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总复习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大全

马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总复习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大全

马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总复习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大全
马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总复习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原选择题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是( A )

A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包括其继承者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B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C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D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理论体系。 2、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C )

A 、19世纪20年代

B 、19世纪30年代

C 、19世纪40年代

D 、19世纪50年代 3、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 D )

A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

B 、《资本论》的出版

C 、《反杜林论》的出版

D 、《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4、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C ) A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B 、政治经济学理论 C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 、阶级斗争学说

5、促成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B )

A 、辛亥革命

B 、十月革命

C 、五四运动

D 、中国共产成立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是( C ) A 、大同思想B 、三民主义C 、毛泽东思想D 邓小平理论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个伟大理论成果是( A ) A 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 、科学发展观 D 毛泽东思想

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个重要理论成果是( B ) A 、邓小平理论 B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 、科学发展观 D 、毛泽东思想

9、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 A ) A 、理论联系实际 B 、精读和泛读结合

C 、早期著作和晚期著作结合

D 、马克思著作和毛泽东著作结合

10、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 )

A 、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 、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C 、实现共产主义

D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11、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历史观是( B )

A 、唯物史观

B 、唯心史观

C 、激变论

D 、庸俗进化论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 BD ) A 、黑格尔 B 、马克思

C 、费尔巴哈

D 、恩格斯

E 、亚当·斯密

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 BD )

A 、实用性

B 、阶级性

C 、科学性

D 、实践性

E 、革命性

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 ADE ) A 、马克思主义哲学 B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C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D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E 、科学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CDE )

A 、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

B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C 、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

D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E 、德国古典哲学

5、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两个理论贡献是( AC ) A 、创立唯物史观 B 、创立阶级斗争学说 C 、创立剩余价值学说

D 、创立社会主义学说

E 、创立科学是生产力的学说

6、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包括( ABCD )

A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C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D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E 、马克思主义的表达方式

7、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B ) A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 B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C 、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 D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E 、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

8、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是(ADE ) A 、生物进化论 B 、相对论 C 、量子力学 D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E 、细胞学说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 C )

A .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 .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C )

A .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 .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 .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A ) 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 C ) A .实践性 B .运动性 C .物质性 D .客观性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D )

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 .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C .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 B ) A .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 .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 .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 .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B)

A .运动

B .实践

C .精神生产

D .物质生产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 C )

A .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 .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 .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 .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9.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 A )

A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 .事物是变化的

C .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 .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D )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 D )

A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 .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 .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D ) A .抛弃 B .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 .纯粹的否定 D .既克服又保留

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A )

A .方向和道路

B .形式和状态

C .结构和功能

D .源泉和动力

14.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 A )

A .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 .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 .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 C ) A .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 .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 .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 .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 D )

A .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 .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 .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

D .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

17.“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 ( B )

A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

C .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

D .割裂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

1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 A )

A .归纳与演绎

B .分析与综合

C .抽象到具体

D .实践到认识

19.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 D ) A .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B .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 .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

D .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 二、多项选择题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 ( BC ) A .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 .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C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D .画饼不能充饥

2.“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 AB ) A .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 .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 .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

3.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 BC )

A .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C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 .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4.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 CD ) A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 .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

D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5.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 ( ABC ) A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 .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D .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6.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 ( A BCD ) A .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B .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C .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D .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7.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 ( BCD) A .因祸得福,祸福相依

B .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C .培育出新优质品种

D .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8.某山村小镇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矾矿以来,办了三个矾矿厂。由于没有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每天排除大量矿烟,致使村民中大多数人患有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这一做法从哲学上看违背了 ( AB ) A .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B .事物联系复杂多样性的原理 C .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

D .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9.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 ABD ) A .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 .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 .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 .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10.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 AB )

A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 .因实制宜,因地制宜

C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 .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11.下列工作方法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是 ( ABC )

A .“抓典型”

B .“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

C .“一切经过实验”

D .“欲擒故纵”

12.下列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的是 (ABCD ) A .“一分为二” B .“和二为一”

C .‘‘万物莫不有对”

D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 ( CD ) A .水往低处流 B .日出于东落于西

C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14.下列格言中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 ( AD ) A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 .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15.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是说,奢靡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 CD ) A .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 .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6.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 ( ACD ) A .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B .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 C .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孵出小鸡

D .由遗传和变异的矛盾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变化 17.“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 ( ABC )

A .它对否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B .它对肯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C .它否定了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

D .它否认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18.辩证的否定是 ( ABCD )

A .事物的自我否定

B .事物发展的环节 c .事物联系的环节 D .扬弃

19.下列命题蕴涵着中国传统哲学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思想是 ( ABC )

A .“不平不陂,无往不复”

B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C .“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D .“和实生物”

20.割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会导致 ( BD )

A .激变论

B .直线论

C .庸俗进化论

D .循环论 21.“脱离了整体的手是名义上的手”说明了 ( BD ) A .整体依赖于部分 B .部分依赖于整体 C .整体是部分之和

D .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丧失了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22.“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观点( CD ) A .夸大了偶然性的作用,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B .把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作用相混同,是相对主义的观点

C .既承认偶然性的作用,又承认必然性的作用,是辩证决定论的观点

D .说明事物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23.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 ( ABD )

A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 .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

D .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 A ) A .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 .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 .科学实验 D .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2.实践的主体是 ( B ) A .绝对精神

B .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 .人

D .人的意识 3.实践的客体是 ( D)

A .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 .客观物质世界

C .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 .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4.实践的中介是 ( A )

A .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 .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 .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 .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 D ) A .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 .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 .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C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 .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 ( B )

A .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 .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

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 C ) A .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 .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 .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 .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9.“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 C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 .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 C ) A .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 .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 .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 .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 B ) A .感觉 B .知觉 c .表象 D .分析

1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 C )

A .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

B .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

C .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D .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

1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 B )

A .形而上学的观点

B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 .诡辩论的观点

D .相对主义的观点 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 C ) A .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 .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 .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 A ) A .主观唯心主义 B .客观唯心主义 C .辩证唯物主义 D .机械唯物主义

1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 A )

A .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

B .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C .客观真理论

D .形而上学真理论 1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 D ) A .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 .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 .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 .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18.“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 A ) A .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 .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 .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 .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

19.“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 ( B )

A .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 .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 .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 .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20.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 ( D ) A .必然归结为诡辩论 B .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C .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 D .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

21.“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 B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 .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 .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22.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 A )

A .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 .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C .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D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23.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强调 ( C )

A .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

B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C .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D .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24.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 C )

A .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

B .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

C .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D .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

25.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 D ) A .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B .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C .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

D .人们在认识事物是要有理性的指导

26.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造成的。”这表明 ( C )

A .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

B .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C .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D .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 27.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 ( C ) A .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 B .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C .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 .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28.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 B )

A .具体性

B .客观性

C .终极性

D .全面性 29.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 ( A ) A .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B .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C .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D .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30.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 ( C )

A .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

B .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

C .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D .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

31.重视理论创新,必须反对 ( D )

A .经验主义

B .先验论

C .绝对主义

D .教条主义

二、多项选择题

1.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 ( AB )

A .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B .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C .进人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

D .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逻辑方法与操作系统

2.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 ( ABC ) A .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 .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 .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 .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BD ) A .世界的可知性 B .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 .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D .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 ABCD)

A .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

B .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

C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 ( AB CD ) A .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D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

6.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 ( CD ) A .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 B .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 C .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D .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 7.“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 ( ABD ) A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 .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 .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

D .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8.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 ABC )

A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C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9.经验论的错误在于 ( CD) A .否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B .否认认识是一个过程 C .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D .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10.“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 BCD )

A .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 .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1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 ( AC D ) A .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

B .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C .理论可以指导实践

D .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 12.“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 ( ACD ) A .理论脱离实际 B .经验论 C .教条主义 D .唯理论

13.“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是 ( ACD ) A .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B .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C .唯我主义观点

D .反理性主义观点

14.下列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 ( ABC )

A .生而知之(孔子)

B .不虑而知(孟子)

C .不行而知(老子)

D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l 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苟子)

15.“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是 (A BD ) A .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B .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C .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性毫无关系

D .归纳方法不是万能的

16.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 CD ) A .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B .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 C .实践一认识一实践的无限循环往复 D .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17.“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 BC )

A .真理的认识不需要抽象概括

B .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C .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D .真理是具体生动的事实

1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于 ( ABCD ) A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B .实践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C .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D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19.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指出:“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BC )

A .社会主义建设不需要任何纲领

B .应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

C .必须由实践来检验社会主义理论

D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应该由经验代替理论

20.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这说明 ( BC ) A .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

B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C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D .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 21.孙中山先生指出,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困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表明 ( ABCD ) A .知行相互促进 B .行先知后 C .知行不可分割

D .知行合一

22.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 ( ABC D ) A .认识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B .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 C .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D .认识是一个过程

23.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 ( AB ) A .真理原则 B .价值原则 C .效率原则 D .公平原则

24.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是 ( BCD ) A .真理原则侧重于主观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B .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C .真理原则说明认定活动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D .真理原则体现了人的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 样性

25.下列观点体现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的有 ( ABCD ) A .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

B .遵循真理尺度就要按科学规律办事,遵循价值尺度就要满足人的需要

C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D .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价值追求引导人们去探索真理

26.价值的特性是 ( ABCD )

A .客观性

B .主体性

C .社会历史性

D .多维性

27.价值的客观性在于 ( BCD) A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价值的客观性 B .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

C .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具有客观性

D .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客观性 28.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CD ) A .真理是具体的就是说真理是唯一的 B .价值是抽象的就是说价值是多维的

C .主体结构和规定的复杂性导致主体的价值关系的全面性、多维性

D .真理的具体性是说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29.真理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在 ( ABCD ) A .实践是检验真理和价值的共同标准

B .实践与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C .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目的 性、多样化

D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ABCD )

A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行动的指南

B .马克思主义必须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C .必须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D .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是对现存的历史活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

31.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 ( ABC )

A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B .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C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教义

D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只能坚持不能发展 32.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必须 ( BCD )

A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

B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C .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

D .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 ( BCD ) A .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B .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C .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D .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34.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是 ( BD )

A .必然

B .必然王国

C .自由

D .自由王国 三、辨析题

1.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

2.“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3.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

4.“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5.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A )

A .生产方式

B .地理条件

C .社会意识

D .人口因素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 C ) A .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 .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 .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 ) A .生产资料所有制 B .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 .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 .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

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D)

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C ) A .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 .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6.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D ) A .生产力

B .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 .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 .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7.上层建筑是指( D ) A .社会的经济制度 B .科学技术 C .社会生产关系

D .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8.社会形态是( B )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 .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9.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B ) A .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C )

A .生产力的发展

B .生产关系的变革

C .社会形态的更替

D .科技的进步 11.社会革命根源于( D )

A .人口太多

B .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 .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C )

A .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 .实现社会公平

13.“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D )

A .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 .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C .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 .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4.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C )

A .唯心主义的观点

B .折中主义的观点

C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 . 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15.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C ) A .阶级斗争史 B .思想发展史 C .劳动发展史 D .文化发展史 16.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B )

A .思想范畴

B .经济范畴

C .政治范畴

D .文化范畴

17.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C )

A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 .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

C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 .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1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 B )

A .占人口大多数

B .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 .具有先进思想

D .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19.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 A ) A .经济条件 B .法律制度 C .传统观念 D .文化水平

20.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 C ) A .纯粹偶然的 B .纯粹必然的

C .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D .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存在包括( ABC )

A .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

B .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

C .经济关系

D .全部社会关系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ABCD ) A .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 .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C .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D .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3.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CD )

A .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B .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

C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 .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4.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 ABCD) A .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 .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C .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

D .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5.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 ABCD ) A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

B .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

C .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

D .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6.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因为( ACD )

A .引起劳动对象的变革,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B .于上层建筑

C .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D .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7.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 AD ) 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关系也决定生产力

D .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8.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AB ) A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变化与发展 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具有反作用

D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包括自然科学 9.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 ABC ) A .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B .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C .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

D .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10.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指出( AB ) A .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 B .社会形态是有机的统一整体 C .社会形态是永恒的不变的 D .社会形态是超社会的、超历史的 11.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 CD ) A .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 B .指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

C .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D .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12.“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为它安排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AB)

A .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

B .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

C .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

D .否定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13.科学技术在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问题,这一观点表明(BC )

A .全球性问题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B .全球性问题不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C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主要的

D .科学技术是当代人的“非人化”的根源

14.“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AB )

A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B .历史不是神创造的

C .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

D .历史是人的思想发展史 15.“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点是( ACD ) A .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 B .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C .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在历史观上的表现

D .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

16.“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 ACD ) A .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B .这两种观点是互相补充的

C .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

D .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

17.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 CD ) A .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 B .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 C .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

D ,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合力”的一部分 18.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 BD ) A .古为今用方针 B .历史分析方法 C .彻底批判的革命精神 D .阶级分析方法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

1、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段话说明( A ):

A. 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B. 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C. 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

D. 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2、“我们从小麦的滋味中根本无法判断它是封建农民生产的,还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农业工人生产的。”这段话说明( D ):

A .使用价值是个历史范畴

B .商品的使用价值随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C .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一定是劳动产品

D .商品的使用价值并不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 3、商品的本质属性是( C ):

A. 使用价值

B. 交换价值

C. 价值

D. 价格

4、同商品价值量成反比的劳动生产率是(D )

A .某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B .某个人的劳动生产率

C .某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

D .全社会各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

5、下列关于劳动二重性理论正确的说法是 ( B ) A .具体劳动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惟一源泉,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

B .具体劳动不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惟一源泉,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

C .具体劳动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惟一源泉,抽象劳动不是价商品值的惟一源泉

D .具体劳动不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惟一源泉,抽象劳动不是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

6、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商品价值一定的条件下,商品价格(B )

A .与货币价值变化成正比

B .与货币价值变化成反比

C .与货币价值变化有时成正比有时成反比

D .与货币价值变化成正比,与纸币价值变化成反比

7、一本书售价18元5角,这里的“元、角”是:( B ) A.价格标准 B.价值尺度 C.观念货币 D.货币价值

8、商品是:( B )

A.用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

B.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的劳动产品;

C.一切物品;

D.一切有用的物品; 9.价值的本质是(B )

A.一般人类劳动;

B.抽象劳动;

C.具体劳动;

D.社会生产关系;

10、一定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由( A)

A.使用价值构成;

B.交换价值构成;

C.价值构成;

D.货币构成;

11、价值或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 D)

A.商品;

B.货币;

C.价格;

D.使用价值; 1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D )

A.两种劳动;

B.两次劳动;

C.两个过程的劳动;

D.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13、商品的二因素是由( C)

A.劳动生产率决定的;

B.劳动时间的二重性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D.劳动的复杂程度决定的;

14、.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C )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15、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C)

A.不等价交换;

B.劳动成为商品;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货币所有者把货币投入生产领域;

16、劳动力成为商品是( D )

A.一切社会共同存在的现象;

B.私有制社会共同存在的现象;

C.商品经济会共同存在的现象;

D.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

17、剩余价值来源于( C )

A.不等价交换;

B.工人工资的扣除;

C.工人的剩余劳动;

D.劳动力的价值; 18、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B )

A.劳动过程和使用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C.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D.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9、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 C )

A.在生产中位置是否移动;

B.在运动中职能是否变化;

C.在价值增殖中的作用不同;

D.根据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20、能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因素是( D ) A.工人工资的高低; B.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短;

C.工人劳动强度的大小;

D.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2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D )

A.生产与需要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2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C )

A.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B.生产不足的经济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

D.生产严重短缺的经济危机;

23、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是( C ) A.大规模固定资本更新;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

C.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D.资本主义竞争激烈; 2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 C )

A.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

B.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

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D.人口过剩与资本过剩的矛盾; 25、产业资本是( D)

A.生产资本;

B.工业资本;

C.社会总资本;

D.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

26、产业资本循环有决定意义的阶段是( D )

A.流通阶段;

B.生产阶段;

C.购买阶段;

D.售卖阶段;

27、产业资本循环的一般公式是(C )

A.G —W…P …W’—G’;

B.W…P …W’—G’—W ;

C.P …W’—G’—W…P;

D.W’—G —W…P …W’;

28、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运动中所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D )

A.固定资本、流动资本、货币资本;

B.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商品资本;

C.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D.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29、货币资本的职能是( D )

A.生产剩余价值;

B.实现剩余价值;

C.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

D.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

30、资本周转是从资本运动的( A)

A.连续性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B.速度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C.实现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D.矛盾性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31、资本的周转速度和(D )

A.周转时间成正比,周转次数成反比;

B.周转时间成反比,周转次数成正比;

C.周转时间成正比,周转次数成正比;

D.周转时间成反比,周转次数成反比;

32、把生产资料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其依据是

( A )

A.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价值周转方式;

B.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物质存在形态;

C.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D.不同部分的不同运动速度;

33、能够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资本是( B ) A.生产资本; B.货币资本; C.商品资本; D.流通资本;

34.下列选项中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固定资本的是( D ) A.原料; B.燃料; C.辅助材料; D.机器、设备; 35、社会总资本(社会资本)是指( D) A.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总和; B.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货资本的总和; C.国内投资的资本和向国外投资的资本的总和; D.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所有个别资本的总和; 36.利润本质上是( C )

A.成本价格的产物;

B.所费资本的产物;

C.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D.剩余价值; 37.反映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增值程度的是( B ) A.剩余价值率; B.利润率; C.平均利润率; D.年剩余价值率;

38、最鲜明体现资本主义国家实质的国家职能是( B ) A 、政治职能潮流 B 、经济职能 C 、社会职能 D 、对外交往职能 39、资本主义法制的核心是( B ) A 、民法 B 、宪法 C 、刑法 D 、行政法 40、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C ) A 、文学、艺术和宗教 B 、道德、伦理 C 、政治思想和法律 D 、哲学、历史 二、多项选择题:

1、商品二因素的关系是 ( ABC ) A 、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B 、使用价值的存在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C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D 、价值的存在不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2.商品的使用价值是( ABC )

A.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

B. 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C.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D.价值的表现形式;

3.商品的价值是( ABCD )

A.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

B.商品的社会属性;

C.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D.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体现;

4.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AC )

A.具体劳动;

B.社会劳动;

C.抽象劳动;

D.私人劳动;

5.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 BC )

A.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

B.是为了满足他人的需要;

C. 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D.是由不同具体劳动创造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6. 从资本的不同分类来看,以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属于( AC)

A 、不变资本

B 、可变资本

C 、固定资本

D 、流动资本

7.价值规律对私有制社会生产的调节作用是通过( ACD) A.竞争实现的; B.信用实现的; C.市场价格的波动实现的; D.成本价格的波动实现的;

8.劳动力的价值包括( ABCD )

A.维护自身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B.劳动者家属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C. 劳动者掌握一定技术必需的教育和训练费用;

D.劳动者实际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9.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ABC )

A.是大于自身价值的源泉;

B.是资本积累的直接源泉;

C.是扩大再生产的直接源泉;

D.是价值的源泉;

10.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 BD )

A.揭示了价值的真正来源;

B.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C.揭示了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影响;

D.揭示了整个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

11、垄断资本主义本身发展所经历的阶段是( BD ) A.企业垄断阶段 B.一般垄断或私人垄断阶段 C.行业垄断阶段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12、分析产业资本循环的意义在于( ABD )

A.进一步揭示了资本的本质;

B.揭露了资本的真正来源;

C.揭露了资本家的剥削程度;

D.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矛盾;

13、劳动时间的长短取决于(ABCD )

A.产品的性质;

B.生产技术水平;

C.企业管理水平;

D.劳动生产率高低; 14、资本的生产时间包括( ABC)

A.劳动时间;

B. 生产资料的供应时间;

C.正常的停工时间;

D.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 15、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 ABCD )

A.划分的根据和标准不同;

B.划分的目的不同;

C.划分的意义不同;

D.划分的内容不同;

16、资本主义的国家机器包括(BCD ) A 、资产阶级政党 B 、军队、警察 C 、监狱、法庭 D 、政府机构 17、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 ABCD ) A 、资本主义民主和法制 B 政治组织形式 C 、选举法制度 D 、政党制度 18、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是( CD ) A 、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民的意志和愿望 B 、集中地体现了资本主义国家文化的精华 C 、是资产阶级意识的集中反映

D 、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19、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ABCD ) A 、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 B 、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

C 、反映了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要求

D 、作为上层建筑,为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提供政治保障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资本集中的直接后果是( C ) A .社会总资本急剧增加; B .社会就业率明显提高;

C .个别资本规模迅速扩大;

D .绝对剩余价值总量快速增长

2.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根源在于(C )

A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B .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

C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D .竞争的结果 3.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的时期是( C)

A.18世纪末期;

B.19世纪中期;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4.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C ) A .国际卡特尔 B.混合联合企业 C .跨国公司 D .国际康采恩

5、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私人垄断统治的发展表现在( D )

A.托拉斯和康采恩的出现;

B.金融寡头的统治

C.国际垄断同盟的出现

D.形成跨行业跨部门的混合联、合企业

6.垄断价格的形成和垄断利润的产生表明( C ) A .价值规律不再起作用了; B .价值规律的作用受到了限制;

C .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

D .价值规律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7.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是( A ) A.垄断统治; B.资本输出; C.国际垄断同盟; D.占领殖民地

8.各种垄断组织虽然形式不同,但本质都是为了(D ) A.避免两败俱伤;B.联合起来共同发展; C.相互之间竞争;D.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9.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占垄断地位的资本是(B )

A .产业资本;

B .金融资本;

C .银行资本;

D .商业资本

10.垄断资本在经济政治上统治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 B )

A.规定垄断价格;

B.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C.掌握国家政权;

D.避免两败俱伤 1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是( B ) A.国有垄断资本B.资产阶级国家 C. 私人垄断资本D.资本输出

12.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A )实现的 A.参与制; B.个人联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C.建立政策研究咨询机构对政府施加影响;

D.掌握舆论工具控制新闻媒介

13.金融寡头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 B )实现的 A.合作参与制; B. “个人联合”; C.建立政策研究咨询机构对政府施加影响; D.掌握舆论工具控制新闻媒介

14.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A )

A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

B .发展中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

C .对外开放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

D .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运动

15.资本主义积累过程发展的历史趋势是( B )

A.缓和并最终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B.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

C.全世界同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D.全世界都进入资本主义制度

16.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是(B )

A. 垄断资本主义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生产社会化

D.经营管理社会化 17.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是( D )

A.新生的资本主义 B 腐.朽的资本主义 C.不断发展的资本主义 D.过渡的资本主义 18.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决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只能( C)

A.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取得胜利;

B.在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

C.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

D.在所有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 19.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唯一途径是( D ) A.用垄断代替自由竞争;

B.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代替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C.用国际垄断代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用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 二、多项选择题

1.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ABC) A.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 B.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C.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D.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垄断组织比较发达的一般形式有( AD)

A. 康采恩;

B.卡特尔;

C.辛迪加;

D.托拉斯; 3.战后国内垄断得到迅速发展,这表现在( ABC ) A.垄断财团的实力增长; B.金融资本与国家政权更加密切地溶合;

C.金融寡头的统治进一步加强;

D.财团的家族色彩日趋淡薄;

E.出现了康采恩这种垄断组织形式 4.垄断价格是( ABCDE )

A.资本家可以获得超额利润的价格;

B. 由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构成的;

C. 垄断组织凭其垄断地位规定的一种市场价格;

D.保证垄断利润的主要手段;

E.遵循“价格领头制”原则制定的

5.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并不否定价值规律,因为( ABCDE )

A .垄断价格只是使价值规律改变了表现形式;

B .按垄断低价买卖的行为,仍然是等价交换;

C .从整个社会看,商品的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一致的;

D .垄断高价是把其他商品生产者的一部分利润转移到垄断高价的商品上;

E .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不能完全离开商品的价值 6.垄断竞争是( ABCDE )

A .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

B .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C .垄断组织与“局外企业”之间的竞争;

D .“局外企业”之间的竞争;

E .“局外企业”内部的竞争 7. 垄断形成的原因是(ABCD )

A.生产高度集中的必然产物;

B.资本高度集中必然引起垄断

C.少数大企业为避免两败俱伤

D.规模经济效益促使少数大资本走向垄断

8.垄断资本主义是( AE )

A.资本主义矛盾发展的产物;

B.私人垄断组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资本主义;

C.国家资本主义;

D.社会主义最完备的物质基础;

E.社会主义的入口

9.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这是由于( ABCDE )

A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具有复杂性和曲折性;

B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容纳生产力继续发展;

C .资本主义已经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丰富的统治经验;

D .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

E .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完善需要一个历史过程 10.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之下的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包括( ABD )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世界银行

C.七十七国集团

D.世界贸易组织

判断题

概论与第一章

1.哲学就是科学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哲学和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3.狭义的马克思主义仅指由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革命导师所创立的一整套思想学说。√

4.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直接理论来源有德国古典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

5.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6.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今天已经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已经完全失去了吸引力。×

7.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8.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者是亚当?斯密。×

9.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好它我们就能永不犯错误。×

10.马克思恩格斯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与他们个人的主观条件是分不开的。√

1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已经过时了。×

1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体系,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总是一帆风顺的。×

13.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1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综合。× 第二章

1、哲学很抽象,因为它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总和。×

2、哲学上两大基本派别是一元论和二元论。×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其存在性。×

4、唯心主义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5、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在一切范围内都具有绝对的意义。×

6、建筑楼房,先有设计图纸,然后才能盖起楼房,这种先有意识,后有物质的情形说明意识决定物质。×

7、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8、人们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

9、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会导致唯心主义。×

10、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思维”将取代人类思维。×

11、物体的相对静止是正确理解绝对运动的必要条件。√ 12、“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

13、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4、割下来的手以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手。√

15、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无本质可言。×

16、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亦即共性与个性关系,其中,个性寓于共性之中。×

17、量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18、新事物就是新产生的事物。× 19、辩证矛盾就是思维的前后不一致。×

20、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原理告诉我们,解决了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也就自然得到解决。× 21、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促使事物质变。 ×

22、割裂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会导致改良主义。× 2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第三章

1、认识的客体是独立于主体之外的纯粹的客观存在。(错)

2、从人类知识的总体和根源来看,人们的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深思熟虑的思考。(错)

3、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对)

4、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之总和。(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5、世界上不存在着绝对真理,而只有相对真理。(错)

6、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思维”将取代人类思维。(错)

7、人类不能穷尽对世界的认识,因此,世界是不可知的。(错)

8、反映论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错) 9、假象是一种错觉。(错) 10、有用即真理。(错)

11、真理和谬误是绝对对立的。(错)

1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真理的双重属性。 13、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错) 1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对)

15、人的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对) 16、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绝对的,不能是相对的。(错)

17、错误的社会意识也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对) 18、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本身是客观存在的。(错) 19、我们要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对)

20、认识活动应遵循客观尺度,实践活动应遵循主观尺度。(对) 第四章

1,生产力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 × ) 2,生产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 √ ) 3,马克思以前的历史理论都否认阶级斗争。 ( × ) 4,所有的社会意识形式都是对经济基础的反映。 ( × ) 5,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因此,一旦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旧的社会意识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 √ ) 6,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可有可无的。( × ) 7,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 √ ) 8,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 × ) 9,时势造英雄。 ( √ ) 10,马克思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表明,生产力决

定生产关系。( √ )

11,任何个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是起作用的。( √ ) 12,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关系是始终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因素。 ( × ) 1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思想理论水平也越高。 ( × ) 14,人的本质是自私的。 ( × ) 15,当代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这说明必须将发展科技和生产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统一起来 ( √ ) 16,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 √ )

17,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口因素。 ( × ) 18,理解整个人类发展史的钥匙是阶级斗争发展史。 ( × )

19,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 ( √ ) 20,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 √ ) 第五章

1.一些国家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变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说明社会主义已不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规律了。(×) 2.垄断价格的出现意味着价值规律作用的消失。(×) 3.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局限性,因此,它具有社会主义的本质。(×) 4.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是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根本原因。(×)

5.垄断资本主义的统治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充分物质基础。(√)

6.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产物,具有促进生产力发展和全球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因而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是有百利无一害。(×)

7.垄断是在自由竞争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垄断统治形成后可以消除竞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8.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规定的市场价格,它的出现使价值规律等价交换原则受到破坏。(×)

9.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占据社会经济统治地位的是银行资本。(×)

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包含了某些社会主义的因素。(√)

11. 雇员拥有股票,工人成为股东,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根本对立消失了。(×)

12.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客观历史进程。(√) 13.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地区性经济集团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具有二重性。(√)

14. 资本主义垄断阶段,股份公司促进了资本社会化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意味着资本主义占有关系的改变。(×) 15.垄断统治使资本主义垄断时期经济发展出现停滞现象。

(√)

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 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理解,即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联系: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

联系。

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认识是实施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价值客体以自身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关系。价值是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社会存在也称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生产力: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哲学范畴,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大要素构成,其中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测量器和指示器,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志和集中体现。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

决定力量。

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从静态上看,生产关系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所构成,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从动态上看,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了生产关系,其中,生产这一环节居于主导地位。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

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合置。从根源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

帝国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级和最后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资本关系的社会化随之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新的变化,垄断组织的统治成为经济生活的基础,资本主义就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

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

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

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新经济政策苏俄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

无产阶级专政就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

家争政权。

社会主义民主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享有的民主,

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

共产主义社会是指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的劳动者自由联合的社会经济形态。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里的剩余价值,即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本质上也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因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持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费用决定的,其中包括劳动者本人的培养、教育费用和维持其家庭成员生活的费用,而这恰恰就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部分——自用价值。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意志当做世界的本源。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我”的感觉、观念、意志、情感等的产物,没有“我”,就没有世界。 客观唯心主义:(黑格尔、朱熹、柏拉图)

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源,但这个精神不是某些个人的主观意识,而是存在与宇宙空间的一种神秘的、客观的精神。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否认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为物质世界是彼此鼓励的、静止的,物质的运动形式只有机械运动,否认事物因内部矛盾而引起的发展。

直观反映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外界对象。 先验论(唯心主义)认为人的知识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社会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

可知论是指世界是可以为人所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认识的事物。 不可知论认为除了感觉或现象之外,世界本身是无

法认识的。

社会历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的起源、本质和发展规律等一般问题的观点和理论体系,是人类对本身相互交往活动的条件、过程和结果的反思。

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世界存在的两个总的基本特征,从总体上揭示了世界的辩证性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各个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这两个基本特征的内涵和外延;矛盾(即对立统一)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唯心辩证法认为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的精

神或思维的发展过程。

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亦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或矛盾规律。它揭示出,自然界、社会和思想领域中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

质量互变规律它揭示事物、现象由于内部矛盾所引起的发展是通过量变和质变的互相转化而实现的。 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事物自身发展的整个过程是由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诸环节构成的。其中否定之否定是过程的核心,是事物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矛盾的解决形式。

唯心历史观认为历史是人主观行为的结果,没有任何必然性,都是随意组成的结果。

唯物历史观认为历史是有规律的,是和物质一样固

有客观性。

辩证否定观是建立在对肯定和否定对立统一的辩证理解的基础上的,它认为辩证否定究其实质而言

是通过事物内在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我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并通过自身的否定,实现事物的自我运动、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扬弃指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不是简单地抛弃,而是克服、抛弃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又保留和继承以往发展中对新事物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并把它发展到新的阶段。

矛盾分析法是指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进而解决矛盾的一种方法。包括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哲学理论,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

哲学中探究宇宙根本原理的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述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或方法论。它用孤立、静止、片面(注意理解“片面”涵义,最直白的说法即你所见为片面的,不完全)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也叫玄学。 幸福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 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

自由是一个政治哲学中的概念,在此条件下人类可以自我支配,凭借自由意志而行动,并为自身的行为负责。学术上存在对自由概念的不同见解,在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上有所不同。

直观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接触而获得的感性认识。中国按其不同涵义分别译为直观和直觉。“直观”一词在哲学史上有不同的涵义。在康德哲学中,直观有两种特殊的涵义。在辩证唯物主义著作中,“直观”一词的涵义通常与感性认识同义,指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直接的、生动的反映。但在有些场合,“直观”一词也用来指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缺陷。旧唯物主义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不了解认识的能动性,把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理解为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称这种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为直观的反映论。

辩证法即思辨与实证相统一的方法。思辩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辩证法的发展有一个过程。辩证法发展的第一阶段是通过辩论达到真理,是辩证法发展的思辨阶段;第二阶段是揭示宇宙发展的普遍规律,是辩证法发展的实证阶段;作为思辨与实证相统一的第三阶段是前面两个阶段的综合,即 思辨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阶段。如果说第一阶段是认识论的辩证法,第二阶段是本体论的辩证法,第三阶段则是本体论和认识论相统一的对称辩证法。思辨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辩证法即对称辩证法,是辩证法发展的最高阶段。

决定 1.对事情做出主张;2. 判断;断定;3. 坚定;4. 确定;5. 必然;一定;6.某事物成为另一事物的先决条件;起主导作用;7. 决定的事项。 真理是我们所认知的集合范围内可以预测现象的最高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形式系统理论自身的逻辑无法证明。不可证性使人产生了对真理的自然绝对性规律的信仰(信念),成为指导行动的最高准则。认知超越原集合时会产生新的指导行动的真理,原来的不可证规律在新集合中得到证明而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为原集合的定理。使用真理概念的有科学、哲学、

宗教等。真理通常被定义为与事实或实在相一致[1]

。然而,并没有任何一个真理的定义被学者普遍接受。许多不同的真理定义一直被广泛争论。许多与真理定义相关的主题同样无法获得共识。普世价值与绝对真理是两个不完全等同的概念,尽管它们经常性

运动所由之出发点,4、运动之何所为或善【目的】 目的因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界种种循环变迁中可能有像人做事情一样的“目的”存在。eg :天为什么会下雨?因为云层中的湿气冷却凝结后变成雨滴,然后受重力的吸引,降落在地上。“质料因”是在空气冷却时湿气(云层)正好在那儿。“主动因”是湿气冷却,“形式因”是水的“形式”(或天性)就是会降落到地面。对于这三者,亚里士多德会补充说,天空下雨的原因是植物和动物需要雨水才能生长,这就是他的“目的因”因此,亚里士多德赋予雨滴一个“任务”或“目的”亚里士多德相信自然界的每一件事物都由其目的。

现实在日常应用时意味着“客观存在的事物”或“合于客观情况的条件”, 广义的讲,“现实”包括所有可以观察到或能理解的事物,所以既包括存在也包括虚无。狭义的“现实”在哲学上有不同的概念层次,包括现象、事实、真实和公理等。 绝对者是哲学上对最后实在体的指称。祂是唯一的,也是众事物的根源;是完美的,却不离开有限的世界;祂完全不受限定,祂的存在是绝对的,不倚靠任何外物而存在。尽管如此,哲学上的绝对者却不一定等于宗教上的位格神。绝对者由于人的思想而被认知、被肯定,在这过程中不一定包含什么位际关系,绝对者也不要求人的崇拜。

矛盾亦称“自相矛盾”。指同一个主体(个人或集体)作出的互相矛盾(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或互相反对(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的判断。如说:“我承认万事万物都有矛盾,但是我认为咱们班上没有矛盾。”逻辑矛盾是一种思想上的矛盾,它不同于辩证法所说的那种思想上的矛盾。其区别在于:(1)前者是思想混乱的表现,而后者则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思想上的反映。(2)前者是违反思维规则的结果,是不正常的,后者则是正常的思维所固有的。(3)前者是思维发展的障碍,后者则是思维发展的动力。(4)前者是可以排除的,后者则是不可避免的。 对象化,就是指劳动的实现、劳动物化在对象之中:“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本质在哲学当中,本质,又称为“实质”,是指某一对象或事物本身所必然固有的。从根本上,使该对象或事物,成为该对象或事物,否则该对象或事物就会失去其自身的,特定属性或特定一套属性。 劳动从社会学和哲学的角度上来看,劳动这个概念包括所有人类在自然界和社会中有意识地从事的创造性的过程。劳动的意义来自于劳动的人在其所处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中的需要、能力和世界观。 共产主义(英语:Communism ,拉丁语:communismus )是一种思想,主张消灭私有产权,并建立一个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进行集体生产),而且没有阶级制度、国家和政府的社会。在

此一体系下,土地和资本财为公共所有,而且生产、

价格及销售流通均由政府当局所控制。其主张劳动的差别并不会导致占有和消费的任何不平等,并反对任何特权。在科学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及其各流派)的理论中,它在发展上分两个阶段,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高级阶段是共产主义。通常所说的共产主义,指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唯物主义),资本主义必将为共产主义所取代,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因随着工业革命后各种机械自动化生产所带来的高生产力,长期而言经济生产所需的人力将愈来愈少,在私有财产制度下绝大多数人口将会失业,因此社会若想继续和平发展就必须进入共产主义,将愈来愈少的工作量分配给各工作人口,除了为兴趣而自愿长期工作的人之外,基本上多数人可减少许多工作时间就维持日常生活。共产主义思想在实行上,需要人人有高度发达的集体主义精神,而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达到充分的发展和极度的发达。

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形式的生产,是人们改造自然、

创造物质财富的活动。

人口生产1、是指以一定家庭关系联系起来、通

过同自然界的物质交换而实现的生命延续和种的著衍过程.人口生产是人类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方式;2、是指以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一定标准的人才为成果,以满足人类自身延续和发展的需要为主要目的而进行的生育、养育和教育(成才)等是指人作为生命体为维持其生命活动必须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进行物质的代谢活动 ,包括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物质资源而加工成为所需要的产品 ,同时将产品生产过程中和日常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环境中 ,从而在人与自然之间构成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循环。其二是人类学意义。马克思对物质变换概念的使用并不仅仅局限于这种生理学和生物学方面 ,当马克思将人类劳动过程比喻为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过程的时候 ,就赋予了物质变换概念人类学意义和价值论内涵。正如施密特在《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中所示明的那样 ,马克思的物质变换表达着人与自然之间在本质方面的相互渗透和循环。“物质变换以自然被人化、人被自然化为内容 ,其形式是被每个时代的历史所规定的。

阶级(英语:social stratification 或class division ),或社会分层,是社会学的一个名词,指一个社会透过社会阶级、卡斯特、财富等各种形式而造成的一个阶级制度。这种分层很多时都是依照个别社会的特质而形成,未必有固定的规律。良好的社会分层有助社会流动,达成财富再分配,并减低社会怨气;不良的社会分层会使在制度中不能受惠的阶层的不满积压,造成社会不安。社会分层并不是人为划分的,而是自然形成的,每个阶层都有普遍的自我认同感,社会分层应保持流动性。 等级制度是把所有人或团体分成各个等级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各个等级拥有不平等的权利,上层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级权利大,下层等级权利小;而且往往下层等级人数众多,受到人数较少的上层等级的统治和管辖。这就构成了阶梯状的社会结构,大多数的权力掌握在少部分人手里。等级规定了其所属者的权利与义务的多寡,等级之间一般是壁垒森严,界限分明的。几千年来的人类社会一直在等级制度下发展,这主要体现在阶级的产生和存在。阶级制度是一种涉及全社会人员的等级制度,还有只涉及部分人的等级制度,所以一个往往有若干并行交叉的等级制度。所有政权均是等级制度的产物。等级制度还可以针对各个团体,比如说表现为朝贡体系。

阶级意识(英文:Class consciousness )是马克思主义中的一个术语,意指一个社会阶级的自觉,包括它的能力及利益所在,或指阶级成员对自身历史责任的意识。

物化是一种客体化(objectify )的过程,透过社会分工来区分物我,也就是把某些东西当作劳动的对象,是可以被控制、分解、操弄、改变、转型、交换、消费、生产…的东西。人类在劳动中,必须先物化身体,把身体当作劳动工具使用,进而得到劳动的报酬或成果,是一个交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将报酬与成果物化,成为可以交换而得的东西,自己的身体也必须跟着物化,以便衡量,并以劳力的方式交易出去。有人的地方就有物化,是人类生存的必要过程。

合理化设法调整改进,使更合理。组织企业,新的设备,设施,技术部署,管理制度,组织重组的劳动生产率可以提高。尤其是用于设备和人员组织的资产和盈余。

意识形态(英语:Ideology , 意为“理念或想像的学说”。中文也译作“意识型态”;周德伟先生译作“意理”;林毓生先生主张音译意译合一,译为“意缔牢结”,以避免对“意识形态”望文生义的附会)有两种具有本质性区别的涵义:1、当视其为一种无价值偏见(wertfrei)的概念时,意识形态是“所有政治运动、利益集团、党派乃至计划草案各自固有的愿景的”总和2、卡尔·马克思所理解的意识形态是一幢为了欺骗和使权力关系具有合法性的建筑,马克思也称其为“上层建筑”。在日常用语里,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个由理念、想像、价值判断与概念组成的系统,也可看作是世界观的同义词。

启蒙就是用光明替代黑暗、用理性代替蒙昧。启蒙学者认为,过去一切弊病和灾难都是欺骗和迷信造成的,启蒙的任务就是消除一切非理性、反理性的东西;理性的光芒一旦照耀世界,理性的人就能代替全能的上帝,黑暗的人间就会变成光明的天堂。启蒙开启的现代化过程,就是要以理性为工具,以全人类利益的名义,对自然、社会、人的心灵和道德生活等各个方面进行合理的安排和控制。

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

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确段中,通过暴力使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劳动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抽象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但抽象劳动不等于价值,抽象劳动只有凝结到商品中才能形成价值。

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地表现在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商品上。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畜牧业与手工业分工)出现以前,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和交换的发展,逐渐从无数商品中分离出一种商品来,其他一切商品都需用和其交换,通过它来表现自己的价值,并且在换到这种商品以后,能用这种大家都愿意接受的商品去换到任何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这样一来,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便过渡到一般价值形式。 交换价值指的是当一种产品在进行交换时,能换取到其他产品的价值。交换价值在马克思的学说中,是物品借着一种明确的经济关系才能够产生出的价值,也就是说,经济关系乃是交换价值的背景。交换价值只有在一个产品在进行交换时,特别是产品被作为商品在经济关系中出售及购买时,才具有意义。然而,马克思这样的解读是错误的。产品(商品)不一定要在商品经济底下的出售或购买时,交换价值才存在。事实上,交换价值在以物易物的经济体系中仍然存在,只是衡量单位并非货币而已。例如,在远古时代,一张鹿皮的价值可能等于100根香蕉。

货币是用作交易媒介、儲藏價值和記帳單位的一種工具,是專門在物資與服務交換中充當等價物的特殊商品。既包括流通貨幣,尤其是合法的通貨,也包括各種儲蓄存款,在現代經濟領域,貨幣的領域只有很小的部分以實體通貨方式顯示,即實際應用的紙幣或硬幣,大部分交易都使用支票或電子貨幣。貨幣區是指流通並使用某一種單一的貨幣的國家或地區。不同的貨幣區之間在互相兌換貨幣時,需要引入匯率的概念。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这里所说的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现时某一生产部门大多数产品生产已经达到的技术装备水平。 劳动力的价值包括:①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②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此外,劳动力的价值的决定还包含着历史的、道德的因素。

资本有机构成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的价值构成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并通过价值构成来表现出来。为了表现它们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把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能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它的公式是 C :V 。

剩余价值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剩余价值是指剥削自劳动者劳动价值中的利润(劳动价值和工资之间的差异),即“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关于剩余价值,社会主义国家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剩余价值应该归无产阶级所有。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互相交换。在私有制社会中,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刺激生产技术的改进,加速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资本积累(capital accumulation )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家把从雇佣劳动那里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因此,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则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资本周转 是指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资本必须在运动中才能实现其价值增殖,这种运动不能孤立地循环一次便停下来,而必须持续不断地周期性地进行。产业资本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资本必须在运动中才能实现其价值增殖,这种运动不能孤立地循环一次便停下来,而必须持续不断地周期性地进行。这样的资本循环,叫做资

利润率 = 剩余价值

×100%

资本投资总额

在一定的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社会总产品即社会的总商品资本。以及作为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继续的那部分商业,如流通中所必要的商品分类、包装、保管、加工和运输等。也称社会总产品。它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物质生产总成果的重要指标。 工资是指雇主或者用人单位依据法律规定、或行业规定、或根据与员工之间的约定,以货币形式对员工的劳动所支付的报酬。工资可以以时薪、月薪、年薪等不同形式计算。在中国,由用人单位承担或者支付给员工的下列费用不属于工资:(1)社会保险费;(2)劳动保护费;(3)福利费;(4)解除劳动关系时支付的一次性补偿费;(5)计划生育费用;(6)其他不属于工资的费用。在政治经济学中,工资本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工资是生产成本的重要部分。法定最少数额的工资叫最低工资,工资也有税前工资、税后工资、奖励工资等各种划分。

经济危机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也是经济周期中的决

定性阶段。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爆发普遍的经济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从未摆脱过经济危机的冲击。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体制的必然结果。由于资本主义的特性,其爆发也是存在一定的规律。 过剩人口是指劳动力供应超过社会生产需求而形成的相对多余的劳动人口。它是相对于一定时期、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现存的生产资料量以及一定的生产关系性质而言。过剩人口不是固定不变的、绝对的,而是随人口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比例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具有相对性。相对过剩人口分两类:①人口自然增长过快,而生产力落后,无法吸收过多人口,形成人口压迫生产力。多存在于人口众多而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②在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由于采用机器生产,大批劳动者不能被生产资料所吸收,而形成生产压迫人口,多存在于发达国家。中国人口众多,经济不发达,也存在相对过剩人口。因占全国总人口80%的广大乡村,农业生产基本上仍以手工劳动为主,生产资料的增加不足以吸收新增的劳动人口;同时,中国是一个正处在以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工业化过程的国家,随着现代化的推进,生产技术构成不断提高,从而也出现相对过剩人口。

两极分化,原指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不断从小商品生产者中产生少数脱离劳动的资本家和大量出卖劳 动力的雇佣劳动者这样两个极端的趋势。

垄断一般指唯一的卖者在一个或多个市场,通过一个或多个阶段,面对竞争性的消费者—与买者垄断 (Monopsony) 刚刚相反。垄断者在市场上,能够随意调节价格与产量(不能同时调节)。

国家垄断资本资产阶级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实质是垄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当资产阶级国家直接参与了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它就成为经济上的总的垄断资本家,或称为“理想的总资本家”。 新殖民主义指当代的殖民主义已经发生了变化,以强占土地为形式的殖民主义已经转变为强占市场的经济殖民主义。殖民母国并不正式宣告当地为其领土,只以政经交等影响力背后控制当地,又或是打垮对方后改造对方体制。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

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

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人工智能:又称机器思维,本质上是对人的思维的

模拟。

唯物主义一元论:凡是把世界万物的本原归于物质

的,都是唯物主义一元论。

唯心主义一元论:以不同形式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精神、意识的,是唯心主义一元论。

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行为特征。

实事求是:本义是指严谨好学、务求真谛的一种认真的治学态度。毛泽东对之作出马克思主义解释,并用之来概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规律,“求”就是去研究。

主体: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 自在世界:人产生前的自然界和人类实践活动尚未

深入到的自然界。

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法有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肯定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非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肯定:事物内部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确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别的事物的方面。

否定:可以在三重意义上使用否定,一是否定的方面,即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或因素;二是否定的环节,即把事物的发展和联系统一起来的环节;三是否定的阶段,即否定之否定规律发展的第二阶段──从肯定到否定的阶段。

辩证否定:又称“扬弃”,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本身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表现为事物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量变是事物在度范围内的变化。

质变: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表现为显著的变化,是事物连续性的中断。

度: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量的幅度,是事物质与量相统一的哲学范畴。区分事物质变和量变的标准,就是看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

必然性和偶然性:揭示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过程中两种不同趋势的哲学范畴。必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可

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现象和本质:揭示事物内在实质和外在表现之间关系的哲学范畴。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外在的表现。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本质是与必然性、规律性同等程度的哲学范畴。

矛盾: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两个方面的对立和统一

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或统一性是指双方依存、相互贯通的联系和趋势,包括两个基本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以及相互转化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斗争性作为哲学范畴包括自然界、社会、思维领域中的一切形式的差异、对立和斗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又称矛盾的共性,有两层含义,其—,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简言之,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又称矛盾的个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基本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之始终并规定事物

及其过程的本质的矛盾。

主要矛盾:在许多矛盾构成的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主要矛盾即次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另一方面则是矛盾的非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内因: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的内部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原因。坚持内因论也就把事物的运动发展看做是事物自我运动、自我发展。 外因: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外部矛盾。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反映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它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根本前提出发,明确指出客观世界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人的认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能动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根本特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所以是能动的,是因为它把实践引入了认识论,把辩证法贯穿于认识过程。

先验论: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特点。它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前提出发,把人的意识说成先天就有的东西,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的东西,物质世界反而是这种意识的产物。先验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

感性认识:认识的初级阶段。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一种关于事物现象、事物外部联系、事物各个片面的认识。形象性和直接性是感性认识的特点。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即感觉、知觉、表象。

理性认识: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人们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而产生的一种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抽象性、间接性是理性认识的特点。理性认识有三种形式,即概念、判断、推理。

真理: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有两重含义,一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二是检验

大学期末复习试题资料整理《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马原》复习资料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理论来源、经典著作、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答: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经典著作:两人《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新莱茵报》 马《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 恩《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整理出版《资本论》二三卷 鲜明特征: (1)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应。(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 观性) (2)革命性, 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按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 的,它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 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 (1)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2)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3)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可知论VS不可知论;唯物史观VS唯心史观;辩证法VS形而上学) 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马原期末考试简答题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其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或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事件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理论品质;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理论、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1、哲学基本问题 答: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全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概念及意义 答: 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3、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答: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发展是指合乎历史前进的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要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4、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

马原期末复习 重点整理

马原期末复习重点整理 单元: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意义:P2 2.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2.怎样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24-25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 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实践史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3.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P41.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 ●否定时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 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 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4.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P44-45 ●矛盾分析法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方法论上的体现,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

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的重要作用,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 的。 ●矛盾分析方法的具体体现:a.把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方法b.“两 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c.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d.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 ●矛盾分析方法的核心要求是善于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矛盾具体分 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就要求我们不断强化 问题意识,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认识和化解矛盾,尤其是优先解决主要矛盾作为打开局面的突破口,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 单元: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1.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P61-63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感性认识与理想认识的关系:P68-69 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必须依赖于感性认识。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2017最新马原期末考试题及其答案选择题(part2)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A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 .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 它的发展 B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 它的发展 B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 .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 .人类进人21 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 )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 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 .马克思 B .爱因斯坦 C .达尔文 D .牛顿 5 .在19 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A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 .英国宪章运动 C .芝加哥工人起义 D .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6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 .工业革命 B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 .阶级斗争 7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A .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 .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 .工人罢工和起义 D .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8 .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 A .马克思 B .亚当?斯密 C .大卫?李嘉图 D .威廉?配第 9 .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A .辩证法 B .历史观 C .劳动价值论 D .剩余价值论 10 .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A .合理内核 B .基本内核 C .精髓 D .核心 11.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讽刺家”的是() A .费尔巴哈 B .傅立叶 C .欧文 D .圣西门 12 .在一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 A .德国 B .奥地利 C .中国 D .俄国 13 .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 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马原期末测验考试重点内容

马原期末考试重点内容 黄宇晗 一、考试题型 1.单选20分 2.多选20分 3.简答题4题×6分 4.辨析题4题×6分(判断正误2分,理由4分) 5.材料分析题12分 二、考试范围 1.绪论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不考 2.§1.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不考,其中第三点(P53)考一道多选题,详见重点问题(一) 3.§2.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考 4.§4.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不考 5.第七章考§7.1的两个问题(下方重点) 三、重点问题 (一)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增强哪些能力?(P53五点,多选题) 1 / 10

战略思维能力、历史唯物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P22) 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其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其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三)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概念(P2、P3)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1总+4分,P10-15) 1.总: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分: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鲜明的政治立场;③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④崇高的社会理想。 (五)物质和意识的关系(P28-31) 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2 / 10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

1.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同一性与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就是指矛盾双方互相联系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就就是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就是指矛盾双方存在着由此达彼的桥梁。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一就是矛盾双方相互渗透,就就是矛盾双方中都包含着对方的因素。二就是矛盾双方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就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矛盾的斗争性既包括矛盾双方的激烈冲突,也包括矛盾双方的区别与差异。正确理解矛盾的斗争性,第一,不要把哲学上讲的“斗争”仅仅归结为社会领域的斗争,甚至只瞧成敌我之间的对抗与冲突。第二,有矛盾就有斗争。第三,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有一个从差异、对立到矛盾解决的过程。差异就就是矛盾,就包含着斗争。同一性就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就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对立双方既同一又斗争,使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引起事物的变化与发展。只讲斗争性不讲同一性,只讲同一性不讲斗争性,都不符合事物矛盾的本性。我们必须善于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做好矛盾转化工作。 2、、1谈谈您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的理解。 答: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就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其后人不断丰富与发展的理论体系; 从阶级属性讲,就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与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从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讲,就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就是关于自然、社会与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就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与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也称基本原理)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2、2谈谈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的理解。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基本原理同中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就是在实践中学习与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

马原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总结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总结 绪论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三个角度:a、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 的体系。 b、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 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性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讲,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 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 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分别对应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章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形成经历的三个阶段:及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意识。 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实践具有客观性、 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实践是人的存在的特有方式:一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二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的集中体现三实践是人的现实社会关系的基础 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事物的普遍联系:首先,联系具有普遍性多样性;其次,联系具有客观性条件性;最后,联系具有系统性。 发展、新事物、旧事物: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世界的运动和发展: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和存在方式。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物质不能离开运动而存在另一方面,运动时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偶然之中有必然,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二,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没有离开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 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回相互转化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的原因: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马原必背知识点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 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著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 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 ,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 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着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着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着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17、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18、对同一张事物的不同看法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19、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说明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 20、“思想实验”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2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2、“寒路神麦正当时”说明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2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4、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25、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26、柏格森所说的运动变化不是指任何具体的事物的运动变化,而只是纯粹的“动作”,是没有物质承担者的运动

马原期末考试复习重点整理

马原重点知识点 题型:1、选择(1x10*)2、判断(1x10*)3、材料分析(20x4*) (1、反应什么理论简述即可。2、感想结合理论展开) 绪论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 史条件。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 2.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①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②无产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③自然科学前提:三大发明为代表的近代科学新成就④ 思想理论来源、⑤资本主义矛盾尖锐化 3.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的哲学过程中。对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采取的态度是批判地继承(吸收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①科学前提: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巨大影响。 ②理论来源:a、德国古典哲学b、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c、英国古典经济学d、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主义。 5.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品质: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6.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7.树立科学人生观的意义:①科学的人生理想对现实活动具有指导意义②理想是人生前进的灯塔③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④理想是人生是精神支柱 8.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②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③全面提高人的素质。④提高工人马克思主义修养 9.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主的理论基础,

马原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 一、单选题 1.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其代表人物是() A. 培根、洛克 B. 斯密、嘉图 C. 黑格尔、费尔巴哈 D. 圣西门、傅立叶 2. 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 A.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学说体系 B.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D. 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 B.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 C. 思想 D. 理论 4. 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不包括() A. 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 B. 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 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 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5. 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B.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C.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D.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的概括 6. 下列各项不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容的是() A.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B.思维能否产生理论 C.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D.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 7. 凡是承认世界具有统一性的哲学都属于() A.唯物论 B.唯心论 C.二元论 D.一元论

8.二元论的根本错误是() A.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B.认为世界统一于原子 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9.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 A. 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 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 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 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 10. 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 上的含义是()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11.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 话表明意识具有() A.客观性B.能动性 C.对象性D.任意性 12. 下列观点属于错误理解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是() A.客观世界制约和决定主观世界 B.主观世界能动地反映和改造客观世界 C.主观世界派生客观世界 D.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辩证统一的基础 13. 下列各项属于主观臆想联系的是() A. 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造成空气严重污染 B. 过度毁林开荒导致严重水土流失 C. 人的生辰八字决定其一生命运 D. 人的社会环境影响其一生命运 14.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容和形式的关系 C.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马原期末选择题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 考试时间50分钟,50道题。每题2分。1-40单项选择,40-50判断正误。(注:去除多项选择)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客体是(D) A.观念本身 B.人的意志的产物 C.自然界的存在物 D.认识和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1963年,伽利略因宣传日心说被教廷判处终生监禁,1979年教皇为伽利略公开平凡,这说明(D) A.谬论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真理 B.真理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谬误 C.真理是不断发展的 D.真理终将战胜谬误. 3.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根本途径是(D ) A.学习书本知识 B.进行社会调查 C.研究历史资料 D.参加社会实践。 4.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是(D) A.寄生的资本主义 B.腐朽的资本主义 C.不断发展的资本主义 D.过渡的资本主义 5.英国广播公司(BBC)评选千年思想家,名列榜首的是(A) A.马克思 B.爱恩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6.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D) A.自然界 B.人口因素 C.地理环境 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总和。 7.下列各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有(C) A.理性为万物的本原 B.数为万物的始基 C.水是万物的本原 D.精神是世界万物之源。 8.资本积累的实质是(B) A.资本家节余 B.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来榨取更多剩余价值 C.目的是为了增加社会财富 D.用暴力剥夺小生产者和他国劳动人民。 9.经济全球化的微观基础是(C) A.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 B.国际贸易的高速发展 C.跨国公司的发展 D.新科技革命和生产的社会化 10.现阶段先进生产力集中体现在(B) A.劳动对象 B.科学技术 C.劳动者 D.管理方式 11.《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记载中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D)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割 C.精神劳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1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是(B) A.劳动过程 B.价值增殖过程 C.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 D.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 13.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A)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B.阶级斗争理论 C.社会发展理论 D.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理论 14.G—W…P…W’—G’是(A) A.货币资本循环公式 B.生产资本循环 C.商品资本循环公式 D.流通资本循环公式 15.我国制定2020年远景规划的依据是(D) A.现实的可能性 B.抽象的可能性 C.好的可能性 D.现实性 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是(A) 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C.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D.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1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D.事物是本质与现象的统一 1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暴露了(D) A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抗B.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C.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的矛盾D.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过渡性

马原考试期末重点

马原考试期末重点【详尽版三稿修改稿】 重点内容:绪论,一到五章。 一.绪论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①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广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也包括了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重点,参见书P】 2.马克思主义起源:①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英国古典经济学,代 表人物是大卫李嘉图和亚当斯密;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是圣西门和欧文【重点】)②产生 的社会历史背景(社会经济条件: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无产阶级斗争——三大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了解】 3.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在实践的基础上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 4.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5.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二.辩证法与唯物论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 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第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的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及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实践的含义: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3实践的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4.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生产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5.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这是意识的本质) 物质与意识之间的联系:物质决定意识,同时意识依赖于物质又反作用于物质。 6.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能动性的表现: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马原期末考试试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试卷(A) 适用班级:08级本科生开卷试卷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承认客观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是在真理上坚持了() A.唯物主义B.辩证法C.唯心主义D.可知论 2、“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 A.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B.宿命论的历史观 C.唯意志论的历史观 D.循环论的历史观 3、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A.生产商品的同一个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B.生产商品的两次不同劳动 C.生产同一商品的两个劳动过程 D.不同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4、就意识的能动性而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观点 ()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正确揭示 C.是唯意志主义的表现 D.是唯心主义哲学的表现 5、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相对性 C.真理具有绝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6、生产价格的变动最终取决于()。 A.平均利润的变动 B.成本价格的变动 C.商品价值的变动 D.商品价格的变动 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 C.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D.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 8、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C.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D.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9、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 A.产品的分配形式 B.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10、“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11、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 A.观察实验方法 B.逻辑推理方法 C.矛盾分析法 D.归纳演绎方法 1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3、“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是一种() A.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C.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14、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 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创造物质 C.意识依赖于物质 D.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15、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16、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 A.原料和燃料 B.辅助材料 C.机器设备 D.商业设施 17、“纸上得来终归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诉我们()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间接经验毫无作用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8、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A.使用价值 B. 价值 C.交换价值 D .价格 19、“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20、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A.民主集中制 B.人民代表大会制 C.全党服从中央 D.一切服从大局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多选少选及错选都不得分)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 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马原大题总结(完整版)

材料分析题(30分) 【材料1】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者观点是能否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19世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美国著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公认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 “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总看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表面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 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离析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每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 所以,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者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阐述如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700字以上) 【答案要点】 1.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8分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使用。从狭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

马原复习论述题汇总范文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题论述题(1) 论述题 1、(1)微软垄断案反映了垄断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是什么? 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垄断与竞争并存的格局仍不会改变。其根本原因:第一,垄断或国家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的动因和基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市场竞争的一般基础。市场竞争是市场主体实现经济利益的方式和途径。垄断只是改变市场结构而不能消除竞争的动因和基础。第二,不存在“据对的垄断”。发展不平衡规律决定了不可能形成一家垄断组织独霸天下的局面;同时社会需要多样化,并有多变性。这使垄断企业不能囊括一切商品的生产和流动。第三,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和创新是激发垄断竞争的重要因素。科技创新会突破人为垄断的种种限制。科技创新会缩短产品和行业的生产周期,从而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这就使竞争无处不在。 (2)通过微软垄断案,你从中可以深刻领悟哪些经济学原理? 通过微软垄断案至少可以领悟以下经济学原理: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的核心;扩大市场份额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现代市场经济是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政府反垄断行为表明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国家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2、试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什么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近似的、有条件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并不是指两种不同性质的真理,而是指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任何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统一关系。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真理是由相对到绝对不断转化和发展的过程。 (3)马克思主义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一百多年来的社会实践反复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客观性,这是绝对的,不容置疑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对于客观事物以及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也必须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如果把马克思主义看做是认识的“顶峰”,那就会丧失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是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3、试论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①商品生产要遵循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②商品交换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①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也称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和发生作用的形式。②等价交换是商品交换的一个重要原则。 价值规律的作用:(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3)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总之,价值规律的作用,就是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的作用,归结为一点是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益。这是通过价格与供求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生产者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实现的。 4、试论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这一原理对于我们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大指导意义?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同一矛盾性质相反的两重基本属性,它们本身就是对立统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