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物研究性学习课题

生物研究性学习课题

生物研究性学习课题
生物研究性学习课题

生物研究性学习课题

湖塘实验中学生物研究性学习课题方案

1年级11班

报告:

本次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是《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此课题的意义在于让学生们能够明白所谓的转基因食品就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

食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转基因食品是利用新技术创造的产品,从世界上最早的转基因作物(烟

其实,转基因的基本原理也不难了解,它与常规杂交育种有相似之处。杂交是将整条的基因链(染色体)转移,而转基因是选取最有用的一小段基因转移。因此,转基因比杂交具有更高的选择性。

也就是说,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将一种或几种外源性基因转移至某种生物体(动、植物和微生物),并使其具有效表达出相应的产物(多肽或蛋白质),这样的生物体作为食品或以其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也是一种新生事物,人们自然对食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有疑问。

其实,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是英国的阿伯丁罗特研究所的普庇泰教授。1998年,他在研究中发现,幼鼠食用转基因土豆后,会使内脏和免疫系统受损。这引起了科学界的极大关注。随即,英国皇家学会对这份报告进行了审查,于1999年5月宣布此项研究“充满漏洞”。1999年英国的权威科学杂志《自然》刊登了美国康乃尔大学教授约翰〃罗西的一篇论文,指出蝴蝶幼虫等田间益虫吃了撒有某种转基因玉米花粉的菜叶后会发育不良,死亡率特别高。目前尚有一些证据指出转基因食品潜在的危险。

但更多的科学家的试验表明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赞同这个观点的科学家主要有以下几个理由。首先,任何一种转基因食品在上市之前都进行了大量的科学试验,国家和政府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而科学家们也都抱有很严谨的治学态度。另外,传统的作物在种植的时候农民会使用农药来保证质量,而有些抗病虫的转基因食品无需喷洒农药。还有,一种食品会不会造成中毒主要是看它在人体内有没有受体和能不能被代谢掉,转化的基因是经过筛选的、作用明确的,所以转基因成分不会在人体内积累,也就不会有害。

比如说,我们培育的一种抗虫玉米,向玉米中转入的是一种来自于苏云金杆菌的基因,它仅能导致鳞翅目昆虫死亡,因为只有鳞翅目昆虫有这种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特异受体,而人类及其它的动物、昆虫均没有这样的受体,所以无毒害作用。

1993年,经合组织(OECD)首次提出了转基因食品的评价原则——“实质等同”的原则,即:如果对转基因食品各种主要营养成分、主要抗营养物质、毒性物质及过敏性成分等物质的种类与含量进行分析测定,与同类传统食品无差异,则认为两者具有实质等同性,不存在安全性问题;如果无实质等同性,需逐条进行安全性评价。

在我国,国家科委于1993年颁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用于指导全国的基因工程研究和开发工作。2000年由国家环保总局牵头,8个相关部门参与,共同制订了《中国国家生物安全框架》。

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将一种或几种外源性基因转移至某种生物体(动、植物和微生物等),并使其具有效表达出相应的产物(多肽或蛋白质),这样的生物体作为食品或以其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其实,转基因的基本原理也不难了解,它与常规杂交育种有相似之处。杂交是将整条的基因链(染色体)转移,而基因转移是选取最有用的一小段基因转移。因此,转基因比杂交具有更高的选择性。本小组通过讨论研究出课题,我组在学校和一些公共场所进行实地采访,接受访问的有学生、老师和群众。普遍群众对转基因食品没有较多的认识,但是会担心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我们应该加大力度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的正确引导,让人们吃得放心用得健康。通过本次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我们得出结论:转基因食品的益处有①提高农产品营养价值,更快、更高效地生产食品,②应用转基因的方法,改变生物的遗传信息,拼组新基因,使今后的农作物具有高营养、耐贮藏、抗病虫和抗除草剂的能力。弊端有①转基因作物的亲缘野生种成为杂草或超级杂草,②转基因作物可能产生新的病毒疾病,③转基因作物对非目标生物的

危害,④破坏生物多样性,⑤转基因作物对生态系统及生态过程的影响,⑥其他一些不可预计的风险,⑦转基因生物所引入的外源基因往往可以表达出蛋白质,可能会引起生物的代谢发生变化,造成该生物营养成分的改变。因此这次是非常有效果的研究学习。本次研究性学习课题的计划活动让同学们都学到了很多,研究报告完毕。(部分摘自百度百科〃百度贴吧调查回帖〃《转基因食品》)

生物反馈治疗仪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神经功能组织重建仪)生物反馈治疗仪就是利用肌电生物反馈技术并结合多种电刺激模式进行肌肉 训练治疗,以达到改善肌肉功能,帮助病人重建并恢复肌肉正常运动功能,脑血管、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得运动功能障碍及盆底肌肉功能障碍等。 生物反馈治疗仪治疗原理: 生物反馈治疗仪就是利用肌电生物反馈技术并结合多种电刺激模式进行肌肉训练治疗,以达到改善肌肉功能,帮助病人重建并恢复肌肉正常运动功能,脑血管、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得运动功能障碍及盆底肌肉功能障碍等。 生物反馈治疗仪结合生物反馈与神经功能重建得最新康复理念,集肌电、直肠、盆底得评估、治疗、训练于一身得康复专家。 什么就是生物反馈 生物反馈 (biofeedback) 又称生物回授。它在不同得场合下具有不同得涵义,既可以指有机体内发生得一种过程;又可以表示一种方法;还可以表示一种特殊得治疗手段。 生物反馈疗法 运用生物反馈疗法,就就是把求治者体内生理机能用现代电子仪器予以描记,并转换为声、光等反馈信号,因而使其根据反馈信号,学习调节自己体内不遂意得内脏机能及其她躯体机能、达到防治身心疾病得目得,由于此疗法训练目得明确、直观有效、指标精确,因而求治者无任何痛苦与副作用。据国内有关报道证实:生物反馈疗法对多种与社会心理应激有关得身心疾病都有较好得疗效。运用于生物反馈治疗得设备有:肌电反馈仪、皮肤湿度反馈仪、脑电反馈仪、脑电反馈仪及脉搏反馈仪等。仪器得操作者需经过专业训练,以保证结果得可靠性与科学性。

生物反馈治疗仪得作用 生物反馈治疗技术就是根据条件反射理论发展起来得,于20世纪60年代末首先在美国用于临床。生物反馈就是用电子仪器测定神经-肌肉与自主神经得正常或异常活动情况,并把这些信息放大成视觉与听觉信号,反映给受试人。医生帮助受试人了解原来不能感觉得机体得变化,通过学习控制这些反映信息,学会调节心理生理变化,来治疗与预防特定疾病。 治疗焦虑障碍 用脑电生物反馈等治疗后,多数人能控制焦虑与惊恐发作,不再影响其工作与生活,能更好地平稳发挥脑功能。 治疗睡眠障碍 生物反馈疗法,使失眠伴紧张情绪病人控制全身肌肉松弛水平,快速进入睡眠。可增加失眠不伴焦虑病人睡眠波,产生强烈得困倦感。 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 生物反馈治疗技术可作为纤维肌痛综合征综合性治疗措施,能改变患者得慢波活动。 治疗慢性疼痛 生物反馈治疗紧张性头痛与偏头痛,使患者得肌肉放松,头痛得症状减轻或消失。 治疗高血压病 用生物反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人收缩压、舒张压均下降;比药物治疗合并放松训练治疗效果好。

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专题集训(附参考答案)

课题: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专题集训(1)编号:周【考纲要求】 获取信息的能力(II):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学习过程】 考点一:光合作用的探索历程 【借助教材和教辅资料,搜集整理有关光合作用探索历程的相关知识,回答以下问题】1、有哪些实验可以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光?简要说明? 2、科学家是如何发现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是CO2,放出的是O2? 3、科学家是如何一步步确定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的?

4、科学家是如何推测并证明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淀粉? 5、有哪些实验通过追踪原子转移路径进一步探明了光合作用的原料与产物间具体关系? 考点二:基因的发现及与染色体关系的确立 【借助教材和教辅资料,搜集整理有关基因的相关知识,阐述以下问题】 1、基因的前身 2、基因的命名 3、基因在哪? 4、基因是什么? 考点三生长素的发现 【借助教材和教辅资料,思考有关生长素的发现过程,阐述以下问题】 1、达尔文的实验初衷是什么?他是如何设计实验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个结论给后来的科学家什么启发?

2、詹森实验的目的和结论是什么?这个实验是否完美? 3、比较拜尔的实验与达尔文和詹森的实验的异同,他又得出了什么结论? 4、温特的实验灵感来源于哪?综合以上实验,如何重新解释植物的向光性?【达标检测】 严密性和意义,不正确的是()

A、普里斯特利把小鼠和绿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小鼠不会死亡——证明了绿色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吸收CO2,放出O2,从而更新了空气。 B、萨克斯通过把绿色叶片曝光和遮光处理进行对照——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C、恩吉尔曼用水绵和好氧细菌以极细光束照射,曝光是作为对照处理——证明了氧气由叶绿体释放出来,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D、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分别标记CO2和H2O,供绿色植物利用,分析各自放出的氧——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H2O。 3、为证实叶绿体有放氧功能,可利用含有水绵与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进行实验,装片需要给与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是:() A.光照、有空气、临时装片中无NaHCO3溶液 B.光照、无空气、临时装片中有NaHCO3溶液 C.黑暗、有空气、临时装片中无NaHCO3溶液 D.黑暗、无空气、临时装片中有NaHCO3溶液 4、下列有关科学家对近代遗传学发展所作出的贡献的叙述,正确的是() A.孟德尔用豌豆杂交试验,发现了遗传的三个基本规律 B.艾弗里在格里菲斯的实验基础上通过研究,首先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C.沃森与克里克在建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基础上,破译了遗传密码子 D.摩尔根通过对果蝇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5、有关生物科学史的说法正确的是:() A.詹森认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 B.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C.温特的实验证明了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是生长素 D.萨顿用类比推理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6、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家们的卓越贡献。下列有关说法正确是:() ①英格豪斯的实验说明绿色植物只有绿叶能在光下发生光合作用 ②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的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 ③罗伯特森通过光学显微镜的观察,提出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④魏斯曼通过大量的观察推理和分析预见了“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⑤摩尔根以果蝇为材料,通过实验将基因定位于染色体上,运用了假说—演绎法 ⑥温特发现了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A.①②④⑥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⑥D.①③④⑥ 7、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孟德尔发现了遗传因子,并证实其传递规律和化学本质 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实验更具说服力 C.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在DNA双链中嘧啶数不等于嘌呤数 D.萨顿通过假说演绎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8、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首先在人的尿液中发现并提取了IAA(吲哚乙酸),然后又从一些植物中分离出了这种物质。下列有关叙述中最为合理的是:() A.人体有合成IAA的酶,植物也有 B.人体的肾脏有合成IAA的能力 C.IAA是人体的代谢产物,能促进植物生长 D.IAA是植物激素,它可随食物进入人体,但人体内没有分解IAA的酶 9、下列有关生物学史的研究方法和生物实验方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研究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同位素标记法 B.萨顿的假说和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假说演绎法 C.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对比实验 D.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模型建构

【精品】高中生物教材中科学发展史的汇集

高中生物教材中科学发展史的归纳高考考纲要求:生物科要考查的能力 3.获取信息的能力 (2)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 要事件。 必修一 一、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涉及几个重要科学家(请准确配对)CDAB 科学家研究成果 1、1665 英国人虎克(Robert Hooke) A、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揭示了细胞结构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2、1680 荷兰人列文虎克( A. van Leeuwenhoek)B、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C、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他用显微镜观 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4、1858 年德国的魏尔肖D、他用自制的显微镜首次观察到活细胞, 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但没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 (09广东高考理基38)施莱登和施旺共同提出: A.细胞学说B.分离定律 C.进化学说D.中心法则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请准确配对)BCDA 科学家研究成果 1、1895 年欧文顿(E.Overton)A、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2、1959 年罗伯特森(J.D.Robertsen)B、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3、1970 年拉里·弗莱(Larry Frye )等实验C、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生物膜是

肌电生物反馈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 适应症 神经系统功能性病变与某些器质性病变所引起的局部肌肉集挛、抽动、不全麻痹,如嚼肌痉挛、痉挛性斜颈、磨牙、面肌抽动与瘫痪、口吃、职业性肌痉挛、遗尿症、大失禁等;(2)焦虑症、恐怖症及与精神紧张有关的一些身心疾病;(3)紧张性头痛、血管性头痛;(4)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心律不齐;(5)偏头痛;(6)其他,如雷诺氏病、消化性溃疡、哮喘病、性功能障碍等。能缓解紧张、焦虑状态、抑郁状态、治疗失眠。临床中对酒癖、药瘾、咬指甲、手淫等给予行为矫正,对紧张性头痛、偏头痛、哮喘、焦虑症、恐怖症、雷诺氏病、失眠症、癫痫、高血压、心律紊乱、腰背痛、神经性皮炎、慢性荨麻疹、慢性疼痛、痛经、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书写痉挛、中风康复、痉挛性斜颈、儿童多动症、消化性溃疡等有一定的疗效。 操作流程 1、开机前准备将仪器平稳放置、连接好肌电导联线和皮温导联线;电源按“开”的状态,显示窗口亮,电源接通。 2、连接传感器①酒精棉球擦拭电极片连接部位,通常置于额前;②取肌电传感器(电机片)竖着粘贴于眉心处,与鼻梁骨在一条直线上,其余两片分别置于左右各1cm处的瞳孔上方。并用医用胶固定③肌电导联线的黑色夹子夹住中间电极片的金属凸起部分,两根红色的夹子分别位于左右两侧,并将肌电导联线置于脑后;④皮温传感器(指套式)放置于食指或者中指指尖,金属片贴于指腹,松紧适度;⑤测试连接:受训者适度紧张放松,观察显示窗口数值是否波动。

3、训练功能选择:开机初始值为单人双功能、放松训练,无须调整,仅需要将温度选择为摄氏度,最后按“启动”键,听见“嘟”的声音,进入电脑记录的状态。 4、设定预置值 ①肌电预置:观察肌电基值,选择略低于基值的数值作为预置值;按肌电预置健,显示窗亮,利用“↑”健和”↓“健调整数值,按分辨率再次按肌电预置健退出;②按“反馈选择”键,进行肌电与皮温的转换;皮温预置,操做参考肌电预置;③同时,可使用“光标分辨”健,调整分辨率:高分辨以0.1为单位调正;低分辨率以1为单位调正。 禁忌症 1、急性化脓性炎症 2. 急性湿疹 3. 出血倾向 4. 严重心脏病、或佩戴心脏起搏器者 5. 对直流电过敏患者 注意事项

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总结word版本

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总结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死细胞),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5、欧文顿: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认为细胞膜是静止的,膜蛋白的分布是对称的。 7、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与酶的发现 8、斯帕兰札尼: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11、萨姆纳: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2、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光合作用的发现 13、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4、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5、 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6、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17、卡尔文: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最终探明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18、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 19、约翰逊:1909年,他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命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21、萨顿:在研究中发现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的分离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并由此提出了遗传因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类比推理) 22、摩尔根: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他还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23、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1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4、1928年,格里菲思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高考生物学史整理

高考生物学史整理 必修一 (一)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1.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罗伯特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3.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4.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180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5.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 1.1895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 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构成。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 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并让两种细胞融合,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三)酶的发现史 1.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3.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4.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梳理.doc

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梳理 生物科学发展史既包括科学家对生命现象的研究过程,又包括科学家研究生命现象时所持有的不同观点和态度。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1、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o4—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1810—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R.L.C.Virchow):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5、欧文顿(E.Overton):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J. D. Robertson):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7、桑格(S. J. Singer )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酶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8、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9、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0、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1、萨姆纳:美国人,化学家。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2、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13、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4、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5、 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6、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S.Ruben)和卡门(M.Kamen)用

肌电生物反馈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介绍

神经网络的重建 ――肌电生物反馈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介绍 康复科张盘德 低频脉冲电流在医学领 域的应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 史,已成为物理治疗中最常 用、最重要的方法。1831年 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发 明了感应电装置后,低频脉冲电流常用于治疗头痛、瘫痪、肾结石、坐骨神经痛,甚至心绞痛。60年代,电子生物反馈技术开始应用。70年代,Long和Shealy发明了划时代的TENS 疗法。80年代以来,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又开发了很多功能先进、体积小巧、使用方便的电疗设备,在功能性电刺激、肌电生物反馈及镇痛的研究和应用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其中将肌电生物反馈技术与神经肌肉电刺激完美结合形成的神经网络重建疗法是最具特色的。 我们知道,对失神经支配的肌肉进行电刺激,引起肌肉节律性收缩,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延缓肌肉萎缩,增强肌力,还可促进神经再生和传导功能恢复。常规应用的神经肌肉电刺激是用频率30~50Hz、波宽0.2~0.4ms 的方波电流,以刺激3~10s、间歇3~20s的节律使肌肉被动收缩,患者完全是被动的,不能随机控制仪器参数。 神经网络重建疗法是用患者自己的肌电信号反馈回仪器,控制电刺激输出。具有生物反馈、认知再学习、促进本体感觉恢复的作用。仪器能自动检测瘫痪肌肉的肌电信号,动态设定阈值,重建大脑和瘫痪肌肉的功能联系,充分调动病人的积极性,促进病人达到越来越高的目标。因此,比普通的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有更好的疗效。 图1. 肌电反馈电刺激的原理 其原理可以用图1来解释。图中纵坐标为肌电信号强度,仪器预设EMG

阈值为100μV。其意义是, 仪器探测到患者肌肉收缩的 EMG强度达到或超过此阈值 时,就将发出一组强度很大的 低频脉冲电流,使肌肉收缩。 反之,仪器不发出电刺激电 流。 如图1,患者第一次用力收缩肌肉(A),肌电信号最大为70μV(B),因达不到100μV的阈值,仪器自动降低阈值到90μV(D)。患者第二次收缩,肌电信号为60μV(E),仍达不到调整后的阈值90μV,仪器再次自动降低阈值到77μV(F)。患者第三次收缩,肌电信号超过了77μV,诱发仪器发出电流,使肌肉强直收缩。然后,仪器又自动调高了阈值到90μV(I)。患者要想得到仪器发出电刺激,就必须自己先用力收缩,使肌电信号超过阈值,患者自己收缩的力量增强后,阈值也逐渐提高,调动患者需用更大的力。这样就能使患者达到越来越高的目标。 图2. 电极放置方法 与普通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只需2个电极不同,神经网络重建治疗需要3个或5个电极。使用3个电极时,其刺激电极同时也是肌电信号检测电极,置于治疗的肌肉体表。另一电极可置于身体其它部位。因此,治疗时必须用仪器配备的特制电极,不能用普通电极代替。 此疗法需要病人的充分配合参与,因此病人必须有比较好的认知功能。有认知障碍的病人,应该先行或同时进行认知训练。 主要适应证是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引起的偏瘫,脊髓损伤、周围神经损伤引起的肌无力。

肌电生物反馈法康复治疗仪的设计_张静

摘要:设计并研发一种通过肌电生物反馈法重建人体神经网络系统的医疗仪器,为神经肌肉系统类疾病患者的全面康复提供一种新的治疗平台。治疗仪由硬件电路和PC 机控制软件两部分构成,下位机(MCU)包括体表肌电采集放大电路、神经肌肉电刺激电路两大部分;上位机(PC)的软件系统主要负责视觉信号反馈,治疗参数控制、病历登记、信息查询等功能。治疗仪达到了国家的医用康复治疗的各项指标,能够帮助患者逐步康复,且具有安全、无创、便捷、人机交互能力强等特点。关键词:肌电信号;刺激;神经网络;肌电生物反馈 中图分类号:TN 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36(2014)05-0190-04 肌电生物反馈法康复治疗仪的设计 张 静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常州 213164) Design of the rehabilitation equipment based on EMG-Biofeedback ZHANG Jing (Changzho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Changzhou 213164, China ) Abstract: The paper design a medical equipment reconstructing the human neural network system based on the EMG biofeedback,and provide a new therapeutic platform for the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of the disease of the neuromuscular system class. the rehabilitation equipment is composed of the hardware circuit and the PC control software, the lower machine (MCU) including body surface EMG acquisition amplifier circuit,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circuit; software system of the host computer (PC) is responsible for the visual signal feedback, treatment parameter control, medical records registration, and information query functions. The rehabilitation equipment can meet the indicators of the national medical rehabilitation ,and can help patients gradually recovered, and has a safe, non-invasive, convenient,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ability features.Key words: EMG; stimulus; neural network; EMG biofeedback 收稿日期:2013―07―01 稿件编号:201307009 作者简介:张 静(1978—),女,安徽宣城人,硕士,讲师,工程师。研究方向:智能控制。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是涉及物理医学、控制学、生理学、解剖学、心理学及康复医学知识和技术的多学科、综合应用的新技术。它借助肌电接收设备记录自主收缩肌肉时的微弱电信号,并以此为源,通过视觉或听觉通路提供反馈信号。将人们平时不易感知的体内功能变化转变为可以感知的视听信号,并让患者根据这些信号学会自我训练和调节的治疗方法。适用于神经、肌肉损伤性疾病的康复治疗,如卒中、脊髓损伤、肌张力高、外周神经损伤、肌肉萎缩,以及高血压病,神经症,尿失禁等。 治疗仪通过在病人治疗部位的肌肉两端得贴一个电极,能准确检测出病人己经不足以致使肌肉收缩的肌电信号,利用生物反馈技术将患者意识不到的自身生物信号肌电值,通过视觉和图形反馈展现在患者面前,让患者重新感知自身的生理信号和现存的功能[1]。通过治疗师现场的正确指导和帮助,运用认知再学习的方法来调动和激发患者的主动参与意识,“唤醒”患者的意志过程,让患者重新建立积极、主动的认知过程。 由于贴片电极采集的肌电信号非常微弱,为μV 级,系统通过设计合适的前端放大、滤波预处理进行多次放大和多次滤波后传给MCU。最后,在MCU 端使用数字滤波技术进行二次滤波,使肌电信号的显示更稳定、清晰,以达到0.2 μV 精度要求。通过以上信号处理后,MCU 将所测量到的肌电信号幅度与可调刺激阈值进行比较,由此判定病人的动作意识,当肌电信号幅度超过阈值时,系统发出刺激信号,形成反馈刺激通路,以对病人进行刺激性治疗[2]。同时MCU 将采集的数据交由上位机进行显示处理;MCU 方保证即时通信,以配合上位机完成各种操作,系统的整个功能框图如图1所示。 患者可根据自身的肌电信号主动自发地调节设备主参考阈值的高低,当病人能顺利的增加其EMG 指标达到参考阈值并获得电流刺激后,系统又会自动调高诱发点,促使病人加大肌肉收缩意识,以引发进一步的肌肉刺激,达到能自主控制肌肉动作。将自发的肌电信号(EMG)和外来的神经肌肉 1 总体设计 电子设计工程 第 5 期第22卷Vol.22No.5Electronic Design Engineering Mar. 2014 2014年3月

生物反馈治疗仪

生物反馈治疗仪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神经功能组织重建仪)生物反馈治疗仪就是利用肌电生物反馈技术并结合多种电刺激模式进行肌肉脑血管、帮助病人重建并恢复肌肉正常运动功能,训练治疗,以达到改善肌肉功能,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得运动功能障碍及盆底肌肉功能障碍等。生物反馈治疗仪治疗原理:生物反馈治疗仪就是利用肌电生物反馈技术并结合多种电刺激模式进行肌肉训练治疗,以达到改善肌肉功能,帮助病人重建并恢复肌肉正常运动功能,脑血管、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得运动功能障碍及盆底肌肉功能障碍等。 生物反馈治疗仪结合生物反馈与神经功能重建得最新康复理念,集肌电、直肠、盆底得评估、治疗、训练于一身得康复专家。 什么就是生物反馈 生物反馈 (biofeedback) 又称生物回授。它在不同得场合下具有不同得涵义,既可以指有机体内发生得一种过程;又可以表示一种方法;还可以表示一种特殊得治疗手段。 生物反馈疗法 运用生物反馈疗法,就就是把求治者体内生理机能用现代电子仪器予以描记,并转换为声、光等反馈信号,因而使其根据反馈信号,学习调节自己体内不遂意得内脏机能及其她躯体机能、达到防治身心疾病得目得,由于此疗法训练目得明确、直观有效、指标精确,因而求

治者无任何痛苦与副作用。据国内有关报道证实:生物反馈疗法对多种与社会心理应激有关得身心疾病都有较好得疗效。运用于生物反馈治疗得设备有:肌电反馈仪、皮肤湿度反馈仪、脑电反馈仪、脑电反馈仪及脉练,以保证结果得可靠性与科学性。搏反馈仪等。仪器得操作者需经过专业训 生物反馈治疗仪 生物反馈治疗仪得作用 生物反馈治疗技术就是根据条件反射理论发展起来得,于20世纪60年代末首先在美国用于临床。生物反馈就是用电子仪器测定神经-肌肉与自主神经得正常或异常活动情况,并把这些信息放大成视觉与听觉信号,反映给受试人。医生帮助受试人了解原来不能感觉得机体得变化,通过学习控制这些反映信息,学会调节心理生理变化,来治疗与预防特定疾病。 治疗焦虑障碍 用脑电生物反馈等治疗后,多数人能控制焦虑与惊恐发作,不再影响其工作与生活,能更好地平稳发挥脑功能。 治疗睡眠障碍 生物反馈疗法,使失眠伴紧张情绪病人控制全身肌肉松弛水平,快速进入睡眠。可增加失眠不伴焦虑病人睡眠波,产生强烈得困倦感。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 生物反馈治疗技术可作为纤维肌痛综合征综合性治疗措施,能改变患者得慢波活动。

世界生物学发展史

世界生物学发展史 生物学的发展经历了萌芽期、古代生物学时期、近代生物学时期和现代生物学时期。 生物学发展的萌芽时期是指人类产生(约300万年前)到阶级社会出现(约4000年)之间的一段时期。这时人类处于石器时代,原始人开始了栽培植物、饲养动物并有了原始的医术,这一切为生物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奴隶社会(约4000年前开始)和封建社会后期,人类进入了铁器时代。随着生产的发展,出现了原始的农业、牧业和医药业,有了生物知识的积累,植物学、动物学和解剖学还停留在搜集事实的阶段。但在搜集的同时也进行了整理,并被后人叫做所谓的古代生物学。古代的生物学在欧洲以古希腊为中心,著名的学者有亚里士多德研究(形态学和分类学)和古罗马的盖仑(研究解11剖学和生理学),他们的学说在生物学领域内整整统治了1000年。中国的古代生物学,则侧重研究农学和医药学。 从15世纪下半叶到18世纪末是近代生物学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在生物学研究中,主要的有维萨里等人的解剖学,哈维的生理学,林耐的分类学以及从18世纪末并继续到19世纪初的拉马克等人的进化学说。 19世纪的自然科学,进入了全面繁荣的时代。近代生物学的主要领域在19世纪都获得重大进展。如细胞的发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创立,孟德尔遗传学的提出。巴斯德和科赫等人奠定了微生物学的科学基础,并在工农业和医学上产生了巨大影响。17世纪建立起来的动物(包括人体)生理学到19世纪有了明显的进展,著名学者有弥勒、杜布瓦·雷蒙、谢切诺夫和巴甫洛夫等人。由于萨克斯、普费弗和季米里亚捷夫的努力,使植物生理学在理论上达到了系统化。 20世纪的生物学即属于现代生物学的范畴,始于1900年孟德尔学说的重新

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总结 同学们对年代可不做了解,主要掌握科学家以及对应的成就,但更重要的是能够以科学发展史为依据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死细胞),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5、欧文顿: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认为细胞膜是静止的,膜蛋白的分布是对称的。 7、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 8、斯帕兰札尼: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11、萨姆纳: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2、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13、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4、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5、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6、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17、卡尔文: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最终探明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18、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 19、约翰逊:1909年,他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命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21、萨顿:在研究中发现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的分离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并由此提出了遗传因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类比推理) 22、摩尔根: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他还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23、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1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4、1928年,格里菲思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25、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才是遗传物质。26、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用同位素标记法,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当人们发现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之后,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27、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1957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 进化: 30、拉马克:最先提出了生物进化的学说,认为生物是不断进化的,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31、达尔文:1859年,他出版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科学的阐述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动物激素的调节 35、沃泰默:他通过实验发现,把通向狗的上段小肠的神经切除,只留下血管,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时,仍能促进胰液分泌。但是他却囿于定论,认为这是由于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去干净的缘故。 36、斯他林贝利斯:1902年,他和贝利斯从小肠黏膜提出液中发现了促使胰液分泌的物质——促胰液素。1905年,他们提出了“激素”这一名称,并提出激素在血液中起化学信使作用的概念。 38、巴甫洛夫:建立了条件反射学说。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39、1880年,达尔文通过实验推想,胚芽鞘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 40、詹森:1910年,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顶尖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41、拜尔:1914年,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42、温特:1928年,他用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43、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植物中提取出吲哚乙酸——生长素。 种群与生态系统 44、高斯:他通过实验发现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 45、林德曼。他通过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的定量分析,发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两个特点,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选修(了解即可): 46、张明觉:被科学界誉为“试管婴儿之父”和“避孕药之父”。 47、动物细胞工程:1976年,阿根廷科学家米尔斯坦和德国科学家柯勒,通过细胞融合制备出单克隆抗体。由于他们的杰出工作,在1984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48、斯图尔得:用胡萝卜韧皮部的细胞培养成了胡萝卜植株,证明了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49、韦尔穆特:等在体外条件下将羊体细胞培养成了成熟个体,证明了哺乳动物体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1、史前期(约8000 年前一1676 ) ,各国劳动人民,①未见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②凭 实践经验利用微生物是有益活进行酿酒、发面、制酱、娘醋、沤肥、轮作、治病等)。 在17世纪下半叶,荷兰学者吕文虎克用自制的简易显微镜亲眼观察到细菌个体之前,对于一门学科来说尚没形成。这个时期称为微生物学史前时期。在这个时期,实际上人们在生产与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不少关于微生物作用的经验规律,并且应用这些规律,创造财富,减少和消灭病害。民间早已广泛应用的酿酒、制醋、发面、腌制酸菜泡菜、盐渍、蜜饯等等。古埃及人也早已掌握制作面包和配制果酒技术。这些都是人类在食品工艺中控制和应用微生物活动规律的典型例子。积肥、沤粪、翻土压青、豆类作物与其它作物的间作轮作,是人类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控制和应用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生产技术。种痘预防天花是人类控制和应用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在预防疾病保护健康方面的宝贵实践。尽管这些还没有上升为微生物学理论,但都是控制和应用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实践活动。 2、初创期(1676 一1861 年),列文虎克,①自制单式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等微生物的个 体;②出于个人爱好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微生物的形态观察是从安东·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ck 1632-1732)发明的显微镜开始的,它是真正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第一人,他的显微镜在当时被认为是最精巧、最优良的单式显微镜,他利用能放大50~300倍的显微镜,清楚地看见了细菌和原生动物,而且还把观察结果报告给英国皇家学会,其中有详细的描述,并配有准确的插图。1695年,安东·列文虎克把自己积累的大量结果汇集在《安东·列文虎克所发现的自然界秘密》一书里。他的发现和描述首次揭示了一个崭新的生物世界——微生物世界。这在微生物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是首次对微生物形态和个体的观察和记载。随后,其他研究者凭借显微镜对于其它微生物类群进行的观察和记载,充实和扩大了人类对微生物类群形态的视野。但是在其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于微生物作用的规律仍一无所知。这个时期也称为微生物学的创始时期。 3、奠基期(1861 一1897 年),巴斯德,①微生物学开始建立;②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③开始运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思想方法开展研究; ④建立了许多应用性分支学科;⑤进入寻找人类动物病原菌的黄金时期。继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世界以后的200年间,微生物学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形态描述和分门别类阶段。直到19世纪中期,以法国的巴斯德和德国的柯赫为代表的科学家才将微生物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阶段,揭露了微生物是造成腐败发酵和人畜疾病的原因,

生物科学发展史

生物科学发展史 生物科学发展史既包括科学家对生命现象的研究过程,又包括科学家研究生命现象时所持有的不同观点和态度;既包括生物学理论和方法的形成演变,又包括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科学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有关生物科学发展史中的一些实验设计思路、研究方法时有出现。预计今年高考理科综合中的最后2个生物大题有可能以生物科学发展史有背景出题。现就现行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关生物科学发展的问题进行一次专题小节。 一、生物科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1.描述性生物学阶段:20世纪以前 2.实验生物学阶段: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重新发现——1953年 3.分子生物学阶段:1953年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 二、生物科学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生物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从客观世界获得原始的第一手材料的方法。 观察包括人的肉眼观察及放大镜、显微镜观察。观察结果必须是可以重复的。 只有重复的结果才是可检验的,从而才是可靠的结果。 3.假说和实验:在观察中往往会发现问题,为了要解释或解决这些问题,一般是先是提出某种设想或假说,然后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个设想或假设。 4.模型研究:常用的生物学模型有以下几种: ①生物模型:又叫模式生物,如大肠杆菌、果蝇、小鼠等 ②机械和电子模型:如DNA双螺旋结构、仿生学、人工智能等 ③抽象模型:如生态学、种群遗传学中的数学方程等 三、高中教材中提到的有关生物科学发展史问题 必修本第一册 1.细胞学说: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P3) 2.染色质:染色质这个名词最早是德国生物学家瓦尔德尔提出来的,主要是指细胞核内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因此叫做染色质。(P32) 3.植物细胞全能性:1958年美国科学家斯图尔德将胡萝卜韧皮部的一些细胞进行培养, 由于细胞分化而最终发育成完整的新植株。(P41)4.酶的发现: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说明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出了消化蛋白质的物质(即 胃蛋白酶);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的结晶并经实 验证实脲酶是一种蛋白质;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 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P45) 5.光合作用的发现: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指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的实验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的一个巧妙实验证明O2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 门的同位素标记法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来自水。(P53)

高中生物教材中科学发展史的归纳

高中生物教材中科学发展史的归纳 必修一 一、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涉及几个重要科学家 科学家研究成果 1、1665 英国人虎克(Robert Hooke) 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他用显微镜观 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 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1680 荷兰人列文虎克(A. van Leeuwenhoek)他用自制的显微镜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但没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揭示了细胞结构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4、1858 年德国的魏尔肖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 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科学家研究成果 1、1895 年欧文顿(E.Overton)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 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 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 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 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 的假说。 2、1959 年罗伯特森(J.D.Robertsen)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 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生 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 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即“单位膜模型” 假说。 3、1970 年拉里·弗莱(Larry Frye )等实验将人和鼠的细胞膜用不同的荧光抗体标记 后,让两种细胞融合,杂交细胞的一半发红 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 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提出假说: 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4、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 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 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