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试论北京卫视_档案_栏目的大众化传播策略_牛慧清

试论北京卫视_档案_栏目的大众化传播策略_牛慧清

试论北京卫视_档案_栏目的大众化传播策略_牛慧清
试论北京卫视_档案_栏目的大众化传播策略_牛慧清

频道?栏目?节目

电视研究?TV RESEARCH

73

CHANNEL ?COLUMN ?PROGRAM 试论北京卫视《档案》栏目的大众化传播策略

●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台 / 牛慧清

一段时间以来,一种利用档案资料并通过电视媒介向观众展示历史事实和社会真相的揭秘型电视节目走俏荧屏。从中央到地方,以档案为题材的电视栏目不少于20个。如江苏卫视的《黑白档案》、湖北电视台的《非常档案》、湖南卫视的《折叠的光阴——话说档案》,以及北京卫视的《档案》等。这些栏目依托档案的电子化保护、社会对档案的文化贮存和社会教育双重属性的重视,以节目形态多元化的发展新趋势逐渐得到受众认可。其中,北京卫视于2009年2月4日创办的《档案》一路走来,凭借良好的收视成绩成为此类电视栏目的品牌产品,也成为电视纪实栏目中的佼佼者,其原创节目样态的含金量逐步显现出来。档案解密型电视节目因为高度依托档案资料,选题方面很难做到独家,但是在节目的组织模式和呈现形式上却可以大显身手。具体到《档案》栏目,除了在主题处理上有一些独到之处,它所采用的故事化的组织模式和影像化的表达方式无疑是形态创新层面两个重要的维度。

一、故事化的组织模式

对于任何一档电视栏目而言,创新不外乎题材和形态两个方面。题材就是“好故事”,形态就是“讲好好故事”的组织模式。然而一些所谓的“好故事”因为题材平凡、俯拾可见,既不新鲜,也不刺激,却又容易变成“一地鸡毛”,琐碎而难以引人注目。所以,通过何种组织模式讲好这个“好故事”,使其既有趣又有益,既来源于生活又能成为生活的装点,需费一番心思①。

1.故事化的讲述方式

人类历史中那些鲜为人知的秘密如无数悬念,留

存于有形和无形的档案里。这个世界上没有多少人看过自己的档案,没有多少人能够阅读别人的档案,更没有多少人能了解一个国家的档案,那些悬而未决的秘密强烈地吸引着人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档案》栏目的核心价值就在于,通过解密尘封档案里隐藏着的人们不曾了解、不能想象的真相,为历史作证,为后人提供一个可留存的真相。这些真相,就是一个个比想象更精彩的故事。

历史题材的故事往往存在着大量的视觉缺陷,而给观众提供可视的内容又是所有影视作品的核心。为了实现可视化表达,《档案》在一个现场讲故事的独幕舞台上,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细节,勾连起现实时空和历史时空。基于电视媒体的优势,栏目成功尝试“史实”蒙太奇的故事讲述方法,借鉴当下国际纪录片的最新潮流,安排专门的导演实施历史场景的故事再现拍摄,力求真实展现历史的故事细节、时代背景、核心价值等。这样的讲述方式借助某一个由头,将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平行勾连起来,最终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档案》用资料勾连历史,力求在讲述的过程中打通观众的所有感官,最大可能地让观众感同身受,如临其境。节目往往会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以故事或者细节开头,比如《烧毁的圆明园》,开篇通过监狱里一个囚犯的遭遇与咸丰帝的处境这样两条线索进行平行勾连,第一时间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巧妙地将故事转向宏大的战争背景,使观众慢慢沉浸其中。

2.主持人“游走式”讲述

《档案》定位为演播室节目,以一个特定的、极具

74

2015年第3期(总第304期)

个性化的讲述者(主持人)现场讲述和展示为基本形态。讲述者是拥有资料、道具的现代说书人,他依据内容抛出的悬念和疑问是节目设置的最大卖点。在现场,讲述人通过翻阅、播放、展示、聆听、演示等一切可以调动的元素,把一个个故事掰开了、揉碎了讲给观众听,展示给观众看。

“游走式”讲述是指主持人在功能不同的演播区域内,为满足节目内容的表现需要,通过不断变换、移动位置而进行的主持方式。功能不同的演播区域打破了传统演播室功能单一的局面,不断变化、移动位置又扩大了主持人的活动范围。一般来说,电视节目主持人在固定的空间与位置面对镜头展开解说,唯一不同的是主持人采用要么站着讲,要么坐着播,这种模式为观众所熟悉,从受众心理上讲缺乏吸引和观赏的元素。“游走式”主持方式是节目由“传者中心”向“受者中心”转移的具体体现,能够直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调动观众的思维,促使观众与节目的整体节奏保持一致。

另外,“游走式”的讲述方式是对主持人中心意识的加强。主持人中心意识的加强“不仅体现在主持人自身在栏目中的地位更为引人注目,而且主持人在整个节目全过程中的参与度也越来越高”②。从这个意义上讲,“游走式”讲述方式进一步调动了主持人的主持欲望,而只有在主持人主持欲望高度调动起来的时候,才能更好地为节目的高质量播出打下坚实的基础。位置的变化需要主持人“游走”于功能不同的各个演播区域,这就要求主持人有较高的驾驭现场、统筹协调、整体把握的综合能力。较强的叙述能力,也就是讲故事的能力,是对纪实节目主持人最基本的要求。正是因为主持人游走过程中冷静客观的讲述,才使得节目悬念更为鲜活,使得历史看起来不再遥远,而是既惊心动魄又温情脉脉。

3.悬念环节的设置

电视纪实节目的表现方式要起到两个作用:一是真实地还原事实;二是使事实变得更具有吸引人的魅力。在电视频道资源极其丰富的今天,纪实节目为抓

住观众眼球,提高收视率,往往会在表现方式上倾注心力,营造悬念就是吸引观众注意力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北京卫视在《导演手册》里详细规定了各期节目文学脚本的基本要素:“以强有力的启发性事件开始;每个3~5分钟段落抛出一个或者多个疑问引导观众的期待;每个期待得到答案的同时抛出新的期待和疑问;每个10分钟段落出现较大的转折,即‘但是’,抛出更大的疑问和期待节点。”

《档案》从始至终都相信:无论什么样的故事题材,首先都必须吸引观众的兴趣,诱发观众的期待,引发观众预测“接下来是什么”,让观众的情绪积极参与到正在进行的故事情节中,并适时转移或重新调整期待。《档案》按照行之有效的讲故事规律,确定了自己的故事结构样式,每期节目的进行过程都是一个揭秘的过程,悬疑感至关重要。故事的展开完全可以借鉴神秘或悬疑类电影剧本的成功操作模式,以一个强烈动作的场景开始故事,在故事的推进中揭晓答案。以这种被称作“启发性的事件”开始节目的最基本规则就是,以动作性事件的力量带动观众参与,并去节目中寻找“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会发生”。当节目制作者和观众分享事件时,悬疑相伴而生,观众会更深地投入到故事里。可以说,这是《档案》让当今越来越挑剔的观众在电视机前稳坐50分钟,利用节目的吸引力和关注度保证高收视率的制胜法宝。

二、影像化的表达方式

影像化表达就是利用光电或数字技术等高科技手段,以声音影像形式作用于观众视觉和听觉的多层次、多因素艺术信息。一档优秀的电视节目往往在影像化的表达上有着独一无二的创新。档案作为文献资料中最具代表性的素材,与现实生活缺少勾连。如何将尘封已久的档案通过影像化的手段加以呈现,让悠久的历史成为电视机前观众喜爱的文化大餐,实现思想价值与市场认可的双赢,是每一个档案揭秘型栏目创作者努力追求的目标。

频道?栏目?节目

电视研究?TV RESEARCH

75

CHANNEL ?COLUMN ?PROGRAM 1.镜头语言的把握

就电视摄像而言,电视画面是摄像机从开机到关机不间断拍摄所记录下来的片段,又称电视镜头。电视画面语言是用纪实拍摄与画面编辑的手段传递直接、有效信息的语言方式,是我们最常用,也最能迅速掌握的电视语言。

对于一档电视节目而言,镜头的把握是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档案》每期节目拍摄的终极目标也是要在现场拍摄中完成自己的镜头语言和结构,要求参照电影,分场景、分镜头、单机逐条地拍摄节目在现场的进程。导演需要在各个单集节目的拍摄中统一场面调度的各个元素,包括大屏幕提供的布景、讲述人的服装、灯光,以及讲述人与各光区之间的调度和衔接,使形式与内容达成一致。节目最终目的是要求导演通过这些调度,突出节目的内容和50分钟内节目进程的情绪性、节奏感,有效地展现现场讲述过程,运用对现场200多个分镜头的拍摄,带动观众进入故事的各个环节。摄影机的位置、角度、景别、镜头的顺序结构都在向观众传达着某种情绪和含义。“悬念丛生”的故事内容和“异想天开”的现场设计均需要通过镜头语言向观众传达。在拍摄每期节目时,《档案》栏目组要求导演应该更加有意识、更加清晰地让镜头传达现场的情绪和状态,有效影响观众的感受,带动他们的参与和体验。节目采用影视作品时常运用的单机分镜拍摄方式,极大地提升了节目视觉呈现水平。这也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采用此种方式拍摄的电视栏目。

2.三维特效和音乐、音效技术的使用

巧妙的特效是导演发挥想象、展示技艺的平台,也是节目吸引观众的亮点。三维特效技术是《档案》的重要手段之一。栏目组研究了国内外一些票房成功的影视作品后,主创人员达成这样的共识:撇开艺术性尺度,好莱坞的电影之所以能征服世界电影市场,除了明星和故事外,很大程度上是电影技术的胜利。在电视技术手段同样日新月异的今天,电视产品的科技含金量同样凸显。时至今日,创意独特、构思巧妙的三维特效画面已经成为《档案》区别于同类栏目的标志性符号之一。

现在的观众对影视作品中的声音也越来越敏感,数字音效已经成为大成本电影吸引观众的必要条件。音乐、音效能够影响观众对影像的诠释,引导观众对特定影像的注意力,更复杂的是,当音效暗示某些视觉意象时,观众会预期该影像的出现,并转移注意力,有利于营造观众的期待心理。因此,音乐、音效对电视节目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档案》希望节目的声音效果能影响收视率表现,所以6年来,栏目组始终坚

持每期节目配音和配乐的品质,保证高品质的制作手段和严格精细的制作程序是他们不变的追求。

3.拟态逼真的“真实”场景再现

《档案》的现场道具极为丰富,使用频率也比较高。从表现效果来看,节目根据内容选择和安排不同的道具,提高了权威性,呈现了生动性,增强了观众的现场感,便于为观众讲述一个完整、真实、生动的历史事件。《档案》以全新的观念把节目内容和风格独特的演播场景结合起来,注重节目舞台气质的现场感和真实场景的再现。讲述者通过幻灯机、16毫米放映机,把影像资料、图片、道具、历史器物等转变为故事讲述的必要环节和故事推进的关键手段,用以烘托现场讲述的整体氛围,强化节目视觉元素。真实的历史呈现与现场情境再现交互使用,让主持人在“身临其境”中穿插讲述,进一步增强了故事的直观性与生动性,提升了艺术表现力。节目整体色调的场景化呈现虽然不是很逼真,但是这种力图还原历史的做法还是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档案》至今已经走过6个年头。6年来,《档案》在寻找最有效的叙述模式和内容呈现方式上做了充分的尝试。如何让“死”的档案能够活起来,连环而巧妙的悬念设置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只是,栏目对于悬念设置的把握终究要注意:首先要找准“点”,这个“点”必须是受众最希望了解的,是传播内容中最能激发受众期待和探究心理的东西,然后再以此“点”来设置悬念,才能吸引受众。“点”没有找准,势必导致悬念不悬,给人故弄玄虚之感。如何提升悬念设置的精巧性,依然是栏目组要时刻警醒的问题。其次,自开播以来,尽管《档案》的收视率一直在同时段栏目中排名靠前,但是从收视人群上看,除了全国大概有200万从事档案工作的人作为固定观众存在外,45~54岁的中老年观众占最大的比重,排在第二的是35~44岁观众,再往后就是55~64岁观众。也就是说,中老年观众是栏目相对固定的收视群体。如何在节目形态创新上培育和吸引年轻观众,培养他们的主流价值观,也是栏目组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本文编辑:朱旭红

————

注:

① 潘知常、孔德明:《从电视叙事看电视节目的策划》,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第254页。

② 陆晔、赵民:《当代广播电视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第220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