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情境认知理论对师范生培养的启示

情境认知理论对师范生培养的启示

情境认知理论对师范生培养的启示
情境认知理论对师范生培养的启示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中学对未来的中学师资——

—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教学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对作为中学师资培养单位的高师院校的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探索一条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切实改革传统过分重视理论传授而相对忽视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之路,成为当今师范院校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基于情境认知理论就师范生培养中的系列问题展开讨论。

一、情境认知理论概述

(一)情境认知理论的内涵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受到认知科学、生态心理学、人类学以及社会学等学科的共同影响,学习的研究取向逐渐由认知转向情境,形成一种所谓的情境认知理论。“情境认知”,又称“情境学习”,最早由Brown、Collins和Duguid于1989年提出。他们研究发现:坊间一些从事职业性工作的人,如木匠、修理工、面包师等,虽然只是从学徒做起,且没有受过完整的专业教育或训练,却能像专家那样解决工作上的难题。究其原因,发现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这些人由于受情境中活动的影响,与他人和环境等发生了相互作用,通过将新旧知识进行重组,从而获取了解决问题的技能。因此,学习的隐喻应是参与学习,即个人经历从作为个体学习者到作为社会实践参与者的转变,通过参与活动,逐渐提高动手能力,从而发展自己的社会化水平。

简言之,学习的情境认知理论关注物理的和社会的场景和个体的交互作用,认为学习不可能脱离具体的情境而产生,情境是整个学习中重要而有意义的组成部分,情境不同,所产生的学习也不同,学习受到具体的情境特征影响。

(二)情境认知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评价观

1.情境认知理论的知识观。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存在于个人和群体的活动中。随着个人参与到新的情境中并在新情境中进行协商,知识便产

生了。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产生于真实

情境中不断进行的利用知识的活动

中。人们只有在丰富的社会真实情境

中使用知识,才能真正理解它的内涵

并正确、灵活地运用知识。

2.情境认知理论的学习观。思维和

学习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才有意义。

所有的思维、学习和认知都是在特定的

情境脉络中,不存在非情境化的学习。

真实活动是学习者进行有意义、有目的

学习的重要途径,对学习者知识的获得

十分重要,应当成为学习的中心。

3.情境认知理论的教学观。情境认

知理论认为,只有当学习被镶嵌在运

用该知识的社会和自然情境中时,有

意义学习才有可能发生。因此,在教学

中要提供真实或仿真的情境与活动,

以反映知识在真实生活中的应用方

式,为理解和经验的互动创造机会;提

供接近专家以及对其工作过程进行观

察与模拟的机会;在学习的关键时刻

应为学习者提供必要的指导或搭建

“脚手架”;在学习过程中为学习者创

设可扮演多重角色、产生出多重观点

的情境提供可能的帮助;构建学习共

同体和实践共同体,促进学习者之间的

合作。

4.情境认知理论的评价观。情境认

知理论认为,评价必须模拟真实性任

务并能引发学习者进行比较复杂又具

有挑战性的思维。同时,在确定评价标

准时,必须考虑到问题是有多个角度

的,因此答案不是唯一的。评价的焦点

应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认知过

程,使学习者不仅关注测试的结果,更

要注意自己认知策略和知识结构的发

展。另外还要提供对学习的真实性、整

合性的评价。

二、情境认知理论对师范生培养

的启示

情境认知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独特的角度思考知识、学习与教学。审

视我们今天的师范生教育,仍在重复

着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的教

学传统。情境认知理论的知识观、学习

观、教学观,无疑对我们的师范生培养

有着很多启示。

(一)从知识观来看,师范生培养

要创设中学教学活动情境,以中学教

学课例为载体开发课程

知识来源于真实的活动和情境,

并且只有在运用的过程中才能被完全

理解。例如,“启发式教学思想”,来源

于古代先哲孔子与苏格拉底,历经千

百教学实践活动,于实践中总结成文,

成为“知识”。教师只有在真正运用启

发式思想进行教学时,在经历体验、感

受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理解其内涵。因

此,知识的学习应当镶嵌于活动中、根

植于情境中。知识是课程内容的主要

构件,这就要求师范生培养的课程应

当考虑知识的情境性特点,在真实的、

结构性的活动中选择组织课程内容,避

免课程中充斥着去情境化的、定义明确

的、高度抽象的知识。否则,知识的学习

只能成为一种通过寻求绝对定义的方

式,寻求客观的、与求知者个人无关的

客观实体的活动。个人只能旁观地接受

事物的先在本质。“启发式教学思想”的

定义再精确,再科学完美,对师范生来

说,那只是一种“旁观者知识”。

对于师范生培养来说,师范生培

养的内容是以中学教学实践所需为准

则。以中学教学实践课例为载体开发

组织课程,恰恰可以满足知识“情境

化”的要求。师范生培养课程中的“课

例”指的是符合新课改理念的很多优

秀的中学教学实践课例与相对传统的

教学课例。课例课程可以建立知识与

工作任务、真实活动之间的联系,呈现

知识在真实世界中的运用方式和运用

的真实情境,在课例教学活动中帮助

师范生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和学会特

定的内容。

(二)从学习观来看,师范生培养

应构建中学教学实际情境,在真实的

中学教学课堂中学习

情境认知理论将学习看作主体与

学习情境互动的过程,主体不断适应文

化的过程,要求学习者参与真正的文化

实践,将参与视作学习的关键成分和重

要特征,并要求学习者通过理解和经验

不断地相互作用,在不同情境中进行知

识地有意义协商,在不同的实践群体

情境认知理论对师范生培养的启示

○于文华喻平

[摘要]情境认知理论关注物理的和社会的场景和个体的交互作用,认为学习不可能脱离具体的情境而产生,情境是整个学习中重要而有意义的组成部分。情境认知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角度思考知识、学习与教学,该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对当今师范生培养有着很多启示。

[关键词]情境认知理论;师范生培养;课例教学

111

中,获得意义和知识的建构。

教师讲授学生接受,脱离活动情境、文化的学习只能造成学与用的分离。因此师范生培养应当基于中学教学活动组织学习,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学、进入实践的平台,为学生提供在实践中交流、互动、协商的机会,从而在教学活动实践的过程中,在文化参与适应的过程中获得中学教学能力与素质,进而从新手教师走向专家教师。

(三)从教学观来看,师范生培养应建立适宜的教学模式

在现代教学中,有关情境认知的学习有典型的三种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以及认知学徒制教学。对于师范生培养,应探索如何选择适宜的情境认知的教学模式,并将其融入教学设计思路中,并重点探讨“实践共同体”创设途径及其实践方案。

本文针对师范生培养提出如下分为六个环节的教学设计:课题选择——

—课题说课——

—课例展示——

—课例比较与评析——

—课题试讲——

—试讲评价。

1.课题选择。选择有代表性的,能够凸显课标理念的课题。课题就像一个抛出的“锚”,即是情境中的“问题”,整个教学活动就是探讨如何更好地在中学教学中组织本课题的教学的问

题,它决定着整个教学的进程与内容。

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

中,产生学习的需要。

2.课题说课:围绕着所选择的课

题,教师首先组织师范生查阅相关的

中学课程标准,然后试着讨论、说课,

对如何组织、设计教学,重点难点如何

处理等问题作出明确地阐述。让师范

生首先从宏观的角度,进入这一课题

的情境中,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

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

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

习,亲身体验完成从识别目标到提出

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

3.课例展示:展示符合课标理念下

的优秀的课例与传统的“讲授式”课

例,进行对比。让学习者第二次、从观

察他人与对比的角度,进入这一课题

的情境中。

4.课例比较与评析:“实践共同体”

通过对两种课例反复的比较、分析、归

纳总结与反思,第三次、从对比的角

度,进入这一课题的情境中。

5.课题试讲:通过总结两种课例的

优缺点,吸取其中可用的知识和思维

策略作为“师傅”,充分发挥认知学徒

制教学的优势。

6.试讲评价:“实践共同体”通过内

部的评价,互相讨论与反思。

(四)从评价观来看,师范生培养

教学模式中评价主体应让位于学生,

评价标准应多元化,评价方式多元化

情境认知理论注重学生的“主动

参与性”,主张参与课堂教学,所以我

们认为,评价主体也应让位于学生,让

学生成为评价主体,以进一步激发学

生的教学主体意识。评价标准也很关

键,可以引导学生的努力方向。评价标

准应多元化,不仅可以从说课、评课、

试讲的质量方面评价学生的表现,也

可以从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深度方面

加以评价。评价方式应力争多样化,不

仅有结果性的评价,还应更加注重形

成性评价;不仅有集体的评价,还应有

个体的评价。

参考文献:

[1]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华东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高文.铸造“学习的生命之舟”——

试论学习科学与课程教学创新[A].学习科

学与课程教学创新论丛:学习共同体——

关于学习的社会文化分析[C].上海:华东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210000)

舞蹈教育是美育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受到我国的重视。60年来,我国舞蹈教育已经形成了本科、硕士及博士培养完整的教育体系,建立了多所舞种齐全、专业繁多、设备完善的舞蹈高等学府。教育部2009年8月5号统计资料表明:我国艺术学科专任教师73581人,专业艺术院校有70所,艺术院校在校学生已达到259080人,我国艺术教育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面貌。2005年全国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全国共有1653所高校参与,展演活动发动面广,学生人数数以万计,舞蹈节目的数量是所有表演类节目之最。在欣然的同时,也有许多思考,由于舞蹈教育起步较晚,缺乏宏观管理,教学上存在着不少问题。为此,高校舞蹈教育也应适应社会发展,不断健全、完善,在真正满足广大学生现实需求的背景下肩负起高校舞蹈教育改革创新的历史使命。

一、我国高校舞蹈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中国教育体制以重组、联合、改组等形式进行深化改革,高等教育的体系、专业分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近几年,许多综合性大学也纷纷成立音乐学院、艺术学院,设置舞蹈专业或舞蹈系。舞蹈专业教育在高校迅速发展,招生数量迅速增加,严重威胁着原有专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华南理工大学成立艺术学院、江南大学设立艺术系、南开大学文学院招收舞蹈专业等。同时一批高等高校也为了拓宽教育发展,也在向综合大学迈进。如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开设舞蹈教育本科专业;陕西师范大学艺术学院也成立舞蹈系。同时,原先诸多公办、民办舞蹈艺术专科学校,也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占一席之地,纷纷投靠音乐、高校或综合大学。如四川省舞蹈学校,与四川音乐学院、四川师范大学联合成立舞蹈学院,开办了舞蹈表演、舞蹈编导等本科专业教育等等。

面临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片生机——

—发展机遇。高校舞蹈专业教育尚处于初始阶段,教师的数量与业务素质,均有待于进一步调整和提高。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目前,从毕业生的分配情况看,就业难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笔者认为,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就业难是因为学校在办学定位上没有解决好而造成的。表演专业不像表演专业,教育专业也不像教育专业。所以,专业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一定要明确办学定位。

根据社会发展形势和社会人才的需要,各舞蹈艺术专业院校应努力实现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即由

我国高校舞蹈教育改革创新的探索

○孙姗姗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舞蹈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高校舞蹈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舞蹈教育;改革创新;高校

112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