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三课时米的认识

第三课时米的认识

金平小学二上数学学科教案设计课

第三课时认识米用米量

年级二年级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通过合作,学生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重难点重点: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难点: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1米长的卷尺、皮尺或折尺。

教学

环节

教学过程小班化策略

前置学习复习导入

1.回忆上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2.用手比一比,1厘米大约有多长?

3. 细心数一数 1米里面有多少个 1厘米?

互动学习

1.认识米

导入谈话:看来,大家厘米的知识掌握的都不错,老师这有一道小难题.谁愿意到黑板前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抛出问题(老师事先给学生准备好一把量程为12厘米的刻度尺)A.请你用老师提供的尺子来测量黑板的长度。并把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B.在测量时,你有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3)学生提问题.(如A:这把尺子也太短了,量这么长的黑板太费劲。B:有没有比厘米长一些的单位.)

(4) 师:谁能回答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

(5) 师: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的两边相距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量.补充:米可以用字母“m”来表示。

(6)出示米尺,观察米尺有什么特点.(米尺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的)

(7)让学生拿着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到讲台前来和教师的1

米直尺比一比,体验不同的尺子上1米的长度是相同的(在这里误差

可以忽略不计)

2.找一找:找出身上1米高的地方,贴上标签。

小组活动:(活动要求)

1)四人小组合作,一人测量,一人贴标签。

2)按顺序轮流进行测量。

3)被测量的人要站如松。

4)测量用的尺要摆正。

5)完成好的组请用标准的坐姿、自信的微笑来迎接自己的胜利。

▲小组合作

自主学习1.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课桌高90().

2.操作性练习:

(1)两人互相量身高,是____米____厘米.

(2)分小组合作估一估量一量:

()块地砖长大约1米?

()块墙壁瓷片长大约1米?

1米的队伍能站几人?

1米大约要走几步?

教室门高()黑板的长()

教室的宽()教室的长( )

3.改一改:

早晨6时30分,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起床,用16 米长的牙刷刷牙,40厘米长的毛巾洗脸。吃完早饭,我背上书包去上学,天气晴朗我边走边哼着歌,5分钟后我来到离家500厘米远的学校,在教室门口还碰到了身高165 米的谷老师,我很有礼貌地向她问声“老师好!”。进了教室,我马上拿出长21 米的课本读起来。

归纳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都有些什么收获?

课后

反思

认识米用米量学习单

二年级姓名

前置学习1.回忆上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2.用手比一比,1厘米大约有多长?

3. 细心数一数 1米里面有多少个 1厘米?

互动学习1.认识米

A.请你用老师提供的尺子来测量黑板的长度。并把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B.在测量时,你有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小结: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的两边相距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量。补充:米可以用字母“m”来表示。

2.找一找:找出身上1米高的地方,贴上标签。

▲小组活动:(活动要求)

1)四人小组合作,一人测量,一人贴标签。

2)按顺序轮流进行测量。

3)被测量的人要站如松。

4)测量用的尺要摆正。

5)完成好的组请用标准的坐姿、自信的微笑来迎接自己的胜利。

自主学习2.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课桌高90().

2.操作性练习:

(1)两人互相量身高,是____米____厘米.

(2)分小组合作估一估量一量:

()块地砖长大约1米?()块墙壁瓷片长大约1米?

1米的队伍能站几人? 1米大约要走几步?

教室门高()教室的宽()教室的长( )

4.改一改:

早晨6时30分,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起床,用16 米长的牙刷刷牙,40厘米长的毛巾洗脸。吃完早饭,我背上书包去上学,天气晴朗我边走边哼着歌,5分钟后我来到离家500厘米远的学校,在教室门口还碰到了身高165 米的谷老师,我很有礼貌地向她问声“老师好!”。进了教室,我马上拿出长21 米的课本读起来。

今天我得了: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 认识人民币(1)

5单元认识人民币 第1课时认识人民币(1) 【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2.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认 识单位是角、分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 3.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 爱护人民币。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较小面值的人民币,用小数表示的物体的单价。 难点: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猜猜老师手上的这只小老鼠要多少钱? 生:28元。生:13元。 …… 师: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要用到钱? 生:买菜要用到钱。 生:乘车需要钱。 生:交学费要用钱。 师:是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要用到钱,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吗?

生:(齐)人民币。 师:对,叫人民币。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出示课题:认识人民币) 二、教学新授 1.小组合作,认识人民币。 (1)第一次合作: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①出示合作提示。 a.认一认,说一说。请小组长把信封里的人民币倒出来之后,给每个小朋友认一认,并说一说你是怎么认的。有不认识的,可以请同学帮忙。 b.理一理,分一分。认准了以后,仔细观察这些人民币,把它们理一理,分分类,讨论一下可以有几种分法。 c.分工介绍。有条理地,一类一类介绍给大家,小组内分工介绍,也可以由一人介绍,另外的同学补充。 ②小组合作活动。 ③分工介绍人民币,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 ④把整理好的人民币整齐地放入信封里。 (2)认识两种版本的人民币。 ①小朋友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那你们认识这几张吗?(课件出示第四、第五两种不同版本的人民币画面,请小朋友认一认) ②是啊!随着祖国的日益繁荣,从1948年到现在,人民币一共发行了五套,前三套已于2000年7月1日停止流通使用。这是第四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路线图(教案)

第3课时认识路线图 【教学内容】 教材第22页的例3及教材第22页“做一做”和练习五的第8~1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确定位置的知识和方法描述行走方向和路程。 2.使学生进一步会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这一方法的应用价值,增强用数学方法描述现实世界中空间关系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难点】 理解物体位置关系的相对性;根据观测点的变化重新确定物体的位置。 【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 师:我们已经学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以及根据物体所在的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根据平面图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新课讲授】 1.出示例3:

(1)明确台风移动路线: 台风生成地→正西方向→A市→B市 (2)明确每一次台风移动的方向和路程。 出示问题: ①台风第一次按照怎样的方向移动的?台风移动的距离是多少呢? ②台风第二次按照怎样的方向移动的?台风移动的距离是多少呢? ③台风第三次按照怎样的方向移动的?台风移动的距离是多少呢? (3)出示填空题。 ①台风生成以后,先是沿正西方向移动了 km,然后改变方向,向西偏北方向移动了 km,到达了A市。 ②接着,台风有改变方向,向30°方向移动了 Km,到达了B市…… (4)学生汇报。 台风生成以后,先是沿正西方向移动了540km,然后改变方向,向西偏30°方向移动了600km,到达了A市。 ②接着,台风有改变方向,向北偏西30°方向移动了200km,到达了B市…… (5)小结: 你是怎样描述台风三次移动路线的呢? 生:台风第一次移动应先以台风生成地为观测点,建立方向标,先是沿着正

《第1单元 长度单位:第3课时 认识线段和量画线段》教案(附导学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3课时认识线段和量画线段》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第6、7题。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体验线段的特点。 2.会量、画线段。 【教学准备】 课件,刻度尺,各种直的、弯的实物若干,例如:牙膏盒、药盒、吸管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谈话:(课件演示)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队员叔叔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的,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爬楼梯呢? 2.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3.导入课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进行新课 知识点1 认识线段 (1)感知线段的直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活动:看一看,摸一摸事先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鞋盒、直和曲的吸

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 交流汇报。 小结:有的东西是直的,有的东西是弯曲的。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提问:找出你认为是直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讨论、汇报。(都在两端有两个头) 小结: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中理解线段 ①在黑板上出示三组点。 请三位同学到黑板上,分别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其中A组的线用尺子连接,其余B、C组学生都随手画线连接) ②提问:这3条线哪一条像数学书的边,为什么? (A组,因为它是直的,它还有两个端点) ③小结:我们把像A组那样的线叫做线段,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比如数学书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吸管都可以看做是线段。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线段。(出示课题) (4)巩固理解 提问: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为什么? (①③④⑤是线段。因为它们都是有两个端点,且是直的) 知识点2 线段可以度量吗? (1)学生活动:尝试测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 (2)交流测量方法:你是怎样测量的? (3)小结:测量线段的方法是先把尺子的0刻度线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例现在两条线段谁长?量一量吧!

一年级下数学第1课时 认识人民币—认识小面值人民币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认识导学案 学 校 班级一()班主备人参备人审核人 课题认识人民币—认识小面值人民币课时—总课时5-1 学习目标1、认识小面值的人民币; 2、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认识人民币之间的关系; 3、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重难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课前预习课外用1元去购物,怎么去买能买最多的东西。 课型新授教学准备课件、模拟人民币 导学流程 导学步骤具体内容复备栏 1、导(多媒体出示超市图)超市里的商品可真多呀!今天老师也带来了许多的东西,小朋友想要吗?(想) 想要可没那么容易,老师有个规则:你们必须用钱来买。 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 今天,我们就先来认识人民币。(板书:认识人民币) 2、学1、认识各种小面值的人民币 (1)、出示我国发行的小面值人民币的品种,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面值的人民币吗?(2)、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么多中小面值的人民币的。(颜色、大小、图案、人民币上的数字等); (3)、各类面值的人民币一共有多少个? (4)、它们的图案、颜色各有什么特征? 说一说几种硬币的面值。 2、认识人民币的单位 (1)、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 (2)、1元=()角; 1角=()分

3、展1、将课前准备的模拟人民币进行分类展示 第一组:将硬币分成一类,将纸币分成一类; 第二组:把分币分成一类,角币分成一类,元币分成一类。 老师用投影仪同步展示分类的过程和结果。 A:先展示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1元); B:再展示以角为单位的人民币(1角和5角); C:最后展示以分为单位的人民币(1分、2分、5分) 2、做换钱游戏 A:1枚1元的硬币,应该拿几个1角币兑换? 师请学生在投影仪展示。 1元=10角 B:1角用分币怎样才可以换? 1角=10分 1角可以用2个5分换,也可以用1个5分和5个1分;用5个2分也可以换。 4、讲A:人民币可以分为为两类:硬币和纸币; 人民币也可以分为三类:元、角、分; B:我会数: 1角1角地数,10个1角是10角,也就是1元。所以,1元=10角,10角=1元。 1分1分地数,10个1分是10分,也就是1角所以,1角=10分,10分=1角。 5、练A:10角=()元 20分=()角 40角=()元2个5角+1角=()元()角 40分=()角 2个1元+1角=()元()角 B:1元钱能买什么?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认识小面值人民币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 1元=10角 1角=10分 10分=1角课后反思:

(人教小学数学一年级)第1课时 认识人民币(1)

第5单元认识人民币 第1课时认识人民币(1) 【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2.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认识 单位是角、分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 3.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 护人民币.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较小面值的人民币,用小数表示的物体的单价. 难点: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猜猜老师手上的这只小老鼠要多少钱? 生:28元.生:13元. …… 师: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要用到钱? 生:买菜要用到钱. 生:乘车需要钱. 生:交学费要用钱. 师:是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要用到钱,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吗?生:(齐)人民币.

师:对,叫人民币.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出示课题:认识人民币) 二、教学新授 1.小组合作,认识人民币. (1)第一次合作: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①出示合作提示. a.认一认,说一说.请小组长把信封里的人民币倒出来之后,给每个小朋友认一认,并说一说你是怎么认的.有不认识的,可以请同学帮忙. b.理一理,分一分.认准了以后,仔细观察这些人民币,把它们理一理,分分类,讨论一下可以有几种分法. c.分工介绍.有条理地,一类一类介绍给大家,小组内分工介绍,也可以由一人介绍,另外的同学补充. ②小组合作活动. ③分工介绍人民币,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 ④把整理好的人民币整齐地放入信封里. (2)认识两种版本的人民币. ①小朋友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那你们认识这几张吗?(课件出示第四、第五两种不同版本的人民币画面,请小朋友认一认) ②是啊!随着祖国的日益繁荣,从1948年到现在,人民币一共发行了五套,前三套已于2000年7月1日停止流通使用.这是第四套与第五套,现在都在流通.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第3课时)

《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7页例5、例6 教学目的: 1.理解和掌握人民币单位元和角之间的换算方法,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换算和加、减法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人民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感受“元”是人民币单位中最常见的主要单位。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进行人民币单位间的简单换算和简单的加、减运算。 难点:掌握人民币单位元和角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模拟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妈妈给了玲玲一元钱,玲玲来到文具店,看看可以买到什么? 先让学生选出1元钱可以买到的文具,再让学生说说可以怎么买。如果学生只买一种文具或一件文具,教师可以追问找回多少钱;学生也可能会组合买几种不同的文具,或同一种文具买几件,只要正确即可。 复习元和角的关系,板书:1元=10角 【设计意图:通过购物活动,复习巩固对人民币单位“元”和“角”及“元”和“角”间关系的认识,为人民币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换算的教学做准备;学生判断时,可以只买一种东西,也可以组合买,这样的数学活动也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单位换算 1.豆豆也来到文具店,他想买一把尺子,尺子1元2角,豆豆带的钱正好,猜猜豆豆的钱什么样的? (1)学生分组活动,每人都用模拟人民币摆一摆,看看哪个小组摆出的情况多,想的全? (2)学生汇报结果,教师把学生汇报的结果有序地呈现出来。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第四种: 在小组汇报的过程中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可以这么摆? (3)对比发现 板书: 1元=10角 1元2角=10角+2角=12角 (4)即时练习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1课时 认识人民币及元、角、分教案与教学反思

5 认识人民币 汪村中心小学钱少华 单元集体备课 人民币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认识人民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所占课时虽然很少,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以重视。本单元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习“量与计量”知识,其数学思维经验的积累将为今后继续学习“量与计量”奠定基础。教学内容的编排加强了学生对人民币的整体认识,并结合具体操作帮助学生掌握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突出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的教学,以小数形式呈现的物品价格的认识不再作为正式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内容分为人民币的认识和简单的计算两部分:例1教学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例2教学人民币的单位及进率,例3教学认识5元及5元以上的人民币,例4教学人民币的兑换,例5教学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例6教学人民币使用过程中简单的加、减运算,例7教学简单的解决问题。 本单元教科书的安排比较突出以“元”为主线,让学生在重点认识元币的基础上认识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关系,同时开展以“元”为单位的购物活动及简单的计算,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深切体会“元”是人民币的常用基本单位。同时,要注意的是,计算的数据只限于20以内,涉及复名数的计算不需要进位、退位。 认识人民币的教学是在一年级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掌握100以内数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生活中学生接触过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初步能够分清楚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的大小,但是认识不够深入,所以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不难,但是对于人民币的兑换,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在真实的情境中加强学习。

◎教学笔记 1.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具,让学生认识人民币时不能空空无物,需要依托具体实物来开展。教学时应选用模拟人民币来开展教学。 2.认识人民币不能脱离实际的生活情境,一年级学生需要在活动体验中认识、了解人民币,学会使用人民币。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设计必要的学习活动。例如,例1是让学生认识1元及1元以下面值的人民币,并为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及其之间的关系作铺垫。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类。通过分类活动认识并归纳我国发行的人民币的种类,了解例1中每种人民币的面值和图案、色彩特点,从而使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落到实处;又如,可以通过兑换活动来教学例2中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关系;通过模拟购物活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掌握关于人民币的简单计算,进而学会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第1课时 认识人民币及元、角、分 ?教学内容 教科书P52~53例1、例2,完成P53“做一做”,P55“练习十二”第1~4题。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出自白居易的《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教学目标 1.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会进行人民币单名数之间的简单的换算。 2.经历认识人民币的过程,初步培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能力。 3.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了解简单的货币文化,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教学重点

三年级上册数学.5 倍的认识第3课时 解决问题(2)

爽爽文库汇编之 第3课时解决问题(2) ?教学内容 教科书P52例3,完成教科书P54~55“练习十一”第5、8、9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从情境图中提取有用信息,提问并解答,提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利用画线段图,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思路。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1.看图填空,回忆旧知识。 课件出示习题。 师:如果第一行摆4根小棒,第二行的根数是第一行的5倍,该摆多少根呢?你是怎么摆的? 学生动手摆一摆。 2.揭示课题。 师:如果没有小棒怎么办?你们想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吗?[板书课题:解决问题(2)]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已有经验,复习倍的认识,同时引发学生思考脱离实物下的求倍的关系该怎么进行,以此导入新课。让学生在新授开始之前就有意识地去明确新授课的意图,让学生的思维逐步突破具象化,在今后的学习中会有意识地把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分类。 二、优化方法,深入理解“倍” 课件出示教科书P52例3主题图。◎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复习“倍”的相关知识,引发学生考虑怎么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1.阅读与理解。 师:你们发现了哪些信息? 【学情预设】军棋的价钱是8元,象棋的价钱是军棋的4倍。 师:你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情预设】预设1:象棋的价钱是多少元? 预设2:象棋的价钱比军棋贵多少元? 鼓励学生从多个方面去考虑,有建设性地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课件出示其中一个问题。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新课,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知道数 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借助课件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符合学生认知特 点,也为新知识的引入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分析与解答。 师:你们能想到什么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请表示出来吧。 【学情预设】预设1:画图,画8个○表示军棋的价钱,然后画4组8个○表示象棋的价钱。 军棋:○○○○○○○○ 象棋:○○○○○○○○○○○○○○○○○○○○○○○○○○○○○○○○ 预设2:军棋:8元 象棋:8元8元8元8元 预设3:列式:8×4=32(元)。 学生活动时,教师巡视,寻找两名学生(画图、列式)板演自己的做法,并要求学生说明思路。 教师适时引导:军棋的价钱是8元,象棋的价钱是军棋的4倍,也就是有4个8元。 3.尝试画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 (1)师:刚才画图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感受?如果军棋的价格是20元,再用同等数量的圆 片表示钱数合适吗?(不合适)那要怎么表示才好呢? 师:我们可以用一条线段代替这么多圆片,表示军棋的价钱。 (2)师:那象棋的价钱是军棋的4倍应该怎样表示呢?谁想来试一试? 指名学生尝试抽象出用线段表示出象棋的价钱是军棋的4倍。 【学情预设】预设1:画出的表示象棋价钱的线段长度与军棋的一样长。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使学生明确 可以用线段的长 度来表示数量,而 且可以表示出两 种数量之间的倍 数关系。 ◎教学笔记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认识线段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5~6页情境图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0题的内容。 例6认识线段。线段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从具体到抽象。由“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作一条线段”引出线段,使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线段“直的”特点;借助生活中的一些实物的边,让学生知道这些边都可以看成线段,进一步感受线段是“直的”特点;教材中给出几条线段的直观图,说明线段的特点:直的、可以量出长度。例7教学用尺子画给定长度的线段。由于二年级学生动手能力不强,教学中应多给他们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量、画线段,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二)核心能力 本单元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测量”范围,所以通过学生的不断测量,积累一定的测量经验,增长动手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初步建立空间观念。通过这节课,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简单的测量和画出相应的线段。 (三)学习目标 1.通过讨论两根毛线的长短,学生自主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特征。 2.通过量一量、画一画的实践活动,学生会量线段,会正确地画线段。 (四)学习重点 发现线段的特征,会量线段的长度。 (五)学习难点 发现线段的特征。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认识线段》名师教学课件、毛线、绳子、尺子。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预习任务 (1)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边是直的,可以量出它们的长度。请你量一量下面的小棒有多

长? (2)再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也是直的,能测量出它的长度吗? (二)课堂设计 1.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当每次接到任务时,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设计意图:二年级的孩子年龄小,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可以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提高学习兴趣。】 2.问题探究 (1)认识线段 (出示两根毛线) 思考1:你能想个办法比比它们谁长、谁短吗? 师:大家在比毛线长短的时候,要把毛线怎么样?为什么要拉直? 小结:像这样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作是一条线段。 师:黑板的边、桌子的边、书本的边它们也可以看成线段。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 师:我们把这些看成线段的边都离开物体,飞到数学的世界里,看这些都是线段。(出示课件) 师:认真观察,线段有什么特点? 小结:线段是直的。 刚才同学们从生活中的物体中找到了线段,那么你们能不能从我们学过的几何图形中找到线段呢?(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找、摸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学与现实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通过拉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感知曲与直的不同,通过再找,并借助课件抽象出几何图形,观察图形,发现线段的特点,让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有助于空间观

倍的认识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解决“已知一项和倍 数求另一项”的问题 课时 1 主备人陈沐阳执教人陈沐阳 教学目标1.理解“已知一项和倍数求另一项”的含义,并会运用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掌握“已知一项和倍数求另一项”的解题过程和方法。 3.经历“已知一项和倍数求另一项”过程,体验如何求解另一项。 4.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已知一项和倍数求另一项”过程,学会求解。 教学难点 建立“已知一项和倍数求另一项”的一般思路,学会求解有关倍 数的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流程个性化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妈妈买了6个面包,3块蛋糕。面包的数量是蛋糕的几倍? 2.文具盒里有8支铅笔,2支圆珠笔。铅笔的支数是圆珠笔的几倍? 生独立完成,师指名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倍数的问题——已知一项和倍数求另一项。 二、探究新知 1.“已知一项和倍数求另一项”的一般思路。 教学教材P52-例3。 出示情境图,指名学生说说图意。已知军棋的价钱是8元,象棋的价钱是军旗的4倍,求象棋的价钱。 生自己思考,交流想法。 (1)阅读理解: ①知道军旗的价钱,要求象棋的价钱。 ②知道了两种价钱的关系。 (2)分析与解答: 解法一:要求象棋的价钱,就是求4个8是多 少? 列式计算:8×4=32(元) 所以,象棋的价钱是32元。

解法二:图示法。 军旗: 8元是军旗的4倍 象棋: 32元 (3)回顾与反思:32元是8元的多少倍? 32÷8=4 可知解答正确。 2.归纳与总结。 “已知一项和倍数求另一项”的一般思路:第一步:阅读与理解,知道问题的条件,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 第二步: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可以用图示法,也可以直接用乘法或除法计算出结果。 第三步:回顾与反思,检验解答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1.教材P54-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自己的解题过程和方法。 2.教材P54-练习十一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订正。 四、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3课时 认识线段和量画线段(最新数学教案)

第3课时认识线段和量画线段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第6、7题。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体验线段的特点。 2.会量、画线段。 【教学准备】 课件,刻度尺,各种直的、弯的实物若干,例如:牙膏盒、药盒、吸管等。 【情景导入】 1.谈话:(课件演示)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队员叔叔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的,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爬楼梯呢? 2.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3.导入课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进行新课】 知识点1 认识线段 (1)感知线段的直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活动:看一看,摸一摸事先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鞋盒、直和曲的吸管、铅笔、

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 交流汇报。 小结:有的东西是直的,有的东西是弯曲的。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提问:找出你认为是直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讨论、汇报。(都在两端有两个头) 小结: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中理解线段 ①在黑板上出示三组点。 请三位同学到黑板上,分别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其中A组的线用尺子连接,其余B、C组学生都随手画线连接) ②提问:这3条线哪一条像数学书的边,为什么? (A组,因为它是直的,它还有两个端点) ③小结:我们把像A组那样的线叫做线段,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比如数学书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吸管都可以看做是线段。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线段。(出示课题)(4)巩固理解 提问: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为什么? (①③④⑤是线段。因为它们都是有两个端点,且是直的) 知识点2 线段可以度量吗? (1)学生活动:尝试测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 (2)交流测量方法:你是怎样测量的? (3)小结:测量线段的方法是先把尺子的0刻度线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新人教版认识人民币教案及反思

新人教版认识人民币教 案及反思 Revised at 2 pm on December 25, 2020.

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第例例4(认识人民币) 完成相应地做一做及和P55:1、2题 教学要求: 1、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地单位是元、角、分. 2、知道元、角、分之间地十进制关系,懂得1元=10角、1 角=10分,学会兑换人民币,知道人民币地功用. 3、培养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推理能力及合作精神. 4、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面额地人民币. 教学难点:元、角、分之间地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一套常用地面额地人民币(不同版本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我为你们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它是谁(CAI演示:点击出现蓝猫图像)你们认识它们吗今天是蓝猫文具店开业地日子,它邀请我们全班去参观文具店,你们想去吗?一起来吧! 二、探究新知 1、参观文具店回答问题(CAI演示) (1)、师:谁能说说文具店有什么文具价钱是多少(学生回答) (2)师:你们喜欢这些文具吗可是用什么买呢(学生回答) 2、认识人民币 (1)、师:中国地钱币叫人民币,你们认识人民币吗?

(2)、操作初认人民币 师:将桌面上地人民币拿出,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交流,看谁认得多(学生活动) a:汇报认识情况(学生回答,师板贴人民币:硬、纸币) 问:观察这人民币,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纸做地钱币是纸币,金属做地人民币叫硬币 (3)再认人民币 师:(指纸币)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地纸币,把你地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活动后,汇报识别方法) 师:像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在读时有一个相同处是什么?所以它们地单位是元,那你能说说看5角、2角、1角、5分、2分、1分地单位是什么 (学生口答) 师:人民币地单位有元、角、分.纸币我们会认了,那么硬币你会辨认吗? 师:识别人民币可以从人民币地大小、图案、面值、颜色上来记住.观察1元、5角硬币正面,它们有相同地标记是什么? 师:国徽代表我们伟大地祖国,而且是中国制造地,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不能在上面乱写乱画. 小游戏: (1)我指人民币,你举起与我相同地人民币 (2)我说面值,你举起起相应地面值 (3)我说颜色,你来回答 4、元、角、分地关系 师:蓝猫想让大家看一个小片段,看完后说说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六年级数学上册2位置与方向二第3课时认识路线图导学案人教版.doc

第3课时认识路线图

路线合在一起,形成台风移动路线图,组织学生尝试分段描述路线。 3.组织学生汇报。 4.师生总结描述路线图的方法,教师板书关键词。 5.组织学生动手操作,画出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教师巡视指导) 6.汇报展示,共同总结,教师板书关键词。流,尝试描述,然后汇报, 如台风生成后,先是沿正 西方向移动540 km …… 3.各组选代表描述运 动路线:台风生成后,先 是沿正西方向移动540 km;然后改变方向,向西 偏北30°方向移动了600 km到达A市;接着,台风 又改变方向,向北偏西 30°方向移动了200 km到 达B市;最后向正西方向 移动100 km离开B市。 4.根据描述,总结方 法:按照路线,确定观测 点及行走的方向和路程。 5.学生画出从家到学 校的路线图,并与同桌说 一说。 6.学生展示所画路线 图,说明注意事项:起点、 方向、长度。 (2)根据路线图,说说公共汽车回程时所行驶的方向和路 程。 答:回程时从终点站向东偏北30°方向行驶3 km,然后向 正东方向行驶4 km,最后向东偏南40°方向行驶3 km回到起 点站。 三、巩固练 习,实践应用。(14分钟) 完成教材第22 页“做一做”,根 据同学的描述,画 出路线示意图。 先根据教材提供的信 息完成路线图,然后展示 订正;小组内一人描述, 其他成员完成路线图。 4.根据红红的描述,把她行走的路线画完整。 四、 课堂总结。(4分 1.老师总结本 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课后学 习内容。 学生谈自己本节课的收 获。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钟)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关于应用方向和距离描述路线以及根据路线说明方向和距离的内容,是对前面知识的拓展和深化。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经验,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我探索发现新知。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特别指导,收到良好的效果。 教师点评和总结: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3课时 认识线段和量画线段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3课时认识线段和量画线段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第6、7题。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体验线段的特点。 2.会量、画线段。 【教学准备】 课件,刻度尺,各种直的、弯的实物若干,例如:牙膏盒、药盒、吸管等。 【情景导入】 1.谈话:(课件演示)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队员叔叔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的,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爬楼梯呢? 2.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3.导入课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进行新课】 知识点1 认识线段 (1)感知线段的直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活动:看一看,摸一摸事先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鞋盒、直和曲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 交流汇报。 小结:有的东西是直的,有的东西是弯曲的。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提问:找出你认为是直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讨论、汇报。(都在两端有两个头) 小结: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中理解线段 ①在黑板上出示三组点。 请三位同学到黑板上,分别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其中A组的线用尺子连接,其余B、C组学生都随手画线连接) ②提问:这3条线哪一条像数学书的边,为什么? (A组,因为它是直的,它还有两个端点) ③小结:我们把像A组那样的线叫做线段,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比如数学书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吸管都可以看做是线段。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线段。(出示课题)(4)巩固理解 提问: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为什么? (①③④⑤是线段。因为它们都是有两个端点,且是直的) 知识点2 线段可以度量吗? (1)学生活动:尝试测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人民币教(学)案

五认识人民币 第1课时认识人民币(1) 【教学内容】教材第53页例1、例2 【教材分析】“认识人民币”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节的内容。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它是价值的一般代表,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让一年级的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100以内数的认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的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新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编排加强了对人民币的整体认识,并结合具体操作帮助学生掌握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一年级儿童年龄虽小,但对于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等价交换的商品意识是有的。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本节课是学生首次接触有关人民币的知识。学生在这一方面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大部分同学都认识人民币,有过买文具的经历。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熟悉的情境,使他们体会到这部分内容的实际背景。 【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通过兑换钱币、模拟购物等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

活、物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难点:通过购物活动,掌握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面值模拟人民币。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老师出示一盒粉笔,问:你们知道这盒粉笔是多少钱买来的吗? 师:你知道日常生活哪些地方要用钱呢?(请学生回答) 小结: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1)) 【探究新知】 1.教学例1,认识人民币。 师:我们现在使用的是我国发行的第5套人民币。(课件出示1分、2分、5分、1角、5角、1元面值的人民币) 请同学们仔细看,这些钱你们都认识吗? (1)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说出课件中各种面值,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以1元为例讲解人民币的认法。 先看数字,是1,再看汉字,是元,所以是1元。

2020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时 认识线段 画线段 教学设计电子教案【龟仙岛】

第3课时认识线段画线段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页例6、例7及第5页“做一做”、第6页“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6 由“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作一条线段”,以及三个实物图直接形象地描述出了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有两个端点,由几条线段的直观图说明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例7 教学画线段,用尺子量一量,标出线段的实际长度,加深对线段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通过观察、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认识线段,形象、直观地感受线段的特征: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长度。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会用尺子量线段和按要求画整厘米的线段。 3.尝试同学互助的学习方式,会用语言正确阐述发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 4.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合作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欣赏数学中图形的简洁美。 教学重难点 用直观描述的方式认识线段的特征;用尺画规定长度的线段。 教法与学法 1.认识线段的教学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与生活实际结合,使学生感受、理解线段。让学生分层认识线段以及与线段有关的简单问题。 2.学生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因人而异、多种多样的,让每个学生通过比较来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如:画线段时,有三种不同的方法让学生自主选择,方法是学生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就有了成功的体验。 承前启后链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谜语导入: 师:同学们喜不喜欢猜谜语? 生:喜欢。 师:今天,我们就来猜一个谜语:一根根,一条条,编织衣物少不了。有时直来有时弯,缝缝补补要用着。这是什么呢? 生:线。 师:在我们周围,有各种各样的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种——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画线段) 【品析:通过猜谜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线段的学习状态。】 游戏导入:玩绳子。 规则:将一根绳子摆放出不同的形状。 学生汇报摆出的绳子的形状、特点。(如果有学生摆出直的,则直接导入新课;如果没有,教师可以直接展示直的,说明这样摆放用的时间最短,而且最简洁) 这样拉紧的一段绳子,可以看作一条线段。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认识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品析:设置课前的摆绳子游戏,难度不大,可以迅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通过摆、拉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感知曲与直的不同,形象、直观地认识到线段是直的。】 直观导入: 拿出一根线,用胶水贴在黑板上(要贴成弯弯的),再拿出一根线,贴在黑板上(要贴成直直的)。 师:这两根线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得出:这两根线的形状不同,一根是直的,另一根是弯的。 师: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这样的线。(指着直的线段说) 教师分别用一本厚书、一个长方体的盒子比着,在黑板上各画一条线段,将黑板上的几条线段圈起来,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几何图形,这种图形叫作线

第一课时认识小面额人民币

第一课时 认识小面额人民币 主备人: 教研组长签名: 教学内容 :义务教材第 53页 例 1 例2 (认识人民币) 完成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 1 、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2 、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懂得 1元=10角、 1 角=10分,学会 兑换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功用。 3 、培养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推理能力及合作精神。 4 、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教育。 过程与方法 : 1、在实际活动中,初步体会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 2、通过购物活动, 让学生经历认识人民币的过程, 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 生活,商品 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及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培养学生 节约用钱、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小面额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 :元、角、分之间的进率与换算。 学习方法: 通过实物、情景活动认识各种小额人民币,掌握其换算关系。 教学手段 : 常用的小面额的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 哪些地方会用到钱?你们都有零花钱吗? 你们打算用这些零钱来干什么? 今天我们来认识这些钱 二、探究新知 1 、认识人民币 1 )、师:中国的钱币叫人民币,你们认识人民币吗? 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咱们中国通用的钱 板书认识) 2 )、操作初认人民币 同学们,钱不但可以买东西,而 且还代表着国家的信誉,我们要爱护人民币。你 们见过那些人民币? 师:将桌面上的人民币拿出,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交流,看谁认 得多(两人一 组认真观察手中的人民币,找出各自的特点) 有谁愿意到前面来把你认识的人民币介绍给大家?要说出你介绍的人民币的面 值,再简单说说你是怎样辨认出来的。 学生介绍后把相应的人民币学具贴在黑板上。 遇到不同版的人民币时, 问: 还有相同面值的,不同版的人民币吗? (学生回答,师板贴人民币:硬、纸币) 授课时间: 人民币。 (在人民币前面

认识路线图

认识路线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根据平面图运用所学的确定位置的知识和方法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2、能根据行走路线的描述,制作路线示意图。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这一方法的应用价值,增强用数学方法描 述现实世界中空间关系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物体间的相对性,更加全面地掌握描述路线的方法,并形成相应的技能。教学难点: 掌握用方向和距离描述路线的方法,并能根据行走路线画出路线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本单元第3课时,在学习这个新的内容之前,我要考考大家。 想想,我们要准确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要讲清哪两个方面? 学生回答(板书)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不错,那请你们看这幅图,谁来说说,广场在学校的什么位置吗? (有些犹豫)为了便于描述,我们在观测点画十字方向标。 你再来说说看。了不起,有进步,看样子十字方向标对你有很大的帮助哦! 那谁再说说学校又在广场的什么位置呢? 你是怎么判断的? 比较这两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 是的,和三年级的学到的知识一样,物体的位置有相对性。 掌握物体位置的相对性这个知识,对于同学们在今后的练习中描述往返路线是有帮助的。好吧,回到这幅图上,我现在要从学校到这个广场去,谁能告诉我从学校到广场应该怎么去?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板书:从学校向东偏北30°方向,走300米到广场。) 表述很完整,哪位细心的同学从知道他是怎样描述的,换句话说,我们应从哪些方面进行描述。 学生反馈。 是的,我们描述时要讲清从哪里出发,向什么方向,走多远,到了哪里? 在广场停留了这么久了,现在准备去小红家家访。 谁能像上面那样告诉我,从广场到小红家怎么走?(学生尝试回答) 怎么又停顿了呢,哦,为了让我们的描述更流畅,别忘了在描述前画好十字方向标。(从广场出发,向南偏东40°方向,走400米到小红家。) 再请一个同学说说吧。 刚刚几位的表现都非常好,现在我要加大难度,谁能完整的说一说,从学校到小红家怎么走?学生回答。 请你也来说一说。 大家的表现都非常棒。(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内容,描述路线图。现在请同桌之间交流一下,我们在描述路线图时,要讲清什么方面(归纳与总结)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现在,我们来看看书上的例题,此次台风的大致路径如下图,台风从这里产生到达一个地方再改变风向,又到一个地方又改变了风向。(手指图片)

三年级数学上册 《倍的认识》第3课时 教学设计

倍的认识第3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 2、初步学会分析数学信息与所求问题之间的联系 学习重难点:理解题目中关于两个数量之间倍数关系的语句。 一、导入 1、课件出示复习题 2、师:每位同学都有购物的经历,在购物中有许多的数学问题,下面这位同学在购物时遇到什么数学问题呢?(课件出示主题图) 活动一:理解题意 活动任务:仔细观察主题图,说一说“从这个图中你能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活动流程: 1、明确任务:把活动一呈现在大屏幕上,全班齐读。 2、自主学习:仔细观察主题图,读一读,理解题意。 3、小组讨论:由小组长带领,在小组内充分交流自己的发现,并讨论形成小组意见。 4、展示分享:小组统一意见后选派代表进行补充式交流。 5、梳理提升:教师引导、师生共同找准关系,用“倍”进行语言表征,梳理提升:出示例3:军旗的价钱是8元,象棋的价钱是军旗的4倍。 活动要求: 1、组长要引发组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进行补充式交流。 2、要认真倾听,积极质疑。 3、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适时对学生进行指导。 活动二: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活动任务:探究“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 活动流程: 1、明确任务:把活动二呈现出来,一个小组读一读。 2、自主学习:尝试解答。 3、小组讨论: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讨论交流,在小黑板上表示出来。 4、展示分享:选派代表展示、交流分享成果。 5、梳理提升: 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怎样验证他的解答是否正确?师:我们知道两种价钱的数量的关系,如果能像刚才的复习题中的图示表示,就能看得更明白了。引导学生可以用线段图的长度表示军旗和象棋的数量关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