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太变态!揭开古代女子死刑“潜规则”

太变态!揭开古代女子死刑“潜规则”

太变态!揭开古代女子死刑“潜规则”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太变态!揭开古代女子死刑“潜规则”

导语:世界上无处不存在着“潜规则”,古时男权社会中,那时的女子可谓是夹缝求生,贞操观念就像勒女子脖子上的致命绳索。这不仅是对女子不公平、

世界上无处不存在着“潜规则”,古时男权社会中,那时的女子可谓是夹缝求生,贞操观念就像勒女子脖子上的致命绳索。这不仅是对女子不公平、单方面的性禁锢的一个武器,也是千百年来社会所形成的陋习最主观的展现。所以,在古代“饿死是小,失节是大”,女子宁死,也要守住贞节。但是,如果女子一旦被关入大牢,那伴随着“潜规则”那结局可想而知。

在古代,每一个女人都知道绝对不可沦为女囚,因为一旦成为女囚,轻则堂上裸体笞杖,即"杖臀",或叫打屁股;重则被脱掉裤子游街示众,名曰"卖肉"。而在大牢里被牢头、男囚玩弄、奸淫更是家常便饭。

笞杖是中国古代使用得最广泛的刑罚。一些朝代规定笞杖之刑是打屁股。若是妇女犯罪需用笞杖,也是杖臀。宋、元两代都有"去衣受杖"的规定。明代沿袭旧制,规定妇女犯了奸罪需要笞杖者,必须脱了裤子裸体受杖。这对妇女来说,不仅是残酷的皮肉之苦,也是难堪的精神之辱。明代的这条规定造成一种社会弊病,民间亲戚邻里若有因小隙而成仇怨者,一方就捕风捉影,寻找事端,指控对方家中妇女有奸情,然后贿赂官府,让官府逮捕妇女裸体受杖。到执行刑罚那天,原告一方事先选约集亲友,一齐来到公堂,名曰"看打"。

他们又花钱买通行刑衙役,在行刑时对受刑女子百般凌辱。衙役干这行是很在行的,他们的手段有"掘芋艿"、挖荸荠"、"剖葫芦"、"剥菱角"等名目。有时县官还未升堂,衙役先把被告女子裤子脱掉示众,随即拉到门前大街上,名曰"卖肉"。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妇女受不了这

生活常识分享

【自考复习】10401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名词解释

1、(孔子的)“思无邪”说 答:《论语?为政》篇说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提出了"思无邪"说。"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 "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答:"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3、(孔子的)“辞达”说与“文质”说 答:孔子说的“辞达而已矣”,从字面上说,当是说,写文章只要文辞,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不要片面地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的华丽。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并使它起到更大的作用。 《论语?雍也》记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主张文采和内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4、(孔子的)“尽善尽美”说 答“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提出的观点,就是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孔子之所以认为《韶》乐“尽善尽美”是因为《韶》乐是舜乐,舜因为具备圣德而受禅让,符合所谓“唐虞之道”,故“尽善”;而《韶》乐又具有“中和之美”,故“尽美”。而《武》乐是周武王之乐,武王是用武力夺取政权的,故“未尽善”,但《武》乐也具有“中和之美”,故“尽美”。这种“尽善尽美”的美学观成为孔子以“诗教”为中心的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出发点。 5、(孟子的)“以意逆志”说 答: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 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 法。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 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提 出了"以意逆志"说。所谓"以意逆 志",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 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 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 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 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孟子 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 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 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 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 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 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 读后感想的。 6、(孟子的)“知人论世”说 答:"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 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 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 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 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 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 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 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 思想内涵。"知人论世"说 "以意 逆志"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 评方法。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 《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 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 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 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 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 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7、(孟子的)“养气” 答:说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 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 气。"提出了"知言养气"说。孟子 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 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 ",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这里 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 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养气"了, 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 作品。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 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 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 格。"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 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因而被 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 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 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并引导作 家从"养气"入手去指导创作,其 影响都是积极的。 8、(庄子的)“虚静”和“物化” 说 答: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 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 说法,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 "虚 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 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 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 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 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就是 " 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 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 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庄子 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 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 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 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 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 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 一致的作品。庄子的"虚静"说对 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 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 子的"虚静"说的影响。庄子的"物 化"说是与他的"虚静"说联系的。 庄子认为 "虚静" 是认识"道"的 途径和方法,是进入道的境界时 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从 创作主体来说,必须具备"虚静" 的精神状态,这是能否创作合乎 天然的艺术之关键。而从创作主 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必须要达 到"物化"的状态。什么是"物化" 呢?在庄子看来,进入虚静状态 之后,人抛弃了一切干扰和心理 负担,就会忘掉一切,甚至忘了 自己,不再受自己感觉器官的束 缚和局限,而达到认识上的"大明 "。作为创作者来说,主体的人也 似乎不存在了,主体的"自然" (天)和客体的"自然"(天)合 而为一,这就是进入了"物化"的 境界,这就叫做"以天合天"。处 在这样状态下的创作自然是和造 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了。 9、(庄子的)和“得意忘言”说 答:"得意忘言"是庄子对言义(即 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看法。《庄子? 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 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 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 忘言。"提出了所谓"得意忘言" 说。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 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他说: "语之所贵者,意也。意之所随者, 不可以言传也。"(《天道》)庄子 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 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 地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程 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 况,但也有明星的局限性。不过 庄子的以言不尽意为根据的"得 意忘言"说对文艺创作却影响深 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 往往要求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 旨"、"言外之意",而庄子的"得 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 中言、意关系的奥秘。这对文学 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 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 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 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 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 础。 10、(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答:司马迁在《报任安书》历述 韩非、屈原等人的事迹后,总结 说 "《诗》三百,大氐贤圣发愤 之所作也。"提出了"发愤著书" 说。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 伟大人物的事迹和作品揭示了一 个真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 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 持自己的进步理想或正确的政治 主张,在遭到反动势力迫害后, 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发愤 著书的产物。值得注意的是,司 马迁的《史记》对汉武帝刘彻并 没有发泄私愤,而是既写了他残 忍、好大喜功和追求长生不老等 可笑事迹,也写了他的雄才大略 和文治武功的伟大之处,有着公 正的"实录"精神。 "发愤著书"说 对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 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有很大 的影响 11、(《毛诗大序》的)“讽谏” 说 答:"讽谏"就是讽刺的意思,“讽 谏"是讽而谏,就是在讽刺之中包 含着"谏(劝说)"的意思。《毛诗 大序》提出了 "讽谏"说:"上以 风化下 下以风刺上","言之者 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就充分 肯定了文艺批判现实的意义和作 用。老百姓可以用用文艺的形式 对上层统治者进行批判,而且"言 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就 包含着一定的民主因素。它为后 来进步的文学家用文学创作干预 现实,批判社会黑暗政治提供了 理论依据,对文艺与现实的关系 作了比较明确的论述。 12、(《毛诗大序》的)“诗六义” 说 答:《毛诗大序》提到"诗有六义" 的说法:"诗有六义焉:一曰风, 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 雅,六曰颂。教材的注释说:"风, 指风教臣民百姓,并且可以表达 臣民心声,讥刺上政。""赋 用 作动词 指铺叙直说。""比 比 喻。""兴 起的意思。兼有发端 和比喻的双重作用。""雅是正的 意思。""颂 周王朝和鲁、宋二 国祭祀时用以赞神的歌舞。""题 解"只是笼统地说:它(按,指《毛 诗大序》)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 接触到了文艺创作的概括性与典 型性的特征,所谓"以一国之事, 系一人之本","言天下之事,形 四方之风"者,是说诗歌创作以具 体的个别来表现一般的特点。也 就是说,它对风、雅的解释符合 现代文艺理论中以个别表现一般 的观点。 13、(《毛诗大序》的)情志统一 说 答:"情志统一"说是《毛诗大序》 提出来的一个诗论观点,文章里 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 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 言。"从这里可以看出《毛诗大序》 是承认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情与 志是统一的。情,是感情,志, 是志意怀抱,但具体所指,根据 文中的论述,当多指对人伦教化、 政教礼义得失的观点和看法。感 情受到激发,就会发言成诗,而 诗歌抒发这种感情,表达心中的 志意。《毛诗大序》强调诗歌"吟 1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精简版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精简版 整理人:王宰相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一.填空题:(25小题,每空1分,共50分) 1.孔子论语 "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孔子的文质说,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 4.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5.《毛诗大序》中说:"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6.曹丕提出四科八体说的文体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7.西晋陆机《文赋》进一步把文体分为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十类。 8.陆机《文赋》:陆机,西晋文学家。 9.刘勰,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家。 10.陆机在《文赋》中论文体风格特征时,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和“赋体物而浏亮”。 11.《典论?论文》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观点。 12.曹丕《典论?论文》研究了不同类型文体的特点,指出“文本同而末异”。 13.钟嵘对诗歌理论的贡献,诗论专著《诗品》,其文论思想的核心,认为是“直寻”。 14.钟嵘把诗经分为:小雅和国风。 15.钟嵘的《诗品》和刘勰的《文心雕龙》,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的最高成就。 16.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提出“兴寄”和“风骨”说,这是他诗歌革新主张。 17.陈子昂心目中的理想作品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18.韩愈在《答李朔书》中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 19.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他的“不平则鸣”论。 20.白居易《与元九书》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主张诗歌功利目的。 21.白居易主张诗歌达到功利目的,即“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 22.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说:“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之致耳。” 23.李清照著《论词》篇,主张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 24.严羽在《沧浪诗话》里提出了“妙悟”说,这是他以禅喻诗的核心内容。 25.杜甫的组诗《戏为六绝句》. 26.王土禛是清初的诗人和诗论家,《带经堂诗话》其诗歌理论的核心是“神韵”说。 27.《红楼梦》的开卷诗.“满纸谎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28.王士禛认为清和远是具有神韵的诗歌境界的审美特征。 29.金圣叹说:“圣人之作书也以德,古人之作书也以才。”这是把作家从道德家中分离. 30.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里说:“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31.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是讲意境性质。 32.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 33.风骨:“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骨”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 34.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 35.陆机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提出了五条标准,这就是应、和、悲、雅、艳。 36.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37.曹丕在《典论,论文》里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特点之关系。 38.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39.《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40.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

绪论 基本知识 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一般而言,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而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和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思考题 1.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 2.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中国古代具有系统性的文论专著不多,主要的表现形态为: (1)散见于子书中的某些章节和片段的文论。 (2)笔记体的诗话和词话. (3)文人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 (4)小说和戏曲评点. (5)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中有关文学的言论。 (6)古代一些选集和总集的编撰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倾向。

自考10401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试题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试题 一、填空题(1分x14) 1、先秦时期,史伯与晏婴相继提出了()的美学观点与政治观点。 2、明确提出“技进乎道”观点的思想家是()。 3、司马迁最著名的文论观点是()。 4、第一部专门评价五言诗的专著是()。 5、“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是文论家()的名言。 6、“品”是()时期出现的批评术语。 7、署名王昌龄的《诗格》,把“境”分为“物境”、“情境”与()三种。 8、“穷而后工”是北宋文学家()首次提出的。 9、“文料说”是文学批评家()的重要观点。 10、“结构第一”是著名文学家()的戏曲理论主张。 11、将诗歌构成界定为“理”、“事”、“情”三要素的,是文论家()。 12、认为《红楼梦》是“悲剧中之悲剧”的,是文论家()。 13、第一个对屈原及其作品提出批评指责的思想家是()。 14、“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是文学家()的著名观点。 二、单选题(1分x15) 1、反映了上古时期人们陈诗观风之风气的“季札观乐”,出自() a《国语》b《左传》c《论语》d《孟子》 2、“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提出者是() a孔子b孟子c老子d荀子 3、认为“道”具有循环运动的特点,提出“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的人是() a孔子b老子c孟子d庄子 4、“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出自() a《两都赋序》b《法言》c《西京杂记》d《文赋》 5、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文论家是() a曹丕b陆机c刘勰d钟嵘 6、《文心雕龙。神思》篇的理论贡献主要是() a创作心理b艺术风格c文学发展d文学批评 7、最早运用“风骨”概念评论文学的人是() a陆机b刘勰c萧子显d萧纲 8、在中国文论史上,首次提出“兴象”这一概念的人是() a陈子昂b殷璠c刘禹锡d司空图 9、“气盛言宜”的提出者是() a韩愈b柳宗元c欧阳修d苏轼 10、提出“妙悟”说的文论著作是() a《六一诗话》b《沧浪诗话》c《原诗》d《薑斋诗话》 11、对文学创作过程的“情”、“景”关系讲得最透彻、最富辩证色彩的诗论家是() a王夫之b叶燮c王国维d严羽 12、明清之际小说评点的集大成者是() a李贽b金圣叹c张竹坡d脂砚斋 13、从理论上论述了文学语言向通俗化演变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的文论家是() a冯梦龙b金圣叹c李贽d梁启超 14、近代中国引进西方民主自由观念和竞争观念的第一人是()

中国古代文论——翻译版

翻译 文赋(陆机) 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放言谴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它日殆可谓曲尽其妙。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尔。 翻译:我每次阅读那些有才气作家的作品,自以为对他们创作时所有的心思自己都有体会。作家行文遣词,的确变化无穷,但文章的美丑好坏还是可以用语言来评述的。每当自己写作时,尤其能体会到别人写作的甘苦。作者经常感到苦恼的是,意念有能准确反映客观事物,语言不能完全表达立意。大概这个问题不是认识道理的困难,而是实践操作的困难。因此我作《文赋》借以介绍古代作家的美文,论述作文成败的缘由,将来或者可以穷尽文章写作的奥妙。至于借鉴(前人的写作决窍),则如同比着斧子做斧柄,虽然样式经验就在眼前,但那得心应手的熟练技巧,却难以用语言表达详尽,大凡我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都在这篇《文赋》里了。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渺渺而临云。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翻译:(在创作准备阶段)要伫立天地之间,深入观察万物,

博览三坟五典,以此陶冶性灵。随四季变化感叹光阴易逝,目睹万物盛衰引起思绪纷纷。临深秋因树叶凋零而伤悲,处芳春由枝条柔嫩而欢欣。有时,心意肃然如胸怀霜雪,有时,情志高远似上青云。歌颂前贤德行的伟大显赫,赞咏古圣道德的芳香芬馨。遨游在前人书林中,欣赏文质并茂的佳作,于是慨然有感投书提笔,敷陈成这篇诗文。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于是沉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婴缴,而坠曾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翻译:开始创作时,视听都要收拢,聚精会神,潜心思索,旁搜博寻,精神驰骋于远方,思想游逸在九霄。当(文思酝酿)到了极致的时候,朦胧的情思如初生的太阳逐渐鲜明,外界物象也愈加清晰地不断奔涌显现。(创作时)吸取群书中的精华,《诗》、《书》等经典就像芳菲的雨露滋润笔端。艺术的想像,有时浮上天渊平静地流动,有时深入九泉尽受浸润;于是艰涩的辞语像衔钩之鱼从深潭中艰难而出;联翩的辞藻像中箭的飞鸟不断地从层云之端坠落。(于是就会)吸收历代古籍中缺失的文字,采摘到千百年来(作者)亡失的诗篇;抛弃那些前人用过的陈词滥调像抛弃已陨落的朝花那样,采用前人还没用过的清辞秀句像拾取还未开放的花朵那样,(灵感奔涌时)能在片刻间观察古今,能在眨眼间尽览天下。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

绪论 基本知识 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就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一般而言,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而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与范畴主要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与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与教化说就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就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就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就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与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思考题 1.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与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与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就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与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与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与使用技巧。“古雅”的审美范畴与“复古”的文学思潮也就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与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 2.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中国古代具有系统性的文论专著不多,主要的表现形态为: (1)散见于子书中的某些章节与片段的文论。 (2)笔记体的诗话与词话。 (3)文人间来往的书信与各种文集的序跋。 (4)小说与戏曲评点。

中国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诗言志”说: 出自《尚书》中的《尧典》,是说“诗是言诗人之志的”,这个“志”的含义侧重指思想、抱负、情感等。“诗言志”说是现存古籍对文学观念的最早资料,价值表现在两方面:其一,说明古人对诗作为艺术的本质特征已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诗言志”应当是指诗乃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其二,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诗的感染、教育作用。 “兴观群怨”说: 是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兴观群怨”说对文学的审美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乃至知识学习方面的作用予以了充分的肯定。 “以意逆志”说: 出自孟子的《孟子·万章上》,“意”指读者之意,既不断章取义,也不牵强附会。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以意逆志”说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这种方法解说《诗》,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实在客观的批评原则。 “大美”“天籁”“天乐”说: 出自庄子的《庄子·知北游》、《庄子·齐物论》、《庄子·天道》,“大美”就是最全最完整最高境界之美;“天籁”指没有任何外在条件下,天所发出的“自鸣”之音;“与天和者”即天乐,是档次最高的文艺。这种说法听起来过于玄虚,实际上包含的美学理论非常深刻,它明显是从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理论命题引发出来,但作了精彩的发挥,从而形成为道家文论的核心思想。 “虚静”说: 由庄子提出,其本意主要不在文学或文艺,而是讲哲学的认识论,是说人作为认识的主体,在体认和把握认识的对象特别是玄妙的“道”时,极不容易,必须排除一切外来干扰,诸如功名、情爱等世俗观念,即精神上要彻底解放,心灵世界应做到极度虚无空明,一尘不染。“虚静”说揭示了审美和文艺创作中主题心灵的一个重要特点,即超功利的,是美学和文学理论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现象和规律。 “情志统一”说: 是《毛诗大序》提出来的一个诗论观点。情与志是统一的。情,是感情,志,是志意怀抱,但具体所指,根据文中的论述,当多指对人伦教化、政教礼义得失的观点和看法。感情受到激发,就会发言成诗,而诗歌抒发这种感情,表达心中的志意。“情志统一”说进一步发展了荀子以来的情志结合的思想,比较明确地指出来诗歌通过抒情来达志的特点,情志统一说对后来文学批评的影响很大,后世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多集中在情和志上。 “讽谏”说: 出自《毛诗序》,“讽谏”是讽而谏,就是在讽刺中包含劝说的意思,这是批评时政、揭露弊端的观点,主要针对的是统治者。“讽谏”说充分肯定了文艺批判现实的意义和作用。老百姓可以用文艺的形式对上层统治者进行批评,而且“言之者无罪”,包含一定的民主因素,为后来进参的文学家用文学创作敢于现实,批判社会黑暗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作了比较明确的论述。 “文气”说: 是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的“文以气为主”的着名论断,气是指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所谓“文气”既是描写作家的气质、个性,又是指作家创作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自学考试复习题 (根据大纲整理) 第四节孟子 1、养气说及对文学理论的影响(识记) 2、“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延伸为文学批评的原则之一:“知人论世”。(理解) 一、填空题: 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孟子的主要文学观有“养气”和“知言”、“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 2、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他说“浩然之气”最伟大、最刚强,它不是单纯的感情,也不是单纯的思想,它是个体的情感意志同所追求的政治、伦理、道德目标交融所产生的精神状态。强调主体性和主动性,即重视自我修养。 3、孟子“浩然之气”对古代士大夫文人的人格意志、情操气节有着很大的楷模作用。对爱国精神的培育、民族气节的激励有着深远的影响。就文学而言,宋末文天祥的《正气歌》,九承受、发扬了孟子的“浩然之气”。就文学理论批评来说,孟子的“浩然之气”间接影响“文气”的形成,后世“文气”说如唐代韩愈所持论的,其“气”指意志情感,即作家在创作构思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所鼓荡起来的气势。韩愈的“文气”说的核心问题是语言结构—言与情感气势---气的内在关系问题,明显受到孟子养气说的启示。 4、“以意逆志说”: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上》中提出的批评方法。“意”是指诗的表层意思,“逆”是指通过诗作语句去探索作者的写作意图、情感思想。孟子主张解说诗的人不能拘于个别的词句,而应由辞及句,由句及篇,整体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作品的含义。这种论析,为解读诗歌指明了方向,也为诗文批评提供了一个具体切实的方法,很有意义。 5、“知人论世说”: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的,也是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这句话原是谈交友修身的道理。孟子认为今人要与古人交友,不可能直接交往,只有通过诵读他们作品,要正确理解古人的作品,必须“知其人”、“论其世”。“知人论世说”要求对作家作品的分析必须联系作家的思想和生平,顾及作家全人和全部作品,并考察作家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知人论世说”被赋予了文学批评方法论的内涵,直至今天仍然是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之一。 二、名词解释、简答题: 1、养气说及对文学理论的影响。 答:(1)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他说“浩然之气”最伟大、最刚强,它不是单纯的感情,也不是单纯的思想,它是个体的情感意志同所追求的政治、伦理、道德目标交融所产生的精神状态。强调主体性和主动性,即重视自我修养。(2)孟子“浩然之气”对古代士大夫文人的人格意志、情操气节有着很大的楷模作用。对爱国精神的培育、民族气节的激励有着深远的影响。就文学而言,宋末文天祥的《正气歌》,九承受、发扬了孟子的“浩然之气”。就文学理论批评来说,孟子的“浩然之气”间接影响“文气”的形成,后世“文气”说如唐代韩愈所持论的,其“气”指意志情感,即作家在创作构思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所鼓荡起来的气势。韩愈的“文气”说的核心问题是语言结构—言与情感气势---气的内在关系问题,明显受到孟子养气说的启示。 2、“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延伸为文学批评的原则之一:“知人论世”。(理解简答) 答: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的,也是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这句话原是谈交友修身的道理。孟子认为今人要与古人交友,不可能直接交往,只有通过诵读他们流传下来的诗书,要正确理解古人的作品,必须“知其人”、“论其世”。“知人论世说”要求对作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作业要求 一、根据以下题目写三篇小论文,每篇1000字以上。 1、孔子文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2、谈谈你对宋代严羽《沧浪诗话》的学习体会。 3、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特点有什么认识? 二、作业应独立思考,论题可大可小,不能从网上下载文章。 孔子文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孔子的文学思想包括五个方面:其“关、善”说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开启了中国古代以政治功利为目的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传统,但它只片面地强调文学的外部作用,而忽略了文学内部规律的研究;其“文、质”说并非论述文学问题,从汉儒开始正式地将此概念引入文学批评,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标准;在其“无邪”至“中”说的基础上派生出了“温柔敦厚”和“含蓄蕴藉”的审美追求;孔子的“兴、观、群、怨”诗教原则对文学理论的影响不仅在于这几个概念本身,而在于提示了“兴观群怨”这一行为物态化后的意义;孔子的诗论思想是汉儒诗教思想的发端,更是汉儒诗教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核心。 思想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谈谈你对宋代严羽《沧浪诗话》的学习体会。 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在我国诗学发展史上别具特色,颇为引人注目。他是中国文学史上以禅喻诗的集大成者,他的作品描述了一种空灵的境界,他的观点影响深远。 佛教“禅”对严羽的影响 禅,首先是一种宗教,在其从印度舶来与中土柔和的过程中,顺势融合出一种精湛的人生之道,也在文化领域里演绎出了别样风景,尤其对文学艺术,一千多年来,犹如风过树摇,其响不绝。 到了宋代,禅宗得以高度发展,士大夫谈禅成了一种风尚,以致到了不谈禅无以言诗的地步。诗与禅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以禅喻诗更是成为他们之间互相附庸风雅的时髦之举。禅宗也有了极大的变化,从开始的“不立文字”发展成为“不离文字”;由以前的静默观照而变为“参悟”禅家的机锋警语。妙语偈言必须靠“悟”才能获得佛家真谛。禅宗向来认为任何文字都难以表达禅的意蕴,但为了将佛家理论流传下去,他们不得不依靠文字。但他们认为重要的还是“悟”,禅与诗的共同之点除了皆用文字,共同点就是“悟”或“妙悟”。“学禅必悟禅境,学诗须悟诗境”,宋代文人在诗与禅的关系上,可谓深有体会。韩驹《陵阳先生诗》卷一《赠赵伯金》:“学诗当如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龚相《学诗得》、《诗人玉居》卷一:“学诗浑如学参禅,悟了方知岁是年。点铁成金犹是妄,高山流水自依然。”戴复古《论诗十绝》、《右屏诗》卷七:“欲参试律似参禅,妙趣不由文字传。个里稍关心有悟,发为言句自超然。”以上诗句皆阐述了“妙悟”在学诗与参禅方面的重要性。“悟”本来就是禅宗用语,因为佛家强调必须靠“悟”才能进入禅境,得到真谛。东汉许慎《说文》称:

【自考复习】10401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简答题.docx

简答题: 1、养气说及对文学理论的影响。答:(1)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S他说“浩然Z气”故伟大、最刚强,它不是单纯的感情,也不是单纯的思想,它是个体的情感意志同所追求的政治、伦理、道徳H标交融所产生的精神状态。强调主体性和主动性.即重视自我修养。(2)孟子“浩然之气”对古代士大夫文人的人格意志、情操气节有着很大的楷模作用。对爱国精神的培育、尺族气节的激励有着深远的影响。就文学而言,宋末文天祥的《正气歌》, 九承受、发扬了孟子的“浩然之气”。就文学理论批评来说,孟子的“浩然之气”间接影响“文气” 的形成,后世“文气”说如唐代韩愈所持论的,英“气”指意志情感,即作家在创作构思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所鼓荡起来的气势。韩愈的“文气”说的核心问 题是语言结构一言与情感气势一-气的内在关系问题,明显受到孟子养气说的启示。 2、“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 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延伸为文学批评的原则之一:“知人论世”。 (理鯉简姣) 答: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下》屮提出的,也是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孟了这句话原是谈交友修身的道理。孟子认为今人要与古人交友,不可能直接交往,只有通过诵读他们流传下来的诗书,要正确理解古人的作品,必须“知其人”、“论其世”。“知人论世说"要求对作家作晶的分析必须联系作家的思想和生平,顾及作家全人和全部作品,并考察作家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知人论世说”被赋予了文学批评方法论的内涵,直至今天仍然是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之一。3> “以盛唐为法”是什么意思?答:(1)这是严羽提出的诗论观 点;(2)严羽认为,盛唐诗歌故有“兴趣S具有“吟咏性情S “不落笔缝必无迹可求”等市美特征,盛唐诗歌是诗人运用“妙悟”这种艺术思维方式创作的,因此,盛唐诗歌才是后人师法的真正榜样。 4、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的诗论观点有: 答(1)诗道亦在妙悟;(2)学诗以识为主;(3)以盛唐为法;(4)不涉理路,不落言筌。5、简述谢榛诗歌理论主张: 答:(1)意象说,主张意象“妙在含糊J呆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2)兴会说,指的是艺术中的灵感诗有天机,待时而发,触物而成,虽幽寻苦索,不易得也。”(3)妙悟说, “非悟无以入其妙I 悟以见心”。 6、简述性灵说的三个特点: 答:(1)一?是露,袁宏道以这样 倾泻情感,发自本性而不加掩饰的诗为“本色”,他认为“本色” 的诗即使写得比较粗糙,也比蹈袭古人的作品高明。(2)二是俗,袁宏道提侣俗是和肯定今象相联系的,其对立面则是古与雅,今人写诗写文是不妨“宁今宁俗” 的,而且只有“宁今宁 俗S才能做到“情至之语,自然感人 (3)三是趣,袁宏道称赞当时流行 的民歌是“无闻无识真人多作”,是 这样才感人,“任性而发,尚能通于 人之再怒哀乐,嗜好情欲S他认为诗 文既然是要真实的反映自己的心声, 那么不登大雅Z堂的 |比俗情趣是丝 毫不必回避的。 (4)露,俗,趣三者构成了袁宏道 性灵说的主要特征,也是袁宏道在批 判七了派复古后所以提侶的理朴,古 雅,蕴藉相对立的新的审美情趣。 7.简述王夫之诗歌理论主张的内容: 答:(1)“诗道性情”,即对诗歌性 质,特征深刻而辩证的认识。 (2)“情景相生”和“现量即对 诗歌审美意象的生成及其情景关系的 阐述。(3)“以意为主S 反对“死法”, 即对诗歌创作技巧的论述和对形式主 义文风的鞭挞。(4)“四情说”,即 对诗歌功能的独特论述。(5)王夫之 从一贯的辩证思想出发,将诗歌创作 Z “情”与诗的兴,观,群,怨的鉴 赏、共用勾连为一体,把 “兴、观、群。怨”称之为“四情S 指出诗是通过它所包含的审美情感以 影响人们思想感情,发挥它的社会作 用的。由此他强调进行诗歌创作,必 须“出白四情之外,以生起四情S王 夫之“四情说”解释了诗歌创作与诗 歌鉴赏。功用的内在联系,从而深化 了传统“兴,观,群,怨”说的理论 深度,同事也丰富了诗歌的创作论。 &叶燮的诗话理论的原则是什么? 答:(1)本原论,这是探索诗歌本 原,力图阐述文学与现实的关系等根 本问题,(2)变正论,是其文学发展 论,着重讨论诗歌历史发展的规律, (3)创作论, 这是《原诗》的理论核 心,他把创造概括为四个过程:基础, 取材,匠心,文辞(4)批评论,他 以理论作指导,对历史作家作品进行 辩证艺术批评。 9.简述《原诗》的理论特色: 答:(1)《原诗》理论的系统性严密, (2)符合文学历史斗争实际的针对 性批判,(3)巧于运用艺术辩证法的 灵活性。 10.简述王渔洋(王士禱)“神韵说” 的主要内容: 答:(1)在作家修养方而,强调性情 与学问并巫。(2)在创作方而,追求 味外味的美学旨趣。(3)在艺术风格 上,以冲淡情远为宗。1K简述要创作 神韵诗歌心需要通过的途径:答: (1)贮兴而就,(2)笔墨梢炼.(3) 不著议论,(4)意外有象。 12、简述浙西派的词派的观点: 答:(1)推尊词体,提高词体的文 学地位,(2)耍求诗意雅正,格律 严谨,以严谨的格律形式来表现封建 士大夫思绪情趣。(3)宗法南宋, 推崇姜夔,张炎的词风。13:简述 对“夫词,非寄托不入, 专寄托不 出”的理解 答:(1)这是常州词派周济提出的有 关词的“寄托”的观点;(2)要求词 有所寄托.才能入于白然高妙Z境; (3)词又要超越所感的事物,使寄 托寓意若有若无, 浑然无迹具实读者 产生丰富的联想因而寄托不能穷尽。 14:简述明清戏曲理论情节的 “奇”观 答:(1)无论选取历史的还是现实的 题材,明清戏曲理论家们特别强调一 个“奇”字;(2)他们主张奇与新, 美相统一,(3)奇,新,美的同意必 须建立在一个“真”字的基础上,(4) 有点论者更深刻的揭示:为“利” 而 创作,迎合一部分小市民的低级趣味, 是“导淫S “怪述”戏曲产生的根 源,比较辩证的处理情节的离奇与真 实的关系,是戏曲理论的极大进步。 15.徐渭有关戏曲论的基本观点是 什么?(简述《南词序录》的基本观 点) 答:di'对南戏的热情扶持,反对一味 重北轻南,(2)探讨了南戏的肖乐特 点,反对用官调等成法约束南戏,(3) 提倡“本色” 论,肯定南戏的优良传 统,反对 “以时文为南曲” 16.简述李渔的戏曲功能论(或“简 述李渔关于戏曲理论的主 张”) 答:(1)李渔在论及戏曲的社会功能 时,提出娱乐与教化结合的主张,(2) 他所称“娱乐”兼指“白娱”与“娱 人”两方面…“白娱”是指作家在创 作中获得斥趣, “娱人”是指戏曲可 以娱乐观众。 (3)文艺的教化功能体现在|从j个 方面,BP “点缀太平”和“有挥风 教二 17.简述李渔关于戏曲剧结构的观 点 答:''(1)从戏曲特点岀发,孕渔提出 戏剧创作要“结构第一X这指两方而 而言,一是及族购在戏曲各部中居于 最巫要位置,二是结构处在戏曲写作 创作过程屮故先的次序。(2)他闱绕 结构提出了四个主张“立主脑,减头 绪,脱窠臼,密针线S (3)立主脑 是强调了戏111!要突出中心人物和 事的巫要性,实质上是对情节整一性 的强调;减头绪是说“一人事S 强调 情节线索的单一化,否则会使观众茫 然不知所云,结果损坏了演出效果。 脱窠臼,是针对当时抄袭模拟之风的 抨击批判;密针线,是对情节发展的 埋伏,相应而言的,也是对结构完整 性的要求。(5)此外.他还论及“格 局”问题,他又提出“小收煞”,与 “大收煞”等观点。 18.简述“欲代此一人立言,先宜 代此一人立心”强调的内容答:(1) 李渔认为作家在创作屮需耍设身处地 的想彖,意会人物应有的言行,即作 家化身为戏曲中的角色,想人物Z所 想,做人物Z所做,而不是用作家的 主观思想代替角色的行动,(2)实质 上是强调了戏剧创作屮人物要按照本 身性格逻辑行动,不要用作家的主观 意图代替角色的性格发展O 19>简述对“犯之而后避之”的理解 答:(1)这是金圣叹关于小说艺术技 巧的观点:(2)强调的是小说人物、 情节相近相同中求异: (3)所谓“避”是指避免情节人 物的重复与雷同,“犯”则是有意的 写出相近相同。 20.简述近代文论发生质变的要点 答:(1)变专制的封建文学为“万 姓所公”的国民文学;(2)破杂文 学体系而建纯文学观念;(3)由 “独抒性灵”说走向创作“自由” 论:(4)以上三点影响了近代文论 的整体构架,其余的变化, 均在此整 体构架中进行。 2K简述刘熙载的理论主张 答:(1)“艺者,道Z形也”一一 对文艺的本质和特点的认识;(2) “在外者物色,在我者生意”一—对 文艺创作规律的认识;(3)“诗可 数年不作,不可以作无真” ——对文 艺真实性问题的认识: (4)“凡物之文见乎外者,无不 以质有其内也” 一一对内容与形式 的关系的认识;(5)“扩前人之已发, 阐前人之未发”一一对文艺的继承与 创造之间关系的认识。 2:「简述对“在外者物色,在我者 生意”的理解 答:(1)这是刘熙载关于文艺创作规 律的认识:(2)他认为艺术是作家心 灵的产物,是一种精神产品,是作家 胸襟、怀抱、情感的抒发和表现。 23.简述“诗品出于人品”所强调 的内容 答:(1)这是刘熙载一条重要文学批 评原则。(2)“诗品”指诗歌作品 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人晶”是 指人的道徳修养和创作才能,(3) “诗品出于人品”强调文学作品的思 想价值同作家思想修养、创作才能有 密切关系。 24.简述对“熏、浸、刺.提” 的理 解 答:(1)这是梁启超提岀的小说革命 理论的观点;(2)“熏”扌旨小说 具有熏染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浸” 是指小说具有持久化人作用,“刺” 指小说具有吸引人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