染源的多少、易感者的密度、传播途径实现机率大小和病原微生物致病力的强弱。学校易感者密度高,传染源又容易进入学校,传染机制极易实现。所以学校极易造成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 (四)季节性 学校传染病的流行与社会上传染病流行一样,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多发,夏秋季则以肠道传染病为主。除此以外,学校传染病的发生还与学校寒暑假及开学有密切关系。 (五)年龄特点

学校里的在校学生,其年龄可以从6岁到20岁左右。学校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可因年龄不同而有所不同。小学由于学生基础免疫水平低,而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流行;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均可以爆发、流行。 传染病觉症状 1.发热:由感染性的原因引卢,可分为三个阶段。 (1)体温上升期:可骤然上升到39℃以上,通常伴有寒战,也可缓慢上升,呈梯形曲线。 (2)极期:体温上升至一定高度,然后持续数体温可缓慢下降,几天后降至正常,也可以一天内降至正常,此时多伴有大出汗。 2.发疹:许多传染病在发热的时候伴有发疹,疹子出现的时间因病种而异,水痘、风疹最早,伤寒最迟。疹子的分布也因病种不同而有所差异,水痘的疹子主要分布于躯干,麻疹有柯氏斑,皮疹由耳后向四肢躯干蔓延。 形态分4种 ①斑丘疹:多见于麻疹、风疹、猩红热等。 ②疱疹或脓疱疹:多见于水痘、手足口病等。 ③出血疹:多见于流行性出血热等。 ④荨麻疹:多见于血清病、病毒性肝炎等。 传播途径 1.空气、飞沫、尘埃以呼吸道为进入门户的传染病,如麻疹、流感、水痘等。

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教案

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教案

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常见的传染病 2、知道常见传染病的特点及预防方法 3、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知道常见传染病的特点及预防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常见的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水痘、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 二、常见传染病的特点、传播途径、预防方法 (一)了解流行性感冒 1、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 2、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3、主要症状:有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咳嗽等症状。 4、易感人群: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维持的时间不长,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可引起反复感染发病。 5、预防措施: 接种流感疫苗被国际医学界公认是防范流感的最有效的武器。由于流感病毒变异很快,通常每年的流行类型都有所不同。因此,每年

接种最新的流感疫苗才能达到预防的效果。另外,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在流感季节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等等,也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措施。 (二)水痘 1、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水痘患者多为1-14岁的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最容易发生和流行。水痘属于急性传染病,但通常比较温和,不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2、传播途径:水痘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 3、主要症状:水痘病毒感染人体后,经过大约2周的潜伏期,患者可出现头痛、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下降等前期症状,继而出现有特征性的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再发展为水疱、常伴有瘙痒,1-2天后开始干枯结痂,持续一周左右痂皮脱落。皮疹躯干部最多,头面部次之,四肢较少,手掌、足底更少。 4、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常见于2-10岁的儿童,一次发病可终身获得较高的免疫力。 5、预防措施: 接种水痘疫苗是最有效、最经济的预防措施。流行期间小孩子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经常开窗通风等也很重要。 (三)风疹 1、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学校传染病的流行特点

学校传染病的流行特点 1、学校传染病极易发生 学校是人群高度集中的地方,一个班50个左右的学生,集中在50平方左右的教室里,整天在一起生活学习,相互之间密切接触;如果卫生设施不好,卫生制度不健全,卫生习惯不好,这就具备了传染病在学校里发生与流行的条件,使中小学生成为传染病高发的人群。 2、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 学校是社会一个特殊的组成人群。年龄构成从儿童、少年到青年。学生每天从四面八方,一家一户汇集到学校里来,又从学校分散到千家万户里去,传染源从社会的每个角落进入学校,又从每个学校分散到每个家庭和社会上各个角落,所以说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 3、学校极易造成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是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缺一不可。而流行的强度大小则取决于传染源的多少,易感者的密度,传播途径实现机率大小和病原微生物致病力的强弱。学校易感者密度高,传染源又容易进入学校;传染机制极易实现。所以学校极易造成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 4、学校传染病的季节性变化 学校传染病的流行与社会上传染病流行一样,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秋冬季呼吸道传染病多发;夏秋季则以肠道传染病为主。除此以外,学校传染病的发生还与学校寒暑假及开学有密切关系。 5、学校传染病的年龄特点

小学校里的在校学生,其年龄可以从6、7岁到12、13岁左右。学校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可因年龄不同而有所不同。小学的传染病由于小学生基础免疫水平低,而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流行。 学校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1、加强水痘防病宣传,教育和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以免传染病交叉感染。利用板报向学生进行广泛宣传。 2、秋冬季节学校的教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流通。 3、学校每天晨检,发现水痘患者应及时报告,隔离传染源,患病学生必须在家隔离治疗,待结痂干燥后方能复学(自发病起21天左右)。

传染病特点及预防

传染病及其预防 【教学目标】 一、了解传染病的定义 二、熟悉传染病的特点、传染病流行三个环节 三、掌握预防传染病措施 【教学内容】 一、传染病的定义: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如:流行性感冒、肝炎、蛔虫等。 二、传染病的特点: (一)、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传染病与其他疾病的主要区别在于具有下列4个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每一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的病原体引起的,包括微生物和寄生虫,以细菌和病毒最常见。 2、有传染性: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最主要的区别。病原体由宿主体内排出,经过一定途径侵入另一个宿主体内,这一特征称为传染性。 3、有流行病学特征: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在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可表现出以下各种特征。

(1)流行性:在一定条件下,传染病能在人群中广泛传播蔓延的特性称为流行性。 (2)季节性:指某些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受季节的影响,在每年的一定季节出现发病率升高的现象。 (3)地方性:由于受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或社会因素的影响,某些传染病仅局限于一定地区内发生的称为地方性传染病,如血吸虫病。 此外,传染病在不同人群(年龄、性病、职业)中的分布,也属于流行病学特征。 4、有感染后免疫:人体感染病原体后,无论是显性或隐性感染,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感染后免疫属于主动免疫,持续时间在不同传染病中有很大差异。 (二)、传染病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通常可分为4个阶段,尤其以急性传染病为最明显。 1、潜伏期:自病原体侵入机体之后,至出现临床症状之前,这一阶段称为潜伏期。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但每种传染病的潜伏期都有一个范围(最短、最长),通常相当于病原体在体内繁殖、转移、定位、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改变导致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的整个过程。 2、前驱期:自起病至开始出现该病明显症状为止,这一阶段称为前驱期。起病急骤者可无前驱期表现。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传染病的特点是有病原体,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感染后常有免疫性,生活中要做好预防措施。以下是整理的资料,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1、接种疫苗。进行计划性人工自动免疫是预防各类传染病发生的主要环节,预防性疫苗是阻击传染病发生的最佳积极手段,也是投资小,收效大的预防举措。 2、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要保持学习、生活场所的卫生,不要堆放垃圾。饭前便后、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以及外出归来一定要按规定程序洗手,勤换、勤洗、勤晒衣服、被褥,不随地吐痰。保持教室、宿舍内空气流通。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的季节应减少集会,少去公共场所。 3、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春天人体的各个器官、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开始旺盛起来,正是运动锻炼的好时机,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到郊外、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每天散步、慢跑、做操、打拳等,使身体气血畅通,筋骨舒展,增强体质。在锻炼的时候,必须注意气候变化,要避开晨雾风沙,要合理安排运动量,进行自我监护身体状况等,以免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 4、生活有规律。睡眠休息要好,生活有规律,保持充分的睡眠,对提高自身的抵抗力相当重要。要合理安排好作息,做到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像有的人通宵玩牌、打电子游戏机、上网冲浪,劳累过度,

必然导致抵御疾病的能力下降,容易受到病毒感染。 5、衣、食细节要注意。春季气候多变,乍暖还寒,若骤减衣服,极易降低人体呼吸道免疫力,使得病原体极易侵入.必须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切不可一下子减得太多。合理安排好饮食,饮食上不宜太过辛辣,太过则助火气,也不宜过食油腻。要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如不吸烟、不喝酒,要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宜多食些富含优质蛋白、糖类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枣、蜂蜜和新鲜蔬菜、水果等。 6、切莫讳疾忌医。尽量减少与病患者接触,与病人接触时需戴多层棉纱口包,注意手的清洁和消毒。在发现身体不适,或有类似反应时要尽快诊断和治疗,早发现,早治疗。同时对发病的房间要及时消毒,有条件的也可以通过食醋熏蒸来进行预防。 预防传染病安全常识传染病是由由各种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人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 一、传染病传播的方式和途径: 第一,通过空气从呼吸道传染。如流感、流脑、麻疹、百日咳、风疹、猩红热等。 第二,通过食物经消化道传播。如痢疾、伤寒、甲型肝炎等。第三,通过昆虫及动物传染。如蚊子传播乙脑;虱子传播斑疹、伤寒;狗能传播狂犬病;苍蝇传播痢疾等。 第四,通过日常接触传染。如甲肝、沙眼、红眼病、水痘等。第五,通过血液传播。如输血、打针感染乙肝、丙肝、艾滋病等。

三、传染病的特征

三、传染病的特征 (一)基本特征 传染病与其他疾病的主要区别,在于具有下列四个基本特征,但这些基本特征不要孤立地而应综合地加以考虑。 1. 有病原体每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的病原体感染所引起,包括各种微生物和寄生虫,如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为流感病毒、梅毒的病原体为梅毒螺旋体等,其中病毒和细菌最常见。从病人体内的组织、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中发现病原体是确诊传染病的依据。 2. 有传染性病原体从一个宿主排出体外,经一定的途径传给另一个宿主,这种特性称为传染性。不同的传染病传染性强弱不一。每一种传染病病人的传染期相对固定,可作为隔离病人的依据之一。 3. 有流行性传染病能在人群中传播蔓延的特性称为流行性,按流行强度的不同可分为:①暴发,在一较小范围内短时间(数日内)突然出现大批同类传染病病例;②散发,某种传染病发病率在某地区处于常年一般水平的发病;③流行,在某地区的某种传染病发病率显著超过常年一般水平的发病;④大流行,某种传染病在一定时间内迅速蔓延,波及的范围广泛,甚至超出国界、洲界。有些传染病受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和生活习惯等影响,其流行常局限在一定地区,称为地方性流行。传染病的流行在某一季节发病率明显升高,称为季节性流行。传染病的发病率在时间上(如季节和年份)、空间上(如地区差别)以及人群中(如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分布的规律,称为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掌握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对护理评估和正确制定防疫措施有重要价值。 4. 有免疫性人体受病原体感染后,在一定时间内能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不同传染病和不同个体,病后获得免疫力水平不同,持续时间长短也有很大差别。如麻疹、肾综合征出血热等病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而细菌性痢疾、流行性感冒等病后免疫力较低,持续时间较短;蠕虫感染后通常为带虫免疫。 人体受病原体感染后,获得免疫力强弱久暂不同,常可出现:①再感染,传染病痊愈后,经过一段时间免疫力逐渐下降,又可感染同一病原体;②重复感染,疾病尚未痊愈,又受同一种病原体感染,多见于寄生虫病;③复发,传染病己进入恢复期或初愈,但病原体在体内又复活跃,再次出现临床症状;④再燃,疾病已进入缓解后期,体温尚未降到正常而再度上升,症状重新出现。 (二)临床特点 1. 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可分为4个阶段。 (1)潜伏期从病原体入侵开始到出现最初的临床症状之前的这段时间称为潜伏期。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即使同一种传染病亦有一定范围内的波动。潜伏期短则数小时,长的可达数月或更长,如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潜伏期仅数小时,白喉、细菌性痢疾为数日,而狂犬病可长达数月或更长。了解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有助于护理评估、确定医学观察、留验和隔离所需期限。 (2)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称为前驱期。在此期中,会出现一些与其他传染病共有的一般症状,如头痛、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等,一般持续1~3天。起病急骤者,则无前驱期。 (3)症状明显期前驱期过后,该病特有的症状和体征相继出现,病情由轻

第二节描述传染病的特点,认识传染病

“分组合作,自信高效”导学案 课题:第13章第2节预防传染病课型新授七__年级教者 feng 教学目标:描述传染病的特点,认识传染病; 列举常见的传染病; 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说出四种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及其预防措施。 教学重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教学难点: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教学过程:分组讨论,合作学习。 一、课前展示(前奏版-5分钟) (科代表主持,各小组答题,必答题有板答和口答,计分) 二、创境激趣(启动板—教师创设情境) –2009年3月墨西哥暴发“人感染猪流感”疫情,造成人员死亡。 –4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流感大流行警告级别提高为5级,6月初上升为6级。 –WHO初始将此次流感疫情称为“人感染猪流感”,即“甲型H1N1流感”。 三、自主探究,展示汇报(核心板:教师明确目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讨论——分组展示和汇报——强化训练) 【自学导航】 自主学习教材p.108--112回答下列问题: 一、什么是传染病 传染病的特点: 传染病的类型: 二、传染病流行的条件 _____________ : 能够传播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___________: 空气传播、水和食物传播、接触传播、土壤传播、生物媒介传播。____________: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课外拓展】 几类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感冒,肺结核,腮腺炎,麻疹,百日咳等。(空气传播)消化道传染病:蛔虫病,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等。(水,饮食传播) 血液传染病:乙型肝炎,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丝虫病等。(生物媒介等传播)体表传染病:血吸虫病,沙眼,狂犬病,破伤风,淋病等。(接触传播) 预防传染病 ?控制___________。(隔离病人) ?切断____________。(消毒措施) ?保护_____________。(免疫接种) 小组讨论: 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蛔虫病: 流行性感冒: 肺结核: 病毒性肝炎:

传染病在新形势下的流行特点和预防控制分析

传染病在新形势下的流行特点和预防控制分析 发表时间:2019-02-19T12:44:02.170Z 来源:《心理医生》2019年第2期作者:杨爱[导读] 传染病往往在工人与学生群体中发生率高,切实加强宣传教育能有效抑制疫情发生,切实开展传染病疫情监控工作有利于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张家口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北张家口 075000) 【摘要】目的:研究传染病在新形势下的流行特点和预防控制措施。方法:统计我市2016年1月—2017年12月传染病发生情况,切实分析传染病流行特点,提出针对性预防控制措施。结果:经研究发现,我市共发生传染病25946例,占据本省人数2.6%以上,常见病种有手足口病有3103例,所占比例为11.95%;肺结核有4844例,所占比例为18.66%;流行性感冒有4301例,所占比例为16.57%;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有281例,所占比例为1.08%;其他有12529例,所占比例为48.28%。所有患者中幼儿有45例,发生率为2.25%;学生有119例,发生率为5.95%;工人有24例,发生率为1.2%。传染病往往在3、4、6、9月发生。结论:传染病往往在工人与学生群体中发生率高,切实加强宣传教育能有效抑制疫情发生,切实开展传染病疫情监控工作有利于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传染病;新形势;流行特点;预防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R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2-0332-02 众所周知,合理控制传染病属于临床难题,其直接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病情严重者则直接威胁人们生命健康,如常见霍乱或流感等传染病具有传播速度快等特点,若不能有效控制疫情发展,极易导致很多人受感染。随着我国现代医疗事业进步发展,控制传染病传播速度成效显著,但传染病自身具有变异性,该疾病新型流行特征与传播途径直接对人们生活与身体健康产生直接影响。有学者证实,新形势下切实分析传染病流行特点,制定对症预防控制措施能有效抑制病情发展,合理控制病情传播途径,从而推动我国医疗事业向着长远方向发展[1-2]。为分析传染病在新形势下的流行特点和预防控制措施,我院研究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市发生传染病25946名人数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2980例,女性12973例,年龄2个月~65岁,平均年龄(28.19±3.49)岁,其中幼儿有450例,学生有1190例,工人有2400例。 1.2 方法 以SPSS22.0分析本次研究统计数据,专业人员切实研究分析病学流行特点与患病人群比例等。 2 结果 经研究发现,我市共发生传染病2起,其中传染人数为25946名,所有人群中幼儿有450例,发生率为1.73%;学生有1190例,发生率为4.58%;工人有2400例,发生率为9.24%。传染病往往在3、4、6、9月发生,见表1。 表1 我市2016年1月—2017年12月传染病发生情况 3.结论 3.1 新形势下传染病流行特点 众所周知,我国人口多且工作竞争力强,环境变化或人口过多导致人类生态平衡受到破坏,温室效应的发生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同时不良饮食习惯或生活方式造成新型或传染性强病原体出现,大量研究数据表明,目前我国接近发生50种传染病,病情严重者极易威胁人们身体健康,如艾滋病等,并且部分传染病往往随着流行因素不断发生变异,导致传染强度增加,人员流动则传染范围增加,最终造成治疗传染病难度增大[3]。其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工作压力与生活压力造成其自身饮食卫生不合理,部分食品安全不合格极易对传染病传播造成直接影响,切实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也很难合理控制传染病发展[4]。 3.2 新形势下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3.2.1强化宣传力度,注重积极参与 切实分析传染病流行特点发现,首先相关工作人员需切实掌握疫情发展、危害程度、传染时间与复杂情况等,不断优化传染病警惕性,为后期开展针对性计划免疫与监测工作提供可靠性保障,不断优化人们免疫能力,有效避免传染病侵袭,通过健康宣教、社区活动、发放健康教育手册或知识讲座等形式加强人们对该项疾病认识,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以多媒体传播为基点不断加强人们预防传染病认知度,优化其自我保护意识,确保各项传播途径具有多样化,从而有效预防传染病发生。 其次,各管理部门需积极参与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具体实施各项管理措施过程中需要求全员积极参与其中,从多方位入手加强病情控制,同时对各管理人员实施科学合理的预防接种活动,如切实保护水源,为人们营造良好生活环境,合理分类生活垃圾,高度重视饮食安全或卫生安全,切实做好传染病预防工作[5]。 3.2.2加强检疫与病情监测力度 相关管理部门需实时监测传染病预防流程,如诱发感染病原体、实际流行特征与免疫能力情况等,切实分析总结传染病流行原因与规律措施,综合评价传染病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同时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随治法》,以自身实际情况为基点建立健全卫生监督、疾病预防、信息情报、公共卫生事件急速反应、决策与公共卫生救助制度等,合理搭建科学完善的疾病预防机构,对传染病具体情况加以及时掌握,实施针对性预防措施对传染病传播速度加以有效抑制,使得人们具有安全感。其次,合理控制传染病传播还需加强检疫力度,立即隔离检疫传染病时期或潜伏期人群,避免其他人受到感染,同时及时消毒处理受感染人群,避免病情快速扩散造成严重后果,从而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6]。

新发传染病与公共安全

新发传染病与公共安全(慕课网)课堂测试答案 课堂测试1 1.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是鼠疫和(霍乱) 2.艾滋病属于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3.流行性感冒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分别属于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乙)类传染病。 4.2010-2017年我国法定传染病流行较高的是(乙)类传染病。 5.莱姆病是新认知的新发传染病。√ 6.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了传染病的流行。√ 7.引发传染病的病原体主要是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 8.传染病的四个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和有感染后免疫。 9.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10.新发生的传染病是指由新种或(新型)病原微生物引发的传染病。 课堂测试2 1.下列不属于原核微生物的是(霉菌) 2.典型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3.不属于病毒增殖步骤的是(变异) 4.产生抗体的是(B淋巴细胞) 5.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直接致病包括(杀细胞效应、细胞凋亡、包涵体形成、基因整合和细胞转化) 6.非特异免疫中的细胞有(巨噬细胞、NK细胞、中性粒细胞) 7.产生细胞免疫的T淋巴细胞包括(Th、Ts、Tc) 8.不属于特异免疫的是(先天不感受性、物理屏障) 9.病毒的自限性机制是为了保护自己,从而使其不至于在自然界消亡。√ 10.机体抗病毒免疫主要包括非特异免疫和特异免疫。√ 课堂测试3 1.腐生性病原菌的致病因素是(细胞代谢产物) 2.细菌致病机制与下面哪个因素无关(侵入时间) 3.能独立生存的最小生命体是(支原体) 4.传播流行性斑疹伤寒立克次氏体的是(人虱) 5.细菌内毒素的特点包括(不能被甲醛脱毒成类毒素、耐热) 6.寄生虫感染的特点为(多组织多器官损害、重复感染或多重感染、慢性感染多见) 7.非消除性获得免疫为(特异性免疫、非持久性免疫) 8.芽孢是细菌的一种繁殖方式。× 9.菌血症是细菌进入血液,且大量增殖。× 10.后天梅毒的主要感染途径是性接触传播。√

猪传染病流行特点及防控教学内容

地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由于近年来多种疾病的发生与流行使猪群中发病率和病死率至高不下,特别是一些病毒性传染病如猪高热综合征等病的发生,危害甚大,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在猪病防治中,如何防控好猪的病毒性传染病,这是防疫的重点,也是难点,应高度重视。本文就当前猪群中常发的主要病毒性传染病流行新特点与综合防控技术,谈一点意见,供养猪户参考。 1、猪主要病毒性传染病流行新特点 1.1兰耳病(PRRS) 兰耳病已成为危害养猪业的主要疫病,在猪群中广泛存在,其感染率达61.5%~85%。引发种猪繁殖障碍,造成流产,产死胎和弱仔。是猪群发生无名高热症和呼吸道病综合征的主要病原,造成猪只大批发病死亡。猪群中长期存在隐性感染和潜伏期感染,使种猪长期带毒,带毒种猪既可发生垂直传播,又可进行水平传播,在猪群中危害性很大。由于PRRSV具有持续性感染的特性,因此,在流行病学上以持续感染、垂直传播与水平传播为特征,在临床上以免疫抑制、多重感染与继发感染为特征。带毒种猪的血液、淋巴结、脾脏及肺脏等组织中存在大量的病毒,可向外排出病毒达112天之久。母猪还可经胎盘将病毒传给胎儿,其母猪产下的仔猪可成活,但长期带毒(可长达86天),致使持续性感染在猪群中长期存在。另外,兰耳病又是一种免疫抑制性疾病,能抑制肺泡巨噬细胞的免疫功能,诱导感染细胞的凋亡和T细胞亚群发生改变,造成猪体免疫抑制,产生免疫麻痹,免疫耐受和免疫不全。至使其干扰猪瘟弱毒疫苗和气喘病活菌苗的免疫应答。由于免疫力的下降,抗病力低下,因此,在临床上常见兰耳病病毒与圆环病毒2型或猪瘟病毒或伪狂犬病毒或流感病毒等混合感染,并继发感染链球菌、巴氏杆菌、支原体、放线杆菌、附红细胞体、副猪嗜血杆菌和沙门氏菌等,呈现多病原感染。据有关报道,在临床上发生多病原感染的病例,约占发病总数的83%左右。PRRSV 有两个血清型,即欧洲型(LV株)和美洲型(VR-2332株),目前,我国流行的毒株仍为美洲型,但是近年来在临床上发现了两个亚群,即为我国兰耳病病毒流行株的变异毒株。2006年从高热病病猪体分离出的兰耳病变异毒株的基因序列有缺失现象,与当前的流行毒株的同源性为94%,以变异毒株接种健康试验猪时表

传染病临床特征

1.临床分期:按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可分为四期。(1)潜伏期:即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首发症状时间。不同传染病其潜伏期长短各异,短至数小时,长至数月乃至数年;同一种传染病,各病人之潜伏期长短也不尽相同。通常细菌潜伏期短于蠕虫病;细菌性食物中毒潜伏期短,短至数小时;狂犬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其潜伏期可达数年。推算潜伏期对传染病的诊断与检疫有重要意义。(2)前驱期:是潜伏期末至发病期前,出现某些临床表现的一短暂时间,一般1至2天,呈现乏力、头痛、微热、皮疹等表现。多数传染病,看不到前驱期。(3)发病期(症状明显期):是各传染病之特有症状和体征,随病日发展陆续出现的时期。症状由轻而重,由少而多,逐渐或迅速达高峰。随机体免疫力之产生与提高趋向恢复。(4)恢复期势:病原体完全或基本消灭,免疫力提高,病变修复,临床症状陆续消失的时间。多为痊愈而终局,少数疾病可留有后遗症。 2.特殊临床表现(1)发热及热型:发热为传染病之共同表现,然而,不同传染病其热度与热型又不尽相同。按热度高低可呈低热,中度热,高热和超高热。按热型分为稽留热,多见伤寒;弛张热,多见于伤寒缓解期,败血症以及化脓性感染性疾病;间歇热,见于疟疾;波状热,见于布鲁氏菌病;回归热,见回归热病;双峰热,多为黑热病;消耗热,多见于结核病。(2)皮疹:为传染病特征之一。不同传染病有不同的疹形,包括斑疹、丘疹、斑丘疹、红斑疹、玫瑰疹、瘀点、疱疹、脓疱疹、荨麻疹等。皮疹出现的日期、部位、出疹顺序、皮疹的数目等,各种传染病不完全相同。常见出疹性传染病有猩红热、麻疹、水痘、斑疹伤寒、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等。(3)中毒症状:病原体及其毒素进入血循环乃至扩散全身,可出现四种形式的中毒症状。①毒血症(toxemia):是指病原体在局部繁殖,所产生的内毒素与外毒素进入血循环,使全身出现中毒症状者。②菌血症(bacteremia):是指病原菌在感染部位生长繁殖,不断入血只作短暂停留,并不出现明显临床症状者。病毒侵入血循环者称病毒血症(Viremia),其它病原体亦然,如立克次体血征(rickettsemia),螺旋体血症(spirochetemia)等。③败血症(sopticemia):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不断侵入血循环并继续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全身出现明显中毒症状及其它组织器官明显损伤的临床症状等。④脓毒血症(pyemia):病原体由血流扩散,到达某一或几个组织器官内繁殖,使之损害,形成迁徙性化脓性病灶者。(4)临床类型:为有助于诊断,判断病情变化及传染病转归等,可将传染病分为各种临床类型。根据起病缓急及病程长短,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包括迁延型);按病情轻重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及暴发型;按病情特点分为典型与非典型;非典型包括顿挫型及逍遥型,顿挫型的特征是指症状出现后,短时间内得到缓解或即行消失,如伤寒和脊髓灰质炎病人中的少数病例,逍遥型的特征是症状不明显,但病变仍在进行,突然出现并发症而加重病情,如此型的伤寒病人,常常在发生肠出血及肠穿孔时方被出现。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来源:上海助医网作者:发布时间:2007-06-04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一)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每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立克茨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原虫等。 2.有传染性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通过一定方式,到达新的易感染者体内,呈现出一定传染性,其传染强度与病原体种类、数量、毒力、易感者的免疫状态等有关。 3.有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 (1)流行性按传染病流行病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分为。散发: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流行: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单位,在某一时期内,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超过了历年同期的发病水平;大流行:指某种传染病在一个短时期内迅速传播、蔓延,超过了一般的流行强度;暴发:指某一局部地区或单位,在短期内突然出现众多的同一种疾病的病人。 (2)地方性是指某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其中间宿主,受地理条件,气温条件变化的影响,常局限于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发生。如虫媒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 (3)季节性指传染病的发病率,在年度内有季节性升高。此与温度、湿度的改变有关。 4.有免疫性传染病痊愈后,人体对同一种传染病病原体产生不感受性,称为免疫。不同的传染病、病后免状态有所不同,有的传染病患病一次后可终身免疫,有的还可感染。可分为下几种感染现象。 (1)再感染同一传染病在完全痊愈后,经过一定时间后,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2)重复感染某种疾病在发病中,被同一种病原体再度侵袭而受染。血吸病、丝虫病、疟疾最为常见。 (3)复发发病过程已转入恢复期或接近痊愈,而该病原体再度出现并繁殖,而原症状再度出现。伤寒最为常见。 (4)再燃临床症状已缓解,但体温尚未正常而又复上升、症状略见加重者。见于伤寒。 (二)临床特征 1.临床分期按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可分为四期。

新发传染病的特征和防治策略

新发传染病的特征和防治策略 (东南大学,南京) [摘要]近几年发生的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给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伤害。新发传染病所具有的人兽共患性、传播性强、传播方式复杂等特点给新发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方面带来严峻的挑战。本文就新发传染病的概念、特点、不断出现的原因作出一些阐述和分析,并提出一些基本的防治策略。 [关键词]新发传染病;人兽共患病;对策 新发传染病的概念 1995年国际上出现了一个新词汇,即“新发现的传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EID),新发传染病是指近三十年在人群中新认识到的或新发现的那些能造成地域性或国际性公共卫生问题的传染病。根据新发传染病存在的历史及被发现的过程,可将其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与其相对应的已基本上得到控制而又重新流行的古老传染病,如结核病,西尼罗病毒病等,称“再肆虐的传染病”(Re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REID);第二类是过去可能根本不存在,现在才出现的传染病,像艾滋病、莱姆病、O139型霍乱、O157:H7出血性肠炎、汉坦热、还有最近暴发的猪流感(甲型H1N1)等就可能属于此类情况。 新发传染病的特点 人兽共患性新发传染病中有超过四分之三是人兽共患病。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世界粮农组织(FAO)和国际兽医局(OIE)给新发人兽共患病的定义是“一种新发现的,或新变异的,或虽然以前存在,但目前其发病率增加或地域、宿主或媒介体扩大的人兽共患病。”国外科学家分析了1940~2004年全球335例新发感染性疾病,发现60.3%的新发感染性疾病是由人兽共患病病原造成,其中71.8%的病原来自野生动物。新发传染病的病原体原先仅存在于动物体内,但在与人接触后,发生基因变异,导致人被感染。如SARS在中国的出现,尽管尚未查明其源头及发生原因,但已有的调查表明与人无节制接触食用野生动物果子狸有着密切联系;猪流感是一种发生在猪身上的高度传染性急性呼吸道疾病,由猪流感病毒引起,有时会跨越物种障碍,使人感染发病。艾滋病病原是非洲灵长类动物的疾病;疯牛病和禽流感则分别是奶牛和家禽的疾病。 传染性强,传播方式复杂2003 年12月17 日,一名病人因输血感染疯牛病而致死,这是世界上第一例可能通过血液传播的疯牛病。在此之前疯牛病的传播都是经食物链感染,也就是食用了感染病毒动物的肉、脑及内脏等引起,因而,这个全球首例疑似血液感染疯牛病人,打破了人类的常规认识,使人们更加重视新发传染病的传播特点。预防和诊治困难由于缺乏基线资料,对新发传染病进一步流行的趋势很难预测的。新发传染病的病原涉及到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及寄生虫等多种病原微生物,但大部分都是被病毒感染所致,而病毒又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传染性。如1981 年发现的艾滋病,其病原体可能早在60年前就传染给人类了。又如病毒来源仍不能确定但具有较强传染性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其感染性极强,叫人防不胜防。 传播速度惊人,危害严重。艾滋病被人类形容为超级癌症和世纪杀手,自

学校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学校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人群集中,易感性高。 ?学校人群与社会频繁流动,相互影响。 ?季节性与大社会的季节性相同,但又受到开学和寒暑假的影响,高峰时间一般是四月和十一月。 ?学校传染病流行发生的农村中小学传染病的发生率高于城镇中小学。 ?呼吸道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发病率高,80%的水痘爆发都在学校。 ?学校传染病特别是农村小学和幼托机构,仍为法定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发的主要场所 为什么学校较易发生传染病的流行? 1.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场所特殊性) ?好比是一个整合器!!! ?幼儿和学生每天从四面八方一家一户汇集到学校里来,又从学校分散到千家万户里去,传染源可从社会的每个角落进入学校,又从每个学校分散从社会的每个角落进入学校,又从每个学校分散到每个家庭和社会上的各个角落,所以说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2.学生是传染病的主要感染人群(生物学特性) ?幼儿和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个体的免疫力较低,自我保护意识差,容易感染传染病,如麻疹风疹水痘腮腺炎手足口病等感染者疹、风疹、水痘、腮腺炎、手足口病等,感染者均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 ?我市历年报告的乙丙类急性传染病,学生和幼托儿童约占30%,其中约3/4为呼吸道传染病。 3、不易被早发现,极易造成暴发和流行(传播可行性) ?幼儿和学生多不了解传染病早期症状,不能清楚表达身体的不适,因此不易被早发现和早诊断,很多传染病在潜伏期和发病早期就有了极强的传染性,在人群高度聚集和相互密切接触的学校自然就容易引发传染病的传播与流行。

传染病要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才能在人群中流行。若能完全切断其中的一个环节,即可防止该种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一)控制传染源——根本措施 ?不少传染病在开始发病前就具有了传染性,当发病初期表现出传染病症状的时候,传染性最强。因此,对传染病人要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防止传染病蔓延。这是预防传染病的一项根本措施。所以学校要认真落实晨、午检制度,起到严格控制传染源的目的。 (二)切断传播途径——关键措施。 1.根据季节不同和疾控部门提供疫情情况有针对性的 开展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提高学生及家长防病意识。 2. 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消灭传播疾病的媒介生 物,学校进行一些必要的消毒工作等。 空气、飞沫、尘埃——以呼吸道为进入门户的传染病,如麻疹 流感水痘等、流感、水痘等 ?水、食物、苍蝇——以肠道为进入门户的传染病,如甲肝、戊 肝、菌痢、伤寒、霍乱等 ?手、用具、玩具——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如手足口病 ?虫媒传播——蚊子、跳蚤等,如乙脑、疟疾等 ?血液、体液、血制品——见于乙肝、丙肝、艾滋病等 ?土壤—被虫卵、芽孢等污染时,如蛔虫、钩虫感染、破伤风等 (三)保护易感者——重要措施 ?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应注意保护易感者,不要让易感者与传染源接触,并且进行预防接种,提高易感人群的抵抗力。对易感者本人来说,应该积极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 (三)保护易感者——重要措施 ?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应注意保护易感者,不要让易感者与传染源接触,并且进行预防接种,提高易感人群的抵抗力。对易感者本人来说,应该积极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 加强健康教育 1.多通风:新鲜空气能够去除过量的湿气和稀释室内污染物。应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让阳光射进室内,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也可用食醋熏蒸房间,起到消毒效果。 2.勤洗手:传染病患者的鼻涕、痰液、飞沫等呼吸道分泌物以及排泄物等中含有大量的病原,有可能通过手接触分泌物和排泄物,传染给健康人,因此特别强调注意手的卫生。物传染给健康人特别强调意手的 3.常喝水:特别在气候干燥,空气中尘埃含量高,人体鼻黏膜容易受损,要多喝水,让鼻黏膜保持湿润,能有效抵御病毒的入侵,还有利于体内毒素排泄,净化体内环境。 4.补充营养:适当增加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注意多补充些鱼、肉、蛋、奶等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增强肌体免疫功能;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水果,可中和体内毒素,提高抗

传染病的临床特征

传染病的临床特征 1、临床分期按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可分为四期。 〔1〕潜伏期 即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首发症状时间。不同传染病其潜伏期长短各异,短至数小时,长至数月乃至数年;同一种传染病,各病人之潜伏期长短也不尽相同。通常细菌潜伏期短于蠕虫病;细菌性食物中毒潜伏期短,短至数小时;狂犬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其潜伏期可达数年。推算潜伏期对传染病的诊断与检疫有重要意义。 〔2〕前驱期 是潜伏期末至发病期前,出现某些临床表现的一短暂时间,一般1至2天,呈现乏力、头痛、微热、皮疹等表现。多数传染病,看不到前驱期。 〔3〕发病期〔症状明显期〕 是各传染病之特有症状和体征,随病日发展陆续出现的时期。症状由轻而重,由少而多,逐渐或迅速达高峰。随机体免疫力之产生与提高趋向恢复。 〔4〕恢复期 是病原体完全或基本消灭,免疫力提高,病变修复,临床症状陆续消失的时间。多为痊愈而终局,少数疾病可留有后遗症。 2.特殊临床表现 〔1〕发热及热型 发热为传染病之共同表现,然而,不同传染病其热度与热型又不尽相同。按热度高低可呈低热,中度热,高热和超高热。按热型分为稽留热,多见伤寒;弛张热,多见于伤寒缓解期,败血症以及化脓性感染性疾病;间歇热,见于疟疾;波状热,见于布鲁氏菌病;回归热,见回归热病;双峰热,多为黑热病;消耗热,多见于结核病。 〔2〕皮疹 为传染病特征之一。不同传染病有不同的疹形,包括斑疹、丘疹、斑丘疹、红斑疹、玫瑰疹、瘀点、疱疹、脓疱疹、荨麻疹等。皮疹出现的日期、部位、出疹顺序、皮疹的数目等,各种传染病不完全相同。常见出疹性传染病有猩红热、麻疹、水痘、斑疹伤寒、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等。 〔3〕中毒症状 病原体及其毒素进入血循环乃至扩散全身,可出现四种形式的中毒症状。 ①毒血症 是指病原体在局部繁殖,所产生的内毒素与外毒素进入血循环,使全身出现中毒症状者。 ②菌血症 是指病原菌在感染部位生长繁殖,不断入血只作短暂停留,并不出现明显临床症状者。病毒侵入血循环者称病毒血症,其它病原体亦然,如立克次体血征,螺旋体血症等。 ③败血症 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不断侵入血循环并继续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全身出现明显中毒症状及其它组织器官明显损伤的临床症状等。 ④脓毒血症 病原体由血流扩散,到达某一或几个组织器官内繁殖,使之损害,形成迁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