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263_第1263部~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二卷

1263_第1263部~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二卷

1263_第1263部~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二卷.txt23让我们挥起沉重的铁锤吧!每一下都砸在最稚嫩的部位,当青春逝去,那些部位将生出厚晒太阳的茧,最终成为坚实的石,支撑起我们不再年轻但一定美丽的生命。小乘论·第1263部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二卷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卷上

分别界品第一(四十四颂)

诸一切种诸冥灭拔众生出生死泥

敬礼如是如理师对法藏论我当说

净慧随行名对法及能得此诸慧论

摄彼胜义依彼故此立对法俱舍名

若离择法定无余能灭诸惑胜方便

由惑世间漂有海因此传佛说对法

有漏无漏法除道余有为

于彼漏随增故说名有漏

无漏谓道谛及三种无为

谓虚空二灭此中空无碍

择灭谓离系随系事各别

毕竟碍当生别得非择灭

又诸有为法谓色等五蕴

亦世路言依有离有事等

有漏名取蕴亦说为有诤

及苦集世间见处三有等

色者唯五根五境及无表

彼识依净色名眼等五根

色二或二十声唯有八种

味六香四种触十一为性

乱心无心等随流净不净

大种所造性由此说无表

大种谓四界即地水火风

能成持等业坚湿暖动性

地谓显形色随世想立名

水火亦复然风即界亦尔

此中根与境即说十处界

受领纳随触想取像为体

四余名行蕴如是受等三

及无表无为名法处法界

识谓各了别此即名意处

及七界应知六识转为意

由即六识身无间灭为意

成第六依故十八界应知

总摄一切法由一蕴处界

摄自性非余以离他性故

类境识同故虽二界体一

然为令端严眼等各生二聚生门种族是蕴处界义愚根乐三故说蕴处界三诤根生死因及次第因故于诸心所法受想别为蕴蕴不摄无为义不相应故随粗染器等界别次第立前五境唯现四境唯所造余用远速明或随处次第为差别最胜摄多增上法故一处名色一名为法处牟尼说法蕴数有八十千彼体语或名此色行蕴摄有言诸法蕴量如彼论说或随蕴等言如实行对治如是余蕴等各随其所应摄在前说中应审观自相空界谓窍隙传说是明闇识界有漏识有情生所依一有见谓色十有色有对此余色声八无记余三种欲界系十八色界系十四除香味二识无色系后三意法意识通所余唯有漏五识唯寻伺后三二余无说五无分别由计度随念以意地散慧意诸念为体七心法界半有所缘余无前八界及声无执受余二触界中有二余九色所造法一分亦然十色可积集谓唯外四界能斫及所斫亦所烧能称能烧所称诤内五有熟养声无异熟生八无碍等流亦异熟生性余三实唯法刹那唯后三眼与眼识界独俱得非等内十二眼等色等六为外法同分余二作不作自业十五唯修断后三界通三不染非六生色定非见断眼法界一分八种说名见五识俱生慧非见不度故眼见色同分非彼能依识

传说不能观被障诸色故

或二眼俱时见色分明故

眼耳意根境不至三相违

应知鼻等三唯取等量境

后依唯过去五识依或俱

随根变识异故眼等名依

彼及不共因故随根说识

眼不下于身色识非上眼

色于识一切二于身亦然

如眼耳亦然次三皆自地

身识自下地意不定应知

五外二所识常法界无为

法一分是根并内界十二分别根品第二(七十四颂)

传说五于四四根于二种

五八染净中各别为增上

了自境增上总立于六根

从身立二根女男性增上

于同住杂染清净增上故

应知命五受信等立为根

未当知已知具知根亦尔

于得后后道涅槃等增上

心所依此别此住此杂染

此资粮此净由此量立根

或流转所依及生住受用

建立前十四还灭后亦然

身不悦名苦即此悦名乐

及三定心悦余处此名喜

心不悦名忧中舍二无别

见修无学道依九立三根

唯无漏后三有色命忧苦

当知唯有漏通二余九根

命唯是异熟忧及后八非

色意余四受一一皆通二

忧定有异熟前八后三无

意余受信等一一皆通二

唯善后八根忧通善不善

意余受三种前八唯无记

欲色无色系如次除后三

兼女男忧苦并余色喜乐

意三受通三忧见修所断

九唯修所断五修非三非

欲胎卵湿生初得二异熟

化生六七八色六上唯命

正死灭诸根无色三色八欲顿十九八渐四善增五九得边二果七八九中二十一阿罗汉依一容有说成就命意舍各定成就三若成就乐身各定成就四成眼等及喜各定成五根若成就苦根彼定成就七若成女男忧信等各成八二无漏十一初无漏十三极少八无善成受身命意愚生无色界成善命意舍极多成十九二形除三净圣者未离欲除二净一形欲微聚无声无根有八事有身根九事十事有余根心心所必俱诸行相或得心所且有五大地法等异受想思触欲慧念与作意胜解三摩地遍于一切心信及不放逸轻安舍惭愧二根及不害勤唯遍善心痴逸怠不信惛掉恒唯染唯遍不善心无惭及无愧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憍如是类名为小烦恼地法欲有寻伺故于善心品中二十二心所有时增恶作于不善不共见俱唯二十四类恼忿等恶作二十一有覆有十八无覆许十二睡眠遍不违若有皆增一初定除不善及恶作睡眠中定又除寻上兼除伺等无惭愧不重于罪不见怖爱敬谓信惭唯于欲色有寻伺心粗细慢对他心举憍由染自法心高无所顾心意识体一心心所有依有缘有行相相应义有五心不相应行得非得同分无想二定命相名身等类得谓获成就非得此相违得非得唯于自相续二灭

三世法各三善等唯善等有系自界得无系得通四非学无学三非所断二种无记得俱起除二通变化有覆色亦俱欲色无前起非得净无记去来世各三三界不系三许圣道非得说名异生性得法易地舍同分有情等无想无想中心心所法灭异熟居广果如是无想定从静虑求脱善唯顺生受非圣得一世灭尽定亦然为静住有顶善二受不定圣由加行得成佛得非前三十四念故二定依欲色灭定初人中命根体即寿能持暖及识相谓诸有为生住异灭性此有生生等于八一有能生能生所生非离因缘合名身等所谓想章字总说欲色有情摄等流无记性同分亦如是并无色异熟得相通三类非得定等流能作及俱有同类与相应遍行并异熟许因唯六种除自余能作俱有互为果如大相所相心于心随转心所二律仪彼及心诸相是心随转法由时果善等同类因相似自部地前生道展转九地唯等胜为果加行生亦然闻思所成等相应因决定心心所同依遍行谓前遍为同地染因异熟因不善及善唯有漏遍行与同类二世三世三果有为离系无为无因果后因果异熟前因增上果同类遍等流俱相应士用异熟无记法有情有记生等流似自因离系由慧尽若因彼力生是果名士用除前有为法有为增上果

五取果唯现二与果亦然

过现与二因一与唯过去

染污异熟生余初圣如次

除异熟遍二及同类余生

此谓心心所余及除相应

说有四种缘因缘五因性

等无间非后心心所已生

所缘一切法增上即能作

二因于正灭三因于正生

余二缘相违而兴于作用

心心所由四二定但由三

余由二缘生非无次第故

大为大二因为所造五种

造为造三种为大唯一因

欲界有四心善恶覆无覆

色无色除恶无漏有二心

欲界善生九此复从八生

染从十生四余从五生七

色善生十一此复从九生

有覆从八生此复生于六

无覆从三生此复能生六

无色善生九此复从六生

有覆生从七无覆如色辩

学从四生五余从五生四

十二为二十谓三界善心

分加行生得欲无覆分四

异熟威仪路工巧处通果

色界除工巧余数如前说

三界染心中得六六二种

色善三学四余皆自可得分别世界品第三(九十九颂)

地狱傍生鬼人及六欲天

名欲界二十由地狱洲异

此上十七处名色界于中

三静虑各三第四静虑八

无色界无处由生有四种

依同分及命令心等相续

于中地狱等自名说五趣

唯无覆无记有情非中有

身异及想异身异同一想

翻此身想一并无色下三

故识住有七余非有损坏

应知兼有顶及无想有情

是九有情居余非不乐住

四识住当知四蕴唯自地说独识非住有漏四句摄于中有四生有情谓卵等人傍生具四地狱及诸天中有唯化生鬼通胎化二死生二有中五蕴名中有未至应至处故中有非生如谷等相续处无间续生像实有不成不等故非譬一处无二并非相续二生说有健达缚及五七经故此一业引故如当本有形本有谓死前居生刹那后同净天眼见业通疾具根无对不可转食香非久住倒心趣欲境湿化染香处天首上三横地狱头归下一于入正知二三兼住出四于一切位及卵恒无知前三种入胎谓轮王二佛业智俱胜故如次四余生无我唯诸蕴烦恼业所为由中有相续入胎如灯焰如引次第增相续由惑业更趣于余世故有轮无初如是诸缘起十二支三际前后际各二中八据圆满宿惑位无明宿诸业名行识正结生蕴六处前名色从生眼等根三和前六处于三受因异未了知名触在淫爱前受贪资具淫爱为得诸境界遍驰求名取有谓正能造牵当有果业结当有名生至当受老死传许约位说从胜立支名于前后中际为遣他愚惑三烦恼二业七事亦名果略果及略因由中可比二从惑生惑业从业生于事从事事惑生有支理唯此此中意正说因起果已生明所治无明如非亲实等说为结等故非恶慧见故

与见相应故说能染慧故名无色四蕴触六三和生五相应有对第六俱增语明无明非二无漏染污余爱恚二相应乐等顺三受从此生六受五属身余心此复成十八由意近行异欲缘欲十八色十二上三二缘欲十二八自二无色后二缘欲六四自一上缘初无色近分缘色四自一四本及三边唯一缘自境十八唯有漏余已说当说此中说烦恼如种复如龙如草根树茎及如糠裹米业如有糠米如草药如花诸异熟果事如成熟饮食于四种有中生有唯染污由自地烦恼余三无色三有情由食住段欲体唯三非色不能益自根解脱故触思识三食有漏通三界意成及求生食香中有起前二益此世所依及能依后二于当有引及起如次断善根与续离染退死生许唯意识中死生唯舍受非定无心二二无记涅槃渐死足齐心最后意识灭下人天不生断末摩水等止邪不定聚圣造无间余安立器世间风轮最居下其量广无数厚十六洛叉次上水轮深十一亿二万下八洛叉水余凝结成金此水金轮广径十二洛叉三千四百半周围此三倍苏迷卢处中次踰健达罗伊沙驮罗山朅地洛迦山苏达梨舍那頞湿缚羯拏毗那怛迦山尼民达罗山于大洲等外有铁轮围山前七金所成苏迷卢四宝入水皆八万妙高出亦然

余八半半下广皆等高量山间有八海前七名为内最初广八万四边各三倍余六半半陜第八名为外三洛叉二万二千踰缮那于中大洲相南赡部如车三边各二千南边有三半东毗提诃洲其相如半月三边如赡部东边三百半西瞿陀尼洲其相圆无缺径二千五百周围此三倍北俱卢畟方面各二千等中洲复有八四洲边各二此北九黑山雪香醉山内无热池纵广五十踰缮那此下过二万无间深广同上七捺落迦八增皆十六谓煻煨尸粪锋刃烈河增各住彼四方余八寒地狱日月迷卢半五十一五十夜半日没中日出四洲等雨际第二月后九夜渐增寒第四亦然夜减昼翻此昼夜增腊缚行南北路时近日自影覆故见月轮缺妙高层有四相去各十千傍出十六千八四二千量坚手及持鬘恒憍大王众如次居四级亦住余七山妙高顶八万三十三天居四角有四峰金刚手所住中宫名善见周万踰缮那高一半金城杂饰地柔濡中有殊胜殿周千踰缮那外四苑庄严众车粗杂喜妙地居四方相去各二十东北圆生树西南善法堂此上有色天住依空宫殿六受欲交抱执手笑视淫初如五至十色圆满有衣欲生三人天乐生三九处如彼去下量去上数亦然离通力依他下无升见上四大洲日月苏迷卢欲天

梵世各一千名一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说名一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坏赡部洲人量三肘半四肘东西北洲人倍倍增如次欲天俱卢舍四分一一增色天踰缮那初四增半半此上增倍倍唯无云减三北洲定千年西东半半减此洲寿不定后十初叵量人间五十年下天一昼夜乘斯寿五百上五倍倍增色无昼夜殊劫数等身量无色初二万后后二二增少光上下天大全半为劫等活等上六如次以欲天寿为一昼夜寿量亦同彼极热半中劫无间中劫全傍生极一中鬼月日五百頞部陀寿量如一婆诃麻百年除一昼后后倍二十诸处有中夭除北俱卢洲极微字刹那色名时极少极微微金水兔羊牛隙尘虮虱麦指节后后增七倍二十四指肘四肘为弓量五百俱卢舍此八踰缮那百二十刹那为怛刹那量腊缚此六十此三十须臾此三十昼夜三十昼夜月十二月为年于中半减夜寒热雨际中一月半已夜于所余半月智者知夜减应知有四劫谓坏成中大坏从狱不生至外器都尽成劫从风起至地狱劫生中劫从无量减至寿唯十次增减十八后增至八万如是成已住名中二十劫成坏坏已空时皆等住劫八十中大劫大劫三无数减八万至百诸佛现世间独觉增减时麟角喻百劫轮王八万上金银铜铁轮

一二三四洲逆次独如佛

他迎自往伏诤阵胜无害

相不正圆明故与佛非等

劫初如色天后渐增贪味

由惰贮贼起为防雇守田

业道增寿减至十三灾现

刀疾饥如次七日月年止

三灾火水风上三定为顶

如次内灾等四无不动故

然彼器非常情俱生灭故

要七火一水七水火后风分别业品第四(一百三十一颂) 世别由业生思及思所作

思即是意业所作谓身语

此身语二业俱表无表性

身表许别形非行动为体

以诸有为法有刹那尽故

应无无因故生因应能灭

形亦非实有应二根取故

无别极微故语表许言声

说三无漏色增非作等故

此能造大种异于表所依

欲后念无表依过大种生

有漏自地衣无漏随生处

无表无执受亦等流情数

散依等流性有受异大生

定生依长养无受无异大

表唯等流性属身有执受

无表记余三不善唯在欲

无表遍欲色表唯有伺二

欲无有覆表以无等起故

胜义善解脱自性惭愧根

相应彼相应等起色业等

翻此名不善胜无记二常

等起有二种因及彼刹那

如次第应知名转名随转

见断识唯转唯随转五识

修断意通三无漏异熟非

于转善等性随转各容三

牟尼善必同无记随或善

无表三律仪不律仪非二

律仪别解脱静虑及道生

初律仪八种实体唯有四

形转名异故各别不相违

受离五十八一切所应离立近事近住勤策及苾刍俱得名尸罗妙行业律仪唯初表无表名别解业道八成别解脱得静虑圣者成静虑道生后二随心转未至九无间俱生二名断正知正念合名意根律仪住别解无表未舍恒成现刹那后成过不律仪亦然得静虑律仪恒成就过未圣初除过去住定道成中住中有无表初成中后二住律不律仪起染净无表初成中后二至染净势终表正作成中后成过非未有覆及无覆唯成就现在恶行恶戒业业道不律仪成表非无表住中劣思作舍未生表圣成无表非表定生得定地彼圣得道生别解脱律仪得由他教等别解脱律仪尽寿或昼夜恶戒无昼夜谓非如善受近住于晨旦下座从师受随教说具支离严饰昼夜戒不逸禁支四一三如次为防诸性罪失念及憍逸近住余亦有不受三归无称近事发戒说如苾刍等若皆具律仪何言一分等谓约能持说下中上随心归依成佛僧无学二种法及涅槃择灭是说具三归邪行最可诃易离得不作得律仪如誓非总于相续以开虚诳语便越诸学处遮中唯离酒为护余律仪从一切二现得欲界律仪从根本恒时得静虑无漏律从诸有情支因说不定不律从一切有情支非因诸得不律仪由作及誓受得所余无表由田受重行

舍别解调伏由故舍命终及二形俱生断善根夜昼有说由犯重余说由法灭迦湿弥罗说犯二如负财舍定生善法由易地退等舍圣由得果练根及退失舍恶戒由死得戒二形生舍中由受势作事寿根断舍欲非色善由根断上生由对治道生舍诸非色染恶戒人除北二黄门二形律仪亦在天唯人俱三种生欲天色界有静虑律仪无漏并无色除中定无想安不安非业名善恶无记福非福不动欲善业名福不善名非福上界善不勤约自地处所业果无动故顺乐苦非二善至三顺乐诸不善顺苦上善顺非二余说下亦有由中招异熟又许此三业非前后熟故顺受总有五谓自性相应及所缘异熟现前差别故此有定不定定三顺现等或说业有五余师说四句四善容俱作引同分唯三诸处造四种地狱善除现坚于离染地异生不造生圣不造生后并欲有顶退欲中有能造二十二种业皆顺现受摄类同分一故由重惑净心及是恒所造于功德田起害父母业定由田意殊胜及定招异熟得永离地业定招现法果于佛上首僧及灭定无诤慈见修道出损益业即受诸善无寻业许唯感心受恶唯感身受是感受业异心狂唯意识由业异熟生及怖害违忧除北洲在欲说曲秽浊业依谄嗔贪生依黑黑等殊所说四种业

恶色欲界善能尽彼无漏应知如次第名黑白俱非四法忍离欲前八无间俱十二无漏思唯尽纯黑业离欲四静虑第九无间思一尽杂纯黑四令纯白尽有说地狱受余欲业黑杂有说欲见灭余欲业黑俱无学身语业即意三牟尼三清净应知即诸三妙行恶身语意业说名三恶行及贪嗔邪见三妙行翻此所说十业道摄恶妙行中粗品为其性如应成善恶恶六定无表彼自作淫二善七受生二定生唯无表加行定有表无表或有无后起此相违加行三根起彼无问生故贪等三根生善于三位中皆三善根起杀粗语嗔恚究竟皆由嗔盗邪行及贪皆由贪究竟邪见痴究竟许所余由三有情具名色名身等处起俱死及前死无根依别故军等若同事皆成如作者杀生由故思他想不误杀不与取他物力窃取属己欲邪行四种行所不应行染异想发言解义虚诳语由眼耳意识并余三所证如次第名为所见闻知觉染心坏他语说名离间语非爱粗恶语诸染杂秽语余说异三染佞歌邪论等恶欲他财贪增有情嗔恚拨善恶等见名邪见业道此中三唯道七业亦道故唯邪见断善所断欲生得拨因果一切渐断二俱舍人三洲男女见行断非得续善疑有见顿现除逆者业道思俱转不善一至八善总开至十别遮一八五

不善地狱中粗杂嗔通二贪邪见成就北洲成后三杂语通现成余欲十通二善于一切处后三通现成无色无想天前七唯成就余处通成现除地狱北洲皆能招异熟等流增上果此令他受苦断命坏威故贪生身语业邪命难除故执命资贪生违经故非理断道有漏业具足有五果无漏业有四谓唯除异熟余有漏善恶亦四除离系余无漏无记三除前所除善等于善等初有四二三中有二三四后二三三果过于三各四现于未亦尔现于现二果未于未果三同地有四果异地二或三学于三各三无学一三二非学非无学有二二五果见所断业等一一各于三初有三四一中二四三果后有一二四皆如次应知染业不应作有说亦坏轨应作业翻此俱相违第三一业引一生多业能圆满二无心定得不能引余通三障无间业及数行烦恼并一切恶趣北洲无想天三洲有无间非余扇搋等少恩少羞耻余障通五趣此五无间中四身一语业三杀一诳语一杀生加行僧破不和合心不相应行无覆无记性所破僧所成能破者唯成此虚诳语罪无间一劫熟随罪增苦增苾刍见净行破异处愚夫忍异师道时名破不经宿赡部洲九等方破法轮僧唯破羯磨僧通三洲八等初后疱双前佛灭未结界于如是六位无破法轮僧

弃坏恩德田转形亦成逆母谓因彼血误等无或有打心出佛血害后无学无造逆定加行无离染得果破僧虚诳语于罪中最大感第一有思世善中大果污母无学尼杀住定菩萨及有学圣者夺僧和合缘破坏窣堵波是无间同类将得忍不还无学业为障从修妙相业菩萨得定名生善趣贵家具男念坚固赡部男对佛佛思思所成余百劫方修各百福严饰于三无数劫各供养七万又如次供养五六七千佛三无数劫满逆次逢胜观然灯宝髻佛初释迦牟尼但由悲普施被析身无忿赞叹底沙佛次无上菩提六波罗蜜多于如是四位一二又一二如次修圆满施戒修三类各随其所应受福业事名差别如业道由此舍名施谓为供为益身语及能发此招大富果为益自他俱不为二行施由主财田异故施果差别主异由信等行敬重等施得尊重广爱应时难夺果财异由色等得妙色好名众爱柔软身有随时乐触田异由趣苦恩德有差别脱于脱菩萨第八施最胜父母病法师最后身菩萨设非证圣者施果亦无量后起田根本加行思意乐由此下上故业成下上品由审思圆满无恶作对治有伴异熟故此业名增长制多舍类福如慈等无受恶田有爱果种果无倒故离犯戒及遮名戒各有二非犯戒因坏依治灭净等

等引善名修极能熏心故

戒修胜如次感生天解脱

感劫生天等为一梵福量

法施谓如实无染辩经等

顺福顺解脱顺决择分三

感爱果涅槃圣道善如次

诸如理所起三业并能发

如次为书印算文数自体

善无漏名妙染有罪覆劣

善有为应习解脱名无上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卷下

分别随眠品第五(六十九颂)

随眠诸有本此差别有六

谓贪嗔亦慢无明见及疑

六由贪异七有贪上二界

于内门转故为遮解脱想

六由见异十异谓有身见

边执见邪见见取戒禁取

六行部界异故成九十八

欲见苦等断十七七八四

谓如次具离三二见见疑

色无色除嗔余等如欲说

忍所害随眠有顶唯见断

余通见修断智所害唯修

我我所断常拨无劣谓胜

非因道妄谓是五见自体

于大自在等非因妄执因

从常我倒生故唯见苦断

四颠倒自体谓从于三见

唯倒推增故想心随见力

慢七九从三皆通见修断

圣如杀缠等有修断不行

慢类等我慢恶作中不善

圣有而不起见疑所增故

见苦集所断诸见疑相应

及不共无明遍行自界地

于中除二见余九能上缘

除得余随行亦是遍行摄

见灭道所断邪见疑相应

及不共无明六能缘无漏

于中缘灭者唯缘自地灭

缘道六九地由别治相因

贪嗔慢二取并非无漏缘

应离境非怨静净胜性故

未断遍随眠于自地一切非遍于自部所缘故随增非无漏上缘无摄有违故随于相应法相应故随增上二界随眠及欲身边见彼俱痴无记此余皆不善不善根欲界贪嗔不善痴无记根有三无记爱痴慧非余二高故外方立四种中爱见慢痴三定皆痴故应一向分别反诘舍置记如死生殊胜我蕴一异等若于此事中未断贪嗔慢过现若已起未来意遍行五可生自世不生亦遍行余过未遍行现正缘能系三世有由说三有境果故说三世有故许说一切有此中有四种类相位待异第三约作用立世最为善何碍用云何无异世便坏有谁未生灭此法性甚深于见苦已断余遍行随眠及前品已断余缘此犹系见苦集修断若欲界所系自界三色一无漏识所行色自下各三上一净识境无色通三界各三净识缘见灭道所断皆增自识行无漏三界中后三净识境有随眠心二谓有染无染有染心通二无染局随增无明疑邪身边见戒见取贪慢嗔如次由前引后生由未断随眠及随应境现非理作意起说惑具因缘欲烦恼并缠除痴名欲漏有漏上二界唯烦恼除痴同无记内门定地故合一无明诸有本故别为一漏瀑流轭亦然别立见利故见不顺住故非于漏独立欲有轭并痴见分二名取无明不别立以非能取故

微细二随增随逐与随缚住流漂合执是随眠等义由结等差别复说有五种结九物取等立见取二结由二唯不善及自在起故缠中唯嫉悭建立为二结惑二数行故为贱贫困故遍显随惑故恼乱二部故又五顺下分由二不超欲由三复还下摄门根故三或不欲发起迷道及疑道能障趣解脱故唯说断三顺上分亦五色无色二贪掉举慢无明令不超上故缚三由三受随眠前已说随烦恼此余染心所行蕴缠八无惭愧嫉悭并悔眠及掉举惛沈或十加忿覆无惭悭掉举皆从贪所生无愧眠惛沈从无明所起嫉忿从嗔起悔从疑覆诤烦恼垢六恼害恨谄诳憍诳憍从贪生害恨从嗔起恼从见取起谄从诸见生缠无惭愧眠惛掉见修断余及烦恼垢自在故唯修欲三二余恶上界皆无记谄诳欲初定三三界余欲见所断慢眠自在随烦恼皆唯意地起余通依六识欲界诸烦恼贪喜乐相应嗔忧苦痴遍邪见忧及喜疑忧余五喜一切舍相应上地皆随应遍自识诸受诸随烦恼中嫉悔忿及恼害恨忧俱起悭喜爱相应谄诳及眠覆通忧喜俱起憍喜乐皆舍余四遍相应盖五唯在欲食治用同故虽二立一盖障蕴故唯五遍知所缘故断彼能缘故断彼所缘故对治起故断对治有四种谓断持远厌应知从所缘可令诸惑断

远性有四种谓相治处时

如大种尸罗异方二世等

诸惑无再断离系有重得

谓治生得果练根六时中

断遍知有九欲初二断一

二各一合三上界三亦尔

余五顺下分色一切断三

于中忍果六余三是智果

未至果一切根本五或八

无色边果一三根本亦尔

俗果二圣九法智三类二

法智品果六类智品果五

得无漏断得及缺第一有

灭双因越界故立九遍知

住见谛位无或成一至五

修成六一二无学唯成一

越界得果故二处集遍知

舍一二五六得亦然除五分别贤圣品第六(八十三颂)

已说烦恼断由见谛修故

见道唯无漏修道通二种

谛四名已说谓苦集灭道

彼自体亦然次第随现观

苦由三苦合如所应一切

可意非可意余有漏行法

彼觉破便无慧析余亦尔

如瓶水世俗异此名胜义

将趣见谛道应住戒勤修

闻思修所成谓名俱义境

具身心远离无不足大欲

谓已得未得多求名所无

治相违界三无漏无贪性

四圣种亦尔前三唯喜足

三生具后业为治四爱生

我所我事欲暂息永除故

入修要二门不净观息念

贪寻增上者如次第应修

为通治四贪且辩观骨琐

广至海复略名初习业位

除足至头半名为已熟修

系心在眉间名超作意位

无贪性十智缘欲色人生

不净自世缘有漏通二得

息念慧五地缘风依欲身

侦查原理体系

侦查原理 一、侦查原理体系的层次性 作为侦查原理,目前侦查学教材都编入了“物质交换”和“同一认定”两原理。这两个原理的专属性基本上取得了一些共识,但其普遍性还有争议。 比如,有论者认为,同一认定原理是贯穿于刑事鉴定、侦查认识和司法证明的原理,可以叫做“广义同一认定”或“大同一认定”或“人事同一认定”(以人大的何家弘为代表); 而另一些人则不赞同,认为司法证明中的案件事实是历史事件,没有同一认定的条件。刑事案件更无法重演,侦查结论并无参照和比较的对象,无法同一认定(以公大的郝宏奎为代表)。 有学者认为,可以把侦查原理分为自然性原理(“物质交换原理”、“同一认定”原理)、社会性原理(“人文关联”原理、“个体心态”原理)、活动性原理【派生出“案件再现”原理(派生出“案侦局限”性原理)】三个层次。 下面一一进行介绍: (一)侦查自然性原理 1、物质交换原理 物质交换原理是20世纪初法国侦查学家艾德蒙·洛卡德提出的。其含义是:在外力作用下,两种以上物体相互接触、摩擦、碰撞,会引起其接触面物质成分的相互交流和变化。犯罪事件发生时,也会在作案人、犯罪现场和被害人之间形成物质交换现象。有物质交换,也就有能量交换和信息存储。侦查收集物证等材料,实际上是读取其中的证据信息。因而,有人认为该原理表述不够准确,应该将之称为“信息转移原理”(刘品新)。 犯罪交换物是现场勘查的对象,物质交换原理强化了侦查中的采痕取证意识,尤其是侦查员收集微量物证的意识。这使立足于发现犯罪痕迹的刑事采痕技术不断得到提升,因而交换原理是现场勘查的依据,也是进行物证鉴定的理论根据。 2、同一认定原理 同一认定原理是20世纪50年代由前苏联引进我国的。它是检验案件受审客体与被寻找客体是否一致的理论与方法。现场发现的物证是“被寻找客体”,侦查发现的被怀疑物是“受审客体”。当然,同一认定不限于物,还有对人的辨认之类的。广义论者将同一认定归纳为鉴定和辨认两种类型。辨认型的同一认定,用经验检视方法就可认定。由于心理主体的认知度和辨认环境的差异, 辨认型的同一认定出错概率较高,其证据可采性相对较低。而鉴定型的, 同一认定须用科技检验方式认定,主要与鉴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检验仪器的科技含量和先进程度有关,其一般的证据可采性较强。许多对人的同一认定也不限于辨认,同样需要经过鉴定,比如DNA技术。鉴定型的同一认适用于刑事技术鉴定。 3、物质交换和同一认定的关系 物质转移中的形态转移、成分转移,也是同一认定可以运用的。但位置移动是同一认定原理不能概括的。能量转移可能发生在同质物间,也可能发生在异质物间,这也是同一认定难以完全反映的。可见,两原理的运用范围还有一些区别。 (二)侦查社会性原理 人既是自然存在物,又是社会存在物。人的犯罪行为是一种社会现象,侦查必须研究案件的社会属性,除了需要解读物质性信息,还需要解读精神性信息。这里的精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

文化典籍

文化典籍 历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 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 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春秋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竹书纪年汉纪后汉纪大唐创业起居注顺宗实录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考异资治通鉴外记皇王大纪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资治通鉴纲目通鉴前编通鉴续编资治通鉴补大事记大事记续编元史续编续资治通鉴纲鉴易知录通鉴辑览明实录国榷康熙起居注东华录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左传纪事本末西夏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三藩纪事本末三朝北盟会编蜀鉴绎史平定三逆方略亲征朔漠方略逸周书东观汉纪建康实录古史路史契丹国志大金国志南宋书春秋别典藏书续藏书尚史国语战国策贞观政要渚宫旧事东观奏记历代小史边略荆驼逸史弇山堂别集明季稗史吴越春秋越绝书华阳国志蛮书南唐书南唐书压海安南志略倭变事略蒙古秘史蒙古源流十国春秋国初群雄事略明季北略明季南略十驾斋养新录晏子春秋列女传高士传安禄山事迹朱子年谱金陀粹编 名臣碑传琬琰集京口耆旧传唐才子传元朝名臣事略东林列传国朝汉学师承记国朝宋学渊源记碑传集畴人传王荆公年谱考略隋书经籍志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遂初堂书目直斋书录解题文渊阁书目千顷堂书目四库全书总目禁书总目四种钦定天禄琳琅书目经义考集古录 金石录籀史隶释隶续史通读通鉴论考信录十七史商榷 廿二史札记廿二史考异孩余丛考文史通义风俗通义唐六典麟台故事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清朝通典清朝通志续通志续文献通考皇朝文献通考唐会要五代会要宋会要辑稿宋朝事实 宋朝事实类苑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西汉会要东汉会要明会典大清会典登科记考历代职官表翰林志唐律疏义唐大诏令集宋大诏令集宋刑统盐铁论包孝肃公奏议历代名臣奏议历代兵制武备志语言 史籀篇三苍急就篇尔雅小尔雅释名方言说文解字广雅尔雅注尔雅疏字林五篇经典释文一切经音义说文解字系传 尔雅翼埤雅类篇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汉隶字源六书故助语辞通雅正字通六书通字汇骈雅康熙字典尔雅义疏广雅疏证尔雅正义恒言录通俗编说文解字注说文解字义证说文解字句读 说文释例说文通训定声草字汇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小学钩沉助字辨略虚字说读书杂志经籍纂诂经义述闻经传释词古书疑义举例马氏文通名原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白氏六帖事类集唐宋百孔六帖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古今事文类聚玉海永乐大典唐类函渊鉴类函佩文韵府骈字类编古今图书集成声类切韵唐韵韵镜广韵集韵礼部韵略切韵指掌图七音略五音集韵古今韵会举要中原音韵蒙古字韵五方元音音学五书古韵标准六书音均表诗声类说文声类切韵考修辞鉴衡文学诗经毛诗正义诗集传楚辞楚辞章句楚辞补注楚辞集注文选古诗源玉台新咏乐府诗集古谣谚文苑英华古文观止乾坤正气集古文辞类纂汉魏六朝

论我国侦查制度现状及其发展

从刑事诉讼法角度看我国现行的侦查制度 内容提要一个国家的侦查制度应与其刑事诉讼制度相适应。目前我国的侦查制度滞后于刑事诉讼制度,实践中存在诸多违法办案现象。本文通过探析侦查制度与诉讼制度的关联性,分析我国侦查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谋求以现代诉讼观为指导,构建科学、合理的侦查制度。 关键词侦查制度诉讼制度现状发展方向 我国现行侦查制度的基本框架是以1979年《刑事诉讼法》和1986年《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为蓝本建立的,在当时条件下,对惩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起到积极作用。然而,这种制度体现出的超职权化特征与当前我国刑事诉讼中所追求的惩治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的价值目标极不协调。特别是实践中大量存在的“超期羁押”、“刑讯逼供”、“非法取证”、“滥用强制措施”等违法办案现象,至今无法在制度上得到抑制。因此,以现代诉讼观为指导,分析我国目前侦查制度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探求其发展方向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侦查制度与诉讼制度的关联 对侦查制度的认识必须注意到它与诉讼制度的关联性。一个国家的侦查制度总是与该国的刑事诉讼制度是相适应的,诉讼制度是侦查制度的基础,诉讼价值观的改变也必然引起侦查制度的变化。因此,在探讨我国今后侦查制度的发展方向之前,有必要先回顾诉讼体系和侦查制度的关联。 众所周知,依据法的历史传统和法结构与法技术的特征,世界各国的法制度可以大致划分为两大法系,即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大陆

法系和英美法系除了在法律渊源、立法、法律适用技术方面和法律分类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外,与侦查制度密切相关的是在诉讼程序方面的差异。 大陆法系国家实行职权主义的诉讼制度,与此相适应的侦查制度为职权式侦查。在职权式侦查模式下,诉讼参与者只有侦控方和被告方,没有独立于二者之外的中立的第三方;侦查权由侦查机关单独行使,权限范围广泛,行使的自由度较大;犯罪嫌疑人权利较小并且受到广泛的限制,犯罪嫌疑人有接受侦查人员调查和讯问的义务。英美法系国家实行当事人主义诉讼制度,由此形成了弹劾式侦查制度。在弹劾式侦查模式下,诉讼由侦查机关、被告方和中立的裁判方三方组合,由裁判方以令状的形式对侦查行为予以监控;侦查权由侦查机关和被告方分别行使;法律保护处于先天不利地位的被告方,为使侦辩双方能够平等、公平对抗,赋予被告方一定的特权。 两种侦查模式的差异实际上反映了各国司法理念的不同。实行职权式侦查制度的国家认为,为了确保国家和社会利益,保证侦查及时有效地进行,应当维持双方诉讼手段的天生不平衡状态,对可能影响侦查有效性的制约措施以及被告方的诉讼权利等应加以限制;实行弹劾式侦查模式的国家认为,诉讼是国家与被告人之间关于刑事责任的一场争执,因而双方都有权利收集证据、查明事实,进行平等的对话;由于被告人与国家权力机关在实力方面的天生不平等,因而应当赋予弱者一定的特权,使他们之间的对抗具有实质意义;并且国家有义务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自由和人格尊严,因而涉及公民基本权利的侦查措施应当由中立的法官审批,侵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格尊严的侦

(2)四逆散方证研究

(2)四逆散方证研究 谷松 四逆散是《伤寒论》中记载的经方,后世在此基础上又创立了许多名方,其临床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但该方证的六经病位、病因病机、主证,该方的功效、组方等方面,后世医家在认识上的分歧颇大,见仁见智,各执一端。笔者对历代医家在理论方面的论述做以梳理,对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做以回顾,对现代实验研究做以总结,以期对四逆散方证能有个全面的了解,为今后的研究打下基础、拓宽思路。 1 四逆散方证理论研究 1.1 四逆散方证的来源 《伤寒论》(宋本)原文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四逆散方:甘草(炙)

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 芍药。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1.2 四逆散方证的研究 1.2.1四逆散证的六经病位 病在少阴:钱潢云:“此所谓少阴病者,即前所谓脉微细、但欲寐之少阴病”。柯琴:“四逆皆少阴枢机无主,升降不利所致”。 成无己、吴昆等亦认为病属少阴。 病在厥阴:沈明宗认为“此方原系治厥阴热厥主方,后人不识其旨,湮没已久,今表出之”。《伤寒论选读》(四版教材)将四逆散列入厥阴病篇而治气郁证。 病在少阳:近代名医陆渊雷认为“其病盖少阳之类证,绝非少

阴”。《医方发挥》引《伤寒杂病论义疏》观点:“少阳病气上逆,今胁下痛甚则呕逆,此肝胆不降也,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主之”。 1.2.2 四逆散证的病因病机 热邪为患:成无己云:“伤寒邪在三阳,则手足必热;传到太阴,手足自温;至少阴则邪热渐深,故四肢逆而不温也”。方有执赞同成氏的传经之说,认为“人之四肢,温和为顺,故以不温和为逆,但不温和而未至于厥冷,则热犹为未入深也”。喻嘉言更明确提出“传经热邪至于手足,四逆最当辨悉,若见咳利种种之证,其为热证无疑矣”。高学山谓“盖手足为阳气之充,胃中真阳为热邪所伤,于是阴阳格拒于胃,而阳气不充于四末,故四逆也。与厥阴厥宜下之之热厥颇同”。吴坤安云“此阳经热邪扰于阴分而厥也。盖四逆有寒热之分,胃阳不敷于四肢为寒厥,阳邪内扰于阴分为热厥。寒则下利清谷,热则泄利下重”。持“热厥”观点的还有柯琴、徐大椿、程知、吴谦、许宏、王晋三等医家。但尤在泾大胆地对热厥之说提出了质疑,指出:“此非热厥。……旧谓此为治热深发厥之药,非是。夫果热深发厥,则属厥应下之之例矣,岂此药所能治哉!”。

毗昙学的修道次第:以说一切有部的论书为中心

毗昙学的修道次第——以说一切有部的论书为中心作者:张敬川来源:本站原创更新时间:2012年03月16日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d13311837.html,/ztjj/zgfx/x/zdesjqeyn2/2012/03/16/100759773.html 【内容提要】戒定慧三学是佛教教义的核心内容,其中,对禅定之次第论述的最详细的,当是部派佛教的相关论书。本文即以说一切有部为考察之中心,分析了其修道的次第,修证的方法,以及所证的果位,并与大乘中观学派之修道次第作了对比,指出二者对修证的最高果位观点不同,后者是对有部修证次第的进一步延伸。 【关键词】有部解脱烦恼 【作者】南京大学讲师。 毗昙,梵文为Abhidharma,又译为阿毗昙、阿毗达磨,“阿毗”既有朝向、面对的意思,又有称赞的意思,“达磨”是“法”的意思。其意义为大法、无比法、对法等。[1]是佛教三藏系统中论藏的总称。论藏的编辑要晚于经藏与律藏,[2]其影响力在部派佛教时期达到了高峰,其内容随着部派间之争论分合而逐渐扩充,每个部派均建立了反应自己学说观点的论藏系统。现在保存最完整的是南传上座部的“七论”[3],及北传说一切有部的“一身六足”论[4]。其它部派的论书也有部分被保留下来。如属于犊子部的《三法度论》、经量部的《成实论》等。除了这些根本的论书外,部派中还有相应的注释性论典,如一切有部论师们的集大成之作《大毗婆沙论》,纲要性的著作如法胜《阿毗昙心论》四卷、法救《杂阿毗昙心论》十一卷、尸陀槃尼《鞞婆沙论》十四卷、优婆扇多《阿毗昙心论经》六卷等。汉译的部派论书以说一切有部为主,初期译为“阿毗昙”,后玄奘译为“阿毗达磨”。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毗昙学主要即指的说一切有部论书的研究。 一、修行之次第 毗昙学所弘扬者,为声闻乘之教法,故其解脱论亦以声闻根性者之修行为中心。《大智度论》云:“声闻者,但破吾我因缘生诸烦恼,离诸法爱,畏怖老、病、死、恶道之苦;不复欲本末推求了了、坏破诸法,但以得脱为事。”[5]故声闻乘之教法重在以出离心而得解脱,具体到修行之次第上,便是以四念处观身心之不净相、无常相,由此可生厌离心。四念处即依次观察身、受、心、法。其中,身相最粗,易了亦知,故先观之。观身之法,可有三途,即不净观,安般念及界分别观。前二者为入佛法之甘露门。《杂阿毘昙心论》卷一云:“复次,二种色观故,入佛法中为甘露门。谓不净观及安般念。彼不净观者观造色,安般念者观四大。”[6]不净观主要对治的是贪爱,依贪爱之种类不同,又可细分为四种观法,即

四逆散临床应用及探索

四逆散是《伤寒论》中记载的经方,后世在此基础上又创立了许多名方,其临床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但该方证的六经病位、病因病机、主证,该方的功效、组方等方面,后世医家在认识上的分歧颇大,见仁见智,各执一端。笔者对历代医家在理论方面的论述做以梳理,对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做以回顾,对现代实验研究做以总结,以期对四逆散方证能有个全面的了解,为今后的研究打下基础、拓宽思路。 1 四逆散方证理论研究 1.1 四逆散方证的来源 《伤寒论》(宋本)原文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四逆散方: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 芍药。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1.2 四逆散方证的研究 1.2.1四逆散证的六经病位 病在少阴:钱潢云:“此所谓少阴病者,即前所谓脉微细、但欲寐之少阴病”。柯琴:“四逆皆少阴枢机无主,升降不利所致”。成无己、吴昆等亦认为病属少阴。 病在厥阴:沈明宗认为“此方原系治厥阴热厥主方,后人不识其旨,湮没已久,今表出之”。《伤寒论选读》(四版教材)将四逆散列入厥阴病篇而治气郁证。 病在少阳:近代名医陆渊雷认为“其病盖少阳之类证,绝非少阴”。《医方发挥》引《伤寒杂病论义疏》观点:“少阳病气上逆,今胁下痛甚则呕逆,此肝胆不降也,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主之”。 1.2.2 四逆散证的病因病机 热邪为患:成无己云:“伤寒邪在三阳,则手足必热;传到太阴,手足自温;至少阴则邪热渐深,故四肢逆而不温也”。方有执赞同成氏的传经之说,认为“人之四肢,温和为顺,故以不温和为逆,但不温和而未至于厥冷,则热犹为未入深也”。喻嘉言更明确提出“传经热

古今法帖论简体繁体合一版

古今法帖论 周武王《封比干墓铜盘铭》,其文为:“左林右泉,后岗前道,万世之藏,兹焉是宝”十六字,在汲县北十里比干墓上,碑石残断,字画失真。明万历十五年,知府周思宸重摩《汝帖》,立石于墓前,《墨林快事》谓‘道’、‘世’、‘之’、‘是’、‘宝’等字。皆带有篆隶之笔,其为后人妄作也无疑,况云“封墓之盘”,则四语更无谓:然其传甚远,必汉以来人所谓。比干之仁甚伟,封比干之事甚懿,宜其身后世之仰钦而为之点饰也。余所收《铜盘铭》一纸,乃周室所颁铜盘,与《比干铜盘》铭异,字数亦多,系后世新出土之物,真周宝也。 汉《鲁峻碑》隶书,用笔趁着,不涉离奇,唐隶多本于此可学着也。有碑阴,亦隶,乃当时常人书。又相传碑为蔡中郎熹平二年书。 汉《郭有道碑》、《曹全碑》,相传为蔡中郎书。 《岣楼碑》后跋释文模糊不清,隐隐有“何致”二字着乃原碑,后释文俱全着,乃翻搨也。 汉《孔羡》、《白石神君》、《上尊号》、魏《受禅》诸碑,险劲遒迈,转折皆方,锋棱俱出,开唐人八份之门,亦导欧、李之先,故知古人生辣横撑,皆非无本而然也。 皇象《吴大帝碑》,似篆非篆,似隶非隶,其险劲处,《尊号碑》不能及也。 索靖《出师讼》草书,沉着峭劲,古厚谨严,欧书多脱胎于此。又当拖楷处拖开,当收紧处仍自收紧,不令鬆懈。 索靖《月仪帖》,《汝帖》中有之,甚佳。 索靖《出师讼》横平竖直,够点挑剔,一丝不走。吾等学书以此为圭臬,则无失矣。右军《十七帖》亦此法。 隋《开皇兰亭》本,余曾见一翻刻者,笔意苍圆,

颇为可观。昔人谓是智永书,然其笔意不甚似也。 唐太宗诏供奉官赵模、诸葛贞、汤普澈、冯承素四人临摹《禊帖》,各有本头。昔人谓赵模、诸葛贞得其笔意,汤普澈得其形似,而冯承素于二者兼有之。 《兰亭》定武本,是唐率更令欧阳询本以《兰亭》真本临摹,最为逼真。太宗爱之,刻石置禁中,详见何子楚跋。 《国子监兰亭》,大约赵模诸人所临,虽不及欧本而笔力清挺,亦非后人所能及。 《上赏兰亭》园秀处有永师、伯施笔意,自是唐临本。思翁苦传会《定武》,谓“险劲遒媚”,然“劲”尽有之,“险”则未也。又云“加于《颍上》”,此论未公,吾不凭也,而帖自可宝。《定武》、《颍上》而外,当数此本。 今之《东阳兰亭》,即当日薛绍彭所损“天”、“湍”、“流”、“带”、“石”五字之原石瘦本也,今之“定武肥本”,即当日薛绍彭翻刻应人之肥本。南渡后争重《兰亭》,人因翻之又翻,以至于今者也。“东阳本”古厚圆劲,的真欧书;“定武肥本”间架难具,而鬆软无神,乃世人多以肥本为真《定武》而宝重之,不知其为翻而又翻之假刻也;及《东阳》为真《定武》,而世又不之知,弗为宝重,其亦叶公好龙,见真者而反却走之耶。 《东阳兰亭》原本明时出土,至明季石缺,中有大断文数道;刻下假“定武本”有细断问而无大断问,乃从南渡后之赝本翻出者,但翻之又翻,而其真愈失,间架虽具而神骨不存矣。 《东阳兰亭》中如“永”、“和”、“九”、“岁”、“春”、“初”、“会”、“稽”、“阴”、“咸”、“崇”、“茂”、“盛”、“一”、“觞”、“咏”、“怀”、“视”、“娱”、“信”、“可”、“乐”、“与”、“怀”、“所”、“形”、“静”、“所”、“犹”、“能”、“怀”、“于”、“尽”、“与”、“感”、“能”、“于”、“怀”、“固”、“诞”、“齐”、“由”、“列”、

阿赖耶识语义流变初探

阿赖耶识语义流变初探 陈屹 (武汉大学心理学系,湖北武汉 430072) [摘要] 本文以佛教经典为依据,考证阿赖耶识语义的渊源和流变,初步梳理从佛教初期到中晚期阿赖耶识语义的变迁,从而较为全面的诠释阿赖耶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关键词] 阿赖耶识语义渊源和流变 阿赖耶识,旧名阿黎耶识,梵文作alayavijnana,为唯识学中第八心识名。梁真谛训名译为无没识,唐玄奘就义译为藏识;藏是摄义,无没是不失义,意思相同名称相异而已。阿赖耶识不仅是唯识学的核心概念,而且是佛教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的内涵和外延可谓博大精深。本文试图以佛教经典为依据,初步考证阿赖耶识语义的渊源和流变。 1、早期阿赖耶的概念 一般认为阿赖耶识成立于印度佛教的瑜伽行派,但阿赖耶一词在初期佛教经典中即已出现。无著在《摄大乘论》中提到阿含经中所说的阿赖耶: 玄奘译本《摄大乘论本》中为, 复次声闻乘中。亦以异门密意已说阿赖耶识。如彼增壹阿笈摩说。世间众生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为断如是阿赖耶故。说正法时恭敬摄耳。住求解心法随法行。如来出世如是甚奇。希有正法出现世间。于声闻乘如来出现。 真谛译本《摄大乘论》中为, 如增一阿含经言。于世间喜乐阿梨耶。爱阿黎耶。习阿黎耶。著阿黎耶。为灭阿黎耶。如来说正法。世间乐听故。属耳作意欲知生起正勤。方得灭尽阿黎耶。乃至受行如来正法及似法。由如来出世。是第一希有不可思议法。 “增壹阿笈摩”即是增一阿含经、“阿梨耶”即是阿赖耶,但北传汉译《增一阿含经》中并没有相对应的经文,而在南传巴利文《增支部》中则有与无著所引几乎完全相同的经文。《成唯识论》中也引用说一切有部增壹经提到阿赖耶, 说一切有部增壹经中亦密意说此名阿赖耶。谓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无性解释说“爱阿赖耶”是总句,其余三句则是三世别说,即现在世乐阿赖耶、过去世欣阿赖耶、未来世喜阿赖耶。上述经文中都说众生喜乐、爱著阿赖耶,所以要断灭阿赖耶,阿赖耶是爱着或贪爱之义。在另一部综述南传佛教的著作《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中亦有两处出现阿赖耶,觉音(Buddhaghosa)均将其译为“执着”,他说五种欲的执着即是阿赖耶。根据舟桥尚哉对南传巴利文大藏经的调查,发现阿赖耶共出现二十三次,他认为大部份的地方阿赖耶皆是执着或爱着之意。 在《The Pali Text Society's Pali-English Dictionary》中总结阿赖耶的解释有三:1. roosting place, perch, i.e. abode settling place, house (栖息所,、卧室、住所、住处等意思) 2. "hanging on", attachment, desire, clinging, lust (执着、欲望等意思) 3. pretence, pretext, feint (伪装、借口等意思) 《大日经疏》中也对阿赖耶作了解释:“阿赖耶,义云含藏,正翻为室。谓诸蕴于此中生,于此中灭,即是诸蕴巢窟,故以为名。”又云:“阿赖耶是房义,是盛受义。”这种解释基本取

侦查措施

论刑事侦查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2011-02-10 16:48 【大中小】【我要纠错】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体制变革和利益格局的调整,社会治安形势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这对公安机关驾驭社会治安特别是打击犯罪能力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刑事犯罪运行特点和犯罪格局分布的变化,当代刑侦工作应确立情报信息工作的主导地位,构建与时俱进的工作机制,来应对新时期刑侦工作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刑事侦查;情报信息工作;理论;工作机制 一、刑侦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一)当前严重刑事案件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带来了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急剧变化,特别是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引发了大量社会矛盾,导致诱发犯罪的因素和犯罪分子可资利用的机遇、条件增多,在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由此所产生可资犯罪利用的漏洞更加明显。刑事犯罪在这一社会背景下也必然出现新的情况,呈现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首先,刑事犯罪总量高位运行的局面在总体控制的前提下仍将继续增长,并将迎来暴力犯罪、有组织犯罪、连锁犯罪、严重经济犯罪、高科技犯罪等具有世界性的五大犯罪浪潮。其次,以侵财为目的的严重刑事犯罪增多,呈现出复杂性、隐蔽性和严密性,犯罪手段进一步趋向多元化、区域化和领域扩大化。再次,流动人口成为刑事犯罪的高发群体,并且向系列化、职业化、集团化趋势发展,作案区域跨度大、暴力倾向强烈,打击和防范的难度及成本急剧增加。最后,由于国家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导致聋哑人等社会弱势群体犯罪现象增多;刑事犯罪分子的年龄整体趋于低龄化,年龄多在14岁至25岁之间;另外,罪犯中累犯所占比例较高。 (二)现代警务机制建设对刑侦改革提出更高要求。 对付现代犯罪,需要警务工作的高效率、高质量、针对性和有效性,而所有这些离不开警务变革。现代刑侦警务机制就是以提高侦查办案水平和打击犯罪能力为中心,以一支责任明确、执法规范、运作高效、战斗力强的专业化刑侦队伍为基础的一系列标准化、科技化、规范化、法制化的刑侦警务工作制度和科学运作模式。建设现代刑侦警务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现代警务机制下刑侦改革的重点,就是要通过扎实推进现代刑侦警务机制构建促进刑侦队伍专业化建设,进一步整合现有警力资源、明确公安机关内部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形成协调配合、高效运作的现代警务运行机制,以期达到最佳的警力配置,提高破案效能和精确打击水平。在深入研究刑事犯罪整体走势和刑事犯罪活动规律特点的基础上,现代警务机制走刑侦专业化道路是适应当前刑侦体制改革和刑事犯罪新形势,实现刑侦工作发展类型的转化和侦查模式的多元化发展,藉以形成专业化的打击合力,提高打击刑事犯罪的主动性、针对性、时效性和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三)法制现代化对刑侦破案的执法要求越来越高。

伤寒杂病论义疏第十六卷(繁体版)

伤寒杂病论义疏卷十六 瀏陽劉世禎昆湘述義 瀏陽劉瑞瀜仲邁疏釋 受業方錫藩振群敬錄 劉裔誠樸庵校字 劉淵仲劉仲鴻李謨光同校 劉芹齋易雨郇易石庵同校 劉藥橋傅文斗唐雲崧同校 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 师曰:病人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著覆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著覆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亡血也。 重集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者,使学者于病转坏之中,析邪缘体异之义,单提错综,以求诊道一贯之旨。兹示坏病之例,乃以亡血为首者,明气分之病易治,血分之病难瘳。凡初由外感,转辗误治,以成内伤者,莫不皆病责血分。诊道失传,象势不辨,医家虽熟读气血为病之文,实不悟气血在脉之异。俗所谓伤风不醒便成劳者,大抵皆不辨气血,误治以转坏也。本条即由伤寒病后,转内伤血痹寒热之证,留连岁月,缠绵不愈。病人于夏月阴升井寒之候,则阴浮阳陷而恶寒。于冬月阳升井暖之时,则阴陷阳浮而发热。病者苦喜之情,反乎常人之好,此之所谓内损。学者于此反复,当知转坏由于误治之逆,病异由于体秉之偏,而病机进退消长之变,莫不与令气之阴阳升降天人交感。故凡朔望盈虚之义,节候转变之差,皆于审度病机相关最切。世欲废夏时以乱天地之政令者,何心哉。 寸口脉浮紧(通行本误作大)而(通行本在浮字下)医反下之,此为大逆。浮则无血,紧(通行本误作大)则为寒,寒气相搏,则为肠鸣。医乃不知,而反饮冷水,令汗不(通行本误作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则饐[juzhuo 校注:原字不知]。 凡坏病缠绵难愈,致损于因循不觉之中者,皆邪伏血分,病在经络。若邪在肠胃之间者,则误治即病势暴迫,变证蜂起,本条所举之治例是也。脉浮紧为客邪在表,误下则荣卫内陷,此为大逆。寒气相搏,即客寒内与本体阳气胜拒之意。既下而复与冷水,一逆再逆者,知亡血之变,必阴弱发热。口渴证象多热,始令医工再误。饮冷水而转饐者,明饐证由冷气内逼,浮热上冲(亦有外冷逼内热上冲者,又是一例),与哕逆皆为寒热二气相搏之变。冷必相搏者,谓冷与热搏[juzhuo校注:原作捕]也(若纯寒之证,则变哕饐者少)。由此知误治转坏,半由阴虚化热,故示例以亡血为重。若体秉中寒之人,则变证既少,且证象易辨,亦难召庸工凶凶之误,又可知矣。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阿毗达磨俱舍颂翻译

佛世尊自己灭尽了一切冥与诸冥,并从生死轮回的苦海中拔救出有情众生。对于具有如此自利利他的圆满德行、如实教授诫勖众生的如理师,理应极尽恭敬;为此,我将要说对法所藏——阿毗达磨俱舍。 离缚简择的无漏般若智慧及其眷属色受想行识五蕴、以及能够使众生通向无漏智慧的资粮——诸部论藏六足一身等就是对法。依六足一身而生、并摄取它的精义的缘故,所以有了对法所藏之名——阿毗达磨俱舍。离开了能够简择的无漏智慧,就没有其它的殊胜方法可以灭尽诸惑无明。众生由于诸惑无明而漂转三界生死大海,因此才要传承佛世尊所说的拯救众生的对法。 一切法不出二种:有漏法、无漏法。苦、集、道三谛是有为法,除却道谛是有漏法。苦、集二谛中有漏烦恼随顺增长的缘故,得名有漏法。无漏法是指道谛、以及三种无为法——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择灭是指脱离系缚、证得解脱,烦恼有多少种,择灭就有多少种。诸法因缘而生,生缘缺时法毕竟不生,别得非择灭无为。诸有为法,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又称为世路、言依、有离、有事等等。有漏法又名取蕴、也称为有诤、苦谛、集谛、世间、见处、三有等等。色蕴包括五根、五境、无表色。眼耳鼻舌身五识,依托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五种净色。色分为显色和形色二种,又可细分为显色青黄赤白云烟尘雾影光明暗以及形色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共二十种。声可分为有执受大种为因有情名可意声、有执受大种为因有情名不可意声、有执受大种为因非有情名可意声、有执受大种为因非有情名不可意声、无执受大种为因有情名可意声、无执受大种为因有情名不可

意声、无执受大种为因非有情名可意声、无执受大种为因非有情名不可意声共八种。香可分为好香、恶香、等、不等香四种。味可分为甘、醋、醎、辛、苦、淡六种。触可分为四大种坚、湿、暖、动以及滑性、涩性、重性、轻性、及冷、饥、渴共十一种。 无表色生起现行的四位是乱心、不乱心,无心定、有心定;无表色的行相是相似相续,随流不断的生起;无表色的性质仅有善与不善。无表色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所以是色法。大种是地水火风四界,地界能持,水界能摄,火界能熟,风界能长,它们的性质是地坚水湿火暖风动。名为地是佛随世间的表面认识,从显色和形色两方面立名;水、火、风的得名也是如此。 如前所说色蕴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五境,立为十二处的十处,十八界的十界。受蕴接受随顺触因,想蕴能取像为体,色、受、想、识四蕴之余留总为行蕴。如是受、想、行三蕴,加上无表色,以及三种无为法,总为七法,于处门中立为法处,于界门中立为法界。识蕴是说各各了别,此识蕴于十二处中即名意处,于十八界中即名七心界,即意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应知六识转为意者,明有意界。即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之身,无间隔而灭,转为意界。意界之设,是为了第六识意识有所依托的缘故,由是所依、能依、境界各六,成十八界。总摄一切法,由一色蕴,由一意处,由一法界。法唯摄自性,不摄他性,是因为法与他性相排斥的缘故。类同、境同、识相同,因此眼界虽二其体为一,耳鼻等亦如此。为了庄敬明了的缘故,眼耳鼻三根各生二处。聚即是

伤寒杂病论义疏第十六卷(繁体版)

伤寒杂病论义疏卷十六 XXXX昆湘述義 XXXX瑞瀜XX邁疏釋 受業XX 振群敬錄 XXXX校字 XXXXXX同校 XXXXXXXX 同校 XXXX文斗XX雲崧同校 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 师曰: 病人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著覆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著覆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亡血也。 重集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者,使学者于病转坏之中,析邪缘体异之义,单提错综,以求诊道一贯之旨。兹示坏病之例,乃以亡血为首者,明气分之病易治,血分之病难瘳。凡初由外感,转辗误治,以成内伤者,莫不皆病责血分。诊道失传,象势不辨,医家虽熟读气血为病之文,实不悟气血在脉之异。俗所谓伤风不醒便成劳者,大抵皆不辨气血,误治以转坏也。本条即由伤寒病后,转内伤血痹寒热之证,留连岁月,缠绵不愈。病人于夏月阴升井寒之候,则阴浮阳陷而恶寒。 于冬月阳升井暖之时,则阴陷阳浮而发热。病者苦喜之情,反乎常人之好,此之所谓内损。学者于此反复,当知转坏由于误治之逆,病异由于体秉之偏,而病机进退消长之变,莫不与令气之阴阳升降天人交感。故凡朔望盈虚之义,节候转变之

差,皆于审度病机相关最切。世欲废夏时以乱天地之政令者,何心哉。 寸口脉浮紧(通行本误作大)而(通行本在浮字下)医反下之,此为大逆。 浮则无血,紧(通行本误作大)则为寒,寒气相搏,则为肠鸣。医乃不知,而反饮冷水,令汗不(通行本误作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则饐[juzhuo 校注: 原字不知]。 凡坏病缠绵难愈,致损于因循不觉之中者,皆邪伏血分,病在经络。若邪在肠胃之间者,则误治即病势暴迫,变证蜂起,本条所举之治例是也。脉浮紧为客邪在表,误下则荣卫内陷,此为大逆。寒气相搏,即客寒内与本体阳气胜拒之意。 既下而复与冷水,一逆再逆者,知亡血之变,必阴弱发热。口渴证象多热,始令医工再误。饮冷水而转饐者,明饐证由冷气内逼,浮热上冲(亦有外冷逼内热上冲者,又是一例),与哕逆皆为寒热二气相搏之变。冷必相搏者,谓冷与热搏[juzhuo 校注: 原作捕]也(若纯寒之证,则变哕饐者少)。由此知误治转坏,半由阴虚化热,故示例以亡血为重。若体秉中寒之人,则变证既少,且证象易辨,亦难召庸工凶凶之误,又可知矣。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此示病变半由误治之逆,内伤多始外感之证,故太阳为六经之门户,而汗、吐、下、温针诸逆,乃病机转坏之根源也。本条发汗、吐、下、温针,皆指医误。 凡由误治而病机转变者,谓之坏病。由自汗、吐、下而病机变化者,谓之变证。 坏病者,谓病已异于六气初感正病之常,与证治之顺逆难易无关。随脉证之变而调理之,谓之救逆。曰“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者,明救逆本无定法,但调和血气之偏,复其生化之常云尔。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

十六画繁体字

锛餐憯穇舱糙蹅侪幨阊氅鋹谌踸赪褫憧瘳踹遄陲锤輴錞糍璁璀撮蹉鹾错锝雕锭辐钢锢锪辑锦静锯锩髹谖缜铮整锟铼钔锰穆锫凭錡钱锖嫱揿瘸蹂儒缛褥噻嬗膳鄃输蛳撕稣锬颓锡羲螅阋锨醒谒逾觎谕憎甑瘵战绉诸麈撞锥锱郰撙 16画五行属“木”的字有: 蓓荜筚蓖篦蔀篰苍橙篘莼笃饿谔鄂阏萼遏噩蒽篚噶篙糕缟膈骼鸪毂掼龟辊过蒿嚆横黉骺鲎桦慌隍荤机畿墼蒺剂冀髻颊缣蒹谏踺强耩犟挢徼缙噤颈憬橘举踽窭鄄橛麇瞰眍篥蓄蓁蒸裤哙窥愦梦蒲朴器褰黔橇桥憔樵撬鞘亲擒檎螓檠磬遒鼽糗趋鸲磲桡蓉蓐穑树蒴蒜荪蓑蓊樨县橡筱啸谐阎谚窑缢荫萦蓥嬴颖阈遇圜樾筑篆嘴樽 16画五行属“水”的字有: 澳鲅办鲍虣惫糒甏嬖觱鮅鞞遍辨瘭傧拨饽播鲌膊馞潺潮澈澄霏奋愤讽抚鲋骸骇颔翰翮醐寰遑潢讳阍馄涧浇洁噱溃潦涝霖蚂骂瞒螨醚悯螟瘼默谋霓凝潘螃耪陪霈澎膨骈蹁谝瓢瞟撇瞥频鲆扑氆潜润撒霎潸潲渑澍澌潭烫潼隈沩涠阌宪廨兴学浔鄅沄 16画五行属“火”的字有: 撤陈撑鸱炽俦辏达殚掸惮导道灯谛谍蹀都赌憝吨炖遁踱燔积撅獗琏撩獠燎璇臻赖褴螂捞擂缡璃罹历廪陵遛龙瘘卢陆录焖挠鲇哝诺逎燃烧燊遂鲐昙糖螗绦陶蹄醍头暾鸵橐熹晓谑焰鸯晔燚燠璋瘴踵猪撰赘谘髭 16画五行属“土”的字有: 嗳嫒谙聱螯懊磅壁碜惯衡垦垮磨瓯碛墙融坛违谓怃歙遐鸭阉燕噫颐峄殪阴壅馀豫鸳螈运郓酝砖 蹂苍锦缛鲎颔导窑儒烫赖撙锝噻鸯道琏燕涠撑谚遇穑灯澄嘴霎蒿焰樽褥锨赪踹睿润整糖蒸燔铮翰阈撒惫蓐螗惮霏蓁澳剂懊螅缙噫颈鲌铼霖陶臻磨潮廪醍蹄甏遒瞒鼽颐噤谒谐羲趋鸲怃掸糗撩谌燎桡绦碜饿愤潸篚橛廨螟蓉踸融獠澈蓓奋烨缜瘸螨糒撤陈锛冀燃髻谕谔遄晔圜瘳蓑都樾荪遖阋撞澍翮蒴犟谖髹鄂耩璇潦赌笃涝学遐梦醚篘历树强憧饽钔绉挢锥办蓄蹀拨鄄蒙稣锱谍徼缡谘雕蒜璃横衡蛳遂浇锭撕焖赘谑锰髭螈罹俦撅澌豫踺悯鲅郰篥违膳兴骺郮烧虣潲噱阉沩蒹橙魇噩嚆褴缣鸱萼锩阏熹谔磲阎嬗遏谛憝沄褫涧殚洁鲍踵捞獗鄃醒炽输蒽谏昙磅踱潭锬燠渑浔遁吨坛鸳炖螂播鲐鸭黉嬖侪鮅凭觱篦筑讳瞥锯骼壁膈蚂扑鲆暾陆鸵嗳骈蹁频萦蒲鞞眍瓢瞟颓撇谝馄甑荤糕篙阍挠鄀蹅瘘荫哙酝钢头筚氆垦裤憎砖窭朴缟讽蓖逎卢垮鄅骂辊撰撮锢诺蓊馀憯谙蹉瞰橘隈宪瓯诸蓥穇蔀阌踽辨遍篰惯餐寰错壅凝举哝鹾慌掼觎锫逾霈鲇澎猪膨颖麈霓达嬴录橡谓糙隍桦毂潘舱遑陪鸪龟潢麇螃耪嫒橐瘭瘴殪战擂穆颊筱憬馞辐窥辏莼膊积擒噶嫱潺螓机锖荜遛輴默燚愦畿樵谋憔溃骸龙缢陲桥阊晓鞘鲋运橇篆錡璋锤亲傧过抚墼墙撬器郓璀霍樨幨揿静檎磬螯聱潼县锟陵碛氅鋹赭糍歙锪錞阴峄瘵檠潜瘼蒺黔钱醐啸褰骇辑璁 十六画的字 【一一】 耩耨耪璢璥璤璙鬨虣璞靜璟靛璝璑璠麺璘璲璔璭璕聱螯璒璚璏璣黿【一丨】 隷髻髶髸髵髭髷髺髹鬇壒擭擀壊擜墻壃駥駬駤駫駧駰駯駪駳駩駣駨駱駮駭駢駲撼擓擂鴊趧趦趥壉據擄歕擈壋擋擝擃操敼歖熹憙甏擇墿擐夁

伤寒杂病论义疏第九卷(繁体版)

伤寒杂病论义疏卷九 瀏陽劉世禎昆湘述義 瀏陽劉瑞瀜仲邁疏釋 受業方錫藩振群敬錄 劉裔誠樸庵校字 劉淵仲劉仲鴻李謨光同校 劉芹齋易雨郇易石庵同校 劉藥橋傅文斗唐雲崧同校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阳明一经,司六气燥化之用,外主津液之涵濡,内司糟粕之传导,盖其府更实更虚,升降不息,以成后天化源之本。津液气血由之资生,五藏六府之所秉气,故经喻居中主土,万物所归。胃气之灌溉百骸,犹大地之载生万类。其经气外合肌肤,内根肠胃,形层位太阳皮毛之里。所谓两阳合明者,谓二阳以阳明为之汇归。譬之太阳之热,丽地乃明,空化之光,返照以显(如太阳本热,而高处反寒,日光射地,始见热化;即空间日光之热,亦由地面返照而生,可以喻两阳合明之象),非假地负之功,不成生化之宇。是知二阳经气,悉以胃为中根(中根语出《内经》),胃阳以化生津液,大肠以行其燥化,随太阳之开以外濡腠理,返阳明之阖而内溉府藏,出入虽假于阳枢(少阳为三阳之枢),运化实本于中府,若胃家之运转稍乖,斯二阳之枢机不利。故阳明为病,必以胃实为因。胃不自实,由于津液之亡(胃之运化,在于胃津,故津亡则胃不消化;若太阴本属湿土,脾以纳津为主,脾不运化,多湿甚而非津枯,此府阳藏阴之异也),津不自亡,由于燥化之胜(经曰燥以干之是也)。胃实则浊气壅塞,糟粕内阻,外失阖闭之机,中逆升降之用,津液不能内返,传导不得下行。经曰:五藏者,藏津液而不泻,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五藏当满而小实,六府当实而不满;既实且满,阳明之病因成矣。但亡津之道,有自内及外,自外及内之殊;致实之因,有本经自病,他经自病,他经转属之异(有实于未病之先者,有实于得病之后者;有风寒外束,热不得越而实者;有误汗吐下,重亡津液而实者;有本经热盛而实者,有他经转属而实者。但病随体变,必以胃家本燥为正因;若胃本不燥,则虽亡津夺液,亦不成胃实之变),故首析三阳阳明之分(有太阳阳明,有少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故合称共阳阳明),以示病由体变之例。自太阳、少阳误汗吐下而转属者,津亡于外而糟粕内结也;由正阳阳明恶寒自罢而内实者,热盛于里而津液外越也,传变虽有殊途,胃实同归一贯,故阳明之治,必以存津液和胃气为之纲纪(百病皆以胃气为主,不独阳明。扶正攻邪,补偏救弊,其旨皆以和胃存津为主,非胃实便为可下)。六经为病,证有在经在府之辨,故各经皆有客邪之感(各经皆有表邪,惟太阳独称表证),经曰:邪中于肤,则入阳明。肤者肌肉之称(六经之排列,其深浅皆在肌肉之分),胃之外合,形层接皮毛而涵腠理。胃气外盛,腠理开泄,客邪内侵,直入阳明之界,或汗出而恶寒不罢,或无汗而喘息气粗(必兼恶寒),外不犯二阳之经(无头项身体强痛之太阳经证,无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之少阳经证),内未具府实之象,假令证因在表(脉浮故也),便当治从外解,无汗者当以麻黄发汗,自汗者宜以桂枝解肌。中伤有气门玄府之分,论治异开卫达荣之法,固当百病所同,不得阳明独异(六经皆有表邪,惟太阳独称表证),此属风寒入肤之治,亦阳明经病之外感也。若夫阳明外证之称,实非风

阿毗达磨俱舍论的架构和内容

阿毗达磨俱舍论的架构和内容 1.《阿毗达磨俱舍论》论名的涵义 “阿毗”汉译为“对”,“达摩”含义为“法”,“俱舍”汉译为“藏”,《阿毗达摩俱舍论》译成汉文就是《对法藏论》。“对法”是超世俗无漏智慧的另外一个名字。“对”有两种含义:一是对向涅槃,是指以因对果而言,即此无漏慧能对向涅槃之果;二是对观四谛,是指以心对境而论,即此无漏慧能对观苦、集、灭、道四圣谛。“法”也有二种法:一是胜义法——涅槃,二是法相法——四圣谛。 从《俱舍论》本身的思想来看,只有此“能对”的无漏净慧才是真正的对法,涅槃和四圣谛不能算是对法,因此法宝法师只承认有四种对法。如《俱舍论颂》中所说,一是自性对法,指的是无漏净慧;二是随行对法,指的是此无漏慧相应心、心所等二十八个法;三是方便对法,指的是有漏的生得、闻、思、修四慧;四是资粮对法,指的是《发智》、《六足》等阐发“对法”义理的诸论。而不承认境界对法——四谛,和果对法——涅槃。以上所说“自性对法”和“随行对法”属于胜义对法,是真正意义上的对法;“方便对法”和“资粮对法”属于世俗对法,是胜义对法的基础。只有通过世俗对法的熏习,才能生起胜义对法。 “藏”也有两种含义:

一是包含的意思,《俱舍》中包含了《发智论》、《六足论》等小乘论典中所阐发的对法义理。实际上,《俱舍》是对这些论的总结归纳和高度概括,可以说是包含了各种对法理论的宝库,所以称为“藏”。 二是所依的意思,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俱舍》所阐述的内容也不是另从他处而来,而是依靠《大毗婆沙》、《发智》、《六足》等论所说构建起来的,如世亲菩萨所说:“迦湿弥罗义理成,我多依此释对法。” 但这些对法也并非是世亲等论师所创造的,都是佛在各经中散说的,由各大论师归纳结集,总结成论,以便供后人学习。众生无始以来轮回六道,其主要原因就是无明烦恼,而唯一能灭除烦恼的就是智慧。对法论中主要阐明智慧,因此对于对法论的学习,对学佛者具有极大意义。 2.《俱舍论》的架构 《俱舍论》将有部极繁琐的思想巧妙地加以整理归纳后,摄为八品。这八品表明了世亲菩萨对有部学说重新组织而成的体系,那就是以四谛为中心。另第九品是破我品,以破除外道执着为主。 《界品》和《根品》从总体上建立有漏、无漏法,属于总说四谛的性质。《界品》中主要讲述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无论是主体的生命世界还是客体的物质世界,都能将之摄尽无余。

检察机关提前介入引导侦查工作机制的情况调研

检察机关提前介入引导侦查工作机制的情况调研为完善提前介入引导侦查工作机制,提高案件侦查质量,笔者对垫江县院2012年以来侦查阶段的提前介入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 安机关侦查案件6件49人,其中提前介入故意杀人罪1件1人,聚众斗殴罪2件32人,盗窃罪2件14人,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1件2人,仅占受理案件总数的1.3%,主要集中在聚众斗殴等团伙型犯罪以及对适用法律和证据有争 议的重大疑难案件。提前介入的案件中,批准逮捕34人,不批准逮捕11人,公安撤回4人。如2012年9月,侦监科提前介入的董力华等22人涉嫌聚众斗殴、寻衅滋事、故意伤害罪一案。董力华与高鹏二人共邀约30余人持砍刀、钢管分别在垫江县新民镇老桥附近殴斗,并对途经新民的出租车乘客进行无故殴打,之后董力华一方邀约的杨林等人持砍刀赶赴新民卫生院,对治伤的高鹏一方人员进行砍打,造成1人重伤、3人轻伤及多人轻微伤的严重后果,犯罪呈现团伙化、组织化,和涉恶涉黑倾向。案发后,我院及时介入引导侦查,提出侦查意见,固定相关证据,认真审查案卷材料,及时提讯犯罪嫌疑人,从快研究讨论案件,依法批准逮捕15人,不批准逮捕7人,追捕在逃人员3人。 刑诉法第八十五条规定“公安机关要求逮捕犯罪嫌疑人的时候,应当写出提请批准逮捕书,连同案卷材料、证

据,一并移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必要的时候,人民检察院可以派人参加公安机关对于重大案件的讨论”,《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五百六十七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根据需要可以派员参加公安机关对于重大案件的讨论和其他侦查活动”以及《规定》中的侦查介入的范围包括黑恶势力犯罪、群体性及公检认为有必要的案件,上述规定赋予检察机关可以提前介入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对侦查活动行使侦查监督权,但对于检察机关提前介入的范围表述都较为宽泛,且仅为“可以”、“有必要”,何为有必要不易把握,不具有操作性和强制性。就垫江县院情况来看,目前介入的类型主要是团伙型犯罪、案情复杂的案件,占受理案件总数的比例较小,仅为1.3%,均是在公安机关要求之后介入,而一些重大刑事案件如故意杀人案,公安机关认为事实清楚、案情简单没有必要邀请提前介入,侦查终结之后便直接移送审查批准逮捕。如曾燕涉嫌故意杀人罪一案,垫江院从垫江论坛及一些民众口中获悉90后儿媳曾燕因为家庭纠纷杀害了婆婆胡世琼,在社会上造成了一定影响,而公安机关并未商请检察机关提前介入,影响了检察机关办案的效率,未较好发挥公检两家的配合协作功能。 公安机关在邀请检察人员提前介入时,通常从有利于定罪的角度出发,侧重于有罪证据的汇报,认为入刑即可提请批准逮捕,而对后期取得的证据不与检察人员沟通。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