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明治维新和百日维新的区别

论明治维新和百日维新的区别

论明治维新和百日维新的区别
论明治维新和百日维新的区别

论明治维新和百日维新的区别

摘要:九世纪后期中国和日本都进行了一场向西方学习的震动全国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然而这两次运动却推动着两国朝着不同的历史轨迹发展,前者为百日维新,后者为戊戌变法,众所周知,日本与中国乃是一衣带水的关系,文化上也有许多相同之处那为何明治维新将一个落后封闭自守的日本改变成一个现代文明强大的国家,反观中国改革几乎没有起到丝毫作用,甚至于连改革者的生命都丢掉了呢?这个问题值得引起我们深思。

关键词:戊戌变法;明治维新;改革;部分西化和全面西化;统治者

引言:人类规律来讲,凡事要比较同一时代的两次改革,便避免不了要将两者放入相同的历史背景进行讨论,其影响因素就来源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民风传统习俗等,今天我谈论这两次改革就想从统治者、此次改革的重视程度,以及其将改革措施深入推进到某种地步,是否使民众真正的认识到此次改革的真正内涵,给人民带来真正的切实可行的利益方面来说明一下这两次改革的异同。

改革背景是一项改革是否需要进行的决定性因素,戊戌变法前的中国社会饱受列强欺虐,吏治腐败,国力衰弱,清政府公然与外国势力勾结,人们被地主 ,官僚资本家,外国侵略势力“三座大山”压得

喘不过气,民族资产阶级在夹缝中艰难生存,同时期日本当时的情景也跟中国类似,幕府统治下的经济是由农村的自然经济和城市的商品经济结合而成的,同中国明清时代苏杭地方所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一样,日本仔17世纪到18世纪由于在畿内、阿波、备中等地方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雇佣方式,但也由于幕府政府的专制独裁,运用其政治特权压制其生长,这与中国明清的“重农抑商”政策何其的像啊,再也言,中国古代社会各阶层属性想必大家都很清楚,反观日本,也是由一套从幕府-将军-大名-武士-平名的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在幕藩制兵农商分离体制下,武士和工商都集中在城下町,身份制禁止武士从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只能专事统治和“教化”人民,武士在经济上成为依靠贡出租米度日的纯粹消费阶级,到19世纪初期,武士贫困已经成为令幕府十分头痛的社会问题,据当时的文书记载,武士穷困潦倒,以至于进当铺卖刀、卖荣誉勋章以换取金钱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一种风气,与此同时,19世纪的中国人民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就让人们产生疑问,相似背景的两个国家,同样是改革,同样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运动,为何结果会不尽相同,甚至可以说走向两个完全相反的极端呢?以下是我个人收集一些资料得出的一些意见

1.领导者个人

发动这两场政治改革运动的领导人物有中国的光绪皇帝、康有为梁启超和日本的“维新三杰”木户孝允、太久保利通、西乡隆盛,先看中国,光绪就不用多说,康梁二人打小接受传统儒家经学教育,其

思想终究逃不出传统文化的束缚,例如被人批判笔下的孔子只是换了西装的康有为著书《孔子改制考》曾假借孔子的思想来做外衣,宣城孔子为改制的祖师,实际上宣传其自己的西方政治思想,其实就反映出其骨子里的软弱性和对改革变法的不坚定性,再比如康有为虽然两次浏览上海购买了大量西方书籍,吸取了西方传来的进化论和政治观点,再加上自己经历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反对西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但对帝国主义本质缺乏认识,一度曾向英、日、美寻求援助,希望他们干涉后党政变,支持中国变法,结果落空,反观日本领导者,大多都出生于中下层阶级,相对比来说更了解下层民众的需求,且斗争经验丰富,例如出生于下层阶级的西乡隆盛就经历了大大小小不少于几十次战役,战斗经验十分丰富,太久保利通明治四年亲自任岩仓考察团的副使,周游欧美各地,见识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具体国情,从而为改革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实施的推行力度及实行成效

依据明治维新所推行的政策之“殖产兴业”就很明显的体现出这点,单从日本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来看,为了加速工业化的进程,日本政府在1880年发布“官业下放令”.又在今后几年将部分官营企业廉价处理给三井、三菱、川崎、古河等特权大资本家(例如以象征性的价格将官方经营的长崎造船厂转手于当时对明治政府推翻幕府统治有功的商人岩奇弥太郎),并对其进行后续跟进观察,适当给予相对的政治经济税收上的减免和优惠,营造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而当时清政府虽然出台了有关于放宽投资设厂的限制,提倡私人办实业,

在各省设商总局,商会,保护商务,推广口岸商埠,诚然,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但就其力度来讲,还是有些欠缺,首先,放宽投资设厂的限制虽然消除实业的门槛,但缺少国家政府政策上的支持和经济上的帮助,民族资产阶级势必会被强大的外来势力挤得没有丝毫生存的空间,例如中国近代第一家资本主义工业企业的发昌机器厂,到18世纪90年代,机器厂已经在上海、广州,天津先后创立了16家分店,而后由于资本输出的增多,造成民族资本日益萎缩,不久后便倒闭关门了.

再如维新改革将教育改革和发展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日本学者曾经说到,明治维新“为前史未有之大变革,凡百庶政,殆皆创始于是时,而以教育制度为最”,其改革突出特点是构建了一套从初级道高级,从小学到大学完整的教育体系,至20世纪初期,日本的教育体系已经颇具规模(包括60所大学,345所中学,5万多所小学),回头望望中国变法教育方面,废八股,建立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建构新式师资培养模式,添加西方科学课程项目等,看似是全面学习西方模式,但这一系列改革政策在落实层面上并不简单,特别是其引起了士阶层的强烈不满,当中规定只有大学堂毕业生才可以成为中小教堂师资的规定,几乎断绝了毫无劳动能力的士子的收入来源,再如对比日本实行西方的义务教育来讲,清朝的教育制度则体现出不具有强制性,一个人是否读书要看家长是否觉得小孩有读书的天赋,且中国城乡,沿海内陆差别巨大,最后教育需要国家与政法的支持,可是清政府在中央一向没有专管新式学堂的教育部门,其自身也却缺乏资

金来源,全部交由地方自行依据民风去办理,其发展情势可想而知。

3.觉醒程度

观察同时期中日两国民众对此次改革的反应,日本政府在推翻幕府统治时就建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再加上其推行改革时做足了思想准备和时间准备,其许多改革措施都是针对下层民众量身而做的,故在普通人民具有良好的社会反响,而中国戊戌变法其变法内容多不为普通民众所知,下层民众变法意识淡薄,不详其变法措施和意义,再加上自鸦片战争以来,人民已对清政府敢骂而不敢言,政府早已在人民心中失去了威信力,又如何能指望变法时能得到人民的真心拥护呢?

结论

○1两国统治者对改革措施推进的掌控力不同

○2两国下层民众思想觉悟和群众基础差异

○3两国改革的具体措施是否完全到位的不同

纵观两次改革,清朝领导者和日本领导者相形见绌,中国更像是在进行自娱自乐的“游戏”而已,改革徒有其表空有其名,而题本领导者则是身体力行,积极考察国内与国外的情况,深切领悟到资本主义文化之所以先进的内涵,而中国既没有抓住其精髓,又缺乏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勇气和力量,其最终结局只能是以失败告终。

陈梦祥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是中日两国在面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情况下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他们的异同点你知道吗?以下是为你整理的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欢迎大家阅读。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 相同点:(1)背景相同,改革前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2)性质相同,都是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 (4)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同点: 1)社会背景不同: 其一、日本明治维新前夕,农民的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越来越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对现实的不满增强,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 其二、中国戊戌变法前夕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 (2)领导力量不同: 其一、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

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清扫敌对旧势力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其二、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守旧势力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3)政策措施不同: 其一、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其二、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4)国际环境不同: 其一、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中期,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开始。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其二、中国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这时帝国主义列强也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区别一,改革的国情不同 从1185年直到1868年明治维新前的德川幕府时代,日本的实际统治权都被各种不同的征夷大所掌握,日本的天皇只是一个名义上

比较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异同

共同点: 第一,从外部环境看,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是在本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全面侵略、社会面临着殖民地化或半殖民地化严重危机时所发生的政治运动。 第二,从运动的社会性质看,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在本质上都是以带有某种半殖民地化色彩的封建社会为母体,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变革。 第三,从改革的内容上看,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包括着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等诸方面变革,两个运动所涉及、所要解决的,都不是枝节性的而是社会体制、社会制度问题。第四,从运动的实行方式上看,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是由围绕着皇帝的一个政治集团酝酿、引发、组织、施行,自上而下地采取颁布政令、法令等方式进行的。 区别: 第一,维新派没有军政实权,也没有广大人民作后盾,只有一个连自己地位也朝夕难保的傀儡皇帝。在明治维新前夕,以长州蕃为首的革新派即以“开港倒幕”、“强蕃割据”为口号,展开反封建的倒幕运动。长州、萨摩、土佐、肥前诸蕃,不仅有“船中八策”、“王政复古”、“辞官纳地”的方案、纲领,还有事实上的“王政造成的以天皇为核心的政治权威”,它恰恰是改革的领导者和推行者。第二,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另一个重要区别点是,它们历史文化背景有很大的不同。日本民族具有开放性 地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传统。中国的情况比较复杂。思想文化上的闭关自守则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落后的重要原因。正是在这样封闭的历史氛围中,戊戌志士们悲壮而激越的呼号,才显得特别的孤独。第三,中国是一个大国,而日本,则是一个相对狭小的岛国,这种空间背景的差异,也给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成败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第四,从革新派所运用的策略来比较,以明治天皇为首的维新派显得较为条理、有序,而戊戌变法在操作上则显得紊乱和操之过急。

日本明治维新提纲

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

1889年日本宪法 1.制定背景 在发展经济方面采取的是向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倾斜的政策,不仅引起农民的不满,也同样引起了中小资产阶级同样的不满,19世纪80年代日本国内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社会动荡。不仅很多地方农民发动暴动,中小资产阶级和中小地主掀起的“自由民权运动”影响深远、遍及全国。 为了缓和矛盾,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制订宪法。 2.宪法的主要内容 明治宪法规定,天皇作为国家元首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享有广泛的统治权。国家的主权不在人民手中,而是掌握在天皇手里。天皇拥有绝对的权力 日本国会称为“帝国议会”,规定由贵族院和众议院组成。贵族院由皇族、华族和天皇任命的“敕选议员”组成,它实际上是大官僚、大财阀和大军阀等特权阶层的代表机关;众议院由选举产生,按照选举法,只有直接缴纳一定国税的人年满25岁的男子才有选举权,30岁以上的男子才有被选举权。日本的议会没有独立的立法权,议会的立法必须经天皇批准方能生效, 宪法规定设立内阁和枢密院。由国务大臣组成的内阁对天皇负责,对议会只负有“道德上”的责任。枢密院,它由天皇敕选的“元老”“重臣”组成,独立于议会和内阁之外,在政治上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实际上是最高决策机关。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比较 相同之处:(1)都是在西方列强入侵、殖民地的危险加剧,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的背景下,为摆脱困境而实施的变革。(2)都是在封建社会的基础上,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在短时期内移植西方的大机器工业,从办军事工业入手,逐渐扩展到民用工业。 不同之处:(1)虽然洋务运动以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为主要内容,但就其倡导者来说,是在列强大炮的轰击下,不得已而为之,在他们的思想深处仍具有强烈的排外性,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人虽有抵御外侮的要求,但却没有林则徐、魏源那样的反侵略决心。在办洋务的过程中,仍寄希望于列强,在实践中必然执行一条对外妥协之道。日本明治维新的目的是摧毁幕府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使日本摆脱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危机,走资本主义道路。在“东洋道德、西洋艺术”思想的指导下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2)洋务运动走的是一条与封建势力、外国资本相勾结的改良之路,必然失败。而明治维新所推行的政策如“奉还版籍”、“废藩置县”、“地税改革”等较彻底地打击了封建保守势力,逐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异同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异同 一.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历史背景的异同 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日本迅速走上了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中国的戊戌变法失败了,中国迅速地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决定两国不同发展命运的原因很多,我来简析中日两国历史背承的异同。 在商品经济和贤本主义因素的发展方面,两国有近似的背景。日本在19世纪中叶,商品经济已经渗入到农村,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受到破坏。以丝织业和棉织业为代表的手工工场迅速发展,商业资本的崛起促进了国内境一市场的逐渐形成。中国自明清以来,资本主义萌芽就在理慢发展。鸦片战争后,尤其是江南和东南沿海地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也不亚于日本,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在沿海地区也比较发达。但是相对来说,中国是个大国,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内地与沿海差距很大,所以国内统一市场、商品经济及贤本主义因素的发展等方面,从总体上说又落后于日本。在改革发生前,两国都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都是封建落后的国家。但是.中日两国的封建制又存在着较大差异。从经济基础看,中国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与日本的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虽然都是封建制的基础.但中国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就缓解了很多矛盾,使得商人和高利贷者可以通过购买土地而转化为地主.从而形成了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在经济上的结合,地主土地所有制越来越巩固。而日本的领主土地所有制禁止土地买卖。新兴地主所获得的土地是非法的。这种僵化的土地私有制经不起商品经济的冲击,建立在它之上的幕藩领主阶级的统治自然也容易发生动摇。 从制度方面来看,中日两国的封建政治制度也有很大差异。中国自秦汉以来就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而在日本幕藩体制中,藩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地方大名在自己的藩内拥有军事、行政、税收等大权,这就为反对幕府提供了条件。地方拥有威胁中央的这些权力在中国自宋代以来就被禁止,明清时期在制度上更加完善。所以维新派根本没有条件像日本那样进行一场倒幕运动。日本的天皇与中国的皇帝也完全不同。幕府时代的天皇只是形式上的君主.实权在将军手中。而倒幕派恰恰利用了天皇的名义为自己的夺权活动披上了合法的外衣,以天皇的名义动员和团结各种反对势力,井建立以天皇为首的政权推行改革。在中国,皇帝是拥有绝对统治权力的,是全国唯一的最高政治权威。在中国不存在可以对皇帝的统治地位进行公开挑战的其他权威。中国皇帝不仅集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于一身,而且还有君权神投的光环,其统治地位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戊戌变法时期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又是一个冥顽不化、凶狠异常的专制主义者,中国维新派比日本革新势力面临的阻力要大的多。 另外,中国的科举制对巩固封建统治也起到一定作用。科举制不计门第,可以把各地区、各阶层的优秀分子吸引到统治阶级的队伍中来.这就不断扩大了政权的阶级基础,也不断调整着官僚队伍,使其增强活力。而日本的将军、大名、武士都是世袭的。门第较低而富有才干的中下级武士根本没有获得较高职务的机会,因此他们中的那些具有新思想的人成为反幕府的中坚力量。 除以上所述内部原因外,中日两固当时所处的外部历史条件也有同有异。相同的是两国都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都已签订了内容相似的不平等条约,都有沦为殖民地的民族危机。但是,中国市场、资源的吸引力远非日本能够相比。列强对中国侵略和争夺,以及中国的反侵略斗争大大牵制了西方列强在东方的殖民势力。尤其是英国,它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中国,连续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又同清政府勾结起来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这样才把打开日本大门的机会“让”给了美国。这种状态在客观上减轻了列强对日本的懂略和干涉.给了日本一个极其必要的喘息机舍,使它得以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如果把辛亥革命和倒幕运动相比较的话,两者在推翻旧的封建专制主义政权这个根本点上是一致的,但两者所面临的敌人却有所不同。日本的倒幕派只面对幕府一个对手,而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除了清政府一个敌人外,还有帝国主义的干涉。 二.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异同比较表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比较简表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为什么取得不同的结果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为什么取得不同的结果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都发生在亚洲两个毗邻的国家。但是历史证明了日本与中国取得截然不同的结果。日本成功变法了,而中国却彻底失败了!为什么日本能成功,中国却不能成功。原因都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人民思想、变法方式与内容等等因素决定着中国的失败、日本的成功! 从变法的社会制度看,中国变法前,中国是传统的封建统治制度的社会,而且经过1840年的鸦片战争的战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的政权发展体系是“中央集权”的发展方式!清末,制度已经是整个王朝集权顶峰时期,皇权已经渗入人民生活的各方面。社会制度的管理者能动用的权力极少。变法意味着改变中央集权体系,挑战中央集权系统,肯定会危及王权。传统的中国王朝不允许这样的局面出现。变法的绊脚石无形中,在中国变得更加大!自古以来,变法是大多都得流血,而中国采取妥协的态度,希望可以不动用武力解决。变法又没能得到大众人心的拥护。只是变法者的觉悟,一意孤行而已!这个变法方式就个变法失败早早埋下种子。 在日本,同是封建的体制下的社会变革,但是日本变法变得彻底。使日本迈向现代化与西方化,逐步跟上世界的大潮流,随后,历史证明,超越世界的列强潮流,走在世界前列。一跃变成世界的强国,使得日本能够有资本为对外侵略,小小的岛国,参加世界大战,呼风唤雨,掀起世界瓜分狂潮。这些种种成果都是一场叛乱变法革命带来的。日本彻底变法,明智地剔除了对日本社会前进的消极因素,把旧的封建秩序毁灭。然后,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变革。此后,明治政府实施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富国强兵,就是改革军警制度,创办军火工业,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和警察制度,它是立国之本;殖产兴业,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大力扶植资本主义的发展;文明开化,学习西方文明,发展现代教育,提高国民知识水平,培养现代化人才。 在思想方面,中国人长时间闭关锁国在封建体系下影响着人民对世界的认识。人民被种种的封建思想束缚着,而且封建体系下,长时间学习这被封建所需要的被统治思想,腐蚀着人对世界的认识,当炮火打到家门口,很多人还在乞求上天保佑,有多少个人能拿起刀自主参加战斗,地大物博的中国,只要大家都能自主团结起来,也许中国今天将更加灿烂!那时资本主义来到中国,中国人还不知那是什么!当我们自己制造的火药被奇怪应用的时候,我们才知道我们落后!不是中国人愚蠢,我们有四大发明足证明我们是伟大的民族,但是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一朝比一朝被统治者腐蚀的更深。一直我们忘记了进步!资本主义来到中国,国民没有与资本主义相合适的思想来配合统治者的统治。资本主义意识在中国很辛苦。 在日本,日本人崇尚的是“武士“精神,一直都被国民接受,对服从是以死明决心!虽然他们的思想也是当时时代的产物,日本人把它变成他们所需要的思想领导工具领导国家人民在战火纷飞的时代寻找强大富强。有明智的领导者与觉悟的领导人,日本国家发展就相对障碍就少了思想的观念改变的难度。日本人的社会变革条件相对比较成熟。 中国缺少能够让当时社会变革的领航者,没有明智的领导人敢站出来以武力挑战当时的社会制度!没有人能够整合当时的封建制度现代化去发展强大富强,康有为是个历史上的失败的尝试者。但是对中国的发展发挥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百日维新的异同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百日维新的异同 相同点: 第一 从外部环境看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是在本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全面侵略、社会面临着殖民地化或半殖民地化严重危机时所发生的政治运动。这种侵略 与危机,在中国,是鸦片战争的失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的 失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订立,主权的逐步丧失,大量的赔款、割地和全国被 几个列强瓜分为若干个势力范围,中国面临亡国的危险。 在日本,则是1853年以后的被迫开关,是《日美亲善条约》、《安政五国条约》、《日 美友好通商条约》之类的极端不平等条约的订立,是黄金的大量外流,是经济的 日趋恶化,是民族工业受到沉重打击,是被迫让外国在本土建立军事基地,是国 内政治危机的加剧,是国家存在着被肢解的危险。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分别是 在这样的环境中爆发的,它们都背负着救亡的历史任务。 第二 从运动的社会性质看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在本质上都是以带有某种半殖民地化色彩的封建社会为母体,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变革。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 可以上溯到北宋。而在较完整的意义上说,明代中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了较 可观的发展,然而,直到鸦片战争前,还是封建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其中, 虽经洋务运动的推动,资本主义经济成份有所增长,但在社会经济中,始终未占 主导地位。而鸦片战争后强加给中国社会的,则除了一部分外来资本以外,更多 的是半殖民地化的因素。 日本在18世纪从自然经济中孕育出资本主义的因素。特别是在江户幕府建立之初, 由于政局稳定,全国统一,商品经济获得较大的发展。雇佣劳动与资本,以手工 业工场为载体,已缓慢地开辟着自己的航程。然而,就整个日本社会而言,它也 不居主导地位。1853年以后的开关,又给仍蹒跚在中世纪长廊末端的日本社会打 上了半殖民地的烙印。因此,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是以带有半殖民地色彩的 封建社会为出发点,旨在经过变革而走向近代文明的政治运动。 第三 从改革的内容上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包括着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等诸方面变革,两个运动所涉及、所要解决的,都不是枝节性的而是社会体制、 社会制度问题。戊戌变法诚然是个失败的运动,运动中的主干人物所提出的一系

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和影响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封建社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及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束缚,发展不充分,相对本国的封建势力而言,民族资产阶级的弱小,没有坚实的,反封建的经济基础与阶级基础。 (2)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 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不在维新派手中,而紧握在以西太后为首的王公、大臣手中。而维新派及光绪皇帝在实施变法上的策略错误侵犯了一些大官僚的利益,如开国会、设制度局,一些老臣的职权被剥夺,又没有安排措施,所以他们坚决反对新政。维新派在一些具体的变法措施上也侵犯了一部分人民群众的利益,引起了这部分人的不满和愤怒,更加深了自己与人民群众的误会,从而更孤立了自己这一方的力量。。 (3)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 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资产阶级维新派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在顽固势力的进攻面前,他们又寄希望于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4)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维新派的活动基本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康有为在每次上书中,都反复提醒光绪帝忘记人民反抗的危险。正因为没有人民力量作为后盾,所以当他们得悉守旧派要发动军事政变时,只得打算依靠掌有兵权的袁世凯,结果反被袁世凯出卖。 (5)直接原因:袁世凯告密 (6)维新派缺乏政治斗争经验 首先,康梁等维新派对戊戌时期清政府内部的政治形势认识不清。其次,维新派没有认识到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稳步的前进,而维新变法的改革有很多都操之过急。在者,维新派不善于笼络清政府内部势力,特别是那些曾经倡言变法与改革的洋务派。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 (1)国内背景: 明治维新:幕府对全国控制的程度很弱。列强入侵激化了国内矛盾;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陷于极端孤立地位,成为众矢之的。 戊戌变法:清政府对内依靠汉族官僚地主,对外妥协退让,共同绞杀人民革命。守旧势力很强大. 高度中央集权的专制模式,土地私有制下官僚、地主、商人三位一体,互相勾结,使旧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较大。 (2)国际环境: 明治维新:世界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开始。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对西方列强力量的牵制,为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戊戌变法: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并开始瓜分中国 (3)领导力量不同 明治维新: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具有革新精神的中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清扫敌对旧势力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戊戌变法:中国的维新派由有资产阶级倾向的知识分子、士大夫领导,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既没有基地,也无兵权、财权,加之守旧势力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4)参加者:

中国百日维新和日本明治维新

日本是中国几千年的邻居。历史上,我们一直认为我们比日本强。19世纪末,两个国家同样是封建社会末期,同样面临西方列强,同样实施了变革,结果却是大相径庭。为什么中国的百日维新失败了,而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呢?我们以前把原因过多的集中在最高统治者身上,光绪没有实权,也许这也是原因之一,但绝对不全面。其实,当时两个国家有很多环境是不一样的。 1. 民族的同质性。 日本的主体民族是大和人,亦称“和人”,约占总人口的99%以上。日本集中的少数民族就两个,阿依努人和琉球人。据统计,日本现在约有2.5万阿依努人集中生活在北海道的胆振、日高等地。在日本冲绳县,也就是琉球群岛,还有大约120万琉球人。此外,还有极少数的华侨和朝鲜人。而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上有众多强悍的少数民族。中国的古代史一直伴随少数民族的入侵与民族融合。清朝的满汉民族矛盾尤为突出。单一的民族的特点就是同质性强,思维,习惯,传统,行为,认同感等都比较一致,更容易共同去完成一件事。 2. 善于学习的民族。 在东亚的国际关系历史上,19世纪以前,中国是当之无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日本也认为中国是最强大的国家,所以,这就造就了中国人自大的心理。中国很早就称自己是“华”,把众多的少数民族,包括日本,韩国等国家称作“夷”。我们历史上的对外贸易中,把出口叫做赐予,把进口叫做纳贡。郑和的船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但他们出海的目的不是去侵略,殖民,赚钱,而是去显示一下中国的强大和富。长期的自大心理惯性使我们直到多次被别人用武力教训后才知道自己已经落后了。反观日本,长期以来就知道海的对面有一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所以,他们的民族心理是谦虚的,进而养成了学习的习惯。早在公元5世纪,日本就与中国的南朝刘宋密切交往,到了唐朝达到高潮,向唐朝派遣的使者、留学生和学问僧达13次之多,其他官员和留学生来唐最多一次达五六百人,先后大概有六七千人出使中国。他们学习中国的生产技术、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制度、文学艺术、建筑技巧和生活习俗等。期间,日本推行了其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化革新”,革新的各个方面大都以唐朝的制度文化为蓝本。这次革新使日本结束了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当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后,中国还没明白怎么回事,日本马上意识到,世界上还有国家比中国更强大,于是,1871年,日本派出了以财政大臣大保利通、工商大臣伊藤博文为首的100余人的欧美考察访问团,对欧美进行了历时22个月的超长期考察访问,对西方各国的政府制度、司法机构、教育体系等进行了详尽的调查研究。就是因为这种谦虚的心理和善于学习的习惯,使日本总是以最快的速度接受最先进的东西。 3. 近代免于战争。 一般的情况下,战争总是会破坏生产的。中国从宋朝开始,不断的有外族入侵。(宋以前也有,但我觉得宋朝是个分界点)契丹,女真,蒙古等等。基本整个宋朝,北方总是处于战争中。元统一和清统一的时候,在江南都有过大屠杀,严重的破坏了当地的经济。清初期有关于边界的战争,清中期和末期又有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起义等等。反观日本,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很少有外族能对其侵略。近现代以前,只有蒙古曾两次派海军登陆作战,但幸运的是因为蒙古的用人不当和突如其来的台风使日本免遭征服。日本国内的改朝换代战争也比较平和。幕府末期的江户时代,日本更是有300年的政治稳定时期。 4.思想启蒙和早期的新式平民教育。 任何一场变革都需要国民在思想上有一个新的认识和转变。中国在明末清初出现了一批早期的思想启蒙家,但非常不幸的是清统治者为了加强集权统治,实行了文化封锁政策,大兴文字狱,把刚刚起步的近代思想扼杀在摇篮中。到了清后期,一些思想家也是过多的宣传和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人文精神的传播却很少。日本近代最著名的思想启蒙家是福泽谕吉,他

明治维新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特点及影响

明治维新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特点及影响 19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日本列岛广泛兴起了“尊王攘夷动”,就是保护天皇,赶走列强的行动。但列强毕竟比自己强,你赶人家,人家不走,反而伤了自己。怎么办?只好起来推翻保守的幕府,将“尊王”的宗旨不变,把“攘夷”改为“倒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早已对中央幕府不满的萨摩藩、长洲藩的改革派武士,与1867年12月9日发动政变,组成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于次年宣布江户为东京,天皇睦仁举行即位仪式。日本从此走上现代化的改革维新之路。 明治维新通过发布《五条御誓文》、《政体书》,直至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以天皇位为首的近代国家政体得以成立。除天皇的权力是无限神圣之外,其他个人或部门的权力都是有限的。中央政府的集权,集中在天皇一人的手中。从王政复古的三职制到明治政府的三职八局制,及政体书中以太正官为中心的三官制的发展表明:世俗国家的权力,只有在天皇那里才不受限制,反言之,天皇是最后制约着世俗国家权力的拥有者,而且,任何一方的权力都受其他方面的彼此制约。所以,明治维新后,日本根本就不存在中国古代绝对的中央集权。 在从封建幕府向明治政府过渡时期,幕府的最后一代将军起庆喜,在“大政奉还”是把权力交还给天皇;王政复古,更是以古代的天皇制为王政的根本,就是《五条御誓文》中所说的“皇基”。同样,明治政府实施的版籍奉还,却是把土地奉还给天皇,中央政府加强对诸藩的统制,藩主及重臣保留在新政府中,成为天皇的地方长官。废藩置县,使地方自治的同时,又使地方成为的行政单位。从此,内乱的祸根消除了,地方再也没有能力起来同中央对抗。征兵令将军队国家化,实施国民皆兵主义,为天皇随后自由支配每个日本人的命运给出了法律上的保证。军国主义的根源就隐藏在天皇从人到神的集权过程中。这过程,以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的宣布而告一段落。在此宪法中,天皇成为日本国家唯一的最高统治者,他支配一切而不被一切支配,他神圣不可侵犯,他的命令不允许任何人违抗。 在经济上日本明治政府实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的政策。明治政府出面接收幕府诸藩的工厂、设立官营的工厂,开发矿山,引进先进技术,保护民间产业,其最后目的是为了使兵力、国力更强大,而不是改善日本民众的生活。强兵的方式是发展政治性的重工业,富国的是增大对外的生丝出口。日本近代资本主义,以开始就带有政商资本主义的特色,即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服从于国家利益和需要。天皇代表国家,因此,政商资本主义,以彰显皇威为最终目的。这种目的即使是现在经济大国的日本,也没有改变。在发达国家中,日本在大众服务方面的设施是最差的,无论从医疗还是公共设施来看,都大大落后于西方其他国家。 从上面对明治政府的政治、经济两方面的可以看出,其中贯穿着一条红线,就是一切为了天皇,为了万世一系的天皇荣耀。后来日本走上军国主义,同明治政府的初衷是一致的。“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成为当时日本政府领导人的最大梦想。 明治维新在政治、经济的改革中呈现出保守的倾向,同文明开化中以天皇信仰为中心的复古主义相呼应。文明开化的实质,是文明的西洋化,文明的古代化。西洋和日本相比,只是技术文明而非思想文明的进步。西洋技术学,日本文化学,这是日本同西洋在学术上的差异。日本以天皇信仰为核心的文化传统,依然是日本人生存根。开放的明治政府,把日本人的心灵从狭隘的地方主义解放出来,成为统一的大日本帝国中的一员,但这种心灵在外国人面前却是封闭的。因为日本人一旦离开日本列岛到外国去,他的根只能存于心中。所以,唯有沉默,才能守住日本人所背靠的文化传统。 明治政府和许多后进国家的改革开放一样,只看到西方发达国家在物质文明上的进步,对是什么导致这种进步的原因拒绝探索,甚至进而否认西方文化本身的根本价值。他们利用西方近代的技术文明,保持日本固的原始文化。在此意义上,明治维新的确是一次改革而不是革命,改掉的是那些在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上非近代的东西,保留日本最古老的文化传统。正如《五条御誓文》中所指出的那样,废除陈旧的陋习是为了显明天地的公道,在世界中追求以振兴皇基为目的。从前拒绝基督教的传播,是日本未体现出天皇大道的开明性,改革不能动摇天皇的统治而要加强天皇的领导。“东洋道德,西洋技术”,佐久间像山如此区分东西方文明的差异。福泽谕吉在自传中,把“东洋儒教主义和西洋文明主义”相比较。而日本儒教早已取向的是天皇信仰,同中国的传统儒教差别明显。 文明开化、吸收西洋技术文明,以便使日本能够屹立于万国之中,彰显日本固有的以天皇信仰为核心的文化传统。在明治政府内部,木户孝允主张兴办普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忠义仁礼之风”,大久保利通重视道德教育。这个德是指“帮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

浅谈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成败的比较笔者在从事初中历史教学中,一直对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成败比较进行探究,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笔者认为: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在改革前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两者都是最高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都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戊戌变法依靠一个毫无实权的皇帝,以失败而告终,中国仍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而明治维新获得成功,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并成为亚洲强国。为什么中国的戊戌变法以失败而告终,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是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呢?对此笔者做了以下几个分析。 一、内容条件和社会背景上的原因:首先,日本实现近代化的条件比中国优越。由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两国封建社会内部都已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在19世纪中叶,这两个国家都还不具备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充分的社会经济前提。只是由于遭到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中日两国才被迫将“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的任务提上自己的历史议事日程。由于日本经济发展的普遍水平略高于中国,因此它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也比中国更有利一些。其次,日本幕府统治与清朝统治虽然同样面临着危机,但情况有所不同。在明治维新前,日本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其主要危机体现在:一是日本存在着猛烈而持续的农民起义和城市暴动,它有力地冲击着幕府的统治和腐朽的封建制度。二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和分化也日益激烈。旧的统治阶级——武士等级,不仅在其上层存在着尖锐复杂的矛盾,日益贫困化的广大下级武士对上层的不满情绪也发展到“恨主如仇”的严重地步,一部分武士甚至向资产阶级转化,这就使幕府陷入极端孤立的地位。此外,张藩的离心倾向也越来越大。1864、1865年幕府两次发动兵力讨伐长洲藩,标志着日本政府与张藩的矛盾已公开化,而日本封建制度因其僵化的土地所有制和封闭式的社会结构,不但无法调节这些矛盾,本身也陷入瓦解。而中国戊戌变法时却没有出现这样的形势。自从1864年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失败后,捻军、西南、西北的少数民族起义也相继被镇压,农民起义转入低潮。下层群众斗争方式主要把矛头对准外部的洋教斗争,这种斗争有时候还受到清政府的欺骗理用。在统治阶级内部掌握清政府大权的满洲贵族,对外向外国势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分析比较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分析比较 徐立章 081132209 19世纪中叶,发生在日本的“黑船事件”,打破了日本的国门。西方列强的 侵略,给日本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的同时,也是日本人被迫面向世界。为了实现富国强兵,实现国家的民主独立!日本支持维新变法的有志之士决定推翻腐朽的德川幕府的独裁统治统治,建立新的新的政府,实行明治维新变法。他们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发展工业,建立现代化国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日本摆脱了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命运,从而迅速崛起为东方强国。 19世纪末,日本挑起甲午战争,打败了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东亚文明主导的中国,,日本从此确立了亚洲强国的地位。,被迫清政府签定了《马关条约》。使得中国割地赔款,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面临着民族的生死存亡,开始进行深刻反思,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只有象日本那样学习西方,变法维新、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实现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亡,然而中国的维新变法却没有改变现实! 两国都是在本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全面侵略、社会面临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族危机;从运动性质看,在本质上都是从半殖民地化的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变革;从改革的内容上看,都包括着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等诸方面变革,两个运动所涉及、解决的,都是社会体制、社会制度问题;从运动的方式上看,都是由围绕着皇帝的一个政治集团酝酿、引发、组织、施行,自上而下地采取颁布政令、法令等方式进行的。从影响来看,都促使社会风貌发生了重大变化,促进了文化和教育事业的近代化。但是是什么原因使得两国都实行变法改变民族的命运,却又不同的结果呢? 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中国的封建势力比日本的封建势力强大的多。 虽然日本和中国都是封建专制国家,但两国历史差别很大,维新前夕的政局也截然不同。在日本全国分为大大小小200多个藩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革新势力的活动。由于幕府统治不具备绝对的权威性,因此天皇一旦号召,便能聚集许许多多愿意为天皇效力的人。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统治虽然腐朽,但持久而顽固,将全国的统治牢牢抓住不放。晚清时期的地方实力派,但关键时刻都无一例外的效忠慈禧。清廷实权,一直牢牢掌握在慈禧手中。 第二,群众基础和改革的推动力量不同。 第 1 页共2 页

百日维新 明治维新区别与联系1

中国清朝的”百日维新”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在成败意义上有什么区别? 1。光绪帝和几个书生的全变和大变的急进变革得罪了整个上层阶级,包括知识分子,废除科举堵住了某些知识分子的升官之路。 而日本则是稳健的改革 2。戊戌变法和之后的慈禧新政有洋人的破坏(速改) 而日本的改革受到洋人的扶持 上面的两个原因,以第一条为最主要,下面仔细说一下我的理由: 至于有人说失败是因为“主观方面,中国资产阶级发展不彻底,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客观方面,中国封建反动势力太强大,严重阻碍。”这个是教科书的标准答案,但却是不符合事实的。其实,这里的主客观因素日本和清代都也有这个问题,日本的封建反动势力的反抗甚至比中国还强大,比如日本改革之后,日本九州的封建势力就发起对新政权的武装进攻。 1895年的甲午战争失败后,1898年由光绪帝主持的戊戌变法维新应运而生。在教科书和主流媒体的影响下,人们基本上认为戊戍变法运动是慈禧太后镇压的,慈禧是阻碍中国进步的祸根。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甲午惨败,老佛爷岂能无动于衷?据费行简《慈禧传信录》载,早在变法之初,慈禧即对光绪说:“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以图富强也。”“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光绪素怕慈禧,待到慈禧坦露心迹,抑郁顿释,也就在几个书生的簇拥下放胆行动起来,恨不得把一千年的任务在一个礼拜之内便大功告成。欲速则不达,反而适得其反,得罪大批既得利益者。光绪帝和维新派全变、大变的急进变革主张,造成整个社会结构的强烈震荡,使许多与现存社会有利害关系的社会集团和政治势力觉得受到了威胁。百日维新期间,上谕达一百一十多件,令人目不暇接。各地方官员都怨声载道。光绪帝严惩阻挠变法的官员,树敌太多。至于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又在庞大士人群体中引起普遍恐慌。 几个书生的所做所为就要导致清朝的崩溃了,慈禧不得不走出来稳定政局,吞下 “血腥政变”的恶果。在处理戊戌变法上,慈禧有功无过。慈禧当时要是真的要象武则天哪样有野心,慈禧为什么后来不称帝呢?因为种种原因,慈禧已经被丑化的不能再丑化了。慈禧是支持改革的,这个由她自己主导的新政证明了这一点,“前因中外积弊过深,不得不因时制宜,力加整顿。而宵小之徒,窃变法之说,为煽乱之谋。业经严拿惩治,以遏横流。至一切政治有关国计民生者,无论新旧,均须次第推行,不得因噎废食。”但处在那样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她不具备有一个最高统治者应有的知识素养。她没有主动吸纳新知识的渴求和行动,因而在不少问题上表现出惊人的无知,如认为修铁路破坏风水,火车要用驴马来牵引等等(但这也不能全怪她,那个时代的知识背景就是如此)。她的无知影响到她所支持的洋务运动和同治中兴的实绩。更为重要的是,因为受教育水平和时代的局限性,她对事态的严重性、改革的进程和目标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通盘考虑,在外力的刺激下被动地调整政策。在新政实行后,还是犯了光绪帝主持的戊戌变法维新的冒进的错误,日本的维新用了20年完成,而慈禧用了8年。由于改革的步子太大太快,导致政局不稳定,导致权力下放,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保路运动。这里强调一下,清朝的灭亡不是因为通常说的什么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启示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启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二班田育洋 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在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积极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新政从此日开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为止,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一场救亡运动。从这个性质可以看出,他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只是在具体实施时需要依靠封建政权——在这里封建政权可以说是其实现自己目标的一个工具,而为了实现目标他就必须一定程度的保护这个工具。但是与其说是戊戌变法有它的局限性,还不如说清朝的统治阶级目光的短浅性,最终导致了清王朝的覆灭。变法被扼杀了,按满清权贵的逻辑他们的江山应该不可动摇了,皇位可以千世万世地传下去。可爱新觉罗家族的江山保住了吗? 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 ⑴敌强我弱。维新运动时期,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虽有初步发展,但还极其微弱。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严峻的民族危机,迫使他们仓促上阵,其经济实力、理论体系、思想酝酿、政治主张等都准备不足。比如,在理论指导上,维新派的领袖人物康有为打出“孔圣人”的招牌进行变法维新,这虽有减少改革阻力的策略意义,但也暴露了自身的软弱无力。而维新派所面对的封建顽固势力却十分强大。 ⑵脱离民众。维新派没有掌握政权,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发号施令,希望通过和平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来实现他们的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原本维新派应该与会党民众的斗争相结合,以造成强大的声势,迫使当权者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但维新派却采取了脱离人民群众的方针,甚至害怕和敌视民众,他们之所以要倡导变法,其理由之一就是为了抵制“揭竿斩木”之“忧危”。这使维新运动得不到广大民众的支持,其活动范围仅局限于地主阶级开明派和知识分

浅谈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

浅谈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 110年前,中国发生了戊戌变法运动。140年前,日本发生了明治维新运动。明治维新的成功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一跃成为东方唯一的资本主义强国。而戊戌变法只是昙花一现,中国依然挣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同时维新,为何结局不同?仔细分析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会发现其实有着诸多不同。 一、国际环境不同。 明治维新前夕的国际环境对日本极为有利。英国忙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美国处于南北战争期间,法国处于普法战争前夕,沙俄则因克里米亚战争败北,元气大伤。19世纪六七十年代,它在远东的侵略对象主要是中国,对日本较为放松。 而在戊戌变法时期,19世纪末,世界资本主义列强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通过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已经基本把世界瓜分完毕,中国成了列强在东方争夺的“惟一富源”。列强纷纷在中国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出现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时帝国主义列强绝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二、封建统治势力与维新派实力的强弱不同: 在日本明治维新前夕,幕府统治的基础—武士阶层,不仅在上层存在着尖锐复杂的矛盾,而且广大下级武士也因自身经济状况的日趋恶化,对幕府统治越来越不满,甚至发展到“恨主如仇”的严重程度,一部分武士开始向资产阶级转化,这就使幕府陷入极端孤立的地位。此外,强藩的离心倾向也越来越大。1864、1865年幕府两次发兵征讨长州藩,标志着幕府与强藩的矛盾也已公开化。维新势力以中下级武士为核心,抬出天皇为旗帜,与反幕府的强藩相结合,既有基地,又有军队,广大农民和市民也积极参加和支持反幕武装,因此组成强大的维新阵营,一举推翻了幕府旧政权。 中国自秦朝以来,基本上是一个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明清时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辛酉政变后四十多年,清廷实权一直牢牢掌握在慈禧手中。晚清时虽出现过地方实力派,但关键时刻都无一例外地效忠慈禧。中国维新派没有日本那样的强藩作后盾,更无可能拥有自己的据点,独立地创建和训练军队。维新派尽管曾得过几个军机章京的头衔,但从未真正夺到过政权。 三、领导力量不同: 日本维新派的骨干是中下级武士,大多参加过地方上的藩政改革。如“维新三杰”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和木户孝允,都久经风浪锻炼,具有斗争经验和政治才干。他们讲究斗争策略,选择阻力最小的路线和做法,善于争取同盟军,打击最主要敌人。而日本维新的“大旗”—明治天皇,随着天皇制的确立,成了日本名符其实的最高统治者,依靠维新派权臣辅弼,得以很好地推行改革大业。 中国维新派的骨干基本上是一批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的封建知识分子,有改革热情,却缺少运筹帷幄的雄才大略。他们在维新措施和斗争策略上有些急于求成、不顾实效。如变法伊始便裁撤旧衙门、裁减绿营,令旗人自谋生计,激起守旧势力群起而攻之,增加了变法的阻力。同时,又不善于团结和争取同盟军,结果使自己十分孤立。他们所依赖的光绪帝虽有抱负,富有改革的热情,能积极支持戊戌变法,但政治上的无权地位使他终究跳不出慈禧的手掌心。 四、政策措施的实际作用不同: 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实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措施:“废藩置县”,消除封建割据,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改革封建等级制度,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实行地税改革,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实行征兵制,建立近代常备军,为攘外安内作准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异同资料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 的异同

精品资料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异同 一.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历史背景的异同 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日本迅速走上了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中国的戊戌变法失败了,中国迅速地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决定两国不同发展命运的原因很多,我来简析中日两国历史背承的异同。 在商品经济和贤本主义因素的发展方面,两国有近似的背景。日本在19世纪中叶,商品经济已经渗入到农村,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受到破坏。以丝织业和棉织业为代表的手工工场迅速发展,商业资本的崛起促进了国内境一市场的逐渐形成。中国自明清以来,资本主义萌芽就在理慢发展。鸦片战争后,尤其是江南和东南沿海地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也不亚于日本,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在沿海地区也比较发达。但是相对来说,中国是个大国,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内地与沿海差距很大,所以国内统一市场、商品经济及贤本主义因素的发展等方面,从总体上说又落后于日本。在改革发生前,两国都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都是封建落后的国家。但是.中日两国的封建制又存在着较大差异。从经济基础看,中国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与日本的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虽然都是封建制的基础.但中国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就缓解了很多矛盾,使得商人和高利贷者可以通过购买土地而转化为地主.从而形成了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在经济上的结合,地主土地所有制越来越巩固。而日本的领主土地所有制禁止土地买卖。新兴地主所获得的土地是非法的。这种僵化的土地私有制经不起商品经济的冲击,建立在它之上的幕藩领主阶级的统治自然也容易发生动摇。 从制度方面来看,中日两国的封建政治制度也有很大差异。中国自秦汉以来就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而在日本幕藩体制中,藩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地方大名在自己的藩内拥有军事、行政、税收等大权,这就为反对幕府提供了条件。地方拥有威胁中央的这些权力在中国自宋代以来就被禁止,明清时期在制度上更加完善。所以维新派根本没有条件像日本那样进行一场倒幕运动。日本的天皇与中国的皇帝也完全不同。幕府时代的天皇只是形式上的君主.实权在将军手中。而倒幕派恰恰利用了天皇的名义为自己的夺权活动披上了合法的外衣,以天皇的名义动员和团结各种反对势力,井建立以天皇为首的政权推行改革。在中国,皇帝是拥有绝对统治权力的,是全国唯一的最高政治权威。在中国不存在可以对皇帝的统治地位进行公开挑战的其他权威。中国皇帝不仅集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于一身,而且还有君权神投的光环,其统治地位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戊戌变法时期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又是一个冥顽不化、凶狠异常的专制主义者,中国维新派比日本革新势力面临的阻力要大的多。 另外,中国的科举制对巩固封建统治也起到一定作用。科举制不计门第,可以把各地区、各阶层的优秀分子吸引到统治阶级的队伍中来.这就不断扩大了政权的阶级基础,也不断调整着官僚队伍,使其增强活力。而日本的将军、大名、武士都是世袭的。门第较低而富有才干的中下级武士根本没有获得较高职务的机会,因此他们中的那些具有新思想的人成为反幕府的中坚力量。 除以上所述内部原因外,中日两固当时所处的外部历史条件也有同有异。相同的是两国都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都已签订了内容相似的不平等条约,都有沦为殖民地的民族危机。但是,中国市场、资源的吸引力远非日本能够相比。列强对中国侵略和争夺,以及中国的反侵略斗争大大牵制了西方列强在东方的殖民势力。尤其是英国,它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中国,连续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又同清政府勾结起来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这样才把打开日本大门的机会“让”给了美国。这种状态在客观上减轻了列强对日本的懂略和干涉.给了日本一个极其必要的喘息机舍,使它得以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如果把辛亥革命和倒幕运动相比较的话,两者在推翻旧的封建专制主义政权这个根本点上是一致的,但两者所面临的敌人却有所不同。日本的倒幕派只面对幕府一个对手,而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除了清政府一个敌人外,还有帝国主义的干涉。 二.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异同比较表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比较简表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