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水稻稻曲病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水稻稻曲病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水稻稻曲病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水稻稻曲病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水稻稻曲病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摘要稻曲病近年来逐渐上升成为危害水稻生产的的主要病害,然而多数农民对此病害重视不够和缺乏防治知识。结合近年来生产实践,总结了稻曲病的危害、症状、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以指导实际生产。

关键词稻曲病;危害;症状;病原;发生规律;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01-0081-01

水稻稻瘟病、纹枯病是我县水稻生产的两大主要病害,近年来随着种子市场的放开,种子流通面广频繁,以及气候的变化,施肥量的增加,致使稻曲病传染危害呈漫延上升趋势,成为我地水稻生产的主要病害,其发生面积大、发病率高、危害重,然而多数农民对此病害重视不够和缺乏防治知识。笔者通过查阅有关资料,结合近年来生产实践,基本掌握了此病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现介绍如下。

1分布与危害

水稻稻曲病分布较广,在长江流域及南方各省稻区时有发生,近年来,在我地杂交稻品种上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危害较重。水稻被害后造成瘪谷,空壳率增加,千粒重下降,碎米率增加,出米率降低,对产量影响较大。据测定,病穗最低减产3%,一般为6%~12%,高的可达20%以上。同时,病米和菌核往往混杂于健米中而成“黑米”,很难淘洗干净,不但影响大米品质和商品性,而且稻曲病病菌有毒,人畜食了有慢性中毒反应。

2症状

稻曲病俗称灰苞、丰产果,又称为黑穗病、绿黑穗病、谷花病、青粉病。该病在水稻扬花灌浆期发生,只发生于穗部,为害部分谷粒。病菌在水稻受害谷粒的颖壳内形成淡黄色菌丝块渐膨大,将内外颖壳撑开而外露,并逐渐增大,包裹全粒,可比健粒大3~4倍,最后形成淡黄色像球形或椭圆形或麦豆瓣形的块状物(又称稻曲),即病菌的孢子座。稻曲初呈黄褐色而平滑,外有被膜,成熟后

稻曲病是一种黄曲霉菌不能食用

温謦提醒:稻曲病是一种黄曲霉菌不能食用 发布单位:沙头镇发布时间:2009-11-6 18:46:19 来源:沙头镇作者: 目前,正是晚稻收获季节,笔者下村看到大部稻谷有稻曲病,学名叫水稻稻曲病,稻曲病俗称谷曲、天曲,农民朋友认为水稻谷曲是丰收的象征。 近几年稻曲病呈上升趋势,稻曲病是一种黄曲霉菌感染的一种真菌病害,黄曲霉菌可分泌出黄曲霉素,黄曲霉素是一种毒素,可导致细胞基因突变,是一种致癌物因此应当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 稻曲病俗称谷黄、谷曲、天曲。稻曲病不仅影响产量,且因病菌含对人、畜、禽有毒物质及致病色素。用混有%以上病谷喂猪后,肉猪生长、增重速率下降;母猪产死胎,畸形胎,仔猪成活降低。对人的健康也有不良影响。

稻曲病病菌毒素致病色素对人类健康和畜禽生产造成危害。稻曲病菌可产生对人畜有害的毒素,通过稻米、饲料等农产品,直接进入食物链,造成淀粉类食品,动物性食品与肉蛋奶等连锁污染,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自然环境污染。随着感病稻谷的收割、晾晒、加工,致使稻曲病菌扩散漫延,进入空气、水域和土壤,严重污染了自然环境,也为下年稻曲病的大发生流行,提供了病原菌。 那么,怎样吃米才安全有益呢首先,要将稻谷中呈黄绿色的谷曲剔除,然后加工大米,在食用时用水反复冲洗干净煮饭才能食之。黄曲霉菌毒素有水溶性,即使加温到200℃,也不能破坏黄曲霉菌毒素。而经过漂洗、冲洗,稻米所污染的黄曲霉菌毒素基本上能溶到水里去,从这一点来讲,吃煮熟的米饭相对来说较为安全。 据介绍,黄曲霉毒素是一类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霉菌代谢产生的生物毒素,其毒性非常强,是砒霜的68倍、敌敌畏的100倍,被证明对人和动物肝、肾脏有很大危害。人类摄入被该毒素污染食品可诱发原发性肝癌、胃癌、肺癌等,致癌所需时间最短仅为24周;牲畜摄入被污染饲料可引起病理学变化,降低生长率和抗病能力,导致死亡率上升。研究表明,乙肝病毒携带者接触黄曲霉毒素后,引发肝癌的几率是一般人的60倍。

水稻稻曲病防治药剂有几种

水稻稻曲病防治药剂有几种? 一、稻曲病症状及危害 稻曲病又叫稻伪黑穗病、稻绿黑穗病、稻谷花病、稻青粉病,俗称丰产病、丰收果,为真菌病害,在世界水稻产区均有分布发生,一般发病率为3%~5%,严重的达30%以上,减产可达20%~30%。 稻曲病主要在水稻抽穗扬花期染病,病菌主要危害稻穗上部分谷粒。发病的谷粒先在颖壳的合缝处露出淡黄绿色的病菌孢子代替米粒,一般一穗有一粒至数粒受害,也有多到十几粒,甚至数十粉的。起初“稻曲”很小,以后撑开内外颖自合缝处外露,将整个花器包裹起来,表面光滑,外被薄膜,逐渐向两侧膨大,或呈稍扁平的球形。薄膜随“稻曲”的长大而破裂,颜色由橙黄色转为黄绿色,最后成墨绿色,外壳龟裂。最外面被覆盖着一层墨绿色的粉状物,即病菌的厚垣孢子,带黏性,不易随风飞散。 二、稻曲病传播途径和发病原因 稻曲病病菌以厚垣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和落入田间越冬,也可以菌核在土中越冬。第二年菌核萌发产生子座,形成子囊壳,产生子囊孢子,成为主要的初侵染源。厚垣孢子产生分生孢子,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开花时萌发,菌丝侵入子房和柱头,并深入胚乳中迅速生长形成孢子座,造成谷粒发病。 稻曲病病菌在气温24~32℃时发育良好,以26~28℃时为最适温,低于12℃或高于35℃时菌丝生长速度明显减缓和被抑制。菌核萌发产生子实体的最适温度为26~28℃。 1、一般抽穗晚、梗粒数多、抽穗慢、抽穗期长的水稻品种,稻曲病发病重。

2、水稻在抽穗扬花时遇多雨、低温,特别是连阴雨天气,稻曲病发生重。 3、水稻偏施氮肥,穗肥用量过多,田间郁蔽严重,通风透光差,相对湿度高,发病重。淹水、串灌、漫灌是导致稻曲病传播的重要原因。 三、稻曲病防治方法 1、水稻种子在播前晒种1~2天,再用清水浸泡24小时,然后用硫酸铜200倍液,或福尔马林50倍液,或3%~5%生石灰水浸种3~5小时,也可用50%多菌灵500倍液浸种24小时。药液要淹没种子,浸种时不能搅动。 2、选种高产、抗病水稻品种种植,同时在田间发现病穗,应随时摘除病粒,必要时剪除整个病穗。 3、水稻合理密植,适时移栽。施足基肥,增施农家肥,少施氮肥,配施磷、钾肥,慎用穗肥。 4、根据预测预报,水稻孕穗至破口期多雨,有利于发平邮,对密穗型品种及易感病品种、或上年发病严重地块、或后期生长嫩绿田块,在破口前5~7天进行药剂防治。如气候条件有利于发病,在齐穗期再施药一次。可用药剂: 1、5%井风霉素水剂100~150mL/亩,10%井风霉素粉剂50g/亩,20%井风霉素粉剂25g/亩,兑水75~100kg,在水稻孕穗至始穗期喷施。 2、20%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100g/亩,兑水75~100kg喷雾,可兼治黑粉病。 3、20%瘟曲克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4、%保穗宁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以上药剂均在水稻抽穗前7~10天使用,如破口期施用易发生药害。

水稻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水稻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1、水稻虫害我国已知的水稻虫害有350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有20余种,常见的水稻虫害有以下几种: (1)水稻螟虫危害水稻的螟虫种类很多,主要有三化螟和二化螟,部分地区还有大螟等。三化螟和.二化螟都是以幼虫钻蛀茎秆危害水稻,水稻受害后出现的症状是枯心和白穗,二化螟还取食叶鞘,造成枯鞘。 防治方法:①每亩用50%杀螟松乳油0.15~0.2千克,对水50~60千克喷洒,用药1~2次;②每亩用杀虫双大粒剂1千克拌细土30千克制成毒土撒施;③每亩用40%的水胺硫磷0.1~0.15千克对水50~60千克喷洒。 (2)粘由粘虫是一种迁飞性害虫,又称”行军虫”,一般每小时飞行速度为20~40公里。以幼虫取食水稻叶片,危害轻时叶片被吃成缺刻,严重时大部分叶片被吃光,水稻减产10%—20%,大发生时,其幼虫不仅吃光叶片:还咬断穗茎,造成颗粒无收,所以有些地方称它为“剃枝虫”。 防治方法:①每亩用50%辛硫磷O.1”0.15千克对水50~60千克喷洒;②每亩用80%敌敌畏0.15~0.2千克对水50~60千克喷洒;③每亩用2.5%的敌杀死0.1~0.15千克对水50~60千克喷洒。 (3)稻飞虱和稻叶蝉这两种害虫每年发生代数较多,繁殖量大,以吸食水稻汁液造成危害,导致稻株枯死,倒伏落塘。它们都具有暴发性,还传播病毒病,是对水稻危害比较大的害虫。防治方法:①每亩用30%甲胺磷0.15- 0.2千克对水50~60千克喷洒;②每亩用40%的叶蝉散0.15~0.2千克对水喷洒:③每亩用50%的杀螟松0.1-0.15千克对水喷洒。(4)负泥虫负泥虫又称“背屎虫”,负泥虫的成虫、幼虫都可以危害水稻,但以幼虫为,主,取食水稻叶片的叶肉,留下透明的表皮,形成纵行的白色条纹,叶尖逐渐枯萎,危害严重时,全叶发白焦枯或全株死亡,一旦发生,常减产10%左右。 防治方法:用90%敌百虫结晶0.1~0.15千克对水50-60千克喷洒,接近傍晚时用药为好。 2、水稻病害 (1)稻瘟病稻瘟病又叫稻热病,群众称它为”火风”、烂颈瘟。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根据受害时期和部位不同,分别称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和谷粒瘟等。几种主要稻瘟病的识别如下。 苗瘟:一般发生在三叶期以前,病苗基部变成灰黑色,叶片变成淡红褐色,使整株秧苗枯死。 叶瘟:从秧田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生,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有少数发生在叶鞘上,其病斑有好几种类型,但主要是慢性型奉。急性型两种。慢性型病斑在田间最常见,其形状有点像织布的梭子,两头尖中间大,病班的最外层为深褐色,中间为灰白色。急性型病斑呈灰绿色或暗绿色水浸状,一般为圆形、椭圆性或不规则形。 穗颈瘟:发生在穗颈部,使穗颈变成黑褐色,最后干枯腐烂。发病早的使水稻变成白穗,发病迟的使谷粒不饱满 防治措施:①选用抗病高产良种;②播种前搞好种子处理,一般用50%的多菌灵1000倍液浸种2天;③药剂防治,每亩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0,1~0.15千克对水50~60千克,或40%富士1号乳油0.1~0.15?千克对水50~60千克,或30%稻瘟灵0,15~0.2千克对水50~60千克喷洒。 (2)白叶枯病白叶枯病分为叶枯型和凋枯型两种。其中叶枯型占65%左右,凋枯型占35%左右。叶枯型病害大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出现黄绿色斑点,斑点迅速扩展成条斑,受害严重时条斑可延伸至叶片基部,宽达叶片两侧。凋枯型病害大多在秧苗移栽后15~30天出现一次发病高峰,病株心叶首先发病,出现失水青枯,随后其它叶片相继青萎,最后出现死苗、缺

七种农药防治水稻稻曲病效果比较

七种农药防治水稻稻曲病效果比较 摘要:用生产上常用的防治稻曲病农药井冈霉素(2种)?戊唑醇?枯草芽孢杆菌?己唑醇?稻瘟灵?蜡质芽孢杆菌进行水稻稻曲病防治效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7种农药在厂家推荐用量下,防治效果为81.01%~86.48%,防治效果最高的是1 000亿个活芽孢/g 枯草芽孢杆菌WP 660 g/hm2处理, 但与430 g/L戊唑醇FW 150 g/hm2?20%井冈霉素WP 750 g/hm2?430g/L己唑醇FW 261.6 g/hm2?40%稻瘟灵EC 1 407.5 g/hm2?25亿CFU/g 蜡质芽孢杆菌WP 660 g/hm2处理的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只与5%井冈霉素AS 1 800 g/hm2处理的防治效果差异显著,但所有处理间无极显著差异?因此,生产上可从用药量?用药成本?药品价格等方面综合考虑,灵活选择常用的防治水稻稻曲病农药? 关键词:稻曲病;农药;防治效果 Effects Comparison of Seven Kinds of Pesticide for Control of Rice False Smut Abstract: 7 pesticides oftenly-used in rice production, such as jinggangmycin(2 kinds), tebuconazole, Bacillus subtilis?hexaconazola?isoprothiolane and B. cereus, were selected to compare their effects of controlling rice false smu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rol effects of these pesticides ranged from 81.01% to 86.48% at recommendatory dosage. The 1×1011 CFU/g B. subtilis WP had the best control effect which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430g/L tebuconazole FW,20% jinggangmycin WP, 430g/L hexaconazole FW, 40% isoprothiolane EC and 2.5×1011 CFU/g B. cereus WP, but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the 5% jinggangmycin AS. Therefore, the selection of pesticide for rice false smut controlling could be decided by the factors such as dosage of pesticide, cost, price and so on. Key words: rice false smut; pesticide; control efficiency 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Cooke)Takahashi]属子囊菌纲麦角菌科真菌,可使水稻发生稻曲病?稻曲病又称伪黑穗病?绿黑穗病?谷花病?青粉病,俗称“丰产果”[1],发生范围较广泛,是世界性水稻真菌病害,已经发生于亚洲?非洲?美洲?欧洲的水稻种植区,包括中国?日本?菲律宾?印度?印尼?美国?巴西?澳大利亚?埃及?孟加拉国?英国等40多个国家[2],其中以中国?日本?菲律宾发生比较严重[3]?该病只发生于水稻穗部,为害部分谷粒[4]?受害谷粒内菌丝块膨大,内外颖裂开,露出淡黄色块状孢子座,后孢子座包于内外颖两侧,呈黑绿色?孢子座初期外包一层薄膜,后破裂,散生墨绿色厚垣孢子?有些谷粒两侧生出黑色扁平菌核,遇风吹雨打易脱

水稻稻曲病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曲病综合防治技术 稻曲病是水稻后期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稻曲病多称为“乌米”,又称青粉病、绿黑穗病、谷花病,多发生在收成好的年份,故又名丰收果。近年来,在各地稻区均有发生,因本病原菌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发生危害不断扩大,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危害程度越来越重。此病虽然对产量影响不大,一般减产5%~10%。但是该病的病原菌含有色毒素,不仅降低稻米品质,而且对人体健康非常有害。 1.症状 稻曲病只发生于穗部,一般在水稻开花至乳熟期发病,主要在水稻抽穗至扬花期感病,危害穗上部分谷粒,少则每穗1~2粒,多则每穗10多粒。初发病的病粒大小、形状与健粒基本相同,病粒色泽稍带黄色,有充实感,不透光,剥开颖壳,可见白色絮状物。病菌孢子多在破口期进入,在颖壳内生长,初时受侵害谷粒颖壳稍张开,露出黄绿色的小型块状突起,后逐渐膨大,将颖壳包裹起来,形成比正常谷粒大3~4倍的菌块。菌块近球形,颜色逐渐变为黄绿或墨绿色,墨绿色菌块表面光滑,最后龟裂,散出墨绿色粉末(孢子)。 2.传播途径

病菌以落入土中菌核或附于种子上的厚垣孢子越冬。翌年菌核萌发产生厚垣孢子,由厚垣孢子再生小孢子及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气温24-32℃病菌发育良好,26-28℃最适,低于12℃或高于36℃不能生长,稻曲病侵染的时期有的学者认为在水稻孕穗至开花期侵染为主,有的认为厚垣孢子萌发侵入幼芽,随植株生长侵入花器为害,造成谷粒发病形成稻曲。抽穗扬花期遇雨及低温则发病重。抽穗早的品种发病较轻。施氮过量或穗肥过重加重病害发生。连作地块发病重。 3.影响因素 3.1栽培管理。栽培管理粗放,密度过大,灌水过深,排水不良,尤其在水稻颖花分泌期至始穗期,稻株生长茂盛,若氮肥施用过多,造成水稻贪青晚熟,剑叶含氮量偏多,会加重病情的发展,病穗病粒也相应增多。 3.2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影响稻曲病菌发育和侵染的重要因素。稻曲病菌在温度为24~32℃均能发育,以26~28℃最为适宜,34℃以上不能生长。同时,稻曲病菌的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均借风雨侵入花器,因此影响稻曲病菌发育和侵染的气候因素以降雨为主。在水稻抽穗扬花期雨日、雨量偏多,田间湿度大,日照少,一般发病较重。 3.3品种。一般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发病重;秆矮、穗大、叶片较宽而角度小,耐肥抗倒伏和适宜密植的品种,易发生稻曲病。此外,颖壳表面粗糙无茸毛的品种发病重。

稻曲病

水稻稻曲病 Rice False Smut 稻曲病又称假黑穗病、绿黑穗病、青粉病、谷花病、“丰收病”等。我国早在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便有指稻曲病菌子实体为“粳谷奴”的记载。该病在亚洲、美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及我国各稻区都有不同程度发生。一般穗发病率为4%~6%,严重达50%以上,粒发病率为0.2%~0.4%,高的可达5%以上。它不仅使秕谷率、青米率、碎米率增加,局部田块减产20%~30%,而且当稻谷中含有0.5%病粒时能引起人畜中毒症状。 症状 仅在水稻开花以后至乳熟期的穗部发生,且主要分布在稻穗的中下部。病菌侵入谷粒后,在颖壳内形成菌丝块,破坏病粒内的组织。菌丝块逐渐增大,颖壳合缝处微开,露出淡黄色块状的孢子座。孢子座逐渐膨大,最后包裹颖壳,形成比健粒大3~4倍表面光滑的近球形体,黄色并有薄膜包被,随子实体生长,薄膜破裂,转为黄绿或墨绿色粉状物(厚垣孢子),一穗中仅几个或十几个颖壳变为稻曲病粒。病粒中心为菌丝组织密集构成的白色肉质块,其外围因产生厚垣孢子的菌丝成熟度不同,可分为3层:外层最早成熟,呈墨绿色或橄榄色;第二层为橙黄色;第三层为黄色。 此病诊断要点是一穗中仅几粒多者十几粒颖壳变成稻曲病粒,比健粒大3~4倍,黄绿色或墨绿色,状似黑粉病粒。

病原 有性态为Claviceps oryzae-sativae Hashioka ,属子囊菌亚 门麦角菌属;无性态为 Ustilaginoidea virens (Cooke) Takahashi ,异 名为U. oryzae (Patou.) Bref.。厚垣孢子墨绿 色,球形或椭圆形,直 径4~8μm ×4~7μm ,表 面有疣状突起,由菌丝 渐变粗短、原生质浓 缩、胞壁加厚形成。发 芽后产生短小而上细下粗、单生或分枝、有 分隔的菌丝,在其顶端 生几个椭圆形或倒鸭梨形的分生孢子,直径4~5μm ,分生孢子梗粗2.0~2.5μm 。菌核扁平、长椭圆形,初为白色,老熟后变黑色,长可达2~20mm 。通常一病粒内生菌核2~4粒,以2粒着生于病谷两侧包住谷颖为最常见,成熟时容易脱落。第二年落在土中的菌核产生肉质子座数个。子座具有一长约1cm 的柄和一球形或帽状的顶部。子囊壳球形,埋生于子座顶部表层,孔口外露,使子座顶部表面呈疣状突起。子囊长筒形,无色,内并列着生8个无色丝状的子囊孢子。 厚垣孢子在3~4?C 干燥条件下可存活8~14个月,但在28?C 以上高温高湿条件下,2个月便丧失萌发力。厚垣孢子中,黄色的能萌发,黑色的不能萌发。厚垣孢子萌发温度范围为12~36?C ,适温25~28?C ,30?C 虽也可部分萌发,但产生分生孢子数很少,40?C 时不能萌发,50?C 时致死;pH 2.77~9.05之间都能萌发,但最适pH 5~7;此外,萌发需要水滴;1%~2%葡萄糖、蔗糖、果糖、甘露糖,麦芽糖、棉籽糖及淘米水也有利于厚垣孢子萌发,并可促进分生孢子的产生,而1%的菊糖、1%的尿素、硫酸铵、氯化钾以及水稻幼苗的根、芽榨出液和根分泌物则抑制孢子萌发;日光、荧光灯和紫外线对萌发无作用。大米粒、大米煎汁、马铃薯煎汁和燕麦培养基及米饭培养基有利于菌丝生长和厚垣孢子的产生,但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加,菌丝生长减慢,厚垣孢子数减少。菌丝体在pH3.5~8.5时能生长,最适pH6.5~7.5。病菌能产生毒素,即稻曲菌素A 、B 、C 、D 、E 、F ,它们对水稻胚芽有明显抑制作用,能抗水稻的有丝分裂。 发病规律 此病以菌核在地面越冬,第二年7~8月间开始抽生子座,上生子囊壳,其中产生大量子囊孢子;厚垣孢子也可在被害的谷粒内及健谷颖壳上越冬,随时可萌发产生分生孢子且可维持6个月的发芽力。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都可借气流传播,侵害花器和幼颖。在北方稻区一年只发生一次,在南方稻区则以早稻上的厚垣孢子为再次侵染源侵染晚稻,或早抽穗的水稻上的厚垣孢子可能成为迟抽穗水稻的侵染源。有人认为马唐属杂草Digitaria marginita L. 是稻曲病菌的中间寄主。病菌在孕穗期侵害子房、花柱及柱头;后期则侵入幼嫩颖果的外表和果皮,蔓延到胚乳中,然后大量增殖,并形成孢子座。病粒则在水稻扬花末期至灌浆初期出 图1-4水稻稻曲病菌 1.菌核萌发出子座 2.子座顶部纵剖面 3.子座内的子囊壳纵剖面; 4.子囊及子囊孢子 5.厚垣孢子及其着生在菌丝上的状态 6.厚垣孢子的萌发(引自浙江农业大学编《农业植物病理学》)

水稻害虫

第一章水稻类害虫 在我国危害水稻的害虫有300多种,其中危害较重的常见种类有40多种。 常见水稻害虫主要有四类: 1.钻蛀类:钻蛀水稻的茎杆,如二化螟、三化螟、大螟、褐边螟、台湾稻螟。 2.刺吸类:刺吸水稻的叶片,如稻飞虱类,叶蝉类,蓟马类,稻蝽类。 3.食根类:取食水稻的根系,如稻根叶甲,稻水象甲、稻摇蚊、稻水蝇蛆。 4.食叶类:取食水稻的叶片。如稻纵卷叶螟,弄蝶类,眼蝶类,象鼻虫,负泥虫,粘虫类,蝗虫类、潜蝇等。 本章学习要求 熟悉:水稻作物主要害虫的危害特点、生活史和习性。 掌握:水稻作物重要害虫三化螟、二化螟、大螟、稻纵卷叶螟、稻苞虫、稻飞虱和稻叶蝉的防治方法和具体措施。 一、钻蛀类害虫 这是一类以幼虫钻入稻叶鞘和茎杆中取食的害虫。 三化螟 (一)分布与危害 三化螟又名蛀心虫、钻心虫、蛀杆虫。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稻区,向北分布到烟台。 食性专一。仅危害水稻,偶食野生稻。以幼虫钻蛀稻株危害,取食叶鞘组织、穗苞和茎。形成“枯心苗”;“枯孕穗”;“白穗”、“半白穗”和“虫伤株”,对水稻产量影响较大,严重时颗粒无收。 (二)形态特征 1.成虫:雌蛾体长12mm ,雄蛾体长9mm 。 2.卵:雌蛾产卵块,椭圆形,几十粒至一百多粒卵相叠。 3.幼虫:共5龄。初孵幼虫又叫“蚁螟”。 4.老熟幼虫:头褐色。胸腹部黄绿色或淡黄色。 5.蛹:体长12-13mm,长圆筒形,初乳白色,黄白色后变为黄褐色,有银色光泽,外包白色薄茧。

(三)生活史和习性 一年可发生2-7代。在热带可终年繁殖。在温带不能终年繁殖,冬季需越冬,以老熟幼虫在稻桩内越冬。 成虫多在夜间羽化。成虫昼伏夜出,雌蛾白天常静伏在蹈株中上部,雄蛾多隐蔽潜伏于蹈丛基部。 飞翔力强,累计可飞翔30km,因此需注意联防。 成虫趋光性强,雌蛾交配后趋光性较强。雄雌蛾交配多在羽化后1-3天。 成虫产卵具趋嫩性和趋绿产卵习性,因此,生长茂密,面积大的稻田着卵多。 初孵幼虫先咬破卵块上胶质和绒毛或咬破卵块底部叶片穿孔而出,到附近稻株上钻蛀,,蛀入茎杆需40-50分种,此段暴露时间是用触杀剂防治蚁螟的大好时机。 幼虫在取食生长过程中常离开原危害稻株转移到新稻株上危害,此称为转株。 二化螟 (一)分布与危害 二化螟又名钻心虫、白穗虫。在我国向北可分布黑龙江克山,向南分布到海南,食性较杂。但以幼虫危害水稻为主。在分蘖时期咬断稻心造成“枯心苗”;孕穗期危害造成“枯孕穗”;抽穗期危害造成“白穗”;乳熟期至成熟期危害造成“虫伤株”。 (二)形态特征 1.成虫:雌蛾体长12-15mm,头胸黄褐色,前翅黄褐或淡黄色,外缘有7小黑点。雄蛾体长10-12mm。前翅近长方形,黄褐或灰褐色,翅面满布褐色不规则小点,外缘有7个小黑点;后翅白色。近外缘渐带淡黄褐色。 2.卵:扁平,椭圆形,初产时白色,后渐变成茶褐色,将近孵化时变为黑色。 3.幼虫:共6-7龄。末龄幼虫体长24-27mm。 4.蛹:体长11-17mm,圆筒形,初为淡黄色,体背可见5条纵线,后转为棕色至酱红色 (三)生活史和习性 1.二化螟在我国一年发生1-5代,发生代数随纬度变化而变化很大。 2.二化螟以4-6龄幼虫在稻桩、稻草、茭白、野茭白、三棱草和杂草中越冬。 越冬幼虫抗逆能力强,冬季低温对其影响不大。到春季在稻桩中越冬的未成熟幼虫(4-5龄)还会爬出稻株转移蛀入麦类、蚕豆、油菜的茎秆内危害,并在茎秆内化蛹羽化。 3.二化螟的发生期和发生量与越冬寄主关系很大。

水稻稻蓟马识别与防治完整版

水稻稻蓟马识别与防治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田园《水稻稻蓟马识别与防治》 水稻虫害--稻蓟马近年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应该引起大家的注意:危害水稻的蓟马,以稻蓟马和稻管蓟马发生最为普遍,均属缨翅目,前者属蓟马科,后者属管蓟马科。 田间危害状 危害特征: 稻蓟马成、若虫锉吸叶片,吸取汁液,轻者出现花白斑,重者使叶尖卷褶枯黄,受害严重者秧苗返青慢,萎缩不发。2、稻管蓟马主要危害穗粒和花器,引起籽粒不实。若危害心叶,常引起叶片扭曲,叶鞘不能伸展,还破坏颖壳,形成空粒。 发生时期: 稻蓟马在我国南方可终年繁殖为害,主要危害单季稻,连晚秧田,单季直播稻苗期。

3月中旬,成虫开始活动,先在麦类及禾本科杂草上取食、繁殖,4月下旬水稻秧苗露青后,成虫大量迁往稻秧上,在水稻秧田及分蘖期稻田为害、繁殖,至7月中旬后,气温升高,水稻圆杆拔节后,虫口数量急剧下降,大都转移到晚稻秧田为害,以后再转移到麦苗和禾本科杂草的心叶或叶鞘间生活,11月底成虫进入越冬。成虫性活泼,迁移扩散能力强,水稻出苗后就侵入秧田。天气晴朗时,成虫白天多栖息于心叶及卷叶内,早晨和傍晚常在叶面爬动。雄虫罕见,主要营孤雌生殖。 田间检查方法: 发现叶片出现白斑或者叶尖处枯黄时,将手掌浸湿,然后在上述症状明显的地方轻轻扫过,手掌上即可发现有蓟马的成虫或者若虫。 农业综合防治措施 (1)消灭越冬虫源冬春铲除田边、沟边杂草,减少虫源基数。栽插后加强管理,促苗早发,适时晒田、搁田,提高植株耐虫能力。对已受害的田块,增施一次速效肥,恢复秧苗生长。 (2)药剂防治①喷雾法:在叶尖受害初卷期,每亩用%吡虫啉、40%乐果、50%杀螟松、90%敌百虫,或50%巴丹100克加水50公斤喷雾。②浸秧法:在移栽前,把受害秧苗的上半部,放入40%乐果或90%敌百虫的1000倍液浸一分钟,再堆闷1小时后插植。③用35%好年冬(丁硫克百威)种子处理剂拌种:用药量为干种子重量的0.6%~1.1%,在常规方法浸种后拌匀药剂,然后踏谷播种。 (3)药肥兼施法:喷药前,在上述药液中每亩加入150克尿素一起喷雾,能使受害稻苗迅速恢复生长。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由于稻蓟马繁殖周期短促,故应重视田间测报,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防治。

16%井冈·噻呋酰胺悬浮剂(SC)防冶水稻稻曲病的研究-徐永飞

16%井冈·噻呋酰胺悬浮剂(SC)防冶水稻稻曲病的研究 徐永飞 (枞阳县种植业管理局周潭镇农技站,安徽枞阳 246700) 摘要:水稻稻曲病是我地水稻主要病害之一。16%井冈·噻呋酰胺悬浮剂(SC)防冶水稻稻曲病试验表明,在水稻破口前7天用药,7-10天后再用1次,共2次。16%井冈·噻呋酰胺悬浮剂(SC)防治效果好,且对作物和环境安全,使用剂量一般为0.6L/hm2(40ml/mu)左右。 关键词:16%井冈·噻呋酰胺悬浮剂水稻稻曲病防治效果 水稻稻曲病是我地水稻主要病害之一。为探索16%井冈·噻呋酰胺悬浮剂(SC)对水稻稻曲病的防治效果,2014年,我们对处于破口前的一季稻(太湖糯)田防治药剂的选择作了初步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供试药剂 16%井冈·噻呋酰胺悬浮剂(有效成分:井冈霉素、噻呋酰胺,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学有限公司提供)、10%井冈霉素水剂(江西巴姆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240克/升噻呋酰胺悬浮剂(江苏盐城利民农化有限公司生产)。 1.2 试验处理 试验设6个处理:处理①—③分别由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学有限公司提供的16%井冈·噻呋酰胺悬浮剂0.3 L/hm2(20ml/mu)、0.45L/hm2(30ml/mu)和0.6L/hm2(40ml/mu); ④由江西巴姆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10%井冈霉素水剂1.5 L/hm2(100ml/mu);⑤由江苏盐城利民农化有限公司提供的240克/升噻呋酰胺悬浮剂0.3 L/hm2(20ml/mu); ⑥空白对照(CK)。重复4次,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40m2。 1.3 试验基本情况 试验地点设在枞阳县周潭镇元宝洲圩,选择常年稻曲病发生较重的一季稻田作为试验田。供试水稻品种为太湖糯。试验田前茬为空白田,该田地势平坦,肥力中等,土质为澄白土,质地中壤;耕作层PH值6.1,有机质含量1.85%,全氮0.135%,速效磷6.4ppm,速效钾66ppm,水稻于6月8日播种,7月8日移栽,秧龄30d,亩栽插密度1.8万穴左右。小区间肥水管理及其它栽培条件基本相同。 于本地水稻破口前7天(2014年8月19日)用药防治,此时一季稻处于孕穗末期,长势较好,药液用量600L/hm2,用Jacto PJ-16型手动喷雾器进行常规喷雾;第一次用药后10天(8月29日),用上述方法进行第二次用药,此时一季稻处于破口期;空白对照区喷施等量清水。试验期间不从事其它农事操作,以利药效发挥和结果调查。 1.4 施药时气候情况 8月19日第1次施药当天阴转多云,偏北风2-3级,施药时微风;气温21.3-28.2℃,均24.1℃ ;相对湿度72%;日照3.7h,蒸发量4.2mm。8月29日第2次施药时天气阴,偏北风2-3级;气温22.3-27.3℃,均24.3℃ ;相对湿度78%;日照0.6h,蒸发量0.8mm。天气情况对试验结果较为有利。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稻曲病的发生危害及其防治方法

稻曲病的发生危害及其防治方法 稻曲病又名绿穗病、谷花病、开花米,在我国及日本又称其为“丰收病”。稻曲病不仅影响产量,且因病菌含对人、畜、禽有毒物质及致病色素C9H6O7。用混有0.5%以上的病谷喂猪后,肉猪生长,增重速率下降;母猪产死胎,畸形胎、仔猪成活降低。对人的健康也有不良影响。 1、稻曲病的危害症状稻曲病在开花后至乳熟期发生,只为害谷粒。每穗上的病谷少则1-2粒,多的可达40-50粒。病菌在颖壳内生长,初时受侵害谷粒颖壳稍张开,露出黄绿色的小型块状突起,后逐渐膨大,包裹全颖,渐变为绿色后龟裂,散布出黑绿色粉末,即病菌的厚垣孢子。厚垣孢子粉状,略带粘性,不易飞散,但可借气流传播,在水稻子开花时侵染花器和幼颖。 2、稻曲病的损失稻曲病使稻谷千粒重、产量下降、秕谷、碎米增加,出米率、品质降低。此病引起结实率、千粒重下降。穗重损失与病粒数呈正相关;一般产量损失约5%,重的更多。 3、稻曲病发病过程病菌以菌核和附在种子上在厚垣孢子过冬。菌核在第二年7-8月发育而产生大量子囊孢子,成为初次侵染源。稻曲病从开花经7-14天,从内、外颖缝合处现淡绿白色小菌块、渐大,后为带绿黄色扁球形菌块,膨大、破裂散出橙黄色厚垣孢子粉,病粒成熟为暗绿或墨绿色,病粒出现至成熟,经约40天。 4、影响稻曲病发病的因素稻曲病发病率及程度与水稻品种抗性、施肥,特别是氮素,抽穗早迟,及气候密切相关。抽穗期阴雨日多、量大,日照弱而短,荫蔽大,露水多、雾大氮肥偏重、迟施、病重。 寄主稻曲病自然寄主有:水稻、陆稻、野生稻、玉米、马唐等。 品种不同品种,同品种不同播期发病有差异;杂交稻重于常规稻,粳稻重于籼稻,晚稻重于中稻,中稻重于早稻。 气候孕穗期低温、多雨、日照少,出穗后温高,湿大,发病多且重。病菌在24℃-32℃时发育良好,以26℃-28℃最适宜。湿度高利于病害发生,尤以抽穗扬花期阴雨日多为甚。 稻曲病的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水稻品种间抗性差异明显,选用抗病良种为防治稻曲病经济有效的措施。发病的稻田在水稻收割后要深翻,以便将菌核埋入土中。水稻播种前注意清除病残体及田间的病源物。合理施肥,氮、磷、钾要配合使用,不要偏施氮肥。 2、药剂防治用药适期在水稻孕穗后期(即水稻破口前5天左右)。如需防治第二次,则在水稻破口期(水稻破口50%左右)施药。齐穗期防治效果较差。 (1)每亩用20%井冈霉素37.5克,或50%井冈霉素500倍液防治。 (2)每亩用10%可杀得100克。按规定使用,以免产生药害。 (3)50%DT可湿性粉剂(又称琥胶酸酮),每亩100-150克。 (4)每亩用20%粉锈宁(又名三唑酮)乳油75毫升。 (5)每亩用10%胶氨酮(又名CI-311)粉剂120克对水喷雾。 (6)每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150克对水喷雾。 (7)每亩用60克硫酸酮对水喷雾。有时叶面有轻微药害出现。应在孕穗末期使用,禁止在始穗后施用,不要随意提高使用浓度,以免发生药害。 (8)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石灰250克,硫酸酮125克,水50公斤)于始穗前10天(孕穗末期喷治,效果较好,比硫酸酮安全。但如果配制时不按规定要求或擅自提高浓度,也会发生药害。

水稻病虫害种类及图片

水稻病虫害 种子期 1、恶苗病:氰烯菌酯(防效100%)、二硫氰基甲烷、恶霉灵、门神、咪鲜 胺、多菌灵、丙环唑、硅唑咪鲜胺。 2、稻瘟病:门神、三环唑、稻瘟灵。 3、白叶枯病:叶枯唑、井冈霉素、石灰水、门神、乙蒜素。 秧田期 1.绵腐、立枯病:敌磺钠、门神、恶霉灵、甲霜灵、甲霜恶霉灵。 2.白叶枯、细条病:叶枯唑、络氨铜、叶枯唑、氯溴异氰尿酸、硫酸链霉素。 3.灰飞虱:吡虫啉、吡蚜酮、噻嗪酮、异丙威、啶虫脒。 4.稻蓟马: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 5.稻瘿蚊:丁硫克百威。 分叶期 1.稻瘟病:门神、三环唑、稻瘟灵、硫磺、咪酰胺-三环唑。 2.纹枯病:井冈霉素、三唑酮。 3.螟虫:三唑磷、杀虫单、甲维盐。 4.稻纵卷叶螟:吡·杀单、阿维·毒。 5.稻飞虱:吡虫啉、噻嗪酮、异丙威 6.胡麻斑病:稻瘟灵、20%氟硅唑咪鲜胺。 抽穗期 1.稻瘟病:三环唑、氟硅唑、硫磺、门神、咪酰胺-三环唑、稻瘟灵、咪鲜胺。 2.纹枯病:井冈霉素、门神、三唑酮、己唑醇、嘧菌酯、恶霜嘧铜菌酯(高科)、 烯肟菌胺(爱可)。 3.螟虫:三唑磷、杀虫单、甲维盐、毒死蜱。 4.稻纵卷叶螟:吡·杀单、阿维·毒。

5.稻飞虱:吡虫啉、噻嗪酮、异丙威、啶虫脒。 6.稻曲病:井冈霉素、门神、三唑酮、烯肟菌胺。 7.白叶枯、细条病:门神、络氨铜、叶枯唑。 8.穗枯病:三环唑、氟硅唑咪鲜胺、三唑酮。 9.稻秆腐病:稻瘟灵、恶霜嘧铜菌酯、咪鲜胺。 一、稻黑色菌核秆腐病 水稻成株期茎基部的一种真菌病害,又称水稻茎朽腐或小球菌核病。病原菌是半知菌亚门的小球双曲孢和卷喙双曲孢。有性态为子囊菌亚门的小球腔菌。 病菌侵害茎基部叶鞘,形成椭圆形或纺缍形黑色斑,后扩大至整个叶鞘,茎秆上也有大块黑斑,后期的茎基部腐烂,植株青枯,茎腔内有大量小球状黑色颗粒状的菌核。成熟后的菌核在病稻草或土壤中越冬,栽秧时附着在秧苗基部,以菌丝从伤口或叶鞘基部侵入寄生。病菌为弱寄生菌,喜高温高湿,故穗期受害比前期重,稻飞虱多的田块病害更重,常造成复合侵染。 二、稻白叶枯病

豆角蓟马

主要症状 豆角蓟马是豆角最主要的害虫之一,也是最顽固的害虫之一,可以危害豆角整个生育期,主要为害其心部,造成豆角卷叶,严重时死心,生长点停止生长;在高温干燥季节常造成豆角的茎尖萎缩、叶片畸形、落花落荚等,严重影响豆角产量和品质,甚至完全失收。 防治措施 1、合理轮作,建立与非瓜类轮作制度,播种前可用55-60摄氏度的温水浸种15-20分钟灭菌,随即用新高脂膜浸种24小时,并在地表喷施消毒药剂加新高脂膜800倍液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消灭播种前土壤、种子中的病菌;播种后及时喷施新高脂膜800倍液保温保墒,防治土壤结板,提高出苗率。 2、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科学增施有机肥,适当多施磷钾肥。在生长期适时喷施促花王3号抑制主梢旺长,促进花芽分化;同时在豆角开花前、结荚期和膨果期喷施菜果壮蒂灵,增强花粉授粉质量,促进果实发育,提高豆角品质,达到高产高质豆角。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应根据虫害喷施针对性药剂(如30%吡虫啉EC1000-1500倍液、20%啶虫咪可溶性液剂1000-1500倍液)进行防治,并配合使用新高脂膜800倍液增强药效,提高药剂有效成分利用率,巩固防治效果。 豆角蓟马在高温干燥季节常造成豆角的茎尖萎缩、叶片畸形、落花落荚等,严重影响豆角产量和品质,甚至完全失收。应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等措施。 正豆角花蓟马是豆角最主要的害虫之一,防治难度大,常造成豆角卷叶、畸形、荚面锈斑、生长点停滞,并直接影响豆角产量和商品价值。为了筛选出防治豆角蓟马有效药剂,笔者于2010年5月上旬应用7种杀虫剂对豆角花蓟马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形态特征 蓟蓟马马成虫体长约1毫米,金黄色,卵长0.2毫米,长椭圆形,淡黄色。肉眼可见叶背面成虫、若虫。成虫多在叶脉间吸取汁液,因其较小不易看到,生产中常被忽视。 榕树蓟马 编辑本段生活习性 蓟马蓟马的成长历程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春、夏、秋三季主要发生在露地,冬季主要在温室大棚中,为害茄子、黄瓜、芸豆、辣椒、西瓜等作物。发生高峰期在秋季或入冬的11~12月份,3~5月份则是第二个高峰期。雌成虫主要行孤雌生殖,偶有两性生殖,极难见到雄虫。卵散产于叶肉组织内,每雌产卵22~35粒。雌成虫寿命8~10天。卵期在5~6月份为6~7天。若虫在叶背取食到高龄末期停止取食,落入表土化蛹。成虫极活跃,善飞能跳,可借自然力迁移扩散。成虫怕强光,多在背光场所集中为害。阴天、早晨、傍晚和夜间才在寄主表面活动。这也是蓟马难防治的原因之一,当用常规触杀性药剂时,因此特性,白天喷不到虫体而见不到药效。

稻蓟马的发生及防治

稻蓟马的发生及防治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铲除田边杂草,水稻避免“插花种植”,合理施肥,科学管水等,均可减轻危害。 2。药剂防治 (1)秧板施药:播种前,用3%呋喃丹颗粒每亩1-1.5千克,拌细土40千克左右,均匀撒施在湿润的秧板上,然后播种,药效可达1个月以上。 (2)苗期喷药:可用50%辛硫磷乳油,40.7%乐斯本乳油,50%杀螟松乳油,50%马拉硫磷乳油,其中任一种1500倍液,每亩喷药液50-60千克,效果均好。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及防治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用抗虫耐害良种,加强肥水管理,防止水稻前期猛发途长,后期贪青晚熟.发生虫害严重的田,在盛蛹期灌深水2天左右;早稻收割后,及时翻耕,均可杀死很多虫蛹. 2.生物防治稻纵卷叶螟在自然界有很多天敌,要注意保护.在成虫产卵盛期,有条件的每亩可放赤眼蜂1-3万头,分三批放,每2-3天放一次,卵寄生率一般可达70%以上.在幼虫盛发危害时,可喷射杀螟杆菌或苏芸金杆菌液. 3.药剂防治用50%辛硫磷乳油,50%杀螟松乳油,90%乙酰甲胺磷可容性粉剂,90%敌百虫,5%农梦特乳油的任一种1000倍液,也可用25%杀虫双水剂200-250倍液喷射,每亩喷药60-70千克. 水稻螟虫的发生及防治 1农业防治 (1)消除越冬虫源:冬季或早春铲除田边杂草,拾光稻兜,沤制肥料;一般绿肥田及时翻耕灌水,绿肥留种田在螟虫化蛹阶段灌水3-4天;对螟虫多的稻田稻草,要提前在螟蛾羽化前用光。 (2)深水灭螟:在螟虫盛孵和化蛹前,田间只留遮泥水,使蚁螟危害或化蛹部位降低,盛孵或化蛹高峰后,猛灌深水13-16厘米,可消灭大量螟虫。 2药剂防治常用药剂和亩用量,一般为50%杀螟松乳油50-100毫升,25%杀虫双水剂200-250毫升,90%晶体敌白虫加90%乙酰甲胺磷可溶性原粉各75克,25%亚胺硫磷乳油200毫升,20%三唑磷乳油100毫升,任选其一喷雾或泼浇。 稻纹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防治方法 1。打捞菌核应在灌水整田栽培前,捞去下风头田边,田角水面的浪渣,烧毁或深埋,可消灭大量菌核。 2。加强肥水管理施足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灌排做到前期浅水分蘖,中期够苗晒田,后期湿润长穗。 3。药剂防治 常用药剂为井冈霉素50单位溶液,即5万单位的商品加水1000倍液喷雾;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望佳多可湿性粉剂,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

不同杀菌剂对水稻稻曲病的防治效果评价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513670250.html, 不同杀菌剂对水稻稻曲病的防治效果评价 作者:何海永谭清群陈小均等 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13年第17期 摘要:对5种药剂对水稻稻曲病的防治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水稻破口前 7d和破口期前进行2次施药,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300g/hm2、12.5%氟环唑悬浮剂 750g/hm2、43%戊唑醇悬浮剂300g/hm2和75%戊唑醇·肟菌酯水分散粒剂150g/hm2对水稻稻曲病具有较好的防效。这几种药剂可作防治稻曲病时交替使用的药剂,从而提高防治效果,并延缓病原菌产生抗药性的风险。 关键词:杀菌剂;水稻稻曲病;防效 中图分类号 S435.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7-76-02 水稻稻曲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的稻绿核菌属(Ustilaginoidea virens(cooke)Takahashi)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真菌病害,主要为害水稻谷粒,是一种典型的穗部病害,在本草纲目中即有对稻曲病“硬谷奴,谷穗霉者”的描述[1]。随着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气候条件的变化、氮肥的过量施用和防治关键时期不合理,水稻稻曲病已经从一种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水稻病害之一。近年来,贵州省水稻稻曲病常年发病面积在10万hm2左右,占种植面积的13.4%,平均病穗率在10%~30%,一般每穗病粒在1~5粒,严重时每穗病粒数可达20~30粒,减产率在 0.04%~49%[2]。为了有效控制水稻稻曲病的发生与危害,降低因稻曲病的发生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选择科学的药剂仍然是综合防治稻曲病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因此,为了筛选出在水稻稻曲病防治过程中更多可供选择的高效低毒的防治药剂进行交替使用,提高防治效果,降低防治成本,笔者选择了几种杀菌剂在水稻稻曲病的防治关键时期进行稻曲病的防治效果评价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环境条件试验在贵州省花溪区进行,试验地四周均种植水稻,土壤为黑壤土,偏施氮肥,常规灌溉。试验作物为籼稻,品种为丰优香粘,施药时水稻处于孕穗末期,之前未用过任何杀菌剂。 1.2 试验药剂及施用剂量详见表1。 1.3 试验设计试验设6个处理,选择长势均匀、往年发病较重的稻田,按照长宽 (6m×4m)设置试验小区,宽窄行栽培,种植密度为宽行40cm,窄行20cm,株距15cm。每个处理4次重复,共24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为24m2,小区间留保护行,田间小区排布(表2)。

稻曲病测报调查规范 DB34_T 2958-2017 安徽省

ICS 65.020.01 B 16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 34/T 2958—2017 稻曲病测报调查规范 Rules for investigation and forecast of the rice false smut(Ustilaginoidea virens (Cooke) Tak.) 文稿版次选择 2017-09-15发布2017-10-15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4/T 2958—2017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省植保总站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植物保护总站、桐城市植保植检站、凤台县植保植检站、池州市农技推广中心。 本标准起草人:曹明坤、夏风、邱坤、姚卫平、陈春秋、韦刚、孙友武、邓斌、柏新盛、王豪、王蓓蓓、陈金华、彭卫兵、马克双、赵其苍。 I

DB34/T 2958—2017 1 稻曲病测报调查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稻曲病测报调查的术语和定义、发生程度分级指标、病情调查、预测依据、资料收集和汇总。 本标准适用于稻曲病的测报调查与预测预报。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系统调查 为了解本地区稻曲病发生消长动态,按规定的方法进行定点、定时调查。 2.2 大田普查 为了解本地区稻曲病整体发生情况,在较大范围内进行的多点调查。 2.3 稻曲病病情严重度分级标准 严重度指水稻穗部发病的程度,用分级法表示,以穗为单位,共分 6 级。 ——0级:无病; ——1级:1粒病粒; ——2级:2~5粒病粒; ——3级:6~10粒病粒; ——4级:11~15粒病粒; ——5级:16粒以上病粒。 2.4 病穗率和病情指数 病穗率和病情指数是衡量稻曲病发生程度的重要指标。 病穗率、病情指数按公式(1)、(2)计算: a) 病穗率计算公式: I (%)=100 Z P (1)

蓟马的危害与防治

提起蓟马,很多育苗工厂和种植户都觉得头疼,甚至一部分人对其束手无策,就是这么一个体长1mm 左右的害虫究竟有多大威力呢?难道真的没有有效的办法预防和消灭吗?1蓟马对蔬菜的危害 蓟马锉吸蔬菜嫩梢、嫩叶和幼嫩瓜果的汁液,受害嫩叶、嫩梢变硬萎缩,节间变短,长势缓慢;幼果受害后硬化,表皮褐变或者木栓化,所以蓟马所造成的危害非常严重,常使蔬菜幼苗生长缓慢,甚至造成定植后的落花落果,更厉害的是蓟马通过锉吸不同植株的汁液,成为传播病毒的媒介。2难预防和杀灭的原因 很多种植户和苗厂对蓟马束手无策,分析认为还是不太了解蓟马的生活习性。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难预防和杀灭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2.1只重视杀成虫,不重视杀卵。棚里出现了蓟马,种植户就急功近利,想一遍药就全部消灭干净,体现在用药上就是注重杀虫,不注意杀卵,看着打药后哗哗死一片,其实一大波“僵尸”又复活,这就是一直潜伏的卵孵化出的成虫。这种局面就让人感觉到蓟马相当难治。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选购防治蓟马的药剂最好具有虫、卵皆杀的药剂,或者杀虫与杀卵的药剂复混使用。 2.2打药很频繁,但却用错时间。种植户一般是在上午或者下午打药来预防病虫害,对于蓟马却不适用。蓟马具有趋花的习性和昼伏夜出的习性。趋花的习性 蓟马的危害与防治 李相宝1郑如芳2 (1天津市滨海新区林业服务中心天津滨海300450;2天津市滨海新区中塘镇政府天津滨海300450) 植物保护 现代农村科技 2018年第5期 马铃薯早疫病属于真菌类疾病,病原为茄链格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侵染植株叶片和块茎,造成叶片干枯脱落,失去光合机能,块茎褐变干腐,失去商品价值。1发病症状 1.1叶片。叶片受到侵染,产生近圆形病斑,大小3~4mm ,病斑呈褐色,上有同心轮纹。叶片染病多从下部老叶开始,逐渐严重导致叶片干枯脱落,潮湿时斑面出现黑色霉状物。叶柄和茎秆受害,多发生在分枝处。 1.2块茎。块茎发病,表面出现凹陷褐色病斑,病斑呈近圆形或不规则形,且边缘明显,薯肉组织褐变干腐,潮湿时,病斑上均可产生黑色霉层。2发生规律 马铃薯早疫病病原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土壤或带病薯块上越冬,借风、雨传播,从气孔、皮孔、伤口或表皮侵入,引起植株发病并可进行多次再侵染,造成病害蔓延扩展。下部老叶一般先发病,幼嫩叶片衰老后才发病。生长期遇到高温高湿条件或有2~3d 连阴雨或湿度高于70%,利于该病的发生和流行。生产上多年连作重茬、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瘠薄肥力不足的地块发病严重。 3防治措施 3.1选用早熟耐病品种,并且适当提早收获,避免遭遇高温高湿环境。 3.2改变耕作制度,避免重茬,与非茄科蔬菜实行2~3年以上轮作。 3.3露地采取起垄或高畦栽培,便于雨后及时排水。棚室栽培要注意通风排湿,避免高温高湿。基肥施足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注意添加微量元素,后期进行根外追肥,培养健壮植株。 3.4注意清洁田园,早期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带出田外(室外)集中销毁,拉秧后及时清除田间植株残枝落叶。 3.5化学防治。发病前可用25%阿米西达1500~20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交替喷施预防,7~10d 喷施1次,连续预防2~3次。发病后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2%霜脲·锰锌600~800倍液喷雾,为防止产生抗药性,提高防效,上述药剂交替轮换使用,7d 1次,视情况连喷2~3次。 马铃薯早疫病的发生及防治 周玄 (沙河市农业局河北沙河 054100) 33··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