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课改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为指导,全面贯彻当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准绳,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开展课程,教材改革的试验,充分认识此次课程改革的重大意义,坚持以人为本,科研先行,循序渐进,使素质教育的实施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实验目的与要求

探索教育部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的使用规律,深入研究实施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为新课程体系的完善提供依据,为推广新课程积累经验。

开发和建设适应我校学生、教师实际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良性运行机制,实现《新课程纲要》指导下的教育观念,培养造就一支通教育、善管理、会科研、能锐意改革、与时俱进的管理队伍,一支基本素质优良、能适应未来社会需求、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师队伍。

具体要求

1、承担新课程标准的实验任务,实施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材料,为修改、完善、发展新课程标准及教材提供依据,为全面推广和

创造性使用积累经验。

2、创设新的培训模式,提高广大教师的课程意识和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并重点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形成一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

3、构建适合我校师生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教育教学管理方式,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打好基础,培养个性特长。

4、组织实验教师填写试教调查表,完成学校阶段性实验报告,对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评价报告,各实验学科的实验报告。

三、实验科目、范围、规模

从2008年春季起,一至六年纪综合实践活动的新课程标准及新课程教材将在我校全面开始运行。本着典型引路、有序推进的原则,做好实验记录、测试、统计、分析等研究工作,分阶段采用讲座、观摩、研讨的方式,不断向县、市推荐成功的经验与模式。

实验规模及范围:

参与实验教师12名,实验学生385名,研究重点:课堂教学模式与学生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与学生综合能力评价的研究。

四、实验的步骤和措施

(一)准备阶段(2008、6——2008、7)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启动实验运行机制,为课改实验做好思想、人员、组织、物质准备工作。

1、申报实验方案

2、成立实验领导小组,实验工作组,健全实验规章制度。

3、做好宣传工作,争取社会、家庭和其他机构对课改工作的支持。

4、选配实验教师。

5、开展课改培训。

(二)实施阶段(20XX、9——20XX、12)

20XX年9月对两年实验结果进行总结性测评,作出分析报告。

20XX年9月至12月,总结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撰写实验研究报告。

五、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

组长:XX

副组长:XXX

成员:

2、课题实验组:

组长:XX

副组长:XXX

成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 理念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问答(学习材料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问答 1、新课程强调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意味着: ⑴关注每一位学生。 ⑵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⑶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是什么 ⑴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⑵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⑶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⑷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⑸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⑹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⑴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 ⑵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设置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⑶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⑷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 4、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主要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的特性;主要内容有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 5、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是什么

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工作计划

xx资源中心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xxx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提升全市特殊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意见》(xxxx发〔2016〕6号)关于“建设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的文件精神,特制定xx资源中心工作计划。 二、目标任务 1、在部分学区指导建立资源教室并确保资源教室正常运作。 2、充发挥资源中心指导、服务作用,确保随班就读学生受教育质量。 3、协助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展特殊教育指导、研究、服务的技术支持,开展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教育教学工作,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之间形成特殊教育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 三、工作重点 (一)资源教室的建立和教师队伍建设 1、建立资源教室 在4月20日前,指导xx和xx两个学区完成资源教室的建设,无论是器材的安装、还是规章制度的制定全部准备到位,4月25正常投入使用,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帮助。 2、资源教师队伍建设 (1)教师组成: ①资源教室的教师团队包括专兼职资源教师、随班就读孩子

所在班级的班主任。 ②通过定期开放资源教室,逐步使师生深入了解资源教室和特殊孩子,吸引部分有兴趣、优秀教师加入到资源教师团队中。 (2)建立资源教师档案 每个学区确定资源教师后,由资源中心统一为所有资源教师建立教师档案,方便对教师的指导与管理。 (3)资源教师素质提升 ①集中培训:大部分资源教师为普校教师,对随班就读很陌生,所以资源中心将对资源老师进行定期集中培训,每个月不少于一次。培训主要从器材的功能与使用方法和对象、如何对随班就学生进行个别化训练方面入手,让每个资源教师了解器材功能与用途,并能科学的进行个别化训练。 ②督导两个学区成立资源教师教研组:资源中心督导资源教室所在学校尽快成立资源教师教研组,每次教研会合理安排时间,保证定期、有序,内容安排与实际形结合,力保有实效。资源中心组织人手每月末对两个学区资源教师教研组的教研会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并进行通报。 ③研发校本课程:每个学区结合学生实际每个学区利用教研会时间研发切合特殊儿童实际的校本课程,资源中心结合各校区实际研发适合我县特殊儿童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研发必须有研发团队,校本研发大纲、计划,研发过程性资料,最后呈现的成果必须科学合理并贴合学生实际。通过校本研修切实提高资源教

三(3)班走进特殊教育学校活动方案

赣州市文清路小学三(3中队 “手拉手、心连心”走进特殊教育学校活动方案一、活动宗旨: 1. 加强聋、健儿童相互之间的联系, 搭建两个世界里的同龄伙伴间的沟通桥梁增进友谊,进行相互之间的优势互补; 2. 关注残障伙伴的生存状态, 大力弘扬无私奉献的爱心精神, 倡导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风尚,营造和谐文明进步的社会环境; 3. 学习残障伙伴们身残志坚、顽强不息的自强精神;身处逆境, 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生活自理,残而不废的独立精神。 二、活动策划: 三、活动组织: 四、活动对象:特殊教育学校学生 五、活动时间: 六、活动地点: 七、活动准备: 1. 联络: 2. 手工材料: 3. 场地布置: 八、活动要求: 1. 双方队员要佩戴红领巾,并出中队旗。 2. 双方队员每人准备一枝笔, 一本交谈本, 进行聋健之间的笔谈交

3. 活动过程中需要有校方专业手语老师陪同 九、活动过程: (一欢迎仪式: 1. 简短的欢迎仪式。 2. 特殊教育学校代表讲话。 3. 邀请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或学生为日照市外国语学校的师生做简短励志报告。 4. 文清路小学箱特殊教育学校捐赠一些学校日常用品和体育用品。 5. 文清路小学三(3 中队向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赠送图书和学习用品, 架起友谊的桥梁。 6. 欢迎仪式结束。 (二参观活动: 1. 双方师生及家长由特殊教育学校人员带领参观学校特色教育等。 2. 走进特殊教育学校课堂。 (三互动活动: 1. 共同进行纸工、书法、绘画、沙画、跳绳、排球、转呼啦圈、捏橡皮泥等活动,增进彼此的友谊。 2. 学习简单手语表达方式,互相交谈,互赠作品,互留通讯方式,让友谊延续、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摘要:本文试图从教育课程、现实问题课程改革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强化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的趋势、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倾向、课程综合化的趋势和问题、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实用化的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趋势 我国的基础教育及其课程教材经历了20年的改革和发展,在世纪之交的今天,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和造就成千上万的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处于转型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给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课程教材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旋涡的中心,目前所受到的关注日益突出,批评和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目前教育界内外乃至整个社会对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提出了许多尖锐的批评意见,那么,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这些批评意见对未来课程教材改革的走向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 当前,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决定以及高考制度和方式的改革等教育领域的重大改革措施,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更明确的方向,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光明的前景。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重新审视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重心,更新课程观念,改革其中落后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

方面是当务之急。但是,任何改革的过程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如何估计课程改革的继承性、复杂性和困难性?这是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必须对改革可能出现的偏差和误区有所预见,作好认真的准备。从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如果不对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困难性有充分的准备,改革可能最终成为纸上谈兵,或走弯路乃至最终失败。由于课程改革是一项涉及到人的培养和发展的事业,是牵涉到基础教育整体和各个局部的关键领域,是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科研机构、中小学校和广大教师共同完成的任务,这就规定了课程改革的继承性、广泛性、艰巨性和持久性。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是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和最终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那种过于依赖行政力量的干预的作法,将使课程改革可能再次出现政策和实践相互脱节的空壳化的情形,从而难以走出那种急进的、急躁的、急于求成的改革误区。国内外的课程改革实践证明,企图通过一次改革解决所有问题的做法是注定要失败的。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和思考来分析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也许会使我们能够有更清楚的认识,并从中寻找答案。我们试图从以下7个方面来把握课程改革的整体趋势。 一、课程改革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是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的课程。把课程改革建立在脑科学研究、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学研究基础上,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终极目标,使课程领域重新出现了科学化和心理学化的潮流。国际教育界早在70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第一部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 §1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刍议 一、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4、倡导建构的学习5、形成新的课程评价观念6、促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和适应性。 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1、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 2、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适应地区间、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差异) 3、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规划设计、课时安排、课程内容)。 三、新课程改革在下面要有所突破: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采取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结构3、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结构4、高中采取分科课程为主5、农村中学课程内容要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四、课程决策的方针和改革的支持系统:1、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2、坚持先立后破的方针3、建立强有立的支持系统。 §2 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依据:1、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3、跨越认知神经学科和教育学科之间的鸿沟。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点:1、信息素养2、统整的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评价观、课程观)3、多重智力学说与成功智力学说的结合4、家庭学校社会搭建了素质教育的平台。 §3 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趋势与启示 一、国外课程改革的理念:1、注重基础学力提高2、信息素养3、创新与开放思维4、价值观与道德教育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启示:1、课程目标的制订,强调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价值观与精神、道德的发展2、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方面,关注学生的经验,设置分科与综合课程,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3、课程管理上采用灵活多样的体制。 第二部分课程结构 §4重建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 一、课程类型的价值厘定:1、学科课程、经验课程2、分科课程、综合课程3、传授性课程、研究性课程4、选修课程、必修课程5、隐性课程、显现课程6、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二、课程结构的表现形式:数量化方式、描述性方式、应用性方式。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现状分析:1、学科课程、必修课程占主要,经验课程、选修课程少2、各具体学科之间的比重失衡3、课程内容一直为难、繁、偏、旧困扰。 四、对原有的课程结构的调整: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类型结构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3、构建完善优化课程内容。

特殊教育工作计划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小学特殊教育工作计划 二○一六年九月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的特殊教育工作以上级的特教指导中心的工作指南为方针,以提高特殊学生的各项能力为教育教学的工作中心,以服务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以管理规范为依托,继续遵循“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以课堂为突破口,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全力提升我校的特殊教育质量。进一步细化学校内部的特殊教育区块管理,围绕“和谐、发展、共享”的主题,结合随班就读教学工作,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1)提供校内特殊需求学生转介、鉴定,并作妥善的安置。 (2)提供特殊学生适合的教学与辅导、活动等。 (3)保障特殊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提供学校力所能及的社会福利。 (4)推动融合教育,积极发展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提升对特殊学生的了解、接纳与关怀。 (5)提供学校师生和学生家长的相关咨询。

三、具体工作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1、坚持每学期一次的的教研学习时间,做到时间、内容、人员三落实,并组织好学习心得交流,切实提高师德素养与业务修养。 2、积极参加市级各级各类培训活动和教研活动,进一步增强指导、服务技能,提升工作水平。 (二)加强管理,保障工作有序开展 1、编制随班就读工作手册,为从事一线随班就读工作的领导、教师提供指导性的、可操作性的信息,提高随班就读工作的效率。 2、完善以特教中心为核心的特殊教育管理体制和服务机制,加强过程化管理,有效地组织学校特殊教育教学,促进随班就读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加强随班就读学生的双学籍管理工作,严格执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规范操作过程和方法,做好特殊学生入籍与撤销的鉴定审批工作,建立正确明晰的学生档案。 4、加强资源教师团队和随班就读师资队伍的建设,逐步培养随班就读教学骨干教师。 (三)加强研究,努力提升工作实效 1、建立并完善小学阶段特殊学生发展的规划,让特殊学生的学习和训练的既有整体性,又有个体性,为随班就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小学特殊教育工作计划

小学特殊教育工作计划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关于小学特殊教育工作计划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希望本文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的相关范文,欢迎大家关注品才网 一、指导思想 树爱心,转观念,积极探索特教与普教一体化的教育形式,推进特殊学生随班就读的教学改革,全面提高特殊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提高特殊学生的各项能力为教育教学的工作中心,以服务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以管理规范为依托,继续遵循“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以课堂为突破口,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全力提升特殊教育质量。进一步细化学校内部的特殊教育管理,围绕“和谐、发展、共享”的主题,结合随便就读教学工作,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1.优化形成随班就读学生的育人环境,促进随班就读学生的健康发展; 2.形成有利于特殊学生随班就读的良好的学校育人机制; 3.建立灵活、高效的特殊学生课外辅导保障机制。 4.形成关爱全体学生的良好校园氛围。

5.提供学校师生和学生家长的相关咨询。 三、具体工作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1.坚持每学期两次的的教研学习时间,做到时间、内容、人员三落实,并组织好学习心得交流,切实提高师德素养与业务修养。 2.积极参加市级各级各类培训活动和教研活动,进一步增强指导、服务技能,提升工作水平。 (二)加强管理,保障工作有序开展 1.编制随班就读工作计划,为从事一线随班就读工作的领导、教师提供指导性的、可操作性的信息,提高随班就读工作的效率。 2.完善以特教中心为核心的特殊教育管理体制和服务机制,加强过程化管理,有效地组织学校特殊教育教学,促进随班就读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加强资源教师团队和随班就读师资队伍的建设,逐步培养随班就读教学骨干教师。 (三)加强研究,努力提升工作实效 1.建立并完善小学阶段特殊学生发展的规划,让特殊学生的学习和训练的既有整体性,又有个体性,为随班就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2.本学期特殊教育教研工作将围绕“和谐、发展、共享”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论_笔记

第一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论 第一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第二章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 第三章国家课程标准 第四章新课程的学习方式 第五章新课程的评价 第六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七章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 第八章校本课程开发 第九章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第十章教师专业发展 第十一章课程改革实践与反思 第十二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第一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新中国以来八次大规模的课程改革 二、现行课程存在的问题 P5 三、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 P5 ?全球化 ?信息化 ?个性化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P7 ?课程目标上,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课程内容上,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课程实施上,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课程管理上,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五、新课程的核心内容 (一)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 P7 ?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以邓小平“···” 和江泽民“···”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目标 P8 思想品德,法律意识,三观,智力,技能,身心,四有新人 (二)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P8 ?改变课程功能 ?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密切课程内容和时代生活的联系 ?调整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善评价考试制度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三)课程结构的重建 P9 ?综合性:将综合实践活动设为必修课,强调学科间的联系和整合 ?均衡性:各科课程间的比重进行了调整 ?选择性:增加选修科目 (四)国家课程标准 形式:教学大纲 这次课程改革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阐述课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及背景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教育的倡导,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课程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人们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迅速,课程理论研究正面临极大的挑战和极好的机遇,课程改革实践呼唤科学的课程理论给以指导,而科学的课程理论不能脱离课程改革实践的源泉,也不能没有课程改革实践的检验。 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 从根本上说,课程改革的动因是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我们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显然,全国“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肯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另一方面,由于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主义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高中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不再是只为大学输送合格新生。当高中毕业生可能继续升学,也可能直接走向社会时,高中教育就应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这些正是新课改所十分强调的。

此外,这次新课改借鉴了先进国家的课改经验,是对世界课程改革潮流的自觉顺应,这一点在高中课改中尤为明显。 新课改要改什么 人们常常以为课程改革就是改换教材,这是不正确的。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改主要有六大“改变”: (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比如学化学,过去只是明确地告诉你什么加什么会产生怎样的反应,现在我们经常不告诉学生结果,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习、理解和记忆,体验过程,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的是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得到强化,同时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 (3)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4)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5)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比如,有的学生基础较差但很用功,只考了58分,没及格,老师可以给他60分甚至65分,以促使他更有信心地学习。

特殊教育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完整版)_1

计划编号:YT-FS-6358-13 特殊教育学校德育工作计 划(完整版)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Through Scientific Prediction, Weighing The Objective Needs And Subjective Possibilities, The Goal To Be Achieved In A Certain Period In The Future Is Put Forward 深思远虑目营心匠 Think Far And See, Work Hard At Heart

特殊教育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完整 版) 备注:该计划书文本主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科学地预测,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所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必要途径。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坚持新的教学理念和新课改实施的环境下,越来越让我们懂得德育工作在一个学校的重要性,德育乃教育之首,那在我们特殊教育学校,怎么样把教育之首——德育,抓到实处呢?凭口号?凭装装样子??……不,这些都不能适应现在的聋哑孩子和智力损伤的孩子那获取外界知识和信息的渴求欲望了。所以我们要把德育工作做仔细,做准确,必须以德育工作实效性和不厌其烦为工作准则,让我们涟水县特殊教育学校的师生健康向上发展,努力把这一群特殊的孩子培养成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好学生,为学生将来成为残而有为、受社会欢迎的社会人打下良好而又坚实的基础。

本着我校的实际情况,特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指导思想 切实落实《义务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积极学习贯彻“xx大”精神,加强我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基础,以班集体建设为重点的德育工作思路。面对新的形势,针对特殊教育学校各类少年、儿童的个性特点和身心发展的需求开展教育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健全人格。 二、工作思路 1、确立一种意识:以学生为主体。 2、抓住三条主线:班级管理,养成教育,安全教育。 三、工作内容 1、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各项工作。 在学校的整个工作过程中,需要学校各部门、各位教职员工积极配合做好工作,德育组将以积极、热情、认真的态度接受各项工作,并尽德育组的最大能

2019年特殊教育学校工作计划

特殊教育学校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创新意识,强化和谐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紧紧围绕学校课程改革,强化各项管理,立足残障学生的发展,转变观念,优化课堂教学,进一步提高管理实效,创办和谐的人民满意的特殊教育学校。 二、工作目标 1、注重思想,强化干部和教师队伍建设,抓好师德师风、廉政勤政建设和普法教育。培养出师德高尚、业务过硬、锐意进取的“学习型”学校教师群体,教师素质提升,在各类竞赛中获得较好的成绩。 2、落实学校管理“以规章制度为基础,以人文关怀为纽带,以考核评价为杠杆”的运行机制,校内和谐发展。 3、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好,学生整体素质提高,在各类比赛中获得较好的成绩。 4、坚持以人为本,根据残障儿童的实际开展教育。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强化学生德育工作。抓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发挥班主任和班团队作用、办好家长学校。

6、加强学校管理。完善各岗人员岗位责任制,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以规章制度为基础,以人文关怀为纽带,以考核评价为杠杆”的运行机制,校内和谐发展。 7、强化教学管理,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8、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强化课堂教学、继续教育、校本教研、课题研究和教育信息化工作。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艺术教育工作。 9、抓好后勤管理,做好校园的绿化、美化工作和综治、绿色学校创建工作。 三、具体工作任务及主要措施 (一)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两支队伍整体素质 1、切实加强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保障作用 2、努力建设一支政策、理论、管理水平较高的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的干部队伍。中层以上干部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班子成员统一思想认识,互相信任,工作上互相补台,做到大局观念强,和谐意识强;坚持民主决策,以人为本;坚持立足本职,在岗敬业,履职尽责,廉洁自律。提高班子抓大事、议大事的意识和能力。特别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和事关学校科学发展的大事,要抓紧抓好。 3、认真落实党的民主集中制。要正确处理各职之间的关系,重大问题一定要集体研究,决不能搞一言堂,个人说了算。 4、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内部监督机制,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论文 对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理论认识的综述 学院:教育学院 年级:2006级2班 姓名:李晓阳 学号:222006305211063 指导老师:范蔚教授

对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理论认识的综述 (李晓阳 222006305211063) 【摘要】自2001年我国教育部启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已经经历了近八个年头。在这期间,社会各界对新课改给予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从政府官员到学生家长,从专家学者到普通教育工作者纷纷献言献策,或总结经验,或积极探索,或针砭时弊,或解读政策。下面,我将就一些近年来关于对新课改的理论认识进行总结概括,希望对现行的课改有所裨益。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综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部于2001年启动的一项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2004年9月,引人注目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首先在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个省(自治区)启动。从2006年秋开始,安徽省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改革实验,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省份增加到10个。这些政策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全面铺开。本次课改的范围之广、力度之大是史无前例的,因此被一些人称作是一场“革命”。既然是一场“革命”,那就要有大动作,要有新气象,要与旧传统泾渭分明。 以下,我将就新课改的原因、目标、特点、具体教学方法现存问题及新的探究进行总结和探讨。 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原因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现阶段,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教育与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以我国的基础教育为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还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而为培养“四有”新人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增强我国在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 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破坏,还表现在由于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长期压抑,人的精神力量、道德力量削弱甚或消失。因此,本着“人的发展”的理念,当前世界各国普遍进行着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就我国而言,课改历经了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此同时,我国学校课程中应试教育仍然势力强大,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并未得以根本性扭转,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以落实,与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极不适应。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公平性、公正性、公开性已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潜意识中,并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公平性与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全面发展,还学生以自由,与体现主体性思想不谋而合;公开性或开放性原则与教育的不断变化相,追求终身发展理念异同工;公正性原则与考虑学生的差异性,让全体学生有所发展的观念殊途同归。基础课程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与时俱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不仅是教育改革的必要之举,而且是教育改革制度化、改革行为合法化、增强改革成果有效性、依法治教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政策介入教育实践问题的重大尝试。同时,对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评价标准、师生关系等方面做出了相应调整,张显出课程改

特殊教育工作计划4篇

特殊教育工作计划4篇 一、xx年总体工作思路 打造和谐教研组,启动学校资源教室的使用,提升本教研组教师专业水平,丰富德育活动内容,拓宽特殊教育培训门路。接纳本校特殊学生生源,培养其兴趣,彰显其特长。 二、主要工作目标 1、教研组平安,全年无安全责任事故。 2、资源教室启动使用,完成前期各项准备工作。 3、教研组整体素质再上新台阶。教师教学手段现代化(人人使用电子白板、运用课件)、课堂更优化、教研深层化。师德师风锦上添花。 4、丰富德育活动,彰显德育特色。 6、培养特殊学生的兴趣,学会简单的生活习惯,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7、提高教学服务水平,让学生学得好、吃得好、睡得香,师生满意、社会满意。 三、主要措施 1、举全校之力,打造和谐平安校园 (1)规范安全教育和管理。修定和完善教研组安全文明建设管理的规章制度,责任到教师,考评与奖励挂钩。签订安全责任书,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增强教研组整体安全责任感,着力做好如下几项工作:学生就寝(午间值班);常规检查;消防安全;饮食卫生;活动安全;交通安全;学校

财物保管;学生进食堂培训等,并做好记录和台帐建设,逐步形成教研组安全工作管理系统。 (2)严格做好流行性传染病的预防工作,搞好晨午检和消毒。特殊教师提高认识,不得掉以轻心,麻痹大意,对学生进行卫生知识的宣传,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教育。 (3)通过开展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不断提高教研组的道德素质,形成“组育人为本,师以敬业为乐,生以成才为志”的教研组风气,努力争创“最安全教研组”。 2、争取领导重视,做好特殊教育工作。 积极争取各级领导对特殊教育学校的重视和支持,科学合理规划资源教室布局,高标准、高起点设计资源教室。 3、集集体智慧,开展教研组研修,提升教研组教师特殊教育水平 (1)建立教研集体,完善规章制度。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 制定详实的活动计划,每一项计划都要做到人员、内容、组织保障、检查督促四落实。通过完善制度和强化规章的约束,促使教学研究活动由被动走向主动,由无序走向有序。 搭建引领平台,让特殊教育教师优先发展。广泛开展特殊教师之间听课、评课、教学反思论文征集等活动。为教师之间的学习与交流搭建平台。 (2)开展“四课活动”让教师整体专业水平有所提高。组内研究课、个人精品课、校级骨干教师公开课、区级以上优质课教师示范课。

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

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党的x全会“办好特殊教育”的要求,落实《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x规划》、《残疾人教育条例》、《x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年)》等文件精神,加快推进我市特殊教育事业健康、协调发展,大力提升我市特殊教育水平,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发展现状 X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特殊教育。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X市特殊教育提升计划(X-X年)实施方案》,并严格实施。这几年来,我市特殊教育迅速发展,被教育厅遴选确定为“省级特殊教育改革试验区”。全面实现残疾学生公用经费生均6000元,市财政每年通过专项(特困学生生活补助等)资金用于支持特殊教育学校正常运转。每年根据特殊教育学校实际需求引进若干专业教师,特教津贴按省级标准按时足额发放。截至x年秋季,全市共有残疾学生615名,其中特教学校157名(含送教上门学生22名),入学率为94.18%。全市已基本实现“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教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发展格局。 但从总体来看,我市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相对正常儿童少年来说仍然较低,学前和高中阶段特殊教育发展整体相对滞后,特殊教育条件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特教教师队伍数量仍有不足、待遇偏低、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二、工作原则 1.坚持普特结合,推进融合 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全面推进全纳教育。普通学校与特教学校责任共担、资源共享、相互支撑。 2.坚持尊重差异,多元发展 尊重残疾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潜能开发与缺陷补偿,提高特殊教育的针对性,促进残疾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高残疾学生的生活技能与社会技能,为他们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3.坚持普惠加特惠,特教特办 普惠性教育政策和工程项目优先支持特殊教育。针对特殊教育实际,专门制定特殊的政策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并给予残疾学生特别扶助和优先保障。 4.坚持政府主导,各方参与 落实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发展特殊教育的责任,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配合,共同推进特殊教育发展。 三、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x年,建立财政为主、社会支持、全面覆盖、通畅便利的特殊教育服务保障机制,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各方参与的特殊教育工作格局。完善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特融合、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依托市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好市“特殊教育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试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课程改革的目标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课程结构 3.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4.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5.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

特殊教育学校班主任工作计划总结

特殊教育学校班主任工作计划 特殊教育学校班主任工作计划 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管理者、领导者及教育者,是学校领导进行管理工作的有力助手和骨干力量,是智力落后儿童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同时也是联系班级授课教师的纽带和沟通学校与智力落后儿童家庭及社会教育力量的桥梁。因此,班主任工作尤为重要。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班共有六名智力落后儿童,男生四人,女生两人(后又增加两人)。在这八个孩子中,他们都患有多重残疾:有一人存在智障、听障,有五人

存在智障、言语障碍,其中一人还存在多动症。 这六个孩子,有的原来就有一些言语基础,有的人根本还不会发音;有的较乖巧,有的较为顽皮。这都给班主任工作带来不小的困难。再因为培智班是我校初次招生、创班,诸多工作对我来说还是一片空白。但我想凭借我对学生的热情,对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心,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特制定此计划。 二、常规教育方面 刚踏入一年级的这批新入学的智障残疾孩子,对于学校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还很陌生,每一项规章制度对于这批新入学的智障残疾孩子来说是极其陌生的。为了使这批新生能及早进入角色,适应学校的生活,这就要我在日常生活中能有序的引导,并且容要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时时处处有针对性地进行常规教育。因此,我决定从以下几点入手:

1、充分利用时间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并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让他们知道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行为是错的,使新入学的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2、合理利用我国重大节日,加强这批新入学的智障孩子的德育教育。这学期,利用教师节、国庆节、元旦等重大活动举行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培养新入学的智障残疾孩子爱国主义情感。 3、充分发挥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的教育阵地的作用,增强新入学的智障残疾孩子的荣誉感,使他们的心中有他人,有集体。 三、班级纪律方面 1、课堂纪律 我们班的宗旨是“说到就要做到”。 2、课间纪律 我将针对新入学的孩子的年龄特点,采用师生共同参与的方式,开展各项活动,使学生即健体又受教育,还能

特殊教育学校某年助残日活动方案

特殊教育学校XX年助残日活动方案 今年5月19日是第26次“全国助残日”,主题是“帮扶贫困残疾人”。我校按照市教育局的统一要求与布置,从学校自身实际出发,认真举办好这场活动。活动突出展现残障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突出展现教育教学结出的丰硕成果;突出展现学校特色与教师敬业奉献精神。活动力求热烈而不繁杂,简洁而不简单,做到与教学工作两不误、两促进。本次助残日大会要朝着三个目标努力: 一是接待细致热情周到,从方案制定、环境布置、工作分工、具体落实等方面从细、从严、从快落实。 二是形式活泼丰富多彩,两个学校的节目形式体现多样化,符合时代主旋律与学生特点,真实反应生活。 三是内容充实言之有物,展现学校发展成果,把学生拼搏向上毅力,用艺术形式呈现出来,达到真实、艺术地再现。 特殊教育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我校要以助残日为契机,大力宣传特教,努力创造一个全社会都来支持特殊教育、关心残障儿童的良好氛围,为

争创教育强市,创造残障孩子美好未来作出积极贡献。 一、指导思想 按照沈阳市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的通知要求统揽本次活动,坚持“创建教育强市”的战略目标,开展扶残助残活动,展示残疾学生超越自我、自强不息、感恩社会的风采,精心打造特教文化,不断巩固、发展、提升特教文化,让活动具有丰富性与艺术性,办出一场高质量、高规格、高水准的活动。 二、活动主题 同在蓝天下,牵手共成长 三、组织机构 每年的助残日活动都是特校重要工作,因为活动影响大,涉及范围广,同时领导有要求,社会有关注,学生与家长有期待,特别是沈阳市、xx市教育局主要领导多次提出要求,高度重视特殊教育。为使活动精彩、精致、精美,特成立xx市特殊教育学校庆祝第23次“全国助残日”大会工作领导小组:组 长:宋xx 副组长:纪xx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l号),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次课程改革,全面地考虑到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等因素,明确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素质教育基本理论。在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评价、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改革,这一系列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新的要求将促使教师素质不断提高。 从我国的教育实际看,这次课程改革对教师素养提出了以下一些新的要求: (一)更新对课程的认识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基本的问题就是 要使教师对课程有新的认识。课程是一个使用广泛而又具有多重涵义的术语,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由于人们关注课程问题的视角不同,对课程的观点、看法也就不同。长期以来,我国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上,把课程等同于所教的科目,强调学科知识的重要性。目前,我国的《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以及较多的教育学教材认为,课程即学科,或者指学生学习的全部学科———广义的课程,或者指某一门学科———狭义的课程[1]。在师范院校中,由于理论的限制,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也往往局限于“课程即教学科目的总和”,致使多数中小学教师对课程认识的视野狭窄、封闭。1997年北京市为制定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改革方案,进行了有关课程观方面的调查,从回收的791份学科教师有关课程观的有效问 卷看,持学科知识为本课程观的约80%。[2]将课程等同于所教的科目的观点,往往强调学校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体系,关注教学科目,这容易忽视学生的心智发展、情感陶冶、个性培养,忽视校园文化环境、课外、校外实践活动等一些对学生成长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不利于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要寻找更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教育,对课程的认识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 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 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些课程改革的目标,强调课程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价值,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突出课程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它要求教师们更新对课程的认识,把课程看作是学校为达到教育目标而实施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包括学生在学校里所获得的所有经验。在教育教学中,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