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1、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案

21、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案

21、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案
21、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案

店塔第一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二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二首教案

1古诗二首 教材分析 《古诗二首》编排了两首古诗,它们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描写了春天。 《村居》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美景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咏柳》是首咏物诗,描写了早春二月的杨柳,借柳树歌咏春天。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春天已有了自己的感受,能较好地与课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可利用这一点,激发课堂教学的情趣,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古诗教学达到魅力无穷、活力四射的境地。所以,在本课的古诗教学中,要以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进入到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去,在读中意会,读中感悟,读中体验,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教学建议 学习本课,可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想象诗中的画面,然后再看图,感悟图文相通之处。还可先引导学生依据插图来体悟课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再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从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含义,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2.借助画面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小组合作朗读、想象、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句,背诵古诗。 难点 1.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2.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古诗的配乐曲子,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彩笔及画纸。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莺、拂、堤、柳、醉”5个生字,会写“诗、村、童”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村居》,背诵古诗《村居》。 3.理解古诗《村居》,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第21课《古诗两首》同步练习(I)卷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第21课《古诗两首》同步练习(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18题;共99分) 1. (4分)词语模仿秀 山水千山万水山清水秀 风雨________________ 心意________________ 2. (11分)我会填。 ①《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这首诗主要描绘的是西湖________和________时的湖光山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________之情。 ②《望天门山》的作者________,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________”之美誉,与杜甫并称“________”。 ③《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________所著的一首山水小诗,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________”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________”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3. (8分)回忆课文内容填空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这首诗赞美了西湖美丽宜人的景色。诗的前两句分别写了西湖在________天和________天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景色,这是________写,后两句将西湖比作________,是________写,有实有虚,更加体现了________的娇美。

2019语文S版三年级下21古诗二首寒食清明教案及作业题

教学要求1.学习两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了解诗的意境和节日习俗。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 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3.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重点 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的意思。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学习边观察边想象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与节日有关的古诗。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谁能说出自己知道的与节日有关的古诗句?可以是描写春节、端午、重阳等。 2.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两首著名的描写节日的的古诗,一首是《寒食》,一首是《清明》。 3.简介诗人:韩翃、杜牧。 出示诗人资料: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作一首《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著有《韩君平诗集》。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古诗二首》编排了两首古诗,它们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描写了春天。 《村居》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美景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咏柳》是首咏物诗,描写了早春二月的杨柳,借柳树歌咏春天。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春天已有了自己的感受,能较好地与课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可利用这一点,激发课堂教学的情趣,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古诗教学达到魅力无穷、活力四射的境地。所以,在本课的古诗教学中,要以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进入到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去,在读中意会,读中感悟,读中体验,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教学建议 学习本课,可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想象诗中的画面,然后再看图,感悟图文相通之处。还可先引导学生依据插图来体悟课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再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从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含义,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2.借助画面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小组合作朗读、想象、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句,背诵古诗。 难点 1.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2.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外积累的文字、图片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积累词语 在二、三月间,公园里、学校中,到处都是春暖花开的景象。今天,老师还想带大家到一首古诗中去找一找小山村的春天呢!(板书课文题目:村居) 1.学生朗读课文题目。 2.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高鼎,清代后期诗人。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高鼎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1851-1861),《村居》是他写的一首有名的有关放风筝的诗。著有《拙吾诗稿》。 二、自读古诗 1.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记应重点注意的地方。(如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难写的字等)(课件出示易读错的字) 提示:“莺”的韵母是ing,不要念成in 。“趁”的韵母是en,不是eng 。“鸢”不要读成yān。 2.课件展示节奏划分,引导学生掌握古诗的节奏。 节奏划分: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同学们在朗读的时候语速要稍慢,读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要带着活泼、开心的语气。 学生反复读诗。接受快的同学可以试着背诗。 3. 进行自学,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 学生汇报交流。 例:诗=讠+寺(寺庙旁有人在说话) 村=木+寸 童=立+里 3.教师针对会写字进行书写指导。 诗:按照左窄右宽的结构书写,“寺”不要丢掉最后一点。 村:按照左窄右宽的结构书写,木字旁最后一笔捺变为点。 童:按照上小下大的结构书写,“里”横画较多,注意在田字格里的布局。 4.交流快速背诗的方法。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教案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首、踪、迹"等生字,会写"首、采、无"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古诗的韵味,培养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背诵两首古诗。 难点:了解古诗的大意。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荷塘图片)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 2.看到那么美的荷塘,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也来到池边,还看见荷花池里发生的关于一个小娃的有趣的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就吟诵了一首诗。(展示:

漂亮的荷塘上慢慢走来一位诗人,吟诵出这首诗《池上》) 3.想知道在这个小娃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揭示诗题) 1.《池上》这首古诗的作者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二、循序渐进,掌握字词句 1.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自由读《池上》,画出生字娃娃,要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2)课件出示生字,小老师教读生字,教师重点指导"首、踪、萍"等字的读法。 (3)课件出示生字词,采用抽生个别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灵活掌握本课生字。 2.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首""采",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字形笔画。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重点指导两个字易写错的部分。 首:下半部分是"自",共九画,第四画是"短撇"。 采:上半部分的笔顺是"撇、点、点、撇"。 3.生字娃娃告诉老师,它们想和你们一块玩捉迷藏的游戏,它们都躲到诗句里去了,看大家能不能准确地叫出它们的名字。(齐读古诗)2.给下列汉字注音。 ()首()踪()迹 ()浮()萍3.描一描,写一写。 首 采三、诵读古诗,了解诗意

三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内容概述】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选编本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目标分析】 ①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语意思,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2.教学难点:读懂诗句,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者特征分析】 课文中的两首古诗,有不少学生都会背诵了。因此教师指导朗读时,重点要放在怎样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韵。可以结合看图,边读边想象,感悟诗句的含义。在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诵读,必须注意把握好停顿,把握好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律。 【教学资源】 1.自制的课件、课题组提供的资源。 2.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 师:同学们都学过古诗,能不能背一背你们知道的古诗? 生:《小儿垂钓》《望庐山瀑布》…… 师:根据学生说出的诗歌,集体背诵一首。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两首古诗, 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板书:古诗两首)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出新课的学习】

二、领读诗歌。 课件出示《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老师领读诗歌 【设计意图:朗读诗歌,增加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检查预习情况。 老师给大家布置了预习任务,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完成,我们来检查一下。课件出示要求会认的2个汉字:“亦、状” 1、提问学生 2、集体朗读两遍 【设计意图:通过检查巩固预习,督促预习】 四、学习“我会写” 课件出示“断、楚、孤、帆”4个汉字。 1、请学生注拼音,一边领读 2、练习组词,并把词语组在课文中生字旁边 3、根据组词情况练习造句 4、重点讲写“楚、孤”两个字 【设计意图:通过读、组词、说话,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五、朗读诗歌 男女生各朗读诗歌比赛。 【设计意图:培养朗读古诗的良好习惯】 六、快乐阅读 朗读阅读课本第45--49页,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画一画! 【设计意图:快乐阅读,增加知识,积累语句】 七、小练笔 1、选择学过的词语写话: 碧水青山孤帆淡妆西湖西子 2、你去过什么美丽的地方写一写。 【设计意图:练习写作】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所学词语: 碧水青山孤帆 淡妆西湖西子 指名朗读。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会读这两首诗歌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两首诗歌,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 二、朗读感悟。 1、老师有感情的范读古诗 2、请学生模仿老师朗读古诗 【设计意图:朗读诗歌,品味情感】 三、学习诗歌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教案

20 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2.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理解诗句的意 思。 3.背诵两首古诗。理解诗句,体会情感。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重点难点1.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具 准备 有关李白、孟浩然和王维的生平材料教学 课时 两课时 课文详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 2.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3.背诵本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他俩是什么关系? 3.本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三读本诗,要求读准字音 四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 (2)借助文后注释,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 (3)标画出疑惑之处。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3.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两名同学讲解古诗。 重点指导:“西辞”“尽”“唯”“天际”等重点词语。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①送:送别。②之:去,到。③广陵:扬州。 释义: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2)故人西辞黄鹤楼 ①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②辞:辞别。 释义:老朋友在西边辞别黄鹤楼。 (3)烟花三月下扬州 ①烟花:形容花开得繁茂,像浮动的烟雾。②下:去, 到。 释义:阳春三月,顺流东下到扬州去。 (4)孤帆远影碧空尽 ①孤帆:单独的一条船。②远影:远远的影子。 ③碧空:晴朗的天空。④尽:消失了,没有了。 释义:孤独的小船渐渐消失在水天尽头。 (5)唯见长江天际流

一下语文12古诗二首(教案)

第六单元夏天 单元导语 夏天是火热的,热辣辣的太阳当空直照;夏天又是清凉的,晨风送来些许凉意。夏天是热闹的,蝉鸣声声,似乎不会停歇;夏天又是宁静的,午后,人们躺下休息,享受片刻安闲。夏天还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去荷花池边,看小娃采白莲,蜻蜓立荷尖;轻轻扒开荷叶丛,看小水珠、小青蛙、小鱼儿快乐游戏;跟着小白兔,发现夏天下雨前的种种征兆............................... 本单元由两首古诗和两篇文章组成,既有传统文化的渗透,又有儿童情趣的渲染,语言优美而充满想象,行文简洁而富有韵律,适合朗诵和积累。两首古诗要读出节奏感;《荷叶圆圆》在读出情趣的基础上借助课文句式相近、段落反复的结构特点进行背诵;《要下雨了》要重点 关注对话,分角色朗读,读好问和答的语气。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词语的意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生活经验与课文的有效对接,从而更好地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此外,《荷叶圆圆》中可学习句子的多样表达,练习 仿写;积累“荷叶是我的摇篮”这样的比喻句,练习仿说;进一步体会《要下雨了》一文中“呢、吧、呀”等语气词的表达与运用。 教材分析

12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认识“首、踪、迹、浮、萍”5个生字,会写“首、采”2个字。 2.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小池》。 3.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了解夏天的特点,感受小孩儿顽皮、纯真的情态。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背诵古诗;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感知古诗大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展示夏季荷塘美景图)引导学生观赏图中风光,师生互说。 师:看,这是哪儿?这里的景色美吗?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你看到的美景吗? 生:荷花池中长满了碧绿的荷叶,像一个个大圆盘;一朵朵荷花从荷叶间冒出来,露出了笑脸。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板书:古诗二首) (1)学习生字“首”:读“ sh du”,翘舌音,在文中是表示数量的量词,还可以说“一首歌”“一首曲子”等。 (2)课题中的“二首”指的哪两首古诗?画出来,读一读。(《池上》《小池》。) 3.明确本课时学习任务:学习第一首古诗《池上》。(板书:池上)齐读诗题。 4.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北)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白居易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二、初读课文,识字写字 1.(课件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1)读准字音,识记生字;圈出不理解的字词,小组交流。 (2)小组合作朗读诗句,把诗句读正确、读通顺。 2.检查交流情况,重点解决生字的识记、书写。 (1)正音。“采”“踪”都是平舌音,“踪、萍”是后鼻音,“迹”的声调是四声。 (2)记形。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十一课课件古诗两首

21、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有节奏的朗读古诗《望天门山》; 2、会认4个生字; 3、背诵古诗《望天门山》并会默写。 4、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以前我们学习过很多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一首他的诗《望天门山》,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有3个学习目标,我们一起来读一遍。这节课我们就来比比,看谁把学习目标完成得最好。 三、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1、自学指导:先自由读古诗,并找出自己不会认的字(用横线划出来,能够借助字典查询)。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节奏,3分钟后比读古诗。 2、指名朗读古诗,适时纠误。 3、有节奏的朗读古诗。 4、比读古诗。分组指名来读。 四、理解古诗内容 1、自学指导:朗读诗句,借助插图,联想古诗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可以和同学相互说一说,5分钟后比一比哪一组理解的最接近古诗大意。 2、分组汇报讨论情况,其他小组补充。 3、师生共同描述古诗大意。 4、品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学习会写字 1、自学指导:(1)、认读这4个生字 (2)、分别给生字口头组词1-2个 (3)、观察生字结构,同桌互说记字方法。 2、提出难写的生字,共同识记。 4、练写生字。 六、当堂训练 1、背诵古诗 2、默写古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节奏的朗读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2、背诵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3、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出示学习目标 齐读学习目标,上节课同学们表现非常好,这节课我相信你们能做得更好。有没信心达到这些目标,我们来比比谁做得最棒。 三、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1、自学指导:先自由读古诗,并找出自己不会认的字(用横线划出来,能够借助字典查询)。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节奏,3分钟后比读古诗。 2、指名朗读古诗,适时纠误。 3、有节奏的朗读古诗。 4、比读古诗。分组指名来读 四、理解古诗大意 1、自学指导:朗读诗句,借助插图,联想古诗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可以和同学相互说一说,5分钟后比一比哪一组理解的最接近古诗大意。 2、分组汇报讨论情况,其他小组补充。 3、师生共同描述古诗大意。 4、品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当堂训练 1、背诵古诗 2、完成练习册

20 古诗两首(教案)

20古诗两首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感悟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2课时。 一、导入 1.(播放音乐)平时大家积累了许多古诗,想和老师对对诗吗?(学生自由发言) 2.能记住这么多的古诗,你们真棒。知道我们刚才所对的古诗是谁写的吗?(李白)你们了解李白吗?(课件出示李白素描图) 3.千年圣地黄鹤楼,如诗如画江南春。当时诗人李白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上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此时老朋友却要东下扬州,这真是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这首送别诗。 [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初步感知 1.同学们,老师写在黑板上的课题最后那个字怎么写呀? 明确:注意“陵”字正确书写,“陵”右上是“土”,下边是折文。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点明:送的地点,谁送谁,“之”的含义,对黄鹤楼、广陵及人物的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的友谊故事等。

3.题目中的关键词我们都知道了,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前往广陵。 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为什么这么著名呢? 明确: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然而同样的兴趣爱好,同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三、整体感知 1.就是这么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我想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了吧,自己先放声读读,读的时候一定要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2.学习生字,全班齐读。 3.请一个同学来读这首诗,要读出韵味。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想你的头脑中会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明确:这首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和李白站在岸边目送孟浩然远去这两个情景。 4.有谁知道哪几句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的情景,哪几句诗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前两句描写了孟浩然告别的情景,后两句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 四、质疑探究 1.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我们知道平面图的规则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哪个同学能结合诗句说一说黄鹤楼和扬州的位置。 明确: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故人”是什么意思?在这指谁?从哪知道的? 明确:老朋友;孟浩然;注释。 3.思考:烟花给你们什么感觉?还可以说什么样的三月? 学生:漂亮,绽放……百花盛开的三月,争奇斗艳的三月,阳光明媚的三月,鸟语花香的三月…… 教师总结: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现在又逢三月,这个季节去扬州,李白仿佛看见了扬州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一番景象。 4.老师请大家欣赏这时的江南一带的美景。(播放课件)此时此情此景,好友要去繁华都市,你有什么想说的? 教师小结: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出游自然十分羡慕。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 5.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呢?诗中哪儿告诉我们? 明确:看朋友乘坐的那只船;从第三句可看出。 6.长江是当时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只。为什么李白只看见孟浩然的孤帆呢?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因为李白注意力和感情都集中在孟浩然身上,在他眼中就只有好友的孤帆。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 7.“孤帆远影碧空尽”,真的都“尽”了吗?不“尽”的是什么?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第21课 古诗两首》同步练习卷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两首》同步练习卷一、填空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18分) 1.(3分)我默写古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 2.(3分)《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赞美的诗。诗人首先用“水光潋滟”赞美西湖时的水光;接着用赞美西湖时的山色。“晴方好”和(“”)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然后,诗人把西湖比做,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都是美妙无比,令人神往的。 3.(3分)火眼金睛。(辩字组词) 断孤碧 凡继狐 岩帆 4.(3分)给下面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字义,用“√”标出。 (1)天门中断.楚江开(1)判断(2)隔绝(3)戒除 (2)水光潋滟晴方.好(1)当(2)方法(3)刚刚 (3)欲.把西湖比西子(1)需要(2)想要(3)将要 (4)山色空蒙雨亦奇.(1)奇怪(2)奇妙(3)奇特 5.(3分)写出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这一诗句的意思。 6.(3分)课外拓展。 古往今来,人们用美好的语言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如写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你还能找出描写美好河山的诗句吗?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两首》同步练习 卷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18分) 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2.西湖;晴天;山色空蒙;下雨;雨亦奇;西子;晴天和下雨;3.断开;孤单;碧玉;平凡;继续;狐狸;岩石;帆船;4.(2);(3);(2);(2);5.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6.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word教案 (5)

第二十课古诗两首 学习目标 1.认识“鹤、孟、陵,辞、唯”五个生字,会写“孟、浩、陵”等七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3.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4.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从中感受友爱、友情的温馨。 教学重、难点 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前准备 1.搜集并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1—2首; 2.预习这两首古诗,了解李白与王维的生平; 3.课文插页的挂图。 第一课时 一、对联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吟诵一对《红楼梦》中的对联,并写下来: “黄金万两容易得,人间知己最难寻。” 2.导语,揭题。 人生苦短,在漫漫人生路上,除了亲情之外,还有一种情感也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友情。有人说,友情是真挚且宝贵的。的确,正如对联中所说的,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录。今天我们所要学习内容便与友情有关。(师板书课题)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a.生试读,诵读(注意“孟、陵、辞”的读音)。 b.师范读(也可录音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想:古诗描述了一件什么事?你是从哪里听出来的? 2.学法“引路”,自学古诗。 a.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我们应怎样来学习古诗? b.归纳如下学习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 3.“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 a.指名简介李白。 b.说说诗题给了我们哪些信息? c.指名学生朗读,注意咬音的准确。 4.明诗意。 a.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熟读古诗。 b.查字典或借助课文提供的注释,把它们“移注”到诗行中,读懂诗句的意思;记下不懂的问题,标注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不了的,在全班交流。 5.入诗境,悟诗情。 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从具体的诗句中体会到的? 6.围绕“学法”,自主合作学习。(提示:指导各组采用不同的汇报形式,如:介绍李白与孟浩然;说诗句意思,用逐句朗读逐句解释的方法;抓住“黄鹤楼”“之”烟花”“尽…‘唯见”等重点词,解释、朗读、品味;抓课文插图,结合自己的理解阐述画面,小组合作将李白与 盂浩然在黄鹤楼边依依惜别的情形表演出来等。) 7.小组汇报、交流。 (提示:在交流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烟花”来想象烂漫的春天景象,并能用 一小段话描写下来,当场点评。) 8.诵读诗句,体会情感。 a.找出一对近义词(孤——唯),想象:当时李白伫立在岸边,他可能做了些什么? b.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李白与孟浩然的心情。 c.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三、拓展延伸,自主学习 1.出示唐朝王维的《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释] a.罢:完了;完毕。b.柴扉:柴门。

(完整版)新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二首》教案

1、古诗二首 (1)村居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8个生字,会认11个生字。 2、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2、难点: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并通过想象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法:创设情景,进行层进式的引导与点拨。 学法: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感悟诗意诗情。 教具准备:朗诵音频、生字卡片。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在二三月间,公园里、学校中,到处都是春暖花开的景象。今天,老师还想带大家到一首古诗中去找一找小山村的春天呢! 二、自读古诗 1、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自己的学习符号标记应重点注意的地方。(如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难写的字等)

2、大家瞧,这么多的风筝多美呀,你能将它们放飞得更高吗?(指名认读生字) 提示:“莺”的韵母是“ing”,不要念成了“in”。 “趁”是的韵母是“en”,不是“eng”。 3、同学们真不错,将漂亮的风筝都放上了天。让我们再来认认它们! 4、进行自学,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 5、互相交流。 6、师针对难字进行指导。 三、品悟古诗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早春二月的小山村是冰冷沉静的吗?它有怎样的美景? 1、自由读读古诗,你会有很多的发现的。 2、学生自由读诗。 3、你看到了什么?学生生汇报。 4、(PPT上的诗句)你能把你看到的这些带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文。重点引导学生通过“长”“飞”“拂”“醉”等字眼体会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 5、瞧,草儿吐出嫩绿的新芽,黄莺也飞来快乐地歌唱,河堤上的杨柳也陶醉在这迷人的春色中,在春风的吹拂下轻轻柔柔的。我们的小山村变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想配合这美丽的画面再来读读吗? 6、你还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 7、这么多美妙的感觉,我想大家一定能读好这一句的。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组21古诗两首同步练习(II )卷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组21古诗两首同步练习(II ) 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练习 (共5题;共39分) 1. (4分)《望洞庭》的作者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望天门山》的作者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 2. (5分)抄写词语 旗舰指挥倾斜 3. (4分)理解课文《饮湖上初晴后雨》内容填空。 (1)《饮湖上初晴后雨》题目中的“饮”指________A.饮水;B.饮酒;C.饮茶;“湖”指________A.太湖;B.南湖;C.西湖。 (2)《望天门山》采用的手法是_____ A . 比喻 B . 白描 C . 夸张 4. (4分)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皱________(zóu zhóu)眉传________(cuán chuán)来 逼________(bī bí)近挣________(zhēnɡ zhènɡ)脱 5. (22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 去年生日那天,爸爸送我一只美丽的“小花鹿”。它既不会跑,也不会跳,是个泥制的储蓄罐。 “小花鹿”可真讨人喜欢。圆圆的脑袋上,一对粉红的耳朵向上竖着,仿佛在倾听周围的动静。脸上嵌着两只明亮的眼睛,透蓝的眼眶里,那圆溜溜的黑眼珠还真有神采呢!一张小嘴微微撅着,像是要跟我说话。“小花鹿”的身体是橘黄色的,上面还有大红色的梅花斑纹。它那条又小又短的尾巴向上翘着,显出一副调皮的样子,它整天静静地蹲在我的写字台上。我在它的脖子上系了一条绿丝带,打了个蝴蝶结,这一下,它变得更加神气和漂亮了。 自从我有了“小花鹿”以后,那些话梅啦、山楂啦、橄榄啦,不像过去那么吸引我了。我不再随便买零食吃,把节省下来的钱,从“小花鹿”后脑勺上的小口子里塞进去。每当我这样做的时候,“小花鹿”就像吃到了鲜嫩的树叶一样,高兴得眯起眼睛笑了。. 一天又一天_____一个月又一个月_____不到一年_____“小花鹿”变得沉甸甸了_____我抚摸着它_____高兴地说_____这下_____我就可以去买许多书啦_____你的功劳真不小啊_____ (1)给没有加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 一天又一天________一个月又一个月________不到一年________“小花鹿”变得沉甸甸了________我抚摸着它________高兴地说________这下________我就可以去买许多书啦________你的功劳真不小啊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①倾听:________ ②功劳:________ (3)第二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________”画出来。 (4)给短文加个题目________ (5)作者自上而下有顺序地描写了“小花鹿”的外形:脑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花鹿”的功劳是________。

二年级下语文教案-1 古诗两首苏教版

二年级下语文教案-1 古诗两首苏教版

1 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 3.初步懂得两首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会写“乃、随、潜”等7个生字。 2. 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并初步懂得诗的意思,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初步懂得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1.(出示图片)小朋友们,现在正是春天,天气暖和,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畅。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古代诗人为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写的两首诗。(板书:古诗两首) 2.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生:杜甫) 简介:杜甫:字子美,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深刻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被后人称为“诗史”。《春雨》原题《春夜喜雨》课文节选了前四句。 二.自学。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2.教师出示生词卡片,检查字词读音。 3.指名朗读,正音。 三.导学。 1.师范读,生齐读两遍。 2.师:同学们已经读了《春雨》这首诗,觉得诗中描写的是什么样的一场雨? 生:描写的是一场好雨。 师:什么样的雨才是好雨呢? 师:庄稼正需要雨水的时候下的雨就是好雨。 生:不耽误人们做事、生活的雨,比如夜里下的雨是好雨。 生:能浇灌花草树木的雨是好雨。 3.师:《春雨》这首诗中的“好雨”有这些特点吗?从哪儿能看出来?

部编本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教案

15古诗二首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诗人以满湖的荷花荷叶作为写作对象,前两句议论,后两句写景,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之情。整首诗景色醉人,韵味十足。特别是最后两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意境广阔,给人无尽的喜悦和想象。 《绝句》为唐代诗人杜甫所作,诗人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地描绘了一幅无限生动的春景图 学情分析 这两首古诗朗朗上口,便于背诵,也可能多数同学已经会背,但诗意不一定理解得很透彻。教师必须在教学时进行引导,之后让学生去读,去体会,去感受,去理解,最后让他们串讲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教学建议 古诗欣赏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建构以及多元认识是古诗教学的根本出发点。要真正理解古诗,就应将“感悟诗意,品味诗情”作为研读目标,践行“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体验,达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使双方都能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中共同获得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吟诵中感受诗歌不同的旋律与优美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重点难点免费更新请加微信:330797386(清茶老师小学教育资源) 重点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 1.理解诗句意思,体会古诗描写的意境。 2.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诗人的资料及古诗的写作背景,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课题:8 古诗二首 【教学要求】 1.认识“楼、依”等12个生字,会写“楼、依”等10个生字,认读生字组 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壮丽。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楼、依”等6个生字,会写“楼、依”等5个生字,认读生字组 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题意。 1.小朋友,你们喜欢背古诗吗?谁来背两首听听。 2.今天我们要来学一首新的古诗,看老师写课题。(师板书课题:登鹳雀楼) 3.小朋友,课题上哪个字你已经认识了?(结合学生回答教学生写“楼“,并指导书写)题目应该怎么读才能读准节奏?(登/鹳雀楼) 4.课题还有不理解的吗? 5.结合学生的疑问,教师讲述(课件出示2):鹳雀楼名称由来:鹳雀,是一种鸟,形状像鹤。在山西永济县的黄河边上,【设计意图:学习古诗就从背诵古诗入手。古诗,背起来朗朗上口,正是低年级小学生喜欢做的事情。】

有一座楼经常有鹳雀停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给它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鹳雀楼。大家看,这就是鹳雀楼。(师贴图)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要求。(课件出示3) 要求: ①借助拼音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看看从这首里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你没有读懂? ③数一数这首诗有几句。 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注意倾听,感受古诗诵读的节奏和停顿。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指名读古诗,检查读的效果。(教师点评) “尽”是前鼻音,“层、黄、穷”是后鼻音,“依、欲”是整体认读音节。 3.领读、齐读。 三、图文结合,细读品味。 过渡:有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很多美丽的风景,他看到了什么呢?咱们一起去看看。 1.请小朋友打开书,自由地读诗,看看图,想一想:诗人王之涣登上楼以后看到了什么? 2.交流:你和王之涣在鹳雀楼上看到了什么呢? (白日、群山、黄河、大海) 在交流过程中相机地送一些词语帮助他们积累。(课件出示5)如:连绵起伏的群山、奔流不息的黄河等。(板书:群山黄河) 3.作画:假如老师想把你们看到的画下来,你能帮帮我吗? (1)白日依山尽。 “白日”在诗中指傍晚落山的太阳。在师生共同的作画中达成一致:太阳要和山靠得近些,并且在一点一点往下落。 结合诗句猜一猜哪个字是太阳和群山靠得近的意思,(依)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教案

12、古诗二首

新课 教学()分钟二、初读古诗,感受节奏。 (课件出示2) 初读要求: (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相正音。 逐句检査朗读,随机出示折叠卡片认读“踪迹”“浮 萍”,并正音。 以字带词,加上动作,读好词组“撑小艇”——以词带句,正确朗读诗句“小娃撑小艇”。 卡片认读“踪迹——藏踪迹”,“踪”读好平舌——以词带句,正确朗读诗句“不解藏踪迹”。 卡片认读“浮萍”,结合浮萍的图片,借助形声字形旁表意的特点识记:浮萍是漂浮在水面的一种水草,因此浮是三点水,萍是草字头。——以词带句,正确朗读诗句“浮萍一道开”。 把诗句连起来读一读,把整首诗读正确。 教师范读、自由练读,读出诗的节奏。 三、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课件出示3、4)教师分别出示“小娃采莲回”和“浮萍一道开”的图片,让学生找到相应的诗句连一连。并说说这样连的理由。 学习诗句“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课件出示 5) (1 )边做动作边读诗,理解和识记“采”。 采:(课件出示6)出示字源,看老师演示动作,结合字形知道采字的“爪字头”代表手,采表示用手采摘树木上的果子。 (2)请同学当当小娃来演一演采白莲的动作,感受小 娃偷采白莲时既忐忑又高兴的心情并指导朗读。 学习诗句“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课件出示 7)【设计意图:初读感知,生字的正音,为下面的分析和阅读铺平道路。】 【设计意图:根据图片的意思找到相应的诗句并说明理由,这一设计是为了降低难度,借助图画这一载体,将学生对古诗初读后的理解通过连线的方式呈现出来。说理由的过程就是学生对古诗大意的初步感知。】

板书内容 小娃偷采 池上天真无邪顽皮可爱不解一道开 课堂作业新设计 1.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踪(zōnɡ zhōnɡ) 萍( pín pínɡ) 泉(quán qán) 露( loù lù) 2.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古诗描绘了孩子什么样的形象?() A.胆大 B.愚笨 C.天真 D.活泼 参考答案: 1.踪(zōnɡ) 萍(pínɡ) 泉(quán) 露(lù) 2.《池上》写了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不知隐藏踪迹的顽皮、可爱形象。 3.C、D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能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词语、古诗大意。 2. 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教具 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导入()分 钟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2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大家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板书:《小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