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7年版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2017年版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2017年版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2017年版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英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目录

一、指导思想 (2)

二、课程目标 (2)

三、课程结构 (3)

四、课程内容 (5)

五、实施建议 (11)

六、答疑解惑 (16)

附录一 (19)

附录二 (48)

一、指导思想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的整体部署,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省(市)将从2017年秋季起,实施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此轮改革将执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修订稿)》、《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送审稿)》(以下简称“新修订课标”)和新高考方案,但教材要使用现行教科书。为了帮助四省(市)高中教师准确理解新修订课标的理念和目标,明确新的英语课程内容结构和实施要求,做好与现行教材的对接工作,以顺利推进新课程实践,特制定本教学指导意见。

制定本意见的指导思想,一是全面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实施修订后的高中课程方案和英语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落实于英语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中,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二是明确新修订课标的主要变化,结合现行不同版本教材的内容,便于教师了解新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学分安排、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方面的要求,形成适用于四省(市)的英语课程实施方案。三是根据实事求是原则,提出体现新课程理念和目标的统一实施建议,同时根据四省(市)的教学实际,留给地方和学校课程实施的空间,使本指导意见好用、管用。

二、课程目标

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中英语课程力求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基于课程的总目标,高中英语课程的具体目标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在接受高中英语教育后应具备的学科核心素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由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这四大要素构成,是学生在接受英语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提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四大要素相互渗透,融合互动,协调发展,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基础性综合素养,具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英语课程育人的指引,也是英语学业质量综合评价的依据。

语言能力是指在社会情境中,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包括在此过程中形成的语言意识和语感。语言能力的培养目标是:具有一定的语言意识和英语语感;在常见的具体语境中整合性地运用已有语言知识,

理解口头、书面语篇所表达的意义,赏析其恰当表意所采用的手段,有效地使用口语、书面语表达意义和进行人际交流。

文化品格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文化意识、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文化品格的培养目标是:获得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自尊、自信、自强的良好品格;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能力。

思维品质是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思维品质的培养目标是:能辨析语言和文化中的具体现象;梳理、概括信息,建构新概念;分析、推断信息的逻辑关系;正确评判各种思想观点,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具备初步运用英语进行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学习能力是指学生积极运用和主动调适英语学习策略、拓宽英语学习渠道、努力提升英语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具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能够多渠道获取英语学习资源,有效规划学习时间和学习任务,选择恰当的策略与方法,监控、评价、反思和调整自己的学习,逐步提高使用英语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三、课程结构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修订稿)》,英语课程由必修、选修Ⅰ和选修Ⅱ三部分课程组成。必修课程为所有学生奠定未来学习和发展的共同基础,共6学分,学生修完后可达到高中毕业要求;选修I课程是高考要求,供有升学需求的学生选修,共8学分,学生修完后方可参加高考;选修Ⅱ课程分提高类、拓展类、实用类、基础类和第二外国语类,其中提高类衔接选修I课程,供学有余力且有更高专业发展需求的学生选修,选修Ⅱ课程中的其他类别的课程可供学生在高中三年中任意选修。

必修课程、选修Ⅰ课程和选修Ⅱ课程(提高类)按2学分划定课程的具体单位。其中必修课程分英语1、英语2和英语3;选修Ⅰ课程分英语4、英语5、英语6和英语7;选修Ⅱ课程(提高类)分英语8、英语9和英语10。现行教材按照2学分为一个单位或模块编写,但由于新修订课标的必修课程比原课标减少了4学分,所以现行教材的英语4(必修模块)和英语5(必修模块)应改为选修

内容,归入选修Ⅰ课程。结合现行教材,必修课程、选修Ⅰ课程和选修Ⅱ课程(提高类)所需完成的教材内容具体建议见表1。

表1 新高中英语课程结构与现行教材对应表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修订稿)》规定18学时为1学分(每学时按45分钟计)。据此,英语必修课程6学分需要108学时,学生可以在一个半学期(即3/4学年)的时间内完成必修课程。选修Ⅰ课程8学分需要144学时,学生可以在一学年内完成。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办学特色和学生实际选课情况,对必修课程和选修Ⅰ课程的完成时间做合理的安排。选修Ⅱ课程为学生自主选修课程,学校可按照1学分(18学时)的要求统筹规划和管理。

选修Ⅱ课程系列中的基础类、实用类、拓展类、第二外国语类等课程由国家、地方或学校根据学生兴趣和当地经济、文化等发展需要进行开发建设,学校应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可利用的当地资源,设置并开好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课程名称建议及开设目的见表2。

表2 选修Ⅱ课程中其他类课程的名称建议

英语课程内容是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包含六个要素: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主题语境涵盖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范围,涉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内容,为学科育人提供话题和语境;语篇类型包括口语和书面语篇以及不同的文体形式,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访谈、对话等连续性文本,以及图表、图示、网页、广告、漫画等非连续性文本,为语言学习提供文体素材;语言知识涵盖语音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语篇知识和语用知识,是构成语言能

力的重要基础;语言技能分理解性技能和表达性技能,具体包括听、说、读、看、写等,学生基于语篇所开展的学习活动即是基于这些语言技能,理解语篇和对语篇作出回应的活动;文化知识包含中外优秀人文和科学知识,是学生形成跨文化意识、涵养人文和科学精神、选择正确行为取向的知识源泉;学习策略包括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交际策略、情感策略等,有效选择和使用策略是帮助理解和表达、提高学习效率的手段,是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必备条件。

新修订课标的重点教学内容与要求见表3、4、5。

表3 必修课程主要内容与要求

表4 选修Ⅰ课程主要内容与要求

表5 选修Ⅱ(提高类)课程主要内容与要求

五、实施建议

教师要积极研究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探索有效的教与学的方式,努力实践以主题意义为引领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实施深度教学。为此,特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一)以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依据课程内容标准,开设好必修、选修Ⅰ和选修Ⅱ课程。

1.教师要把握好必修课程的基础性,从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和基本需求出发,根据必修课程的内容标准,制订合理可行的教学计划,努力使课程内容与义务教育有机衔接。教师要注意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重视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确保所有高中学生经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基本达到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必修课程还要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特别关注那些英语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扎实地做好补习工作,帮助这些学生认读和理解基本单词、句子和课文,多朗读文章中的重点短语、句子和段落,尽量使用教材中的短语和句子尝试说英语和写英语;适当补充适合的听读材料,增加学生的语言体验。同时,要注意把立足点放在帮助学生认识到初高中学习的差异,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上;保证学生通过英语必修课程的学习,能掌握最基本的学习内容,顺利完成必修阶段的学习任务。

2.选修Ⅰ课程与必修课程为递进关系,主要为有升学意向的学生开设。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理解文化内涵、

应用学习策略;在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和审视事物和人物的真、善、美,评判不同的价值观,实现对主题意义的深层理解,充分体现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融合,落实好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由于学生在完成选修Ⅰ课程之后将参加高考,因此,教师要在实施选修Ⅰ课程的教学中,辩证地处理好教学与考试的关系,积极适应课程改革的变化趋势,不断创新教学实践,改进日常教学的评价内容、手段和方式,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放在首位,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防止以考代教和过度应试的倾向。

3. 选修Ⅱ课程供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和不同需求的学生任意选修,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或不选择学习。

选修Ⅱ课程(提高类)的开设应更注重挖掘意义的内涵,探究其背后的文化价值观,分析语篇结构的特征和行文格式对意义表达的作用,发现语言结构在组织语篇中的价值,引导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语言的魅力,欣赏文化和语言的美妙,发展鉴赏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除了常规的教学活动外,教师应更多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组织更加开放的、具有挑战性的项目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创作性学习、演讲与辩论等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引入和利用多种资源、鼓励学生分享感受、经历、看法和个人创作,为学生展现自我、挑战自我、突破自我、相互学习创造最佳的学习环境。选修Ⅱ课程(提高类)可选择现行教材英语8-10(选修),英语11(选修)可以作为泛读素材。

教师应根据学生需求和学校条件,积极探索开设选修Ⅱ课程中的其他类课程的途径和方法,实事求是地选择和确定开设的门类,指导学生选修适合自己的课程,实现个性发展。必要时还可开发和设置其他符合学校办学宗旨和特色的选修课程。其他类型课程可选择各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教育部审定通过的教材,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特长,积极探索开发适合本校学生的校本课程。

(二)关注主题意义,制订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目标。

教师应充分了解必修课、选修课的课程内容、内容标准及其之间的关联,根据高中学段的课程结构和总体目标,以及各单元的主题和教学内容,制订各单元的具体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要以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宗旨,围绕主题引领的学习活动进行整体设计。教师要认真分析单元教学内容,梳理并概括与主题

相关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需求,确定教学重点,统筹安排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拓展主题意义。教学目标应该可达成、可操作、可检测。每个课时目标的设定都要为达成单元整体目标服务,有机整合课程内容六要素,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有所侧重,避免脱离主题意义或碎片化的呈现方式。教学目标要体现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同时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既确保共同进步,又满足个性发展。

(三)深入研读语篇,把握教学核心内容。

研读语篇就是读者对语篇的主题、内容、文体结构、语言特点、作者观点等做深入的解读。建议教师首先尝试回答三个基本问题:第一,语篇的主题和内容是什么?即What的问题;第二,语篇的深层涵义是什么?也就是作者或说话人的意图、情感态度或价值取向是什么?即Why的问题;第三,语篇具有什么样的文体特征、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也就是作者为了恰当表达主题意义选择了什么样的文体形式、语篇结构和修辞手段?即How的问题。Why和How的问题通常没有唯一答案,对语篇深层意义和文体结构的解读更多取决于教师的教育背景、生活阅历、认知方式,以及教师与语篇互动中表现出的分析和探究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可能会给出不同的解读和阐释。

对语篇的研读,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关注语篇的选材出处和发表时间,分析作者或说话人所代表的立场、观点和写作风格,以及特定时期的语言特点和时代印记等。

(四)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促进核心素养有效形成。

英语学习活动的设计应以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为目标,围绕主题语境,基于口头和书面等多模态形式的语篇,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层层递进的语言、思维、文化相融合的活动,引导学生加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习得语言知识,运用语言技能,阐释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评析语篇意义,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而尝试在新的语境中运用所学语言和文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地表达个人观点、情感和态度。

具体而言,学习理解类活动主要指基于语篇的学习活动。如:教师围绕主题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已知,铺垫必要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引导出要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以解决问题为目的,鼓励学生从语篇中获得新知,通过梳理、

概括、整合信息,建立信息间的关联,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感知并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和语篇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取向。

应用实践类活动主要指深入语篇的学习活动。即在学习理解类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和所形成的新的知识结构开展描述、阐释、推理、判断等交流活动,逐步实现对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内化,巩固新的知识结构,促进语言运用的自动化,助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迁移创新类活动主要指超越语篇的学习活动。即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语篇背后的价值取向或作者态度进行分析与论证,赏析语篇的文体特征与修辞手法,探讨其与主题意义的关联,批判、评价作者的观点等,加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进而使学生在新的语境中,基于新的知识结构,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综合运用语言技能,进行多元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陌生情境中的问题,理性表达观点、情感和态度,体现正确的价值观,实现深度学习,促进能力向素养的转化。

英语学习活动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情境创设要尽量真实,注意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建立紧密联系,力求直接、简洁、有效。

2. 教师要善于利用多种工具和手段,如:思维导图或信息结构图,引导学生通过自主与合作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对信息的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内化与运用,教会学生在零散的信息和新旧知识之间建立关联,归纳和提炼基于主题的新知识结构。

3. 教师要善于提出从理解到应用、从分析到评价等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由低阶向高阶稳步发展。同时,教师要启发学生积极参与针对语篇内容和形式的讨论和反思,鼓励学生围绕有争议的话题有理有据地表达个人的情感与观点。

4. 在情境创设中,教师要考虑地点、场合、交际对象、人物关系和交际目的等,提示学生有意识地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确保交际得体有效。

5. 教师要根据所学主题内容、学习目标和学生经验等,选择和组织不同层次的英语学习活动。

(五)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学会学习创造条件。

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支持和激励的学习环境。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需要教师精心的指导和帮助。在教学中,教师要

有意识地给予指导,例如,课前合理布置自学活动;课中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与探究活动;课后布置适量的拓展性作业。此外,教师要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感受学习英语的价值和意义,了解英语语言的结构特点和语用习惯,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尝试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在体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避免包办代替。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每个学生的学习背景、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不同,学习英语的方法和策略也有差异。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与学生对话,让学生自我反思等途径梳理适合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并适时加以引导。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方法和策略,互帮互学。

教师要善于从自己和他人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和提炼出有效的评价标准或原则,并与学生分享,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标准和原则进行自我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学习方法和策略、语言能力现状和发展进程,帮助学生不断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成为有责任担当的学习者。

(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宽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教师应在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如黑板、白板、卡片、简笔画、教学挂图、模型、实物等教具)的同时,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对教与学的支持和服务功能,引导学生开展主动、个性化的探究活动,实现深度学习。例如,利用各种媒介开展移动学习和教学;指导学生合理利用电子词典等工具开展学习;使用数字化技术设计个性化学习平台;利用新媒体语篇开展主题阅读,扩大阅读量;通过网上专题讨论区开展写作教学;开展基于网络的同伴互评等。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认知兴趣,自主选择和利用网络资源,多渠道、多方式地完成语言实践活动。教师在给学生网络学习任务时,自己应先浏览相关网站,确保网站信息的安全、健康、可用,并引导学生注意网络资源使用的安全性。

师资条件相对薄弱的地区和学校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有效推进和改进英语教学。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不能替代师生课堂上真实而鲜活的人际互动、观点碰撞、情感交流的语言活动,教师要充分认识现代信息技术与

英语课程融合的针对性、恰当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七)处理好教、学、评的关系,达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目的。

教师要从教学目标设计开始,确保目标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通过设计活动、课堂提问、课堂观察和有针对性的反馈等方式和手段,有意识地监控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评估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并依此对教学内容或方式做出必要的调整。

在开展课堂评价活动时,教师不仅要说明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还应给出活动要求和评价标准。评价标准也可以通过师生共同商量来制定,使学生在开展活动时有明确的目标,并能根据标准及时进行自评和互评。

在评价活动中,师生同为实施评价的主体。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监控和评价学生是否理解语篇的深层次意义,是否能对作者的观点和语篇意义给出自己有理有据的观点,是否体现了一定的批判性思维等。教师可以根据评价活动的目的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即时反馈或延后反馈。反馈要关注师生、生生有意义的互动,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和文化品格的形成。教师应注意为学生创造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控的机会,引导学生反思学习目标设定的合理性,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反思学习内容和要求的把握程度,同时反思能否主动采取措施调整和改进自己学习的方法等。阶段性教学结束时,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终结性评价,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己的教学效果,以学生的努力和进步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内容,并为下一阶段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六、答疑解惑

(一)为什么把语篇类型作为英语课程内容六要素之一?

语篇类型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不同类型的文体,以及口头、书面等多模态形式的语篇,如语言、图示、歌曲、音频、视频等。不同的语篇类型有不同的结构,也有不同的表意功能。接触和学习不同类型的语篇,熟悉生活中常见的语篇形式,把握不同语篇的特定结构、文体特征和表达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语篇意义的理解,还有助于他们使用不同类型的语篇进行有效的表达与交流。

(二)现行教材的语篇类型不够丰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新修订课标强调教师在选择语篇时,应尽量涵盖实际生活中各种类型的语篇,

但现行教材不一定涵盖了所列的语篇类型。例如,必修阶段的应用文,新媒体语篇(一般网络信息、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选修Ⅰ阶段的议论文(论说文、评论等)在教材中涵盖不够或者没有涵盖。

各地教研部门和学校应积极搜集和整理适宜的、包括多模态语篇在内的教学资料,建立课程资源库。教师在补充语篇时,应注意价值取向的导向性,长短适中,由易到难,尽量涵盖实际生活中各种类型的语篇。还应注意文学性和非文学性语篇的合理比例。

(三)关于词汇教学,教师是依据新修订课标的词汇表进行教学,还是依据现行的教材?

教师应该依据新修订课标所要求的词汇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基于课内语篇,学好新修订课标所要求的词汇外,还应选择或推荐适宜学生阅读的课外资源,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弥补现行教材中没有涵盖的新修订课标要求的词汇。对于现行教材中出现的超出新修订课标要求的词汇,可按理解要求,不作掌握要求。

(四)关于语法教学,教师是依据新修订课标的要求进行教学,还是依据现行教材的要求?

教师应该按照新修订课标的要求进行语法教学。新修订课标对原课标语法项目做了适当调整。例如,虚拟语气、倒装句、强调句和同位语从句等四项语法由原来选修Ⅰ要求掌握调整为在选修Ⅰ仅要求理解,选修Ⅱ要求掌握,这意味着这四项语法项目将不作为新高考综合运用的要求。因此,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如果现行教材中出现上述语法项目,教师可作“理解”要求,在选修Ⅱ课程(提高类)中则按“掌握”要求。

(五)新修订课标提出的“语用知识”具体指什么?对语言学习有哪些意义?

语用知识指在特定语境中准确理解他人和得体表达自己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语用知识,有助于学生根据交际的目的、交际场合的正式程度、参与人的身份和角色,选择正式或非正式、直接或委婉、口语或书面语等语言形式,得体且恰当地与他人沟通和交流,达到交际的目的。因此,学习和掌握一定的语用知识有利于提高高中学生有效运用英语的能力。

语言的得体使用必须考虑交际参与者所处的语境。在教学中,教师要增强语

用意识,在设计口、笔头交际活动时,努力创设接近真实世界的交际语境,明确交际场合、参与人的身份及其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认识到语言形式的选择受到具体交际情境的影响。

(六)为什么在语言技能中增加了“看”的技能?

在新修订课标提出了听、说、读、看、写等五方面的技能。看(viewing)作为一项重要的理解性技能是新增加的技能。

“看”通常指利用多模态语篇中的图形、表格、动画、符号以及视频等理解意义的技能。理解这类语篇除了需要使用传统的文本阅读技能之外,还需要观察图表中的信息、理解符号和动画的意义。由于“看”的技能在新媒体时代日趋重要,新修订课标在语言技能中增加了此项技能。

(七)2017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如何组织实施?

2017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的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的内容依据是必修课程,水平要求是学业质量标准水平一。学业水平考试的具体方案由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制订。各省(市)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和教材使用情况,确定考试内容,组织实施本省(市)英语学科学业水平考试。

附录一

词汇表

说明:

1. 本词汇表共收3,000个单词,含义务段要求掌握的1,500个单词。高中英语必修课程应学习和掌握500个单词(表中加有一个*号),累计达2,000。选修I课程应学习和掌握1,000个单词(表中加有两个**号),累计达3,000。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本词汇表所收词的基础上,再选择增加200个单词。

2. 本词汇表采用英式英语拼写形式。

3. 本着在具体语境中学习和使用单词的原则,本词汇表不标注单词的词性和中文释义。

4. 本词汇表不列词组和短语。

5. 本词汇表不列语法术语。

6. 本词汇表不列可根据构词法推导出的部分名词、形容词、副词等。

7. 数字(含基数词、序数词)、主要国家名称及相关信息等词单独列出,供教学参考。

A a (an)

abandon** ability

able

abnormal** aboard**

about

above

abroad

absence** absent absolutely* absorb** abstract** abuse** academic** accent**

accept

access** accident* accommodation** accompany** according to account*accurate**

accuse**

ache*

achieve

achievement*

acid**

acknowledge**

acquire*

across

act

action

active

activity

actor

actress

actually*

AD**

adapt*

adaptation**

add

addict*

addition*

address

adjust**

administration**

admire*

admit*

adopt**

adorable**

adult*

advance*

advantage

adventure*

advertise**

advertisement (ad)**

advice

advise

advocate**

affair*

affect**

afford

afraid

Africa

African

after

afternoon

afterward**

again

against

age

agency** agenda** ago

agree agreement agriculture* ahead*

aid*

aim*

air

airline** airport alarm* alcohol** alive

all

allow almost alone

along alongside** aloud already

also alternative** although altogether** always

a.m.* amateur** amazing* ambition** ambitious** ambulance** America American among amount* amuse** analyse** ancestor** ancient

and

anger**angle**

angry

animal

ankle**

announce*

annoy**

annual*

another

answer

ant

anticipate**

antique**

anxiety**

anxious*

any

anybody

anyhow**

anyone

anything

anyway

anywhere

apart**

apartment*

apologise*

apparently**

appeal**

appear

appetite**

applaud**

apple

applicant**

application*

apply*

appointment**

appreciate**

approach*

appropriate**

approve**

April

arch**

architect**

area

argue*

arise**

arm

army

around

arrangement*

arrest**

arrive

arrow**

art

article

artificial**

artist

as

ashamed**

Asia

Asian

aside**

ask

asleep

aspect*

assess**

assign**

assistant**

association**

assume*

assumption**

astonish**

astronaut**

astronomer**

at

athlete*

Atlantic*

atmosphere**

attach*

attack*

attain**

attempt*

attend

attention

attitude*

attract*

audience*

August

aunt

Australia

版历史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doc

2017年版历史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高中新课程改革已拉开帷幕,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也已经出台。看完之后既兴奋又担忧,兴奋的是面对新时期的各种新变化、新问题、新成果,新课标都有了明确的解答与对策,让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担忧的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能高效地将这些变化反映在日常的教学中,如何认真落实核心素养这一关键任务。为此我们认为课堂教学必须紧紧围绕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主线展开。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通过诸素养的培育,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如何培养核心素养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 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设计教学目标——培养核心素养的出发点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而教学目标的设计则直接关系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深刻领会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仔细研读历史课程标准,把握好历史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不是所有的核心素养目标都能在一节课中完成的。衡量教学目标是否有效,一看它是否贴切,即目标是否准确,与实际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相契合,具有可检测性;二看它是否具体,即目标阐述是否细化、多层,具有可操作性;三看它是否适度,即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否适合学生已有的思维结构与能力层次;四看它是否落实到位,即目标是否落到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核心素养的切入点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在具体目标指引下,能够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策略达成目标的空间学习环境,它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互动性。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真正促进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学会”向“会学”的学习方式转变,是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要找准“问题情境”这个切入点,创设形式多样的问题情境,挖掘学生的潜能,以提高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教师可用悬念创设问题情境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3.倡导合作探究——培养核心素养的着力点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生重要的核心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应抓牢“合作探究”这个着力点。所谓“合作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来源:中国教师资格网时间:2018-01-23 16:39:03 解读及教师考试备考指导 1月16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历时4年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语文学科等学科课程标准修改工作已全部完成,经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通过,于2017年底印发,并将于2018年秋季开始执行。新版课标的发布,也意味着之后的教师考试笔试和面试,都将迎来一定的变化,为此中公教育教师考试研究院给大家送上热乎的新课标解读和教师考试笔试、面试备考指导。 与2003年相比,新的课程标准有哪些变化?

提要: ①新版课标新增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②新版课标提出了新的课程结构,并详细说明了设计依据和具体操作建议; ③新版课标创造性地提出了学业质量,并详细阐述了其内涵、水平以及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④新版课标在实施建议部分,增加了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⑤新版课标在附录部分,把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变成了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和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删掉了选修课程举例。 提要: ①新版课标进一步明确了语言文字的重要地位,指出语言文字不仅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②新版课标新增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及育人功能的具体阐述; ③新版课标对高中语文课程性质不仅保留了旧版课标中对语文素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终身学习、个性发展等的要求,还提出了对传承和发展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新要求。 提要: ①新版课标在强调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出了以核心素养为本的理念; ②新版课标在强调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的同时,明确提出了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的理念; ③新版课标在强调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的同时,还提出了注重时代性、多样性的理念。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版 】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应该尊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到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留意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合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统统。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关心自然和生命,并乐于与人交流。

(四)口语交际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4.能较统统地讲述小故事,能扼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齐。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二)阅读 2.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三)习作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喜悦。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明错误的词句。 (四)口语交际

2017年最新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3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四、课程内容 (一)学习任务群 学习任务群1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任务群的学习贯串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 1.学习目标与内容 (1)在阅读过程中,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重视学习前人的阅读经验,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 (2)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长篇小说。通读全书,整体把握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从最使自己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语言等方面入手,反复阅读品味,深入探究,欣赏语言表达的精彩之处,梳理小说的感人场景乃至整体的艺术架构,理清人物关系,感受、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体会小说的主旨,研究小说的艺术价值。 (3)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者的价值取向。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 (4)利用书中的目录、序跋、注释等,学习检索作者信息、作品背景、相关评价等资料,深入研读作家作品。 (5)联系个人经验,深入理解作品;享受读书的愉悦,从作品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自己的语言撰写全书梗概或提要、读书笔记与作品评介,通过口头、书面形式或其他媒介与他人分享。 2.教学提示 本任务群在必修阶段安排1学分,18课时。应完成一部长篇小说和一部学术著作的阅读,重在引导学生建构整本书的阅读经验与方法。在选择性必修和选修阶段要运用这些经验与方法阅读相关作品,不专门安排学分。 (1)指定阅读的作品,应语言典范,内涵丰富,具有较高的思想水平和文化价值。根据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发展需要,注意选择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制定阅读的作品可从教材课文结算的长篇作品中选择。也可由诗圣共同商定3—5部作品,学生从中选择一部阅读;选择相同作品的学生可以自由组合,进行交流讨论。 (2)课时可安排在两个学期,宜集中使用,便于学生静下心来,集中时间和精力,认真阅读一本书。学生在反复阅读过程中,每读一遍,重点解决一两个问题,有些地方应仔细推敲,有些地方可以略读或浏览。阅读要有笔记,记下自己思考、探索、研究的心得。 (3)阅读整本书,应以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自主阅读、撰写笔记、交流讨论为主,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与思考。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专题学习目标,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与交流。教师应以自己的阅读经验,平等地参与交流谈论,解答学生的疑惑。 (4)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成功经验,及时组织交流与分享。应善于发现、保护和支持学生阅读中的独到见解。 学习任务群2 当代文化参与 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剖析、评价文化现象,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强文化自信。

2017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word版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 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 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 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 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 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1.唯物史观 唯物史现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 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 认识。 2.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 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 的理解。 3.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 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4.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 力与方法。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 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 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5.家国情怀 家国情环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 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二)课程目标 1.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2.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 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 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 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版】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注意间架结构。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关心自然和生命,并乐于与人交流。 (四)口语交际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二)阅读 2.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三)习作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二)阅读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三)习作

2017语文新课标

1月16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有关情况。 教育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教材局局长郑富芝在发布会上介绍,教育部组织260多位专家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4门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历时4年已全部完成,经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通过,于2017年底印发,并于2018年秋季开始执行。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与2003年版相比,有哪些主要变化?提出了哪些新概念? 增加了哪些新内容?一起来看为你总结的五大变化和两大热点! 1变化一:提出四大学科核心素养 新课标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那么何为学科核心素养?新课标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为: 语言构建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2变化二:由五大课程目标变为十二大课程目标 2003版的课程标准中,设置五大课程目标,分别为:积累·整合、感受·鉴 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2017版课标则变为十二大课程目标,分别为: 语言积累与构建 语言表达与交流 语言梳理与整合 增强形象思维能力 发展逻辑思维 提升思维品质 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 鉴赏文学作品 美的表达与创造 传承中华文化 理解多样文化 3变化三:新增选择性必修课程

相较于2003年版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课程结构,新版课程标准新增了选择性必修课程,即课程结构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三类课程分别安排7-9个学习任务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内容始终贯串这三类课程。 必修课程,每名高中学生必须修习,开设2个学期,8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学生根据个人需求与升学考试要求选择修习,开设2个学期,6学分;选修课程,学生可自由选择学习,开设2个学期,设计12学分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 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比重按学分计,安排如下。 4变化四:设置十八个学习任务群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十八个学习任务群,这十八个任务群被归置于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中。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当代文化参与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语文积累、梳理与探究 文学阅读与写作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 外国作家作品研习 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 汉字汉语专题研讨 中国传统文化专题研讨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 跨文化专题研讨 学术专著专题研讨 5变化五:明确学业质量 新课标增加了“学业质量”部分,明确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学业质量标准是以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b4399939.html,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作者:徐蓝 来源:《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课程版》2018年第06期 一、确立新的认知观、教学观和评价观 教师必须确立新的认知观、教学观和评价观,从知识本位转变为素养本位,努力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教师要全面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具体表现,认识到核心素養五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既要注重对某一核心素养的培养,更要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培养。 二、将教、学、评、考各个环节聚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学—评—考”一体化,即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聚焦于培养和发展 学生的核心素养,合理整合教学内容,确定关键问题和重点难点。通过基于史料 研习的教学活动和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我拓展知识、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三、以新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为重心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能体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新情境,如“学习情境”“生活情境”“社会情境”“学术情境”等。通过多维度创设问题情境,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把问题解决好,为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创造条件。 四、开展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活动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认真考虑如何构建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方式。所谓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史料阐释历史,更重要的是,要设计以史料研习为基础的探究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搜集、整理、辨析、运用史料解释历史。 五、根据学业质量水平评价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度 教师要全面深刻地学习、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准确把握学业质量不同水平所描述的学生核心素养的表现特征,依据学业质量水平的细化评价目标指导教学与评价。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word文档)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1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1.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共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3.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4.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与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语言文字作品势人类重要的审美对象,语文学习也是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发展的重要途径。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二)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

最新修订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注:凡是加粗的部分,均是课程标准(修订稿)新改动的,或增或删,或调或整合。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原为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词序调换:原为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原为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增补内容),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增补内容)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原为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增补内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原为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原为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默写)

附录1 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 文言文(32篇) (一)必修(10篇) 《论语》十二章(“人而不仁”“朝闻道”“君子喻于义”“见贤思齐焉”“质胜文则野”“士不可以不弘毅”“譬如为山”“知者不惑”“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小子何莫学乎《诗》”“君子食无求饱”“克己复礼为仁”) 劝学(学不可以已……用心躁也)《荀子》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谏太宗十思疏魏征师说韩愈阿房宫赋杜牧六国论苏洵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赤壁赋苏轼项脊轩志归有光(二)选择性必修(10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报任安书(古者富贵而名摩灭……难为俗人言也)司马迁过秦论(上)贾谊礼运(大道之行也……是谓大同)《礼记》陈情表李密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潜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石钟山记苏轼登泰山记姚鼐(三)选修(12篇) 《老子》八章(第八章“上善若水”;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第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第二十二章“曲则全”;第二十四章“跛者不立”;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万物育焉;博学之……人十能之,已千之)《礼记》《孟子》一则(敢问夫子恶乎长……则不能也) 逍遥游(惠子谓庄子曰……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庄子》谏逐客书李斯兰亭集序王羲之滕王阁序王勃黄冈竹楼记王禹偁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 古代文论选段 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而声名自传于后)曹丕诗品序(若乃春风春鸟……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钟嵘与元九书(感人心者……华声,实义)白居易题画(江馆清秋……独画云乎哉)郑燮人间词话(词以境界为最上……自有名句;境非独谓景物也……否则谓之无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王国维

最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版),建议下载

最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建议下载!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第二学段(3-4年级) 第三学段(5-6年级) 第四学段(7-9年级)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附录 一、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四、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语文课程应该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与时俱进,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和

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为培养未来公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奠基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地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高中语文最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高中语文最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高中语文最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刘卿学语文 高中语文最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刘卿学语文】 摘自:中公教师资格网 1月16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历时4年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语文学科等学科课程标准修改工作已全部完成,并将于2018年秋季开始执行。 新版课标与2003年相比,新的课程标准有哪些变化? 提要: 新版课标新增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新版课标提出了新的课程结构,并详细说明了设计依据和具体操作建议; 新版课标创造性地提出了学业质量,并详细阐述了其内涵、水平以及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新版课标在实施建议部分,增加了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新版课标在附录部分,把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变成了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和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删掉了选修课程举例。 提要: 新版课标进一步明确了语言文字的重要地位,指出语言文字不仅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新版课标新增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及育人功能的具体阐述; 新版课标对高中语文课程性质不仅保留了旧版课标中对语文素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终身学习、个性发展等的要求,还提出了对传承和发展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新要求。 提要: 新版课标在强调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出了以核心素养为本的理念; 新版课标在强调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的同时,明确提出了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的理念; 新版课标在强调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的同时,还提出了注重时代性、多样性的理念。 提要: 在教学建议上,为了与核心素养理念和学习任务相呼应,新版课标做了相应的调整;同时,它也提出了一些新的建议,比如:通过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强调探究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方式的变;要求教师通过提高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能力达到与课程共同发展的目标; 在评价建议上,新版课标和旧版课标都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恰当性; 新版课标增加了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和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其中对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主要从测试与考试目的、命题思路和框架、命题和阅卷原则三方面展开。 提要: 新版课标突出强调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附录部分具体体现在:在旧版的基础之上把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增加至72篇,在课内外读物的建议中,也强调文化经典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普通高中 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人民教育出版社

前言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003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导了十余年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基本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了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面对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新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面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有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 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本次修订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成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一、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改革,着力提升课程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指导性,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版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7核心素养版讨论稿)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1.唯物史观 唯物史现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2.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3.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4.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5.家国情怀 家国情环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二)课程目标 1.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2.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 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高中语文最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高中语文最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2018年1月16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历时4年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语文学科等学科课程标准修改工作已全部完成,并将于2018年秋季开始执行。 一、新版课标与2003年相比,新的课程标准有哪些变化? 提要1: 新版课标新增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新版课标提出了新的课程结构,并详细说明了设计依据和具体操作建议; 新版课标创造性地提出了学业质量,并详细阐述了其内涵、水平以及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新版课标在实施建议部分,增加了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新版课标在附录部分,把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变成了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和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删掉了选修课程举例。 提要2: 新版课标进一步明确了语言文字的重要地位,指出语言文字不仅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新版课标新增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及育人功能的具体阐述; 新版课标对高中语文课程性质不仅保留了旧版课标中对语文素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终身学习、个性发展等的要求,还提出了对传承和发展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新要求。 提要3: 新版课标在强调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出了以核心素养为本的理念; 新版课标在强调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的同时,明确提出了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的理念; 新版课标在强调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的同时,还提出了注重时代性、多样性的理念。 提要4: 在教学建议上,为了与核心素养理念和学习任务群相呼应,新版课标做了相应的调整;同时,它也提出了一些新的建议,比如:通过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强调探究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方式的转变;要求教师通过提高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能力达到与课程共同发展的目标; 在评价建议上,新版课标和旧版课标都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恰当性; 新版课标增加了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和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其中对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主要从测试与考试目的、命题思路和框架、命题和阅卷原则三方面展开。 提要5: 新版课标突出强调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附录部分具体体现在:在旧版的基础之上把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增加至72篇,在课内外读物的建议中,也强调文化经典著作、古代小说、古代剧本等的阅读; 新版课标在课内外读物的建议中加入了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语言文字理论著作,极大的丰富了阅读内容,为学生课内外阅读提供了较大的选择。

2017年版历史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2017年版历史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后发布,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新的高考模式的日趋临近,新高考改革的不断拓展,使我们广大历史教师积极主动地学习《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通过学习,使我更加关注“如何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如何落实学业质量标准”。对于怎样落实历史学科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这五大核心素养,教学过程的有效设计是真正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 一、核心素养立意,落实教学理念 新世纪伊始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改理念可谓深入人心,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满堂灌”的现象依然存在。知识传递最简洁、成本最低的方法就是以教师讲、学生记为主。当考试只是考知识点时,这种教学方式或许可以取得“辉煌”成就。然而,当考试评价改革全面展开,当真正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时,知识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载体,更多的应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在能力、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获得必备的经验与健全的品格。本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提出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要求和目标,这为我们真正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向和路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所有的活动都应紧紧围绕“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个目标展开,以“核心素养”立意,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实施教学手段、开展教学评价,唯此才能真正落实“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理念。 不同的教学立意,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完全不同。很多教师认为,在世界史教学中很难落实“家国情怀”素养的目标。其实,家国情怀的内涵包含着“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在学习“罗斯福新政”内容时,摒弃过去只注重“新政”内容的分析,转而从“家庭、家乡和家国”的角度探究罗斯福一生的活动,以此突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彰显“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再比如学习“西欧一体化”时,为突出“时空观念”的素养,在叙述“一体化的前世今缘”时,从查理曼帝国时代的西欧、凡尔登条约后的西欧、英法百年战争时的西欧、三十年战争前后的西欧、拿破仑战争后的西欧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欧,以地图的变化呈现了两千多年来欧洲大陆的分分合合,引领学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运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较长时段、较大范围的史事加以概括和说明”,理解历史上欧洲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从封建割据、民族国家、战争噩梦思考欧洲何去何从,使得学生能够在时空纵横中理解历史,“时空观念”的素养也由此得到极大的提升。 二、开展探究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能否有效发挥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所以,我们的教学要努力调动和发挥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养成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中心来展开。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理解教材内容及其历史内涵的基础上,明确所要达成的核心素养目标,借助典型材料,将教材中已成“定论”的内容转化为探究性的话题。 如“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专题,关于“鸦片战争”性质的认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