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20-2021学年 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学案

2020-2021学年 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学案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1)

【学习目标】

1.能梳理中华文化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并从唯物史观的视角认识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2.能阐述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并能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加以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以表格形式梳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难点:以史料实证的形式理解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预习安排】

完成前置作业

【前置作业】

知识点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中华文明多元起源

(1)黄河流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2)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中华文化的形成。

2.春秋战国

(1)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

认同。

(2)社会出现大变革。孔子对西周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文化的思想核心。

(3)战国时期,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局面出现。

(4)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

时期。

.秦汉魏晋

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

西汉①汉武帝,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②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魏晋

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道交汇融通的景象,魏晋玄学盛行

(1)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2)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5.宋元时期

(1)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

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倡“”。

(2)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3)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6.明清时期

(1)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

(2)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也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7.近代社会

(1)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2)20世纪初期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3)五四运动以后,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释惑提升】

1.根据预习教材第一子目P2-P4内容,以时间顺序梳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填充表格

古代

阶段时间概况

起源上古多元一体,中原核心,源远流长

奠基先秦

形成秦汉

创新发展

魏晋至隋唐

宋元

衰落

明清之际

清康雍乾

近代

转型

鸦片战争后

新文化运动

复兴五四运动后

2.下面是王阳明“比心”的表情包,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宋明理学的特点是什

么?

【知识链接】陆王心学

①南宋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②明朝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

3.古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儒家思想兼容别派学说的几次大发展?

4.阅读教材P3“思考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从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位置等角度分析)

【课堂展示】

示例白狄鲜虞建立的中山国处于赵、燕、魏三国之间。在河北平山中山1号墓出土的三篇铜器铭文中有大讲忠、孝、仁、义、礼、信的内容。在中山王方壶铭文中也说“古之圣王务在得贤,其次得民。故辞礼敬则贤人至,宠爱深则贤人亲,籍敛中则庶民附”。由此可知中山国文化()

A.认为民生是影响统治稳定的关键因素

B.体现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C.反映出分封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D.将教化民众作为治国的主要内容

答案:B

解析:“大讲忠、孝、仁、义、礼、信的内容……得贤,其次得民”等反映了中华文化对中山国的影响,故选B项;民生只是材料内容的一方面,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项;题干没有强调分封制的实施,排除C项;教化民众作为治国的主要内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

考点:本题考查先秦时期的文化。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解题时需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

展示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解析:(结合示例,简析答题思路)【课堂小结】

【达标检测】

1.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

A.恢复前代礼乐制度 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C.强调社会等级和谐 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

2.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 ) 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 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

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 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

3.(2019·全国Ⅱ卷高考·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

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4.(2018·北京高考·12)“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5.(2020福建福州高三线上质检,)陆九渊、王守仁相信心就是“理”的根源,也是道德法则的根

源。他们提出“心即是理”,相信自己的内在价值更胜于外在权威。据此可知。陆王心学

A.摆脱儒学思想束缚

B.关注人的自我意识

C.维护纲常伦理道德

D.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书面作业】

完成学案及《师说》对应内容

【课后反思】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2)

【学习目标】

1.能根据史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分析并能加以阐述。

2.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能说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加以评价。

【重点难点】

重点:以材料分析的形式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难点:以史料实证的形式提高材料阅读提取信息、概括理解的能力

【预习安排】

完成前置作业

【前置作业】

知识点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

(1)周代

周公提出“”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主张“”。

(2)后世

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从的关系入手,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

2.人本思想体现到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

(1)先秦

春秋时期,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说,其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

(2)秦汉以来

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

治实践,成为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3.中华文化崇尚,道法自然

(1)概况

①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

②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认为万物都是由而产生,自然而然。他的哲学思想中凸显了人的存在,追求。

③战国时期,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思想。他们以朴素的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2)影响

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

,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4.中华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学说的精髓。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国家情怀的体现。

5.中华文化,推崇天下为公

(1)概况

①西周初年,周朝统治者主张“”“敬德”。

②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治国,强调“,齐之以礼”。孔子要求人人都应该“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墨子认为“夫

者,政之本也”。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2)评价

这些思想不仅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也对历史上德才兼备、

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6.中华文化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战国时期的,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

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

7.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

(1)概况

西周末年的太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即“”,才能产生新事物。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

(2)评价

“和”的思想作为认识与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知识点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特点

(1) 性: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

(2) 性: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

(3) 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

(4) 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5) 性: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2.价值

(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和精神动力。

(2)中华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和行为方式。

(3)从未中断的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释惑提升】

材料一民本思想,早在我国商周时代就已产生,经过儁家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形成了儒家系统的民本思想。例如,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说;孟子提倡“民贵君轻”说;苟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載舟,水则覆舟”。在秦汉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里,民本思想仍是重要的官方意识。总结历代的民本思想,可以看出充分肯定“民”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君与民相互制约,“君与民,是对立统一的”。儒家民本观以群体为其本位,是通过家庭把社会团体和个人联系起来的,如果没有家庭,个人和社会团体的作用就不能相连和发挥。民本主义只讲皇权不讲人权,对人民只有体恤、施舍而无权利可言,只是一种统治策略。

——摘编自樊国华《先秦诸子与管理哲学》等

1.阅读教材P4“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插图,结合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及材料一,思考:民本与民主有何区别?

2.阅读教材P6“学思之窗”:阅读材料,选取其中一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谈其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

【课堂展示】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阅读课本P7“学习拓展”,说一说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课堂小结】(补全知识框架)

基本历程

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主要特点

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基本内涵

主要价值

【达标检测】

1.

记述出处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德经》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

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周易大传》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

问马”

《论语·颜渊》

C.儒家道统思想被普遍接受 D.诸子思想出现了融合倾向

2.“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3.斯塔夫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儒家首先是一个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的道德体系。”这主要是指儒家思想

A.强调“德治”和“民贵君轻” B.强调礼仪和社会责任

C.强调“仁”和“仁政” D.强调“有教无类”和“温故知新”

4.(2020江西南昌十中高二5月月考)在国际关系中践行正确的义利观问题上,习近平主席强调“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树道义。在国际合作中,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中国要做好对外援助工作,真正做到弘义融利。由材料可知,习近平主席的外交思想

A.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B.始终把正确的义利观放在第一位

C.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D.开始重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书面作业】

完成学案内容及第一课课后练习题学案

【课后反思】

答案

第1课时【释惑提升】1.

古代阶段时间概况

起源上古多元一体

奠基先秦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形成秦汉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创新发展魏晋至隋唐儒佛道交汇融通,文化灿烂

宋元理学形成,科技文化繁荣

衰落明清之际批判思想,经世致用

清康雍乾君主专制,钳制思想,禁锢文化

近代转型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成为主流

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追求科学民主复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主流

2.

提示:(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宋明理学的突出特点是思辨性,传统儒学经理学家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

(3)更多吸收佛、道因素。宋明理学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

3知识归纳:在古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儒家思想兼容别派学说的几次大发展分别是什么? 第一次是战国时期的荀子,将儒家和法家相结合,提出礼法并施、以礼教为主的主张;

第二次是西汉的董仲舒,将儒家思想与道、法、阴阳等各家学说相糅合,提出了新儒学;

第三次是宋明时期的朱熹和王守仁等人,将儒家思想与佛道思想相融合,提出并发展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将儒学发展到哲学化阶段。

4.中华文化渊源流长的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位置等角度分析)

政治上:国家的统一民族上:民族的融合经济上:以农业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文化上:具有继承性,包容性,兼收并蓄地理上:位置相对隔绝

【达标检测】

BBCCB

第2课时

【释惑提升】

1.(1)民本思想的核心内涵是“人民是政权(社稷、君)的统治基础”,而民主思想的核心含义是“人民当家作主(即由多数人进行统治)”。

(2)民本思想是把人民看成是社会的基础,统治者和君主是在这个基础之上;民主强调的是多数人的平等统治。

(3)民本思想认定主权在君,民主思想认定主权在民。

2.阅读教材P6“学思之窗”:阅读材料,选取其中一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谈其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

提示:(1)若选取“核心思想理念”,则其内涵为:天人和谐、道法自然、居安思危、自强不息、诚实守信、厚德载物、以民为本、仁者爱人、尊师重道、和而不同、日新月异、天下大同。

(2)若选取“中华传统美德”,则其内涵为:孝敬父母、尊师敬长、团结友爱、立志勤学、自强不息、谦虚礼貌、诚实守信、严己宽人、人贵有耻、见义勇为、整洁健身、求索攻坚、勤劳节俭、见利思义、敬业尽责、清正廉洁、爱国爱民、天下为公。

(3)若选取“中华人文精神”,则其内涵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下为公、大同世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为政以德、政者正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仁者爱人、以德立人;以诚待人、讲信修睦;清廉从政、勤勉奉公;俭约自守、力戒奢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认同中华优秀文化,推陈出现,革故鼎新

【达标检测】

BCBA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