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四时读书乐全文解释

四时读书乐全文解释

四时读书乐全文解释
四时读书乐全文解释

四时读书乐全文解释

2009-4-13 20:45

提问者:▲小龙虾▲|浏览次数:2273次

全文解释,快!急用!

我来帮他解答

2009-4-13 22:12

满意回答

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

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译文:阳光照在堂外的栏杆,流水淙淙绕着长廊流过,乘凉归来的人们,沐浴着春风送来花香,一边走一边吟唱着诗歌。停在枝头的鸟儿,那是伴我读书的朋友;漂在水上的落花,可以启发我作出美妙的文章。不要蹉跎岁月,人生只有读书是最好的事。读书的乐趣是怎样的?好比绿草长到窗前而不剪除,放眼望去,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新竹压檐桑四围,小斋幽敞明朱曦。

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

北窗高卧羲皇侣,只因素稔读书趣。

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

译文:新长出来的竹子垂压着屋檐,屋子四周种满桑树。我的小书斋安静敞亮,射入灿烂的阳光。白天变长了,读完书以后,听听蝉儿在树上的鸣叫;夜晚读书时,灯花一节节落下,还有萤火虫飞入帷帐。只因为向来深知读书的乐趣,我在北面的窗户下闲适地躺着,就像远古时候羲皇时代的人一样逍遥自在。读书的乐趣是无穷的,好比沐浴着煦暖的南风,用瑶琴来弹奏一曲。

昨夜庭前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

不觉商意满林薄,萧然万籁涵虚清。

近床赖有短檠在,对此读书功更倍。

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译文:昨天夜里,我听到了庭前树叶落下的声音,篱笆上的紫豆花开了,蟋蟀在鸣叫。不知不觉,原野里已到处是秋天的气息,大自然的各种声音都含着冷清的意味,一片萧瑟的景象。床旁多亏有一盏矮灯,就着它读书的效果加倍地好。读书的乐趣很令人愉悦,好比在高远的秋夜里,起身来赏玩明月。

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

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

地炉茶鼎烹活火,四壁图书中有我。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译文:树木凋零,江河干涸,群山枯槁;在这辽阔的天地间,我正可以看清"真我"的本质。我坐在那儿,展开书卷而读,灯光摇曳,映射在墙上,墙壁好像也跟着在晃动;我高声朗读着图书,外面雪得很大,半夜里,我的房顶全被积雪覆盖了。地上的火炉里,炭在燃烧,锅里正在煮着茶,我就在四壁放满了图书的空间里读书。读书之乐到哪里去寻找?就在这寒天雪地,且看那几朵盛开的梅花,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天地孕育万物之心。

(不知道你要哪个,全发了。)

四时读书乐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四时读书乐》是一首歌咏读书情趣的旧诗,是很好的劝学诗。此诗被清代《四库全书》收录,民国初期曾被教育部部长叶楚伧编进国文教科书,为中学生所必读,可见其在旧时是很有影响的一首诗。待到笔者读书记事起,已不见此诗,只记得读小学时曾临摹过一本清代书法家黄自元的《四时读书乐》字帖,全文却记不清了。这首诗被湮没不传将有半个多世纪了,年在70左右的人,很有一些是读过这首诗的,它委实是一首优美的情致高尚的劝学诗。

作品名称:四时读书乐创作年代:元代文学体裁:诗作者:翁森

目录

作者介绍

诗歌原文

四时读书乐

○王稼句https://www.wendangku.net/doc/8b6406174.html,2009-06-07 来源:博览群书[字号:大中小]

“四时读书乐”实在是个迂阔的话题,既不合时宜,又有点酸溜溜。如今能以读书为乐的,还有几多人在,何况还要春夏秋冬各有其乐,也真是难矣哉。

最早提出“四时读书乐”的,大概是宋末元初台州仙居人翁森,他以此为题,写了四首诗,在民间影响很大,传播也很广。但他只是一个隐居山中的教书先生,几乎默默无

闻,让他作为这四首诗的作者,缺乏号召力,有人就将作者改为朱熹。如清初伍涵芬撰《读书乐趣》八卷,卷一起首就说“朱子著《四时读书乐歌》四首”,亏得万历《仙居县志》里记了一笔,并附原作,这著作权才复归翁森名下。 由于四时皆宜读书,而读书皆得其乐,故前人好用“四宜”命名斋馆厅堂,多不胜数。只举一例,海宁陈氏安澜园有四宜书屋,清高宗弘历南巡,

屡次驻跸,凡题四宜书屋,都提到读书的主题。如诗曰:“夏凉冬暖总相宜,秋月春风更最斯。雅合四时读书乐,每来却坐不多时。”又一诗曰:“春夏秋冬无不宜,诗书礼乐亦如斯。一为难耳一为易,愿?其难易置之。”清世祖玄烨时已将安澜园的四宜书屋仿建于圆明园,为四十景之一。弘历亦题诗曰:“春夏秋冬无不宜,所宜乐总读书时。何须千里盐官忆,即景吾方勉近思。”虽然写得并不像诗,但“四宜”的意思还是说得明白。

今拈出这个题目,想说说苏州的一处“四时读书乐”。

苏州城中有一条大石头巷,东西走向,巷中有一处清代宅院,大概最后一任主人姓吴,人们就称它吴宅。上世纪50年代,陈从周等来苏州作古建筑调查,吴宅就是一个点,他们编的《苏州旧住宅参考图录》,就收入了它的平面图和花厅立面图。吴宅占地约五亩,正路六进,前四进为大门、轿厅、花厅、楼厅,皆坐南朝北,后两进则坐北朝南,可从与大石头巷并行的仓米巷出入。宅中共有两座砖砌斗?门楼,一座对着花厅,一座对着楼厅。而对着楼厅的一座,堪称江南砖雕门楼的上乘之作,满施雕镂,精工细作,让人叹为观止,内容更有意思,图解了古人读书的两个不同境界。

柳汁染衣

这座门楼的制作年代,约在乾隆、嘉庆间,保留了这一种建筑形式全盛期的特点。它的枋板上有楷书阳文“麟翔凤游”四字,左右各有一个兜肚。左兜肚里雕镂的是“柳汁染衣”故事:在蜿蜒的山道上,一书生右手执扇,顾盼前行,姿态飘逸,两个童子紧随其后,一个挑着箱笼琴囊,一个挟着绢帛,仿佛是赶考情景,而古柳下有一老者,笑脸相迎,并作弹指状,背后山峦绵延,景致深远。“柳汁染衣”典出李固言事。李固言是唐赵郡人,文宗时擢进士甲科,宣宗时拜太子太傅。冯贽《云仙杂记》卷一说:“李固言未第前,行古柳下,闻有弹指声,固言问之,应曰:‘吾柳神九烈君,已用柳汁染子衣矣,科第无疑,果得蓝袍,当以枣糕祠我。’固言许之。未几,状元及第。”书生是李固言,老人就是柳神九烈君。前人每用这个典故来喻科考高中。如于谦《观登科录感兴》有“柳汁染衣新样绿,花枝映面醉颜红”;毛奇龄《酬别钱中谐进士和韵有感》有“书有藜吹传永夜,衣边柳汁想当时”。右兜肚雕镂的是“杏花簪帽”故事,一座单檐歇山厅堂,堂内有四人,三人戴纱帽、穿补服、围玉带,一老仆正捧杯盘趋前,庭前红杏一树,花茂叶繁。唐代科考放榜以后,新科进士有一系列庆贺活动,如闻喜宴、樱桃宴、曲江宴、月灯阁打球、大雁塔题名等。曲江宴设于江边的杏园,时

正花时,烂熳一片,故又称红杏为“及第花”。郑谷《曲江红杏》就咏道:“女郎折得殷勤看,道是春风及第花。”新科进士都簪花于帽,游走街市,这是当时风气,至宋代依然。司马光《训俭示康》就说:“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九记闽人徐?的事,说他累举不第,久困场屋,崇宁二年为特奏名魁时,年已老矣,闻喜宴后与同年一起逛妓院,其他人帽上的簪花都被妓女索去,惟他簪的那枝还在,因此就戏题一绝:“白马青衫老得官,琼林宴罢酒肠宽。平康过尽无人问,留得宫花醒后看。”这些都是“杏花簪帽”的故实。

杏花簪帽

十年寒窗,终于有成,自然喜不自胜,真所谓“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是科举时代许多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两个兜肚里的故事,正寄托了这样的美好愿望。然而成功者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士子都在孙山之后,就有不同的选择,有的白首穷经,困踬以死;有的就将读书本身作为一桩快乐的事,以此消遣岁月,或有所得,也就欣然了。这是读书的另一种境界。

这座门楼的整个下枋,雕镂的就是“四时读书乐”,它既是两个兜肚故事的补充,更是展现了读书作为人生活动的不同场景。这春夏秋冬四组画面连缀一起,自左至右展开,宛若长卷一般。这四个场景,都是按翁森的四首诗来构思的。

首先是春景,诗曰:“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那庭院里有一座舫形小轩,轩外蔓草铺地,高树茂密,似听得见鸟儿吱喳,树下玲珑剔透的湖石,几高屋檐,湖石上镌有“绿满窗前草不除”七字。轩内有两人,一坐一立,似在吟哦对句,轩后曲廊环绕,有小池一泓,风吹过,一池春水涟漪。廊外花树下还有两个书僮,一个在侧耳倾听,一个似乎在指指点点,都向着另一个空间,那声音乃是从夏景里隐隐传来的。

四时读书乐?春

其次是夏景,诗曰:“新竹压檐桑四围,小斋幽敞明朱曦。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北窗高卧羲皇侣,只因素稔读书趣。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一带花墙与春景间隔,曲折至此,花墙上的漏窗纹饰各异,辟了一个圆洞门,似乎就是从这里走入夏景的。入洞门后是一座四面敞开的方亭,亭旁湖石上镌有“瑶琴一曲来薰风”七字,分明这里已是夏的世界了。从春景里流来涧水,至此汇成小池,池上有水榭一座,榭内长几横陈,上有书籍一函,弦琴一架,香炉一只,主人却无心抚琴,倚着阑干,似乎在细数池中的游鱼,书僮则在给他打扇,而有人则踱到池上的板桥,正向水榭走来。

四时读书乐?夏

再次是秋景,诗曰:“昨夜窗前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不觉商意满林薄,萧然万籁涵虚清。床头赖有短檠在,对此读书功更倍。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一道篱笆间隔着两个季节,一边是瓜蔓攀附,一边是篱下的秋色,庭院里一株梧桐,正有着“梧桐雨冷晚秋愁”的意境。主人站着,正看着童子在篱下折菊,分明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景象,童子身后还有一位老妪,也正看着采菊。主人身后是一座卷棚式小轩,桌上放着书一函、灯一盏,侧面的墙上辟有花格小窗,窗边镌有“起弄明月霜天高”七字。

四时读书乐?秋

最后是冬景,诗曰:“水静木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坐对遗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地炉茶鼎烹活火,心清足称读书子。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秋去冬来,一条小道蜿蜒至此,柴门虚掩着,一株寒梅,开得正盛,围墙边的小丘上,树木萧疏,似乎是在西风里颤抖。院落里有一座单檐歇山式的书斋,山墙上镌有“数点梅花天地心”七字。主人正在伏案读书,案上的茶盏也已冷了,丫鬟正在?炉煮茶,正是“冷竹风成韵,荒街叶作堆。欲寻联句卷,先饮暖寒杯”。

四时读书乐?冬

这“四时读书乐”的一组砖雕,技法严谨,风格古朴。它连贯的画面,会让人想起传统绘画的长卷,特别是明代版画,如弘治间金台岳家刻本《西厢记》里的多面连式插图,将不同场景的人物故事安排在一个画面里,既分又合,镶接无隙,构思是非常巧妙的,堪称早期非绘本连环图画的典型作品。作为民居建筑的雕塑题材,这座门楼是富有创造性的,不再是传统的吉祥图案、戏文故事,而是另辟蹊径,以读书为主题,分别创作出兜肚、下枋上的人物图像。恕我孤陋寡闻,至今还没有看到有类似的题材。当然,门楼作为大户人家的建筑装饰,总是寄寓着美好的愿望,就像这座门楼创造的园林环境,固然是“四时读书”的理想所在,但就普通读书人的情形来说,自然也只能是梦寐而已。

附带说明一下,《浮生六记》作者沈复,婚后一度借居仓米巷。他在《闺房记乐》里曾两次提到,“时为吾弟启堂娶妇,迁居饮马桥之仓米巷。屋虽宏畅,非复沧浪亭之幽雅矣”;“迁仓米巷,余颜其卧楼曰‘宾香阁’,盖以芸名而取如宾意也。院窄墙高,一无可取,后有厢楼,通藏书处,开窗对陆氏废园,但有荒凉之象”。因为大石头巷吴宅的后门就在仓米巷,有人便以为沈复借居的就是吴宅,其实这是并无根据的。仓米巷内深宅大院很多,未必就是那个吴宅。

四字成语大全及解释_好词

四字成语大全及解释_好词 四字成语大全及解释偏听偏信:偏面地听了一方面的话就信以为真.多指处理事情的态度不公正.审时度势:审:仔细研究;时:时局;度:估计;势:发展趋势.观察分析时势,估计情况的变化.消息盈虚:指事物的盛衰变化或行为的出处进退.官场如戏:官场:旧时指官吏们经常出入的地方.戏:戏剧,指随时都在变化.旧时指官场像演戏一样变化无常.随机应变:机:时机,形势.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没头没脑:头、脑:比喻线索或根由.毫无线索或没有根由.变化如神:神:神奇.形容变化迅速而神奇地覆天翻:覆:翻过来.形容变化巨大.也形容闹得很凶.庄生梦蝶:庄生:战国人庄周.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胡蝶.比喻梦中乐趣或人生变化无常.亦作“庄周梦蝶”.捻神捻鬼:形容惊慌害怕的样子.消息盈冲:指事物的盛衰变化或行为的出处进退.阴阳惨舒:古以秋冬为阴,春夏为阳.意为秋冬忧戚,春夏舒快.指四时的变化.语本汉张衡《西京赋》:“夫人在阳时则舒,在阴时则惨.”苍黄反复:苍:青色.反复:颠过来倒过去.青的一会儿变成黄的,黄的一会变成青的.比喻变化不定,反复无常.亦作“苍黄翻复”.与世推移: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今非昔比:现在不是过去能比得上的.多指形势、自然面貌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星移斗转:斗:北斗星.星斗变动位置.指季节或时间的变化.宦海浮沉:指官场生涯曲折复杂,变化不定.出鬼入神:谓变化多端,不可捉摸.雨覆云翻:比喻变化无常.美轮美奂:轮:高大;奂:众多.形容房屋高大华丽.鱼龙曼衍:原指各种杂戏同时演出.后形容事物杂乱.也比喻变化很多(含贬义).事过情迁:随着事情过去,对该事的感情、态度也起了变化.匹夫匹妇:平民男女.泛指平民.时过境迁:迁:变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发生变化.难兄难弟:形容两兄弟都好,难分上下.现也反用,讽刺两兄弟都坏.高岸深谷:指幽僻的处所.形容幽峭深邃.也比喻事物的巨大变化.隔世之感:指因人事或景物变化大而引起的、象隔了一个时代似的感觉.变化莫测:变化很多,不能预料.能屈能伸:能弯曲也能伸直.指人在失意时能忍耐,在得志时能大干一番.地老天昏:形容变化剧烈.人世沧桑:比喻人间世事变化很大冷血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的动物.比喻缺乏感情、对人对事冷漠的人海沸山崩:海水沸腾,山石崩塌.比喻变化巨大.亦作“海沸山摇”.难兄难弟:形容两兄弟都好,难分上

孙子兵法原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 始计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作战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贵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谋攻篇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

兵势篇第五-孙子兵法全文带翻译

兵势篇第五-孙子兵法全文带翻译 原文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石段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译文 孙子说:管理兵员多的部队和管理兵员少的部队道理一样,抓住编制员额不同这一特点即可;指挥大部队作战与指挥小分队作战的基本原理是一样的,掌握部队的建制规模及其相应的指挥号令就行了。统帅三军将士,能让他们立于临敌而不败的地位,就在于巧用奇兵,变化战术。进攻敌人如同以石击卵,这是以实击虚的效果。 一般作战都是用正兵交合,以奇兵取胜。因此,善于出奇兵的人,其战法变化如同天地那样无穷无尽,像江河一样不会枯竭。终而复始,如同日月的运行;去而又回,像四季的更迭。乐声不过五个音阶,但其演奏的乐章却变化无穷,喜不胜听;颜色不过五种色素,可是五色的变化,就看不胜看;滋味不过五种,可五味的变化,更令人尝不胜尝;战术不过奇正,但奇正的变化,却是无穷无尽的。奇与正互相转化,就像顺着圆环旋绕,无始无终,没有尽头,又有谁能穷尽它呢? 湍急的流水飞快地奔泻,以至于能冲走石头,这便是势;鸷鸟疾飞,搏击食物,这就是短促急迫的节。因而,善于作战的人,他所造成的态势是险峻的,发动攻势的节奏是短促的。势就像张满待发的弓弩,节就是触发的弩机。 旗帜交错,人马纷坛,要在混乱中作战而使军队行阵不乱;浑浑沌沌,迷迷蒙蒙,行阵周密就不会打败。在作战中,混乱产生于整治,怯懦产生于勇敢,软弱产生于刚强。严整与混乱,是由组织编制好坏决定的;勇敢与怯懦,是由势态优劣造成的;强大与弱小,是由实力大小对比显现的。因此,善于调动敌人的将帅,容易给敌人造成一种假象,敌人就会上当

《孙子兵法》全文翻译

《孙子兵法》全文翻译 (上) 【始计第一】原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始计第一】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 因此,必须通过敌我双方五个方面的分析,七种情况的比较,得到详情,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道,指君主和民众目标相同,意志统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会惧怕危险。天,指昼夜、阴晴、寒暑、四季更替。地,指地势的高低,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平坦与否,战场的广阔、狭窄,是生地还是死地等地理条件。将,指将领足智多谋,赏罚有信,对部下真心关爱,勇敢果断,军纪严明。法,指组织结构,责权划分,人员编制,管理制度,资源保障,物资调配。对这五个方面,将领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了解就能胜利,否则就不能胜利。所以,要通过对双方各种情况的考察分析,并据此加以比较,从而来预测战争胜负。哪一方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能得民心?哪一方的将领更有能力?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法规、法令更能严格执行?哪一方资源更充足,装备更精良,兵员更广大?哪一方的士兵训练更有素,更有战斗力?哪一方的赏罚更公正严明?通过这些比较,我就知道了胜负。 将领听从我的计策,任用他必胜,我就留下他;将领不听从我的计策,任用他必败,我就辞退他。听从了有利于克敌制胜的计策,还要创造一种势态,作为协助我方军事行动的外部条件。势,就是按照我方建立优势、掌握战争主动权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相应措施。

孙子兵法原文1-6篇

计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熟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筭胜者,得筭多也;未战而庙筭不胜者,得筭少也。多筭胜少筭,而况于无筭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以不认真考察研究的。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双方五个方面、七种情况的分析和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这五个方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领,五是法制。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因此可以叫他们为君主死,为君主生,而不存二心。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淡热。四时节候的变化。地利,就是指高陵洼地、远途近路、险要平坦、广阔狭窄、死地生地等地形条件。将领,就是指智谋、诚信、仁慈、勇敢、严明。法制,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管理、军需的掌管。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帅都不能不知道。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的就不能打胜仗。所以要通过对双方七种情况的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这七种情况)是:哪一方君主政治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法令能够贯彻执行?哪一方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公正严明?我们依据这些,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孙子兵法》原文与译文

《孙子兵法》原文与译文 作者:孙武 始计第一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

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始计篇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不能不认真地观察和对待。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分析,通过对双方七种情况的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这五个方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领,五是法制。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因此可以叫他们为君主死,为君主生,而不存二心。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四时节候的变化。地利,就是指高陵洼地、远途近路、险要平坦、广阔狭窄、死地生地等地形条件。将领,就是指智谋、诚信、仁慈、勇敢、严明。法制,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管理、军需的掌管。 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帅都不能不知道。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的就不能打胜仗。所以要通过对双方七种情况的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这七种情况)是:哪一方君主政治开明?哪一方将帅更

孙子兵法全文译文

《子兵法》全文译文 ——黄觉收集于2011-12-20 一、始计篇 2 二、作战篇 5 三、谋攻篇8 四、军形篇11 五、兵势篇14 六、虚实篇17 七、军争篇21 八、九变篇25 九、行军篇27 十、地形篇32 十一、九地篇36 十二、火攻篇44 十三、用间篇47 一、始计篇 【原文】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

孙子兵法全文译文

孙子兵法全文译文 一、计篇 【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这些条件是: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有道?将领哪一方更有才能?天时、地利哪一方占得多?军中法令哪一方执行得好?兵力哪一方更强大?士兵哪一方更训练有素?奖赏与惩罚哪一方更严明?我凭着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比较,就可知道战争胜负的情形了。 【原文】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译文】如果您能接受我的军事思想,任用我领兵作战一定胜利,我就留下;如果您不能接受我的军事思想,用我领兵作战必定失败,我就离开。我的军事思想您认为好并且能够接受,我将为您造成军事上的势,从外辅佐您。所谓造成军事上的势,就是在战争瞬息万变的情况中抓住有利的时机采取恰当的应变行动。 【原文】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译文】用兵,是以诡诈为原则的。因而,“能”要使敌人看成“不能”,“用”要让敌人看作“不用”。“近”要让敌人看作“远”,“远”要让敌人看作“近”。敌人贪利,就诱之以利而消灭它;敌人混乱,就抓紧时机立刻消灭它;敌人实力雄厚,则须时刻戒备它;敌人精锐强大,就要注意避开它的锋芒;敌人褊急易怒,就挑逗它,使它失去理智;敌人小心谨慎,稳扎稳打,就设法使它骄傲起来;敌人内部和睦,就离间其关系。在敌人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进攻,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条件下出击。这些,是军事家用兵之佳妙奥秘,是不可事先规定或说明的。 【原文】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未开战而在庙算中就认为会胜利的,是因为具备的致胜条件多;未开战而在庙算中就认为不能胜利的,是具备的致胜条件少。具备致胜条件多就胜,少就不胜,何况一个致胜

孙子兵法(全文精简)

孙子兵法(孙武) 1始计 兵,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经之以五事:道,天,地,将,法。道,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天,阴阳、寒暑、时制;地,远近、广狭、险易、死生;将,智、信、仁、勇、严;法,曲制、官道、主用。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天地孰得?将孰有能?法令孰行?赏罚孰明?兵众孰强?士卒孰练?吾以此知胜负。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已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因利制权。 修道保法,能为胜败之政。兵法:度,量,数,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可必战;战道不胜,主曰必战,可无战。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利合于主,国之宝。未战而庙算胜,得算多;未战而庙算不胜,得算少。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吾以此观之,胜负现。 兵,诡道。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逸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 视卒如婴儿,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知吾之可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之不可击,胜之半;知敌之可击,知吾之可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战,胜之半。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2用兵作战 用兵之事,在于顺详敌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 作战速胜,久暴师则钝兵挫锐,攻城力屈,国用不足。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兵贵胜,不贵久。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兵闻拙速,未睹巧久;兵久国利,未之有。不尽知用兵之害,则不尽知用兵之利。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 昔之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军食可足。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食敌一石,当吾二十石。杀敌,怒;取敌之利,货。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益强。 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兵合不齐,卒离不集。敢问:“敌众将整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 3布防谋攻 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上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具械,三月而后成;堆土越墙,又三月而后。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此攻之灾。 毁人之国而非久,屈人之兵而非战,拔人之城而非攻,必以全争于天下,兵不顿而利可全。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走之,不若则能避之。小敌之坚,大敌之擒。 将,国之辅。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主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是谓乱军去胜。 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凡此五者,将之过,用兵之灾。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 知胜有五:知可战与不可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主

孙子兵法十三篇

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 目录:始计第一作战第二谋攻第三军形第四兵势第五 虚实第六军争第七九变第八行军第九地形第十 九地第十一火攻第十二用间第十三 正文: 始计第一 孙子曰: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 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作战第二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①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注】①:“忌”加“艹”头。 █谋攻第三 孙子曰: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

孙子兵法全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全文及翻译 【始计第一】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

胜负见矣。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地考察和研究。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势,四是将领,五是制度。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战时他们才会为君主去死,不存二心。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季节气候的变化。地势,就是指高陵洼地、路途远近、险隘平坦、进退方便等条件。将领,就是指挥者所具备的智慧、诚信、仁爱、勇猛、严明等素质。制度,就是军制、军法、军需的制定和管理。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领都不能不知。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取胜,相反就会作战失败。此外,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即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军纪严明?哪一方兵力强大?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分明?通过这些分析比较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将领听从我的意见,用兵作战就会取胜,就留下来(任用);若是不从,打仗就会失败,我将会(让他)离开这里。 我的军事思想您认为能够接受,再从外交上造成大好形势作为辅助条件,就掌握了主动权。所谓态势,即是凭借有

孙子兵法(原文)

始计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作战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贵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谋攻篇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

《孙子兵法·谋攻篇》

《孙子兵法·谋攻篇》 原文: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注释: 全国:全,完整、完全,这里作动词,指完全地占有。全国:指完整地占有别国的领土。 全军:军,春秋时期的军队编制,每军为12500人。旅:春秋时期军队的编制,每旅为500人。卒:春秋时期军队的编制,每旅为100人。伍:春秋时期军队的编制,每伍100人。 上兵伐谋:上,上等最好的。兵,指用兵方法。伐,攻击。谋,计谋。 修橹:修,建造。橹,一种用藤草制成的大盾牌;一种用桃木制成四周用牛皮遮蔽的大型攻城战车。 蚁附:蚁,蚂蚁。附,依附。 久:这里指旷日持久的战争。 必以全争于天下:这里指的是对敌国的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全伍的胜利。 顿,通“钝”,疲惫、挫折。 谋攻:用计谋进行攻伐。 十则围之:十,这里指的是十倍。围,包围。 倍则分之:分,分开。 少则能逃之:少,指我方兵力的数量比敌军少。 小敌之坚:坚,坚固,引申为硬拼。 大敌之擒:战争中兵力强大的一方。 国之辅:国,这里指国君。

孙子兵法全文

孙子兵法 序操闻上古有弧矢之利,《论语》曰“足兵”,《尚书》八政曰“师”,《易》曰“师贞丈人吉”,《诗》曰“王赫斯怒,爰整其旅”,黄帝、汤、武咸用干戚以济世也。《司马法》曰:“人固杀人,杀之可也。”恃武者灭,恃文者亡,夫差、偃王是也。圣人之用兵,戢而时动,不得已而用之。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孙子者,齐人也,名武,为武王阖闾作《兵法》一十三篇,试之妇人,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后百岁余有孙膑,是武之后也。审计重举,明画深图,不可相诬。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说,况文烦富,行于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焉。始计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期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民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夫未

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作战篇凡用兵之道,驰车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饋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遝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役十万之师举矣。其用战也,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 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 取用於国,因粮於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则竭,财竭则急于兵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 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迈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谋攻篇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全旅为上,破旅次之 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闽又三月而後已 将不胜其忿,两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贬之擒也。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

军形篇第四-孙子兵法全文带翻译

军形篇第四-孙子兵法全文带翻译 原文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人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译文 孙子说:从前善于打仗的人,总是先创造条件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捕捉战机战胜敌人。做到不可战胜,就会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敌人出现空隙,就乘机击破它。因而,善于作战的人,能够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不一定使敌人被我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测,但不可强求。 若要不被敌人战胜,就先要作好防守工作;能战胜敌人,就要进攻。采取防守,是因为条件不充分;进攻敌人,是因为时机成熟。所以善于防御的人,隐蔽自己的军队如同深藏在地下;善于进攻的人,如同神兵自九天而降,攻敌措手不及。这样,既保全了自己,又能获得全面的胜利。 预见胜利不超过一般人的见识,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打败敌人而普天下都说好,也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这就好像举起秋毫不算力大,看见太阳、月亮不算眼明,听见雷霆不算耳聪一样。古代善于作战的人,总是战胜容易战胜的敌人。因此,善于打仗的人打了胜仗,既没有卓越的智慧,也没有勇武的名声。他们进行战争的胜利不会有差错,之所以不会出现差错,是因为他们作战的措施建立在必胜的基础上,是战胜了在气势上已失败的敌人。善于作战的人,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不放过进攻敌人的机会。因此,胜利之师是先具备必胜的条件然后再交战,失败之军总是先同敌人交战,然后期求从苦战中侥幸取胜。善于用兵的人,必须修明政治,确保法制,就能够主宰战争胜负的命运。 兵法上有五项原则: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数,四是称,五是胜。度产生于土地的广狭,土地幅员广阔与否决定物资的多少,军赋的多寡决定兵员的数量,兵员的数量决定部队的战斗力,部队的战斗力决定胜负的优劣。所以胜利之师如同以镒对铢,是以强大的军事实力攻

孙子兵法(原文)

孙子兵法(原文) 始计第一 孙子曰: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 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 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 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作战第二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 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 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 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①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注:】 ①:“忌”加“艹”头。 谋攻第三

《孙子兵法》全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全文及翻译 译文:【始计第一】 1.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 2.因此,必须通过敌我双方五个方面的分析,七种情况的比较,得到详情,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 3.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道,指君主和民众目标相同,意志统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会惧怕危险。天,指昼夜、阴晴、寒暑、四季更替。地,指地势的高低,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平坦与否,战场的广阔、狭窄,是生地还是死地等地理条件。将,指将领足智多谋,赏罚有信,对部下真心关爱,勇敢果断,军纪严明。法,指组织结构,责权划分,人员编制,管理制度,资源保障,物资调配。对这五个方面,将领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了解就能胜利,否则就不能胜利。 4.所以,要通过对双方各种情况的考察分析,并据此加以比较,从而来预测战争胜负。哪一方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能得民心,哪一方的将领更有能力,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法规、法令更能严格执行,哪一方资源更充足,装备更精良,兵员更广大,哪一方的士兵训练更有素,更有战斗力,哪一方的赏罚更公正严明,通过这些比较,我就知道了胜负。 5.将领听从我的计策,任用他必胜,我就留下他;将领不听从我的计策,任用他必败,我就辞退他。听从了有利于克敌制胜的计策,还要创造一种势态,作为协助我方军事行动的外部条件。势,就是按照我方建立优势、掌握战争主动权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相应措施。 6.用兵作战,就是诡诈。因此,有能力而装做没有能力,实际上要攻打而装做不攻打,欲攻打近处却装做攻打远处,攻打远处却装做攻打近处。对方贪利就用利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