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测量土豆的体积教案

测量土豆的体积教案

测量土豆的体积教案
测量土豆的体积教案

《测量土豆的体积》教学设计

第四小学:魏莉靖

教学目标:

1、经历小组合作探索某些实物体积测量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某些实物测量的问题

3、能与同伴合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教学重点:在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过程中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教学准备:量筒、水、直尺、土豆、线绳等

教学过程:

口算天天练(略)

一、谈话导入

师:(出示长方体)同学们,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长方体)

师:要求长方体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呢?(长、宽、高),体积公式是?师:正方体呢?(棱长)体积公式呢?圆柱和圆锥呢?(底面积和高)

师:(出示土豆)你们再看看这是什么?(土豆)和刚才那几种图形比较有什么不同吗?(土豆是不规则物体)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测量土豆的体积。

(板书:测量土豆的体积)

二、讨论方法

1、师:如何测量土豆的体积呢?小组讨论测量方法。可提出几种测量方案,比较一下,看哪种方案最可行。(小组讨论)

2、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测量方案?

指一组同学汇报方案:

预设三种方案:水上升的方法(重点说说)、水下降的方法、水溢出的方法

三、小组测量并计算土豆的体积,

师:下面请各组先估计一下土豆的体积,然后再确定一种方案来测量土豆的体积。说说测量土豆体积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土豆完全进入到水中)测量之前听清老师的要求:1、组长做好分工,确定谁负责测量,谁负责记录计算、谁负责汇报,边测量边记录好数据。2、注意仪器的使用标准数据得科学性。(学生动手试验,教师巡视指导)。

四、小组汇报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测量方法和结果?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1)先测出水杯的底面直径和杯中的水有多高,计算出水的体积;然后放入土豆(没入水面以下),测出这时水的高度,再利用圆柱体体体积公式计算出这时杯中水和土豆的体积。

最后用杯中水和土豆的体积减去水的体积就是土豆体积。

(2)先把土豆放进杯中(没入水面以下),测出杯中的水面有多高和水杯的底面直径。计算出水和土豆的体积;然后拿出土豆,测出这时水面的高度,并利用圆柱体体体积公式计算出这时水的体积;最后同(1)

(3)先测出杯中的水面的高度,再放进土豆,测出这时水面的高度,求出上升的高度。再测出水杯的底面直径,用圆柱的底面积乘以上升的高度就是土豆的体积。

师:为什么上升部分水的体积就是土豆的体积呢?为什么用地面积乘高计算呢?

生:因为原来水面刻度为XX厘米,放入土豆后,使水面上升,水面的刻度才到达XX厘米,所以这时的体积是水和土豆体积的和,所以上升的那部分水的体积,也就是土豆的体积。

生:上升那部分水是一个圆柱,底面积就是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上升的水面高。

师板书:上升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土豆的体积(结合课件演示帮助学生明白)板书:转化

五、课堂小结

1、师:刚才,我们用水测量出土豆的体积,因为水可以改变自身形状的特性。所以人们经常借助它的特点来解决一些现实问题。你们知道吗,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阿基米德就用了这个方法鉴定了皇冠的纯度!课下同学们可以查阅关于阿基米德的故事。

师:有一个故事相信大家一定很熟悉,《乌鸦喝水》。你能用今天的知识解释一下瓶子里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吗?(石子占据空间,把水挤到上面)

师:在生活中如果遇到困难,不要畏惧,应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我们学会了测量土豆的体积,你会测量其他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了吗?比如鸡蛋、石块……..下面我们就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六、当堂检测

课件出示三道习题

六、课下拓展:尝试测量乒乓球和一粒黄豆的体积

五年级科学上册《测量力的大小》评课稿 教科版

《测量力的大小》 《测量力的大小》是小学科学五年级的内容,李老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从头整合了教学内容使科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本节课围绕着认识并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 计,设计了“观察弹簧秤”、“测量几种物品的重力”两个学生活动,让学生在称量练习中明确正确的实验操作。 总体上,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衔接严紧,学生活动设置恰当。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1.创设情境有新意 力学部分的教学离不开牛顿。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充分利用了苹果,既渗透了科学史部分的教学,又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同时还增加了时代的意义(乔布斯与苹果)。 2.课堂教学注重与原有知识的连接 以尺子、量筒等学科测量工具来引出弹簧秤,这样做既不突兀,又回顾了已有的知识。 在讲解弹簧秤的读数时,类比温度计,不仅能够让学生较快明白正确的操作,又一次明确温度计的读数。 3.实验用品选取恰当,有利于突破重难点 “测量几种物品的重力”活动中,测量的对象为学生的一些学习用品。这些物品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取材便当,不仅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尽快建立起力的单位概念。 学生实验用具弹簧秤与教师演示用弹簧秤的量程和最小刻度例外,让学生明白例外的弹簧秤量程和最小刻度例外,使用时应当注意观察。

估计被测物重力是难点,教师选择用钩码来引导学生思考,最后得出利用钩码来估计被测物的重力大小。这个过程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同时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工具来科学测量。 4.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 整个教学设计从观察到实验操作的教学都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讨论解决,教师在过程中仅充任一个引导者。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中去充分动手、思考这是非常值得提倡的,但是应当注意避免以偏概全,让理念流于形式,降低教学效率。本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欠妥: 1.课堂时间分配不当 教师设计的两个学生活动,本意是让学生自主探究,但是一个课时很难完成。勉强进行导致了课堂教学不统统,而进行的活动因为时间不充分,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个人认为本堂课可以换个处理方法:或者分成两个课时,或者简化“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教学。 2.学生汇报观察结果的有效性较低 本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很考验学生的观察、讨论以及汇报的有效性。在观察、讨论活动时,学生的配合度较高,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中很快得出预期的答案。但是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太高,过于想分享自己的想法,没有注意倾听别人的答案,出现较多相同答案。 3.讲解正确使用弹簧秤的操作不够细密 正确使用弹簧秤的操作除了教材上的三点,还有“测量重物时,测力计应当保持竖直”,同时应当渗透重力方向的教学。不超出量程的操作,除了估计之外,还要慢慢提起。补充这两点,还要进行教师示范。 4.“1牛顿(N)=100克力(gf)”的含义 学生从书上获得“1牛顿(N)=100克力(gf)”这个公式并没有实际概念,在进行讲解时应当明确说明1牛的力相当于重100克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说

炒土豆丝教案完整版

炒土豆丝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第课时;清炒土豆丝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清炒土豆丝的常识和过程。 2.在实践操作中能独立学会清炒土豆丝的方法。 3、体验自己动手清炒土豆丝的愉快心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清炒土豆丝加工过程,知道调料放入的恰当时间。 教学难点:切丝粗细均匀,土豆丝味道鲜美,颜色好看。 三、教学准备: 1.材料准备:老师上课前准备好所用材料,并把所用工具、食材分成三组。 2.安全教育: 1)每组一把刀,不允许拿着刀乱跑。 2)每组在炒菜时,待锅干时,再放油,防止油溅。 3)用电安全。不允许用湿手拔插插头。 3.卫生教育: 1)做食物前先洗手(用洗手液把手清洗干净)。 2)做食物前,把食材清洗干净 3)课结束前打扫卫生,每组搞好自己的卫生,操作台、灶 台、水池干净如初。 五、教学过程:

(一)准备过程 师:我们学习的是用土豆做一道菜,说说土豆可以做哪些菜肴? 师:对,土豆的吃法是很多的,它的营养价值也比较高的。我们这次就是用土豆做一道菜《清炒土豆丝》。 提问:那些同学在家做过这道菜需要准备哪些材料呢 生:土豆、调味品有:食物油、醋、盐、味精、糖、辣椒、花椒等。 师:对,学生们分组活动,把需要的调味品准备到位,把要学习做的土豆去皮清洗干净,把皮削到袋子里(组长合理安排)。 (二)操作实践过程: 1、切土豆丝(老师演示) 土豆快刀切细丝,放在水里泡洗几次,彻底洗掉淀粉;菜椒切成细丝。具体过程: 师:现在该做什么? 生:把土豆切成丝。 师:好的。 生:老师,土豆切丝不容易。 师:为什么? 生:土豆放在砧板上不稳定,下刀不方便。 师:这个学生讲的有道理,因为土豆的形状造成的。 师:我们可以想办法改变土豆的形状来为我便用,我给你们示范一下。

(完整版)小学数学一年级加与减教案背土豆

第三单元加与减(一) 第六课时背土豆 【教学内容】 背土豆 【教学目的】 1.经历观察和操作等学习活动,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能正确计算得数是7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3.能运用所学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计算得数是7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难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很多孩子都很喜欢吃土豆,你们喜欢吗?小老鼠也很喜欢吃土豆,你瞧!(出示课件:教材第36页情境图) 师:谁能把图中的故事给大家讲一讲?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讲故事。 师:是啊,小老鼠找到了7个土豆,它高兴极了,急忙装在口袋里背上就跑,结果还丢了1个土豆。同学们发现了不少数学信息,这里面就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问题。(板书课题:背土豆)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从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导入新课,在观察情境图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准备工作。 二、探究新知 1. “背土豆”中的问题。 现在同学们仔细看看第一幅图,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有两堆土豆,一堆有5个,另一堆有2个。 小老鼠一共可以背走几个土豆? 根据我们以前解决问题的方法,你想该怎么解决呢? 生左边有5个,右边有2个,一共有7个,就是把两部分合在一起算,用加法,列式是5+2=7。 但是小老鼠并没有背走那么多。不信,你仔细看第二幅图,小老鼠的口袋上有一个大洞,口袋里掉出了1个土豆,还剩多少呢?有什么办法解决呢? 学生可能会这样: 摆出7颗棋子代表7个土豆,掉了1个,就去掉其中的1颗棋子,数一数还剩6颗棋子,所以7-1=6。 可以画7个圆表示7个土豆,掉了1个,就去掉其中的1个圆,数一数还剩6个圆,所以7-1=6。 …… 2. 口袋上的洞。 小老鼠的口袋里最初装了7个土豆,外边1个也没有了,就是说外面有0个土豆(边说边板书算式记录);当小老鼠的口袋里掉出了1个土豆的时候,里面有几个

大班科学教案《自然测量》及教学反思

(封面) 大班科学教案《自然测量》及教学反思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活动目标 1.能选择自然物测量物品的长度,初步掌握‘首尾相接’的基本测量方法。 2.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有关,体验测量活动带来的乐趣与成功感。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测量工具(各种长棍、尺、绳子、纸盒等)笔、记录纸等。 2.记录表:标明测量物体、测量工具与数据。 3.幼儿学习资源。 活动过程 1.教师通过组织幼儿讨论自己的身高、体重引出课题,知道测量要借助于工具。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自己多高吗?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你们知道自己有多重吗?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原来,要想知道身高、体重(要想测量)就得借助工具。 2.请幼儿以组为单位测量桌子长度,初步探索自然测量的基本方法。 (1)请幼儿讨论,除了尺子还可以用哪些工具进行测量,引导幼儿说出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如;小棍、绳子、手掌、脚步、书本等。(可为

幼儿提供幼儿学习资源开拓幼儿思路) 师:要是想要知道桌子有多长?咱们可以怎么办?(尺子量) 师:除了用尺子,还可以用什么? (2)幼儿自由选择用绳、小棒、铅笔等工具测量桌子的长度,并做好记录。 师:孩子们,我在每一组投放了一份测量工具,请你们商量一下,一名幼儿记录,其他的孩子选择工具进行测量桌子。 教师提醒幼儿将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都要记录好,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是否正确,并指导幼儿与同伴合作。 (3)请多名幼儿演示不同的测量方法,师生讨论哪种方法测出的结果更准确。 师:哪位小朋友想来为大家演示一下你是怎么测量的? 师:你们觉得哪位小朋友的的测量结果准确? 3.教师示范首尾相接的测量方法,引导幼儿掌握其中要领。 (1)重点请(运用首尾相接的)幼儿演示测量过程,(banzhuren)讨论:为什么量一次后要用手按住这个点,然后移动小棒从这个点开始继续测量? (2)教师讲解、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强调幼儿在测量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如:用小棒测量时,小棒的首和尾要相接,不能有空,沿直线测量,记住总数。 用绳子测量时,要将绳子拉直,做上标记。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测量力的大小教案

第四课测量力的大小 黄盖中学沈小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过程与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筋、回形针、长条形硬纸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件非常重要的测量工具,我们要比一比谁最会提出问题,发现问题。 2、出示《我们的小缆车》的记录表,提问:在这个表格中,我们是用什么表示拉力大小的?

3、提问:那么2个、3个、5个垫圈的力到底有多大,我们能不能测量出来? 4、揭题:测量力的大小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 1、学生交流汇报:用弹簧测力计 2、提问:弹簧测力计你见过吗?让我们一起来见见它。 3、课件出示:弹簧测力计。引导:请你仔细观察,你能从弹簧测力计上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各小组的弹簧测力计:提环、指针、刻度板、挂钩 1牛=100克力 三、使用弹簧测力计 1、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 引导语:刚才我们通过观察认识了弹簧测力计,那你用过弹簧测力计吗?你会用它来物体的重力大小吗? 2、学生尝试使用测量一个砝码的重力大小。 3、汇报测量数据,发现问题,引出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出示: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因注意: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因此要先估计重力大小。 4、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身边物体的重力,并记录在78页表格。 5、交流汇报 6、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动文具袋的力。 四、制作弹簧测力计 1、讨论制作方法 2、如何画出测力计的刻度 五、小结 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拉力越大,伸长越长 构造:弹簧、指针、刻度板、拉钩、提环、外壳 使用方法:1.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的位置如果有偏差,要调节到两者对准为止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量程),不要测量超过它量程的力;

七年级科学上册-1.4《科学测量》教案-浙教版

最新2020-2021学年秋季七年级科学上册 科学测量 引入 提问:什么是温度? 师:对于这个问题,你们一下子很难回答。那我们先来感受下温度。 小活动: 让一位学生先把手浸入冷水的烧杯中,说下自己的感觉,再把手浸入有冰水混合物的烧杯中,再说下自己的感觉。 预设:冷的,冰的。 提问:什么是温度? 预设:温度就是能够表示有多热,有多冷。物体的冷热程度。 再请一位同学感受下冷水,确认是冷的,再感受下冰水混合物,确认是冰冷的。(稍微停留一段时间。再把手放到冷水中,让他说说感受。 预设:水是热的。 原来那杯冷水,为什么你说它是热的呢?这到底是冷还是热? 师:仅凭感觉来判断温度的高低是不可靠。 师:那么我们必须借助工具。什么工具?温度计。 新课 一、认识温度计 出示温度计 师:温度计的原理是什么?它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先来认识下温度计,看看它有哪些结构。 (按照顺序,出示玻璃泡、玻璃管、液柱、刻度) (板书)结构:玻璃泡、玻璃管、刻度 老师把温度计放入冰水中,让学生观察酒精柱的变化。(观察到下降) 提问:里面酒精的体积发生了变化吗? 预设:体积变小了。 师:如果,我把温度计放到一杯热水中,里面酒精的体积会发生什么变化? 预设:体积变大了。 提问:那温度计的原理是什么? 预设:热胀冷缩。 (板书)物质的热胀冷缩。 师:我们可以根据液柱上升的高度就能知道温度的高低,液柱高一点说明温度高一点,液柱低一点说明温度低一点。那这样能不能测量温度的高低? 预设:还无法测量。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师:回忆一下,在长度测量时,我们把1米规定为一个公认的标准,其它的长度都和1米这段长度在进行比较。在温度测量时,我们把1℃规定为一个公认的标准。 师:但是公认的标准不能随便规定,要有一定的科学性,一定的稳定性,最好找到一个永远也不会变的标准。 (老师把温度计放入冰水混合物的烧杯中) 师:科学家们做实验时候,把一支玻璃管放到冰水混合物中,他们发现只要冰和水同时存在,无论外界温度如何变化,玻璃管里的液面既不上升也不下降。无论是谁,都是这个结果。 这是不是很奇特?这个温度就是比较稳定的。在玻璃管上就找到了一个固定点。 科学家们又把这支玻璃管放到沸水中,只要水在沸腾,他们发现无论外界温度如何变化,玻璃管的液面就是既不上升也不下降。这是不是也很奇特?这个温度又是比较稳定的。在玻璃管上又找到了一个固定的点。 师:这一段温度,是不是不变的? 师:科学家为了简便也为了直观,放在冰水混合物中的温度定位0,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100,在这之间划分了100个等份,每个等份就规定是1℃。 师:只要里面的液体膨胀,每上升一小格,就表示温度就上升……(1℃)?液体一收缩每下降一小格,就表示温度下降……(1℃)。 师:那么我们平时说的我们今天温度29℃又是指什么意思呢? 师:其实很简单,就是比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高了29℃,也就是在温度计里的液体能够膨胀这些体积。 PPT 认识下液体温度计 【活动一】观察温度计 按照表单上的要求填写。 师:比较两支温度计,你发现了什么? 1、体温计测量的范围要小,酒精温度计要大。 2、体温计测量的要精确,酒精温度计要差些。 师:测量时,我们可以拿一支体温计去测一杯热水吗? 二、正确使用温度计 自学P24 学生先说,老师后归纳,再练习。 【活动二】使用温度计 1、测气温 2、测水温 每组上一位同学来取水。 3、测体温 学生先演示,让学生指出问题,再老师指出问题,解释,最后学生操作,结束后汇报。看看根据数据是否有错误。 三、其它几种温度计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五年级科学测量力的大小教学设计

《测量力的大小》教学设计 尹秀英 教材简析: 《测量力的大小》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4单元运动和力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初步认识了力,本课通过对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力是有大小的,并学会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试力的大小。在测试操作中掌握技能,启发学生认识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性来测量力的大小的。指导学生明白怎样做才不会超过测力计最大的测量值,熟悉并掌握力的单位“牛”。本课有三个活动:1、认识弹簧测力计。学生通过观察、认读和实际感受,来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计量单位和刻度标示。2、用弹簧测力计测试力的的大小。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教学时提醒学生使用测力计的三点注意事项,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测量技能并填写好记录表。3、对比实验(水平,垂直拉动文具盒)。这个活动是为下节课的学习做铺垫来安排的。4、课外拓展,做橡皮筋测力计。本教学设计试图让学生充分利用他们最喜欢的实验方法去探究学习和总结。充分体现了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开放性,让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真正落实在教学之中。 教学策略: 这节课主要用了三个教学策略。 1. 多媒体辅助教学

2.小组自主合作. 3..兴趣探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技能目标: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勤于思考、大胆解释、乐于用科学知识分析日常事物。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认读和规范的测量操作 三、教学准备: 1、弹簧测力计、钩码、小车、沙、橡皮筋测力计 2、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师:在上课前,老师有个问题想问大家,你们班谁的力气最大? 今天我们俩比一比谁的力气大,同学们有什么好方法吗?生:{掰手腕,举重,拔河} 师:这些方法都不错。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件东西,同学们看,你们认识吗?生答 师:他的名字叫拉力器。怎么拉呢?师讲述拉拉力器的方法。 师:你先来。学生拉拉力器,现在老师来,我们两个谁的力气

最新小学科学《测量力的大小》精品教案精编版

2020年小学科学《测量力的大小》精品教 案精编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测量力的大小》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2、过程与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认识力的单位:牛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筋、回形针、长条形硬纸板、学生自备各种各样小物品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课:(由拉力器引出课题与弹簧测力计可以测力的原因) 同学们,认识老师带来的物品吗?(是拉力器)谁会用?请两位同学来试一下吧。通过两位同学来拉拉力器,你们发现了什么?(一位力气大一位力气小)?是怎么判断力气大小的?(弹簧拉伸的长短)<板书:受力大,伸长长> 看来弹簧的这个特点可以帮我们测试出力的大小<板书:测量力的大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课:测量力的大小》。 看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专门测量力大小的工具,它的里面也有弹簧存在,所以叫它“弹簧测力计”,在生活中也常被叫做弹簧秤。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 1、初步观察弹簧测力计,了解组成与各部分的作用。 在我们用它来测量力的大小时,先来了解一下它吧。请同学仔细观察测力计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猜想一下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1)提出观察要求:A、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观察任务。B、小组成员一起观 察,共同讨论。C、讨论结束放下手中的测力计,迅速坐 好,举手示意老师。 (2)汇报小组讨论结果。 (3)老师总结(出示课件) 2、重点讲解测力计中的刻度。 (1)观察测力计上面的数字与符号,同学们发现了什么?(有两个单位“牛顿”“克力”) 讲解:人们生活中习惯用“克”“千克”来表示重力和其他力的大小。科学技术上则统一规定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1牛≈100克的力(2)再观察:测力计中1小格代表多少牛?1大格代表多少牛? (3)学读测力计中的数据:1牛、2.5牛、4牛。 (4)感受测力计1牛与5牛的力大约是怎样的。 三、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1、请两位同学上讲台来演示使用方法,共同来测量一个钩码的重量。(其中一位同学的测力计指针不在零刻度上。)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测量力的大小》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测量力的大小》教案

《测量力的大小》教学实录 一、初步感受重力 师:同学们一定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吧,你能不能区分哪个物体重,哪个物体轻? 生:能 师:出示一袋米,一个勾码。 勾码认识吗?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勾码。 师:你用手估计一下,哪个物体重,哪个物体轻。每个同学都用手来试一试,然后我们来交流,好吗? (生活动:感受米和勾码的重量) 师:谁来告诉我,到底谁重谁轻? 生1:勾码轻,米重。 师:有没有不同意的? 生2:米轻,勾码重 师:那究竟谁重谁轻呢?下面有一个挑战,用上这个小工具(师出示一个自制测力计),来比一比谁重谁轻,允许同学们做记号。 (学生进行操作,师巡视,提醒学生不要焦急,没做完继续做。)师:有结果了吗?谁愿意上来演示一下?老师这里有一个大型的(出示演示用的自制测力计)

生1:上台演示,作记号。 师:告诉我,你们组的结果是什么?谁重谁轻? 生1:米重勾码轻。 师:你们是怎么比出来的? 生1:因为米袋子压得下,勾码的记号在上面。 师:有没有不同的结果?或者有没有不同的做法? 学生上台演示 师:做记号的方法不一样,他在哪里做的记号?(指针处)这一次是在指针处做记号。你们的结果是? 生2:米重、勾码轻 师:这两种做法原理都一样吗?(一样) 这个结果跟你们预测的结果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米和勾码的重量就是科学中的重力,一起读“重力”。 二、测勾码的重力和米的重力。 师:米受到的重力比勾码的重力究竟重多少?用这个方法比不出来。所以我们要用到一个新工具:弹簧测力计(师出示弹簧测力计)师:请每个小组领一个弹簧测力计,比较弹簧测力计与我们刚刚用的小工具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分发测力计,师宣布:开始,看谁找到的相似点多) (生领取材料,观察) 汇报交流: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小小土豆》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小小土豆》 【活动目标】 1、了解土豆的生长过程,激发探究植物奥秘的欲望。 2、知道到土豆的食用方法,喜欢吃土豆。 【活动准备】 图片:食用土豆的图片,生长的土豆,发芽的土豆。 【活动过程】 一、出示薯片,引起幼儿的兴趣教师:这是什么? 你们吃过吗?这是用什么做成的? 幼儿讨论教师: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土豆,它还有 一个名字叫马铃薯。今天我们来认识土豆。 二、认识土豆及其生长过程 1、出示图片:土豆教师:这是什么?它还有一个名字呢,知道叫什么吗? 2、出示发芽的土豆图片。 请小朋友看看这个土豆有什么不同? 教师:仔细观察,看看土豆哪里最容易长出小芽? 猜猜把长芽的埋到土里会不会长出叶子,会结出新 的土豆吗? 3、了解土豆的生长过程 (1)让幼儿讨论:发了芽的土豆切成几块,切口朝下埋在土里会发生什么事情?

(2)教师:土豆的根和芽一天天长出来。 土豆的根是从有芽的地方长出来的,你知道芽朝哪里长吗? 往地里长还是往有阳光的地方长? 幼儿讨论后知道,芽朝着有阳关的地方长。 (3)教师:什么时候长出叶子了,看到露出地面长出嫩嫩的叶子,你就会知道在这个地方有一棵土豆了。 (4)教师:叶子越长越多,地底下发生什么事呢? (幼儿自由讨论。) (5)教师:土豆宝宝要长出来了,知道宝宝长在哪里吗? 原来是长在根的最前端。宝宝在地下长,地上面开出漂亮的花了! (6)提问:我们什么时间才能把土豆从土里挖出来? (7)出示图片,观察地里成熟后的土豆。 教师:花谢了,叶子也枯萎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挖出长大的土豆了。 4、教师小结土豆生长的过程: 把发芽的土豆切成块,切面朝下埋在土里,有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在土里发芽长根,露出地面时长出嫩嫩的叶子,长了许多叶子以后开出漂亮的花,土豆宝宝在土里慢慢长大,等到花和叶子枯萎了,土豆就长大了,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背土豆》教学设计

《背土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2,3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并正确计算7的加减法,发展学生的数感。 2.设计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和游戏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3.培养观察、语言表达、动手和初步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7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复习6以内的口算 同学们真是了不起,脑子反应真快呀,只要我们平时养成勤动脑的好习惯,,我们的大脑一定会越来越灵活的。但是小老鼠呀它不会,它找到了两堆土豆这些土豆不在一块小老鼠就不知道有多少个了,你们愿意帮助它吗?(愿意)那我们一起来帮助小老鼠吧!(课件出示主题图) 二、探究新知 1、一共有多少个? 探讨7的加法及计算方法 (1)出示第一幅图并引导学生观察,提出来问题: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来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描述图中的情境。如一只小老鼠正在往袋子里装土豆,一边有5个土豆,另一边有2个土豆。接着,根据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思考“你能提出哪能些数学问题”,学生只在提出的问题合理,老师都给予肯定。 (2)将“一共有多少个土豆”作为主要研究的问题进行探讨:你能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会列出“5+2=7”或“2+5=7”。重点提问:你是怎样算出来的?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算法。学生已经有了6的加法的计算经验,因此很容易探索出7的计算方法。

2、还剩下几个? 探讨7的减法及计算方法 (1)出示两个连续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讲一个“背土豆”的数学故事,并提出问题。学生在讲壕数学故事的同时,老师要善于捕捉并引导学生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如袋子里有个土豆,掉出来1个,袋子里还剩几个? (2)解决问题,并探索计算方法。教学时,引导学生列式并计算出得数:7-1=6。 重点提问:你是怎样得到还剩6个土豆的?鼓励学生结合操作活动(如画图、摆小棒、摆圆片等)对算式进行解释。 (3)反馈交流算法。教学时,如果有出现教科中是淘气和笑笑的方法,可直接出示“笑笑和淘气是这样算出‘7-1=6‘的,你能读懂吗“,引导学生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 1、看图写算式,(课件出示课本37页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说一说(课件出示几幅图片让学生说一说算式和算法) 3、画一画,填一填 出示珠子图让学生看图说一个加法算式、一个减法算式。 四、本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帮助小老鼠的同时学习了7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得数是7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使我们的口算能力得到提高。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常常为自己的大脑加油,注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乱吃零食,相信我们小朋友们一定会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能干。今天我们就学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幼儿园精品教案】大班科学教案《自然测量》

【幼儿园精品教案】大班科学教案《自然测量》 教材简析: 测量是一个比较传统的科学内容,以往的测量活动大多是教师为 幼儿提供一定数量的测量工具如:筷子、绳子、粉笔、吸管等,让幼 儿进行测量的,他们的思维就大多被局限在教师所提供的工具内,创 造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然而,现实生活中,可供幼儿进行测量的工 具有很多很多,有的甚至我们成人都想不到,但是幼儿却能够去发现。 设计理念: 本活动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将幼儿身边的事物"桌子"作为科 学探索的对象,引起幼儿的兴趣,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自主的探索、发现、操作,进而创造,从而获得测量的正确方法与经验,从中 体验经过他们自己探索发现而获得的成功,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创造性地使用各种工具进行自然测量,初步掌握正确的 测量方法,并记录测量结果。 2.幼儿能积极动脑,解决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进行测量,体验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蜡笔、纸人手一份 2.桌子八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看,我们教室里有好多桌子,我们天天都要用 到它,可是你们知道这些桌子有多长吗? 那就让我们自己动脑去量一量吧!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 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在幼儿生活中,可以用 来进行测量的工具有很多,因此活动一开始我以幼儿日常生活中最常 用的桌子来导入,直接进入正题,通过问题"桌子有多长"一下子调动 起幼儿的兴趣,让孩子寻找身边的测量工具并积极地去动手操作,解决 疑问。] (二)幼儿进行测量,自己动脑寻找量具进行测量。 量完后提问: 1.你刚刚是用什么量的?(幼儿介绍自己使用的量具) 2.那你是怎么量的呢?请你来给大家示范一下。(请多个幼儿回 答并示范) 3.你觉得他的这种方法怎么样?(每请一个幼儿示范后,让其他 幼儿评价一下) 4.教师与幼儿一同总结,从而得出正确的测量方法:从左往右或 者从上往下开始测量,如果长度不够,做好标记,再从标记处接着往 下量。 [教室里可供幼儿进行测量的工具有很多,幼儿纷纷寻找测量的 工具,有的孩子用的是自己的手,有的用的是蜡笔盒等等,他们用自 己的方法、自己的工具去初步感知测量,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自主性 与创造性;而交流的过程则是让孩子大胆的说出自己的做法,教师始 终支持孩子的活动,只作适当的引导,不同的做法其实是孩子智慧的 碰撞,最终孩子在交流评价的过程中找到了正确的测量方法。这样的 过程让幼儿感到是他们自己在获得经验,获得知识,而不是老师说教、灌输给他们的。真正感受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了发现的 乐趣。] (三)幼儿第二次操作:再次测量桌子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五年级科学测量力地大小教学设计课题

实用文档 《测量力的大小》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测量力的大小》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4单元运动和力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初步认识了力,本课通过对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力是有大小的,并学会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试力的大小。在测试操作中掌握技能,启发学生认识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性来测量力的大小的。指导学生明白怎样做才不会超过测力计最大的测量值,熟悉并掌握力的单位“牛”。本课有三个活动:1、认识弹簧测力计。学生 通过观察、认读和实际感受,来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计量单位和刻度标示。2、用弹簧测力计测试力的的大小。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教学时提醒学生使用测力计的三点注意事项,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测量技能并填写好记录表。3、对比实验(水平,垂直拉动文具盒)。这个活动是为下节课的学习做铺垫来安排的。4、课外拓展,做橡皮 筋测力计。本教学设计试图让学生充分利用他们最喜欢的实验方法去探究学习和总结。充分体现了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开放性,让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真正落实在教学之中。 教学策略: 这节课主要用了三个教学策略。

1. 多媒体辅助教学 2.小组自主合作. 实用文档 3..兴趣探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技能目标: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勤于思考、大胆解释、乐于用科学知识分析日常事物。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认读和规范的测量操作 三、教学准备: 1、弹簧测力计、钩码、小车、沙、橡皮筋测力计 2、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师:在上课前,老师有个问题想问大家,你们班谁的力气最大? 今天我们俩比一比谁的力气大,同学们有什么好方法吗?生:{掰手腕,举重,拔河} 师:这些方法都不错。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件东西,同学们看,你们认

小小土豆教案

【活动目标】 1、了解土豆的生长过程,激发探究植物奥秘的欲望。 2、知道到土豆的食用方法,喜欢吃土豆。 【活动准备】 图片:食用土豆的图片,生长的土豆,发芽的土豆。 【活动过程】 一、出示薯片,引起幼儿的兴趣教师:这是什么?你们吃过吗?这是用什么做成的? 幼儿讨论教师: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土豆",它还有一个名字叫"马铃薯"。今天我们来认识土豆。 二、认识土豆及其生长过程 1、出示图片:土豆教师:这是什么?它还有一个名字呢,知道叫什么吗? 2、出示发芽的土豆图片。 请小朋友看看这个土豆有什么不同? 教师:仔细观察,看看土豆哪里最容易长出小芽? 猜猜把长芽的埋到土里会不会长出叶子,会结出新的土豆吗? 3、了解土豆的生长过程 (1)让幼儿讨论:发了芽的土豆切成几块,切口朝下埋在土里会发生什么事情?

(2)教师:土豆的根和芽一天天长出来。你知道芽朝哪里长吗? 往地里长还是往有阳光的地方长? 幼儿讨论后知道,芽朝着有阳关的地方长。 (3)教师:什么时候长出叶子了,看到你种的土豆已经长出嫩嫩的叶子了,你就会知道在这个地方有一棵土豆了。 (4)教师:叶子越长越多,地底下发生什么事呢? (幼儿自由讨论。) (5)教师:土豆宝宝要长出来了,知道宝宝长在哪里吗? 原来是长在根的最前端。宝宝在地下长,地上面开出漂亮的花了! (6)提问:我们什么时间才能把土豆从土里挖出来? (7)出示图片,观察地里成熟后的土豆。 教师:花谢了,叶子也枯萎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挖出长大的土豆了。 4、教师小结土豆生长的过程: 把发芽的土豆切成块,切面朝下埋在土里,有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在土里发芽长根,露出地面时长出嫩嫩的叶子,长了许多叶子以后开出漂亮的花,土豆宝宝在土里慢慢长大,等到花和叶子枯萎了,土豆就长大了,我们就可以吃了。 三、土豆的食用 1、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土豆都可以吃?长芽的,已经变绿了的可以吃吗?

(校级)北师大一年级数学上册背土豆教学设计

北师大一年级数学上册《背土豆》 教 学 设 计 六安市裕安区顺河镇德仁希望小学张宗权

背土豆(7的加减法) 六安市裕安区顺河镇德仁希望小学张宗权 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第三单元《背土豆》 学习目标: 1.有趣的童话故事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有关7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计算得数是7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3.能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加减法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得数是7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难点:能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加减法问题。 教学准备:计数棒,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有一天小老鼠发现田里有好多土豆,它高兴极了。它想这些土豆够它吃一个冬天了,于是它飞快的跑回家拿了个麻袋,瞧!小老鼠正在干什么?(出示课件:教材第36页情景图) 师:谁能把图中的故事给大家讲一讲啊! 生1:小老鼠找到了7个土豆,它高兴极了,急忙装在麻袋里背上就跑......(给学生足够的讲故事时间。)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从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导入新课,在观察情景图的过程中,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准备工作。】 二、探究。

1.一共有多少? 师:现在同学们仔细看看第一幅图,看有哪些数学信息? 生:有两堆土豆,一堆有5个,另一堆有2个。 师:那你想到了什么问题呢? 生:小老鼠一共可以背走几个土豆呢? 师:这也是老师想知道的问题?根据我们以前解决问题的方法,你想该怎么解决呢? 生:左边有5个,右边有2个,一共有7个,就是把两部分合在一起算,用加法,列式是5+2=7。 (板书:5+2=7) 2.还剩多少? 师:小老鼠把7个土豆都装进了麻袋里,但是小老鼠并没有背走那么多,大家请看图幅图(出示课件P36情境图),小老鼠的袋子上有一个大洞,麻袋里掉出了1个土豆,那同学们想想还剩多少呢?你有什么办法解决呢? 生1:摆出7个计数棒代表7个土豆,掉了1个,就去掉其中的1个计数棒,所以7-1=,还剩6个土豆。 生2:可以画7个圆表示7个土豆,掉了1个,就去掉其中的1个圆,所以7-1=6,还剩6个土豆。 (板书:7-1=6) 师:小老鼠的口袋里最初装了7个土豆,外边1个也没有了,就是说外面有0个土豆(边说边板书算式记录);当小老口袋里掉出了1个土豆的时候,里面有几个土豆?用算式该怎么记录? 生:里面还剩6个土豆,算式是7—1—6。

科学测量教案1

。 4.学会用累积法测量细铁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 5.通过对微小事物累积测量的过程,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增强勇于探索新问题的意识。 【教材导读】:你能掌握这些知识要点吗? 一、长度的测量 1·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进行比较的过程。 2.定性测量有步距、指间距等,测量工具有卷尺、皮尺、三角板、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 微器等。高科技测量手段有声呐、雷达利用电磁波反射的原理测量距离及激光测距等。 3.长度的单位有、等 1千米(km)=米(m) [记为:103米(m)] 1米(m)=分米(dm) 1分米(dm)=厘米(cm) 1厘米(cm)=毫米(mm) 1毫米(mm)=微米(μm) [记为:103微米(μm) ] 1微米(μm)=纳米(nm) [记为:103纳米(nm)]

4.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是。 (1)知道刻度尺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刻度尺读数时一定要平视。 (3)“看正确”、“读正确”、“记正确”。 5.可以减小误差。 二、特殊长度的测量 1·用自行车当做里程表测量路程的方法是什么? 提示:先测出自行车车轮滚动一圈的长度,再计算圈数。 2.用普通的刻度尺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提示:测量一张的厚度可以用螺旋测微器直接测量。但用普通刻度尺需要用累积法,即测 量n张相同的纸的厚度,再除以n。 3.测量硬币的直径和周长。 提示:可以用多个三角板“组合测量”。 4.测量一根细铜线的直径。

提示:可先测量n根细铜线直径的长度,再 除以n。 【例题精讲】:让我们一起来解决问题吧! 例l:右图所示的物体的长度为。 例2:测量科学课本中一张纸的 厚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 A.用最小刻度是0.5毫米的刻度尺直接测量出一张纸的厚度 B.在计算课本的张数n时,应包括封面和封底 c.测量课本总厚度时,先把封面、封底除外,再把课本压紧,然后用刻度尺准确测出 D·用总厚度除以课本的页码(不包括封面和封底),就能测出一张纸的厚度. 例3:给你一个圆柱体、一张纸条、一枚大头针、一把刻度尺和两只三角板,想办法测出圆周率Л的值。 【尝试练习】:相信你能行! 1.填上合适的单位: (1)教室楼每层楼高约32 ;(2)课桌高度大约是70 ;(3) 一

《土豆宝宝历险记》教案.

《土豆宝宝历险记》教案 2019-02-08 【活动设计】 在幼儿科学启蒙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幼儿自主地应用探究方法来独立地解决问题,获取经验进行创新,尝试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幼儿的引导发现活动目的在于启蒙,活动的要求应是浅显的,其高度应该是幼儿跳一跳就能“摘到”的。 大班的幼儿已不再满足于追随、服从老师,而是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较小、中班幼儿进行思考的探究特点来说,大班幼儿已经可以在行动之前对自己要做什么有了一个大致的想法,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规则意识、坚持性也不断增强,思维积极、活跃,幼儿之间也相互分工、合作、协作,还能主动向同伴学习,一起讨论问题。 通过经验的积累,大班幼儿对“沉”和“浮”的概念有了一定的理解,也具有同伴之间互相合作实验的经验,一次区域活动玩水时,一位幼儿问道:“老师,能不能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不能。”很多幼儿大声回答。此时我联想到“死海”上物体漂浮的现象,便利用这个有趣的科学现象设计了本次活动《土豆宝宝历险记》。以科学实验的方法,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观看动画短片等多种方法进行活动。既能满足幼儿动手的需要,又能让幼儿在动手过程中主动去发现去探索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并且还能够从中得到成功的喜悦。 【活动目标】 1、在实验中发现土豆能在盐水中浮起来的.现象。 2、乐于探索科学现象,体验与同伴交流、合作的乐趣。 【活动重点】 理解故事,通过实验发现土豆在盐水中浮起来的现象。 【活动难点】 鼓励幼儿能和同伴合作有序地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糖、盐、味精、土豆、贴有红黄绿线的一次性透明杯子、塑料杯子、记录纸、记号笔、《土豆宝宝历险记》(课件)、视频一段。

五年级科学上册 测量力的大小教案 教科版 (2)

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过程与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筋、回形针、长条形硬纸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件非常重要的测量工具,我们要比一比谁最会提出问题, 发现问题。 2.出示《我们的小缆车》的记录表,提问:在这个表格中,我们是用什么表示拉力大小的? 3.提问:那么2个、3个、5个垫圈的力到底有多大,我们能不能测量出来? 4.揭题:测量力的大小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 1.学生交流汇报:用弹簧测力计 2.提问:弹簧测力计你见过吗?让我们一起来见见它。 3.课件出示:弹簧测力计。引导:请你仔细观察,你能从弹簧测力计上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各小组的弹簧测力计:提环、指针、刻度板、挂钩 1牛=100克力 三、使用弹簧测力计 1.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 引导语:刚才我们通过观察认识了弹簧测力计,那你用过弹簧测力计吗?你会用它来物体的重力大小吗? 2.学生尝试使用测量一个砝码的重力大小。

3.汇报测量数据,发现问题,引出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出示: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因注意: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因此要先估计重力大小。 4.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身边物体的重力,并记录在78页表格。 5.交流汇报 6.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动文具袋的力。 四、制作弹簧测力计 1.讨论制作方法 2.如何画出测力计的刻度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背土豆》精品教案

《背土豆》精品教案 一课时 教学内容 背土豆(得数是7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教材第36~37页)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和操作等学习活动,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 能正确计算得数是7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3. 能运用所学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能正确计算得数是7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难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 棋子,课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很多孩子都很喜欢吃土豆,你们喜欢吗?小老鼠也很喜欢吃土豆,你瞧!(出示课件:教材第36页情境图) 师:谁能把图中的故事给大家讲一讲?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讲故事。 师:是啊,小老鼠找到了7个土豆,它高兴极了,急忙装在口袋里背上就跑,结果还丢了1个土豆。同学们发现了不少数学信息,这里面就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问题。(板书课题:背土豆)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从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导入新课,在观察情境图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准备工作。 自主探究 1. “背土豆”中的问题。 师:现在同学们仔细看看第一幅图,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生:有两堆土豆,一堆有5个,另一堆有2个。

师:那你想到了什么问题呢? 生:小老鼠一共可以背走几个土豆? 师:这也是老师想问的问题。根据我们以前解决问题的方法,你想该怎么解决呢? 生:左边有5个,右边有2个,一共有7个,就是把两部分合在一起算,用加法,列式是 5+2=7。 师:说得很好。但是小老鼠并没有背走那么多。不信,你仔细看第二幅图,小老鼠的口袋上有一个大洞,口袋里掉出了1个土豆,还剩多少呢?你有什么办法解决呢? 学生可能会这样: ?摆出7颗棋子代表7个土豆,掉了1个,就去掉其中的1颗棋子,数一数还剩6颗棋子,所以7-1=6。 ?可以画7个圆表示7个土豆,掉了1个,就去掉其中的1个圆,数一数还剩6个圆,所以7-1=6。 …… 2. 口袋上的洞。 师:小老鼠的口袋里最初装了7个土豆,外边1个也没有了,就是说外面有0个土豆(边说边板书算式记录);当小老鼠的口袋里掉出了1个土豆的时候,里面有几个土豆?用算式该怎么表示? 生:里面还剩6个土豆,算式是7-1=6。 师:如果每次都从口袋里掉出1个土豆,你能用算式记录下每一次的结果吗?可以用你手里的棋子摆一摆,再写算式记录下来。 学生边摆棋子边记录算式,教师巡视指导。 师:如果一直这样漏下去,等小老鼠回到家的时候,口袋里就1个土豆也没有了。现在把你记录的算式跟大家说说吧! 汇报交流后,填写教材第36页表格。 3. 说一说。(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说一说”插图) 师:看图后你明白了什么?说一说。 在小组交流后汇报。 生1:原来大鱼缸里有5条小金鱼,现在又放进2条,这样鱼缸里面一共有7条小金鱼。 生2:原来有7个鸡蛋,已经有2个鸡蛋孵出了小鸡,还剩5个鸡蛋没有孵出小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